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村官现状范文

大学生村官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村官现状

第1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积极作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9-0051-01

河南滑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总人口121万,其中农业人口103万,这就意味着滑县发展重点、难点在三农的问题上,大学生当“村官”,是当前农村发展形势的必然趋势。

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用他们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县域经济提供人才保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从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

2.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支队伍的结构,还带来了新的事业观念、新的知识技术、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正如大学生村干部常晓飞被安阳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授予“安阳市优秀大学生村干部”荣誉称号。在2007年5月,他在县委组织部、镇有关领导的帮助下,创办了安阳市天源蓄电池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电动车电源。

二、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的不利因素

1.功利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村官”角色认同的重要原因。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角度看,大学生刚刚踏上社会,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国家的鼓励政策,比如优先考研、考公务员、不算很低的工资水平、基层锻炼经历这些因素就成为大学生选择做“村官”相对重要的砝码。所以,当大学生到达实际工资岗位后,这些功利性的因素如果没有得到实现,或者没有完全的实现,他们对“村官”角色的认同感就会遭到打击,进而感到自己的前途黯淡。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乡镇干部对大学生村干部具体工作不明确,让大学生村干部在乡镇当中充当打字员、办公室人员以及打杂人员,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计划完全听从于乡镇领导安排工作,其余的时间属于空闲,完全没有职业规划。这样就会引起乡镇领导及村民的不满,但颇于各方压力,不得不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在村任职。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干部今后在村里很难开展工作,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

3.熟悉程度不够,适应困难。大学生“村官”的生活世界从城市到农村,本来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鲍曼的说法:“人们到达一个全新的环境后往往会感到心理上的恐惧、战栗和不安。”

三、促进“大学生村官”发展的对策建议

1.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大学生村官不是去争权夺利,不是去镀金添彩,而是真心实意地去发挥才干,并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目前,该县“大学生村干部”已领办、创办各类项目110个,其中自办项目30个,领办、入股、合伙等其他方式项目80个,年创利润2 100余万元,就业人数2 000多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第三,要为大学生村干部与各高校搭建平台,使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2.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四年来该县、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大学生村干部”1 000余人次,并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村干部”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第2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

2013年,全国高校在校人数接近2600万人,根据李银河的研究推测:“同性恋者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占到成年人口3%-4%。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总人数,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数据,但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最为开放和最具叛逆精神的群体,大学生同性恋的比例与社会比例至少是一致的甚至更高。按照3%-4%的比例来估算,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人数将达到78万-104万,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城市的规模。[1]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国家包括我国对于同性恋的态度都经历了“非刑事化――非病理化――逐渐人性化”,逐步把同性恋和犯罪,精神病和心里异常区分开。社会和校园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态度也越来越宽容,如2005年,复旦大学为本科生开设有关同性恋的公共课。但是中国依旧是一个传统道德力量强大的社会,即使绝大多数人对同性恋没有严重的歧视言行,但是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偏见,将同性恋者视为对传统道德秩序的离经叛道者。由于同性恋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诸如退学,感染艾滋病甚至自杀等问题,常常会与同性恋划上直接的等号,过分夸大同性恋的危害,如人们总是把同性恋和艾滋病捆绑在一起。以上的论述在下文的调查中都会找到种种佐证。

一、大学生对校园同性恋群体的认知和态度

此次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南昌市5所不同院校(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江西服装学院、江西省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的本专科生,有效被试共329人,其中男生115人,女生214人;文艺体科生187人,理工医科生142人。在对以往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总结后,编制了自填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64个问题组成,内容包括了个人基本信息,是否有同性恋的倾向、对于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对同性恋行为和相关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对于同性恋的帮助和接纳程度、对无影响认识的同性恋的情感态度、对无影响不认识的同性恋的情感态度、对同性恋与问题学生的认知态度、对同性恋与精神病的认知态度,对同性恋与艾滋病和性病的认知态度等10个方面。[2]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基本态度和认知,更掌握了校园同性恋群体所处的生存外在环境。

1、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对于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存在明显差异。

女大学生在“您是否了解同性恋?”、“您是否会平等对待同性恋?”、“您认为同性恋是否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等关于同性恋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态度上,远远高于男生。在“您是否了解同性恋?”32%的女生选择了非常了解,47%的女生选择了一般了解,而男生比例只有13%和24%。在”您是否会平等对待同性恋”问题上74%的女生选择了是,而男生只有33%。在回答你身边是否有同性恋的问题上43%的女生选择了有,而男生只有9%。说明在校园中,女生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情感上更宽容,包容性更强。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男女生对于同性恋的认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误区和偏差。在对“您认为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上男生和女生有37%和24%回答是“不清楚,没有关心过”。说明很多大学生对于同性恋没有科学正确的认识,了解只是简单的停留在“性”等敏感问题上,高校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宣传。在回答什么是您接触到同性恋的信息渠道时,不管男生女生90%的以上的学生选择的都是小说、电影和动漫。可以说近年来以断背山,蓝宇为首的同性恋电影,大批通过网络流传的日本同性恋动漫和国人的网络同性恋小说反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这些无限美好,纯情浪漫的作品,片面美化了同性恋,局限了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对于重视感官化表面化的女生影响极大,使得“腐女”变成一种潮流在大学中大肆流行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女生对于同性恋的宽容度更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同专业方面,我们发现文艺体的学生比理工医的学生了解程度更深,在对待同性恋的情感和态度认知上要更好,态度更加宽容。在回答你是对于同性恋的了解程度上文艺体的学生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分别为23%和38%,理工医只有11%和24%;在回答发现“同学是同性恋,愿意与同学继续保持朋友关系”的文科生达到了67%,而理科生只有40%。这与两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业压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文艺体的学生思维模式是迂回思维,注重过程,认识问题更见全面,性格外向乐观,态度中庸平和,理工医的学生思维模式是直线思维,非对即错,重视结果,性格内敛低调,态度也较为极端。在学习压力上文艺体的学生学业压力轻,课余时间多,课外阅读和参与社会实践较多,有较宽的知识面并了解社会的各种动态,而理工医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每天忙于往返在教室和实验室中,几乎没有精力再了解其他知识。通过对两类学生的对比,发现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情感态度越高,行为态度就越积极;对同性恋的认识越全面,对同性恋态度越宽趋向于宽容、理解和尊重,反之就越反感。

2、对于同性恋现象趋向于宽容,对于同性恋等方面依旧保守偏见。

在被问及“您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现象?时”,有24%的学生表示认可,选择无所谓的学生达到61%。在对于“学校对于同性恋学生应采取何种措施?”的问题时,57%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应包容和引导,29%的学生选择了默许,让其自由发展,10%的学生选择了采取特殊学生办法管理,4%的学生选择了建议劝退。在对于您是否赞成同性恋婚姻的问题调查上,47%的学生表示支持,3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22%的学生表示坚决反对。这说明大学校园里多元化的文化,大学生自身开放独立的思想,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同性恋,宽容度也更高。

但是从另外一些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这种理解和宽容更多是的一种同情和怜悯,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同性恋极度仇恨和坚决的抵制。在被问“您是如看待看待同性恋之间的时?”,只有12%的表示支持和理解,回答”无所谓的,那是个人自由的”仅有25%,而选择“觉得恶心,难以接受的”达到了41%,剩余的22%的选择了“违反人伦,坚决抵制。在回答”您发现您的同学是同性恋,您对他的态度是否有所改变?”,仅有17%的学生回答了“不会”。在对于您身边或者您知道的同性恋学生是否是问题学生的调查中,有41%的学生认为是“一般问题学生”,34%的学生认为是“严重问题学生”,只有25%的学生认为是“正常学生”。在关于同性恋与精神病,同性恋与艾滋病等问题上的调查我们也发现,对同性恋持反对态度的大学生远远高于持支持态度的大学生。

从调查中的矛盾可见,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认识是表面化、局限化和片面化的,对于同性恋群体采取的是一种文化隔离的旁观者态度,将同性恋文化视为一种传统文化习惯外的亚文化。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现象的宽容更多是出于独立自主个性和对个人隐私的重视,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宽容,在尊重和理解的同时,保持一段礼貌的距离,对同性恋的认知表面肤浅,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对于同性恋行为存在着歧视和偏见,如将同性恋群体视为性者、道德沦丧者或精神病、艾滋病及性病传播者,对同性恋中的等进行“妖魔化”,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排挤和歧视他们。所以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环境非常尴尬,既有外环境表面的包容,又受到身边的各种歧视和偏见,这种环境使得他们异常的焦虑和困惑,无所适从,不敢正视生活,直面人生。[3]

二、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自我认同和面临的主要困难。

诚然,在如今的大学生校园中有不少同性恋学生敢于行走在阳光之下,但更多同性恋学生在以异性恋为霸权的主流文化中继续隐藏在阴暗处。好在,由于网络的自由和开放,众多的同性恋网站、社区、聊天室和无数的同性恋QQ群、飞信群和微信群给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提供了一个空前繁荣的交流平台。本次调查通过已了解的两个高校同性恋QQ群,以邮件的方式向每位成员发送网络调查问卷和调查说明,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37份,回收84份,其中有效65份。从如此之地的回收率看,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同性恋缺乏自身的认同,选择躲藏在柜橱中自我封闭,不愿意直面自己的身份。同时对愿意接收访谈的同性恋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

1、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对自我身份认同。

“身份”:身份就是对“人是什么?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问题的回答。而身份的自我认同,归根到底是在回答“我是谁”?,因为解决了“我是谁”,就明白了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在环境中的地位、形象(自我形象和公共形象)和角色以及何谓正确、何谓错误,如何待人、别人如何待我等等。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身份认同,既有都有大学生的普通型,又有同性恋的特殊性,他们的认同不仅对其自身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未来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况及发展方向有重大的意义。

在对于确定自己性取向时感受的,13%的同性恋学生选择了“这是一种生理疾病或精神问题”,52%的学生选择了“开始有些迷茫,后来顺其自然”,35%的学生选择了“平静接受”。同性恋学生在回答“您是否会把您是同性恋的消息告知父母?”和“您是否会把您是同性恋的消息告知身边的同学好友?”,分别仅有3%和5%的学生选择会。关于对未来婚姻前景的调查,67%的学生选择“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与异性结婚”,坚持“同性结婚“仅有14%,剩余选择“维持单身”。通过研究这些数据和访谈,大学生同性恋者一方面希望等到社会,家人、朋友和同学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因为恐惧和害怕外部的压力,采取了自闭式消极对抗方式,千方百计的隐藏自己的身份。二者之间的冲突让他们彷徨和迷茫,大部分大学生同性恋选择逐渐离开正常的世界,与虚假的面目保持尽可能少的社会联系,把同性恋群体视为生活的中心,形成了割裂式的身份认同。所以大学生同性恋者更易于自我接受,但同时于道德伦理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而表现出隐秘、消极、不信任和割裂式的特征。[4]

2、大学生同性恋群体面临的各种困难。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从表面上看去平静的,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面临着自身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心理上自卑、自嘲、自病和自弱,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与社会上的各种高危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在被问到“您认为身边同学对待同性恋的普遍态度时?”,42%的选择了“明显歧视和排斥”,38%的选择了“隐性的歧视和排斥”,仅有20%的人选择了“理解和支持”。说明同性恋群体自身认为自己在社会中是异类的存在,习惯性自己置身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压抑自己。在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更加触目惊心,十分令人堪忧。8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抑郁”;74%选择了“焦虑”;71%的选择了“困惑”;54%的选择了“恐惧”;44%选择了“人际交往困难”;38%的选择了神经衰弱;甚至有29%的选择了“有自杀倾向”。心理健康的失衡,又导致了社会功能受损和情绪的泛化。在回答“您在学校的成绩如何,是否有学习困难时”的问题,仅有3%的学生选择了名列前茅,没有困难,而44%的学生选择了“较差,学习较困难”。同样在关于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担任社会工作、人际交往情况和就业等各个学习和生活领域的调查,同性恋学生均表现不佳,存在着诸多的困难,说明很多挣扎于同性恋世界之中的大学生,没有也不能把精力放在正常的世界中学习和生活,导致成绩落后、生活脱节和就业困难等。

在调查中,也发现在大学生同性恋群体中同时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调查得知87%的被调查者有过同性恋;66%被调查者有过2段以上同性恋史;31%的被调查者有过5段以上的同性恋史;32%被调查者表示同时有不少于2个;13%的被调查者曾经被犯;11%的被调查者遭受过待。虽然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并没有以往文字和影像描述那么滥性,但却无法抵抗性的诱惑,缺乏异性恋较稳定的两性关系,而一旦感情受挫,又没有倾诉的途径,极易引发高危隐患。在调查中虽然未发现艾滋病或性病患者,但是有4%和7%的被调查者反应自己所了解的同性恋群体中存在或听说有艾滋病或性病患者。中国教育对于性教育特别是同性恋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只能通过黄和影片等非法途径获取相关知识,误导大学生走上歧路,最终身心受损。

三、通过转变观念、健全机制和完善队伍做好大学生同性恋学生的教育管理

1、学校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宽容开放的校园氛围。

在以往,中国的高校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是消极被动,平时不管不问,一旦出现问题,采取的也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尽量的保持距离,视大学生同性恋群体为校园中的“灰色部落“。高校这种“秘而不宣”的态度,既没有起到保护同性恋群体的作用,反而使得同性恋群体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要帮助同性恋群体从柜厨出走出,高校必须营造出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首先要把关注同性恋群体的问题放到一个影响到学校安全稳定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上来,只有重视了,各项工作才能落实;其次利用学校各种宣传渠道,培养师生的多元价值观,帮助师生正确认识同性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把同性恋和差生、犯罪、精神病和艾滋病患者等科学的区分出来;最后要防止工作的矫枉过正和操之过急,对同性恋群体的工作要把握自愿、隐私和不伤害原则,开展工作时不能大操大办,只能细水长流,逐步建立和谐、健康、文明和宽容的校园文化氛围。[5]

2、建全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教育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互助机制。

高校应积极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的课程教育体系,普及各类性知识,加强大学生的性文明教育,提倡反对歧视同性恋,视使大学生掌握了较为全面科学的性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性道德,为了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创造积极的生存环境。学校应为同性恋群体特设相关课程,一方面教授同性恋大学生交往心理教育,另一方面做好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宣传。同时要善于利用第二课堂,如讲座、论坛和社团活动等,把各类同性恋教育融合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促进了他们在同往中的健康和谐发展。

高校应认真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进行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并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情况实施动态跟踪机制,对于患病和心理异常的学生要进行预防并安排专人关心,一旦发生异常,要做到早发现、及时预防和有效干预。对于“疑似”同性恋的大学生,要主动帮其联系专家,追根溯源,寻求对策,对确定为同性恋的大学生要帮助他们适应新身份,对于确定不是或两者之间的要帮助其进行矫治。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有极强的身份意识和群体界限,高校应建立同性恋大学生的互助机制,发挥群体的作用,通过同性恋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与其他同性恋大学生积极交流,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群体内的温暖、接纳和支持帮助同性恋大学生释放压力,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完善队伍建设,促进同性恋群体的健康和谐发展。

思政工作者作为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在关心和帮助同性恋群体上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对思政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同性恋相关科学知识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正确认识同性恋现象在日常的教育和工作中能够祛除歧视,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同性恋学生,在思想上能够用爱和宽容去理解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人。思政工作者也是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预警者,一旦大学生同性恋发生危机状况,起着预防、发现、上报和处理等多重功能。[6]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榜样和带人头,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要充分发挥离同学最亲、最近和最了解的优势,在班级中倡导用无条件的宽容、接纳和支持的方式对待同性恋学生,建立同性恋大学生的班级支持系统,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和烦恼,重新面对美好人生。(作者单位:1.南昌大学人文学院;2.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昌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校园生存现状调查及其教育与管理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2XSZ15。

参考文献:

[1]张超,胡新宇.中国高校同性恋调查[J].中国社会导刊.2007(09)

[2]郑小蓓,张秋媚,陈岳标,詹海都.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07)

[3]张涵,孙婷婷,王鹏.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J].中国性科学.2008(09)

[4]王建明.高校同性恋者群体内部组织初探――以华东某高校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6(S2)

第3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范文

我建议工商局、消协加强“大学生村官”网络队伍建设,聘请“大学生村官”担任农村消费维权监督员,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维权服务队伍,以畅通农村消费维权渠道,切实维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是择优选聘,扩展维权网络。在全区各乡镇选聘综合素质较高“大学生村官”担任消费维权流动队队员,初步解决乡镇消费维权人员不足、农村消费维权不够到位、农民消费投诉不畅通等难题,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扩大消费维权网络,实现楚州农村维权全覆盖。

二是发挥优势,提高维权水平。 “大学生村官”文化素质和工作热情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较快投入到消费维权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先天的工作岗位优势: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深入宣传消费维权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频繁接触农村、农民事务,更加了解农村维权现状和需求,也能及时处理身边发生的消费纠纷,有效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大学生村官”引入消费维权队伍,对全区消费维权队伍水平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强化培训,提高维权能力。因未接受专业、系统学习,“大学生村官”消费维权能力相对较弱,为此,楚州区工商局、消协要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在提高实战能力上进行培训指导,定期向“大学生村官”维权服务队员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发放维权知识读本,并让我们亲身参与消费维权的各项实践活动,使我们尽快掌握消费维权知识,我们将定期与辖区工商所人员联系,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在培训和实战中提升我们的维权能力。

第4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范文

很明显,投诉信所反映的事情确实存在。早在去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双敏教授曾《湖北省大学生“村官”现状调研报告》,称六成大学生“村官”不在村,超过七成“村官”打算报考公务员。报告分析,“村官不在村”,主要的原因是被上级抽调,到乡镇、县干活去了。而这次濮阳的情况,也属于“村官不在村”,但原因却不同,是村官一边挂着职务,一边到外去兼职干活了。

舆论批评大学生村官“不像话”,既然做村官,就应该心系农村,踏实在农村工作,怎能一边有着村官的身份,享有村官的好处(按照有关政策,大学生村官在日后考研和考公务员中都有一定的优惠),一边却不务正业?大学生村官这样做当然不妥,可是他们之所以能这样轻松地到社会上干活,一定程度上与村官无事可干有关。

我国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初衷,是用大学生的才能去建设新农村,同时也给大学生基层锻炼的机会。中央为之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可是,具体到地方,却少有完善的对接机制,有的地方的乡村并没有考虑怎样利用好这样一批学生,只是出于完成任务接收这批学生,不对上岗学生进行培训,没有使用的规划,没有带教的老师,没有明确的工作安排,也没有管理的规章,就由学生自我发挥。在地方看来,这些学生也没有长期扎根农村的打算,不过是在农村来谋一个“身份”、挣一段经历。

如此一来,原本想到农村大干一场的大学生村官,很快就变得心凉,很多事想做也不知从何做起,于是觉得农村无所事事,就更不用说一些本来就是冲着村官考研、考公务员优惠政策而去应聘的大学生村官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村官就可能闲得无事,到外去干活了,这总比耗费青春好,而没有外出的,则利用这段时间,准备复习考研、考公务员。

第5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范文

(一)促进农村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文化层次低,年龄老化,工作能力有限、方式简单、积极性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一直伴随着这支队伍。女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为广大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有利于更新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尽管女大学生村官在经验等方面有不利的因素,但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维敏捷,视野宽阔,给农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有利于农村干部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等方面的整体进步。

(三)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女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较高,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保障缺失,她们往往能敏锐地察觉,也常常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

(四)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对于许多毕业于农业院校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她们在农村工作期间充分发挥了她们的专业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强的带动作用,较好地解决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等社会事业水平较低等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广泛赞誉。

女大学生村官除了具备以上特点外,还有性格柔顺,认真细致,亲和力更好,富有同情心,更善于和人沟通等优势,便于与农民沟通,能更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她们能歌善舞,有文化,有文艺专长,也有利于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

在调查和接触中,女村官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非常值得深思。

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当前女“村官”们刚进村都会面临一些困惑,如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情况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难”:异地环境融入难、岗位作用发挥难、农村工作安心难。

首先是部分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关心、支持不够,村官截留现象存在,不利于农村一线干部队伍的优化和农村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过来还造成人才浪费。

其次是后期政策不定性,造成女村官们工作不安心、不稳定。第一,性别的差别,农村干部以男性居多,村书记也大多是中年男性,为了工作更快地进行,他们大多会选择男村官。第二,待遇的差别。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各地村官的待遇也不一样。贫富不均的现象,使得很多村官在农村工作很难安下心来。第三,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后,后期管理的问题、挂职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大学生村官都对自己期满后的出路表示担心和迷茫,这就直接加剧了村官不安心、不稳定工作的情绪,使他们难以扎根农村、深入工作,同时也使村干部、村民,觉得村官到农村工作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拉开了村民、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距离,使双方不能更加融洽的融合到一起。

最后是女村官们自身思想定位的不到位。部分到村任职的女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任职当作曲线就业的“跳板”,当作一种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时机一旦成熟,就会自然“流失”。

鉴于目前女村官们的现状,为了使这一政策能够有效的得以实行,能够使大学生短期的服务产生长远的效益,使农村发展有良性循环。建议应做出以下的努力:

(一)加强制度建设。一项好的政策出台后,必须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政策的落实。通过与村民的接触,许多村民还不知道村子里来了大学生村官,这说明村官政策还有宣传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是一项战略工程,而不是权宜之计。所以,第一,要逐步建立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诸如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以防止大学生村官过于频繁的流动。第二,要通过制定更多的政策和待遇,比如说: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在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考核后,对于优秀分子,可以选拔进入镇公务员系列,或者是选拔进入镇领导班子等,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第三,对于到任的大学生村官,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当是进行定期的培训,以达到在弥补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基础上提高其服务的能力。

(二)加强镇、村的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解,打破传统的旧思想。在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中,发现许多村官都无法真正的参与到村子的管理事务中去,尤其是女性,村干部大部分认为女孩子在村里没有什么能干的,只能做些端茶倒水和电脑文书的活。因此,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作为领导,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一开始就应当明确或制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一方面能让他们明确工作的方向,同时也感觉到了肩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基层工作中,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摆设。这样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大学生村干部队伍的长期发展。

第6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范文

大学生村官作为村级组织重要成员,在村级组织建设中应当始终走在前列、承担繁重任务、发挥骨干作用。扬州市注重发挥1650名大学生村官的独特优势,着力将他们培养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者、促进者、引领者和示范者,成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生力军,全面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科学发展本领和社会管理能力。

激发敢创业、勇发展的工作热情。着力将大学生村官培养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者。扬州市充分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主动回应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诉求,推动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发展,真正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力军。一是调优配强经济薄弱村大学生村官。为改变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在20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的现状,2011年市财政拿出4000万元对52个经济薄弱村重点帮扶。扬州市坚持把大学生村官作为改造经济薄弱村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优化组合,把96名具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有计划地向经济薄弱村集聚,增强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帮助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市级设立超过1亿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出台《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资金瓶颈。2011年,市财政专门拿出460万元资金资助了73名大学生村官创业,市委组织部联合金融机构实施“创业富民、阳光育才”再担保融资工程,提供贷款超过1000万元。成立创业专家导师团50个,举办创业培训班26次,培训1600人次。目前,全市共有287名大学生村官创办、领办、合办创业项目170个,吸纳群众就业2000余人,促进农民增收1400多万元。三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创新村集体增收机制。引导大学生村官根据所在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可用资源,通过合理开发荒废资源、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盘活闲置厂房校舍、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探索多元化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今年以来,全市大学生村官通过股份分红、缴纳租金等方式,为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清华大学法律硕士、大学生村官李伟租用集体闲置土地。创办“远大养蜂专业合作社”,每年向村集体缴纳租金近4万元。

发挥有激情、思想活的群体特点,着力将大学生村官培养成完善村级活动阵地功能的促进者。扬州市于2008年完成了200个村部改造任务,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76个。针对村级活动阵地管理水平较低、服务项目少等问题,扬州市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头脑活、知识新、素质比较全面的优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村级活动阵地的维护管理工作,促进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功能更加齐全。一是推动活动阵地的规范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村官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要求,加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设施配套,打造融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医疗服务、文体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二是增强活动阵地的服务功能。发挥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促进活动阵地功能的升级改造、提质增效,实现农民审批办证、小病治疗、农技培训、信息咨询、文化娱乐不出村,为农民提供“零距离”服务。设立大学生村官服务窗口,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活动,推动活动阵地的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三是提高活动阵地的使用效能。引导大学生村官利用阵地广泛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活动,定期召开村民代表、民主议事、民主理财等会议,推进村级组织党务、政务公开。出台《大学生村官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引导大学生村官组织一次理论宣讲、开设一次农民论坛、完善一座农家书屋、用好一处文化阵地、建设一支文化队伍,全市近50%的大学生村官组织群众成立合唱团、秧歌队、锣鼓队、舞龙队等文体活动队伍1056个,800多名大学生村官担任了农村民主法制宣传员、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信息员,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义务劳动、农村实用科技讲座等。

依托懂科技、善传播的文化优势。着力将大学生村官培养成运用村级信息网络的引领者。2010年底,扬州市建成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2765个,行政村通光缆和自然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但由于基层干部年龄老化、新技术掌握不快,村级信息网络利用率偏低。针对这一实际,扬州市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科技素质强、信息素养高的优势,引导他们主动承担科技惠农的责任。一是运用先进手段完善信息网络系统。大学生村官主动提高网络的资源开发、管理维护等技能,逐步建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便民服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四网齐全”、作用发挥明显的村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信息服务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确保村级组织的信息网络更加先进适用。二是借助信息网络平台传播农业科技。坚持把农业专家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农服通”)向大学生村官免费开放,引导他们超前学习、率先实践、传播推广。真正发挥现代农业技术网络的作用。大学生村官问聪针对本村罗氏沼虾品种单一的实际,借助“农服通”学习罗非鱼养殖技术,建起全村首个“转型示范鱼塘”并向群众推广。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村级网站。以大学生村官QQ群、微博联盟为基础,鼓励大学生村官建设村级组织网站,积极组织信息资源上网,全面宣传和推介村级经济、文化,推动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

把握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整体趋向,着力将大学生村官培养成村级组织带头人的示范者。扬州市不断完善培养选拔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为发展经济能力强、民主法治素质强、促进和谐本领强的村级组织带头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注重在基层实践中锻炼。将新聘大学生村官安排进村和社区“两委”班子,担任副书记、副主任或书记助理、主任助理,分管一方面工作,让他们参与经济发展、维稳、征地拆迁等中心工作,在基层具体工作中经受锻炼。二是注重在多个岗位上历练。加大大学生村官跨区域、多岗位交流力度,安排他们参加农业结构调整、矛盾调处、人口普查、文明创建等多岗位实践,促使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增强能力素质。三是注重在重要岗位上磨练。探索建立优秀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的科学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突出群众满意,通过公推直选等方式,及时把优秀大学生村官选拔到村和社区“两委”正职岗位,让他们在重要岗位上经受更多磨练。全市现有115人担任村(社区)“两委”正职,一批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党委领导班子,295人被列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后备干部。

第7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村落环境;影响因素

一、概念综述

1.村落环境

本文的村落环境是相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的,是指大学生村官所在的村落的本身环境的总合。一般情况下,它包括村落的物质状况和人文状况,物质状况包括自然环境、村落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状况包括风俗习俗、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

2.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

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村官与所处的村落的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而这里所指的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并不是指单个大学生村官与其他人之间的一切关系的总和。而是特指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期间在工作或生活中与村落中的人所形成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生村官的人际关系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与上级的人际关系。第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

二、研究意义

“根据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首先是一个“社会人”,他并不完全只追求金钱,他有社交、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需要,而且后者往往更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总是能给人正向的激励。”①由此可知,大学生村官在村落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只有在农村中发展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快地适应农村生活,才能满足大学生村官社交、心理方面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励大学生村官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此外,“根据人际关系理论,组织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岗位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②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度有着巨大影响,当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正向支持时,组织目标更容易达成,当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负向反对时,组织目标的实现就可能遇到重重阻碍。相应的,农村是一个“人情社会”,除了正式组织外,往往存在着由无数复杂人际关系而构成的“非正式组织”。只有与这些“非正式组织”搞好关系,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调解纠纷,实现组织目标。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激励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更是顺利达成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

三、对既有文献的梳理与评价

到目前为止,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时间不长、为数不多。但是我们仍可以按照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文献分类评述。

1.大学生自我特征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交往能力、职业规划,张慧(2011)通过对湖北省的实证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与村官的个人因素有关,如性格特征、交往能力、毕业院校、职业规划等,其中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性格的成熟度对大学村官的人际交往影响最大。她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个体的角度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学生气’,还停留于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交往对象的阶段。”③所以在村官上岗之前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大学生对村官岗位有一定的认识,树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余迎(2012)基于对淮北市杜集区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认知和交往方式相关,他认为“大学生村官和当地村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顺应和不顺应,以及在顺应与偏离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彼此之间的传播平衡的。不管是入乡随俗还是坚持自己,这样两种状态在大学生村官身上并不互矛盾,只要他们能在这两种状态中找到一种平衡。”④

2.政策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等,如林美如(2011)认为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组织部门的培养和管理现状、政策落实情况、期满出路相关。她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多方保证机制,优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服务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

3.社会环境对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一视角的文章注重于社会舆论、城乡结构、父母态度、村民态度等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赵锦山(2008)在对山西省大学生村官的个案研究中发现村官人际关系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资本、心理需求层次、社会互动等因素相关。特别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村官人际满意度有着强关系。对于个体大学生来说,当周边的舆论对其支持时,大学生村官的人际满意度更高。再如周汝文(2011)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社会资本相关,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大学生快速适应农村生活,融入农村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以往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但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一个省或市,样本总量不大。本研究亦采用实证研究,但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取样,涉及31个省,抽样4528。此外,在以往的研究通常注重大学生村官自身特征如性格特质、毕业院校类别、交往能力、职业规划等;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社会舆论如媒体环境;他人的态度如父母态度、村民态度;而忽略村落本身的环境。本文探究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并探讨村落环境各维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影响力的大小。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设计

1.资料来源与概况

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于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12JZD043],该项目就全国31 省向4528名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并收回有效问卷4252张。

2.研究框架(图)

3.研究假设

假设1 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相关性显著。

假设2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

假设3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村长和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

4.研究方法

⑴访谈法。先期对全国12 个省(直辖市)、36个市(县)的36名优秀村官,72名普通村官进行了个别访谈,对108个村的村民、村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以及对108个乡镇的国家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分别采用了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集体访谈法、个别访谈法等。

⑵问卷调查法。在对先期访谈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访谈材料进行筛选、编码,形成问卷,向31个省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4528份,删除无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9%。

⑶数据分析法。在问卷回收后,对其进行编号整理。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将使用如下的数据分析方法。

①加权平均方法。村落环境大分为物质状况和人文状况,物质状况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可以分为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这五个维度同样选取各问题来测量(详见表2-2)。对题目进行重新编码,使自变量与因变量等级方向一致。再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与上级的人际关系维度上,我们用问题“我感恩上级对我工作的支持”,“领导很放心把事情交给我处理”来测量,在与村民的关系上,通过SPSS19.0 因子分析降维,我们选取问题“答应了村民的事情我尽量会去做”,“我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我很乐意处理村里的琐事”来测量(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

②描述性统计。描述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学历、性别及其所占的比例。

③独立样本的T 检验。检验性别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

④单因素方差检验。检验不同学历、年龄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

⑤Person 相关分析。探究村落环境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及显著性。

⑥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来探究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比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的大小。

五、数据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31个省4528名被试者,本研究最终进入数据分析的统计数为4252,具体见表。从表2可以看到男女村官的比例不是很大,女性只是略多一点,而且大多数村官的年龄在21~25、26~30 两个年龄段。学历层次大多数为本科,这符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生的职业,基本上以新生代的大学生为主。

2.差异性分析⑴性别与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表4显示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F值和T值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在95%的置信区间,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都没有显著差异。

⑵年龄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⑶学历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对于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3.相关性分析本节主要分析村落环境各变量和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里主要运用spss 的Person 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由表6可知,村落环境和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度达到17.9%。故假设1成立。

由表7可知,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且度呈正相关,其中语言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相关度最高,达到35.8%。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方面,村落环境的五个变量也均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性显著,且自然环境、宗族或家族势力与上级人际关系呈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工作作风与上级人际关系呈正相关,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上级人际关系两者相关度高达36.1%。

这里主要运用SPSS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相关分析解释的是变量之间相互的联系。但它无法说明因果关系,即无法明确哪个是因变量,哪个是自变量。故我们在做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 村落环境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在剔除非相关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spss19.0做回归分析,整理所得下表8:

⑴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1,模型的R方为0.129,调整R方为0.128,也就是模型1的整体拟合度为12.8%。村落环境的各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且均为正影响。其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次之。故假设2成立。

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33.4%并呈正影响(beta值为0.334),即语言环境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提高0.334个单位。也就是说,语言越一致,越容易沟通,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就越趋向于融洽。语言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很多学者都有论述,“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George Herbert)在结合了库利、托马斯等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⑤该理论无疑强调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作用。再如时蓉华(2005)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那种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享和理解过程。“其中语言符号主要是指人们语言沟通时所运用的字、词;而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身上所承载的非言语类的符号,主要指肢体语言。该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这种互动双方或多方共同享有和理解的过程。”⑥由此可见,语言作为一种互动的符号,在大学生村官与村民对事物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在我国大多数村落中的村民仍用方言进行沟通,特别是南方地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方言不但种类多,而且差异极大,有些地方不但有自己独特的口头语言,甚至还有自身独特的书面语言,外来村官很难听懂读懂。不同的语言符号造成了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隔阂,这是阻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达成人际和谐的重要因素。消除这种障碍因素最好的办法无疑是聘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这也是制定村官政策所要考虑的一点。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15.7%(beta值为15.7),村落经济越发达,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就越可能融洽。这同样能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对管理、专业技术知识的需要越强烈,故通常对大学生村官呈欢迎的态度,而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和管理技能的确也能为村民带来“社会报酬”;而在村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村落经济通常还以农耕经济为主,没有支柱的产业,简单的农耕经济使村官无用武之地,而村民往往会认为,村官的出现不但没有带来实惠,反而占用了资源。从而导致村官与村民之间的人际不和谐。其次,根据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社会网络理论人们更倾向于与同质性的人交往,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思想、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相似的人交往。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往往更开放、受教育程度越高,与城市的生活方式越相似,村官与村民之间差异也越小,村民与村官容易相互接受。

⑵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2,模型的R方为0.215,调整R方为0.214,也就是说模型2 的整体拟合度为21.4%。由模型可知,经济发展水平、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在0.01 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自然环境与语言环境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不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最高,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次之。故假设3不成立。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这个看似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无关联的因素,却能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上达到33%的正向影响力,即村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提高0.33个单位。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村落经济越发达,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越好。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村官经济待遇、福利等也比欠发达的地区要好,这使经济发达村落的村官比较重视所在的职位。而在现行体制下,上级对村官的晋升、考核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这使得村官尽力搞好与上级的关系。其次,“根据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人是理性的,人们进行的任何行为都以获得“社会报酬”为基础的,是具有目的性的。所以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⑦在经济发达的村落,上级通常需要大学生村官这种新生事物。因为经济发达村落往往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农耕经济,村落里通常有一到两个支柱产业,使村落管理出现复杂化、专业化趋势,就更需要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辅助上级进行管理。通过大学生村官的辅助,上级能得到想要“社会报酬”,也更乐意与大学生村官处好关系。故经济较发达的村落的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更为欢迎。再次,相较于欠发达的村落,经济发达的村落通常与城市的差距小,这使这些村的干部眼界更开阔,也使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的思维更趋同。

此外,村长村支书的作风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关系影响力也不小。Beta绝对值达到17.5%并呈正影响,也就是说,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提高0.175个单位。究其原因是在绝大对数情况下,村长或村支书就是大学村官的上级。在4252份问卷中,大学生村官担任村长、村支书助理的达到90%。所以,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特别是进入到两委班子的难易程度,往往会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显著性相关,假设1成立。但是各维度的影响力不同,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影响方面,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均影响性显著。其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最高且为正,经济发展水平次之。故假设2成立。在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影响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自然环境与语言环境在0.01 的水平上影响性不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最高且为正,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次之。故假设3不成立。

引文注释

①②程方正.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94,95-96.

③张慧.大学生村官人际交往现状研究—基于湖北省调查研究[J].2011(6).

④余迎.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的人际传播一基于淮北市杜集区大学生村官的一项实证研究[J].2012(5).

⑤乔治·H·米德. 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13-216.

⑥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4—135.

第8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1-02

一、 陕西省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的相关内容解读

1、依照规定贷款还款

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贷款金额是1万至8万不等,政府和相关的金融机构推出的贷款方式是金融贷款,也包括财政补贴。针对特殊情况采取灵活的贷款政策,在确定个人信誉的前提下,随时用随时支取,而且可以循环使用。要求在3年内按照银行的利率归还创业贷款的金额。

2、财政拨款,银行经办

陕西省的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专用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专门支持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每一年都有具体的拨款金额。政府会根据招标结果确定由哪家银行负责,中标的银行会按照法定的手续对申请创业基金的大学生按时发放贷款。

3、创业资金的审核由银行负责

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的发放是由中标的金融机构审核办理的,我省得财政部门再根据申请的具体情况拨款,把所拨款项分解到下属的县市区,保证了专款专用。

(二)政策的主要特点

1、贷款利率较之普通贷款偏低

政府对优质的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贷款本身是属于一种扶植政策,融机构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银行坚持微利的原则,给大学生收的贷款利率是比一般情况下偏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还款压力,同时会大学生村官提供的方便。

2、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的担保方式更加多样

普通的贷款担保方式比较单一,对于大学生村官也不是特别合适,因此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贷款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担保方式,例如可以对工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权进行抵押,对创业项目之间互保等,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法人担保和实物担保抵押。这种灵活性的政策可以扩大贷款的覆盖面,增加饱和度。

3、还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大学生村官的还款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针对大学生的具体还款能力和实际创业当中的难度,财政部门也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可以再3年之内一次性的付清,也可以猜3年内分期进行偿还,这样就会减轻大学生村官的还款压力。

二、 陕西省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对鼓励全国的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以缓解就业压力,锻炼大学生的自身能力

大学生村官创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锻炼自身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据笔者调研结果,在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流向问题上,陕西省大部分村官都希望期满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可是有限的公务员招录名额根本满足不了日益庞大的村官队伍,而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大舞台,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期满后的出路问题,还能锻炼自身为人处世的能力,使自己获得力量。

(二)可以提高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给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经济扶持,能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建设当中,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解决农民迫切知道的技术难题,例如病虫害防治、农业结构的改革、良种的培育、农作物的深加工、乡镇企业的发展等等,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之路也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之路,通过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力能够调动一个地区工农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新农村的建设水平。

(三)带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朝着科学化发展

农村的基层政权建设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的桥梁,基层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和谐发展。而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素质、有见识,能够把民主公平的意识传播到农村建设当中,有助于农民群众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活动。通过大学生的先锋带头作用,能够带领百姓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村委会,从而推进农村的积极建设,推进政治文明,维持社会稳定。

三、陕西省政府推进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的具体举措

(一)严把关口,确保选聘质量

陕西省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问题高度重视,严把村官选聘关口,组成了以省委常委为代表的领导小组,主要工作是协调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以“优选”为选拔大学生村官目标,目的是优化整体大学生村官的队伍结构。

(二)开展岗前教育,促进学生从心理贴近群众

大学生从学校直接走进了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角色也从学生跨越到农村管理者,这种感情的转变并不是靠学生自己就能立马进入角色的,为此陕西省政府对这些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岗前的教育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从内心上接受自己的工作,接受自己的角色,从而把群众当家人,从行动上帮助群众更好的进行生产工作,更好的生活。

(三)提高大学生的待遇,促进其更好的为农村进行工作

很多大学生都会去大城市工作,而农村条件十分艰苦,大学生村官也会存在一些生活感情上的困难,为了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困难,陕西省政府在政策上争取给予大学生村官一些好的待遇,首先在经济条件上,陕西省政府给每位大学生村官每年进行财政补贴,增加工资待遇,发放安置费用等等,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养老、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以及生育险等等,也积极完善,全部拨款由县市区的相关财政部门承担,争取减轻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更好的扎根农村,贡献光和热。(五)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第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和老村官进行交流沟通,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是却没有在社会上进行实践的机会,对于社会发展、工作类型、社会交往一无所知,这是大学生村官的软肋,因此政府组织了岗前培训,陕西省也因此建立了老干部带新村官的帮教机制,同时鼓励大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以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快的熟悉村里的业务,更快的把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村级的管理当中;第二,在大学生上岗前进行专项的培训,因为部分学生接触农村的机会比较少,对农村的情况不了解,这就会增加他们在村里进行管理的难度,因此陕西省政府开展了岗前培训,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中央对农村的政策、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科学技术、农村发展的现状、先进的生产技术等等,这些培训的课程能够快速的让大学生村官掌握村里的实际情况,以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第三,陕西省政府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委托高校开展大学生村官的短期培训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村官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推进优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建设当中,同时潜移默化的把农村的情况传递给大学生,这些切实可行的村官课程直接推进了大学生村官素质的提高,一部分学生也表现出来回到属地农村进行工作的愿望。

四、 结论

第9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范文

到目前为止,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时间不长、为数不多。但是我们仍可以按照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文献分类评述。

1.大学生自我特征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交往能力、职业规划,张慧(2011)通过对湖北省的实证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与村官的个人因素有关,如性格特征、交往能力、毕业院校、职业规划等,其中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性格的成熟度对大学村官的人际交往影响最大。她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个体的角度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学生气’,还停留于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交往对象的阶段。”③所以在村官上岗之前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大学生对村官岗位有一定的认识,树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余迎(2012)基于对淮北市杜集区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认知和交往方式相关,他认为“大学生村官和当地村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顺应和不顺应,以及在顺应与偏离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彼此之间的传播平衡的。不管是入乡随俗还是坚持自己,这样两种状态在大学生村官身上并不互矛盾,只要他们能在这两种状态中找到一种平衡。”④

2.政策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等,如林美如(2011)认为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组织部门的培养和管理现状、政策落实情况、期满出路相关。她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多方保证机制,优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服务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

3.社会环境对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一视角的文章注重于社会舆论、城乡结构、父母态度、村民态度等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赵锦山(2008)在对山西省大学生村官的个案研究中发现村官人际关系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资本、心理需求层次、社会互动等因素相关。特别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村官人际满意度有着强关系。对于个体大学生来说,当周边的舆论对其支持时,大学生村官的人际满意度更高。再如周汝文(2011)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社会资本相关,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大学生快速适应农村生活,融入农村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以往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但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一个省或市,样本总量不大。本研究亦采用实证研究,但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取样,涉及31个省,抽样4528。此外,在以往的研究通常注重大学生村官自身特征如性格特质、毕业院校类别、交往能力、职业规划等;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社会舆论如媒体环境;他人的态度如父母态度、村民态度;而忽略村落本身的环境。本文探究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并探讨村落环境各维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影响力的大小。

二、资料来源及研究设计

1.资料来源与概况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于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12JZD043],该项目就全国31省向4528名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并收回有效问卷4252张。

2.研究框架(图)

3.研究假设假设1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相关性显著。假设2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假设3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村长和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

4.研究方法⑴访谈法。先期对全国12个省(直辖市)、36个市(县)的36名优秀村官,72名普通村官进行了个别访谈,对108个村的村民、村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以及对108个乡镇的国家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分别采用了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集体访谈法、个别访谈法等。⑵问卷调查法。在对先期访谈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访谈材料进行筛选、编码,形成问卷,向31个省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4528份,删除无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9%。⑶数据分析法。在问卷回收后,对其进行编号整理。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将使用如下的数据分析方法。①加权平均方法。村落环境大分为物质状况和人文状况,物质状况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可以分为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这五个维度同样选取各问题来测量(详见表2-2)。对题目进行重新编码,使自变量与因变量等级方向一致。再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与上级的人际关系维度上,我们用问题“我感恩上级对我工作的支持”,“领导很放心把事情交给我处理”来测量,在与村民的关系上,通过SPSS19.0因子分析降维,我们选取问题“答应了村民的事情我尽量会去做”,“我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我很乐意处理里的琐事”来测量(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②描述性统计。描述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学历、性别及其所占的比例。③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性别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④单因素方差检验。检验不同学历、年龄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⑤Person相关分析。探究村落环境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及显著性。⑥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来探究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比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的大小。

三、数据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本研究的样本来自31个省4528名被试者,本研究最终进入数据分析的统计数为4252,具体见表。从表2可以看到男女村官的比例不是很大,女性只是略多一点,而且大多数村官的年龄在21~25,26~30两个年龄段。学历层次大多数为本科,这符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生的职业,基本上以新生代的大学生为主。

2.差异性分析⑴性别与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表4显示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F值和T值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在95%的置信区间,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都没有显著差异。⑵年龄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⑶学历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对于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3.相关性分析本节主要分析村落环境各变量和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里主要运用spss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由表7可知,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且度呈正相关,其中语言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相关度最高,达到35.8%。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方面,村落环境的五个变量也均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性显著,且自然环境、宗族或家族势力与上级人际关系呈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工作作风与上级人际关系呈正相关,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上级人际关系两者相关度高达36.1%。这里主要运用SPSS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相关分析解释的是变量之间相互的联系。但它无法说明因果关系,即无法明确哪个是因变量,哪个是自变量。故我们在做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村落环境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果关系分析我们在剔除非相关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spss19.0做回归分析,整理所得下表8:⑴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1,模型的R方为0.129,调整R方为0.128,也就是模型1的整体拟合度为12.8%。村落环境的各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且均为正影响。其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次之。故假设2成立。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33.4%并呈正影响(beta值为0.334),即语言环境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提高0.334个单位。也就是说,语言越一致,越容易沟通,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就越趋向于融洽。语言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很多学者都有论述,“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GeorgeHerbert)在结合了库利、托马斯等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⑤该理论无疑强调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作用。再如时蓉华(2005)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那种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享和理解过程。“其中语言符号主要是指人们语言沟通时所运用的字、词;而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身上所承载的非言语类的符号,主要指肢体语言。该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这种互动双方或多方共同享有和理解的过程。”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一种互动的符号,在大学生村官与村民对事物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在我国大多数村落中的村民仍用方言进行沟通,特别是南方地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方言不但种类多,而且差异极大,有些地方不但有自己独特的口头语言,甚至还有自身独特的书面语言,外来村官很难听懂读懂。不同的语言符号造成了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隔阂,这是阻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达成人际和谐的重要因素。消除这种障碍因素最好的办法无疑是聘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这也是制定村官政策所要考虑的一点。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15.7%(beta值为15.7),村落经济越发达,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就越可能融洽。这同样能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对管理、专业技术知识的需要越强烈,故通常对大学生村官呈欢迎的态度,而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和管理技能的确也能为村民带来“社会报酬”;而在村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村落经济通常还以农耕经济为主,没有支柱的产业,简单的农耕经济使村官无用武之地,而村民往往会认为,村官的出现不但没有带来实惠,反而占用了资源。从而导致村官与村民之间的人际不和谐。其次,根据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社会网络理论人们更倾向于与同质性的人交往,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思想、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相似的人交往。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往往更开放、受教育程度越高,与城市的生活方式越相似,村官与村民之间差异也越小,村民与村官容易相互接受。⑵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2,模型的R方为0.215,调整R方为0.214,也就是说模型2的整体拟合度为21.4%。由模型可知,经济发展水平、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自然环境与语言环境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不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最高,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次之。故假设3不成立。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这个看似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无关联的因素,却能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上达到33%的正向影响力,即村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提高0.33个单位。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村落经济越发达,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越好。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村官经济待遇、福利等也比欠发达的地区要好,这使经济发达村落的村官比较重视所在的职位。而在现行体制下,上级对村官的晋升、考核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这使得村官尽力搞好与上级的关系。其次,“根据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人是理性的,人们进行的任何行为都以获得“社会报酬”为基础的,是具有目的性的。所以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⑦在经济发达的村落,上级通常需要大学生村官这种新生事物。因为经济发达村落往往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农耕经济,村落里通常有一到两个支柱产业,使村落管理出现复杂化、专业化趋势,就更需要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辅助上级进行管理。通过大学生村官的辅助,上级能得到想要“社会报酬”,也更乐意与大学生村官处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