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藏品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 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 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藏品保管;文博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105-04
作为文物和标本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在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藏品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大部分已经毁灭,保存下来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保存好这些人类文明的见证物,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也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只有科学管理、保护藏品,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陈列展览提供精美的展品,才能将展品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以陈列语言的方式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从而达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其效益,对藏品进行的科学管理,要求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形成专业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是现代博物馆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全国各类博物馆中,基层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2/3。基层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虽然在规模、藏品数量、质量方面和国家级、 省级博物馆没法相比,文物保护环境和条件也远远落后于国家级、省级博物馆,但其收藏的文物中不乏国家一、 二级珍贵文物。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原因,基层博物馆藏品的科学管理和技术保护工作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致使一些文物由于保护措施不利、管理不当或库房条件得不到改善,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一、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物藏品发生病害腐蚀既受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因为文物藏品自身材质的缺陷性,器物历经埋藏环境的长期影响,本身结构已经十分糟朽、脆弱,出土后即使在博物馆较好条件下保存,也会发生自然腐蚀损失。此外,加之器物出土时或者出土后缺乏有效的科学保护措施和管理手段,本来病害严重的器物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受到更大的损害,甚至有时器物一被触及,即碎为数块或粉末。即使是传世品,也会因为文物自身材质或其他保存环境的改变,造成藏品的自然腐蚀损失,甚至消失。
(一) 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藏品管理工作不规范
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是一项认真细致且又扎实的基础工作,工作中的规范化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文物的保护、利用及研究等。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要求藏品从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建档、入库、管理、提用、统计、注销等方面形成整套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程序。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保管人员工作职责、库房管理制度、 藏品出入库管理制度等,这是藏品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前提条件。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认真、坚决地执行, 加之保管人员变动, 新上岗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训练,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造成藏品管理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具体主要表现在:藏品账、卡的登记工作方面存在定名不准,文物入藏时不登记来源,或来源不清,藏品登记只记总账、账目内容欠缺,计件混乱,账物不符等现象。有的单位为了应付检查,突击登记,随意填写内容,出现重号、错号、无号现象。在文物鉴定和级别划分方面,存在很大随意性,缺乏全面、细致的研究。在文物提取方面, 很多保管员不懂文物安全操作规程,常常不知道藏品怎样拿、怎样放,拿什么部位,不知道雨天、大风天、冰雪天、大雾天藏品不宜出库,特别在潮湿季节,藏品库房绝不应该打开。
(二)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不达标,致使藏品得不到妥善保护
当前,许多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不达标。一是文物库房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空气自动调节和控制设备,缺乏最基本防尘、除尘和防日光紫外线设施,不能对库房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基层博物馆对馆藏的保护管理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库式保管上,只能基本满足保证文物不被盗走的需要。文物出土或征集入馆后,只能从日常方面予以保管,做到移置时小心谨慎,放置稳妥,也没有条件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害。二是文物库房不达标,陈列和库房建筑基础陈旧老化,不适合文物存放。文物库房面积不足,文物堆放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文物藏品的保护。三是展厅设施简陋,不具备文物保护环境和现代化的展示条件,藏品保护意识薄弱,存在“重陈列、轻保护”的现象。
(三)基层博物馆藏品养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自然损坏现象严重。
在基层博物馆,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和错误观念,即文物入藏以后,只要不被盗就是完成保管任务,往往忽视了对文物藏品的养护和管理工作。文物在进入博物馆之后, 虽然人为损坏因素相对减少了,但它们却仍多处于自然状态下,一些自然破坏因素还在持久地、无时无刻地侵袭着文物。这些自然破坏因素包括气候变化、阳光辐射、 空气污染、虫蛀霉变等。在这些自然破坏因素的作用下,青铜器极易被有害锈侵蚀而断裂,书画、纺织品因潮湿霉变、虫蛀等现象时有发生。各类文物都在不断发生内在质量变化,逐渐向衰败、毁坏方向发展,对文物寿命造成严重威胁。这些事故的发生,除客观原因外,还与库房保管人员缺乏必要的保管知识和文物保护技术应用不足有关。基层博物馆的大部分库房保管员不知道铜、铁器的有害锈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常常将铜、铁器与其他文物堆放在一起;征集来的文物在入库前也没有进行必要的除尘、去锈等清洁工作,有时怕文物丢失、 被盗,把珍贵文物紧紧包裹起来,锁在保险柜中,长期不动,从而导致文物受潮生锈,遭到严重人为损坏。
(四)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奇缺
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不足还体现在专业保护人才奇缺。基层博物馆没有设置从事藏品保护的专职人员岗位,都为从事陈列、仓库保管、文物征集等工作人员兼职。这些从事文物保护的人员没有参加过专门系统的藏品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在保护藏品时,采取的是工作中摸索出的一些方法,只是在藏品入库前对其进行简单清洁,或者对部分藏品进行简单消毒。至于这些保护措施是否科学,是否会影响藏品寿命,是否破坏藏品内部的化学结构,根本没有去验证和检验。另外,在工作中经常存在不科学性和随意性。如有的博物馆不管什么质地的藏品都用樟脑来防虫,其实,樟脑对有机合成、化纤制品不宜使用,也不能与对二氯苯并用。有的博物馆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时,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既没有反复探索试验,也没有专家鉴定确认。同时,基层博物馆在用人体制上普遍存在问题。
(五)基层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资金匮乏
《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然而,在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经费的实际运作中却很难兑现。很多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除了人头经费外,业务经费很少,自身的创收能力也较弱,无法支撑起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使得一些相关工作无法开展。
二、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主要措施
藏品的保护,基本要求是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做到恒温、恒湿、防尘、防霉、防虫、防光、防人为损伤。大型博物馆资金充足,可以建立封闭式库房,采用先进的保安系统和温、湿度调节系统。对于基层博物馆而言,由于条件和经费有限,则必须因地制宜,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尽量消除不利因素,改善不利的保存环境。
(一)创建适宜的保护环境
在藏品库房的选址上,要尽可能考虑藏品保护的相关因素,选择良好的环境。不要建立在临水的地方,减少湿度的影响;也不要建立在交通要道、闹市和工矿区,减少灰尘和废气的影响。库房建好后,应根据周围的环境情况,种植适宜的植物,利用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附粉尘,净化空气。
在库房设计建设中,要尽量创造温、湿度相对稳定,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环境。将库房的温、湿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藏品能长久保存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已有空气调节器、滤尘器、吸潮器和加湿器等先进设备,可以控制温、湿度,光照强度和空气的流通。但中小博物馆往往不具备购置所有设备的条件,藏品库房即使装备了空调系统,一般也无法做到全封闭无间歇运行。所以,在对藏品库房进行设计和装修时,要考虑如何减少室内外热湿源对库房环境的影响以及通风和防尘等要求,做到库房墙壁保温、防湿性能良好,门窗防护气密性能良好,这一点对中小博物馆尤其重要。为阻断室外热湿源传入,库房最好建在地下。如果在地上,在设计上可以采用回廊式结构,即在库房外设置回风走廊,或增加墙壁的厚度,并用防水防辐射涂料粉刷外墙。库房如有屋顶,应设计成带可开闭式通风窗的顶棚或吊顶。库房内侧墙面最好加装防护墙板,或用亚光防水涂料粉刷。地面应选用具有温、湿调节作用的材料,如木地板或传统的青地砖。柜架最好用硬木做成本色,不用油漆和涂料。在设计上还要考虑如何实现自然通风,对采用回廊式结构的库房最好不设外窗,只开内窗,利用内窗进行自然通风。为减少灰尘,库房的门窗要求密封良好,窗户应采用双层结构,对于外窗要加具有防紫外线涂层的窗帘。此外,库房还应具备防火、防盗设施及警报装置和相应的工作照明设施。
(二)妥善保管入库藏品
登记总账是藏品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凡确定了产权并经过初步鉴定,认为有收藏价值的就应办理入藏手续,并及时登录总账。登记总账要由专人负责,总账管理和文物库房保管实行专人分管,坚决杜绝一人兼管,必须遵循账、物分开的管理原则。文物入藏时,一般要以《入库凭证》为有效依据,同时要核对卡片和实物,无误时可登入总账。登记时首先需要把藏品所应编写的号码与账、卡、凭单上的号码核对一致,再对器物上书写的号码进行复核,确认无误时方能送交库房排架。要达到账目清楚,除字迹清晰外,主要是登账的内容要准确无误。藏品如有外拨和注销时,必须以书面凭证为依据,并在总账中予以注销。
所有记账凭证都应编页号后装订成册,它与账簿同样重要,应妥善保存。必须坚持认真填写库房日记,严格出入库制度。文物和工作人员特别是非库房工作人员要严格审批和登记,确保藏品万无一失。
对入库藏品妥善放置是藏品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第一,严格遵守《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专人管理”规定。第二,库房建筑和保管设施要求安全、坚固、通风、防潮、防虫、防尘、防有害光线、抗震。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保管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防火、防盗、防止藏品自然老化或损毁。要加强藏品安全的防护措施,研究和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安全报警、闭路监控等。第三,保管工作应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重点保护”的原则。应对藏品的存放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不利因素和漏洞,把工作做在事故发生之前。藏品的保护是根本,利用才是目的。所以,要根据藏品的级别、材质,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其中有的需要装匣,有的需要做软囊盒,有的需要装保险柜,有的还需要专设库房。珍贵藏品需要建立特殊档案,必须严格控制提用。第四,藏品摆放要井然有序,方便查检、提取使用。博物馆藏品的归放地主要是库房。库房中的藏品关键是排架,使藏品都能合理又整齐地存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对藏品的排架顺序要采用流水号,考虑到藏品安全,可以把小件放在上面,大件放在下面。如果条件好的话,可单设大件室,以便单摆独放。至于藏品之间的距离,要松紧适宜,以免取用时相互碰撞,造成损失。在藏品库房排架定位之后,要把它所在的库别、柜架层编号用笔标在总账和卡片上,只有标记了准确存放位置才便于查检、提取,外用退还时才能准确归放原位置 。
总之,要尽量从多方面为藏品创造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的文物环境。
三、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一)加强藏品的日常管理
第一,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博物馆的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安全保卫,主要是指防火、防盗和日常值班等制度;另一方面是藏品保管业务,主要涉及从藏品搜集、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定级、藏品入库、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的一整套对藏品的管理过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明确保管部门的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藏品保管大多是重复性和规律性工作,比较枯燥单调,保管人员容易产生麻痹、厌倦情绪,造成工作失误。因此,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保管制度,不断整改提高,逐渐形成文件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并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制约和监督保管人员履行职责,真正做好藏品的管理工作。
第二,因地制宜,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各博物馆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经费情况、技术水平制定相应的措施,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达到保护藏品的目的。保管人员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保养计划,选择适宜的气候进行自然通风、抖凉除尘、消毒清理、投药检查,达到防虫、防霉、灭菌、调节库内空气的目的。可以购置一些简单的调温通风除湿设备,使库房相对湿度达到稳定。
第三,注重藏品的修复和日常养护。修复是保护藏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对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对藏品保护环境的损坏难以避免,对此,应根据损坏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保护。藏品保护环境的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在修复藏品时,必须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否则宁缺勿滥。对重要藏品修复,要谨慎行事,应由领导、专业研究人员和修复人员共同制定方案,再动手修复。
第四,要做好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档案。”建立藏品档案可以使文物更好地得到保存和利用,并已逐步成为藏品保管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也是藏品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必然趋势。各博物馆应尽快建立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便于资料共享,从而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
(二)建立称职的保管队伍
第一,重视提高保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中小博物馆人员少、工作量大,更要培养保管人员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保管人员确实认识到文物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增强保管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明确保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标准;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
第二,提高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物的保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要求保管人员不能光有热情没有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这对保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文物保管的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使用和操作。对中小博物馆,一方面,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鼓励保管人员岗位成才,对现有岗位人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提高保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注意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吸引外来的技术和人才,可以借鉴国内、国外同行的技术,也可以考虑从外单位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
第三,以人为本,尽量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通过高水平管理,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团结一致,真诚合作。其次,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现有的人才。博物馆的成长离不开专业人才,要培养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另外,要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库房的设备和设施,激发保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开辟筹资渠道,多方争取资金
归根到底,困扰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瓶颈是资金问题。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基层博物馆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拨款,因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困难地区要提供足够资金用于博物馆藏品保护也不太现实。加之有些地方领导往往只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没有认识到文物本身潜在的价值,不能把文物资源、文物环境当作生产力加以保护和发展,而是将目光停留在其经济价值上,对博物馆事业发展支持、重视力度不够。为此,要保护好基层博物馆的藏品,就需要想方设法争取本级领导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多汇报多争取,确保事业经费有保障。一要充分利用《文物保护法》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规定,争取博物馆事业发展经费进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二要积极通过举办特色陈列、临时陈列、扩大宣传来增加观众,吸引观众,引起领导的重视。三要借鉴西方博物馆生存发展之道,想方设法争取企业资金赞助,并给予企业以宣传回报,形成一种博物馆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局面。四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尝试文物商店、小卖部的承包,特色纪念品的开发,输出展览,有针对性地举行各类讲座,依托各大型博物馆举行联合展览等方式来增加事业收入。
(四)实行科学管理
(一)本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即国家机关依法对社会进行管理而形成的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从本质上讲,一切犯罪都是对社会管理秩序的侵害。但是,由于刑法对侵害或者破坏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市场经济、人身权利、家庭婚姻、公私财产、国防与军事利益以及国家机关正常活动等社会秩序的行为列入了刑法分则的其它章节,故本章所规定的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是国家对社会的日常管理活动和秩序,换言之,是刑法分则其他各章规定之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以外的国家对社会的日常管理活动与秩序。
(二)本类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妨害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破坏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由于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多种多样,社会管理秩序的范围广泛,因此,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的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些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九类:(1)扰乱公共秩序;(2)妨害司法;(3)妨害国(边)境管理;(4)妨害文物管理;(5)危害公共卫生;(6)破坏环境资源保护;(7)走私、贩卖、运输、制造;(8)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9)制作、贩卖、传播物品。其中,绝大多数行为表现为作为,少数行为表现为不作为。本章犯罪多为法定犯,即行为没有违反社会伦理,但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根据法律被认为是犯罪,犯罪的构成以违反国家机关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为前提。这里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指具有较强的行业或部门针对性的社会管理性规范文件,包括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由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各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实施办法、细则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等。一般而言,违反国家对社会生活的管理法规就必然会妨害国家机关对社会生活的管理活动,但并非所有违法的行为都构成犯罪,而只有那些妨害国家机关对社会生活的管理活动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才构成犯罪。
(三)本类犯罪中的多数犯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但单位也可以成为部分犯罪的主体,例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的所有犯罪,制作、贩卖、传播物品罪中的全部犯罪,以及其他某些节中的部分犯罪;还有个别犯罪的主体仅限于单位,例如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就自然人犯罪主体而言,多数是一般主体,但也有少数是特殊主体,例如脱逃罪的主体只能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只能是医务人员。在单位犯罪中,多数犯罪为一般主体,但个别犯罪则为特殊主体,例如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的主体只能是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等特定单位。
(四)本类犯罪在主观方面,除少数犯罪以外多数犯罪都是由故意构成,亦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妨害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和社会管理秩序的危害结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在故意犯罪中,有少数犯罪还要求行为人出于特定的犯罪目的,例如赌博罪,要求行为人以营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物品罪,也要求行为人以营利为目的。
【关键词】卡片编目的意义;完备性;准确性;一致性;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2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58-02
博物馆的藏品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产,是博物馆开展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的藏品只有不断的被利用,才能体现出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频繁的提取使用又会给文物带来损坏,造成“保”和“用”之间的矛盾。为使用者提供编目卡片,既可以使使用者了解藏品的概况,又解决了文物“保”与“用”之间的矛盾,为藏品与使用者搭建服务平台。因此,编制好藏品编目卡片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深知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本文仅就营口市博物馆编制藏品编目卡片工作及相关问题做一下探讨,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编制藏品编目卡片的意义
藏品编目是博物馆保管部一项专门的、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早在1986年文化部关于印发《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通知中第九条就明确规定: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同时,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要求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六条――我们称之为保管工作的二十四字方针,即: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这六条当中其中就明确提出要编目详明的确切要求。藏品编目卡片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人们了解藏品自然特征的重要途径。藏品编目卡片也是藏品进行提取、核对、清库时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同时,它也是对外提供研究,进行社会交流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藏品编目卡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营口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通过2004年开馆举办《古邑风华》馆藏文物精品展;2005年全省文物藏品电子信息化目录及《营口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集》的出版等一系列业务活动,人们对藏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对藏品认识水平也有了不断的提高,对藏品所蕴涵的内容及外在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馆对大部分藏品卡片编目、编写更加具体详细,从而丰富了藏品的内涵。因有的藏品在定名和年代上做了修改,这样就使得藏品账、卡、物的信息不一致,从而给藏品管理带来了混乱。因此,重新制作一套规范、准确、完善的藏品编目卡片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保管工作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为今后藏品编目卡片制定新的规范标准。所以,重新编制一套藏品编目卡片不仅有其现实的必要性,更有其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完备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是藏品编目卡片的准则
藏品编目卡是将藏品进行科学鉴定之后,以文字的形式详细记录在藏品卡上。它是藏品的缩影,它反映了藏品蕴涵的内容及其外在特征,使检索者通过编目卡片对藏品有个概括的了解,为使用者提供选择的依据。它不仅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资料卡片,也是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因此,藏品卡片的填写要求具有完备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所谓完备性,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藏品的特征;所谓准确性,就是要求对每个项目的填写都要实事求是;所谓一致性,就是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所以,藏品编目卡片的填写是项很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
目前,营口市博物馆采用1990年由省文物处统一印发的“藏品编目卡片”(藏品编目卡片见3页,附正面、背面)。
藏品编目卡片正面
藏品编目卡片背面
这套卡片的编写项目包括基本项目和鉴定项目两方面。基本项目包括:总登记号、分类号、件数、来源、收入凭证号、照片号、拓片号、档案号、制卡日期、著录及文献等,这些项目要填写齐全。鉴定项目包括:名称、时代、质地、尺寸、重量、现状(完残情况,修复情况)级别和简述及鉴定意见。这些项目的填写要求如下:
名称:要简明确切,以揭示藏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为定名的原则。
时代:应按不同藏品所属的地质时代、考古文化期、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而定。以前的文物,有具体纪年的写具体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具体年代不明的,写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后的文物,一律写公元纪年。
质地:标明藏品本身的质地。
尺寸:以厘米(特大者用米)为基本单位。
重量:以克(特重者用千克)为基本单位。
鉴定意见:包括各种鉴定意见,或肯定的或否定的都要填写,并注明历次鉴定时间、鉴定人或单位名称,使用何种鉴定方法、仪器及结论。
简述:主要概述藏品基本特征,如器型、纹饰、铭文和流传经过等,要做到简明扼要。对器物描述包括藏品的主要特征、评价、揭示藏品的内涵、价值及其有关历史背景,卡片编目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业务人员对藏品的认识程度,这项也是卡片编目中的难点,它需要编目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博实践经验。同时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求语言简练,准确,字迹工整,使藏品卡片的编目力求完备、准确。
三、原有藏品编目卡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存在问题
我馆最初的藏品编目卡片是在80年代开始制作的,从当时整个文博界来说,对藏品编目卡片还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程序,又因为当时营口市博物馆刚成立不久,对有些文物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现在要求的标准。所以,对馆藏卡片的填写显得简单;1990年辽宁省文物处统一发放藏品编目卡片,使藏品编目卡有了统一标准,1993年正值博物馆招收一批年轻人,在这些年轻同志的参与下,对原有卡片进行重新复制,由于刚接触新事物,对卡片编目的重要性还不是很了解,在填写过程中有很多漏项;2005年,全省统一进行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在省专家的参与下,对有些藏品卡片编目作了修改。同年随着《营口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集》的筹备策划与出版,对入选文物的文字说明经过反复研究,有些文物的定名与年代经过专家的多次推敲,又进行多次修改。这样藏品编目卡片逐渐趋于准确、完备。
在对藏品卡片重新编目过程中,发现以前藏品编目卡片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项目填写不全:藏品卡片中必须填写项目,如:重量、藏品入馆凭证号几乎没有填写。
2.有漏填现象:1993年,省里统一发放藏品卡片,然后馆里组织重新复制卡片,在抄录过程中,有的卡片项目有漏填现象。
3.有些文物定名不够规范,时代鉴定不够准确。
由于以前对某些藏品的学术研究、认识程度有限,其文物在定名时过于简单,没能很好地反映藏品的内容和特征。某些文物在年代鉴定也不够准确。
4.简述部分有些过于简单,不能反映藏品的基本特征。
5.字迹不工整,字体各异,大小不一,五花八门,有的字难以辨认,显得卡片表面脏、乱不整洁,不规范。
(二)解决方法
对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在重新填写藏品编目卡片时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做法是:
1.统一标准,必填项目一定要填全。
统一标准包括:统一定名标准、统一重量标准、统一尺寸标准。
统一定名标准,按照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的标准进行定名,比如:铜器定名,一般以“时代、铭文、花纹、形式(或特征)、器型”这些顺序来定名,例如:东汉“宜子孙”凤鸟纹铜镜。
瓷器定名:一般以“年代、窑别、胎釉、绘饰、器形”为顺序定名,例如:元磁州窑白釉褐彩龙凤纹罐。
统一重量标准:用克(g),特重用千克(kg)。统一尺寸标准:用厘米(cm),特长用米(m)。
2.字迹要工整:字体要求一律用楷书,字的规格大小要均匀,比藏品编目卡片上的字体稍大(4号字)。
3.对有些项目填写的技术处理
例如定名:原名:写原卡片名称; 现名:写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时的名称;
级别:有的藏品2002年、2005年经过省、市专家鉴定,有的藏品级别提升,那么就填写现有级别。
年代:也同样,有的经过专家多次鉴定,确认,有的也有改动,那么也同样填写最后确定的年代,同时,也将历史级别及年代的变动情况一并写入鉴定意见一栏,包括各种鉴定意见,注明历次鉴定的时间,鉴定人及鉴定人单位。
例如:总号979,分类号陶瓷147号,原名:元三彩双耳炉,现名也就是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时定的名称:明素三彩印花龙纹方体香炉,这件文物是1986年从北京文物店购买的。现已收录馆藏文物图集,关于这件器物的级别,年代经过几次鉴定,都有所变化。1991年经市文物鉴定组鉴定级别为一般文物,年代为元代;2001年经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二级文物,年代为明代;2005年在《馆藏文物图集》出版之际,营口市博物馆文物鉴定组经反复论证,并与省有关文博专家沟通取得一致意见后,又重新鉴定为元代。类似这样的状况也不少。那么在填写的时候尽量要记录详细,不丢掉任何信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三)对文物照片的处理
以往文物照片采用黑白照片,因为黑白照片保留时间长,但缺点是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文物的特征,由于色彩的偏差不能给人以真实、直观的感觉。随着科技的发展,黑白照片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少,彩色照片的应用更为广泛,而且质量也很过关,至少保留50年以上。彩色照片在文物当中的运用,不仅能真实反映藏品的色彩,及外貌特征,同时,也为使用者在研究、文物的核对、查验、提取等活动提供极大的方便,因此,我们一改过去文物照片采用黑白照片的传统方法,采用彩色照片,并应用电脑制作技术对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具体做法是:把照片拷贝到电脑或直接用数码相机把照片输入电脑,运用绘图软件,先对图片进行颜色校正,修改大小,在图片上打上文物总登记号,根据卡片上粘贴照片位置的大小,对图片进行剪切,然后冲洗成相。并且每件文物的照片电脑里都有存档,如果照片丢失或损坏可调出文物总登记号立刻冲洗,这项技术在藏品卡片上首次运用,不仅使藏品编目卡片看上去整洁,漂亮,同时,也给藏品编目卡片注入了现代科技含量,不能不说这是一项新的突破。
四、编目人员不仅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更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我们所做的编目工作,是关乎博物馆千秋万代的事业。通过我们的笔端记录着每件文物的真实现状及它的动态变化情况,为今后的文物利用,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在建卡过程中一旦马虎,就会给以后的文物管理、利用、科研工作造成麻烦。因此,必须谨慎从事,不留后遗症,这就要求编目人员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对祖国宝贵文化遗产极端负责的精神和为子孙万代造福的强烈事业心,才能一丝不苟的做好编目工作。
第一条为加快中国生态博物馆(以下简称生态博物馆)建设,规范生态博物馆管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长三角地域文化特色,探索区域文化发展模式,促进生态博物馆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建立符合我县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方针为: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坚持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并重;记忆、传承我县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并利用这些独特资源积极推进我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科学认识水平,推动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三条生态博物馆的基本任务是:
(一)保护、征集、整理和展示我县的自然生态,历史建筑和构筑物,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物质(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
(二)充分发挥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致力于唤起我县民众保护与传承民族、民俗文化精华意识,抢救和保护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并使之成为我县人民追溯历史、掌握和创造未来的精神源泉和物质力量。在安吉形成保护生态、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生态博物馆与居民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宣传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培养社区居民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提高农民的生态文化素质,引导当地农民开展和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之外的文化产业等各项经济与社会活动,在不影响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风貌和传统价值的情况下,努力改善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强化文化展示传播功能,开展相关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搜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外界宣传,提高资源价值和利用率。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化的基础上,向遗产保护的专业化、博物馆化方向前进,并使之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组织管理机构
第四条成立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县长担任,分管副县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县政府办、文广新局、发改委、财政局、规划与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科技局、林业局、旅委和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委员;委员会管理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局,各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相关配套项目建设及协调做好服务,成员乡镇要按照属地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相应职责,部门之间、部门和乡镇之间、乡镇之间要形成合力,按照生态博物馆的规划认真做好建设、保护、使用、监督和管理工作。
由县政府聘请国家、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和相关专家为中国生态博物馆特别顾问,指导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管理。
第五条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编制生态博物馆发展规划;
(二)负责编制有关生态博物馆管理的具体规定;
(三)负责对生态博物馆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四)负责协调、指导、督促本办法的实施。
第六条县文广新局作为文化主管部门,履行以下义务:
(一)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展示馆项目的调研和规划编制;
(二)负责对生态博物馆展示馆项目方案的审批;
(三)负责生态博物馆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组织对生态博物馆展示馆项目建设的指导、验收与评估。
第七条县博物馆作为生态博物馆业务部门,履行以下义务:
(一)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展示馆、信息资料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二)负责实施生态博物馆网络建设;
(三)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展示馆的内容设计、展陈及资料收集;
(四)负责生态博物馆相关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
(五)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管理人员的招聘和业务培训,建立生态博物馆的专业人才队伍;
(六)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的运行经费管理。
第三章建设
第八条生态博物馆建设按照“一中心、四大类、多个展示区”的网络模式展开。“一中心”为建于县城的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展示中心。“四大类”即自然生态类、历史文明类、民俗文化类、产业生态类。“多个展示区”指自然生态类中的森林生态展示区、湿地生态展示区;历史文明类中的古文化遗址展示区、古军事防御遗址展示区、古墓葬群展示区;民俗文化类中的竹文化展示区、山民文化展示区、茶文化展示区、书画文化展示区、孝文化展示区、畲民文化展示区;产业生态类中的生态能源展示区、生态建筑展示区,生态村落展示区、现代竹产业展示区、现代转椅产业展示区。
第九条各展示区要结合“四大类”建设若干个文化展示馆,这是生态博物馆的具体展示点,要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其主要职能是储存本区文化记忆、整理和研究本区文化遗产、传播本区文化信息、开展文化遗产调查、信息收集整理、本区文化研究、文化资讯等方面的工作。
第十条各乡镇、村要按照生态博物馆规划的“四大类、多个展示区”内容,形成文化展示馆共建体制,要做好先期调研,做到超前规划、先点后面,建设坚持以精品为主,避免村村之间重复展示内容。要结合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特色地域文化和美丽乡村“四条精品带”,鼓励建设“一村一韵”特色文化展示馆,形成“处处皆有展示馆、人人参与‘种’文化”的浓郁氛围。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以乡镇、村自身投入为主,发挥多方优势,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向外招商引资,尽可能不增加群众负担。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村内文保点、古民居、老会堂等建筑,保持历史原汁原味。
第四章保护
第十一条由县政府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相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因特殊情况需要修缮或者重建的,必须遵守不改变建筑物、构筑物风格的原则,并经所在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将文化遗产保护整合于全面环境保护,坚决制止损害文化遗产的短期经济行为。禁止售卖文化遗产,但鼓励生产与销售与文化遗产有关的纪念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破坏生态博物馆馆藏或展示的文化遗产。若因破坏造成损失的,由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负责修复、赔偿并进行相应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处理。
第五章藏品管理
第十三条生态博物馆应当根据馆藏文物的保护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报相应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生态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设备受法律保护,根据《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其调拨、交换、借用,必须根据藏品级别报相应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毁、侵占、随意报废。其他单位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文物的,应报有关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生态博物馆要加强文物管理,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特别要加强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震、防污染等管理。馆内及其附近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文物安全的物品,严禁烟火。
第十六条生态博物馆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承,提供相关资料给研究人员和公众,为文化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第六章保障
第十七条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的“一中心”、“四大类”、“多个展示区”建设,实行以属地乡镇、村自行投入为主,建成后通过考评组验收合格,县政府按照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展示品位给予5-20万元的资金奖励补助。
第十八条对建成后正常对外开放的展示馆,通过对其管理绩效评估,县财政每年对每个展示馆安排1-2万元的日常业务活动开展及管理运行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管理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包装项目向上争取相关扶持资金。
第十九条鼓励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生态博物馆。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赞助、捐赠等方式设立“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发展基金”,专门用于生态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发展。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24号),对社会力量对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其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第七章工作人员
第二十条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应配备足够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必须热爱遗产保护事业,刻苦钻研业务,遵守职业道德,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第二十一条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的工作人员(包括义务讲解员),原则上由乡镇、村自行按要求进行配置,可以专职、兼职或招聘社会义务人员,由县博物馆协同所在地乡镇、村,对被聘请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八章验收与评估
第二十二条由县文广新局牵头,协同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邀请生态博物馆专家组成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验收组,对生态博物馆展示馆建设项目进行验收,其结果作为建设奖励资金补助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由县文广新局牵头,组织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人员,对展示馆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每年度一次的绩效评估,其结果作为日常管理运行经费补助的主要依据。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生态博物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
(一)疏于对生态博物馆的管理,产生不良后果的;
(二)不履行本办法应尽职责,,造成文物损坏、流失或原状保护点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
(三),,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
第十章附则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负作用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西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但它却能吸引络绎不绝的国际国内旅游者,成为我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几张王脾: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定都时间最长,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号称十朝古都;是我国文物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上第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可以说,文物古迹是西安市旅游业的生命。北京市无论在接待国际游客,还是接待国内游客方面,都高居全国榜首,这除与它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的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这种特殊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1、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2、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3、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文物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遗迹,具有很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文物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由人类创造,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二是成为历史的遗存,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如何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这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一)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文物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的难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政府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还要在行动上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即为文化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当前有一些人认为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收益,认为大量的投入是浪费,认识不到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导致了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的困难。笔者认为文物的保护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具有极大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能够推进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其次,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可以带动旅游业地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博物馆,应当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文物的保护工作。
(二)以人为本,提高藏品科学保护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助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新时期,我们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开展不同的技术性保护,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水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所以我们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要通过学习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强化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及热爱博物馆事业的道德情感。其次,要以事业留人。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要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在学习深造、工资福利方面敞开绿灯,以事业留人。最后,要吸引外来技术和人才。在文物保护方面,我们要放大视野,充分借鉴国内、国外专业同行的技术,可以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学,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三)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