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的性质范文

循环经济的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的性质

第1篇:循环经济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水利事业

一、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意义

新时期构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无论是对水利项目建设本身,还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目前来看,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受市场环境、社会制度和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为了实现健康的发展,就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治和经济措施,通过二者的相互配合,建立起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其健康发展,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更好地发挥水利经济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产品是供电和供水。新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生产生活中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发展能为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提供充足的水力资源和电力资源,同时也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水利经济是国家的基础性经济,长期以来都受政府的影响和控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经济环境影响下,水利经济也需要摆脱传统发展道路的束缚,走新型发展道路,即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但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众多的障碍,这就要求水利经济在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必要地改革和完善水利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要减弱控制水利经济发展的力度,要以水利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推动水利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还需要充分发挥监督市场经济的作用,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稳定市场经济秩序,为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水利经济要享有企业的经营权。水利经济在市场发展的过程当中属于分权经济,政府要把握好控制力度,使水利企业享有自主经营权,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水利企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是为了更好地振兴苏北地区,加快沿海发开,并推动苏北地区迅速崛起而建设的项目,旨在更好地支持并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整治受污染地区的水资源。同时,该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还能推动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实现良性发展,增加港口和临港产业的供水量,确保疏港航道通航水位满足实际需求。对构建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2.借助技术力量

在发展水利经济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为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水利单位需要和国家水利工程研究单位合作,加大技术投入力度。通过研究新的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手段,有效改进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水资源勘探等技术手段,并逐步完善节水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循环发展。(2)水利企业还需要通过引进技术人才、技术培训等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发展的目标,通过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推动水利经济的发展。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就充分发挥了技术创新的优势,实现这一项目的顺利完工,并发挥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该工程全长190公里,在我市境内全长150公里,总投资10亿元。该工程建成后,新沂河以南工程送水规模为50m3/s,改善后河南泵站进入蔷薇河送水规模为30m3/s,过蔷薇河地段向赣榆县送水规模为30.6m3/s。

三、结语

水利经济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人们生产生活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水利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要想克服困难,就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本文基于此,并结合工作实际,以具体工程为例,简要分析水利经济如何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帮助水利经济在今后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循环经济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能源;清洁利用;低热值煤;循环经济

绪论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次性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增加原煤入洗率,是实现煤炭工业高效、洁净使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煤炭循环经济园,秉承循环经济园的“3R”原则,但不同于传统的煤炭利用和加工模式,资源利用更合理,实现资源开采和利用“吃干榨净”,杜绝煤炭开采“二次污染”情况的出现,对地方能源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重点研究以县为范围建立新型低热值煤循环经济园,覆盖原煤生产、洗选、煤矸石利用、生产废水循环利用、灰渣利用等煤炭生产和利用过程,重点研究在缺水地域的发展方向。贵州省毕节市,区域内有富含煤炭资源的织纳煤田,以织纳煤田内的纳雍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煤炭开发利用的现状,研究在区域资源开发的政策指导下实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洁净使用的途径。

1、区域煤矿生产现状

本区域煤炭产量全年超过1200万吨,煤质优良,但原煤入选率偏低,目前原煤主要用于电厂发电和对外销售,无煤化工项目,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大,工业增加值低,产业链缺乏突破口。煤矸石产量每年可达到120万吨,利用率不高,主要是用于地基填埋,有很小一部分用于砖厂烧制实心砖,对环境污染严重。在国家大力提倡洁净能源生产的趋势下,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产出收益,实现资源区域内转化,缓解环境压力,是区域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技术开发管理包括为采煤提供先进科技设备的软、硬技术是生产管理组织生产活动,实现计划任务必备的前提条件。销售管理必须及时向生产管理部门提供市场所需的产品品种和数量信息;生产管理部门则决定了销售管理部门能否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合格产品。指对执行生产计划任务所进行的管理工作,主要内容有进度控制、安全控制、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工作:生产准备进度的控制、原煤生产控制、地面洗选加工控制、设备与井巷维修进度控制、重点工程的控制等;安全控制工作:火、水、瓦斯、顶板、煤尘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控制,各种安全规程、安全制度、安全措施执行情况的控制,预防与处理各种事故的控制;质量控制工作:包括各种工程质量标准的控制、产品质量的控制、各项工作质量的控制等;成本控制工作:包括劳动力消耗、物资消耗、动力消耗、费用支出等各种生产性费用的控制。

2、发展制约因素

纳雍县地处贵州省西北、毕节市东南部,乌蒙山系东南麓,区域范围内煤层赋存较稳定,构造较简单,开采条件较好,运输方式主要是汽车运输,交通运输条件差,水资源匮乏,对于传统需要大量水资源的原煤洗选项目,缺乏支撑资源,导致原煤洗选发展缓慢,只有极少数煤矿建有小型洗煤厂,原煤生产缺乏增值空间,低热值煤更是无人问津。

3、构想

根据国内煤炭生产市场需求,国家环保政策、节能降耗需要,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3.1建立区域洗煤厂,提高原煤入选率

目前纳雍县原煤入选率偏低,全县原煤入选量不到产煤量的50%,纳雍县东西长4-42km,南北宽4-40km,总面积950km2。可以在园区内建立洗煤厂,将煤矿产出的原煤集中洗选,优质煤用于销售,将低热值煤和矸石用于他用。可使用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分选机或复合式干法选煤机床,这两种洗选都是属于用水量偏小的洗选。

3.2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供热发电

循环流化床锅炉,适用热值在6270~12550kj/kg,含碳量在20%以上的煤矸石、贫煤、劣质煤等低热值燃料,在燃烧室内加入石灰石进行脱硫,脱硫率可以达到90%以上。燃烧温度只有850℃,在燃烧室内通过三次进风,使燃料循环多次燃烧,燃烧效率可达到88%,同时,在锅炉内多次循环燃烧,抑制了氮氧化物的生成,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冷凝器进行收集,燃烧尾气符合国家工业废气排放标准。地方煤矿开采普遍存在“挑肥拣瘦”的现状,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很大一部分的贫煤和劣质煤,因为开采价值不大,煤矿企业都选择放弃开采。使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可以将这一部分资源开采用于发电,避免资源浪费。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产生的热力,供发电机运转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冷凝器进行收集,用压缩-冷凝法制成工业液体二氧化碳,可用于制作干冰或进一步提纯使用。产生粉尘通过布袋式除尘器进行收集,与锅炉灰渣一起用于建材生产。

若纳雍县区域内煤矿全部生产,每天大约产生3600吨煤矸石,每台锅炉每天可燃烧600吨燃料,若选用中型设备3-6台,可以完全消化每天产生的煤矸石和低热值煤。根据燃料发热值高低调节燃烧量,每小时能产生400吨热力,可带动70MW发电机组一台。可以充分利用煤矿企业产出的煤矸石、劣质煤等低发热值资源,避免流入环境,造成污染。生产的电力可并入电网使用,也可作为园区自用,当燃料量降低时或电网调峰时,可以根据燃料量选择设备数量,避免出现停机的状况。

3.3废物处理

环节与工序的协调和配合,是生产过程组织的基本内容。其目的在于合理组织和协调各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关系,以做到稳产高产和建立安全正常的生产秩序。对于废物的处理工作而言,园区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其中含有部分硫化物,经过净化后可作为化工用水循环使用。园区内原煤利用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矸石燃烧产生的灰渣,其中含有氧化铝和氧化硅,可利用作为新型建材使用,避免进入环境造成污染。

3.4区队生产管理

区队生产管理工作应该执行矿上下达的生产任务,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本区和全矿的生产计划任务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执行各项规程和各种标准,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和质量标准化目标的实现;合理组织生产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矿井生产持续、均衡、稳定、有序进行;合理的劳动组织与劳动工资分配,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技术和经济管理,不断减少各种消耗,降低成本;技术进步,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促进矿井生产现代化的实现;加强基础性工作,迅速、准确、全面地为矿井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生产技术过程的原始数据。要搞好生产过程组织,必须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的位置,严格工程质量标准和安全质量标准,贯彻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尽一切努力搞好安全生产。

4、结论

通过建立新型低热值煤循环经济园,根据地方资源特点采用适宜的设备,可以提高原煤入选率,合理利用资源。将劣质煤及煤矸石用于发电,提高了能源使用率,转变煤炭生产只限于原材料销售的利用现状,实现原煤就地洗选,就地利用,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和能源利用率。转变现有的能源工业模式,避免生产污染,实现绿色能源。减小原煤市场波动对煤炭生产的影响,对于地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鸣林.中国煤的洁净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第3篇:循环经济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精神疾病;双重诊断;药物滥用;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04-02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的转变,竞争的加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10年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已超1亿人,其中重型精神病患者超过1800万,而得到良好治疗的不到15%。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1]。

在精神病患者中存在一部分比较特殊的情况,他们同时存在物质滥用疾患和精神疾病两种不同症状的诊断,我们称之为双重诊断(Dual Diagnosis)。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TR)中均包括了物质依赖及其所致的精神障碍,亦即认为药物滥用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而随着对双重诊断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现今、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学专家将物质滥用疾患与精神疾病独立看成两种不同的诊断,认为双重诊断即物质滥用共发精神健康疾病(cooccurring substance related and mental health disorders)[2-3]。

1物质滥用疾患-精神疾病双重诊断防治工作现状

双重诊断于文献史上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发展的历程中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双重诊断的监测。根据美国物质滥用及精神健康服务管理部门(SAMHSA,2005)的相关统计,药物滥用病患占美国总人口数的9.35%,其中有19.67%在过去十二个月内至少患有一种精神疾病。另外,美国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在双重诊断的患者当中,只接受精神病治疗服务的占34.4%;只接受戒毒治疗服务的占4.1%;同时接受精神病及戒毒治疗服务的占8.5%,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竟占53%,可见,还有超过一半的双重诊断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4]。而在我国,只有香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统计,据统计数据显示,香港一戒毒院2007至2008年共收治150名戒毒者,其中五分之一需固定接受精神病的治疗。而大陆相关的调查研究非常少,社会对双重诊断缺乏重视性。特别是在云南,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一直是泛滥的重灾区,吸食实质上就是对品和的滥用,由吸毒诱发精神病的案例更不在少数。

2双重诊断发生原因及相互影响

药物滥用疾患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综合起来可能有六种相互关系的存在:

(1)因过量用药导致急性的精神病发;

(2)因戒毒而出现的戒断症状继而诱发精神病症状;

(3)长期药物滥用导致精神病;

(4)精神病导致药物滥用;

(5)精神病和药物滥用属于偶然共存;

(6)精神病和药物滥用都是共同受到第三因素所影响,如遗传倾向或环境因素[5-8]。

而在实际医疗服务活动中我们发现,我们面对的双重诊断问题似乎更复杂,我们所面临的是由于吸毒或戒毒产生的严重幻觉等精神病症状或戒断综合征诱发精神病的患者在接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后又继发药物滥用疾患的情况。药物滥用药物滥用,这种模式反映出一种恶性循环状态,两种病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但学术界对双重诊断的看法仍存有较大争议,其中一种观点“医疗观点”(medical perspective) [9]将物质滥用定义为“持久和会复发的疾病”。这种从疾病角度出发,认为患者不是任意滥用不同的物质,而是有选择性的针对物质的药性和效果来选择,是一种“自我药疗”(self medication theory,Khantzian,1985)的过程,表示对双重诊断的理解。但药物滥用是一个复杂,牵涉到生物、心理及社会学的现象,“医疗观点”仅考虑了生理因素对药物滥用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我国由于吸毒诱发精神病的患者中,一部分转而开取药品做替代毒源,另一部分是由于监护人为缓解患者病情所带来的不适症状及减轻照料负担所导致的药物滥用,患者本身并没有积极、自主选择的能力。而第二种情况在云南一些偏远贫苦地区表现特别明显,监护人普遍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加之家庭能力有限,对患者都采取不定量、大剂量的药物控制,并没有任何的康复训练。

3防治措施

面对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但作为患者得到特殊药品的唯一环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深知肩负责任的重大,特别是我国目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还多以药物控制为主,康复训练为辅,药物的使用直接关系到病人病情的发展,所以合理严格的用药指导能在降低双重诊断恶性循环中能发挥明显积极的作用。

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药剂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其职责,在开展各项药学服务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对药物使用的监督及指导,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严格遵守使用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处方限量及过量服用精神药物的严重危害明确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在有条件的医院,要充分发挥现代药学管理的优势性,突出网络在药房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建立病人信息电子档案,对病人开药情况进行跟踪,门诊病人开药,联网系统同时显示该病人最近一次拿药情况,包括时间、诊断、药品名称及所开剂量,方便药房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没有条件的医院,药房工作人员发药时应认真核对病人病历本信息,杜绝患者连续多日开具大量药物。

药学工作者还应加强和临床的交流,对医师是否存在开具大剂量长期医嘱及处方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开展治疗药物检测,通过现代化的检测仪器对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各种药物的优缺点,对双重诊断患者建议使用成瘾性低,安全性、耐药性高的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等取代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10]。

医师在接收双重诊断患者的时候,对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全面,除了吸毒史外,心理社会因素、精神障碍史、家族史均很重要。治疗时不能一刀切,要采取有顺序的治疗模式,患者首先接受精神病或物质滥用其中一项的治疗,待获得进展后才转入另一项的治疗[11-12]。

4结语

避免药物滥用,降低双重诊断恶性循环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仅靠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全社会都应加大对双重诊断的重视力度,形成联动,才能真正有效的降低双重诊断恶性循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的报告,2010

[2]Kandol BD: Longitudinal Research on Drug Use:Empirical Find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Wasnington D.C. Hemisphere Pablishing,1978

[3]Cockett R: Drug Abuse and Personality in Young Offenders. Butterworths, London, 1971

[4]Weaver T et al (2002), Co-morbidity of Substance Misuse and Mental Illness Collaborative Study (COSMIC), Department of Health/National Treatment Agency.

[5]Griffin ML: Arch Gen Psychiatry, 1989; 46:122-126

[6]Rounsaville BJ: Arch Gen Psychiatry, 1982; 39:161-166

[7]Rounsaville BJ: Br J Psychiatry, 1982; 141:437-446

[8]Glass IB: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addiction Behavior, London, 1991

[9]Robert E. Drake, M.D., Ph.D., Michael A.Wallach, Ph.D., Dual Diagnosis: 15 year of progress

[10]郭艳梅,杜波,崔泽,等.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调查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 31-32

第4篇:循环经济的性质范文

统计认识世界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统计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统计调查,然后经过加工整理形成数据资料。从实际出发,保证统计资料的客观、全面、准确,是统计客观性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指导原则。指标体系设计既要把握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更要了解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反映循环经济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决策依据。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创新。当前,各方面对循环经济所强调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因废弃物的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损害,都具有共识。但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上有很大差异。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废弃物的问题开始,向生产领域延伸,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都有较快发展。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减少企业资源投人,减少了生产废弃物及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中观层面指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也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生产中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在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和减少废弃物处理费用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宏观层面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如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丹麦、荷兰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加坡、韩国等高收人国家,都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目前发展清洁生产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发达国家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做法。我国推行循环经济最先从工业领域开始,实践手段从传统的“三废”综合回收利用,到提倡“清洁生产”和15014000认证、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明确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国务院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法规性文件,国家发改委侧重于引导生产环节废弃物的再利用,提高资源综合使用效率;环保总局侧重于从控制废弃物排放量(废物、废气、废水等)的角度来实现无害化。这些标志着我国进人了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阶段。从上述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指标体系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就应该统筹考虑以下两方面:

1.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发展方兴未艾,在我国则刚刚起步。因此,设计指标体系既要有超前性,同时要注意国际可比性,以有利于发挥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2.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统计指标体系也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应重在建立,待后逐步完善,从我国实际出发,既反映循环经济的项目投人、规模数量和经济效益产出,又要反映资源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环境效益产出。

二、体现总体性,结合经济社会环境整体设计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现象具有广泛复杂的联系。统计虽然也注意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某些个体事件,但更把某一方面性质相同的事物作为总体研究,其目的是更深人地把握规律。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原理,归纳事物的总体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根据统计的这一特征,指标体系设计要全面认识循环经济的性质,把它作为一个总体,在广泛复杂的联系中揭示其本质特征。循环经济的总体性质体现在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循环经济以高素质的劳动力、高级化的产业结构、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它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不断提高、社会进步和稳定,以及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改善,实现“三赢”发展。依据上述循环经济的总体特性,指标体系设计要从经济、社会、环境整体出发,考虑以下方面:

1.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要和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和谐社会指标体系通盘考虑,相互衔接。也就是说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社会和谐上。

2.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要采用一系列关联指标,反映其在GDP增长方式转变、生态环境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方面的贡献度。

3.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要能转化计算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并把这一指数作为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突出数且性,紧扣循环经济的本质设计指标体系

一切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体。然而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统计正是通过数量认识世界,数量性是统计的最重要特征。统计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要遵循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质和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现象的质量特征。因此,指标体系设计要紧扣循环经济的本质,通过数量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强调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以减量、再用、循环为原则(所谓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为中心,从生产环节人手,转变传统工业社会的“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增长,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兼顾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互利。为了定量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根据上述循环经济的本质,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

1.从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废弃物的排放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根据减量、再用、循环原则选择指标进行描述。

2.从消费环节进行描述。主要指生活垃圾的排放和回收处理等。

3.对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重点调查描述。

4.选择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废弃物进行典型调查描述。

四、注重可行性,按推行循环经济的需要设计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的推行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的各个层面,还涉及到许多技术、市场的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一个阶段是我国推行循环经济的关键时期,设计指标体系要从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推行出发,反映循环经济的进程和循环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与此同时,统计不是万能的,指标选择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要做到既重点突出,又充分考虑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保证指标体系在使用和操作上是可行的。根据可行性要求,从推行循环经济的需要出发,指标体系设计要关注以下方面:

1.产业生态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明确核心产业是统计循环经济的关键。各类产业或企业间具有产业关联度或潜在关联度,各产业间的物质流形成产业生态链。如果产业间没有关联和关联潜力,就不可能形成循环经济。同时,产业生态链中必须确定一个资源稳定、具有发展前景的核心产业。比如青海盐湖资源开发,把钾肥确定为核心产业,利用钾肥生产的废弃物发展镁、铿等产业,就要作为循环经济产业统计。

2.政府政策导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条件,指标体系要及时反映政策的导向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行动,需要政府的倡导和积极扶持。尤其是循环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工具主要有: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优惠;制定环保评估标准、排放的技术规范及工艺规程;政府以绿色采购和投资来推动生产者生产环保产品;引导、推动并规范循环经济企业,通过合作、收购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其竞争实力。指标体系应反映其中重要政策工具的效应。

3.市场机制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充分条件,要关注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本能。若产业生态链要正常运转,除了政策导向外,重要的是健全市场机制。指标体系要反映循环经济产品市场份额和价格变动对利润的影n向。4.发挥部门统计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循环经济统计指标的许多统计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要将政府统计局的数据与部门统计数据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部门数据,加工现有数据,增加必要的专项调查经费,尽量减少基层统计部门的负担。

五、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渠道

1.指标体系框架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由发展条件、发展规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4部份组成,共18项指标。每项指标数值设当期实现值、基期值和增减百分比。基期可选上年或某一重点年份,根据基期选择不同可分别反映单项指标当年或一个时期内的变动情况。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综合反映循环经济整体发展状况,采用综合评价分析法计算。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二名各指标增减百分比x权数

2.指标权数赋予说明

权数在计算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中起到权衡轻重的作用,权数越大说明该指标越重要。根据指标重要程度,18项指标分别赋予10、6、4、2的不同权数(详见附表)。首先,增加值是反映循环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结合GDP资料可进一步分析计算产业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资源综合产出率、生产污染物排放减量、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率,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的减量、再用、循环原则(所谓3R原则)。这4项是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分别给予最大权数10。其次,投资额、销售额、实现利润,反映循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保证程度和经济效益;万元GDP能耗、水循环利用量、生活废弃物资源化率,与3R原则紧密相关,尤其是说明能源和水这两大紧缺资源的节约程度,所以这6项是主要指标,权重分别为6。再次,研发项目数指标反映科技对循环经济的先导作用;产品种类产量反映循环经济的行业品种分布广度,它也体现产量规模,但规模的大小主要在增加值中体现;从业人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规模,这里主要用来辅助说明社会效益;能源原材料占工业成本比重主要也是辅助说明效益状况,这4项属于次要指标,权数分别为4。最后,政府扶持资金、税收优惠二项指标反映发展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条件更依赖于市场份额和价格,这一点在销售额、实现利润中也能体现;循环经济企业单位数和清洁生产达标企业也属重复反映规模状况的指标。这4项指标属辅助指标,故权数最低,分别为2。指标体系总权数为100,其中发展条件为14,发展规模为26,经济和生态效益分别为26、34,这些权数分配比例突出了效益优先的原则。既要积极发展、不断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更要真抓实干,不能把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杂货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发展循环经济要体现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的本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5篇:循环经济的性质范文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探讨了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努力途径,并对我国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和制度提出一些思路。

一、以宪法为核心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一个国家的法是由宪法和一系列位阶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系。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普通法律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进行具体化,成为社会实际生活的具体规范。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普通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对环境权、健康权、生命权的理解与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环境权写入《宪法》,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立志于使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如法国政府内阁会议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过了关于《环境》的宪法草案。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美国第九次修正案规定“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被否定或被贬低。”“宪法第九次修正案被认为是包含公众免受不合理的环境质量降级的权利。”从上述不难看出,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宗旨,在宪法中是有切实的依据的。同时,在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借鉴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要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框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第一层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极大。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利用政府强制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护和引导。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考虑应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二)第二层面的综合性法律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许多属于综合性质,不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缺陷,因此对这些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三)第三层面的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属于第三层面的立法问题,如主要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废包装、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物、厨房垃圾、废旧汽车及其配件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要加快制定针对各种产品性质、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三、通过立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一)通过科技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应切实发挥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主导作用,开办各类研发机构。除了发挥政府办的研发机构“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从事多方面的研发,特别是重点攻关项目的研发,还要鼓励、引导、支持民营机构的研发和企业的研发活动。研发机构的任务,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和开发适用有效的可以替代传统做法的资源节约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和开发使各类废弃物利用更充分、质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技术、新工艺。

各地政府不仅要为政府办的研发机构提供资金,而且应每年拿出资金,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扶持民营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要依法保护研发机构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通过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普及,进一步传播增进大众对科技的理解和参与,形成一个政府、产业、教育、学术、金融、民间组织及个人等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局面。

(二)建造绿色财政制度

购买性支出政策。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的照顾,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政府对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调动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许可证制度。政府确定某一地区排污或排污浓度的总体水平,实现污染许可证的发放量等于该总体水平。发放许可证时,可结合企业现有排污情况,成比例缩小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数量,超标部门给予经济甚至是法律的惩罚。

财政信贷制度。信贷制度是环境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制度,即优惠信贷制度或严格信贷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对实施循环型经营的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鼓励人们朝着循环型发展模式的方向去生产和消费。

完善现有税费制度。政府可以制订出特别的税、费政策。这一方面,国外同样也有先例。此外,如美国的税收减免政策、日本的特别退税政策,以及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另外,发达国家还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税收政策,如征收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新鲜材料税。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实行“绿色税”等措施,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公民自觉地为建立循环型生态社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

利用奖金等多种奖励手段。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具体的奖励政策和制度,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如美国1995年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2000年开始颁发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日本政府在许多城市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资源的积极性。为促使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并在全市设置了80多处牛奶纸盒回收点,以免费购买图书方式鼓励市民回收牛奶纸盒;对回收100只铅罐或600个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奖励。泰国曼谷市建立“垃圾银行”,鼓励少年儿童收集垃圾、分类装袋,并交由“垃圾银行”处理。“垃圾银行”每3个月计息一次,以铅笔、书本、袜子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利息,予以奖励。

(三)建立约束机制

政府优先购买资源再生产品。通过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资源再生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有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在河北省的循环经济建设中,我们也不妨效仿这一手段,并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巩固。超级秘书网

第6篇:循环经济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对接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第7篇:循环经济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育 循环经济观 意义 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观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本身有自己的循环系统,地球在其曲折动荡的46亿年里形成了一套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在内的复杂系统,我们生活的地球外圈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部分,目前地球外圈环境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干预[1]。科学知识是一柄双刃剑,今天当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也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垃圾围城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循环经济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们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思路。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各国定义并不相同,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效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一种经济。

(二)循环经济观的基本理念。

循环经济观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而且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3.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新的生产观。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5.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重要意义。

(一)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化学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2]。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环保、低碳的世纪,发展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海世博会都体现了循环经济观的理念。而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企业、公民即全社会的参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循环经济观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理论策略。

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在化学教学第一课教师就可指出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

1.化学定义本身就体现循环经济观。

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作出积极的贡献。这和循环经济观是一致的。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师在讲述时,应联系循环经济,指出化学科学是研究物质转化规律的科学,这和循环经济观思想中物质循环利用是一致的。

2.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应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讲述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中,教师应指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利用、再生物质都是以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

3.化学方程式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

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它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因此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所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一种方法。由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是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化学方程式就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学好化学方程式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有助于学生今后发展循环经济。

(二)利用化学实验从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策略。

不仅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化学科技的发展也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化学科学发展也有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也是初中化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本文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为例来阐述。

1.在学习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产生、发育和繁衍都离不开水。水是纯净物,但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因此,水的净化既是化学教育的内容,又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水的净化原理、水的成分等知识,对于处理循环经济中水的污染、水的循环再利用等有重要意义。

2.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为人类从事各种活动提供动力和热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气体、固体废物与余热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减少污染的科学做法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对化石燃料的循环利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3.学习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各种各样的金属大多是通过冶炼金属矿物得到的。要合理开发利用金属矿物资源,了解各种金属的性质和各类金属矿物。回收各种金属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今天,铁矿石的价格在飞速上涨。当自行车用坏了,铁门用坏了,我们应该及时把它们送到回收站,而不是把它们扔在某个角落锈蚀。

(三)利用化学知识的学习从思想观念上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观念策略。

自然的再生循环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称之为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它受到破坏而变得不可恢复的潜在危险是如此之多,因此不可能在过度使用和错误对待的情况下,继续存在而不遭受损害[3]。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从长远观点来看也在制造越来越多的垃圾。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就不可避免,只有人类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观念,从现在开始树立循环经济观,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在初中化学教育中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人类的长远发展要求,国外一些科学家提倡过4R生活[4]。

Refuse拒绝――拒绝多余的商品包装。

Reduce减少――尽量减少垃圾。

Reuse再利用――提倡反复地再利用物品。

Recycle资源的再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制成再生产品。

4R运动,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做起,反映人们新的生产观与消费观。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多处体现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求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不乱丢垃圾做起,将垃圾视为资源,农村生活垃圾在沼气池可以发酵产生沼气和肥料。其他固体垃圾只要分类存放都可以回收再用。好习惯自小培养,要求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四)在社会生活中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应用策略。

学习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可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布置一些社会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治理门前小水沟。农村一些地区,家庭产生的一些生活污水一般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门前的小水沟里。学生可以利用在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灵活处理,在水沟附近挖一个污水处理池,家中生活污水流经处理池先过滤,再在池中放入生石灰,将小水沟污泥清理,栽种芦苇等水生植物来吸附废物,可以基本上实现清水入河。

2.提倡物品循环使用。4R生活、环保低碳生活都要求人们一物多用,例如,节约纸张,双面使用;将饮料瓶做成工艺品、笔筒,等等。

3.将你家一天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收集在垃圾袋或垃圾桶中,然后称重,以此推算一年中你家所产生的垃圾有多少。若全国按3亿户计算,又将产生多少垃圾?按每平方米地可堆放2吨垃圾计算,要占地多少平方米?

4.在你的周围能见到的固体废弃物有哪些?这些固体废弃物对人们有哪些影响?请你提出关于回收和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建议。

四、结语

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现在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原理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化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不断探讨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各种策略,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旭等.岩石和矿物[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

第8篇:循环经济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发展

1 认识不到位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数目众多的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公众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坚力量。但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公众,在正确认识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有些地方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简单地等同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举措,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紧迫性认识不够,依然沿袭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特别是不顾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搞发展速度的攀比,导致忽视甚至纵容严重污染项目开工建设。这种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使得政府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与动力,满足于末端治理方式。而末端治理有很多局限性: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末端治理需要很高的成本,在环保市场形成虚假和恶性的经济效益,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国家的依赖。

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生态环境效益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外部效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不大。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不会主动考虑生态效益,依然采取粗放型生产方式。

公众环境意识薄弱,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只考虑眼前利益

作为经济活动当事人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考虑的主要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按新古典主义的解释,就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收益最大,或者在收益既定的情况下成本最小。一个企业的经济行为如何,首先考虑的是由此而带来的收益及为此而付出的成本,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它就会按循环经济的原则行事,就会主动与其他企业确立共生和代谢关系;反之,如果收益小于成本,就不会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

确立循环经济的利益关系的障碍还在于,新建企业(增量企业)与原有企业(存量企业)的利益协调关系。在传统线形经济下的末端治理中,这种关系原本就存在。那时,原有企业在建设时期投有或只需要遵循很低的环境标准,而新建企业要想进人该行业,不仅原有企业占据了市场,抬高了进入门槛,而且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增进,也抬高了环境标准,这就使新建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现在,发展循环经济同样面临的是:存量企业不是按循环经济的原则设立的,它们创造国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和带动地方就业,支撑着现有国民经济的运行,同时,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耗费资源、污染环境,尽管也设立了污染和废弃物处理装置(“末端治理”);而增量企业将按循环经济的原则来设立,它通过“管端预防”,在园区中通过共生和代谢关系,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但增量企业则为此而付出更大的成本。这时,出现新旧企业利益分割的不均等,在完全利润导向的市场机制下,就会出现“逆向选择”:淘汰新企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事业。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地区往往只注意眼前的增长和GDP的增加,仍然沿着,“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绘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深渊继续滑下去。现在,国家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但由于人们的行为通常在其”惯性区域”内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政策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地区看重既得利益,GDP的增长仍是一个“硬约束”;在招商引资中,硬性规定年外资总额并被分解至具体行政部门,以此作为考核部门业绩的指标,而很少考虑项目的性质,很少考虑产业发展的后果和对当地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很少考虑与当地产业的融合与共生代谢关系,其结果是强化和固化了存量企业,增加了推进循环经济的难度。

3 制度不完善

推进循环经济不仅存在利益上的障碍,在制度安排上也存在障碍。不当的制度安排会使经济的推进举步维艰。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包括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

在企业微观层次上,相关法律有待于细化。2002年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对企业微观层次的清洁生产行为作了规范,但缺乏对生产企业责任的明确规定。《固定废物污染防治法》对企业内的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问题也做了一些规定,但只是原则性的表述,没有实质的规定。在关于编制清洁生产指南和技术手册、制定相关产品标准、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目录的建立、具体回收办法和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经济刺激机制的可操作化、技术与工艺标准及技术性规范的设立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

在区域和社会层次上,相关法律有待于系统化。《清洁生产促进法》中有些规定基本是围绕企业的清洁生产而展开,所以其附带面上的循环经济效果只具有辅并不系统。如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建设问题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问题,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间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性质规章尚未加以系统化和明确化。

在综合层次上,有些法规有待于可操作化。我国现在并没有一部法律将清洁生产、固体废物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相关内容统一考虑,缺少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角度上系统地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如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因此有必要制定操作性更强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

因此,虽然国家一再宜称资源短缺,不足以支撑传统线形经济下的持续经济增长,但在制度上却没有奖励和惩罚机制以引导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些经济政策在实施上更是在引导浪费资源。同时,由于制度的实施机制不健全也导致行业过度竞争,为抵御恶性竞争,也为防止假冒伪劣,致使许多企业过度包装其产品甚至使用一次性包装(破坏性包装)。

4 技术落后

从“减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资源化”,循环经济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这是循环经济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关键,

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尚未形成高效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现阶段我国关键技术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约15-20年。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缺乏自己的制造技术,亟待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若干清洁生产中心,公布了一批冶金、化工等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然而对于众多的工业企业而言,这些技术上的支持是有限的。而且,循环经济所需的不仅仅是重在源头控制的清洁生产技术,还包括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等末端处理技术。因此,国家的技术支持还无法满足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此外,企业与高校合作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效率。智力资源闲置,高校的科研优势无法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企业相互之间联系、合作松散,市场交易化程度低,作为科技应用的主体,企业没能有效的利用科技研发资源;而且企业因地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资金缺乏、设备落后的限制,即使科研机构提供了较高水平的循环科技,要投入企业生产运用还存在一定难度。

第9篇:循环经济的性质范文

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税收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一是为循环经济的发展筹集必要的财政资金;二是调节环境成本以保护环境;三是调节市场价格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四是调节经济结构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绿色税收促进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

目前国外典型的绿色税收有二氧化碳税、汽油税、垃圾税和环境保护税等,且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1974年挪威规定对不能回收的饮料容器征收30%的从价税,这一措施使挪威啤酒罐的数量从1973年的1200万只锐减到1975年的140万只。德国开征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环境的税,德国对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可以免交销售税,而只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旧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在美国,每购买一辆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OECD的《环境与税收》报告表明,在成员国中已有14个国家对空气、水污染、废物、噪音以及对其他多种产品如含铅汽油、化肥和电池)征税,目前已有50多个环境税种。实践证明,这些国家通过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对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发展成本、筹集环保资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现行税制不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一是在资源开采阶段,现行资源税对循环经济的生产调节作用还很不够。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过窄,税目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属于矿产资源占用税的性质,而对大部分非矿藏品都不征税,如对水资源等都没有列入,客观上刺激了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而且资源税税负偏低,限制了对资源应有的保护作用。同时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资源税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使得企业对可开采但无法销售或自用的资源不付任何税收代价,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积压浪费。

二是在生产和加工阶段,生产型增值税抑制循环经济的发展。由于循环经济大多是以高科技或资本密集型设备投入为主要特征,生产型增值税规定设备进项额不得抵扣而计人成本,这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较为突出的制度。另外,当前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只集中在生产电力、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方面,仅涉及煤矸石、石煤、炉渣、粉煤灰、油母页岩等几项,这只是循环经济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循环链及相应的原料及产品未被纳入。

三是在消费阶晨,营业税、消费税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现行消费税虽然对部分污染产品、高能耗消费品及不可再生或替代的资源性消费品进行征收,但主要政策目标是控制和调控奢侈消费行为,强调财政作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明显不够。比如,现行消费税中对含铅汽油的消费就没有什么限制,对不利于物质循环的产品缺乏相关的消费税收政策。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税的税目规定,只以气缸排量大小而适用不同税率,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如天然气、乙醇、氢电池的车辆却并没有规定相应优惠政策。营业税方面,对于亟待发展的租赁业务,国家按企业性质及经营资质规定了三类不同的纳税基数,人为地造成税负不公,妨碍了现代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压缩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空间。

田是在废弃物处置阶段,缺乏适当的税种,征管不到位。目前国内对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制约和调控的税收政策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只是以排污费形式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进行末端约束,力度小且不规范。同时现行排污费制度存在收费标准偏低、征收面窄、征收依据不科学、征收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且专项收费的收入功能在一些地区被异化,演变为收入第一、治污第二,在制度安排上不利于环保及循环经济工作开展。由于总体上企业的排污负担较低,一些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企业在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与排污两者之间选择了排污。

五是在再生资源利用环节,体现不出税收优惠,再生资源与原生资源的税负差距没能有效拉开。以轮胎翻新为例,国外对废旧轮胎实行无偿利用,还有补贴,并实行免税政策。而在我国不仅不免税而且税率高于其他加工行业,不仅无补贴,而且废旧轮胎要高价买,这种政策不利于我国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及加工行业的发展。另外,企业所得税优惠限制过于严格,而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大多同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生产方式相关,使得进行再利用再循环的环保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以及一般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这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构建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

(一)开征环境保护税

水污染税。以含有污染物的废水为课税对象,以排放废水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对企业与居民个人分别采取不同的征收办法。对企业排放的废水,实行从量从高定额课征,并根据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含量设计累进税率,以促进废水循环利用,逐步实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对城镇排放的生活废水,以居民用水量为计税依据,采用无差别的定额税率。

空气污染税。以实际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为课税对象,以排放烟尘、扬尘和有害气体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为计税依据,根据浓度设计累进税率,从量课征。对特定消费品,如汽油、柴油、煤炭等产品征收硫税或碳税。

垃圾污染税。以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为纳税人,以排放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为课税对象,根据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大小规定有差别的定额税率,以促进废渣资源化,实现工业废渣“零排放”。

(二)开征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开征社会保障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保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绿化税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尽早开征燃油税。燃油税对循环经济的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其设计应重点考虑环保因素,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开征物业税。该税将由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合并而成,要求其承租人、所有者每年都要缴付一定税款,而应缴纳的税额会随着其市值的升高而提高。用市值取代原始价值作为计税依据,符合世界通行做法,将居民的住宅

纳入征税范围,通过适当提高不动产的税收负担,对多占少用土地资源(圈地)、投机房地产行为进行经济约束。为节约土地资源提供税收制度上的保障。

(三)按照循环经济基本思路完善现有优惠政策

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适时扩大征收范围。将森林、草原、淡水、海洋、土地等自然资源都列入征收范围;合理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改为按产量计税;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不可替代性资源课以重税,引导企业珍惜与节约资源,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改革增值税,体现绿色税收理念。取消对废旧物资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的规定,恢复征税后,对其增值税税负超过2%(与现行增值税销售已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征税率一致)的部分采取先征后退的办法。同时,对利用废旧物资生产的产品,除维持从废旧物资经营单位取得普通发票所注明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不变外。在企业能按税法规定或税务机关依法确定的核算条件下,再按利用废旧物资的价值比例给予同比例减征增值税的优惠。

调整企业所得税。扩大税收优惠的范围,除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和向环保产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外,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机器设备制造、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生态工程等领域,并对环保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试制和研制以及消化吸收外来环保技术等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可借鉴国际经验,允许企业对关键技术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并实行再投资退税、扩大扣除范围、延期纳税等多种所得税优惠形式。

消费税。要重点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范畴产品的税负差距。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档建材、原浆纸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高能耗的享受型的交通工具,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等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为了保护煤炭这一宝贵的资源,在节约使用方面可采用一定周期的所得税免征或减征与加速折旧相结合的方法,给其发展提供税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