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技术含义范文

新媒体技术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技术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技术含义

第1篇:新媒体技术含义范文

【关键词】词汇教学;词汇复习巩固;多媒体;多模态教学

一、绪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渐加强了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英语的学习在国内也越来越热。很长一段时间之前,英语就开始被纳入初中教学,而且在初中生的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老师和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也就很多,其中尤其是对于词汇的学习。但是,虽然老师和学生在词汇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词汇掌握仍然没有很大的进展。

当然,造成学生词汇掌握方面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就学生而言,没有学会重复习,看过的词汇没有时常回来翻看,没有及时的巩固记忆;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过于片面和单一,不容易长期记忆等。对于老师而言,虽然讲解词汇的含义,但是却没有把词汇放在语境中去讲解,无法使学生触类旁通;讲解词汇的方式不对,没有加入新鲜的元素,使教学过程单一枯燥,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兴趣减少等。造成初中学生英语词汇掌握成效甚微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里也就不再一一陈述,只有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词汇,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

二、改善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其中也就包括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方式,改变了原有的线性的单一维度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模式,可以运用全方位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式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这一技术在形式上把图、文、声、像四种信息形式融合于一体,也具有了具体、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等这样一些特点。目前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多媒体的这些特点对于促进英语教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可以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建立不同的教学场景和学习环境,从而吸引学生进入这种环境中,在不同的场景与环境中掌握词汇。许多老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词汇进行听说游戏,为词汇教学创造符合初中学生审美和兴趣的意境和氛围,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这样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去和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互动和配合,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词汇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施情景教学法和语境教学法等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初中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

2.语境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作用

语境的运用对于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汇的多种含义、词汇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等。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记忆词汇的含义,记忆的时间会比较久,同时也会比较深刻。借助语境是确定词义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要通过语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确定词汇的含义,一个单独的词汇,它的意思比较单调枯燥,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把这个词汇放在一个语境中,这个词汇也就拥有了固定的含义,一旦换了一个语境,词汇的含义也会发生改变。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词汇的含义,通过运用语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学习词汇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3.采用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态,它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无疑会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带来巨大的改变,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多模态教学主要是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基础,在教学中采用了语言、音乐等多模态符号,并且引导学生将各种感觉器官应用到学习当中去,这样无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的记忆能够更加清晰,更加长久。多模态教学方法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与以前英语词汇教学方式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发展。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复习巩固策略

1.对英语词汇要进行不断的归纳和总结

每个英语词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跟其它的英语词汇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联系,而掌握这些词汇之间的联系无疑会大大的促进对英语词汇的记忆。每当课程结束,或者是在学习到了新的词汇的时,学生就要不断的对词汇进行归纳和总结,将词汇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对词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而如果不做归纳总结,只是单纯的去认识一个词汇,英语词汇就会显得孤立,也不容易被长期的记忆。因此老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不断做好英语词汇的归纳和总结,不断的对英语词汇进行复习和巩固,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初中生对英语词汇的把我和理解。

2.采用游戏的方法对英语词汇进行复习和巩固

采用游戏的方法也能够对英语词汇进行复习和巩固。目前,迫于初中生的升学,学生除了平时的上课,在课后也有许多的作业,这些都使得学生没有去娱乐的时间。老师如果在课堂上或者是课后的英语词汇教学中多采用一些游戏的方式,不仅能够空前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在游戏中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词汇。

3.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记忆英语词汇,遵循记忆规律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去遗忘。初中生对于英语词汇的遗忘也遵循着这一规律,为了能够不将掌握的词汇忘记,学生要制定一个复习时间表,对已经掌握了的英语词汇进行不定期的复习。这种的复习并不是要求你每天都花同样的时间去记忆已经掌握了的英语词汇,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自己的时间安排,对已经掌握的英语词汇进行合理的复习和巩固,只有这样学生的英语词汇才会记得更牢固。

四、结束语

目前,初中英语在初中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掌握好英语对于学生的升学也至关重要,而词汇又是英语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既要不断的学习新英语词汇,又要对已经掌握的词汇进行复习和巩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胡胜高.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教学新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7(33)

第2篇:新媒体技术含义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435-1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构成。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加快,多媒体课件教学已经被众多教师所熟悉并使用,它融入了影像、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学生的大脑、眼睛、耳朵、口和手一起并用,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能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创新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课件概述

(一)多媒体的含义

媒体,也可叫做媒介、传播媒体,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达信息的物质工具。例如计算机、网络、光盘、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图片、录音、录像、幻灯片、投影片等都属于媒体。媒体这一术语的首次出现是在1943年的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如今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例如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则更倾向于后者,不仅能处理文字、数值,还能处理声音、图像、动画等不同形式的信息。

多媒体简单的理解为多种媒体,与其相对的是单媒体,但多媒体又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把文本、图像、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结合,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并能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商业广告、工业生产管理、军事指挥仪与训练、公共信息管理咨询、家庭生活娱乐等领域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

(二)多媒体课件的含义

课件也称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很重要的应用软件,具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明确的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过程的策略,同时采用影像、音响、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不仅使用方便而且效果良好。

多媒体课件是将教学、学习软件与多媒体计算机二者完整的结合,帮助教师执行教学、学生完成学习的功能,达到图、声、像、文并茂,提高学习者的态度、兴趣和效果。

二、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借助视觉记号完成传达信息的一种设计,主要以形象作用于人的视觉,通过视觉获得的效应来激发人们的心理反应,达到信息传播的功能。

三、视觉传达设计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运用

(一)色彩

1.背景色彩

在多媒体课件中,一个页面一般只有几种很少的颜色,通常情况下选择白底黑字的较多,因为背景颜色过深的话,时间长了会令人感觉到压抑感,精神不集中,所以白底黑字更适合学习者学习和阅读。

2.文字色彩

每一个页面中都会有与教学信息有关联的文字内容,需要明显突出,但也有主次之分,重要的文字可以使用新鲜的颜色,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容易记忆。但这样颜色的面积不宜过多,否则多重点即是无重点,视觉画面混乱更容易使学习者反感,次要的文字可使用相对较暗的颜色。

3.动画色彩

除了背景和文字以外,多媒体课件中还有一些动画,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可增加学习的兴趣。动画色彩的使用要有鲜明的对比,符合人们的习惯、重点突出。

总的来说,在多媒体课件中应该将以上三种色彩掌控合理,使文字、动画等的色彩与背景整体相协调,重点鲜明,体现和谐,给学习者带来美的视觉享受。

(二)编排

编排,即排版,进行版面设计。通常将版面分为均衡型和偏移型两种,均衡型又分为十字交叉对等分割和垂直对等分割,偏移型又分为水平线偏移分割、垂直线偏移分割、曲线分割。在排版时需要注意文字、图表和动画的结合,把主要内容放在显眼的位置。其次,排版时的留白位置也是重要的,即版面上的空白处,留白可作为版面的陪衬,在拥挤或整体灰暗的区域中,能为读者带来视觉上的舒缓,减少压力。

版面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可读性、可视度,增强视觉的统一感,达到既新鲜又个性的最高境界。

(三)文字

多媒体课件中,标题一般使用黑体或宋体比较规矩又严谨的字体,字号可以适当大一些,以便突显主题。具体内容可以选择楷体,显得漂亮又正式,字号可相对小些。自形大多使用常规,重要的内容可加粗或倾斜,字符间距一般不需要改变。

四、视觉传达设计在多媒体课件中的作用

(一)增强艺术性

视觉传达设计不仅拥有极具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合理运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艺术原则,诱发学习者的审美观、提高学习者的艺术修养。

(二)提高准确性

多媒体课件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从认知方式、认知习惯、视觉心理、视觉审美等角度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将此理论运用到设计与制作之中,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多媒体课件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三)提高有效性

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必须合理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将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信息加以整合,达到有效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五、结语

一个设计完美的多媒体课件必须突出主题、统一风格,既能辅助学习者掌握知识,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图形、文字、色彩、版面布局等要素,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阅读者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参考文献:

[1]苏建娜.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中认知通道的拓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第3篇:新媒体技术含义范文

课程管理系

交通与物流系

教研室

物流管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

现代物流

使用范围

执笔:

审核:

审批:

一、课程简介

《物流管理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本课程与专业内其它课程的关系

《物流管理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核心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它主要涵盖现代管理学所涉及的四大职能以及管理学科的相关理念。因此,《物流管理学》为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管理者的概念及其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不同管理流派主要的管理思想;

(2)能够解释古今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3)决策的程序、影响因素和决策技术;

(4)

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5)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常见形式;

(6)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沟通过程、类别及沟通障碍克服的方法;

(7)管理控制的流程和方法;

(8)管理的环境;组织岗位职能分析的方法;

(9)组织中生产过程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0)管理创新的理论、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2、能力目标

(1)能学会组织团体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熟悉理解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熟悉组织架构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原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员配备的技能;

(7)能学会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如何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方法;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能熟悉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影响,掌握创建、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

(10)能学会生产型企业管理、流通型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策略;

(11)能运用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便适应未来就业创业时管理理论应用的新发展。

3、素质目标

(1)探究问题的能力;

(2)与人沟通的能力

(3)归纳总结的能力;

(4)团队协作的能力;

(5)自学的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

(7)信息处理的能力;

(8)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

章节

学时

教学形式

备注

1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4

理论课

2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4

理论课

3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4

理论课

4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4

理论课

5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6

理论课

6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6

理论课

7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6

理论课

8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4

理论课

9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6

理论课

10

第十章

营销管理

2

理论课

11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2

理论课

12

机动

4

总计

52

五、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章节名称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

与资源利用建议

教学环境说明

考核评价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1、了解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掌握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掌握管理的职能,理解管理的性质;

4、掌握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了解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把握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1、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性质;

4、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

2、了解西方传统的管理;

3、了解西方现代的管理;

4、了解管理的发展趋势;

5、熟悉中国现代的管理;

6、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1、中国传统的管理;

2、西方传统的管理;

3、西方现代的管理;

4、管理的发展趋势;

5、中国现代的管理;

6、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了解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了解和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明确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把握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学会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掌握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明确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1、了解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熟悉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掌握编制计划的方法,具体掌握网络计划技术法;

4、了解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熟悉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掌握定量决策法;

7、了解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熟悉如何确立目标;

9、掌握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1、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编制计划的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法;

4、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定量决策法;

7、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如何确立目标;

9、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1、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作用;

2、掌握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了解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了解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掌握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1、组织的概念,组织的作用;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1、了解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了解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认识激励的性质,了解激励理论;

5、了解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理解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掌握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

5、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1、了解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理解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了解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掌握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熟悉控制的基本类型;

6、掌握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1、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控制的基本类型;

6、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1、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熟悉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了解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了解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1、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了解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了解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熟悉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了解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章

营销管理

1、了解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了解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熟悉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分析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1、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1、熟悉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熟悉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了解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了解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了解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1、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六、教学基本条件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授《物流管理学》的教师应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及核心技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拥有企业工作背景或企业实践学习经历,最好是具有物流相关企业的经历则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最好在多功能教室、物流实训场地、物流企业等环境中进行。

3、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教师通过教学,逐步形成课程讲义、课件等相关资源。

第4篇:新媒体技术含义范文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已在各个学校各个班级被广泛使用,几乎各科教师教学中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文的内容,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之中。如学习《张家界》一文,教学前在网上搜集张家界的景色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张家界美丽风光短片”。上课伊始,播放短片给学生看,学生在激动、惊呼与赞叹声中,对张家界产生了喜欢向往之情。接下来,教师用满怀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张家界的景色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原本”、“缩小的仙境,放大的盆景”、“山的代表、山的典型、山的精灵”,作者是如何把这样的奇景描述出来的呢?我们一同来学习课文。学生此时还沉浸在美景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迫不及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由此被激发。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语文课的教学,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和学习课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认知及理解能力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语文课堂上,许多课文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弄懂了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课文也就水到渠成。如学习《论快乐》一文,在了解了作者,弄懂了字词含义,明确了文章的层次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句子并从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f一说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原因。学生在文中找到了不少好句子,在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时,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在课件中显示其内容,在学生读句子谈体会时,适时适当地点拨,对学生谈得不准确、不透彻的地方,引导大家再补充、再讨论。通过抓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同时,教给了学生理解句意的方法,可算事半功倍。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感情朗读,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好的文章,重点片段,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呢?结合学习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帮助理解。如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在介绍了李清照的词的特点,了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后,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词。先以多媒体课件显示这首词朗读的节奏,再请同学根据划分的节奏进行朗读。接下来,课件播放朗读背景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词。学生全身心地倾听老师的朗诵,对整首词的内容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很多同学被老师的朗诵深深打动,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此时抓住学生心理,告诉他们,要想象老师这样朗诵这首词,一定要先读懂整首词的含义,其次要领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结合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和词中含有的典故以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等,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全词的意思。在感悟词意的同时,学生一次又一次反复地朗读全词,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配乐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人比赛读,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体会的情感越来越真切,朗读的感情越来越真挚。此处的教学,多媒体发挥了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内容

第5篇:新媒体技术含义范文

一、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定位

对教学来说,多媒体是一种新的技术,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将它作为主要手段,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问题上不可不慎重。当下主要有两个误区:一是不能用和不接受新技术。由于年龄、知识结构、操作难度的原因,部分老师不愿意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这么多年了,我不用多媒体照样将学生教出来了,而且效果很好。有些老师认为自己学不会多媒体的操作,有畏难情绪,不愿意花时间学习多媒体技术。有些老师觉得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要花大量的时间,不如传统的教学设计来得快。以上情况在中老年教师中比较普遍。二是滥用多媒体技术。与上面提到的那些现象相反,有些老师则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无论什么课都用多媒体。这是不妥的。特别是对学生动手和动脑要求比较高的一些章节,盲目使用多媒体是不科学的。比如,学生板演,那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但是有的老师用多媒体的分步呈现来代替,效果体现不出来。经常这样做,学生就会形成这样的意识,在练习完毕后,教师会将答案播放出来的,用不着动手写和动脑筋。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进行准确定位。要认识到,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大胆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一定要注意辅助二字。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趣味性更强

在教学《数数》一课中的“比较”环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先设计一个母鸡带着小鸡在草地上玩耍的画面,接着又出现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到草地上的画面。这时候设计这样一段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孩子比你的多。”而鸡妈妈却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那么谁说的是对的呢?老师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讨论后,可以用动画把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这样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地比较出哪边多哪边少。这样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充满兴趣。可见,教学中注意到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有利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学习

例如,低年级刚开始学习加法时,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教材中的气球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将其活动化,通过多媒体可以演示将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然后老师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在启发学生提问让学生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加法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也很容易就理解了,对加法概念必然印象深刻,很难忘记。由此可见,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加法,很难用语言表述得清楚、准确、完整。但是老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操作,让加法的含义在操作过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这样多媒体就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化静为动,使得它生动直观。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时调用多种感官学习,效果较好。

三、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件设计简单化

在教学中,部分老师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用心,没有认真地设计和挑选素材,只是简单地满足呈现这一点,设计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有的老师干脆直接在网络上下载,而不加思考地就用在教学中。原因有二:一是电脑水平不高,无法制作出自己设计的课件;二是责任心不够,偷懒,没有将教学当做事业来做,只把它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这些情况的存在影响了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二)脱离生活设计课件

在设计课件时,部分老师没有注意到教学应尽量生活化的原则,课件的设计往往脱离实际生活,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数学无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场景来教学。假设有两个人都在卖菜,现在同时有10个人来卖菜,每个卖菜的人分别接待五位顾客,其中一个由于计算能力不强,3分钟才能算好一笔账,另一个1分钟就能算好,请问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假设,学生很容易就会得出结论,算得快的那个人会接到更多的顾客,生意更好。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学生觉数学有趣后就会有兴趣。反之,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将会使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怎样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

在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心制作课件。一是要不怕花时间,精心设计、选择画面等必然要花去大量的时间,教师要做好这种心理准备。二是要打开思路,不要受已有的多媒体课件的限制,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教学就容易走入死胡同。

(二)生活化的设计

第6篇:新媒体技术含义范文

[关键词]媒体 教学情境 兴趣

随着多媒体设备和技术的推广普及,在教学过程中优点非常突出,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欢迎。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经过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正确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并和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形式多样化,更能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展示数学课堂的魅力。

1创设生动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通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尽可能吻合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学习主题上来。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我总是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播放一段视频,或放送一首乐曲,或讲一个生动的小故事等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节时,我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小小玻璃店里的故事。小松鼠欢欢和乐乐分别请小熊店长给自己心爱的相框加上玻璃,便于保存。小松鼠欢欢的相框长6分米,宽2分米。小松鼠乐乐的相框长4分米,宽3分米。安装好了,店长让他们付同样多的钱,可是小松鼠欢欢和乐乐认为两块不一样的玻璃收同样多的钱,不合理,属于乱收费。店长小熊得知后,笑着对他俩说:你们两个回去好好了解一些有关面积方面的知识就明白了。”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学习面积知识的欲望大增,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

2运用多媒体,破疑解难

课堂教学中,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展示知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会新知识。比如: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灯片,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灯片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运用多媒体,增效减负

新授结束后,如果学生兴趣犹存,我认为运用灵活的电教手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课内练习是很好的方法,能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且通过学生思考练习,达到认知结构清晰的目的。在应用题教学中,发挥投影能增大练习密度,变化丰富等特点,使得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图多编、一式多编等练习形式充分利用。通过灯片投影,能组织大量的变通题,起到了小黑板难以起到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了课堂练习密度。练习密度增大,学习积极性提高,练得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可不必布置可少布置课后作业,减轻了作业负担。

4运用多媒体练习。巩固知识。拓展思路

第7篇:新媒体技术含义范文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学生;现代科学技术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是新世纪时期的突出特点。其中将多媒体技术及电教设备、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十黑板十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践个别化(因材施教)、协作等方式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并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观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引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时我对整合数学现代化技术教学做了一些尝试,深深感到了这一举措对学生学习的实效性的提高:

一、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儿童,兴趣是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感,渲染气氛,震撼人心。

本学期,我带一年级数学。我发现,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具有年龄小,活泼好动,善于观察的特点。如果你把一幅图画放在他们眼前,不用老师说,他们首先会认真观察。此时你先不要说话,让他们自己观察、自主探究,往往,你会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观察结果。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他们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再引导他们说说图上有什么。同学们会说出这样的观察结果:如“1位老师”, “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等。随着知识点的增多,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自主探究能力越来越强。

二、在课堂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由静变动,便于理解学习

课堂教学中,把握重点、难点,采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展示知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会新知识。比如说,“加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苹果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灯片,在屏幕上演示两个苹果合在一起的全过程。经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灯片色彩鲜艳,动感强,而且是学生爱吃的东西,这样学生就听得很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现代科学技术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教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既能学习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能做到省时、高效,课时矛盾迎刃而解。在新课程标准下,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小学生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很多知识,有效地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结合时代特点,全面发展、快乐学习。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虽然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效果显著,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我。学会用新的技术教学,同时把握好新教材,灵活运用教法,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一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4]张炳意.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11): 2

[5]闰寒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的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

[6]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见:张炳意.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11):11

第8篇:新媒体技术含义范文

文章主要研究了平面设计元素视觉表现的多维化,笔者通过对于多维化的概念的了解,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多维化的含义,并研究了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的表现手法,从而了解其传达出的具体含义。期待通过笔者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平面设计当中的感觉,从而使平面设计的意境能够更加顺利的传递。

关键词:

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视觉效果

摘要: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平面设计的视觉信息载体,媒体科技的革新正在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创作方式和内容。本文阐述了在新媒体时代,平面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及创作的现状、前景,媒体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平面设计师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发掘新的发展空间,进行艺术设计创新。关键词:平面设计;媒体科技;融合;创作平面设计需要创新。在图像泛滥的年代,媒体科技空前发达,平面设计需要借助新技术突破自己的边界,增加作品的深度以获得信息的有效传达。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的传播媒介范围相当广泛,具有良好的媒体适应性。在传统印刷媒体时代,平面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已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基本成熟。平面设计通过组织文本、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的形式与结构,使情感和信息得到有效传达。平面设计是典型的边缘学科,作为设计艺术,以不同形式的媒介为载体,可以进行跨界组合。在传播技术层面,平面设计需要信息载体。现代媒体科技的发展,为平面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提供了空间,平面设计所涵盖的范围还会继续拓宽。当前数字媒体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艺术设计正在经历“数字化生存”,平面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也会面临变革。“人人都会平面设计”的这样一种说法,体现了平面设计的大众性和广泛性,其实平面设计应有的“深度”更需要研究和探讨,当前也最缺乏具有深度的作品。

一、媒体科技发展与媒体特性

从铅活字印刷,到摄影的诞生和照相排版技术革命,再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科技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新技术给平面设计造就了新的可能性,平面设计也参与了人类视觉传达史上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过度。传统媒体是指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前的平面设计媒介,主要涉及书籍和招贴设计等印刷出版物,由于以传统印刷媒介为载体,平面设计也被视为一种传统的视觉信息传达设计。当前信息传播已进入数字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体,数字媒体又被称为新媒体(NewMedia)。新媒体同样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计算机媒体、互联网、在线游戏、电脑光盘、交互式网站、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均属于数字新媒体范畴。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动态”的特征,信息传播时效性更强,而传统媒体具有线性和静态的特点,传播的时效性有一定局限。新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数字化,数字技术把图像、文字、声音进行二进制编码(0和1),这是一种计算机数字语言。所有的素材文件资料都以数字的形式进行存储和输出,形成所谓大数据(Bigdate),应用于艺术设计创作和生产生活。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了全新的传播形式。对于平面设计而言,任何特性的媒体都具有可以利用的优势。在媒体科技与艺术设计不断融合的历史语境中,平面设计正在经历着变革和创新,当今的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传达形式,需要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

二、平面设计艺术、新媒体科技的融合与创作

现代平面设计是一部不断革新的历史。媒体自身也不断在进行变换、革新,新媒体也不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数字技术平台上相互交叉与融合,逐步形成功能更加强大的媒体空间系统,对平面设计而言,媒体信息资源不可或缺。新媒体的演变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步,计算机为平面设计师提供了创造性的工作方式。从第一台电脑在平面设计工作室中出现,到当前计算机网络的空前发达,数字化革命为平面设计开辟了新的领域,如互动网页设计、计算机动画、运动图形、实验设计,平面设计师需要学习和认识这些边缘领域。新媒体的出现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产生了新的创作方向,对于描述这个时代的平面设计而言,“新媒体平面设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概念,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网络设计、动态图像设计、印刷品设计等。新媒体平面设计师使用数据库进行创作,有广泛的艺术、人文资源可加以借鉴,自由度和创作空间更为广阔。数字媒体科技介入艺术设计行业,首先引发设计工具、方法的变革,设计作品的形态也变成了一种非物质的数字与信息。因此,设计师需要加深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新媒体平面设计作品会包含更多的内容,更多的可能性,作品的科技和创意含量也会增加,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这是一大挑战。在融合新媒体科技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平面设计师应发挥媒体特性的优势,探索新的法则,创建具有个性化的、且具有唯一性的艺术设计语言,来彰显自己的设计文化和设计哲学,增加平面设计的深度。媒体技术革命为平面设计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平面设计更需要多元化的想象以及创造性思维,把不同的媒体资源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意过程中,努力保持技术技巧与艺术技巧的平衡。平面设计与媒体科技的融合,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两者互为创新的动力和途径,李政道先生常说:“科学界所有重大难题的解决,都是由艺术想象所突破。”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平面设计还会继续融合各类新媒体资源,艺术设计各领域之间也会打破边界,跨学科、跨媒体设计将是未来平面设计创作的方向。

三、结语

当今媒体科技空前发达,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平面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要能赶上科技的进步。平面设计师需要进行跨媒介设计创作,迅速掌握新工具,去学习新的领域,这是设计创新的前提。没有新事物、新鲜血液的注入,当前的设计就会僵化,新媒体科技正在变革艺术设计行业,这一改变要把我们引向何处?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还在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与新媒体融合有益于平面设计创新。平面设计既然与媒体科技已经发生了联系,就不会再与之分离。

作者:高志国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罗杰菲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M].华夏出版社,2000.

[2]胡显章、曹莉.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第9篇:新媒体技术含义范文

彭兰,女,1966年10月出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26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他的著作《自由的技术》(Technology of Freedom)中指出,一个称为形态融合的过程正在使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既包括点对点的传播媒介,如通信、电话、电报,也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一种单一的媒介,无论它是电话线、电缆还是无线电波,将承载过去需要多种媒介才能承载的服务。另一方面,任何一种过去只能通过单一媒介提供的服务,例如广播、报纸、电话,现在都可以由多种媒介来提供。由此,过去在媒介与它所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的一对一的关系正在被侵蚀。

浦尔所指出的这样一种媒介融合趋势已经在20多年的实践中得到证实,而且在近年来得到快速推进。传媒业顺应这一趋势进行的变革也在不断深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传媒业更多的是用“全媒体化”而不是“媒介融合”这样的词来描述他们正在进行的这场变革。但是,媒介融合是否就等同于全媒体化?我个人以为,全媒体化只是通往媒介融合的未来的一个途径,是一种阶段性的战略。从全媒体化到媒介融合,这之间还有什么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对此,实践尚未做出足够的回答。本文试图通过全媒体业务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来分析全媒体化的更深层意义,探析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的可能路径。

一、全媒体新闻如何才能成为融合新闻

尽管全媒体新闻近年来在媒体尤其是报纸媒体谈论得很多,但从受众那端看,有了电视,有了互联网,全媒体新闻就已经形成了。那么现在的媒体所谈论的全媒体新闻业务究竟有何意义?如何才能真正形成适应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的新闻模式?

全媒体新闻是融合新闻的基础,但并不必然等同于融合新闻。全媒体新闻业务的发展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全媒体扩张式,即注重手段的丰富与拓展;一种是全媒体融合式,即在拓展新的媒体手段的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显然,只有全媒体融合式思路,才能真正发掘出全媒体业务的价值。

全媒体融合业务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在同一平台上特定主题报道中的多种媒体手段的深层结合。也就是说,不同手段的报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分散的、彼此独立的。一个多媒体报道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报道方案:每一种手段发挥其特长,不同手段之间取长补短,真正产生“1”+“1”>“2”的效果。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将这样一种多媒体的整合,称为“状态式的生成”。即要使多种传播渠道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不同的状态,要选择性地发现相应的表达方式。??如果各种手段只是同一角度的重复,或者只是不同媒体手段的简单堆积,那么,就很难产生增值的效果。甚至因为传统媒体涉足它过去不擅长的领域,反而会带来某些形式的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的下降。

其二是各种媒体平台的报道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全媒体新闻既意味着多种媒体手段的应用,也意味着多种平台的利用。全媒体新闻的理想境界,是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将一次采集的素材,在多个平台上多次利用,并且形成一个合理的报道圈。在这方面,国内一些媒体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烟台日报的多平台策略是,对重大新闻的报道,采取手机报多点发送、网站滚动播报、电子纸移动报同步传递、视频节目跟踪解读、纸质媒体纵深报道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也可以通过多平台的共同作用,来提高传播效果。

尽管做出上述两个判断并不困难,但是,要在实践中充分认识融合新闻的特性,开发出富有效率的业务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发展模式是多种而不是一种。

融合新闻的一个基础性支持是编辑部的机制。许多媒体也正是通过编辑部机制的改变来宣告全媒体战略的开始。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该中心相当于集团内部的通讯社,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总编室,在中心内部起新闻指挥作用,在子媒体间起协调作用;二是采访部门,负责日常采访;三是数据信息部,负责稿件标引、背景资料搜集、针对大事件的前期资料整理以及视音频素材的编辑整理。此外,集团还创办了一个虚拟组织――YMG特别工场,一旦有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其他各种形态媒体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因事而设、事毕即散。

在这样一种机制里,我们能看到两个本质性的变化:一是传统的编辑部门拓展成为数据信息部,它的职责不是针对单一的稿件进行单一的编辑,而是针对每一个报道对象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梳理与整合。二是针对重大的多媒体报道任务,以团队运作模式来应对。烟台日报的做法是每一次都组成临时性的团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为每一个报道任务进行最优的人员配置,但是,它也存在一定问题。团队实际上需要磨合,团队成员需要通过多次的合作来达成默契,而因事而设、事毕即散的模式,可能不利于稳定的团队的形成。也许,另一种可以探索的思路是,将采访部根据不同采访任务编成若干固定小组,一般任务由对应的小组完成,特别重大的任务则可以进行招标。

二、“背包记者”是否是融合时想的记者?

除了编辑部机制方面的变化外,全媒体业务还需要具备新技能、新思维的记者作为支持要素。

在全媒体时代,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做法也许具有普遍性。它为全媒体中心的记者配备了较为齐全的采访“武器”: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网站、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在国外,有人将这样的记者称为“背包记者”。

尽管打造“背包记者”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一种做法,但是,“背包记者”是否能应对一切报道任务?

从实践来看,“背包记者”的出现,是媒介融合时代的一个阶段性特征,但是,它只是融合时代的一种记者模式,而不是惟一的,也并非最理想的。

全媒体化生产,其复杂程度显然要超出任何传统媒体,对于从业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似乎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因此,美国许多新闻院系都在开设“媒介融合”专业,希望给予新闻业未来的从业者更全面的技能训练。

这种思路当然没有错,但是,要让每一个记者编辑都能精通所有类型的信息的采集、加工的工作,又是不现实的。要求技能的全面,也许是以牺牲技能的精通程度为代价的,是以降低报道的专业水准为代价的。全媒体的训练,也许并不在于让新时代的记者编辑总是身兼数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更多地是要让他们形成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地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并且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现实中,除非是一些不太重要或内容简单的报道,否则,要完成全媒体或多媒体的报道,特别是重大题材的报道,并不能依赖一个人。它仍然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过程,这种分工与合作甚至可能会比传统媒体时代更细。拥有多媒体技能的记者们更多地是需要了解自己在一个大的报道架构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的记者和编辑像是在进行乒乓球、羽毛球这样的个人竞技项目,他们的个人能力是制胜的惟一要素,那么,全媒体时代的记者与编辑,则更多的是在参加足球、篮球这样的集体竞技项目,每一个人既要有个人的角色定位,和与此角色相适应的精深技艺,又要有集体配合意识,能认识到自己在每一次进攻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全媒体化是否是媒体产品发展的惟一思考

目前,中国媒体全媒体化的一个直接表现,是产品形态的多媒体化。但是,从具体产品的策略上来看,全媒体并不等于所有媒体,针对自身的特点,针对特定的市场,组织起一个合理的产品链,实现现有产品的合理延伸与适度丰富,才是切合实际的。

全媒体时代的产品变革,不能依赖全媒体化这一个方向上的思考。重新认识数字时代媒体产品的内涵以及生产主体的变化,是更重要的观念变革。因为,新的技术已经赋予了媒体产品更广的含义,也为媒体产品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

除了全媒体化之外,媒体的产品开拓还需要同时结合以下几种思考:

产品的全方位性

网络媒体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样一个方向,那就是:新技术条件下,媒体的产品必须超越“内容为王”这样的单一视野,需要把内容、服务和社区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用户与媒体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牢固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全媒体化发展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媒体的新闻产品提供新的平台,还在于为多元化产品提供新的空间。

产品生产的双边性

过去媒体的产品生产是单边的,也就是说,它仅仅依赖于媒体这一边的力量。但无论这端的力量多么强大,所提供的产品也必然是有限的,至于个性化的产品就更无法保证。只有把用户那一端的力量激发出来,双边共同生产,两者之间有效互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媒体产品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开拓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也许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调动受众的积极性,为他们参与媒体的产品生产提供途径。

产品的可重组与再分发性

浦尔在提出媒介融合的可能性时,还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分化(divergence)与融合(convergence)是同一现象的两面。”

媒介融合意味着各种媒体产品有了共同的平台基础,也就是说多种媒体的产品集中到一个共同的渠道有了可能。业务形态的整合,也将使各种不同媒体的内容产品最终汇流为一个大市场。原有媒体市场的界限可能不再那么分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介融合带来的是一个单调产品市场。产品的进一步分化,也就是说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产品,应该是媒介融合追求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技术条件的支持下,产品的个性往往是由用户的选择来实现的。例如,在网络中,RSS、Widget等技术,都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在一个页面中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内容。在手机平台上,这种趋势也在显现,例如,在美国,Iphone的用户可以在Itune商店里寻找各个不同的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在手机中组织起一个“个人门户”或者说“我的媒体”。

我个人以为,在未来,用户自己将各种来源的内容、服务组织起来形成的一个个“我的媒体”将极大地冲击现在的每一个专业媒体的平台。现在的集中式信息消费将变成分散式消费。

如果媒体提供的产品都只能面向自己的平台,那么就会制约用户那端的使用。因此,提高产品的可重组性(例如,将内容包装成RSS种子、Widget等),提高产品的再分发性(例如,通过多种途径嵌入到其他服务商的服务中),是争夺未来市场的重要途径。

总体而言,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全媒体化”这一个方向之外,还必须关注另一个方向,那就是传媒业与用户关系的改写,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内涵与生产机制的变化。

四、全媒体化是否一定要构建全媒体平台

在国内外许多媒体的全媒体探索中,构建全媒体平台似乎是全媒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是否每一个媒体机构一定要构建全媒体平台?

正像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样,一个媒体机构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撑下,一个媒体机构的平台向所有媒体形态扩展,是否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呢?可以想象,并非每个媒体都能作出正面回答。

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播内容的控制与平台及渠道的控制这两者的分离。这既是因为传播平台与渠道技术最初产生于传媒业之外,这些技术的控制者也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传媒业的整体格局,也是因为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产品构成更复杂、产业流程更复杂的时代,技术难度也增加,传统媒体面对这些技术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媒介融合时代更有可能出现信息的包装及平台的提供走向专业化的趋向,在电子报纸、电子杂志及手机媒体领域,这种专业化趋向已经显现得较为充分了。实际上,多个行业共同作用改写传媒业生产流程与格局,正是媒介融合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也正是媒介融合区别于传媒业的“全媒体化”的一个本质方面。

此外,上文也提到,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用户在未来更可能是通过自己的“个人门户”来进行信息的获取,每一个专业机构提供的产品,作为整体存在的意义会削弱,而它的化整为零的“打包”内容,更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其价值所在。因此,媒体在考虑整合式发展的方向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分散式发展的新途径。

这上面两个方面的变化都意味着,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与内容包装商、渠道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等共同完成产品的多种形式生产、多种渠道传播、多种平台“贩卖”,可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更深层含义。

全媒体化不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全媒体平台,但是,全媒体化的这个过程,也许是每个媒体要经历的。这正像当年网络的冲击。也许网络化并不一定要意味着媒体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通过其他网站传播自己的产品,吸引网民的力量来参与媒体生产,增强媒体的竞争力,都是网络化的表现。类似的,全媒体化的含义,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一个全媒体的市场格局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构建自己的产品体系。

其次,在全媒体的思维下,去重新思考媒体的业务模式,特别是新闻业务模式。

第三,全媒体化不仅要为媒体自身的产品提供传播途径,也要为受众的参与提供空间。

第四,全媒体化不仅是传媒机构内部的流程再造,也是一个重新定义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寻找合适的外部合作伙伴的过程。外部合作,是使媒体产品真正完成全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在全媒体的平台的发展方面,会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这正像当年媒体所建设的网站。最终能在平台上胜出的,只是少数几家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机构面对媒介融合的浪潮,可以无动于衷。上述提到的各种角度上的全媒体化,是媒体新一轮竞争的焦点,也是走向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enry Jenkins: Convergence Culture, P10, New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②尹明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媒介形态思考》,载《传媒》2008年第10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