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安全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13939/ki.zgsc.2017.15.160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越来越依赖网络和信息的安全运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共同问题。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2 信息安全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
2.1 信息系统网络化造成的泄密
大部分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是能够共享的,用户与用户之间、主机与用户之间可以借助相关的线路来进行连接,但是该过程中存在许多泄密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当计算机与网络连接之后,传输线路基本上是由微波线路和载波线路组成,从而增加了计算机泄密的范围和渠道。网络涉及的范围越大,所存在的线路通道分支就越多,因此在进行传输过程中截取所送信号的可能性就越大,此时窃密者只需在网络中某一个节点、终端或任意一条分支信道上进行截取,就能够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②网络黑客可以借助网络安全中所存在的漏洞来攻击网络,并顺利进网的信息系统来获取相关信息;③Internet造成的泄密。由于Internet用户在网络新闻组网、BBS上对国家秘密事项进行谈论;Internet上信息把关不严;使用Internet对国家秘密信息进行传输导致国家秘密被窃取;计算机系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未与Internet进行有效的物理隔离,从而给黑客的攻击提供了便利;间谍组织借助Internet来对国家秘密信息进行搜集、分析、统计。
2.2 计算机媒体泄密
如今,每一台计算机中都储存着或多或少的科技资料和秘密数据,而且大量的秘密资料和文件变为光学介质和磁性介质,这些介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保护,从而存在媒体泄密隐患,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使用过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媒体中存贮的秘密信息经常会由于联网交换而出现被窃取或被泄露的现象,在媒体中存贮的秘密信息在人工交换的过程中被泄密;②虽然废旧磁盘被处理了,但是消磁十余次后仍可以借助一定的手段对其数据信息进行复原,使一些秘密信息被提取,尤其是在对磁盘进行报废过程中,或者存贮过秘密信息的磁盘,未经过针对性处理后就给其他人使用;③大量使用磁带、光盘、磁盘等外存贮器会导致数据信息被复制;④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时,未对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盘进行有效的处理或未对修理人员进行监督,从而导致秘密信息的泄露;⑤媒体管理不规范。将非秘密信息和秘密信息放在同一媒体上,磁盘不标密级,导致明密不分,未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来处理秘密媒体信息,从而导致信息的泄露。
3 信息化条件下石油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物理措施
在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物理安全策略的实施主要是为了保护计算机系统、打印机、网络服务器等通信链路和硬件实体免受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和搭线攻击;其可以通过对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进行有效的验证,从而避免用户出现越权操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还需要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避免非法人员肆意入侵计算机。防止和避免电磁泄漏是实施物理安全策略的关键,其常见的防护策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传导发射的防护,其一般是将性能良好的滤波器安装到信号线和电源线上,从而有效避免导线和传输阻抗间出现交叉耦合现象;(2)对辐射的防护。大部分设备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显示器、处理机等会发出比较明显的电磁辐射,如果为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屏蔽或干扰,极有可能导致秘密信息的泄露。因此需要根据保密等级,借助电磁屏蔽房,或者电磁辐射干扰器,来确保信息的安全传输。①选择低辐射的计算机设备,其可以有效避免计算机辐射泄密的发生。在对这些设备进行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对可能存在辐射的集成电路、连接线、元器件和CRT等进行防辐射处理,从而将设涞男畔⒎射强度降到最低;②屏蔽。根据客观环境和辐射量的大小,对计算机主机或机房内部件加以屏蔽,符合要求之后才允许开展工作。通常可以借助全局屏蔽笼把计算机和辅助设备屏蔽起来,并把全局屏蔽笼接地,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免电磁波辐射现象的发生;③干扰。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借助电子对抗原理,来与计算机和辅助设备的辐射一起向外传播,从而达到干扰的目的。
3.2 环境保密措施
计算机系统中涉及的物理安全保密通常是指计算机房、系统环境、数据存贮区、数据工作区、介质存放、处理区的安全保密措施,从而保证系统在收集、传递、处理、存贮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秘密信息泄露的现象。
计算机房严禁选择在人多拥挤和现代交通工具繁忙的闹市区,尽可能地远离外国驻华机构,并且保证警卫和巡逻的便利。计算机房最好选择在楼梯或电梯无法直接进入的场所,而且机房周围最好装有栅栏或围墙等避免不法分子的进入。同时,建筑物周围还需要安装有足够照明度的照明设施,对于容易接近窗口的地方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机房内部还需要按照要求设置有利于分区控制和出入控制的设备,计算中心机要部门不要标注比较醒目的标志。
3.3 访问控制技术
(1)入网访问控制。其对用户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明确哪些人可以登录到服务器并对相关数据资源进行访问,同时对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范围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户入网访问控制一般包括三大步:用户名身份的验证与识别、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用户口令的验证与识别。上述三个步骤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错误该用户都不允许对网络进行访问。对网络用户的口令和用户名进行验证属于入网访问控制的第一道防线。用户在进行账号注册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口令,然后服务器来对用户信息的合法性进行核对,如果符合要求才会对用户输入的口令进行继续验证,否则,则会终止后续操作。对于用户入网来说,用户口令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密处理。通常加密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有:基于测试模式的口令加密、基于单向函数口令加密、基于平方剩余口令加密、基于公钥加密口令加密、基于数字签名口令加密、基于多项式共享口令加密等。借助上述方法来对用户进行口令的加密,即使是系统管理员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破解。
(2)网络的权限控制。其一般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而制定的一套安全保护对策,该控制过程中用户和用户组被给予了相应的权限,明确网络控制用户能够对哪些目录、文件、子目录和资源进行访问给予了权限的设定。
(3)客户端安全防护策略。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其次,使用者严禁选择来路不明的程序。
3.4 安全的信息传输
计算机网络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信息传输通道,而且网络上大部分的信息需要借助一系列的中介网站以分段的方式来传输至目的地。在进行网络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一般不具有固定的传输路径,并且会受到网络流量状况的影响,而且无法及时地查证其可能通过哪些中介网站,因此,任何中介站点都有可能读取、拦截,甚至对信息进行破坏和篡改。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加密技术来对数据信息的传输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生产;安全管理;生产效率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现状,安全生产企业想要占据更高的有利地位,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行业发展原则,确定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在控制成本以及质量的同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一、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无论是何种行业的生产工艺,均具有一定风险性,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很容易因为人为失误或者外界干扰而产生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经济损失。这就要求企业除了要做好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控制外,还需要正确认识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对于安全生产管理来讲,其对象为整个生产过程,涉及到的内容众多,需要预防的风险种类以及原因不同,因此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与系统性,需要从人员、制度、设备、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现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艺设备更新换代时间缩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还需要基于科技水平来进行同步改革,选择应用适用的新型设备工艺,搭配对应的管理方案,改变传统意识,积极调动全部资源,争取获得到最佳的生产效益。
二、安全生产管理方向与要点
(一)安全管理意识转变
想要利用科技手段来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最为关键的是要转变以往理念,确认科技所具有的功能性,结合实际,确定科技手段应用方向与要点。对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来讲,因为不同职位责任不同,对安全生产的理解不同,尤其是很多岗位人员知识水平较低,对生产安全性以及科技性理解不到位,仍然处于被动管理地位,无法主动去采取措施消除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而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进行。基于此可以在企业内进行安全教育和宣传,带动全员思想意识的转变,将安全管理意识融入血液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促进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全员的安全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到安全生产的必要性,能够主动去配合管理工作,积极学习新型技术工艺,掌握新型设备操作要求,从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的进行安全生产,最大程度上来消除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安全设施标准化
任何安全生产工作的展开,均需要有专业安全设施作为基础支持,与人员行为进行相互配合,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规范化控制,在安全生产企业内部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以促进工作人员安全技能的提高,保证所有生产工作均可以严格按照专业标准进行。就安全生产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存在因人员失误、设施违章、措施缺失、安全责任不明确等造成的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为改善此种情况,必须要对生产现场安全设施进行强化管理,综合生产工艺特点进行分析,对各类基础安防设施进行更新,根据现场环境,确定科学的安装维护方案,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功效性。常见的安全设施如安全标志、设备、警示线以及安全工具标志等,经过细节控制和整改完善,逐渐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生产环境。
(三)应用科学管理方式
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更多企业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积极引进新型设备与工艺,因此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旧管理方法和模式无法应对新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总结以往经验,对安全生产现状进行分析,确定安全科技管理的方向与要点,对管理方案和制度进行更改调整,使其可以更好的应对安全生产活动。以新型灵活的安全科技管理手段来解决生产难题,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得到最佳的生产效果。应安排安全监管专家,对每道生产工艺进行分析,确定有组织、有计划的安全生产,结合完整的安全监管监察体系,将责任制度落实到位,避免人为逃避产生更大损失。
三、利用科技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一)确定科技管理要求
以化工行业为例,其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以及运输等生产过程,具有风险高、技术强以及危险大等特点,尤其是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新工艺更新快,存在大量的未知风险,想要有效应对大量的危险点,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对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完善,争取可以切实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利用信息化平台等提升安全管理效率,需要确定科技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在推行新项目开展中,提前对各类工艺技术以及材料设备进行考察核定,并建立一个跨区域、网络化的安全生产监管系统,来对生产过程各细节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所有生产数据,经过可靠分析,确定是否存在异常,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二)提高基层工作重视
即便是应用科技来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依然需要重视基层工作的实施,对所存安全生产标准进行完善,确定安全监管班组,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实时监管,保证每项基础工作可以顺利执行。根据生产项目特征与要求,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标准,以此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现的推动手段,严格按照标准内容对生产结果进行验收,确保各项内容均可达到100%达标率。同时,在班组内推行安全文化建设,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每启用一项新技术前,均需要进行学习,且要求班组长安全培训率达到100%,形成可靠的第一道防线,从根源上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另外,还要建立完整的安全生产总监制度,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将各项安全生产要求落实到每项工作内,提高生产综合效率。
四、结束语
利用科技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需要基于实际生产特征与需求,对现存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完善,编制可行的管理方案以及生产标准,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管,督促所有人员规范操作,消除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机械;设备维护;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逐步规范化和建筑企业的成长,建筑机械设备必然以更好更完善的面目出现。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企业必不可少的施工工具,更是企业的外部形象之一。保证机械设备资源能够为企业更好的服务,也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所以,建筑企业都要积极思考,如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挖掘机械设备的潜力,找到适合自身的正确方法,提高企业效益。
一、对于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在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当中,由于对机械的保养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所以就导致了机械设备的完好率有所降低。一般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的使用方面通常都会注重使用却忽略了保养的作用,在实行了定人、定机的制度同时,忽略了设备保养制度的制约性,并没有明确地落实到位。然而一般操作人员只会注重机械的使用,如果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却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当机械设备在出现故障时需要进行维修,因维修人员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出于应付的心里,而不是在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样会造成机械设备故障的发展和扩大。再者,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负责操作维修的工作人员之间会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重要的性质。因此,在施工中不仅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与质量问题,同时也会增加了相应的费用,从而导致机械设备安全性的降低,也减少了使用的期限。
2、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机械设备管理措施,因此也就影响了正常的施工。在施工当中,一般工程项目面比较广,并且人员的调动与机械设备也比较复杂,作为管理部门也存在没有目的性的精简管理人员与机械设备,或者是合并相关的部门,从而也就会导致在具体操作与管理层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致使在施工机械设备方面的减弱。另一方面,在施工单位中并没有形成严格完整的管理制度,没有健立健全的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从而造成施工机械设备在管理上的混乱,也影响了正常的工程施工。
3、在施工单位中没有注重机械设备所需的正常更新工作,从而出现施工效率降低等情况。当前,在一部分施工单位中所存在的机械设备的老化,存在的故障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对机械设备更新的比较缓慢。负责机械的管理人员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想到长远的发展,更有甚者会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而继续使用,同时也就导致了施工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机率有所增加,这样不仅在安全方面给施工人员造成一定的威胁,并且在施工效率方面也会有所降低,增加了整体的施工成本,减少了工程效益,而影响到整个施工单位的发展。
二、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1、在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也作为关键环节,应用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法有效地延长机械设备使用时间。在延长机械零件使用期限的方法可以采用低成本的快速修理法,通过应用这种方法除了在设计机械时所应用的维修性的设计以外,还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1)通过刷镀以及胶粘进行修复。在施工现场可以采用刷镀与胶粘的修复方法,它可以低成本并且快速的对失效零件进行有效的修复。(2)通过零件换位的方法进行修复。在施工机械设备中有很多的零件,比如在挖掘机、推土机和柴油朵缸套等零件,这些零件在工作运行过程中一般会承受单向的负荷作用。因此就会受到不够均衡性的磨损,但是通过适宜地更换受到磨损负荷的位置零件,从而促使它们可以受到均衡的磨损,也可以延长使用的期限。
2、在施工机械设备中如果可以定期的对机械进行保养工作,对于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期限是非常必要的。在部分施工单位中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是有明确规定的。然而,由于很多施工单位有明确规定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但是到施工期间如果工期比较紧张,任务比较重的时间,一般就会忽略了机械保养的规定,只要机械设备没有出现故障并且可以正常的运行就可以,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保养工作。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主要是可以消除机械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进行保养,机械设备会出现故障问题,更有甚者会发生安全事故问题,所以,这样不但会增加相应的维修费用,并且还会延误工程进度。
三、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对策
1、改革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
建立设备租赁公司是深化建筑企业改革、实施项目成本考核的重要条件。形成设备租赁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能够增加产品产量和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建筑施工具有生产条件多变、流动性大等特点,只有实施机械设备租赁才能够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才能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2、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装备、服务生产、安全使用,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率,为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搞好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科学、规范管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机械设备管理的台账档案;(2)机械设备标识;(3)机械设备的组织;(4)机械设备租凭;(5)施工设备的保养、维修;(6)设备的安装、拆卸、运输;(7)机械设备的停用管理;(8)机械设备的报废批准。
3、强化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机械设备的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管理的运行机制;(2)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管理经营决策;(3)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计划与机械化施工组织设计管理;(4)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控制管理技术;(5)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使用管理技术;(6)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管理技术;(7)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保养管理技术;(8)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备件管理技术;(9)建筑施工现场设备更新改造完好管理技术;(10)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常用油料完好管理技术。
4、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是科学管理设备发展的需要,根据对机械设备租赁企业业务构成、租赁市场模式的分析,针对机械设备租赁企业的实际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机械设备租赁管理系统,能提高机械设备租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建议创立以下几个模块:电子商务、设备管理、租赁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的运用可以完善设备的基础资料、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可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可以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总之,在工程施工中需要切实地提高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以科学合理指导方针,做到互相协调,积极的探索研究,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等。因此,在工程施工当中,需要加强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应用,准确及时的进行保养、维护,并且可以有效的减少机械设备所出现的故障,一直处于良好的管理状态中,发挥出一定的效能作用。
参考文献:
[1]武海刚.浅谈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与养护[J].山西建筑,2006,32(7)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wearable technology, wearable devices are used i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o establish a set of vital sign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based on the wearable technology. The intelligent bracelet is used to monitor the vital signs in real time, ensure the good body and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so as to fundamentally avoid the safety accidents caused by physical condi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his method is not only the key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security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but also a new luminescent spo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ersonnel.
P键词: 可穿戴技术;施工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生命体征
Key words: wearable technology;construction personnel safety management;staff vital signs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039-03
0 引言
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新经济”模式已经诞生。建筑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要想有所突破,实现利益最大化就必须改革创新。同时,建筑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施工现场人员安全事故的频发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关心的工期、质量、成本、安全等因素中,注重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管理不仅是工程项目本身的诉求,也是保证实现项目目标的必然要求。人是施工人员安全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管理中,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而人员自身的身体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人员安全管理,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质量、进度等,因此,对施工人员自身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测是解决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途径。可穿戴技术是现国内外新兴的一门先进的技术,具有广大的发展前景,将可穿戴技术与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管理相结合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新的创新点。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施工人员安全隐患,通过监测施工现场每一位施工人员的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保证施工人员自身状况良好,避免发生因施工人员身体状况而引起的在安全事故,有效的减少人员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
1 相关概念与技术
可穿戴技术(Wearable Technology)是一种微型的、穿在身上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形式,具有可随身携带、易于使用、解放双手、无线数据传输、长时间连续工作等特点[1]。而智能可穿戴设备则是一种可以穿在身上或贴近身体并能发送和传递信息的计算设备,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接入移动互联网,实现人与物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2]。目前,可穿戴技术是各大高科技企业争先研究的热点技术之一,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医疗、军事、工业、消防等重要领域,很少涉足建筑业。可穿戴设备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最常见的划分方式就是按照应用功能或者佩戴位置进行分类。按应用功能分类主要是人体健康、运动追踪类、综合智能终端类以及智能手机辅助类,按佩戴位置分类只要是手(臂)环类、手表类和眼睛类。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离不开关键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可划分为感知层、个人服务层以及后台服务层等,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语音识别、眼球追踪、骨传感技术、低功耗互联技术等[2]。感知层是由于人体相关生理参数和运动状态密切相关,因此监测用户的生理参数,并且知道人员处在何种运动状态下,可以区分人体是由于剧烈运动引起的生理异常或者疾病引起的病理性生理异常,对准确判断用户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2];个人服务层包括各个模块,对不同的分类器执行不同的算法,将结果列入历史运动状态中进行判断;后台服务层则是对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目前,可穿戴技术已经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各种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其便捷性和智能性成为我们监测施工人员生命体征的首选。因此,基于可穿戴技术原理,结合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管理的特点,采用可穿戴设备来实时监测施工人员基本生命体征,建立以智能手环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优化传统人员安全管理系统,有效减少因人员身体状况而引发的安全事故,保证每一位施工人员身体健康,一旦身体异常能够及时救治。
2 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施工人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
2.1 系统说明 结合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现场作业的特点,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施工人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是利用可穿戴设备对现场施工人员的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每个现场的施工人员身体及工作状态良好,如果人员感到身体不适或者发生意外,可以及时通过智能手环发出预警或进行报警的智能监测系统,大大减少因施工人员身体状况或突发意外而引起的人员安全事故。
此外,系统还将采集到的人员生命体征信息进行存储和分析,并绘制动态体征图,便于企业合理的安排施工人员进行体检、就医或培训,确保所有施工人员身体状况良好,有个好的工作状态,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从根本上减少了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整个系统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2.2 系统组成 该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数据处理三大部分组成[5]。
数据采集是通过智能手环中的各类传感器自动对建筑施工人员的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其中,血压检测采用无创袖套间接方式[3],心电检测采用三电极胸部检测方法[3],体温测量则采用美国 DALLAS 公司生产的高精度集成温度传感器 DS1624[3],血氧饱和度检测采用指端脉搏光电检测法,呼吸检测选用阻抗法,这样医学先进的检测方法的模块组合应用大大简化了传统的测量模式,实现了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的动态监测和智能管理。
数据传输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将智能手环中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人员生命体征信息传输到管理平台的数据库,二是智能手环之间的通讯信息传输。在整个施工现场内的数据传输是以无线局域网(WiFi)方式实现,而智能手环之间的通讯是通过蓝牙实现,以在远离施工现场或者WiFi信号弱的地方进行作业时则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第四代(4G)无线通信方式实现[1]。
数据分析处理是将系统中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与设定值进行对比分析,一旦发生异常就会向管理人员和该施工人员发出预警,使施工人员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
2.3 系统运作方式 建筑施工人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是基于可穿戴技术,实现人员生命体征实时监测的智能系统,本文的中的可穿戴设备主要是指智能手环,它是在传统的电子手表的基础上安装APP软件、WiFi模块、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GPS模块、温度传感器、脉搏传感器、蓝牙、麦克风、扬声器、报警按钮、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锂电池等[1]。
建筑施工人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的工作方式:首先,使用智能手环上专用APP设置施工人员姓名和工号,使得工人、工号以及智能手环一一对应;其次,温度传感器和脉搏传感器等会对施工人员的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进行采集和监测;再次,将采集到的人员生命体征信息进行判断和存储;最后,当系统判断出某施工人员身体状况出现异常时,及时发出预警并通知管理人员到场进行处理;当施工人员自己发觉身体异常时,可以自助拨打电话进行救助,紧急时可以进行手动报警。
此外,智能手环上通过蓝牙进行通讯的功能将各个施工人员联系起来,一旦一人发出警报,离他最近的施工人员也会收到讯号,及时赶往救援,为管理人员以及医护人员争取更多时间,减少施工人员因无法及时救援而发生的安全事故。系统具体运作方式如图2所示。
3 施工人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的应用
3.1 项目简介 本文所研究的项目案例是西安某高端住宅,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的核心区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57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包含住宅13栋、公寓5栋、商业6栋、幼儿园1栋、地下车库及其他配套设施建筑,容积率为5.69,绿地率为32%,工程项目总造价约60亿元,是目前西高新区域内少有的中高端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高新的一个地标性建筑。该项目由某实业开发,某工程局总承包、所建建筑主要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项目的施工现场及效果图如图3所示。
3.2 系统应用 目前可穿戴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安全管理方面,据项目工程部不完全统计,项目共有作业班组20余组,其中包括木工组、钢筋组、架子工组、油漆工组等,每组6到8人,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平均有150个施工人员在同时工作。结合系统特点及成本约束,针对该项目,从开工即对项目配置150个智能手环循环运用,建立施工人员生命体征信息档案库,并设置了一个三人组的安全管理办公室,将采集来每个施工人员的生命体征信息进行存储和分析,以便对施工人员的生命体征进行有效的时监控。每个施工人员在拿到智能手环的时候需要一键重置个人信息,输入自己的姓名、工种和编号,便于监测和记录每一位施工人员工作中的生命体征。
这种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施工人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主要用于本项目施工的劳务人员,如木工、架子工等,通过智能手环上的各种传感器采集施工人员的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信息,将采集的信息传输至安全管理平台进行存储和判断,系统平台及时作出反馈,保证施工人员身体状况良好且能够进行正常的施工作业。
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施工人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极大的优化了传统的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提高了建筑工程生产的效率。通过实时对施工人员生命体征进行有效的监测,系统及时发出预警,排除施工人员人身的潜在安全隐患,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自助报警则可以保证施工人员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为生命赢得时间,保障了施工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
3.3 应用效果 据国家住建部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263起、死亡296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57起、死亡人数增加38人,详见图4,同比分别上升27.67%和14.73%。2016年上半年,全国有30个地区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其中有12个地区的死亡人数同比上升[6]。
在严峻的建筑生产安全的背景下,该总承包单位安全管理的历史统计资料表明:当项目总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0万平方米,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小于等于5起,伤亡人数小于等于1人;总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且小于30万平方米,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大于5起且小于等于8起,伤亡人数小于等于2人;总建筑面积大于30万平方米且小于等于60万平方米,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大于8起且小于等于10起,伤亡人数小于等于3人;建筑面积大于60万平方米且小于等于90万平方米,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大于10起且小于等于12起,伤亡人数小于等于4人;总建筑面积大于90万平方米且小于等于120万平方米时,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大于12起且小于等于15起,伤亡人数小于等于5人;总建筑面积大于120万平方米时,预估发生安全事故不少于15起,伤亡人数不少于5人,该总承包单位无承包总建筑面积大于120万平方米的项目的安全管理历史资料,此部分相关统计数据尚不完善,仅做参考。
此项目是该承包单位首次应用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施工人员生命监测系统,自项目2014年7月开工至2015年9月,安置区的H1到H5号楼顺利封顶,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期间未发生任何人员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项目开发区于2015年3月开工,A1到A13号楼,共计13幢楼,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开发区施工期间,截止2016年底,累计发生安全事故3起,未有人员伤亡。从承包单位角度看,系统初期的应用效果很理想,不仅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了零伤亡,而且打破了承包单位安全管理历史统计资料的记录,同时也创造了该企业甚至建筑业新的安全管理记录。
4 结语
本文将可穿戴技术引入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管理之中,运用可穿戴设备,提出了一套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施工人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并论述了该系统应用的原理技术和运作方式。将可穿戴技术与建筑工程相结合是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在建筑工程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可穿戴技术在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大大优化了传统施工人员全面安全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员安全管理中因人员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将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提升到更高层次的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了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管理质的飞跃。
尽管如此,可穿戴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可穿戴设备相应的产业链、商业模式都还没有成型,主要存在:①多为智能手机“配件”,独立性不强;②功能尚不完善,专属应用较少;③以数据为中心,用户体验差;④电池技术亟待升级;⑤费用昂贵,渗透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要广泛的将可穿戴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管理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管理系统也将更加先进,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郭雨松,于振,赵炜妹.基于可穿戴技术的电力作业安全监护平台研究[J].电力信息通信技术,2015:13(1).
[2]谢俊祥,张琳.智能可穿戴智能设备及其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3).
[3]林金朝.可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护设备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09:22(5).
[4]白玉新.可穿戴设备[J].2014-05-11.
[5]徐蕾,陈敏亚.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医疗监测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5).
[6]住建部.住建部通报2016上半年工程安全事故情况,共263起死亡296人[Z].住建部,2016-08-02.
1 原因分析
1.1基层医院 护理人员没有合理的配置,多数护士(助产士)不是妇幼、助产专业而是普通护校毕业的,通过进修培训获得资格准入,专科理论知识相对缺乏,临床经验不足;另外由于工作时间短,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都相对缺乏,技术水平不过硬,工作经验少,对临床中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判断、处理或采取预见性治疗护理,不能为医生及时正确反馈治疗信息,也不能很好地与患者进行护患沟通。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急能力差,急救意识和技术差。
1.2各种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不正确执行医嘱,非抢救情况下也执行口头医嘱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个别护理人员有章不循、粗心大意;护理文书记录不详细以及出现婴儿滑落、患者烫伤等。
1.3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医疗处理条例》和2008年实施的《护士管理条例》以及配套文件中明确了护士的职责、患者的权益以及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活动要求掌握不够熟悉,临床工作中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没有注意维护患者选择权、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自主权等,导致护患纠纷。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不能为自己正确的护理行为依法提供证据。
1.4科室护士长管理不到位,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制定的急症抢救流程、应急预案流程等没有很好的执行,有的管理者不敢管理或疏于管理。对护士教育培训不重视。
1.5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人员编制不足,医护比例失调,长期的重复性的夜班、超负荷工作,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希望脱离此岗位远离辛苦的夜班工作,因此上班时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态度粗暴等,以致影响工作安全。
2 防范对策
2.1增强护士法律观念及安全意识 认真学习《临床输血管理办法》、《母婴保健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系统完善护理人员各方面的业务素质和法律常识,增强护士自身法制观念,明确责任,强化意识,指导自己的护理行为,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学会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保证患者安全的意识,同时也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护理过程中自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转贴于
2.2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 护士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精通护理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护理基本技能,掌握专科护理要点、熟悉新理论、新技术。经常进行“三基”培训,尤其是产科护士应结合产科特点,强化训练产科的专科操作;定期考核产科危重症患者如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以及羊水栓塞等急救技术和护理措施,达到熟练掌握,便于在临床中运用自如。
2.3改善服务态度,倡导冬梅护理服务理念 冬梅护理服务宗旨是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病人,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护理服务。改变护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对每一位患者做到接待热心;护理细心;解答耐心;接受意见虚心;对病人有同情心;奉献爱心;对工作有高度责任心;使病人、家属对护理工作放心。同时护理人员要增强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按照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及要求,主动进行新知识、新技术学习,提高人文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4强抓重点环节管理,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强抓重点制度落实;完善制度,落实责任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护理核心制度,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的各环节,针对护理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建立护理部-护士长-科室质控员为主体,全体护理人员参加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护理部监控,科室互控,科内自控的监控网络,层层把关,各司其职,确保护理安全。
2.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士长要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护士的自身条件、业务能力、工作资历等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医疗高峰时实行弹性排班;遇突发事件和危重患者抢救,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总之,妇产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妇产科护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技巧,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医德,要有精湛的专科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判断思维能力,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并能运用其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事故的发生,以确保患者及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
关键词:农机 安全管理 公共管理 案例
农机能否安全、优质、高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直接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20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曾把农业机械化评为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1]为此,本文以__市__区为例,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机安全管理作进一步探讨。
1 __农机安全生产现状与问题
__区位于钱塘江南岸,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32平方公里。人口11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93万人。辖22个建制镇、4个街道。随着__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农机化发展迅速,截至20__年底全区拥有农机总值6.16亿元,总动力68.89万千瓦,全区拥有各类农机10.43万台(套),其中重点安全监管2.95万台(套)。全区机耕、排灌、稻麦联合收获、农副产品初加工、农村运输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0%、90%、85%、75%、95%以上。全区拥有一支2.01万余人的农机化服务队伍,20__年农机经营总收入达3.62亿元,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的农机化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__区突出农机的安全监理和源头管理,通过完善安全制度、健全管理网络、深入开展培训教育、依法开展整治检查、扎实抓好牌证管理,标本兼治,依法治机,有效遏制了农机事故的高发态势,杜绝了群死群伤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但由于__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道路交通错综复杂,车辆拥有量很大,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20__年全区发生本地农机事故33起,其中农机死亡责任事故6起死亡6人,20__年1--7月全区发生本地农机事故24起,其中农机死亡责任事故4起死亡4人,无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不容乐观。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从农机安全管理角度分析,__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的原因是:⑴农机安全管理宏观把握不够,表现为管理内容相对狭窄,对象相对单一,方法相对简单;⑵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组织及个人级效考核不够全面、具体,责任难以切实落实到组织与个人;⑶信息作用未能全面发挥,农机系统内部之间以及农机系统与外部之间信息流通不够畅通、全面。
2 推进__农机安全管理思路与对策
针对上述__农机安全生产现状与问题分析,下面,运用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农机安全管理思路与对策:
2.1 依托战略管理,正确把握农机安全管理方向。战略管理既是一种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又是一种政府管理的新研究范式。政府部门实施战略管理,可以全面理解和把握战略规划、实施、评价和控制的整个过程及其内在联系,积极响应环境和社会的变化,使政府不断与时俱进,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奥斯本、盖布勒1996年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和特纳、巴可夫20__年在《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中提出的战略管理模式都可较好地应用。[2]基于战略管理要求,对于农机安全管理工作,__要求围绕“平安__”的总体部署和以“平安农机”为标准和导向,依法加强对10.43万台(套)(其中重点安全监管2.95万台(套))农机的安全管理。要按照农机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完善安全制度、健全管理网络、加强培训教育、抓好牌证管理、开展整治检查等手段,在抓好上道路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安全生产的同时,依法加强对农田作业拖拉机、茶叶机械、排灌机械、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栽植机械等农机安全监管,确保农机安全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确保农业机械安全、规范、有序开展各项生产服务。
2.2 依托绩效管理,有效把握农机安全管理成效。自20世纪80年代初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与管理在许多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近几年也加大了绩效管理力度。绩效管理是把对组织的管理与对组织成员的管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体系,是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保障组织战略目标实现>:请记住我站域名/
⑴指标体系:学者福林(flynn,1997)指出,绩效测量应包括经济、效率、效能和公平四个指标,即4e。具体来讲,①农机安全管理组织绩效管理指标应包括:农机作业系统隐患指标和事故指标;工作指标如监理制度,硬件建设,信息建设,方式创新,政务公开,效率、成本核算等;学习、继续教育指标如农机专业知识学习,农机执法法律学习,管理知识学习等;农机使用人员和公众满意程度指标。②农机安全管理人员:主要是业绩指标,服务对象评价,学习指标,勤政廉政指标,而且应该量化。
⑵评估主体:应采用360度绩效考评体系,360度绩效考评体系也称全视角考评或多个考评者考评,就是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级、管理对象及自我考评。对农机安全管理组织考评,应有上级组织、同级组织、下级组织、管理对象和自我考评;对农机安全管理个人,应有单位领导、同事、被管理对象及自我考评。
⑶评估程序。美国的阿里哈拉契米在《政府业绩与质量测评——问题与经验》一书中指出,一个良好的绩效评估应当包括七个方面步骤:鉴别要测评的项目,陈述目的并确定所需结果,选择衡量标准或指标,设立业绩和后果(成就目标)的标准,监督结果,业绩报告,使用结果和业绩信息。[4]农机安全
管理中的组织和个人绩效评估完全可以参照这个程序设计、开展。 2.3 扎实做好信息管理,科学把握农机安全管理动态。信息公开已经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新公共管理范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信息管理可以提高政府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节约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流通与共享,提升公共服务与管理品质。__区应在20__年度取得省市农机信息工作先进的基础上,按照信息管理特别是电子化政府要求,加大农机安全信息收集、综合、分析与传播工作,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为:一是继续发挥传统公文传送渠道,并加大信息量;二是积极发挥大众传媒和各级农机信息网站的作用;三是要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短信平台作用,使信息得到快速、准确、全方位的输送,使农机系统内外信息尽量对称, 从而达到领导为之关心、职工为之奋斗、社会为之支持的目标。
3 结论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以__市__区为例,提出了以依托战略管理、绩效管理和信息管理为思路的农机安全管理对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同时,作为案例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外部有效性问题,希望同行们对此问题继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茅临生. 茅临生副省长在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浙江农村机电,20__专辑:2-8.
[2]张钢.公共管理学引论[m].__:浙江大学出版社,20__:175-197.
[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_:281-283.
[4][美] 阿里哈拉契米主编,张梦中、丁煌等译.政府业绩与质量测评--问题与经验(第1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83-85.
1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
1.1规范计算机的操作程序
计算机科学管理的首要前提就是规范的操作计算机,规范的操作计算机能够大大降低计算机的故障发生率和病毒侵害率。在计算机的操作中,很多操作人员存在不良操作习惯,例如没有规范的按照计算机的使用程序操作,体现的最多的就是关闭计算机操作中,很多人采取直接切断电源的方式或者是长按关机按钮,这都是极具风险的操作方式,其次,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众多大功率的电器共同使用的现象发生,这样也会加大计算机的应用隐患,使计算机处于高危的运行环境中。规范的计算机操作程序应该是正确开关机,按照操作步骤开机、关机,注意待机的注意事项,建议可以制定简单易懂的计算机操作手册,在遇到相关操作问题的时候,可以在手册上寻求帮助。
1.2制定计算机科学管理体系
目前计算机科学管理体系的制定还相对缺乏,各单位部门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相关的计算机科学管理制度。因此应该制定计算机的科学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体系建设,并制定全面具体的管理制度,要求操作员在计算机的操作中必须要严格的执行相关制度。并明确责任人,在计算机出现相关问题的时候,要第一时间追究责任人,将计算机管理落实到专人。这样会有效降低计算机故障和病毒侵害的发生。其次,要形成长效的计算机管理制度,将管理落实到各个环节,既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也包括计算机的风险控制和安全防范措施的应用。
1.3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各单位部门应该加强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培训,使计算机操作员具备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在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操作能力,这样也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计算机安全事件的发生,并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效率。众所周知,计算机应用程序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为了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要经常性的组织专业知识培训活动,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邀请计算机专业人士进行培训,要求全员掌握培训的内容,培训之后还要进行技能考核,只有专业技能达标的人才能够操作计算机。并将一些简单故障的解决方法教给操作员,从而使操作人员在遇到计算机故障的时候可以自行解决。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因认为因素造成的计算机故障。
2计算机应用中的安全维护策略
安全操作计算机在降低计算机故障发生率中有重要的意义,安全操作计算机能够将一些潜在的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中,据调查统计,很多计算机风险和故障的发生都是由于没有按照安全操作规范导致的,因此安全操作应该是全体计算机使用人员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计算机的安全操作程序应该是:开机,先将计算机的外围电源接连好,然后再启动计算机。关机,关机程序与开机正好相反,关机是先关闭主机电源,然后再切断外部电源,这是正确的开关机顺序。其次是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切忌搬动主机、反复拔插电源和频繁开关机器等。要尽可能避免一些不良操作,不良操作不仅会使计算机容易遭遇风险,而且还会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所有计算机使用者都应该遵循安全操作的步骤,应该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2.1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计算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病毒的侵害,病毒的侵害对计算机的稳定运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病毒的侵害也会导致重要信息的泄露和肆意篡改,危险性极强,产生的威力也很大。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风险控制能力,必须要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并定期对杀毒软件中的病毒库进行清理,做好对病毒类型的分析。对于存在漏洞的系统设置也及时的补救,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系统的风险防范能力,同时要建立专线网络避免混合线路易产生的系统漏洞。对于重要的软件要做好备份,以防止在病毒发生的时候出现永久遗失。在计算机出现问题的时候,要第一时间确保文件的安全性,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系统进行修补。
2.2加强安全维护措施
计算机的安全维护工作对于计算机的安全运行极其重要,而且提高安全维护措施能够有效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计算机的安全维护措施分为硬件维护措施和软件维护措施,硬件维护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平时做好对计算机的调试和垃圾的清理,要定期的检查计算机的硬件设备的使用程度,保证计算机硬件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机箱上的灰尘。而软件维护相对来说更重要也更复杂,包括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程序的调试、定期做好数据备份以及定期做好驱动程序的检查,定期杀毒等。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维护措施能够将计算机的运行风险防患于未然,能够及时的发现病毒,并针对病毒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处理措施,从而提高计算机的安全运行能力。
3结语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生命的第一线,是医疗护理纠纷的多发区和重灾区。现针对急诊科护理不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1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
1.1 接诊分诊处 护士责任心不强,理论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未按分诊工作的基本程序进行分诊,或未见患者就分诊,以致危重患者到来得不到及时救治;多数非急诊患者就医,增加急诊工作量,使分诊护士麻痹大意;服务态度不好,解释不够,冷淡、语调过重,易引起患者不悦而引发纠纷。
1.2 抢救室、治疗室 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各种急诊抢救器材操作不熟练,没有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急救药品使用不及时,对病情观察不仔细,执行错患者未及时通知医生;患者病情突变,医生不在场,护士不能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护士基础理论不扎实致判断失误,药理知识不扎实,没有做好“三查十对一注意”工作,导致用错药或用错剂量;关心解释不够,未及时询问病史,引起患者猜疑“护士是否操作有误”;当医嘱不详,用法不清楚时,护士机械执行引起药物量过大或过小,间接或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护士操作技术不过硬而引发纠纷;护士情绪不高,服务态度差,不能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而引发纠纷。
1.3 观察室 由于观察室患者周转快,患者擅自调换床位,而护士未认真查对,易导致打错针,换错液体或液体漏输;不注重巡视,液体外渗时未及时发现;没有根据患者病情及年龄调滴速,输液速度过快,出现患者不适或病情变化;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或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发生输液反应。
2 安全护理管理与防范对策
在急诊管理中,应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每位护士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服务第一、患者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
2.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施制度管理 护理规章制度,常规操作规程等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南,必须健全和完善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常规和应急预案,保证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及安全有效。
2.2 护士的选择 急救护理的对象是人,因此急诊急救对护理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有主见、有礼貌、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急救意识;分诊护士应选急诊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护师和护士,急诊护士应选训练有素的专业急诊护士,经正规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2.3 抢救室、治疗室的要求 急诊抢救室的各种急救药品,物品齐全,设备完善。紧急抢救时护士要沉着冷静,抢救时突出一个“快”字;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重视护理文书的准确及时和法律效力,对于患者或家属拒绝接受的检查和治疗,要请患者或家属在病历上签字以便确认。
2.4 急诊观察室的要求 密切观察输液患者的病情变化,多巡视,做到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加强实习及进修管理;更换液体及做各项治疗操作时都要认真执行“三查十对一注意”;防范输液反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做好治疗室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
3 小结
护理安全是影响护理过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护理管理工作要围绕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主线,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保证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 急诊科;安全隐患;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8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84-01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是高风险科室之一,病人流动快,病种不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病情难辨多变的特点,是集抢救、急救与一般门诊治疗为一体的特殊科室。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法律意识、维权观念的增强,医院安全问题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更不容忽视。医疗不良事件不但造成患者及家属的重大损失,而且导致医院社会信誉下降,患者群体的安全感丧失。急诊作为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是医疗纠纷的易发地。急诊科护理安全自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急诊科护理安全的管理,防范安全隐患,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才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本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上报的24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分类,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2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有:护士责任心不强、沟通不到位、查对制度未执行、护理技术问题。
2.1 护士责任心不强6例 护士不严于职守,低年资护士缺乏责任心,理论基础差,业务水平较低,此类护士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护理操作,她们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第一印象,对病人的病情掌握不够。此外,此类护士还常会出现不按时巡视病房、工作思想不集中、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差、与同事之间的协作不充分、不了解某些药物的治疗目的和效果等情况,因此易发生低级护理差错。
2.2 缺乏认真执行核心制度的严谨精神5例 护理核心制度是指导护理人员工作的准则[1]不认真学制度,不能严格按照护理核心制度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会因工作忙乱、情绪不稳定、在执行中受外界干扰及一些特殊原因而造成查对不认真的情况。如:不能做到三查八对、随意执行口头医嘱、巡视不到位、交接班不彻底、对患者病情未能充分评估等[2]这些都给护理安全留下隐患。
2.3 护理技术问题3例 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多,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时限紧迫,需争分夺秒、强化时间观念,赶在“时间窗”实施救治目标。由于急诊专业的迅速发展使护理工作需要不断地适应变化,护理模式和观念的转变、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开展,使护士感到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其工作不断变化的需要[3],另外急诊科在医院是一个跨各临床专业的科室,一些护士由于未能不断扩充新技术、新知识,难以胜任日益更新的临床护理.而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欠缺,专业技能不高,对危重患者的预判能力差,使用抢救仪器生疏对“五机”的操作不熟练,在抢救患者时会手忙脚乱、达不到争分夺秒、延误了抢救时机,易造成医疗纠纷隐患。
2.4 沟通不到位6例 缺乏护患沟通技巧,据统计,目前医患纠纷中,有80%的医患纠纷与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4]护士往往忙于各种治疗和护理,忽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不能耐心接待患者;没有认真履行告之义务,各种护理操作前告知不到位,使患者不能充分了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及不良反应。如在抢救患者时言行太随意,同时缺乏耐心,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解答简单、生硬,或者主观地使用“没事”、“挺好的”等语句敷衍,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迫切需要治疗的心态有差距,很容易产生反感而发生护理纠纷。又如门诊心功能不全或肺炎的病人,会嫌液体滴速过慢就擅自调快输液滴数,人为的加重心肺的,负担而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2.5 患者因素3例 急诊医疗场所中车祸、自杀、斗殴、意外死亡事件较多,患者及家属往往情绪激动,难以配合治疗,甚至故意借机谩骂、殴打医护人员;另外有些酗酒患者的无理取闹;极易产生护理纠纷。
2.6 其他因素护理人员编制不足1例 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的相对匮乏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急诊护理人员编制不足。遇到群体性紧急抢救时,无法保证在短时间内达到人员足够充足,这势必影响急救质量和速度。如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医生会同时下达多个口头医嘱,护士的每一项操作都需要一定时间,此时在场的患者家属就会认为护理人员数量不够,从而易产生纠纷。
3 管理对策
3.1 加强责任心,定期进行安全教育 对责任心不强造成差错的护士,给予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追踪监督。学习相关护理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明确了护理记录的法律效应,急诊护理文件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存档[5]
3.2 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 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沟通技巧培训,掌握沟通技巧,在语言沟通的同时要注意语速、表情、语调、语气等,谈话时言辞要得当。建立护患沟通制度,维护护患双方利益。医学是高科技、高难度、高风险的学科,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医护人员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建立护理告知签名制。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处理技巧,使他们明白各项操作、检查等护理工作均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因素,让病人明白既然要求接受医疗服务,就有可能受到损害的风险。为防病人输液时求快心情,我们采取不是医嘱要求滴快的药液,都用51/2的针头输液,同时加强巡视、加强沟通。有效的防范了安全隐患。
3.3 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指南,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进行正常护理工作的保证。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重要因素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关键[6]。
4 小 结
急诊科作为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医疗纠纷的易发地,通过增强全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落实核心制度,增进护患沟通,加强法律意识,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急救护理质量,从而有效地降低医疗风险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6-118.
[2] 陈德芬.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策略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7):91-92.
[3] 吕冬梅,陈京立,刘雪松.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64.
[4] 詹碧华.沟通是架起医者与患者之间的桥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