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

第1篇: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主持人; 语言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04-01

语言广播和电视创造过程中,无论是否有草稿,大家都非常认真重视 “即兴”的表达方法。即兴的作品往往会成为经典的口头表达,是播音员与主持人必须具有的能力。广播和电视在口语口语从日常生活的语言不同,它是在“即兴”方面的交流来完成的规范化,艺术的创造性活动。但在实践中,一些电台和电视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忙中出错,缺乏文采即兴发言,没有讲求质量,不求效率,口头上,使得整个显示结果是单调,浅,使广播,主持人的形象大大降低,所以充分的认识和即兴口语表达的正确使用尤为重要。

有稿播音主持,这是基于文本进行广播。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看,却做得很好,并不容易。通常从事播音的工作人员接过一些作品以后毫不犹豫地进行播报,随便说,很快的将稿件口述出来,照本宣科,相当于肉喇叭的角色作用,无法激励、感染观众,是完全失去了和观众交流的机会。作为一个专业的播音员,其自身的素质能决定期的播音好与坏。必须在进入直播的文字手稿二度创作,不能只限于自身的手稿,手稿拿到后应该开始思考,想象,从文字表面的语义分析的背景分析,而不仅限于手稿,我们不能顾忌与内容相关的经验,需要对稿件的真实性的内容更深入的了解,促进手稿生动表达。播音必须确定目标,不同的听众由于自己的文化素质以及生活圈子的影响,对一些播音员自己以为听得懂的语言往往听不懂,所以要考虑听众的适应性,以实现传播目标的需要。只要进入播放状态,应该不仅仅是看自己的文字作品手稿,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被感染了,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没有广播草案(也称为即兴播音),这是没有书面的广播稿。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而且还由于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要求更高了。没有稿件波音,绝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创造性的口头结合当下直接的背景,它是一个话筒前的口语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形式。

在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直播的新闻报道形式进行直播的时候,对主持人是高品质的要求。主持人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地确定即兴发挥的能力口头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主持人进入现场,尤其是在一直重大的、突发的事件现场,情绪很容易产生波动,因为他看到现场的情况,听到现场声音,远远超过直接的文字手稿,而且也更容易被现场的情况所打动。主持人的任务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更恰当的方式,更适宜的语言告诉观众所发生的事情和领域取得进展。 在震惊世界“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CCTV新闻节目的中心组和海外中心火速派出一百多名记者深入到前方地震灾区进行直播的报告,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文静、耿萨、赵普等围绕在“齐心协力抗震救灾”节目连续不断的播出24小时。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广播,对主持人,记者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尽管他们内心的悲痛,无法忘记的悲惨画面,以及那些英雄,他们坚持保留自己的播音代表国家响起,因为他们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想表达真诚的话,真正的图片和电视观众的“分享”:一个动人的同心旋率催泪抽搐现场,故事雕像是直立的雕像,对战斗在抗震一线的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医务人员,教师,奋进的战士,数千里之外飞奔而至的医疗救援队,以及为众多日夜广袤的后方支援制定共同的时代最壮观的画面老百姓。这也充分体现了“即兴”的综合运用的播音员主持人。

第2篇: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一、恰当的准备技巧

1、知识素养准备:

演讲者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阅历修养与演讲的成功有着紧密的关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演讲者感到演讲的最大困难在于没有演讲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有心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广泛地阅读、收集、积累材料,上下、古今、中外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要学习,同时加强自我的思想、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修养。这是一个长期、琐碎而复杂的工作。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多收集历史资料,对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有关情况要熟记,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

②多收集现实资料,对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事件、人物的有关情况要了如指掌,进行思考;

③加强记忆,多记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古典诗词、经典文学、寓言故事、时文政评等等。

练习:请分别以“珍惜时间”、“奉献青春”、“珍爱生命”、“和平万岁”为主题,收集名人名言、故事、古今中外的人物、典型事例。

请收集有关亲情、爱情、友情的古今诗词各5首并背诵。

2、临场观察准备:

演讲者要尽快观察、熟悉演讲现场,及时收集捕捉现场的所见所闻,包括现场环境(时间、地点、场景布置)、听众、其他演讲者的演讲等,以确定自己的话题,增加演讲的即兴因素。

3、心理素质准备:

既然是有感而发,就要有稳定的情绪,有十足的信心,有必胜的信念,这样才能保证思路通畅,言之有物,情绪饱满,镇定从容。

二、快速思维的技巧

临场性决定了即兴演讲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快速思维能力。快速思维即快速组织内部语言,实际上就是一个快速创作、打腹稿的过程。其技巧主要表现为:三定、四思、五借。

三“定”:定话题、定观点、定框架

定话题——应选择你想说的、观众想听的、你能讲的、社会生活需要的话题;

定观点——应确立明确精练、正确深刻、为大家所能接受的、言之有理的观点;

定框架——两种模式:

开门见山式:也叫金字塔式。方法为:先亮出主题,然后对主题作较详细地论证和分析说明。

曲径通幽式:也称为卡耐基的“魔术公式”。方法为:先举例,再叙主旨要点,三说理由,进行论证分析。

四“思”:逆向思维、纵深思维、发散思维、综合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即一反传统看法,提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这是一种反弹琵琶式的思维模式,它鲜明地表现为对传统的批判精神,但要注意观点必须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

纵深思维:从一般人认为不值一谈的小事,或无须作进一步探讨的定论中,发现更深一层的被现象掩盖着的事物本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答案,在处理问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正确途径。多端、灵活、精细、新颖是它的特点。

综合思维训练:是前面三种思维的综合运用,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般情况都是将各种思维综合在一起使用的。

五借:借题发挥、借人发挥、借物发挥、借事发挥、借景发挥。“借”的东西很多,“五借”是泛指。它要求演讲者要善于观察现场,获取信息。

快速思维的线路图:观察——抓话题——定语点——扩展语点(组织语言)——语序的排列——表达。

练习:给出一些图片,仔细观察后做即兴演讲,认真体会快速思维的过程.

三、表达技巧(四种技能、五个注重)

四种表达技能:

1、散点连缀:在即兴演讲前紧张的选材构思时,人的头脑中会出现很多散乱的思维点,演讲时要捕捉住这些思维点,从这些点的关系中确定一个中心,并用它连缀这些点,与主题无关的全部舍去,当表达网络形成后,就可以开始讲话了。

2、模式构思:用我们前面所讲的两种模式作框架,使自己的表达有条理。

3、扩句成篇:即开门见山的构思方法。但也要将思维的路线理清,注意逻辑明晰。

例如:句子“当前的形势需要徐洪刚那样的英雄人物”扩展后可以是这样的:

当前的形势需要徐洪刚那样的英雄人物,需要大力提倡革命英雄主义。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有困难,有曲折,也有风险,没有超人的勇气是进行不下去的。同大自然的斗争也不会一帆风顺,在自然中有许多我们未知的东西,凶恶难料,有险阻、有困难,因而也就有流血、有牺牲。例如,外空探险,可能有去无回;海底探秘,可能葬身鱼腹;开山放炮、地下采煤、高空作业、科学实验、机械操作等,无不带有一定的危险,没有革命英雄主义,没有勇于献身的精神,是根本做不好的。更何况改革开放,难免会泥沙俱下,造成某些腐朽的东西有所抬头,国内外邪恶势力和敌对势力正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这样就更需要我们像徐洪刚那样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随时准备为保卫改革开放的成果而英勇献身。所以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在向四化进军的征程中,不是不需要革命英雄主义,不是不需要徐洪刚那样的英雄人物,而是更加急需;不是没有表现的机会,而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新晨

练习:请以“人生处处是考场”为题扩句进行演讲。

4、借Ⅹ发挥。即前面讲的“五借”。“借”了之后要扩充成句成篇。

附录像:《即兴发言的技巧——讲吧,只有讲,才会讲》(中国韬奋基金会,《交际与口才》编辑部)

五注重:

1、注重开头,引人入胜;注重结尾,耐人寻味;

2、注重内容,言之有物,机敏幽默,蕴含深刻;

3、注重语言形式,以口语短句为主,巧用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注意过渡词、句、段的使用,加强衔接;防止语言陋习,不用粗话、碎屑语和方言。

第3篇: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有的放矢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15-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互动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最优效果表达内心情感。下面我就互动教学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运用谈几点做法:

一、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口语交际的互动性决定了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就教师而言,在设计问题时应有讲究。

教师提问时应针对教学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且问题必须目的明确,这样,学生做答时才能有针对性。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在交际时,师生双方要积极聆听

当教师提问时,首先要调动学生倾听的热情,如教师在导入时要用学生喜欢的形式:例如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小视频、播放有关音乐创设情景,或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赶海》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去赶过海吗?海边到底有什么呢?”因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感了兴趣,进入倾听状态。其次教师要抓住时机提问,让学生愿意听,如在突破文章重难点处,在学生有疑惑时或有学生走神或做小动作时就可以提问,我班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总爱搞笑动作,于是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高声音质疑,这样他马上就能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并马上转入听讲中。在这时学生应学会听教师的语气、声调变化、强调的词句等。

对于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发言中的问题、语言的组织、思维的过程及表达应对的能力。

2.在交际时,师生必须有知识储备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明确口语教学的目的:口语交际是交际者在特定的环境里,围绕特定的话题,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运用语言手段,面对面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言语活动。因此,在实质上口语交际并非只是让学生记住几个生词,背诵几个优美句式,而是要求学生从内心自发的看待一样事物,用真实的情感去演绎一个人物,不需要跟着现代“真、善、美”的价值标准而刻意违背本意,依葫芦画瓢,刻舟求剑。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明白这是演戏,又要让学生明白认真地去演。也就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交际”,重要的在于学的过程,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其次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交际的方法与技巧:“听话与说话”的技巧:俗话说“听话听音”,对于话里话,我们要结合具体语境,调动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辨析说话者真正的用意。学会耐心专注的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并且能抓住中心和要领,听出弦外之音、话外之意。

“说话的注意事项”’,注意对象的年龄、身份;注意场合,注意用语委婉、有礼貌、文明、得体;

“说话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对方的问题来说,不回避,不顾左右而言他,而且要正确面对对方的观点。要避免答非所问。“说话要有吸引力”,吸引对方注意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说话还要善于打动别人”,你讲的话能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从而使人家接受你的观点。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必先乎情。说话时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有知识储备,首先不仅要留心生活,并且能将听到的进行内化吸收,同时要博览群书,达到学以致用。再次要学会思考,能听出交际的重点,并且要具有思辨能力,同时能将自己所想畅快大胆地表达出来。

二、在探究合作中百家争鸣

从教语文十多年以来,也见证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一路的风风雨雨。从以前的“填鸭式”,到现在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学上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是语文教学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但这种教学方法同样也离不开交际的过程,如何能更有效的交际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小组划分应合理

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成绩好坏进行搭配,在活动时,小组长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进行有序分工。

2.同一小组合作要有目的性

在小组内交流也是一种交际,这就要求同一个小组在进行合作时,首先必须明确共同目标,小组长能将活动任务进行细化,在发表意见或见解时才能有针对性;其次小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收集的资料进行有针对性地发言,最好能有独到的见解,此时要围绕目标进行思辨,直到形成正确而又统一的意见,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并且能深入小组内进行讨论、指导;另外,在小组内发言时要有序地将自己组织好的观点认识进行发表,也可以提前列好发言提纲,根据提纲即兴发言,但切不可远离目标。

三、在交流展示时百花齐放

学生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效果就必须在交流中体现。此时不同小组可以各抒己见。

1.交流方式要多种,如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报小组讨论情况(这样可以察看全班同学答案),也可以选小组全体成员接龙回答,还可以采用小组互补式,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甚至可以展开辩论……但选取何种方法老师可以根据情况确定。

2.师生生生评价交流,展示时离不开评价。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积极定,对学生的部分看法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出“优秀小组成员或优秀小组或进步最快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会更好的激励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达到互相促进、扬长避短的目的。

第4篇: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

一、平等对话,积极营造和谐、宽松氛围,让学生敢说

(一)师生平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当教师高高在上,以一种专家学者的姿态来教学时,学生即便有话要说,也会不敢说。至此,教师需首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先着手身份转变,要深刻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合理定位自身,成为积极的“合作者”:成为学生的同伴,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敢说”。在《荷塘月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种参与学生的身份,向学生提检验,如我们现在将自己比较喜欢的语句找出来,然后和大家探讨一下美在哪。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一些学生对诸如“田田”、“亭亭”等叠词运用的韵律美感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则分析了“像瞌睡人的眼”这一带有比喻性的句子的朦胧美等。在课堂当中,每当学生自愿发表自己看法、想法或意见时,教师可先停止表述,可其他学生一道进行聆听,而学生对于教师的发言,可发表自身见解或质疑。

(二)生生平等,促进学生平等交流

因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诸多对话需完成与学生之间,因此,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便格外迫切与必要。而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学生往往具有参差不齐的素质水平,如若教师以一种有色研究,仅将学生成绩作为衡量其优秀与否的标准,这对于长期埋藏于于应试教育基调下的低分学生而言,无疑会加倍伤害。因此,不管学生具有怎样的文化程度,均应具有平等的精神世界,且应当给予尊重。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需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鼓励他们积极与同伴平等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规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茫然姿态,这样学生们,特别是那些具有较低文化程度的学生,才敢有尤其、有胆量用口语交流。

二、情境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说

(一)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教师语言可谓一道桥梁,教师富有影响力、号召力与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可将学生带入形象、生动的情境。如在《山那样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狼嚎叫中的深刻含义仅有群山知道”,此句中狼嚎叫中的深刻含义所指的是什么?另外,为什么此含义仅群山所知?山在思考时是站在怎样的角度来进行的?山与猎人、牧牛人及鹿的思考又有怎样的不同?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提出,便可有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课文主体,有助于学生交流积极性的提升。

(二)用音乐渲染,达成情境创设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无论何种丰富多彩的现实现象,均能用音乐来传递、来表达”。音乐具有超强的引导力与感染力,有助于学生联想的激发。如在《明湖居听书》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到课文当中的用于描写音乐形象额写法时,教师可立刻播放《平湖秋月》音乐,在课堂当中营造柔美、幽静、清新的情境,使学生沉浸于音乐美妙之中,应自己的感官去感受音乐,然后对自己感知印象进行描述,学生们学以致用,积极的进行交流。

三、项目训练,以项目调动训练,帮助学生能说、会说

在中职语文教材当中,共有八项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分别是辩论、举荐、演讲、专题讨论、即兴发言、复述及会话等,教师可将此些内容进行汇总,使之成为项目工作,以此来设计教学,开展专题口语训练。如在复述内容上,教师可将其划分为听材料、整理材料、复述教材及评价等项目,且与学生一道,对“整理材料”与“倾听材料”的要点进行讨论,对“复述材料”的方法、要求及类型进行归纳,制定定评分标准与细则,而后让学生自由分组,选择复述类型,复述材料,最后师生一道对学生复述内容及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在此项目训练中,学生除了掌握了听的技巧之外,还强化了说的技能训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开展“课前五分钟工程”,每次语文课上课之前,运用预备铃至正式上课的时间,依次安排两名学生登台演讲,刚开会让学生仅说一两句话,如介绍一下自己,说一句自己喜欢的格言;而后则转变成说一段话,如讲一则小故事,讲一个笑话等;再后则强化训练要求,如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演讲。在围绕话题讲话方面,需做到循序渐进,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话题着手,然后向学生较为陌生的领域过渡;从刚开始的自选话题,向教师及其他学生帮其命题过渡,演讲者结合自身,即兴演讲;在方式上可从刚开始的依赖稿件演讲,逐渐过渡至脱稿演讲。在此种训练辅助下,学生便可渐渐的变得“会说”与“能说”。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师作为整个语文课堂的积极引导者,需切实领会教学大纲当中有关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求,将语文教材当中的口语训练内容充分挖掘出来,紧扣语文可环节,最大程度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智敏.实践“基于‘主角意识’的中职语文动态合作课堂”的有效尝试———以《我的母亲》为例[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7):290-290.

[2]曾武勇.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40):251-252.

第5篇: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要达到使用英文教材、进行双语讲授、采取英文试题考试的教学指标。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学生的畏难心理、教材的使用障碍、讲授的双语选择、互动的尴尬局面、试题的英文比例,使教学过程陷入困境。解决这些困境可以采取的进路包括:对学生的适当鼓励、对教材的取舍增补、对讲授的精巧准备、对互动的细致设计、对试题的巧妙处理。

关键词:

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困境;进路

《国际经济法》作为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涉及多项国际条约、国际案例,适合运用双语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然而法学本科学生的英文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双语教学的过程常常困境重重。如何克服困难,保证《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效果,确保学生掌握《国际经济法》的核心理论,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司法考试以及工作实践,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结合作者五年来《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实践,试图对教学困境及其解决之道作出归纳。

一、《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指标与意义

(一)英文教材的使用

根据教育部高校双语教学的相关建设标准,双语教学课程应该使用英文教材。此类英文教材通常引入了大量国外原版教材的内容,在知识结构框架、知识点阐述以及佐证知识点的案例等方面,都试图与英美教学接轨。英文教材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完全侵入英文的语言环境,掌握专业术语和理论的英文表述,强化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为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二)双语讲授的过程

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中,任课教师的授课语言50%以上应该为英文。英文讲解的过程,可以吸收英美法学教学的判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入英美判例,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适量的中文讲解又能弥补学生对英文理解不透彻之处。双语讲授的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对法律英语的听说运用能力,为以后工作中处理国际经济法相关事务做好准备。

(三)英文试题的考核

双语教学课程最困难之处,莫过于考试试题中有英文试题并要求英文作答。英文试题的考核,是对法律英语读写应用的考验,也是对专业知识英文表达能力的综合性考察。对英文试题的应对过程,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双语教学,也有利于任课教师掌握双语教学的真实教学效果。

二、《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困境

(一)学生的畏难心理

《国际经济法》双语课程的第一堂课,通常就会感受到学生们的畏难情绪。面对英文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英文的课堂讲授,大多数学生都会心生惆怅,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被告知期末考核也有英文试题时,很多学生已经心理崩溃,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放弃课程学习的想法。学生畏难情绪的产生原因有两点。第一,对自身英语水平的不自信。《国际经济法》在大三下期开设。即使毕业已经在望,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奋斗在备战大学英文四级考试的路途中。这部分英语水平本身较差的学生,自然会怀疑甚至肯定自己学不好双语课程。当然还有多数学生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但是平时缺乏英语应用的机会,更没有接触过法学领域的英文文献,所以对自己能否学好该课程,产生不自信的心理。第二,对《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多数学生了解到《国际经济法》涉及到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国际税收法律制度等内容后,就会表示自己以前重未接触过这些领域,而且这些内容与日常生活也看似相去甚远。这些看起来生僻难懂的内容,还要用英文进行学习,会让学生们的畏难情绪油然而生。

(二)教材的使用障碍

截止2015年9月,现有可供选择的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教材有三本。在这有限的选择空间中,目前英文教材的使用,也存在诸多障碍。首先,双语教学教材的详实程度与普通中文教材存在差别。双语教学教材采用全英文或包含少量中英文双语对照,其受到篇幅的限制,和版本更新成本的限制,其内容详实程度弱于普通中文教材。对相关法律法规、案例的收取不如中文教材详尽。司法考试试题更不可能,也不方便,进行收录朗阔。其次,多数双语教学教材的内容与普通中文教材存在差别。鉴于我国《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与英美国家《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的差别,双语教学教材对英文原版书籍内容的引入,极为困难。比如,国际经济法的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国际经济法的特点等内容,就难以找到英文原版书籍中的表述;但这部分内容在中文教材中都是开篇就会详细介绍的内容。所以,有些双语教学教材直接去除了该部分内容;而有些教材通过编著者自行翻译进行弥补。无论如何,其内容取舍都会形成与中文教材的差别。

(三)讲授的双语选择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英语的使用不少于50%。这对讲授者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知识要点的讲授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而非单向的信息过程,要保证教师发出的信息能够被学生有效收取,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表达能力和技巧。双语课程的讲授中,往往存在两个难题。第一,中英文的表述内容难以区分。如果用中文简单重复英文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很多学生会在教师用英文讲解时走神,而等待教师稍后奉上的中文“翻译”。但如果对英文讲解的内容不加以说明,有些学生会不能理解其中之意,达不到学习效果。第二,英文表述的难度不好把握。如果教师的英文表述有一定难度,有些学生肯定会有理解障碍。但如果讲解中使用的英文过于简单,又难以详细阐述知识点的内容。

(四)互动的尴尬局面

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借鉴英美法系法学教育中的判例教学法,增加课堂案例讨论,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这种案例讨论的互动,可能会导致学生拒绝参与讨论的尴尬局面发生。其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当堂即兴发表英文的长篇流利阐述,实在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具备这种英文水平和自信程度的学生,往往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学生在得知课堂讨论已经开始时,往往低头默默不语。其二,学生们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展开当堂即兴地相互观点反驳或观点支持。很多学生在听取他人的发言后,都难以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能出现课堂讨论冷场的尴尬局面。

(五)试题的英文比例

双语课程的教学,要求期末考核采取英文试题英文作答的闭卷考试形式。以英文为语言的考核形式,是学生们认为最具挑战的部分。首先,一些学生应付中文教学的期末试卷都捉襟见肘,徘徊在及格线边缘,更不用说作答英文试卷。单是被告知《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就足以让很多学生心生忐忑。其次,英文试卷的命题对于任课教师也是一项挑战。如何既能完成知识点的考察,又能掌握好英文表达的难度,使学生们在《国际经济法》知识、英文的应用能力得到考察的同时,最低程度地受限于英文的语言障碍,实在让命题者头疼。

三、《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进路

(一)对学生的适当鼓励

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点就是破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在课程讲解中,特别是在前两节课的讲解中,多给学生列明参与双语课程的好处,以增强其学习欲望。在课程的前几节课,由易到难的进行英文讲解,给予学生一定的适应时间,也便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英文水平。按照作者从教双语课程以来的经验,英语水平在大学英语四级左右的学生,学习《国际经济法》双语课程可基本无语言障碍。第二,消除对《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在第一堂课的绪言部分,可以通过引入假想情景,来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作者在教学中借鉴了一本英文原版教材绪言部分的假想情景“Apotentialclientwalksintoyouroffice,andasksthathowcouldChi-nesegrainendupbakedintoAmericanbread?”。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国际贸易法的相关知识,可以借助回答这一问题,将国际贸易法的内容进行介绍。

(二)对教材的取舍增补

鉴于《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教材的局限,在课程讲授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增补取舍。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和中文试题,以供课前和课后进行阅读和练习。这样可以弥补双语教材内容不够详实的弊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难以完全利用课堂教学进行中文试题和材料的增补。为学生们的课后复习提供材料,为其提供新颖、难度适中的案例进行阅读,有助于其及时掌握知识点,为以后参加司法考试、考研复习和法律实践打好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如果学生的英文水平有限,其可能会对英文教材敬而远之。为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在课前注明要求其阅读的教材片段。对教材内容的精简,可以减轻学生的语言压力,有利于其掌握核心知识要点。

(三)对讲授的精巧准备

课堂讲授过程的精心准备,可以化解教学过程中的难题。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利用表格、图形等,让知识结构一目了然。避免冗长单调的英文阐述,给学生造成的知识接收障碍。减轻了知识讲解过程对语言的依赖后,在用英文介绍知识要点的同时,用中文对重要部分进行再次强调,有助于学生理解。第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借鉴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引入讨论案例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提问,自主地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四)对互动的细致设计

对于互动环节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可以借助两种办法进行化解。其一,提前设计好互动环节,提前告知学生,鼓励其积极准备。比如,引入案例讨论时,可以在这堂课详细介绍案情和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再鼓励学生课后多做准备,告知其甚至可以准备书面的“发言稿”以便参与讨论。充分的前期准备,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以避免即兴发言的紧张感。根据作者的教学经历,在给予课前准备机会的案例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学生人数呈大幅上升。其二,提前介绍案例讨论中可能会用到的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在之前的授课中和介绍案例时,可以着重强调一些重要的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要求学生掌握。知晓这些英文表述的前提下,学生组织语言发表观点的难度,就大为降低了。学生们参加讨论的积极性也会大为提高。互动环节的尴尬局面,可以化解。

(五)对试题的巧妙处理

既要完成英文试题考察的双语教学指标,又要适当照顾英文水平有限的学生,以达到考察知识点的目的,确实是一项难题。但这也有一些解决之法。首先,试题中会出现的专业术语英文表述,可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着重强调,要求学生提前掌握。如果学生在考前复习时,能够将《国际经济法》知识点和专业术语英文表述一并复习,在应对期末考试时,可以达到游刃有余的效果。其次,调整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加重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的比例,可以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而前两者可以采取课堂讨论、书面作业、开卷考查等多种方式。这样也能同样达到考查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效果。

作者:王黎黎 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杜春梅.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0).

[2]张守波.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2).

[3]高飞“.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4]刘衡.案例教学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第6篇: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运用英语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用英语口语能力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口语训练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语音、语法和语汇的重要方法。加强英语口语的培养是当代外语教学的趋势,也是提高我国外语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要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就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训练科学有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为学生的英语口语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除了教师、学生要改变观念重视口语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受英语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学好一门外语来说至关重要。所以,英语的学习首先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教师应当坚持用英语教学,使学生自然接受英语熏陶,再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灵活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英语语言状态。同时,加强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图片、动画、音乐和对话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英语世界,并深入角色,激发表达欲望。另外还可以通过装饰教室来营造英语语言氛围,在课程表、宣传栏、黑板报、名言警句等方面采用中英文对照的版本。还可利用课外活动课播放经典外国电影、歌曲等,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英语语感,促进英语口语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听力

影响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很重要一个因素是听力,因为只有先听懂了,然后才能回答交流。所以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之前,首先进行英语听力的训练。听的训练包括听录音,听老师,听同学,听对话。听多了,听熟了,说起来也顺口了。学习任何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要让学生愿说,首先必须让他们会说,这就需要强化模仿这一环节。经常模仿录音能使学生语音语调纯正,表达流畅。在反复模仿的基础上,学生大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开口就不是一件难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这既适用于本国语文的学习,也适用于外国英文的学习。背诵成篇或成段的文章,有利于语音和语调的正确,熟练,有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

三、努力扩展学生开口说英语的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我们对学生及其家长做了大量的工作,让他们支持老师的教育工作。一方面我们要求家长一定要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英语作业,特别要检查学生的口语作业。有的家长谈到自己不懂英语,无法检查等等。我们就此告诉家长:不管你懂不懂英语,你只要要求孩子读给你听,背给你听,如果孩子读得流利、背得顺口,就说明他(她)已经达到老师的要求。在我们的指点下,不少原来没有检查孩子英语作业的家长,按照这样的标准,很容易就知道了自己孩子的英语情况。另一方面,我们教育学生尽量买英语复读机,有可能的家庭利用电脑来学习英语,以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

多方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在初中起始阶段,口语难度不大,记住些单词和某些简单的句型,便可学生正确流利地说出语言,起到调动大多数人参与的作用。可是,久而久之,学生会因内容没新意而日渐失去兴趣。所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应善于引导,进行创造际,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来。我们可以结合与教材同步的话题或不作限制,让学生上台作简短的演讲,练习讲的技巧,锻炼心理素质。此外图片、挂图、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英语思维、激发创新思维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使得课堂容量增大,增加了信息量和趣味性,课堂效率更高。

五、注重培养自由谈话能力

1.值日生报告、讲故事(Daily report and story telling)。

2.一分钟即兴讲话(One minute improvised speech)。

3.演讲、辩论赛(Speech and debate)。

值日报告应每日进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训练可以随时进行,可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可在课中,或在最后几分钟进行。如:可就课中某个问题让学生即兴发言。我曾多次尝试这种方法,从课文中挖掘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持之以恒,学生的口语水平就能不断提高。演讲和辩论应定期举行,教师可提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演讲,如:Which is your favorite season,summer or winter?Which is more important,money or friendship?If you are chosen monitor,what will you do for the class?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大大地提高了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口语训练的方法很多,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摸索适合学生的新路子,选择科学合理的口语实践方法,提高每节课的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还应当从教材中挖掘和创新,努力使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由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向现代的任务型教学过渡。我认为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建成.农村英语教学面临的困难思考[J].池州师专报,2003

第7篇: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听力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可见,“听”在“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听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是输入,是学习、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而长期以来,听力训练并未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听力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随着英语新教材的使用,加强学生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已逐步受到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笔者在平时的英语听力教学中一直在尝试着使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一、创设听说环境

1.课前: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如何调动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开口并大胆的说英语。笔者在每一节课上抽出5分钟,进行课前的“Free talk”自由畅谈,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初步尝到了口语对话成功的喜悦,又营造了气氛,激发兴趣,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Free talk”的内容上以自习巩固为准,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易上口,不易忘,最好由短句入手。如:每日进行的值日生轮流报告( daily report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就课中某个问题让学生即兴发言,也可以从课文中挖掘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持之以恒,学生的口语水平就能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报告向其他学生提问,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而且,久而久之,学生的听力水平也能逐渐提高。“Free talk”在形式上可以先由师生之间双向活动,逐渐转向生生之间,师生生之间的多向活动,不断变换手段,创造一种真实的英语环境,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在进行语言的交际而不是在进行对话表演。

2.课中: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课堂是学生接触、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接触英语的唯一场所,因此根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改变教学策论、丰富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听说环境,变枯燥的语言教学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有趣、高效地进行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Go for it中(find the right place)给学生看地图,听录音,找路线,再用英语重复表述过,视听说结合效果非常好。

3.课后: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和实践。仅仅利用课堂上的听说训练是不够的,因此我有意识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寻找一切机会,把学生求知触角引向课外这块广阔天地,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加强听说训练,引导学生大胆参与实践活动,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流,形成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有目的地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这样,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能迅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及听力水平。

二、了解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进行交际。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会不自觉地将母语文化的模式套用到目的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要提高听力水平,还需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

1.日常习俗用语

生活习惯、习俗以及交往中的称呼、问候、聊天及答对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模式,表达方式也不同。如果按照母语文化然后套用到目的语文化中,则会影响正确的听力理解。比如《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第六课第三幕中有这样一个对话:

Ellen:W here are you going,Philip?

Philip:Remember the Michigan football game? And Michigan needs a touchdown.

这一对话涉及到美国体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橄榄球运动。如果学生不知道美国人对此疯狂迷恋的程度,不了解touchdown是怎样一种得分方式,那么听到这个对话就很难很好地把握说话者的意图。教师在指导学生听力教学前,就可以把英语文化的上述差异渗入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理解上的隔阂。

2.委婉表达用语

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属于这一语言本身的文化习惯。例如:汉语中的“上厕所”在英语中有好几种委婉的说法:“wash one’s hands”,“answer the nature’s call”等等。同样,关于“死亡”也有多种不同的委婉的表示:“pass away”,“go to a better world”,“be with God ”等等。这些文化习惯也必须跟学生介绍清楚,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听力理解上的困难。

扫除了中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后,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掌握听力技巧

学生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听力内容不难但做起题目来没把握。问题就出在听力解题技巧不够或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保持良好心态

听力测试题不同于其它题型,根本不可能像书面题型一样,当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回过头来看前面的材料或停下来自由思考一下,听力材料瞬间即逝,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所以我们考生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一,要清除紧张心理,尽力做到心情平静,思考集中。如果感到心情较紧张时,就做几次深呼吸,可以缓解紧张情绪;第二,要学会克服急噪心理。有些考生在做听力题时,不是听材料大意而是专注于去听个别单词,当有个别单词听不懂时,往往就停下来去思考,随即就产生焦虑、急躁的心理,头脑一片空白,等回过神来时,录音早已结束了。因此,要学会暂时放弃,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影响后面的内容,导致于一错再错,甚至一处未听清,全文没听懂的结果。

2.快速浏览选项

在做听力测试之前,考生应快速浏览问题和选项,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使听录音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选择性。如以下问题:

What time does the train leave? _____.

A. At 6:15 B .At 6:25 C. At 6:30

通过事先阅读选项可知,这小题与数字相关,因而在听录音时要特别“倾听”与数字相关的信息,并做好记录,以免答题时遗忘。

3.捕捉关键信息

听力测试中的重要一环是捕捉关键信息。成段对话是听力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题目,它不同于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它是针对某一现象或事件的保持性谈话,它所提供的信息相对比较多,且冗余无效的干扰信息也会相应的增多。因此,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尽可能发掘隐藏其中的解题线索。如下面例题:

(1)What is the woman going to do ?

A. Attend a party B. Take a holiday C. Go on a business trip

(2)When does the woman plan to arrive?

A. Last Friday B. This Saturday C. Saturday night

(3)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town during the day?

A. Cold B. Wet C. Warm

看到这些题目,考生听的时候就应该抓住这些关键词;Party, holiday,trip,以及表示日期的名词Last Friday, This Saturday, Saturday night, 至于后面表示天气的词就容易多了。

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掌握提高听力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技巧。相信只要通过长期的、刻意的练习和积累,学生的听力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08期

第8篇: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辩论 辩论赛 思维能力

20世纪90年代,国际大专辩论赛"风风火火闯九州",荣登"大堂"。街头巷尾人们议论不断。在这之后,又连续进行了多届的比赛。全国范围内各类学校都相继开展了这项活动,一时间,辩论赛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中的重要栏目,相当多的大中小学也开展了类似的活动。让辩论赛走进教学课堂,在学习驳论文时通过辩、论、评的方式真正实现师生互动,这一想法在本学期04级安保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实践。

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所尝试进行的教学实验。初次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现试着阐述如下:

一、对辩论赛的认识

思维是智慧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辩论赛作为语言文字的一种实用样式,有它的永久魅力,辩论赛不仅仅是诡辩(在自由辩论中主要利用这一形式),它更主要的是让参加者和观众都对辩论主题讨论深化(不论是正方还是反方),丰富人们的思考内容、思考方式,从而强化人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辩论中,参与者和观众必须多方面调动知识积累,深层次地挖掘辩论主题的内涵,不断地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实际上,辩论者和观众已经不仅是锻炼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把哲学、政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准确表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可以说,辩论赛对我们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综合的检验,促进了我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从论文答辩、法庭辩护到走东串西、讨价还价,"辩而论之",既是人们的言语表达的一种本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一种需要。细而话之,有如下几点:

(一)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为在辩论赛中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辩论赛的过程(特别是自由辩论)更加突出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等)、艺术鉴赏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等。学校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类似上述锻炼的机会应该说是非常可怜的。学生经过了这样的锻炼之后,最直接的当然是对于学习的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以及对于综合素质能力继续提高的渴望。辩论赛必须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述观点、论证观点。所以,辩论中语言文字的推敲、文章的有机组织,必定是演讲能力、作文能力的全方位实战训练,特别是在辩论的知识准备阶段必须进行全面、大量的阅读,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论赛中,表现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超出本人的想象,这点也是教师在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之后,颇感欣慰的。

(二)落实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辩论赛的整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确确实实只能是指导者(因为你可以替代学生进行一些知识准备,但是不可能替代学生出场辩论),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有指导学生学会记忆、理解并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成为知识的主人。希望辩论赛能够成为学校教学的有机补充,更希望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好的形式,来拓展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对辩论赛的准备

(一) 辩论知识培训准备

1、明确"辩论"概念

参赛队员在赛前对"辩论赛"的性质和特点要有所认识。辩论赛是作为比赛项目来进行的,这种辩论往往不问辩论者本人的立场和主张,比赛双方都预备试图把对方四只"迷途的羔羊"引领回真理的殿堂,双方以驳倒对方、争取评委的裁决和听众的反响来击败对方。因此,辩论比赛有以下三个特点:

(1)、辩论的题目、辩论的程序、发言的时间等,都是由辩论赛的组织者所决定,参赛者必须按规定进行辩论,不能随意改变。

(2)、比赛胜负标准包括立论、材料、辞令、风度以及应变技巧等综合因素、胜负由评委根据标准及主观印象进行裁定。

(3)、辩论时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立场和人品。

初赛者了解了辩论赛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就不会在比赛中,在思想和方法上与日常争辩相混淆。

2、介绍"辩论"技巧

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地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辩论技巧,这也是教师在辩手上场之前必须指导给学生的。

(1) 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例: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

(热烈掌声)

(2) 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己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比如,在关于"治愚比治贫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

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3) 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加入"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4) 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辩论的技巧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详细介绍。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二) 辩题的设计确立准备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型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一场辩论赛的成败。选择辩题时要思而再思、细而又细、慎而又慎。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辩论的信心。

2、选择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例如这次本校的比赛,班内的选拔赛用的是"内涵美比外形美更重要和外形美比内涵美更重要"这个辩题,两个班级的决赛用的是"青年男女之间有没有纯粹的友谊"这个辩题。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更重要的是在辩论过程中也接受了一次思想教育的洗礼。

3、难度不宜过大。对职高生来说,难度过大的辩题,他们辨不起来。从尝试的几节课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还是第一次班内选拔赛"内涵美比外形美更重要和外形美比内涵美更重要"这一场更具有可辩性。学生反应敏捷,表现机智,对答如流。而后面这一场"青年男女之间有没有纯粹的友谊"要考虑到多个角度,才能进行深入地论证,对职高生来讲,难度明显较大。因此,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难度适中的辩题。

转贴于 (三)辩题立论准备

辩题被明确无误地确认后,正反双方以抽签决定各自立场,然后就可以根据辩题,共同商量,研究确立一个最有利于本方论证的具体的总论点。所谓最有利于本方,就是指该总论点不仅观点正确,旗帜鲜明,而且可以在这一主导思维下攻守自如。能不能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是一次辩论赛准备的成败关键。为了要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队员们须共同合作完成以下工作:

首先,要对辩题进行严格的审题。

对辩题进行严格的审题,也就是要对辩题字面上的每个词或词组逐个进行概念分析,即通常所说的"破题"。这种分析要同时站在双方的立场审视,不能一厢情愿。尤其是要分析出哪些词或词组对对方立论具有潜在的有利因素,可能成为双方首先争论的焦点,因为一般的辩论赛双方都会抓住辩题中的某个词项解释入手开始辩论,有时会出现整个辩论赛始终围绕这种解释来进行。因此,尽量设法站在一定理论高度,对辩题作出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界定,以获得大多数听众的认可,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下面以本次校内举办的这一次辩论赛的辩题为例,试分析双方立论时须守主的总论点:本次辩论的辩题是"青年男女之间有没有纯粹的友谊"。正方的观点是"青年男女之间有纯粹的友谊",反方的观点是"青年男女之间没有纯粹的友谊"。我个人认为正方的辩论相对要难,所以正方在辩论时可把"纯粹"一词的概念解释"大"化,"纯粹"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有3种解释,分别为:朴实、纯而不杂和全然。青年男女之间有没有朴实的友谊呢?当然有。同时淡化"友谊"的概念,"友谊"在《辞海》里指兄弟之情、能互相帮助的情谊,并且还可抓住人的社会属性来进行论证。而反方则可以简单地抓住"纯粹"一词就是指"纯而不杂",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论证"青年男女之间没有纯粹的友谊"

其次,尽量选择逻辑性强、不易受攻击的立场。

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方法是"高立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和对方纠缠不休往往会丧失本方的优势,到最后仍是"一笔糊涂帐"。不如干脆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众所周知的观点予以承认,接着立即指出:这些仅仅是问题中一个方面,但我们应该讨论的是更重要的东西,把争论上升到更高层次,使对方精心准备的材料无从发挥,在我方熟悉的阵地上与其交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应当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教练和队员们对辩题仔细揣摩和思索,努力使自己的立场既无懈可击、固若金汤,又新意迭出,令对方猝不及防,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以本次校内举办的这一次辩论赛的辩题为例,正方要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从社会存在的角度承认青年男女之间的友谊有的是会转化成爱情,然后高屋建瓴地强调:但有的友谊却实实在在只是纯粹的友谊。

最后,不应把立论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阶段。

在辩论赛的整个过程中,都应随时审视先前的审题总论点及战略战术设计有无不当之处,以便及时修正。在立论准备停当后,各辩手便可分头撰写自己分工的辩词。辩词撰写好后,也不是就"万事大吉"了,仍应根据场上具体情况,及时做出适当修改。

三、辩论的程序安排

(一) 主席发言

开篇由主席介绍本次比赛的辩题、参赛队伍、参赛辩手、评委、点评嘉宾等等。参赛辩手一一作自我风采展示。

(二)陈词阶段,顺序和时间依次为:

正方一辩 3分钟

反方一辩 3分钟

正方二辩 3分钟

反方二辩 3分钟

正方三辩 3分钟

反方三辩 3分钟

一般的比赛都已这样的程序和时间进行,但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做适当调整,"因地制宜"。本人就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了时间,一辩后的两名辩手分别用时2分钟。发言和辩论要严格控制好时间,在赛前准备时就应严格按照时限规定准备辩词,在比赛中,主持人宣布"现在由

×辩作开场陈词,时间为×分钟"才能开始发言,当主持人提醒时间已到时,应立即停止发言,并说"谢谢"然后坐下。

(三) 双方盘问阶段

这一阶段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删减,以本校的这一次比赛为例,有增加这一环节的必要,因为学生相互合作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但是因为是初次尝试,细节上的考虑不周全,如盘问中要求提问学生如不满意辩手的回答,辩手必须继续作答,若提问学生有意作难则将使得辩手完全被动,甚至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这一环节的游戏规则尚待进一步完善。

(四)自由辩论阶段

自由辩论阶段一般设时8分钟(也可适当改动),双方轮流发言。自由辩论环节要注意以下规则:

1、 辩论必须交替进行。当自由辩论开始时,先由正方任一辩手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一辩手应立刻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至双方时间用完为止。

2、 自由辩论要求简洁明了地加强本方观点,机智有力地反驳对方的论点,不能流于空间无物的攻击,有意回避对方的质询及发生观点、语言的混乱。

(五)总结陈词阶段

辩手总结陈词一般用时共8分钟,时间也可根据实际调整,从反方先开始,反方四辩总结 4分钟,然后正方四辩总结 4分钟。

不过课堂辩论赛的总结陈词与一般辩论赛略有不同,它除了由正反方各自进行本方的总结外,还有作为主席或点评嘉宾的教师所担任的全局性的总结陈词,它既不代表一方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赛情、点评赛况,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小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赛中起着导向作用。

四、辩论评分标准

1、辩论技巧(25分):辩手是否言语流畅、立场明确,能否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认识辩题,叙述是否有层次性、条理性,论证是否具有说服力。

2、内容资料(15分):论据是否充分、合理、恰当、有力、引述资料是否正确、翔实。

3、自由辩论(25分):能否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主动、准确、及时、机智地反驳对方的观点,思路清晰、立场

坚定、逻辑正确、应对灵活。

4、整体配合(20分):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论辩衔接是否流畅,论点结构是否完整,是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表情风度(15分):辩手参加比赛举止端庄,即使在辩论中针锋相对,也应做到 态度温和,彬彬有礼,以理服人而不要以势压人。表情、手势是否恰当、自然、大方,不强词夺理,尊重对方,尊重评委和观众,富有幽默感。

六、辩论的意义

辩论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进步、拓展和迁移。因为辩论过程包括辩题类型分析、辩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证词等与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思维活动。对中学生辩论而言,学生们要考虑证据是否清楚、真实、是否足以证实;是否为评委所接受、理解;是否充实新颖等。这恰恰是对辩手的批判性思维提出了严重挑战。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辩手辩论要辩出风采,往往还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搜集和占用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在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从而使立论有新意、论辩有新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辩手和队友们善于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跨越移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断超越,注重在辩论中创新。

辩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辨证思维能力。辩论是一种"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更需要系统的辨证思考,只有借助辨证思维,才能对辩题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透视,才能准确地把握争议点、切入点和立足点。只有依靠辨证思维,才可能避免辩论过程中出现的偏激、狭窄和空泛等缺点,使辩论有利于本方,使思维得到升华。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等综合能力的增长。

综上所述,把辩论赛引进课堂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班级荣誉感、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而言之,"把辩论赛引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本人尚处于初浅的尝试阶段,在整个辩论赛的指导工作中,还有很多的不足、缺点、漏洞,尚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第9篇:即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要让学生从骨子里喜欢英语学习,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是第一位的。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引起教师的关注、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对他们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对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太理想的学生,尤其要给予适当的关注,比如,为他们设计一些相对容易的简单会话、问题及练习,让他们体会到“跳一跳,摘得到”的成功感,并经常鼓励他们。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同化效应”,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中学生身上具有可以诱发的积极性,他们活泼大胆,具有创新好奇的心理,喜欢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维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教材充分感知,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学生带着问题学,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英语学科具有交际性、实用性强的特点,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

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发展的观点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课堂上,积极营造一种让每个学生跃跃欲试的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多创设竞争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竞争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比赛等形式,形成竞争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聪明才智相互感染、相互碰撞。可以说学生每多一次参与这样教学的机会,就会多一份激发思维的推动力,多一份升华提高的可能。教学中,注意巧设疑点,激疑问难,以疑促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设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我在课堂上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要利用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多作创造性复述课文,即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意识。

此外,我每节课还要抽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作Free Talk,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总之,教学中不论从造句到看图说话,从讲故事到角色扮,即兴发表见解,都是启发学生想像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启发并促使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语言材料,这样可以加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言语沟通的面,达到用中学、学为了用的目的。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是在“导”、“点”、“拨”上。让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活动,并参与教学全过程,最终掌握听、说、读、写四种技巧。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英语教师应努力做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一、教师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多提出问题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去解决问题。在课堂精讲结束,可以让学生总结疑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教师应多用手势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而巧妙地运用手势语,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情况选定适当的手势。如学习How do you do?时,应边说边与学生握手。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时,教师应做出相应的动作,如close the door,open the pencil box.边说I’m closing the door.I’m opening the pencil-box.然后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open the door. 教师继续提问What are you doing?学生回答I’m opening the door.由于英语的交际性和可操作性强,教师应在每堂课中都运用大量手势语,使教学变的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力求使其成为主角。

三、教师应多创设课堂语言情景,促使学生开口

有意识创设语言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他们主观能动作用,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在课堂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适当的教学具,如实物、图片,音乐、文字、简笔画和电教手段,努力创造一个与现实氛围接近的语境。促使学生开口。同时用心鼓励学生上堂表演,因为学生上堂表演,也是学生最兴奋的时刻,能够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从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课堂中语境的设置更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教师应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