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工程的核心范文

工业工程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工程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工程的核心

第1篇:工业工程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农民工;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87-05

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构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主旋律。人口流动是工业化和非农化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也是每个国家城镇化、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农民工以乡镇企业为跳板异军突起,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据农业部调研组调查,从2002年起的以后18年内城镇总人口将增长3.26亿,农村向城镇转移3亿人左右,年均转移约1 660万人。要解决农民工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在流动就业、安置上的问题,这就应该从国家的体制方面、政策方面及人的观念上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 工业化是这一进程的最终推动力量,同时农村劳动力的“非直接转移”,即兼业和非农化应作为积极的辅助手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尤其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禀赋,要防止“过度城市化”现象,合理稳步地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 发展小城镇是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的根本途径

早在1982年全国城市规划会议明确提出并实际执行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全面推进城市化的方针,1998年中央又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政策,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观念已经形成共识,特别是“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农民工的合理流动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以及发展什么类型的城市方面学术界存在很多分歧。具体说,就是在应该重点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中小城镇成为问题争论的焦点。

1.1 发展大城市与发展中小城镇的利弊分析

主张发展大城市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大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原因是大城市具有良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大。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务工农民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7.6%,在第三产业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占80%。农民工大量进城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大城市扩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有相当潜力。相反,他们认为小城镇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而且过度发展小城镇会引发“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农村病”,这比“城市病”的问题更严重 [2]。

主张发展小城镇的观点认为, 首先,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市的失业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大量的人口涌入,势必会加剧就业压力,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离土又离乡”,从农村跨省、跨地区流徙到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不仅给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随着城镇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大量富余人员将会像挤水一样从国有企业这块大“海绵”中被逐步排挤出来,城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依靠现有大城市来吸纳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而中国农村城镇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县城―县域中心镇―乡集镇”等多层次的农村城镇体系,农村城镇化具有了一定的城镇体系基础[3]。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 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

其次,中国现有城市在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供给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在这种条件下扩张现有的城市,将造成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近年来,小城镇数量扩张明显,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还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实践表明,中国传统农业已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化,生产要素突破现存格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国内市场启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从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战略高度,积极推进自下而上城镇化道路和自上而下的政府发动模式相结合,加强引导,合理调控。通过制度创新加大对农村城镇化适度集中发展的政策扶持,制定有利于乡村工业和农村人口适度集中的土地、户籍、投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工业区位和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乡村工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县城和县域中心镇集中,鼓励和引导县城、县域中心镇升级。

再次,农村向城镇的人口流动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流动人口的规模、流速、流向直接决定了城镇化的状况和城镇体系。目前,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规模十分庞大。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从1993年的7 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1番,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1.4亿流动人口中农民工为1.2亿,占85%左右。如果再加上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接近2亿人[4]。我国农民工问题,一方面表现为规模大,流速高;另一方面,则是流向和流出地过度集中。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城市流动人口过度向大都市集中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选择重点发展小城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以及农村第二产业(乡镇企业)、城市第三产业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包围城市”的突破口,在理论上形成了农村城镇化的创新[5]。

针对农民工过度集中于大城市,我们可以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缓解大城市人口的过度密集。通过中小城市吸纳农民工就业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分流途径。尤其是在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时,就地转移要以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为依托。此外,由于中小城市户口的“含金量”相对较小,可以通过尝试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全面推进户籍管理以及配套制度的改革,来吸引农民工向中小城市的分流,在中小城市率先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现阶段大中城市还不能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依托,发展小城镇才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1.2 现状小城镇的发展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城镇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2004年,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城镇吸纳了65%,其中乡镇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吸纳了80%。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内就地、就近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都占到90%以上。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随着农村工业发展造成的就业结构变化,小城镇有了发展动力,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与建制镇增加同期同步。小城镇的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其一,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依靠民间的投资。据测算,每年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农民投资达700~1 000亿元,分布在4.5万个乡。用仅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4%~6%的资金,形成了相当于全国37%的城镇人口,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弥补了国家资金紧张的不足,拓展了城乡商品市场,拉动了城市化需求[6]。

其二,小城镇的劳动力就业充分。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绝不是直接的、立即的、畅通无阻的,乡村工业的劳动者有先行转移的机会,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骤是一种“农场―乡村工业―城镇工业”的间接转移方式[7]。抽样调查表明,镇区非农人口占主体地位,就业人口的比例大大高于城市,平均每个调查镇的镇区就业人口占镇区总人口的71.6%,比城市平均就业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三,小城镇的城镇规划合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适度。小城镇人均占地水平与中等城市持平。建成区布局基本合理,住宅占地最多,占建成区总面积的31.8%,工商业和金融业占24.4%,公共建筑、交通均为8%,市政占地为4.5%[6]。

1.3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在人口压力大而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之下,主要目的是为了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事实上,小城镇数量的增加尚未起到通过大量吸纳农业人口和促进乡镇企业集中,来缓解人地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由于地价过高,农民和企业向小城镇转移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小城镇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在当前一些城镇建设中,由于政府推动力过强,市场作用力太弱,一些地方忽视了对本地区支柱产业的培育,既缺乏第二产业的依托,更缺少第三产业的支撑。乡镇企业以私有化为主的改制中,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造成了资本排斥劳动的现象,使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出现下降。

(2)城镇化成本过高。城镇化面临资本短缺,农民迁移和身份转换的启动资本严重不足。应按“市场筹集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原则,走“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合理开发、滚动发展”的筹资路子,使城镇建设资金的筹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城镇基础设施不到位。有的城镇建设缺水少电,信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有的地方注重城镇的“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环境;注重经济增长指标的考核,忽视城镇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有一些地方注重“有形市场”的建设,忽视软环境的配套和管理,认为“有形市场”的设施一旦建成,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就会接踵而来,水到渠成。结果事与愿违,出现有场无市,或有市无序的现象。

(4)城镇建设经验不足。有的城镇建设盲目地划地盘、铺摊子、增投资、造房子,有的地方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一味死守“等、靠、要”的老一套,资金到位难,大量工程沦为“胡子工程”。由于缺乏规划指导,致使小城镇建设出现“一年建,二年改,三年推倒再重来”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短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短缺口,与亿万农民对城市的渴求相比,目前的城市供给要小得多。因此,我国目前乃至今后若干年都将存在严重的“城市短缺”。这种短缺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短缺,更是社会结构的短缺。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外出农民工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是解决“城市短缺”现象的根本出路。总之,中国人多地广,地域差异性大,市场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有学者认为小城镇的发展可以认为是中国在世界上走出的一条独特的城市化道路。

2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加大农民工就业力度的关键

2.1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产业结构序列一直呈现“二、三、一”的不良型态。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2002年、2003年、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34.3%,33.4%和31.9%,2005年有所提高,达40.3%。但总体上来说,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增长还不够快,比重提高的幅度还不够大,从而影响了对劳动力的需求。2006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5∶50.7∶45.8,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经济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控,但产业结构序列仍呈现“二、三、一”的不良态势。

第三产业对促进和推动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尤其是近年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高地”。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60%~80%,而中国2006年这一比重仅为45.8%。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中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仍然发育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GDP的增长,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数据表明,同量资本投入第三产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3~4倍;第二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者,第三产业相应地增加3~5个就业者。

2.2 加大第三产业是增加农民工就业的根本出路

从三大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绝对数来看,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比重从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至2005年的44.8∶23.8∶31.4。第一产业劳动就业人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幅度下降,由1991年的39 098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33 970万人;第二产业绝对就业人数增长较快,由1978年的6 945万人增加至2005年的18 084万人,增加了2.6倍,这从绝对意义上表明了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吸纳能力的增加;与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呈现出就业增长迅速且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4 890万人增加至2005年的23 771万人,增加了4.86倍,是整个经济转型期间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部门。从三大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即就业吸纳的相对量来看,1978-2005年,三大产业就业人员人数分别增长19.96%,160.39%和386.11%。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份额持续降低且降幅较大,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5年的44.8%,这表明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达到饱和,不仅不能吸收劳动力,而且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量比重一直稳定在22%左右,但也有小幅度下降趋势;近年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是第三产业部门,稳步上升到3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分天下”[4]。

从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发展趋势来看,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总体水平较低,但波动较大,到“八五”期间就业弹性的平均数变成了负数,2003-2005年也是负数;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从“六五”到“九五”呈现出快速下降的特点,2002年就业弹性呈负值,直到2005年才上升为0.59;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存在着总体下降的趋势,“八五”期间有所回升,“九五”和“十五”期间处于较低水平,2003-2004年间就业弹性提高较快。但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相比,其下降的幅度要小得多,而且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弹性,即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一直保持了较强的吸纳能力。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第二产业的9倍,表明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3 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服务业泛指农业和制造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从其外延来看,服务行业的范围十分宽泛,从原始的餐饮到现代的信息服务业,从单个劳动者的简单手工劳动到应用高新技术进行经营的现代公司,无所不包。从现代都市服务业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个大类,即传统的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都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中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截至2006年底,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9.3%,欧美发达国家大都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多在70%以上,像伦敦、巴黎、纽约等大都市在20世纪80年代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就超过80%,在第三产业对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中 ,服务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因此,服务业是否发展严重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影响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影响了工业化的整体演进和城镇化的进程。“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工业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已相对有限,而城市服务业扩张的空间很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主要取决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特别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要克服“重二轻三”的落后产业观,正确认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先导作用,把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

3 从体制上改革城乡的二元结构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还必须从体制上改革城乡的二元结构问题。从表面上看,解决农民工问题,就是解决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在就业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给予农民工公平待遇等问题,而实质上是解决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从体制和机制及观念上入手,应当尽快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

3.1 从体制着手,进行各项制度建设

改革户籍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不适应。把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本身就是不平等的管理体制。“农业户口”的农民工为拥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他们在户口、就业、生产经营、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子女就学、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处于无法被城市充分接纳的体制外生存状态。要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涉及人口流动、迁徙等的全局性问题,其改革应由国家审时度势做出决策,在全国实行,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改革农民工就业制度。农民工的不平等地位,首先源于就业体制,因为劳动就业不平等派生了其他不平等现象。例如,不少企事业单位录用农民工以后,在工种分配、工资发放、劳动管理、技术培训、职务升迁等方面还在实行对两种户口的工人采用两种办法的制度,不能做到农民工和城镇户口工人一视同仁。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中, 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

营造公平的务工环境。农民工在城市的弱势地位、边缘化状况以及城市的体制外生存,既与现有的歧视性务工环境有关,也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不高有关。公平对待就是要善待农民工,对农民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关心农民工的切身经济利益,以及相关的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进一步清理和废止对农民工的各项歧视和限制政策,制止向农民工的收费和变相收费,努力营造公平的务工环境。

3.2 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上,要根据我国的实际,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有重点、阶段性地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已经无可非议,但是关键在于哪些项目需要首先实施、如何实施。对农民工而言,工伤和大病是其面临的最大风险,因而要按分类指导原则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保机制。同时,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分散实行,由于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大城市的市民化成本是很高的,为了避免高价城市化,也可以通过多元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分流。

3.3 转变观念,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长期的城乡分隔和二元社会结构,使城市市民在心理上形成了很大的优越感,城市居民也对农民工表现出矛盾的双重心态:经济上接纳,心理上排斥[8]。城市居民要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是新增就业岗位,而不是挤占城镇原有就业工作岗位的错误观念,适度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补充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从多方面给农民工“减负”,减少各种收费,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搞好多方面“服务”。

因此要加快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制度的改革, 同时还需要创造种种条件,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来配合上述改革,从而为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提供可能。而真正融入城市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要通过代际的传递才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叶如棠解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定量”描绘城镇化前景[ N]光明日报,2006-01-12(第6版):[Ye Rutang. Reading Medium and Long Science D evelopment Planning Progromdegion Urbanization Prospects by Ration[N].GuangM ing Daily,2006-01-12.]

[2]高德步,吕致文内外环境制约下的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选择(下)[J]改革,2004 ,(3):22~28[Gao Debu,Lu Zhiwen. Strategic Choice on China Newtype Industriali zation by Restrictingof Inside and Outside Environment [J].Reform.2004,(3):22 ~28]

[3]辜胜阻,成德宁成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1 999,(3):32~37[Gu Shengzu, Chen Dening.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Choice o n

Rural area Urbanization [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1999,(3):32 ~37]

[4]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05~108 [Research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Research Report of Chinese Off-farmer Workers [M]. Beijing: China Yanshi Press, 2006.105~108.]

[5]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6~18. [Gu Chaolin. China City Geogrophy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9.16~18.]

[6]张培刚. 农业与工业化(上卷)[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25~36. [Zhang Peigang.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M]. Wuhan: Huazhong Science College Press, 1984.25~36.]

[7]辜胜阻,简新华. 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263~265 [Gu Shengzu, Jian Xihua. Population Shift and Urbanization [M]. Wuha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1994.263~265.]

[8]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Gu Shengzu. Research on Non-Agricultur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M]. Zhejiang: Zhejiang People Press, 1991.]

[9]李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与若干政策措施[J]法制与经济,2 006,(5 ):51~52[Li Qiang. The Thought and a Number of Policy of Coordinate the Develo pment o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J]. Legislation and Economy,2006, (5):51~52]

The Research on the Offfarm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ANG Yu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第2篇:工业工程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分类号】F284

1 房地产工程管理的概念

以业主为核心的房地产工程管理区别于施工方的工程管理,业主方的工程管理工作开始于项目的前期立项,经过项目策划,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运营的整个过程,而施工方的工程管理基本只涉及以施工为核心的项目实施阶段。业主方的房地产工程管理就是对从项目立项、策划、实施、竣工验收到最后运营阶段的全过程管理。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使房地产项目达到既定的目标,业主方也得到自己应该取得的利润。

2 房地产工程管理的方式

①谨慎选择勘探和设计单位

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基础工程的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1/3以上,而且基础工程的施工非常复杂,对于地质的敏感度很高。因此,选择一个负责任的勘测单位对于地质的准确勘测是极其重要的,很多房企为降低成本通常选取不正规或者降低资质选择勘测单位,造成勘测准确度下降,成本增加;对于设计单位,很多房企希望通过采用报价较高的设计方案,力求在设计方面取得对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但是设计费用高并不代表设计方案适合项目的特点,很多情况下报价高的设计方案由于设计复杂,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使施工过程复杂,不利于形成较好的工程质量。

②招标选择口碑好的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

施工过程是实体工程形成的最主要阶段,也是房地产开发过程最重要的阶段,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口碑较好的施工企业拥有较丰富的施工技术积累,一般是经常能拿到各种建筑奖杯的企业,在不断地工程实践中,通过在不同区域施工,基本了解各区域之间项目的特点以及在该区域如何使项目顺利运作,而且这些企业与各行政机关之间有较好的协调关系,也比较容易使政府机关信服[1]。因此选择口碑好的建筑企业等于保证了一半的工程质量。而对于项目经理的选取也很关键,在一个建筑企业中项目经理良莠不齐是肯定的,通过实际的走访调查以及行业内信息可以了解到该企业的优秀项目经理,优秀的项目经理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过硬的业务素质,谙熟国内的处世之道以及良好的抗压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是房地产企业能够选取项目经理的标志。

③建立以业主方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体系

业主方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不但是资金的支付中心,更是管理行为的发起中心以及工程管理体系的建立者。成功的项目通常都有一套统一的管理体系,项目各方都在一个体系下执行任务,保证了各方都为完成达成共识的目标而努力。业主方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前,应该着急相关各方召开第一次项目会议,做好各种实施前准备工作的安排,协调好监理方,总包商以及各分包商的责任划分和工作配合关系,制定好项目矛盾协调机制,当各方发生矛盾纠纷,保证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可行,有具体的运作程序可依[2]。

3 房地产工程管理的内容

①合同管理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资料管理的主体管理内容,业主方与总包商、分包商以及设计单位和勘测单位等都会签订合同,这导致了业主需要面对多头合同管理,工作压力大,内容复杂。工程合同也是业主与项目各方划分权利与义务的有效凭证,包括所有工程款项的支出划拨都是以合同为依据进行。

②投资分析是在房地产企业项目立项阶段进行的一项工程管理活动,房企通过对待开发项目周围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地块情况,开发成本以及预期盈利等指标的分析核算,决定是否开发该项目。投资分析虽然占用很低的成本,但是对于后期成本的影响确实巨大的,因此要予以认真对待。

③风险管理是在整个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已有经验或者项目分析,确定项目潜在的风险。微观层面的风险,比如土地出让金超额支出、与总包商协调不利、合同管理出现重大失误、施工过程出现重大工程质量问题、竣工验收严重不合格等;宏观层面的风险,比如国家对楼市的调控、银行收紧贷款、居民住房消费水平持续下降等风险。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已估计到的风险进行前瞻性的控制与管理,使实际出现的风险问题达到最小概率或者使其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不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运行。

4 房地产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很多业主对于项目的规划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很多项目的构想不够成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临时性的变更要求,这本来是比较正常的,无奈的是业主朝令夕改令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无法有效执行命令,造成工期的拖延,给项目的进度管理带来严重问题。

②按照规范进行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依法必须执行的,但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房地产企业的投标控制价过低,而施工企业为拿到项目不惜牺牲过多成本来竞价,造成施工方只能依靠后期的偷工减料来弥补损失,对于工程质量是严重的威胁。

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业主单位的某些管理人员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力,经常性的向施工方索要好处,而施工单位碍于管理关系只能妥协,这也使得施工方人员在心理上出现了放松,认为业主单位可以放宽管理标准,最终可能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3]。

④在协调各分包商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分包商都是与业主直接签订合同,只对业主负责,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出现分包商工作面重合、资源利用冲突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分包商一般都各不相让,强调自己的指令来源,因此造成窝工等现象的发生。

5 对策与建议

①在项目立项开始,业主方就应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设计的管理工作,设计工作的结束并不是设计图纸的出炉,而是经过设计管理人员若干轮次的优化,并通过项目会议讨论决定,要报请施工等实施部门从施工难度等方面评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②在招标文件编制阶段,应该召集专家对项目整体成本造价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招标控制价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发展,规范的不断变化,给予施工单位充分的成本控制空间,既是对施工方利润取得的合理支撑,也是对工程项目质量和规范性的保证。因此,在确定基本招标控制价的基础上应该确定合理的调整系数,最后得出调整后的招标控制价。

③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利用职务之便索要贿赂的工程项目腐败行为,责成业主方不定期的对施工方内部人员进行检查与教育。业主方也要自查自检,对于业主方利用管理权力敲诈施工方或者与施工方串通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尽最大可能保证管理体系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涛. 风险管理在成本估算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第3篇:工业工程的核心范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具有现代海洋工程基础知识、海洋装备设计基本技能和计算机语言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的联合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许多不定因素。尽管很多学者从20世纪初就意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是解决人口、空间和资源压力的最有效手段,但系统的海洋学科建设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才出现于一些大学内,因此,海洋工程与技术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来时是一个很新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油气资源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结构物也从固定的导管架平台向深海的浮式半潜、张力腿和Spar平台发展,海洋结构物从单一功能的固定式结构物到多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弹性结构物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培养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亟待解决。

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海洋工程的项目投资一般比较大,涉及范围和企业广泛,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然而,目前高校大范围的工程实践都是以某课程为核心,没有在总体的培养方案框架和教学大纲下定为各实践环节的功能作用,阻止了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另外学生多,实验设备少,实践场所容量小,导致多数同学都是看着老师将实验做完,用笔记下完整的操作过程而不能进行实际的上手操作。最后,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导致教师自身能力落后。

2.改进措施。由于我国的海洋工程发展起步较晚,现有国内海工高校、企业和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参考国外先进海洋工程装备与系统的建造经验,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优势与专业地位。结合海洋工程高校现状、企业特点和学生老师队伍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积极组织与开展相关教师及知名海洋工程企业编写以工程为背景、以功能为目标的海洋工程模型试验教材,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功能,围绕海洋工程结构物及系统装备最新的响应原型试验,更新目前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具体建设措施包括:a.开展以“海洋工程试验、海工企业实习和海洋结构物设计”三要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的课程为海洋工程认识实习、海洋工程结构与制图、海洋平台生产设计和海洋平台结构设计,该部分课程将安排到南通中远船务、上海外高桥和沪东中华造船等海工企业进行学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描述海洋工程结构与设备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第二模块课程为船舶静力学、船体结构静力学及海洋环境载荷,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海洋平台的钢材料性能、结构建模方式及平台响应分析方法;第三模块为海洋工程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部分内容已被安排到具有专门的海洋工程培训机构的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主要帮助学生掌握与实践海洋工程项目分析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测和设计方法。b.建立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任务为保住学生了解海洋工程试验试验教学的意义以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了解海洋水池试验和水槽试验的具体规章制度,掌握一些设备如造波机、浪高仪和数据采集仪等操作方法,熟悉整个海洋工程试验过程;第二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海洋工程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对造波机、浪高仪等设备的造作能力,帮助学生验证一些有价值的波浪理论,并从实验中观察一些奇特现象,以补充理论的不足;第三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试验中数据采集方法和判断数据是否正确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海洋结构响应测试方法,完成整个海洋工程的实验方案设计。c.建立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实习模块。其中认识实习的时间大约为10天,由基础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校内教师和校外聘请指导教师相结合,采用讲座、录像与现场参观等方式给学生指导;生产实习时间大约为半个月,主要由校外企业老师带学生进行实地现场观摩整个海洋平台托航、布置和安装等过程,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海洋平台设计任务。②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的海洋工程水槽和水池模型试验教学模式是针对过去的视频化或观摩化教学,主要包括三种开放类型:第一类型为实验的场地和测试设备开放;第二类为实验时间开放,允许学生课余时间与老师联系后进入实验室操作;第三类为模型试验类别开放,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已将本专业模型试验分为波浪模拟实验、结构水动力性能测试实验以及结构强度测试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选取。③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与老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的一种主管能力,其来自于经验而付之于实践。结合海洋工程发展的现状、海工企业工作内容和教师队伍的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请进来、走出去方法,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a.聘请校外高校、研究所和海工企?I专家来院给青年教师进行有关的海洋工程知识培训,及时更新老师自身固有的设计思维,符合海洋工程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江苏科技大学专门组织4名教师进入到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协助完成学生的设计任务,实行校内学科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b.深入国外海洋名校和海洋工程企业,进行访问交流和工程实践。海洋工程实践能力来源于海洋工程实践锻炼,面向各种实际海洋平台设计和生产等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和体会。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始终将国内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杰出人才培育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来做,抓住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机遇,定期将校内优秀青年老师送往国外知名海洋工程类高校进行交流与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并派送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训,实时了解海洋工程发展的动态,最后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海洋工程类会议以及撰写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工程领军人才而努力。

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创新创业素质关系着学生以后从事海洋工程事业的思维模式,是海洋工程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主要措施如下。

1.开设海洋结构物概念模型设计,结构分析,材料特性等创新教学实验,增设海洋浮式结构物的创新型概念模型制作和概念模型在流场中的水动力实验。

2.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院级和校级课外竞赛活动,并鼓励创新性好的设计参加全国航行器大赛及创新杯大赛,与校外专家交流,增加学习海燕工程的兴趣,提高实践意识。

3.尽量将实际工程的物理现象用基本的数学语言和模型给学生描述,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基本波浪理论、结构力学和数理方程等理论知识思考和解释海洋工程中的物理现象,进一步探索其中有意义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第4篇:工业工程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工业企业;成本核算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较有代表性的就是ERP系统的运用。如何结合实际充分发挥ERP作用尤其是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作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是笔者的一些体会,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ERP系统基础设置就像一座大厦的根基,根基牢固,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尤为重要。基础设置项目很多,常规性的设置通常软件公司会予以指导,唯有与成本相关的设置,例如存货编码方式、存货核算方式、部门设置、科目设置、物料清单等须按企业财务人员要求初始化。

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成本核算主要是对料工费的归集、分配等进行核算。存货编码方式、计价方式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存货编码方式的确定是建立在存货科学分类的基础之上的。存货分类一般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和产成品。在分类前提下,往往仍需分级,例如家纺企业产成品套件类还要按照件数等进一步分级为四件套、多件套等。在科学分类下,赋予编码特定的意义,以便于对存货进行管理,这也是存货编码的作用。确定存货编码后,还需明确存货的管理方式,也就是以自定义项进行管理还是以自由项进行管理。针对分类清晰层级单一而规格型号繁多的存货,按照自由项进行管理较为适宜。

例如,笔者曾服务于一家特种钢管制造企业,针对钢种清晰易分类但是口径壁厚较多的实际,在按半成品产成品大类、钢种顺序编号后,对其他要素采用了自由项管理方式,不仅编码简单易记而且操作灵活方便。

存货的计价方式是指在历史成本下出库价格的确定方式,大多企业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计价。为科学确定销售成本,考虑到材质的不同、工序及工艺的区别,出库价格以生产订单对应的单位成本为宜。而生产订单则须按同材质同规格同期投料进行编号。

在产品材料组成数量标准、品种较少的企业例如家纺企业,适宜编制BOM清单并据此生成生产订单。在编制BOM清单的企业,其产品成本核算中主材归集的关键是自数据库中按订单与当期产成品入库单自动取数形成《主材耗用情况表》。对于因质量问题补料等情形,应在扣除残值后计入直接材料。《主材耗用情况表》,这需要生产技术、软件公司等部门的协同。

而对于产品中材料组成复杂、成分含量多样的企业,其编制BOM清单的工作量过大从而失去意义。例如特种钢管制造企业。在此种情况下,应在投料时准确计量并对应编制生产订单或工艺单以准确核算材料成本。

无论是否有BOM清单,在材料成本――大多企业是半成品――准确核算的前提下,须特别注意投入产出的数量平衡试算,做到投入产出相匹配。简易的数量投入产出平衡公式为:期初在制品+本期投料+本期其他原因投入-边角料(废料)退库-本期其他原因退库-期末在制品=本期耗用。期末在制品可采用期末现场盘点确认。

对于直接人工,目前大多采用计件工资。计件工资的分配按照产品对应分配即可。未实行计件工资的直接人工,采用班组工资结合产品(半成品)所用工时或产品(半成品)产量进行分配。

电力消耗的归集分配。电力消耗一般按照车间装表计量,并定时抄表。对于线路、变压器等自身的消耗按车间部门抄表数分配。对于电力消耗占比小的企业例如家纺企业我们采用按直接人工占比在产品间进行核算;对于能源消耗占比较大的企业如电解铝、特种钢等,则需要采用工作量或理论定额进行分配。例如,特钢厂生产锻坯的锻压车间电力的分配应采用工作量(产量×锻造比,锻造比=锻前横截面积/锻后横截面积)进行分配。

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是在车间下的工时或产量分配。随着核算的精细化,作业成本方法下的安排更趋合理。作业成本法内容很丰富,仅就制造费用而言,京瓷的阿米巴也做到了这一点。

在分步法下,按照上述步骤是“分段”核算,管理者一般会要求成本还原,即自原材料投入到成品产出的“综合成本”。如此,需要对各个环节的成材率进行计算,然后得出综合成材率结合分段核算进行成本还原。

以上所有的环节,除从ERP输出数据外,其余运用EXCEI的技能包括数据透视表及引用等即可合理、高效地进行成本核算。

第5篇:工业工程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拉德布鲁赫公式 新程序主义 互补

一、拉德布鲁赫的法律程序观及"公式"

(一)拉德布鲁赫的法律程序观

拉德布鲁赫的法律程序观首先建立在"法官独立性"的基本原则之上。所谓"法官独立性",其内涵在于"法律具有自身之目的"。那么什么是法律自身独具的目的呢?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旨趣就在此处,其指的是一种法律理念,包括正义、合目的性和法的安定性,是三种价值的统一。

法律凭借这三种价值,与国家目的相分离。即使法律的合目的性和国家相联系,但是法律的正义与安定性成功地使法律"脱离"国家。因为正义所欲求的是超越国家的一般性和平等性,法的安定性所欲求的是有效性,而这些与国家目的是不绝对重合的。用拉德布鲁赫的话说,就是"(法律)它凭借着其他两个标志逾越了国家的框架"。①因此,对拉德布鲁赫而言,法律和目的关系就是"法律从目的中产生和这些目的有效性的独立性一再重复于实体法和形式法之间的关系中"②借此,拉德布鲁赫实现了法律独立性。根据他的《法哲学》一书,拉德布鲁赫的法律程序观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法律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目的,程序法作为法律的一种,也拥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目的,换言之,拉德布鲁赫具有程序本体主义的思想;

第二,程序法的目的是帮助实现实体法,但是它不依赖于实体法而有效,二者不互为前提;

第三,程序法的法安定性和实体法的法安定性会有不同。

拉德布鲁赫从法律程序的视野提出了他认为的法律问题的来源--即法律价值的并存和冲突。那么,当法律程序和法律实体的价值或理念发生冲突时,将如何选择?拉德布鲁赫提出来的解决方法就是所谓的"拉德布鲁赫公式"。

(二)简述"拉德布鲁赫公式"

1946年,拉德布鲁赫针对审判纳粹时遇到的法律问题,在《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中提出了所谓的"拉德布鲁赫公式",其可以理解为:

(1)实证法或法的安定性具有优先地位;

(2)法的正义和法的合目的性必须考虑;

(3)当实证法和正义之矛盾难以忍受,则该实证法可视为"非法"的法律。

拉德布鲁赫认为,提出法的安定性优先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安定,而维护社会安定的原因在于以功利的法则,亦即合目的性,在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实现利益分配,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正义。

那么,为何以法的安定性为优先? 法的安定性优先之意义在于其契合了法律统治的本质要求,及其符合社会控制的效益规则。"采取功利法则作为分配标准,是因为正义本身具有模糊和不确定性。而功利法则的相对性则决定了不同的功利性和价值观在分配过程中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失衡,所以需要用法的安定性原则加以调和。"③但是法具有除安定性之外的另外两种理念,即合目的性和正义。在法哲学的层面上看,法要作为完整的法,必须同时实现三种价值的统一,而正义作为法的内核,无论在历史层面、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应该作为法的终极目的。因此,拉德布鲁赫提出当有"难以忍受矛盾"之时,法的安定性要让步于正义。

二、新程序主义

(一)新程序主义产生的背景

西方程序主义观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时代,各种程序理念早已成为法的内核而深入人心。反观我国法学界,一方面不重视程序,究其原因,包括中国的传统、法治程度、立法的层面、司法实践的问题等等多种因素,总之就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和权力的冲动,近年来重程序的思想又受到非难"④;另一方面,伴随着西方程序主义的再次兴起,国内也有人提出新的程序观,并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新程序主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进行明显的社会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方面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经济上开始着重改变产业结构、追求资本输出和鼓励效益化经济;政治上,政治权力的上层寻求制度化的改变,权力边缘矛盾逐步加深;文化和社会层面,诉求的多元化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张力不断增进。各种变革影响着国家法律的发展和完善,虽然立法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提升,但是仍旧没有解决原有问题,尤其是司法活动中法律职业共同体和法律受众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矛盾和裂痕。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在转型期对法治的追求,导致更多新问题产生,包括法律权威性的弱化、"法乃恶法"思维的扩大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实现一个充分适应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冲突的现代化法治国家的目标,以季卫东教授为代表的法学家提出新程序主义理论。

(二)新程序主义的定位

不同的法学理论家具有不同的程序主义观。边沁的程序观在于把程序法定位为实体法的辅助工具。但是,他的观点侧重于程序之于实体的辅助价值,而忽视了程序自身的价值。美国法理学家德沃金提出了在实现实体的功利价值之外,程序还必须实现人权等道德权利。这样,程序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即在程序中实现保护权利的目的。更进一步突出程序本位的是萨默斯的程序价值理论,其认为"坚持程序价值本身就是目的,不坚持的后果就是导致这些值得珍重的价值受到不应有的牺牲。"可见,近现代程序主义已经不是一成不变或某种观点具有绝对统治力的理论,其体现的是一种多元化的价值状态。

而从季卫东教授的论述,尤其是他的那篇《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来看,新程序主义既不是程序工具主义的,也不是程序具有独立性这一主张意义上的本位主义的,而是"程序反而为实体的结果设定正确性标准"上的完全反过来的本位主义。这从他借助了大量的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资源可见一斑。而理性程序主义又至少可分为理性选择程序和理性商谈程序,本文的讨论只限于理性商谈程序,而不涉及理性选择程序。新程序主义借助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在一个公平的商谈程序中为社会利益主体参与司法过程提供利益表达和整合价值诉求的权利。

(三)新程序主义的内容

新程序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新程序主义的价值基础在于满足新时代各种价值冲突的现状。面对多种价值的并存和冲突,是选择各种价值割据的并存,还是选择可达成共识的冲突性存在,新程序主义倾向于后者。"新程序主义的基础就是过程与互动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反思理性。程序是相对于实体结果而言的,但程序合成物也包含实体的内容。程序在使实体内容兼备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层次上获得一种新的内涵"。⑤

第二,新程序主义的结构部件主要具备如下几个要素:

1、原则:"现代程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正当过程、中立性、条件优势、合理化";⑥

2、事实的过去和程序的过去并存,并且发生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化;

3、对立面的设置;

4、信息与证据;

5、对话;

6、结果的确定性。

第三,新程序主义的特征或目的在于"处于平等地位个人参加决定的过程,发挥各自角色的作用,具有充分而对等的自由发言的机会,从而决定更加集思广益、更容易获得人们的支持和共鸣"。⑦

第四,世界的变化已经越来越难以按照法学家所设想的形式概念来运行,于是催生了诸如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等非传统秩序性质的自由化法学流派。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流动化,难以提出一个实体性质的概念或价值去衡量一切。因而,法律应该转移视角,把所谓的实质性的判断融入程序性判断之中,但是这种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又不是仅仅局限于某种价值取向,而是让各自价值在程序中相互"商谈",得出一个适应某一个情况的实体判断。同时,强调反思理性,为了消除任何一种价值都有一种"独善主义"的倾向,新程序主义推崇的反思理性要求通过程序得到的价值判断要尽可能包容其他的内容。

三、"拉德布鲁赫公式" 和 新程序主义的互补

(一)二者互补可欲的前提

新程序主义的提出即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法学的发展方向以及为解决我国现存的社会、法律问题提供一个思路,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可欲性。不过,新程序主义似乎缺失一种相对的价值位阶,而直接进入各种价值平等商谈的阶段。

故此,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信奉的价值相对主义同样提倡不同价值的并存,其以法学价值三元论著称。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拉德布鲁赫公式"就是法律价值位阶的标志,亦即是说拉德布鲁赫或许是在预设一个相对的价值位阶的前提下,提倡多种价值并存并且提供一种价值冲突的解决路径。

反观"拉德布鲁赫公式",法的安定性和正义的矛盾在何种情形下属于达到了"难以忍受",必须放弃法的安定性而选择正义。问题的焦点转到如何确定"难以忍受"之上,换言之,此最终转移到一个价值衡量的问题,拉德布鲁赫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可操作性方法。

新程序主义之意义,乃是在价值多元的前提下,通过一种程序的方式实现价值的衡量,直至产生一个有效结果。换言之,新程序主义为在法律程序视野之下确定"难以忍受"的范围提供了一条路径。

(二)"拉德布鲁赫公式"为新程序主义提供了相对的价值位阶

新程序主义所提倡的过程和互动的程序价值,让各种价值拥有一个可以展现各自意义的平台,并且保证最终选择结果的正当和服从。不过,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情形下,不考虑价值的重要性、个案性等性质,而一味地采取平等的商谈,未免违反了法律的经济原则。虽然现代的价值各有不同,具有并存和选择的可能,法的安定性和法的正义性在很多场合往往并存却又矛盾,但是二者本身在不同的情形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地位。

例如,我国刑法第260条规定了虐待罪,但考虑到伦理情感等因素,其刑罚力度不大,而在实践中,被虐待人的伤情和后果往往很深,但被告人却只得到较轻的刑罚。此时对被告人施加刑罚惩治的"正义诉求"和依照刑法处以较轻刑罚的"法秩序"出现了裂痕。如果依照新程序主义理论,则要将两种价值放入商谈的程序中。

首先,为双方设置一个公开的可参与的程序;然后双方提出伤情和刑罚相比较的信息和证据;紧接着进行有效辩论和商谈;最后根据各方理由,选择一个结果。此时结果表面上是双方通过合理程序,互相让步而得到的最佳结果,理论上可以实现权威和民主的有机结合,但是回归到案例本身,可以发现其或会衍生出两种"恶果":第一,若让步的结果偏向于被害人一方,那么或许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第二,若让步的结果偏向于被告人一方,那么或许难以满足最初进行商谈的目的。

因此,新程序主义不能一味地将全部有待选择的并且存在冲突的价值直接放入互动和商谈的过程。法律实践之中,新程序主义必须先预设一种相对的价值位阶,采用价值位阶的方法,过滤掉大多数价值冲突的情形。当面对相对的价值位阶难以选择和解决的价值冲突时,方才启动新程序主义的商谈和互动程序,从而得到一个最佳结果。"拉德布鲁赫公式"就是一种较为适当的相对的价值位阶。它所包含的三个内容即法秩序的优先原则;法秩序、法正义、法目的的并存原则;当法秩序极端违反法正义之时,法正义可高于法秩序,而将该种法秩序视为非法。将"拉德布鲁赫公式"用于解决上述虐待罪的"纠纷"中,便直接将"罪刑法定"的法秩序价值视作优先考虑因素,而不用进入法秩序和法正义两种价值的商谈程序,从而减少了司法成本。

(三)新程序主义为"拉德布鲁赫公式"中的"难以忍受"在法律程序上提供解决路径

"拉德布鲁赫公式"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审判纳粹时遇到的法律问题,即"纳粹法官严格依照纳粹的恶法进行司法裁判的价值"与"法律的人权价值、正义价值、合理价值"相冲突。但是,除却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性的案例之外,当日常生活中出现类似的法律问题,如何判断所谓的"难以忍受",直接影响了"拉德布鲁赫公式"的运用。"难以忍受"的模糊其实就是价值的并存、冲突和选择,也就是该公式运用的平台,所以,如何确定一个正当合理的结果实际上而言就是一个程序的问题。通过新程序主义所提及的互动和商谈过程,及其对程序构成的要求,可以将"难以忍受"以程序的方式进行确定。

新程序主义所要求的六个要素,实现了"难以忍受"的程序要求。

1、首先,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程序的前提:

①正当过程原则要求以程序必须具备正当性的一种理念贯穿于确定"难以忍受"的过程。

②中立性要求程序中立,在程序过程中不能偏向任意一方,也即在判断何为"难以忍受"之时不能预先倾向于法的正义,而弱化法的安定性。

③条件优势要求。采取所谓的"如果・・・・・・则(那么)"的语句,将矛盾双方的论域设定为一种可以自由裁量的领域,而不是"必须"、"应当"的强制性环境,进而可以充分发挥程序的容纳空间与可变性要求,达到过程的包容、和谐、自由。

④合理性要求。要求将理性和经验相结合,给予结果一个最恰当的说明,提升社会承认的可能性,换言之,也即以充分理由、逻辑推理、严密论证作为过程的运行要求。

2、两种"过去"。"事实的过去和程序的过去并存,并且发生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化。这种双重结构和转轨过程使得程序参加者既面临着争取有利结果的挑战和机会,也使得决定过程充满变数"⑧;

3、对立面的设置。将法的安定性设置为法的正义的对立面,从而为产生所谓的抗辩和对抗确定预先条件,让两种价值在一个程序中产生互动和商谈。

4、信息与证据。进入互动和商谈的程序阶段后,让所谓法安定性的一方和法正义性的一方互相提供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证据,进入一种论证过程。"程序通过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的分担和公开的论证过程,来保证信息和证据的可靠性,以及对事实与规范进行解释的妥当性。"⑨

5、对话。论证的过程必须实现双方的直接对话和交流,如此方能实现认识的统一和升华。

6、结果的确定性。此即为程序之结束,又是最重要的阶段。结果的产生必须具有说服性、权威性、乃至历史实践性。具体言之,结果无非是在是否达到"难以忍受"中择其一,因此必须让"失败"的一方信服地认识到法的安定性(或法的正义性)在此个案中的确无法"战胜"对手,继而顺利实现"拉德布鲁赫公式"的旨趣。

据此,通过上述六个要素,可以在程序上确定何为"难以忍受"的程度,继而确定法的安定性和法的正义的矛盾是否达到该程度,最后决定是否要将该法视作"非法之法"而背离实证法而选择法的正义的结果。

四、结语

新时代下,价值多元的大背景迫使法学进入一个价值并存、冲突、选择的阶段。新程序主义选择在法律程序的视野下为各种价值的平等的互动和商谈提供一个平台,从而帮助人们实现一种合理的选择过程。但是面对效益压力和经济原则的制约,不可能对所有价值问题都进行新程序主义式的互动和商谈,为此必须建立一个原来所缺乏的价值位阶。"拉德布鲁赫公式"便提供了一种相对的价值位阶。

不过,拉德布鲁赫将程序看作法律价值矛盾问题的起源之一,其提出的"拉德布鲁赫公式"虽然提供了如何解决法安定性与法正义、法合目的相矛盾的路径,但是没有给出如何确定"难以忍受"的方式。新程序主义所提倡的"结构部件"足以让人们信服何种情况下属于"难以忍受"。故此,"拉德布鲁赫公式"和新程序主义可以实现互补的可能,从而为解决法律价值冲突问题提供相对最为合理和可行的方式。

注释:

①拉德布鲁赫着,王朴译:《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②同上,第179页。

③覃甫政:"论法的安定性原则--基于拉德布鲁赫观点的思考",载中国法学网2010年。

④周永坤着:《法理学》,法律出版社(第三版),2010年版 ,第346页。

⑤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页。

⑥同上,第37页。

⑦同上,第128页。

⑧同上,第40页。

⑨同上,第40页。

参考文献:

[1]周永坤.《法理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

[2]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

[3]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

[4]拉德布鲁赫着,王朴译.《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

[5]博登海默着,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6]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第6篇:工业工程的核心范文

但是,鉴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烟草业的多元并购没有也不可能停下脚步,各地的烟草企业也在开展在不同程度的多元并购。

那么,烟草业多元并购的关键是什么?笔者认为,基于核心能力进行并购与整合是成功的要点。

为何要基于核心能力并购?

上世纪末,我国一些烟草企业开始了多元并购,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掀起了小小的浪潮。但是,进入这些不相关业务的行业,企业没有专业知识,对具体业务熟悉不够,并购的目的只是希望通过多样化经营来化解行业风险,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这种过于宽泛的多元化使公司对与那些真正创造利润的业务关注减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不理想。其实,这种情况在西方企业的多元化进程中也曾出现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多数多元并购惨遭失败。

但与此同时,部分企业的混合并购是极为成功的,有的学者在对美国30年来成功进行并购的跨国公司的研究中发现,绝大部分获得充足利润回报的公司均是围绕其核心能力进行多元化收购和经营。这些公司在对外进行混合并购时,伴随着核心能力的双向转移,不仅将自身的核心能力通过并购扩展和转移,还从被并购方获取新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基于核心能力进行多元化经营有三大优势:首先是在建立和保持一项业务的战略资源过程中积累而成的核心能力,可以通过并购向外延伸,提高其他业务资产质量;其次,并购可以获取其他企业的战略资源并将其同现有资源整合,从而发展新的核心能力,低成本、快速度的建立新的战略资源。第三,如果是采用相关多元化的方式,则可以激活现有的核心能力潜在资源,以提高现有资源的存量。

并购中如何运作核心能力?

一般认为,有两种情况会导致并购行为的发生:一是资源过剩,二是资源稀缺。而对于烟草业来说,并购动机是兼而有之。一方面,优秀的烟草企业有较为充裕的资金、工业生产技术、品牌价值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由于法律的限制、主业的特殊性,企业在品牌推广、产品促销、行业风险等方面是处于劣势的。因此,这就客观地要求企业在资源过剩的方面实施扩张、做好核心能力的延伸和扩展的同时,在资源稀缺的方面做好核心能力的构筑和培养。具体说来,就是要一边在多元并购的过程中,延伸核心能力,实现经济回报的最优化,并对构成核心能力的战略性资产做好进一步积累;一边获取构筑核心能力的战略性互补资产,让企业不仅做大,还要做强,优势更明显。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这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无法回避的话题。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各自的核心能力也不相同。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大致有基于管理和成本控制、基于市场营销、基于技术、基于生产制造、基于企业文化以及基于系统整合能力的六种并购模式。对于烟草业来说,现有烟草企业中核心能力资源几乎涵盖了上述方面,但也应该看到,烟草行业与其他行业关联较少,缺少相应的人才和管理经验,加上在产品广告、企业宣传等方面有很大限制,是“带着脚镣跳舞”。因此,在实施并购中要尤为注重有的放矢,注重获取新的核心能力、通过优势互补快速培育还处于基础状态的核心能力,如产品的绿色开发,客户的顾客忠诚等,这样才能实现扩张与效益、能力和实力的同步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在企业的生存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并购中的核心能力还必须和市场牢牢结合起来。在主业现有市场中,要更好的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市场竞争优势,通过并购扩展核心力的使用范围;在主业新开拓的市场中,要通过并购获取互补性能力或强化现有能力,从而培育新的核心能力,做到保持、扩大现有市场份额。而在新进入的市场中,则要一方面利用手中的优势,创造性的重新部署或重新组合现有核心能力,开展新产品和新服务,抓住现有客户。另一方面,要在跨行业的并购中获取新行业中独特的核心能力,找出未来发展中的主导优势,加快培育的步伐。

四个关键词,实现成功并购

在基于核心能力的并购中,有四个关键词左右了并购的成败。

1. 互补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烟草税率逐步提高,以及全球性禁烟运动的逐渐高涨,吸烟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中国烟草的整体市场容量已经趋于饱和,需求拉动力量在不断减弱。因此,烟草业在进行多元化并购中,承担着其他行业并购不具有的目的——分散主业风险、未雨绸缪。这就要求,新进入的行业,新并购的企业不一定是目前最热门的行业,马上就可以得到优厚的回报,而是更多的关于二者核心能力的互补优势,实现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的突显。

2. 融合

“合则万事兴。”并购过程中,融合与互补相辅相成,又各有区别。多元并购中,要完成多方面的融合,比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而对于烟草行业来说,还要特别关注目标消费者的一致性。在主业产品信息传播受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业务目标顾客的融合来实现主业消费群的扩大和顾客对企业的认同感。

3.速度

企业在并购中应该实现资源的快速转移。并购完成后,企业要尽快实现资源的转移,转移的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同样,并购双方和相关利益者的心理期待也存在时间价值。在确定并购时,各方都已经作好了改革的准备,如果并购后没有感受到价值,不确定感就会增加,这将影响到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

4.文化

第7篇:工业工程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建筑业工程;管理;项目经理;核心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序言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一个技术性极强的过程,而如何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贯穿于工程的始终,对工程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但是,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只是套用一种管理模式,便会出现很多问题。

1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以我国某发达地区某大型建筑公司为例)

1.1对团队建设不够重视

建筑工程往往是一个大型的工程,在这个大型的工程中,必然会有很多的人员参与,尤其是对于某大型建筑公司而言,其在建工程都属于非常大型的工程而建设工程的技术性又要求各个参与人员的分工要有序和相互配合。但是每个人都是有其自身的特色的,每个员工都会有其个人的性格特征,每个员工也都有不同的擅长领域,而且,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面对这么多复杂的情况,这便决定了对每个成员的控制有效性不能提高。因此,在整个工程项目中,该大型建筑企业的构建的项目管理层往往与员工层不能达成一个很好沟通,加上缺乏一个可以供于交流的平台,从而导致整个工程的团队合作便没有机会。[1]

1.2材料使用不够合理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涉及许多材料,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常常对材料的供应和采购都不太重视。对于该发达地区的该大型建筑企业,就常常发生对材料的供应和采购都不重视的情况,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的质量和数量都没有进行很好检查。同时,也常常会忽略这些材料的分类问题,使得材料因为项目经理的管理不得当而随意堆放,而不符合材料对方的场所因为其环境不符合条件,材料的质量往往都不能保证,而且会常发生材料丢失或是被盗问题,造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的不必要浪费。[2]

1.3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要求不高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整体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质量检查体系。在该大型建筑企业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材料质量检测往往不够准确、真实。而材料繁多也造成了对材料逐一检查的可能性降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管理往往忽略了对材料检查人员的监督体系,如负责检查项目材料的工作人员,不认真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行业指标,对材料检测不到位,那么整个工程的质量的保证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1.4缺乏安全意识

在保证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的同时,工程施工的内部安全问题也同样是关乎整个工程的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但这个问题常常被该大型建筑企业的管理层所忽略。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足够的安全保护体系,没有把安全事故的理念摆在第一位,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也不够到位,没有专门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使得工程员工的安全意识十分浅薄。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如何发挥项目经理的核心作用

2.1对工程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整体工作能力

为解决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整体协调问题,项目经理要从员工自身素质下手,员工是组成整个工程的灵魂之所在,要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中来,充分调动工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让员工参与管理,可以让他们有主人翁的精神对待他们的工作,增强他们对工程的责任感。为此,笔者提供了数个方法增强员工素质:

首先,要强化他们的思想政治理念,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指导,并设定一定的考核方式,考核通过者接下来才能合格上岗。[3]

其次,要会任贤任能,人才是当今社会竞争的关键所在,要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整体质量,就必须引进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分部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和岗位,尤其是对整个工程的领导层的素质要重视,因为一个优秀的领导才能带领员工攻坚克难,是实现建筑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2.2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的管理

工程施工的材料好坏将直接决定工程的好坏,选什么材料,怎么选材料,材料选好后如何管理,这些都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项目经理也需要采取各种方法一一确保问题解决。

首先,对于材料质量的管理。要求工程的管理层在施工之前,就要确立一个周密的材料质量保证体系和方案,让保证材料质量有规可依,并把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并且对质量管理进行系统组织,确保工程材料的优质。其次,对于材料安全的管理。这便要求管理层要对每个员工进行法律培训,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并且让他们认识到违法的严重后果。在施工过程中,制定系统的安全管理规则,并让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头上。再次,对于材料的管理。材料层层把关最终进入工程,在为利用之前,应该为材料的堆放场地选址,对场地周围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做认真的勘察和分析,确保堆放场地是适合堆放材料的。最后,要制定严格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表,对照此表严格执行每个环节的施工过程,确保材料的充分利用。

2.3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督体系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工程顺利完成的又一重要标准,项目经理对此要制定一个科学的计划方案。首先,我们要制定一个工程质量的目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编制详尽的工程质量体系表,其中,就要包括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能够把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展现无遗,并且围绕该目标,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目标的实施和违反目标的救济手段,确保整个工程在这个目标的带领下,顺利完工。

其次,要建立并且完善严格的责任制度。责任到人才是政策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所以,监管单位要根据上述制定的质量目标,制定完善的落实体系,确保落实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管落实,还要对管理人员的监管定期进行考核,制定监管日记和相应的监督机制,以便在问题出现后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杜绝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任何质量隐患。

最后,要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全部过程的管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是一种国际上工人的质量保证体系,而该体系的原则就是要以预防为主,对此,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要符合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内在要求,对整个工程的质量监控要有一个良好的预见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得以保障,而安全的保障,又可以提高整个工程的工作效率,促进工程的效率完工,所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中,对工程的整体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各级管理人员都应当树立全局意识,增强个人的责任感,认真执行质量体系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安全。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都需要全部员工共同实施,项目经理的管理作用在此也不可小视,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全员的群策群力才能够使工程的质量安全隐患无处可逃,使整个工程的效率发挥大最大极限。

3总结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管理机制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而项目经理的作用经过上述分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近年来,随着对建筑业的不断关注,项目经理在建筑工程中的管理作用这个一直被人们忽略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相信随着对项目经理的管理作用的不断深入,项目经理一定会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永忠,磨凤梅.建筑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应对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102-110

第8篇:工业工程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香豆素 水杨醛 有机合成 试题分析

有机合成与推断是目前高考中主要的考查模块,通过该题型的考查方式能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模块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与各地模拟试题,对天然产物和药物合成的考查几乎每年出现,现以关于香豆素合称为例进行介绍。

1.香豆素及其合成方法简介

香豆素及其衍生物是天然产物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活性引起了天然药物化学家的极浓厚的兴趣。首个天然香豆素(coumarin)是由Vogel在1820年从圭亚那的零陵香豆(即黄香草木樨)中获得的[1]。

香豆素的最基本结构单元为苯并α-吡喃酮,可当做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脱水形成的内酯。据生物合成途径发现大部分的香豆素母核上常有羟基、烷氧基、苯基、异戊烯基等取代基。

香豆素的化学合成方法众多,如Perkin反应、Knoevengol缩合、Ponndorf反应、Wittig反应、Pechmann反应、Houben-Hoesch反应、Baylis-Hillman反应、Vilsmeier-Haack反应等,其中有些方法在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试验后,在现代香豆素合成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方法操作简便、仪器试剂条件易行、反应快捷、应用范围广泛[2]。近年来,科学家们发展了利用过渡金属催化的方法高效实现了母核内酯环的构建,丰富了香豆素衍生物的多样化合成。在上述的这些合成方法中Perkin反应最经典,主要以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与乙酸酐为原料在碱催化的作用下完成香豆素的合成,在中学阶段以香豆素为题材的知识点的考查多以此反应为主。

2.涉及香豆素的背景信息试题分析

以香豆素为题材的试题在鲁教版教材《有机化学基础》[3]中作为练习题的方式师生已不再陌生,该题设置问题的方式简明扼要,对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逆反应合成分析具有很高价值。

2.1香豆素的结构鉴定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上明确要求学生“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近几年各省市对该方面的要求也进行了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对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参与化学反应的性质掌握到位。

2.2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历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具有重要价值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是有机合成与推断的命题主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变化多样、内容相对独立,这就要求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间的衍生关系,密切起始反应物、中间产物、最终产物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演绎推导,同时注意增强思维的整体性、严密性和灵活性。

3.以香豆素为背景的试题考查价值

以天然产物香豆素为背景信息的试题考查,也是高中阶段知识的升华与延伸,考查的内容和方式可灵活多样,与高中化学教学也有密切联系。在试题的命制中可以加入很多考查元素,如氧化、水解、取代反应、官能团的保护与去保护、基于碳负离子的C-C键的构建等,如表1所示。鉴于中学教学实际,所考查的香豆素衍生物不能太复杂,只限于最基本的核心骨架的结构分析。

以上有些反应是以信息形式在试题中呈现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重视这些陌生的但是常考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而达到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香豆素及其衍生的合成路线中,除了合成香豆素基本结构单元的反应外,在对原料的合成中均是中学阶段涉及的基本反应。因此,以香豆素合成反应的相关知识可以考查学生利用有机化学基础对试题中给予的新知识的自学能力、知识重组与迁移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90.

第9篇:工业工程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概预算编制;高速发展

一个建筑项目的成本花费主要是建筑施工管理、员工工资、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使用等方面,建筑企业若是想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最好的方式及时采取目标成本法来控制成本,从而提高经济利润。而此方法,依然需要概预算来进行,注重实际、加强多方面联系、虚拟信息化操作,以此来保证概预算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合理科学和安全性。概预算作为整个建筑企业成本预算的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严格其数据计算标准和预算依据。同时,由于其重要的影响力,在完善其工作时就必须更加细致和合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编制工程概预算的作用,平衡整个建筑项目的各个环节,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收益。

1 提高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

作为所有建筑企业内部项目建设的中心内容之一,概预算的合理编制和科学管理能够利用最经济的方式来进行建设成本的投入,有效管理和控制成本,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收益。因此通过优选建筑单位设计方案,推行建筑单位限额设计对工程造价管理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建筑单位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和管理,一开始就应该注重建筑单位项目建议书和初步设计完成后设计总概算的编制以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从而保证建筑工程能够完全顺利施工。而在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预算编制管理上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1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工程预算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起到了向标的作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对工程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就要格外严格。首先要求工程预算编制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准也知识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有责任心、热爱岗位工作。另外,还要求人员具有一些建筑方面知识,能够看懂相关设计图纸清楚一些建筑行业专业术语,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知识等,同时还要有一颗上进心,时刻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另外,建筑企业也要建立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构,让工作人员时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与时代脱轨,时刻跟进企业的发展规划。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行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建筑项目中标机会,就需要一个精英的预算团队,精英的工作人员就是建筑企业的财富和未来发展的巨大支柱之一。

1.2 完善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

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设计方案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在整个工程建设中起到导航作用,而且是概预算数据计算时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所以,设计方案的内容无疑是概预算进行编制时最需要详细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编制员工要全面的掌握设计方案的内容,尤其是建筑项目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具体的施工要求等,同时还要了解建筑施工时使用的机械型号、对环境造成的代价、建筑内外的装饰要求和结构布置等细致内容,仔细分析其可行性和科学性。在充分掌握设计方案后,再进行概预算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差、增加数据科学性和合理性。

1.3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建筑企业良好的工程预算编制的保证。管理机制就是一个企业的骨架,只有管理机制周正,才能保证工作人员发挥出他们真正的价值和能力。在管理机制的完善中,可以设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来刺激工作人员更加热情的工作,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实施上,可以讲工作人员的工资或奖金与同期的工程项目预算效果挂钩,效果较好则给予奖金奖励,相反则给予惩罚。设立相关的工作监督机制,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表现直接与其劳动所得挂钩,以避免消极怠工的现象。这样就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保证预算工作的工作效果。

2 保证预算的最终效果

经济效益是企业所最终追求的,在保证建筑质量前提下,只有加强工程预算编制,控制成本才能在同期达到企业理想的经济目标。

2.1 保证预算编制的精准性

若要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性,必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由于工程数据量大、精准度要求高,遗漏数据、计算重复等问题时常发生,并且人工需要较长时间,应运而生的计算机编制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降低了人为原因造成的错误,同时节省了人力,并且数据的准确性较高,因此成为现代建筑企业数据编制的首选。与此同时,因为计算机的精确操作,减少了编制数据的人员和详细数据的知情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并且利于企业员工制度的改善。二,建筑所必需的施工材料是概预算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一个环节。由于市场的固定属性,尤其是材料市场波动频繁,必须熟悉和掌握材料市场的动向和规律,在结合其他环节因素后,计算出最具可行性的数据方案。三,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实际的工程数量会与方案有所偏差,这会导致整个预算的结果有很大的失准性。所以,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在预算计算前,必须确定下来,再结合考虑其他重要因素,以减少成本预算与实际的偏差。

2.2 对工程内部的项目报价进行调整

对项目内部的报价进行调整,不仅不会使报价的数值变高,对中标造成影响,同时还可以在项目结算期间收获更高的资金收益。一般来讲,建设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投资风险,通常对进款、付款等流程进行严格掌控,所以,施工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内部报价的方法提前预支工程款,进而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周转。例如:在前期阶段将工程款的数额报高,在后期阶段将工程款的数额报低,进而获取项目款的优势。

3 创建企业定额,对预算管理进行完善

建筑企业想要提高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就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标准,总结经验,创建符合自身要求的企业定额。同时,企业定额的创建也能够促进企业管理进一步深化,保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现今,应用的工程量清单招标方法是一项市场定价的模式,以双方的供求情况、信息等为基础,自行开展的竞价模式,进而签订施工合同的方法。在编订工程量清单期间,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能力,结合利润进行报价。假如能够拥有一套全面、完善的定额,就能够为报价提供方面,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效益是建筑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加强工程概预算编制是无可厚非的。良好的工程预算编制不仅可以避免资金浪费,还能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是建筑企业在未来建筑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志体.施工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