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

演讲的策略与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演讲的策略与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演讲的策略与技巧

第1篇: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英语演讲教学;教学效果;影响教学效果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8-0045-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3.012

在全球知识、文化、科技竞争的场所,个人在职场参与人际沟通的机会相当多,如果缺乏演讲的能力将限制个人生活与职场的上升与发展。演讲能力除了能提高生涯发展潜力与就业能力,学者们也认为演讲教学可提升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演讲教学提供学生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以及与他人互动交流的机会,并能通过他人的检验来改善自己的思维。

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外语沟通的能力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能力指标,而要克服学生外语学习困难,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达成高等教育的目标,语言教师就必须发展有效的教学方式,实施完备的教学策略才能获得教学的最大成效。

1 英语演讲教学的起源,发展与重要性

演讲学起源于古希腊与罗马。古罗马时期由于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引用时事或重要的社会议题,要求学生发表意见或相互辩论,目的是为训练政治哲学演讲家。罗马帝国建立后,百姓参政权减少,言论也受到限制,演讲学于是日益没落。文艺复兴的来临再度开启演讲学的研究。近年来,英国的学者们更将口述英语提升到与写作英语相同的境界与水平,并认为口述英语与写作英语在日常生活中应居同等地位。

从历史演变来看,演讲活动与整个社会环境民主与高度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社会愈民主愈蓬勃发展,演讲活动就愈兴盛。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演讲不仅是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主要媒介,学习演讲本身也被视为深具价值的教育科目。

演讲的过程包括了主题拟定、收集相关资料、阅读资料、思考文章的组织与撰写讲稿内容,其中牵涉了听、说、读、写表达能力的运用以及与听众的沟通与互动。发表演讲的过程是培养个人独立思考、主动寻求知识与沟通能力的展现,也是新时期教育青年学生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学校对英语演讲教学的重视可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打下有利的基础。

2 教学效果的涵义与影响因素

2.1教学效果的涵义

教学效果的理念建构是以Bandura的“自我效果”(self-efficacy)概念为基础开始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学效果研究的主流即是探讨“过程一结果”模式(process—product),强调师生间教学与学习过程间的交互作用,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80年代开始至今,研究范围则涉及教师思考、教材的组织结构与教师的回馈评价。教学策略与技巧主要与教师和教学专业知识相关,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与专业学科教学知识,教师的思考与决定、教学行动三个方面的研究,这些范围都各自包含了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在内。

2.2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Harris回顾历年来有关的研究后提出四点达成教学效果结论:首先,具体清晰的教学目的,是达成教育成果与教学成效的重要基础;其次,教学过程中技巧与行为关系着教学品质的良好与否;第三,广泛多元的教学模式或策略是达成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最后,教师的反思、探究与持续专业的发展与成长都与有效教学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教学不等于学习,教学效果的发挥才是达成教师有效教学与学生获得学习的保障。了解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进一步达成有效教学的途径。因此,研究教学效果与其影响因素的观点大致可从教学前教师的思考与规划、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教学策略与评价,以及教学后的教师经验反思来探究。

3 教师演讲教学过程

3.1教学前进行复习与预习

教师进行正式教学前对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与检讨,作为正式教学的前导,然后进行预订课程内容的教学。复习的内容范围是不同英语演讲主题的写作方式与基本原则,使学生日渐将课本知识活化为内在逻辑思考的一部分。

3.2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如同朋友一样,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教师极少以命令的语气和同学交谈,其角色属于协助者与引导者。教师授课时,眼神温和地环视全班的每一位同学;点名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叫出每位同学的英文名字,并给予全班均等发言的机会,赞美学生的表现;当学生发言时,非常专注于聆听学生的演说内容,时常点头、微笑,不会立即纠正学生的语法和发音错误;学生演讲结束后,教师仅给予婉转的建议与批评,随时提供学生课后个别辅导的时间。

3.3形成性评价检核学生的学习

形成性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真实世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较为接近,与教师的教学相关,更能真实测量学生学习的品质。学生要应用他们所习得的知识与技巧,表现出认知的复杂度。教师以持续性、真实性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3.4教学后的教师经验反思

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作反思活动。反思的方式主要以记笔记的方式,在教学评价笔记本内记录学生每周的学习状况。反思的内容是个别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吸收程度、学习成果呈现的学习状态与师生间的互动状态。

4 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有意义的教学策略活动是外语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对话教学主要以英语的对话方式进行教学。

第2篇: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交际模式;公众演讲;口译;即席演讲;即兴演讲;元语言;目的语;语言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2-0046-04

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鉴于演讲和口译在当今社会对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笔者通过对演讲和口译交际模式特点的对比分析,旨在为提高演讲能力和培养合格口译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并旨在演讲艺术和口译教学方面有所突破,从而探讨出一套培养外语专业精英人才的方法。

一、公众演讲和口译的交际模式

演讲,又称讲演、演说。它是一种言语表达的交际活动,是一种借助口头来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现实性很强的社会交际活动。演讲的信息交流模式往往被视为解释演讲过程的有效手段。从Aristotle到Shannon和Weaver(1949)较早提出的交流模式到O′Hair,Stewart和Rubenstein(2011)、Beebe and Beebe(2012)提出的人际交流模式得出,信息源泉、媒介、接收者、噪音、语境和反馈是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根据Lucas(2001)公众演讲交互模式:演讲者对已知信息编码(encode)通过媒介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听众,听众对听到的信息进行解码(decode),再将所理解的信息通过媒介反馈给讲话者,在整个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单向的,演讲者只是信息的传送者(sender),而听者则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receiver),所传递的信息在两者之间有着共享意义。在信息传递中,演讲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另外,受外界因素干扰,演讲者在台上会出现紧张忘词等现象,此时要迅速做出反应并尽快弥补缺失,以确保演讲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在整个过程中,演讲者要达到控制紧张情绪、适应不同的听众、流畅地表达思想,需要长久的专业训练和自身的努力来达到(Osborn,Osborn和Osborn,1997)。

从演讲的分类来讲,演讲主要分为定题演讲和不定题演讲。定题演讲主题鲜明、目的明确、针对性较强;不定题演讲又分为即席演讲(impromptu speech)和即兴演讲(extemporaneous speech),均要求演讲者根据主题快速组合信息,并用严密的逻辑进行演讲。在演讲专业领域里面,即席演讲并不等于即兴演讲。从命题范围来讲,即席演讲的话题更具广泛性,它可以包括影视佳片、名人名言、谚语俚语等等;而即兴演讲是以目前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问题为主,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在准备和演讲的时间上,两者也存在很大差异。即席演讲者拿到演讲话题后一般有两到三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用五到六分钟的时间演讲;即兴演讲相比即席演讲,它允许演讲者有更多的准备时间,一般为三十分钟,在此时间范围内,演讲者需具备快速查询文献的能力,然后用八到十分钟的时间陈述其演讲内容。在演讲过程中,两者都可以携带笔记或卡片进行演讲。此外,即席演讲中,演讲者只需对命题相关的已知信息进行有逻辑性地重新组合;而即兴演讲者可以借助大量的逻辑证明作为辅助,直接深入地对演讲话题进行论述。由于研究设计中的课时限制,笔者采用的演讲模式为即席演讲。

与演讲不同,口译是一种将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快速准确解码,并用目的语表达出来的交际行为,是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Nida(1976)曾指出文本的翻译给译者提供了大量的时间理解和修正译文,并且可以获取译文的反馈意见。但是,在交替传译或者同声传译中,由于任务具有及时性和瞬间性的特点,译者不可能有大量时间理解和更正语误。Gile(1997)口译模式是基于认知语言学基础产生的,它包括三个阶段,即解码―记忆―编码。从Gile模式可以推断出来,口译的第一阶段,即听力理解阶段可以分为听音、记忆、笔记和协作,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译者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解码。第二阶段是对解码的信息重新编码的过程,即信息重组,它包括信息回忆、阅读笔记和用目的语产出信息。Gile口译模式的本质在于传递意义,译员的注意力分配、笔记能力和语言产出能力尤为重要。译员在交际过程中,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送者,且传递模式是双向和同步的。除此之外,译者还充当了演讲者和听者之间协调者的媒介作用。由此可见,口译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译员用目的语再现原语信息时,包含对理解的信息用译语重新组合和表达,即译语的组织架构和有声语言产出。此环节相当于译员发表了一次公众演讲。译员的语言基本素质、语言组织技能和抗紧张情绪等公众演讲技能对口译的产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Lucas(2001)的公众演讲交际模式和Gile(1997)的口译交际过程模式发现,两者在英语语言能力、演讲技能、批判性思维、抗压力能力、笔记依赖程度、信息组织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点。笔者将从演讲艺术的角度探讨其对译员口译表达能力的影响,并检测演讲培训能否对口译产出阶段的能力有所提升,以期寻求演讲和口译各自特色的前提下追求最大化效益。

二、研究方法

参加实验的35名受众者为口译短期培训班的成员,培训时间为两个月,培训目的是考取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二级口译资格证书(CATTIⅡ)。口译培训者均为中高级语言学习者,23人获得大学英语六级证书、12人获得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其中女性31人、男性4人;所有口译受训者均参加为期八周的演讲课程。由于此前未进行过大量的公共演说技巧培训,因此在培训之前只有很少的受训者可以进行4~6分钟的即席演讲。

在演讲培训开始前和培训结束后,口译培训成员分别回答了一份关于演讲技巧自我评估的五点量表的问卷调查。问卷中1代表此项能力非常低,5代表此项能力非常强。根据文献回顾所得出的结论,演讲技巧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内容包含以下十项能力: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公众演讲技能、即席演讲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演讲焦虑程度、减少依赖笔记程度、演讲中劝说技巧、组织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给准译员提供更多的即席演讲练习机会,避免其过度依赖笔记并缓解焦虑情绪,训练设计主要参考以下几个因素:口译培训大纲、课程时间、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内容的输入和输出、以及演讲的准备、练习、演示和评估(Lucas,2008)。口译培训的整个过程中,演讲课程安排每周三节课,每节课一百二十分钟。培训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主题呈现,主题的选择原则上略高于口译培训者的整体知识水平,以便在规定时间内挑战自己的思维反应敏捷度和在焦虑状态下的抗压能力。主题材料的选择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演讲中陈词滥调的原则。培训中后期材料的内容选择要基于培训前期的话题,其难易程度略高于前期材料的难度,这样有助于口译培训者锻炼其理解力,并在原语言知识基础上建构新观点。呈现方式因主题和材料不同而异,主要以录像和短文的形式来呈现。在此过程中,受训者可以通过做笔记或者提问等方式来提高对某个具体话题的理解。第二环节是针对相关话题的提示进行3~5分钟的即席演讲,准备时间为10分钟。即席演讲结束后,其他学生对所听到的演讲进行1分钟批判性总结。即席演讲和批判总结用随机点名的方式进行,这种形式有助于给准译员提供一个演讲练习的真实场景,从而可以锻炼其临场发挥能力和抗压能力。第三环节是根据内容、表达、组织三方面评价演讲内容。内容主要指论证例子与主题的相关性和对已知信息的应用能力;表达主要评估演讲者是否具备清晰的发音、流利的语言表达、适当的目光交流、合适的体态语和讲话的信念等;组织结构主要指演讲是否包含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每部分的主题句和支撑句以及各部分之间是否具有统一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笔者认为,口译的产出阶段和演讲的过程存在许多相似性,译员的演讲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口译的质量。因此,笔者提出的假设为,经过演讲培训,口译员在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组织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习口译技能并提高口译质量。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研究结果证实了研究方法中提出的命题假设,口译培训者的演讲能力和其他九项能力成正比。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问卷调查中各项标准差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被调查对象对问卷调查中大部分项目的汇报数字表明各项指数的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培训和练习,口译学习者在演讲时的焦虑程度有了明显下降。培训前焦虑程度的平均值为(M=2.91,SD=1.326),培训后为(M=1.98,SD=1.706),平均值差为-0.93。数据表明,经过两个月的演讲练习,培训者在演讲时应对焦虑心理的能力有所提升。他们试图寻找各种减压策略使自己在演讲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可能由自身心理原因和外界干扰因素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此过程和口译中译员需要应对随之而来大量信息的压力是一致的。口译中,译员不仅要听辨讲话者传递的大量信息,而且还要快速准确地把所理解的信息用目的语演讲出来。因此,演讲时焦虑情绪的减弱有助于提高译员的自信心,从而减轻口译过程中译员的压力。

从柱状图标中可以看出培训者的演讲技能明显有所提升,平均值分别为培训前(M=2.74,SD=1.407)和培训后(M=3.49,SD=1.002),平均值差为+0.75。经过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手势语、演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是即席演讲能力的提升并非明显,培训前后的平均值分别为:培训前(M=2.35,SD=1.543)和培训后(M=2.48,SD=1.492),平均值差仅为+0.13,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演讲话题的设置略高于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话题的难度系数可能增加了学生在即席演讲时的压力,有限的脑容量全部用来记忆或保持新信息并寻找富含逻辑的话语来表达演讲内容。因此,短期培训很难看到即席演讲水平的显著提高。相反,自我评估结果反映了两个月的集训对演讲技能的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即席演讲对演讲者的反应能力、专业词汇量、知识面、逻辑性等方面的要求略高于已备演讲,在短时期内很难达到质的提升。由于在文献回顾部分讨论了演讲和口译产出阶段的相似之处,所以演讲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提高译员在口译产出阶段的表达能力。

从演讲技巧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参加口译培训者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普遍得以提升,从培训前的平均值(M=3.19,SD=1.154)上升到培训后的平均值(M=3.34,SD=1.082),平均值差为+0.15。平均值的上升幅度并不显著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参训人员的英语语言水平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均已考取大学英语六级或英语专业八级,是中高级语言学习者,因此经过短期培训很难看到语言水平的显著提高。另外一种解释为,中高级语言学习者在口译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巩固并加强已获取的语言知识,而不是一味地习得新的语言知识(Lim,2001)。相反,英语语言初级或者中级水平的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其语言能力可以有明显提高,因为语言知识的欠缺导致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比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更易获得,但实际上,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对学生的元语言和元认知培养更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对最小分值的检测发现,问卷调查在此项得分的最低分值为1,说明了此类培训者在语言技能方面的不熟练或者不自信,并不适合担任口译职业,只有那些已经熟练掌握原语和目的语或者具备相当高的双语或多语种能力的语言学习者,才适合于从事口译行业。

问卷调查结果中,减少对笔记的依赖程度有所提高,平均值从之前的(M=2.45,SD=1.501)提高到(M=3.21,SD=1.149),平均值差为+0.76。数据充分表明,演讲中使用笔记的程度逐步减少,也就是说,大脑记忆信息的容量即工作储存器在逐步增大,相应地,第二语言产出信息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所以,演讲训练中教师要培训学生减少对笔记的依赖程度,用脑记完成演讲内容的逻辑构架和新旧信息的记忆和组合,从而锻炼并增强口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忆能力,即短时记忆能力。脱离笔记的演讲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在口译中尽量不依赖笔记,而主要依靠脑记来达到充分理解话语信息和讲话者含意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十项能力中的提升较为明显,平均值由培训前的(M=2.50,SD=1.489)和(M=2.44,SD=1.510)提高到培训后的(M=3.23,SD=1.141)和(M=3.21,SD=1.149),平均值差分别为+0.73、+0.77。演讲训练要求学生把准备阶段搜集到的所有信息分类汇总,储存在大脑里,然后用英语有逻辑性的表达出来;而点评训练则要求学生用批判性思维过滤所听到的信息,获取与自己思想不一致的内容并提出论点进行说服性演讲。由于前者训练时间较长,因此与演讲相关的信息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较为明显。相反,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劝说能力的提升相对薄弱,其平均值差仅为+0.14和+0.06。事实上,译员在口译时的信息重组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口译的成败和口译质量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批判性思维和劝说能力在口译过程中起微乎其微的作用,因为口译是用目的语将原语重新表达的过程,它不需要译员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原语并加入自己的观点,也不需要说服听众,让听众相信或者批判演讲内容。

四、结语

合格译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公众演说家。研究结果表明,演讲艺术的培训有助于提升译员的口译表达能力;口译是演讲艺术的升华,它是一种再创新行为。口译学习者应清楚地认识到即席演讲对提高口译能力的作用,以及在口译中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演讲策略。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培养译员的公众演讲技能,可以有效全面地提升其口译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Beebe S. A., Beebe S. J.. Public Speaking Handbook[M]. New Jersey:Pearson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12.

[2]Gile D..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s a Cognitive Management Problem [J]. Applied Psychology,1997,(3).

[3]Lim H.. Teaching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J].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2001,(3).

[4]Lucas S.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7th Edition)[M]. OHIO:McGraw-Hill Education,2001.

[5]Lucas S.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10th Edition)[M]. OHIO:McGraw-Hill Education,2008.

[6]Nida E. A..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J]. Translation: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1976,(6).

第3篇: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更新观念 激发兴趣 学法指导 英语教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04-02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和英语能力并不理想。英语老师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却依然无法保证教学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英语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笔者认为,是陈旧的教学观念。要优化英语教学,就必须从更新观念做起。

一、新旧教学观念的对比

在陈旧的教学观念下,英语老师从每课的新词教起,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讲授课文含义及各种语言语法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紧抓单词不放,每日进行单词小测。于是学生形成了十分狭隘的语言学习观念:背单词就是学英语,学英语就是背单词。同时,由于教学观念陈旧,许多地方的英语教学实际已经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只局限于做题,尤其是做标准化试题。而老师对学生的辅导内容有很大部分是为了帮助他们应付考试,夺取高分而制定出的各种“做题技巧,得分法宝”。真正提升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却被忽视。

新的教学观念则认为,英语是一种技能。所以,英语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学习者不断地、大量地进行语言的亲身实践。也就是说背单词并不等于学英语,运用单词才是在学。老师对英语知识的讲解并无法直接转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通过学生本人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所以英语课上,老师应该着重策划让学生能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活动并进行英语学法指导,而不该只抓单词的死记硬背和语法规则的生搬硬套。新的教学观念还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英语老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观念下的英语教学

1.将提升学习兴趣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策略。

学习兴趣的提升是其他英语教学策略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策略。因为学生的兴趣一旦得到了提升,就能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首先,要欣赏和关爱自己的学生,利用激励性式教学法带领学生体验成功感。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亲和力,要养成欣赏学生,肯定学生和称赞学生的好习惯。

其次,努力将英语课策划成语言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譬如,在每堂课前都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做个小型英语演讲。演讲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定,他们可以介绍看过的电影、小说、游历过的名胜、品尝过的美食、听过的音乐或玩过的游戏,也可以表达对时事的看法,对突发事件的评论,给老师或同学提建议等等。这和传统的值日报告形式相近,但是由于在选题上给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和任其发挥的空间,学生准备演讲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他们自主地查找英文资料,翻阅英语词典,模仿名人演讲,英语水平从而得到提高。再如,可以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英语采访活动或四人一组的分角色朗读活动。学生对于此类课堂语言实践活动非常有兴趣,参与热情很高,英语课不再单调和乏味。

最后,大胆舍弃教科书中枯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充满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的英语美文来陶冶学生。可以选用的材料有启迪心灵的英语美文系列文选《心灵鸡汤》,有开阔视野的视频节目《发现》和BBC纪录片,还有网易公开课里的TED演讲视频及各类英语演讲比赛的视频和讲稿。面对这些贴近生活,启迪智慧的英文资料,学生的眼界开阔了,也能充分意识到学好英语就意味着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意味着增加对整个世界和不同的文化的了解,意味着个人学识的丰富。从此,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厚了。

2.改变教师角色,完成从英语教师到英语教练的转变。

基于英语只是一种语言技能这样的认识,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法在新的教学观念下自然显得不合时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在老师引导下的,对目标语言进行实践运用的学习方法。立足于解决“怎么学?”这个问题,英语教师们迫切需要实施的就是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所起的作用将更接近一个教练所起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妨将新旧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称为英语教师到英语教练的转变。

有人曾经总结:1.教师重讲解,教练重训练。2.教师重理论,教练重实践。3.教师习惯于自己唱独角戏,教练讲究互动与体验。4.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通常为填鸭式),教练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性和自我选择,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内在动机,并引导被教练者学习。5.教师以学员知道为满足,教练以被教练者做到为目标。

由此可见,英语教师一定要转变职能,将自己放在教练的岗位上,从英语词典的使用到语言材料的选择,从语音语调的训练到写作能力的提升,都从方法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明确而且具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获得在脱离了英语课堂之后仍然能够自主进行英语学习的能力。在这个前提下,中学英语教学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语言学习的效果是否得到保证,而不取决于一位英语老师自身的水平有多高,讲解的方式有多么巧妙。同样,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能获得多大的提升也将取决于他的英语老师有没有新的教学观念,能不能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有效的语言实践机会,而不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否面面俱到,对语言知识的解析是否滴水不漏。

参考文献:

第4篇: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 学生;朗读;作用;朗读技巧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教师通过教授,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语篇的关键内容,总结出语篇中需要掌握的词、词组、语言结构等。大量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往往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导致一言堂,学生开口训练的机会几乎很少。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所以学生在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基本上很难复习、巩固和运用。

面对以上现状,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语感,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增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呢?从教学经验来看,大量朗读归纳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做好英语教学中的诵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在学期初期,做好朗读训练将是练习语音、语调和语流的重要方式,更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做好铺垫。长期坚持诵读,可以使学生真正将英语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

本文在对朗读的重要角色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朗读策略帮助英语学习者学习。如若教师能持之以恒地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朗读的重要性,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终身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一、中职生英语学习特点

中职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激情不高,直接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懒于动手动脑动口。同时,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学生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训练英语语言的机会,而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往往还只是侧重于知识点的讲授,学生读说参与的机会不多。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最终的结果就是哑巴英语,学生一句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都说不出来。如此反复的教与学只能是让学生更加惧怕英语,让教师授课难度进一步增加。

从教学经验来看,教师只有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规律的教学内容,选择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学习效果才能明显改善。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脱离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不适合中职生英语学习的。因此,教师必须要调整教学手段,探究适应中职生英语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二、朗读的重要作用

“朗读就是运用声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使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具有视觉上的因素,它要求朗读者仔细阅读语言材料,又具有听觉、动觉上的因素,朗读者大脑想着其发音,然后专注的念出声。”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朗读由生疏到熟练再到有感情朗诵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坚持朗读,对英语学习者的作用不容忽视。

1.朗读增强学生自信

通过长期的教授经验不难发现,教师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篇章朗读中来,可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充分调动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对于那些比较内向腼腆的学生,朗读是让他们在课堂上开口说话的唯一办法;对于那些活泼好动的学习者来说,朗读可以更加振奋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潜在潜能,实现自我突破。实践证明,长期坚持朗读,课堂上学生自信心增强,参与度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氛围高涨,师生互动更加自如,班级整体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2.朗读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长期坚持朗读可以积累巩固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同时可以将朗读的篇章内容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强烈体会到作者赋予篇章的意图与情感,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等。长期坚持朗读,学习者不但可以熟练自然话语中的语流,使自己的发音跟真实的语言交际更接近,同时,学习者潜移默化地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说写时,自然而然地就能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了。

3.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朗读可以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工具。通过语音语调,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词汇、短语以及句子结构;通过节奏语流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的基本大意,是否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通过朗读情况再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同学进行点评,指导,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朗读训练方向与方法,相信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诵中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朗读的策略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完成朗读教学呢?实施不同的朗读操作技巧将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欣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教师领读或模仿录音文本跟读

通过学生的朗读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只是注重语速,感觉读的越快,对知识的掌握就越熟练。为了避免产生这种误区,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教师的示范领读或跟读录音是学生练习朗读的首要条件。教师需要在领读或学生跟读录音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如重读、弱读、连读等;教师还要提示学生注意节奏与语音语调的把握,对于较长较难的句子,要带着学生进行句子的分析,潜移默化地灌输停顿的技巧,进行断句练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2-3遍之后,组织学生自行练习,解决朗读中发音,语调,节奏的问题。当然,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不同,教师要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使学生感受到任何水平的学生都是受到老师重视的,如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课堂的坚持训练能达到熟读课文的标准,基础较好的同学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水平更高的学生就要走上演讲台,声情并茂的激情演讲。

2.课堂集体朗读

集体朗读可以增强班级整体的气势,有助于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集体朗读的氛围可以帮带到个体同学,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懒惰的心理,完全融入到朗读中来。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句齐读,段落齐读甚至是全文齐读。这就要求教师在集体朗读之前,应该将篇章的单词发音,基本断句情况灌输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齐读过程中能够发音准确,断句明确,语速适中,充满感情。在齐读后,教师针对性纠正学生的错误读法,指出毛病的同时引导他们发现共性错误,这便于学生举一反三。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齐读,例如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或者几列学生为一组,进行组与组之间的齐读朗诵比赛。在竞争的压力下,各组同学可以更好地团结起来,认真练习,齐头并进,最终实现集体朗读的最好效果。久而久之,学生整体朗读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朗读这种教学手段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教学实践证明,能够集体朗读的课堂教学是最有激情,最有效率的,同时也是有助于学生其他学科语言习惯的培养与形成的。

3.开设创造性课堂——演讲课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快发现一些同学的潜在能力--演讲。教师可以定时举办演讲比赛,甚至可以专门设置演讲课,为有能力演讲的同学搭建展示的平台,同时向同学们灌输更多的朗诵及演讲技巧。学生的激情演讲,可以激发其他同学的竞争意识,形成有效的竞赛机制;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标兵增强班级荣誉感,带动班级其他同学提高英语朗读水平。

那么如何有效激发这些同学的演讲潜能呢,如何才能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台演讲呢?学校应尽量为学生开设演讲课,让同学们在专业演讲课上接触到最前沿、最适合演讲的语言素材,学习到更多的演讲知识与技巧。学校可以安排有教学实战经验的教师统一培训学生,为学生讲解演讲知识,包括内容、技巧、要求等,同时培训学生写演讲稿,如:语言的锤炼,句子结构的选择等等。只有通过专业的培训,学生才能更加有自信的应对挑战,真正应用语言,实现成功的人际交流。演讲课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更加广阔的平台去深造学习,激发潜能,真正能够将朗读诵读作为一种爱好去培养。建设演讲课这一特色课程,将调动更多同学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增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朗读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英语教师应该真正把朗读教学重视起来。然而“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将朗读教学灵活应用于教学中的同时,应该在日常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摸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第5篇: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交际测试理论;职业英语;口语教学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英语教学需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也相继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将英语教学紧紧与各职业岗位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广东省高级职业英语口语大赛将英语使用与各职业岗位结合,目的是强化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口语测试的一种形式,大赛主要测试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一、广东省高级职业英语口语大赛的内容与形式

广东省高级职业英语口语大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命题式演讲,问答与商务翻译。

第一部分是命题式微型演讲,考生用十五分钟时间准备两分钟的主题演讲。例如话题可设定为你是一家照明公司的助理经理,负责接待来自加拿大的重要客户格林先生。在欢迎宴会上,你代表总经理致欢迎演说。主题还包括了介绍公司,谈判,会展,面试等。以商务场合为背景,考查学生在具体商务场合使用英语的职业技能。

第二部分考官就考生演讲的主题,提出相关的问题,考生用一分钟作答。假定演讲的话题是面试要准备的自我介绍,那么相关的问题就可能是面试成功有哪些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为口头翻译,一段商务对话由两个考官分别读中文和英文部分,考生分别进行中汉互译。比如对话的主题商务谈判,双方对交易形式与价格进行磋商。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是一种交际活动。既是测试对一种语言的理解能力,又测试对另一种语言的表达能力。

大赛充分体现了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性要求,英语口语教学要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应该设置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参与活动。高职英语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要适应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但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要具有适应多种工作的复合能力,体现在英语口语技能方面的主要是交流沟通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口语测试的理论基础

口语测试是以交际测试理论为基础的,其目标是检验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主要表现为学生利用各种语言结构知识处理语言材料,并进行交际需要的能力。交际测试理论注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际交际能力。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核心是交际能力学说。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DellHyme)首先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个社会文化因素。分别是个体的语言知识,个体的语言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言语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四个因素构成的交际能力表明一个人应该知道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用什么方式讲什么内容。

卡纳尔和斯温(Canale&Swain)的交际能力学说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使用规则的知识),语篇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策略能力(交际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文秋芳(1999)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组成。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尽管模式、名称、外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交际能力指的不仅仅是对语言系统结构知识的掌握,而且包括为了达到语言交际目的非语言知识。

三、以交际测试理论为指导的口语能力的培养

交际测试理论认为语言的整体表达大于部分的语言知识之和,语言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语言的能力应是利用各种语言结构知识处理篇章语言材料,适用交际需要的能力。以此为基础,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口语教学与培训。

1.熟悉话题,扩展语言知识

这部分由老师布置任务,根据职业英语教材的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话题主题进行资料的整理。口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当然老师对任务的监督与检查是必要的。语言知识是建立交际的第一部分,没有相关的语言能力,口语训练如同搭建一个空中楼阁。学生对于不熟悉的话题,往往展不开内容。职业英语教材以商务交际为话题进行编写,话题的内容与大赛一致。以职场生活与场景为主题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学习相关的商务词汇与表达,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2.思维培训,培养语言意识

交际法英语教学主张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而且要培养交际能力。学生两人一组,就某一主题发表演讲。培养学生整体性的考虑,演讲部分要有开场、主体和结论。主题部分,可根据顺序、重要性、对比与对照等不同手段连接句子。回答问题部分,要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答案要有针对性。最好能够将所问问题重复一遍,加深理解后,再给出答案。翻译部分,要考虑英汉文化的差异,在遵循原意的基础上,能够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3.语言纠错,提高语言技巧

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从实际出发,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把达意与理解放在首位,把正确放在第二位,不是有错必纠,弄得学生不敢交际。交际法教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会使用一些语言策略,例如改变词汇,修正衔接手段,改变句子结构等手段让语言保持流畅性。主要从以下几个语言方面对学生进行监控,学生的语音、语调、语言的流利度、应答能力、语速快慢、吐词清晰度、词汇能力、驾驭语法结构能力、使用衔接手段、词汇和习语能力。也会运用交际策略,例如使用迟疑用语,释义、自我修正等方法提高交际效果。

4.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语言能力

口语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对测试任务参与是否恰当、成功。学生首先对同伴的表现给予评价,主要从结构与内容的完整性方面评估。分别指出同伴演讲中好的与不好的部分。教师对口语测试的评分主要分为整体评分法与分析评分法。整体评分就是根据对考生的总体印象打分。因此学生在测试时候,除了语言因素,还有仪态、着装、表情与肢体语言都会影响评分。分析评分主要从语法、内容、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准确度、词汇等方面综合评价。

四、结语

以交际理论为基础的口语教学,应该是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过程。职业英语中的场景设计都非常贴近现实,真正用语言去完成现实中的任务。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对语言的准确性与流利性都会有提高的要求。最重要的还是对语言策略的使用,这是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交流顺利地进行。口语教学使用交际测试理论,学生在实际交际的场景中合作学习是提高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Ma Ruijuan,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proficiency levels in paired tape-mediated oral tests [J]. CELEA Journal,2008

[2]郭丽.BEC考试中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3]李筱菊.浅谈外语教学的交际教学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第6篇: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 管理沟通;七要素;八字诀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0-0080-03

[作者简介] 曾 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管 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云南 昆明 650091)

一、把握管理沟通“七要素”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

1.把握目标。确定沟通目标的意义在于:分析整个沟通过程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针对沟通前众多的信息,沟通者必须组织一个清晰的概念传达给受众,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这个清晰概念的组织包括:确定目标、明确观点、安排具体内容。沟通目标不仅要按指导性和咨询性策略进行,还要明确总体目标、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既要界定好总体目标、战略、策略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主导目标,善于在主导目标的规范下,考虑如何把对方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最后的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

2.分析信息源。在沟通中,信息源即信息的发送者、沟通主体、沟通者,即:分析谁发起这个沟通的行为。在沟通分析过程中,沟通主体关键要明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能给受众什么?沟通主体分析是解决“我是谁”以及“我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沟通主体分析“我是谁”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分析“我在什么地方”的过程,就是自我定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确定可信度的过程。而解决好信息源的问题,则是沟通主体建立可信度和确定沟通目标的过程。因此,信息源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3.组织信息。为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至听众并使其易于接受,策略性地组织信息是至关重要。即重要内容应放在开场白还是置于结尾需要仔细斟酌。如果在开头就阐述重点,称为直切主题。由于直接切入主题能更快、更容易地为听众所接受,故在商务场合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如果在结尾说明重点,则称为间接进入主题,即采用循序渐进、逐条分析、最后推出结论的方法,以缓解具有排斥心态者的抵触情绪,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转变其态度。为此,要善于运用信息策略。信息策略是管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沟通者在每次沟通发生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完善沟通的信息结构。信息策略的制定,关键在于解决好怎样强调信息、如何组织好信息这两个问题。

4.了解听众、服务听众。成功的管理沟通是听众导向的沟通。在沟通前应该了解听众背景:他们是谁?他们了解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怎样激励他们?做好这四点主要是在与听众沟通前要认真预测听众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是主要听众还是次要听众?他们对于沟通的主题了解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新信息?听众对所提供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如果听众对沟通主题兴趣浓厚,就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对于那些对沟通主题兴趣不大的听众,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征求意见并诱导他们参与讨论。沟通客体分析是成功管理沟通的出发点。要善于运用沟通客体策略,重视伦理道德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5.沟通背景(环境)分析。现代企业优化管理沟通,必须重视环境分析,建立环境分析机制,既要经常分析内部环境,又要分析外部环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要特别重视对沟通过程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分析:一是心理背景,包括沟通主体自己的心情和沟通主体对于对方的感受和态度,避免由于偏见与好恶而出现偏差。二是物理背景,即沟通发生的场所。特定的场所能造就特殊的沟通氛围,如与上司沟通时,在上司的办公室沟通与在厂区的花园沟通效果是不一样的。三是社会背景。对不同的社会角色,善于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模式,处理好沟通主体双方及对沟通发生影响的其他个体和人群的关系,如:上司在场与否,竞争对手在场与否,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措辞、举止会有区别。四是文化背景。它更是潜在而深入地影响每一个人的沟通过程与沟通行为。当不同文化在沟通中发生激烈碰撞或交融时,人们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威力。

6.优选媒介(渠道)。沟通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包括口头、书面和非语言而完成的。渠道是由发送者选择的、借由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一般来说,口头沟通渠道主要用于即时互动性沟通,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无需严格记录,沟通形式活泼,富有感彩。书面沟通渠道主要用于要求严谨,需要记录备案的沟通。无论是口头沟通还是书面沟通,都可以作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在选择沟通渠道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正确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电子信息通道出现了多样化,如现在已经被企业利用的管理沟通电子渠道有:电子数据库、电子数据交换、个人电子邮件、组群电子邮件、可视电子会议、手机及电脑与网络共同传递的电子短信息、企业内联网、企业独立网站、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刊物等一些新渠道。从理论上讲,管理沟通应该比以前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7.重视反馈。完整无缺的沟通过程,必定包括了信息的成功传送与反馈两个大的过程。没有反馈的沟通过程,容易出现沟通失误或失败。为了检验信息沟通的效果,即接受者是否正确、完美、及时地接受并理解了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如果发送者想要沟通成功,要求接受者及时进行反馈是必要的。当发送者发现传达的信息没有被理解,就应进行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地传送。同样地,如果接受者发现发送者收到自己的反馈后,再发送回来的信息表明理解有误,则在调整了理解之后,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反馈,直到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准确无误为止。

二、打牢管理沟通的基础:听、说、读、写

管理者作为个体,要实现管理沟通优化,要特别重视打牢沟通技能的基础,提升管理沟通的效果和效率,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口头与笔头方式,熟练驾驭笔头和口头技能,以提升沟通效率与效能。可以说,听、说、读、写是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技能,而在沟通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分别比例为:听40%、说35%、读16%和写9%。

1.善听。“倾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成功的管理者大多是善于倾听的人。为了使倾听有效,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克服倾听障碍,掌握下面的倾听技巧:一要身心投入。集中精力、集中思想、积极思考、保持开放姿势是有效倾听的重要保证。二要换位思考,以增强相互理解。三要沉默是金。静静地听他人倾诉是有效倾听的最好方式。切忌自己滔滔不绝,反客为主,喋喋不休。四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非语言信息较可靠,而且言行一致更关键。五要适当记录。有效反馈是有效倾听的体现,管理者通过倾听获得大量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这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2.能说。包括面谈与演讲技能。现代人都要学会沟通、表达和当众讲话(公众演讲)。“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需要。面谈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形式,是管理沟通发生的交流方式。提升面谈水平,要制定面谈计划、确立面谈目的、追求信息共享、安排面谈结构和环境,以增进关系。同时,用5W2H方式准备问题,即为什么谈(why)、与谁面谈(who)、何时、何地谈(when及 where)。谈什么(what)、怎样谈( how to)、谈的深度与广度(how much)。要做好演讲,明确演讲目的,用5W2H法做好演讲准备,设计好演讲的语言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观点的阐述、结尾,把握演讲的心理技能,巧妙运用演讲的非语言技巧。要讲究说的艺术,要以理义感人,注重伦理道德,说话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切忌巧言令色、强词夺理、冗词赘句。必要时,应运用游说进行说服,善于潜移默化。

3.巧读。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要阅读的信息很多,如:报告、合同、会议资料、公司文件以及网上信息等,阅读后再传达给员工。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掌握读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管理者在阅读中要进行互动式的阅读,即在阅读中要善于总结、提问、阐述(澄清短文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

信息时代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日渐繁多的信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读我们想接收的每一件事物。因此,要善于略读。略读则跳过某些阅读者完全了解的段落,从而有效利用时间。要主动阅读,越主动地阅读,效果就越好。

4.擅写。笔头沟通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沟通形式,也是现代企业最可靠的沟通方式。“口说无凭,落笔为准”。在现代企业的商务活动中,商务函件、协议、单据、申请报告等都要以笔头纪录方式加以认同。笔头沟通信息易纪录并永久保存,信息传递方式快捷并可特别关注细节,能精确用词并使相关受众能得到真实的信息。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发挥纸张、传真(Fax)、电子邮件(E-mail)、电子会议系统( EMS)的不同作用。二要按受众导向的文字组织原则进行并根据受众特点来组织文字信息。三要提升笔头沟通的语言组织技能。把握笔头沟通的语言逻辑的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基础层次,善于运用演绎、归纳等推理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四要重视笔头沟通的写作全过程,包括收集材料、组织观点、提供材料、起草文稿和修改文稿。五要把握写作特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并使读者乐在其中;明确写作目的,按不同受众选好风格、渠道偏好及不同的沟通方式;把握好写作的换位思考。

三、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望、闻、问、切

一般说来,管理沟通大都从沟通主体着眼,探索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的技能、包括危机沟通、跨文化沟通、与新闻媒体沟通、谈判技巧以及冲突管理与沟通技能等,这是管理沟通的基础,是管理沟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为了优化管理沟通,发展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有效引进中医的望、闻、问、切,善于从医生对病人的探询、沟通诊断的角度以对受众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深入地、全面地通过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管理沟通更臻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1.善“望”。医生对就诊病人的“望”,是用其工作经验、医学学识、社会阅历对病人的观察,观察就诊者的脸色、舌苔、年龄、病态或姿态,从其表面进行初步观察,进而结合看病人病历、倾听病人的倾诉,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引进“望”,既要站在信息者的角度,观察受众的表情、心态、谈吐、言行,以窥测其愿望、需求、爱好,又要善于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观察信息者的目的、态度、信息可信度、对受众的尊重度等,以便从两个角度、各个方面来优化管理沟通。相互交往,不仅要看对方的表情、着装、气质、风度,还要看其眼神,透视对方眼睛后面的神情,能入木三分而一叶知秋。进而,受众对信息者表达其希望、渴望、盼望、愿望;信息者则应深入了解受众的各种愿望与要求并尽力满足。这种从观察的“望”发展到了解对方的各种要求的“望”,是管理沟通理念提升及运作的进一步完善。

2.广“闻”。医生的“闻”在于听诊,认真倾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喘息、谈吐,进而“嗅”患者的气味、体味等,以综合感受来自患者的信息,“望”“闻”结合,进一步分析、观察其病情、病源,做到心中有数。现代管理引进“闻”,既要与前面的“听”相结合,善倾听,切忌只听而不闻;更要善妙听,听出对方弦外之音,看对方欲言却止而听出其半句话;“望”“闻”结合,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耳闻不如一见”,能洞察出“闻所未闻”的稀罕信息;“闻”“嗅”结合,更应提高管理者的经济嗅觉、文化嗅觉、政治嗅觉。

3.勤“问”。“问”是医护工作的重点。不仅要问现在的病情、病状,还要问病史、药物过敏史、就诊史等。亲切、自然、美好、关怀的语言,会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给患者带来亲切感,增加信任度。语言交流是管理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管理者要勤“问”,善于向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致以亲切的问好、问候、问安,应问寒问暖、问长问短以表达关心致意;还要善“问”,善提问题,善有水平的提问题,无论是问津、问难,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分寸,切忌问道于盲;要做到“不耻下问”。回答问题既要对受众一视同仁,问候、答问都要在语言、表情、态度、动作中表达亲切的关怀,又要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与“答”是双向交流,双向交流要力争“双赢”,以诚信、诚实、诚恳追求管理沟通优化。

4.深“切”。“切”在医疗中既是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的过程,又是诊断处方的过程。既要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进行手诊、切脉、听胸部腹部及进行必要的化验、医疗器械检查,更好综合分析、全面诊断,还要掌握一些边缘科学知识、如心理学、行为医学,用以分析患者就诊的心理变化,以进行更好的行为护理及对症下药。现代企业管理沟通引进“切”的理念与技能,将实现管理沟通现代化的飞跃。“切”意味着“接”的艺术,亲切地接待、接见,深入地接近、接触,诚恳地接受、接应、接头,是优化管理沟通不可或缺的;对管理沟通相关的事、物、人过程等,要善于“切”磋,切磋琢磨可提高管理沟通水平及深度、广度。管理者才能更全面地思考、探索、逻辑推理,以提升管理沟通水平。“切”要做到深切,多用心思考。

良好的沟通,不仅优化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正确的传递,使组织的正常活动得以维系,也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使组织获得超越职能的凝聚力。良好的沟通既要善于将管理沟通“七要素”与“八字诀”优化组合,使之在沟通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满足沟通的主体、客体、信息传递媒介及提高编码系统的效率、效应的需要,又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从医生治病诊断的角度出发考虑沟通问题,促进沟通更完善、完美,促进管理沟通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魏江,严进,等.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7篇: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

新疆双语教师的培训目标与我院教育类学生的培训目标基本一致,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联系新疆学员的实际学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一)凸显专业特点

接受新疆学员来湘培训任务之后,湖南省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基本要求》,规定: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教育新疆学员热爱祖国语言,积极主动地宣传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能够掌握普通话发音原理,发准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及语流音变;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能把握好各种文体的朗读;掌握命题说话、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竞聘演讲的技巧。开阔眼界,感受祖国的伟大及璀璨的文化。提高国家通用语言的说讲水平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顺利通过PSC,成绩要能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其中双语幼儿教师专业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这个目标,结合我院新疆生未来的职业特点,我们增加了“能够使用标准、流畅、生动的语言从事教学和教育工作”这个教学目标,旨在为他们今后的教师职业打基础。

(二)突出培养要求

培训后期,新疆培养办对内地培训学校传达了MHK通知,规定所有新疆维族学员,必须回疆参加MHK,并且达到相应等级才能上岗。通知同时指出这些学员的PSC成绩在新疆无效。鉴于PSC与MHK等级不同,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评分标准等迥异的特点,我们增添了全新的MHK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筛选

湖南省专门组织编写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模块:语音、朗读与命题说话、演讲。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语音、一般口语表达、教师职业口语,增添了讲故事和教育教学口语。后期,我们又加入了MHK听力、阅读、写作、说话的专项训练。

三.课程考核的变更

(一)增加考核内容

我省为新疆学员制定了五项技能考核: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说话、演讲。我们增加了讲故事、上微型课。

(二)课前5分钟检测

我们每节课按学号在课前5分钟对学员进行检测,一方面促进学员的课外训练,另一方面锻炼学员上台的心理素质,教师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员训练中的问题。

(三)模拟考试

后期,为了备战MHK,我们每周定时组织学员统一参加MHK模拟考试,严格按照MHK的考试要求,统一布置考场;统一监考;统一阅卷;统一讲评。事实证明,效果倍佳。前不久喜报传来,我院219名回新疆参考MHK的学员全部顺利通过,而且,还产生了前三甲的好成绩。

四.教学措施的保障

培训学员绝大部分是维族,为了保障安全,学院特辟了一个封闭的院子,在固定的交际圈内,新疆学员很少讲国家通用语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帮扶措施

我们专门在学院初等教育专业中选取一批品德好,普通话标准的学生和学员成立一帮一小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学员提供有利的学习平台,同时也加强了民族团结。

(二)分层级训练措施

我院新疆学员分两个专业和两个批次,人数多,水平不齐整,上课效果不太理想。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又采取了分层级训练,将原有班级打乱,按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分成不同的学习班级,采取不同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

(三)以赛促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从进校开始,我们就组织了新疆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竞赛,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以寝室为单位,第一个学期竞赛:寝室成员介绍;朗诵;才艺表演。第二个学期竞赛:朗诵;讲故事;儿童剧。目的是在寝室小集体中,形成讲国家通用语言的良好风气,并以此带动学员们整体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为了在短期内有效提高新疆学员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我们的策略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陈世安,石达慧.普通话测试读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第8篇: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成功来自拼搏》。

金秋十月,阳光灿烂,一年一度的嘉中运动会如期而至又胜利闭幕了。在短短两天半的赛程里,运动健儿们在各项比赛中发扬了顽强拼搏精神,发挥出了较高的水平,创造出了许多优异的成绩,也在嘉中体育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在运动员身上体现出来的拼搏精神不光感染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同学,同时也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不论是否参加比赛,无论成功与否,重要的是要有勇于参与的精神,更要有勇于拼搏的精神!

拼搏,正是勇于拼搏,不断超越的精神才产生了运动的风采,才让运动变得更加精彩,更加吸引。在拼搏者的眼中,不在乎胜利时的欢愉,不在乎失败时的眼泪,只在乎自己的曾经拼搏。在拼搏者的心中,只有不断拼搏的信念,不断超越,迎接挑战的意念。

拼搏,只有拼搏才是运动的真谛,才能体现出运动的真正意义。

然而,运动会过后,校园又将恢复往日的宁静,同学们又将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期中考试也将来临了。面对这场考试,我们不应该无所谓,更不应该恐惧,我们要把在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勇于拼搏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要以高昂的姿态来迎接期中考试。

对于这次考试,首先,我们应该自信,应该迈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露出阳光般灿烂的微笑,展现出蓬勃而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勇气冲过学习上的一道道封锁线;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量击倒学习上的一个个强悍的堡垒;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跌倒了爬起来,去迎接学习上的一次又一次挑战。

其次,还应该保持良好的情绪,许多同学对考试都怀着一种紧张与恐惧的心理,其实说白了,考试只是一种特殊的作业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查漏补缺、调整策略,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学习。因此,我们都应该带着一份好心情轻装上阵。当然还要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使平时学习的东西通过复习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大家都知道:考试不仅考查学习的知识和能力,也考验我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困难的技巧。情绪紧张、浮躁都是成功的天敌。当我们面对发下来的试卷时,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军事家,既要有战略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风范,也要有战术上精打细算、严谨细致的精神。在此,希望同学们都能采用最佳的应试策略和技巧,做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第9篇: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一语文教学策略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高中教育已从早期的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中,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终身学习。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中教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学校仍旧是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致使教学双方从高一新生刚进校摸底开始就陷进了高考题海的泥潭,忽略了与初中知识的过渡和衔接,盲目推崇教辅资料,不分轻重缓急搞强化训练,轻口语训练、梳理探究,重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殊不知这样盲目与高考接轨的模式让学生在“被灌输解题技巧”上疲于奔命,语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探究性学习更无从谈起,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违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如此高一语文教学模式下显得效率极低,事倍功半,考试分数自然就不理想。

一、高一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缺陷

1.1语法断层

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当中关于语法知识有一整套详细的介绍,包括词语、短句、单句、复句等等。但是在高中之前的学校语文考试当中,语法方面一般都不是直接考,致使初中的日常教学当中对涉及语法知识这部分的知识重视程度不高,高一新生对其理解程度不一,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语句的意思和结构,在辨析和修改错句、病句方面不能得心应手,在文言文的词法和句法的掌握上面存在有很多障碍。

1.2阅读盲点

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至少要有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学生每年至少要读到两到三部以上的课外名著。但是由于学校和学生迫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之中考当中涉及文学著作的考试内容不多,致使学校和学生都放松了对课外名著的阅读。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局限,学生苦于各科作业,无暇阅刊读报,陷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地,“时文”很难接触到。

1.3生活缺位

学习本源自生活,离开了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的注入,语文学习就失去了“源头活水”,使得学生在写作当中注定了文章如一潭死水般波澜不兴。即使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学生仍离不开应试教育的阴影,平常的学习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春游、野炊一类的校外集体活动,没有办法亲近自然。对于社区内的大事小事没有机会去关注,民间采风等活动更无从提及。

1.4活动缺失

大量繁重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挤占了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时间,校际之间以及校内很少会组织征文、朗诵、书法、演讲等语文活动方面的比赛,学生缺乏语文活动的平台,语文兴趣得不到发挥,很多学生无暇练习书法,书写习惯得不到培养,中学书法课形同虚设,很多高一学生的书写水平令人堪忧。

1.5高分低能

由于新课改的需要,各地的中考当中语文试题的难题比列有所降低,涌现出很多高分学生。但是精心思考,这些高分语文学生当中,很多语文素养并不完备,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善。

二、走出高一语文教学困境的策略

2.1精心研究,科学规划

高一语文教学首先就是要结合初中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安排好高一学年度的语文教学“时间表”。这样的进度安排既要能强调学生对高一教学的学习,还要能适当地对高考当中的一些考点进行点拨,既要强调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严谨教学,在工作上“尽吾志”,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2.2强化语法,注重应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既要注重技巧,强调概念性的东西,同时又不能太过繁琐,要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不断去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者并重,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的高中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提高阅读,扩大视野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要读名著,还要对时事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有时代气息同时文质兼美的刊物,让学生在享受语文阅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把握到时代精神,保证名著阅读的质和量。这样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博采众长相互借鉴,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锤炼,同时还能更好地联系生活,体现“大语文”观念,在写作当中自然游刃有余。

2.4体现主位,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是喊一两句口号就行的,要应用到教学当中。开展多种多样性的语文兴趣活动比赛,如辩论、诗歌、演讲、征文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多听一些演讲,多看一些辩论赛,既能愉悦身心,同时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也能相应提高。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走上讲台甚至走上舞台,让学生在众人之间演讲,锻炼其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外兴趣小组,把生活当中的新鲜事以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样写作素材也能丰富起来。同时鼓励学生多写书法,练好字,“字如其人”,让人一看就能留下好印象。

结语

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高一语文的教学困境,不断突破当前应试教育的瓶颈,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循序渐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才能均衡可持续发展,高一语文教学成效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先军,台笑凡,汪秀云.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原则探讨[J].湘潮(下半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