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心理测评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有关职业资本
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就提到了职业能力,这不难让人联想到职业资本,一个身在职场的人需具备怎样的职业资本才能在职场中立足呢?职业资本是一个人在与生俱来的天生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改造而逐步形成的,主要包括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阅历等多个方面。
(1)职业素质,是人的道德、态度、意志等层面的内在素质,还包括在职场上的工作思维、方式,职场规则、常识等,就是怎样做人、做事的能力。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智力水平、气质和人格,而个人的气质和人格特质又决定了一个人所适宜从事的工作。(2)职业技能,是在职业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职业教育和培养形成的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和本领。职业技能比较好理解,包括了员工经培训考试取得的各种任职资格:电工上岗证、物业管理员上岗证、财会人员上岗证、统计上岗证、消控操作上岗证等职业资格和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等职称资格等。(3)职业阅历,是从事某种相关工作的资历,并在从事这种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等积累起来的实战技能。在企业招聘人员时会特别看重职业阅历,在各大招聘现场的招聘启事上,随处可见企业对应聘者的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而且呈越来越猛的趋势,企业对资深人员的迫切需求可见一斑。那么员工都是从最初的学校出来逐步走上社会才逐步积累阅历的,这就与企业的需求成为矛盾。如何缓和和解除这对矛盾是个人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引出了个人和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问题。(4)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的条件和轨迹,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储备。当一个人开始进入职业领域,他(她)的命运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怎样利用职业机会取得事业上的发展和怎样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和员工情况取得企业的发展,既是个人又是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个人,其实每个人在职场中都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在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在这里我们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并不是人的能力就是职业能力,可以作为职业资本来使用。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只有对职业发展有影响的能力才可以成为职业能力。所以,在具体分析时,就要将能力和职业联系起来思考。因为事实上,往往会发生你拼命塑造的能力并不能转换为职业能力的事情。比如你努力地锻炼打篮球,但是如果你从事的工作与此发挥能力并不怎么相关的话,那么这个能力就不是职业能力,对于你个人日后职业发展是起不到作用的。职业生涯成功是个人职业生涯追求目标的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含义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相对性,对于同样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含义。职业生涯成功能使人产生自我实现感,从而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职业生涯成功与否,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判定的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实来看,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与方向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目前有五种不同的职业生涯成功方向: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不管你选择了以上五种类型中的哪一种,职业生涯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实事求是、要切实可行和个人职业计划目标要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成功方向。
笔者曾从事过学校和社会企业人士的职业指导工作,觉得物业企业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从中得到借鉴。2008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大学就业办开始了一门就业指导课“模拟面试”,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了该课程的实施,并参与设计了“校园实践招聘考试记录表”,经几年的运作,师生反映良好。面试的考官根据面试的情况,在“校园实践招聘考试记录表”上实时记录。记录评分采用百分制,其中简历制作占20分,素质考评占50分,岗职匹配程度及录用意向占30分。在素质考评中又分为仪表言谈、态度、沟通技巧、智力等十个分项。笔者认为物业企业员工早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参考这张表,特别是针对应届大学生如何做好进入职业生涯的思想准备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在社会人士中现流行做专业的职业测评,就是利用现有成熟的人才测评工具(软件)进行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气质等测试。笔者从2007年开始就使用过北森多种人才测评工具,其中深受测评者喜爱的主要是职业规划测评和职业锚测评等。
职业规划测评分为学生和成人两种类别,因人员社会经验的不同而区分。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成人职业规划测评。测评时,首先要求测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给出的187道问卷题目的回答(可在线测评),该问卷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取自人们的日常生活。你的回答只是表明你通常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事物的,所有的问题都无所谓对与错,更无好坏之分。答题结束提交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基本分析报告、职业发展报告和工作环境报告。基本分析报告展示了你的性格偏好和做事的动力状况,而不是你的知识、经验、技巧。职业发展报告从动力、人格的角度描述了针对个体不同的职业满足、适合的岗位特质和你的发展建议。工作环境报告帮助你确定你适合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什么样的环境,从而帮助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要求的公司。通过自我阅读三份报告或经专业的职业顾问讲解,测试者将了解自己的深层人格与心理动力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思维模式、行为风格及其偏好的环境特点,从而辅助其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
笔者所在物业公司在2011年提拔中层干部考核过程中,曾对拟提拔人员做了北森朗途职业规划的测评,经测评得到的三份长达23页报告可以看出,这个评估对个人自我职业定位有一定的帮助。
三、物业企业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在组织中制定与员工职业生涯整体规划相适应的教育、培训、轮岗和提升等发展机会,协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物业企业属于服务型企业,服务型企业讲究的是服务理念和服务品质,员工素质高低随时会呈现在业主面前,因此物业企业更应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工作。
在职业生涯早期阶段,企业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业管理任务。因为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既有利于组织的发展,也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在此阶段,企业的一大任务就是做好对新员工的引导和岗位配置。我们公司在新员工入职时会发放员工手册,并安排集中的入职培训,培训的内容以公司基本概况、员工手册为基础,由公司培训师从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现状、发展趋势、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讲解。同时结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服务礼仪、服务意识等规范性要求,使入司员工进一步了解公司,明确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公司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使员工能尽快适应公司环境,达到认知上的统一性,更好地服务于业主。
下面讲一下职业生涯中期,这是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员工既有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职业生涯中期危机。在这阶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员工职业发展或消除可能发生的危机:提拔晋升,畅通职业生涯通道;对员工实施工作轮换;安排富有挑战性的职业工作;改善职业技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是一门值得广大HR深究的学科,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组织,在职场中都想取得其最佳的收益。作为处于快速发展的物业企业,切实加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已是刻不容缓了。相信在企业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员工的共同参与下,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员工和企业必将获得双赢。
1.研究问题及方法笔者基于对远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对数字化考试的长期关注,将国家开放大学考试工作作为个案,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借鉴考试学的相关理论,最终提出我国开放大学的数字化考试设计方案,期望推进远程教育的考试改革和教学实践。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通过收集考试文件、考试记录、考试档案、分析报告、试卷分析等资料,对参与考试的工作人员和命题教师进行访谈,并辅之研究者的实地观察,共同为本研究提供多重“证据源”;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案例研究数据库,形成表格化材料,以便为后面建立可靠而有效的问题库提供基础,并与最终形成的数字化考试解决方案形成“证据链”。
2.相关证据收集考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OUC的考试定位于全国性的统一考试,这不仅说明其考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也表明这种类型的考试是属于课程达标性考试,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极为紧密,既受教育教学的要求所限,又要通过考试自身的督导、激励和评价功能去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OUC的数字化考试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
二、研究结论与策略应对
1.数字化考试的设计原则结合考试学的相关理论,根据OUC的考试工作现状与问题,笔者提出OUC数字化考试的6项设计原则,即互通数据库系统、注重考试科学性、融合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实施多元化评价、发展模块化组合。互通数据库系统。数字化考试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数据处理的高效率,这是人之所以被机械部分替代的根本原因。无论数字化考试自身建立了多少个数据库,所有数据库之间,包括系统内部和外部,对于相同的信息在所有数据库中都应是一致、联动、互通,这样才能降低数据库建设的成本,同时保障数字化考试整体运行的高效率。注重考试科学性。数字化考试无论采用多么高级的信息技术,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考试。
2.数字化考试的关键技术设计
(1)数字化考试总体设计笔者按照现代考试理念,遵循考试学原理,明确考试应有的功能,同时充分考虑数字化考试特别是成人远程学习者的特点,以及OUC考试内部信息与外部教学、学生毕业审核的信息如何实现互通与共享等问题,以及与外部教学、教学管理和毕业审核的关系。根据考试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将数字化考试划分为学习行为记录、学习兴趣培养、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试、已有成果鉴定五大模块。
(2)考试信息功效最大化设计考试与教学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者的信息要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循环才能真正有利于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应加强数字化考试信息的挖掘与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的反馈功能,强化信息的功效和功用。数字化考试过程中的信息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信息管理、信息教育和信息评价,信息管理是对数字化考试自身质量的监控,信息教育和信息评价主要是将信息反馈到整体的教育和教学中。在信息管理中,利用试题参数统计调整题库属性,将试题曝光统计作为修改、淘汰试题的信息依据,将答题案例素材作为题库内容更新和扩充的来源;还可以将考点成绩数据统计参数相对较高或较低的单位作为考风监控的重点对象,将课程成绩统计比较分析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将考试难点分析作为考试内容改革的依据。在信息教育中,主要是发挥信息对人的教育作用。
(3)信息技术与考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考试的融合是数字化考试的根本特质。信息技术对考试的冲击不仅体现在考试形式和手段上,而且也体现在考试内容上。在考试内容上,将每次考试都要重新命题转变为集中一次性命题,建立数字化题库系统并对其进行长期维护与更新;将注重考察知识点的覆盖面逐步过渡到基于项目反应理论来判断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原来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转变为采取游戏过关式的设计模式将其串联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在考试形式上,将形成性考试作业册改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网络测评,将纸笔考试转为网上预约考试,将面试答辩转为远程视频答辩,将听力考试转变为直接在网页上点读的形式,将实验通过网上虚拟情景再现的形式呈现。在考试手段上,原有的纸介、现场、磁带录音、人工评阅、实验器材将逐渐转变为以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为支持媒介的考试手段。
(4)人本化设计数字化考试的人本化设计应该体现在试卷设计、内容设计、个三个层面。在试卷设计层面,应重视考场信息布置的心理暗语,考场布置和试卷界面应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增加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如出现漏答的试题和卷页,计算机应自动提醒是否跳过;在试题编排上,应严格遵循人的思维规律进行由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设计与编排,留给考生足够的发挥余地。为解决由于工学矛盾导致不能按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提供预约考试,并为没有通过考试的考生多次提供考试服务;每个考生都有其独立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所有的学习行为、考试行为、审核行为都会在同一个窗口中呈现,便于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考试进程。
三、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档案;教学质量;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四、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五、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六、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七、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八、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九、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十一、专业特色方面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
专业特色方面的资料除上述各项资料外,还要特别注意收集以下资料:(1)能体现专业办学观念、办学思路方面的资料;(2)能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资料(如教学内容、培养方式途径等);(3)能体现教学特色方面的资料(如课件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成功的经验);(4)能体现教学管理方面的特色(如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作者单位:唐山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阶段,高校毕业生逐年剧增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2012年全年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有1200万个,但新进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预计超过1400万人,军队转业、下岗和登记失业人员达1000多万人,意味着2012年将出现1200万的就业缺口。而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其主要内容是给在校大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等方面的知识,现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必修课。
但在目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师讲述、轻学生参与,重知识点的传授、轻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现象。为了有效利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就业中的实践及应用能力,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效果较好。
一、教学内容安排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讲授方法不同,其是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课堂气氛活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根据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并将它运用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把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准备三个章节。职业生涯规划侧重于让大学新生迅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为自己规划好职业发展通道。本章可安排12课时,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人上交一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作业,并可在全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鼓励学生参与,亲身模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介绍创业流程。本章可安排6学时,安排学生组成创业团队,课程结束后以团队为单位上交一份创业计划书,也可鼓励大学生参加校级和国家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感受创业氛围。就业准备主要给学生讲授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心理和国家就业政策等相关内容,让大学生在心理、思想和行动上都做好充分准备,为初次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本章可安排12课时,可安排学生上交一份个人简历作业,并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每年一届的模拟招聘会,提前练习应聘技巧,为日后实战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职场形象设计、礼仪等大赛,切实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和筹码。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例析
1.案例法。该方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教学讲授、组织学习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这章内容中,可以给同学们讲美国影星阿诺施瓦辛格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他成功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制定好的职业生涯目标开始。采用真实案例进行学习讨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角色扮演法。在实践中,先明确部分学生扮演某种角色,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行事,然后让其他学生讨论其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要求或寻找某些行为规律。在学习《就业准备》这一章中,可以让学生模拟面试现场,一部分同学扮演应聘者,一部分同学扮演考官的角色,其余同学作为观察者。通过对面试过程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各个角色的特点,并通过观察者的点评,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总结行为规律,为日后参加真实面试活动积累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面试技巧。
3.素质拓展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激烈的游戏或竞赛中,自发领会教学内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一定要局限于课堂上进行讲授,还可以到户外进行素质拓展,多种形式吸引学生。例如在《大学生创业》这章中,可以让学生参加“蚂蚁翻树叶”的游戏:将一张白纸平铺于地面,让7-8名同学全部站在纸上,双脚不能离开白纸,要求他们试着将平铺于地面的白纸翻转180度,并且保证任何一人的脚不能踏出纸外。通过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拓展能力和对一般规则的突破,思维不局限于任何一个规则或框架之内,而这种能力正是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4.心理测试法。即利用标准的心理测量量表,让学生进行心理和行为测试。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之一。因为他们在渴望了解别人的同时,也希望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这章时,可让学生做《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使学生将来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职业目标。
5.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当前招聘中较为常见的测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在学校里需要掌握的重要就业技巧。教师可预先布置讨论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完全是自由的,没有领导者。通过讨论,学生掌握了在无领导小组讨论过程中应该如何和别人沟通,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在小组讨论中脱颖而出等技巧,为以后参与这类活动积累了经验。例如在《大学生创业》中就可以安排就“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进行讨论,也可以在《就业准备》中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三、课程考核
课程最终的成绩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同时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期末考试、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三个部分组成,考核成绩=期末考核(30%)+过程考核(30%)+成果考核(40%)。期末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期末作业考核;过程考核首先由老师设计出量化考核表,其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率、学习态度、知识能力、团队协作等,同一小组的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分数占40%,教师的评价占过程考核成绩的60%;成果考核主要考核每个学生参与比赛的综合表现,考核主体是专家评委,根据学生参与比赛的表现打分,占总分数的20%,起到激励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具体考核方案如表2。
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要注重课程项目实施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注重对学生职业发展的组织和引导,强调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体会,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胡湘菊.体验式教学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8-11.
[2]旷永青.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05.
[4]孙楠,孙福权.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职业时空,2009-05.
数字鸿沟是我国档案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简要阐述了数字鸿沟的内涵,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数字鸿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具体影响进行分析,从思想、经济、政策、技术和信息素养五个方面总结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档案信息化;信息化建设;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概述
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和“知识分隔”问题。[1]它的存在形成了人类社会继城乡、工农、脑体之后的“第四大不平等”即信息不平等。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的在《网络中落伍之三:定义数字鸿沟》报告中将其内容表现划分为A、B、C、D四个方面:A(Access)指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B(Basicskills)指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C(Content)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受益;D(Desire)指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2]而数字鸿沟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
二、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数字鸿沟问题的表现
1.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信息化水平较低。世界经济论坛4月15日的《2015全球信息技术报告》通过“网络就绪指数”(NetworkedReadinessIndex,NRI)对全球143个经济体在信息及通信技术发展条件和应用成效做出评估,目前我国NRI排名第62位,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3]具体到档案领域,在信息开放与利用上,欧美国家坚持“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档案利用率超过60%。“据江苏省政协《关于档案馆免费开放的建议》中提及我国档案开放利用率不足5%,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就更不用说了。”[4]在档案信息化方面,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开始规划并实行全面数字信息和文件管理,为此制定了文件管理数字转型目标并出台了系列配套措施。[5]目前我国电子文件管理仍基本实行“双套制”,数字转型还在探索时期。在档案网站建设上,和美国的NARA相比,我国目前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全国统一的档案检索平台。此外发达国家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较强,网站在线服务更加人性化;而我国档案网站多为“管理”型,更加注重行政功能。
2.我国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东西部之间以及城乡各地区间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为77.25、63.19、59.02,地区差异明显。[6]档案网站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网站综合测评项目组的《2015年我国省级档案网站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33个省级档案网站评分中排名前十的省份除安徽和湖北两省外其余均来自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排名总体靠后,如表一所示。在城乡方面,农村网络普及和应用率较低。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6.68亿,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仅为27.9%;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4.2%、30.1%,相差34.1个百分点。[7]此外,我国的档案事业体制主要以县级以上的档案部门的档案工作为主,乡镇和村一级的档案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作开展面临多重困难。[8]农村和农民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明显被边缘化,马太效应使我国信息二元化进一步凸显。
3.档案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数字鸿沟
不同于财务、生产、行政办公部门,档案部门作为各级单位的辅助部门,其本身并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加上档案工作影响的隐蔽性和滞后性,档案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信息化进程缓慢,这就导致档案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数字鸿沟”的形成。这种差距具体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储备不够,技术设备落后、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等方面。
4.各档案机构之间的数字鸿沟
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拥有的信息资源不同,资金来源渠道不一,工作人员规模和专业素质不同,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故各档案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差距。对公共档案机构而言,级别越高,资源优势越大,信息化建设水平越高。而通过前述省级网站评分差异可看出同级机构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其次,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同,和大多数民企以及小型企业相比,国企和一些大型企业对档案及档案部门的重视程度较高,对信息化工作投入较大,成果显著。最后,不同行业的档案工作开展力度不一。机构组织、医疗卫生、房地产、教育、保险、能源等领域的档案工作相对规范,出于现实需要对档案信息化的投入也较大。
5.不同用户之间的数字鸿沟
不同用户在网络通信设备的接入条件及其使用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单从我国目前的网民属性分布来看,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的网民所占比重不同,详见表二。而主体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用户的档案利用行为。胡燕通过对苏州市民的实证研究得出档案需求与档案利用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指出由于档案需求、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利用经历以及档案情感的不同,公众个体在档案利用内容、利用方式以及利用心理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9]此外,不同用户的网络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有别。另外受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公民档案信息权利意识淡薄,习惯性服从公共权威、忽视自身合法权益、避走司法救济途径。[10]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信息需求的表达。
6.档案机构与信息需求者之间的数字鸿沟
在档案利用过程中,档案机构与信息需求者之间的交流是相互的,机构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是服务的接收者。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两者的信息化水平与知识技能应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而在实践中,双方对彼此的信息的了解并不对称。一方面,档案机构对用户需求了解不全面。决策者很难了解基层需要导致用户需求信息滞后,信息渠道不通也会影响信息需求的接收。另一方面,用户对档案和档案机构缺乏了解。受档案自身属性和社会导向的影响,人们往往忽视这一重要信息资源,对其认识多局限于民生档案。此外,部分用户不知道档案信息的查找途径,无法确定有关机构是否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加上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率较低,民众在没有涉及到自身利益时不太愿意去了解档案部门各方面的信息,这就造成民众对档案信息化了解的局限。
三、数字鸿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影响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将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鸿沟导致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短板”的存在将直接影响整体效益,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
2.制约档案价值的充分实现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社会服务。传统档案工作效率低,档案管理和利用效率极受限制。信息化顺应时展及用户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以更好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服务水平,使档案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此过程中发掘出新价值。数字鸿沟导致各档案机构信息化水平不一、资源共享困难,用户查询检索受到局限,降低了档案利用率,从而使档案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3.加剧信息贫富的两极分化信息时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上存在差距,信息不平等由此凸显。一方面,知识水平较高、网络设备齐全、信息意识较强的人能够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服务自身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却无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其而言并无特别的作用。他们接受到的信息、享受到的服务也及其有限。这种信息获取和利用的不平衡必将导致鸿沟的不断扩大。得到的利益不同造成参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积极性的反差,对信息贫困者而言档案信息化建设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效益,将挫伤其参与积极性。显然在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这种“无法参与”将导致“弱者更弱”的现象,信息贫富将会进一步拉大。
4.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不同的档案机构馆藏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建立彼此间的联系,实现共同开发利用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档案资源的价值。然而,各档案机构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导致信息共享受阻。各档案机构信息化水平不一、采用的信息技术不同、使用的信息处理软件不同、制定的技术标准不一致、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将导致档案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5.造成安全风险
档案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载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由于各机构技术水平不同、馆舍条件不一、标准不一致,在机构共享档案信息时易引发安全问题。首先,受信息载体的影响,不同档案有其特定的保存条件。在档案资源交流共享过程中如果一方条件不合格将直接影响档案的寿命。另外,对电子文件而言,一方面它使档案信息共享更加便利,另一方面它也增加了档案信息的安全风险。各单位电子文件管理方式、元数据管理标准不同在资源的交流共享过程中就更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威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确定性。
四、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数字鸿沟的原因
1.思想观念的差距
我国信息化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档案管理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管理风险,目前仍有组织和工作者对其持怀疑态度,这无疑会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此外,对档案及其作用的认识程度的差异也是数字鸿沟形成的重要原因。部分单位领导对档案的作用和价值缺乏全面了解导致档案机构不受重视,工作难以开展。一些档案单位对数字化和数据化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信息化就是简单的数字化,事实上信息资源组织和开发才是更关键的工作。一部分档案工作者素质较低,对本机构应承担的职责缺乏全面的认识,将其当成一份“闲差”,重保管轻利用,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还有一部分人缺乏对档案职业的认同,认为档案工作“无钱无权无前途”。态度不正使他们无法认真投入到档案工作中。另一方面,对广大民众来说,很多人对档案的概念很模糊,关注甚少。其次,多数人对档案作用的理解很局限,他们觉得档案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也没有了解的欲望。另外我国公民的信息权利意识较薄弱,缺乏主动要求信息服务的社会氛围。
2.经济实力的差距
经济实力的悬殊是数字鸿沟产生的根本原因。不论是“内包”还是“外包”,信息化工作都离不开有力的经济支持。经济条件较好的单位更加重视档案事业的发展,对信息化投入力度较大,更容易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因此发展档案信息化水平也相对较高。对信息受众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均收入的高低。人均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城乡居民以互联网、计算机和电话为代表的信息产品的普及率以及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水平,进而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拥有和利用率。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越有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应用,而信息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优化经济结构。一方面,对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这种互动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广大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这很可能造成发展的恶性循环,加大贫富差距。
3.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我国档案信息化现行政策总体上重宏观把握却轻量化指标,重长期规划而缺乏阶段目标。各档案机构信息化多各自为政,没有统筹安排,部分档案机构信息化建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阶段目标不明确。各地区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也不一。同样这也体现在各企业间。不同企业对档案及档案部门的认识不同,对其工作的支持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将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开展。此外,国家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政策支持也会对信息化造成一定影响。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重振经济对沿海地带发展给予了很多的政策优惠,使得东部地区得到了优先发展,为信息化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4.信息技术环境差异
受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的制约,各档案部门的信息技术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在信息设备配置上也体现在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上。不同单位技术配备、软件支撑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同,导致其档案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力度和信息化程度不一。技术上不去信息化建设就会举步维艰,档案部门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档案单位也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在采购相关技术设备和软件的时候一味追求先进、高级而忽视自身情况,或是没有做好详细咨询被供应商“忽悠”从而导致花高价购买的软硬件设备并不能有效的为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服务,反而使档案信息化工作受阻,得不偿失。
5.信息素养的差异
(1)档案需求的差别
受主体因素及实际需求影响,不同用户有着不同的档案需求,且对自身需要的认识水平不一。有效的信息查询需要查询者明确目的、能够完整精炼的表达检索意图以及明白信息获取渠道及其特点。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人无法清楚地识别自己的信息需要,也不知道要从何处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影响其信息利用。这也对档案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及其提供的相应服务提出了挑战。而不同单位对此问题的重视和解决能力的不同也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原因之一。
(2)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差距
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档案工作者而言,档案信息化以及信息的指数增长对其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既懂档案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各档案单位在人才储备上存在极大的差距。一方面,档案人才供不应求。目前,我国开设档案学科的高等学校数量不多、招生规模较小,且“人才流失”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更青睐于到综合条件好的单位工作,导致一些档案单位面临人才引进的困难。对公众而言,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能力的高低是不同信息受众间存在数字鸿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文化程度的高低和我们运用网络技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成正相关关系。接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人对计算机等信息工具掌握的相对要好,对信息化更倾向于持欢迎的态度,并能积极参与到其中。而那些未接受过较高级别教育的人则可能呈现出相反的态势。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因为身体原因而很难享受到信息平等待遇,比如残疾人、特殊疾病患者等。即使原则上讲尊崇人人平等,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实现无差别平等。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思想建设
各档案机构应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纠正思想误区,积极参与;放眼全局,树立合作意识,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时俱进,加强教育培训,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民为本,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形式。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主办专题会议、表彰宣传先进、开展网上培训、组织经验交流等方式对下属单位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并进行不定期考察。此外,各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网站、期刊杂志、报纸以及各社交媒体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可在每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创办一些全国性的品牌活动,传播档案知识和工作成果,增强档案工作者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广大民众应提高对档案和信息化的认识,积极参与,有意识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2.加强制度建设
(1)制定专项发展规划
国家档案局应制定一套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评估的专门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循序渐进、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部署工作。当下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中西部地区,结合地方特色,以东带西,以城带乡,更好的实现战略效益。同时要加大信息扶贫力度;加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交流联系。同时,各单位也应该根据实际制定本单位的专项发展规划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2)建立档案信息共享协作机制
目前我国各档案机构相互间因缺乏联系而成为“信息孤岛”,因此需大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建立统一的全国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综合各档案机构开放的馆藏资源实现异地查档、跨馆服务,使档案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建设成果,这也是避免重复建设有效策略。而资源共享则对档案工作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实现无障碍共享。另外,不同级别不同发展阶段的机构可通过交流相互学习,加强整个档案体系的纵向联系。而档案工作人员之间展开交流讨论,既可以共享工作心得,又可以促进学术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目前档案理论研究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各地区间的通讯网络基础、应用设备基础、档案网站建设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电信基础薄弱,信息设备匮乏严重影响到该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参与程度。因此必须加大对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缩小地区差距,为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需要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偏离实际而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对于建设中存在诸多困难的机构而言,众筹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此外,应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电信行业的普遍服务,整合电信运营基础平台,降低电信使用费用。
4.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云计算、物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现在的大数据,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开发商应合理利用新技术,加大应用软件的研发与推广,开发出适合贫困地区使用的信息产品。在此过程中应重视档案工作人员和软件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以便档案系统的使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档案机构可以开发专门的app应用开展移动档案服务,如武汉市档案馆推出的“手机档案信息及文化推送系统”、浙江省档案馆的“浙江档案APP”。还可以运用电子期刊进行档案知识的传播交流,如河南省档案局主办的《档案工作电子期刊》。此外,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展档案工作,分享行业动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公众号应有专人管理,注重宣传推广工作以增加关注度,与粉丝保持一定的互动,有较稳定的更新频率,丰富推送内容,语言可适当“亲民”化。
5.提升全民档案意识与信息素质
(1)强化信息化教育,培养档案意识
我国应高度重视公民信息化教育问题,政府、教育界、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公共机构、以及各社会组织和相关学者需联合起来共同构建和完善公民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培养公众的信息能力和档案意识,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标准。学校应给各级学生开设针对性的信息化课程,并联合校图书馆、档案馆开展信息检索和档案知识教育。公共档案机构应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职能,通过优化服务、创新宣传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来促进档案知识的传播和档案成果的利用,增强公民的档案意识。
(2)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档案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应改善档案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在注重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拓展档案学专科教育。课程设置上,应增设信息技术类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通过校企合作有针对性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应建立起合理的档案从业资格审查制度,提高档案工作队伍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8
[4]孙观清,吴建华.从利用状况看档案工作领域的不良工作作风[J].档案学通讯,2014(01):16-20.
[5]马林青.国外政府电子文件管理规划分析及经验借鉴———以美国、澳大利亚文件管理的数字转型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5(5):73
[6]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R/OL].(2015-01-13)[2015-12-20].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5-07-23)[2015-12-20].
[8]王新才,陈划生.东莞市农村档案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1(04):98-101.
[9]胡燕.个体主观价值因素对档案利用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苏州市民的调查.档案学通讯,2015(0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