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发展理念范文

旅游发展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发展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发展理念

第1篇:旅游发展理念范文

内容简介:

创新理念实现三十年旅游发展

凝心聚力摘得“世遗”桂冠大胆探索出三十年的旅游改革创新和三十年的发展成就。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解放思想的空间有多大,现代旅游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有多大,现代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变化成效就有多大。……

你已经达到或超过今天所能查看的信息总数!

第2篇:旅游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 民族民间文化 乡村旅游 融合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0引子

近年来有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学术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而在社会实践中,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从表面上看也是风生水起。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发展的效果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个样子,效果不理想。作者认为,发展理念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我们指明的方向以及由此而展开的研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1民族民间文化的功用

1.1文化是一个族群的生活氛围

对一个族群来说,人们生活在一个文化的氛围中,又不断地创造延续发展这种氛围。这种氛围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是有很长的历史渊源,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等等长久积淀的结晶。族群的每个个体都不能脱离这种氛围生活,或者说每个族群都带有很深的族群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也深深地刻印在族群的每个人身上。这种文化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须臾不可离开,如果脱离了这个氛围或者说去掉了这个烙印,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民族性了。如一个山东人和一个四川人,从照片上我们看不出两个人有什么不同,但是只要他们开口说自己的方言,就很容易判断他们是哪里人。这是族群文化的基本功用。族群的个体能不能脱离其族群文化而独立生活,答案是肯定的,似乎也是否定的。

1.2文化的软约束导致文化的传承与裂变

族群的个体并非离开了族群文化而不能生存和生活――这是文化的软约束。这种软约束导致了文化的传承与裂变。一个人或者一个族群的一部分人到另一个族群生活,“战争”首先在两个不同族群的“文化”层面展开,就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如果外来文化适应了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就逐渐消失,而本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相反如果本土文化被改造了,服从外来文化,则本土文化消失裂变,而外来文化反客为主。得以传承而“胜利”的这种文化实际上也不复是原来的那个文化了,加进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外来族群的人到一个新的族群生活,被同化了,自己文化消失了,这种生活能否被接受?

1.3空间变异的文化在时间上也是不可以接受的

所谓的空间变异,是指一个族群的人到另一个族群生活。改变了其原来的生活空间。这里说的“时间”是指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跨度。一个在中国生活惯了的成年人到国外定居感觉到不习惯,所以有“落叶归根”之说,但是,这个人的下一代或者下几代人会感觉到习惯,于是我们说文化变异在时间上是可以接受的,其实这是不对的。下一代人或者下几代人,为什么会感觉到习惯呢?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文化氛围中,异国他乡的文化是他们的“初始文化”,根本不存在习不习惯的问题。因此,他们一旦回国生活反而不习惯了,这恰恰说明,时间没有解决不同文化的适应问题。

这样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人不可以离开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氛围。否则,他在精神上或者说其幸福指数上就会大打折扣――这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终极功用!

2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

2.1民族民间文化与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和民族民间文化融合发展,则在于其文化的特殊性。旅游的兴起就是源之于不同区域的文化,对不同文化的好奇是旅游产生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动机。可以这么说:没有文化的差异则没有旅游。

乡村旅游没有民族民间文化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之间的关联是天然的。科学的表述应该是:民族民间文化既是乡村旅游的“因”,也是乡村旅游的“果”,换言之,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特殊性吸引了客源地的游客来旅游;而游客来旅游的目的也是为了领略民族民间文化特殊性。本来文化是文化,旅游是旅游各走各的路,由于实用主义的目的,这两个本来可以各自发展的产业,基于其“天然”关联性,在功利性思想的指导下,而主动地引导其融合发展。

2.2乡村旅游对民族民间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乡村旅游往往是要打着弘扬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旗帜的,但乡村旅游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值当怀疑。实际上,功利性的乡村旅游非但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而往往走向它的反面,变成――宰杀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把屠刀!

千百年来,民族民间文化保持其传承与发展,恰恰是没有碰到外来文化的撞击或者是侵蚀。而旅游无疑提供了这种平台,功利性的旅游不仅是提供这种平台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其在这个平台上PK。由于“文化的软约束”,假以时日,民族民间文化将慢慢失去特殊性而泯灭,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贵州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其原生态的特征是外界所向往并愿意一探究竟的。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使得处在大山深处,崇山峻岭中的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留和传承。可以说是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现代工业文明”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席卷全球,出现了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通信光缆的铺设,大山深处的文化就不可避免的面临外来文化的挑战!这种挑战是通过两个路径实施的:一是叫“走出来”,山民直接溶于外边世界接受或体验外部文化;二是叫“走进去”,外部文化进入大山深处。乡村旅游就是外部文化走进去的一种形式。问题的关键是:这“一进一出”就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博弈绞杀!

3民族民间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向

3.1对立统一的发展

在主观上民族民间文化不能是乡村旅游的“诱饵”,应当是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的氛围,在文化的碰撞中能够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如人才的回流,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后继有人,有些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绝艺后继乏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总而言之,让民族地区的人们热爱自己的文化,并积极参与到自己的文化创新发展、传承弘扬的轨道上来――不能奢望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不喜欢自己的文化而让别人喜欢。

3.2保得住青山绿水

具有丰富民族民间文化的贵州,当然不能是一个被现代工业文明所遗忘的角落,发展是必须的。但是由工业文明激活的农经文明的发展道路是“一把双刃剑”,“拿来主义”要有所取舍,村村通公路,户户有电缆――这是必须的,但是各村各寨全面开花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摒弃,谁都没有权利竭泽而渔、破坏生态、青山绿水不仅是我们这代人的也是子孙后代的,青山绿水就是最大的社会财富,这对贵州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保住青山绿水,就必须有序开发,不能各自为政。大山深处,茫茫丛林散豆子一般的村寨各自为政,而各村寨的每户村民又各自为战――势必导致乱砍乱伐盲目建设破坏生态破坏环境,必须划片划区――因势利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切断各户与外界的直接利益链接;其次,转移支付,游客冲着村寨的独特文化而旅游,为此而支付的费用,并不会直接变成村寨的收益。是被旅游的六元素(吃、住、行、娱、游、购)所代表的六大产业共同瓜分掉了。政府应当将这部分的税收转移支付到划片划区集中管理的旅游景点,最终让村寨的人民受益。

3.3留得住乡愁

“留得住乡愁”这五个字含义十分深刻,博大精深,很难用几句话解读清楚。但关键点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在本文指的是民族民间文化的自信,“乡愁”就是对家乡故土的眷念之情,一旦离开就愁肠百结,家乡故土对游子有难以抗拒的魅力,何以对家乡有这种感情呢?就在于千百年来“这方水土”所蕴含的文化魅力。而这种魅力已经深深地根植于“这方水土”所呵护的人群中。那么“留得住”就是对“乡愁”有决定意义的事情了。同样也折射出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事情了。换言之,一旦对故乡故土没了眷恋――那么就意味着民族民间文化的消失。“乡愁”的断灭――就是一个族群风流云散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6).

[2] 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7).

第3篇:旅游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兴凯湖;可持续发展

一、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1.“ “循环经济”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指在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组成的整个系统内,在资源前期投入、企业生产、消费者使用产品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纯粹依赖消耗资源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生态型的、依赖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2.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废弃物排放,对废弃物实行回收再生产,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就是著名的3R法则。 即减量原则、再利用原则、循环原则。

(二)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在旅游业的开发上,依照循环经济理念,减少资源开采量,减少环境污染,以期达到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业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兴凯湖景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东南部,距鸡西市130公里。兴凯湖由火山喷发地壳落陷而形成,是以湖泊、湿地、森林等自然旅游景观为主的风景旅游度假区。兴凯湖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现存的重要的湿地之一、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成员。然而随着兴凯湖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地的旅游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鸡西建立生态型旅游城市的目标实现,制约了兴凯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兴凯湖旅游区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管理

兴凯湖旅游区包括当壁镇、兴凯湖乡、白泡子乡以及兴凯湖农场的865农场、857农场、8510农场二分场和兴凯湖水产养殖公司的土地使用范围。这些土地分别归属6个行政单位管辖,在权属上各自为政,故缺少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在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上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破坏。

(二)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不到位,景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农业生产污染。据调查,在穆棱河畔泄洪区、兴凯湖保护区周围都种植了大面积的水田,由于现代农业施用了大量的化肥,这些化肥污染物通过湿地,随着河流,最终进入兴凯湖,对兴凯湖湖水的水质以及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不良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鸟类变少,野生莲花景区的莲花锐减,如果不加以治理,当地的水鸟栖息繁殖地将不复存在,兴凯湖畔美丽的野生莲花也将消失。

2.工业污染影响湿地平衡。当地的兴凯湖造纸厂,年排污水223万吨,年排化学耗氧量(COD)4751吨,对湿地造成较大污染,并且还导致了兴凯湖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3.人为因素造成景区生态环境受损。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一方面当地农民不断的占用湿地,进行耕种,使湿地面积快速减少。例如,兴凯湖龙王庙核心区西的金源农场开发后,保护区核心区天然湿地实际面积至少减少了两万公顷,水禽、猛禽失去了家园,每年的农耕活动都干扰着鸟类的迁徙和繁殖。另一方面当地农民还冒险私自砍伐兴凯湖特有的国家二级保护渐危树种——兴凯湖松;另外当地人还存在休渔期、禁渔期仍然捕捞的行为。这些因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的行为,严重破坏景区的环境及生态平衡。

(三)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1.运力不足。从目前的情况看,从鸡西市、密山市去往各重点景区的公路较为便捷,尤其是机场开通后,更是方便了省外游客来兴凯湖旅游度假。但是目前由于鸡西密山的旅游车辆运营企业较少,从鸡西、密山直接通往景区的正规营运车辆非常少。此外,由于从省会哈尔滨到达鸡西与密山的列车次数较少,省内的旅游团队往往很难订购到火车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省内游客的出游。

2.景区接待能力有限。据统计测算,密山市区内基本达到旅游接待标准的大小宾馆约有床位1400张左右,沿湖沿江主要景区有接待床位1000多张,在旅游旺季时会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从床位数量上来看,兴凯湖旅游度假区存在严重的接待能力不足问题,制约了大型旅游团队的出游计划。

三、 循环经济理论下兴凯湖旅游度假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以循环经济的减量原则为指导思想,制定完善兴凯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

要想真正实现兴凯湖成为国际旅游生态基地的目标,政府必须把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中的减量原则应用于旅游发展规划中,树立“以保护促发展”的理念。

在具体措施上,第一,要减少对湖水的污染源。政府在兴凯湖发展规划中应明确对兴凯湖水造成污染的工厂进行关停,对上游的农田进行退耕还林。第二,减少对湿地的占用。坚决杜绝农户滥占湿地,并对已经占有的湿地实行退耕还湿,以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第三,尽量减少人类其他活动造成的对兴凯湖以及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干扰,从而保证兴凯湖旅游景区的生态性和吸引力。

(二)兴凯湖各景区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合作。

兴凯湖各景区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商兴凯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大计。由于旅游资源管理的权责不明,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兴凯湖旅游管理体制应走出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传统管理模式,由相应的政府部门牵头,相关行政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共同参与建立和规范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护,避免景区开发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行为。

(三)政府应以绿色GDP指标为基础,建立兴凯湖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所谓绿色GDP就是在评价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时,应该从生态、环境、文化和经济等多个角度综合进行评价。而不是简单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水平等指标为主。针对兴凯湖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政府应从资金上加大投资治理污染,加大执法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强完善本地的旅游法规,聘请专家对各项综合指标进行评价,真正建立起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体系,以达到国际生态城的目标。

(四)积极与地方院校合作,共同培养生态旅游人才

鸡西大学是当地惟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有关方面应与之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合理进行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真正使地方教育服务于地方旅游,同时使旅游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目前资金来源有省政府国债,地方政府拔款,还有亚洲行GEF项目的款项。如果进行大规模的恢复生态工作,则需要更多的资金。除以上渠道外可考虑引入社会企业资金进入,一方面化解资金困难,另一方面也可扶持地方企业的发展。

(六)通过政策扶持,增加对兴凯湖旅游度假区的服务供给主体。

第一,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汽车公司增开市区通往旅游景区的客车,解决无车可去的现状。第二,政府可联合当地旅游专家对村民进行宣传、引导和培训,鼓励当地居民对自家居住环境进行改进,开设家庭旅馆,以接待旺季的大量游客。

[参考文献]

[1]于春雨.兴凯湖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研究[J]. 鸡西大学学报,2011(6).

[2]鸡西市政协.关于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建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R]. 2011.

第4篇:旅游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杭州 旅游纪念品 发展 品质感 杭州特色 品牌

1.杭州旅游业的发展 

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的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越来越吸引海内外游客的到来。2011年6月25日,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西湖,也是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杭州的旅游业日益增长。 

随着一些国际化的会展在杭州的开展,如休博会、西湖博览会、国际动漫节等等,也都给杭州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鲜活的时尚元素、科技元素,给这座老城赋予了时代的新貌,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 

据杭州市假日办统计,今年10月1日至7日,杭州市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490.01万人次,与上年“十一”黄金周相比增长了15.9%,其中西湖景区各景点累计接待游客385.05万人次。国庆7天,杭州市共实现旅游收入63.2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十一”黄金周相比增长19.6%。 

2.杭州旅游纪念品发展的必要性 

杭州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脚步却没有跟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2.1发展旅游纪念品,可以加大杭州旅游收入 

随着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杭州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需求也在大大增加。在发达国家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相当高,而我国还比较低。开发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可加大杭州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收入,从而增加杭州旅游的总收入。 

2.2发展杭州旅游纪念品,宣扬杭城文化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对于这个城市的纪念,也是这个城市给游客的名片。而杭州现有的旅游纪念品,多老旧缺新,且粗制滥造,更缺少了杭州特色。杭州旅游纪念品做为杭州的城市名片和无形的城市宣传单,可以宣扬杭城文化 

3.杭州旅游纪念品的现状 

对杭州旅游景点和旅游纪念品,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纪念品的调查发现,杭州旅游纪念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3.1样式陈旧,没有更新 

保守的传统工艺品,与几十年前的一样,没有随着时间而进行再设计,导致在游杭州的游客无从下手。如油纸伞,虽然极具杭州特色,赋有杭州古城的文化,记载了杭州爱情的千古绝唱,已经成为了杭州旅游纪念品中的经典,但几十年不变的造型与样式,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再设计,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生活。 

3.2品种单一,缺少创新 

杭州的旅游纪念品多在各个景点的服务站销售,不难发现在不同景区的旅游纪念品,没有根据景点特色而设计,全城统一。除了油纸伞,就是丝巾;不是茶叶,就是藕粉。为什么六和塔的旅游纪念品和雷峰塔的会是一样呢?为什么西湖新老十景的服务站,卖的都是一样的旅游纪念品呢?旅游景点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纪念品的开发并未跟上 ,面对一成不变的产品,游客在消费上也倦怠了。 

3.3做工粗糙,缺少品质感 

杭州现有的旅游纪念品,除像王星记、张小泉这样有品牌的产品,大部分产品本身做工缺乏精细度,包装也极其拙劣。这样的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其与品质杭州的城市主题所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对于杭州的认识,以及游客在杭州旅游的愉悦度。 

3.4与周边城市产品雷同,缺少地方特色 

第5篇:旅游发展理念范文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属于管理哲学的一个门类,它是指从旅游管理的愿景和远景视角,将旅游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实践有机结合,经过理论升华,上升到哲学层面形成的,对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将旅游管理理论进一步研究,实现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实现理论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这也是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目的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需要站在宏观的视角上,对旅游管理的整体理论、旅游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力求寻找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力求寻找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所独具的系列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从而得出具有哲学意义的旅游管理哲学理念。

    三、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定位

    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特征相关的学科领域有管理哲学、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其中管理哲学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上一级学科,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平级学科。管理哲学的哲学理论源泉是全体管理领域,包括旅游管理领域;企业管理哲学的理论源泉是企业管理领域,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的理论源泉是行政管理领域。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针对单体企业或一个相对独立的企业群,如普通企业、企业集团、企业联盟、具有共同股东的多个联动的独立公司;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的自我治理和社会治理。

    旅游管理学科建立之初借用了企业管理的部分理论和部分行政管理的理论。经过漫长的理论发展,旅游管理学科获得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旅游管理理论界以外的人一般能够注意到旅游管理理论体系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也是旅游管理学习者的主要就业方向。但认为旅游管理理论仅包含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是对旅游管理理论了解尚未深入的人的看法。在现代旅游管理理论体系中,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行业和旅游现象相关的各种本质性规律,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是旅游业的部分外在活动,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这些外在活动的规律,更要研究掩盖在外在活动现象之下的本质性规律和不具有明确现象的本质性规律。旅游管理理论的核心研究目标是探寻旅游行业存在和发展壮大的本质规律。相对于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只是必要条件中的极少数条件,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的充分条件的总量远大于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这两项必要条件。

    如某些区域旅游企业运营质量较高,旅游行政监管也很到位,但旅游业仍无活力,本质在于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只起到合理引导旅游业发展动力的作用。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取决于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依照其发挥作用的规律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的动力。这些动力是旅游产业的生命之源。研究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发挥作用的规律的理论包括旅游业与国民经济收入的关系、旅游业与国民工作环境的关系、旅游业与基本物质生产型产业的关系、区域区位特点及旅游潜质对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影响等。以旅游管理理论的早期特点代替旅游管理理论的现代特点,以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代替旅游业的理论特点,仅注意到关于旅游业具体运转的理论而忽视使其得以存在的基础性关键理论,是对现代旅游管理理论的过时和片面看法。

第6篇:旅游发展理念范文

一、结合旅游元素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过历时的积淀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相应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人文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通过二者的相辅相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推动着旅游行业当中的人文资源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作用

旅游管理理念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业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当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树立正确旅游管理观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当与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发挥以人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贵民的民主思想,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可以持续发展。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只有在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当中注入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只有打破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将旅游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抛弃,采用含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过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与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通过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业管理当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旅游行业持续发展。

三、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理论构建的影响

(一)加强旅游资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概念也不仅停留在对景色的欣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旅游区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对旅游企业管理理念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投入资金,满足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结合当地旅游特色以及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完善与进步,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对于历史建筑,应当注重定期进行维护,在挖掘其价值的过程中,注重对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将历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带动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对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

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当地旅游区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贸、住宅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出当地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对历史性的建筑进行规划或者扩建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而不是对古城本身进行改造。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将景区内部的绿地率与森林覆盖率设为规划建设的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对旅游区域进行实质规划,促进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管理理论的推广工作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精髓,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对旅游地区的旅游者、居民与相关工作者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将旅游推广融入到传统文化当红总,通过开展展会、文艺活动等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节假日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宣传,将传统节日当中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绍给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人文。

四、结束语

第7篇:旅游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旅游;酒店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的问题,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种新颖的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的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主要是向低碳、环保的方向进行发。酒店作为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必需的载体,在酒店管理中贯彻低碳旅游的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酒店的星级评定标准中,不仅仅对酒店现有的硬件设备进行评定,还包括酒店管理中的软件水平、服务水平等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旅游的效果,也为了更好的实现酒店自身良好的发展,在酒店管理中要纳入低碳旅游的理念。在酒店管理中基于低碳理念分析在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在旅游的需求,以此改善酒店管理的现状,促进酒店管理的长效发展。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低碳旅游理念的应用,能够让顾客感受到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

一、低碳旅游现状及前景分析

低碳旅游是低碳旅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旅游中主要是注重碳的排放量作为最终的旅游目标,在旅游方式中将这种倡导低碳排放、重视环保的方式统称为绿色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行业发展中为了获得长久持续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实现旅游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够做到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注重环境的保护。其中低碳旅游主要包括对旅游方式的转变、对绿色、节约旅游方式的倡导,最终能够实现旅游和环境的双重发展。在旅游行业发展中能够意识到低碳旅游理念的应用,也能够意识到低碳旅游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对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在九寨沟风景区就注重汽车尾气对其环境的污染,以此禁止所有车辆进入,而是让游客选择观光旅游车,还注重退耕还林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正是因为低碳旅游观念的应用,才能够保证景区能够拥有绿色的环境,并保证游客能够进行旅游,促使旅游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的要求

酒店发展的定位是服务行业,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住宿的服务,传统酒店的发展理念是以顾客为主,保证在酒店管理中能够使得顾客满意。在基于低碳视角下的酒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视角下的酒店管理在传统酒店管理中的顾客至上的理念下更加注重低碳旅游的元素,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加环保、低能的绿色服务。具体来说主要是在酒店管理中秉承的是绿色服务的理念,能够为顾客提供绿色优质的服务。此外,在酒店管理中还要注重企业文化的,要注重积极向上企业文化的树立,以便为企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为企业的发展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的一席之地。酒店在管理中还要注重内部环境的低碳绿色化发展,要注重为顾客提供更加清洁、环保、安全的服务,并能够保证酒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注重环境的发展。在酒店的生产设计、设备管理等方面也要能够渗透低碳节约的理念,能够使得酒店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利益,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当前酒店管理现状

(一)酒店发展文化与低碳旅游观念不符

对酒店企业发展来说,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只有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才能够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发展中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发展中各项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对于酒店发展来说企业文化对酒店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酒店在发展中要能够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制定要和当下社会发展的理念相适应。但是在当前酒店管理中却存在以下问题:在酒店管理中酒店领导对企业文化并不是那么重视,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对自身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仅仅认为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来说是一种虚幻的内容,并不能够促进酒店获得实际的发展,所以对于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并没有实际性的意义。酒店在发展中最先考虑到的是在发展中是否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并不会考虑到企业员工的利益,这样在酒店发展中员感受不到相应的归属感。酒店在发展中并不会意识到自身发展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这样就与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不符合。

(二)酒店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在企业发展中员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只有管理人员的素质就较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酒店自身的发展。在低碳旅游视角下要注重对酒店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酒店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酒店管理的要求。酒店行业的发展起步比较完,在人们的择业观念中酒店管理工作并不是职业中的首选,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吸引一些酒店管理的优秀人才。在当前酒店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中年人,这些人群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偏低,也没有接受过比较正规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这样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下的酒店管理模式,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酒店管理的发展,也就不能很好地实施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

(三)酒店管理的硬件设施以及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酒店发展中的一些硬件设施还不能达到标准层次,酒店的设施也会有一定的缺陷。如一些酒店对温度的调控是通过中央空调来完成,但是这样对温度的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酒店发展中对酒店设施的设置除了要考虑其服务的方便性之外还要能够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为此,在设施的配置上要能够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将节能环保放在首位。酒店本身是为人们提供住宿的场所,另外加之旅游景点的人员流动比较大,很多酒店在节假日一般是出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酒店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这样就可能出现降低服务质量的现象,这些都与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不相符。

四、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基于低碳旅游制定酒店管理的明确标准

在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发展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模式,酒店在发展中要能够基于低碳视角发展模式下制定明确的发展质量标准,在标准的制定中要能够结合低碳旅游的内容。但是在酒店发展中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一些无形的产品,这样就给酒店标准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无形产品的标准如何制定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无形的产品每个人的评价都不一样,这样就不能形成明确的标准。为此,在对酒店标准进行制定时要考虑到如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是酒店在当前发展中的服务环境、服务水平等情况来制定酒店管理的标准化。此外,要根据酒店发展中制定的内部制度来完善相关的标准。要对酒店管理的流程、服务环节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此制定监督标准为日后的酒店发展做好相应的依据,促进酒店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酒店在管理中还要注重不断完善相应的监督体系,要做好监督体系的保障制度,在酒店管理中通过进行组织设计管理,设计分级、分层的制约制度,保证监督体系的独立、透明。此外,酒店在发展中还要注重相互学习,通过制定完善的监督体系、方法等,以此更好地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注重服务意识的提升

在酒店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需求,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良好的服务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是在酒店发展中能够为顾客提供其使用价值,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酒店在市场发展中的情况。酒店行业的发展本身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的发展本身提供的是服务,顾客是对服务的购买和消费,服务主要是员工进行提供,这样就使得服务人员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以便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为此,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满足顾客的需求,以此提升酒店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注重服务人才素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酒店行业来说,更加需要优秀的人才队伍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为此,在酒店发展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对于酒店行业发展来说首先要注重薪酬制度的建设,酒店在各项、工作、服务都要考虑在内,并将这些纳入到对服务人员的考核中,对服务人员的薪酬制度是以基本工作为基础,然后加上客户对其的满意度,使用多劳多得薪酬制度,从而鼓励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要注重发挥工作人员的价值,人的价值一般会体现在事业和工作中,为此,在酒店发展中酒店管理人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活力,让工作人员在酒店工作中能够感受到自身具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和潜力,这样员工才能够不断的上进,为酒店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价值。此外,在酒店管理中还要能够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从性格和特长来安排适应的岗位,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此外,酒店在发展中要能够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要能够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设置人性化的环境和场所,在工作之余可以组织一些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加强员工之间情感的交流,还能够有助于员工在工作中更加和谐。

(四)注重低碳旅游酒店文化的建设

在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在发展中要注重其文化的建设,在酒店发展中只有一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够促进持续健康发展,在酒店管理中要能够在低碳事业下注重酒店发展中的道德规范、意识、群体意识等的塑造。酒店文化的形成不仅对酒店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等有重要的影响,还会影响到对酒店人才的培养。在酒店文化的建设中考虑到低碳旅游都概念,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来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在发展中也能够受到企业低碳文化的影响,不管是在理念上还是在行为上都能够践行低碳的理念,以此更好地促进酒店自身的发展。在酒店文化的塑造中可以通过对低碳旅游理念的学习进行建设,并将低碳的理念真正应用到就酒店服务中,以此更好地促进酒店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酒店作为符合行业要想取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低碳旅游是关键的因素,这就需要酒店在管理中能够理解低碳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当前酒店管理中还出现以下的问题:酒店管理中酒店领导对企业文化并不是那么重视,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对自身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会意识到自身发展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这样就与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不符合。人群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偏低,也没有接受过比较正规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可能出现降低服务质量的现象,为此,这就需要在酒店管理中要能够基于低碳视角发展模式下制定明确的发展质量标准,在标准的制定中要能够结合低碳旅游的内容。要对酒店管理的流程、服务环节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此制定监督标准为日后的酒店发展做好相应的依据,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以便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要注重对人才的吸纳和培养。能够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从性格和特长来安排适应的岗位,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要注重其文化的建设,在酒店文化的建设中考虑到低碳旅游都概念,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来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在酒店管理中还要不断注重低碳旅游理念的应用,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海燕.基于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3):149.

[2]陈静.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9):90-91.

第8篇:旅游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转型升级增效;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23-02

一、大力加快中国旅游业的转型

(一)旅游发展观念的转型

一是由常规发展理念向创意发展理念转变。中国旅游业基本形成了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个稳定的市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功能也获得较好的发挥。但是,旅游总的来讲还是处在以资源为优势的传统旅游的常规旅游发展模式之中,因此,旅游要在发展观念上由常规发展理念向创意发展理念转变。通过创意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跨越边界的融合和渗透,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和产出,从而促进中国旅游的转型。

二是由单纯发展理念向深度发展理念转变。中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管是山水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品位较高,具有世界顶级的和垄断性特点。但是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以单纯的自然观光型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精品名牌不多,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参与型深度性开发产品开发力投入度不够。据统计,传统的观光度假产品占整个生态旅游市场份额的81%,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等深度性旅游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不足19%,这说明旅游产品开发的敏锐度深度性包装性不够。因此,中国的旅游发展观念一定要由单纯发展理念向深度性发展理念转型。

三是由粗放型发展理念向集约化发展理念转变。中国的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低水平、破坏性和重复性等问题,影响了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制约了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粗放型增长方式已不再适合旅游新的发展需要,集约化发展已是旅游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的旅游发展观念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

(二)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

一是由数量扩张发展模式向质量提升发展模式转变。旅游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数量扩张、质量提升、创立品牌三个阶段,这是一条基本规律。中国旅游业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开发,旅游景区数量众多、特色鲜明,集雄山与大川、历史古迹与现代工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迅速扩张,旅游消费档次和水平明显提升,以量取胜的旅游产品已越来越没有市场。因此,中国旅游业今后要按照“做大、做精、做强”的思路,使旅游业的发展逐步从以往依赖资源开发一味增加景区数量的规模扩张,向提升效益质量,提升品质型发展模式转变。

二是由简单发展模式向综合发展模式转变。中国旅游的发展一般是依靠景点为核心要素而进行建设开发的,国内外游客大都也是抱着对中国的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的一种好奇的心态来观光的,所以游客停留在旅游景区的时间就很短,旅游的增加值不多,旅游的产出率不高。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旅游者渴望得到一种新的环境生活体验和心灵净化的安宁,以及人生价值的升华。因此,中国的旅游就急待转型,必须从由简单发展模式向综合发展模式转变。由简单模式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运动、科考、保健、养生、体验、探险等综合性旅游模式转型。

三是由独立经营发展模式向市场经营发展模式转变。中国的旅游景点众多,分布广泛,景点独立,因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或是当初对旅游认识方面的原因,致使中国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具有独立经营的特点。没有依据景区的实际和资源优势进行全盘考虑,形成统一的规划,统一的经营管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人增多,人们对旅游的需求,特别是对旅游景点景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有综合性,要有高档次享受消费,因此,中国的旅游应该由独立经营发展模式向市场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三)旅游发展形态的转型

一是由单一经济功能旅游发展形态向复合功能旅游发展形态转变。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全国陆续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立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正逐步增强,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将扩展到30亿人次,其中入境、出境旅游人数均将达到1亿人次以上。旅游直接就业率,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拉动率,旅游的产出率,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将更加明显。这些都说明了旅游的复合功能,因此,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发展形态向经济社会复合功能发展形态转变。

二是由低端观光旅游发展形态向高端消费旅游发展形态转变。中国目前的旅游,一般为城市或风景点游览、观光。根据对旅游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观光占旅游人数的48%,主要是短暂停留,这实质上反映中国的旅游还是低端的观光型的,真正意义上的度假游乐闲游所占比重还非常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层次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发生很大变化,希望得到时间比较长的休闲度假、修养疗养、娱乐享受性的旅游,而低端的休闲观光型旅游就不再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的旅游应由低端的休闲观光旅游发展形态向高端消费式旅游发展形态转变。

三是由景点旅游发展形态向区域旅游发展形态转变。中国的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景点旅游发展形态,即一个景点由一老板开发,一个老板开发也就由这个老板经营。还没有完全形成区域旅游发展形态。区域旅游是利用、优化与重组现存的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协同、放大区域旅游的吸引力,达到旅游资源单体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中国的旅游应由景点旅游发展形态向区域旅游发展形态转变。

二、大力加快中国旅游的升级

(一)旅游发展机制的升级

一是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要构建多元化旅游发展投入机制,把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经营性项目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项目库。旅游企业要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强强联合,形成产权主体多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灵活、管理手段先进、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大企业集团。

二是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要加快旅游业与商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互动,扩大旅游产业链。旅游企业要不断创新产品开发理念,策划开发新产品、新线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运动、科考、保健、养生等新型旅游业态,积极开发自助游产品及其相关旅游制造业,使旅游业从静态、单一形态向动态、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是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要激活旅游消费市场,积极开发中华民俗风情文化,把传统民俗活动与旅游活动密切相联,建设具有中华民俗饮食特色,民俗风情特色的文化娱乐园。

(二)旅游产业素质的升级

一是加快中心城区旅游目的地建设。着力打造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中国旅游的市场品牌价值,做响中国旅游品牌。

二是挖掘和丰富旅游景点文化内涵。要继续深度挖掘景区中华民族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那些典型的、科学的、古老的、地方的文化内核,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特色,将这些深厚的文化资源与中国原生性、垄断性的自然旅游资源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素质的升级。

三是提升旅游文化产品的品位。提升旅游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最终将落脚在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上。因此,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区域内名牌旅游产品的同时,更是要加快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竞争力。首先是采取多种方式,对现有景区景点的来历、特点等,从政治、历史、地理、天文、气象、生物、生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说深说透,不仅要让游客知其然,还要让游客知其所以然,使游客的直观感觉升华到较高的文化层次。其次是依托一些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适当建设一些人造景点和现代娱乐设施,发挥集群化旅游产品的整体效应,增强旅游精品的吸金力。

(三)旅游服务质量的升级

一是强化艺术营销提升旅游竞争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景区景点、旅行社与媒体的宣传促销作用,形成覆盖广、辐射远、传播快的立体营销网络,将中国的旅游产品更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给游客,在游、购、娱、行等要素上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给游客以全方位和新、奇、美的享受。

第9篇:旅游发展理念范文

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把该全体地域作为目的地景区,是时空皆景化的系统化旅游,是走出传统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走出小旅游规划大旅游,是旅游成长模式、成长理念上的根本性革新。

一、全域旅游的特点

(一)区域性

全域旅游是在一定区域内,往往是有一定旅游吸引物并且有条件发展旅游的区域才会进行全域旅游的发展,并不是误区所说的每个地方都要发展旅游业。

(二)时空先后性

并不是全部的地区都有能力和资源同时发展全域旅游,在时间上,全域旅游要分几步走,缓步推进,切不可搞运动。有能力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方,往往拥有这样几个特点:该地域内有明显的主打产品,旅游资源可开发性强,旅游业覆盖度广,旅游业有能力成为该地域支柱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全域旅游在区域上也可以多层级发展,既能是省、市、县、镇、村,也能是跨行政区的旅游地区。为更高效地规划资源,首先应激励加快创立全域旅游模范县、市。

(三)因地制宜性

想要在全国统一实行全域旅游,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让各个地方的工作有一个基本遵循点,使得各地的示范区有一个基本的共同要求。但是各个地方在具体推行全域旅游理念的时候要注重各区域、各节点互相的差别化和特色化开发,推动各地的文化、功能、产品、业态、服务的特色化发展。既要促进上层战略设计,深度研究各项准则,也要激励各地自主创新。

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是促使旅游产业从旅游目的地阶段向主题旅游阶段过渡的一个良好契机。它不仅使得产业在时空上集聚,同时也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加入了个性化的需求,因地制宜、差异化、主题化的定制旅游产品。

旅游目的地是指空间地域上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有机结合,成为旅行者驻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其本质特性是旅游行为的时空聚合。想要在旅游目的地落实全域旅游的理念,就必须在有条件发展全域旅游的区域内,将任何资源都可以发展成旅游吸引物,做到全要素、全产业开发,配合有关部门,全部门开发,构建良好的服务体系,实现全游客、全社会的开发,真正达成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把该地域整体作为目的地景区,走出传统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走出小旅游规划大旅游。

二、具体的实施思路。

(一)特色化的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是指所有能吸引旅行者的旅游资源与条件。包括自然,人文,特殊吸引物。在时间方面,随着我国高速交通体系的建成,网格化的竞争格局必定对旅行目的地的成长潜力有较深的影响。夜间旅游资源的建立整合情况将决定是否能将该区域建设成可驻留的旅游地的决定性因素,不然该地区很大程度上会变成其他地方的旅游资源“中转站”。在空间方面,整体区域的开发并不是指要各方各面都开发建旅游目的地,而是要促成“斑块―走廊”的开发框架,从而提高旅行者的驻留时长,增强其衍生消费能力,促使旅游目的地景区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变。

(二)规模化的市场需求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也渐渐旺盛,这时候,不仅是前往旅行目的地的旅客,还有居住在目的地的居民也希望能够在休闲中体验高质量的生活,很巧的是,休闲娱乐中的本地居民也正好是旅客游玩的兴趣点之一。所以要形成全新的市场观,目标市场不仅仅有游客,还有居住地的居民。

(三)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是否完备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潜力,而旅行交通影响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旅游信息影响游客游览的便利性;旅游安全O施决定了游客的安全设施;旅游公共服务影响游客游玩的舒适性,这一切都决定了这个旅游目的地对外的口碑和整体形象。只有利用好政府的作用,创新管理模式、丰富开发方式、明确发展定位,才能使得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既能满足游客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特色鲜明;又促进产业升级,利用旅游业拉动其他产业快速成长。

(四)社区居民的参与

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下,旅游目的地建设将更加强调本地居民的作用,地区的文化不仅要体现在建筑上、文物上,也应在本地居民的交流语言、生活心态、行为准则、文化取向中体现出来,本地居民的进入是全新产品观的重要表现,本地居民对所居地区的回忆和体会感受是旅客感知目的地的重要媒介和信息渠道。

(五)协调一致的内部政策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