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范文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

第1篇: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绩效;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新版GMP、新版GSP的贯彻实施,以及医药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都给药品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药用辅料行业规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入药用辅料行业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部分药用辅料大品种上,行业竞争加剧趋势较为明显。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长效激励机制,招纳及稳定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管理层及骨干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尔康制药公司于2013年订立了股权激励方案。本文通过对比尔康制药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前后公司业绩的变化,得出股权激励促进尔康制药业绩显著提升的结论,并对其股权激励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二、股权激励概述

(一)股权激励的概念。股权激励是通过向公司管理层或其他员工授予股权,使其能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等重大决策、并与股东分享企业利润的同时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促使激励对象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努力工作。现阶段,股权激励模式主要有:股票期权模式、限制性股票模式、股票增值权模式、业绩股票激励模式和虚拟股票模式等。

(二)股权激励的运行条件

1、有效的资本市场。股权激励的有效运行要求资本市场的股价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缺乏效率的资本市场很难通过股价来确定公司的长期价值,也就难以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来评价和激励经理人。

2、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是股权激励成功实施的条件之一。经理人市场在有效的情况下,职业经理人以提高企业业绩为己任,从而保证自己的价值和声誉,进而提升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

3、扶持性政策。股权激励诞生的初衷是合理避税。在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企业能更好地运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来充分激发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

三、尔康制药股权激励方案

(一)公司简介。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10月22日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原料药、药用辅料的生产、销售;药用空心胶囊、软胶囊的生产、销售;辅料及化工产品的研究、生产与销售;技术咨询与转让;淀粉及淀粉制品制造;保健食品、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的销售。

(二)股权激励方案内容

1、激励对象。本计划激励对象共计142人,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公司核心技术(业务)人员。所有的激励对象必须在本计划的有效期内与公司或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任职并已与公司或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签署劳动合同。

2、标的股票来源和数量。尔康制药公司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向管理层和骨干授予300万份股票期权,占尔康制药股本总额23,920万股的1.25%。

3、激励的有效期。本激励计划的有效期自首次股票期权授权日起计算最长不超过5年。股票期权授予后至股票期权可行权日之间的时间,本计划等待期为12个月。本计划自授权日起满12个月后可以开始行权。激励对象按安排进行分期分批次的行权,可行权日须为计划有效期内的交易日。

4、行权价格。首次授予的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33.12元。该价格的制定依据是取草案提要公布前1日公司股票收盘价和前30日平均收盘价中的较高者。

5、行权条件。在公司绩效考核方面,以2013年净利润为基数,2014年、2015年、2016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0%、70%、113%;2014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9%、2015年不低于10%、2016年不低于11%。同时,激励对象需达到年度个人考核要求。

四、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财务指标是评判公司绩效变动最直观的数据,本文将对尔康制药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前后共计四年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进行逐一分析,进一步判断股权激励如何影响了公司的业绩。

(一)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的源泉,本文采用了营业净利率、反映耗费成果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以及体现资金使用效率的净资产收益率三项指标来评价尔康制药的盈利能力。2012年尔康制药的营业净利率为40.51%,2013年骤降至19.16%,而2015年又回升至34.11%,结合市场环境进行分析,2013年营业净利率的骤降是由于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引起的,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产品价格无法提高,进而压缩了产品的生产利润。2013年实施股权激励方案之后由于管理层的领导有方,员工的团结合作使得公司在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同时缩减成本开支,逐渐摆脱了竞争带给公司负面的影响。而从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一指标上也能看到这一点,2012~2015年尔康制药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27.74%、28.85%、32.49%、59.73%,公司每付出一单位的成本费用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多。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也从2012年的13.87%升至2015年的29.02%,代表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运用自由资本的效率越来越高。尔康制药股权激励计划方案的时间为2013年12月,对比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该方案及时有效,在企业业绩正要下滑之际,给了公司董事、中高层和骨干人员一剂强心丸,使公司上下团结一致应对危机,顺利度过转折点,引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偿债能力。企业是否有能力及时清偿各种债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这一能力正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本文采用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来评价尔康制药的偿债能力。总的来说,从三项指标来看,尔康制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偿债能力水平,流动比率2012年高达15.08,2014年为近年来最低,但也达到3.12,速动比率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资产负债率2012~2015年分别是5.92、7.81、24.44、11.33。但对比2012年,2014年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明显降低,降幅达到80%,说明在股权激励之后公司举债增加,利用自有资金的效率变高。虽然较高的偿债能力避免了一定的风险,但适当运用财务杠杆才是促进企业蓬勃发展的战略选择。2013年股权激励方案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路攀升,可能是股权激励方案的使得高管不再为了规避风险而避免借债经营,而是将公司利益与发展作为首要考虑,股权激励方案实施后高管也拥有了公司股权,公司业绩的提升将会增加其个人收益。由此可见,股权激励的合理运用能够增加公司员工的凝聚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使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荣辱与共。

(三)运营能力。公司的运营能力与其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只有运营有效,才能不断盈利,进而更好更快发展,反映企业运营能力的是各类资产的周转率。尔康制药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在2013年之后都有所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由2012年的0.93增加到2014年的1.49,提升了1.6倍;总资产周转率也从2012年的0.71增加到2014年的0.75,实现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流动资产总额从2012年的8.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4亿元,增幅达到256%,这些数据都说明公司的经营能力在不断提升。

(四)成长能力。本文选取了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净资产增长率三项指标来分析尔康制药的成长能力。三项指标中除了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幅度不太大之外,其余两项指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净利润增长率从2012年的28.94%增长到2015年的109.71%,达到了2.8倍的涨幅;净资产增长率更是从2012年的9.6%增长到2015年的157.97%;其中,2014~2015年是公司飞速发展的时间段,同时这也是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的时间段。股权激励的实施极大地增加了企业上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净利润增长率发生了巨大变化。净资产增长率反映的是企业资本扩大规模的速度,如此大幅的增长也是来源于股权激励消除了高管的短期行为,激励高管与股东共同分享企业的利润、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放眼于公司长期发展。企业规模大意味着其市场占有份额大,公司的竞争力也同时增高,有利于做大做强。从营业收入增长率这一指标来看,2013年至2014年间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也近15个百分点,这对比其他未实行股权激励的同行业公司来说,增幅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股权激励给尔康制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势头,对尔康制药业绩的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通过以上对尔康制药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前后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行股权激励以后公司各方面的业绩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尤其突出的是公司的成长能力。这说明股权激励作为长效激励方式对公司的成长以及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员工与公司结成利益的共同体,向企业长期目标进发。

(二)建议。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尔康制药的业绩产生了正面影响,但是其股权激励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行权条件单一且较为保守;第二,激励幅度过小。就此,对尔康制药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考核指标多样化。从尔康制药股权激励的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行权条件仅仅考虑了财务指标中反映盈利状况的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样的评价指标过于片面。我们认为应该引入其他反映财务状况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以及市盈率等反映市场表现的指标;对于非财务指标的引入也很有必要,因为财务方面的指标更多的反映了过去的状况,而非财务指标能够预测未来。

2、适当提高激励幅度。根据相关规定,股权激励标的股票的数量不得超过当时公司股本总额的10%。这一规定只规定了数量的上限,而没有制定下限。尔康制药股权激励方案中,该比例仅为1.25%,远不及10%的上限规定,这样较小的激励幅度会制约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尔康制药应该根据公司具体情况,结合公司发展战略,拟定出更加有效的激励幅度。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治理结构是保障股权激励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股权激励从制定到实施需要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公司必须完善治理结构,保证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柳娜,张丽.我国企业股权激励的机制与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2.

[2]杨海燕.深市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5.1.

[3]孙堂港.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5.

第2篇: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股权激励;股份支付;IPO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060-03

一、上市前股权激励的意义

股权激励是指以公司股权为标的,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通常是通过授予期股期权或者股权转让、定向增资的方式使激励对象获得公司股权,使其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财富增长、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

和IPO之后的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相比,由于IPO的财富效应使公司上市后的价值大幅增长,激励对象如果能在上市前获得股份,股票上市之后获得的财富增值收益远超过IPO之后的股权激励。和工资性收入相比,股权激励不需要公司有任何直接的现金付出,不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压力,而且更能长期激发受激励人员对公司经营与未来发展的关心,为越来越多的拟上市企业所接受。

以中国创业板市场的首28家上市公司为例,有19家公司在IPO之前实施了股权激励,其中神州泰岳、探路者、莱美药业、汉威电子、上海佳豪、安科生物、立思辰、鼎汉技术、华测检测、亿纬锂能、网宿科技、中元华电、吉峰农机、机器人、红日药业等15家公司在招股材料中明确表示,股权变更是为了激励、保留核心骨干;南风股份、爱尔眼科、宝德股份、华谊兄弟四家公司在上市之前也通过以优惠价格向公司骨干进行增资或者股权转让进行了实质上的股权激励。

二、《企业会计准则》对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

(一)上市前股权激励的主要形式

对IPO前的拟上市企业来说,最常见的股权激励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司通过对激励对象实行较低价格的定向增发,另一种是公司的大股东通过较低的转让价格向激励对象进行股权转让,这两种方式在实质上是一样的:第一种方式下,公司是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向激励对象进行定向增发,低于公允价值的这部分差额是公司的一种“付出”。第二种方式似乎是大股东的“付出”,与公司无关,实则不然。无论是依据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按照国内对公司规范运作的要求,对大股东向公司管理层的激励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1.《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IFRS2)在其解释中指出: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一个主体并不直接向雇员直接发行股份或股份期权,作为替代,一个股东(或股东们)可能会向雇员转让权益性工具。在这种安排下,一个主体接受了由其股东支付的服务。这种安排在实质上可以视为两项交易—— 一项交易是主体在不支付对价的情况下重新获得权益性工具,第二项交易是主体接受服务作为向雇员发行权益性工具的对价。第二项交易是一个以股份支付为基础的支付交易。因此,主体对股东向雇员转让权益性工具的会计处理应采用和其他股份为基础支付交易同样的方法。

2.在中国,2008年5月6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2号》,规定:股东不得直接向激励对象赠予(或转让)股份。股东拟提供股份的,应当先将股份赠予(或转让)上市公司,并视为上市公司以零价格(或特定价格)向这部分股东定向回购股份。然后,按照经我会备案无异议的股权激励计划,由上市公司将股份授予激励对象。这些规定从更深层的公司规范治理的角度,指出了两种形式的股权激励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为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

(二)《企业会计准则》对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的要求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规定,企业为获取职工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属于股份支付,其中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作为对价进行结算的交易属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按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相应增加资本公积。

中国证监会会计部在2009年2月17日印发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答》[2009]第一期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份按照合同约定价格(低于市价)转让为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及应用指南,对于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记入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

三、中国IPO企业对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现状

下表是2010年7月以来,通过中国证监会IPO审核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在上市前实施了股权激励企业的股份支付处理情况: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虽然对股权激励涉及的公允价值确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除创业板之外,2010年以来,尤其是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已经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的企业大部分都按照《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要求对上市前的股权激励进行了股份支付处理。

第3篇: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管理层股权激励 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20-02

一、引言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并施行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对包括股权激励概念、实施的公司应具备的条件、激励对象应满足的条件、激励标的股票来源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此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但关于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是否能够缓解持股股东和管理者的问题,从而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业绩的改善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相关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但结论不尽相同。

近年来一些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质量存在缺陷,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如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中捷事件等。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仅仅依靠市场竞争和董事会对公司的治理来监督和控制企业内部运行已经达不到预期目的。2008年6月,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上市公司要加强自身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从而有效地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内部控制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鉴于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近年来也针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但很少有学者探讨股权激励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管理层股权激励角度探讨分析其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分析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能否有效提高其内部控制质量以及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实施股权激励是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委托问题的一种工具。现代企业中股东投入资金的目的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经理人追求的是在任期间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其中既包括职务工资、股票期权等契约规定的显性利益,也包括在职消费、闲暇时间、其他补贴、职权派生利益等隐性利益。由于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人要实现委托人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就只能靠道德自律。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利润、股利和融资等,都可以向市场传递企业的内部信息,并且市场会根据企业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其中利好信息的披露会导致正的市场反应,而利空信息的披露则会导致负的市场反应。

基于委托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当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以后,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加强内部控制,及时披露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信息,向外界传达一种利好信息,从而有利于公司股r的上涨,以期管理层在行权时获得最大收益,进而使得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趋于一致,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有效缓解委托问题。同时当股权激励程度越大时,管理层拥有的公司权益也就越多,他们就会更加注重公司内部质量的提高, 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与没有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相比,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更高。

假设二: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

管理层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可以使高管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促使管理层从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实现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当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以后,由于政府作为其第一大股东,一方面,其制度环境更好,相关政策法规会更倾向于国有上市公司,更有利于管理层实施积极的内部控制,以期未来达到行权条件,获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一旦国有上市公司由于内部控制漏洞而导致公司出现违法违规问题被监管部门曝光处罚时,其产生的资本市场负面反应、社会影响更为严重,所以管理层更有动机加强内部控制,防止内部控制出现漏洞。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则显著不同,其政策环境、融资渠道、人才质量等等都劣于国有上市公司,其内控质量也显著更低。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三: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比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更高。

三、样本与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首先,本文选取2012―2014年深证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进行了如下筛选: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剔除PT、ST上市公司;剔除金融行业。最终获得了445家上市公司三个年度共1335个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以及通过手工整理得到。

2.研究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是内部控制质量,吴益兵(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没有经过审计的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无法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而经过审计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我们认为,相对控制样本,披露经过独立审计的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经过独立审计的内部控制报告能够作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间接变量。故本文选用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其为虚拟变量,通过对国泰安数据库的数据搜集整理,若上市公司该年度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且其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则认为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赋值为1,否则其内部控制质量较低,赋值为0。

(2)解释变量。

①管理层是否持股,为虚拟变量,若该年度上市公司有管理层持股,则赋值为1,否则为0。

②股权激励水平,本文借鉴相关文献的度量方法,采用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占股本总数的比例作为其度量标准,即股权激励水平=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股本总数。

(3)控制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独立董事人数、股权性质等。

3.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本文首先对相关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在进行完描述性统计分析后,进行logit多元回归。本文检验假设的基本模型如下:

模型一:IC=β0+β1SFCG+β2LEVEL+β3TOP+β4SIZE

β5DDRS+ε

模型二:IC=β0+β1INCENTIVE+β2LEVEL+β3TOP

+β4SIZE+β5DDRS+β6NATURE+ε

四、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表2所示,77%的上市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高;66%的上市公司实施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管理层股权激励得到了较多上市公司的认可;管理层持股比例均值只有0.003,即管理层持股比例相对较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为34%,即上市公司股权相对比较集中,这对内控质量存在一定影响。独立董事人数最大值为6,最小值为2,独立董事人数差异不大。

2.回归分析。

表3列示了模型一的回归结果,在回归结果中,SFCG的回w系数为0.27,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与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相比,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更高,假设一得到验证。说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能够有效地缓解委托问题,使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控制变量上,除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性较差外,其他变量显著性都较好。

表4列示了模型二的回归结果,从表4中可以看到,incentive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其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假设二得到验证。说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不仅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且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其效果越明显。Nature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在研究样本中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显著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假设三也得到验证。

3.实证结论。本文利用深市主板A股的经验证据研究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会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首先,股权激励已被大部分上市公司采用,且与没有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相比,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更高。其次,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即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其内部控制质量越好。最后,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显著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 苏坤.管理层股权激励、风险承担与资本配置效率[J].管理科学,2015,28(3):14-25

[2] 肖淑芳,喻梦颖.股权激励与股利分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2(8):49-57

[3] 林大庞,苏冬蔚.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研究[J].金融研究,2011(9):162-177

[4] 武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229-232

[5] 卢闯,孙健,张修平,等.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基于倾向得分配对方法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5):110-118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第4篇: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绩效,股权结构,董事会

 

一、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概述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我国学者吴敬琏(1994)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组织结构股权结构,

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及经营管理活动的执行者即经理层三方所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反映的是一种公司自我组织的治理机制,需要处理公平、控制与效率的关系,其目标首先是实现公司价值(公司绩效)的最大化,从而实现股东、人及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和利益。

公司的经营绩效是指公司利用内部与外部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程度,通常投资者会运用财务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绩效,如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EVA等,同时也可以用股票市场中的股价、市价总值等指标来测量公司经营绩效。公司经营绩效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主要衡量标准,也是公司治理结构优化配置公司内部资源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结果。公司的经营绩效如何主要是由公司本期及前期的经营状况所决定的,而究其深层次原因,却是由公司的经营战略、经营决策及经营方案等的优劣来决定的,而决定公司的经营战略、经营决策及经营方案的正是公司的治理结构。由此可知,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将就公司治理结构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股东间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来分析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二、股东间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股权结构是决定股东大会的权利与利润分配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股权属性、股权集中度及股票的流通性三个方面。

1、股权属性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股权属性一般可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及社会公众股三大类。不同类型的股权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是不一样的。国有股权对于公司的经营绩效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国有股权是由国家政府委托人对国有股权进行管理,这就造成了实际的所有者缺位现象,人可能会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牺牲所有者的利益;另外国有股权的目标存在多维性,国有股权除了要考虑利润最大化,还有考虑就业、福利等其他政府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国有股会降低公司的经营绩效。但是,某些情况下,国有股权也会给公司经营绩效带来正面影响,如银行信贷的取得、政府补贴、行业垄断等。法人股是指以企业法人身份持有的股权,由于有明确的法人持股主体,加上企业法人一般来说具有明确的投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专业判断与分析能力,不会盲目进行投资,也会对被投资企业实施必要的监督,所以一般来说对于公司的经营绩效具有正面的影响作用。社会公众股是指持股人是自然人的股权。社会公众股一般来说股东数量比较多,持股比例较小,往往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作出反应,在流通性比较强,股权比较分散且信息比较有效的证券市场上,会促使公司的管理者努力把公司经营好,因而对公司经营业绩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是在不发达、股权集中的资本市场上则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没有明显影响。

2、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一般来说, 股权高度分散时,对于经理层的监督会处于缺位状态,因为监督经理层是需要成本的,对于持股比例低的股东来说,对经理层进行监督的成本会大于因此得到的收益,从而不会去对经理层进行监督。持股比例较低的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心理,因此股权结构,股权高度分散并不利于公司的经营绩效。此时,由于缺乏对经理层有力有效地监督,可能会出现高级管理层控制公司谋求私利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在股权相对集中时,会有持股比例较高的大股东存在,大股东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去对经理层进行监督,抑制经理层的利己行为,使经理层努力为公司工作从而作出有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决策,从而有利于公司的经营绩效。但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大股东的存在也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大股东可能会利用自身对于公司的控制权,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通过追求自利目标而不是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点已经被我国证券市场上报出的很多财务舞弊案件所证实,很多舞弊案件都是因为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公司的董事会及经理层进行控制,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如关联方交易等对公司进行利益侵占,隧道挖掘等,最后导致公司资不抵债,破产倒闭,损害了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所以总的来说,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有影响,但可能是正面影响也可能是负面影响。

3、股票流通性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股票的流通性指的是股票能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流通。把股票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非流通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流通,非流通股股东的收益与股价没有直接的关系。具体来说,在公司盈利增加时,非流通股股东失去了通过证券市场出售股票获得溢价收入的权利;在公司亏损时,失去了通过证券市场转移风险的权利,因此他们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没有关心。而流通股股东股东的收益与股价直接相关,因此他们比较关注公司的经营业绩等各方面经营表现;另外,公司股票的流通比例越高即流通性越好,公司在控制权市场上被收购、控股或接管的概率就比较大,这时公司的经理层为了避免被收购或接管,会努力为公司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司的经营业绩;反之,流通股比例较低的公司,被收购、控股或接管的概率也比较小,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综上可知,股票的流通性越好,则越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

三、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董事会的职责是接受股东的委托聘请经理层并对其进行监督,对公司重大经营决策进行审批,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般来说,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心,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提高董事会的质量。由于董事会可以代表股东对经理层进行监督,抑制经理层的“利己”及“懈怠”行为,使经理层努力为公司工作,而且董事会在制定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及重大经营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说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绩效具有重要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根据委托理论,董事会是降低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成本的重要机构。但股东与董事会之间也是委托与的关系,就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成本。同时,董事毕竟不是股东本人,其利益取向肯定不会与股东利益最大化完全一致,于是其作出的决策有时并不是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再加上现实经济情况中,董事与经理“合作” 甚至总经理与董事长为同一人,为谋取自身利益,损害股东和公司的利益,这时董事会对于公司绩效就会有负面的影响。

四、监事会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监事会是监管公司管理层经营活动的督察机构,以保证公司的经营活动公平、公正,不偏离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从设立监事会的动机上看,对公司经营业绩是有正面效应的。但很多基于监事会的实证研究发现,监事会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很多时候监事会只是一个形式性的机构,所以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甚至一些财务亏损,财务造假公司,通过设立一个大的监事会来掩盖其财务亏损及造假行为。

五、经理层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经理层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如果能以其委托人即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或者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其专业知识,认真履行其职责,认真执行公司的各项经营方针和计划,合理制定公司的各种经营方案等,自然会给公司的经营绩效带来正面效应。但是另一方面,经理层人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当然会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而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当外部监管力量不强或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收益大于成本时,经理层人员往往会选择牺牲股东或公司的利益,而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看,经理层人员对于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就会是负面的。

六、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公司经营绩效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很大关联,甚至可以说,公司的经营绩效如何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那么如何克服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积极促进作用呢?本文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逐步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提高法人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一方面使国有股由绝对控股逐步转为相对控股,另一方面提高法人投资者持股比例实现相对控股股权结构,形成国有股与法人股股权制衡的局势。充分发挥国有股在政策方面的优势及法人投资者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及其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2、保持适度的股权集中度,避免股权过度分散或一股独大。适当的股权集中度可以缓解散户的“搭便车”效应又可以避免一股独大带来的负面效应,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成本股权结构,使董事会和经理层能够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努力工作及做相关决策。比如可以推行高级管理人员强制持股政策,并适当加大其持股比例,以及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制度,使其为公司经营绩效的最大化而努力,从而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

4、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是提高董事会整体独立性的有效手段,必须在董事会中保证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同时要注意独立董事设立的科学性,提高董事会的监督管理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侯丽秋.关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研究综述[J].财经界(学术版),2011,02.

2.宋云博.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J].经济师,2010,06.

第5篇: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股权激励 选择动因 影响因素 经济后果

一、引言

股权激励是一种以公司股票为标的,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员工及其他人员进行长期激励的方式。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 2006年以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围绕股权激励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的运用开展研究。本文将结合国外对股权激励的研究,对我国近几年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

二、股权激励的选择动因

一些学者针对公司是否选择股权激励做出研究,试图找出影响公司选择的可能因素。吕长江等(2011)认为公司是否选择股权激励,从制度背景层面,处于市场化程度高地区的公司、处于非管制行业的公司更有动机选择股权激励;从公司性质层面,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动机选择股权激励;从股权结构层面,股权结构越分散的公司更有动机选择股权激励;从公司治理层面总体而言,治理不完善的公司更有动机选择股权激励。Chourou et al.(2008)对高管持股对股权激励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也发现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公司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较强,会降低对管理者股权激励选择的必要性。

管理者的个人特征也会对公司是否选择股权激励产生影响。高管的年龄越大,公司越有动机对其进行股权激励(Lewellen et al,1987),因为高管年龄越大、越临近退休的管理者越容易出现短视行为,减少对公司长期发展有利的研发支出和投资(Smith and Watts,1982)。

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首先,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减小委托问题,使激励对象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其次,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管理者监督的缺乏,规范管理者的行为;最后,也不排除管理者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股权激励谋求寻租机会。

三、股权激励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

选择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最单纯的目的无疑是解决股东与管理者间的问题、提高公司业绩。股权激励在实施环节中会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其实施的有效性,很多学者对此做出研究。

大股东的控制权会对股权激励的实施产生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不仅有股东与管理者的冲突还有中小股东与大股东间的冲突(李豫湘和屈欢,2014)。周仁俊和高开娟(2012)认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对管理层有着明显的监督作用,控制权越高,股权激励效果越好;而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权却与股权激励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控制权越高,股权激励效果越差。此外,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会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以及利用其投票权满足其自利的目的,这都与股权激励的目标相冲突,从而降低股权激励的效果(Hart,1995)。

管理层的权力大小不仅会在股权激励计划制定环节有较大影响,在实施环节也会有一定影响。陈骏(2010)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会使得管理层拥有过高的权利,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管理层权利越大,出现股权激励过度的程度越大,而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却呈现相反的状态,管理层权利越大,出现股权激励不足的程度越大。

股权激励首先是为减少股东与管理者间的问题,激励管理者按照股东的意愿经营公司,但这也使得管理者与股东陷入了这个激励计划的博弈之中。

四、股权激励实施后的经济后果

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的最终目的是为提高公司业绩,减少管理者短期行为,股权激励实施后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有很多学者对此展开研究。

股权激励会通过协同效应提高公司业绩(Kato et al,2005),业绩期权的使用也能使管理者与股东之间联系更为紧密(Kuan and Qin,2009)。林大庞和苏冬蔚(2011)使用总资产报酬率衡量公司平均业绩,研究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较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有着较高的而平均业绩。吕长江和巩娜(2009)通过对伊利股份股权激励计划的具体分析,发现对于股权激励费用的不同会计处理方式也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同的影响。

Hanlon et al(2003)认为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减少管理者的短视行为,减少管理者的盈余管理从而提高公司的长期价值。但很多学者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Cheng and Warfield(2005)发现当公司当年利润过高超出市场预期时,股权激励程度越大的管理者越有可能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以防止未来公司盈余大幅下跌影响其从股权激励中的收益。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较公司的现金流更看重应计利润,因此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影响股票价格,从而从股权激励中获得更多好处(马会起等,2010)。苏冬蔚和林大庞(2010)发现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较提出激励计划前,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增加。

罗富碧等(2008)还发现股权激励与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会互相影响,投资通过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会影响管理者的股权激励收益,股权激励作为长期激励机制也会影响管理者对投资的选择,其中实行股票增值权的公司的投资量较其他公司更大。

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较国外也有一些特有之处,因此,很多学者也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进行现状研究的同时,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启示:

1.注重股权激励模式的创新。股权激励计划中应融入积极的信号,肯定管理层的业绩以及公司未来发展的前景,延续股权激励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2.公司内部治理环境的优化调整。适当弱化经理人的管理权力及大股东的控制力,减少管理层在股权激励计划制定时的自利行为及大股东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不利影响。

3.增加股权激励的信息披露。除对管理层股份支付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以外,还应增加上市公司以后预计股权激励的每年摊销的费用额、 股权激励费用对于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等信息的披露。

参考文献:

[1]吕长江,严明珠,郑慧莲,许静静.为什么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J].会计研究,2011.

第6篇: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高级管理层 股权激励 利益输送 经营绩效

一、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除了英美等少数国家外,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模式更为普遍(La Porta等,1999;Clasessen等,2000)。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在改制过程中通常采用国家绝对控股或者相对控股的股权模式,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这就为控股股东及高管的利益输送行为提供了机会(Johnson等,2000)。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些企业家想尽各种办法将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以达到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共同目标,这样就渐渐产生了股权激励的奖励机制。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内部人控制”比较严重,在监管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权激励也渐渐成为企业高管利益输送的渠道之一。由此不难看出高管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当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并且存在利益输送行为。当前,国内众多学者对高管利益输送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李增泉、余谦和王晓坤,2005),但高管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此,研究高管股权激励背后的理应输送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政策建议,以期通过高管股权激励的合理安排达到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的目的,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高管股权激励行为与人力资本理论。股权激励既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长期激励,同时也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约束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其对公司人力资本的投入而参与分享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使他们感到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享受投资者的权利,由此产生激励;另一方面,由于股票期权的实现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获得期权收益,而是在很多年内分期分批收益,他们的预期收益在一定的期间抵押给了企业,以这种方式降低了人力资本的道德风险。(2) 高管股权激励行为与委托――关系。在委托活动中,克服和防止人道德风险的关键在于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人必须给人适当激励来减少他们之间的利益差距。委托人要通过与人分享剩余索取权而建立起长期激励机制。而股权激励制度的建立正是有这样的效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配置的机制,使经理层的长期利益与企业的效益和股东的利益一致起来。委托理论从原理上揭示了为什么人在过程中会出现道德风险,而股权激励制度则是由此产生而来用于解决两权分离矛盾的机制。股权激励的目的是将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激励经营者通过增加公司的利益达到增加自身利益的目标,从而降低了成本。然而由于我国企业的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都还不够健全,导致股权激励制度的激励效用发挥不良,甚至沦为了高管进行利益输送的工具。因此,要推断股权激励是否沦为了高管的利益输送的工具,就要分析股权激励的激励效用是否达到预期,即分析公司的经验业绩与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存在怎样的线性关系。本文提出假设1:

H1:实施股权激励后公司经营绩效提高与经营者因股权激励而增加持股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或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上市公司对经营者进行股权激励,无需经过中国证监会的同意,激励方案只需经过股东大会同意即可。因为董事会中的部分董事是大股东的代表,他们不仅代表大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投票,而且所代表的大股东的股权比例通常都比较高,一般情况下,股权激励方案经董事会会议决议通过,股东大会决议也就可以通过。因此,关键问题是股权激励方案能否经董事会会议决议通过,这就要看董事会的具体构成是怎样的。这样,如果股权激励的授予对象包含了高管,那么,作为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就会从为自己谋福利的角度,通过提高业绩股票数量来进行利益输送。本文提出假设2:

H2:如果股权激励的授予对象包括高管,那么公司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持股比例与公司独立董事比例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006 年以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法律障碍得以消除。故本文将选用2006年以后的数据。在截止至2013年6月前,公布过股权激励公告的797家A 股上市公司中,本文拟选用已经实施了股权激励的公司为样本,考虑到极端值对结果的不利影响,剔除ST、*ST等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全公司,剔除还未完成和已经取消股权激励的公司,经过筛选后,以73 家A 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选取2008 年至2012 年的年末数据,获得观测样本365个。数据来源于GTA 国泰安CSMAR 数据库、巨潮资讯网、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以及样本公司的相关年报,并采用SPSS17.0 对数据进行处理。由于实施了股权激励的A 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年份各不相同,所以本文选取混合截面数据,选取完成股权激励公司2008 至2012 年的数据。

(三)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本文利用间接法对高管的利益输送行为进行实证研究,被解释变量是与之相关并能间接反映利益输送的指标。依据前文的两个假设,本文选取反映公司业绩的指标作为假设1的被解释变量,选取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作为本文假设2的被解释变量。反映公司业绩的指标有很多,净资产收益率可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它弥补了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不足。例如:在公司对原有股东送红股后,每股盈利将会下降,从而在投资者中造成错觉,以为公司的获利能力下降了,而事实上,公司的获利能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公司获利能力就比较适宜。净资产收益率的综合能力强,是反映资本能力的国际性通用指标。故本文将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分析假设1的被解释变量。(2)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本文以非独立董事人数比例Entren和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Nob作为假设1的解释变量。以公司规模Size作为第一控制变量,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以财务杠杆即资产负债率Dar作为第二控制变量,以负债与总资产之比来加以衡量。本文以独立董事比例Inddirra 作为假设2的解释变量,即公司的独立董事与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以资产负债率Dar作为第一控制变量;以公司规模Size作为第二控制变量,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以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由一人担任Samedvm作为其他控制变量。最后,本文设定5个年度虚拟变量Yi用以控制宏观经济年度差异。参考证监会数据设定行业虚拟变量综上所述,将各变量的名称、符号和定义如表(1)。

(四)模型设立 为了研究高管股权激励背后的利益输送行为,本文采用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假设检验。

(1)检验公司业绩与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关系, 构建模型一:

Roe=?琢0+?琢1×Nob+?琢2×Entren+?琢3×Size+?琢4×Dar+■?茁i+4×Yi+■?茁8+jIndj+?着

其中Roe 是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表示公司业绩,Nob表示高管因股权激励而增加的持股比例,Entren代表非独立董事人数的比例; Size, Dar为模型一的控制变量;ε1 表示随机误差。具体说明请参见如下;α0、α1、α2、α3 、α4是待估参数;ε1 是随机误差。

(2)检验公司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与董事会构成关系,构建模型二:

Nob=?茁0+?茁1*Inddirra+?茁2*Samedvm+?茁3*Size+?茁4*Dar+■?茁i+5×Yi+■?茁9+jIndj+?着

其中Nob表示高管因股权激励而增加的持股比例;Inddirra表示公司独立董事与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Samedvm,Size,Dar为模型二的控制变量;ε2表示随机误差。具体说明请参见如下;β0、β1、β2、β3、β4是待估参数;ε2是随机误差。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净资产收益率的统计分析。本文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年度上市公司业绩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列示如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最小0.026,最大为0.361,均值为0.122,反映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从各个年度看,2008到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均值分别为0.1204、0.1351、0.1333、0.1215、0.1112,2008年、2009年呈上升趋势,以后就逐年的递减,说明在实行股权激励的初期,业绩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后期业绩却在一直下降,说明股权激励的效用在渐渐变小,即高管可能利用股权激励进行利益输送,损害公司的利益。另外,上表还可以看出,样本的最大值在最近几年内大幅度的下降,这说明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的效用没有很好地发挥效用,利益输送的可能性较大。至于是否真的存在利益输送,还需后面回归分析进一步的研究。(2)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的统计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总体上,上市公司的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最小0,最大为0.28955,均值为0.02210,反映的是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因股权激励而增加的持股比例总体水平比较高,说明了股权激励可能被高管用来增加自己的利益。从各年度看,2008到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均值分别为0.01462、0.00734、0.02128、0.02636、0.40885,2008年、2009年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量还较少,但从2010年开始,增加的持股比例却呈现出较高的增长,说明在实行股权激励的初期,股权激励的效用发挥的较好,但是后期高管很有可能利用股权激励进行自利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

(二)回归分析 上市公司业绩与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整体检验模型的F 统计量为16.763,在1%水平显著。模型中自相关DW检验值为2.195,说明这个模型自相关不显著或不存在。可以看出该模型的基本设置较为合理,最后得到的估计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方向相同,但并不显著,这与本文的研究假设1是一致的,正好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1。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影响程度为0.054;t检验值为1.126,且不显著;非独立董事的比例对公司绩效影响程度为0.121;t 检验值为1.410,且不显著。通过研究分析,从模型可以看出,公司规模(size)与公司绩效存在正向影响,且在1%水平上显著;资产负债率(Dar)与公司绩效存在正向影响,且不显著。上市公司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持股数与独立董事比例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整体检验模型的F统计量为5.077,在1%水平显著。模型中自相关DW检验值为1.835,说明这个模型自相关不显著或不存在。可以看出该模型的基本设置较为合理,最后得到的估计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独立董事比例对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影响的方向相反,这与本文研究假设2是一致,并且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的相关变量均显著,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2。独立董事比例对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的影响程度为-0.092,t检验值为-0.820,在5%水平显著。通过研究分析,从模型可以看出,公司规模对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量的影响程度为0.297;t 检验值为2.960,在1%水平显著;资产负债率与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量存在负向影响,且不显著;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由一人担任与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量存在负向影响,且不显著。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因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致使高管增加的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相关,说明股权激励没有达到预期效用。同时独立董事比例对高管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比例的影响方向相反,并且显著相关,说明高管利用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滥用股权激励为自己增加财富,进行利益输送行为。尽管股权激励被视为激励高管努力工作的长期激励手段,但由于现代的企业还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高管滥用了股权激励,反而使得股权激励成为了高管进行利益输送的手段之一。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对改善股权激励的效用,减少利益输送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高管实行的股权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绩效,但效果并不显著,说明其背后存在利益输送行为;高管因股权激励而获得的持股数量与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由于缺少监督,高管利用自己的控制权,设计出利于自己而不是利于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致使股权激励成为了高管进行利益输送的方式之一。提高独立董事比例能够有效地治理股权激励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以上结论说明高管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高管进行利益输送的有效工具,同时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高管利益输送行为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对高管的监管,增强独立董事在公司的表决权,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L1237);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GL39);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一般课题项目(项目编号:13YB07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袁淳、刘思淼、高雨:《大股东控制与利益输送方式选择――关联交易还是现金股利》,《经济管理》2010第5期。

[2]魏刚:《高管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第3期。

[3]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4]刘斌、刘星、李世新、何顺文:《CEO薪酬与企业业绩互动效应的实证检验》,《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5]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7第7期。

[6]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3第5期。

第7篇: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股票期权 激励效应 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改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制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出股权激励的制度,尤其是在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实施之后,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股票期权激励作用机制理论研究

(一)委托理论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现代公司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委托-链中,委托人是股东,人则是经营者,通过与人订立某种或明或暗的契约,委托人会授予人部分决策权,人则代表委托人从事经济活动。

对于人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委托人不得不承担,这便是委托-问题的实质,然而,风险主要来自于契约的不完备,主要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只有在双方之间形成一种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建立一种风险共担的机制,实现“剩余所有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最大的对应,才能有效地解决委托-的问题。作为一种激励制度,股票期权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对公司经理人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经理人除了拥有经营者的身份之外,还拥有所有者的身份,这样,委托人和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为了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经营者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经营者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因为只有这样,企业的经营效益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经营者才能通过股价上涨获得巨额收益。

(二)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人力资本具有专有性、“不可压榨”性、外在难测性以及群体性等四个特别属性。这就决定了必须要对其进行管理,比如对其进行监督、对其进行激励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少,激励逐渐成为管理的一种主要方式。作为一种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本的方式,企业扥股权激励所考虑的角度便是产权以及其所派生的剩余索取权,一方面,其将经理人的人力资本与一般的人力资本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其使经理人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达到了内在的一致,减少了他们的机会主义,减少了股东对其进行监督的成本,这种激励制度大大地促进经理人做出对企业最有利的决策,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三)合作预期理论

合作预期理论认为,业绩薪酬合同是雇主和人之间通过谈判而达成的一个合理的协议。在传统的固定薪酬的制度下,人存在比较大的道德风险,导致双方相互猜疑,从而合作失败。而运用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则可以增加双方的合作期望,因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的短期行为,使其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如果只是关注公司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公司的长期利益,那么,自己的利益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从而增加了不断地提高公司的经济利益,增加了雇主和人之间的信任,提高了雇主和人之间的合作预期。

二、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分析

(一)横向研究

首先,我们以全体A股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了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上市公司和没有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差异。截至2007年年底,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在删除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缺失的样本后,平均每股收益为0.3659,扣除非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0.0486,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在删除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缺失的样本后,平均每股收益则为0.3067,扣除非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0.0028。

其次,我们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上市公司和没有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差异。截至2007年年底,实施股权激励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删除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缺失的样本后,平均每股收益为0.3682,扣除非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0.0131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删除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缺失的样本后,平均每股收益则为0.2631,扣除非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0.0226.

(二)纵向研究

我们选择2007年开始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后的业绩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在样本选择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2007年新上市的公司,同时我们也提出了2007年退市的公司,因为上市前后对业绩的影响比较大,同时,退市前后对业绩的影响也比较大。

通过数据计算,我们可以得知,2006年未实施股权激励时,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3783,在扣除非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0.1991;2007年实施股权激励时,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5061,在扣除非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0.1304。通过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的每股收益是实施股权激励前的1.06倍,净资产收益率则下降了34.5%。

由上可知,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相比,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相对较高,但是其净资产收益率则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对于同一公司,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每股收益上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第8篇: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股权激励;业绩;创业板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47

1 概述

1.1 定义

股权激励,是指公司的员工通过努力工作达到预期的业绩条件和条款,从而获得公司股权的一种长期激励方式,使得员工也可以同股东一样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避免员工发生短期行为,进一步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经查阅相关文献,在我国实施该计划的上市公司中,激励对象大多数为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等,从而在降低成本、优化治理结构及提升管理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司业绩,是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经营效益。公司的业绩主要通过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对公司业绩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本文在实证分析部分采用传统的会计业绩指标,并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样本公司业绩。

1.2 股权激励的类型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激励模式的多元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类型主要有八种,包括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员工持股、延期支付以及管理层收购等。以上激励模式,均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激励对象的收益与公司股票价格紧密相关。

1.3 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

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产生了委托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了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更看重个人利益,两权分离的这种结构将导致双方利益发生冲突,由此产生更加严重的矛盾,最后使得双方利益均受损。股权激励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双方利益趋同,实现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最大化,进而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

2 股权激励的作用

2.1 股权激励对员工兼具激励与约束作用

一方面,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目的在于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为公司创造更好的效益,同时员工又可以享受股价上升带来的收益,因此,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促进企业价值提升。另一方面,员工的工作业绩不佳影响公司利益,导致公司股价下降,那么员工也将承担由此带来的收益损失,并且如果员工未达到激励条款,员工将大大地损失个人利益。

2.2 有效地解决委托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中出现“两权分离”,由此产生了委托问题。股权激励这种激励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营者的利益和所有者的利益相一致,双方为获得更好的收益,同时又受到一定地约束作用,因此会降低对彼此的利益损失,解决二者间的问题,并进一步改善公司业绩,提升公司的整体价值。

2.3 有助于改善我国的传统薪酬结构

我国传统的薪酬结构主要包括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反映的是员工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对公司的贡献多少,并没有考虑到员工未来的工作表现,因此缺乏长期性激励力度,而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不足,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薪酬结构。

3 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

3.1 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理论部分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1: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间的关系显著,且呈现非线性相关。H2: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间的关系不显著。

3.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据WIND资讯统计,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以首次实施公告日为时间划分标准,我国上市公司共有671家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其中创业板上市公司有210家,占到31.30%。这说明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比例较高,作为样本的选取范围比较合理,避免了代表性不足等问题,同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范围,以首次实施公告日为时间标准,选取了2013-2015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研究结论精准度,对样本选取进行了以下处理:剔除掉ST公司、金融公司、当年度上市的公司及数据不全的公司;当年度公司的两个及以上激励方案视为不同样本;一个激励方案涉及两种及以上激励方式的视为同一样本。最终得到163个样本。其中,2013-2015年各样本量分别为52个、55个、56个;采用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及其他激励方式的样本量分别有86个、51个、26个;激励有效期集中在3-6年,其样本量分别为4个、108个、44个、7个。本文的数据处理采用EXCEL,实证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

3.3 构建模型

综合上文,本文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用ROE表示,ROE=净利润/平均净资产;将股权激励强度作为解释变量,用GQJL表示,GQJL=股权激励份额/当时总股本。本文参考葛军(2007)de计量模型,利用三次函数的形式进行实证分析。因此构建回归模型如下:

由表1可知,Sig值低于0.05,说明方程2在统计意义上是有效的,即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是显著的,且呈现出非线性相关,证明假设H1正确,同时否定H2。

由表2可知,待估参数α=0.143,β1=-1.576,β2=1.379,β3=74.832。因此可得到方程1为:ROE=0143-1.576GQJL+1.379GQJL2+74.832GQJL3+ε。由此表明,公司业绩与股权激励强度本身呈负向关系;公司业绩随着股权激励强度的平方、三次方的增加而提高,并且随股权激励强度的三次方的增长幅度更大。

4 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综合分析,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第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更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其中创业板上市公司实施该计划的普遍程度较高,逐年递增趋势。第二,随着股权激励相关制度政策的不断完善,股权激励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创业板上市公司以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为主。第三,大多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限期设定是4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长期激励作用。第四,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另外,由于笔者自身理论水平和研究视野有限,本文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葛军.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潘颖.股权激励、股权机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J].经济问题,2009,(08):107-109.

第9篇: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范文

股权激励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但是,如果委托关系中同时存在人的激励问题和集体决策的协调问题,人的激励与委托人的决策控制权之间就可能出现冲突,这种冲突就表现为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从而影响组织绩效。本文主要基于大股东侵占这一视角分析了大股东与人激励之间可能的冲突,然后通过上市公司数据对这一冲突关系进行检验,并以此为突破口,解释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大多数文献主要是基于理论对经理人报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Jensen和Meckling指出所有权结构、管理者薪酬结构和董事会薪酬的决定受到公司业务性质影响。Hohnstrom和Milgrom指出企业经理人的报酬应当与企业业绩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线性关系。Demset、Demsetz和Lehn分别指出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不相关,并提供了公司股权结构内生性的经验支持。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具有代表性,随后的众多研究结果大致可分为与之类似的两类,一类支持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相关,只是有的研究支持线性相关,有的研究结果支持非线性相关;另一类支持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不相关。

(二)国内研究国内学者关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魏刚(2000)、李增泉(2000)研究均发现,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偏低,管理层持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激励效应。于东智(2003)从董事会机制对完善公司治理的作用这一角度,对股权激励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董事会持股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王华(2006)从内生性视角研究了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是基于分散股权结构下全体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这一理论基础。但是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股权激励是否有效仍有待检验。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具体内容如下:

(1)利益侵占与激励的冲突。在公司治理中,大股东控制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股权结构。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越可能对人进行有效监督,从而提高公司治理质量,但同时也会更积极地介入公司经营决策,更可能将自己的私人利益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出现利益侵占行为,大股东利益侵占决定了对股权激励效应产生负面影响,管理者就越可能与大股东的控制权产生冲突。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大股东侵占与股权激励存在冲突,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2)公司成长性对利益侵占与激励冲突的影响。大股东与管理层的冲突源自双方对公司重大决策不一致的判断或大股东的私人收益。而在公司快速成长时期,会有更多的重大投资机会或决策,双方冲突也就会越多或者越严重;反之,当公司处于成熟稳定时期,公司经营趋于成熟,相应的重大决策较少,冲突也就会降低,所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公司成长速度越高,利益侵占行为与激励的冲突越强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本文以2006年~2009年为样本期间,利用上市公司连续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具体筛选过程为:(1)鉴于同时发行B股、H股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公司价值计算方面的相关问题,剔除相关样本,只保留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2)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目前对于金融类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限制,所选样本不包括金融类上市公司。(3)考虑到异常财务状况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剔除了ST类公司、已经退市的上市公司以及财务数据缺失、净资产为负的上市公司。(4)为了保证样本公司年度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剔除首次公开发行的样本公司。按照上述程序筛选后,最终得到182家上市公司,728个样本观测值。本文所使用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与CCER数据库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本文的研究借助了Eviews6.0和Excel2007。

(三)变量选取具体包括:

(1)被解释变量。公司价值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公司绩效。

(2)解释变量。股权激励(MSR)用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代替。大股东侵占程度Z,由于大股东控制强度难以量化,只能采用替代的方法。本文以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表示大股东侵占程度,第一大股东的权力越大,主导公司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也就越大;反之其他法人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也就越高,“用手投票”的效用越大。

(3)控制变量。为了控制企业的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引入了资产增长率(Growth)来描述企业的成长性、企业资产负债率(Debt)刻画企业的资本结构以及企业资产规模的对数(Size)来控制企业绩效的规模效应。

(四)模型建立在模型I的基础上,为检验利益侵占与激励的冲突,引入了股权激励程度与大股东侵占程度的交叉项MSR*Z;为检验公司成长性对利益侵占与激励冲突的影响,引入了股权激励程度与成长性的交叉项MSR

其中,α代表截面数据的个体效应,基于截面数据的个体效应是系统的、确定的,本文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并运用Hausman检验对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MSR*Z前的系数代表大股东侵占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MSR*Growth前的系数代表成长性对利益侵占与激励冲突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描述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1的分布情况。表2描述了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股权结构特征。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1主要衡量第一大股东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如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50%,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其他中小股东处于从属地位;如果持股比例小于20%,该股权基本上属于分散型;如果持股比例为20%~50%,该股权结构就属于相对控股型。通过表1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描述发现,尽管L1<20%的的企业逐年增加,但是0.2≤L1<0.5的数量超过了一半,能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实施重大影响,而绝对控制(L1≥0.5)的企业数量几乎不变。即在样本公司中,大多数样本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有能力实施侵占行为。而且表2中对变量Z的描述发现其最大值达到了222,均值达到了12.87,这也说明在目前股权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中小股东无法对大股东形成有效的制衡,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果有可能对股权激励效应带来负面影响。

(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1)大股东侵占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通过表3第Ⅰ列显示,不引入大股东侵占与股权激励之间的交互项的高管持股比例的回归系数为0.073439,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并且符号为正,说明经营者持股有利于提升公司价值,经营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引入大股东侵占与股权激励的交叉项后,表3第Ⅱ列的回归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直接效应为正,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大股东侵占程度与股权激励交叉项的系数为负,在5%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这就解释了在表3中第Ⅱ列比第Ⅰ列中股权激励影响更加显著的原因。对于股权结构过于集中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大股东控制权之间的冲突削弱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正面影响,使假设1得到了验证。

(2)公司成长性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分析。大股东有可能对上市公司实施利益侵占,而在公司快速成长中,往往伴随着更多重大决策,大股东与管理层更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也就会更频繁地出现涉及大股东利害关系的私人收益问题,从而加剧大股东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降低股权激励的效果。表3列Ⅲ和列Ⅳ报告了公司成长性对控制权与激励冲突的影响。列Ⅲ说明,公司成长速度越高,股权激励效果越差,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列Ⅳ的结果则显示,公司成长速度越高,利益侵占与激励的冲突越严重,且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由此可以对列Ⅲ中公司成长性对股权激励效果的负面影响添加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使假设2得以验证。

五、结论及建议

控制权配置与激励安排是组织治理中的两个基本特征,但本文的理论分析指出,大股东对公司决策的私人收益会导致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大股东控制权越强,就越可能实施利益侵占行为,从而股权激励的效果带来负面效果。本文实证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4年的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显著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与股权性质和公司成长速度相关,公司成长速度越快,大股东权威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越严重。

所以,股权激励尽管在国际上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激励方式,但其能否起到预期的激励作用还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引入股权激励时需要考虑公司的股权结构,要使企业的激励效果达到最优,就要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使股权不要过于集中以对大股东侵占进行约束。只有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股东与管理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市场化契约模式。

参考文献:

[1]《基于信息结构的内部控制策略与激励机制:企业内生财务体系构建》课题组:《激励强度、公司治理与企业业绩研究综述》,《会计研究》2008年第10期。

[2]潘颖、聂建平:《大股东利益侵占对股权激励实施效应的影响》,《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1期。

[3]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