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防治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生观赏植物;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云南昆明
近年来,随着昆明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园林水景和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水生植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水生植物不断引种和栽培的同时,危害水生植物的病害种类也在逐年增加,甚至有些病害发生还很严重。尽管国内外曾有学者对水生观赏植物病害进行过一些描述[1-3],但对目前昆明市园林水景和湿地水生植物病害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于2008—2009年对该类植物病害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1.1梭鱼草褐斑病
病原为球腔菌,为子囊菌亚门(Aascomycotina)腔菌纲(Loculoa scomycetes)座囊菌目(Dothideales)座囊菌科(Doth-ideaceae)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 sp.)[4]。该菌主要危害梭鱼草和海寿花的叶片,也可侵染叶柄和茎部。发病初期,在染病部位为褐色小点斑,后渐扩展为椭圆形病斑。严重时,病斑可布满全叶。后期叶片黄化、干枯,并带有大量梭形病斑。病菌在残株病叶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在整个生长季节发生危害,8—9月为发病高峰期,在枯叶病叶多、生长茂密和阴湿条件下发病严重。
1.2海寿花炭疽病
病原为炭疽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黑盘孢目(Melanconiale)黑盘菌科(Mela-nconiaceae)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该病初期出现在叶尖叶缘,呈浅褐色小斑点,而后逐渐向叶片内扩展成长条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斑,其上着生许多小黑点。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在整个生长季节发生危害。在管理差、枯叶多、密植、高温、高湿和光照不足等条件下发病严重。
1.3水竹芋煤烟病
病原为小煤炱,为子囊菌亚门真菌(Ascomycotina)核菌纲(Pyrenomycetes)小煤炱目(Meliolales)小煤炱科(Meliol-accae)小煤炱属(Meliola sp.)。该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为油状小病斑,以后逐渐形成暗褐色小霉斑。霉斑进一步扩大为不规则形,严重时受害部位布满煤烟状物。因光合作用受阻,受害叶变黄、变枯,最终死亡。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借风雨和昆虫传播。植株受蚜虫危害时,在受害部位产生大量分泌物和排泄物,煤烟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即借此萌发生长,使病害加重。在管理粗放、通风不良、高温高湿情况下,植株丛内层、下层有蚜虫大量繁殖,煤烟病发生严重。随着冬季修剪、疏伐密株、通风透光等条件的改善,煤烟病危害减轻。
1.4水葱黑斑病
病原为交链孢菌,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科(Demat-iaceae)交链孢属(Alernaria sp.)。病斑出现在茎上,初期为褪绿小点斑,逐渐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斑,病健明显。切开受害部位,可见茎内组织为黄褐色,输导组织受损,严重时植株枯死。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水滴飞溅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秋季危害较重。
1.5荷花斑枯病
病原叶点霉,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球壳孢科(sphaer-opsidaceae) 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该病在荷花立叶上初为褪绿小点斑,后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深褐色大病斑,病健明显,有黄色晕圈,在浮叶上则为暗褐色至深灰色病斑,有轮纹状,其上可见小黑粒即为分生孢子器。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在荷花生长期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水滴飞溅传播,进行重复侵染。夏季高温高湿及在受蚜虫危害的植株上发病严重。
1.6菖蒲叶斑病
病原为壳二孢菌,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球壳孢科(Sph-aeropsidaceae)壳二孢属(Ascochyta sp.)。病斑初期在叶上为浅褐色小点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的暗褐色斑,着生小黑点即为分生孢子器。该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管理差,枯叶、病叶多,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易发病。
1.7狐尾草斑秃病
病原盘多毛孢,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黑盘孢目(Melanconiale)黑盘孢科(Melan-coniaceae)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 sp.)。病害初期在叶上形成浅褐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导致叶卷曲、干枯,严重时形成红褐色斑秃区域。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在高温、高湿、杂草茂盛、水质差、蓝藻大量繁殖的浅水区植株发病严重,8—9月为发病高峰期。
1.8风车草叶斑病
病原为茎点霉,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球壳孢目(Sphaerospsidales)球壳孢科(sphae-ropsidaceae)茎点霉属(Phoma sp.)。该病初期为针尖大小的褐色斑,后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斑,在叶背的病斑有时凹陷,病健明显,其上着生小黑粒即为分生孢子器。病害发生时叶片变黄、变枯。在植株下层、内层通风透光差、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严重。植株终年均可带病,9—10月为发病盛期。
1.9纸莎草叶枯病
病原为交链孢,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科(Dematia-ceae)交链属(Alernaria sp.)。发病初期在叶尖上出现褪绿黄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浅褐色至深褐色段斑,纹状,其上有小霉点。在植株丛下层和内层、通风不良、湿度大的环境下易发病。
1.10睡莲褐斑病
关键词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优缺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74-01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会受自然条件、外界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农业害虫影响最为巨大。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与农业害虫作斗争的历史,农业害虫遭成的农业损失是十分惊人的。如安徽省2006年、2007年稻飞虱大发生,不仅遭成水稻的减产,而且会因大量施用农药,还会对水稻产生药害,也污染了生态环境,因此推广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已经成为农业害虫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更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所需要的。
1 生物防治的概念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各种生物的代谢产物或有益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技术[1]。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将抗病、转抗虫等抗性基因基因植物列入生物防治范畴。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原理,用对植物病虫害有相克的生物来控制有害动物、植物种群或减轻危害程度的方法[2],对环境污染较小,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植保技术。
有益生物或代谢产物包括昆虫不育剂、昆虫信息素及昆虫激素、昆虫天敌、线虫、病原微生物和一些脊椎动物等。还有些植物直接具有杀虫作用,有些植物具有携带有益生物和非目标的害虫[3],还有些本身为天敌提供花粉或花蜜,提高控制天敌的作用。
2 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生物防治的优点在于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有的能长期控制病虫害,对植物、其他天敌没有不良影响,降低了农业害虫的抗药性,对食物链不产生破坏作用。其缺点在于没有化学防治效果明显,见效慢,需要一定的反应周期,防治植物病虫害的种类不多,受到环境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需要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进行。
3 常见的生物防治措施
3.1 以虫治虫
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防治杂草或害虫。
3.1.1 捕食性天敌。这类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较多,有19个目,120个科以上[4],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害虫供自身需要,每种害虫可以被10种以上乃至更多天敌侵害,控制害虫的效果非常明显。常用的有草蛉、澳洲瓢虫、螳螂、步甲、食虫蝽象、胡蜂、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
3.1.2 寄生性天敌。这种昆虫天敌有5个目,分属98个科,大多属于双翅目、膜翅目类昆虫,主要是广泛利用的各种寄生蝇和寄生蜂等,它们寄生在蝶蛾等类幼虫体内或蛹内,致其死亡。如寄生蜂专门寄生在其他害虫体内,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棉铃虫、玉米螟、稻苞虫、苹果小卷叶蛾等害虫都可以作为其宿主。寄生蜂大多以鳞翅目害虫为宿主,有的种类可以将卵产于植物中,从而进入其消化道寄生宿主[1-2]。
3.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微生物的寄生或产生的毒素防治害虫,利用昆虫的致病微生物形成一定的制剂,对人畜无害,无污染,可像化学农药一样喷洒。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目前,国内研究开发利用的微生物杀虫剂有真菌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应用最多的是细菌杀虫剂。如细菌杀虫剂Bt对小菜蛾、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的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病毒杀虫剂是以昆虫为寄主的病毒类群,有颗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等,这类病毒可使某些植物害虫在自然环境中受到感染,可以抑制害虫的活动。真菌杀虫剂有绿僵菌、白僵菌、拟青霉等。在适宜条件下,绿僵菌、白僵菌能穿透害虫的皮肤进入虫体,并分泌代谢产生有毒的僵菌素,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我国很多地方用绿僵菌用来防治杨树上的天牛和金龟子等地下害虫,用白僵菌来防治马尾松毛虫[3-4]。
3.3 以菌治病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害。如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曲病、水稻纹枯病,用某些芽孢杆菌防治炭疽病等。
3.4 利用食虫动物防治害虫
主要是捕食性节肢动物和食虫的脊椎动物,包括节肢动物的螨类、蜘蛛,鸟类有灰喜雀、山雀、啄木鸟等,其他天敌如蟾蜍、青蛙等也能控制一定种类的农业害虫。
3.5 利用生物防治植物治虫
生物防治植物有抗虫植物、诱集植物、拒避植物、杀虫植物、载体植物、特定显花植物和养虫植物。这种植物通过以下3种途径:一是通过影响有益生物,提高害虫控制作用,如特定显花植物或特定杂草;二是间接与害虫防治发生关系,不直接控制害虫,如养虫植物;三是直接抑制或杀灭,拒避害虫,减少害虫的取食,如拒避植物和诱集植物、抗性植物和杀虫植物[5]。
4 参考文献
[1] 方俊松.农业生物防治的特点及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70.
[2] 王昊.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J].科技资讯,2012(34):142-144.
[3] 肖英方,毛润乾,万方浩.害虫生物防治新概念:生物防治植物及创新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2):1-3.
关键词烟蚜;生物防治;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S476;S43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05-01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或治病三大类,因其具有的发展潜力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以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代表的烟草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湖南烟区烟蚜发生较重,实施生物防治,对提高湖南省烟叶的质量和促进湖南省烟草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生物防治的由来
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很早就被人们在农业活动时发现,并利用其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19世纪后期天敌引种的成功,以及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了这一技术的迅速发展,但20世纪中期兴起的集约化化学防治,严重地干扰了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发展,直至化学农药的3R问题(Resistance― 有害生物抗药性、Resurgence―有害生物再猖獗和Residue―农药残留)明显出现以后,生物防治的环保性使其再度受到重视[1]。
2生物防治原理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生活环境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复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其中任何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改变,均会导致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创造条件以确保作物的绝对优势,使农田生物群落大大简化,削弱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能力,常常导致直接以作物为取食寄主的有害生物暴发危害。生物防治就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通过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输引外地天敌、繁殖释放天敌和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可以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从而使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相融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统一性。
3湖南烟区烟蚜防治现状
3.1烟蚜的发生情况
烟蚜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蚜虫之一,可危害包括烟草在内的400多种植物,其个体小,繁殖速度快,终年繁殖,无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在湖南烟区,每年3―6月(湘南湘中3―4月,湖南西北5―6月),大田烟株生产旺盛之时,正是烟蚜猖獗期。从近几年测报点调查所得数据来看,烟蚜发生高峰期,湘西龙山、凤凰2个测报点从2005―2011年百株蚜量都在2.3万头以上,湘南宁远、江华、郴州等测报点从2006―2011年百株蚜量都在2万头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近几年烟蚜为中等发生年,但是被烟蚜大量吸食过汁液后的烟株,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烟叶的产量;同时烟蚜还传播和诱发多种烟叶病害,导致烟叶品质下降。因此,实施生物防治烟蚜,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实践无公害烟叶工程,提高烟叶安全性具有必要性。
3.2烟蚜防治现状及生物防治的必要性
湖南烟区烟蚜的防治工作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时间滞后,往往是发生危害成灾后才开始治理;二是技术低下,表现为到位率低,落实难,轻防重治,特别是湘西北地区;三是注重药剂防治而忽视农业防治及生物防治,在农药防治上也存在盲目性,不注意防治时期和防治指标,出现见虫打药、农药品种单一、注重农药的高效性、忽视安全性、单项技术的接受率和实施率低、大量存在使用管理规定之外的农药品种、禁用药剂品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防治是最好的防治方法之一。首先,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尤其是利用活体生物防治病、虫、草害。其次,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加拿大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云杉叶蜂,法国利用人工接种弱致病菌株控制栗疫病都收到“一劳永逸”的控制效果。再次,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开展生物防治烟蚜研究,对生产无公害烟叶,提升烟叶品质,促进卷烟上水平,同时改善土壤生态条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全系统烟草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从有害生物治理和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生物防治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尚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和有害生物治理的需要,表现在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慢,受气候和地域生态环境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稳定。
4烟蚜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及应用
我国烟田发现的烟草害虫天敌有140多种。其中天敌昆虫有大草蛉、异色瓢虫、食蚜蝇、七星瓢虫、草间小黑蛛等,主要捕食烟蚜、烟草粉虱、烟青虫卵、初孵幼虫、烟盲蝽等的若虫。烟蚜茧蜂、拟澳赤眼蜂等对烟蚜、烟青虫的卵和幼虫寄生。烟草害虫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蚜虫疫霉等,对烟蚜、烟青虫、斜纹夜蛾寄生。
4.1烟蚜捕食性天敌利用
烟蚜主要的捕食性天敌有草间小黑蛛、食蚜蝇、隐翅虫、广腹螳螂、瓢虫、草蛉、花蝽、华姬蝽及环斑猛猎蝽等种类[3]。其中草间小黑蛛、黄足蚁形隐翅虫与烟蚜的相关系数(下转第207页)
(上接第205页)
为0.874 4和0.749 7,达到极显著水平。瓢虫和草蛉属于后期的天敌种群,能对烟蚜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德国Hassan等1985年报道,普通草蛉是烟蚜的主要天敌,曾利用不同的蛉蚜比在6个温室中作捕食试验,每个试验持续4~5个月。按蛉(第2龄幼虫早期)蚜比1∶5、1∶10、1∶20和1∶40释放草蛉幼虫,均取得较好的烟蚜防治效果。异色瓢虫对烟蚜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它们个体间干扰作用也较强,其捕食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4.2烟蚜寄生性天敌利用
寄生烟蚜的天敌主要是食蚜异绒螨和蚜茧蜂。蚜茧蜂又分为桃瘤蚜茧蜂、烟蚜茧蜂、燕麦蚜茧蜂和翼蚜外茧蜂4种。早在1982年,Hofsvang等在温室中用蚜茧蜂作防治辣椒烟蚜的试验,烟蚜密度低时接种少量蚜茧蜂,就可以全年控制蚜害。其还是田间的优势种群,寄生率9.0%~17.7%,最高达87.3%,峰期比烟蚜滞后5~15 d,呈现明显的跟随现象。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应该首先考虑其在烟田早期的保护助增,在烟田前期采取措施抑制烟蚜种群数量对后期利用天敌控制烟蚜十分重要。据李明福等[4]研究发现,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效可高达89.3%,吴兴富等[5]研究表明烟蚜茧峰对烟蚜的防效可高达93%。
5结语
我国烟叶的质量水平同美国、巴西等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差距是制约我国烟草农业发展和烟叶生产的因素之一[6]。病虫害的危害,导致烟叶调制和卷烟制品产量和品质的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开展生物防治,对提高烟叶的质量和促进烟草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6参考文献
[1] 周子方,任伟,周翼衡,等.规模化应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主要技术障碍及应对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59-9661.
[2] 李晓磊,刘长明.寄主植物对烟蚜药剂敏感性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华东昆虫学报,2009,18(1):46-50.
[3] 陈相,蒙祥旭,王定福,等.烟蚜天敌的利用与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0(2):117-122.
[4] 李明福,张永平,王秀忠.烟蚜茧蜂繁育及对烟蚜的防治效果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6.
关键词: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S 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3009007
基金项目:农业行业公益专项“草原虫害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1003079)资助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不合理利用等因素的影响,虫害逐步成为草原上发生频次最高、危害最重的生物灾害之一。其中,最为严重的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1,2\]。草原害虫大量啃食牧草,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给国家生态安全、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从1978年开始,农业部有计划地组织重点草原牧区开展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在草原虫害的治理中,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植保理念得到大力推广,防治技术由单纯的依靠化学防治逐渐转变为“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国内有关生物防治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作物,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的研究相对滞后,报道内容少且多为综述类和药剂试验报告类\[3-5\],其中描述的一些生物防治技术仅停留在研究试验层面,并未进入示范推广应用阶段。通过介绍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和现状,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概述
历史上,防治害虫的目的就是杀死防治对象,有时甚至企图把它消灭。随着广谱性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害虫抗性、害虫再猖獗等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6,7\],生态理论逐渐融入害虫防治理念,害虫防治理念由“消灭”向“控制种群数量”转变。1975年5月,农林部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明确了今后植保工作的方向\[8\]。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都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9\]。传统的生物防治概念是20世纪1919年Smith提出的“通过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及病原菌的引入增殖和散放来压制另一种害虫”\[8-10\]。Debach从应用生态学观点出发将其引深为“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或病原菌使另外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比缺乏天敌时的平均密度更低的水平上的应用”。以上2种概念均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病原菌等控制害虫密度。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将生物防治定义为“利用自然的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作用,使其有利于有益生物如作物、林木、动物和益虫及微生物”\[8\],生物防治的概念和范畴得到进一步扩充。根据广义生物防治的概念,杀虫转基因植物、信息激素、高效杀虫生物农药等新技术纳入生物防治范畴\[8,11-16\]。
我国大规模开展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可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处于应急式的被动状态,哪里暴发、哪里撒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主要采用氯化物、有机磷等化学农药\[17,18\];第2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草原虫害防控工作开始逐步由单一追求防效向防效与环保并重转变,由被动防控向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转变。防治药剂以有机磷、氟化物为主,但是针对化学防治的局限性,逐步开展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区域性试验示范;第3个阶段是2002年以来,2002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加强鼠虫害预测预报,制定鼠虫害防治预案,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减轻草原鼠虫危害。要突出运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止草原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当年,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现全国畜牧总站)在全国有计划地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度低残留农药等新技术。随着一批有机磷、氟化物等化学农药被禁止使用,综合采用天敌控制、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技术成为虫害防控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2推广应用的生物防治技术
在长期防控工作实践中,各级草原植保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治蝗技术试验,逐步探索出适用于草原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
2.1微生物农药
2.1.1蝗虫微孢子虫
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我国1985年从美国引进\[19\],是一种单体活体寄生虫,能感染100多种蝗虫及其他直翅目昆虫\[20\],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持久、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1986年,农业部成立全国微孢子虫治蝗科研推广协作组,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开展了多年的防治草原蝗虫示范试验\[21\],当年的虫口减退率在55%以上,感染率为30%~40%\[22-25\]。新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植保工作的规范化,由于未实现商品化,蝗虫微孢子虫推广应用规模逐渐减少,目前仅在青海、内蒙古等地草原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2.1.2绿僵菌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26\],以其为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制剂具有无残留、易生产、持效期长、致病力强、应用效果好、对非标靶生物安全等优点\[27\],到目前为止该属共有12个种和变种\[28,29\]。自1879年,梅契尼可夫首次用绿僵菌防治奥地利丽金龟(Anisopliae austriaca),绿僵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30,31\]。据文献报道,国内最早是南开大学于1975年利用金龟子绿僵菌开展了蛴螬的药效试验\[32\]。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僵菌防治蝗虫试验研究,陆庆光等\[33\]1993年首次开展了4种不同绿僵菌菌株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毒力的室内观察试验,1996年首先开展了绿僵菌防治蝗虫的田间试验\[34\],随后,李保平、张泽华等\[35-39\]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草原上开展绿僵菌防治蝗虫的试验,证明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效果明显。在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绿僵菌主要用于草原蝗虫的防治。
2.1.3类产碱假单胞菌
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是一种新发现的昆虫病原微生物,1991年刘世贵等\[40\]从重庆歌乐山林场自然罹病死亡的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体内分离到一种病原菌,经鉴定属类产碱假单胞菌。类产碱假单胞菌致病性是由其代谢产生的一种类产碱假单胞菌杀虫蛋白(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insecticidal protein,PPIP)所致\[41,42\]。这种杀虫蛋白作用的主要靶点位于蝗虫的中肠细胞,能抑制蝗虫中肠细胞的能量代谢,可最终导致蝗虫死亡。杨志荣等\[43\]研究表明,类产碱假单胞菌处理后7 d,对皱膝蝗(Angaracris)等的致死率为60.6%~87.3%,对东亚飞蝗的致死率低,仅为48.0%。2007年,青海省草原总站引进类产碱生物制剂,并于当年7~8月在海北州采用类产碱制剂对草原毛虫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防效达96%以上\[44,45\];周俗等\[46\]利用类产碱假单胞菌与苏云金杆菌的复配悬浮剂防治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第7 d防效可达88.5%。在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类产碱主要用于草原毛虫的防治。近年来,由于类产碱商业化运转中出现问题,已退出推广行列。
2.1.4核型多角体病毒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一类能在昆虫细胞核内增殖、具有蛋白质包涵体的杆状病毒,在我国报道的290余种昆虫病毒中,有212种为NPV\[47\]。在草原上,正式登记的为草原毛虫核多角体病毒。刘世贵等\[48\]将1982年在四川发现的草原毛虫病毒界定为核型多角体病毒,并命名为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Gynaephora ruoergensis Chou et yin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GrNPV)\[48\]。从1987~1991年,在四川、青海和20万hm2草原上推广使用GrNPV杀虫剂防治草原毛虫,防治效果为84.3%~91.7%\[49\]。杨志荣等\[50\]将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芽孢杆菌混合,再添加少量能保护细菌活性、提高防治效果的助剂材料,以750 mL/hm2,20 ℃对三龄草原毛虫的防治效果达80%以上。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用于草原毛虫的防治。
2.2农用抗生素
2.2.1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avermectins,AVMs),是国内外最受关注的杀虫素,是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物质,最早由美国默克公司开发成功,可以抑制无脊椎动物神经传导物质而使昆虫麻痹致死\[16,5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分离阿维菌素产素菌种(Streotomyes avermitilis)。1994年,我国第1个阿维菌素产品―北农爱福丁(生物杀虫杀螨剂)诞生\[52\]。候秀敏等\[53\]做了阿维菌素防治草原蝗虫的药效试验,采用2%和3%阿维菌素乳油分别喷施300和375 mL/hm2,平均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4%以上\[53\]。张生合等\[54\]利用阿维菌素防治草原毛虫,第5 d平均防治效果达97%以上。
2.2天敌控制
2.2.1人工招引粉红椋鸟
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属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国内仅新疆伊犁、塔城谷地和阿勒泰山地、吐鲁番和喀什等地见其分布,且绝大部分为蝗虫发生区,其他省区几乎未见分布。我国有关粉红椋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68年,李世纯等\[55\]对新疆巴里坤地区的粉红椋鸟开展了连续2年的生物学特性及食蝗作用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新疆自治区对粉红椋鸟治蝗开始了系统研究,“七五”期间在3地州6个县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推广面积达2 hm2\[56-58\]。近年来,新疆充分利用粉红椋鸟资源优势,大力推广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的蝗害天敌控制技术。目前,建立了3个生物治理示范带:第1条在天山北坡中段区域,包括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沙湾县、乌苏市;第2条在准噶尔西部山地区域,是以巴尔鲁克山、玛依勒山为中心包括塔城市、托里县、裕民县、额敏县;第3条在伊犁河谷区域,包括伊宁县、巩留县、霍城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新源县。
2.2.2牧鸡牧鸭
牧鸡牧鸭治蝗是指将经过孵化、育雏、防疫和调训的鸡(鸭),在草原蝗害发生季节有计划地适时运至蝗害区放牧,引导鸡(鸭)群捕食蝗虫,达到降低草原蝗虫密度,防控蝗灾的目的。197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率先开展牧鸡治蝗的研究\[59\]。“七五”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鸡治蝗从点推广到面,在13个地州30多个县推广面积达667万hm2\[60,61\]。在新疆自治区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开展牧鸡治蝗试验,治蝗增收效果明显\[62-64\]。2003年起,农业部开始推广牧鸡牧鸭治蝗。由于鸡治蝗的减灾增收双赢效益,牧鸡治蝗逐渐成为各地草原虫害防治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2012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全年共投入牧鸡289万只,牧鸡治蝗面积达到94.4万hm2,减少牧草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实现牧鸡增收8065万元。在牧鸡治蝗示范推广成功的基础上,1999年新疆又开始了牧鸭治蝗的新探索,并取得成功\[65\],由于北方人不喜食鸭子,加之规模小难以实现商业化,牧鸭并未得到大规模推广。
2.3植物源农药
2.3.1印楝素
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一种高度氧化的柠檬素,属四环三萜类物质,最早由Butterworth和Morgan于1968年从乔木印楝(Azadirachta indica)中分离提纯而来\[66-68\],对害虫有拒食、胃毒、触杀和抑制生长发育作用\[66,69-71\]。1985年美国注册第1个商品化的印楝制剂M argosanO\[16\],1997年华南农业大学开发出了商品化的0.3%的印楝素乳油制剂\[51\]。2003~2005年,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开展了0.3%印楝素乳油制剂防治草原蝗虫的药效试验,灭效达84%以上,并筛选出了适宜草原使用的剂量\[72,73\]。2003年农业部开始推广使用印楝素防控草原蝗虫。王俊梅,豆卫等\[74\]利用印楝素开展了荒漠草地蝗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证明对荒漠草地蝗虫同样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草原上推广使用的是0.3%的印楝素乳油制剂。
2.3.2苦参碱
苦参碱(Matrine)是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escens)的主要有效成分,属四环喹嗪类化合物\[75\]。由于具有抗心律失常、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苦参碱广泛应用于临床\[76\]。苦参碱具有杀虫抑菌活性,在农业中得到广泛使用\[77-79\]。2008年起,苦参碱在草原虫害防控中开始推广使用。王俊梅等\[80\]利用1%苦参碱可溶性剂防治蝗虫的效果最低为83.51%,最高为98.35%。豆卫等\[81\]开展了1%苦参碱在荒漠防治草原蝗虫的研究实验,防效明显。草原上常用的是1%和1.3%剂型的苦参碱制剂。
2.3.3烟碱・苦参碱
烟碱・苦参碱是烟碱和苦参碱的混剂。烟碱(Nicotine)是从烟叶、烟茎中提取的一种物质,化学名为1布谆2(2策拎せ)吡咯烷\[82,83\]。该药剂1690年起就在欧洲开始应用,1893年Pinner A确定了其结构\[84\]。烟碱类具有胃毒、触杀作用。烟碱・苦参碱也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害虫一旦触及到该药,其神经中枢即可被麻痹,继而使虫体蛋白质凝固,堵死虫体气孔,最终使害虫窒息而死。拉毛才让等\[85\]利用烟碱・苦参碱开展了草地虫害药效试验研究,草原毛虫、蝗虫的防治效果均达到98%以上。2008年起,烟碱・苦参碱在草原上开始推广使用。目前,草原上常用的是1.2%烟碱・苦参碱乳油。其中,含烟碱为0.7%,含苦参碱为0.5%。
3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推广
3.12003~2012年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变化
2003~2012年我国草原虫害年均防治466.87万hm2,生物防治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1年全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首次超过50%,2012年达到53%,创下新高(图1)。
自2002年起有计划地推广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全国草原虫害防治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3年的16%增加到2012年的52%,提高了36%(图2)。
图12003~2012年草原虫害防治总面积与
生物防治面积
Fig.1The total control area and biocontrol area of
rangeland from 2003 to 2012
图22003~2012年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变化
Fig.2Percentage variation of biocontrol area to total
control area from 2003 to 2012
3.2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构成变化
对比2003,2008和2012年全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构成分析,可以看出草原虫害防控工作由最初的主要依靠天敌控制向多种生物防治技术多元化转变,正在形成天敌控制、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和微生物农药4种防控技术组成的新型格局(图3)。
图3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构成
Fig.3Composition variation of biocontrol technologies in pest insect control
4问题与对策
(1)生物药剂成本高,影响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根据多年防治工作测算,生物防治药剂成本要高出化学农药1~2倍,加之生物农药见效慢、防效普遍低于化学农药,老百姓对于生物农药的接受程度明显低于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规模。在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2011年牧区工作会确立了“生态生产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牧区发展方针,草原生态功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后应当加大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生物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在牧民中宣传生物防治技术的优点,推进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推广,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2)生物防治缺乏统一规划,技术应用布局不明确。目前,各地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主要根据虫口密度,对于超过防治指标但密度不高的区域,主要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但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与生态价值联系不紧密,建议根据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划,依据各种生物防治技术的特点,制定生物防治实施办法,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防治技术,对于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严格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更好地保护草原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
(3)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当前,草原虫害研究多集中于灾变规律、灾害影响分析等基础性研究,对于各种药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残留与降解、叶面药物富集等行业关注的问题研究较少,且研究多为单行,缺少药物间的对比研究,无法为行业推广提高更系统、更实用的对比数据。建议今后的研究应当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做好基础性研究的同时,能够从行业需求出发,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与利用,为行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永林.蝗虫再猖獗的控制与生态学治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5):341-345.
\[2\]陈永林.蝗虫灾害的特点、成因和生态学治理\[J\].生物学通报,2000,35(7):1-5.
\[3\]吕燕青,何余容,陈建军,等.草地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6,22(增刊):147-152.
\[4\]孙涛,龙瑞军.我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及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3):88-93.
\[5\]王俊梅.生物技术对草原蝗虫的控制效果及应用前景\[J\].草业科学,2009,26(9):206-211.
\[6\]陈学新.21世纪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昆虫知识,2010,47(4):615-625.
\[7\]Yoshio Tamaki.对今后有害生物防治剂的生物学见解\[J\].农药译丛,1988,10(2):6-7.
\[8\]万方浩,叶正楚,郭建英,等.我国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昆虫知识,2000,37(2):65-74.
\[9\]邱世邦,杨怀文.生物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J\].植物保护,2007,33(5):1-6.
\[10\]王敏慧.六十年来生物防治概念的发展\[J\].昆虫知识,1980(1):46-47.
\[11\]肖万方,毛润乾,万方浩.害虫生物防治新概念―生物防治植物及创新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29(1):1-10.
\[12\]邱德文.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植物保护,2013,39(5):81-89.
\[13\]张兴.植物性农药在生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农业,1996(10):31-32.
\[14\]杨郎,陈恩海,梁广文.害虫生物防治在害虫生态控制中的作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111-119.
\[15\]宋秀杰,郝国防.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J\].环境保护,2002(6):28-30.
\[16\]纪明山,谷祖敏,张杨.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4):545-550.
\[17\]康乐,李鸿昌,马耀,等.内蒙古草地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草地,1990(5):49-57.
\[18\]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草地蝗虫\[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97:74-75.
\[19\]李守德.美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考察\[J\].中国草业科学,1988(1):54-56.
\[20\]Henry J E.Control of insects by Protozoa\[C\].Baker R,Dunm P E.New directions in biological control:Alternatives for suppressing agriculutral pests and disease.New york:A R Liss,161-176.
\[21\]蒋湘.草原蝗虫的现状及展望\[J\].青海草业,2001,10(2):20-21.
\[22\]王丽英,严毓骅,董雁军,等.蝗虫微孢子虫对东亚飞蝗及蒙、新草原蝗虫的感染试验\[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13(4):49-462.
\[23\]王丽英,严毓骅.微孢子虫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和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88,4(1):33-38.
\[24\]严毓骅,张龙.我国蝗虫微孢子虫治蝗的进展\[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4(1):43.
\[25\]张龙,严毓骅,潘建梅,等.蝗虫微孢子虫病在草原蝗虫优势种种群及空间的分布\[J\].昆虫学报,1989,41(1):117-125.
\[26\]福建农学院.害虫生物防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304.
\[27\]张礼生,张泽华,高松,等.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6,增刊:141-146.
\[28\]Driver F,Milner R J,Trueman W H.A taxonomic revision Metarhizium of based on a phologenetic analysis of rDNA sequence data\[J\].Myool Res,2000,104:134-150.
\[29\]雷仲仁,问锦曾.绿僵菌治蝗研究进展\[J\].植保研究,2004,30(4):14-17.
\[30\]高松.绿僵菌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1996,12 (4):182-187.
\[31\]李存焕,农向群,岳存涛,等.深圳高尔夫球场草坪蛴螬发生及其生物防治效果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9(4):45-49.
\[32\]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研究室.金龟子绿僵菌对几种蛴螬的药效试验\[J\].昆虫知识,1978(2):40-42.
\[33\]陆庆光,邓春生,张爱文,等.四种不同绿僵菌菌株对东亚飞蝗毒力的初步观察\[J\].生物防治通报,1993(4):187.
\[34\]陆庆光,邓春生,陈长风.应用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田间试验\[J\].昆虫天敌,1996,18(4):147-150.
\[35\]李保平,宋国庆,李国有.绿僵菌油剂防治荒漠草原蝗虫的田间试验\[J\].中国草地,1999(5):53-56,74.
\[36\]李保平,Roy Bateman,李国有.绿僵菌油剂防治新疆山地草原蝗虫的田间试验\[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4):145-147.
\[37\]张泽华,高松,张刚应,等.应用绿僵菌油剂防治内蒙古草原蝗虫的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2):49-52.
\[38\]刘晓建,李卫民,李淑君,等.应用绿僵菌及其复合剂防治青海草原蝗虫试验初报\[J\].青海草业,2001,10(1):14-15.
\[39\]刘宗祥.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草业科学,2003,20(5):27-29.
\[40\]刘世贵,朱文,杨志荣,等.一株蝗虫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1995,35(2):86-89.
\[41\]张文,杨志荣.类产碱假单胞菌杀虫物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1998,38(1):57-62.
\[42\]杨海君,谭周进,肖启明,等.假单胞菌的生物防治作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158-161.
\[43\]杨志荣,朱文,葛绍荣,等.类产碱假单胞菌防治草地蝗虫的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6,12(2):55-57.
\[44\]张生合,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与类产碱生物防治剂防治青海草原害虫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5):57-61.
\[45\]王朝华,唐俊伟.类产碱防治草原毛虫药效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6):77-78.
\[46\]周俗,唐川江,张绪校,等.采用飞机施药对青藏高原飞蝗的防效研究\[J\].草业科学,2008,25(4):79-81.
\[47\]单绪南,杨普云.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作用及其田间应用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2009(11):39-42.
\[48\]刘世贵,任大胜,刘德明,等.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首次发现\[J\].四川草原,1984(2):50-52.
\[49\]刘世贵,杨志荣,伍铁桥,等.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及其大面积应用\[J\].草业学报,1993,2(4):47-50.
\[50\]杨志荣,伍铁桥,刘世贵.VB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技术研究\[J\].草地学报,1995,3(4):317-323.
\[51\]邓洪渊,孙雪文,谭红.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1):76-80.
\[52\]吴国荃,孙诗敏,王金台,等.生物农药阿维菌素\[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3(14):8-10.
\[53\]候秀敏,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防治草原蝗虫药效试验\[J\].青海草业,2008,17(1):13-15.
\[54\]张生合,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与类产碱生物防治剂防治青海草原害虫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5):57-61.
\[55\]李世纯,刘喜悦,谭耀匡,等.枫红椋鸟的食性及其对蝗虫种群密度的影响\[J\].动物学报,1975,21(1):71-77.
\[56\]俞家荷.粉红椋鸟灭蝗效果观察\[J\].新疆农业科学,1983(2):25-26.
\[57\]李占武,努尔兰,努尔别克.蝗虫天敌―粉红椋鸟的招引技术及保护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09(1):69.
\[58\]哈文光.“七五、八五”草地治虫灭鼠工作回顾\[J\].新疆牧畜业,1995(增刊):34-35.
\[59\]朱恩林.中国蝗虫发生现状与防治进展\[C\].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90:152-153.
\[60\]俞家荷.鸡群防治草原蝗虫的效益观察\[J\].中国草业科学,1988(4):38-40.
\[61\]陈秀侠,马贵森,于海青.草地牧鸡治蝗\[J\].新农业,1991(4):41.
\[62\]陆元彪,周志刚,杨有忠,等.高寒草原牧鸡治蝗试验总结\[J\].青海草业,1994(4):27-29.
\[63\]胡靖,张廷伟,韩天虎,等.草原牧鸡灭蝗效果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2,32(3):74-77.
\[64\]候丰.牧鸡防治草地蝗虫技术与效果研究\[J\].中国草地,1997(4):40-42.
\[65\]熊玲.新疆利用牧鸡牧鸭治蝗\[N\].农民日报,20031029(8).
\[66\]Butterwroth J,Morgon E.Isolation of a substance that suppresses feeding inloucsts\[J\].J Chen Commune,1968:23-24.
\[67\]操海群,岳永德,花日茂,等.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1):40-44.
\[68\]王李斌,何玲,沈莹华.楝科植物杀虫作用研究进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3):6-9.
\[69\]吴文君.天然产物杀虫剂―原理,方法,实践\[M\].西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0\]荣晓东,徐汉虹,赵善欢.植物性杀虫剂印楝的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0,2(6):9-14.
\[71\]韩小冰,马玲,谢龙.植物药对害虫有效控制的研究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2):108-110.
\[72\]徐秀霞,张生合.北方草原应用印楝素生物制剂防治蝗虫试验\[J\].四川草原,2005(12):45-46.
\[73\]阿不都外力,阿依加马力,古丽曼,等.0.3%印楝素生物制剂防治草原蝗虫药效试验\[J\].新疆畜牧业,2007(增刊):57-58.
\[74\]王俊梅,豆卫,谭成虎,等.印楝素对荒漠草地蝗虫的防治效果试验\[J\].草业与畜牧,2009(11):27-30.
\[75\]张丽华,陈邦恩,潘明佳.苦参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9,40(6):1000-1003.
\[76\]何雄,韦星船,田裕昌,等.苦参碱及其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化学,2011,28(9):816-823.
\[77\]袁静,张宗俭,丛斌.苦参碱的生物活性及其研究进展\[J\].农药,2003,42(7):1-4.
\[78\]何讯民,陈银方,邓洪范.苦参碱防治茶黑蛾的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茶叶,1998,14(4):35-36.
\[79\]郑永权,姚建仁,邵向东,等.苦参杀虫抑菌活性成分研究\[J\].农药学学报,1999,1(3):91-93.
\[80\]王俊梅,豆卫,杨自芳,等.苦参碱对草地蝗虫种群密度的控制效果\[J\].草原与草坪,2008(6):66-68.
\[81\]豆卫,王俊梅,谭成虎,等.苦参碱防治荒漠草地蝗虫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10,27(3):153-156.
\[82\]杨娟,张迪清,何照范,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中烟碱含量\[J\].烟草科技,1999(1):27-28.
\[83\]王守庆.烟碱的应用与提取\[J\].天津化工,1999,4(1):16-18.
\[84\]石和荣,马江耀.烟碱对淡水白鲳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2001,28(2):71-72.
\[85\]拉毛才让,王朝华,史小为.1.2%烟碱和苦参碱防治草地虫害药效试验\[J\].养殖与饲料,2008,(9):70-71.
Application progress on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for controlling the pest insect in rangeland in China
HONG Jun,YUN Xujiang,DU Guilin,QI Xiao
(National Animal Husbandry Service,Beijing 100125,China)
这次现场会议有两项重要内容:一是现场实战演练灭虫药包布撒器新防治方法的使用;二是对我市今年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安排。这次会议是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一次重要的会议,为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理念。今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监测、科学预防、科学防控。这次现场会也是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市是全省森林资源大市,有林地面积1474万亩、森林覆被率26.7%。森林资源质量决定生态效益的体现,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与森防关系密切。没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就没有森林资源的安全和健康,没有健康的森林,就没有可持续发展。
这次会议为我们今后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目标。我们要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指导、综合防控的原则,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安全。
省林业局雷局长代表省局领导对我市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我们站在护卫首都生态安全、保护好京津风沙屏障的高度,尽职履责,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各县区会后要将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好、宣传好、坚持好,认真及时地向主管领导汇报,要让主管部门的领导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抓好机遇,发展自己,将我市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
1、健全机构:特殊区位决定特殊地位,特殊地位决定特殊职责。*起着在生态上保护北京,在水源上保障北京,在军事上保卫北京的作用,是北京最近的一道生态屏障线。林业有害生物的机构和队伍建设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的基础。各县区林业局要进一步加强森防机构和队伍建设,要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没有森防站的必须建立,要与以后的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联系起来。
2、拓宽思路:一是在领域上要拓宽。跳出森防看森防、跳出森防抓森防,站在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高度上,扩展到农业害虫、畜牧害虫、草原害虫的领域,要把森防与植保相结合,实现互补、接轨,要树立大农业观念;二是在空间上要拓宽。不要局限于农村、深山、荒滩,应扩展到城市,扩展到园林。三是在行政领域上要拓宽。要立足全国,放眼国外,抓好国内、省内、市内有害生物防治,严格防控国外有害生物入侵。
3、创新手段: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手段上,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合理地综合应用。要加大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比重,搞好天敌繁育中心的建设,研究和探索天敌繁育的新技术,不断增加天敌繁育的种类和数量,最大限度地满足防治所需。
4、提高素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搞好这项工作,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不仅要学习业务,还要学习政策、学习法律,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操作技能,在林业机械上要研究发明。要学用结合,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更好地服务于森防工作。
关键词:林业发展;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
一直以来,我国林业发展中的有害生物防治主要采用化学药剂喷洒的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较为显著的灭虫效果,但是也增加了有害生物的耐药性,很难做到彻底防治。近年来,出于林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无公害防治技术得到了林业部门的青睐,但是由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无公害技术的防治效果大打折扣。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林业无公害防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随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提高无公害防治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无公害防治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动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较农业生态系统有着更加独特的特点。森林中树木的生长周期长,系统稳定性较农业生态系统强;树木抗御灾害的能力较强,系统内允许少量有害生物的存在以保持食物链的稳定性;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其中各种生物间能流(食物链)的关系更为复杂。
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害生物作为一类自然干扰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危害,但有害生物在促进森林演替、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创造野生动物生境等方面也有积极的贡献。不科学的防治往往对森林生态系统构成人为干扰,特别是一些化学药剂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空气、土壤、水体和林木自身的污染,严重时甚至成为不可恢复的干扰。因此,防治有害生物的各种措施应与森林生态系统是和谐的,与环境是友好的。
二、无公害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防治理念,具体落实相对困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林业发展状况和林区自然环境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森林有害生物的种类、爆发时间以及防治措施都不尽相同。在长期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各地区林业部门都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殊的无公害防治理念,并在局部试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些无公害防治理念往往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和大面积推广性,因此,即便是我国林业无公害防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很难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无公害防治体系。
与此同时,由于受传统农药防治措施的影响,许多有害生物的耐药性增强,甚至出现了品种变异,无公害防治往往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具体的推广和落实工作中,许多林业人员更倾向于选择见效快、防虫效果明显的剧毒农药。因此,如何将无公害防治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成为现阶段无公害防治手段能否得到推广的关键。
2、基层科研人员稀少,基础防治设施不足
无公害生物防治对于技术的要求程度较高,能够否建立一直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林业工作团队,是关系到无公害防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但是从现阶段国内无公害防治状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关于无公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果,相关科研团队的专业实力也值得肯定,但是我国森林资源大多集中在山区,由于受当地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科研人才往往不愿意在林区开展无公害防治的技术研究,基层科研人员数量不足,难以为无公害防治的进一步推广起到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国内多数林区无公害防治所需的必要器械、设施不够完善。即便是有林业人员要采取无公害防治技术,也往往由于硬件设备不足,导致有害生物的防治存在诸多难题。
三、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对策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使经营者真正认识到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性。一是无公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环境污染小,是提升林分自身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能力重要措施;二是无公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能生产出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果品,有更大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更高;三是无公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从技术层面来说,能缓解病虫的抗药性,维护林分的生物多样性,能减少化防次数和降低环境污染。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深刻认识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意义是大力推进无公害防治的重要举措。
2、加大投入,提升水平
资金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防治设备的投入。如:购置新型喷雾机、杀虫灯、粘虫板、诱捕器、监测设备等。另一方面配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生产安全提供保障;第三方面在生产管理方面也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真正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纳入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才是推进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根本的措施。
3、严格标准,科学防控
一是强化营林措施防控的基础地位。重点在创造一个有利于林木正常生长的生态环境。一方面选择优良树种(品种),树种(品种)间作与配置;另一方面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虫能力和耐灾害补偿能力。第三方面是重视园区病虫害源清除,减少越冬病虫源;二是物理防治。在树干或主枝上绑草把或者冠下覆草诱集害虫、地面覆盖塑料薄膜防止害虫出土、翻树盘冻死越冬害虫、套袋绑塑料裙(带)阻隔、粘虫环、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糖醋液诱杀、树干涂白等措施;三是生物防治。首先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其次是饲养释放天敌及人工助迁天敌。第三是应用生物农药或者生化农药(性诱剂和仿生制剂)。四是科学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救灾”,不恰当的拔高固然不妥,完全排斥也是行不通的,一味依赖更不可取,既不可谈药色变,也不可毫无警惕,科学地将其纳入“适时、适量、适度、适策、适法”的有序规范之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菜蛾;油菜;赤眼蜂;病毒;新奥霉素;生物防控;呼伦贝尔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107-01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Modern Biological Control of Rape Plutella xylostella L. in Hulun Buir Area
CUI Bao-yu
(Hailar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Workers of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s of Yakeshi City in Inner Mongolia,Yakeshi Inner Mongolia 022150)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used three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including Trichogramma prevention treatment,carrying virus of diamondback moth Trichogramma prevention treatment,Plutella xylostella granulosis virus+New Austrian mycin prevention law in rape Plutella xylostella L. field to evaluate the biological control effe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rape was increased by three control method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effect of the virus+New Austrian mycin was the best.It could be seen that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 small moth would have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diamondback moth;rape;Trichogramma;virus;xinaomycin;biological control;Hulun Buir area
呼伦贝尔农垦地区由于地处我国东北,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好,年均温较低(-3~3 ℃),年降水量适中(400 mm左右),病虫害种类较少,非常适合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这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在防治有害生物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力开展生物防治。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隶属鳞翅目菜蛾科,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年发生代数多,繁殖系数高(平均每头雌成虫产卵量在170粒以上),世代间虫口数量增长快,重叠现象严重,在我国北方地区危害近年来呈加重趋势。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各种杀虫剂,使小菜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1-3],造成许多杀虫剂相继减弱或丧失了防治效果。面对这样的局面,研究应用非化学杀虫剂来防治小菜蛾,生物防治成为最有效和应用前景最广的防治手段。
油菜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最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之一[4],也是呼伦贝尔地区常年大面积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为了减轻小菜蛾危害,提高油菜产量,同时又保证油菜的品质,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防治小菜蛾是最合适的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杂305;供试生防用品:松毛虫赤眼蜂(携带小菜蛾病毒与不携带病毒2种);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新奥霉素(防治油菜菌核病);以上生防用品均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是处理1:多旋翼无人机释放携带小菜蛾病毒松毛虫赤眼蜂防控区3.33 hm2;处理2:多旋翼无人机释放普通松毛虫赤眼蜂防控区3.33 hm2;处理3:小菜蛾颗粒体病毒防治小菜蛾+新奥霉素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控区3.33 hm2;处理4(CK):空白对照3.33 hm2。
1.3 试验方法
1.3.1 松毛虫赤眼蜂的释放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新奥霉素的施用。从油菜苗期开始,使用多旋翼无人机释放2个处理的2种赤眼蜂,每隔7 d释放1次,连续3次。从油菜苗期开始,在处理3防控区施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新奥霉素,每隔7 d施用1次,每次于傍晚每20 mL药剂对水15 kg喷雾,连续施用3次。其他时间整个油菜田都按农场生产常规正常进行。
1.3.2 油菜产量测定。油菜收获后对4个处理进行产量测定,核算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油菜收获后4个处理油菜产量核算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释放赤眼蜂防控区和使用小菜蛾颗粒病毒+新奥霉素的处理区产量均高于对照,经t-检测结果分析,3个处理的油菜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尤其是处理2和处理3,与CK产量差异极显著。由此可以说明,3种生物防治小菜蛾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处理3即小菜蛾颗粒病毒+新奥霉素的产量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病毒对小菜蛾的防效可能好于赤眼蜂,但也不排除可能是新奥霉素对油菜菌核病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2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处理3的油菜田小菜蛾虫害较轻,且病害(菌核病)影响也更小,因此处理3的油菜产量最高。
3 结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油菜生产区小菜蛾的生物防治方法――赤眼蜂防治和病毒防治的都能取得一定的防效,提
高油菜产量,且效果较明显。未来在小菜蛾综合防治方面可考虑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法。但考虑呼伦贝尔地区气温较低,松毛虫赤眼蜂在此地是否能够建立稳定的种群,还需做相关试验研究。综合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来看,这2种生物防治方法是否适合长期大面积推广使用,还需进行后续的进一步的应用试验[5-7]。
4 参考文献
[1] 吴青君,张文吉.小菜蛾发生特点及抗药性现状[J].中国蔬菜,2001(5):49-51.
[2] 陈之浩,程罗根.小菜蛾抗药性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昆虫知识,2000,37(2):103-107.
[3] 黄剑,吴文君.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1):97-100.
[4] 吴伟坚.关于小菜蛾的寄主范围[J].昆虫知识,1993,30(5):274-275.
[5] 侯有明,庞雄飞.印楝素乳油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J].昆虫学报,2002(1):47-52.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技术;长春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76-1
玉米螟以幼虫蛀茎取食,危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农作物,危害严重年份产量损失率可达20%以上。近年来,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广泛应用,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从而阻止玉米螟卵发育成幼虫、蛀蚀玉米茎,起到生物防治作用。要想达到预期防治效果,必须根据长春地区的气候环境、玉米螟单位面积数量等因素,准确掌握放蜂时间和方法。
1 长春地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投放方法
1.1 释放时间
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释放赤眼蜂时期。长春市地区根据气候变化,2011年、2012年第一次放蜂时间分别为7月3日和7月5日,第二次放蜂时间分别为7月8日和7月10日。
1.2 释放数量
每亩1.5万头。第一次0.7万头,第二次0.8万头。
1.3 释放点设置
每亩设置1个释放点,从放蜂田的边垄开始数第20条垄为第一个放蜂垄,顺第一放蜂垄向里走13米为第一个释放点,再沿垄向前走26米为第二个释放点,以此类推到地头,再由第一个放垄向下间隔40条垄为第二个放蜂垄,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
1.4 释放方法
在放蜂点,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中间撕开一半,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秫秸皮或针线别(缝)在圆筒内既可。
2 防治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2.1 玉米螟卵寄生率调查
在7月28~30日开始进行玉米螟卵寄生率调查。12块放蜂田,共计采集玉米螟卵块262块,对当时未确定寄生的卵块培养3天后进行统计,结果有222块被寄生,40块未被寄生,田间平均寄生率为84.7%。对照田共计调查8块田,总计采集玉米螟卵块91块,寄生和经培养3天后寄生的共有12块,田间自然平均寄生率为13.2%。
2.2 秋季田间剖秆防治效果调查
9月20~22日,在长春净月区防治田进行了剖秆调查。基础调查数据见表1。
2.3 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效果及产量损失率调查
防治效果为:被害株减退率为62.05%,百秆活虫减退率为77.71%,虫孔减退率为76.74%,田间平均防治效果72.17%,详见表2。防治区的产量损失率为2.85%,对照区的产量损失率为6.6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3.8%。详细见表3。
2.4 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玉米平均单产按每亩580公斤计算,亩挽回玉米22.04公斤,防治区13.75万亩玉米田共挽回产量303.05万公斤,每公斤玉米按2元计算,新增总产值606.1万元,每亩玉米田防治成本3元,防治区13.75万亩防治成本41.25万元,纯增收益564.85万元。
参考文献
[1] 刘毅力,高春梅,李春东,周国策.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2,08:66.
[2] 王树春.玉米螟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2,
07:69.
[3] .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2,08:38.
[4] 张志民,玄莲芳.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优点[J].现代农业,2012,11:27.
[5] 陈保国,白永新,张润生,.玉米螟在晋北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2,06:20-21.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有害生物基层预报防治工作基础薄弱
虽然灵武市针对林业已经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有害生物防治与预报监测站,并且基层监测点分布广泛,但是基层预报以及基层防治工作不到位,存在很多问题。
1.2 规划欠佳
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于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大量实践显示森林虫害发生前进行预防与保护是最节省成本、最有效的防治措施。近年来,为了更多更好地提高灵武市林业面积,人工造林的面积逐渐增大,这样就大大加剧了有害生物的危害。
1.3 盲目喷药
每一种农药的防治范围以及具体的酸碱度是不同的,所以在配药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林种、农药的类别与性质等规范喷药。
1.4 综合防治效果比较差
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来说,“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最基本的方针与政策。采用物理机械联合生物防治能够有效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有效提高防治效果。但是,灵武市仍然以使用毒性比较大的农药为主,这样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没有得到提升。
2 如何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水平
2.1 提高基层预报与基层防治工作
要以重点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各个地区的监测点为工作基础,有效建立起一个能够覆盖全市范围,科学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预防预报监测体系。另外,还要为基层监测点配备科学先进的预报设施、通信设备,加强互通互信,一旦某一个区域发生有害生物的危害,就要通知全区进行预防。建立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制度,林业有害生物的检测效果要与工作人员的工资挂钩,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监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2 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规划
按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始发期——盛发期——末发期来进行科学规范的防虫治理。林业害虫的防治要在科学消灭越冬虫卵的基础上进行,确保有害生物的防治能够在出发阶段或者说是发病初期还没有蔓延开时发挥作用。举例来说,毛虫类,当叶片只剩下85%时,在每1个叶片上将近有5~6头的蚜虫或者在每1个幼芽上有8~10个群体,这个时候就要及时进行防治。对于红蜘蛛来说,每年的6月份,每片叶子上只有3~5只,到7月份是每1个叶片上平均有7~8只,这时就要及时进行喷药。另外,如果天敌和有害生物的比例明显大于1:50的时候,就要积极进行喷药治理。
2.3 选择科学合适的天气与时间段进行喷药治理
由于每一种农药都有各自的特性和具体使用要求,所以,一定要按照相关农药的具体使用规范进行操作。掌握科学的喷药天气以及喷药时间段。要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进行喷洒,避开夏季中午时段,对于保护性杀菌剂来说,一定要在雨前进行喷洒。
2.4 促进综合防治效果的提升
要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果的提升就要坚持综合防治的理念,从良种育苗以及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做起。对于已经存在的有害生物,要明确有害生物产生的范围、林害的发生程度以及受害林区范围,采用人工摘除、刮除、诱捕、喷洒农药等措施。比如,人力挖除埋藏在地下的病原体以及有害生物;人工摘除病死果实、有效刮除枝干上存在的病烂皮,以及潜藏的虫体和害虫卵等;减除发生黑星病、干腐病等枝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菌剂或者是杀虫剂等进行地茎浇灌,或者是全树上下喷洒有机杀菌剂或者是无机杀菌剂,这样能够有效铲除对叶片等产生危害的生物。
2.5 提高化学喷洒的水平
(1)采用效能好、毒性低、残留少的农药,尽量避免使用剧毒农药。(2)在用药前,要严格按照说明进行稀释,相关粉剂等一定要稀释到一定的浓度再使用。(3)在喷洒过程中确保喷洒的均匀性,树叶的背面最好也要受药。(4)交替使用各种类型的农药,采取有机、无机农药交替使用的原则,在杀虫剂内可以加入适量的增效剂,促进药效的提高。
3 结语
灵武市地处宁夏,林业面积相对比较大,但是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定要依据灵武市林业的特点,做好林区有害生物的防治,实现人与森林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