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防治的前景范文

生物防治的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防治的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防治的前景

第1篇:生物防治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药;污染;环境保护;对策

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达1500多种[1],农田杂草超过580种[2],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每年可挽回粮食产量约7%的损失。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大量生产和使用高毒农药,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农药环境管理,控制农药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3]。

1.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1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农药的主要集散地,施入农田的农药约有80%以上残留在0-20cm的土壤表层[4-5]。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巨大,因此土壤受农药污染的程度比较严重。由于土壤胶粒和腐殖质的吸附作用,降低了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挥发、扩散能力,延长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不但造成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减少土壤中微生物、原生动物等的种群、数量,还改变了土壤pH、EH、CEC,使土壤孔隙度发生变化,造成土壤酸化、板结,最终导致土壤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1.2对水体的污染

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农药生产废水排放、农药包装和施药器材随意清洗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中的农药随着降雨、径流以及灌溉水等途径不断扩散、迁移,使我国大部分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3年王未等对长江、珠江、黄淮海、松辽4大流域水体进行了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农药水污染区域分布与农作物种植分布紧密相关,种类和浓度受到季节、当地水文特征、气候影响较大[6]。农药对河流、湖泊、河口区域底泥污染也比较严重,由于底泥的吸附作用大,其农药含量明显高于表层水中的含量。水体和底泥中的农药及代谢物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对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使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受到更大威胁。

1.3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中的农药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农药喷洒过程中散发的细雾,施药后的植物、土壤、废弃包装挥发的残留农药。空气中农药的浓度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农药厂、施药区域浓度最高,随着空气的流动,农药不断扩散,虽然浓度有所稀释,但是污染范围也随之扩大。农药在空气中的扩散速度和浓度还与施药对象对农药的吸附程度、农药剂型和性质等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污染比较严重;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强的农药在大气中的污染持续时间长,危害性大。

2. 造成我国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

2.1产品结构不合理

农业发达国家在农药产品结构上以高效、高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要,而我国仍然以高毒产品为主,而且品种老化、剂型单一、品质无保障。目前,我国的主要农药剂型仍然以高污染的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为主,其中50%左右为乳油。在剂型加工过程中,往往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选择成本低、毒性大的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助剂,致使大量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进环境。

2.2农药生产企业污染治理效果差

我国农药生产企业点多面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落后,环保投入低,“三废”治理效果差。农药生产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漠,偷排、偷放、超标排污、污染治理设施不健全或擅自停运等现象严重,极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事故,甚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3施药技术落后

我国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环保意识,施药方式仍停留在粗劣称量简单配置水平,施药过程中超量、超范围、超次数、甚至滥用高毒、剧毒农药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施药设备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面积施药量平均高出2-3倍,某些地区年用药次数多达30余次,用药量高达300kg/hm2 [7]。

2.4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没有出台国家级的农药管理法律,农药管理主要依据《农药登记规定》、《农药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缺乏权威性。农药管理力量薄弱,执法体系不健全,农业、环保、工商等职能部门责权不清,缺乏沟通与配合,难以形成统一的监管和执法合力。

3.治理对策

3.1建立有效农药环境污染监管体系

完善农药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管理法”,从法律层面上给农药管理以有力支撑。改革农药污染监管机制,在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和权力的基础上,建立农药污染监管机制,细化法律责任,建立农药污染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高毒农药限管制度,明确非法生产、销售、使用高毒、禁用农药处罚标准和承担的法律责任。

3.2加强农药生产的环境监管

农药厂严格执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加强农药厂及周围环境监测,加大污染防治监管力度,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设施要坚决予以治理或取缔。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毒、高污染生产线。推行农药厂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公众监督。

3.3加强农药销售和使用管理

规范农药市场准入审查,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鼓励销售、使用高效、低毒、低污染、低残留农药。建立农药质量监管体系,对销售或使用高毒、假冒伪劣农药的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制定农药使用管理标准,加强农产品农药残留监督性监测,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改进施药技术,建立有效的农药废物回收制度,降低进入环境的农药数量。

3.4研究开发新型农药

尽快调整农药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鼓励大型企业研发新农药、研究新剂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曙辉,宋天庆.关于我国化学农药使用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1):43-47.

[2]梁巧玲,马德英.农田杂草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杂草科学,2007(1):17-18.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环境保护,2001(2).23-24.

[4]侯洪刚.关于土壤中农药污染残留及降解途径研究[J].现代农业,2012(5):51-52.

[5]田兴云,冯德华.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6): 245-246.

[6]王末,黄从建,张满成,周庆,李爱民.我国区域性水体农药污染现状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3(5):5-9.

[7]谭亚军,李少南,孙利.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药,2003(2):12-16.

作者简介

第2篇:生物防治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病虫害;生物防治;最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S435.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37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资源丰富,生物物种多。由于各生物物种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就需要生物防治工作相关人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论跟实践联系起来的同时有效利用古代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经验技术。生物防治工作人员必须深入研究并善于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敌昆虫和植物病原菌及害虫的病原物等等。

1 病虫害生物防治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祖先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技术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与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此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的坚实基础。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创造了很多有效的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方法。其中有轮作与休息、精细征地等。从上述内容可知,在我国古代就有劳动人民已经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了生物防治,其经验和技术方法对现代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有着极深的启发价值。同时还产生了深度的影响作用。

2 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最新进展

农业是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到了现代,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现代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始终占据着世界首位。由相关统计得知,每年农药的使用量在我国已达至150万t。基于时下我国制药工艺水平不高、施药技术缺乏规范化的背景下,高毒性的化学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存储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在农产品中,高毒农药残留量超标所导致的中毒事件频频出现。严重威胁了我国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的安全,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济的可持续化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家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工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的基本国策,由此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及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所以,相关部门应在综合考虑的视角下,对传统技术方法及现代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归纳总结,整合优化,充分利用及挖掘自然生物的自然特点,以便于达到实现及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的基础上,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探究,使我国当前的生物防治整体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可以接近于国际先进的水平。在某些领域范围甚至还赶超了国际水平,然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因为单项成果的生物防治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的配套技术尚缺乏研究方面的有效成果,并且对于病害虫天敌的生物防治制剂的包装、安全运输技术及存储等方面也有研究。目前,我国在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方面离国际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国家对此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行调控,并且加大了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与此同时,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产业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发展前景极具开阔性。

在加强生物农药发展的同时再对农作物天敌的昆虫的利用研究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比如丽蚜小蜂、松毛虫赤眼蜂等近年来在市场上很容易就能买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研力度的加大,这些生物防治成果已经渐渐商品化。然而因为我国传统农业中存在小块分割的问题,农民的购买力相对欠缺,在活体天敌昆虫的运输途径方面没有健全的体系作保障,这些均使其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远远落后于实际现状的需求。然而在我国部分地区,仍然有很多成功的应用案例。比如松毛赤眼蜂的成功应用案例:我国辽宁等地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其主要害虫是玉米螟。因玉米种植的面积大,对玉米进行人工施药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通过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的方式来对玉米螟进行防治。

3 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人们对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的发展前景空间势必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第3篇:生物防治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植物叶片病害;症状;种类;防治

植物病害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作用,在生理上和形态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特征。植物病害有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部病害等,其中叶片病害非常广泛且后果相当严重。植物叶片病害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能,成为制约农作物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影响作物的经济效益,药用植物的品质、产量等,观赏植物一旦受其侵染即失去欣赏价值。

1植物叶片受病害后的变化

1.1形态变化

①变色:变色是叶片病害常见病状。由于叶绿素被破坏,叶片变为淡绿或黄绿色称为褪绿;叶片普遍发黄称为黄化;叶片变为黄绿或黄白色镶嵌状称为花叶。②坏死: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表现为叶斑和叶枯。③畸形:甘薯病毒侵染使叶片边缘上卷,甚至扭曲。④萎蔫。⑤叶片穿孔和早落。

1.2细胞变化

细胞的数目和体积发生变化,细胞壁成分如纤维素、果胶等被消解,细胞壁被破坏,致使细胞质外流,叶绿素和相关酶的活性发生剧烈变化,同时受侵染的细胞会发生过敏反应、氧化裂解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1.3生理变化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病害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影响植物对有机物的合成和能量的获得。抗生素和病程相关蛋白的合成以及代谢产物产量的变化等扰乱了植物的新陈代谢。

2植物叶片病害分类

2.1细菌病害

细菌病害占有特殊的地位。细菌病害相对较少,多为急性坏死病。细菌形态微小,一般只能在潮湿环境里生存,进入植物体内只能在细胞间隙或木质部导管的死细胞里繁殖,不能透入完整的活细胞。细菌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伤口)或天然孔口(气孔、水孔、蜜腺等)侵入植物体。病原细菌有假单胞菌属、短杆菌属、黄单胞菌属、棒杆菌属、欧文氏菌属等,如桉树褐斑病、糖甜菜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

2.2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在植物叶片病害中占主导地位,数量达80%以上。真菌没有叶绿素,营养体主要是菌丝,可生长在寄主体内和体外,营养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产生繁殖体。侵入途径和细菌相似,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和天然孔口侵入,需潮湿环境等。一般在寄主表面长出的霉状物、粉状物等都是真菌病害,如小麦雪霉叶枯病、银杏黑斑病、银杏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等。

2.3病毒病害

植物病毒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危害性很大。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具有侵染活性的细胞内寄生病原物,只含有1种核酸,植物病毒的核酸大多是ssRNA,少数为dsRNA、dsDNA或ssDNA。传染方式有嫁接传染、汁液传染、昆虫和螨类传染、线虫和真菌传染,其中以昆虫最为严重。绝大部分经济作物都会因受病毒病危害而不同程度减产或品质下降,如烟草病毒病、甘薯病毒病、玉米矮花叶病等。

3植物叶片病害防治

3.1物理防治

定期进行疏松土壤以保持通气;按合理比例施肥;严格按要求修剪,刀刃要锋利,剪前清除露水,根据生长状况不同调节修剪频率;在早晨浇水,以使太阳很快晒干叶片使真菌失去水膜包裹发生的机会;使用抗病品种。

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但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杀菌剂毒性过高,抗药性、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积极开发新型无公害农药,一要超高效:尽量减少药剂或其代谢物对环境的影响;二要选择性:仅抑制靶标有害生物,对非靶标生物具有安全性;三要无公害:能迅速降解,对人体、有益生物体、环境和生态平衡无不良影响。

3.3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调节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生长,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3.3.1生防菌种类。①生防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和土壤农杆菌等。研究表明,土壤农杆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使原生质外溢。②生防真菌:主要有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菌根真菌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木霉属真菌。③放线菌:应用最多的是链霉菌及其变种,井冈霉素、内疗素等制剂已应用于生产。④病原菌无致病力菌株。⑤病毒的弱毒株系。

3.3.2生物防治的机制。主要如下:①抗生作用;②重寄生作用;③竞争作用;④溶菌作用;⑤噬菌体。此外,生防机制可能还有:在逆境中,如干旱、养分的胁迫下,通过加强根系和植株的发育提高耐受性;可诱导植物对病菌的抗性;使病原菌的酶钝化等。

3.3.3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①问题。生防菌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定殖能力差;抗药能力差;菌株稳定性问题。②对策。向土壤中添加诱导生防菌种群增加或刺激生防菌产生抗菌素的物质,如壳聚糖等;进行菌株改良,利用诱变育种、原生质融合及转化技术进行菌株改良;将菌株的抗性基因进行转基因,培育抗性转基因植物;利用菌株的抗性基因生产生物新一代农药。

第4篇:生物防治的前景范文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第5篇:生物防治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营林生产管理

发展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高效开展密不可分,该项工作作为我国营林管理中的关键点,不仅能够对林业发展进程产生直接影响,它更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有害生物防治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为林业生产工作带来较多不利影响,因此在结合林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有害生物的防治效率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针对有害生物防治作出了细化研究,从目前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强化措施,以期为提高林业发展实力提供参考及借鉴。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生态环境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尤为重要的,为了使其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国家也将发展侧重点放在了植树造林@一细化工作上。虽然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乐观趋势,但是生态环境也在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恶化现象,这就使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一旦有害生物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就会为林业健康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危害程度更是难以预估。通过对可靠资料进行研究不难发现,病虫害防治工作目前已经被纳入到了林业建设的重点范畴中,相对的国家投入的资金数量也相当庞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财政运行压力,更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滞后性影响。

从当前形势来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之所以难以推进,原因就在:一是人工造林品种过于单调,虽然树木总量呈现递增趋势,但是这也会为病虫害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灾害拓展面积也会不断增加;二是目前的病虫害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环境主体中,并且逐渐递延病害范围,形成高密度的灾害形式,防治难度也随之不断增加,这是对植树造林工作本身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三是有害生物灾害在快速扩散的过程中,需要按流程步骤逐步推进,因此也可以说有害生物爆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周期性特征十分显著,但是防治工作的难度与这一特性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这种隐性威胁是难以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甚至是解决的,因此也可以说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1.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林业部门在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时,往往会碰到一定难题及阻碍性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点就在事前预防上,但是目前的监测体系却难以与实际需求高度相符,并且其健全程度明显不够。由于林区本身的森林面积总量就比较庞大,如果仅仅依靠人工对病害进行监测,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就更不要提预报工作了。我国部分林业在建立了监测站以后,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也就更加精准及,相对的预报效率也有所提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存在相应滞后性问题,严重影响预报效果。

由于监测预报点的应用设备不能实时更新,这就与适应性不断增强的病虫害难以契合,而监测预报水平普遍不高,更与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存在直接联系,这就造成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与预期目标难以相符的不良局面;其次,由于资金投入总量与需求标准存在较大距离,这就使得先进性的防治技术难以高效引入,这就使得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呈现出了停滞不前难以提高的趋势性特点。从当前形势来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依托的方式方法大多是以喷洒农药为主,这就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并且其有害生物存在位置及爆发程度也难以得到精准衡量及定位,这不仅不利于提高防治能效,方法运用不当更会直接带来不利因素,增强有害生物对药物的抵御能力,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

2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营林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强化预防工作

林业有害生物的存在必然会严重影响林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该类病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预防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预防措施却并不完善,并且缺少针对性及时效性,防治工作形式化问题过于显著,预防措施的真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强化预防工作首先就要做到根据林区特点,设定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整体抗病害能力。由于纯林本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较为弱化,这将会直接增加病害预防难度,因此这就对林业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林区抵御能力差这一关键问题出发,不断加大改造力度,确保林区质量能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除此之外,为了对林区生物进行多样化保护,应当将被有害生物破坏过的树木进行彻底处理,隔离绿化区域。

2.2 融入现代监控技术

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点就在预防上,这就需要从林区实际需求入手,强化监测及预防工作,并建立较为健全的监测体系。目前应用效果最好的就是三位一体的监测预报体系,由于其强大的应用优势其拓展范围也相当广泛,它不仅能够最大化发挥其监测与预报作用,更能促使省市级区县的监测网站更为健全,因此现代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针对技术应用,结合现代林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开展培训工作,避免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的不良问题长期存在;其次,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举报制度,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全面林业保护意识,使其能够从思想上认定有害生物高效防治的重要性最后,利用遥感等现代先进技术推进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提升预报精准度。

2.3 加强森林抚育工作

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高。从调查设计着手,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对不合格的设计一律返工,不合格的地块退回后不得重复上报,同时本着全年作业,设计一块审批一块的原则,随时为林业局规划设计,为保证抚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森林经营上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和各项技术规程执行,对生态功能弱的禁伐区,以抚育为主,防止森林病虫害发生,以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对限伐区可进行抚育,进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对商品林,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同时尽快转变森林单纯捉供木材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态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建立复合经营模式。为加速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改正对天然中幼林的经营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急需抚育的林分实际情况,划分为抚育型、封护型、补植改造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从我国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研究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山区面积普遍较大,而气候及地形等又具有一定的多样化特点,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难度,虽然目前我国营林生产中存在一定问题,有害生物防治效率与预期标准难以相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不断融入新技术,从多个细化方面强化有害生物的预防及治理工作,就能有效提升营林生产水平,促使其经济及生态效益能够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生物防治的前景范文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2.4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第7篇:生物防治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8]。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

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1]。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10],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宋建英,杨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1999(4):22-25. 

[2]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90. 

[3] 严志文.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111,113. 

[4] 于宝生,田淑艳.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11-12. 

[5] 杨昌举,韩蔡峰.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j].自然生态保护,2005(7):29-33. 

[6] 钟晓青,黄卓,司寰,等.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2):167-170. 

[7] 李明阳,徐海根.外来入侵物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156-159. 

[8] 刘松柏.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2008(9):29-32. 

[9] 王涛,宗世祥,隗有龙,等.北京地区古树资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1):26-29. 

第8篇:生物防治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物农药 发展 特点 分类 进展

生物农药是可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体本身及源于生物,并可作为‘农药’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1]。应用生物农药来对病虫害和杂草进行防治称为生物防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物防治逐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生物农药在各国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2]。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的关注,生物农药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近几年生物农药的发展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

一、生物体农药的分类

生物体农药是指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商品活体生物[3]。

1.1生物体农药

生物体农药包括植物体农药、动物体农药和微生物体农药。

1.1.1植物体农药

植物体农药是指在作物中引入一个目的基因,而使植物组织产生一种原来不具备的、对病虫害有抵御作用的或可免受某些有毒物质损害的物质,这样的基因重组作物称为植物体农药。对植物体农药的研究始于1986年,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作物(抗虫棉、玉米、大豆、抗草甘磷玉米)首获美国EPA批准进入环境释放实验[4]。我国植物体农药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其中转基因抗虫棉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2个拥有该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且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并走向产业化[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百种转基因植物产品已被批准生产应用,其中大部分与病、虫、草害防治有关,如抗虫玉米,抗虫棉花,抗病毒的西葫芦,抗除草剂的玉米、大豆、棉花等。植物体农药因其自身集保护剂和被保护对象为一体,自诞生之日起就倍受青睐。从全球角度看,预计世界市场2005年达60亿;到20l0年时将达到200亿美元[5]。目前抗虫基因的种类有Bt杀虫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基因、淀粉酶抑制基因及几丁质酶基因等[6]。目前,人们用转基因的方法培育出了大量抗除草剂的作物,如抗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油菜、水稻、棉花等,抗草甘膦的西红柿、油菜、大豆等,抗咪唑啉酮类的烟草和玉米[7]。转基因作物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世界性的争论,有人担心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存在着多方面的潜在不利影响,到目前为止,尚无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支持[8]。

1.1.2动物体农药

动物体农药是指成为商品、能在市场上销售、有针对性的防治害虫的天敌动物及采用物理或生物技术改造的动物,如天敌昆虫、捕食螨、寄生蜂等。在早期的生物防治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利用天敌昆虫和捕食螨。捕食性天敌分属于8个目的200个科内,常用的种类有瓢虫、草蛉、胡蜂等。寄生性天敌分属于5个目的近90个科内,大多数种类属于膜翅目和双翅目,即寄生蜂和寄生蝇[9] 。2002年郭建英等将捕食性天敌东亚小花蝽成虫和卵在5℃冷藏,卵和成虫冷藏寿命分别为98 d和28.9 d,其卵冷藏19 d后存活率保持在75%以上[10]。现在人们利用动物(主要是昆虫)产生的激素,包括脑激素、保幼激素、脱皮激素、集合信息素、性信息素等,来扰乱昆虫正常的生理习性。我国目前尚无天敌生物农药注册,但已经商品化生产的天敌昆虫有赤眼蜂、平腹小蜂等,其他如瓢虫、草岭等也已经具备规模化繁殖生产的技术[11]。

1.1.3微生物体农药

微生物体农药是指用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活体微生物。根据微生物体种类的不同分为真菌类、细菌类和病毒类微生物体农药。目前,我国细菌类农药应用较多的一类,有苏云金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假单胞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等。根据发挥功效的不同,微生物体农药可分为微生物体杀虫剂、微生物体杀菌剂和微生物体除草剂。山东省农科院曾分离出专性寄生菟丝子的真菌,但至今未产业化生产[12]。

二、结语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无公害产品”需求的增加,生物农药将有极大的市场前景。目前,在生物农药的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在市场规律的引导下,通过必要的宏观调控,并逐步培养农民正确的使用习惯,生物农药必将取代或部分取代毒性较强的化学农药,为稳定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 兴,马志卿,李广泽,等.生物农药评述[A].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农药分会.第二届全国植物农药暨第六届药荆毒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J].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85.

[2]翟礼嘉,顾红雅,胡苹,等.现代生物技术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国洲.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5):472-480.

[4]KF贝克,R J库克.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兰斌,王朝琪,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25-29.

[5]张敏恒.转基因作物与农药 [J].农药,2000,39(4):1-5.

[6]沈晋良,周晓梅.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性及其评价[A].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农药分会.第二届全国植物农药暨第六届药剂毒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0.

[7]曹坳程.抗除草剂作物对未来化学农药发展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1998,(4):22-25.

[8]罗 敏,林永贤,杨玉旺,等.生物农药--21世纪农药的生力军[J].2003,20(5):54-59.

[9]丁锦华,尹楚道,林冠伦,等.农业昆虫学[M1.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1-134.

[10]郭建英,吴 民,万方浩.东亚小花蝽成虫和卵的耐冷藏性[J].中国生物防治,2002,18(1):10-12.

第9篇:生物防治的前景范文

面对农作物农药污染,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从源头抓起,多途径入手,加强综合防控。

其一,要切实加强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既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基础,又是减少农药使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农业技术综合措施,可以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从而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为害。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水,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和安全运输储藏等。农业防治如与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则能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其二,要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 生物防治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天敌防治虫害,维护天敌种群的多样性;利用昆虫、细菌和动、植物等生物防治草害;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利用果园养鸡、稻田养鸭杀灭害虫等,都是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的重要手段。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类健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三,要着力抓好物理防治 如:温烫浸种和变温处理蔬菜种子与幼苗,利用太阳能高温消毒和冬季低温杀死病菌和虫卵;实行深翻晒垡,清洁田园,杀灭越冬病菌和虫卵(蛹),减少病虫迁移途径;实施保健栽培,采用人工捕杀、糖(醋)浆液和频振式灯(光)诱杀害虫、人工除草和机械除草等。推广棉田边种苜蓿的技术,使用生物防治方法消灭棉蚜,减少灭蚜用药量;推广蔬菜嫁接技术,通过嫁接增强蔬菜植株的抗病性,预防枯萎病、蔓割病、青枯病等蔬菜病害(比如用黑籽南瓜嫁接黄瓜,不仅能抗枯萎病,而且能使植株耐寒,生长势强,获得优质高产等,可有效地减少施用量),也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物理防治措施。

其四,要科学使用化学防治 对病、虫、草害要进行预测预报,做到适时防治;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适用准则》,做到安全、环保、高效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污染、高残留农药,坚持合理混用和交替使用农药,规避农药有害残留等,以增强药效,克服病、虫、草的抗药性,减少农药使用量:这些措施都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防控病虫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