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袁隆平的事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袁隆平的事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袁隆平的事迹

第1篇: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的心得体会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60余篇。

因为有袁老先生努力,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为粮食问题而困扰,从5亿人口时,粮食从何而来,到今天的14亿人口,粮食已经不成问题!他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明星”。

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对袁隆平院士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今于我们学习袁隆平院士的伟大选进事迹,就是要:

1、要学习他知识报国的信念。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湘西安江农校教书,有一天,他偶然间目睹了“靠田吃饭的农民饿死在田间”的凄惨一幕。好几个晚上,袁隆平辗转反侧。知识分子的火热初心,让他无法漠视因饥饿而消逝的生命。“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带着这个梦想,袁隆平钻研如何用知识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这一钻,就钻了一辈子,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用自己学所,尽自己所能,做好自己承担的事,就是知识报国的具体行动。事不在大小,关键是要心想力行。

2、要学习他尊重科学的态度。袁隆平先生是个科学家,科学家自然有科学家的表达,比如,“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不要搞研究,因为绝大部分的实验都是失败的。”“作为一名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不爱国就不能成为科学家。”尤其这一句,不爱国就不能成为科学家,就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3、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的精神。袁隆平曾经说,“人出名了,官做大了,自由度就越来越小了。”“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但是钱来路要正,而且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钱等于没钱。”“对于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袁隆平先生的眼睛和心都是清澈的,如果被名利迷住了眼睛和心,他怎么会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呢?

4、要学习他大度人生的乐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简单的态度问题。人生很复杂,人简单一点人生的意义就不复杂。袁隆平先生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很多,比如,“快乐的秘诀,就是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会到达光明的彼岸。”“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好一颗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我是70多岁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

袁隆平先生走了,他的精神还在。让老先生放心,最好的纪念就是记住他的这些教导,实践他的这些教导,尤其重要的是:

第2篇: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平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平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平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平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平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平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平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平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平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平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平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平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2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50多年来,他不畏艰辛、执著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院士不仅是中国的袁隆平,也是世界的袁隆平。

   陈至立说,袁隆平院士为科学界作出了表率,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他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一位德学双馨的科学家,他的永不满足的科学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他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研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陈至立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的像袁隆平这样的专家。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着眼长远、奖掖后学、汇聚人才的团队精神。

   刘延东在座谈时说,袁隆平院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对国家和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方面也作出了突出成绩。我们要在广大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向袁隆平院士学习的活动,使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继承优良传统,搞好政治交接,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3    国电集团和国电科环集团党委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向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同志学习的活动,并下发了《袁隆平传》一书,我怀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开始翻看了这本以政治教育读本身份出现的书籍,但是,它传奇的色彩,丰富的内涵和感人的事迹立即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将它读完。袁隆平同志的传记,他代表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和高贵品质。

第3篇: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道德模范。这个城市有了他们才更加美丽,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洗却了心灵的污垢,诠释了道德的真谛。

   我就认识这样一个人。这位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的特等发明奖。

   年过古稀,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袁隆平依然坚守在一线,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田,上午9点半到10点半,下午3点半到4点半,是他固定到试验田的时间。越是打雷刮风,越是下大雨,他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因为那是检验他的“宝贝”的关键时刻。袁隆平告诫助手们:“搞科研,要有一种在国际上争先的精神。就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人家后头。”他要的就是抢占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制高点。袁隆平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新世纪的第一年,超级稻首期亩产700公斤的目标顺利实现。

   袁隆平同志等是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做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献。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挠,乐于助人,甘于奉献。

   最新 2021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个人心得体会范文2

   通过认真学习过道德模范事迹之后,我的“榜样”词典里又多了一些像刘国红、李远红、李泽英、白凯、颜昌峰、万权红等36名这样闪光的名字!从而有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动、翻腾。我十分感动于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业绩;感动于他们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于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感动于他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标兵。

   通过学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业务争创一流业绩的精神。

   模范的事迹告诉我,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争创一流的干劲。刘国红是贵阳市公交出租汽车公司四车队三班班长,一名的普通的士司机。多次在营运中做好事、见义勇为。李远红带着许士强改嫁,和现任丈夫蔡德全开始共同抚养幼女,照顾瘫痪前夫,演绎了一段感人的真情故事。“保姆妈妈”李泽英带着卓遵琴抛下的卓欣和卓欢(双胞胎弃婴),艰辛地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如今卓欣和卓欢慢慢长大了。现在,她带着姐妹俩和自己的孩子,用汗水和劳累兑现自己的承诺。是一名贵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村民。他平常就乐意帮助和关心别人,他始终认为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义勇为是人间正气。近六年以来,先后抓获抢窃手机、项链、耳环的犯罪分子就达9起。他总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精神去和一切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感人故事等等。

   二,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工作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在工作中很多细节不容忽视,唯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业务精湛,兢兢业业,他参加工作后,在基层工作,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学习老同志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受到大家一致赞扬。他们除正常工作时间外,常常中午不休息,夜晚加班,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他终于病倒了,在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关怀鼓励下,最终转危为安,完全康复,创造了生命奇迹。

   三,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坚守忠诚的品质。

   坚守忠诚是一种习惯,是忘我的投入,是创新的前奏,是一种道德信念,他们对待工作一直是坚守忠诚的态度,他的工作环境艰苦,办公条件差,生活清贫、枯燥、寂寞但这些都没有让他退怯。他每天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都坚持学习水文业务知识和专业理论,记录大量的读书笔记。长期的勤奋学习、刻苦练兵,他做出了自己的成绩,曾两次在全国大赛上大显身手。他勤奋敬业,不懈追求,平凡的岗位见证了水文工作者的奉献和忠诚。

   四,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的品质。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然而张宗良的事迹告诉我们,一辈子做好事再难,他也要做!张宗良多少年如一日地照顾一个非亲非故的老人回保才,回保才老人是一名受过伤的残疾军人,在中失去了左臂。张宗良从小就崇拜英雄,崇拜那些在战争时期扛过枪、立过功的抗战英雄。了解到回保才不幸的经历,他真正的走进了他的家,冬季为回保才老人买煤取暖,夏季为老人做足防暑防雨工作,每次去老人住的地方他都要把所有生活垃圾都清理干净,每一个节日都提前为老人准备好过节的东西,数年如一日,成了老人家里的义务维修工和服务员。

   我作为一名教师,在经历这次精神教育和学习后,像是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明确了如何做好教育管理,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最新 2021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个人心得体会范文3

   通过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以他们为榜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营造知荣辱、讲义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我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先进人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说明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炼他们那样不张扬,默默奉献的个人品质。

   三、要学习他们工作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第4篇: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一、找准切入点设置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我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特别注意发问的技巧。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这样两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创设问题语境,引学生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简单化,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又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设计问题要注意渐进性,引导学生的求知欲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我采用了阶梯式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大堰河是一条河?还是一个人的名字?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找答案。再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母亲?而写他的保姆?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在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

四、设计问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5篇: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对策

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利用生命科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优秀的科学素养。

一、进行生物科学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而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及科学的思维模式,形成科学的观点,树立科学的精神,即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生物科学史教育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总之,通过开展生物科学史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生物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中的优势

要让学生拥有探究性学习的思维过程,就必须让学生首先拥有探究性思维的意识和理念。而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过程,正好再现了这一系列思维过程,让学生可初步“依葫芦画瓢”式的形式创新探究的思维模式。如遇到一个事实现象:

(1)如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端倪,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2)如何通过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做出假设;

(3)如何通过制订实验计划来收集素材,并实施计划,得出实验结论;

(4)如何对其实验结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和评价交流。

学生只有在这种思维品质的指导下,才能谈得上“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史教学再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通过科学史中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可以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式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这样的教学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科学思维。生物科学史中有众多科学家对生命世界探索的精彩片段。良好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应该是从中选择了恰当的材料,运用了恰当的手段,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似乎身临其境,从而获得众多启示的教学。例如:新教材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萨顿和摩尔根两位科学家分别应用“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科学思维,最终把抽象的“基因”具象地定位到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原来教材“基因的载体是染色体”结论式教学变为探究性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好该节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思维。

三、如何进行生物科学史教学

1.通过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首创“三系杂交水稻”和研究“两系杂交水稻”。为了培养高产、优质的杂交稻,在发现雄性不育系水稻后,科学家做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合,结果还是不令人满意,他没有气馁,?与他的助手们走进水稻王国的茫茫绿海,去寻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通过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科学家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执着追求,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以及潜心研究的艰辛,同时认识到科学成果并不是上帝的恩赐或是侥幸可得,而是要通过无数的失败和长期坚持不懈的科学实践才能获得的。同学们在对科学史作出理性的评价与分析的同时,也接受着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从而使教学具有生命活力。

2.通过生命科学史,教育学生如何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培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遗传学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的孟德尔是一位具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他用豌豆实验的结果了性状遗传理论和融合理论,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创立了遗传学。他通过杂交建立的分析方法,至今还在广泛使用,与细胞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数学统计方法构成现代遗传学研究的四大方法。

第6篇: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一、生物学教学中应重视结课的功能

课堂结课是新授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1.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结课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

2.知识系统,承前启后。

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3.指导实践,培养能力。

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或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知识的运用巩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质疑问难,发展智力。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5.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

另外,新颖的结课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有助于师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和功效

结课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1.归纳总结

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2.布惑置疑,再起波澜

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3.首尾呼应

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以不小的惊奇。

另外,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4.讨论比较

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5.达标巩固

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6.设置悬念

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在某些课之结尾,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7.妙设歌诀

达标巩固练习或布置作业,是生物课堂常用的“收尾”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厌倦。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则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收尾”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8.冶情励志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联系我国明代杰出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头戴斗笠,肩背药筐,“东西南北中”,江湖田野山村处,搜罗百氏,访采四方,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业迹。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作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

诚然,“画龙点睛”无定式,但它的精心设计与草草收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生物结课应注意的问题

结课的方法很多,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在结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科学准确性。

结课要以科学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开河。

2.明确性。

结课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或从重难点拨,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予以引导,针对性强,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言简意赅富启发性。

结课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炼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收效良好,意味隽永。

4.趣味性。

在设计结课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5.恰当紧凑。

学生实践活动及内容要安排合理恰当,要求明确,作业数量恰当。结课环节的安排要紧凑,不要拖堂。

6.多样性。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它要求教师匠心独运,既要知常又要晓变。因此,在设计结课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的难易,学生的特点等各方面情况,形式要新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结课时,各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

第7篇: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地来渗透德育知识,让学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学习的同时,能更多地将德育内容学习渗透,更好地把握住“德”。

一、德育与教师

首先是教师的热情。以老师积极进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来感染学生,以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精神来熏陶学生。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以蓬勃的朝气和热情感染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热爱学生,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申到对生活的爱。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其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言教不如身教。作为育人的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英语教师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语言、文化、民族习惯、风土人情的窗口。所以,我们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技能。教师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信”以及对老师的“爱”,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学师为”,教师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德育与英语教学

根据英语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优势,要进行德育的渗透,就要去挖掘和整理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将两者结合起来,德育能在英语课堂中和谐进行,英语课堂也就能够充分发挥德育功能。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条件,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把德育贯穿到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在英语教材里,有很多富有爱国主义等教育意义的课文,以这些课文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为祖国做贡献、为社会增光的远大理想。如人教版必修一的Nelson Mendela,必修三的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等文章,我们通过Mendela的伟大事迹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袁隆平经过自己的辛苦努力解决了中国人多粮食少的问题,主要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高尚的友谊情怀是一个人优良思想品德的标志之一。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真诚的友情显得尤其珍贵。必修一的Friendship是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Ann把日记当作自己的朋友,向她倾诉心声。由此我引申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交友,以及交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学会倾听朋友的诉说,力所能及地帮助朋友。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必修三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一部英语话剧,可诱导学生根据剧情自己排演话剧,把书本内容活灵活现地搬到生活中,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了解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地位等级的重要性。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对环境的爱护。人教版必修二中Wildlife protection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可以要求学生以这个为主题,关心动物,关心地球,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在学习Global warming 时,让学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谈他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事情,这样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的参与欲,又达到了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目的。

在具体教学时,见缝插针、点滴渗透,使思想教育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形成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情感品质及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情感。

总之,德育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把德育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同时我们要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钻研教材,细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不失时机地、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积极因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挫折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随着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的特点。这样,学生动手参加实验的次数和机会多了。实验多了,又不能保证实验百分之百的成功,因此,如何加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挫折教育至关重要。

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可能摧毁人的自信,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一蹶不振;也可能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者猛醒,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更张;它能砥砺人的意志,使之更成熟、坚强;它还能激励人发奋努力,从逆境中奋起。而一直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往往普遍缺少面对挫折的勇气。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让学生拥有乐观豁达的态度,再让小小的挫折常常降临,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失败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战胜挫折,重新建立自信。

一、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挫折教育的实践探讨

1.通过名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没有酸甜苦辣的人生就成了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如果我们的学生一直坐在“顺风船”上,沉浸在温暖怀抱之中,周围充满溺爱、迁就、包办的氛围,那他们就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失去面对逆境的勇气,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很容易沮丧、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为了让他们懂得有挫折的人生才是真实的、完整的,我列举了一些名人的事迹来引发学生思考。

(1)孟德尔持续种植了多少年的豌豆才发现遗传规律?

(2)珍古德独自一人在非洲森林里研究了多少年的黑猩猩?

(3)你能说说被誉为“米神”和“当代农神”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吗?

通过对这些科学名人的事迹介绍,引发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反思。挫折可以教育人、磨炼人,大凡成才者,几乎都是经过挫折磨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的一生中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逃避挫折是不现实的。

2.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心态,增强他们的耐挫能力

生物实验课上,学生在做“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时,有少数学生没有领会实验技巧,反复多次都不成功。有人取的总是些残渣,有人不小心把口腔刺破,有人盖盖玻片的时候总有气泡产生,有人对着显微镜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细胞。大家开始抱怨起来:“本来对生物实验还蛮期待的,没想到这么难做,以后还是别做实验了。”我看到那些失望的脸,只能暂停实验,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爱迪生在寻找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后,才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实验成功与否,有大半的原因取决于你对待它的态度,你是愿意在失败中沉沦,还是会越挫越勇呢?

学生听了这番话,一致认为要发扬爱迪生寻找灯丝的精神,在困难面前绝不能退缩,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藐视挫折,寻求跨越挫折的方法,而不应怨天尤人,失去信心。

3.正确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迈向成功

中学生物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材料问题: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

(2)试剂问题: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3)步骤与操作问题: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只有认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删再次实验时获得成功。

二、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帮助学生调整情绪

1.引导学生正视挫折

在挫折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让学生明确并认同挫折成就人生,挫折处理得好往往就会成为他们走向新天地、进入新境界的起点,是人生的一种“特殊财富”。如教师可组织学生欣赏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后克服重重困难写下的不朽名曲,接着让他们就“挫折与成功”展开讨论,以此培养其正确的挫折观,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人生道路是坎坷的,使他们懂得逆境更能使人成才。

2.帮助学生调整情绪

学生受挫后易产生不良情绪,这时教师要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多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

总之,挫折是人生中的重要经历,抗挫折能力应该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正确对待挫折的能力,教会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学生在顺境与逆境中都能够健康成长,收获成功与快乐。

参考文献:

[1]高云.中学生挫折教育初探.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司海明.中学生物学实验失败原因分析.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05).

[3]苗晶.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小学时代,2011(4).

第9篇: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1 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

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最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教师也感到力不从心,虽有明确的道理、令人信服的结论,但很难打动学生,当然也不易理解和运用。要做到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让学生“明理导行”,培养兴趣是前提。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文字、音像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做出鼓励性评价。如讲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课时,学生竞相在展台上展示搜集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图片,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片断,“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图片等,主题鲜明,生动感人;在讲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过程中,学生以准备的音乐光盘《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作为背景音乐,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堂课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留给学生的记忆却是深刻的,既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思想上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2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引用的事例,往往只用语言叙述,或在黑板上简单抄写,既影响学生的听讲,又耽误课堂时间,特别是具有对比性的漫画、图表更难以显示,而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在展台上通过大屏幕将图表、图片全景展示,再配以适合的背景音乐,学生在视听中感知材料、理解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生动事例,来说明某一问题,是常用的方法。而将选取的事例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学生拓展知识,信息技术又起到独特的作用。思想政治教材中每课有若干框题,每节课一般涉及一个框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去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包括有条件的学生下载一些网上信息。教师利用校园网的信息平台和相应课件,进行生动直观教学。选取的事例力求鲜活典型,贴近生活和学生实际。

感受成功、感受鼓励,是学生欢迎的成功做法,为此,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主动创造的情境。信息技术在鼓励学生探索与追求知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如讲授“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基本国情内容,既有材料分析,又有结论验证,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情景判断,采用当场评分或评价正误的方法验证知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集体讨论或个人观点去回答相关问题,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幸运52》和《开心辞典》节目。学生答案正确,则会听到悦耳的音乐。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到闯关的喜悦,从而增强进一步参与求知的欲望,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信息技术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快乐。

3 网络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能最

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可理解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模式的弊病是: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往往被忽略,甚至被压抑,较大地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传统思想品德课缺乏信息反馈与交流,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意识薄弱,只能是培养了一批“知识”型人才。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当前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有丰富知识和较高创新思维能力一个重要途径,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

4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活现榜样形象――强

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

例如,笔者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笔者就号召学生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同时,笔者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他们被一些人物的事迹深深震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学生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应。

5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实现智育和德育、美

育的统一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诸方面的共同发展。对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而言,思维活跃、朝气蓬勃,但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的熏陶,缺乏是非的判断和辨别能力。在中学生成长的这一关键时期,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德育内容是靠教师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缺乏必需的信度和感染力。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政治教学智育和德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