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更加强调同步发展
对照《中国制造2025》要求,《指南》分析了当前制造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指南》有针对性提出要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一是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化。二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制造业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局。三是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发展需求,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强化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四是根据制造流程变革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业,服务电子、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五是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布局规划,对接制造业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集中建设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发挥支撑作用的专业集群。
二、更加重视优化体系
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方面,《指南》延伸和强化了普通中小学职业培育观和在岗职工培训两方面内容。要求普通中小学要在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观,为其将来选择“应用生涯”还是“学术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指南》要求推动制造业企业职工培训全覆盖。通过在制造业领域全面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完善企业职工全员培训制度;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等,整体提升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水平。这更有利于构建制造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更好地支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职教体系。
三、更加凸显工匠精神
总理多次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指南》把“大力培育工匠精神”与“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绿色制造技术技能水平”和“提高全员质量素质”一起列为“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主要任务之中,并排在第一位,体现了高度重视。《指南》从四个方面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一是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二是制造业企业要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职工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三是不断深化“中国梦・劳动美”教育实践活动。四是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
四、更加着力技艺精湛
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落实人才为本原则的重中之重,《指南》从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支持基础制造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整体提升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中明确了方法、路径和措施。一是探索制定学徒身份认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二是研究制(修)订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铁道装备类、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航空装备类、汽车制造类、生物技术类、电子信息类等十二类专业教学标准,遴选建设一批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三是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依托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开放大学、职业培训机构,引导建设一大批学习型制造业企业。四是引导地方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向制造业相关专业倾斜。 五是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到2020年,重点围绕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五、更加注重质量为先
《中国制造2025》突出“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指南》把“提高全员质量素质”作为主要任务,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质量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在中小学开展质量意识普及教育,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等,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在“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中,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设立质量相关研究机构,开展质量科研,开发质量素质提升课程,面向社会开展质量教育。
六、更加关注绿色技能
发展绿色经济、培养公民绿色技能已是国际基本趋势。欧盟“2020战略”提出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来培养公民的“绿色技能”及全体公民的绿色意识。《中国制造2025》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方针,把“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作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指南》在“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这一主要任务中专列“提升绿色制造的技术技能水平”,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根据绿色制造发展需要积极开设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相关学科专业;鼓励学校参与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参与绿色产品研发和相关标准制(修)订等,并在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中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制度安排。
七、更加突出企业主体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健全企业参与制度。《指南》更进一步,提出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要求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明确对举办职业学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推动制造业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共建共管制造类专业二级学院(系)。保留制造业国有企业所举办的与企业经营方向相符、办学效益好的职业学校。结合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等,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
关键词:科技信息机构;自主创新体系;科技中介
我国的科技信息机构服务自主创新体系伴随改革开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而出现,既有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属性,也有明显的国情特征。它在促进企业创新、产业进步、区域发展,优化高新区发展模式,加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这些都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因此需要以目标需求为导向。科技服务体系是从科技研发向成果转移、转化、应用和实现产业化整个延伸服务的一个服务体系,是科技研发向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深化延伸服务。其基本构成内容是研究设计服务、创业孵化服务、情报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交易服务、中介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
1、科技信息机构服务自主创新体系作用
现今,企业的信息需求已向着社会化、综合化、集成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在技术层面、管理层面等各个层面都有广泛而深入的信息需求。大多企业迫切需要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用性信息,尤其是围绕产品开发、生产的信息。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对产品开发、技术经济、行业法规、标准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尤为迫切。一些大型企业则对决策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型企业的技术、资金和生产力都较为雄厚,因此对技术引进和产品开发项目的投入较高,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特点,决策的失误必将导致企业陷入困境乃至破产。因此,大企业急需市场内外宏观经济走向、市场营销、价格趋势、相关行业市场预测等高层次决策信息。同时,信息需求还体现出信息内容广泛性、信息源多样性、获取渠道多样化的特点。科技信息机构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学科覆盖面广,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其与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学术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信息交流网络已延伸到各个系统,这些都为信息咨询服务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对于信息的利用方式,可以利用网络条件方便快捷地复制、传递文献信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研究机构就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类信息,使文献、电子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有一定规模的信息机构不但具备了强大的技术设备资源优势,而且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系统。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机构是第三方,不参与市场竞争,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去收集、整理、加工、分析信息,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较高,也相对较为客观,这对于任何企业竞争情报系统都是公平的。
2、科技信息机构服务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现状
多年来,国家在培育各类科技信息机构服务自主创新主体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现在的问题是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不够。目前,我国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之间还没有形成科技成果商用和产业化的通道以及体制机制,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创新体系有分工明确的创新主体,矛盾的焦点在于各主体之间缺乏通道和平台,科技与经济难以实现有效结合。缺乏通道和平台就是因为科技服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只有在全面开放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平台上,大批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才能互动并迸发激情和智慧,取得重大创新;科技企业才能真正统筹科技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成为市场和创新的主体;大批科技人员才能焕发出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在全面开放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平台上,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研发服务业、制造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才能进一步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各类创新主体要紧密联系、合作、交易、互动,就必须要有一大批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咨询服务、评估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机构生长发育起来。所以说,科技服务体系实际上是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是创新主体之间的链接器,是产学研之间的粘贴剂,是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供应链,是金融和企业之间的撮合平台。这就是说,科技服务体系是开放、兼容、整合资源、自主创新的大平台,是促进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3、科技信息机构服务自主创新对策分析
科技信息机构服务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一定要有科技服务产业支撑。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服务业、科技金融服务业、技术市场交易服务业。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都十分重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和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如美国的国家制造科学研究中心(NCMS)、国家制造研究设计中心(ECR)、制造技术中心(MTC)等官方机构,以及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共同体,如美国半导体产业联盟,其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在共性关键技术的解决中起了重要作用。概括地说,就是政府组织、企业和高校院所参与建立国家和地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市场,转变机制,建立国家和区域、地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中试实体建设,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政府直接投入改为基金引导,通过资本市场的“发现和选拔机制”、交易市场的“定价和交易机制”来支持好企业、好产业项目。总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互动起来,从整体上思考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一定要抓住重点;应该把科技文化产业作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内容,自上而下推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在国家的支持很多是以项目的形式体现,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很难完全按照项目支持的方式,国家应出台一个科技服务体系专业基金,探索新的支持方式和手段;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是人,应该在人才的系统培育等方面设计一些政策。
参考文献: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山推股份是最早一批内上市的工程机械领域知名企业。公司所处行业属工程机械整机、配件制造业。山推股份始终以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为己任,以“把山推建设成为拥有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为战略目标,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
山推股份董事会由9名董事构成,其中内部董事3人,职工代表董事1人,外部董事2人,独立董事3人。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其中战略委员会主要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近年来,山推股份根据《公司法》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从产业结构调整、组织瘦身、资产重组到发展规划制定等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审计委员会主要是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董事会完善、督导和落实公司发展战略与规划,通过审议公司长远规划的实施方案,使公司发展战略与规划更加符合公司发展规律和市场环境,指导并督促经理层落实好、实施好,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确保公司合法合规经营。公司董事会具有强烈的防风险意识,对相关议案,除注重经济效益,更关注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提出应对措施。公司建立了以“风险为导向,以制度为基础,以流程为纽带,以系统为抓手”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通过实施内控体系建设,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方法嵌入公司各项管理活动中,以形成完善的、具备自我更新能力并与日常活动融为一体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建立了《山推内控管理标准》,按照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18项配套指引”要求对2016年山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审计评价,并形成《内控审计评价报告》,进行PDCA循环实施整改并跟踪落实,规避风险,使企业健康运行发展。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方案,维护全体股东利益。
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促进智能转型、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把绿色技术作为公司研发主攻方向,不断加大先进、环保、节能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公司持续完善环境管理标准和流程,为打造“绿色环保”的工程机械制造商持续发力。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顶层设计
1.加快“十四五”标准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战略规划和汽车专项规划要求,完成汽车行业“十四五”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建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十四五”标准体系,并明确分阶段具体建设目标。
2.完善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第三版),并做好宣贯和实施工作;结合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情况,启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标准制定路线图(第二版)修订工作。
3.研究建立汽车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贯彻落实国家智能制造总体建设规划部署,构建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细分应用等具体领域的汽车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二、聚焦重点领域,优化标准供给
(一)加快战略性新兴领域汽车标准研制
1.新能源汽车领域。强化电动汽车安全保障,开展电动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及换电等安全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推动传导充电安全要求、碰撞后安全要求等标准实施。注重电动汽车整车综合性能提升,加快电动汽车动力性、远程服务与管理、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等标准制修订。聚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使用环节,推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耗及续驶里程、低温冷启动、动力性能、车载氢系统、加氢枪等标准制修订。加快关键部件创新突破,开展动力蓄电池、超级电容器、驱动电机系统、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模块等标准制修订。支撑换电模式创新发展,推动换电车辆车载换电系统互换性、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及其附件、电池包与车辆和换电站通信等标准预研。支撑电动汽车绿色发展,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通用要求、可梯次利用设计指南等标准预研,完成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标准制定。
2.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整车信息安全、软件升级、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和制定工作;强化基础性标准支撑,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定义推荐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启动并持续推进信息安全工程、操作系统等基础类标准制定工作;紧跟行业技术应用情况,完成驾驶员注意力监测、车门开启提醒等辅助驾驶系统的审查和报批工作,推动组合驾驶辅助、自动泊车等重点功能标准制定工作;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应用,加快自动驾驶应用功能要求和场地、道路试验方法等标准的制定出台,研究港口、配送等特定应用需求相关标准;针对自动驾驶功能使用差异性,开展自动驾驶功能产品说明书、自动驾驶使用者培训等方面的标准化需求探索与研究。
3.汽车电子领域。重点推进车载事故紧急呼叫、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免提通话及语音交互等标准的立项及研制工作,加快无线通信终端、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主/被动红外探测系统等关键通信及感知部件标准的制修订进程,深入开展车用芯片、车用存储器、车用传感器等核心半导体和元器件标准研究;统筹推进基础通用类电磁兼容标准制修订工作,启动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整车天线系统性能评价等标准的制修订预研;有序推进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功能安全审核评估方法、ASIL等级确定方法等基础支撑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车载以太网标准体系建设及标准项目研究工作;开展电驱动系统车规环境评价、48V供电系统电气要求等国际标准转化工作。
(二)持续完善传统汽车与基础领域标准
4.汽车节能领域。启动下一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的预研及立项;持续推进轻型、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修订,完成重型商用车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标准的审查和报批;开展高效电机、停缸技术等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评价方法标准的预研;完成轻型汽柴油车、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标准的制定。
5.传统整车领域。协调推进整车定义、分类相关标准研究,完成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标准修订。对标国际标准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整车性能测试、参数测量、驾乘操控舒适性等标准预研。立足汽车车外噪声污染控制,积极推进整车异响、主动降噪、倒车提示音等标准研究。围绕货运设备和运输模式转型发展,修订完善半挂车、主挂连接互换性等相关标准。加强高压压缩天然气汽车(CNGV)标准研究,做好相关标准制修订。
6.汽车安全领域。重点开展行人保护、汽车前后端保护、乘用车顶部抗压强度、侧面碰撞保护、后碰撞安全要求、安全带和约束系统、儿童约束系统、外部凸出物、客/校车座椅强度等整车及零部件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修订完善,推进被动安全标准要求升级。开展驾驶员前方视野、防盗装置、乘用车外部防护、车辆事故救援指南等标准预研及制修订,提升一般安全标准要求。聚焦行业痛点和管理需要,推动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标准评估修订,开展牵引车和汽车列车匹配性相关标准预研,稳步推进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安全标准修订,加快乘用车制动系统标准修订,开展悬架V形推力杆、高度控制阀、乘用车空气悬架等关键部件标准研究。
(三)开展绿色低碳及智能制造相关标准研究
7.绿色低碳领域。完善汽车生产过程清洁化、生命周期能源低碳化、产品设计绿色化标准子体系,汽车再制造及再利用标准子体系,车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标准子体系,开展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核算办法系列标准的研究,推动汽车清洁化生产和使用。
8.智能制造领域。以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深度应用为重点,研究制定汽车行业智能制造领域的术语和定义、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要求、汽车行业标识应用指南等基础标准,以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能源汽车数字化车间、汽车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要求等关键技术相关标准;考虑标准化工厂和数字化工厂建设需求,开展数据采集流转和分析、生产工艺及工序、虚拟仿真、数字化系统、规模化定制等相关标准研究。
(四)研究制定摩托车领域技术标准
9.摩托车领域。根据摩托车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摩托车联网及电子防盗相关标准研究;完善摩托车轮毂电机标准体系,开展高速电机系统标准研制;加快电动摩托车与外部电源传导连接安全要求标准制定立项;组织电动摩托车充换电系统系列标准研究。
三、深化国际合作,加强标准法规协调
1.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作用。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多双边合作机制平台,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组织标准化路线图合作研究,共同提出国际标准法规提案,联合开展相关测试验证活动。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通过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组建专家组、开展系列培训等方式,促进国内外标准化机构间的对话合作,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鹤壁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如何进一步拓展循环经济发展领域,壮大循环经济规模,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是今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实践
鹤壁市是因煤而建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长期以来沿用粗放型的线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沉重压力。
近几年来,鹤壁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自身特色主导产业,规划实施了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开发新型产品,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初步形成了煤电、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等4条循环产业链,走出了一条速度效益统一、节能环保并重的发展路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循环型城市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对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涉及城市体系建设的指标是: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我市在建设循环型城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节能减排压力大。从资源消耗指标来看,我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压力较大。首先指标统计体系还不健全,数据时效性、完整性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我市工业基础薄弱,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多数比较落后,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多,重点用能单位数量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再次,我市在引导社会及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奖惩制度还不健全,引导力度不够。
(三)资金困难,投入不足。由于我市整体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在发展城市循环经济项目方面、政策性引导资金方面等投入困难。
(四)技术、人才缺乏。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市企业急需引进节能、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三、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强节能监测、监督和服务,出台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节能监察办法、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成立节能监察机构,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的用能单位进行监测监察,并依法加价收费。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对资源、环境破环型和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要加大税收征缴及监管处罚力度。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完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科技政策等政策体系,激发企业发展循环产业的内在动力。要给予生态产业、节能环保型企业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更优惠的政策,切实提高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和绿色能源的开发研究,形成引导和激励机制,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二)加强循环型城市建设, 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一是积极探索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途径。二是规划建设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三是开展绿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居民树立节能减排从小事做起、从家庭做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节能环保生活习惯,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突出项目建设,拓展循环经济产业形成体系。一要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间相互衔接、废弃物综合利用、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谋划推进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补链、接续项目,进一步加快建设科学高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点循环”,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二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打造循环型生态农业,逐步构建和完善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使用太阳能。三要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服务业。发挥政府机关绿色采购的引领作用,推进宾馆、餐饮、商贸流通等领域的绿色消费,鼓励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用具。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文化传媒、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
在视察贵安新区时指示:“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
承载着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建设五大新发展理念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贵安新区围绕构建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田园化的城市生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现代化的城市形态,朝着加快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幸福宜居、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的目标前行。
做好“山水”文章
贵安之贵在山水,山水风光神奇秀丽;贵安之特在田园,田园乡愁浓郁醇厚。
“山水是上天对贵安的恩赐,文化是贵安人民的创造,要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施环境保护、提质升级、绿色发展‘三大工程’,做美万水千山、做活文化传承、做靓旅游景区、做足城市特色,让老百姓看得见清水、望得见绿荫、记得住乡愁、摸得到历史文化脉搏、分享得到绿色经济。”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长青说。
贵安新区从成立开始,就立志要高标准做好山水田园文章,让山水凝聚人气、文化聚集文气、田园汇集财气,使贵安新区成为多彩贵州最亮的风景眼、最美的“落地窗”。
绿色是城市的底色。贵安新区大力推进绿色贵安“三年会战”行动计划,启动红枫湖――高峰山、松柏山――天河潭、贵安大道、沪昆高铁沿线等景观体系建设。
据了解,按照“一山一品”“一山一景”“一山一特”的要求,贵安新区将绿化美化直管区535个山头,把新区建设成为群山环绕、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2020年达到60%。
水是城市流动的韵律。贵安新区围绕“水”打造生态经典,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四大系统工程”,全域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建设环湖生态公园、慢行步道、截污沟将红枫湖打造成为与贵阳人民共享的“西湖”。贵安新区大力实施“十河百湖千塘”生态水系工程,全面畅通河湖水系,使城市水系串成璀璨的“珍珠项链”,让14条河流、131个湖泊、515个水塘、219个地下泉眼都“活起来”。实现碧水穿城、绿水绕城、清水串城,让城市在水的润泽下展现生命的活力,形成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水故事”“水经典”。
城市公园是自然的生态空间、市民的活动空间、城市的特色空间。贵安新区通过典型引路,大力推进多层次复合化公园体系建设。如今正加快建设松柏山、北斗湖湿地公园等一批以水为主题的公园;高峰山、大松山等一批以山为主题的公园;月亮湖、七星湖、星月湖公园等城市公园和一批体育、历史、民族、动漫、音乐等主题公园和专类公园,到2020年建设各类公园100个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生态,新区出狠招和硬招,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关闭了一批煤矿和采石场,同时加快立法步伐,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绿水青山是城市最大的财富,也是人民群众最大的福利。“万水千山・田园贵安”成为游客记住乡愁的地方。
打造“环保”产业
贵安新区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早在成立初期,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就科学谋划并初步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系,形成以主要领导负总责、部门领导抓落实的强大合力,率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制定出台并严格执行《贵安新区生态环境负面清单》制度,新区直管区所有招商引资等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产业空间布局约束、行业准入限制、环境容量管控、环境质量管控四方面生态环境准入要求。
据贵安新区环保局局长翁敬介绍,该负面清单按照环境敏感程度将产业空间布局划分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和重点准入区。禁止类项目一律不得准入,投资主管部门不得予以审批、核准、备案,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国土、规划、建设、环保、质监、消防、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水、电、气等有关单位不得提供基础保障。限制类项目必须同时满足相应行业和相应区域的要求,报投资主管部门按权限审批、核准或备案后,方可准入。
“通过生态环境负面清单的施行,切实提升贵安新区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面创建贵安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企业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提供市场导向,是新区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和谐共赢的重要举措。”翁敬说。
据统计,2016年1至5月,新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88个,协议资金880亿,预计6月底到位资金78.5亿。新引进重点项目包括高通服务器芯片、上海联影医疗科技、五龙电动汽车、上海华院数据、多肽口服液、贝格大数据、新能源汽车车桩网一体化、裸眼3D等项目,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等高新技术产业,一切皆以“绿色、环保”为关键词。
这些引入的产业,充分体现出了贵安新区注重培育和发展高端的、环境友好型的“健康产业”,打造“绿色经济”。
“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一律不要。”正是新区坚守这样的招商原则,使新区拥有了独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业,生态优势都为新区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贵安新区还注重与国际接轨。
2015年2月7日,贵安新区与BRE及清控人居集团共同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建设国内首家生态文明创新园――“中国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作为中英两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园区发展方面第一个合作项目。创新园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建筑理念和最新科技成果提供国际最领先的展示、科研平台。
关键词:地方产业 结构调整 地方院校 学科专业建设 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我校学科专业建设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对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本调研报告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安康市未来五年产业结构调整的考察;第二部分是从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出发,对我校如何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些思考。
一、安康市未来五年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根据《安康市“十二五”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精神,未来五年安康市将把加快新型工业步伐作为壮大经济实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居民创业创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生态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化建设,全力促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的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努力做强做大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特色生物加工和生态旅游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设施农业三大战略性潜力产业,加快构建以循环经济产业为主导,以高新、适用技术为支撑的生态化、清洁型、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做强做大五大主导产业
1、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源产业以及清洁燃煤电力产业,推进绿色能源发展,打造全国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全面完成汉江干流梯级开发,加快旬阳、白河水电站项目建设,提高水电站在能源产业中的比重。依托丰富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以安康高新区和旬阳生态工业园为重点,积极推进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等项目建设,建成我省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加大清洁燃煤技术的运用,开工建设旬阳、石泉火电厂。加强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合作,完成核电站选址、大件运输和取水专题方案,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2、新型材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依托丰富的清洁能源和特色矿产资源,按照《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推进冶电联营,组织实施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新型化工建筑材料四大体系、九大产业链条,重点推进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石英石、重晶石(中毒石)、铅锌、硫铁矿、白云岩、铁矿石、煤矸石、石灰石等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建成以钡化工、硅材料、有色金属、新型建材为主的全省重要的现代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3、富硒食品。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推进种植基地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加强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促进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依托“一体两翼”和县域经济核心地带,分别建成若干菜食品生产基地、富硒矿泉水生产与加工基地,全面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把安康建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中国富硒食品种植加工生产示范基地”。
4、特色生物加工产业。依托丰富的生物、水资源和优质生态环境,重点发展桑蚕、中药、渔业等优势特色生物资源深加工生产,促进农业产品向工业品延伸、农业向工业扩展,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发展。
5、生态旅游。以生态资源和交通枢纽为依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经营,加快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基本要素,增强配套服务功能,把安康打造成为中国山水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重点构建“一山(南宫山)一湖(瀛湖)一城(中心城市)”三大核心精品景区和汉水风情休闲游、巴山生态度假游、秦岭山水体验游和田园观光乡村游四大片区的旅游格局。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旅游产品宣传和推介,加强与周边重点旅游景区的协作,精心培育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安康—岚皋—镇坪—平利—安康区域旅游精品环线、西安—宁陕—石泉—汉阴—安康—西安二日游黄金旅游环线,打造“千里秦岭”品牌。加强文化内涵挖掘、演艺展示、精品打造、宣传推介,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力度,形成安康地方特色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建成黄洋河民俗乡村旅游带、紫阳茶韵乡村游憩带、长安休闲乡村游憩带、月河乡韵乡村游憩带、岚河漂流乡村旅游带、宁陕森林乡村旅游带六个乡村旅游带。
(二)大力培育壮大潜力产业
1、现代设施农业。在河谷川道、山间盆地和低山丘陵地带,以蔬菜、瓜果、食用菌和花卉为重点,以现代装备和栽培技术为支撑,以新型组织模式和市场机制为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高技术、生态型、优质高产设施农业。加强月河川道设施农业示范带建设大力引进新优品种,建设工厂化育苗育种中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产品认证,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加强高性能磊棚设施建设,示范推广智能温室配套建设完善的水电路基础设施,积极实施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4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引言
随着汽车产销量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报废数量快速增长,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逐渐加重。汽车再制造作为缓解废旧汽车产生生态和资源压力的有效途径逐渐受到重视。2010年我国汽车累计产销双超1800万辆,汽车保有量将突破7000万辆。如图1所示,2006-2010年我国机动车和汽车保有量平均每年增加分别达到1533.34万辆和951.44万辆。按照每年大约7%的报废量,2010年仅报废汽车的重量就超过700万吨。汽车产业庞大的报废数量为汽车再制造提供了资源。
图1 2006-2010年我国机动车和汽车保有量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公安部交通管理工作简报(4),2011年1月
二、再制造的定义
徐滨士(1999)在中国西安召开的“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会议”上作了《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的特邀报告,在中国率先提出“再制造”的概念。学者也对再制造进行了研究。再制造是将大量相似的废旧基点零部件回收拆卸后,按零部件的类型进行收集和检测,将有再制造价值的废旧产品作为再制造毛坯,利用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批量化修复、性能升级,通过高新技术加工成新品,最大限度地找回了废旧零部件中蕴含的附加值,所获得的再制造产品在技术性能上能达到甚至超过新品,是废旧机电产品高科技维修的产业化。
三、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意义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业效益和环境效益。
1.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面。随着汽车产业价值链的转移,汽车产业利润逐渐从汽车制造业转向汽车后市场即汽车服务贸易,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是汽车后市场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2.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汽车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路径之一。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是促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能促进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3.中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转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增加了大量的社会压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
4.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缓解了报废汽车的环境污染。同时有助于培育绿色消费习惯,推进生活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有望成为推广绿色消费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四、国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经验
欧洲的OEM再制造商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OEM通过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来回收旧件,交由OEM进行再制造加工后,再通过售后服务网络进行销售。该模式下,OEM企业直接从事零部件再制造,再制造件的质量规范由原零部件生产企业制定,与新件相同,原零部件生产企业承担保修责任。
日本对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管理通过政府和民间机构两个途径分别进行管理。政府负责研究制定指导报废汽车回收处理的政策法规,制定报废汽车回收处理行业的准入要求,并由各地方政府负责报废汽车回收处理行业的登记和准入审批,具体的报废汽车回收则由民间机构完成。
美国是汽车消费大国,也是在报废汽车回收领域走在前面的国家,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市场体系和成熟的回收利用技术在全球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美国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强有力的产品责任法规,报废汽车必须送到专门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进行处理,确保了回收利用行业的良性循环。
五、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对策
1.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认可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发展的强大动力。广泛宣传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发放再制造产品宣传资料,举办再制造技术、产品、工艺设备展览馆普及再制造零部件知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产品。
2.完善再制造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需要通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分阶段分步骤的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废旧部件回收利用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保障废旧零部件的逆向回收,消费者购买汽车再制造零部件产品的权益。
3.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企业对废旧零部件进行再制造的过程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企业需要通过建议完善的再制造旧件逆向回收体系、产业发展标准体系环保安全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保障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规范化、标准化、环保化和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孔令丞,谢家平,迟琳娜.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