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第1篇: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 键 词]:大学英语 情境教学 基本方法 策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就是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思维和顿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活动。从这个原则出发,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符合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是:

(一)营造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

英语教学是教和学的结合,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苏,霍姆林基认为当学生体现出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有机会运用语言知识,才能形成交际能力和发展其他相关素质。在参与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动机,他们会主动进行交流并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只有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的主体,才能在参与过程中发展英语语言素质。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个性、展示个人综合素质的过程。没有强烈的动机、良好的心态和创新意识,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英语课堂交际活动。

例如,在给大一新生讲授的第一节英语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给出的提示词(《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P2),让学生先在分好的小组中进行自我介绍。之后,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例如,在校园中,食堂中或宿舍里,学生见面后怎样互相介绍和自我介绍。在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后,可以由小组主动上台表演。

四个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模拟会面,充分应用了所学的词汇,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大大增加的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创设激发想象的教学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是创造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头脑中的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如果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创造出活泼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更能秉承素质教育的宗旨,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想象激情的学生。

同样,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四册)Unit 4Creativity中,有一项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英文字母组成的头象识别人物的职业。学生对这项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自己创造出字母头象人物。这项活动不仅练习了学生对不同职业英文单词的拼写记忆,更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通过这样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使学生的思路由书中提供的一个“点”发散出去,努力扩展至一切能说明教材内容或与教材内容有关,或由教材内容引发出来的事例。这种训练还包含了对学生广泛的联想力和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就会使学生在受到某种触动时自然而然地把思考范围拓展开去,多向散射而使思维极具活力。

(三)构建任务型的英语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以及力所能及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或者运用已学的各种技能,如计算机技能,完成相对复杂,要求较高的任务,如自己制作PPT课件,并在课堂上讲解。有了任务,语言学习就能从知识点的讲解和规则的理解,发展到意义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交际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够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则进行思维和表达。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创设情境,组织不同形式的任务型活动。

例如,在语言交际方面,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表演话剧的任务,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英语语言技能,结合一定的戏剧表演知识,将喜爱的题材改编成英语话剧,展现在舞台上。这是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的绝好锻炼,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我所教授的两届学生中,他们在戏剧表演中所展现出的才能令我非常惊喜和欣慰,曾有《哈姆雷特》,改编版的《粱山泊与祝英台》,童话《白雪公主》等剧目精彩上演。在表演中,学生自己担任导演,编剧,演员等职务,甚至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和背景音乐,使上英语课变成了美妙的艺术享受。演职人员和观众都从中受益匪浅。

相对较复杂的任务是教师曾布置给学生的制作PPT教学课件的任务。因为在大学计算机大一的教学过程中就已教授过PPT课件的制作过程,所以在大二的英语教学中,我曾给学生分几次,循序渐进的布置了制作PPT课件的任务。

例如,先由我在平时教学中所制作的课件为学生提供范本和参考,第一次先要求学生进行词汇讲解课件的制作,把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的课件利用U盘或电子邮箱收集上来,从中挑出较好的课件进行课堂评议,使学生认识到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加以发扬或进行改进。第二次布置给学生全篇课文重点及难点讲解的课件制作,将全篇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平均分配给各个小组,并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演示课件,进行课文的讲解。学生在此次的制作中比第一次有了很大进步,并且通过自己对课文的分析,更透彻的理解和掌握了课文中的语言点。第三个阶段就是利用教科书上的不同单元布置给学生不同的主题,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Unit 9 Music音乐这一主题,要求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某种类型的音乐,如古典音乐( classical music)。轻音乐( light music),流行音乐(pop music)等,制作课件展现这种类型音乐的起源,发展,代表作等等。学生在这次任务中出色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的课件甚至可以进行一次音乐课的知识传授。学生从中不仅提高了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而且通过与音乐知识的结合,拓展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本身就成为一次很好的素质教育过程。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不仅能使语言教材变成活生生的言语,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增强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语言信息输入,产生语言内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玲:《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北京教育》2004年第11期

第2篇: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明确学科方向;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加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累计达到220个,教育技术硕士点达到78个,另外还有8个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尹河南省现有河南大学等10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口,除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9所院校均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地方性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以重点大学为跟踪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按照现有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重点院校具有“排头兵”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已经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势必影响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专业改革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期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WWW.133229.CoM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培养目标方面

笔者在对我省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学校网站和从学生假期实习作业中获取的资料)后发现,这些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大同小异。如某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高级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看似宏伟,实则定位不清。目前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普遍看法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缺乏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往往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如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水平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方面的水平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不足很容易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能力,造成就业难。

2课程方面

(1)内容过杂,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对教育技术学定位理解不同,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理学、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实际中则是专业课程讲授缺乏深度,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广而不精”,即什么都知道一些却什么都不精通。

(2)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许多核心课程都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无法体现这一特点。主干核心课程的学习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层次的教学过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虽然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但只处于让学生识记或领会的层面,没有达到教会学生应用的水平。而书面作业设计的成果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无从检验效果。如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本来是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却因有限的课时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内容,结果这门课最终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教材理论性过强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体现。以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主干课程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学术性极强,但思辨性也极强,笔者认为更适合作研究生教材。因为本科生还未掌握相关媒体技术的知识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让他们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消化不良”。

3.就业方面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借助网络进行了大量调查,并通过课下、假期实习等方式对在校的和已毕业的2006届学生共计3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挑选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戈就业发愁。虽然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但比于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系纺的掌握,以致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统考、应聘及其他。通过对调查数据进摘处理发现,70%的毕业生是通过地方统考的方式来实现勃业的,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则相对较少,还不到总数跳30%。这种就业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师资方面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本专业信心不足,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和科研上。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曾经与教师探讨过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大都对专业发展的担忧和迷茫,对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创造性。另外,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有关领导误认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其中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教育学知识积淀,更不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中拿起课本就讲课,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课程,而是孤立地看待这门课。殊不知,教育技术学是很具系统性的,这个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围绕着专业核心来统筹讲授,这个核心就是媒体和系统。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学科方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作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所谓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三大理论作支撑,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必然属于教育科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社会科学。

2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制订出完备的培养计划。地方性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因此要扬长避短,人才培养要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媒体技术能力,这是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技术先行”的原则,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熟谙教育规律又精通各种技术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从事教学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it业从事教育软件及数字媒体开发等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5学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23学分)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14学分),并据此制订了新的课程计划,在大三对学生实行分方向培养。

新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假期实习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调整选修课课时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增加人文经典课的开设,如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有所不为”即适当压缩纯理科课程的课时。对于教材使用问题,商丘师范学院主要是在教学中把重复的内容删去,博采众长。

4.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工匠,而是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注重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包括有利于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例如: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第3篇: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技能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有必要把舞蹈的学科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本科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对幼教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要求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特点,从而确定具有时代特点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技能培养目标。

(一)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要求

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如下方面:帮助幼儿感知、想象和创造幼儿舞蹈美;帮助幼儿体验舞蹈独特的美,形成初步的舞蹈美感;帮助幼儿积累舞蹈审美经验;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技能。在整体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幼儿园舞蹈教育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训练式教育方法,摆脱了以传授技能为主的桎梏,丰富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旨在促进幼儿整体、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更全面的舞蹈素养,能从舞蹈艺术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把握舞蹈教育的核心内容,深入研究教育方法,激发幼儿的舞蹈潜质,促进幼儿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除了要考虑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要求外,还有自己的特点。

1.量力性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一门艺术,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运动素质,包括力量、柔韧性、灵敏性等。通常,6~12岁是身体柔韧性和灵敏性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入学前大多未接受过相关的舞蹈专业训练,可以说已经错过了身体运动素质发展的最佳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既要尽可能满足舞蹈学科体系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符合本科生的身体发展特点,要量力而为。一般应降低基本功训练的难度等。

2.综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虽然在舞蹈基本功方面可能会略逊一筹,但他们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与习惯、文化素质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可以在幼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专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要根据本科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充分发掘本科生的各种潜能,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幼儿舞蹈表演、创编、教学多元一体的知识和技能。

3.专业性和实用性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理应致力于培养本科生的幼儿园舞蹈教育能力。因此,舞蹈教育要强调专业性,重视实用性。本科生要深入了解幼儿园舞蹈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对常用幼儿舞蹈基本动作、幼儿舞蹈创编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以便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舞蹈教育工作。

(三)舞蹈教育技能培养目标

根据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要求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特点,并根据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应具备一定的舞蹈素质和能力,掌握一定的舞蹈素材,掌握幼儿舞蹈表演、创编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具备一定的舞蹈素质和能力

这里所说的舞蹈素质和能力,是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要具备开展舞蹈教育活动必备的身体运动素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基本功。身体运动素质是舞蹈的生理基础,包括肌肉的力量、韧带和肌肉的伸展能力、关节的柔韧性、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等。〔1〕舞蹈基本功是指借助良好的身体运动素质,按舞蹈的要求完成身体各部位基本动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功训练的把杆动作、中间部分和身韵部分的主干动作表达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年龄已大,舞蹈基础较差,在舞蹈素质和能力训练方面要以直、绷、适度的软与开、灵活、协调以及动作的感觉为主,以腰腿能力和技巧练习为辅。例如,身韵练习以基本元素和简单动作学习为主,以帮助本科生获得初步的直、绷、软、开能力,改变上身的僵直状态,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表现力得到相应提高,具备学习民间舞与幼儿舞蹈的基本能力。学习民间舞和幼儿舞蹈又能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舞蹈素质和能力,使本科生最终能演绎难度不是很高的舞蹈作品。

2.掌握一定的舞蹈素材

舞蹈素材是指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人体动作。〔2〕经过四年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应掌握20套左右的基本功训练动作组合、10余套民间舞素材组合、40套左右的幼儿舞蹈素材组合。本科生还可以自主学习和创编舞蹈动作,建立自己的舞蹈素材库,以满足舞蹈创编和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的需要。

3.掌握幼儿舞蹈表演、创编以及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最终会跳、会编、会教,能独立开展幼儿园舞蹈教育工作。从知识的层面看,要求本科生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幼儿舞蹈美(包括幼儿舞蹈的内容美、形式美及其美的规律),了解幼儿舞蹈的表现形式,掌握幼儿舞蹈创作的基本要素和技法,了解幼儿园舞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技能的层面看,要求本科生能凭借一定的舞蹈素质和能力,掌握及表现30个左右的幼儿舞蹈作品,舞蹈动作基本灵活、协调,有较好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能运用创作技法创编不同形式的幼儿舞蹈,包括律动、歌表演、集体舞等,能独立或合作创编各种形式的幼儿舞蹈作品10个左右,这其中能合理、规范地使用各类幼儿舞步及舞蹈动作,动作简单、形象、生动、夸张,富有童趣,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所选用的音乐能与舞蹈动作相吻合,能较好地表现幼儿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具备较好的观察、分析、评价以及想象与创造等组织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的能力,毕业前至少在幼儿园组织过5次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技能培养策略

(一)课程结构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可由基本功训练、三大民间舞和幼儿舞蹈三块内容组成,既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突出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内容

1.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训练是每个初学舞蹈者首先必须进行的专业训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人的身体运动素质,从而提高舞蹈基本能力,为学习各类舞蹈奠定基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舞蹈的时间少,基础差,又错过了舞蹈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基本功训练内容宜少而浅。 “少”是指保留基本功训练的主干动作,如把杆动作保留擦地、蹲、小踢腿、小弹腿、大踢腿等,跳跃动作保留小跳等。“浅”是指只要求本科生掌握训练方法,领会动作要领,明确训练目的,能鉴别动作正确与否,不强求本科生动作的软度、开度、高度和速度。例如,大踢腿的高度达到90度即可。如果过分强调高度,本科生可能会因贪高出现弯腿、挫腰、送胯等问题。又如,站立以自然一位为主。如果过分强调开度,本科生容易出现倒脚背、抠胯等问题。脱离本科生实际水平的基本功训练,不仅达不到训练目的,而且可能会挫伤本科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在基本功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前后内容的关联性,以提高学习效果。

2.民间舞

学习民间舞,能有效提高本科生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表现力,为幼儿舞蹈创编积累丰富的素材。我国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本科生在短短几个学期里是不可能全部掌握的。因此,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三大民族的舞蹈成为民间舞的首选内容。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本科生可以接受的动作,编成民间舞素材组合进行教学,如藏族的弦子和踢踏组合、蒙古族的肩和硬腕组合、维吾尔族的垫步组合等。也可以选择与专业比较接近的、表演趣味性强的民间舞素材组合进行教学,如藏族的送珠子、蒙古族的马步、维吾尔族的儿童集体舞等。教学中要遵循民间舞的教学规律,抓住民间舞教学的五要素,即基本体态、动律、步伐、节奏、配合,以舞蹈素材组合为主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展开。总之,民间舞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基础性和学前教育专业性的有机结合,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突显实用性。

3.幼儿舞蹈

幼儿舞蹈包括幼儿芭蕾、幼儿民间舞、幼儿舞蹈基本动作、幼儿舞蹈形式、幼儿舞蹈创编等内容。幼儿芭蕾的教育目的旨在培养幼儿的舞蹈兴趣,提高幼儿的舞蹈素质和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既要学习幼儿芭蕾的基本动作,又要掌握教授幼儿芭蕾基本动作的方法,可以用唱游的形式,把芭蕾基本动作寓于幼儿歌舞游戏之中,以培养幼儿的舞蹈兴趣。如将一、二位变位跳的练习与“小青蛙捉害虫”的音乐游戏相结合,把变位跳动作巧妙地寓于游戏之中,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提高舞蹈能力。还可以尝试自主创新,如利用唱游形式提高幼儿的摇摆动作质量等。幼儿民间舞教学内容的选择可遵循风格与童趣相结合的原则,如选择彝族的《快乐的小诺苏》、维吾尔族的《手铃舞》、傣族的《小孔雀飞来了》、蒙古族的《小小挤奶员》等,旨在帮助本科生摆脱民间舞教学的程式化束缚,开阔思路,积累素材,提高舞蹈表现力。幼儿舞蹈基本动作由幼儿基本舞步和常用模拟动作两部分组成。基本舞步是从各个舞种中吸收、提炼、简化而来的,有小碎步、踵趾步、十字步、踏踮步等。一般可将步伐与若干简单的身体动作相配合,并配以简单的队形,编成兼具练习性和表演性的步伐组合进行教学。模拟动作主要根据被模拟对象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提炼,将若干动作(一般以3个为宜)进行组合,配以相应的队形进行教学。例如,舞蹈《小青蛙》由青蛙跳、青蛙叫和青蛙游水三套动作组合而成,配以圆形、品字形队型烘托意境。常用的模拟动作组合有鸡走、鸟飞、兔跳、摘果子等。这部分内容的实用性较强,可以为本科生日后组织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进行幼儿舞蹈创编提供大量素材。

幼儿舞蹈形式包含幼儿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和音乐游戏等。除了可欣赏或再次呈现这类幼儿舞蹈形式的作品外,还要引导本科生掌握创作要领,组织本科生自主创作这类幼儿舞蹈形式的作品,以提高创作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这些舞蹈作品可以在今后的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中直接加以应用。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内容包括幼儿舞蹈创编原则、幼儿舞蹈创编要素、幼儿舞蹈创编技法等。幼儿舞蹈创编基本内容的学习与其他幼儿舞蹈内容的学习应紧密结合、同步展开,从而促使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提高舞蹈教育技能。

此外,可以考虑定期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介绍常用的幼儿园舞蹈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整合法、探索法等,帮助本科生了解幼儿园舞蹈教育的各种方法,在教法创新上受到启发。还可以举办幼儿舞蹈比赛,为本科生提供呈现自己创编的幼儿舞蹈作品的机会,促使本科生在自编、自教、自演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要多为本科生提供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机会,以有效提高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三)课程组织模式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舞蹈教育的课程内容一般以直线模式组织,即基本功训练民间舞幼儿舞蹈,虽然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但三块内容孤立呈现,不利于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考虑把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采用三线并行的组织模式,以实现幼儿舞蹈的融会贯通。具体来说,以必修课为主线,按传统的直线模式组织课程内容,其中幼儿舞蹈部分主要包括幼儿舞蹈基本动作和幼儿舞蹈创编两部分内容;以选修课为辅线,将幼儿舞蹈部分的其他内容贯穿到每个学期,如将幼儿芭蕾与基本功训练同步,将幼儿民间舞与民间舞同步,将幼儿舞蹈形式与幼儿舞蹈基本动作同步等;以实践活动为次辅线,主要包括幼儿舞蹈比赛、舞蹈专题讲座、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等。这种三线并行的组织模式既符合舞蹈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符合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突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舞蹈教育技能。

(四)教学方法

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大多舞蹈基础较差,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除了要帮助本科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本科生的舞蹈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舞蹈教育技能。例如,可以采用同步练习法,在进行民间舞动作训练的同时学习幼儿民间舞。这种同步练习可以让本科生领悟如何将民间舞素材转化成幼儿民间舞,更符合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的需要。也可以采用分解组合法,即先将复杂的动作有序分解,再按次序整合进行教学。例如学习“摇身点颤”动作,可以先逐一学习颤、点、摇,再逐步将三个动作加以整合。又如在学习整体动作时,可以先分解练习步伐、上肢和身体动作,再将三部分动作加以整合。由于本科生的动作协调性和模仿能力较差,这种分解组合法易于被本科生接受。教师还可以采用创造性模仿法,即引导本科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对原动作进行局部的变化发展,创造新动作。例如在学习了垫步与托帽、侧挑身的组合动作后,让本科生保留步伐,改变上肢或身体动作而创造出新动作。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本科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便于本科生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教师可以组织本科生间互相评价,如两人一组互评互学、一人跳多人评、多人跳一人评等。这种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本科生观察、分析、评价舞蹈作品的能力。当然,本科生的自学也很重要。

第4篇: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游戏;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38-02

人才培养,幼教为本。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起点教育。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无不重视早期教育。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学要游戏化,要以“做”为中心,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开展游戏教学 。他指出,只有让儿童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游戏,才能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进步。卢梭说:“儿童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儿童主动自愿参与的、追求快乐的一种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始终处于“无意识的主动学习者”状态,他们一方面在游戏中生产快乐,另一方面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体验、在游戏中生活。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最适合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代儿童发展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表明:游戏在个体幼年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应该成为组织和开展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策略与方式。

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学前教育,在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为适应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和基石。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按照当前幼教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实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课程设置,使用优秀的教材教法,快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此,我们必须尽快改变传统师范教育教学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寻找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完成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学前教育,要求幼儿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阳光般的爱心、健康的心理、鲜活的艺术审美修养、系统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全面的游戏教育素养,包括组织、指导游戏活动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

《幼儿游戏》课是高职高专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理论课程的学习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幼儿教育要全面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学习科学指导幼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我院开办学前教育专业8 年来,不断地在教材开发和教法研究上下功夫,通过学生在全疆各地幼儿园开展见习和支教实习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来看,《幼儿游戏》课在幼儿园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幼儿园教育的组织与开展怎样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衡量和评判这种教育实践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

一、国外儿童教育专家对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各自有不同的观点:

1、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在游戏指导策略中应体现出多种多样的身份。如:教师是儿童游戏过程中的的舞台监督、艺术家学徒;在游戏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要起到调解人和监护人的作用;是儿童游戏时的旁观者、参与者、游戏者;同时还是游戏的介绍人、故事讲述者和游戏导演者。

2、日本学前教育家和田实主张幼儿教育应采取游戏诱导的方法,即通过游戏,在无意识中去诱导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涵养其德行。由此出发将游戏分为经验游戏、模仿游戏、练习游戏三种。

3、英国的学前儿童游戏教学更重视户外游戏的开展,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他们注重户外游戏环境的布置与设计,重视游戏场地区域的划分与布局,减少大型的固定玩具,注意安全防护设施,保障让儿童有效利用户外环境条件。

二、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各类游戏教材分析与探究

1、适合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理论性指导为主的教材

(1)丁海东编著的《学前游戏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详尽阐述了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在幼儿园设计、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策略和方法,为从事幼儿园教育实践奠定基础。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基本技能,确立科学的游戏观、儿童观、教育观,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郑名编著的《学前游戏论》内容分为上、下两编,由十章组成。上编是关于学前游戏的基本原理。该部分明确了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介绍了研究学前儿童游戏的方法;回顾了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与主要的理论流派;阐明了游戏的本质与特征、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下编是关于幼儿园游戏的实施与指导。该部分论述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实践模式与设计的基本要素;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分类与指导,以及幼儿园游戏评价;简介了玩具与游戏材料发展、类型与作用。

(3)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系统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有关游戏的有关原理、结构和实践操作等问题,在介绍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同时,展示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探讨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机构中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适合幼儿园教师参考的可操作

(4)丁海东著《幼儿园游戏与指导》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于2013年3月1日出版。内容共八章,主要包括:幼儿游戏概述、幼儿游戏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游戏的教育目标与计划、幼儿园游戏环境与条件的创设、幼儿园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幼儿园集体教学与自由活动中的游戏及指导、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实施与指导、幼儿园游戏评价。《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幼儿园游戏与指导》紧密联系幼儿园游戏的实际,实用性强,条理清晰,文字通俗,案例丰富。

2、适合高职类学前教育专业注重职业岗位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教材

(1)霍习霞主编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学前儿童游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主要内容是:游戏的概念与理论、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促进儿童游戏的条件、学前儿童游戏环境规划、指导儿童游戏的策略、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游戏观察与评析、其他游戏资源简介。这套教材的创新之处在于:问题导引,探微知本,从现象的提出到揭示问题的本质,娓娓道来;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对照,引导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内容阐述系统而不枯燥、实用而不琐碎。

(2)刘焱专著的《实践取向型学前教育专业精品教材:幼儿园游戏与指导 》共八章,分别为:幼儿游戏概述,幼儿园的游戏与教育,区域游戏活动 ,户外游戏活动,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玩具与游戏材料的选择与利用,游戏活动的观察、分析与评价,有关儿童游戏的理论。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讨论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关键问题,介绍了有关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的基本方法。

(3)韩宏莉《学前儿童游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这套教材的特点是按照高职高专模块式教学的特点,在每一章节都精心设计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环节,还在每一章节的后面附上了许多适用的小游戏,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4)杨枫《学前儿童游戏》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2006年6月1日出版。《学前儿童游戏》的特色在于突出技能型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将幼儿教师与游戏相关的基本职业技能具化为游戏技能、游戏指导技能和游戏教学技能三个板块,通过若干实训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力求体现科学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游戏指导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内容涉及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中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数学游戏、音乐游戏、美术游戏、集体娱乐游戏,以及0~2岁婴幼儿游戏等内容。

(5)周世华主编的《幼儿园游戏精编1》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4年7月1日)。共分模块,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教学游戏、亲子游戏、民间游戏和手指游戏,每一类游戏又包括若干不同种类的游戏。书中的每一个游戏都详细介绍了游戏的目标、材料准备、玩法与规则、指导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既有助于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幼儿园儿童游戏实践研究的现状,也为实施者在游戏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以及指导游戏提供了策略和方法。这套书目前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已定为2013级教材。

三、继续探索《学前儿童游戏》课与五大领域教学的关系

1、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2、掌握多种幼儿游戏教法,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游戏规则、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活动组织与设计方式。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更新观念,在开展角色游戏时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幼儿的自主控制是游戏最内在的本质,在角色游戏中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3、挖掘整理民间游戏,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性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比拟的。传统的民间游戏,同样也能给幼儿带来童年的欢乐,这些游戏在今天的幼儿园同样有推广的价值。从幼儿教育的层面上来看,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在体能、感知、语言、社会性等发面的发展。体能、语言、感知方面的发展一般都能从现代游戏中得到体现,而民间游戏中所蕴含的社会性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比拟的。幼儿民间游戏蕴含着的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游戏》课的开设,将会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的课程设置,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游戏课程教学大纲、适当的教学进度,整合学前教育教学法,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遵循教学要游戏化,做到以“做”为中心,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开展游戏教学。

参考文献:

[1] 丁海东著《学前游戏论》山东人名出版社2011-11-1

[2] 刘艳珍.刘正正.主编《学前游戏论》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8-1

[3] 周世华主编的《幼儿园游戏精编1》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4年7月1日)

[4] 《学前儿童游戏》(第四版)邱学青.著2008-12-1江苏教育出版社

[5] 刘焱专著的《实践取向型学前教育专业精品教材:幼儿园游戏与指导》刘焱.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9-1

[6] 《游戏与儿童发展》:约翰逊等著.华爱华等译

第5篇: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的专业素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途径一是加强课堂教学,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三是做好幼儿园实习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素养;要求;培养途径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的一生发展如同建造一栋高楼,地基的坚实对高楼的作用不言而喻。人脑生理学家发现,儿童的智力与性格在0―3岁之间就完成60%,3岁―6岁完成80%,所以学前教育对于人一生发展的“地基”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社会流行语,相对应的幼教专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一、学前教育专业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高等教育在成为大众教育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21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学前教育作为规划的20个重点问题之一,备受关注。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重视学前教育,政府大力兴办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这些都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火爆的重要原因。相比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成为了就业宠儿,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就业前景前十位的金牌专业。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到,幼儿教师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笔者通过到多家幼儿园进行调研了解,如今幼儿园急需要“热爱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理念新,具备较强幼儿教育教学技能,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富有爱心、耐心且细心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的立身之本,学前教育学生就应该具备以下的技能:

1、扎实的理论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先应具备从事学前教学工作及其相关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其次需要有分析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实际问题的本领。要想掌握这些能力,必须牢固掌握学前教育学原理、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科学教育等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在课堂中仔细聆听教师的讲授,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会贯通,比如在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探讨等等。

2、过硬的职业能力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们越发重视幼儿素质的培养,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受到良好的教育,多方面的发掘幼儿的特长,并培养幼儿的兴趣与爱好,这一切都要求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如钢琴、美术、声乐、舞蹈、语言等,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不断积累与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从而为之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全面的专业素养

综合能力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而它的强弱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关键内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会进入各个幼儿园担任教学、保育等不同职责的教师工作。幼儿园是一个集体,集体的健康发展需要集体内部个体的共同努力,只有合作无间、上下一心、团结协作,才能使幼儿园运营正常,形成管理合力,达到健康正常的壮大,所以学前专业学生应具备很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另外,创新能力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幼儿纯真、大胆、随心所欲,既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跟不上幼儿的发展,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打破常规,创新性的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与社会发展、知识剧增相适应,时刻把握幼儿的动态发展,尊重其个性发展,并鼓励幼儿在创新过程中勤于实践、不怕挫折,这样才能培养幼儿坚韧、勇敢的良好品质。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技能型相当强的专业,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学习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比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三笔字等,还应更偏重于音乐、钢琴、舞蹈、美术等课程的开展。在音乐课上学习发声理论,准确动听的演唱幼儿歌曲,并配合表演。在钢琴课中学习规范、正确的弹琴方法,并能即兴伴奏,达到边弹边唱的能力。在舞蹈课中练好基本功,学习民族舞及幼儿舞蹈,掌握舞蹈的精髓,培养美感,做到能独立排舞。在美术课中模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学习制作教具、学画简笔画、学习美工、剪纸,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创作图画等。教师在每个阶段做相应的技能考核,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

2、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

“以赛促学”,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技能竞赛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将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竞赛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开展绘画、手工展览,教案设计比赛、幼儿歌曲弹唱比赛,故事大王比赛,幼儿活动设计比赛,自编舞蹈比赛,自编自导儿童剧比赛,以及综合性的汇报演出,充分展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及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出更优质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3、做好幼儿园实习实践活动

第6篇: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练琴;效率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34-01

一、引言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钢琴弹奏无疑是钢琴课学习的最重要的课程,所以,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钢琴练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钢琴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提高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的练琴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弹奏能力,对于教学质量也能够起到提高作用。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存在着很多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提高这些基础差的学生的钢琴音乐功底以及钢琴基本功,同时又可以使钢琴基础扎实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全面提高总体学生的钢琴水平,是如今学前教育工作者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钢琴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太过于陈旧

很多钢琴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是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中专业性强,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以及趣味性,完全无法激发学生进行钢琴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钢琴基础差

之所以进行钢琴课的学前教育,是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钢琴零基础,在进行钢琴学习之前没有任何基础,所以,在钢琴学习中,对于钢琴的理解能力、热爱程度,这些都非常欠缺。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

纵观目前我国的钢琴课学前教育专业授课形式,很多学校在进行钢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采用的教授方式是大班授课的形式,授课方式非常传统,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钢琴练琴能力进行摸底,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材施教,采用清一色的上课方法,而这些方法一般都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抄照搬,课堂上毫无趣味性可言,气氛沉闷。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练琴效率的方法分析

(一)增加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对一样事情有了兴趣,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所以,在进行钢琴学前教育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很多学生在一开始的钢琴学习的时候,都会有较大的好奇心,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有较大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在开始授课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授课,在学习钢琴一段时间之后,如果教师布置的练习曲目枯燥,学生自己本身不喜欢,就会产生退却的想法。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的实际学习情况,尽可能在布置练习曲目的时候选择学生们喜欢的曲目进行练习,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钢琴练琴效率,为培养技能型教师奠定基础。

(二)编制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为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程度来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总体上来说,在学生开始学习钢琴之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截能力,做好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钢琴音乐功底,为以后的钢琴弹奏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进行钢琴初级阶段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针对钢琴练习的基本入门,在教导学生打好基本功之后,要逐步加强学生即兴弹奏、自弹自唱等一些难度增加的练习内容。使学生的钢琴练琴效率能够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为成为一名全方面发展的技能型教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选择切实可行的钢琴教材

是否正确选择切实可行的教材,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接受能力、特长、生理条件以及弱点等特征,因人制宜来进行教材的选择,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教材设置的程序来练习,但是,在进行钢琴教材选择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记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钢琴零基础的,因此,一般选择初级教材进行授课。通过钢琴授课,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钢琴练习之后,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儿歌配合部分钢琴作品进行弹奏,使学生能够达到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的目的,扩大学生的练习量,提高学生的钢琴练琴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为成为一名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教师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在如今学校中钢琴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提高钢琴练琴效率的方法,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教师奠定基础。

第7篇: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幼儿园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Ui }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I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他们能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潜力,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显然,中等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已不能适应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由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来完成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上来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必然要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革。

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子f‘么”更重要。其次,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了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这儿乎涉及到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因此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第四,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了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经验。另外,学前教育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显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师

范性的要求更高。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

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儿方面入手: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

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I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I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转贴于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正如高师音乐、美术专业需要面试,英语专业需要口试一样,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设面试。当然,考察学生艺术素质并非等同音乐、美术专业,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I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I练工作贯穿于高师生就读的四年全过程。第三,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口语表述、体操和队列操练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n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为期一周。幼儿园实习时问一般为8— 10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高师往往也是将幼儿园

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幼儿园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问。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问来保证的。目前大四开始集中八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高师生锻炼和成长的需要,而目_时问过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实习可分为两个时问段,一段可从三年级学习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开始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如,围绕所学教学法到幼儿开设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问,实践高师生综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将幼儿园实习时问延长到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经常带高师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了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上述观点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比例要增加,这必然要重新审视高师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中国幼儿教育史”少外国幼儿教育史”少中外教育史”这三门课可以整合为一门课;有高师将六门教学法合并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门课,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以为目前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等,这些课程之问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删减。

第8篇: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摘 要 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目前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体育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非常类似,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将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活动的基本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改革非常必要。基于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结合从教经验,归纳总结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现状,发现问题,找出改革对策,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职业需要 体育课程改革

我国从上世纪80年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改革,到目前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集体提出“全党全社会要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国的教育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教师体育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现状

(一)体育课程内容与幼儿教师职业需要脱节

目前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没有体现专业的特色,也没有与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相衔接,还是与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基本一致,以至于学生见实习时没有办法参与到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中去。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只是在单纯的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是幼儿园体育活动需要的幼儿基本体操、游戏、基本身体活动等内容较少,在进行改革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在七个学期的体育课中必修结合选修,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业的针对性。

(二)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与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偏离

幼儿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作为幼儿教师应具备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基本体育教学能力。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传统的是锻炼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目标基本一致,幼儿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没有得到培养。我们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和职业发展,制定专业特色目标: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幼儿体育教学基本能力,游戏活动组织能力等幼儿教师职业技能。

(三)中职体育课程与高职体育课程没有贯通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然而中专阶段和高专阶段的体育课程没有很好的贯通,有些体育项目中专阶段开设过而大专阶段又以大量课时开设,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项目少了,能力也就相对比较局限,所以我们要结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中专和高专的体育课程以发展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基本体育教学能力等目标合理统筹体育课程内容。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师范性

学前教育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她们担负着教育祖国花朵的重任,所以作为教师她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在五年学前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会利用自己所学进行教学。目前五年制学前教学专业的体育课只是局限于身体锻炼和技能的学习,而对于学生们如何进行幼儿体育活动的基本教学、幼儿心理生理知识等内容却没有涉及,所以学生们五年毕业后只是锻炼了身体,然而对于幼儿园的体育活动组织却一无所知,导致学生们毕业后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岗位需要,限制了她们的职业发展。

(二)课程目标设置缺乏针对性

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的总目标进行了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方式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在未来幼儿教师岗位中的基本体育能力,然而对于学生应具备哪些基本体育能力没有明确提出,且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没有根据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设置教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发展学生们的进入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幼儿体育活动基本教学能力。

(三)课程评价标准的不科学性

我国教育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评价标准是:过程性评价,评价指标简单,评价理念有碍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指标要多元化,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评价理念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基于幼儿教师职业需要,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改革

(一)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体育活动教学能力还有具备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知识。但是幼儿教师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身体健康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学等社会活动的基础,所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要具备基本的幼儿体育活动教学组织能力。然而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教学时要区别于其他年龄段的体育教育方法和手段,这就决定了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时快速适应岗位需要,对于以后在岗位上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在中职阶段主要进行发展学生体质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到高职阶段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和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幼儿体育活动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幼儿健康知识讲解、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指导,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等,实现园校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加快学生作为幼儿教师的岗位发展。

四、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衔接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师范行与职业性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特征,体育课程不应再继续传统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需要,不断的优化体育课程内容,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作为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第一年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教学目标,可以开设一些田径跑步类的项目和武术项目,还可以加些队列队形内容;第二年可以开设幼儿基本体操,幼儿广播操,幼儿运动卫生知识,球类等内容,可以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开设民族传统项目;第三年可以开设健美操和啦啦操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创编和训练基本知识,用以幼儿园日常早操的指导和创编,还可以有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育教学方法、幼儿体育课程设计等与幼儿园课程相关的课程;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教学实践,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实践给予指导,以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17-21.

第9篇: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音乐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目前学前教育教学的形势,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社会普遍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儿童、课本、教学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着力点放在儿童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方面,实现了“资源整合”与教学改革发展的目的,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普遍教材化,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也要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音乐素养作为人文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前教学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侧重于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进行改革,能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知识,更好地参与到学前教育工作中去。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是培养优秀学前教育人才道路上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障碍,只有越过这道障碍,才能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水平,才能推进国家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压力较大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幼儿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接收的学生缺乏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幼儿师范学校接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就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压力偏大。

(二)音乐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需求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课程包含理论和实操两个方面,教学中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理论方面涵盖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音乐教学法、音乐欣赏等理论;实操方面涵盖实践技能课程、钢琴、舞蹈等。从当前课程设置情况中发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更加偏重于理论方面,对实操方面少有涉及,不符合学生的现实需求。

三、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将音乐教学内容与实际课程有效结合

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在选择教师方面更加注重教师的音乐水准,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个人素养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了做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工作,应将音乐教学内容与实际的音乐课程有效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规划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在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方面进行循环式的教学;其二,在规划课程内容时,除了重视简单的视唱外,还要突出和引入基本的乐理知识。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将教学内容与音乐课程有效结合,可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效实现音乐教学的改革。

(二)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要重视创新音乐教学方法。创新音乐教学方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选用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法、讨论法等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法,并将其灵活应用在音乐教学中,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助力。

(三)优选音乐教材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提高其音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优选音乐教材,保证所选的音乐教材符合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特点。

四、结语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乐器需要不断的坚持,只有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真正掌握乐器弹奏的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是一个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通过合理的教学改革优化音乐教学,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作者:高雅琴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柳潇.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大众文艺,2012(21):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