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小衔接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幼小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方面
近年来,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其来指导学前教育。但是,对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重视与投入不足,缺乏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使幼小衔接教育既缺乏物质上的保障,又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引。
2.教师方面
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对先进的教育理论非常了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教师能将其进行落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质。在幼小衔接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很少有同时熟悉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师,很多小学教师也缺乏学前教育知识,这就给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幼小衔接教育阶段,带来了很多问题和不便。
3.家长方面
很多家长担心幼儿进入小学后,对小学课程学起来吃力,在幼小衔接阶段就采取了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课程的做法。这些家长给幼儿报了很多辅导班,如英语班、数学班等,这给幼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只重视幼儿知识的积累,忽视幼儿其他能力培养的理念,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4.幼儿方面
首先,很多幼儿对小学不了解,当问到他们对小学生活的看法时,大部分幼儿表现得很迷茫。因此,幼儿需要走出园所,开阔视野,加强对小学的了解。其次,受家长或其他人的影响,很多幼儿不喜欢上小学,认为小学会有很多作业,缺少玩耍的时间,还认为小学老师比较严格,对小学产生了抗拒的心理,心理压力较大。
二、幼小衔接教学的策略
(一)幼小衔接教学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互相沟通的原则。要做好幼小衔接教学,必须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沟通,互相增进了解,摸清幼儿的学情和认知规律,建立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相关机制,为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其次,要坚持差异性原则。幼儿的性格、兴趣、学情等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组织幼小衔接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丰富性,发挥幼儿各自所长,促进所有幼儿的共同发展。再次,要坚持家园共育和家校共育的原则。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家长要与幼儿园、小学加强沟通,协助幼儿以良好的状态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二)幼小衔接教学的方法
1.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与投入
学前教育的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积极贯彻和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意见,为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幼师的培训活动,使广大幼师有机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可以组织幼师观摩先进幼儿园的活动组织方式,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另外,要为幼儿园和小学的交流提供桥梁和纽带,促进幼小衔接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
2.优化幼小衔接活动的组织方法
幼儿园的活动组织形式比较活泼,很多活动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还有很多活动是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的。而小学的教学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堂上以听讲的方式进行,虽然师生间也有互动,也存在学生间的自主探究,但是与幼儿园活泼的教学方式,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结合两种教学的特点,对幼小衔接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这样就能避免幼儿刚进入小学时的严重不适应现象。例如,在学习数学领域“5的分解组成”时,教师可以按以下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活动准备]猴子玩偶一个;桃子卡片若干(教师和幼儿每人五张);数字卡片若干。[活动导入]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把谁请到我们班来做客啦?(教师出示猴子玩偶,幼儿看到后非常兴奋,齐声回答:猴子!)教师:猴妈妈摘了几个桃子想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小朋友你能帮她分一分吗?(教师出示桃子卡片并一个一个贴在黑板中间)[活动过程](1)教师提问:你能数清猴妈妈摘了几个桃子吗?(幼儿:5个!)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幼儿:5!)猴妈妈要把5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子吃,这可把猴妈妈给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吗?我知道小朋友们很聪明,但是先不急着帮猴妈妈解决问题,先思考一下。然后教师把5张小纸片发给小朋友,你们来操作一下怎么分,到时候呢,教师请小朋友来回答,看谁分得又好又多,看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2)幼儿动手操作卡片。(3)复习3和4的组成和分解:在以前的课上啊,我记得我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了3、4的组成和分解,可是现在老师忘记了,谁来告诉老师怎么分呢。(个别幼儿作答,然后教师总结)假如你有三个桃子,要分给两只小猴子,可以分成2和1,或者1和2。假如有四个呢,可以分成1和3,3和1,还有2和2。(4)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我们知道了3个桃子和4个桃子怎么分,那么把5个桃子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应该怎么分呢?请小朋友帮猴妈妈来分一分。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分的?5个桃子分成了几个和几个?请第三个小朋友来分(依次类推)。小结:教师总结分法,引导幼儿一起念出来。(5)做游戏(给数字宝宝找朋友):请几个小朋友上来玩游戏,小朋友要仔细听好游戏规则,要找到和你的数字宝宝能合成5的数字宝宝,假如你的数字宝宝是4,那么你的好朋友就是1;如果你的数字宝宝是3,那么你的好朋友就是2,我们来看下哪个小朋友找得又快有准![活动延伸]小朋友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的小本领,和爸爸妈妈玩5的分解和组合的数学游戏。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导入充满趣味性,活动过程穿插了小游戏,符合幼儿的爱玩心理,但是设置这样的小游戏,用时较短,不同于以往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还能使幼儿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为小学数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幼儿能否快速适应小学生活,牵动着各位幼儿家长的心。幼儿的思想受到家长耳濡目染的影响,家长要想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必须首先自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对幼儿进行指导,使幼儿正确认识小学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比较关注幼儿的读、算、写的能力,忽视幼儿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因此,家长要转变对幼儿的教育观念,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幼小衔接教学中,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幼儿进行监督和教育。例如,学校要求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时,家长就不能“包办”幼儿的事情,使幼儿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4.幼儿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做好独立生活的准备。小学生活不同于幼儿园,幼儿上课不能迟到,不能在小学课堂上随意走动,只能在课间上厕所,要学会自己整理文具、削铅笔等。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时间不同,为了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大班的幼儿要逐步调整作息时间,以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幼儿在这些方面的能力,避免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生活无所适从。其次,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对年龄较小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如何开展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兴趣的培养,开发其发散思维,提高其学习能力。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幼小衔接教学的效率,需要相关部门、教师、家长和幼儿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提高各方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并肩负好各自的职责,才能使幼儿做好迎接小学生活的准备,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1]王燕.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一、梳理问题,明确思路
本学期我们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教研活动,根据毕业班在幼儿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我们注意研究“营造良好的氛围,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为什么要开展幼小衔接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让适龄幼儿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幼小衔接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幼小学段的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开展幼儿衔接的工作呢?
首先通过理论学习,使教师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其次定期进行教育实践观摩,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目标要求,开展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美术、计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我们通过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理清了思路,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教研组活动计划,通过这些细化和量化的计划建立,在增强了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组织与实施、评析、专题研究、研讨及撰写的能力。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都研讨与区域活动有关的理论学习文章,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大家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研讨方式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教师也获得了许多信息交流及实践观摩、操作的机会,渐渐的教师能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研究的思路,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研讨
1、通过理论的学习,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
通过学习《上海市幼小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师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衔接的。幼儿教育阶段,既要充分识它们的阶段性,又要充分认识它们的连续性;毕业班级的工作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实现教育之间的衔接。绝不能学前教育“小学化”;增强衔接意识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入学准备的内容,这不是具体知识的多少,而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入学准备的内容又是
幼小衔接的焦点。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是研究幼小衔接的实质所在。
为此,在活动前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能有的放矢地展开。
2、重视教育实践活动,聚焦集体活动研究
我们认为经典的故事作为幼儿课程的重点补充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选择了具有哲学启蒙知识,幽默诙谐的寓言成语故事《小马过河》《守株待兔》,《三个和尚》表现智慧和力量的《夸父追日》《神笔马良》等,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作品,深得幼儿喜爱。大班幼儿认知理解能力更强,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启蒙道理。在研究中我们分两步走,根据主题,教师的教学特长选择相应的内容,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开展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上午观摩两位老师组织同一内容的集体活动,下午进行研讨。
如三月份大一班马老师、大五郑老师选择了同一内容语言活动“神笔马良”,下午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开展了讨论,内容是否适合?教师的教育策略有何不同?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如何,故事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等。研讨中上课的老师首先对活动从活动的目标达成、重难点把握、幼儿课堂发展状况进行反思,观摩的教师根据以上问题进行点评,在比较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寻找更适合的方法。茅炜、金丽函两位青年教师选择了美术活动“曹冲称象”美术活动,以故事为切如点引导孩子进行连环画创作,在比较中我们感到茅老师的设计的环节更合理、幼儿的兴趣很浓厚,而金老师的课重难点不突出,没有凸显美术活动的特点。
四月份根据研究的重点:教师是否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教师采用什么策略?活动效果?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汲军红、夏益飞选择了《三个和尚》故事开展语言教学,两位教师目标侧重点不同,过程设计不同,但教学效果很好,给了听课老师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五月的主题“劳动最光荣”大四班的陆叶云老师选择了《守株待兔》成语故事,在活动中老师创设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讨论辨析法、情节迁移法等教学策论,我们认为构建幼儿互相沟通,互相协调的心理氛围,对激发幼儿个体情感和情趣十分有作用。教师根据幼儿需要让幼儿自愿组合小组,开展讨论让幼儿在全班学习中找到问题聚焦,在小组学习互助互教,能力强的可以帮助能力弱的,幼儿间互相沟通、欣赏模仿,喜欢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有机会让老师在别的同伴面前表扬自己,能有机会得到更多人的积极关注,情感活跃,在良好生生学习氛围中,幼儿理解、表达交往力都得以提高。“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从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
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针对小学老师提出的要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的要求,我们对衔接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做为生活活动的重点。如: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为了配合小学教育,大班末期我们允许幼儿带书
包入园,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训练幼儿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会做值日生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
意识和独立意识。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其意志、品质。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幼儿的社会性衔接
清明节是缅怀先烈和先辈的日子,为了教育幼儿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我们特别组织幼儿开展了向革命烈士扫墓活动。活动前我们先向幼儿介绍了烈士的事迹,然后献上各班幼儿亲手制作的花圈,并在各班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端午节让孩子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六一节让孩子体验快乐的、幸福……
我们组织幼儿到中山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让他们自
己动手,动脑,设计出一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小学生生活场景图,其中有小学生上学,升旗,上课,锻炼,课间活动等情景。使幼儿在获取新的信息同时,增强了当一名合格新生的自信心和紧迫感。
一、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
1、强化课程意识,规范课程执行。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和教学计划制订情况的检查与评价,指导中小学校科学、全面地安排教学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做好学年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年级的检查、指导及其他配套工作,全面实施小学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工作。
2、进一步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积极推动和鼓励中小学利用地方和社会资源,开发、建设和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做好15所初中学校七年级《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地方课程的试点工作,8月份完成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学校和教师交流试点工作的经验。继续以生命教育纲要为指导,落实防灾安全教育教学要求。
3、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开展中小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初步开发和建立我区“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系统”,制订并实施《加强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的实施意见(试行稿)》。推进学校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制订并实施《区中小学教学事故处理意见(试行稿)》,规范学校教学行为。各中小学要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基本环节入手,着重研究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明确教学目标,促进中小学教师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评价方法,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
4、会同督导室、研究中心继续开展教学调研工作,指导学校加强教学管理,诊断课堂教学,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重点关注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教师,协调相关部门、教研员蹲点上门指导,发挥区内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5、继续会同教育督导室开展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中小学素质教育实验校实施情况的评审工作。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终结评审方案》。
二、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
6、进一步完善组团式发展机制。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进一步推动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向我区薄弱学校的辐射,组织交流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经验,继续加强对委托办学、初中联合体、小学合作伙伴共同体和幼教联盟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其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功能。
7、充分发挥区内外专家、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组建各学科各年级学科中心组;完善区优教工程各类优秀教师、教研员等学科骨干蹲点帮教措施,在课堂教学、学科讲座、课题引领、校本研修、蹲点机制等方面明确定性、定量任务,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并建立相关的考核奖励机制。
8、继续发挥教育视导团作用。充分发挥教育视导团成员丰富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加强对我区薄弱学校的指导,继续充实教育视导团队伍,扩大教育视导团的工作范围。
9、加强毕业班工作。继续做好小学中高年级的质量监控;继续组建中学毕业班工作指导小组和学科联盟,加强对中学毕业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召开中学毕业班教学管理交流,强化毕业班教学工作。
10、组织各类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下半年,将组织部分学科优秀教研组评选、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包括教龄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评选)、教育论坛和“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系统”应用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发展学前教育,提升办园质量
11、加强内涵发展,聚焦课程领导,不断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认真贯彻市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解读并细化《幼儿园园长管理指导意见》、《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及《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等四个文本,以问题为起点,突出过程性管理与实践。以推进课程的园本化为核心,园长课程的领导力为关键,围绕园本课程计划的制订、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保教质量的监控及成效等,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园长论坛等活动,不断总结有效途径与方法,提升园长课程领导力。依托三个幼教联盟,立足园长、教师等不同层面的困惑和需求,依据新课程、新教材等指导性文本,确立三项专题性研究课题,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12、拓展优质资源,关注二级园所,提升每所幼儿园办园质量。建立区内园所合作交流项目,充分发挥本区市级示范园、市级一级园在区域内的辐射指导作用,在原有基础上分别扩展东南、听潮、周浦镇、澧溪、大团幼儿园与二级园的合作交流。继续开展与闸北区的合作交流活动,认真实施城乡对口合作交流项目,发挥闸北区优质园所对我区二级幼儿园的指导作用。11月在周东幼儿园举办“实施合作交流项目——青年教师成长风采”展示活动。开展二级幼儿园等级验收评估工作,扩大二级一类(等级分值达80分以上)园所比例,10月份,组织开展二级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促使区内二级幼儿园不断提升办园质量,向家长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13、重视队伍建设,搭设各种平台,不断提高保教人员专业素养。继续依托6个区级教师培训基地,开展“区域性园本培训”工作;发挥区学科带头人在区域内的帮带指导作用,举行“优秀教师、优质教学”系列展示活动;开展青年教师中心组优秀学员评选活动,选送到外区跟班带教学习;继续做好“畅想杯”教师教学评选工作;继续协调组织好保育员、育婴师岗位培训。
14、督促园舍建设,完善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根据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及时掌握各镇园舍建设项目阶段进展情况,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商。结合三年行动计划评估指标以及市综合督导评估要求,协助做好迎接市综合督导评估相关准备工作。进一步重视现有设备的有效使用与管理,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园务管理、教学管理方面的整合运用,要加强园际交流,借鉴成功经验,提高使用效率。
15、深化早教工作,部门联手推进,普及早期教育科学育儿指导。实施《区关于推进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人口计生、卫生、妇联等部门形成合力,依托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面向各镇早教指导站、指导点,普及对全区0-3岁婴幼儿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
四、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优质发展
16、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日常监管和指导,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完善民办学校管理制度。积极做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年检和换证工作。
17、抓好特殊教育工作。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规范工作流程,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加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建设,完善软件、硬件配置,发挥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作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研究,健全送教上门工作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8、认真总结年本区中招工作,合理规划我区高中教育资源,编制2009年我区高中教育阶段招生计划,进一步提升我区高中教育质量。总结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思考和初步规划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认真做好部分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公办初中学习的工作。
然而在现实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是每位家长的殷切希望,相当多的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会看重这所幼儿园的孩子是否学英语,是否学拼音,是否学加减法,那些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幼儿园备受这些家长的欢迎。在幼儿园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幼儿园,特别是市场调节为主的民办幼儿园、贵族幼儿园、农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教育的即时效应,导致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日趋严重,让我们觉得我们的孩子就像被催熟的果子,提前开花、结果,此情此景令人担忧。
一、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探究
幼儿园小学化是一种功利的操作行为,早早地剥夺了孩子的天性。究其原因,首先是来自于国人根深蒂固的就业观。职业分贵贱,就业压力带来升学压力,升学压力这个千斤顶从高中压到初中压到小学,现在竟然压到天真烂漫的幼儿园去了,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疯狂地发掘孩子所谓的“潜力”。
其次是来自于家长之间的互相攀比。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许多家长喊出的口号。看到社会上热捧的神童,几岁就会背几百首唐诗,会多少算术题,心里不知有多羡慕,听说邻里的孩子会说英语、会弹钢琴、会游泳等,虚荣心就会膨胀,立马就会把自己的孩子关起来培训。
许多幼儿园的功利思想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幼儿园为了争取生源,保证幼儿园的效益,迎合家长的心理,把小学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开设拼音、写字、数术、珠心算等内容,片面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甚至布置家庭作业,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和竞赛活动等等,吸引更多的生源。
二、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分析
幼儿园“小学化”的做法超越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极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畏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园基本上应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做中玩、玩中学。幼儿身体特点决定幼儿园一节集体活动时间小班最多15分钟,大班最多30分钟,幼儿如果像小学生一样规范学习,必须长时间地坐在教室里多次练习,幼儿生理年龄决定孩子不可能长时间地坐着,慢慢他就会趴着坐,歪着坐,慢慢就会导致孩子近视、驼背,甚至导致孩子发育不良。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孩子学习、完成作业,孩子完不成任务就会受到批评,自尊心、自信心会一次次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对一切事物充满畏惧,抑郁、自闭许多心理问题就会出现。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孩子在幼儿阶段,经过不断重复,不断练习,掌握了一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小学一年级时,可能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但是由于是重复教育,会使这些孩子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当他们进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适应的状况,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等情况。在幼儿阶段,被学习奴役得很苦的孩子,将来在学习上一定不如意,如果小时候过得轻松愉快,长大了反而会懂得用功学习,因为他没被学习奴役过,学习没给他带来痛苦,学习对他来说是件美好的事情。
三、防止幼儿园小学化的对策思考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作为规范幼儿园保教行为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规范教学内容和保育行为。通过督导检查,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作为日常和年度督导检查与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对检查中发现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给予警告,并限期整改,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将幼儿园是否存在“小学化”倾向问题作为幼儿园晋级、评优、评先进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注重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的过程管理,通过明察暗访、定期座谈、电话举报等方式,强化对幼儿园的监督,促进幼儿园健康有序地发展。
经常组织观摩、专题研讨、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活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榜样与引领作用,并借助媒体、报刊等途径,宣传和推广示范园的做法与经验,从而带动各级各类幼儿园向更加规范、更富内涵的方向发展。
提高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小学化危害的认识。充分挖掘培训资源,积极构建多元、开放、多向选择的培训体系,促使他们更新观念,端正办园思想,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纲要》精神实质,更新幼儿园园长(幼儿园举办者)、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坚决执行“六个不准”:不准使用小学教材和其他不规范用书进行教学活动;不准教学拼音、汉字书写、笔算、珠脑心算等小学教学内容;不准给幼儿布置家庭书写作业;不准进行任何形式的知识性测验和考试;不准举办各种形式的小学预科班;不准在正常的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内举办收费性质的兴趣特长班。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充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切实实施符合幼儿发展的学前教育。
注重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利用媒体、杂志、举办家长讲座等形式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幼儿园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宣传栏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让家长进一步明确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办园方向和办园目的,转变家长观念,逐步形成共同关注、积极共育的良好氛围。
尹建莉老师曾经说过,理想的幼儿园应该不上课,没有作业,幼儿园有许多玩耍的东西,有一个大大的沙池,浅浅的小水池,许多书和玩具,孩子在这个自然、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心快乐地玩耍,自由自在地成长,书桌前的成长远远比不上在玩耍中的成长。
自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以后,以社会力量办幼儿园为主的政策正式形成并开始实施。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在园幼儿达到3895万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①。由此可知,我国现有学前教育办学格局是由以学前社会教育(以幼儿园为代表的幼教机构)为主体,辅以学前家庭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教育组成的。透过庞大的数字背后,遍览当今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各种表象问题发现:学前教育需求与社会学前教育供给之间的严重失衡,入园难、入园贵、教育不公,儿童个性缺失,个体生存、自理能力下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久治不愈等问题急需解决。继续思考之下不难发现:需求与供给失衡不过是教育资源不足的学校教育领域问题在学前社会教育领域的一种延伸,本质上来讲就是社会集体化供给与个体需求的矛盾;儿童的个性缺失,个体生存、自理能力下降则是家庭教育缺失和被忽视的直接结果(家长把原本在家庭中进行教育的责任交给社会,社会进行的学前教育却是学校教育式的集体化的教学,集体化教学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从而导致对个体的忽视,以致儿童个性缺失和磨灭);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则是学前社会教育在追求最大化效率的目的驱使下,以超过儿童现实年龄和接受水平的目的和内容(社会式的集体生活式的内容)以及形式来教育儿童。
(一)学前社会教育作用夸大,而学前家庭教育缺失
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办学格局的两种基本成分,二者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各有其优缺点:家庭教育,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无证上岗”,虽然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等特点对学前儿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幼儿园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有统一规定的内容、科学的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制度化、集约化、科学化。可见,二者各有其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教育科学(尤其是学校教育科学)的发展,国家的重视和社会意识的引导,学前教育在“科学化”道路上越走越远,人们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夸大,与之同步的则是对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冷淡的事实。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在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社会化、健康等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方面,家庭的影响要大于社会和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更有调查表明,中高收入家长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权重要高于幼儿园。对学前社会教育功能的夸大导致了家长及社会对学前家庭教育功能的严重低估,甚至忽视。一定要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等等,客观上导致了家长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需求增多,并引起学前社会教育的入园难、入园贵以及教育不公,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忽视甚至缺失。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个性发展的个体需求
早在发展初期,学前社会教育目的是以保育功能为主的,其教育功能、补偿功能、甄选功能等等都是随工业化生产发展而出现的。那时的幼儿教育福利性色彩浓厚。世界范围的大工业生产使得社会对人力的批量化需求增多,学前教育才从家庭中转型到社会学前教育机构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其社会性价值取向也随之日益增强,教育社会工具功能的增强使得近现代教育越发的科学化、制度化,学前教育也随之完成了科学化和近代化的发展。虽然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也是科学化和效率化的体现,正由于其社会本位的思想,教育的社会工具功能得以发展,但这从本质上是不适于个体发展的。对于以0-6岁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前教育而言,其本质无疑应该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共识是处于0-6岁学前阶段的儿童是其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对于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目的取向之争而言,学前儿童毫无疑问是倾向于后者。就学前教育而言,教育应该是为了儿童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任何目的。正是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得制度化了的学前社会教育谋求最大的教育效率,应和社会需求的同时,忽略了对儿童个体的个性教育。
(三)学校式的集体化学前教育教学思维与学前教育自身发展迷失
随着社会本位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制度化、效率化的教学成为最优化的教学,伴随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年龄明显下延的发展趋势,加之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现实需求直接导致了学校思维下的学前社会教育的出现:面对汹涌的社会需求与没有深厚理论研究的实情,现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成了最好的示范选择。于是,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和道路就出现了,学前教育自身的地位与发展迷失。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仅仅在考虑儿童对象的年龄特点之后就被从学校教育中拖出来施放在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自身的独立地位、学科定位迷失。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学科的社会地位、科研地位不被广泛尊重的事实。也正是由于这种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导致了幼儿园教育集体化教学思维,进而与学前儿童教育个体化本质之间产生了认识的错位,最终导致了今天学前教育的种种不堪。
(四)学习中儿童主体地位与主动性保障不力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各种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的初始养成阶段。此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特点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兴趣性、主动性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基本守则,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就是基于此种认识提出的。然而,集体化的学前社会教育却满足不了这种要求:首先,集体化的教育始终要考虑到其基本的教育教学,这其中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导向,教师为了保证其教育目标的完成,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甚至回避儿童自发的个体需要;其次,集体化的教学总是在谋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势必无法真正关注某一个具体的儿童;再次,集体化教学下的师幼比问题也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儿童。可见,所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各方各面的,但是细细思量之下,均是由学校教育思维下的学前教育理念,以及由其所造就的现有的学前社会教育格局下的集体化班级授课制式的学校教育式学前教育格局造成的。若要解决这一切问题,就必须要解决这一办学格局模式。而避开集体化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前家庭教育。
二、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构想
要想彻底解决目前格局的弊端,就需要对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进行改革,一种新的格局应要求而出现。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可以使儿童回到真实水平,真正实现个体化教学。家长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对儿童的发展实施最合理的教育,减少盲目比拼而导致的超前教育,真正做到以每个儿童为中心,合理化教育,最优化教学。实施家庭学前教育可以节省或者合理化国家和社会在学前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将原本对幼儿园的投入改在对家长福利政策改善等方面,家庭原本投在幼儿园的资金可以对冲基本的家庭教育投入(家庭个体化的教育可以大大节省教具材料等物化的教育成本,方便就地取材),使资金投入更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孩子是家庭关系的纽带,独生子女政策以及社会发展压力之下导致的人们传统生育观的改变使得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庭关系越来越脆弱,以学前家庭教育为中心,无疑会加强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家庭内部关系亲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施家庭教育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父母中至少一方在家庭中与子女常伴,考虑到传统观念问题,母亲无疑是最佳人选,这样,就会有一批适龄母亲得到政府的亲职假,从而提供一批五、六年社会就业岗位的循环。
(一)转变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的核心思想
1.转移重心,改革原有家庭教育并以其为主体。
转变当前学前教育格局,核心即在加强家庭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改革原有的学前家庭教育,并以之为主阵地,辅以一定规模的小范围的集体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学前家庭教育与学前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两大基础支柱,在不同时期,各有其适宜的发展环境,学前家庭教育思想也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然而从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一直到今天的瑞吉欧教育体系,均未曾像我国当今这样地忽略本不该被忽略的家庭教育。现在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转移重心,把家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阵地。对家庭教育进行改革,重新厘定家庭教育的观念,规范家庭教育目的,明确家庭教育内容,科学家庭教育方法,改革家庭教育课程活动组织,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补足其弱项。
2.发展小规模的集体教育,弥补儿童社会性发展。
作为个体的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是从一个基础自然人向一个初步成熟自然人、一个基础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只有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适合的、成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阵地加重了儿童个体化的教育,其集体化性质会受到削弱。所以要设定一些基础的集体化性质的教育,加入儿童早期的社会关系及同伴关系的教育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家庭之间形成联合,建立小规模的教育活动集体,就显得很重要了,非正规的社区教育可以是一条新路。
(二)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学前教育格局模型设置构想
1.以改革后的家庭作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阵地。
实施家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由家长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家长需要改变角色,从传统的提供保育为主转变为全面地教育儿童,做好原有推给幼儿园的教育方面的补足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将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家庭中实施,以改革后的适合的游戏活动来代替幼儿园中的课程。
2.建立适当的非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组织。
在社区中组织游戏小组,由家长轮流组织儿童进行小组性游戏活动,用以完善儿童的社会性技能基础。此小组可大可小,由社区中的家长自发按照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以及儿童间的亲密关系等进行组织。采取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活动,发展儿童社会往的基本技能。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可由家长组成的家长小组核定,参考社区中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组织,原则上以让儿童在真实的环境和情境中发展和学习。活动内容与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建议以室外活动为主。
3.现有幼儿园转变教育对象,实施家长教育。
现有的优质幼儿园转型,转向对家长的教育活动,促进家长的教师角色入职。向家长传授学前教育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最新的科研教研成果,以保障家庭教育质量;同时可以对孕期父母、准妈妈以及“在职”父母进行定期培训学习。转型后的幼儿园主要倾向于对学前家庭教育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研究,以培养家长的“教师”角色为己任。机构设置定位上可以偏向于现有的教育科研机构。
4.健全与完善社区中的监管和指导部门。
在社区中设立学前教育指导部门,作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一线指导和监管,负责对辖区学前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监管,同时负责收集和整理家庭学前教育的事实资料用以科研和教研,并做好基础的研究和指导。
5.在高校中开设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课对学生实行初步教育。
在高等教育趋向普及的今天,向适龄人群以及“准”父母进行学前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准备。
(三)新格局实施的注意事项
1.家庭教育的革新。
家庭教育作为新格局的核心,是新办学格局的真正中心和关键所在,传统家庭教育的革新必须要有充分保障。进行家长教育,促进家长角色的改变。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学前教育方面专业和职业的教育。家长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更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这直接决定家庭教育革新的成败。开发家庭教育的课程。家庭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使家庭教育课程真正适合儿童个体,符合每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儿童而非面向大多数儿童,需要家长们能够把科研成果具体化为自身的家庭教育教学活动。家庭学前教育的另一大优势也在于在家庭中可以真正地把教育教学游戏化和个体化,而这些都要求完成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在于课程的游戏化,优势也在于课程的游戏化,课程开发是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一大要点。鼓励家庭教育科研。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缺点在于缺少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技巧,这就要求各类学前教育研究部门加大力度进行家庭教育的科研工作,为家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2.政府的政策支持。
因为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必须由父母一方全职进行教育工作,所以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福利性政策,保证家长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延长亲职假期,给予学前儿童母亲以至儿童6岁入学为止的亲职假,并适当予以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在此方面,美国部分州郡的“在家上学”政策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北欧儿童社会福利政策也可部分为我们所借鉴。
3.弱化进入小学的甄选门槛。
幼小衔接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学前家庭教育成败的信念,考虑到学前家庭教育的游戏性课程影响,必须弱化小学入学的甄选问题,从而避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的课程实施导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特长班、补习班问题。
4.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健全。
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相比于学前社会教育更不易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注视,因而要充分发挥社区监管部门以及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作用。由此,学前教育监管部门机构要健全,人员要专业,监管和指导要科学。
5.关于偏远地区及教育极不发达地区可以适当允许其机构的多样性,进行幼儿园式的小集体式教育,徐图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