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的发展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前,《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新能源规划》)。北京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高新宇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高新宇介绍说,这次本市首次编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是顺应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编制而成,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经济战略支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将受到严格控制和考核,但为体现鼓励可再生能源及能源节约政策,水电、风电、太阳能及能源综合利用方面新增消费量在考核中将被扣除,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将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落实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的必然选择。
高新宇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立足首都区位功能优势,体现全国高端示范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首都在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上的高端高校高标准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首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客观需要抢占产业制高点,把全国领先的研发优势转化为雄厚的产业实力,实现新兴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能源规划》四大特色
高新宇介绍,“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是本市首次编制的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其编制过程突出体现了以下五个特色:
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统计调查制度,首次摸清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初步掌握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总体状况,明确了首都资源禀赋,为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规划编制强化了细分领域研究及相关储备项目对规划的重点支撑。明确各细分领域发展方向和重点,使得“十二五”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更有抓手。
三是规划编制注重加强重大规划衔接,同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四是规划编制较为系统,内容较为丰富全面。规划涵盖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现状、开发利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各个环节,不仅是一个能源利用规划,也是一个产业发展规划,综合性较强。
《新能源规划》
八个“更加注重”
高新宇说,《新能源规划》强调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强首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提高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培育壮大产业服务体系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实施“3+2”工程,全面推进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积极促进风电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不断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应用,努力将北京建设成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发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
高新宇强调,《新能源规划》提出了很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亮点,具体可概括为“八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总量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体现高端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0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值达到400亿元,但在新能源技术水平上,目前北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创新资源、技术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全国领先优势,但整体技术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为此,《新能源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巩固新能源技术创新优势,加快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做大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等措施。北京市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要实现产业收入收入1000亿元,新建6到8个国家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和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培育形成5到10个具有影响力的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机构。
二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标准、高水平利用,体现民生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根据首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条件,着力推进与民生相关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高水平开发利用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九项新能源应用工程,并集中建设一批区域联供和多村联供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重点民生保障工程。
三是更加注重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等重点区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深化重点区域新能源应用水平。《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高水平建设一批体现当地资源优势与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水平相结合的重点示范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利用率达到6%,延庆县新能源利用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全县50%以上的居民使用清洁绿色新能源。高新宇介绍,在全球光伏发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之际,北京亦庄等全国13个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坚持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高水平建设一批太阳能光伏屋顶发电项目,提升高效光伏组件、智能电网等高端技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水平。
四是更加注重高端功能区新能源利用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规划,体现高端示范。《新能源规划》提出,统筹高端产业功能区能源禀赋特征和能源需求情况,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规划设计产业园区、楼宇、企业间的能源供给系统,实现循环高效梯级利用。在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CBD东扩区和海淀北部新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批一体化工程及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区域内新建公用和居住建筑推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高新宇强调这是在长远发展上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建设一批与产业功能相配套、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程度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到2015年,高端重点功能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以上。
五是更加注重发挥密集的研发创新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形成。这是未来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在。《新能源规划》提出,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首都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建设。通过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承接重大研发项目,提升技术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共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争取国家风电产业平台、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北京,协调推进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支持各类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设计服务,建立一批国内领先的试验平台、示范中心、检测中心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六是更加注重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体现产业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和高端示范应用的市场优势,实施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通过以“研发促进应用,应用带动产业,产业助推研发”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能力上取得突破,同时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提出,巩固太阳能高端技术研发优势,增强风电设备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新能源汽车刹那也化步伐,提高地热能技术研发水平,促进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升级和实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突破等重点任务。
七是更加注重新能源产业高端要素集聚,提升产业基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水平。着眼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重点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专业化、特色化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集聚高端要素和产业链环节,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北京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新能源规划》提出,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光伏产业及应用示范为主导的延庆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产业为主导的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发挥太阳能电池生产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带动,形成纯电动汽车电池、控制系统、电机、整车制造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打造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外新能源优势企业入驻,加快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园、昌平风电产业园、通州光伏产业基地和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等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推进为产业配套的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打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区。
八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软环境建设,体现机制保障要求。《新能源规划》从强化部门协调、扶持创新转化和搭建服务平台三方面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的总体设想: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政策创新能力、制定完善新能源相关技术、工程标准等加强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产业发展,通过探索税收信贷等鼓励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和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健全新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完善首台套机制等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通过建立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建立新能源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培训平台和增强新能源产业联盟纽带作用等措施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新能源规划所涉重点问题
高新宇在解读中,同时对《能源规划》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说明。
《新能源规划》提出,到2015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将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6%左右。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左右。其中核电和水电约占7%。相比于国家规划目标,北京无法大规模发展水电,同时发展核电不现实,因此,本市6%的目标相对合理,在所占领域比国家目标发展力度更大。
在重点工程方向与思路方面,《新能源规划》按照“支持高端、加强示范、扶持产业”的原则,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补助等措施,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的引导和服务,同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
在出台相关重点政策方面。“十二五”时期,为继续加大对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新能源规划》提出,加强落实国家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税收、补贴等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落实本市,同时加快本市太阳能光热、光伏、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上网等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制定,尽早制定新能源就技术标准、新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体系、新能源发电上网标准、太阳能光热设计、施工纳入建筑过程强制标准等,开展工程标准制定工作,北京市新能源统计体系及总量分解相关实施细则等政策,出台强制安装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北京市太阳能系统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并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方面实现大突破。
我国关于新能源的示范政策根据2007年国家发改委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于2009年首先在县级城市层面启动。绿色能源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1]。2009年12月,国家能源局要求各省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组织申报第一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并评选出108个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2]。以浙江省为例,龙游、景宁、温岭三县获评开展示范,平均获得国家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资金补助[3]。
2012年7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12〕1207号),提出 “十二五”期间,要建设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和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通过近两年的顶层政策设计,基本完成了新能源示范城市从目标、技术、政策和示范的系统性设计,形成了顶层政策框架。
2013年3月国家能源局就进一步做好城市申报工作提出了要求,并于2013年12月组织实施了新能源示范城市概念提升研究。2014年1月,国家能源局正式了首批81个示范城市和8个产业园区(包括5个先行创建试点城市),入选的城市将在新能源示范项目和应用方面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能空间,为引导我国城市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二、新能源城市政策设计与示范联动
1.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工作具有引领作用
全国新能源在城市层面的工作由试点(5个)到示范(81个),形成了基本完善的顶层政策架构和示范抓手。通过试点城市的新能源探索,为全面的示范工作提供了不同的借鉴模式。首批通过的81个城市,均具有良好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基础和地域代表性,通过在新能源领域的示范,具有引领全国城市能源结构实现实质性改善的作用。
2.差异化新能源发展模式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国家能源局于2013年12月召开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座谈会。通过示范城市的汇报,一致认为示范城市建设应遵循:一是规划引领,二是政府主导,三是项目支撑,四是多元发展,五是电网服务,六是金融支持,七是政策支持。国家能源局提出下一步要在现有基础上完善规划,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抓紧研究配套政策,加快项目实施。近期国家能源局将集中批复一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规划,2014年召开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现场会,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在促进地方发展和改善环境上发挥作用。
3.新能源的用能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广泛认同和不同程度的采纳
示范城市均遵循因地制宜和合理开发的理念,在新能源规划中,能够协调发展不同品种的新能源消费,能够按照国家关于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创建要求开展示范工作。示范城市将新能源与建筑相结合、适时选用微电网技术、农村地区生物质燃料技术等,尤其是城区汽油替代燃料(如甲醇等)的示范性规划,既有助于降低城区交通源污染的排放总量,缓解城市空气灰霾,又能够促进新兴交通能源产业的孵化和有效扩散。
4.依靠示范创建有效推动城市新能源科技的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新能源示范城市注重在产业层面推进新能源的示范工作,如,吐鲁番新区专门规划光伏产业园;德州按照“中国太阳城”的战略,实施全域新能源产业综合体的打造;敦煌根据自身独特的新能源优势,提出高强度开发与利用的产业思路;芜湖以高新区为产业引擎,在孵化产业的同时,面向市域强化产业辐射带动;湘潭作为老工业基地,以经济开发区和有产业条件的县实施新能源汽车、分布式能源和风电产业项目。
三、“十三五”时期深化新能源示范的思考
1.新能源示范城市空间格局与质量亟需加速构建和夯实,推动示范深化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首批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总数达到81个,“十二五”制定的目标将稳步得到实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4年4月对我国约31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的调研发现,新城新区建设总量超过900个。因此,加快引导我国城市规划遵循低碳的原则十分必要。
2.示范激励政策体系应强化与国家省市主体政策配套或关联政策的协同
从省级层面的调研发现,省级发展和改革与能源部门主要以贯彻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政策要求的形式,转发或实施申报工作。极少有省、直辖市提出本地区的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地方创建目标不够明确。与此同时,在落实国家制定的指标体系的同时,省级部门应当研究编制适合本地区的示范城市指标体系,引导所管辖地区城市因地制宜规划应用新能源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相关的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这不仅有助于规范地方城市的新能源发展,并有助于通过自下而上,全面形成成熟、有效的新能源示范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发展规划类型和全面系统的规范标准。
落地的和可执行的奖励政策相对有限,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引势必影响城区创建。国家虽然在顶层设计上已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各地应当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提出更高和更科学的评价标准。
3.总体评估创建成本并实施有效分解,明确投资配比和创新投融资机制
2010年首次批准了25个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城市(共90个城市申报)[4],2012年共计21个城市获得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共计6.78亿元)[5],每个城市平均获得约3.2千万元的资助。国家能源局对德州市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规划(2011年-2015年)的批复,主要意见聚焦在项目资金的落实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上。德州新能源示范城市的愿景,到2015年约需累积投入74.91亿元[6]。该投入必须以市场为主,政府配套为辅。将对太阳能、地热和垃圾焚烧等相关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4.能源行业各级主要职能部门之间有效协调与工作的机制尚未形成
发展改革、能源、国家地方国资委(下属能源企业)、建设、环境、工信、交通和财税等部门应围绕城市的新能源规划建设工作,建立部门间有效的协调与工作机制。新能源开发利用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规划的执行需要依靠国家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地方政府的施政决心和行动。比如,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问题上,就需要企业、能源主管部门和城建部门等多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预定目标。《规划》要写入当地的“十三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因此,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发展,应考虑由发展改革、能源、建设和能源企业为主体的领导小组及其他部门参与的部委级协调工作机制。发展改革、能源和能源企业从行业应用和示范工程予以管理;建设部门从项目规划实施予以管理,协同推进示范应用。
5.新能源利用可能引发次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亟需科学评估合理预防
新能源的开发过程和运营过程均可能引起次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中大型风电场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运营过程中磁场、噪声对周边飞禽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焚烧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对于区域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的影响;超大规模高强度集中化地源热泵应用对地质环境和局地物候的影响;光伏发电组件制造过程中环境污染和高能耗的控制与减缓等。亟需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监管的有效性出发,实施科学全面的评价,严格杜绝对环境的高冲击,统筹考虑能源消费升级与人居环境提升的关系。
6.获评示范城市的新能源规划建设应得到有效监管和指导
强化对获评城市的新能源规划建设的指导与监督,是我国能源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通过监督保障规划理念、行动方向和建设质量按照既定的要求稳步推进;通过指导和宣贯,可有效提升城市创建的能力并更好地积累推广示范经验,形成良好的示范创建机制,保障新能源工作在城市尺度的有效实施,为逐步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水平提供有效路径,促成示范城市能够在地区和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
四、推进我国新能源示范城市稳健发展的政策建议
稳步推进申报遴选进程,优化完善示范空间发展格局,推动能耗大省、新能源富省城市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制定与省级能源规划相适应的示范政策,明确与各级主体政策的协同衔接,出台促进市场参与的激励政策;重大示范项目实施成本控制,与金融、财税系统联合研究适合不同城市的新能源投融资参与机制并出台相关办法;加快形成有效的部门间新能源协调工作联席体制,率先在示范城市层面建立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与行政管理方法;建立并完善新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并制定有效降低环境影响的技术政策,拒绝高环境冲击项目;建立示范城市有效督导和经验交流,强化对新城/新区的新能源示范引领,深化区域间新能源技术政策合作与推广;建立并推广高效的新能源应用传播体系,深化公众对我国能源环境形势的认识,提高其主动参与应用的能力水平;城市和区域可再生能源多层次政策协同统筹推进,促进新能源示范城市既定发展目标的达成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加快淘汰城市落后能源生产和削减不合理能源消费,为新能源利用深度置换出有效空间,并激励市场参与强度[7]。
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荐绿色能源县的通知(国能新能〔2009〕343号).
[2]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关于授予北京市延庆县和江苏省如东县等108个县(市)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的通知,国能新能[2010]349号.
[3]我省积极推进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和新能源示范城市申报工作[N].浙江省发改委电力与新能源处 (2012-08-01) .
[4]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全国示范城市名单公布[N].中国地源热泵网(2010-07-21).
[5]关于对2012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示范名单进行公示的通知,财建便函〔2012〕61号.
1 销售现状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辆,销售20477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产销量超过2013年全年数量。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85辆和11777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07辆和8700辆。
2 国家政策
我国2001年将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列入“863”计划,以此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随后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除了往年提出的优惠政策外,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将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同时,国家公务用车也明确将进行“新能源化”,中央国家机关及示范推广城市,3年内公务用车中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不低于30%;而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从今年起采购比例不低于15%,并逐年提高至30%以上。
3 新能源汽车的特点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两种类型,其中纯电动汽车既能实现节约能源又能实现真正的零排放,是各大汽车厂商主要的研发力量所在,也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趋势。
下面以纯电动汽车为例,与传统汽油车相对比,来分析其优缺点。(见表1)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特点是“低碳”“绿色”“环保”,这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最大差异和突出的亮点,也是新能源汽车优势所在,应该以这个理念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特色进行宣传。
4 营销策略
制定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首先应了解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销售情况及国家相关政策,同时要立足于消费者,详细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者普遍关心购车成本、运行成本以及维护保养费用三个方面。从购车成本来看,由于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因此购车成本相对可以降低。从运行成本分析,电动汽车无疑更加节能,但由于目前基础设施不全,导致电动汽车充电成了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而对于维护保养费用,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各大汽车品牌的研发能力及经销商的售后服务体系是否完善。
因此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策略应该结合其自身的特质以及消费者的购车心理来制定,应区别于传统汽车的销售方式。
4.1 明确消费对象
明确消费对象是制定正确营销策略的第一步。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对象主要应该锁定在年轻群体、中高收入家庭及一些环保人士。
一方面,首先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价位相对较高,同时我国目前正处在发展初期,而年轻人更易接受新的思想,敢于尝试;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主要倡导的是节能环保,因此一些环保人士也应列为消费对象。
4.2 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目前我国轿车的主流仍然是汽油发动机车,大部分人对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及国家相关政策了解并不全面,甚至有些偏激,因此加大宣传力度非常重要。比如营销人员应侧重对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和国家优惠政策的宣传,同时可以为消费者计算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成本,通过数字对比,使消费者可以更为直观的发现新能源汽车的优点。同时还可以在销售门店内利用电子屏广告或者海报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举办一些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活动,比如有奖问答,试乘试驾等,让消费者逐渐了解新能源汽车,认识到它的优势,进而才有购买的可能。
4.3 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车主购车后,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售后服务、经销商的处理态度。我国现在还处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期,各大品牌除了研发新技术来提高品牌竞争力之外,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途径。若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期积累较多的客户,必然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处于优势地位。比如经销商可以进行定期的电话回访,关怀车主的用车情况,指导用车注意事项及保养方法,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
4.4 成立新能源汽车车友俱乐部
车友俱乐部提供了车友与车友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由于新能源汽车有别于传统汽车,因此经销商可以专门成立新能源汽车车友俱乐部,供大家交流学习,提供技术服务。
关键词:创新型;新能源;课程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09-02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一直都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鉴于新能源迅猛的发展趋势,我国各高校也紧扣新能源产业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大增的趋势,我校也于2012年成立新能源学院,成为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专业,旨在把加强新能源领域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的,这也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紧密联系的。[1]
一、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传统能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将在几十年内耗尽,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意义重大,由此进入了能源发展的黄金阶段。[2]我国对于新能源产业倾注了很多心力,虽然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相比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相对落后,但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发展也突飞猛进并且规模迅速扩张,同时也推进了新能源专业在大学教育中的迅速发展。[3]低碳、节能、环保作为现阶段我们支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并推行的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而建设以此为基础的新能源专业教育则是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面教育的重要方向。[4]
二、课程改革的意义
大学就是学生与社会最接近的一个阶段,是现代社会培养人才和传承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5]开设新能源这个专业就是为了适应人才的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在全世界范围内面对的能源危机。在教育理念上,我们一直致力于让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新能源专业课程的开设,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掌握,还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大学期间合理地做出职业规划,让学生摆脱死读书的模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现有的教学成果来看,新能源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立还并不完善,下面,我们将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6]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1.教学观念的改革,实现教学多样化。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发展就是要摆脱旧的观念形式,而创新则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国家迫切地需要创新型的高科技人才,而在培养的过程中,长久以来的教学过程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配合与接受,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创造的能力,因此要做出改变首先就要从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开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枯燥的概念定义,而是注重引导和开发,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其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突破教育的瓶颈,才能激发内在未开发的潜能,为社会输送更加优质的人才。[7]
此外,对于传统教育中的“以师为尊”,应该用更为现代的方式来理解: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由学生来拥护教师的教育,这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过程。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结果,这就需要老师讲授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更为放松地学习,在讲授中多些课堂的讨论,真正地参与其中正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2.课程内容的改革,实现课程的多元化。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对材料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覆盖也不断加强。对于新兴的学科的建设,一切都在摸索中,对于课程的设置也同样,我们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够把所学的理论自如地运用,在现今,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跟上这种变化,除了传统的教材学习,我们需要把这个行业的前沿科技和发展趋势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了解行业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同时教师应该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更加贴近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忱。
现在教学改革在很多学校都在进行,但多为“闭门造车”,课程的体系并没有与企业真正地结合,一味地追求新意,很多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实际价值,花费时间学习了无用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课程的核心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标准。[8]
3.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实践化。新能源专业属于工科,侧重于实践,现行的教育体系中理论课设置较为单一,缺少实践相辅助,枯燥的理论学习会增强距离感,在大的信息量的冲击下,缺少互动思维就会影响到知识的理解,这样就需要积极推行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实行培养过程合作化,创建一个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环境,避免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听,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探索、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9]可以在实验中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推行探索型创新性实验,完成验证型实验到开放型实验的转变,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老师的互动明显增加,并且会主动查阅相关的资料与老师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实现了多生一师到一生一师的转变,也就是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除了在学校里的实践,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如何使学生得到锻炼?这可能就需要加强校企联合的双向互动,这样企业可以在学校里找到适合于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获得更为基础性前沿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同时,也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优势,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扩展就业的渠道。[10]
4.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实现考核多元化。考核一般是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教学成果检验的一个标准。无论是在中高考中还是现在的期末考试,学生都在经历着“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在现行的教改方案中有提出,要实行文理不分科,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所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具有导向作用的。考试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检查,因此采取哪种考核形式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我们会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如下改革:
首先,我们现在的成绩比例是按照试卷70%与平时30%分配的,这也就是说平时的表现包括课堂的表现与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总成绩上没有起到主导作用的,导致学生普遍的情况就是考前突击,仅仅是考试前应试的准备就得到好成绩。这样的数字是不能够反映学真实水平的,我们可以把平时成绩分为出勤率,还有课堂的讨论性发言和一个学习报告等多个方面,让老师跟学生自己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适当减小试卷成绩的比重,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不会出现一个学期只有一个月学习的情况。其次,就是对考核内容的把握。对于新能源这个学科来说,我们接触的课程会涉及到很多的公式和运算,一般的考核都会侧重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对于学生我们总是强调创新,学以致用,因此考试的内容应该是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可以以写论文的方式,这当中可以包括在做专业实验时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当然试题具有灵活性,考试形式也不一定要一板一眼,可以允许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不仅实现了整个教学机制的有效管理,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四、总结
21世纪是一个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要求。在教育改革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又是核心,因此新能源的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对现行教育模式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对于课程的教学观点、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以及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和探索,在这个能源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要使教育教学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培养出新世纪合格的高科技人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惠晶.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3-54.
[2]左然,施明恒,王希麟.可再生能源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16.
[3]朱敏.我国新能源发展过快的后遗症不容忽视[N].中国经济时报,2012-07-30.
[4]高凤香.基于思想政治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J].价值工程,2011,(2):228-229.
[5]苏文佳,王谦,何志霞.面向新能源专业的“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15-116.
[6]张露露,杨学林,倪世兵.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概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6):67-68.
[7]陈春香,李啸骢,梁志坚,胡利坤.“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612-63.
[8]林涛,段春燕,卢东亮,欧阳萍.以“项目任务驱动法”为核心的光伏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设计[J].新课程.下旬,2013,(4):2-3.
走进北汽集团展台后,三位嘉宾在张健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北汽新能源的展车。 2013年,北汽新能源汽车实现在全国市场占有率25.55%,位居全国第一。本届车展,北汽新能源技术崭新亮相,据张建介绍,目前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最新研制的可续航300公里的纯电动车已在市场销售,其电池是和韩国HK公司合作生产的,电子控制系统是由西门子公司提供的。此外,可做公务用的大型纯电动车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值得关注的是,由北汽自主研发的纯电动汽车E150EV,在陆续拥有第一位摇号购车的私家车主、与京东上演“北京合”之后,又成为了北京车展指定摆渡车。随着北汽集团围绕新能源汽车开发与产业化不断加大投入,北汽已经在新能源汽车进入导入期的同时快速发展,北汽集团将在公交、环卫、出租车等示范运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私人购买纯电动车业务,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借助北京车展的平台,北汽集团希望北汽纯电动车可以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Patrick Blain详细询问了北汽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生产和销售状况,并对其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他表示,新能源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北汽集团已经并将继续走在行业的最前列。随后,张健引导嘉宾参观了舞台上展出的概念越野车BJ100。这是北汽在今年车展上推出的高驱动性越野概念车。该越野车完美诠释了北汽对未来越野车发展的方向。“我们的越野车由不同的元素构成,呈现出硬朗的风格,这款概念车是我们偏硬朗造型的主打车型。近些年,我们一直在为成为中国越野车的第一家而努力着。”张健自豪地说。在参观完概念越野车后,Patrick Blain对舞台另一侧的绅宝新车D50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号称“北欧型男”的绅宝D50是北汽收购瑞典萨博(SAAB)之后推出的第二款自主创新轿车。2009年北汽集团以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萨博技术平台知识产权,经过3年的消化和再创新,于2013年5月推出了第一款基于萨博平台的D70。作为新兴品牌,绅宝因其完美传承了萨博基因而获得了不少拥趸,D70上市半年时间创下市场销量过万的神话。D50作为D70的“胞弟”,不仅共享笼型安全车身、钟摆式B柱等技术,在驾乘体验及价格配置方面都显得更加亲民。而绅宝D50所宣扬的品牌理念――“北欧控”也刚好诠释了萨博故乡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现代功能主义”艺术风格,即几何形式被柔化,边角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的“有机形”,使其更富人性和生气。“瑞典人对汽车的理念及北欧对人、对生活的理念使我们在开发中受到很大启发。”张健说。
Patrick Blain的夫人之前就在萨博公司工作,主席夫妇对萨博汽车有着深厚的情感,了解到这些,张健热情地邀请两位外宾进入北汽新设计的运动型轿车绅宝D60 Aero车内进行驾乘体验。绅宝D60 Aero外观动感炫丽、时尚张扬,内饰设计精致舒适,极具动感,充满活力,给两位外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款绅宝D60 Aero运动型乘用车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杰作,以期使车的外观和内饰都体现出动感,给人以活力十足的感觉,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认同。”张健说。
由于是集团参展,北汽集团还展示了北京现代和北京梅赛德斯奔驰两个合资品牌,被张健形容“像一家人一样”。三位嘉宾分别参观了展台上展出的北京现代全新索纳塔和北京奔驰最新上市的C260L。据悉,在北汽集团去年销售的230万辆汽车中,北京现代品牌占100万辆,北京梅赛德斯奔驰约占12万~13万辆左右。
最后,张健向三位嘉宾赠送了北汽汽车的模型,并在展台前合影留念。Patrick Blain和Yves van der Straaten在参观完北汽集团展台后,对北汽集团乃至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表示高兴,并希望中国制造的汽车可以更多地出口世界。
据了解,北汽集团站在进入世界500强和产销突破200万辆的历史新起点上,在本届车展上再次发挥主场之利,携旗下自主品牌北京汽车、北汽新能源汽车、昌河汽车、北汽有限、北汽福田,以及合资品牌北京奔驰、北京现代等9大品牌整车企业,以北汽集团BAIC品牌形象联合参展。展示内容包括自主品牌整车开发设计、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汽车核心零部件总成、科技文化体系等。主要突出北汽乘用车“性能和越野”两大主题,同时着力打造“安全性、操控性、动力性”的产品品牌内涵特征。
据张健介绍,展台整体设计思路来源于北汽集团的LOGO,通过国际流行设计创作手法,结合企业经营理念,使展台整体设计成为集团LOGO的视觉艺术效果,突出表达国际化、科技化、简约化、现代化的展台艺术特点,从而体现北汽集团实力水平、品牌文化内涵及产品技术等特征,达到提升北汽集团品牌影响力,塑造汽车集团大企业和国际化大公司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环境 低碳 环保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42-01
1 中国城市环境问题现状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一半是出于我国。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之路一直保持着迅速发展的势头,在这条经济发展之路上,我国的生产方式始终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这一模式的应用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采用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在面临城市化加快及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使得我国原本就已很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在资源、人口、城市化等一系列问题下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根据前些年500个“城考”城市的统计结果,有290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无法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有119个城市甚至超过了三级标准;有50个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长期低于50%,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不到标准;垃圾围城、机动车污染、噪声扰民、扬尘污染、油烟污染等环境问题都很突出,已成为城市居民环境投诉最多的问题,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环节,目前现有的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无法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再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化处理及危险的废气物的处理措施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欠缺。
另外,在我国传统城市发展之路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未得到充分解决得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之路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城市发展中一些城市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区部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地向城市周边地区扩展与蔓延,即城市环境污染的边缘化问题。具体表现在城市周边地区承担着分散城市中心地区的生活污染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由于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因此,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一些工业废气等污染同时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污染状况的愈发严重。由于城市周边地区污染的加剧,给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带来了难度,影响城市地区与城乡的协调发展。
2 应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低碳环保措施
城市是人口、经济集中的地方,也是环境压力最大的地方,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发展城市。应对环境变化,建设低碳城市,需要我国政府和城市居民的同心同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城市污染,保证环境和谐美好。
第一,发展新能源,促进城市低碳化。依照资源情况和经济需要,各城市应不断发展新型能源,提高新型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减少传统污染能源的比例。绿色支柱能源主要以天然气、水电及核电为代表,通过对风能、太阳能等一些非可再生能源的积极开发与发展,推动能源的清洁化生产与利用。通过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能源向清洁化及低碳环保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推动新能源的开发与发展,我国国内一些发展较为发达的城市应首先作出实践,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通过在较发达城市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推动新能源的推广与普及。由于我国目前主要的生产能源还停留在煤炭为主的生产状况,因此,推动新能源的开发与普及,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城市低碳发展路线首先应体现在城市规划理念上。如在实现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中如何推行及贯彻低碳理念,通过低碳理念的普及,实现城市能源、交通建设、建筑及照明等各方面绿色发展路线。在低碳环保的规划理念下,为了促进城市的低碳发展,笔者有以下具体建议。如在能源建设上,应积极推广无污染或可循环利用的能源,以太阳能为代表。通过对太阳能及光热能量的开发应用,推广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建筑。积极扩大公共交通工具清洁燃料的使用率;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政府可采取一些措施,积极提倡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产出,扩大市场对此类型汽车的需求;在交通建设方面,加大公共交通的发展,通过对公共交通的发展与建设,尽量减少目前私有车辆对环境的污染;在治理城市噪声方面,如加大对建筑施工单位、工业生产部门的管理与监督,扩大社会生活噪声的治理源、禁止机动车在市区鸣笛等等。
第三,积极宣传低碳生活。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的主导者与参与者,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因此,如何实现城市居民消费生活的低碳环保化,对于改善城市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绿色理念,积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加大城市能源的高效利用率。
第四,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作为人类生活得发展方向,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与认可。因此,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低碳能源得开发、利用与普及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高贵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新能源技术的互相交流,加大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度。如目前我国与美国已建立了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共同投资成立了清洁能源研究中心。
3 结语
城市的繁荣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执政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对我们自己的经济文化等发展意义重大,对世界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也有重要影响。中国国土面积大,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少,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如何消耗最好资源以及尽量少以环境损害为代价,取得国家最大的经济发展效益和人民幸福生活诉求是一个重要课题。在城市发展中,如何处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平等”,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走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营销策略;天然气;新能源;市场竞争
据相关数据显示,天然气市场正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所以在新能源市场销售中,天然气企业需要制定出完整、科学、合理的营销方案,以便适应新能源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下文分析了天然气销售的特征,根据其特征对其在新能源市场中的营销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目的在于提高天然气的销售总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天然气营销的特征
(一)具有系统性。天然气营销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要想成功营销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巨大的资金,因此天然气销售企业应该实施系统化管理,包括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建设和维护,可以得出,天然气的营销构成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
(二)具有公益性。作橐恢智褰嗟幕繁W试矗天然气属于基础公共产业中的一部分,其体现了天然气营销的公益性特点,天然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既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又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分析目前我国天然气的运输方式主要以灌装配送为主。
(三)具有区域性。天然气营销存在一定的范围,其管道建设也需要在一定的区域内,管道的区域性决定了天然气营销过程的区域性特点,使得天然气在营销过程中受到管道因素的限制。
二、天然气营销现状分析
(一)天然气市场营销理念和模式落后。因为我国天然气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垄断经营模式,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不重视市场及用户的需求,天然气营销理念和模式相对落后,但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人们已经领略到市场经济的好处,但在新能源市场中的营销过程中显现出天然气营销理念以及营销模式的滞后性,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整改,以便适应能源市场的新要求。
(二)价格机制不完善。我国的天然气企业将企业的发展重心放在了如何赚取更多的差价,却没有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天然气价格传导机制。另外,相关的政府部门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没有一定的制度来规范天然气的价格,导致市场竞争中时常会出现天然气价格倒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然气的市场营销。
(三)市场营销管理过程混乱。首先,我国缺乏良好的市场营销管理制度,由于天然气企业的领导对天然气的市场营销方面不重视,在培训新进成员的过程中,也没有一定的考核制度,培训过程也是敷衍了事,从而促使企业中缺乏市场营销人员的储备,导致部分人员流失;其次,对天然气的使用新技术还是储备不足,例如燃气热点和联供项目的技术不足,缺少有效方案,阻碍了我国天然气在新能源市场营销中竞争力的提高。
三、提高天然气在新能源市场中竞争力的营销策略
(一)改革天然气市场营销理念。1、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树立诚实守信、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努力提供优质的天然气商品;要重视燃气基础设施建造,管网的建设、输配网络的完善也要从用户出发,一定要适应用户的用气发展,才可以满足不同用气客户的各种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宣传节能产品,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在为客户提供优质天然气产品的同时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减轻消费者负担。2、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燃气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需要时刻了解市场的发展状态,做好对市场的跟踪调查,对于供需平衡情况要有充足的预测与估计。管理团队需要规范市场化管理,依法经营,从新能源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天然气供应和销售计划。营销策略要灵活,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提高营销效率,创新管理手段,才能开拓市场、扩大经营。
(二)天然气价格营销策略。季节不同,天然气的销售价格有所不同,在一年的营销过程中,会出现高峰期和低谷期。如当天然气销售处于高峰期时,很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时需要天然气企业从市场角度考虑,积极调整天然气营销价格,正常使用的部分仍按原有金额,但超出部分按照高标准收费,唯有此才能减少资源的浪费,满足市场的动态需求。
(三)提升营销团队的技术水平。开拓天然气营销市场燃气企业要加强天然气营销相关部门的人员培训,要通过组织学习相应的知识,让天然气营销人员熟悉各种商业应用、工业应用以及新型应用技术,掌握这些应用技术的特点、组成、适用场合及经济性考量方法。燃气企业可与高校等研究单位设立联合工作室,在燃气空调、分布式能源等新型应用领域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的技术力量,为营销人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加强建设天然气运输管网。根据上文天然气营销区域性的特征可知,要想扩大天然气的营销范围需要建设更多的运输管道,同时加强对天然气管道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以便确保天然气在使用时的安全与可靠,进而间接提高天然气在新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天然气营销的服务质量,完善天然气售后服务体系,二者有机地配合,对于天然气的营销更有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天然气营销是一种公共产业,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天然气营销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我国天然气企业自身发展的优劣,同时还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提高天然气在新能源市场中的营销水平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汽车风电能源 能源创新 能源循环 资源节约 汽车新能源时代
一、提出汽车风电能源产业化构想的背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者相辅相成。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节约能源是节约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支撑,能源使用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把节约能源放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能源创新,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循环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供给安全。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中国汽车风电能源产业化构想,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
二、提出汽车风电能源产业化建设的依据
1、“汽车风电”专利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
“汽车风电”的风力发电系统的基本原理与一般的风能发电厂的风能发电机一样,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与机械动力学原理综合设计,利用风能带动叶片旋转,通过增速器将转速提升促使发电机达到最佳工作效果。“汽车风电”系统是由风力发电机+数字逆变器+数字直变器+充电器等主要部件组成。专利技术发明人在多年的自驾车经历中,发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大的逆向风流,这是一种不知不觉的风能,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如果将这种风能捕捉到并开发利用到汽车本体,一定是一项节约能源,让能源循环再生的技术革命。“汽车风电”就是在这种理念中产生发明成功的。
2、“汽车风电”专利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
“汽车风电”系统的开发、利用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发明理念的先导性。“汽车风电”专利技术应用了能源循环产生的物理规律,利用汽车自身搜集自然风能、转化能量、再循环利用能源,有“法道自然”的理念,与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一脉相承,在节约能源,使用绿色能源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创新了新的技术空间。从国内外现有资料查看,目前陈开顺研发的“汽车风电”系统用于汽车配置使用尚属首列。国外有利用风力行驶汽车的报道,基本上止步于“荷兰式”大型风车发电模式,让汽车搭载巨型发电风叶,有的是直接利用自然风力像船帆一样推动或如放风筝一样拉动,都不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国内涉及这方面的报道,都不在一个技术层面上,其设计、应用理念应该明显落后于“汽车风电”系统。
(2)技术创新的先进性。陈开顺在设计“汽车风电”系统时,应用自己专业知识,很好地解决了汽车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风能如何极大化地转化为电能的一系列问题,尤其为此创造性地设计了“汽车风电”专用发电机,这是本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它能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捕捉风能转化为电能。此外,一般人难以想到,设计多组通风管道,每组管道中串联多个微型发电机,多组电机同时启用发电,发电功率远超想象。“汽车风电”系统属于一个集“收集风能、供给电能、蓄存能源”为一体的能源循环先进系统,具有应用生产实际的先进性。
(3)市场拓展的先发性。2012年,国务院正式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指出,以纯电驱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根据规划,在产销方面,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然而一年过去,规划的目标只完成了不到3%,据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今年两会期间的发言,2012年中国只卖出了11375辆纯电动汽车,而在这一万多辆销量中,有80%以上来自公共交通系统的采购,相比2012年的全国1930万辆的汽车总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这里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窘况,但更多地可以看到“汽车风电”在开拓市场上的巨大前景、更多机会。有专家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需要打通充换电基础设施这一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其实,“汽车风电”可以绕开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不利因素,若仅是混合动力汽车配置“汽车风电”系统,完全可以不考虑充电站、充电桩的布局、建设问题,采用“汽车风电”专利技术后,可以把昂贵的电池换用其他低价、容量小的电池代替,大大降低纯电动汽车的成本,从而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3、拓展“汽车风电”专利应用空间,把“汽车风电”能源推向产业化
在汽车领域可以广泛安装在采用内燃机动力的轿车、越野车、皮卡车、微型货车、微型客车、中客、大客、轻客甚至大、中、小型厢式货车等多种车型上,因为这类车型都具备安装“汽车风电”系统的车顶蓬条件。如果随着对“汽车风电”系统进行设计升级,那么,理论上任何汽车都可以安装。这样,每一辆配置“汽车风电”系统的汽车都将成为一座移动的小型风力发电站,若把每辆汽车的发电能源收集、蓄存、集中上网,将是“涓涓细流,汇成”的效果,其能源资源不可估量。此外,通过测试,还证实“汽车风电”系统可以在自然风速达到6m/s的条件下,即可正常运行发电,这为针对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研发家用风力发电系统提供了依据,开辟“汽车风电”专利技术更广的应用空间。
三、“汽车风电”能源产业化设想
产业化成败关键在于产业各环节的利益联结,产前、产中、产后的链条有序运转。在此,从“汽车风电”能源产业的物质基础、政策基础、商业模式提出如下设想。
1、迅速实现“汽车风电”系统的规模化生产
以湖北为重点,在全国几大汽车生产基地,合理布局组建“汽车风电”系统生产企业,在短时间内形成量产能力。2015年前达到年产10万套生产能力,2020年前达到年产200万套生产能力,在2025年每年具备500万套生产能力。使“汽车风电”系统能够满足发展“风电汽车”的需要。
2、快速推广“汽车风电”系统在适宜车型上广泛应用
首先在新能源汽车上配置“汽车风电”系统,解决目前新能源汽车因基础设施不配套、滞后而面临的困境,配置率在2020年之前达到60%以上。其次,在内燃机汽车其他适宜车型上配置率达到10%以上;在2025年,能够实现80%以上新能源汽车配置使用,20%的内燃机汽车其他适宜车型配置使用;力争在2025年全国各类适宜车型配置“汽车风电”系统达到2000万辆规模,占全国汽车总量约10%左右。
3、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汽车风电”能源的发展与“风电汽车”的推广普及是不能离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础设施合理布局的,国家应加快充换电站、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超前布局。在2025年,全国的高速公路服务站点全部配套建立充换电站,在各县级城市布局建立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点;在大城市完善充换电站网点布局。让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池有如现在内燃机汽车加油一样方便。同时,在县以上城市设立直流电能集中上网机构,满足“汽车风电”能源富余部分上网销售出路问题。
4、让配载“汽车风电”系统成为赢利的商业行为
“汽车风电”能源要走产业化,必须有一套商业模式有效运作,让配置“汽车风电”系统的汽车可以从生产的“汽车风电”能源产生较好的收益,产业才能持续发展。这需要国家从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给予政策倾斜,让“汽车风电”享受新能源价格。以小轿车和大型客车为例:小轿车配置20kw的“汽车风电”系统,需一次性投入8000元左右,其发电量大约是每小时8kw。若每天平均行驶3小时,全年按300天计算,可产生电能7200kw,按新能源电价0.8元出售上网,可收益5760元,两年内可以收回全部投资,从第三年每年可产生5000元左右利润。若是在出租车上配置,其工作时间平均为10小时以上,当年即可收益赢利1万元以上(毛收益为19200元);在大型客车上配置“汽车风电”系统可达到380kw,总投资在8万元左右,按每小时最低蓄电50kw计算,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全年可产电150000kw,收益9.6万元,也可当年收回全部投资,从第二年即可每年收入8万元左右。由此可见,在各类适宜车型配置“汽车风电”系统是一项收益高、效益稳定、营销便利的投资行为。个人、企业可以把“汽车风电”能源的开发作为一项赢利商业模式加大复制,快速推广。
5、在公路上建起无形的“长江三峡大坝“发电站
全国公里通车里程175.8万千米,高速公路2.7万多千米,随着“风电汽车“的普及使用,车流就变成了可以产生绿色能源的“河流”,每辆配置“汽车风电”系统的汽车都是一座座可以移动的微型电厂。那么,“风电汽车、移动电厂、分散发电、交换上网,涓涓小溪、汇成”的局面就能实现。仅以大型客车、大型厢式货车配置“汽车风电”系统200―380kw为计算,若两类车型各配置量达到500万辆,共计1000万辆(这里不算其他车型),按每天8小时行驶计算,每小时最低50kw发电量计算,全年300个工作日可发电1200亿千瓦,相当于“三峡大坝”全年1000亿k w的发电规模,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38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000万吨。“三峡大坝”总投资3900亿元,建设期长达10年之久。在我国公路上开发“汽车风电”能源,无疑是再造了一座无形的“三峡大坝”,而且,这座大坝:无移民之忧,无生态之害,无战争之危,无输电之网,无投资之巨,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无法估量。
【参考文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开始主动寻找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全球各国竞相追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世界上主要汽车制造大国均制定了目标远大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
中国在过去6年里也经历了一轮新能源汽车“”。自2009年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以来,政府部门寄希望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抢跑全球汽车业。当时,麦肯锡公司调研了北美、欧洲、中国和印度乘用车市场,得出的结论是,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家处于相同起跑线,中国有成本和市场优势,有潜力和可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尤其是2014年来,政策支持不断加码。国务院各部委推出了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购车补贴、税收减免、准入、推广应用、产业链研发、配套设施建设等支持政策,各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以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在政策暖风和市场驱动之下,中国汽车公司纷纷研发和推广力度,新能源汽车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不可否认,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发展新能源汽车,既需要我们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也需要加强与国际汽车跨国公司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理念。
2015年6月,由国能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国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资的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落户天津。按照规划,已经成功收购瑞典萨博汽车核心技术的国能新能源汽车公司,将依托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全力进军纯电动汽车以及增程式电动汽车生产领域。
中国新能源汽车现状到底如何?应该如何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国能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推进或可为政策制定者和行业从业者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发展现状
自2009年来,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2012年起,中国汽车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10%左右,汽车产业凭借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和极强的产业关联,成为制造大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在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一是严峻的交通和环境压力。在中国的一些主要城市,均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和雾霾问题。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气体,被认为是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亚行与清华大学曾报告称,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惊人,仅用于治疗疾病的成本估算就相当于GDP的1.2%,加上外延的边际成本,则高达3.8%。二是能源安全受到严重挑战。根据测算,中国原油年均产量峰值最高仅在2亿吨的水平。但近些年,中国石油消费猛增,到2014年国内石油消费已超过5.19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59%,目前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由于原油主要进口所在地区政局动荡不断,在全球石油市场中定价权缺失,以及油气进口运输管线随时面临因突发事件而中断的风险,中国石油供应安全堪忧。而汽车则是新增石油消耗的主体,每年新增石油消费量的70%以上被汽车消耗。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25年,单是中国的汽车市场需求量就将消耗掉全球四分之一的原油供给。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业界普遍认为,推广普及新能源汽车将有助于降低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和缓解城市拥堵区域空气污染等问题。
此外,发展新能源汽车还能给长期将市场份额拱手让与合资企业的中国车企带来“弯道赶超”全球同行的新机遇。汽车产业咨询公司IHS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国产汽车占中国乘用车销售市场份额仅为7%,而进口汽车和合资汽车分别占到25%和68%。通过大力发展和普及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发展,将能在国内广阔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抢得先机。
在出台各种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同时 ,中国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根据麦肯锡今年4月的报告,中国政府已投入逾370亿元人民币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包括为车企、供应商、消费者和研究机构提供研发补贴、建设充电设施、消费者购车补贴及税收减免等。
不过,政策的初衷与理念虽好,真正落地仍面临诸多困难,新能源汽车都还远未成气候。由于低估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培育消费市场的难度,政府的投入大量 “交了学费”。在中国市场上,至今目前还缺少有吸引力的产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消费者认知度不足。与各种规划的预期目标相比,电动车销售、基建配套和技术开发等指标均未达成。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缓慢,其实并不出市场人士意料。安邦咨询分析师贺军分析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技术发展面临瓶颈,整车厂商没有推出受欢迎的车型,消费者习惯还有待培育,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构成了一道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