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力企业 精神文明 建设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和开发自然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探索与了解自然是为了更好的享受自然、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的需要。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企业的重要内容来抓,如何把握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寻找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至关重要。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览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思想概括。
电的发明与利用对于工业革命乃至人类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社会提供清洁可靠的能源;二是为工业大规模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极大地满足社会物质的需要;三是为新技术发明与创造奠定了基础。电力企业作为电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和组织者,既担负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责任,又面临着企业内部可持续发展的重担,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创新始终在鞭策着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步伐,电力生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生产,数量、质量与服务都同时在消费者身上得到体现,也就是说电是体现电力企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的载体,而生产这种产品的电力职工是电力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历史与经济发展的原因,在重视产品数量的同时,往往对产品的质量及服务这种精神层面缺乏足够的重视。表现在:一、产品的稀缺性。一段时间以来电是一种紧俏商品,能源的稀缺、供应的严重不足,导致电力企业对电力产品数量的重视要比对电力产品质量的重视多得多。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成几何级数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大量消耗。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转移升级太慢,重复生产和低端产品比例过大等原因对电力过分依赖性。四、社会普遍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对电力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存在电力质量及精度的普遍要求。五、企业社会服务意识严重不足及社会对电力产品的敬畏心理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与创造。
上述论述也证明了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符合人类历史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先有物质文明后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立足于物质文明之上。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是立足于强大的电网和和电力供应,没有这两点,谈电力文明建设就好比缘木求鱼,只有供应大于需求及需求精度的提高才能促进精神文明的提高。从提高服务意识、增进电力产品质量有力措施出发,使电力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同时,同样提高了电力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使电力企业在更高的层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电能质量和服务意识成为增进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找准了这“两点”是不是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一僦而就呢?
首先是企业职工的素质提高。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靠人来建设的,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文化素质、价值观念起关键作用。只有不断提升职工的思想意识、工作效率,而对电力行业职工进行有针对性、多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构建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为内核的企业文化,才能提升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其次,就是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总的目标与要求下形成的一种组织文化,包括理念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次。由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基本信念、生产符号和处事手段等形成的文化形象。构建以价值观念为内核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电力行业职工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不断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继而提升企业文化的水准,反之,若不能通过及时的精神文明建设来增强电力企业的凝聚力,电力企业文化就无从谈起,电力企业发展也会极为滞后。总之,加快对电力行业职工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电力企业文化的根本,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良好保障。
另外,企业决策层的社会意识紧迫度也是影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因素。企业精神面貌是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形态特征的一种企业社会化表现形式,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决策层不但是企业的生产组织者,也是企业社会服务的引导者,还是企业精神的表现者,企业决策者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程度、知识结构、价值取向都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公益性教育培训致力于以最低成本提供优质教育,努力平衡社会教育资源分布,青少年宫教育就是最好的范例。公益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是融参与、合作、服务反思和责任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教育,其社会效益价值在其自身价值体系中占据突出地位,同时也在各类教育资源的社会价值排名中位列前茅。简而言之,公益性教育培训在发扬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以及创建和谐社会等社会问题上具有突出的效益价值,是经济效益所无法比拟的。
1精神文明效益价值
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包含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思想建设为民族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国家贡献智力支持。公益性教育培训之于两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厚的效益价值。公益性教育培训作为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有效弥补了学校教育缺陷,与之共同形成了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以独特的教育模式向社会贡献着智力成果。同时,公益性教育培训的理念及实质,深刻体现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实力,所以能够向学生灌输思想上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有力维护着思想建设。因此,精神文明效益价值,是公益性教育培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价值的首要表现。
2物质文明效益价值
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物质文明建设有赖于精神文明的支持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于上文所述,公益性教育培训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文明效益价值,因此能够成为国家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持力之一。换一角度来看,公益性教育培训的目的与传统学校教育目的相仿,均力争培养科学文化人才。科学文化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力,可以有效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公益性教育培训创造了数量可观的物质文明效益价值。
3和谐社会效益价值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让人民共享教育成果,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公益性教育培训,因其在经济方面的突出优势,有效规避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陷阱,强力推动着教育成果的共享化。而且,公益性教育培训,终其根源,即是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思想素养,因而对于倡导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理念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综前所述,公益性教育培训的社会效益价值集中体现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
二、提升公益性教育培训社会效益价值的策略构建
综前所述,公益性教育培训之于我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效益价值,“已成为提升全民公益素养的一种期待”。但不能忽略的是,我国的公益性教育培训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如欲最大程度发挥公益性教育培训的社会效益价值,就必须积极探寻优质发展策略。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全面公益
以青少年宫为典例,我国的青少年宫承担着少年儿童课外教育、社会群体培训的重任,从理论上来讲应该得到较多的政府支持。“政府是整个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也是公益教育的主要提供者”,但是从工作实践来看,我国各地青少年宫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所能得到的政府财力供给有限。社会的重视和政府的财力支持,是青少年宫等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公益性教育培训的社会效益价值的充分发挥,以及教育全面公益的逐步实现,有赖于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投入。
2改善公益教育基础,提升公益教育水准
社会效益价值之于公益性教育培训来讲,既是其发展的成果,又是其前进的助推器。因此,提升公益性教育培训的社会效益价值,仍然要从改善其本质的教育模式入手。公益性教育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对教育基础设施有严格要求。例如,在青少年宫的建设完善过程中,一方面,要着力完备公益性教育培训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环境;另一方面,要提升公益性教育培训的软实力,从师资建设、教学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及时更新,全力提升公益教育水准。
3丰富公益教育内容,拓展公益教育主体
公益性教育培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逐渐融入进丰富多彩的兴趣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未来的公益性教育培训要继续丰富教育内容,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在青少年宫中,可以创设更加全面的兴趣小组、群众活动以及阵地娱乐活动等。同时,伴随教育内容的丰富完善,要配套扩充活动参加人群,即拓展公益性教育培训的参加主体。这样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成果,使其社会效益价值得到广泛传播。
4打造公益教育品牌,完善公益教育体系
公益性教育培训,虽然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原则,但仍处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因此,为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价值,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全方位完善公益教育体系,进行品牌化建设。一来打造坚实过硬的公益教育服务品牌,二来健全公益教育配套服务体系。从而争取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性教育培训中来,将其社会效益价值放大化。
三、结论
河湟文化是青海东部地区和甘肃西部与青海接壤地带,历代先民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化的结晶,有其独特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其内涵及其特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承继,相统一,显得十分重要。
河湟文化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自古以来,我国从华夏到汉唐,乃至元明清时代,都将黄河流域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人将黄河源头看作是圣洁而又遥远的,李白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慨叹;人们探察河源乃至不断迁徙往返最频繁的地区,都莫过于今天青海东部和甘肃接壤的地区即上述“三河间”。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少数民族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元素以其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在国际时尚中一直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像刺绣、中式盘扣、旗袍形制以及色彩和图案等极具中国特色元素在服饰装饰上的运用屡见不鲜。然而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国际服饰上的运用也逐渐显现,为现代服饰的设计带来一股新的风潮。
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元素又是中国元素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手段为例,各少数民族传统的服饰制作工艺包括服装定型工艺(百褶工艺)、百纳布工艺、面料肌理处理工艺、扎染、印染、蜡染、镶花、刺绣、织锦、滚边、编织、编结、首饰制作等,手段异常丰富。在这方面比较出名的当属苗族,苗族服饰达一百三十余种,其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特色就是蜡染和银饰,苗族的蜡染工艺有上千年的历史,而银饰更是在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配饰当中当仁不让。就蜡染这一少数民族元素来说,近年来在现代服饰设计的运用中比较普遍。以蜡染作为面料,与现代时装剪裁相结合,加以图案细节点缀,可以使服饰既时尚又显得古朴典雅。
除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制作工艺之外,现代服饰设计中少数民族图案与色彩的运用也比较普遍。少数民族图案多与民族的与图腾崇拜有关,这一神秘的文化对人们的探秘心理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仅就图案审美来说也非常漂亮。以楚雄彝族为例,其传统民族服饰中多以马樱花图案作为点缀,这与彝族的传统图腾崇拜有很大关系,在图腾崇拜中有一类为植物崇拜,为了纪念其传说中为了拯救彝族人民而英勇献身最终化为马樱花的彝族少女,马樱花成为彝族传统的崇拜图腾,并表现在衣饰中永久的流传下来。在现代服饰的制作中,植物图案、花朵样式是设计师比较喜欢运用的元素之一,将其与少数民族内涵相结合亦可为服饰增色不少。
如果说图案是少数民族元素运用的点睛之笔,那么少数民族色彩搭配原则的采用则是整个服饰设计的奠基之石。不同于现代服饰时尚对色彩搭配的考究,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以大胆著称,在这里,色彩明暗对比、互补色运用不见踪影,有的是少数民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以及对色彩的本能直觉与反应,这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美的肆意而别具一格。这一风格也恰恰迎合了现代人们对服装的个性理解,因此,少数民族风格的色彩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不乏经典之作。
二、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从物质文明的层面上来说,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服饰的发展演变是伴随着这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岁月长河中积淀而来的,民族的、神话崇拜、风俗习惯、节日民族都在本民族的服饰中得以体现。因此,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亦孕育出了每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但是,在追求简洁舒适的今天,民族服饰款式形制复杂、装饰品繁多的特点显然已经不适用于人们的需求。于此相矛盾的是,人们对服饰的追求也不再是衣以蔽体这一简单的服饰功能,讲究个性与时尚,追求与众不同与风格独特,这是人们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对物质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要求”。因此,从具有很强装饰性和审美性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中寻求灵感,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新课题。少数民族服饰大胆绚丽的色彩搭配,内涵深厚的服饰图案,独特又风情的造型设计以及各民族独有的服饰制作手段都为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灵感来源和可借鉴元素。
时展到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是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却远落后于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在服饰设计中,人们大多数将目光投向其表层的意象上,往往忽略了对服饰深层次内涵的挖掘。显然,在这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做得更加出色,本民族的历史都体现在本民族服饰上,本民族地理环境特色、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都能从服饰中略知一二。因此,少数民族服饰元素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是首先值得现代设计师关注与学习的。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将历史文化理念与具有民族特色的情感因素融合到时尚设计中来,这也是迎合广大受众的文化心理需要。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它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又是人类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绿色经济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崭新阶段,它既包含着物质文明,又包含着非物质文明,是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的有机统一体。
绿色经济的内涵延伸了对经济大系统全面创新与效率最大化的内容和要求,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绿色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绿色经济的主旨是服务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偏离了这一目标来讨论绿色经济毫无意义。因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们对经济利益不断增长的追求。一个社会只有当它能使大部分人的福利有所改善时,经济发展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2)绿色经济始终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化。绿色经济始终把环境与生态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明确指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永续性。因此,绿色经济追求的不是简单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是从动态上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代际公平。
(3)绿色经济努力追求高层次的社会进步。绿色经济不仅仅追求经济发展,而且追求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进步。绿色经济认为,社会进步不仅包括生产和分配的体制改革,而且国民财富的分配除了要求公平,还要有益于教育、健康、就业。另外,绿色经济理论认为,环境保护应成为社会的自觉行为,其目的在于预防、恢复或补偿由于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损失。
(4)绿色经济是效率最大化的经济。绿色经济不仅包含了绿色,即包含了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以及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又包含了经济的内容,即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只不过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是建立在绿色、健康、更有效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永续利用和保护的效率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
二、绿色经济涵盖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虽然在5R,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但绿色经济的内涵还包括了以人为本、以科技手段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的内容,即在社会公正和效率最大化方面兼顾,并以科技手段实现资源代换,在动态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
从另一方面来看,有的经济学家把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同一事物看待。绿色经济内涵虽包括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就像绿色经济涵盖了循环经济的内容一样,但两者还是有许多原则上的区别:
首先,可持续发展论是从全体人类和社会利益来维护人类利益的。而绿色经济则是传统经济学的扬弃者,绿色经济既要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又要使个人利益与全人类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
其次,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文化,是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则是强调以社会公平为主要目的,虽然可持续发展论也论及机会平等,但其重心强调的是结果公平。
正是绿色经济效率优先的机制,才使得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这种机制会推动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在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
三、绿色经济理论的实践
(1)绿色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的源泉。绿色消费所产生的需求会大大刺激绿色生产,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提倡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2)绿色技术与绿色生产。要进行绿色生产必须拥有先进可行的绿色技术,这包括几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生产技术系统的运转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很小或有利于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二是指产品技术系统功能的发挥以及报废后的自然降解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甚微;三是单元技术在产业技术系统中的应用可明显减轻和部分消除原技术系统的生态负效应;四是可以实现物质的最大化利用,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相比,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体系构建的步伐则相对滞后,欺诈、腐败、挥霍浪费等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冲击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另外,全球化导致利益多元化,以及由此造成价值观的多元化,这些无不影响着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当前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不仅看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还看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以上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总书记提出来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是非常有意义的,是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前进的号角,它提得非常必要,非常及时。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无序的社会是不可能构成和谐的。另外,物质的单方面发展也不可能构建起和谐社会,它需要精神文明来支撑,只有人们在道德素质上得到了提升,才不会在意识形态领域迷失,才能创造出先进文化、巩固和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富国安邦。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用文化理念来补正原有发展模式之不足,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使文化理念走向具体化、可操作化。荣辱观是“德之大端”,是良好社会风气之“大端”,倡导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知荣辱方能创和谐。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给人们一个明确的“荣辱”标准,使其知道何可为、何不可为,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能创造出和谐的社会,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它规范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调节着人们的行为,使社会保持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从而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
关键词:传统文化;影视广告;创意;中国元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汉字、音乐以及审美情趣等都对赢输广告起到了促进作用。影视广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随着电影行业的风行,如何使影视广告具有创意成为广告设计者研究的重点。
一、影视广告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物质文化元素的运用
作为重要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影视广告中的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汉字、音乐以及文学等物质元素成为影视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了广告的内涵。“聚美优品”的陈欧当年自创的广告创意十足,主要在于其将传统文化巧妙的应用于广告之中,吸引了不少观众,从而为其打开了市场。广告分为商业性和非商业性两种,无论哪种广告都需要创意,都展示着不同层面的物质文化元素。著名洗发水品牌海飞丝在为自己做广告宣传时,成功的利用了中国传统插画元素,使得广告的反映的主题更加清晰。保洁公司中国区在为自己做广告宣传时,通常为结合中国人的特点,在广告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上,并不完全追求产品的精美宣传,而是将一些具有中国乡土气息的广告片插入其中,使得广告深入民众。另外,像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灯笼、对联等物质文化元素在广告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百事可乐在广告拍摄上请了众多明星,而在形式上很好的利用了中国人对“家”这一特点的看重,勾起了不少观众的购买欲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人物也不时的出现在影视广告中,作为目的性更强的影视广告,是否具有创意决定了其收视率。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的合理利用同时促进了我国电影行业和电视剧行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二)精神文化元素的运用
精神文化元素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着人们是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当然也影响着其对广告的审视。好的影视广告时刻体现着正能量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关于精神文化元素在影视广告中应用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例证。
1.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现
影视广告中反映了传统的中国式道德观念。这样体现了广告的特有色彩。如著名的广告“孔府家酒,让人想家”。这句广告词充分利用了外乡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勾起了很多在异国他乡的人的情感,成功的使广告跻身商业领域。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精神文明的体现将使人们对广告的认同感超地域、超国界。另外,这种道德的渗透还体现在一些广告简单深刻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如中国知名企业在为自己宣传时的广告词为: “海尔,中国造!”。当然,这与其创始人的思想高度有关。
2.广告中的直接抒情与含蓄美
影视广告的感情表达方式中也体现着传统的中国文化。一些广告直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等情感,另外一些则表现的比较含蓄。如娃哈哈当年的非常可乐品牌广告就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来源和定位,激发了国人的购买欲望。而“百年润发”的电视广告,则通过一个爱情短片含蓄的说明了广告的含义,起到了产品宣传的目的。可见并不是一些阐述产品的广告才能得到认可。在进行广告宣传时,无论是哪种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得到观众的认可。而精神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
二、传统文化对影视广告创意的影响与其创新
(一)传统文化如何影响影视广告创意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远历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文化心理是影响观众购买欲望的关键,因此其对广告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适应观众心理的广告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文化决定了人的审美倾向、价值观,因此也影响着广告的创意和创新。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大部分沉淀下来,这些精神文化使人们形成了许多共通的审美情趣。使人们养成特定的思维习惯与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深刻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等观念,对于广告来说,也应与此相对应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二)基于品牌的影像风格创新
基于传统文化对影视广告的影响,我们提出了广告的创新途径。构建品牌的广告并实现风格的创新,在广告创意上做到充分了解和把握文化的作用,重视品牌的力量。对于一个优秀的广告来说,其涉及到的每个元素都要与品牌力量、与广告创意挂钩,创意决定了产品的形象。品牌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应坚持与文化挂钩,但又要注重品牌建立的目的,坚持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到自身的品牌定位是广告作用的体现,也是产品长期发展的根本途径。著名饼干品牌奥利奥正利用了这一点才获得了长久的发展。
(三)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应用于广告创意
关于如何将中国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文章已经做了部分讨论。当然,中国文化悠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源远流长,要将其应用于广告创意,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精神文明沉淀下的民族行为,树立正确的广告价值观,使广告创意正确。巧妙真实的反映产品,使广告为观众服务。其次,充分利用广告的视觉元素,合理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重视传统的中国元素对广告传播的影响。利用传统的文化提升广告的文化底蕴,丰富广告的内涵。从而实现品牌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最后,最为一名优秀的广告人,应认真仔细的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注重两者的结合。使得广告不再只是单纯几个元素的并列,而是有层次。有水平的体现广告的底蕴,提高其创作水平。
三、总结
影视广告中的民族文化应用越来越来越广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文化的形式主义、过度追求民族认同文化心理等问题。这使得很多影视企业在广告上过分追求创意而忽视了广告的根本目标和原则。因此,对于我国影视广告创新来说,如何合理的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关键。(作者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玉石文化;珠宝品牌;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TS93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32-01
中国的崛起得到了世界的肯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改善,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状况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如今人们已经逐渐从主流的西方文化体系中脱离出来,寻找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并重建符合民族特色与基本国情的现代民族文化是大势所趋。而作为传承几千年中华历史文明的玉石文化,必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我国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简析我国的玉石文化
我国用玉的历史超过七千年,在玉器方面的研究也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中国不仅享有“玉器之国”的美誉,还创造了历史悠久而内涵丰富的玉石文化。《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所谓五德,分别指的是润泽以温,对应仁德;勰理自外,可以之中,对应义德;其声舒扬,专以远闻,对应智德;不挠而折,对应勇德;锐廉而不忮,对应洁德。仁、义、智、勇、洁,是谓玉之五德。
(一)玉石文化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用玉历史已延续七千多年,先民们在选制石器时有意识的将美石做成美化自己和生活的装饰品,便构成了玉石文化的源头。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在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的两千多年中,玉石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科学研究等方面内容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古代重文轻理的主流思想意识下,古人受其影响对灵性与神韵极为推崇,并且形成了完善的理论系统,产生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对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对玉石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仁义”、“中庸”、“德治”等思想使玉石成为高尚情操的表征,如“君子比德于玉”,玉石成为文人雅士、帝王将相等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在古代科技落后、封建迷信、政治腐败等历史环境下,玉石成为上层社会修身养性甚至长生不老的一种寄托,并将玉石作为使人明理知义的教育媒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诞生了许多与玉石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和戏曲作品,使玉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并流传至今。
(二)玉石文化的内容
好的玉石主要有工艺、材质、主体和造型等要素,这使玉石不仅是山川之精英,还蕴含了人文之精美,因此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美和喜爱。
在我国,对广大普通民众来讲,玉石代表着高贵,玉石的精神内涵已超越其物质本身,被国人视为手中的宝和心中的魂,与玉石相关的名言警句、民间传说、艺术作品都体现出玉石代表了廉洁、坚韧等等优秀的品质和操守,例如“和氏之璧”、“完璧归赵”、“宁为玉碎”、“金童玉女”,儒、道、佛等都以玉为美,并把玉的高贵体现在主流思想体系之中;玉石代表着灵性,在国人看来,玉石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好运,满足了人们求子、学、财、官、友、情和健康的需求,还可以满足装饰、增值保值以及礼尚往来等各种需求。另外,玉石的形成需要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长期的作用,产量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昂贵,因此对于群众而言它不仅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工艺品,还是有升值价值的收藏品。
二、玉石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石文化的传统性与古典性发生了新的衍变,从最初为神灵而具有的神性衍变成为祖宗、为自己,玉石文化所具有的过去性造就了当代玉石的伟大性。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的战争时代”,玉石制品因我国特有的玉石文化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资源之一,并在样式、数量等方面融合了时代特色,成为现代化生产的时尚商品,玉石制品的消费者普及到普通民众。与此同时,玉匠的地位得到提升,玉石的设计、加工、经营等一系列环节都紧跟时代步伐,玉石制品已经成为普通民众所喜爱和收藏的主要工艺品之一。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我国玉石产业的发展还没能实现与玉石文化的有机融合,玉石的艺术、文化、历史等价值还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玉石文化受“利”、“欲”思想的影响而弱化了玉石的高贵属性。这要求相关单位、人员必须加强玉石文化的研究,探讨玉石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在使玉石成为时尚消费品的同时,借助玉石文化提升玉石制品的文化价值,在促进玉石企业、行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玉石文化真正成为广大民众寻求自我价值的文化符号。另外,玉石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对玉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三、玉石文化对提升珠宝品牌的影响力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珠宝行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珠宝的消费大国,珠宝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珠宝产业奠定了更为优越的发展基础,尤其是玉石文化赋予了珠宝行业鲜活的生命。
(一)玉石文化对提升珠宝品牌影响力的作用
中国博大精深的玉石文化为珠宝的设计、加工提供了无穷的素材和力量,使珠宝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双重内涵。充分挖掘玉石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玉石文化元素,能够有效提高珠宝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珠宝品牌的影响力,促进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珠宝产品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销售,带动珠宝产业的高速、可持续化发展。
如今,倡导文化消费成为珠宝行业发展的主要理念,玉石文化与珠宝产品的融合提高了珠宝产品的文化含量,促进了人们消费意识的提升,在挖掘产品文化底蕴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从龙纹玉璧演变而成,不仅彰显了玉石的高贵品质和玉石文化的“金玉良缘”、“以玉比德”,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完美合璧,有效提高了玉石的影响力。
(二)玉石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玉石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能够提升珠宝产品的文化含量,从而使珠宝品牌的形象更为丰满,更契合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从而提高其品牌影响力。珠宝产品的材质需要珍贵,造型需要具备美感,而内涵上需要体现底蕴深厚的文化特色并满足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要。好的珠宝产品不仅材质好、造型美,还应传播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历史底蕴和人性关怀的内涵,映射出或祝愿、或怀念、或愉悦、或期盼的情感,使其成为消费者张扬个性、彰显品味、展示形象的标志物。
因此,玉石文化的研究与利用,能够在提高珠宝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促进珠宝市场的发展,使更多的消费者喜爱玉石并购买、佩戴玉石制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玉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使人们受到玉石文化的熏陶,将玉之德作为自身的处世原则,使人们脱离庸俗文化的侵染,感受到健康的、积极的文化的熏陶和净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珠宝行业需要加强对我国玉石文化的研究,结合古代玉石文化与新时代的特征,加速符合我国国情的珠宝产品生产、消费文化的形成,将传统的单层次的重质量转变为多维化的重质量、重文化、重宣传的生产经营模式。珠宝企业应赋予珠宝产品以独特的意义和情感,将流传几千年的玉石文化与珠宝产品实现完美的结合,例如对珠宝产品配以玉石文化名片,使珠宝产品蕴含并渗透出古老的玉石文化的精髓,以增加产品的文化价值,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整个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怡芳.西周宗法结构下的玉石文化特征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1):82-88.
[2]林幼斌,黎玲花.云南珠宝玉石业产业化发展优势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01):98-102.
[3]薛凡.竞争中寻求差异,差异中寻求认同,如何提升珠宝首饰品牌竞争力[J]. 中国宝玉石,2007(01):33-35.
关键词: 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 指导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随着史学研究的进展,文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从新一轮课程改革来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据课标编写的各类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显体现了文明史观,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将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等。
从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都注意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在内容选择上,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正如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所说的:“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各教科书都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体现文明史观要求,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文明史观看待新课标教材的变化。新的历史教科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明史观,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再过多涉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多是运用文明史观来阐释的,如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上,新教材摒弃了“封建社会由胜转衰”的说法,而认为这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将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改革置于工业文明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也多从近代国家政体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方面阐释。因此,在教学中,要按照人类文明史进程,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并适当按照文明史的观点来评价、认识相关历史事件。
第二,构建文明史观的通史体系。新课标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体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高中教材的重复问题,但也一定程度破坏了学科自身整体性,弱化了综合性。新课程标准弱化学科体系和体系凌乱的状况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整合教材,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针对新课标在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新课标考纲,在尊重课标精神的前提下,按照文明史观,对课标内容进行整合,构建起了体现历史发展进程的通史体系。在复习中,可依据考纲要求,依据文明史观,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按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顺序,对课标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体系。
第三,关注文明史观对高考的指导作用。文明史观在高考中的指导性是非常明确的。近年来,适应高考研究进展和新课程推行的需要,这一观点又进一步得到强化。早在新课程的实验启动伊始,高考命题专家就明确提出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文明史观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理论,体现这一史观的试题在大纲高考中频频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新课标高考中更是屡屡出现。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也是按照文明史观,重新构建了学科体系和考试内容。有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应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说明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