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第1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作为生产、流通、消费和废物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旨在区域、国家或更大层面上建立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物质代谢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宏观性,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循环经济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实施和构建需要强有力的规划措施加以保障。在世界范围内,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规划作为一项核心任务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先期的试点示范单位几乎都制定了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贵阳制定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规划,围绕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三大体系制定了综合性的循环经济规划;江苏省制定了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分解成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4个组成部分。其后,辽宁省、义马市、日照市先后开展了循环经济规划。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的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明确要求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其余一些省市尽管没有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但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大多明确要求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中。2005年,国务院“国发22号文”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其后,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处于重要位置,并成为国家推动循环经济的有效工具。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定位

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确立,需要考虑循环经济规划的定位。这里涉及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循环经济规划与已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定的层面范围。

(一)循环经济规划的基本类型政府需要制定规划来应对循环经济的战略性、宏观性和复杂性。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开始从项目管理逐渐转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逐渐转向宏观管理。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是,循环经济规划在我国并没有形成既定的规范体系。概括而言,目前的循环经济规划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设定循环经济的目标和指标,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重点和措施等。在实践中,通过出台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和目标分解等手段强化实施;第二种形式是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一些专项规划中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增设部分章节和内容以及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上述两者形式各有所长。第一种形式内容明确,易于落实,但要花费较大的努力,同时也容易引起其与其它已有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种形式可以避免矛盾和冲突的问题,但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要更加依赖于各规划的制定水平和实施状况。在规划实践的内容中,作为第一种形式的专门性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出现了过大过小,定位不清的现象。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等同于为各种废物寻找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答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废物循环对于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反馈作用;另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泛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人口发展、生态建设甚至社会公平等强加到循环经济规划中,试图赋予循环经济万能的表象。这两种做法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和落实。

(二)应率先在省级以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规定要求:“在国家、省、市以及跨省、市区域上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而对于县级规划则不做法律上的明确要求。”笔者认为,这是符合我们国家目前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第一,是源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探索性。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规划本身的成熟与规范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其与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协调关系。第二,是源于循环经济规划的可操作性要求。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循环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例如,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关系、功能定位,特别是与市场作用的界限,数量上看规划不少,但内容上相互之间交叉重复,区域规划不到位,针对性不强,衔接协调不力,规划编制程序不够规范,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尚未形成,规划期的界定比较机械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有损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因此,在当前状态下,急于要求开展县级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肯定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当然,国家要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开展与国民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生态环境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须要指出的是,应大力强调在跨省行政区域层面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规划体系中,区域规划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是这个很重要,区域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区域规划是区域调控的重要依据。发展什么产业,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很少干预,但对区域发展则干预比较多。区域循环经济规划旨在根据该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和不同区域生产要素条件,对区域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设定或提出总体思路、方向、目标、保障措施和重点任务等,以达到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规划内容一般需要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保障措施、主要任务、发展水平(主要是指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废物循环处置和利用的定额指标和标准)等。循环经济规划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公众参与、企业实施,强制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义务与责任公平分担的原则,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规划发展目标不仅要设定节水、节能、推进计划和制度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试点等方面的工作目标,还要根据区域情况设定资源节约、消耗、废物排放、循环利用和环境状况等量化约束性目标。明确规定污染物排放强度、资源循环利用率、资源生产率等特征指标。对于循环经济规划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应在充分考虑产业布局、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根据发展形势和区域特点在流通、生产和消费领域有侧重地选择重点企业和行业开展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等活动。在循环经济规划保障措施方面,要加强分类指导。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和思路。循环经济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方案,明确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要求。以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开展资源减量、节约、再循环和再利用的综合规划,同时针对重点或突出问题开展重点区域规划(工业带、农业区、矿区等)、重要专业规划(节能、节水、废物循环等)和重大问题研究工作,尤其重视城乡规划和园区建设。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实施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发展再生水回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应当根据资源条件、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容量,对新建、扩建和已建的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区进行建设、规划、改造和运营。

第2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深入实施“生态靓市”战略,加快工业经济产业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市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根据省、绍兴市关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有关通知精神,结合*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工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生态市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粗放型、难循环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持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生态靓市”战略,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市建设,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综合实力为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统筹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强化舆论引导,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基本原则。坚持减量化生产和可循环利用原则。按照生态市建设要求,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使资源向低消耗、高产出领域转移,切实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全面确立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有效利用多种载体,广泛深入宣传,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使循环经济发展渗入到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坚持全面部署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原则。在全面推进生产、消费、技术、政策、舆论等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重点实现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循环经济互动发展。坚持典型带动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原则。通过典型带动,以点带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加大技术创新,积极推广节能先进技术,实施减免相关规费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循环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三)主要目标。在全市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工业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全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两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块的专项规划,指导重点企业补充循环经济部分以完善企业发展规划;落实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各类规划的实施。力争使全市工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排放量显著减少,初步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造就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企业和园区(区块)。到2010年,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要达到以下目标指标:

1、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20*年下降20%以上。

2、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较20*年下降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以上,重点行业达75%以上。

3、COD排放总量削减率达1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率达1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5%以上。

4、重点污染排放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面达100%;20家以上企业成为省级清洁生产企业,10家以上企业成为省级绿色企业。

5、建成本市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8家,争创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4家;争创省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区块)1-2个。

6、全社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较20*年下降20%。

三、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

(一)制定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将工业循环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研究和制定《*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我市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基本目标、主要领域和对策措施;制定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滚动实施。各乡镇(街道)也要结合实际,编制适合本地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绿色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三)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按照《清洁生产法》的要求,加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力度,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引导园区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创建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加强园区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入园企业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禁止重污染企业入园;加强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积极开展精细化工园区循环经济试点,进一步提高园区发展档次。

(四)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抓紧编制《*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切实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做好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继续抓好节水型城市各项工作。严格耕地保护,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科学围垦海涂,倡导使用荒坡地;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完善“双控”标准考核和奖惩办法。

(五)实行能源节约开发并举。健全能源预测预警机制,编制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制订节能实施方案和能耗定额、支出标准。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对高能耗企业实行限量限时供电。完善资源管理机制,建立织造、印染、化工等重点能耗大户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锅炉、风机、电动机、变压器和绿色照明、节能家电。大力推广节材技术,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推广使用新型建材,推广应用混凝土多孔砖、加气混土外墙等新型墙体材料,限止粘土砖的使用数量。全面实施和应用节水、节能用具,合理利用太阳能等再生资源。

(六)鼓励循环利用废弃物。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重点抓好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铅酸蓄电池、废旧农膜和包装物等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等的回收利用;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扶持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设立资源回收企业。

(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开展科技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完善技术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循环经济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进行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建立工业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步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八)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要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起抓,主动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计量、物料平衡、统计、核算、考核等基础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循环型企业建设。

四、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一)明确政策,强化扶持。市级财政设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6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和开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活动。工业循环经济项目,主要包括机电、化工、建材、热电、医药、纺织、印染等行业工业产业循环链的培育,以及企业开发生产节能、节水和清洁生产等环保技术及设备。对这些项目,在用电和土地指标供给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循环经济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补助;重大循环经济项目优先争取省重点项目。对企业进行工业循环经济改造的设备投入,按照国家有关税法规定享受加速折旧政策。各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节能、节水、节电、节材的鼓励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节电、节水收费政策,制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市政府每年对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二)规范标准,认真执行。结合实际,制定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等标准。完善企业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重点研制工业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中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我市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加快制订我市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高耗能(耗电)、耗水最高限额和定额、能效标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达不到能效标准的用能(用电)、用水产品。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耗电)、高耗水等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三)加强监管,严格考核。深入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计划,采取“治旧”和“控新”双管齐下,关停一批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企业,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切实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厉打击环境犯罪行为,严肃惩处环境违规事件。加强对有序用电、定额用水、集约用地和企业节能、节水、节地情况监督检查,强化对能效标准、高耗电产品限额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及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考核。对违反资源节约法规和有关节能、节水、节地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第3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障碍对策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循环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同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并且开始着手将其纳入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亟须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惟此,才能促进其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

(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第4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的乌蒙山区,总面积9965.37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末总人口298.34万人。自1978年成立省辖市以来,经过30年的建设,六盘水已成为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

1、资源。(1)矿产。六盘水市境内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铅、锌等30余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尤其是煤炭储量、品质独冠江南,属我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资源总量为844亿吨,素有“江南煤海”、“西南煤都”之称;(2)煤层气。六盘水市是全国著名的煤层气(瓦斯)分布区,在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中列第12位;(3)水。六盘水境内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条,全市总水量142.18亿立方米,人均和亩均水资源总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16.6万千瓦,可开发量87.6万千瓦,现已开发60万千瓦;(4)森林。森林面积355.7万亩,森林覆盖率27%,并盛产珍贵药材和稀有林木。

2、交通。六盘水位于四省结合部,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以货运为主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形成东西大通道;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水红铁路相互连接,形成南北大通道,六盘水编组站作为西南地区大型编组站之一已投入使用;公路交通便利,沪昆、杭瑞、六盘水至安顺等高速公路建成后,六盘水已成为西南地区又一个重要公路交通枢纽;月照机场的建设和北盘江航运的建设,将形成快捷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六盘水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和信息中心。

3、气候。六盘水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3--14℃左右;境内山清水秀,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200~1500mm。2005年8月通过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本市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具有唯一性,获得“中国凉都”美誉。

4、政策环境。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将贵州六盘水、青海柴达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川攀枝花、新疆准噶尔五个西部城市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这为六盘水充分利用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必将对六盘水市加快循环经济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二、六盘水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筹划一批”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特点,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造、产品设计、加强管理,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外部排放。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矿瓦斯发电及浓缩罐装民用、煤矸石发电、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涌现出多个亮点项目。

目前,六盘水市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主要有:

1、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三炉(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冶金渣综合利用、工业水循环利用等项目以及黔桂发电公司利用焦炉富余煤气发电、粉煤灰作为已配套建成的三合水泥厂(日产2500吨)原料,在企业内部初步形成了小循环。

2、六盘水市老鹰山煤电一体化基地一期项目。项目业主为贵州兴晟煤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产品规模为:30万吨甲醇、燃料级二甲醚15万吨,配套热电厂及日产5700吨熟料新型水泥干法生产线。项目总投资为285000万元。现完成投资272768万元。基地项目工程主体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整机调试。

3、贵州盘县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项目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建成后将形成煤1077万吨/年,焦炭600万吨/年及化产100万吨/年不锈钢(优特钢)能力,总投资约400亿元。一期(2009-2013年)项目投资120-150亿元,主要生产高品质及高附加值的不锈钢和优特钢棒线材及焦炭产品,达到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00亿元以上。二期(2013-2015年)考虑增加不锈钢、特钢深加工产品及精细化工产品;预留发展不锈钢、优特钢板、带、卷等产品。2009年12月28日项目一期动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53932万元,支付资金49276万元。

4、盘南煤化工基地。由盘江煤电(集团)牵头,总规模年产180万吨甲醇及下游产品,总投资103万元,项目分二期建设。该项目省发改委已批复开展基地规划的前期工作,编制完成基地规划和完善产品方案,项目业主正在进行产品方案调整,目前已上报省发改委争取同意开展煤制烯烃前期工作,煤制烯烃可研已经完成,正在争取列入国家规划。

5、盘县红果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一期)。六盘水恒鼎公司牵头。项目产品方案为:焦炭18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20万吨及煤焦油深加工15万吨等,总投资为35亿元。现完成投资81410万元,配套洗煤厂9月动工,焦炉安装预计12月

另外,水城玉舍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六枝佳顺煤焦化项目、盘北煤矸石电厂项目、水城矿区煤矸石电厂等(总投资120多亿)几个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核、可行性评审工作相继通过,并实施兴建。

“十二五”期间,随着《六盘水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全市总投资约4000亿的产业储备项目将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规划实施,六盘水市的循环经济将得到跨越性发展。

三、六盘水市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与循环经济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通过对本市的循环经济情况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不难发现,六盘水在经济水平、人居环境、结构特征、资源利用、社会发展几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发展潜力有待提高;人口与自然环境在逐步改善,但多方面自然指标差距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循环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社会进步几项指标明显落后,。

(二)循环经济水平很低,粗放型生产,资源浪费严重

六盘水市正在积极进行循环经济建设,但由于处于试点阶段,刚刚起步,与循环经济城市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生产粗放,资源消耗量大情况依然严重。2008年,六盘水市能源消费量指标中,工业消费为29129254.43吨标准煤,非工业消费为73127.71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7.54吨标准煤/万元。远远高于全国1.102吨标准煤/万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经济增长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并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

对推进循环经济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也不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循环经济知识学习不够,对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了解不够;二是对能源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足够认识,对我市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不深;四是市民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浪费现象仍很突出;五是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没有由从末端治理转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

四 、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选择

(一)科学规划,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

编制六盘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或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如“十二五发展规划”,使循环经济从规划阶段就全面纳入到社会积极发展的全过程中;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六盘水发展和产业转型。在构建指导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规划的同时,构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配套节水、节地、节能、清洁生产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

(二)抓项目建设,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六盘水正在全面开展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规划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15个,涉及工业园区、煤炭深加工、电力、建材、制造业、特色产业、轻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筹划一批”的原则,滚动推进全市的项目建设,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我市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二要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三是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农业废物排放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四是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要以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把“3R”原则和生态理念融入服务产业系统中去,建立起生态服务产品的生产、消费、还原环节相衔接的产业生态链。

(三)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机制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治保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当前要重点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的鼓励政策,全面贯彻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机制。提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节能改造的政策等。六盘水市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等目标将难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体系包括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技术;资源再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物质流管理技术等。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并加强与科研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

解决资金问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积极运作资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国家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及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扶持资金的大力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资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鼓励民间资本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

第5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概况和发展历程

突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3公里省际通道(G5511)两侧,交通便利。辖区总面积64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2004年由突泉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县级工业园区,2011年经兴安盟行署批准升级为盟市级工业园区,2012年经人民政府批准升级为区级工业园区。截至2014年8月,累计投资6.419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道路建设55.05公里,绿化1140亩,铺设排污管道10.2公里、供水管道11.5公里、供热管道5公里,建污水处理厂2处,建变电站两座,架设10千伏电力线路34公里,完成土地收储17600亩,建园区办公室342平方米、招待服务中心480平方米,有线电视、电话、互联网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编制完善了《突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突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突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突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1-2030)》及10个专业规划。2013年底企业总数达到51家,其中:矿产资源类企业2家;非资源型制造类企业8家;农畜产品加工类企业13家;新能源利用企业6家;新型建材类企业企业8家;服装加工类企业7家,其它类型企业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6.61亿元,工业增加值18.89亿元,税收总额0.576亿元,同比增长22.58%,新增创业人员20人,就业人员1682人(下岗职工828人,大学生170人,农民工660人,退伍兵24人)。

园区发展规划

突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打造百亿元园区为目标,以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加快园区建设发展为理念,初步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矿产开发、新能源利用、非资源型制造、新型建材生产、服装加工”六大特色产业。力争2020年产值实现100亿元。

按照发展规划,突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将继续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循环式发展、环保型建设的路子,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预计到2020年,突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将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第6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制度安排 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然而从我国面临的经济高速增长、环境状况严峻、资源相对缺乏的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循环经济观是基本前提

循环经济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即循环经济观。循环经济观,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要求我们要构建全新的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就要改变观念,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新的发展观要求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民主法制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

新的系统观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正确看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仅是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只是整个生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其他物种和资源在这个系统中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简单的以对我们有害无害为标准剥夺其他物种的存在,也不能随意破坏和无节制的利用资源,否则必然威胁到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新的价值观要求人们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生产观要求投入最少的物质换取最大的生产效率。在生产中,企业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

新的生活消费观要求公众树立环保意识。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

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保障

依据制度的传统定义和制度的影响与管理效率的大小,可以将制度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式的法律法规包括资源与环境(保护、利用、配置)、生产、市场、消费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条例规定;二是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具有一定管理效率制度因素,包括资源与环境(保护、利用、配置)、生产、市场、消费等领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三是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具有管理效力的、人们约定成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等非正式的制度因素,如饮食习惯等。

建设循环经济要在不同层次采取相应对策。首先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制度由于具有强制约束力和较高的稳定性特征,因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的保障。我国已经具备较完善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修改和制定循环经济的必要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实施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制订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确立灵活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发展规划是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反映,其内容包括发展建设的步骤、速度和目标以及发展步骤、速度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措施。在中长期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一定要遵循持续性、发展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的原则。最后,对非正式的制度因素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对一些妨碍和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和建立的民俗、习惯和宗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引导和根除。

依靠科学技术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的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如果说,当代知识经济的主要技术载体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那么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Environment Sound Technology)或环境友好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生态良性化工程技术,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在技术选择中要遵循四个标准。一是环境与产品安全标准,尽量选择那些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和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清洁技术、生态良性化技术。二是效率和效益的标准。效率和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生命线,只“循环”而不“经济”就不是循环经济。要选择那些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生产者的收益、市场系统的运营效率和消费系统的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三是伦理标准。循环经济的伦理观应是环境伦理与经济伦理的结合,是公益性伦理与市场伦理的结合,要选择那些既适合经济伦理又适合社会伦理与环境伦理的先进科学技术。四是地理空间特征适应性标准。要选择符合与区域资源与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和技术转移能力等空间背景为特征的技术。在技术保障层次上,要构建包括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绿色设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实行绿色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起点。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清洁生产技术是用来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它们在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如用干净能源代替肮脏能源),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如对损害臭氧层的氟利昂物质的替代)。清洁生产的理念,不但含有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经济上的可盈利性,它充分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双重意义。废物利用技术是用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目前,比较重要的废物利用技术有废纸加工再生技术、废玻璃加工再生技术、废塑料转化为汽油和柴油技术、有机垃圾制成复合肥料技术、废电池等有害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即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工程技术,这是用来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通过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处理。其特点是不改变生产系统或工艺程序,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通过净化废弃物实现污染控制。今天,专门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置的环保产业正在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获得迅速发展。它们主要生产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类控制和净化废弃物的装置和设备,其中包括汽车尾气控制和煤烟脱硫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填埋和焚烧等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等。

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是关键

构建循环经济的系统结构,主要是通过建立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经济链,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通过循环经济系统结构的构建,使区域内企业间实现废弃物与原材料的有机对接,通过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标。一般情况下,循环经济系统通常包括三类行为主体,即生产者(资源开采者)、加工制造者、消费者(资源、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群体)、分解者(废物处理者)。通过反馈式、网络状的动态联系,使物质能量流在系统内在不同行为主体间高效有序循环。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达到系统生态环境的最佳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根据循环系统结构原理,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在工业经济系统中,有以下三种循环,或称三个层面上的循环:企业内部的循环体系;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生产活动间的循环体系。例如,某下游工业的废物,返回上游工业,作为其原料,重新利用,或者,扩而大之,某一工业的废物、余能,送往其它工业去加以利用;社会整体循环,即工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其中部分物质返回原工业部门,作为原料,重新利用。在循环经济系统构建中,对以上三种循环,都要重视。企业循环是微观基础,产业循环是实现方式,而社会整体循环是终极目标。

参考资料: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

2.徐嵩龄,循环经济的理论平台和实验平台[N],光明日报,2004

3.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界环境,2000

4.牛桂敏,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求和,2003

第7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循环经济观是基本前提

循环经济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即循环经济观。循环经济观,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要求我们要构建全新的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就要改变观念,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新的发展观要求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民主法制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

新的系统观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正确看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仅是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只是整个生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其他物种和资源在这个系统中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简单的以对我们有害无害为标准剥夺其他物种的存在,也不能随意破坏和无节制的利用资源,否则必然威胁到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新的价值观要求人们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生产观要求投入最少的物质换取最大的生产效率。在生产中,企业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

新的生活消费观要求公众树立环保意识。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

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保障

依据制度的传统定义和制度的影响与管理效率的大小,可以将制度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式的法律法规包括资源与环境(保护、利用、配置)、生产、市场、消费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条例规定;二是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具有一定管理效率制度因素,包括资源与环境(保护、利用、配置)、生产、市场、消费等领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三是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具有管理效力的、人们约定成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等非正式的制度因素,如饮食习惯等。

建设循环经济要在不同层次采取相应对策。首先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制度由于具有强制约束力和较高的稳定性特征,因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的保障。我国已经具备较完善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修改和制定循环经济的必要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实施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制订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确立灵活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发展规划是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反映,其内容包括发展建设的步骤、速度和目标以及发展步骤、速度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措施。在中长期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一定要遵循持续性、发展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的原则。最后,对非正式的制度因素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对一些妨碍和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和建立的民俗、习惯和宗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引导和根除。

依靠科学技术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的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如果说,当代知识经济的主要技术载体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那么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EnvironmentSoundTechnology)或环境友好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生态良性化工程技术,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在技术选择中要遵循四个标准。一是环境与产品安全标准,尽量选择那些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和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清洁技术、生态良性化技术。二是效率和效益的标准。效率和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生命线,只“循环”而不“经济”就不是循环经济。要选择那些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生产者的收益、市场系统的运营效率和消费系统的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三是伦理标准。循环经济的伦理观应是环境伦理与经济伦理的结合,是公益性伦理与市场伦理的结合,要选择那些既适合经济伦理又适合社会伦理与环境伦理的先进科学技术。四是地理空间特征适应性标准。要选择符合与区域资源与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和技术转移能力等空间背景为特征的技术。在技术保障层次上,要构建包括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绿色设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实行绿色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起点。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清洁生产技术是用来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它们在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如用干净能源代替肮脏能源),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如对损害臭氧层的氟利昂物质的替代)。清洁生产的理念,不但含有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经济上的可盈利性,它充分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双重意义。废物利用技术是用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目前,比较重要的废物利用技术有废纸加工再生技术、废玻璃加工再生技术、废塑料转化为汽油和柴油技术、有机垃圾制成复合肥料技术、废电池等有害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即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工程技术,这是用来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通过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处理。其特点是不改变生产系统或工艺程序,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通过净化废弃物实现污染控制。今天,专门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置的环保产业正在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获得迅速发展。它们主要生产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类控制和净化废弃物的装置和设备,其中包括汽车尾气控制和煤烟脱硫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填埋和焚烧等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等。

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是关键

构建循环经济的系统结构,主要是通过建立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经济链,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通过循环经济系统结构的构建,使区域内企业间实现废弃物与原材料的有机对接,通过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标。一般情况下,循环经济系统通常包括三类行为主体,即生产者(资源开采者)、加工制造者、消费者(资源、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群体)、分解者(废物处理者)。通过反馈式、网络状的动态联系,使物质能量流在系统内在不同行为主体间高效有序循环。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达到系统生态环境的最佳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根据循环系统结构原理,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在工业经济系统中,有以下三种循环,或称三个层面上的循环:企业内部的循环体系;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生产活动间的循环体系。例如,某下游工业的废物,返回上游工业,作为其原料,重新利用,或者,扩而大之,某一工业的废物、余能,送往其它工业去加以利用;社会整体循环,即工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其中部分物质返回原工业部门,作为原料,重新利用。在循环经济系统构建中,对以上三种循环,都要重

视。企业循环是微观基础,产业循环是实现方式,而社会整体循环是终极目标。

参考资料: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

2.徐嵩龄,循环经济的理论平台和实验平台[N],光明日报,2004

3.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界环境,2000

4.牛桂敏,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求和,2003

第8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随着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相继出现能源、原材料短缺,这为西部地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作为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都曾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酒泉戈壁荒漠面积占7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世界平均水平的1/6,森林覆盖率只有1.4%,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脆弱,自净能力不强。但长期以来,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度垦荒,移民开发,超载放牧,超采地下水等因素,导致了土地沙化、河流枯竭和湿地减少,自然生态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废水、垃圾排放,造成了河流、水库及空气污染,这些己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污染排放总量逐年减少,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资源利用率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道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维持经济增长,以末端治理为环境保护手段,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重建生态环境的任务己刻不容缓。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土地光热条件优越,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比较优势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矿产资源采选和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产品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初级产品阶段,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停留在采选层面,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率仅为2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加工工业仅占重工业的11.8%,比全国低29.3个百分点,属于典型的原料型生产,存在着资源消耗量大、产出效率低、浪费较为严重等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受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和产业边缘化等因素制约,我市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问题更为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利于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关键时期,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建立环境经济体系的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经济发展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拉长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由初级原材料输出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和对污染排放的经济代价,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及其模式,为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支付提供了可能。特别是随着绿色GDP理论的建立与推广,依靠循环经济提高效益水平的步伐明显加快,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主流模式。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驱国家,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物处理法》,目前废物利用年产值400亿欧元,吸纳就业人数达24万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环为目标的能源政策,环保产业在2000年达到1000亿美元。资源匮乏的日本,为应对国际市场日趋紧缺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涨价风潮,2000年的“环保国会”提出把发展环保产业以及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改善日本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2000年世界6000亿美元环保产业市场中,占了近2/3的份额。欧盟诸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先后按照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物产生的原则制定了各国的废物管理法规。从我国的实践看,自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根据生态学原理的组织生产方式,已建立起贵港等10个生态工业园区,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有效控制并减少了污染排放。从我市来看,近几年在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阿克塞县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西南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开发的从石棉采选废弃尾矿中水选改性纤维,到提取超细二氧化硅、氢氧化镁、氢氧化铁、碱式碳酸镁晶须、硫酸铵等化工产品,再到剩余矿物加工为轻质建材,使上游生产环节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材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闭环式生态产业链,石棉尾矿利用率接近100%,其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玉门风电、桔杆燃气等绿色能源项目已建成发挥良好经济效益。玉门油田采油废水回收利用、玉门热电厂的供暖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新型建材、河西化工厂硫酸生产线余热发电、正在建设的敦煌市塑料再生颗粒项目等清洁生产,通过能源及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看,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才能使产品生产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突破“绿色壁垒”,扩大对外贸易;才能缓解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的产业政策为先导

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全新的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必须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对于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环境承载能力弱、经济欠发达的酒泉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而紧迫。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当前,应着重抓好五个方面:

1、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应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聘请专家学者研究制定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以酒泉高新技术工业园、玉门东镇建化工业园、玉门电冶工业园、阿克塞石棉工业园和柳园矿产品加工贸易园为重点的产业生态化布局论证工作,重新审视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环保准入、入驻企业是否具有产业关联度,是否能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能否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和能源,并制定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发展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套功能的企业和项目,促进生态产业链或产业群的形成。积极做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争取工作,创新规划设计理念,在制定“十一五”计划和远景发展规划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优先发展具有清洁生产技术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预防的项目,规划建设若干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圈。在农村,应以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推广发展一批种植、养殖、能源(沼能、秸秆气化等)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区。

2、探索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应用足用活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尽快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制定完善工业园区入驻项目环保准入制度、清洁生产制度、废弃物循环利用制度等,把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簇群的培育纳入到生态产业链之中,鼓励和扶持能够衔接上下游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要坚决拒之门外,防止出现园区入驻企业的“大杂烩”。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环保、技术等方面,对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给予大力支持。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排污收费,特别是要运用经济激励和惩罚等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3、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应把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放在首位,坚决杜绝高污染项目的引进,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重点扶持风能发电、秸秆气化和沼气等新型能源开发,矿产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旅游产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通过技术引进、联合攻关、嫁接改造等措施,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延长矿产、建材、化工、棉花、畜产等产品加工链条,促进企业间废弃物的资源化连接,建设一批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第9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它涉及一二三次产业、生产和消费、城市和乡村、天上和地下、经济和社会等一切方面,纷繁复杂。这犹如一盘围棋,作为一个县级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该从哪里着手,在何处着眼,又如何着力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太仓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

从治理“三废”着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已经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在废水方面,太仓市大约每年排放工业企业废水约3000万吨,居民生活污水约1500万吨,养殖业产生污水约20-30万吨。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鱼虾绝迹,居民饮水主要依靠长江。废气方面,位于太仓东面的宝山钢铁总厂和太仓本市的几家电厂是主要污染源,这直接导致该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升高,酸雨频度增加。固体废物方面,全年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40万吨左右,居民的生活垃圾仅仅在县城每年就需要占用8亩良田,在农村集镇,垃圾只是就地填埋,地下水污染严重。治理“三废”已经刻不容缓。

造成“三废”污染严重的根源就在于经济发展采取的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线性流程。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采取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说白了就是将污染物――废水、废气、固体废物转变为再生资源投入到再生产中去。因此,从治理“三废”着手,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了太仓市委和市政府的必然选择。

2004年,太仓市颁布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确定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重点项目共16项,其中关于治理“三废”的重大工程就有8项,包括: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秸杆综合利用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工程、工业企业生态化推进工程、再生资源加工区建设工程、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工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工程等。近年来,这些工程正快速有序地展开。

综观这一系列工程建设,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十分注重优先抓好面广量大的问题。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且投入高,难以显现政绩。但是,太仓市却把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放在优先位置。目前,全市已先后建污水处理厂8座,日处理能力14.5万吨,形成了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工业开发区的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在村级也已经建成2座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正向广袤农村延伸。2006年9月,一座日处理能力达4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入运行。全市在垃圾处理方面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运行模式,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的目标。二是专题专项抓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太仓紧邻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上海理想的副食品供应基地,但是,鸡、鸭、猪、牛每年排泄出的粪便有近20万吨。妥善解决粪便污染,养殖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市有关部门主动将这个问题抓在手里,专题治理。通过建立两家有机肥厂消化了大量的鸡粪、猪粪;在大型养猪场建起沼气池,做到猪粪综合利用;对中小型养猪场,则鼓励民营资本组建起由兽医站管理和指导的猪粪流动处理专业队,将粪便压成粪渣,作为有机肥厂的原料,粪水则肥田。此外,有些大项目则专项处理。如该市的屠宰场污水处理项目、新太酒精公司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农业园区的大棚供暖项目、畜禽场的中型沼气项目等。在工业方面,近年来仅中高费用的项目就有100多项。采取专题专项的办法,可以将“二三废”治理的任务落到实处,是十分有效的办法。三是抓治理着眼长远。如该市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占地面积100亩,遵循“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为长远的建设留有充分的余地。

当然,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治理“三废”。循环经济还要求资源消耗减量化,必须抓节能降耗,抓清洁生产,这些工作在太仓市也已经全面推开。问题在于,抓“三废”治理可以迅速扭转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迅速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循环经济提供最基础的再生资源,一举数得,可以说把“三废”治理作为首要问题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在循环上着眼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循环,是视一切废弃物为再生资源,通过再利用、再循环,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期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是棋局上的两个眼,实现循环,全局皆活,经济和社会就能得以健康地发展。太仓是如何在循环上着眼的呢?

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循环重点为两个方面:种植业方面是桔杆的再利用,养殖业方面是禽畜粪便的再利用。桔杆再利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太仓市主要是发展桔杆气化。目前全市农村已建成桔杆气化站7座,共有6个村近千户农民用上了秸杆气。该市陆渡镇横沥村还发明了用气化产生的废液和草木灰制成生态型驱虫剂,实现了零排放。畜禽粪便的处理则区别情况,分别对待。这在前面已经介绍过。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太仓市从一开始就确立这样的指导思想,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循环必须将环境治理与农民的生活改善和生产发展结合起来。秸杆的再利用就是选择了气化,而且选择了“大气化”,即不是分散于一家一户而是以村为单位设气化站向农户供气,既解决了生态环境问题,又解决了农民的燃料问题。

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循环形式比较多样,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企业内部消化型循环,让生产过程中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变成另一个环节的原料,通过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新太酒精有限公司过去每年消耗淀粉质原料15万吨,原煤4.5万吨,耗水500万吨,耗电1000万度,还要排放高浓度有机废水50万吨,烟尘近千吨。1998年以来,公司累计投入3000万元搞技改,最终实现了废水治理后反复利用、废渣发酵产生沼气发电、废泥与煤进入锅炉一起燃烧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过程,每年产出沼气1500万立方米,节约原煤1.5万吨,可利用沼气年发电1200万度,节约成本600万元。二是企业问互补型循环。如,2005年,该市宏达热电有限公司与邻近的第三印染厂一起,开展利用印染废水对锅炉烟气进行脱硫试验取得成功,并于2005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该项技术的利用,既节约了印染废水、锅炉烟气分别治理的费用,同时又减少了二氧化硫、污水的总排放量和协作双方治污除尘所需的取水量,达到了以废治废、集中治理的目的,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应。三是

产业间节点延伸型循环,使一产业的废物变成另一产业的原料。如,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港区内4家发电厂通过安装脱硫装置,以往通过烟囱排放的大量粉尘被回收,变成了水泥、混凝土、制砖、制窨井盖和修筑公路的好原料,为建材行业所欢迎。目前,在太仓市的工业企业共有100多项中高费项目付诸实施,已有5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2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全市企业环境行为得到改善,资源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

第三产业(如旅游、餐饮业)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和垃圾也同样进入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这就是建污水集中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

循环,只有当资源在不断循环利用并最终实现或基本实现零污染,才能说循环得到完成。太仓市发展循环经济正是着眼于零污染,防止和杜绝循环发展中的二次污染。如污水处理,在将达到排放标准的水排放后,沉淀下来的污泥通过EM菌的扩培,以及养殖蚯蚓等一系列流程。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在经济和行政手段上一起着力

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必须靠政府的强力推动。因为生产者所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当其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时,外部不经济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政府要制止经济发展中的外部不经济行为,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地方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取决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太仓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与该市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强力推进分不开的。

一是统筹发展,把循环经济作为太仓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一环。太仓市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一个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并制定和颁布了2004-2020年“太仓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明确表示,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应以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后者确定的优先项目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相关财政预算”,同时要求今后必须“在资源承载能力限度内确定规划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布局与城市发展等”。与此同时,太仓市正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循环经济体系建设。该市按照资源整合的原则,对全市原有工业园区进行整合,并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开发园区集中:按照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形成块状经济;按照节点延伸的原则,在招商引资中努力引进具有节点和补链作用的项目,实现“链式发展”。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将循环经济溶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实现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和循环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行政到位,积极作为,为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具体表现为:

组织保证。在2003年成立了市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循环经济建设的规划、协调、监督与检查,建立与循环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性制度体系,制定各级行政首长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办法。这些都为循环经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制度管理。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适时推出相关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事。如,针对养殖业较发达的特点,制定了《太仓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对本市畜禽养殖区的布局规划,畜禽养殖场的设置、畜禽的饲养管理等管理活动做出规定。为循环经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督查有力。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执法部门对于超标、超量(排污总量超过规定限额)排污的企业,以及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公布审核结果。对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者虽经审核但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企业,依法责令限期改正。例如,太仓新太酒精有限公司就是在被限期治理的情况下,成功实施了废水治理达标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绿色环保型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