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法医学的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针对当前我国的社会形势和我国教育的发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高效课堂。
现在我校正在进行的教学方法是原生态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一对一师友互助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因为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相互帮助和奉献精神,现在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又要求教授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因此在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既落实了教学目标又完成了学习任务。
师友互助教学方法,就是一对一的互相帮助的学习方式,教师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地理学科中学习好的选做师傅,学习稍差一点的是徒弟,第一环节:学生独立预习;第二环节:徒弟没有预习明白的知识点请教师傅,把师傅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总结出来;第三环节:学生一起研究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由老师帮助解决。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适时适度,即: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问题。第四环节:学生巩固拓展当堂学习的内容。第五环节:师生评价。这个学习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是一个有秩序、有快乐的学习氛围,又能把雷锋精神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地理知识,还学了一种精神,一种品格。这种精神和品格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师友互助教学方法,使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生生自主、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友互助教学方法的最后一个评价环节是老师的及时评价,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增强;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促进互相学习的欲望。
一位法国教育家说:“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事就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我想这就是在说,我们的传统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侃侃而谈地演讲,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的就是作为一个听众,而且还是无动于衷的听众。只要一提问,学生就是默不作声,这种师友互助教学方法解决了这种弊病,使地理课堂成为有兴趣、有活力、有高效教学效果的课堂。这是我一年多对师友互助教学方法实践取得的一点体会,分享给同行们。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界 联系 贡献
论文摘要:研究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与国际同行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出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与国际体育社会学界之间的互动。国际体育社会学界给予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许多启迪和借鉴,为中国体育社会学培养了专业人才,为国内更好更快地了解学科动态提供了方便,为我国体育社会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莫定基础;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丰富了国际学术界的理论成果,为ISSA的刊物出版发挥了作用,为各国学者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和便利,为发展中国家学者赢得了权利,为跨国合作研究发挥了力量。
在世界各国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与国际同行之间的联系,研究我国体育社会学与国际体育社会学之间的互动,既可以为今后我国体育社会学史研究提供素材,又可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对外交流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1中外体育社会学界的联系与交往
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国体育社会学来说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第一,我国体育社会学起步较晚,国际上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都高于我国;第二,国外同行的研究和经验可以直接给予我们启迪和借鉴。
1.1成果交流
1.1.1成果引进
我国体育社会学创建之初,引进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是一项重要工作。1981年,北京大学林启武开始翻译体育社会学方面的资料,成为第一个向国内介绍体育社会学知识的学者。之后,蔡俊伍、刘德佩、牛兴华、王苹、李树怡等人也发表了介绍了体育社会学的文章。上世纪90年代初,刘德佩引进了奥地利格拉兹大学体育系G ·Bernhard教授的问卷调查法,并向国内介绍了日本学者金崎良三设计的研究课题样本,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21世纪初,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杰·科克利(Jay ·Coakley)的《体育社会学一议题与争议》( Sport in Society :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使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对美国体育社会学有了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从引进成果的来源看,有日本、美国、前苏联、加拿大、波兰、奥地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其中以日本、北美和前苏联为主。这是因为:第一,这些国家一直处于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前列;第二,早先我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多集中在日本、北美和前苏联等国,熟悉这些国家的研究进展,具有引进这些国家成果的便利条件。
1.1.2成呆输出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外同行。1988年《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 ASS)发表了我国王真、陈安愧和钱跃庭的论文《中国纺织女工的体育态度和参与状况》,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开始进人国际学术界;1989年,加拿大出版的《社会与闲暇》(L& S)又刊登了刘德佩的研究《体育与中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翌年,孔祥安和牛兴华等人在《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IRSS)上向国际同行介绍了我国体育社会学十年间的学科进展和主要研究。截止2008年底,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体育社会学论文60余篇。这些成果引起了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界的极大兴趣。
1.2学者互访
体育社会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创建初期,为了更好地向国际同行学习,我国曾多次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授体育社会学。日本的影山健、近藤义忠,英国的J ·A ·Mangan,韩国的林繁藏和金佰昌等学者都曾来我国传授过体育社会学知识。
自1984年起,我国向日本、美国和前苏联等国派出进修体育社会学专业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仅“1985-1990年期间,我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在国外进修体育社会学专业的有7人之多”。1990年以后,我国又陆续派出顾渊彦、苏连勇、金育强、张文健、董进霞、宝勇武等人到国外进修体育社会学。他们回国后,大大增强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力量。
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逐渐扩大,进人上世纪90年代后,国际体育社会学术会议中开始出现我国学者的身影,一些国家前来邀请我国学者讲学。目前我国已有苏连勇、熊斗寅、刘德佩和卢元镇4位体育社会学者应邀到国外讲学和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1.3组织联系
1964年6月,在日内瓦正式成立了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CSS)(1994年,更名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 ISSA) )。目前,ISSA拥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260多个,分布在世界48个国家中。在ISSA成立的40多年间,对规划和推动体育社会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9年,我国学者刘德佩在前苏联学者H.. И.巴诺马廖夫的推荐下,成为ISSA组织的会员,也成为我国最早加人ISSA的学者。随后,我国吕树庭、李小英、金育强等人也陆续成为ISSA组织的会员。截止到2008年,我国已有10余位学者加人了ISSA组织。鉴于我国学者的学术成就和对国际体育社会学的杰出贡献,1994年ICSS破例增补我国刘德佩为ICSS执委会委员,2005年又批准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为该组织的团体会员,成为我国在ISSA中的第一个团体会员。
1.4会议联系
学术会议是学者们近距离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会学也积极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84和1986年,我国学者出席了日本体育社会学学会的年会,结识了著名学者营原礼以及其他一些日本同行。1987年,我国学者分别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格拉兹大学的同行举行了座谈会,为后来的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2001年起,ISSA举办的4届世界体育社会学大学,都有我国学者积极参加的身影。第1届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我国就有8人参加(其中1人来自台湾师范大学)。借助国际会议这个平台,各国同行相互交流切磋,增加了解,增进了友谊。
1.5合作研究
由于文化制度、习俗、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者往往能更深刻更敏锐地发现自己不熟悉的国度和环境中的问题。国际体育社会学界认识到跨国合作研究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捷径。早在1987年,我国学者便与奥地利格拉兹大学体育科学院达成了合作研究协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分别同奥地利、日本、前苏联、美国、芬兰等国家的同行完成跨国合作研究课题有12项之多。
2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对中国体育社会学界的影响
2.1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对中国体育社会学界的帮助与促进
2.1.1国外成果给予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许多启迪
80年代初,体育社会学在国际上已有相当的发展,但对于国人来说却是比较陌生的,除少数学者在国外接触过体育社会学外,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体育社会学不了解。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于创建自己的体育社会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林启武、刘德佩、吕树庭、黄汉升、金育强等许多学者为国外资料的引进发挥了作用。国外研究成果和资料不仅在学科创建初期带来很多启示,在我国体育社会学30年的发展进程中也同样给予了诸多的启迪和借鉴。引进的前苏联、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体育社会学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国外的学科进展和经验教训,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发挥了较大作用。
2.1.2国外学者为中国体育社会学培养了专业人才
跨越国界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术的发展,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初期,党和政府为提高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力量,从1984起陆续向日本、美国、前苏联、加拿大、英国、波兰等国家派出学者进修体育社会学。到2008年底,我国已向国外派出10多位专门进修体育社会学专业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体育社会学家,像H.И.巴诺马廖夫、影山健、近藤义忠、金崎良山、John Loy、Klau、HIaus Heinemann等学者都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人才培养和学者成长做出过贡献。
2.2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为国内更好更快地了解学科动态提供了方便
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 )是体育社会学领域权威学术组织。到目前为止,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 ISSA)已吸收我国10余位学者为个人会员,沈阳师范大学为团体会员。这些学者架起了国内外体育社会学界更为广泛的联系和沟通渠道,使国内同仁更好更快地了解体育社会学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学科进展。 转贴于
2.3承办和主持国际会议,为我国体育社会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和其他学术组织多次交由我国体育社会学界承办学术会议,体现出国际同行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界的信任和支持。会议以严密的组织、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为国际同行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切磋的舞台,体现出我国体育社会学界的整体实力,大大引起了国际同行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关注和兴趣。除承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外,我国学者还在多个体育社会学的国际会议中担任领导职务,组织、筹备和主持会议。通过举办和主持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大大提升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扩大了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为我国体育社会学进人国际先进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国体育社会学界对国际学术界的贡献与作用
3.1丰富了国际学术界的理论成果
在30年的对外联系过程中,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向国际同行展示了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理论和观点不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很具针对性,对世界上一些与我国具有相同社会体制和背景的国家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很具借鉴作用。其中关于体育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论述、关于发展中国家体育经验的论述、关于小城镇体育的社会学研究、关于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关于体育人口的观点、关于体育价值观念的表述、关于体育游戏对儿童社会化作用的探讨、关于体育社会的理论、关于体育工作者的观点等,已成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大家庭中的共享资源。这些理论成果丰富了国际学术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为国际体育社会学的成果积淀和学术创新发挥了作用。
3.2力争ISSA增设汉语为副工作语言,为世界使用汉语的学者提供了方便
《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 IRSS)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出版的学术季刊,是国际体育社会学学科领域最高权威性学术刊物。该刊物在用英文全文的同时,另外以德文、法文、俄文、日文、韩文、西班牙文和中文7种语言刊登论文的摘要。
1995年以前,IRSS是没有用汉语发表的论文摘要。经过我国学者刘德佩长达4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在1994年末将汉语增设为该组织的副工作语言。从1995年第1期开始IRSS开始出现用汉语发表的论文摘要。汉语成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CSS)的副工作语言,不仅有利于我国学者更好更快地了解到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学术动态和最新进展,而且也为世界上华语地区使用汉语的体育社会学工作者带来了便利。自ISSA增设汉语为副工作语言起,我国体育社会学学者一直义务承担着《IRSS))中文摘要的翻译和编辑任务。这项工作最初是由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教研室承担,I9%年后移至解放军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完成。截至到2008年,累计义务翻译审校中译文论文摘要25万多字,编辑10多万字,为ISSA的刊物出版做出大量工作。
《国际体育社会学年刊》( ISSA Bulletin )是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的机关通讯刊物。该刊物对各国学者了解ISSA的工作进展、学科新闻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95年以来,我国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教研室和解放军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还一直义务承担着ISSA Bulletin的专栏撰稿工作,为ISSA的通讯工作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4中国体育社会学界在跨国合作研究中的作用
跨国合作研究是国际体育社会学界进行课题研究与相互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曾与日本、奥地利、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共同完成多项体育社会学研究课题。
4.1多次承办学术会议,积极参与组织管理,为各国学者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和便利
作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在享受成果和便利的同时,也积极承担国际义务。1997年,中国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国际大众体育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学者参加,与会学者围绕大众体育的法制建设、大众体育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推动国际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年11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在我国北京举办了“亚洲体育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共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国内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80名学者参加。与会学者以“21世纪亚洲的社会发展与体育的关系”为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体育社会学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会上展示了一批体育社会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了近年来亚洲体育社会学发展的水平。2006年5月,在我国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召开了“2006国际体育社会学研讨会”,来自国内外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学者们围绕发展中国家的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体育与民族文化等问题,展开了深人的交流与探讨。
除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外,我国学者还多次在国际体育社会学学术会议中担任技术领导工作,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与责任。
4.2促使ISSA下调会费,为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争取了权利
联合国中规定,联合国成员国需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承担不同的义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不一样,在ISSA中须交纳的会费也不应相同。可是,在1998年之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学者,还是发达国家学者,加人ISSA组织的会员每年都须交纳100美元会费(个人会员)。
1998年,在ISSA执委会扩大会议上,我国刘德佩提出会员的“义务与权利”提案。通过艰苦交涉,该提案终于被ISSA组织采纳,并调整了会费标准。从此,个人会员会费的标准被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100美元、40美元和20美元(发展中国家学者为20美元)。1998年ISSA会章的修改,结束了发展中国家学者受不公正待遇的境况,使先前一些因经济条件不能人会的学者,从此不再因经济原因而与ISSA无缘。我国学者的正义行为,减轻了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经济负担,为他(她)们争取了更多人会的机会。
5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会学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从不知体育社会学为何物,到出版自己的体育社会学专著;从引进借鉴国外的体育社会学资料,到向国外输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从派人到国外学习体育社会学知识,到培养自己的博士研究生。这些都表明我国体育社会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为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体型;生长和发育;因素分析,统计学;性别比率;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1.5 R 339.3+5 R 1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49-03
Sex Difference of Socioecnomic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Physical Developmen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YIN Xiao-jian*,JI Cheng-ye,LI Shi-cha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uadong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fine and clarify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undergraduates'physique caused by socioecnomic factors and geographic factors. MethodsThere were 2 524 undergraduates (male, 838; female, 1 686) taken as subj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que development and income per capita, urban-rural origin, latitud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analyzed. Rrsults Factors such as urban-rural origin and income per capita influenced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physique more greatly than latitud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id. Male students'body weight and BMI were more greatly affected by urban-rural origin and income per capita.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latitud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xerted greater influence on male students'body weight and BMI than on female students,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dy height caused by these factors. Conclusion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physique caused by socioecnomic factors is greater than that caus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Key words】 Somatotype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Sex ratio; Students
男女体格的差异在出生时就表现出男婴比女婴略大的倾向[1]。出生后,除青春发育的短暂时期外,男性的体格均大于女性。体格的性别差异虽然被认为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但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2-6]。Malina等[2]指出,社会经济因素明显对男性的体格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对女性却几乎没有什么作用。Bogin等[3]提到虽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因素对男性体格的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对女性的影响作用却要小得多。2000年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报告显示,中国汉民族学生(6~22岁)的身高及体重几乎各年龄阶段均为男生高于女生[4]。在自然环境因素方面,Hass等[5]指出高海拔对男婴出生体重的影响比女婴要大;Schutte等[6]提到低海拔出生的儿童向高海拔移居时,男女身高及体重均减少,但是,男孩比女孩减少的量要大。
有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体格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7-8],这些地区差异主要与城乡、气温、纬度、民族等有关。本研究将探讨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因素对我国大学生体格的影响,并比较性别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上海市某大学2001 年9 月入学的全部新生2 990 名,剔除不满17岁、体育系、生长发育有缺陷、有疾病史的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获有效样本2 524名(男生838名, 女生1 686名) 。
1.2 方法
1.2.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某大学定期健康检查卡及学生家庭情况登记卡。纬度[9]、气温、降水量[10-14]及海拔[15-17]是研究对象进入大学前居住市(县)政府所在地的数据资料, 气温及降水量均采用年平均值。
1.2.2 体格发育指标测量 使用无锡衡器厂ZT-120型数码体重-身高计,每次测定前均对器材进行校正。身高精确到0.1 cm,体重精确到0.1 kg。被测定者均脱鞋、身穿内衣测量。调查员均为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
1.2.3 方法 分析家庭人均收入与男女体格的关系。体格指标是指一年级入学时学生的身高、体重及BMI[体重(kg)/身高(m2)]。出生地域是大学生入学前的家庭住所。以这个住所为基础,将出生地域的属性划分为城乡、纬度、海拔、气温及降水量5个因素。
1.2.4 统计分析 单因素分析: 每一种因素对体格造成的性别差异根据男女比(男性/女性)进行分析与讨论。有关城乡因素是城市与农村的体格差的比。有关人均收入、纬度、气温及降水量是根据一元回归方程得到的体格增加量的比。
多因素分析: 以身高、体重以及BMI作为因变量,城乡因素、家庭人均收入、纬度、气温及降水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根据多元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的比来分析体格的性别差异。身高及体重采用Z分进行分析。分析模型为以下5种:
模型1因素=城乡,家庭人均收入
模型2因素=城乡,家庭人均收入,纬度
模型3因素=城乡,家庭人均收入,气温
模型4因素=城乡,家庭人均收入,降水量
模型5因素=城乡,家庭人均收入,纬度,气温,降水量
以上统计处理均采用SPSS 12.0版。显著性水平以P<0.05为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女生家庭人均收入显著性高于男生,但男、女生的自然环境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男女大学生体格发育的单因素分析 身高城乡差的男女比为1.89,随着平均收入的增加身高增加量的男女比为3.00,纬度、气温、降水量分别为1.31,0.99和1.33。总体来说,与城乡及家庭人均收入因素相比,纬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男女比较小。体重及BMI也显示了同样的倾向。见表2。
2.3 男女大学生体格发育的多因素分析 身高模型1~4的城乡因素及人均收入(家庭社会经济因素)的男女比要比纬度、气温及降水量(自然环境因素)大。模型5的城乡因素及人均收入的男女比要比纬度、气温及降水量的要小,但对纬度、气温及降水量男女双方总有一方在统计学上无意义。体重尽管也显示了同样的倾向,但对于人均收入来说,所有的模型均表明男女间差异不同时有统计学意义。BMI虽然也与身高显示了同样的倾向,但城乡因素及人均收入男女生间差异不同时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城乡因素及人均收入对身高、体重及BMI产生的回归系数比均大于1,表明对于男性而言,随着因素(社会经济)的变化增大,其对体格的影响也增大。纬度、气温及降水量的回归系数比,身高与1接近,体重及BMI在1~2的范围之内。因此,随着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体格的变化,就身高而言,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体重及BMI男性略微大于女性。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与纬度、气温及降水量相比,城乡因素及人均收入对男女体格发育造成的差异要大;城乡因素及人均收入对身高、体重及BMI产生的影响男性大于女性,纬度、气温及降水量对体重及BMI产生的影响男性大于女性,但是对身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cheson等[18]报道,虽然家庭社会经济良好(根据父母职业判断)男性的身高在各个年龄阶段均比家庭经济条件差男性的身高要高,但女性却不存在这方面。Malina等[2]指出,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土地、职业等判断)对男性的体重影响较大,但对女性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与本研究的结果较为一致。
关于社会经济因素对体格产生的影响,Malina等[2]同时推测,就男性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通过营养及疾病感染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另外,学龄前儿童(2~6岁)的能量及蛋白质摄入量几乎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学龄儿童(7~14岁)的能量及蛋白质摄入量男性高于女性。因此,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可能导致男女营养素摄取的差异,进而影响体格发育的差异。Siniarska[19]推测,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女性的体格等的影响比男性要小,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原理造成的,因为当时(19世纪)女性的死亡率总体上比男性要高,因此只有那些非常健康的女性才能生存下来。在我国,男女平等的思想虽然已经家喻户晓,但女孩,特别是在农村,如果跟同等家庭情况的男孩相比,进入大学的机会可能要少得多。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通过营养及疾病感染影响男女体格的生长发育。与此相比,自然环境因素则主要通过刺激机体的反应来影响体格。Morimoto等[20]提到,无论在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中,如果增加温度,女性的出汗率均高于男性,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是男女的体温调节机制不同。本研究使用的自然环境因素为纬度、气温及降水量,在这些因素中,气温是温热环境因素,纬度及降水量也是与温热环境有密切关联的因素。它们与体格发育的关系,身高的男女差异没有被发现,体重及BMI的男女差异却被证实。可能与Morimoto等提到的由温热刺激产生的性别差异有关,或者与脂肪代谢产生的男女差异等相类似。
4 参考文献
[1] VELONAKIS EG, MAGHIORAKOS P, TZONOU A.et al. The relation of birth weight and gestational age to biological, occupation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Clin Exp Obstet Gynecol, 1997, 24(4): 232-236.
[2] MALINA RM, LITTLE BB, BUSCHANG PH. et al. Socioeconomic variation in the growth status of children in a subsistence agricultural community. Am J Phys Anthropol, 1985, 68(3): 385-391.
[3] BOGIN B, WALL M, MacVEAN RB.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adolescent growth of ladino and Mayan school children in Guatemala: Effects of environment and sex. Am J Phys Anthropol, 1992, 89(4): 447-457.
[4]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0-200.
[5] HASS JD, EDWARD AF. Altitude, ethnic and sex difference in birth weight and length in Bolivia. Humam Biol, 1980, 52(3):459-477.
[6] SCHUTTE JE, LILLJEQVIST RE, JOHNSON RL Jr. Growth of lowland native children of European ancestry during sojourn at high altitude (3,200m). Am J Phys Anthropol, 1983, 61(2):221-226.
[7] 尹小俭,黄超群. 试论我国大学生的出生地域与体格的关系. 体育科学,2005,25(6):59-62.
[8] 尹小俭,黄超群,孙辉,等. 我国大学生的体格与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体育科学,2006,26(1):37-42.
[9] Microsoft: ENCARTA. 百科地球仪[M/CD]. 2001.
[10]高秀静. 福建省地图册.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0:25-45.
[11]张红.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册.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15-45.
[12]毛忠民. 河南省通用地图册. 成都: 成都地图出版社,2001:10-37.
[13]杜怀静. 吉林省地图册.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3:12-38.
[14]杜怀静. 贵州省地图册.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0:10-36.
[15]河北省地方志编集委员会. 河北省志:气象志:第8卷.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6:18-150.
[16]许炳南. 贵州省:气象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1998:18-40.
[17]天气在线.中国各省市气象[DB/OL].天文地理.[2006-12-20].http: // t7online. Com/China. htm.
[18]ACHESON RM, FOWLER GB. Sex,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secular increase in stature, a family study. Br J Prev Soc Med, 1964, 18(1):25-34.
[19]SINIARSKA A. Gender differences in body build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thepopulation of Yucatan, Mexico. Coll Antropol, 2000, 24(1):1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