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医学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学会;医学发展;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 R-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218-01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者。正是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医学作为一种生命科学,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诸多方面联系密切。医学会做为一个先进的医学学术团体,像一瓶油,像一个节目主持人,协调者医学内部及医学外部方方面面的各种关系,搭建着各种各样的平台,增进沟通和交流,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对抗为协作,从而促进医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 医学会是医学创新和医学发展的促进者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医学要前进,医院要前进,医生要前进,这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每个有责任感的医学工作者,都渴望成为一个名家,为人类做出贡献,这就是内因。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医学会主办的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给有志者创造了条件,通过参加会议,他们知道了国内外新的理论,新的研究手段,新的诊疗方法,新的研究动态。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研究目的。例如:胆结石胆囊切除,在过去只能通过手术的办法完成,后来在国际学术会上知道国外可以通过腹腔镜切除,简单、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这样国内一些知名人士积极地去学习,在中国开创了这项事业。后来医学会又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使全国的相关医生都了解了这项技术,并努力去进修学习,从而在短短的几年中,全国三甲以上的医院几乎都能开展这项工作。使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再例如:在医学会举办的消化学术年会上及医学会主办的各类消化及内镜杂志上,很多医生提出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太低,原因之一,胃镜下早期胃癌粘膜的变化和正常粘膜差别不大,容易漏诊。这种状况又激发了医疗器械行业积极的研究,最终研发出了放大内镜,色素内镜,共聚焦内镜等大大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
2 医学上的新发现、医学科技成果的推广离不开医学会的支持
一个新的发现、一项新的理论、一个新的成果,首先要得到同行的肯定,进一步得到大众的肯定。医学会作为一个学术团体,不会用行政手段肯定或否定一项事物。它会通过杂志、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为这些新的东西提供展示的平台,自由辩论,或肯定或否定,让它得到充分的检验和完善。这符合辩证法思想: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一个周期又一个周期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例如;安乐死的提出、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体细胞克隆等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论。医学会分别将两种观点公平地呈现在各种学术平台上,让其接受时间的检验。
3 医学会是医疗卫生政策制定的好参谋
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由此告诉我们,医疗卫生政策是医学发展的生命,这类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果政策适合了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就起推动作用;如果政策不适合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就起束缚作用。尽管每个政策的出台,都经过广泛的调研,知名专家的论证;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医学会下属几十个不同专业的学会,每个专业学会又有省级、市级、甚至县级分会,每个分会都是有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因此,医学会可以收集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反馈来的信息提供给政府,为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4 医学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促进者
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时候必然要与许多其他学科共同遵守某些运行规则,同时彼此制约,彼此促进。在法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法学教学不但要注重对本学科具体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加强学生对交叉学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广泛学习。
一、文学与法律
文学,一般是指以语言文字对社会客观现实进行形象化表现的一门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包括搭建在文学作品基础之上并具有特定文学功能的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形象,真实、具体、典型地再现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的集中、形象化的反映。法律主要指有权机关合法制定的成文法,但又不局限于此,还包括在特定阶段或一定范围内实际具备“法律”功能的文件、原则和规范,如民间的习惯法在民事法领域是民法渊源之一。法律是一种“他律”,是人类理性思考的结晶,其严密的逻辑性、语言的学术化、思维的明晰性等,成为法律条文构成的显著特征。
相对于经济基础,法律和文学作品皆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法律是一个科学的世界,文学是一个人文的世界。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基本价值均是通过揭示人性来实现的,而现代法治型的法律也是把人作为表现的逻辑起点,以其内在固有的价值观念熏陶人、教育人。[1]文学与法律有着复杂的关系,文学可以一定程度上还原法律现象。从文学视角认识法律,能够使人们对法律的认识更为深刻;从法律视角研究文学作品能够较好地发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而其更为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可以对涉及法律的诸多现象进行一定的还原,引用涉法文学对法律社会学、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法理学、犯罪心理学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文学作品具有虚构性的特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具有法学学科所不具有的认同感和亲和力,用文学的方式来彰显的法律正义比以法学的形式来表现更容易让普通民众所理解和接受。法律作为文学作品形式表现出来,实际上是通过对广义上的法律解释来完成法律的任务。文学作品属于具象逻辑思维,不同的正义观念都能得到表达:每个角色通过沟通和对话阐释自己对公平的主张,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而不仅仅是法官一个人的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伸张法律正义的目的。
法律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政治、道德、宗教、历史、心理、美学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从而为文学提供了广阔的描写天地和丰富的素材。文学中的法律传达了作者对所处时代的法律的全面认识和反映,涉及到法律中立法的指导思想、制定、执行等诸多内容。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对法律的回应普遍存在。翻开《史记》,不难发现,作品中涉及到很多法律内容,如《陈涉世家》提到:“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失期,法皆斩”,此段文字反映了秦朝刑事法方面的规定。又如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八卷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是一起典型的民事和刑事结合的案件,反映了我国古代司法审判的重“人情”轻“法理”的特点。[2]从法律的视角对涉法文学进行阐释,才能发掘其丰富内涵,如冯象的《木腿正义》、朱苏力的《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和余宗其的《鲁迅与法律》都对此作了积极的探索。
二、文学作品的运用对法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文学作品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通常是指在教学中结合法学课程的内容,将文学作品中与法律相关的内容运用到法学教学中,让法律知识与原理同文学作品相互关照,实现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当前要求提高法学教育的实效、推进法学教育的转型这一背景下,法学的教学方法是其主要突破点,而将文学作品引入法学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因此,在法学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现实认知、熏陶其人文品格
现代社会变革促使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当下人文精神的日渐衰落和价值关怀的日渐势微。文学关注人,法律同样关注人。文学是人学,法学也是人学,文学要尊重人性,法学也要尊重人性。不尊重人性的文学作品,其生命力不能长久,同样,不尊重人性的法律,是一种不符合自然法则的强行法,即使勉强制定出来,也难以推行。即使短期内得以推行,其后遗症也迟早会显现出来。文学对正义的崇尚,对邪恶的鞭挞,这点和法律精神相通。[3]法学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法律人应当具备人文素养。文学作品张扬人的自由与人性的尊严,一般都展现着人文关怀,因此,在法学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阐释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可以使学生潜在地加深对人性的理解,树立未来法律人深厚的人文关怀情怀。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拓宽思维视野
在法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文学作品较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在生动、轻松的氛围之中增强其理解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以此更好地掌握法学知识,避免讲授式教学极可能出现的沉闷、乏味氛围。此外,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法律现象有可能会极大地超出书本理论知识的范围,这比较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性、发散性、批判性等法律思维方式,增强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
(三)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单纯的法律条文、法律理论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法律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纯理论性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中存在较多地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内容,如《水浒传》中重要人物之一林冲,他的经历足以说明宋朝刺配刑等刑罚使用的有关情况,《西游记》中的“倒换通关文碟”无疑与今天的出国“签证”相类似。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掘文学作品中所涉及法律知识的情节,并对其展开一定的分析,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将“法律与文学”相结合,对文学作品进行法律阐释起到的课堂效果,是单一的法律规则教育所无法相比的。
三、法学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举不胜举,虽然许多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法学教育价值,但法学与文学毕竟是不同学科,其思维方式等都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因此,文学作品的运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均能够运用到法学教育教学中,当然也不是每个法学知识点都需要借助文学作品来进行学习。具体来讲,在法学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运用文学作品要适时
“适时”就是引用文学作品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按照教学内容,需要引用时才相应地进行引用。在法学教学中引用文学作品需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具体来讲,是重点分析,并以此过滤出作品中所包含的法律信息,而不是进行艺术赏析。因此,如何选择文学作品至为重要,对此,主要是要注重作品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应本着“源于教材,服务于教材”的原则适时引用。[4]此外,选取文学作品还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等,引用作品不能太艰深、太生涩。尽量选择富有艺术魅力、学生比较熟悉的文学作品。为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熟悉相关文学作品的内容,并有效地收集对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深度分析的文章,了解作品的法学价值。
(二)运用文学作品要适当
所谓“适当”,通常是指需要注意运用的准确性,即所引用的文学作品应对理解教材内容的内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让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进行理解。文学作品虽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不是实际生活的真实,通常是对生活的提炼,因而,作品中的法律生活和真实的法律现实存在着一定距离。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文学素养,在广泛阅读有关史料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比较,对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极易产生误导的作品不宜进行引用。
(三)运用文学作品要适度
“适度”,是指引用的文学作品应少而精。对文学作品的展示、分析、讲解等占用的课堂时间不宜过长,引用的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不应太多,不要较多地去追求趣味性、迎合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冲淡了教学重点,应尽量控制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详略得当。[5]因此,文法结合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能为了极力追求教学的生动效应而喧宾夺主,影响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甚至将法学课上成文学鉴赏课或文学史课。
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历史教学资源,对于实施历史新课程和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作用何在?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历史教科书视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在这样的狭隘的教学资源观支配下,历史课被学生看成“死背”而无趣的科目。按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科书是一种主要的教学资源,历史教学还应运用大量教科书之外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参与等特点,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使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生动的历史教学资源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二 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的过程。当前,我国一再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这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比较偏重“注入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也有一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如讨论、问答等,但是由于作为课程支柱的课程资源比较单一,历史教师只需讲清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历史学习也就成为只是背诵一些历史事实的机械训练,因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历史教科书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历史知识的框架,并非历史本身,不应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唯一对象。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进行理性思考、进行选择和解释。历史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历史老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囿于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结论,除教科书外,还应学会广泛搜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由于历史教学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的特点,这样,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教学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为自身的历史学习服务。可见,只有随着历史学科教学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历史教学过程才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也才能真正地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三 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观在客观评价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方法。从历史方面看,20世纪中期,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教授就明确地把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而加以系统论证。这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使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我国现在不少地方开展的探究式学习实验研究表明,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近20年来,英国在历史教学理念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变革,就是认识到“历史科的中心是在于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或过程的理解”,学生不应只学习过去实际发生怎样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的“程序性”知识。具体地说,就是让教学活动成为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注重的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去认识真正的历史。因为英国历史教育界同行认为,学生唯有透过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的实际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与方法。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境,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行方法。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进而喜欢自己的数学课,即“爱屋及乌”;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言,形成一种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还有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让学生根据投影仪投出的问题看书,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对不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的问题答案,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何异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把透明胶片分发到每组,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胶片上,然后教师把他们的讨论结果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与教师一道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写出的结果最简单、最准确,然后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分组讨论,组内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胶片上,再投影出来,引导他们讨论解决。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培养和增强都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无疑有着相互促进的关联。
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挖掘数学情趣。
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兴趣因素可以挖掘,尤其是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既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动手实践内容,增强了教材的人文性。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易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并因此产生由此及彼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几何内容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简易制作,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再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学生动手活动的内容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二,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反馈教学评价、调控教师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质疑。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质疑,教师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应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具有挑战性习题的理解。同时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努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自信,是影响其学习活动积极性和效果性的必要条件。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从而维持学生兴奋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摘要 受到经济大潮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如今大多数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力,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忽略了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特殊作用。为此,本文试着从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克服困难的情境、竞争机制、合作竞技项目以及积极的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来分析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意志的作用,希望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意志 情境 竞争 合作 评价
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吃苦。特别是如今许多中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导致家长只重视孩子身体的发育以及他们文化课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其心理素质、劳动技能方面的培养,从未经历过艰苦和劳累的磨砺,学生依赖性过强,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又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校过分看重升学率,加重了学生学习心理负担,这与时展对人的强健体魄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怎样解决学生缺乏毅力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等体育精神的教育和这方面的训练,能够较好地磨砺学生的意志,强健学生的体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不畏艰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呢?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克服困难的情境,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挑战自我、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意志还体现在练习过程的目标和克服困难的行动当中。意志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只有进行强而有力的体育运动,让学生不断感受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才会得以养成,也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承担起重任。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普遍存在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下等现象,然而这种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状态的改变过程是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多年以来,我在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堂体育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练习内容,我都刻意加入了克服困难的情景。比如在寒冷的冬天长跑,凛冽刺骨的寒风总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去适应的;在炎热的夏天上课,火辣辣的太阳光烤晒总是不能够避免的。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坚持对学生进行锻炼,借此来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第一的竞争意识以及机智勇敢、坚强果断的意志品质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中学生都有着争强好胜的性格,他们希望得到同伴或老师的赞扬。例如,在体育课上,定期开展短跑、中长跑、长跑、跳高、跳远、跳绳、爬竿、武术、个人体操等传统个人竞技项目的比赛,挑选出优秀选手,进行口头表扬或者给予物质奖励等,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鼓励。学生对于各种运动项目的技能技巧,都有一个从一点不会到基本掌握,再到完全熟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付出自己努力的汗水和心血,尽全力达成既定的目标。当既定的目标达之后,他们就会有一份成功的喜悦。另外,学生之间产生这样相互竞争意识后,会互相促进,达到共同发展。比如,在立定跳远项目的比赛中,取得第二、三名的同学会主动与取得第一名的同学交流讨论立定跳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这个项目的成绩会不断地被刷新。
所以,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营造这样的一种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在竞争中去磨砺自己的意志,树立起不甘落后、勇争第一的体育思想。
三、在体育教学中添入合作竞技项目,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严守纪律、团结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项目众多,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在平时的体育训练过程中,除了进行一些个人的体育训练和比赛项目以外,老师还应开展一些集体性的体育运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这些都是集体合作的项目,要想在此类比赛中取得优胜,就必须要求全体队员团结协力、全力以赴,不然,在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时就有可能会被淘汰出局。在平时进行的集体比赛项目当中,当遇到实力明显占据上风的对手时,也要求参赛学生调整好心态,尽全体队员最大的努力去打好每一场比赛。适时举行这样的集体性的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学生强烈的上进心、高度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拼搏、不惧强手的意志品质。
四、在体育教学中导入积极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战胜困难、坚持到底、永不服输的意志品质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言及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或督促学生坚持练习。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能坚持长时间练习,心理上承受困难、克服困难的毅力明显增强。这时,教师就应及时地对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进行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完成动作的质量,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
此外,学生在课余训练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困难,有的来自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在兴趣爱好;有的来自客观方面,主要体现在训练内容本身固有的困难和客观条件带来的困难。学生在训练中与主观困难作斗争,并非一斗就胜,屡斗屡败的现象也很常见,教师千万不要让学生一挫再挫,最后以失败告终。否则,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严重挫伤,使他们丧失继续与困难作斗争的决心。体育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屡遭失败而退却时,想尽办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学习目标,使学生得以享受战胜困难后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达到培养其意志品质的目的。
总而言之,因学科特点,中学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意志的特殊作用。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一定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掘体育对学生意志力培养的素材,积极努力开展好各类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意志力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最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曾令格,禹明.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1.
【关键词】高中数学;合作教学
现代数学教育必须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转向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获取对未来至关重要的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合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实现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合作,关键是教师。我们认为,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1 情感原则 教师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以实际行动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做到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超的概括能力,娴熟的演算技巧使学生耳濡目染,感到教师既是知识的化身又是催人奋进的使者。
1.2 整合原则 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认真调整教材的次序,有机组合教村的内容,精心编制课堂教学的“整合”序列,尽量使学生的旧知与欲授的新知建立合理的实质的“整合”联系,尽量使课与课之间建立恰当的“整合”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他们求知的铺路人又是他们探索新知的开拓者。
1.3 活动原则 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尝试探究及合作交往等活动,把教与学的基点放在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又能共同研究合作探讨上,从而改变以往那种封闭的、割裂的、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1.4 反馈原则 教师随时搜集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及时给学生讲之所需、答之所问、解之所惑,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他们获知的传播者又是他们求知的导航灯。
只有遵循这四个原则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
2.合作教学的基本方法
合作教学的四个基本原则,必须始终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其中概念课、命题课、复习课更要充分的浸润。遵循这四个基本原则,三种课型的基本教学方法举例阐述如下:
2.1 概念课的基本教学方法:“适当整合,先做后说”。“适当整合”就是在无损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集中起来讲析,使之产生知识的“整合”效应。目的是让学生在“整合”中思考、联想,使学生从知识的“零存”转换为内联的“整存”,并构成有机的认知“板块”。“先做后说”就是在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先请学生动手去做欲授新知的实验(实例),待学生从实验(实例)的实感中产生理性上的“顿悟”后,师生合作再下定义,归纳法则,总结公式。例如必修一第一章《集合》的教学,是把子集、全集、补集、交集、并集这五个概念的定义、表达式、图示、性质等集中起来,通过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进行教学,而不是分成若干课时单独解析。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整合”效应,一切以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为归依,不从常规和既定模式出发,而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追求形式上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而是开门见山,迅速达到知识的核心。
2.2 命题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合作变式”。“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迫切求知的要求下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欲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合作变式” 就是根据不同学生个性特征对已证之题进行封闭的或开放的合作变式,使之产生知识的“魅力”效应。
2.3 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夯实基础,发散思维”。就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把知识的表现形式复现出来,而且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精神实质及其内在联系,能从不同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比如新教材高二上学期的《不等式的证明》复习课的教学中,对诸如“已知a,b,m∈R+,并且a<b,求证:a+m/b+m>a/b”之类的题目,不仅仅可以用分析法证明。通过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不仅能从代数的角度用作差法、作商法、综合法、放缩法、函数法等不同方法予以证明,而且还拓展到复数、三角等领域予以证明,方法达十余种之多,有些证法是学生自己创造与发现的。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结论与反思
合作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动力,也使班级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合作学习也从实际中,折射出了一些问题:
3.1 同组之间讲合作,异组之间主要是竞争,因此,异组同学之间的交流尚存不足,在今后的课题研究时,应在平时多开展一些促进小组间交流合作的活动。比如:配合班主任教师搞一些异组间联谊,全班性的文娱活动等,以此来改善组间过于激烈的竞争关系。
[关键词]语法 知识点教学 作用
语法主要是对于句子中各成分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一个句子一般地说有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它们的位置和词性是相对固定的。虽然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感观认识,要淡化对语法的讲解,但是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应用上,借助于语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举几例加以分析。
在修改病句中我们借助于语法可以非常容易发现问题,象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如: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主干:工厂规模不大,获奖,被授予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显然,这是个病句。再如: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主干:有关部门对事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搭配明显不当。还如: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主干:我国加快了速度和规模,高校扩大招生,并建设大学和学科。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在扩展、压缩语段中借助于语法,增加或删减句子主干的修饰语,就可以做到扩展或压缩语段。如把“鸟站在树上"扩展,只需加几个词修饰一下就行了:“一只孤独的、有着灰色羽毛的小鸟神色黯然地站在一棵光秃秃的老树上。”
此外,适当删减修饰语,除了可以压缩语段,还可以迅速把握句意、段意。这也是概括段落l大意、确定文章主旨的一个有效方法。在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中。
仿写一个句子,必须要把握住原旬的结构;把长句改为短句、把主动句改为被动句、把常式句改为变式句,不分析句子结构就无法下手。如200 1年高考题: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改写时先找出主干:“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机器人",将它作为一句,然后再将余下的、表修饰的成分“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进行作业的,夕独列,稍加润色即可: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它们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它们可以在危险区进行作业。再如:请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1)另举一个事例。(2)句式与标有――号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垒旦墨遗查奎瞳珍跋山涉水、尝迫直堇:逡直丝数±生塑旦二旦笪建篡整理)笙越丕息:堕堕会查药室巨羞《奎堇纲目》的问世!这就需要对原句的结构作细致的分析:如果没有……,没有他……,哪会有……!且F-t女分析:“奎型丝送出透丞)尝造亘堇,夕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垫篡整理)笺越丕z氢,及“(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塑堂”,不分析句子结构,做出的答案肯定不能符合要求!
在文言文中既然句子中各种成分的词性和位置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词语的位置不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它是否活用或是否是特殊句式,这就免除了学生需要对这些特殊现象的“特别重视”。
词类活用方面:
假设某一词语与它所处位置的词性不相符,则应考虑活用为该类词。例如:
①赤之适齐也,乘肥马,壅轻裘(《论语》)
②卒使上官大夫短屋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③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二(《史记•秦始皇本记》)
④天下之士亟合量集(《史记•淮阴侯列传》)
⑤殚其地之盥,竭其庐之 (《捕蛇者说》)
⑥兼百花之筮而各去其复(《芙蕖》)
⑦二月草已蔓.
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处的位置较为容易地判断出它活用成什么词了。较之其它死记硬背等方法,应该说有很多简便之处。特殊句式方面:
句子的结构一般是:(定)主+[状]谓+(定)宾。如果不同于此,则应理解为句子结构发生了变化,翻译时要补出省略成分或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例如: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
③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⑤唯利是图(图利“唯”、“是”有强调作用)(成语)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者”有标志作用)(《石钟山记》)
⑦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⑧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
(一)近代奥林匹克体育文化
近代奥林匹克的发展离不开顾拜旦,他曾经写了一首叫做《体育颂》的诗歌,这是一首非常美妙的诗歌,他把体育赛事和人文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顾拜旦是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他喜欢体育赛事,热爱体育赛事,希望发展体育赛事,他预言了体育赛事的美好发展前景。顾拜旦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奥林匹克精神,创办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顾拜旦对体育的形容词都是褒义的,比如说美丽、正义、勇敢、健康,甚至进步与和平。他认为人类最后的发展模式是共同来解决问题。顾拜旦还认为体育赛事是人们锻炼身体很好的方式,它能把人们的形体塑造得更好,他的最终期望是通过体育来达到世界和平,以避免人类战争。他的这一思想,被很多经历过战争痛苦的国家、民族所推崇。顾拜旦专心致志于发扬体育精神,他希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能够发扬体育精神,大家团结在一起,无论哪个种族,无论哪个阶级,体育无界限。顾拜旦希望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能够实现和平共处,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的精神愉悦。
(二)20世纪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的体育文化从开始到现在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前,我国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低,全国大部分人民对体育缺乏了解,我国在首次参加奥运会时竟然遗憾落选。在那一时期,等学者强烈要求全民健身强国,摒弃“东亚病夫”的称号。第二阶段是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这一阶段,在这个时期,各种以体育为题材的小说越来越多。很多歌颂奥运冠军的报告文学出现在大众面前,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很多作者都把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以及为国争光的情怀表达出来。第三阶段就是步入21世纪后,我国不断加强体育训练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时候,我国金牌总数排名第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体育文化在我国达到了一个最高的层次。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兴起,各种网络语言澎湃而来。同时各种体育文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这些现象都促进了我国体育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内容。
(三)北京奥运带来的体育文学热
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和顺利举办,对我国的体育报告文学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许多文学家和作者都抓住机遇,将体育赛事融入到一些文学作品中,这些文学作品大多讲述的是体育精神。这些新媒体包括评论、博客、微博等,网络在不断地影响着体育比赛,让体育文化传播得更快,更能够让人们接受,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体育作了一个很大的铺垫,很多人的个人情感可以随时的宣泄,特别是博客以及微博的出现。这些各方面的条件刺激了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这是一个契机,一个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好时光,同时也是将我国体育文化发扬的大好时光,二者同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融通。
二、当今体育文学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一)当代体育文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代体育文学虽然蓬勃发展,但是总体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综合价值还有待完善,尽管奥林匹克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我们面临的情况却是很多学者只是把体育文化当做一个很小的分支,其实不然,体育文化应该是独立的,它不是新的文学样式,而是一个诞生很久的文化,它有自己的特征、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地位。只是随着之前体育的不重视而没有对体育文化的重视而已,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那些描写体育赛事的作者,他们很多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没有经历过体育赛事,却直接对体育赛事进行描写,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体育赛事的编者可以适当体验一下选手们的经历,这样更加有可能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只有当全民注重了体育精神,体育赛事和体育世界才能更加博大,体育才会无疆界,体育文化才能无国界,全世界的人融合在一起,大家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面各显神通,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体育文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教师 教育教学 主导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孜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这是叶圣陶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诠释。教师“主导”的核心在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在这种“导”的要求下,教师不仅是 “演员”,更是“导演”。
在我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本身, 而应该包括整个学校教育活动。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概括起来,应该包括导思、导趣、导法和导行。
1.导思
在学生的一切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学得好不好,取决于思维是否对路。所以,本人认为,“导学”的核心是“导思”。也就是说,教师要想很好地掌握课堂,关键在于掌握思路。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首先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导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因果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其次,要求教师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实现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再次,要善于把学生思维的导火线很好地点燃起来,并且加以引导、点拨、启发、发展,使之形成燎原之势,且在引导启发中,渗透趣味性和探索性。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创造产生新思路,从而锻炼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2.导趣
教学过程中,在某些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学生往往昏昏欲睡,丝毫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追其原因,常常或是因为教师赶进度而漠视兴趣,或是重纪律而不要兴趣,亦或是为保平安而牺牲兴趣。可见,教师应当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常常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入门之始。因此,本人认为,教师导学,应当以趣聚众。要想成功导趣,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2.1 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以《航空工程材料》教学为例,在学习“位错”和“滑移”这两个知识点时,由于概念抽象又没有实物模型,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又往往难以看清,以至于教师难讲,枯燥单调不说,学生也一知半解或是根本不解。为了改变这种情形,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自然情境,当场请学员上台站队列,队列中每个学生代表一个原子,再找几个学员代表位错原子,位错原子的加入改变原有的排列,多个位错原子的加入便形成了一定量的滑移,也就是说用队形的变化过程模拟滑移的形成过程,学生的亲自演示使其始终沉浸在浓厚的趣味之中,并且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观察、思考和分析,最终对该知识点记忆深刻。
除此之外,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常常是合作学习的契机。因此教师应用心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悬念,激起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和素质差异,让各类学生解答,并分别及时给予不同的点评,以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巧妙点评学生回答,维持兴趣。
授课对象往往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应斟酌点评,使优生的自信得以巩固,同时也要使后进生排除心理障碍,坚定信心,增强求知欲。
2.3 合理对待学生提问,延续兴趣。
学生积极思考的具体体现便是提出疑问。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尊重学生的每一次提问,要适时鼓励及时指导,使学习兴趣得以维持和延续。
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兴趣通常都能够得以激发、维持并且延续,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学习。此外,用生活联系教材,用热点关注时事,用矛盾展开争论,用案例引发思考等等,都是以趣导学的好方法。
3.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规律,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不仅要求教师善于行为示范,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体会、反思和捉摸,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还要求教师善于提炼教材的典型案例,真正做到以例导法。同样以《航空工程材料》教学为例,在讲解某类航空零部件工艺流程的制定时,应选择两个典型零部件,采用大家提议教师评判的方式逐步选择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并细细分析选择的原因,随后让学生自己把两个流程进行对比分析,自行总结规律,从而实现以一知百,掌握所有同类产品工艺流程制定的方法。
4.导行
教师除了言传,更要身教。“导行”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谨慎言行且言行一致,用自己的示范行为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如今,世界观日益多元化,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意愿、信心、决心以及能力,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教师因势利导,才能保证高效施教的顺利进行,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突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张国平.漫谈教师主导作用[J].教书育人,2010(4).
[2] 曾智昌. 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思考[J]. 娄底师专学报,1987(3).
[3] 梁佑彬.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J]三峡大学学报, 2007(1).
[4] 马全霞.新课改政治课的教与学[J].科学大众,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