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陵野老范文

少陵野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陵野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少陵野老范文

杜陵春即杜甫,因为杜甫曾自称“少陵”,所以后人称杜甫为“杜少陵”。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迁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第2篇:少陵野老范文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少陵野老范文

写于杜甫流寓成都时,时间是在上元元年三月。

地点是彭州九陇县的丹景山。杜甫在老友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下,草堂盖成。几经漂泊,终于暂得安宁的诗人应好友高适之邀赴会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花底》原文: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作者简介: 杜甫,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 杜甫画像 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少陵野老范文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诗豪放豁达,浪漫飘逸,想象奇特,辞藻华丽。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沉锤炼,抑扬顿挫,多以爱国思想为写作主题。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少陵野老范文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少陵野老范文

——题记

“无论春天多么遥远,我亦心坦然;今生书香伴,亦无怨……”

一杯苦咖啡,一把怀旧的竹椅,一桌书,独坐阳光下与书相约。简单、安静、恬淡。

与书随行,品味那古老的记忆,与古人一到享受人生。在书中与太白一起“举杯邀明月”体味它的浪漫不羁与无人能解的孤寂。少陵野老,你是怎有这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旷达胸襟,和那“穷则独善其身,大泽兼济天下。”的抱负?在书中回首后主李煜,体会这位绝代才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愁绪,和风华绝代的千古词帝共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故国。也曾感受花间的婉约缠绵和易安居士一起感受那“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愁”的思念之情,更与少游一道见证“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贞的爱情……

世间种种与“花谢花飞花满天”尽在书中一览无余。

第7篇:少陵野老范文

(宋)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其橐①,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②,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注] ①(qū)其橐(tuó):打开他的袋子。 ②崛(lǜ):高峻,陡绝。

1.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几狎而得之 狎:亲近

B. 二人欢然无所间 间:嫌隙;隔阂

C. 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雅:一向;素来

D.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

向:去;前往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 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 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D. 予乃见其盛衰

良乃入,具告沛公

3. 下列各句中,不是表现秘演是“智谋雄伟非常之士,却不用于时”的一句是

A. 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B.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

C. 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

D. 闻东南多山水……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天下太平日久,那些有才能的人往往蛰伏不出,必定有老死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能。

B. 作者写石曼卿胸怀开阔有大志,其才能虽然无处施展,却也不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反而纵情饮酒嬉戏,其目的是为了写秘演。

C. 曼卿与秘演都是奇男子,都喜欢做诗自我娱乐,当时的贤士都愿意跟他们交游,作者看到了他们从壮年到衰老的过程。

D. 秘演胸中虽有浩然正气,但既已入佛门,也就无可用之处,只有他的诗歌能够流传于世,可他懒散而不爱惜,以致弄丢了书箱,只剩下三四百首诗。

5.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②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2)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 世 之 迂 阔 孰 有 甚 于 予乎 知 信 乎 古 而 不 知 合 乎 世 知 志 乎 道 而 不 知 同 乎 俗 此 予 所 以 困 于 今 而 不 自 知 也(《赠黎安二生序》)

【参考答案】

1. C (雅:典雅)

2. B (“而”表转折,意为“却”。A项的“以”,前者意为“凭……身份”,后者意为“因为”;C项的“因”,前者意为“通过”,后者意为“沿袭,继承”;D项的“乃”,前者意为“竟”,后者意为“才,于是”。)

3. A (A项在原文中是描述曼卿的。)

4. D (“以致弄丢了书箱”与原文不符,原意为“打开他的袋子”。)

5.(1) ①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时间最久,也能超脱世俗,以讲求气节来自守清高。

②在他临行之时,我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借此称道他的壮年并为他的衰老而悲哀。

第8篇:少陵野老范文

人大附中郑州分校高三-4班

丁云鹏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忙碌了一天,在皓月当空的晚上,斟上一杯茶,拥着一本书,坐卧在竹椅上。茶香满溢,芳香袭人,在文苑小径上把心情放松。

读书是一种宁静,一种心境,没有杂乱,没有纷扰。在书中我们可以诚邀李白,相约杜甫,漫步诗琳中,享受松涛,感受竹风。

从书中我看见了苏轼正驾着一叶扁舟游于赤壁之上。山间清风,江中明月,饮一壶美酒,悟一生真谛。苏轼从中悟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豪气。

从书中我听见了李后住在夜深人静的庭院深处才敢吐出的那声重重的叹息,“问均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那冷落凄清的季节里,李煜喝下了那杯为他预备已久的毒药,但阻挡不了李后主用才情创造出来的真正的永恒。

从书中我闻到了柳永那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的味道,更有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刻骨铭心的誓言。

然而现在的世界像是一条奔流的河,携带着人们冷漠疲惫的眼神向前奔去,因为走得太快,人们根本看不清身后的风景,人们也遗失了书,遗失了读书的环境、读书的心。

“没有了书,这个世界一片荒芜。”

秋叶随风而落,那曾经高挂枝头的骄傲也随风而去。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对古人所描摹的风景视而不见,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对那青山碧水间的琅琅书声闻之不理?

第9篇:少陵野老范文

1、式微

“式微”是《诗经》中的篇名,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式微式微,胡不归。”以后就常用“式微”表达希望归隐田园的心情,或借指隐居生活。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荆扉。稚雒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2、采薇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采薇”就借指隐居生活。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如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3、桃源

“桃源”一词出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谓一渔夫从桃花源进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住其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后人就多以“桃源”指避世隐居之处。

如李白《古风》中旬:“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如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社》:“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自然“桃源”的作者陶潜以及他的诗句中相关的事物也成了隐逸之意象,如高适《封丘作》:“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王绩的《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东皋”暗用陶潜《归去来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

4、白鸥

白鸥的习性是居于海边。那里云水相连,清净清新,又远离尘世,是修身养性很好的去处,因此成了隐士栖居的地方。成了那些向往恬淡生活的文人墨客的伊甸园,自然纯洁、自在的“白鸥”也就成了表达归隐的意象。

如黄庭坚的《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与白鸥订立盟约,强烈表达了诗人欲居水云之乡归隐之意。

5、扁舟

“扁舟”出自春秋时期,范蠡功成辞官乘舟泛五湖的典故。《史记・货殖传》中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后人常以“扁舟”表达归隐之意。

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唇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鸩雏竟未休。”李白也说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6、白云

齐梁隐士陶宏景曾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山中自云便成了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志的时候,以“白云无尽”加以劝慰,希望好友看淡利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无名无利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再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人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该诗更是不厌其烦地提到“白云”从而表达了李白更强烈的归隐之意。

7、垂钓

“垂钓”语出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严子陵和刘秀的关系非常密切,刘秀称帝后多次邀请他做官都没有答应。后来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每天在那里垂钓。“垂钓”也就成了隐逸的象征。如王维《青溪》:“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可见诗人暗用严子陵垂钓的典故,表达了他想把青溪作为隐居的归宿之意。写得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8、渔歌

《楚辞,渔父》有如此记载:“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歌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自此“渔歌”就成了隐逸的象征。如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君问穷通理,渔歌人浦深。”

“渔歌入浦深”实际上暗用了《楚辞・渔父》的典故。联系上文来看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含蓄而富有韵味。

9、山、水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有这样的句子:“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他吟完这首诗之后就辞职隐居了。“山、水”本来就是远离尘世、修身之佳处。有了他的影子。自然更成了隐士理想的栖息之地。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人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后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诗中虽’未出现陆羽的形象,但说他整天流连山水,就很好地从侧面烘托出他不以尘事为念、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