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身入村官岗位,尽快熟悉农村
新任大学生村官来到村里,要树立安营扎根的思想,尽快熟悉所在村的基本情况,了解村里的人脉关系、农经关系、产业关系等。这些信息的获得,一靠村、镇领导提供,二靠实地了解,三靠留心观察。
在对村情民意调查了解过程中,会逐渐发现一些特殊性、倾向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状况,其中不乏遗留问题、老大难问题、敏感性问题等。这些都会给以后的工作提供诸多有益的参考与警示。因此,大学生村官首先跨出的第一步就是走进村,踏进田,坐进门,多看看,多聊聊,多思考,多请教。
心入村官职业,学习探索三农
大学生村官应用心学习,用心研究,用心探索,从以下几个节点入手开展工作。
找准切入点。一要多观察。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到本地特色产业、甚至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走访了解,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二要勤思考。多用心,勤动脑,努力寻找学校知识与基层实践的契合点,探索适合农村工作的方法。三要善总结。初到农村,环境和身份的突然转变,难免会有一些不实际的想法和不妥当的言行,“碰钉子”、“摔跟头”不可避免。要想走出这些困境,就必须善于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查找不足。
找准融合点。一要正确认识。基层锻炼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应充分运用群众的智慧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二要合理摆位。必须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把自己当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协调好各种关系。三要甘当小学生。多向农民群众请教,多向老领导、老同志取经。
找准立足点。一要取长补短。从工作实践中找不足,从村组干部中找亮点,从广大村民中找方法,查找自身知识结构的空缺,填充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二要发挥特长。要善于挖掘、充分发挥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在处理好基层中心工作和村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多动脑筋,为领导分忧,为群众解难。三要勇于创新。要善于研究、勇于创新,调动自己甚至带动基层群众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实践中,体现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找准支撑点。一要扎根基层。从心底把村官事业当作锻炼自身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二要立足长远。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基层历练,克服把村官作跳板、当过渡的错误思想,做好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准备。三要全面发展。主动参与中心工作和急、难、重、烦的工作任务,在各项工作中得到全面锻炼。
融入村官事业,历练提升自我
现如今,建制村的重点工作有农业承包、土地流转、产业转型、劳动就业、环境整治、公共事业等,大学生村官大有用武之地。但需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扎根与扎营的关系。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了解农村、熟悉农村、服务农村,进而了解国情、民情,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接受锻炼,掌握农村工作的方法,进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三是作为一个阶段、一种过渡,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打基础。无论是出于哪个目的,都需要处理好扎根与扎营的关系。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计划 择业动机 政策建议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44-02
一、 引言
长期以来,曲于受到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大批农村优秀人力资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弱化了农村人力资源积累,进而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高校规模扩张迅速、学生就业渠道不畅以及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支持农村建设,从而缓解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应运而生。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大学生。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有效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双赢战略,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选聘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一方面可以给农村注入优秀人才资源的“源头活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择业动机
首先,大学生在去农村工作之前已经对农村工作条件和环境有了较多的了解,做好了相关的心理准备。其次,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初衷体现出多样性与集中趋势并存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公务员考试优先录取政策、到基层锻炼、增长经验和阅历、迫于就业压力等方面,展现出多样性中的集中性。再次,大学生选择村官职业的家庭支持度高。75%的大学生村官家人持支持态度,持不支持态度仅占5%。这说明大部分被访者的家人对其选择村官表示赞成。最后,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未来打算,有半数以上的村官未来打算选择报考公务员,将近两成期望考研或者到公司工作,但是愿意扎根农村、继续当村官的比例则不足15%。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村官,大部分是迫于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的激励,村官工作只是他们“曲线就业”的一个“跳板”。
(二) 工作内容
首先,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农村一般事务性工作,他们很难进入村务管理的核心层,村官作用发挥得不够均衡。大多数担任的是党支部书记助理职务;工作内容方面,近六成的大学生村官从事文书工作,四成半的涉及技术服务;三成涉及日常管理。只有三成的大学生村官参与村务的日常管理,没有任何一个大学生参与村务决策。可见,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得不够均衡,他们很难进入村务管理的核心层,其绝大部分从事着村庄的一般事务性工作。另外,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的互动情况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地区特有的乡土文化与治理结构等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大学生村官短时间内适应基层工作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由于到农村工、作,以及与在城市工作的同学相比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落差,也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村民的沟通互动。
(三)对自身工作的评价
大学生村官对当地发展的主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办公自动化,优化村组织、提高村干部办事效能,组织宣传、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这与大学生自身具备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富有激情活力、年轻乐于助人等优势是密切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其作用表现为,一方面,有利于农村亟需经济、科技等信息的传播与普及,提高农村信息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知识与新理念进入千家万户,丰富村民闲余生活,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地区是体现大学生村官所学、所用、所为的一个很好的
练兵场,能够为大学生发挥其自身优势提供广阔的天地。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优秀人力资源的支撑;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良好的平台展现其知识与技能,这刚好印证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硕“双赢”战略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担任村官期间的最大收获主要是获得了基层工作经验、提高了社交技能和了解了农村。
(四)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主要瓶颈为能力、经验、阅历不足。有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表示能力、经验、阅历不足是主要的;至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是因为对当地实际状况了解不足、专业不对口、所用非所学是关键。其次,没有实权和缺乏培训指导成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首要的制度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没有村务决策和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指导,对该村官计划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村官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素质高的新农村建设者,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新时期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响应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号召和借助基层平台锻炼自身能力而在农村工作的特殊群体。他们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理论,成为农村与外界接触和互动的桥梁。同时,作为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岗位职责模糊、不是公务员的公务人员,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也不得不面对“角色尴尬”的困境。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边缘化与模糊化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才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 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建议
(一)从选聘角度而言,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和制度的同时,还要扩大宣传力度,以吸纳足够的优秀大学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建立高校选送与区县选聘对接机制,及时掌握基层需求,合理确定选聘计划;重视对其下乡动机的审核,减少短期行为;重视岗前培训工作,明确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与要求,以书面形式赋予其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及其考核标准;加强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强化其对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归属感与荣誉感;适当拓宽其工作内容,而不仅仅是限于一般事务性工作,以平衡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才能与作用,多方位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二)从激励角度而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建立将行为。与绩效相结合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完善奖惩和补偿机制,确保满足其物质需要,为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提供必要保障,消除其后顾之忧;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其切实发挥自己的潜力;合理分权和授权,赋予事业,保证其发展需求和尊重需求。
(三)从约束角度而言,同样要重视将考核与薪酬相挂钩,对村官的行为进行限定,使其行为始终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预定的轨道上运行。第四,从竞争淘汰角度而言,要实现其与村官岗位的有效匹配,提高适岗率;对其绩效考核结果采取差异对待,逐步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不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村官(拿村官做“曲线就业”的跳板、不适合基层工作的村官等)及时释放于组织之外,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能吃苦、能干事、能奉献,经得起艰苦环境磨练和实践考验的优秀大学生村官。
参考文献:
[1]林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理论探索,2009,(2):122-124.
[2]万银峰.“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07,(4):21-24.
[3]黄露.大学生村官工作应取持久战.新农村论坛,200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