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第1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策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必须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大,为了使能源、环境在持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将农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必要探索出基于新经济形态、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下面介绍当前我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些发展模式,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出自己的建议。

1、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已有相当成功的经验,在整个模式中,始终贯穿着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的思想,强调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此模式中,种养结合、生态田园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农林复合型模式、农牧渔综合种养型模式、农业生态恢复型模式、农村庭院型模式、动物粪便利用型模式等。第二,特色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资源差异较大,所以我国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比如有基塘复合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配套系统模式、“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等。第三,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种模式主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生态学理论结合了起来,是一种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如白色农业主要以生物工程为基础,实现了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发展,主要包括微生物肥料、食品、饲料、农药、能源以及保护剂这六大产业;另外,以现代技术比如现代农业操作技术、网络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精密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2.1提高农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广播、报纸、网络等手段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趋势和重要意义传播给农民,转变他们的生产观、经济观、发展观和消费观,帮助他们寻求最为合适的发展模式。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对包括管理者、生产者在内的农业循环经济主体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促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2.2加大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加大科技研究力度,以现代技术为支撑,实现其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大力推广低消耗性和低污染性的新型科技,开发节约型的新型技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基地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实现对环保技术、节能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等的高效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3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农业的相关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法律法规、环境管理、组织等保障体系,这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推进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进一步加快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进程。比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生产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制定有关农业生产技术应用的规定和标准,明确行业市场准入标准,推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合理实施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开发专项基金,加大对现代化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建立并落实激励机制,加大对资源型循环经济主体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

2.4进行科学规划。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参与主体大多为农民,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往往较低,加上农业产业化程度本身较低,这就要求政府充分发挥主导,对农民意识和行为做出正确引导。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都具有显著差异,所以政府应当深入基层,了解农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将整体布局和地区特点都考虑进去,坚持因地制宜地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将其列入农村规划和农业规划中。

3.结语

总之,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将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实现农业经济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现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存在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农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加大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完善农业保障体系,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哲.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8):132-137.

第2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启示

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一)美国模式

美国的循环经济得到政府的提倡和推动,1970年美国制定《资源再生法》,1976年制定《固体废弃物处置法》,1990年美国加州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正是由于法律上明确了企业在维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使得美国企业把循环经济理念作为自身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支持化工界研发降低资源消耗、防治污染的有实用价值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税收优惠 政策主要针对使用再生资源利用处理类设备的企业制定。

循环经济也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努力实践。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之一杜邦模式。其意义在于组织企业内部各工艺路线之间的物料循环利用。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即3R原则)创造性地发展成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同时,通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从废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新产品。杜邦理念的核心价值是为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观念比传统工业界所理解的减少废物排放问题更为广阔。

(二)德国模式

双轨制回收系统是德国的特色和创新。德国成立双重系统股份公司,作为面向家庭和小型团体用户进行销售商品包装回收的非盈利性组织,与现存的国家公共废弃物回收系统平行运作。双重系统股份公司简称DSD(Dual System Deutschland),也称为绿点公司,是专门从事废弃物回收的公司。DSD的回收范围限于销售包装废弃物,其它包装由另外一些回收组织回收。DSD由上百家企业共同出资建立,该公司与各地废弃物处置机构合并,建成了一个全面的包装废弃物收集系统。具体运作方式是:(1)加入DSD系统的生产商根据其产生量、销售量和包装材料处置难易程度交纳包装垃圾委托回收费。(2)根据合同,生产商可以打上DSD系统的绿点标志。(3)DSD系统接受这些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回收,先进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实现循环利用,而能直接回收利用的包装废弃物则直接退还给生产商。DSD有力推动了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模式

建立“循环型社会”是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政府于1991年修订《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2部综合性法律,1995年颁布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5部具体法律法规,2000年公布《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基本法从法律上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根本原则,标志着日本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世纪末,日本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具体包括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和废弃物回收、运输、交易系统等五个方面。该系统要求企业在开发高新技术,设计产品时就考虑到资源再利用问题。日本政府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并制定出财政预算,增加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此外,政府还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除要求国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外,尽量购买绿色产品。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法律体系

我国已经制定了4部环境法规、8部资源环境法规、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和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体系。这些法律法规使我国总体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有所缓解,但仅靠传统的环保法规所提供的手段与方法显然不能满足现实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具有强烈贴近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接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的内在驱动力,而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息息相关。因此,制定循环经济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的特点,进一步实现当前环保机制对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2.建立政策激励机制

国家应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使排污单位达到盈利水平,从而吸引全社会加快实行清洁生产,提高社会产品的循环率。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保证产品竞争力,为社会树立模范企业。对新兴工业园的建设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予以倾斜,设置专门部门指导和协调全国范围的循环经济建设和实行。

3.加强技术开发创新

循环经济中的许多环节是以相应的技术为基础的,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技术支撑难以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清洁生产技术,包括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以及产品在进入消费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技术;二是污染治理技术,就是对化工企业排放出来的有害物质如废气、废水、废渣等进行净化处理技术;三是废物资源化技术,就是对化工企业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加工转换等方式将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进行再利用。

4.扩大宣传示范推广

国家应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各种先进典型,大力进行宣传引导和示范推广,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树立绿色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逐步使节能、节水、节材等与循环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付允,林翎.我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1(2):32-36.

第3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内容摘要:循环经济模式的确立需要考虑区域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区域特征需要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针对区域发展的不同特点探讨了西北,西南,中部,东北,东部沿海等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发展依据与原则 区域发展差异 发展模式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一般可以从企业内部循环的程度,产业之间循环的维度以及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这三种不同维度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探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时应重点考虑各区域禀赋资源,经济发展约束差异。另外,高级生产要素和传统生产要素在不同空间的不均匀表现使得现代产业在横向上相互交融。根据“梯度理论”现代产业对特定的区域具有强烈的粘着性,其移动不是整个产业或整个企业丢分移动而是局部得分移动,横块的移动,横向产业的移动。因此,在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产业融合对产业之间循环模式的影响。总体来说,根据我国西部相对落后,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特点,西部发展循环经济应以政府为主导,东部发展循环经济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西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确立

西北开发是利用东部地区发展形成的国家财力与财政转移支付,实现西北地区持续的退耕还林(草)工程。能实行积极的大区域生态休养生息政策的同时,把恢复与养护生态资源提高到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性战略高度。西北地区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而言,其生态资源的保护与环境优化是实现代际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条件。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体验经验的旅游农业和旅游畜牧业为基础,走一条可持续的旅游农业,简单加工与安静型人文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因此,西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为主,以当地丰富的太阳能为基本能源,以沼气工程和废弃物转化环节为纽带,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粮、草、果种植业,形成系统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于简单的畜牧产品和果品加工业,由于其生产流程简单,废弃物对环境污染较小。因此在企业内部容易形成“物料闭路循环”和能量多次利用。

西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确立

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因为交通困难,信息不畅,对外交流缺乏等情况有关。

西南地区的开发以发展交通为主,这种交通发展除了主干道与对外通道建设外,还要着重对山脚、平坝等人口集中村落的支线道路建设。通过道路的建设,形成交通便利的村镇区位的小规模发展优势,以便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使高山人口逐渐向这些地方移居,产生诱致性人文与社会关系的变迁。西南地区很多企业在循环利用资源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攀成钢形成了工业用水闭路循环,高炉煤气闭路循环,固体废弃物闭路循环,余热闭路循环。

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亮点是旅游业,目前在旅游业中发展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是进行规划,在旅游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及其保护地带划分出不同功能的区带,即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核心区不受任何人干扰,保持原始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保护的主体。缓冲区在一定程度上可受人为干扰,但仍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状态,缓冲带内可以允许少量的定居点,并能从事一定的但受严格限制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过渡区是自然保护区与非自然保护区之间的过渡带。在过渡区内,可以从事一定的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等活动。

中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确立

中部地区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现代化发展的机遇,一方面东南地区与国际上部分产业横向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高度流动的产业空间模式与网络技术进行区域产业结构重组,获得一些与传统相对静态的区域经济模式,传统产业转移路径模式所不同的机会优势。中部地区的工业主要是制造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中应结合当前的技术转移,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的契机,把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扩大到同区域内产业体系中不同组织间的资源和物质共享。按照产业共生原理,建立同区域内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工业流程和环节的纵向和横向共生网络,形成两个或更多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及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和残留管理。

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确立

资源依赖与体制依赖是横跨在东北经济发展中的两个主要阻碍,东北经济的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形成具有足够激励力的产权制度,并大大弱化排他性不足的产权体制状况,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实现行为观念创新。在东北地区确立循环经济模式应该利用东北地区工业体系完整的特点,提高区域内产业体系中不同组织间的资源和物质共享程度和第三产业构成。区域内处在相同或不同产业层次中的各上游、下游企业都要减量使用可再生物质,以及资源化重新利用的不可再生物质,停止使用不可资源化重新利用的不可再生物质。提高物质和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减小废物的产出比重和数量。反复使用耐用品和标准品,提高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利用率。区域内上游企业首先在内部进行产品的资源化循环利用,然后把产生的不能利用的负产品输出给下游企业。下游企业用其作为资源重新投入生产或输出给分解还原企业进行回收、分拣、编配、加工,使他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最终将企业输出的自身或其他企业都无法无害化、资源化的副产品由分解还原或者暂时封存并由专人管理。

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确立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吸收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路径模式,同时又与本土化的体制产生某种结合,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工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采取“末端治理”型的路径模式使资源环境过度受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向度上,实行近似于“股东利益至上”的单向度强势主体利益观念,使弱势群体利益高度受损。在技术发展的路径上主要采取引进与仿造战略,导致技术创新力不足,产业结构缓慢。目前这种“末端治理”型工业化模式已经走到尽头,需要进行大的路径转变。否则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将面临资源、生态与技术创新滞后的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东南沿海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确立除了考虑上述因素以外,还需要考虑现代产业将传统产业结构纵向糅合并横向切断的趋势。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将前期的研究开发,后期的营销服务留在本土,而中间的制造过程逐渐北移和减少。因此,这一地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与生存环境之间保持积极的动态平衡的问题,遵循与产品生命周期并行的闭环设计的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尽量简化产品结构,并使产品的零部件具有最大限度的可拆卸性和可回收利用性,减小负产品和消费废弃物的产出比重和数量。采用最清洁的技术并加以创造性的应用,以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组委会秘书处•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人民出版社,2006

第4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两种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模式和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出现了“两难”。欠发达地区是我国资源集中度较高的地区,但传统的分散粗放的发展模式加重了对资源、能源、生态和环境的掠夺性利用,这不仅导致了本地区国土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而且严重制约着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战略的统一协调实施。因此,我们在探索走中国式循环经济之路的过程中,必须深化研究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既必要又紧迫。

一、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欠发达地区“五小”企业在我国污染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在落后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实践表明,只有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2.尚未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循环经济主要在企业层次,以示范企业的清洁生产为核心,以污染治理和典型企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的方式展开。已经形成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网络,主要由有直接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有直接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回收、再生化处理加工体系组成。这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以分散的垃圾收集者和集散者组成不完善的网络,存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隐患。没有直接利用价值,需要进行深加工处理并且直接经济效益不高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还没有形成循环利用网络,主要由清洁企业收集清运,以直接集中填埋处理或直接向大自然排放的方式处理。中西部一些城市建立了垃圾再生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运转费用而不能运转。

3.经济调控措施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缺乏一致性。

在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调控措施中,仍然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

4.尚未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政府责任制度等等。促进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激励机制、节约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等等。制度和机制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不解决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将无法实现,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也仅仅是理念。

5.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企业开始,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在此基础上建立地区和国家物质流量表,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全社会的物质流动网络极其复杂,这需要政府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以便能够对物质流进行监控和管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政策。

6.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我国推进循环经济主要还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从源泉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手段。因此,目前欠发达地区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在其他更重要的经济调控措施中,还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内容。这也是各项政策缺乏协调的原因之一。

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1.“动脉”与“静脉”产业并举的原则。

“动脉”产业涉及生产领域,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要求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不仅包括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而且包括绿色服务业体系。“静脉”产业涉及消费领域,消费领域是循环经济的“助推器”,根据日本等国发展循环经济较为成功的经验发达的“静脉”产业以及国民良好的绿色消费理念和习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环节。

2.模式选取与操作上的差异化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一个速度、一个模子,以湖南省为例,长、株、潭可率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应抓紧制订配套的地方政策和法规,在体制、机制上安排调整到位,其他地区应抓紧开展“点”上和“区”上的试点。由于这些欠发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在消化工业污染、维护生态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家和省政府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和产业扶持制度。

3.政府指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循环经济以解决外部性为目标,没有政府的干预和引导,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体制转轨时期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更显重要。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才具有生命力,政府、企业与市场相结合,才能使循环经济健康成长。

二、促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循环经济既是现实经济发展模式,又是理论上经济形态。在欠发达地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推动。

1.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的经济模式

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带动和提升农业。欠发达地区一般是农业大区,但并不是农业强区,发展涉农产业,既有雄厚基础,又有巨大潜力。因此,应采取有效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措施,从抓食品工业入手,培育和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集团,依靠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同时,要加快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的创立、检测、认证、保护和宣传体系的建设,重点培育一批环保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效提高收入。

2.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多的廉价劳动力,减少使用昂贵的资本,其产品成本就相对较低,从而具有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欠发达地区普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技术较为缺乏,因此,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人力资本附着较多的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并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符合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方向,尽量选择产业链延伸能力强,并有望培育成为后续产业、主导产业的产业来发展。要多方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职工就业的巨大潜力,结合沿海地区结构升级调整,积极引进资金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针对性地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皮革加工、造纸和林木加工业等。

3.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循环经济模式

工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一般有2种模式:一是清洁生产,其含义是通过排污审计、工艺筛选、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二是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是指在一个园区范围内,各企业进行合作,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一个企业的废料当作另一个企业的原料)。清洁生产在单个企业之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该企业有关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有较高的要求,不适合在豫东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大范围推广。相比之下,生态工业园区由于克服了在单个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局限而更适合豫东地区的实际。因此,豫东地区要在开展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地方政府应设立相应的机构或组织,加强对当地生态工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重点做好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注重发展共生型企业,从产品—企业—园区这3个层次上加强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

4.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循环经济模式

城市地区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资源再生利用为重点;开发区以构建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网络为重点;农村地区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为重点。整个欠发达地区应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出发点,以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为重点,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技术工程,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业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究新技术、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强技术集成,逐步提高能源循环利用、能源回收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要在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实现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前提下,依托市场,实现规模生产。

目前,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问题,已成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问题。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特色开发对象,通过直接开发、项目引资、租赁开发或合作开发等不同模式,并辅之“差异性战略”的具体实施,打造出区域特色资源产品或优势产业的品牌,并以品牌的示范效应与带动效应,来实现区域经济的群体性“区域内循环”新突破。

摘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面临着资源与发展的二难抉择,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使这种抉择成为发展的突破口。为此,本文针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建立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等。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节约;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卫平.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思路[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刘莉萍.新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分析与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6(4):38-42.

[3]王云.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第5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0引言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

1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必然

1.1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1.2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3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1.4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1.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2.2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瞽,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2.3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2.4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3.1管理支撑

3.1.1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1.2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3.2制度支撑

3.2.1计划和布局制度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

3.2.2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

3.2.3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

3.3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第6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工业园;DSD双元回收系统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大会之后,发展循环经济便被各个国家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最现实的选择。以德国、日本、美国等为首的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循环经济的政策,并推出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国目前也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严峻、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因此,深入分析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动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能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污染物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的控制转变。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社会、区域和企业几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展开。

1.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丹麦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它形成了一个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所有企业通过彼此利用“废物”而获益。其中五个主要参与企业为: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丹麦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斯塔托伊尔炼油厂;济普洛克石膏墙板厂;诺沃诺迪斯克制药公司(生产医药和工业用酶,是丹麦最大的制药公司);一个土壤修复公司。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它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卡伦堡工业园区通过以上循环经济的实践,使得工业污染降低了,水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减少了,但利润却得到了提高,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卡伦堡工业园的发展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工业园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工业园是在具体制度安排下,在卡伦堡地区特定的资源背景下,在特定的企业技术经济关系下形成的以闭环物质流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范式,

2.德国的社会层面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德、美等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装备和精密化程度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其循环经济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都以回收利用废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德国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与转移,因此又被称为“垃圾经济”。 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其典型代表,即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1990年9月,德国95家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建立了双元回收系统,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回收者对废弃物进行分类,然后分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已1.6万家企业加入了DSD系统。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该系统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带来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应,且为社会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3.美国的循环消费模式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较早,国民的环保意识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观念较强。

早在1976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制定了专门的《固定垃圾处理方案》,并要求各州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计划,加强对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目前,有近50%的州对固定废弃物的循环处理率超过了30%。各州还成立了再生物质利用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开设网站相关信息,鼓励人们购买使用再生物质产品。美国的旧货交易模式在循环消费方面更具有典型性,其主要形式有庭院甩卖、旧货市场、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的旧货买卖,成为西方社会很典型的循环消费模式,对许多国家发展循环消费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循环消费和闭路多环生产是相得益彰的,闭路多环生产过程是尽量减少生产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在产品设计时,就考虑到消费之后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然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产品, 还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自觉行动来实现, 消费者在排放废弃物时就应考虑到为回收和再生利用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卖给废品收购站,或者对垃圾进行分类堆放, 便于再生资源部门分别处理和再利用。

4.日本的立法推进模式

日本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原因是二战后日本实行“追赶型”和“赶超型”经济,但高增长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同时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为了谋求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日本在21世纪初提出了“环境立国”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法制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可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专项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等。在法律体系的推动下,日本致力于建立循环型社会,形成三大资源再生系统子系统,即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和无害化处理系统,通过这三大子系统实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三、国外循环经济模式的启示

1.结合国情,选择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切入点

发达国家多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切人点和发展目标,并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总体来说,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道路,德国、美国等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其循环经济的发展都以回收利用废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日本则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

我国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做法,必须认清当前自己的国情和经济现状,正确理解中央对循环经济的功能定位,选择适合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石磊认为,基本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际环境不同,这都要求我国循环经济的推进与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加强废物的循环,更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等前端因素。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企业的外部性和社会公平,因此,需要将强制的外部约束力和内在利益的驱动结合起来,因而,通过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德国采取先在个别领域逐步建立一些相关法规,随后才出台整体性循环经济法律的立法步骤,经过实践,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合理的法律体系。日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办法,三个层面的法律法规集中体现了“三个要素和一个目标”,即减少废弃物、旧物品再利用、资源再利用以及最终实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

3.构建激励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也是污染的主要源头,循环经济应从企业抓起。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企业的效益原则是一致的,尤其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显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统一的,企业是有动力开发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可以借鉴丹麦的工业园区模式,构建经济循环体,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4.倡导绿色消费,转变消费者意识

绿色消费实质上是指以可持续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消费。绿色消费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使消费的结果不致危及人类后代的需求。该制度鼓励适度消费,不铺张浪费,以减少生活废弃物的产生;使用包装简单、可重复使用的耐用产品,或以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产品;限制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消费产品。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7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在我国的能源产业中,占据主导的无疑是煤炭行业,这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密切相关。如持续发展被广泛认可、普及,煤炭企业都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实践,推出新模式,谋求新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该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应用措施,具体如下:

一、煤炭行业的概念

所谓煤炭行业是指从事煤田地质勘探、设计、基本建设、生产、设备制造、采购销售以及其他与煤炭相关的科研、教育、检测鉴定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的统称。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能源需求很大,为此,煤炭行业将在很长时间内作为重点行业,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新模式的探索,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上述概念我们可知,煤炭行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当前的煤炭行业实践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涉及到了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循环模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实现循环发展,我们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当前的生态阀值,另一个方面就是地区、全国的资源储量。在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系统的生产循环体系,其中各个要素独立而协同,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生产循环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清洁生产,还和其他各个部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基地循环模式

在煤炭行业的循环模式中,煤炭能源化工基地的循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利用化工基地,可以聚集诸多的园区,整合、汇聚这些生产群体的力量,利用政府的政策、优惠等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设定的基地范围内,有政策、制度、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保证,对相关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很强,能够实现集中、循环发展,通过科学的规划,提高生产效率、彼此互助互惠、创造额外收入,减轻污染,减少资源浪费。

3.矿区循环模式

矿区产业循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个循环模式的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推动产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矿区的工业生产不但投入高、污染大,而且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这和现代产业发展目标不符,需要积极推进转型、改革。

三、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措施

在煤炭行业的探索、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应用的经验,笔者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具体如下:

1.生产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具体来说,涉及到三个层次:其一,引入清洁生产的理念。为了实现循环生产模式,就要引入清洁生产的理论、理念,并将其转化为煤炭企业上下都可以接受的知识、“道理”,这样才能真正将其融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要做好循环生产的规划,积极引入清洁煤炭开采技术,并不断更新工艺、技术,与时俱进。其二,综合开采,避免污染、浪费。在煤炭资源开发中,要依托企业引入的先进装备、技术、工艺,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具体来说,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资源和废弃物,而这些有很多都可以转化为产品,产生新的效益,为此,企业生产部门应该依托新技术、工艺,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体系。在生产过程中,要优选技术,在确保煤炭产业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污染、浪费的情况,真正做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生态保护。其三,综合利用。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将煤炭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将产生的诸多“废弃物”综合利用,让其进入新的“生产循环”,创造新的价值,实现矿区环境、生产的和谐,真正做到循环、可持续。

2.基地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型的能源化工基地,聚集了了大量的园区、产群体,有大量的石化、冶炼以及相关的服务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十分明显,内部资本流通便利,各个环节的风险大为下降。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循环模式上主要是选取联系密切的园区实现循环,现在多采取的是煤炭、发电两个行业,将其纳入一个循环体系。将其建立循环,不但可以为电力企业节约成本,还能将工业肥料转化、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产生更多的中间产品,创造额外收入。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因榛地内有大量的制造、服务企业,所以生产要素的供给有保障,为产物、废弃物的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少了相应的成本,提高了循环效率和质量。

3.矿区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具体来说,要采取如下措施:其一,与共生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循环发展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让更多的产品、中间产品、废弃物以“资源”的形式再诸多的单位配置、流动,充分发挥其价值,并且实现生态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充分化,以此来构建循环网络和生态。其二,煤炭企业更新生产观念。煤炭企业是这个行业的核心主体,为了应用矿区循环模式,就需要其制定长期的发展、开发规划,并且积极引入新技术、工艺、设备,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矿区生产方式和生态转型。

四、结语

我国煤炭资源多,但是总能源少,综合利用率低,效能差,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积极应用十分必要。本文对煤炭行业的概念及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模式应用的对策,以期对煤炭周边企业、利益相关者有所帮助,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长龙.探讨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2).

[2]栗少卿.煤矿循环经济园区低碳化经济分析[J].煤,2013(4).

[3]中国建成首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J].电力建设,2009(11).

[4]姚俊义.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山东煤炭科技,2014(11).

[5]石佩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5(8).

第8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策略;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和保障,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我国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步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一、循环经济促进了企业与社会的“共赢”发展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自循环经济得到公认后,以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完成了循环经济立法,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三大操作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又称3R原则。具体来说“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方法,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从而在输入端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这三项原则分别在生产消费的输入端、过程中和末端起作用,以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可见,循环经济发端于传统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反思、否定和创新,较之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具有更多的优点,是一种更高级更先进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从经济系统生产源头开始,实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促进废物资源化的新思维,将经济活动维持在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能力之内,生产和消费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效的减轻了生态环境的负担,使受到重创的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企业与社会的“共赢”发展。

二、推进企业自主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难点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并未普遍、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行为的自觉选择,其难点在于:

1.产业规划和布局缺乏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在小、中、大三个层面实现,“小”即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中”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生态产业链的建立,“大”则包括由循环型生产所带来的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垃圾处理和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的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消费方式和模式的改变等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和变化。从小、中、大三个层面的单个实现主体的规模来看,基本上呈现的是大、中、小三种状态。因为,对于“小”层面的单个企业来说,只有规模足够大、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例如,辽宁的鞍钢和本钢等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就能够利用自身的产业规模和企业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内部循环生产,并且已经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方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中小企业之间产业生态链的建立很难自发形成,这就对各级政府的产业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小到某个城市内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大到区域经济圈内产业集群的安排和规划,都需要各级政府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企业之间生态循环链条的搭建,以有利于园区内或经济圈内中小企业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但是目前受一些实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的产业规划部门还习惯于仅仅依据企业的知名度、规模、产业内容等传统因素,来进行产业规划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将企业间的循环发展作为产业规划和布局的重要因素,来加以充分考虑和论证的经济决策还不多。在这样的产业规划和安排下,在许多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和废弃物之间根本不存在可循环性,有的园区甚至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不仅没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反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大范围的集中污染。

2.自然资源定价过低

自然资源既包括原材料型的资源,如矿石、林木,也包括传统上被视为公共物品的自然资源,如水和大气。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品价格一直受政府管制,价格偏低,原材料同最终产品之间的比价偏高,间接鼓励了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现象普遍存在。采用现有原材料和技术,企业仍有较大的获利空间;相反,受价格和技术水平的影响,企业如果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新技术进行生产,将面临成本高、产品价格高、市场风险大的不利局面。以我国中部某省一家火电厂为例,这家电厂由于设备陈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和煤碴含量不断增加,每年被环保部门收取的排污费以及生产及环保设备维修费用多达2000多万元。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仍不愿意改变这种“拼资源”的生产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煤电经济仍处于“热”发展期,电厂拼资源,仍能实实在在地捞到好处。2005年这家电厂发电量高达35亿多度,利润4000多万元。用他们的话说,如果投入资金搞技改,就不会有这样的盈利,职工们也不会答应。我国目前不合理的能源利用结构造成的煤电过热现象,给这类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相对较低的煤炭价格给电厂带来的巨大利润,更直接导致了企业对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漠视。目前该电厂二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正稳步推进,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了省级评审。一个耗能更多、规模更大的火电厂又即将诞生。

3.地方政府企业化倾向明显,干预环境执法

近年来,为了地区经济发展和GDP增长,一些地方政府或被动地与企业合谋,被企业俘获,对于企业的不正当行为,甚至违法经营置之不理,甚至纵容和包庇。比如,支持无污染处理装置的企业投资建设,让能耗大、污染严重而排放未达标的企业开工生产,听任企业污染物的随意排放,甚至对环境执法明顶暗抗,阻碍、以致破坏了正常市场秩序的建立和运作。

由于行政权利过大,有时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一些地方政府的企业化趋向和官员的政绩冲突以及有关部门间的权利和利益争夺,不仅以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且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造成诸如甘肃微县超标和湖南岳阳县饮用水源砷超标等一系列恶性环境事件,不仅不能在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上达成合作,反而常常以邻为壑,如鄱阳湖、太湖以及淮河污染等,把环境生态经济的外部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

受地方特殊保护的企业,其法人代表往往享有各种政治荣誉,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身份特殊,但法制观念差,社会责任淡薄,拒绝接受地方环保部门的依法监管。基层环保部门处境困难,顾忌重重,该把关的不敢把关,该检查的不敢检查,该处罚的不敢处罚,该征收的不敢征收。

三、政策建议

要企业自主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需要政府的推进。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以循环经济理念优化经济结构、企业结构

首先,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结构升级。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等高新技术产业。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其次,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在重点项目上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实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资金引导作用,特别是一些出自社会利益的重要科研项目、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应以政府为主导,组织科研开发、财政支持兴建。如东北地区,目前正处于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按期完成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必须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清洁生产的推进上,政府无疑是重要力量,对此世界各国无一例外。清洁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连续应用综合性、预防性环境战略。在产品设计上实行源头减量,在生产工艺上实行过程减量,在原料替代上实行有毒有害物料减量,在物料循环上实行排放减量。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已经陆续出台,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引导和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政府可以通过绿色采购、绿色补贴等措施来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3.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指生产者对于产品的责任,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产品的使用结束后。生产者不仅要对产品的性能负责,而且要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这就使得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选择、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4.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通过市场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供求关系,促进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方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由于环境的恢复和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迫使人们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在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利用科技不断拓展循环链,增加物质产品的种类,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和生态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征收环境税。对有害于环境的活动、产品、服务征收一定的费用,来影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形式,以遏制经济活动中的污染排放超标,这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产品税和污染税则是促使人们按照3R原则进行经济活动的有效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孔令丞 谢家平:循环经济推进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227-235.

[2]方光罗:绿色商业内涵解析及发展思路[J].商业经济.2007,(2):24-27.

[3]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3-96.

[4]曹代功,杨昌明.关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煤炭科学技术,2006(1): 34-39.

[5]张思锋: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与推进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46.

第9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生态产品链;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企业循环经济系统,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微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1.清洁生产模式生态经济最初的实现方式是清洁生产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工业逐渐形成,循环经济得到更为广泛地关注。循环经济,顾名思义,减少生产系统的废物,并使之得到循环利用,在每个生产环节达到尽量减少工业废弃物,从而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不断减少能源的消耗。2.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以循环经济原理为设计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结合食物链的形成规则来进行工业生产。对于工业园区的废弃物进行分类,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来解决废弃物,使一个企业的废弃物能够作为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料,类似于沼气池的形成与运用。为了尽量减少废物达到高能量的目的,要严格按照生态工业园区模式进行生产。3.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基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绿色管理模式,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体现。企业以盈利为目标,为了开拓市场,需要降低生产成本,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控制污染节约资源,让员工积极参与绿色生产,树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形成了这种绿色管理的模式,这样利于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统一,促进管理方式的创新,使管理理念得到更好地实现,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4.企业内部物料再循环模式对于企业内部物料的循环发展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集生产过程中流失的物料输送回上一道工序中;第二,把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通过有效的加工处理,以原材料的形式返回生产流程中;第三,把生产环节产生的废料处理之后应用到其他的工序中。

二、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1.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设计企业关于其内部系统集成设计了主要包括:物质、技术、能源等多方面因素集成,简单来说就是对生态工业网络进行模拟分析,根据共生网络严格控制物质流动时对数量以及质量的调整,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物质资源的输出量,这样一来产品的输出量就得到增加。另外,通过技术集成可以全面的对于工厂废弃物进行开发,利用有效的工艺设计,使得清洁资源生产循环得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强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及使用寿命。简单来说,能源的集成就是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量,加强对环境友好型能源的使用,比如,针对蒸汽发动工艺可以通过增加预热,进而区分开蒸汽和热水,与此同时,将多余热能提供给工厂的工作人员使用,为职工提供生活用水,这样一来,通过水资源的七成加强了对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达到节水的目的。将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蒸发技术进行处理,达到重复再利用的目的,进而减小对自然环境水资源的污染,有效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另外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水费以及相关的污水处理费用,使得产品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集成设计是循环经济模式中一项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但是其核心重点在于对生产技术资源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通过工艺技术加强废弃物的处理。2.以产品链为依托构建物料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网络框架对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网络体系的构建应该以生态发展理念为依托。第一,从物料层面进行分析,构件系统的“原料链”、“中间体链”、“产品链”、“剩余物及副产物链”、“废物综合利用链”等,实现物料“链”、“网”系统的很无力分配。在这个发展体系中,对于原料链中的氢和碳,经过中间流程的转化,实现对关键程序发展的平衡分配,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实现把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剩余物或供应链上下游的副产物等转化为资源循环至相应的原料链端,构成新的产品链及其物料网络系统,改变原来单一的产品结构,形成系列产品的协调发展。第二,从能量层面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生产体系中的高、中、低档产品进行能量排列,对企业内部的化学装置按照使用性能和等级完成合理优化配置,不断完善能源的层级管理和互补共生,梯级用能、按质用能、按需用能,形成热能的网络化体系。3.境管制的加强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我们国家已有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无法负荷高速运转的市场经济体系,生态环境所处的态势越发严峻。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力求实现循环经济,不断加大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制定环境安全防护体系,运用法律的武器实现对生态的保护与治理,避免企业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利益而牺牲环境。为了进一步强化对环境的政治力度,政府部门分别颁布了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对全国范围内的了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增加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不仅如此,政府在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实现对行政和经济职能的协调发展,在制定财政税收和政策的过程中更多的倾向保护社会利益和公共环境,明确要负担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发展而毁坏生态系统。要知道,想要不断加强环境管理体制,也就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外部经济的增长率强化内部管理流程,不断降低生态治理活动的外部效应。企业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最优选择就是建立生态管理体系,从企业生产的源头来控制成本,保证获得利润的持久性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4.水集成企业运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对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不断完善水资源集成分配。在进行集成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为:不断提升对水循环系统的利用频率,在生产环节中直接利用蒸汽冷凝水,把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产、生活废水经过特殊处理替代原水。在此过程中,经常会将碳酸锰的二次洗涤水用于下料产品的一次洗涤,大量污水通过膜技术处理之后实现循环利用,有效减小对于原水的使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执行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国家和相应政府管理部门把对工业园建设的发展中心放在建设循环发展经济和生态化发展方面,目前,已经初步拟定对多个国家级大型工业园区的不同产业链实现交叉生产,保证有效的资源得到最大的运行。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建设生态产业链已经成为园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多方面的集成化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国家还推行实施企业相关管理办法,力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管理的协调发展,在企业运行中全方位多角度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0-24.

[2]胡山鹰.磷资源产业循环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5-8.

[3]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5-27.

[4]冯之浚.循环经济与上海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