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防治的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物肥;作用原理;制作方法;应用效果
我国商品生物有机肥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国外技术,但以后近20年来发展较慢。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在研究和发展生物有机肥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畜禽粪、生活垃圾、城市落叶、污泥、草炭土、果渣、豆饼及农作物秸秆等这些肥源中筛选出几种养分含量高、价格低的原料进行混配,对其发酵用的生物菌剂进行选择,从土壤中分离单菌株,筛选生命力较强、耐性较好的菌株进行复合,同时选择较好的载体,采用先进生产工艺,研制出价格低、质量好、保质期长、适应范围更广的生物有机肥。在此基础上,对全省果树进行了生物有机肥示范工作。
1生物肥的作用原理
生物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的原理是当施入土壤后“创造”出更加有利于生物活动繁衍生息的环境,在土壤活动中产生多种营养物质及激素类等促生因子,增加生物种群数量,抑制有害生物数量,从而改良了土壤物理性状,同时将有机物分解成有效可溶物,如氨基酸、糖、酶等。生物肥中的光合菌群在叶面上、土壤和水中,利用太阳光合成抗氧物质及有关生物活性物质促进作物生长。
2生物肥的制作
生物肥是生物菌肥的一种,是微生物技术在种植业方面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是将一定比例的微生物菌剂、红糖、发酵原料和水混合在一起,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即为生物肥。
发酵所用的原料主要有:杂草、人畜粪便、叶茎、秸秆、锯末屑、培养基、残渣、谷糠、饼粕、有关原料废渣等。制作方法:将生物菌剂加到准备发酵的原料(有些原料需粉碎)中,要搅拌均匀,发酵时水分数量控制在手握成团、松开即散程度,搅拌均匀肥料应堆成1.5m高、2~3m宽的长方型肥堆发酵,夏天时间为10~15d,冬季为15~20d。发酵成功后的标准为有酒曲香味,出现白色菌丝即成。发酵制作要注意用井水、自来水放置24h去氯后使用,水温不能超过40℃,要掌握好用水量,或多或少,均会影响发酵效果。发酵温度不能超过70℃,要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发酵。
3生物肥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生物肥可作基肥和追肥,果树类春秋施皆可,与复合肥配合施用效果更好,用量375~750kg/hm2。
微生物制成的生物肥亦称堆肥,施入土壤时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条件,生物肥在土壤持水量30%以上、土壤温度在10~40℃之间、pH值在5.5~8.5的条件下均可施用,土壤持水量小于30%时要及时浇水。
4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效果
自2004年开始,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在全省主要果产区开展了生物有机肥试验示范工作。在全省5个市县布置了试验示范点13个,示范面积26.67hm2,用生物有机肥500多吨,试验的果树有苹果、葡萄、梨、桃、李、杏等。
4.1施用生物有机肥对果树产量的影响
试验示范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与习惯施肥相比,不同果树均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各示范点调查结果表明,施入生物有机肥的果树,其产量及果实品质都较常规施肥的果树有所提高,产量提高5.14%~31.79%(见表1)。
4.2施用生物有机肥对果品品质的影响
大部分试验点果实总糖含量提高1%左右;总酸含量除关屯2个试验园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维生素C含量除所内葡萄和石硼山苹果外,其余均有所提高,增加幅度为10.81%~28.56%(见表2)。
4.3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地力和环境的影响
生物有机肥含有机物达35%以上,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土壤的保肥保墒性能。据对连续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土壤的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分别增8.0mg/kg、3.5mg/kg、6.7mg/kg,有机质含量提高0.4%,显著提高地力水平。同时,生物有机肥能很好地利用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无害化处理使其具有较好的环保生态效益。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人员;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74-02
一、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属于远程教育中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包括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审核及收费管理等内容。
电大开放教育教务管理是一种基于网络的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电大分校、工作站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第一,教务管理统一使用中央电大的开发的新版(2006版)和旧版教务管理软件。新版教务管理软件包含招生、课程、专业规则、学籍、选课、考务、成绩、毕业审核、收费、免修免考等模块的管理功能;而旧版教务管理软件也包含招生、计划、学籍、考试、成绩等模块的管理功能。第二,教务管理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管理。中央电大与省级电大之间、省级电大与所属分校之间、分校与教学点之间、教学点与学生之间,教务管理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传递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第三,教务管理中的教学管理是通过各级电大在线平台实现的。电大在线是电大实现教学支持服务的远程教育系统,它主要提供网上学习、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和在线考试等服务。第四,教务管理中的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是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每个管理者都必须严格按要求来操作。第五,教务管理中的管理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各级电大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具体要求上。管理级别范围不同,具体要求也不同。
二、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1.良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素养。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系统办学、分级管理,其教务管理工作对各类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高。管理工作的内容多、覆盖面广,较为繁杂,在此状况下热情周到、心平气和、不出差错地开展工作,是对教务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从事教务管理工作还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一方面,教务管理不同于普通的行政管理,它兼有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两种职能;另一方面,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务管理工作,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现代远程教育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且了解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与学生自主化学习过程的人,才能承担起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的重担,做好管理工作。
2.高度负责的服务意识。教务管理的核心是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牢固树立为教学、为学生、为基层电大服务的意识,提倡和坚持教务管理工作是管理与服务并进,且以服务为本、以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原则,是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价值所在。电大教务管理工作内容多,工作量大,考试成绩核查、新生信息录入、毕业生成绩预审等,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务管理人员只有坚持以服务为本、以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从教务管理工作的规律出发,认真做好每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不出差错,少出差错。高度负责的服务意识,是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要求,也是做好教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要求。
3.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程序严密、规范,同时工作头绪多、时间紧。这要求教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承担常规教务管理工作,还要承担部分日常行政工作,既有动态的学籍异动、成绩变更等数据管理,又有静态的各类文件文档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教务管理人员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过于死板,既要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又要善于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广播电视大学分级管理的特点要求岗位间高度配合。各岗位、各部门之间只有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才能出色地完成各项管理任务,确保开放教育教学和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一定的业务工作能力。教务管理是一门专业学科,具有多元性与综合性的特点。要做好教务管理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和业务知识。开放教育属现代远程教育,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决定了其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也有别于普通高校。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中各类数据处理与传递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因而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人员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远程教育业务能力。
5.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远程开放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务管理工作较之传统的教务管理有不同要求。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传输各类教务管理数据,在提高数据准确性与时效性的同时,也对教务管理人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日常的教务管理和各类数据的汇总上传,才能保证电大系统正常、高效地运行。
三、提升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管理就是服务。做好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热爱管理工作,做事公正,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是做好教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此外,由于教务管理专业性强,各级电大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教务管理工作,从人事制度上保证教务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确保教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务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第一,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丰富的开放教育相关知识,熟悉开放教育教学教务管理的相关要求,了解开放教育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及原则,各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衔接、课程考试方式、考试安排等情况,并能熟练使用中央电大研发的新旧教务管理系统,完成相应的专业规则的制定以及学籍异动、成绩变更等各项业务,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的学习,以确保教务管理工作跟上开放教育的发展和变化。第二,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高等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原理。电大开放教育是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这要求教务管理人员既要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及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技能,又要熟悉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和电大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制度及要求。第三,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省级电大在线平台中各个模块的使用方法。电大在线是开放教育用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网上学习、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在线考试和成绩查询等支持服务平台。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电大在线各个模块的操作与管理方法,及时解决教师和学生使用电大在线平台时出现的各类问题,掌握相关信息,并从电大在线获取教务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第四,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如不及时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社会的发展。只有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知识的更新与应用,不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才能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为基层电大服务。
3.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引入奖励机制。教务管理工作既多又杂。各级电大要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予以量化,制定出相对合理的工作量标准,将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教务管理人员积极探索、钻研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技能,支持他们参与教务教学管理改革,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工作评价也应从过去只注重结果,转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内容应涉及与教务管理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制订与实施等,并从制度上明确教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对在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务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关键词烟蚜;生物防治;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S476;S43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05-01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或治病三大类,因其具有的发展潜力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以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代表的烟草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湖南烟区烟蚜发生较重,实施生物防治,对提高湖南省烟叶的质量和促进湖南省烟草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生物防治的由来
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很早就被人们在农业活动时发现,并利用其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19世纪后期天敌引种的成功,以及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了这一技术的迅速发展,但20世纪中期兴起的集约化化学防治,严重地干扰了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发展,直至化学农药的3R问题(Resistance― 有害生物抗药性、Resurgence―有害生物再猖獗和Residue―农药残留)明显出现以后,生物防治的环保性使其再度受到重视[1]。
2生物防治原理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生活环境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复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其中任何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改变,均会导致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创造条件以确保作物的绝对优势,使农田生物群落大大简化,削弱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能力,常常导致直接以作物为取食寄主的有害生物暴发危害。生物防治就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通过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输引外地天敌、繁殖释放天敌和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可以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从而使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相融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统一性。
3湖南烟区烟蚜防治现状
3.1烟蚜的发生情况
烟蚜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蚜虫之一,可危害包括烟草在内的400多种植物,其个体小,繁殖速度快,终年繁殖,无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在湖南烟区,每年3―6月(湘南湘中3―4月,湖南西北5―6月),大田烟株生产旺盛之时,正是烟蚜猖獗期。从近几年测报点调查所得数据来看,烟蚜发生高峰期,湘西龙山、凤凰2个测报点从2005―2011年百株蚜量都在2.3万头以上,湘南宁远、江华、郴州等测报点从2006―2011年百株蚜量都在2万头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近几年烟蚜为中等发生年,但是被烟蚜大量吸食过汁液后的烟株,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烟叶的产量;同时烟蚜还传播和诱发多种烟叶病害,导致烟叶品质下降。因此,实施生物防治烟蚜,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实践无公害烟叶工程,提高烟叶安全性具有必要性。
3.2烟蚜防治现状及生物防治的必要性
湖南烟区烟蚜的防治工作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时间滞后,往往是发生危害成灾后才开始治理;二是技术低下,表现为到位率低,落实难,轻防重治,特别是湘西北地区;三是注重药剂防治而忽视农业防治及生物防治,在农药防治上也存在盲目性,不注意防治时期和防治指标,出现见虫打药、农药品种单一、注重农药的高效性、忽视安全性、单项技术的接受率和实施率低、大量存在使用管理规定之外的农药品种、禁用药剂品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防治是最好的防治方法之一。首先,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尤其是利用活体生物防治病、虫、草害。其次,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加拿大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云杉叶蜂,法国利用人工接种弱致病菌株控制栗疫病都收到“一劳永逸”的控制效果。再次,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开展生物防治烟蚜研究,对生产无公害烟叶,提升烟叶品质,促进卷烟上水平,同时改善土壤生态条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全系统烟草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从有害生物治理和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生物防治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尚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和有害生物治理的需要,表现在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慢,受气候和地域生态环境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稳定。
4烟蚜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及应用
我国烟田发现的烟草害虫天敌有140多种。其中天敌昆虫有大草蛉、异色瓢虫、食蚜蝇、七星瓢虫、草间小黑蛛等,主要捕食烟蚜、烟草粉虱、烟青虫卵、初孵幼虫、烟盲蝽等的若虫。烟蚜茧蜂、拟澳赤眼蜂等对烟蚜、烟青虫的卵和幼虫寄生。烟草害虫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蚜虫疫霉等,对烟蚜、烟青虫、斜纹夜蛾寄生。
4.1烟蚜捕食性天敌利用
烟蚜主要的捕食性天敌有草间小黑蛛、食蚜蝇、隐翅虫、广腹螳螂、瓢虫、草蛉、花蝽、华姬蝽及环斑猛猎蝽等种类[3]。其中草间小黑蛛、黄足蚁形隐翅虫与烟蚜的相关系数(下转第207页)
(上接第205页)
为0.874 4和0.749 7,达到极显著水平。瓢虫和草蛉属于后期的天敌种群,能对烟蚜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德国Hassan等1985年报道,普通草蛉是烟蚜的主要天敌,曾利用不同的蛉蚜比在6个温室中作捕食试验,每个试验持续4~5个月。按蛉(第2龄幼虫早期)蚜比1∶5、1∶10、1∶20和1∶40释放草蛉幼虫,均取得较好的烟蚜防治效果。异色瓢虫对烟蚜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它们个体间干扰作用也较强,其捕食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4.2烟蚜寄生性天敌利用
寄生烟蚜的天敌主要是食蚜异绒螨和蚜茧蜂。蚜茧蜂又分为桃瘤蚜茧蜂、烟蚜茧蜂、燕麦蚜茧蜂和翼蚜外茧蜂4种。早在1982年,Hofsvang等在温室中用蚜茧蜂作防治辣椒烟蚜的试验,烟蚜密度低时接种少量蚜茧蜂,就可以全年控制蚜害。其还是田间的优势种群,寄生率9.0%~17.7%,最高达87.3%,峰期比烟蚜滞后5~15 d,呈现明显的跟随现象。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应该首先考虑其在烟田早期的保护助增,在烟田前期采取措施抑制烟蚜种群数量对后期利用天敌控制烟蚜十分重要。据李明福等[4]研究发现,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效可高达89.3%,吴兴富等[5]研究表明烟蚜茧峰对烟蚜的防效可高达93%。
5结语
我国烟叶的质量水平同美国、巴西等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差距是制约我国烟草农业发展和烟叶生产的因素之一[6]。病虫害的危害,导致烟叶调制和卷烟制品产量和品质的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开展生物防治,对提高烟叶的质量和促进烟草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6参考文献
[1] 周子方,任伟,周翼衡,等.规模化应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主要技术障碍及应对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59-9661.
[2] 李晓磊,刘长明.寄主植物对烟蚜药剂敏感性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华东昆虫学报,2009,18(1):46-50.
[3] 陈相,蒙祥旭,王定福,等.烟蚜天敌的利用与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0(2):117-122.
[4] 李明福,张永平,王秀忠.烟蚜茧蜂繁育及对烟蚜的防治效果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6.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种类;防控技术;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35-01
1 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况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植物有害的任何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包括害虫、病害、鼠(兔)害、有害植物危害[1]。在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潜伏性、暴发性和毁灭性,危害之大、损失之严重,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积极响应党的十将生态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各项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一是加快绿化工程实施;二是加快引种试验、杂交育种及技术推广;三是加大种苗的调运量;四是增加了林木有害生物的传入、传播,加速繁殖、繁衍速度,导致原州区不同程度发生。
2 林木有害生物的种类
由于大量的绿化工程的建设,引种、杂交育种的需求,使原州区种苗生产出现品种单一、规格小、数量少现象,需要从不同地区、不同产区调入,加之产地、调入地监测、检疫技术落后,防控、防治不到位,从而使得森林有害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入侵传播,主要种类有:①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②地下害鼠。甘肃鼢鼠等。③主干害虫。黄斑星天牛、光肩星天牛、梨眼天牛、沙棘木蠹蛾、白杨透翅蛾、臭椿沟眶象等。④食叶害虫。落叶松叶蜂、蚜虫、叶甲、卷叶蛾等。⑤果树、种子病虫害。杏疔病、桃小食心虫、枸杞瘿螨、枸杞蚜虫、红瘿蚊、柠条豆象等。⑥病虫害。苗木猝倒病、杨树溃疡和腐烂病、落叶松枯梢病。
3 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发生区
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发生区包括:一是以水沟、叠叠沟等林场为主的六盘山水源涵养林;二是以头营、三营、黄铎堡镇、河川乡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三是以彭堡、头营、开城、张易镇为主针、阔叶及枸杞等苗木生产基地;四是以青石、头营为主的采种基地。
4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4.1 营林措施
以抚育管理为主要的营林措施,通过生境调节,建立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天敌歇息环境,增强生态系统对有害生物整体控制能力[2-3]。一是加强林业技术措施,包括育苗、整地、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营造健康林;二是选育抗病树种;三是种植诱饵植物,饵木诱控。
4.2 检疫措施
以法规为依据,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禁止、限制生产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4]。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手段的法律性。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二是涉及范围的广泛性。植物检疫工作涉及运输、商业、海关、司法等有关部门。三是机构职能的行政性。《植物检疫条例》赋予植物检疫部门代表国家开展植物检疫工作的权利,具有行政执法职责。四是所起作用的防御性和技术要求的特殊性。植物检疫是预防和除治并重,在防止国外、外省危险性病虫传入的同时,还要防止局部发生危险性病虫的传出,并对其采取封锁、扑救的措施。
4.3 物理防治
应用简单工具或光、电、热、微波、辐射等物理技术防治害虫,达到防治效果。一是利用昆虫的假死性直接利于人工或简单工具扑杀、地弓地箭扑杀鼢鼠[5]。利用灯光、潜所、食物、性激素、颜色、诱饵等诱杀昆虫;剪除病虫枝连同枯枝落叶一起焚烧,深翻除虫。
4.4 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的毒性,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便、不受季节限制、便于大面积使用等优点,但是若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药害;长期使用农药,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因此,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4.5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主要有以虫治虫、以微生物治虫、以鸟治虫、以其他动物或植物来治虫等。常见的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以鸟防虫的有山雀、灰喜鹊、啄木鸟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以猫头鹰、蛇捕食鼠类,以瓢虫、螳螂、蚂蚁捕食昆虫等。其优点是无毒、对生态影响小、环境兼容好、选择性强、不杀害天敌昆虫、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缺点是杀虫效果较慢,在高虫口密度下使用不能完全达到迅速降低虫口的目的[6]。但是生物防治是无公害防治的首选措施。
4.6 综合防治
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依据,采取最优化的技术组配方案,利用营林措施、检疫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等综合防控技术把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135页)
常期稳定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参考文献
[1] 刘裕.固原市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75-177.
[2] 李继光,陈义杰.浅谈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2(20):73-75.
[3] 森林病虫害讲义[EB/OL].[2014-09-15]..
[4] 村级森防员基础知识培训教材[EB/OL].[2014-09-15].http:///content/10/0929/15/3330275_57319018.shtml.
关键词: 茶叶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22
各种类型的病虫害导致茶叶质量与产量的不断下降,这一直让生产商头疼犯难。一旦茶叶遭受病虫害会导致茶叶萎缩甚至腐烂,必定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所以病虫害不得不防。要积极研究相关防治病虫害的方式。在防治病虫害的时候要保证茶叶质量与味道,所以要采用一些环保的防治措施,要多角度考虑问题,争取保质保量又解决问题。在防治过程中还要最有效的维持茶园的生态系统正常运作,尽量采用物理与生物学的科学防治方式,必要的情况下再采用化学防治方法。
1 茶叶种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1.1 生物防治
茶叶种植过程中遭遇病虫害时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利用的原理是通过引进病虫的天敌来压制病虫数量,从而治理病虫害,简而言之就是以恶治恶,以虫杀虫。生物防治方法的特性具有绿色环保的性能,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影响茶叶的品质,也不会对茶园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可以经常循环利用。
1.2 生物防治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先仔细观察病虫的特性,然后找出可以抑制他们的天敌,并适量引进,接下来就是要有效保护病虫天敌,了解他们的各方面习性,尽量创造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研制活体微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1.3 生物防治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在茶园内喷洒相应的活体微生物农药后7d左右就会出现害虫数量减少。防治病虫的幼虫,遏制其滋生蔓延会使病虫防治效果更好。
2 茶叶种植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措施
2.1 人工捕杀法
在茶叶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物理防治采用最多的是人工捕杀法。针对茶园中一些群居的害虫,可以通过了解其生活习性来捕杀害虫。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敌人,对敌人的一切行踪及思想了如指掌,才能一招毙命,永绝后患。所以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害虫的各种习性,想出致胜招数,一举攻克。例如,有些害虫具有假死特性,可以通过在茶树下铺一层塑料薄膜,摇动茶树,使其落到薄膜上然后将其杀死。
2.2 趋向性诱杀法
比较常用的还有趋向性诱杀法,茶叶种植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引诱方法有光诱,,味诱等等。有些害虫有趋近某种颜色的特性,有的害虫有趋近光源的特性,还有的害虫具有灵敏的嗅觉,有趋近某种特殊味道的特性,可以充分利用害虫的这些特性来诱杀他们。了解这些还不够,在采用这些措施之前还要了解这些方式的实行是否会影响到害虫天敌的正常生存,是否会出现诱杀错误的现象。不要得不偿失,没有把病虫杀死,反而还把病虫的天敌杀死了,为了防止这种错误的出现,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了解与准备工作。
2.3 性激素诱杀法
还可以通过性激素诱杀法,这主要是通过释放害虫雌性个体的性激素来诱导雄性个性,进而将其诱杀。这样可以使得病虫性比例失调,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繁衍滋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的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3 茶叶种植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措施
3.1 事宜的时间
茶树种植中遭受虫害的防治方法具体为,根据害虫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例如针对病虫数量变化来确定防治时间,不要在病虫数量多的季节再防治,这样不仅防治困难,并且效果不大,病虫数量很快就会恢复,尽量选择病虫数量较少的时候防治最佳,这样可以有效遏制病虫数量,防止其滋生蔓延,并且可以节省病虫防治的花费,所需的药物也较少。
3.2 对症下药
注重茶园的及时打理,每天检查茶叶的施水施肥状况,浇水要适宜,防治出现因浇水过多而腐烂树根的情况,还要明确茶树所缺是哪种肥料,做到对症下药。还要定期松土,检查土质缺少的营养成分,及时补充,尽可能防治病害的出现。
3.3 分别分析
茶叶种植过程中同时遭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为分别分析,分别治理。在每年的茶叶开花期是病害与虫害的高发期,此时最容易出现病害与虫害并发的状况,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进行科学性的系统分析,准确判断真正的原因,再分析如何解决问题。千万不可乱治病,反而起了反作用,导致情况更加恶化。
病虫害防治是有机果园生产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病虫害的日益猖獗主要是人类为了追求产量过分依赖化学农药,严重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有害生物抗性急剧增长,次要有害生物上升,使有害生物防治趋于困难和复杂。真正的有机果园已经建立了果园的生态平衡体系,具有植物多样性,也有大量天敌存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树体生长健康,果实负载量合理,病虫害防治应该不是重点,在有机生产初期和转换期,果园的生态平衡体系还不完善,病虫害防治是有机果品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下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介绍有机果园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和策略。
1 防治原则
安全果品生产病虫害防治总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可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选择合理的密度、高光效树形(图1,2),并在修剪中维持最佳的冠层结构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生命在于运动”,果树也需要多运动才能保持健康的体魄,风是果树枝、叶、果运动的力量源泉,只有保证果园的通风条件,才能保证果树健康成长,密植、低干、枝叶量大等均不利于果园通风;均衡的营养可以增强果树的抵抗力,因此要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均衡施肥。
在有机生产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其他农药,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或其产物。应从生态系统出发,以生态平衡为核心,综合应用各种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滋生和有利于各类自然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达到持续、稳定增产的目的。有机果品生产的病虫害重点在于防,只有当病虫害达到或超过经济阈值,即将造成经济损失时,才采用必要防治方法,将其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
2 防治原理
有机果园防治病虫害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第1,控制果园生态系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尽可能减少园艺生态系中害虫的种类,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类;第2,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对已有害虫采用适当的方法,压低害虫的种群基数、恶化其生存繁殖环境,或直接消灭害虫;第3,控制害虫危害,在适于某种害虫大发生的地域种植不适于其取食危害的作物或作物品种,调整作物播种期,使作物易受危害造成经济损失的敏感期错开害虫发生期。具体原理有:
消灭和控制病原物:包括铲除病原物、阻断病原物、抑制病原物;
保护寄主植物:包括生态保护、生物保护、药剂保护;
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主要措施有抗病品种——遗传抗病性的利用、栽培管理——提高抗病性的有效途径;
治疗发病植株:包括物理治疗、药剂治疗、手术治疗。
3 防治策略
果树虫害很多,但真正能造成危害的害虫不多,也不难防治。把病虫害防治工作尽量做在发生之前,这是防治的关键。有机果园病虫害的主要防治策略有:严格检疫,阻断病虫害的侵入;通过改善生产地的环境条件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如构建合理的树形并加大修剪量提高果树的通风透光能力;采用生物措施防治病虫,选育抗性强的品种和砧木,保护和利用天敌进行防治害虫;也可以利用非合成物质防治病虫,如刮树皮、诱集、诱捕、趋避、人工或机械除草。使用酒精、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进行消毒;使用氨化皂趋避动物,但不可与土壤和果实接触;可用硫酸铜、石灰水、过氧化氢、石硫合剂防治病菌;可用链霉素防治苹果的火疫病。
3.1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也称法规防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专门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的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植物检疫分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对内检疫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和消灭通过地区间的物资交换、调运种子、苗木及其他农产品、园艺产品贸易等而使危险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故又称国内检疫。对外检疫是国家在港口、机场、车站和邮局等国际交通要道,设立植物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和过境应检疫的植物及其产品实施检疫和处理,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和输出。
3.2 栽培措施
栽培控制技术是通过适宜的栽培措施来压低有害生物的数量,提高植物抗性,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果园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有害生物发生与危害的方法。比如采用高光效树形,进行避雨栽培等(图3)。其优点是贯穿在整个果品生产环节中进行,不需要过多的额外投入就能达到目的,且与其他控制措施,如化学控制、生物控制、生态控制、物理控制等措施相配套,易于推广。但也有局限性,如控制效果慢,对暴发性病虫害的控制效果不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常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等。
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可以知道,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图4)。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要利用植物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完成种间的竞争,也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群的内部结构的特点,将能够相互促进的植物一起种植,避免将相互影响的植物一起种植。在果园种植大葱、大蒜等有异味的植物可趋避很多害虫(图5);可是将胡桃与苹果种在一起,将会对苹果起到毒害作用。
3.3 物理机械措施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温度处理、光波的利用、射线处理。机械防治主要有机械防治、捕杀法、诱杀法、阻隔法、外科手术等。安全果品主要的物理机械措施就是物理隔离,通过加强对果树害虫危害习性的分析,有效设计病虫害阻隔物。比如:当前我国大多数地方采用水果套袋的办法(图6),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果实的外观,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阻止病虫的侵入。又比如:搭建防虫网等,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危害。
3.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以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有益动物治虫、昆虫激素治虫、以菌治病等。在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是目前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果树病虫害的防御能力,而且可以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通常所用的生物防治法,就是果园生草、合理地间作套种引诱蓄养天敌如:螳螂、蜻蜓、啄木鸟、画眉等。
生物防治还包括利用各种昆虫的趋光性、趋化性进行诱杀,大量消灭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图7,8);利用植物可以分泌化学信息素来吸引昆虫的特性,利用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信息素,吸引传粉昆虫,科学的果树嫁接技术对提高果树及作物的传粉率和结实率;释放过量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3.5 化学防治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产生因素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是土壤、植物与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多年的研究报道,可归纳为几方面的原因:土壤传染性病虫害蔓延,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以及植物的自毒作用[5-6]。土壤病原菌富积,传染性病虫害蔓延设施栽培土壤中土壤病原菌富积是引起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与有害微生物之间本来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关系,但由于多年连作,同一作物吸收单一养分,使某些物质不断累积,加之设施土壤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生长繁殖,作物根系分泌物和病残体又提供了病原菌赖以生存的条件,使土壤中的植物病原菌得到富积,而过多使用化肥及杀菌剂可能会杀死土壤中有益拮抗菌,打破土壤微生物的平衡,以致从土壤到作物表现出一系列的连作障碍[7-8]。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土壤盐类积聚设施栽培土壤盐类积聚现象在我国普遍发生,是设施土壤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连栋大棚和温室最为明显。该现象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且长年覆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降低了土壤的淋洗作用,加之环境长期保持高温,显着增强了土壤水分蒸发量,土壤盐分通过毛细作用随水分的蒸发上升,在地表形成薄层盐分结晶。设施土壤盐类积累后,加大了土壤溶液中盐类浓度,使土壤渗透势加大,导致根系水分外流,影响蔬菜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造成蔬菜营养失调,而且随着土壤盐类浓度的增加,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显着增强,某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受阻,出现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叶片卷曲枯死等典型的缺素症状,最终导致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9-10]。土壤酸化导致设施栽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和使用未经过安全处理的有机肥料。多年的研究发现,随着种植年限及复种指数的增加,设施栽培土壤pH值逐年降低,有些土壤pH值甚至已降至6以下,致使土壤某些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导致Ca,Mg,B,Mo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缺乏,进而促使作物脐腐病、畸形果、茎裂、华而不实等生理病害多发,尤其是茄科蔬菜的青枯病和疫病等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11-12]。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土壤物理性状是重要的肥力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度、结构性、水分含量及通透性等,严重影响着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研究表明,设施栽培土壤连续栽培5a以后,土壤板结严重、容重增大、非活性孔隙比例相对降低,耕层变浅,通气性、透水性变差,物理性状恶化[13],需氧微生物的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致使根际缺氧诱发多种根部病害,同时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缓冲能力降低,导致作物抗逆能力降低和残留超标。植物的自毒作用自毒作用是植物种内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长期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14]。连作条件下,植物残体、病原物及作物根系等向周围环境中分泌酚酸类、萜类、生物碱、酶等化学物质,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自毒作用发生。茄科、葫芦科、豆科、菊科等是极易产生自毒作用的植物,这些植物从根系中分泌出许多酚酸类化合物,通过损伤细胞膜、破坏酶活性、使蛋白质失活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而西瓜、丝瓜、南瓜、瓠瓜和黑籽南瓜等的根系分泌物会促进瓜类的生长,不易产生自毒作用[15]。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措施
连作障碍防治是现今设施蔬菜栽培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从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的优化以及利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土壤消毒和土壤管理、生物防治、优化施肥等方面来解决此问题。优化种植制度不同蔬菜间或蔬菜与粮食作物之间进行合理的轮作或间作是国内外通用的预防土传病害的措施之一,也是有效防治连作障碍最为简单、省工、高效的措施。合理轮作或间作可以使病原菌失去寄主或改变其正常生长繁殖环境,从而消灭或减少土壤中致病菌,减轻病害;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调节土壤肥力;减少杂草的滋生,破坏杂草与蔬菜的伴生关系[15-16]。设施蔬菜栽培一般采用深根性蔬菜(茄果类、瓜类、豆类等)与浅根性速生蔬菜(白菜、绿叶菜类、葱蒜类等)轮作倒茬,或行间套种,其中,浅根性蔬菜有吸盐洗盐的作用,葱蒜类对预防根部病害和根结线虫的危害非常有效。应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专家培育出如抗枯萎病的番茄、抗黑腐病的甘蓝等大量抗土传病害的蔬菜新品种。选用这些蔬菜新品种,可以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增加蔬菜经济效益。目前,黄瓜、西瓜、茄子等采用的嫁接技术充分证明[17],利用丰产高抗性的砧木进行嫁接栽培是防治土传病害及设施蔬菜栽培连作障碍、提高经济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进行土壤消毒采用土壤消毒,可高效快速抑制土壤有害微生物、害虫、残茬及根系分泌物的毒害作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作物重茬问题,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设施栽培中,土壤消毒方法主要包括药剂消毒、太阳能消毒、蒸汽消毒等。药剂消毒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通过喷淋、浇灌、拌土、熏蒸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消毒。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多的药剂有氯化苦、绿宝清(苦参碱)、多菌灵、土菌消、菌线威、绿亨1号和2号等杀虫杀菌剂。通过蒸汽、热水或太阳能提高土壤温度,从而起到消毒灭菌作用的物理方法被国外经常采用,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措施,如日本的太阳能高温消毒。该方法对蔬菜无副作用,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蔬菜生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其杀菌原理有2种:一是直接热力(热水或蒸汽)消毒杀菌。如50℃处理10min即可杀死十字花科作物的软腐病菌。二是间接作用(高温闷棚)。在一年中的高温时期,前茬作物收获后,清除残枝枯叶,施入有机肥和灌水,在覆膜封闭条件下,土壤湿度增加、棚室内的温度达到60~70℃以上,闷棚时间一般掌握在15~20d,致使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逐渐消耗土壤中的氧气,使土壤呈缺氧还原状态,多数植物病原菌在高温和缺氧条件下死亡。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闷棚使连作大棚设施内10cm左右的土壤形成55℃持续高温,大部分病原菌被杀死,对土传病害灰霉病病原菌有很好的灭菌效果[18]。合理的土壤管理土壤管理的目的是使土壤生态始终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设施栽培中为了减轻连作障碍,常采用的措施为:集中烧毁或深埋中心病株、作物病残体及周围杂草,防止病害蔓延;加强耕作管理,增加中耕松土次数,提高地温,加速病残体的分解腐烂,使部分病原菌和害虫失去活力,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提高下层土壤通透性,控制土壤盐分上升;改变作物栽培时间,避开作物发病期进行种植,例如易感染枯萎病的蔬菜,应避开高温期种植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高温季节大水漫灌,使土壤温度提高,不仅可洗盐,还可杀死或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和害虫。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狭义上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对土壤定病原菌产生毒素,或通过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途径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轻根系感染、减少病害发生的一种方法。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已逐步成为防治作物病虫害、减轻连作障碍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拮抗微生物拮抗作用是衡量生物防治效果的指标之一。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虫害,就是将培养好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微生物以特定方式施入土壤中,或是通过向土壤中加入营养物质,提高土壤原有拮抗菌的数量及活性,从而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活动,降低病原菌的数量,减轻病害发生的几率。张丽萍等[19]通过土壤微生物制剂防治草莓连作病害,结果表明,对于由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草莓连作病害,木霉T42与枯草芽孢杆菌Bs-6的拮抗作用很明显,能显着促进连作草莓的生长发育,连作草莓的死苗率由52.9%降至8.2%,产量增加111%,果实品质显着提高。接种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 物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如制作微生物有机肥、种衣剂防治作物病虫害等。在设施蔬菜栽培中,常通过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来分解连作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另外,还可以向土壤中接种一些有益菌群,在根系形成生物屏障,减少根际病原菌的侵染,或接种致病菌弱毒菌株,促使作物产生免疫机能,增强抗逆性,提高其产量及品质。郝永娟等[20]在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研究中提出,使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可明显增加具有拮抗作用的木霉、青霉等的数量,有效控制土传病害,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连作障碍。利用他感作用原理德国学者H.Molisch于1937年提出植物的他感作用,认为许多植物可通过向周围环境释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来促进或抑制同种或异种植物生长。他感作用涉及微生物、植物、动物等所有的种群,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化学他感作用原理使植物之间、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合理组合,不仅可有效地降低作物之间、微生物之间的负效应,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在控制病虫害方面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学物质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黄瓜根系分泌物中的丝氨酸、精氨酸可以有效抑制黄瓜枯萎病病菌的生长繁殖[21]。进行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是防治连作障碍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目前设施蔬菜栽培中化肥过量施用、肥料种类不平衡等问题,在施肥原则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再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施用有机肥(进行无害化处理,即完全腐熟)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土壤盐分积累及病原菌繁殖,减轻连作障碍和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必须根据肥料的性质、设施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的营养特性及需肥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施用化肥,同时应确定合理的施用时间、施用量、施用方法;选择施用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作用的微生物肥料,分解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钾元素,使化学肥料得到充分利用,在施用微生物肥料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施用。
关键词玉米螟;防治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 A435.1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190-02
玉米螟是世界性害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主要有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2种。亚洲玉米螟是我国玉米螟的优势种,其具有的特点是危害潜力大、虫体小、分布面积广,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第一大害虫。由于玉米螟的危害,常造成玉米减产15%~30%,甚至更多[1]。
由于玉米螟的经济重要性,对其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自1983年起,玉米螟研究一直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进行协作研究,许多关键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现将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1农业防治
间作可以减轻玉米螟的危害。玉米与花生和红花苜蓿间作,能显著减少玉米螟的危害;间作套种的玉米田间天敌增多,玉米螟被害株减少,且玉米套种红薯效果最好,优于套种大豆和花生;玉米与匍匐型绿豆间作能明显提高赤眼蜂寄生率;玉米田间种向日葵,玉米螟的蛀孔数和活虫数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种植诱集作物也可以减少玉米螟的发生。如早播小面积的玉米以诱集玉米螟产卵,然后集中消灭,可以减轻玉米被害率40%以上;亚洲玉米螟在蕉藕及其叶片粗提物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玉米品种,说明田间种植蕉藕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强的产卵诱集作用。在玉米抽雄初期,拔除1/2雄蕊,既能减少虫口密度,减轻玉米螟的危害,又能降低植株养分的消耗,增加产量。
1.2抗虫育种
选择抗性品种是防治玉米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第1个抗螟杂交种“植单抗螟1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以黄早四为父本、植店122为母本选育而出的。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经过筛选认为豫单2001、郑单958、新单21、新单23、沈玉21、滑丰986、郑单958、张玉9号和浚单18的综合抗螟性较好;吉林省成功培育了抗螟杂交种四单18号。此外,辽宁省农科院也筛选了一些抗虫品种,如沈试31、丹玉2151、中丹玉24等。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都将外源Bt毒蛋白基因转入玉米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1993年将Bt毒蛋白基因转入玉米,1995年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转入玉米,获得转基因植株。截至目前,已获得转Bt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国产Bt玉米于1997—2000年先后在河北、山东和北京进行中间试验,在河南、山东、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进行环境释放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抗虫效果。孟山都公司的转Bt基因玉米(MC2884)在黑龙江地区种植抗玉米螟效果显著,并且持久稳定,至少可挽回5%~10%的产量损失[2]。
1.3物理防治
黑龙江省肇东县曾设黑光灯诱杀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只有30%左右。随后,内蒙古的一些地区利用高压汞灯来诱杀玉米螟成虫,防效得到提高。随着频振式杀虫灯的问世,高压汞灯已逐步被取代。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昆虫的趋光、趋波和趋色等特性,利用高压电网杀死害虫的一种先进的物理技术。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对玉米螟防效达50%~70%,效果好于毒死蜱颗粒剂,杀虫灯能诱杀多种害虫,对减轻农林害虫危害也有很大作用。并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方便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利用玉米螟雄蛾对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具有明显趋性,应用性信息素干扰雌雄虫的行为或诱杀雄虫,使雌虫不育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吉林省植保部门曾开展性诱剂大面积防治玉米螟试验推广工作,并对水盆诱捕器设置高度、密度、设置时间、诱芯剂量进行了研究。国内也进行了玉米螟辐射不育技术的研究,其原理是在蛹期内用一定剂量Co60放射性同位素辐照人工饲养的玉米螟,以损伤雄虫,待其羽化后放到田间,与野生种竞争雌蛾,使之当代产生不育卵或下代不育,以达到消灭玉米螟的目的[3]。
1.4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有白僵菌、捕食卵的瓢虫、寄生蜂、细菌、病毒、螨类、捕食幼虫的蠼螋、线虫等,我国共有70种以上,其中寄生性天敌20多种。寄生蜂和病原微生物是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的焦点,尤其是赤眼蜂、白僵菌和斯氏线虫等。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赤眼蜂繁放治螟工作,已形成一整套繁育、生产技术及田间放蜂方法。玉米螟赤眼蜂种类较多,其中以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为优势种。试验证明:释放量在15.0万~22.5万头/hm2就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4]。利用赤眼蜂携带Bt(苏云金芽孢杆菌)或病毒防治害虫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试验表明载Bt菌赤眼蜂的防效比非载菌赤眼蜂高23.38 %。利用白僵菌封垛方法防治玉米螟,可明显提高越冬幼虫的僵虫率,压低田间螟害率70%左右。白僵菌粉剂撒入玉米心叶内对玉米螟防治效果也可达到70%~80%。此外,斯氏线虫对玉米螟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1.5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速效、简便、经济效益高的优点,作为大发生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在综合防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乐斯本喷雾防治较好;玉米心叶期撒投辛硫磷颗粒剂也是一项广泛应用的防治措施;张 强的报道指出,心叶期“撒毒沙”(将药剂加少量水后与过筛细沙配成毒沙撒于心叶中)的防效明显好于“灌心叶”(将配好的药液灌于心叶中),“撒毒沙”不但可以延长药剂的持效期,而且不会因施药而杀伤害虫天敌,对环境友好。此外,利用敌敌畏和甲基异硫磷混合滞留熏蒸及应用呋喃丹包膜肥料制剂根区追施对玉米螟均有一定防效。
2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但目前的防治措施仍不能满足生产上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拔除1/2雄蕊的办法虽然可以减轻危害,但费工费时,推广难度大;由于对各地主推单交种的抗螟性缺乏了解,使得抗虫育种法阻止初孵幼虫的防治方法受到一定限制[5]。转基因育种成功率低、费用高,后代遗传不稳定,虽然进展较快,但其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性等还需深入研究。
(2)频振式杀虫灯(高压汞灯)能诱杀成虫,但必须保证夜间连续供电,且需要大面积统一使用,效果才理想;在田间虫口密度较大时,性诱剂防治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只能作为防治的辅助手段;雄性不育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正在探索研究之中,且防治成本较高,推广应用尚有一定的距离。
(3)生物防治方法受气候、地区的影响较大。如采用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时,不但费用较高,而且因为寄生蜂对环境条件的高要求,如果气候条件不适宜,其寄生率会受到明显影响,从而影响防治效果。白僵菌颗粒剂防治玉米螟虽然防效好,但较为费工[6]。
(4)在化学防治方面,虽然玉米心叶期投撒颗粒剂是一项广泛应用的防治措施,但施药所采用的工具难题仍未得到解决,其作用的发挥受到明显影响。并且,如果玉米螟发生期与玉米心叶期不吻合,防治效果就会受影响[6]。此外,玉米螟的抗药性问题也亟待解决。
3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492-502.
[2] 卢颖,何付丽,赵长山.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3):11-13.
[3] 张和琴,赵才道,王华嵩.辐射半不育技术在磨盘山上防治亚洲玉米螟的效果[J].原子能农药应用,1985(2):5-9.
[4] 张荆,王金玲,杨长成,等.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试验[J].生物防治通报,1990,6(3):107-109.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依靠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目的,我国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提出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
一 :引起病虫害原因分析
常言道:“三分种,七分养”,所谓“七分养”除了日常的养护管理外,病虫害防治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园林病虫害防治必须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指导工作,以发展生态型园林为目标,坚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然后,在实际的防治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了环境及资源问题,一味地追求快速绿化装饰及病虫害的速杀效果,这就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许多隐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栽植品种单一,密度较大,一旦发生病虫害,既有可能形成大面积灾害;(2)在引种栽植时,购进已经感染了病虫害的植株进行栽植;(3)在防治时,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及天敌,不仅污染了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也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
二:治理病虫害措施
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明确提出了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植物造景、造园为主的建设方针,这是当今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生态园林趋向。为此,在园林植物病虫的治理上,最基本的问题是要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独特的生态群落中各种有利因素,坚持走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园林病虫害防治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不是说只简单地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就行了,而是要以人、环境为中心,充分考虑社会的长远利益,利用各种有效措施、手段、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预防及防治。在实际应用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以求达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1)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从源头上切断外来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和途径,做到不引进、不使用带病源、虫源的为害植株。
(2)加强科学研究力度,多开发研究、使用适应性强抗病虫的园林植物新品种。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我市的环境、气候条件,及具有抗虫抗病抵抗力强的园林植物品种,可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大量发生。
(3)合理利用植物间相生、相互的关系,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搭配,有计划地配置和选育各类不同科、属的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地被与草坪,安排在一个群落中,以生态治理即生物群落的生物防治的新理念去贯彻落实防治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用植物的多样性来美化、丰富周围环境,又可利用植物本身的特点和优势,来达到切断病虫源传播途径的目的。以我市园林的实际为例,以前,栽植行道树只考虑整齐划一的美观性,而忽略了可将抗性强的品种与抗性弱的品种的间隔种植,以有效地隔断病虫害的传播。现在,我们的园林人已注意到这个缺点,并积极地采取措施改变现状,如我区的扬子江路、长江路道路综合整治工作中,在施工时,正是基于这点考虑,选择将灌木品种红瑞木、紫丁香、水腊、紫穗槐、榆叶梅、桃叶卫矛、珍珠绣线菊;宿根花卉红王子锦带、地被菊、荷兰菊、黑心菊、景天、福禄考、月季、千屈菜等间隔种植,这样不仅可以改变过去栽植的单一模式达到一步一景、一季一景的效果,而且考虑到紫穗槐的强抵抗力、抗旱力,利用它作为绿色屏障,可以有效阻断病虫害的传播。这也将是今后园林绿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是,我们在选择栽植品种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植物和病虫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进行合理的配置。
(4)加强养护管理措施,增强植物本身的抵抗力。如适时适量、合理地给植物浇水、施肥、中耕、除草,结合冬季的整形修剪,疏除病、虫、弱、枯枝,使植株内冠通风、透气,不仅可以使植株外形更加优美,生长健壮,使植株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而且可以使植株避免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抵抗外来病虫情及不良因素的侵扰。冬季将植株周围土壤深翻,不仅可杀死在土中越冬的虫卵,也可疏松植物根部土壤,为来年更好的生长打下良好基础。对乔木类,可对树干进行涂白,不仅能杀死树干基部上的越冬虫卵,也增强了美观性。
(5)采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如阻隔,就是利用物理手段来阻断害虫侵袭或生活周期;诱杀或忌避,利用害虫的趋性或其他习性,配以杀虫剂,进行诱杀。比较常用的有白炽灯、黑光灯,,糖醋酒水诱虫液(比例为3:4:1:2)诱杀杨梦尼夜蛾成虫上树产卵,有效率达80%;尿素加洗衣粉[比例为1:(4‰+3‰)]冲洗对刺吸型害虫-蚜虫前期有较高的抑制作用。
(6)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的,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其它生物物质利用等方面。如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其它代谢产物来保护微生物防治。总结:
这6种措施中,我以第(3)、(4)、(5)点防治方法的实际发展空间最为广阔,是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着重发展和采用的手段。
结束语:
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牢牢掌握病、虫情的生态性、危害方式、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有效防治措施,不能把工作重心只简单地放在能防病除虫这一点上,而是要充分考虑人、环境及资源等诸多问题,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指导工作,坚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1993.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徐明慧主编
2、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1990. 《园林植物保护学》上册上海市园林学校主编
3、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1979. 《森林昆虫学》北京林学院主编
4、中国建设出版社出版 1979. 《园林病虫害防治》赵怀谦,詹天来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