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发展理念范文

高校发展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发展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发展理念

第1篇:高校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现状;营销理念;对策

一、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尽管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已蓬勃发展,其总体趋势良好。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继续教育存在以下现状

(一)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继续教育学院是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高校并不重视其继续教育的发展,他们认为不存在也无所谓。所以高校只是一味地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而忽视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这种对高校继续教育定位不明确导致继续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从而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少、管理不到位,进而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继续教育发展步履维艰,前景黯淡。

(二)同质化竞争严重一方面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培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逐渐成为举办教育培训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也蓬勃发展起来。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培训机构之间也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方面。

(三)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单一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对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不重视,高校仅仅依靠校内培训和面授教学来满足广大学员的学习要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日益多样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引起工作和学习的冲突,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需要。这种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课的授课制度是一种不符合教学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组织形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保守的、单一的。

二、原因分析

(一)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清晰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制度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一直不清晰。我国的继续教育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被动式的招生模式,只是坐收渔利,不跟随社会的发展转变思想,这种方式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效果不佳,监管力度不严,致使人才培养规格较低,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不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

(二)继续教育市场缺乏调研,没有竞争意识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一方面,现在很少有高校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更谈不上对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设立继续教育学院的还不是很多,因而滋长了一些学校“等米下锅”的意识。

(三)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目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专业结构失衡,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极不合拍。高校不结合内部外部的实际情况,盲目设立专业,雷同现象严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使很好的专业在市场上供过于求,就业率低下。这种“听风就是雨”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市场规律,违背了科学发展观,这种做法百害而无一利。

(四)办学定位不明确

许多继续教育学院对于“应该在顾客心目中树立一个什么形象”这个问题回答不清楚,因为他们还没有把顾客需求作为他们设置专业、培养人才首要考虑的因素。他们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一味地盲目攀比、好高骛远,而忘记了本来办继续教育的意义。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没有把自己同其他继续教育区分开来,没有根据学校所在区域把控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导致每个继续教育学院大同小异,没有特色。这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继续教育学校应采取的对策方法

针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我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例如政府给予补助、通过国家立法等等,这些措施成效不明显,对继续教育的长期发展没有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把企业的营销理念和战略引入到继续教育中,有如下措施:

(一)明确办学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应将继续教育的发展纳入学校的规划当中,明确继续教育办学定位。要把继续教育定位为终身教育的平台,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服务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是实施终身教育的主体,是联系大学和企业、社会的桥梁,是将知识传送给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应该有所不同,要适应本地区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做出学校的特色,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

(二)改革继续教育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个人学习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远程网络教育以其“课程新”、“成本低”、“方式活”的独特优点,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越来越受到成人学生的喜爱。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了。继续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例如远程教育。

(三)注重品牌建设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要想提高自身在教育培训市场的竞争力,必须走进市场,用经营企业的营销理念来经营继续教育事业。首先,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建设要以其专业设置来体现自己的优势,而针对目标市场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是继续教育市场的核心。具体做法是要充分进行市调研,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根本宗旨,全力打造能够突显自身专业、服务等具有优势的品牌项目,在广大学员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有继续教育需求的学员。

四、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当前继续教育呈现出终身化、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使继续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能够更广泛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重视公共关系建设,充分利用好社会这个大资源,打破政府单一的办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实现共赢。高校继续教育要深入改革,大胆创新,以优势定办学方向,以特色促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继续教育品牌,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贡献。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专业求生存”,运用差异化的营销模式,扬长避短,从而使得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汉领.关于继续教育历程及其发展的思考[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6.

[2]刁庆军.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J].成人教育,2011(10):6.

[3]徐芳.教育营销与教育营销战略[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

[4]PhilipKotler/GaryArmstrong.PrinciplesofMarketing,PrenticeHall,2011.

第2篇:高校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成人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3-0279-01

终身教育的思想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我国的,终身教育进入我国之后,其整个发展过程一直处于在摸索中前进的状态。一方面来说,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学历教育相比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中,终身教育无疑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状况探究

(一)终身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集聚,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从职业的需求来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掌握所有的工作要领和工作技能,在我国,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只有不断地接受成人教育,才能确保做好本职工作。从另一方面来说,终身教育也是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在当今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形式下,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现有的技能和知识,并不断将新学会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二)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基本概念正在慢慢改变。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的基本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基本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提高我国社会成员和发展其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说,由于学习人员的复杂性,在整个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成人教育正在整個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于非学历教育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整体上来说,成人教育对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技能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等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的成人教育在生源方面有一定的缺乏。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之所以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就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看,我们应当将成人教育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多方位努力发展高校成人教育

(一)多样化提高高校办学教育质量。

成人教育的基本内容必须实现多样性。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总量呈几何级增长,知识的更新换代更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成人教育的内容必须实现多样性的发展。要想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不断学习,因此成人教育的发展应当呈现多样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二)抓好互联网+的时代机遇,充分发展高校成人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高校的成人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互联网已经对我们的出行、生活等方方面面做出了改善,在可预见的将来,伴随着互联+的发展,势必也将会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互联网教育冲破了传统教育,其对高校成人教育的颠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教育对象的颠覆,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类型分布广泛,有各种各样类型的人口,可以参加成人教育,还有较多的新类型生源有待开发,例如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等都可以作为成人教育的新类型生源。第二、互联网+将对高校成人教育的内容带来一定的颠覆,互联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它使得全国各地各类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而这也使得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第三、互联网+将对高校成人教育的时空带来一定的颠覆,传统的高校成人教育受到了时间和地点的双重限制,使得高校成人教育的教育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成人教育无疑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利的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从总体上来说,在互联网时代,把握好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发展方向对于普通高校的教育来说起到宏观指导的作用。

综上所述,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我们要深刻理解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在我国与世界接轨,迎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下,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确保我国早日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四维”模式的探索[J]. 谈传生,余小波,凌云. 职教论坛. 2016(01) 

[2] 慕课态势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助推通道研究[J]. 于丹,李飒. 中国成人教育. 2017(13) 

[3] “互联网+”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 高凯.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14) 

[4] 互联网环境下成人高等教育教师角色转换和职业能力建设[J]. 叶春林. 中国成人教育. 2017(06) 

[5] 试论普通高校夜大学生的归属感及其培养[J]. 孙磊,徐法艳. 中国成人教育. 2017(13) 

[6] MOOC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博弈--深圳大学督学案例[J]. 李兴敏,罗唱. 中国成人教育. 2017(06) 

第3篇:高校发展理念范文

(一)民办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民办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唤醒大学生职业意识及培养个人发展能力乃至规划并达成完满人生的重要环节,其教育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成长及可持续性发展。依此为出发点,我们在理论上探讨民办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问题时,就不应该把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截然分开。完整的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三个方面: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生涯发展规划。职业规划着眼于入职初期的职业选择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侧重于入职后个人的职业发展同时也是个人的长期发展问题,生涯规划是关注个体如何规划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并最终达成完满人生的过程。因此,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设计的目标是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实用效果与长远意义、工作志趣与生活品质的关系,最终达成幸福人生的境界。

(二)民办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培养目标

1、近期着手,引导大学生明确自我定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要从近期着手,引导大学生明确自我定位!理想自我的定位要建立在对自我和环境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大学生必须要清楚“我追求什么”、“热爱什么”、还要清楚“我能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以及“社会需要什么“。这三方面因素缺一不可。

2、立足发展,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职业发展阶段论认为,在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个体都要经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这些阶段,这样就形成一种螺旋循环发展的模式。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性与发展性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为个人发展的机遇不仅活跃在个人交往与实践活动的具体领域,而且多发生在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时期,如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选择新职业等,用吉登斯的现代性术语可以概括为“富有命运特征”的转折时刻。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大学生适应不同生涯阶段发展变化并作出正确抉择的能力。

3、人生着眼,注重对大学生的“成人”教育。在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实践中,多将生涯教育理解为就业指导,随着近些年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声愈来愈大,生涯教育跳出了“以提高就业率为纲”的藩篱,又陷入了“工具主义”的误区,教育促进生产力的属性被扩大并绝对化,导致生涯教育课程中充斥着功利和商业的气息,表现为泛经济主义倾向,最终导致生涯教育课程缺乏教育性和人文性。职业生涯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尽早体味思考和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并为此积极地做好生涯规划。

二、民办高校主题班会研究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主题班会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确立教育主题,围绕主题或针对班级学生思想、学习、日常生活行为和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而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中存在对主题班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班会流于形式甚至缺失、班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无味、班会建设机制僵化、德育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致使高校班会建设停滞不前甚至陷入越建设越差的恶性循环,班会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广大学生怨声载道,“主题班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要想改变当前高校班会建设的落后状况,提升主题班会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班会教育效果,必须适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吸收传统主题班会制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推进班会建设机制创新。

民办高校主题班会系列化、规范化、课程化建设是目前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是在发挥主题班会育人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在主题班会主题上的系列化、过程中的规范化、形式上的课程化进一步强化高校班集体的组织形式,强化集体教育的引导功能,强化集体建设的团队影响力,从而持续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载体的作用,搭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连续化平台,有力推动作为主题班会引导者辅导员的专业化技能水平的提高。

主题班会教育的系列化:在教育内容上,确定主题班会教育的内容从适应大学生入校到毕业的整个成长需要,设定包括入学教育、学习教育、安全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指导教育、诚信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团队精神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文化素养教育、毕业教育等12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容下又涵盖若干子细目,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培养系统。

主题班会教育的规范化:在教育过程上,一是统一规范主题班会教育方案的设计格式,包括主题名称、班级、辅导员、课时、主要形式、目的和意义、准备工作、过程设计(主要环节与设计意图)、具体内容、总结、主要参考资料等。二是统一界定主题班会教育的方式为室内(课堂形式、圆桌形式)或室外(团队训练、实践活动)。三是对主题班会教育方案的设计要求从七个环节予以明确。四是对主题班会教育的效果从四个方面及十个角度予以评价。

主题班会教育的课程化:在教育形式上,将主题班会教育纳入教学安排,每位辅导员在每学期初制订好所带班级本学期的六次主题班会教育计划,其中五次预先确定主题,一次为结合本学期班级具体情况临时设定主题。每位辅导员根据本专业本班级学生特点选定不同的模块及子细目为每次主题班会教育的主要内容,经过四至五年的学习积累和借鉴,完成一个大学生在校成长的系统主题班会教育周期。

三、主题班会中“主题”选择应有所侧重

第4篇:高校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发展定位

[作者简介]朱小蓉(1967-),女,山西新绛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四川成都610100)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27-02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1世纪以来,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支持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教育与资源的整合优化,实现办学层次、办学规模跨上新的台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机遇,纷纷将区域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成人办学机构等教育资源整合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升格与跨越。据有关研究成果统计,全国目前共建有各类高等职业院校1200多所,与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数量基本相当,仅四川就有各类高等职业院校46所,也与省内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相当。这些数据表明,当今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广大考生高考之后选报大学较为重要的选项,更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必将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强省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相比较,有较多的特殊性:办高等教育的时间短而规模发展又较快;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而承办实用性专业的类别较多;学科与专业建设普遍重视不够,而专业或行业特点较为突出。这些特点与问题的存在,就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举办者,尤其是学院的党委书记、院长甚至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全面系统研究中国职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客观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符合自身区情、校情的办学理念,并将先进的办学理念融入办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未来办学的行动指南。

一、办学理念的科学内涵

中外一流的大学之所以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究其根本原因都源于这些大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合乎教育规律与时代特征的办学观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不同,便会形成不同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也决定大学发展的方向和办学水平。内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马元方教授认为:大学理念是学校建设与发展最顶层的设计,理念不先进,定位不准确,必定引发学院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困难、问题、矛盾。大学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希望建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大学最顶层的设计,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方针。大学办学理念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定这所大学的办学方向、办学方针、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建设目标等最顶层的内容。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全体师生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指南,大学是以理念为导向的组织,大学的发展是在理念追求中发展,大学的改革也是在一定办学理念指导下的改革。大学一旦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便能把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集中到办学的实践中来。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把办学理念作为评估大学办学质量的第一个一级指标,要求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以师生为主体的教育人本观,以质量为生命的教育发展观,以创新为动力的教育改革观,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校长是大学的旗手,教师是大学的支柱,制度是大学的路径,学科是大学的主题,品牌是大学的魅力。由此可见,要办成一所优秀的大学,必先凝练并始终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大学办学理念是这所大学赖以生存并走向兴旺最积极最核心的生产力要素,是引领一所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繁荣的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了办学层次与办学规模的双跨越。这种跨越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贡献了力量,更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各类急需的技术型实用人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这种双跨越是在办学硬实力与办学软实力都还准备不充分,办学基础还较薄弱的状况下实现的,这就使得较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实现双跨越之后不得不在举步维艰的状态下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来不及对学院的顶层设计进行系统研究,对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与实现举措等诸多问题更缺乏系统而科学的论证。

1.较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缺乏或不明确或不准确。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部分是由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这些不同的行业职业技术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实施办学,对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等办学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缺乏系统 研究。这些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大繁荣背景下,匆忙实现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之后,从院级领导层到中层干部都忙于急剧扩张之后的日常教学工作,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之中,没有精力潜心研究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发展目标等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这样就造成实现了双跨越的高等职业院校要么办学理念缺失,要么办学理念不明确,要么办学理念与同类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雷同,要么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定位不科学。办学理念缺失或不准确必然引发办学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问题与矛盾。

2.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办学规模扩张的教学需求而引发诸多问题。从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来看,21世纪初,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各省、市、自治区都十分重视本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这种宏观教育政策背景下,省、市、自治区所辖的地、市、州、县等地方政府按照教育资源整合的要求,纷纷将所辖范围内的中等教育资源、成人机构、行业技工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实施整合,合并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而合并之后的职业技术院校就办学条件来说,硬件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校园面积较为分散,面积普遍较小,实训设施功能普遍较为单一,图书情报资料数量少、质量不高,硬实力基础普遍薄弱。而这些高等职业院校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办学规模急剧扩张,较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规模从两三千发展到上万人甚至两万人,学科门类从一个学科走向多个学科,招收专业从几个发展到几十个。这些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经费多数是由所在地的地方财政出资,而较多省、市、自治区所辖的地市州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这样,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之后引发了这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诸多问题,教学用房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实验设备功能不能满足所办专业教学、实训、实习需要,新办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学生教学需要,图书情报不能满足教师与学生从事教学、科研与学习需要,办学经费不能满足改善办学条件需要,所办专业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些问题与矛盾在较多地区的职业技术学院还较为突出,学生及家长对此意见较大,用人单位对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所培养的人才也有诸多的意见。这些问题社会关注,应当反思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举措。

3.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之需而引发学生及用人单位不满。从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来看,在合并升格前各类学校所办的专业数量较少且传统专业居多,而在合并升格之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校针对社会人才需求申报开设了五花八门的新专业,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既没有应对这些新办专业的学历背景,又没有应对这些新办专业的知识背景,更没有应对这些应用型专业的工作背景,较多学校新办的应用型专业的授课教师是“赶鸭子上架”,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授课施行的还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已引起学生、用人单位的质疑。由此可见,办学理念缺失或不科学必然引发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实践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办学理念缺乏或不科学导致较多高等职业院校盲目申报新专业;盲目上规模必将引发办学实践中办学的硬实力与办学软实力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大,要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只有做好高等职业院校的顶层设计,厘清办学思路,抓实办学举措,才能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推动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办学目标。

三、先进的办学的理念对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者要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办学理念的地位与作用,组织校内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学校自身的办学历史,潜心研究自身学校现有的优势与特色,全面调研所在地区的办学资源与人才需求状况。尤其要认真分析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组织全校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从本校本地区的校情、区情出发,精心凝练符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举措、办学目标。唯有如此,高等职业院校才能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才能准确凝练出体现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才能科学确立准确的办学定位,也才能找到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经过科学论证和长期实践的办学指导思想融入所属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学评价体系、考务管理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等系列的机制、体制、规章制度中去。高等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办学的行动指南。只有坚持符合自身校情的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好专业设置,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建设好课程体系,发展好实训实验基地,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知识与技能的正确关系,构建好考核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利用好校内第一教育资源与校内与校外第二教育资源,协调好办学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发挥好校内的办学优势与地方特色优势在办学实践中的作用。

办学理念是高等职业院校顶层设计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历史长短不同,所处地区不同,办学类型与层次不同,其办学理念都各不相同。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认真研究自身办学历史中的优良传统、优良学风、优良校风;认真讨论学校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学科与专业建设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社会服务面向定位;只有定位符合学校与区域实际才能科学制定符合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指导思想,才能推动和促进学校事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玉琼,刘毅,吴艳波.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何绍分.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地方学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7).

[3]马元方,谢峰,刘毅,等.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8(8).

第5篇:高校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学生发展 高校辅导员 管理工作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82-02

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当前所处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发展为基本落脚点,立足学生的长期发展需求,竭尽全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建优质的环境服务,不断改革创新管理工作模式,不但要求辅导员要善于教育引导学生,设法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可持续发展潜能,而且还要求辅导员懂得理解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到关心服务学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判别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其次要明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五个方面因材施教,注重创新,与时俱进。这是构建高校辅导员创新管理工作模式的基本方法,也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保障。

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实现高等教育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高校辅导员应在督促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遵从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集合学生的需求、创造、智慧和力量,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2]。

2 构建辅导员管理工作新模式

2.1 辅导员管理工作新模式的构建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在此思想和众多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先进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坚持内容的全面性与个体性相结合原则,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要求,采用系统科学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的手段,注重突出学生素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从宏观出发设计出适合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发展的战略方针。然后把辅导员管理工作分为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五个维度,形成一个系统的五维立体辅导模式,内容涵盖大学生成长发展和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辅导员工作系统。

2.2 建立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的运行机制

首先由学校建立“大学生辅导发展中心”,来承担全校大学生发展辅导的研究和指导任务,并对其进行部署和数据分析、研究。然后建立校、院(系)、班三级辅导联动机制,在全校各班级中建立学生辅导委员会,在学生中积极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辅导、自我教育。校、院(系)、班各级分工合作,及时准确的了解大学生发展要求。然后确定“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核心内容并进行优化。采用“启发式”、“交互式”、“对话式”等创新辅导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增加辅导的启发性和探索性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是“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保障,高校通过考察培训的方法选聘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从管理能力、沟通协同能力、创新能力和业务学习能力出发要求辅导员,并对辅导员进行培训。

2.3 “五维立体辅导”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学习、学生思想作风建设、公共道德品质的培养、思维理想的建立等。为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的优质青年,注重思想教育的感化作用,通过不同方式的思想政治灌输,让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为成为思想进步、政治坚定、道德高尚、作L优良的有志青年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业指导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术和科研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等。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科研意识为主要任务,积极转变教育方式,避免灌输式的教育,注重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心理疏导包括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人际关系疏导、学生情感的宣泄、心理咨询等。近年来随着学习、情感和就业的压力增加,高校又疏于心理疏导,导致学生的心理容易走入极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塑造产生了严重影响,所以高校应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干预咨询室,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传递正能量,让学生以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情面对生活。

生活引导包括健康文明生活、班级文化建设、和谐宿舍建设等。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多元化,大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一些消极的生活方式也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组织各种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积极彰显大学生个性展示,引导大学生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职业生涯辅导包括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职业生涯的目标、职业生涯的咨询等。高校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科学生涯发展观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3 “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的特点

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素质与发展需求为核心来设计辅导内容和环节,以学生发展为本,“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各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该模式可操作性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以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并将学生素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体,构成五维立体结构。通过这个模式,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为全体学生成长发展辅导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核心,建立深厚的师生友谊,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生导师。可见,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4 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创新模式,就是辅导员针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进行多维立体全方位全过程引导的辅导模式。不断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发展,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才能适应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不断扩展“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特色并发展其特色,不断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公共服务;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237-03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作为知识传承、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的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承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职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学生群体个性化趋势明显,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大为增加,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危害均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对高校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年教师作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具有活跃的思维、事业的冲动和初为人师的事业感,他们与在校大学生年龄相近、沟通融洽,常常能以自己的言行在课堂教学、实验指导、学生活动和野外实习中与学生同行感染和影响学生,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的特点和优势,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建立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成长教育机制,既有利于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推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也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完善提供了现实保障,有利于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内涵和特点

一般来讲,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密切联系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由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原因引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对高校的教学设施造成破坏以及形象声誉带来损害等,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大学生起主导作用,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以高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事件均称之为高校突发事件。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类型

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从而采取不同的应急管理措施,这是各国高校应急管理的共同经验。根据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性,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五类:一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二是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学校周围及隶属单位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三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受损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高校成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校园内的恐怖袭击事件、政治性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治安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和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大规模非法集会、游行、请愿、罢课等事件。五是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如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心理障碍引发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教学或管理运行不良引发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

(二)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某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社会转型期特点在高校不同程度地折射出来,高校自身的快速发展、高校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导致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频发状态。综观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除具有一般的突发公共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敏感性等特点外,又因高校的特殊性,使其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区域的边界性。与政府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不同,高校只需处置和应对其范围内的突发公共事件,这种特性决定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往往是有边界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地会延伸和触及社会,但大多数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仍然仅限校园内部。

2.影响的社会性。高等教育牵涉到千家万户,高校通过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和媒体等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引发公共危机,不仅会直接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校的声誉和效益,还可能通过一些途径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受众的复杂性。高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其社会开放度也日益提高,在高校内部和学校周边,除了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还存在着文化层次不同、利益目标不一致、价值观念千差万别的各类人群,因此社会层面的各种矛盾也大量存在于高校之中。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自身可能引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并处在突发公共事件当中的同时,也极易受到外部突发公共事件间接影响的冲击,因此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就存在非常复杂的一面,往往折射出复杂的社会背景。

4.处理的紧迫性。虽然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存在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无论是最终走向严重危机还是“转危为安”,其发生的临界点是无法预测的,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或麻痹大意。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调配各种力量进行应急处置,否则将导致事件持续时间更久,恢复更慢,对师生心理健康损害大,届时以高校自身的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

5.诱因的心理化。无论就学生、教师还是高校其他人员而言,高校人才智力密集,是高学历人群的聚集地。但同时,高校人员自我认知情境复杂、较敏感、情绪化、易冲动等个性特征往往会引发各种暗藏的心理问题,成为主要和常见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诱因。

6.传播的网络化。近几年来,网络介入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是通过网络曝光的,并经过网络大肆传播、升级,由于大多数高校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和经验,信息公布不及时,致使谣言伴随着网络跨时空和地域传播,让高校陷入舆论的被动中。

二、青年教师在高校学生培养和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

青年教师作为教育战线上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在既往的传统观念和制度安排中,主要承担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等职能,同时会有部分人兼职担任班主任工作,但大部分青年教师在立德树人和学生管理上的作用发挥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的切入点,这不仅对学生成长不利,也对青年教师成长不利,最终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致使高校成为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缺失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青年教师的学生教育管理角色

从青年教师承担的社会角色看,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他们担负着教书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各种各样有用人才的重任。他们作为知识传承的重要纽带,对于完成高校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青年教师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更应该本着对学生高要求的原则,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和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青年教师所承担的社会重任方面出发,在加强青年教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对学生的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性要求上多下工夫。“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是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基本方法。青年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是知情知心的益友,要从热爱学生,把握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深入学生,熟知青年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以情感人,真心地关心学生等方面入手,提升能力,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二)青年教师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角色

青年教师是高校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青年教师与其他高校教师队伍相比,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在教学科研一线的课堂、实验室,学生管理和活动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高校预突发事件的现场,在及时控制和清除学生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及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因而,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就不仅仅是防范问题的“疏导者”和发现问题的“警示者”,更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执行者”和应对问题的“参谋者”。青年教师从自身成长和服务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积极加入到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工作当中,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中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发挥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有作用。

三、搭建青年教师融入学校整体公共服务的平台的载体

在高校危机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中,地方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家庭都具有重要的责任,树立联合防范共识,建立健全联合防范机制是做好公共危机防范最好的办法和措施。作为高校,如何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应对危机事件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之中,配合学校日常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绪疏导、安全教育工作等,必须建立青年教师有效融入工作的载体和途径。

(一)搭建青年教师融入学校公共服务的平台

当下,青年教师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任务,但是作为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的两个角色同样重要,青年教师在“育人”工作,特别是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中发挥作用应该具有明确的职责。一是学校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明确青年教师职责,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成才,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尤其在学生教育管理和学校的公共服务中明确职责,制定学生管理服务目标。二是青年教师自身要厘清角色定位,发挥恰当的作用来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危机事件的防范与应对。三是搭建青年学生与青年教师的共同成长的平台,探索积极有效的载体,采取先进快捷的沟通方式,营造教学互长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得到指导和成长,让青年教师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做好危机预防工作

树立危机意识和预防为主的理念,做好预防工作,是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基础工作,也是实现高校危机管理从事后救火式的管理变为事前主动防御管理的新要求。

1.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青年教师应配合学校的各级组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学生的管理。这些管理工作包括利用青年教师班主任、兼职辅导员的身份职责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贫困生工作,以及其他学生事务工作。利用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沟通融洽的特点积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充分发挥班级、各团体中主要学生骨干联络沟通的作用,悉心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及时使学生把动态信息和学校各级组织和部门反馈沟通,争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课堂内外的交流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青年教师在日常的授课和解惑当中,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交流可以不同程度地了解学生的潜意识,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可以有效应对相关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同时,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骨干信息反馈队伍,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网络,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置方案。

3.培养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结合青年教师的具体授课工作及与学生的交流活动,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防范危机事件的实战演练,指导学生掌握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基本常识,以使学生在危机事件中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科学自救和互救。

(三)完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指导和制度保障

建立与完善高校危机事件防范和应对长效机制,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危机事件的处理程序,使高校各职能部门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提高学校应对危机事件的效率。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年教师应对高校危机事件提供科学规范的工作指导。以书面的形式将长效机制固定下来,使青年教师的应急工作有根有据,这样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利于和谐安定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事实证明,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的高校突发事件面前,只要牢牢坚持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独特作用,有效提高高校师生的危机忧患意识,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教育服务的管理体制,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就会以最平稳、震荡最小、代价最低的方式得到妥善解决,高校安全稳定和社会和谐安定的大局就能切实得到维护和保证。

参考文献:

[1]安文娟.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2]王宏伟,何鹏.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的现状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3):226—228.

[3]曾一兵,徐春峰,黎文普.浅议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建设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118—119.

[4]李志强.论高校危机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7篇:高校发展理念范文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位于我国中部老工业基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株洲市。学校以包装教育为特色,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协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是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所在地。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院(部)和1个独立学院,拥有21个硕士点、52个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并拥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资格以及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大学,承载着培育人才、传播知识、创新知识的崇高使命,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十余年规模扩张和超常规发展后理性回归的现实,如何办好大学,办独具特色的大学,谋求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每一个大学和每一位大学校长亟需回答的问题。湖南工业大学从2003年7月实行多校区融合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奋斗,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和校风“明德、精业、求实、创新”为导向,以“艰苦创业、奋发有为、开放包容、务实惟新”的湖工大精神为动源,以“大学意识、大局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人本意识、效益意识”等八种意识为内涵的湖工大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学而优则“事”

厚其德、博其学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永恒使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修为”和“精业”作为不懈的追求。大学的任务就是博己之学且播学于世,如果不能博己之学,大学就无法承担起继承、传播、推进与丰富文化知识的使命;播学于世是大学之作为所在,如果不能播学于世,大学就失去了其社会功能,也就失去了其生存基础。所以,大学必须“博学”,不仅博己之学,而且要博社会之学,博民族、国家之学,更要博时代之学,因时而作,因势而为,履行大学应有的神圣职能,不辱时代赋予的永恒使命。“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古代哲人智慧的结晶,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和谐文化的内容。“和”就是和谐,是统一,是在兼容差异上共存、共荣的实现。《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对于大学而言,主要有三要义:一是讲和谐,二是讲大局,三是讲创新。

在“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湖南工业大学大力倡导学而优则“事”,“事”社会、“事”国家、“事”民族。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义不容辞的基本使命,现代大学主要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创新高新知识来主导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南工业大学作为地方性大学,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为加快湖南工业化进程、振兴老工业基地株洲和中国包装现代化提供强劲支撑”的服务方向;始终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始终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高校校区、高新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的创新思维,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近5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位居湖南省高校前列,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扎根奋斗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成长为生产、科研、管理骨干,成长为各类拔尖创新人才!

牢固树立“八种意识”,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及其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赢得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卫视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宣传。近几年来,为有效推动三校区实质性融合,学校提出了“大学意识、大局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人本意识、效益意识”等八种意识,凝练出全校师生共同倡导的湖工大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大学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维系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核。在湖工大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为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提出了“六大狠抓”、“四个坚持”的整体办学思路。“六大狠抓”即“狠抓教学上质量、狠抓学科上水平、狠抓融合上层次、狠抓建设上条件、狠抓管理上效益、狠抓党建促和谐”;“四个坚持”即“坚持和谐发展的治校思路”、“坚持质量至上的立校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强校思路”和“坚持特色创优的兴校思路”。到2012年,通过优化整合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大学。到2015年,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破,突出特色,强化服务,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完成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型。

三校区实质性融合和校庆50周年后,湖南工业大学又站立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新的起点,必须要有新的目标,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找到一条切合我校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就必须要深化六种认识:一是深化校情校况认识;二是深化高教形势认识;三是深化发展目标认识;四是深化发展机遇认识;五是深化核心价值观认识;六是深化核心竞争力认识。只有进一步深化这六种认识,我们才能在竞争中找到出路,才能在挑战中获得突破,才能进一步推动学校驶入健康和谐发展的快车道。

顺时应势,

“两型社会”研究率先筹划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更好地彰显学校特色,湖南工业大学确立了对接落实湖南省建设“两型社会”新形势下的发展方略,决心责无旁贷肩负起“政策创新平台、技术研究先导、企业转型助手、政府决策参谋”的重任。2008年3月,利用地处株洲、多校融合的优势,我们率先成立了湖南工业大学“两型社会”研究中心。2009年5月,又进一步将“两型社会”研究中心升格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凝聚校内、省内乃至国内外的研究力量,打造一个地方特色鲜明的研究平台,瞄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战略,特别注重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过程当中的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研发,主动参与到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当中去。

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一举措不仅为湖南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好的政策和决策建议,同时也确立了湖南工业大学在两型社会研究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了湖工大的整体竞争力和社会声誉,还为推进政事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探索了一条新途径。特别是近一年来,以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为平台,按照“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励、大平台、大应用”的办院宗旨,立足株洲市传统工业改造与产业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现实,花大力气整合学校各个学科、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和学术资源,针对“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相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省及地方重大课题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感悟创新机遇,

低碳经济研究开创先河

第8篇:高校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 信息化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73-01

网络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一次重大变革,由此,大学教师需要勇于迎接挑战,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来不断迎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所以,从高校青年教师方面来说,培养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国内目前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试图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初步的阐释。从广义上来说,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是教师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信息时代教师的能力。

从狭义上来说,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顺利完成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一学习过程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能力。

2 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

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由以下六大部分构成。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信息技术以工具形式与课程教育体系的各要素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也就是说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人力资源全部都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由其来共同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2)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能力相比,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需要考虑在传统教学过程当中引入信息技术这一重要因素,而这将会导致教学在环境、方式和内容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在信息化大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可以说,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同是也是信息化教学诸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3)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信息化教学有很多种模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教师都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一教学媒体,来为学生创造环境,开发、设计与制作资源。在对信息化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后,教师要依据设计方案通过采用教育技术手段来为搭建信息化环境、制作课件做准备;尤其要结合所授学科的性质通过计算机操作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来完成对资源的分类、整理、排序、创新处理和评价。

(4)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活动具有综合性,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传统能力处,还要具备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和专业实验设备、指导学生利用技术进行实践、有效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等能力。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要对学生问题的解决、创新能力的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大环境来开展合作活动和教学活动。

(5)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是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信息化大环境下,教学评价要对形成性评价和总价性评价予以充分利用,综合评价学生的方方面面和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通过评价获取的反馈结果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以便对未来教学做一改进。

(6)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

信息化教学活动由始自终都要有信息化教学监控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一旦有问题发生,应及时处理,以优化信息化教学活动。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诸能力中,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属于高阶能力。

3 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具体来说,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在发展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予以积极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如果软硬件环境不佳必然会影响青年教师在使用信息化教学上的积极性。因此必须要对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以及管理与维护予以足够的重视。

(2)在发展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时要激发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强化他们的“学习者”角色。青年教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人群,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既是教育者,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活动中,他们又成为了学习者,所以,要对他们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围绕他们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展开各项支持,尤其是要对教学实践活动予以更多的关注。

(3)创建关于发展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体系。青年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岗位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发展、在实践中反思等。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可以考虑基于校本培训来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体系:第一,学校要以青年教师的教学为基础开设校本培训班,并在选择教师发展内容和加强培训教师培养工作等方面予以足够重视;第二,要把指导深入到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建立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使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4 结论

发展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要依靠所有能依靠的力量,而不能仅凭某一种力量来进行。重视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各方面对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予以全方位的支持,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科,黄琨桢.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09,6:209-210.

[2] 张杰,赵峰.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果测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6):67-69.

[3] 张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制度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1,1(1):70-74.

第9篇:高校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物理学是人们对自然界中无生命的事物总结出某些规律,然后再对其他相似的物体进行研究。在现在的新课程下,物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都比较头疼。有的初中物理的佼佼者,一到高中,物理就处于中等水平,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遇到几次失败的考试,学生慢慢地会厌恶物理,从而放弃对物理的学习。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要想学习好高中物理,升入满意的大学,就必须制定出有效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兴趣,提高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意义

在新课程理念下,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在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时,不仅仅要在理论上下功夫,动手实践上必须要到位,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式上下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坏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因此,研究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

(1)全面提高学习的综合素质。处于花季年龄的高中生来讲,对物理抽象的学习,还仅仅满足于套公式、背概念这些简单的学习方法,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全面发展。在对于让很多学生都头疼的物理学习来说,只有适应这种难度,努力学习,接受挑战,让物理学习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不仅有利于思维创造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的发展,主动的学习和探究,有利于更好的学习物理。

(2)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老师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教育部在新课程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要改变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时候,培养其善于提问、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物理困难,老师应该制定相对的方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教育质量和效率是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老师应该因材施教,不仅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还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培养学习动手实验能力,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更全面的提高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

二、新课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发展途径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变革了我国教育领域的现状,高中物理的改革也打破了传统物理教学的现状。要想在新课标下,迅速改变教学方式,让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有条不紊的进行,就必须打破传统物理教学观念,加强师生关系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性,才能更好的发展新课程高中物理有效的教学。

(1)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中表明,在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才能在有效的指导下,高效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头疼的物理来说,首先应该让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挖掘学生潜能,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来源于生活,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比如,夏天从冰箱拿出饮料为什么会出“汗”?伸入水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曲?为什么许多电冰箱的后背都涂成黑色等等问题。解决以上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你的生活小知识更加全面,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在第一章《力学》中,可以让同学拿起书,擦黑板,走路,梳头等动作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亲近生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面对繁杂的文字和各种冷漠的公式、符号和定理。组织学生分享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物理学科是一门动手性特别强的学科,很多物理发现与理念都是基于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的。许多中外的物理学家的发明,都是建立在上千次实验验证后的劳动成果,例如,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上,是经过成千上万的反复观察,反复实验,才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我们在探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好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究。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初步理解和熟悉基本研究方法和表示方法,例如用什么仪器设备,测什么物理量,同时用什么物流符号表示等。

在条件允许下,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用实验过程描述理论知识,刺激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物理现象总结物体的本质。比如,在校运动会上得到了团体金牌,要判断这块奖牌是不是纯金的?根据这个问题,可以首先观察颜色,比较声音,但是这个不能很好的确定。所以必须根据实验来判断,有的同学提出利用密度的概念对其分析,同学们分组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得到数值,然后再和金的密度相比,看是否属于纯金的。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充分的提高了动手能力,有利于高中物理的有效学习。

(3)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教学活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老师的教学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关心学习的情感生活,使学生从内心真正的接受新知识,使知识更容易掌握。还应该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物理,才能轻松简单从容的面对物理考试。

三、结束语

新课程已经在我国全面推广,高中物理有效教学一定要运用新课标的概念,突出学生的主置,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淳,郭定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125-128.

[2]冷绪信.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0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