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防治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病媒生物防治管理系统;蚊虫;监测;防治
传统的蚊虫监测工作主要依赖于人工,其防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长期以来,全球各国都在努力探索有效的蚊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近年来病媒生物防治管理系统逐渐被用于城市蚊虫监测与防治工作,该技术的应用能够突破传统人工工作模式的瓶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蚊虫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效率,本文就针对病媒生物防治管理系统在城市蚊虫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1.病媒生物防治管理系统简述
2006年美国Clark公司了Vector Control Managenement System(VCMS)软件系统,即病媒生物防治管理系统,该系统整合了RS、GIS、GPS等多项现代化技术,其主要用途就是用于城市蚊虫监测与防治,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信息输出等多项功能,可以对蚊虫的分布情况进行监测,并且能够监测杀虫剂的使用情况,目前VCMS再欧洲很多国家中都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城市蚊虫监测与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2.病媒生物防治管理系统的应用
2.1 响应客户需求
VCMS中设有客户需求响应模块,能够对用户的请求作出响应,用户的请求主要可以分为自定义请求、一般请求、紧急请求三种类型,在没有蚊媒传染病发生时,用户可以提出一般请求和一些自定义请求,例如对蚊虫进行鉴定等等,一旦有蚊媒传染病发生,用户就可以提出紧急请求,这样就可以通过VCMS来快速的找出传染媒介,及时了解病例状态,便于及时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范围。
2.2 收集监测数据
VCMS具有收集监测数据的功能,在检测到蚊虫分布情况、传染病病例情况、中间宿主携带病毒情况之后,可以通过手持PDA及时收集这些数据,并且用户能够快速的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服务器当中,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蚊虫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效率。例如,通过VCMS可以及时了解到中间宿主的病毒携带情况,这就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再比如,通过VCMS系统还可以及时掌握当地优势蚊虫的密度,及时掌握当地优势蚊虫的季节消长情况,这也将给城市蚊虫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依据,便于用户了解优势蚊虫的生长规律,有助于用户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2.3 GIS技术的应用
在VCMS系统中还整合了GIS技术,这样一来,当地的地图就可以整合到VCMS系统之中,包括居民区、河流、街道、公园的分布情况等等,都可以整合到VCMS系统之中,用户可以将蚊虫密度、传染病病例情况与当地地理信息、人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这就可以大大提高城市蚊虫监测与防治工作的科学性。例如,通过GPS定位信息、RS卫星遥感信息,可以分析出某个区域内蚊虫的分布情况,再通过该区域的环境信息、社会人文信息等因素,就可以找出蚊虫孳生的有利条件,进而就能够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蚊虫孳生的有利条件,_到防治蚊虫的作用。
2.4 数据储存
传统人工监测的工作模式中,监测资料容易遗失和损坏,进而就会给蚊虫监测和防治工作造成不便,而VCMS系统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当VCMS系统获取蚊虫监测数据之后,可以全部储存于服务器之中,包括蚊虫分布情况、蚊虫密度、蚊虫季节消长情况等等,此外蚊虫携带病毒的实验数据、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等等,也都可以储存于服务器之中,这样一来,当用户需要调用上述资料时,就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并且VCMS系统输出的信息可以是文字格式,也可以是表格格式,还可以是图片等格式,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格式,这样就可以提高城市蚊虫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效率。
2.5 现场喷雾记录
VCMS系统不仅可以收集和储存数据,还可以对数据进行记录,只要用户采用载有VCMS系统的喷雾器,VCMS系统就可以记录喷雾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之中,便于用户再以后的工作中随时查看喷雾施药情况,有助于用户调整喷雾方式,提高蚊虫防治效果。
3.VCMS的应用前景
3s技术是地球信息科学中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应用在各个方面,在病媒生物以及传染病监测以及防治过程中,采用3S技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地球观测数据,通过卫星RS技术,能够及时、快速的获取,对于GIS中的数据,也可以利用遥感观测数据,得到快速的更新。同时GIS数据还可给与遥感技术以辅助,并对遥感图形进行判断以及分类,在媒介船舶疾病控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3.1 VCMS在其他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治
VCMS主要监测和防治对象为蚊虫,而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扩展到鼠、蟑螂以及蝇等监测和防治过程中,并且针对这些病媒生物特点以及需求,拓展其监测以及防治功能,以满足现代城市对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治需求。
3.2 VCMS将现场管理引入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治。
VCM系统针对蚊虫还引入了管理模块,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为蚊虫监测站,其二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其三为雇员工作情况。对于工作人员以及雇员工作情况,应通过GP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监测,对于监测点的情况,主要利用现场手持的PDA向工作站进行无线或者有线传输,这样管理人员就可以及时的获取心肠的相关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指令,以便于更好的进行工作。
3.3 VCMS在城市媒介生物传染病监测和防治的指导作用
目前对于病媒生物监测,只进行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等数据的分析,对于宿主、媒介等关联监测很少进行研究,这对于媒介生物传染病控制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今后,应加强VCMS现场采样以及处理技术,还应进行实验室病毒检测工作,以发挥VCMS的指导作用。
总结
随着SARS、H7N9型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出现,人们对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由蚊虫传播的疾病多达数十种,包括西尼罗河热、登革热等等,并且其中有很多疾病都具有发病率高、流行面广、传播力强的特点,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本文在此分析了病媒生物防治管理系统在城市蚊虫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希望文中内容可以为相关工作开辟思路。
【参考文献】:
[1]吴彤宇,侯海光,秦娜,张静,王伟,李今越,李培羽. 病媒生物防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01:47-50.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森林环境的要求和重视也不断受到重视。但是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容易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产生极具破坏性的影响,并且当前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防治。化学药物不仅会对森林的整体环境带来不可忽视的破坏作用,而且还可能会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所以针对当前森林防治工作的具体现状,在森林资源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加强生物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研究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具体定义,具体而言,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是以生物链为依据,遵循多种生物的克制关系原则,向森林中投放病虫害的天敌,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与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相比,这类方法可以降低化学药物的使用,更加环保高效。通过具体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所使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方面生物技术防治残留毒性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其安全性很高,而且对于周围环境不会带来不必要的污染。由于生物防治是使用害虫的天敌所以不会出现化学防治方法的副作用,比如如果使用时间过长就会让病虫害产生对药物的抗性;另一方面生物技术的防治效果有保障,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形成病虫害的天敌群体或者微生物群,对于防治病虫害具有长期效果。针对生物技术的应用特点,在应用生物技术的过程中其原材料相对较多而且常见,甚至有的生物资源能够实现就地找寻,从而有效减少生物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
二、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使用生物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而且可以对于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生物技术越来越受到推崇,所以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力度显得极为迫切,结合病虫害防治的具体实践,本文将详细分析生物技术的应用状况和注意条件,以更好的发挥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保护和利用森林害虫天敌
为了推动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有效应用,首先要充分做好森林区域生态自然界内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引入,按照天敌昆虫的具体生活环境可以适当为其营造有利其生长的环境。为了更好的保护天敌昆虫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可以通过种植多种树木,混合种植各类植被以充分保护天敌昆虫的食物充足和生长繁殖条件。同时为了让天敌昆虫更好的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建议在害虫繁殖时期,在森林区域内投放其天敌昆虫,有效增加森林生态环境区域内的天敌昆虫总体数量和森林生态系统中天敌昆虫的种类。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害虫种类和数量较多,仅靠投放一种害虫天敌无法取得防治效果,并且也会因为天敌昆虫的数量少或缺乏生存条件和食物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可以对害虫天敌通过人工养殖的途径来人为增加森林生态系统中害虫天敌的数量和种类,进而可以更好的确保灭虫的效果。比如为了防治松毛虫对森林的破坏,可以对松毛虫的天敌赤眼蜂采取人工养殖的方法,然后再将赤眼蜂投放入森林之中。另外,在对森林的日常养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害虫天敌及其生活条件,创建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并注意维护好害虫天敌的繁殖环境和条件,确保害虫天敌在繁殖时期能实现正常繁衍。
(二)推广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明显小于化学农药,而且生物农药大多是从菌类中提炼获得的,所以不会对森林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且生物农药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应用环境相对安全。因为生物农药具有极强而单一的杀伤性,也就是说,在使用生物农药的具体使用过程中,只会对一种害虫发挥效果,并不会破坏其他害虫天敌或森林的有益生物,从这一层面来看,使用生物农药对于森林生态平衡可以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在制作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生物农药时,要注意使用森林中的天然微生物,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害虫对其产生抗药性,而且还可以有效降解森林土壤中的一些残留物质。另外,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长期性控制,需要结合森林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努力做到病虫害的有效治理。
(三)合理引进生物酶防治技术
随着近几年来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取得了更深层次的进展,其具体方法和技术也实现了多样化的进步,在诸多的生物技术中,生物酶防治技术的应用前景较为广泛,并且生物酶防治技术的防治作用也较为明显,生物酶发挥防治病虫害的原理是通过抑制昆虫体内的蛋白活性,进而破坏昆虫的相关内部组织系统,导致森林害虫无法正常生存而死亡。比如由于大部分的生物体中都含有蛋白酶抑制剂,这种生物酶的作用主要是在确保生物体内正常代谢活动开展的同时,对其他外来蛋白水解酶进行有效的抵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抑制森林害虫的生长,进而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与传统的森林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相比,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会像化学方法那样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通过使用生物技术,着重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自然防治,能够更有效的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百诚.分析生物技术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2(05).
[关键词]生态学 教学模式 科研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47-01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多学科领域,而且实践性较强。生态学教学改革中,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引入科研动态介绍、开展专题讲座,[1]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讲座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与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起点和重要基础,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提高科研意识的有效途径。[2]系统讲授与专题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及时地了解到相关的专业方向,并较快进入本学科的前沿发展领域。[3]生态学课程中应该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4]教师课余与学生交流,组织开展生态学热点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或科研活动等,促使学生专业创新与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5]
本文探讨教研结合模式中科研专题的设计,分析各专题的内容,评价学生的信息反馈,促进教学与科研模式的不断改善,以提高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参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植物的富集作用”专题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设专题“植物的富集作用”(15分钟)。首先提出超富集植物的定义,介绍超富集植物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机理。超富集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蜈蚣草、紫花苜蓿、芥菜、凤眼莲以及转基因植物花椰菜等。同时指出超富集植物应用上的局限性。专题结束后,让同学们开展自由讨论。学生对这方面内容比较感兴趣,结合自己熟悉的植物踊跃发言,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植物化感作用及应用”专题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中设“植物化感作用及应用”专题(30分钟)。首先提出植物化感作用的定义,介绍化感作用的物质、排出分泌物的途径以及影响分泌物效果的因素,还介绍了植物化感作用的实际应用意义。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汇总,重点分析百合、菖蒲、夹竹桃、美人蕉、桉树和杉树以及百里香等的化感作用,突出这些植物化感作用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专题结束后,让同学们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提出建议,认为本次专题讲述内容详细,但是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如果由教师提供文献资料、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讨论和总结,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专题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中设“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专题(15分钟)。由教师对“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凋落物能量归还量初步研究”“滨江湿地植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与稳定性分析”和“长春南湖水生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等文献进行概述,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方法。专题结束后,学生反映讲授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记忆。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此类专题的讲授,要结合专题内容播放相关的视频材料,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害虫的生物防治”专题
第六章《应用生态学》中设“害虫的生物防治”专题(20分钟)。首先,介绍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包括:人工繁殖散放天敌(赤眼蜂)、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利用植物杀虫剂和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等。重点介绍植物杀虫剂中印楝素的应用。最后介绍国际上应用比较成熟的基本防治方法:群集诱捕法、迷向法等,提出利用信息素防治害虫的优势。学生反映本专题讲授内容难度适中,加上专题中设计了大量彩色图片,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课堂反映效果良好。
通过科研专题的应用,结合学生对专题的反馈,认为在专题讲授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1)对于文献量较大、内容抽象的科研专题,可以结合图片、视频材料进行讲授。同时,在讲授前给出相关文献的目录,让学生提前检索文献、准备材料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发言和讨论;(2)文献量较小、内容难易适当的科研专题,教师在专题讲授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方明,田立娟,李修平,等.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9,35:836,846.
[2]许宏.浅析科研讲座对医学生的几点重要性[J].医学信息学,2008,21(6):805-807.
[3]王光军,田大伦,闫文德,等.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29-133.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1.2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1.3 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可能随之扩大。
1.4 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二、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三、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3.1 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3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3.3.1 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3.2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
3.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摘要:目前有害生物入侵林业十分严重,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有扩大之势,对此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防治工作。要建立测报体系,提高检疫水平,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切实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关键词:森林 病虫害 综合防治方法
0 引言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
1 综合治理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2 综合治理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在实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2.2 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针对不同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如园林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虫危害,又保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2.3 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如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2.4 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防治病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因而经济允许水平(经济阀值)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必须研究病虫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这就是防治指标。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则,必须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防治。顺便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镇街道、公园绿地、厂矿及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为主体时,则不完全适合上述经济观点。因该园林模式是以生态及绿化观赏效益为目的,而非经济效益,且不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病虫的防治。
3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3.1 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加快“三个体系”建设 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区周边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直接对我区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3.3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4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3.4.1 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4.2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1987年郑州市森林大袋蛾大发生,危害成灾,施用生物农药灭幼脲进行超低容量飞喷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该虫再度大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生物农药除了Bt 乳剂、灭幼脲外,最近几年生产的花保、烟渗碱等,这些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
3.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6 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2综合治理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在实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森林、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2.2从安全角度出发根据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针对不同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如园林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虫危害,又保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2.3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如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2.4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防治病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因而经济允许水平(经济阀值)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必须研究病虫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这就是防治指标。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则,必须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防治。顺便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镇街道、公园绿地、厂矿及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为主体时,则不完全适合上述经济观点。因该园林模式是以生态及绿化观赏效益为目的,而非经济效益,且不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病虫的防治。
3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3.1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加快“三个体系”建设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区周边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直接对我区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3.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3.4.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4.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1987年郑州市森林大袋蛾大发生,危害成灾,施用生物农药灭幼脲进行超低容量飞喷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该虫再度大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生物农药除了Bt乳剂、灭幼脲外,最近几年生产的花保、烟渗碱等,这些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
3.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6改进农药施用技术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甜水萝卜的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栽培管理技术、采收与病虫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甜水村范围内的萝卜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 8321.8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 8321.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GB/T 18407.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DB33/406―2003 萝卜种子
DB34/T 1213-2010 无公害萝卜
3 定义
甜水萝卜
崖门镇甜水村在清嘉庆四年(1799年)己开始种植萝卜,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甜水村种植的萝卜与众不同,皆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特殊,甜水村种植的萝卜,不但高产,而且特别甜脆、饱汁,嫩滑而无渣,美味可口。甜水萝卜是新会有名的土特产,在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畅销珠三角周边地区。
4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GB/T 18407.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的要求。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性能较好的壤土或沙壤土种植。
5 品种选择
品种应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商品性佳、耐贮运、受市场欢迎的白萝卜品种,种子质量要求:纯度≥95.0%,净度≥97.0%,发芽率≥85%,水分≤8.0%。
6 栽培管理
6.1 栽培季节
白萝卜属于半耐寒性蔬菜,喜温和凉爽、温差较大的气候,生长适宜温度13~25℃。播种季节选择在秋末冬初,于九月底至十月上旬为适播期,翌年1月中旬至二月中旬采收。
6.2 地块选择
种植萝卜应选择耗肥少、剩留有机物多、无同种病虫害的作物为前茬。需要避开十字花科的蔬菜作前茬,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为好。
6.3 整地、施基肥、起畦
在前茬收获后要及时深耕晒土7d~10d。结合起垄施足基肥,基肥每 667O(亩)施腐熟有机肥(符合NY/T496 要求)150kg,过磷酸钙50kg。采用平畦起垄栽培方式,垄高约30cm ,垄宽约90 cm。
6.4 露地直播
6.4.1 播种
6.4.1.1播种季节
选择在秋末冬初,于九月底至十月上旬为适播期。
6.4.1.2种子处理
应精选种子,只用饱满、健全的种子,淘汰瘪、碎、霉变的种子。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
6.4.1.3播种量
依据种子的质量、土质、气候及播种方法而定。一般每667m2(亩)播种量为0.5kg。
6.4.1.4播种方式
播种时采用穴播方式。用种量根据留苗稀密来确定,点播穴距40~45cm,每穴点籽4~5粒,并使种子在穴内均匀散开,以免出苗后拥挤,影响其秧苗质量。播后覆土厚度2厘米左右。
6.4.1.5种植密度
每垄地播种三行,每行行距约30cm,每株株距约45cm。
6.5 田间管理
6.5.1 间苗定苗
掌握早间、晚定的原则,间苗可分2次完成。第1次在白萝卜长出3片真叶时间苗,每穴留2株,第2次在白萝卜长出5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1株壮苗。
6.5.2 中耕除草与培土
在萝卜整个生育期要中耕2~3次,中耕除草可结合间苗、定苗同时进行。必须保持土壤疏松,适时进行中耕,中耕时必须培土。生产中一般把中耕、除草、培土三项工作结合起来。叶子已经封垄,停止中耕,除草就只有用人工进行拔除。
6.5.3 水肥管理
6.5.3.1 发芽期
播后要充分浇透出苗水水,土壤相对含水量宜在80%以上,若遇高温天气,应隔日浇水,以防止高温发生病毒病。
6.5.3.2 幼苗期
幼苗期掌握勤浇少浇,土壤相对含水量宜在60%以上。定苗时结合浇水,每667m2(亩)采用条施方式追施腐熟农家肥(符合NY/T496要求)450 kg。第一次追肥在第一次间苗时轻追一次1%尿素水,第二次在定苗时每亩追施10 kg尿素。
6.5.3.3 叶生长盛期
此期需水较多要适量灌溉,但在后期要适当控水,防叶片徒长,影响肉质根生长。
6.5.3.4 根茎生长旺盛期
此期应充分均匀浇水,以防裂根,土壤湿度维持在70~80%。根据气候、土质情况,控制蹲苗时间7d左右。蹲苗结束,结合浇水,每667m2(亩)可第三次追肥,追施复合肥15kg;距白萝卜根部10cm以上处灌根穴施后覆土。
6.5.3.5肉质根膨大盛期
肉质根膨大期,充分供水,忌水分不足或过多或忽干忽湿,容易造成肉质根开裂,直到生长后期仍需浇水,以防空心。追肥应氮、钾配合施,第四次追肥在肉质根膨大时按667m2(亩)追施尿素15 kg +硫酸钾10 kg,另外叶片喷施0.1~0.25%硼酸。
6.5.4采收
适时、及时采收。收获依品种和上市期而定。收获过早产量低、板结无吃味;收获过晚肉质根受冻或空心,品质变劣,引起空心。当根部直径膨大至8~10cm、长度在30~35cm时采收较为适宜。当叶色转黄褪色时,肉质根充分膨大,基部圆钝,即达到商品标准,此时即可收获。
6.5.5清洁田园
采收结束后及时将田间残枝败叶、病虫危害的萝卜、杂草等清理干净,集中深埋等处理,保持田园清洁,以切断病虫源。
6.5.6 病虫害防治
6.5.6.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霜霉病、黑腐病、软腐病、病毒病等
主要虫害:蚜虫、菜青虫、小菜蛾等。
6.5.6.2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
6.5.6.3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及进行种子处理;并利用综合栽培措施防病,减少农药的使用;实行作物轮作和水旱轮作,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深翻整地降低病虫害基数;科学平衡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用净水灌溉。
6.5.6.4 物理防治
采用黄板诱杀蚜虫;挂杀虫灯诱杀蛾类成虫等。
6.5.6.5 生物防治
积极保护天敌,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选用对天敌无伤害的生物制剂或杀伤力低的农药。防治时采用微生物制剂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等,植物源农药如印楝素、鱼藤酮等,生物化学农药如阿维菌素、春雷霉素等进行防治。
6.5.6.6 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
使用药剂防治时应严格按照GB 4285和GB/T 8321.1~9规定执行。主要防治药剂及方法见附录A,各种药剂要交替使用。
关键词:灌阳雪萝卜;生产;技术规程;制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S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6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灌阳雪萝卜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及萝卜制种技术及生产档案建立等。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桂林市灌阳雪萝卜生产技术和制种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NY 5010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灌阳雪萝卜:原产于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又名灌阳红萝卜,是灌阳县传统优良的秋冬季蔬菜品种。其肉质根长圆筒(柱)形,中上部细长稍尖,中下部肥圆皮稍粗,表皮全红色或中下部表皮略带白色,以肉质雪白、脆嫩而得名。
4 环境条件
4.1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NY 5010规定的要求。
4.2 土壤条件
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性好的沙质土壤为宜。
5 生产技术
5.1 前茬
避免与十字花科蔬菜B作。
5.2 整地施肥
5.2.1 整地
萝卜为深根系作物,播种前需深翻土地30~40cm,结合施肥,耕后细耙,整平按畦宽1.5m、沟宽0.4m、畦高0.2m做高畦。
5.2.2 施基肥
萝卜要着重基肥,辅以追肥。在施肥上应避免偏施氮肥,重视磷、钾、硼肥施用。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火土肥75kg或硫酸钾15kg,过磷酸钙40~50kg,硼肥0.5kg。要求全层撒施,施后深翻入土,耙平做畦。施基肥时切不可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以免损伤幼苗的根系,影响产量。
5.3 播种
5.3.1 播种期
雪萝卜属秋种冬收品种,一般于9―10月播种,最好时期是白露前后。收获期为11月―次年2月。
5.3.2 播种量
雪萝卜属中大个型品种,每667m2用种量0.5~0.6kg。
5.3.3 播种方法
多采用穴播,每穴播种子5~7粒,并分散开。播种前先用清水或淡粪水浇足底水,播种后盖土约2cm厚。
5.3.4 种植密度
行距40cm,株距30cm,667m2播5000穴。
5.4 田间管理
5.4.1 间苗定苗
出苗后植株长到2片真叶时进行一次间苗,当植株具有5~6片真叶时按合理距离进行定苗,每穴留2~3苗。
5.4.2 中耕除草与培土
结合间苗、定苗进行中耕除草2次,第3次在萝卜封行前进行。中耕一般先深后浅,先近后远,并结合培土进行。
5.4.3 浇水
播种时要充分浇水促出苗,定苗后及时浇水促进返苗,莲座期浇水促进发根,肉质根生长期浇水促进肉质根膨大,防止糠心、裂根,提高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5.4.4 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要求以速效性的氮、钾肥为主。全生育期一般为3次追肥。第1次追肥通常在2~3片真叶展开时进行,每667m2追施尿素5kg,兑水淋施。第2次追肥在萝卜进入莲座期(5~7叶)时,以追施氮肥为主,配施钾肥,每667m2追施尿素10~15kg,硫酸钾4~5kg,或施用复合肥15~20kg。第3次追肥在萝卜进入肉质根生长盛期(露肩后),应以钾肥为主,配合少量氮肥,每667m2追施硫酸钾10kg,尿素5kg。
6 病虫害防治
萝卜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黑腐病等,虫害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黄曲条跳甲及地下害虫小地老虎等。萝卜采种期的病害,前期主要是霜霉病,后期是白锈病;虫害是蚜虫、菜青虫等。
6.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推广农业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有效控制萝卜病虫为害。
6.2 防治方法
6.2.1 农业防治
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加强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
6.2.2 物理防治
设置黄板诱杀蚜虫:用30cm×20cm的黄板,按照 30~40块/667m2的密度,挂在行间或株间,高出植株顶部,诱杀蚜虫,一般7~10d 重涂1次机油。
6.2.3 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应用生物源农药防治害虫;限制农药使用,减少对天敌的伤害。
6.2.4 化学防治
加强病虫害发生动态的监测与预报,适时用药以提高防治效果。按GB4285 和 GB/T8321(所有部分)等标准合理选用农药和施用浓度,严格控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和施用次数。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6.3 主要病虫害防治
6.3.1 病害防治
6.3.1.1 霜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采种株的叶、花薹、花梗及种荚。在发病初期或出现中心病株时,用70%代森锰锌 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600倍液喷雾防治。药应喷在叶背面,要仔细、均匀。
6.3.1.2 软腐病
病原为一种细菌,多在肉质根膨大期开始发病。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及其它食叶害虫,减少伤口。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 10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注意喷在接近地表的叶柄和茎基处。
6.3.1.3 黑腐病
病原为一种细菌,主要危害叶片和根茎。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 10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防治。
6.3.1.4 病毒病
萝卜的各生长期均有发生,以萝卜幼苗期最易感病。及时防治蚜虫,避免蚜虫传播病毒,在发病初期可叶面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Π号乳剂1000倍液防治。
6.3.1.5 白锈病
发病时,用80%代森锌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600倍液喷雾防治。
6.3.2 虫害防治
6.3.2.1 菜青虫、小菜蛾、菜螟、黄曲条跳甲
主要危害叶片,在苗期要加强田间检查,如发现有虫,用5%定虫隆(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或5%氟虫腈(锐劲特)1500倍液,或2.5%多杀菌素(菜喜)1000倍液,或10%虫螨腈(除尽)2000倍液,或52.25%毒・氯氰(农地乐)2000倍液进喷雾防治。
6.3.2.2 蚜虫
出苗后每隔5~7d喷药1次,共喷2~3次。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6.3.2.3 小地老虎
用80%敌百虫、80%敌敌畏、50%辛硫磷、21%灭杀毙(增效氰・马)等灌根防治,根据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剂量。
7 收获
一般以肉质根充分肥大后为收获适期。
8 灌阳雪萝卜制种技术
8.1 田间管理
8.1.1 种株的严选与处理
在冬季萝卜收获时,选气候温暖的天气,在田间选择无病虫植株,植株的叶丛、叶形、叶片颜色及叶脉色泽等具有所选品种典型性状,肉质根形状、皮色、肉色符合本品种特性,肉质根大小巧玲珑个头适中的成株。将成株的叶子留7~10cm长切断,肉质根除去下部1/3,在室内存放2~3d,待伤口愈合后,移地栽植。
8.1.2 整地、施肥
萝卜采种畦与栽培畦一样。移栽前深翻土地20~30cm,结合整地每667m2施优质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火土肥50kg、过磷酸钙40~50kg。
8.1.3 定植
萝卜的天然杂交率很高,定植时,采种区与其它萝卜属植物最少隔离1500m以上。株行距40~50cm×50cm。
8.1.4 肥水管理
种株栽植后随即浇水,过6~8d新根长出后浇1次水,以后地表见干再浇1~2次水,然后中耕保墒蹲苗。当种株长到将近开花时再浇水,并追肥1次,每667m2施尿素10kg左右。以后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萝卜具有边开花边分枝生长的特点,如果肥水供应不足分枝就减少,降低种子产量。进入盛花期,天气若干旱,每隔5~7d浇水1次,共浇3次水,并结合追肥1~2次,保证植株健壮生长,开花旺盛。到绿荚期末可停止浇水。在盛花期用0.2%硼砂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进行根外追肥,有利于籽粒饱满,增产效果显著。
8.1.5 上插打顶
种株主枝长到20cm时,每株用一根竹竿上插防倒伏。开花后,将种株的主枝和侧枝进行摘心打顶,促使各侧枝花期相近,种子成熟期相近。
8.2 采种
立夏前后,种荚黄熟,应及时收获,防止遇雨后种子在荚内发芽。脱粒后清除杂质、风干、包装,入库贮藏。每667m2可收种子80~100kg。
关键词 棉花害虫;综合防治;发展进程;有利条件;防治技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S435.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120-01
1 综合防治观念的发展进程
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全世界倡导采用综合治理策略(即Inte 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随着害虫防治策略的不断发展,群落生态学的许多基本概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害虫防治系统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害生物防治的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害生物防治业(Pest Control Operation,PCO)正逐渐被有害生物管理专业(Pest Management Phofessional,PMP)所取代。1995年7月在荷兰海牙召开以“可持续植物保护造福于全人类”为主题的第13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强调“从保护作物到保护农业生产体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IPM强调保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指导思想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在充分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包括防治措施在内的各种生态调控手段,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以尽可能地少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充分发挥系统内各种生物资源的作用,使农业生产得以持续发展[1]。
2 综合防治的发展趋势
以上所有观念的发展、技术措施的改变以及综防体系的改进都是对IPM的进一步凝练和升华。在构建新疆棉花害虫综合防治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在充分吸取以往IPM在针对害虫—天敌—环境相互作用而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人类自然—社会的高度。也就是说,应重视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措施,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对人类乃至社会的影响。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所指出的,必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为明确和坚定综合防治的理念,1986年,综防规定了IPM的定义。具体到新疆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来讲,必须要强调,这里提到的综合应包含:各种观点的综合、所采用的技术措施的综合、防治靶标的综合、不同关键防治时期的综合以及防治效果的综合。
3 新疆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的发展进程
20世纪末,随着新疆棉花种植业的迅猛发展,使新疆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基地。在这期间新疆广大植保工作者也多次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九五”期间,新疆植保科技人员研究并建立了新疆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遵循2个原则,即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保益灭害、增益控害的原则;发挥一个作用,即利用农区生态优势,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达到一个目的,即达到持续防治棉花虫害的目的。
“十五”期间,新疆植保工作者经过研究探讨,建立了“新疆区域性棉花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体系”,该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充分发挥、利用环境中各种有益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增加棉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提高棉田自身的御害能力,保障棉花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新疆棉花害虫综合防治工作将着重针对棉花重大害虫在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下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还将密切关注一些有可能或者已经开始大范围发生的危险潜在性害虫,研究制订出遏制其造成严重危害的有效技术措施。
4 新疆开展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的有利条件
4.1 天敌种类较多
新疆棉田的天敌种类很多,常见的约60种,主要的约20种,发生率高的可达60万头/hm2,是防治害虫的主力军。棉田天敌的来源除棉田内自身繁殖外,早期主要靠麦田及早熟作物、护田林带、田外野生植物、果园迁移而来。棉田天敌以捕食性种类为主,主要有捕食蜂类、蝇蚊类、蓟马类、草蛉类、食虫蝽类、瓢虫类、步甲类等捕食性昆虫,蜘蛛类也是较大的天敌类群[2]。
4.2 具有相对有利防治害虫的时机
棉田主要害虫发生时间相对而言较为稳定,其有利于把握最佳防治时期。棉铃虫严重危害棉花的世代相对较少;而且棉铃虫世代重叠现象相对轻,比较容易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期。
5 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5.1 增强、保护和利用天敌
棉田条田两侧种植生态油菜在棉田两侧种植油菜诱集带(300 m播100 g种子),利用油菜上非为害棉花的如萝卜蚜等害虫,招引天敌,从而起到引诱天敌、增加棉田天敌数量、控制棉田害虫为害的作用。经研究表明,田边种植油菜的棉田天敌数量是未种植油菜棉田天敌数量的1~2倍。条田地头种植苜蓿,棉田条田地头棉花,由于机械作业等原因,基本处于废弃状态,在地头种植苜蓿(10 m左右),既不减少条田棉花产量,又可增加农民收益和增加棉田天敌数
量。研究表明,苜蓿天敌数量是麦田天敌数量的2.6~3.5倍。随着不同时期收割苜蓿,苜蓿上天敌向棉田转移的几率及数量不断增加,从而起到增加棉田天敌数量、增强棉田天敌的控害能力。利用人工繁育、释放赤眼蜂控制棉铃虫为害。释放赤眼蜂控制棉铃虫试验表明:赤眼蜂对棉铃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同时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也有突出作用。
5.2 农业防治
进行秋耕冬灌,以杀灭越冬虫源。耕地深度15~20 cm,灌水1 800~2 250 m3/hm2,适时进行中耕除草[3]。进行种子处理,可防治黄地老虎、棉蓟马,同时对棉叶螨以及棉花早期立枯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5.3 物理防治
一是用杨枝把诱杀棉铃虫成虫。于成虫发生期(北疆在7月初至下旬,南疆在6月15日至7月15日)在棉田扎放杨枝把60~90个/hm2,傍晚扎放,清晨日出前收把捕杀。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在田间摆放频振式杀虫灯[4]。二是种植诱集带。在棉花播种的同时,于最边行宽膜外窄行膜下单行种植玉米或者苘麻诱杀带,株距50 cm[5]。
5.4 化学防治
在棉叶螨历年发生重的棉区,用专用螨剂在棉田四周围喷洒2~3 m宽的保护带[6]。在棉铃虫防治上,在重发田块,当虫量达30头/百株或者卵量达60粒/百株时,于卵盛期或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局部喷洒有效的农药[7]。棉蚜防治上,室内蚜源于3月中旬至4月初,室外蚜源于4月初至下旬,在有翅棉蚜产生和迁飞前,用50%乐果乳油800倍液(温室、大棚蔬菜)、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1 500倍液(室外),集中彻底喷洒越冬寄主[8-9]。田间主要以中心株点片涂茎进行防治,药剂可用50%久效磷乳油或40%氧乐果乳油5倍液[10-11]。
5.5 强化统治
棉花害虫综合防治关键在于统一。必须做到防治策略、防治时期以及防治靶标的统一。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棉农的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对关键技术环节的引导和监督。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求加大政府行为力度,保证各项技术措施的顺利实施[12-14]。
6 参考文献
[1] 黎玉兰,黎玉华.博乐市棉花主要虫害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85-186.
[2] 蔺姗姗.博州棉花主要虫害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11(9):23.
[3] 热沙来提·阿布丁,阿布拉江·卡地尔,麦地尼也提·麦麦提.库尔勒市棉花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11(4):44-45.
[4] 李子,朱朝阳,杜树春,等.新疆南疆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J].中国棉花,2011(2):35-36.
[5] 姚建华,卡米力,李红,等.新疆博州棉田主要病虫害防治策略及技术措施[J].中国棉花,2008,35(7):39-40.
[6] 许丰.棉花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07(4):26.
[7] 王志贤,贺志强.新疆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0,12(1):34-37.
[8] 王登元.新疆棉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9,22(4):270-275.
[9] 刘向鹏.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1(1):19.
[10] 沙德汗·巴依吐拉克,王钊,迪丽孜拉,等.伊犁棉花病虫害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J].新农村,2010(9):89.
[11] 刘毅,李春燕,刘志刚,等.新疆膜下滴灌棉田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J].江西棉花,2010,32(3):61-62.
[12] 郭秀丽.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