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医学模式范文

传统医学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医学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医学模式

第1篇:传统医学模式范文

论文摘 要: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它完整地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起中介与桥梁作用。由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所以教学模式也应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而不断丰富。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对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通过教学所用的时数、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者进行了比较,希望能找到最好的、对学生以及教师都有益的教学模式以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的结合以引导学生的高度参与以及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并且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同时养成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学习方式上具体表现为以研究为本并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这种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充当指导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这是一种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变现为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传授知识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的,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求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始至终贯穿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观,培养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真正实现科学教育教学。

(二)研究型教学的特征

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追打限度的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科、文化以及各方面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从而对学科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解、探究进而达到能类似研究的能力。

1.参与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由于研究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导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索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始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改变以往教师唱“独角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且要让学生有“主角”意识。自觉地参加到教学以及小组的讨论中去,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及对待学科的科研态度。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提出,我们的教育应“把人放到人的环境中培养成现实的人”,而研究型教学是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实践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主体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手脑并用:同时,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性活动中,学生又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愿望和高涨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获得和运用的参与性实践活动中,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并自觉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从而不断优化认知结构。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让学生感到放松、融洽和愉快,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主动地思考探究,勇于问,敢于想,善于做。师生关系平等可以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互相感受对方的思维方式、角度,这样,促进了学生个体的信息输入、输出与信息评价、反馈的流量与速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自我开发创造力的主体。

3.创造性与潜在性的统一。研究型教学与传统型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他们的创新意识。研究型教学的另一大特点它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能够大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教师注重的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粘贴以及对学生机械的灌输,而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组织、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知识的再发现、再整合:学生注重的也不再是死记硬背老师传授的“金科玉律”或是从书本中寻找现成的结果,而是经过思考、探究、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寻求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解答。研究型教学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具有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过程,能够大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建构主义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皮亚杰认为“儿童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智力的发展,最终要依赖于主体的活动。”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感知活动的内化使所学知识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仅仅起促进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获取知识研究型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研究的本质特点,侧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意识、态度和能力等。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以及情景性。

多元智能理论也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校在制定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淡化统一标准适用全体学生的观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德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一个使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

二、传统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教学模式是指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

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理论主张为代表的教育流派所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教学的权威:教学内容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并组织为分科教材:教学按“明了”、“联系”、“系统”、“方法”的步骤进行,在相应阶段采用提示、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凯洛夫教学模式为传统教学模式获得新的形式。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它对知识传授目标的强调,对课程的结构严格划分,对“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具有法律性质”的论述。这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称之为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系统知识的学习,最主要的是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知识教学的目标指导着教学的各环节,每一步骤都渗透着对教学目标的分步实施,感受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每一步都为知识传授这一目标而服务。老师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并且夸美纽斯为教学提出三项任务:教学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德行。但三者仍以教学知识为主。斯宾塞认为,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知识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他推崇的独立探索的发现法,也以知识教学为中心。赫尔巴特以官能心理学和多方面兴趣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阶段教学方法。五段教学方法始终把“知识”放在首位。  2.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下强调师道尊严,讲究教师的权威,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布学生,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权威管理,这能使学生尊重教师并能乐意服从教师提出的要求。由于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传统教学在方法上是灌输和强制的,是一种非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虽然也可与教师进行交流,但大多是单向的,双向交流并不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老师传授的“金科玉律”,不去考虑自己的想法、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常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

3.应试指标为考核的惟一尺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采用应试指标。导致学生只重视对已有知识的机械掌握。缺乏创造和创新意识。实则是“背多分”看谁背得多、记忆好。谁就容易获得高分。一些人对有些知识不仅能顺背如流,而且能倒背如流,但都是对已有知识的机械掌握,无暇顾及创造和创新,因而也就没有创造和创新的意识。这种把知识的接受多少以及掌握程度是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导致现在的从小学生起就兴起了“报班热”:他们认为分数决定一切,相应的出现“择校热”;不可否认,应试指标这种考核方式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很难考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为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他提出的“三个中心论”即“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课堂中心论”,以形式阶段教学法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授等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在教学论方面,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以及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统觉论是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之一,他认为学生的思想是由相似的观念互相联系而形成的观念群构成的,每一个观念群,都是按照一种复杂关系的模式。把种种观念交织在一起,并且作为一个统一的力量,对思想的形成起着小不等的作用。学习是把新观念装到已有的观念群,并在心灵中建立更为丰富和有能动性关系的过程。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有提出了“相关”、“集中”两项原则。以及夸美纽斯提出的学年制、班级授课制、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凯洛夫提出的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都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比较

上述从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我们应该针对体育的独特性,去区分二者的差异,希望能找到一个对体育教学更有帮助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实践以及动手操作,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索活动,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及参与度的提高,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传统型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而体育是一个动手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更多的喜欢实地的操作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传授那些“金科玉律”,所以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研究型教学“略胜一筹”。

(二)学生的学习效果。体育的独特性让学习体育的学生都有好动、创造性强特点。而研究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那些体育动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动作以及好的锻炼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无条件的服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回顾、思考、创新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新的动作和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操作所习得的动作。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充当指导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最大限度的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无形中就锻炼里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教师总是在讲授,学生总是顺从听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应就低,

通过以上的理论和实际的比较发现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更加符合创新性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在一种创设的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中,体会科学发现以及发明、创造的过程,并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全方位发展,特别是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对以后体育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体育系统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两种模式的平衡和调和,

参考文献:

第2篇:传统医学模式范文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其存在的弊端已经严重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1)一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参抄写教学大纲,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致使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甚至出现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不一致的情况。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某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课文语言的技巧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未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仅仅对小女孩的遭遇产生怜悯之情,所以学生不能够完全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2)课堂缺少互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注重学生的共性,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灌输性地传播知识,机械性地要求学生掌握。如教学《悯农》一诗时,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掌握字词的理解,以及理解写作的背景和珍惜粮食的思想感情,而没有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感同身受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及,缺少一种情境展示的渲染。

(3)课堂的实践问题牵掣着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小学语文课堂重视知识的培养、课程的安排、作业的布置和考试的加强,却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设计了教学的问题和答案,仅仅照本宣科地教会学生掌握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没有鼓励学生主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不高,难以真正体会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仅仅是一纸空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教学目标的设置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设置清晰而集中的教学目标:(1)在课堂开始之前,通过研究教材的精髓内容,搞清楚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学生每个阶段学习的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预先设置适合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将教学目标具体化。(2)教学目标集中化。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体现出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力,既要囊括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也要体现语文教材的教育特色,旨在让学生的学习达到较佳的效果,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3)教学目标的体现环节是课堂。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通过发挥语言魅力和应用动作神态等,掌握课堂的焦点,让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尤其是针对那些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课堂教学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教学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4)为了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前一天,要给每个学生布置好作业,提前做好课本预习,如生字的学习、课后题的思考、课文的朗诵等。

2.课堂互动活动的设计

课堂互动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当家作主”,从以往被动型的学习状态,蜕变成主动型的课堂主人翁。譬如,故事类型的课文是学生学习交际能力和提高理解能力的重点部分,因为此类课文内容生动,而且蕴含的信息量高。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角色,模拟故事内容进行互动交流。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课文的生字和重点词句。待课文内容讲授完毕之后,可播放课文对应的电视剧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等角色,模仿故事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性格等,让学生的课文学习融入实践体会环节,提高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效率。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3.课堂实践的发挥

课堂的实践的发挥是让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

首先,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增强。

其次,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提出质疑,以供师生共讨。一方面是通过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精神气;另一方面是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小练笔,并在练笔过程中熟悉字形和辨析字义,并主动找出课文中尚未理解透彻的地方,然后提出质疑并通过讨论进行解决。

第3篇:传统医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翻译教学;交互式;网络交流平台

一、引言

近十年来,随着本科翻译专业的开设和翻译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翻译教学研究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刘宓庆在《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中,将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总结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这些翻译能力包括了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然而目前的翻译教学现状体现为:学生或对翻译学习兴趣不大,或认为用处不大;教学内容与实务需求脱节。因此,如何提高学习者翻译能力是当前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翻译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着重培养学生的上述几种能力,而传统翻译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存在诸多缺陷而收效甚微。针对这一问题,学界提出了将“交互式”语言教学法应用到翻译课堂教学,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的交互模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日益渗透,基于校园网平台建构的网络翻译教学模式成为课堂翻译教学一个有力的补充,在整合和优化翻译教学资源、深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各项翻译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传统翻译课堂教学的弊端

传统翻译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师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做翻译的动力和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布置了翻译作业后进行批改、挑错,下一节课带着所谓的“参考译文”和各种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点评。学生往往将“参考译文”视为标准答案,以此对自己的译文进行纠错。这种模式下,教师每周承担着批改大量作业的压力,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课堂机械单一、缺乏活力,学生难以产生兴趣,真可谓吃力不讨好。另一方面,学生对翻译的目的和能力的培养并无多少认识,这样的翻译作业仅仅沦为语言技能训练的另一种变体,虽然教师付出很多,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二,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受课堂时间限制,往往难以对教学内容加以扩展,课堂往往沦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灌输,学生难以消化,亦难以与自己翻译实践有效结合。翻译学是典型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课堂上的实践练习必然会占用大量时间,使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然而,仅仅靠教师罗列一些译例来阐释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而没有及时地给予学生练习和讨论交流的机会,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变成一堆抽象的概念,听过就忘,与实务脱节。

其三,在网络无孔不入的今天,传统翻译教学的“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教师提供参考译文”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面临瓦解。现代社会中,网络实际上已经渗透于学生的生活的学习之中,如果丧失了翻译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会求助网络的现成资源来“速成”作业,套用现成字句而造成拼贴译文,使翻译活动失去了其本质意义。更有甚者,但凡是已面世的译作、习题、试题,参考译文无不铺天盖地,唾手可得。学生在搜索网络资源时一旦发现了对应的“参考译文”,往往难以抵制“诱惑”而被已有译文束缚,陷于对其的模仿和改写,有些学生甚至不劳而获、照搬他人译文,或稍加改装、敷衍了事。这令传统的作业模式陷于尴尬境地。

三、构建翻译教学网络交流平台的优点

针对以上传统翻译课堂教学的问题,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网络,构建网络交流平台,网络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实现交互式教学的目的。有组织地建设网络交流平台,不侧重提供所谓的“参考译文”,而是提供一个平台给学生交流、讨论,从中融入翻译的理论、技巧,学生既作为译者,同时也可以化身为译作读者,从而可以从多角度切入文本,这样所获得的东西要比单一灌输印象深刻得多,也更具说服力。网络交流平台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开放式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翻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开设翻译论坛,学生化身为“版主”、“楼主”,成为翻译活动中的“主人”,在发起讨论主题后必定会关注他人的回复,并对回复作出回应。每一位参与者既是译者,也是读者,各抒己见;教师也作为其中一员发表一家之见,起着监督、启发、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接受其他人的回应和质疑。从而将“教师——学生”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变为师生之间双向、学生之间多向的多维交互模式,实现教学相长。

其二,学生在网络平台的交互式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摆脱对参考译文的依赖。在传统“填鸭式”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一知半解、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问题,翻译学科知识的建构与实务严重脱节;教师代替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依赖于教师提供“标准答案”,一味模仿,更正语法错误。一方面,教师难以通过有限的翻译练习中穷尽学生所有的表达错误,也无法针对每一个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要问题难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翻译能力停滞不前。然而,在网络的开放式交流中,学生作为读者也参与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运用翻译课堂学到的理论和技巧对问题加以深入挖掘和多层次拓展,由问题引发进一轮的讨论,环环相扣,在各种观点的碰撞和交流中建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也加深了课堂知识的消化、运用,促成了与每个独特个体知识结构的融合。

其三,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克服课堂学时有限、讨论机会不足的缺点,通过观点交流、理论拓展、及文本对比,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以提高。网络交流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开放式的结构令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得到多层次、多维度的延伸和扩展。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可以更多方面、更深层次、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查缺补漏,适时总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窥探学生翻译活动中的思考过程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了解学生翻译活动中的“为什么”(why)和“如何做”(how),这比只对着学生交上来的白纸黑字“成品”(what)作评价要有效得多、深刻得多。教师还可以依此不断地对课程资料和教学内容作出补充和拓展,从而实现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四、校园网Blackboard电子教育平台的网络课堂设计

1、Blackboard网络平台简介与构建

校园网Blackboard系统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供教师设计、开发网络课程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Black-board系统主要集合了资源共享、在线交流、考核评估和系统管理等几大功能。具体包括:课程信息、课程资料、教学内容、作业、讨论版、网上资源、测试、成绩管理、小组管理等模块,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建新的模块。教师除了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参与者,还承担着管理者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测试成绩等进行跟踪统计,生成统计报告。

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科、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一方面教师将相关课程课件和教学内容同步到网络平台上,包括课程的教学计划设计和目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常用的翻译技巧、每周的课堂专题讨论等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相关资源链接,这些资源包括网上搜索引擎、网上词典、翻译论坛、英语学习网站等,以便学生在做作业、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整合资源、合理利用,辅助翻译流程更加顺畅。下面着重于探讨讨论版的设计与操作。

2、讨论版的设计与应用操作

讨论版可以分为几大版块。第一个版块为作业交流版块,每周的作业先由所有学生独立完成,再由一个学生小组作为话题发起人,将小组讨论的意见和译文放上讨论版,其他学生则作为独立参与者跟帖回应,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作为参与者围绕学生提出的意见作出反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

第二个版块为译文赏析版块,由教师定期上传名作佳作和译文比较,结合翻译理论对译文的诗学背景、文体特点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做简介,引导学生对遣词造句、句式整合、篇章结构、文体修辞、文化差异等方面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和鉴赏。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翻译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将理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翻译的各项能力。

第三个版块为学生自由发起的话题。学生利用课外资源链接,发掘感兴趣的素材,上传与其他学生共享,或发起讨论,或提出疑问,或寻求帮助,或交流心得。这样可以使学生走出“象牙塔式”的封闭学习,使自己的学习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使学科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学以致用。

3、教师的监督管理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也不能忽视,否则网络平台容易演变为“放鸭子”的模式。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进度及时跟进,做好统计,以科学的方法,设计出一套相对客观的评估体系。教师可围绕每周论坛登录次数、论坛发帖数量与发帖质量、跟帖数量与回复质量、译文质量、课堂的总结发言等各项指标制定相应的分值对学生进行评估,作为书面作业和考试之外的有益的补充。这一部分的评估应占有不少于考试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平时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第4篇:传统医学模式范文

[论文摘 要]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如何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是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室内设计教学现状剖析基础上,针对当前社会岗位对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提出了一些室内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其重点为,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由原来单纯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室内设计”这门工科类实践教学内容较强的专业核心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标志。“基于工程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这种建立在产业和工程界基础之上的“项目化教学”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应在学习过程中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在这一教学模式和理念的指导下,培养的毕业生,较传统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的应用,实践技能水平要高,就业后赢得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高。

一、室内设计教学现状

室内设计,一门发展速度过快、过热的学科,一个尚不成熟的专业,如今风格流派名目纷呈。作为教学工作者,置身于科技时代的经济变革国家,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借鉴外来,都应该用科学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审时度势对室内设计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剖析。

1.室内设计教学的美术背景

室内设计从学科领域上讲隶属于艺术设计学。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无疑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传统美术教学理念指导下构建的教学体系,不能完全反应室内设计的本质学科内容,以及室内设计教学。传统美术教育的思维惯性下进行的室内设计教学,以视觉审美为价值取向,将室内设计教学停留在视觉表现的层面上。

2.传统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般而言,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是根据行业状况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根据课程内容、难度、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程度设定学时;组织相应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课堂理论讲课、多媒体演示、现场示范、观摩等形式展开教学;根据平时学习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成绩考评;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每个学期的数门课程同时展开,依次完成学科教学;学业结束后统计各科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上述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不能较好地完成市场经济模式下相应的人才培养要求。

3.建筑装饰业对室内设计专业的用人要求

建筑装饰行业是我国的新兴行业,它伴随着建筑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逾30多年的历程,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由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从我国建筑装饰业发展现状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住宅商品化步伐的加快,在新世纪,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来装饰业的新发展。建筑装饰需求旺盛,市场广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渐成熟,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新变化:人才不再是唯文凭论的老观念了。综合素质全面、专业能力强、具备专业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目前广受欢迎的人才。在我国住房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室内设计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是如此。

二、具体改革措施

作为一名一线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认为:室内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应注重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改变单一的室内设计教学模式

室内设计教学由过去的以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与实践结合为主线的课程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实训,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使学生由原先仅仅停留在概念上的理解,变为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如在照明设计、家具与家具配置等章节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布置相应难度的课程设计。先由单个项目的训练再到一套完整项目训练,循序渐近,由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提高设计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装饰材料的种类、价格、功能、装饰效果,写出详实的调查报告。既锻炼了学生交流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整理分析材料、文案写作的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市场,了解工作环境。室内设计不是单向传授性质的课程,而是属于双向互动的课程,只有通过学生大量的实践运用才能掌握设计语言技能。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指导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建构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2.实施实践教学,推动室内设计教学改革

室内设计教学都直接应用于工作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就尤为重要。学生要具备室内设计能力、工程造价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施工技术能力、装饰材料应用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并进,推进项目教学,让学生更早的熟悉工作程序。因此,把课堂从学校搬进企业,由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项目制”教学总监,依托专业工程项目、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做项目教学顾问,围绕专业工程项目由教学总监负责组建工程项目教学专业部,确定参与“工程项目”教学的专业人员。在实地训练中应用理论知识围绕实际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利用实际工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认知的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3.建立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标准体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聘请企业一线专业人士任教,以企业的工程项目资源为依托,以专业为基础,组建多个工程项目教学专业部,与市场化运行的工程项目模式接轨。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学生进入企业后,教授的主体呈双向互动态势,即学生与学校教师的学习互动,学生与企业优秀设计师的学习互动。

4.闭合式、开放式教学共存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在依托企业“工程项目”的基础上,由企业聘用专业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予“工程项目”的工作,协助企业完成工程项目。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既有讲授课,又有研讨课,还有现场课,灵活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互动性的建立。

5.确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观

该课程设置以能力本位而不是学科本位为主体,强调实践、技能、技术,以知识的应用构建课程体系。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以能力本位原则来设计实施的。他们动手机会增加了,学习兴趣变浓了,既锻炼了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又扩大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面。

6.双重文化熏陶,双重制度管理

学生在校园受到校园文化熏陶,在企业又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双重文化熏陶、不同文化的冲击,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就会起变化,并通过行动尝试,最终确立自己的设计理念。在外部与内在共同作用下,这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个性成熟。

三、结论

室内设计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教改的过程也就是建立新的教学行为模式的过程。但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如何使之有效地运用和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才是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多元化时代,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结构产生了新的需求,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彭亮: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装饰,2007(5):94-95

[2]宋春燕: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趋势[J ].中国高教研究,2008(5):85-86

第5篇:传统医学模式范文

循证医学即“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1992年,作为“一种临床实践新范式(paradigm)”出现在世界医学领域。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达维德•萨克特(DavidL•Sackett)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1]。按照这一定义,临床医疗决策应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而证据是已有的研究结果,临床实践要依据已有的、按严格科学设计的临床试验结果实施。

1.1循证医学兴起的背景

循证医学的兴起决非偶然,它有其重要的经济社会背景。(1)健康问题的转移: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显著增加,健康问题已从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病转变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因素疾病。健康问题的转移使疾病控制行业和医疗保障制度面临新的挑战。(2)医疗费用迅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卫生经济问题。例如,1965~1975年间,英国卫生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是GDP的2倍,使英国的福利型卫生服务制度面临挑战。这个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都面临着控制医疗费增长的问题,后面将要提到的英国阿尔希•科克伦关于健康服务如何既有疗效又有效益的研究,就是对这种背景的一个侧面的反映。(3)制药业的迅速发展,有的没有经过临床严格验证的产品进入医疗市场,给医生的医疗决策和用药带来了困难。(4)最具说服力的临床证据的出现[2]。以前对药物的评价和选择,多半是依据对某些临床指标的作用来推断其治疗作用的。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及Meta分析的结果,让人们大吃一惊。很多从理论上认为有效的治疗措施,被临床试验证明实际无效甚至有害,如恩卡尼和氟卡尼,以往的药理实验表明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988年欧美多中心合作进行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服药组病死率(4.5%)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1.2%)。

1.2循证医学兴起的历史条件

在上述背景下,循证医学也具备了兴起的历史条件。(1)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迅速发展,作为一种临床科研方法和标准被广泛接受。据统计,全世界1992年心血管病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00余项,到1998年增加到2300多项。这些研究为循证医学的兴起提供了大量宏观证据。(2)Meta分析被引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观察性的流行病学研究[2]。20世纪80年代以后,Meta分析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这些成果作为可靠的证据使循证医学有证可循,从而促进了循证医学的兴起。(3)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国际Cochrane协作网和世界各国Cochrane中心网的建立和发展,为临床医生快速地从光盘数据库及网络中获取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循证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1.3科克伦的创新性研究与循证医学的兴起

循证医学的开创性研究是与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和内科医生阿尔希•科克伦(ArchieCochrane,1909—1988)的名字相联系的,1972年,他出版了《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专著,明确提出:“由于资源终将有限,因此应该使用已被恰当证明有明显效果的医疗保健措施”,并强调“应用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比其他任何证据来源更为可靠[3]。”医疗保健有关人员应收集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当前最好的证据。科克伦的创新性研究,对健康服务领域存在的如何达到既有疗效,又有效益的争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9年,科克伦又提出:“应根据特定病种/疗法将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联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随着新临床试验的出现不断更新,从而得到更为可靠的结论。”科克伦的这些观点很快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同,科克伦也被公认为循证医学的先驱,他的姓氏Cochrane成了循证医学的同义词。20世纪80年代初,在加拿大汉密尔顿的Mc-Master大学,以临床流行病学创始人之一萨克特为首的一批临床流行病学家,率先以住院医师为对象举办了循证医学培训班,效果很好。1992年起,相继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系列的全面阐述“循证医学”的文献,随后又出版了一批有关循证医学的著作,受到临床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促进了循证医学的兴起[3]。1995年,美国医学会和英国医学杂志联合创办了《循证医学》杂志。从1992年成立“英国Cochrane中心”以来,全世界的循证医学中心包括中国Cochrane中心在内已发展到13个。“循证医学协作网”和“Cochrane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循证医学研究成果的扩大和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从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转变,促进了循证医学的发展。

2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与传统模式的区别

2.1循证医学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

2•1•1循证医学以患者的预后为终点指标来评价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4]。循证医学评价各种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包括了有效寿命、总死亡率、疾病重要事件、生活质量及成本———效益比等多方面的指标。而传统医疗模式评价治疗对病人预后的影响,关注的主要指标为中间指标,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或影像学结果。例如降压药心痛定,传统医学模式的研究证明它能有效降低血压,对肝、肾脏器没有不良作用。而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心痛定虽然能有效降低血压,但可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剂量越高,风险的增加越明显。造成这种差别,是因为传统医学模式只评价了药物降压的效果及副作用,循证医学模式评价的是患者使用该药物后对生存与死亡及心脏病发作的影响,评价的终点指标不同。

2•1•2循证医学对临床药物的评价研究是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5]。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需要对成千上万的病人进行长达几年的追踪观察,几十甚至上百家医院参与研究。通过RCT设计方案得到的研究结论更可靠、更具有说服力。使临床医生有证可循。而传统医学模式对药物疗效的研究,注重动物实验的推论,而进入临床疗效观察时,其病例样本数往往有限。

2•1•3循证医学实质上是临床实践的新思维模式,是一门方法学。从学科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判定临床医学决策的方法,获取临床医学信息的方法和医学可靠性评价的方法[6]。从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构来看,主要由以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及体现病人自身价值和愿望的治疗方案构成。在循证医学实践中,医生既是证据的提供者,又是证据的使用者。这两个角色都要求医生必须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学。这样才能既恰当地评价别人的研究成果,又能为别人提供可靠的证据。所以,循证医学是以方法学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新思维模式。

2.2循证医学模式与传统医学模式的区别

循证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固然是由它优于传统医学模式的特点决定的。但它的出现决不意味着取代传统医学模式,而是两种模式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主要表现在:(1)临床证据的来源不同:传统模式用以动物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病理生理学成果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生化指标等,并用这些指标评价临床疗效。循证医学模式认为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观察各种临床指标的变化是必要的,但更强调来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Meta分析的最佳证据。(2)评价结果的指标不同:即终点指标的不同。(3)对临床医生的要求不同:传统模式主要是以医生的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积累为临床实践基础。循证医学除此以外,还强调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和掌握医学证据,利用科学方法正确评价和使用证据。(4)临床决策依据不同:传统模式重视专业知识和个人临床经验,循证医学模式既重视临床经验,又特别强调利用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认为“有权威的医学”是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最佳证据的结合。(5)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同:传统模式以疾病和医生为中心,病人不参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循证医学模式强调以病人为中心,考虑病人自己的愿望和选择。(6)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同:传统模式很少考虑成本———效益问题,循证医学则将“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临床决策的一个重要证据。

3循证医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3.1循证医学的基本思想

相对于传统医学模式,循证医学是一种临床实践的新思维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对患者的医疗保健措施的决策要诚实、尽责、明确、不含糊、明智、果断地利用当前的最佳证据[2]。促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模式向以科学为依据的、有据可循的现代模式发展。这一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证据,即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和专家确定治疗指南,都应依据现有的最佳证据进行;(2)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其主要来源是医学期刊的研究报告,特别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成果,以及对这些研究的Meta分析;(3)运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最关键的内容是根据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问题研究的进展,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得最佳证据。

3.2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

3.2.1判定临床医学决策的方法

(1)发现临床所面临的问题和了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按照循证医学模式,临床医生既作为研究者去提供证据,又作为应用者去使用证据。无论是提供证据还是使用证据,首先都要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这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第一步,它关系到证据研究的质量和是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用可靠的方法回答问题,如系统评价,它可以解决诸如病因学和危险因素研究,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研究、诊断方法评价、预后估计等问题。系统评价的结果就是循证医学的所谓证据。

(2)临床决策分析评价:是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将提出的新方案与传统方案进行全面比较和系统评价,通过定量分析取其最优者进行实践的过程。它是减少临床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临床决策过程中有三个最重要的阶段:一是循证阶段,包括收集资料信息和选择最佳证据;二是拟定决策方案的科研设计阶段;三是对决策方案进行评价的决策阶段。

(3)成本—效果分析:分析成本消耗后得到的效果。如延长患者生命的具体时间,避免发病或死亡的数字等,一般用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比两种方法表示。通过分析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满足患者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3.2.2获取医学信息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光盘数据库大量应用于带有光盘驱动器的单机或网络,使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形式迅速丰富和发展。检索者只要较好地掌握了证据的计算机检索方法,就可以较方便地从互联网在线数据库、公开发行的CD、Cochrane中心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等获得所需信息。当然,循证医学的信息或研究证据的来源还包括杂志、指南和学术专著等。这些都是循证医学获取证据的基础。

第6篇:传统医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校社区;传统医学;可行性

我国传统医学是经过几千年实践验证,对各科疾病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具有独特的疗效。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蕴含着深刻的和谐内涵,对于现代和谐社区发展有深刻的推动作用。高校社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如何开展传统医学卫生服务是一个新鲜课题,本文就此探讨。

一、高校社区开展传统医学服务服务的必要性

(一)高校人群的特点需要传统医学 高等学校里高级知识分子较多,人们对医学特别是传统医学都有一定的认识和感情。由于现代化学治疗的泛滥,使他们更乐意接受倾向于非药物疗法的传统医学。

(二)高校人群疾病特点需要传统医学 高校人群注重保健,关注健康,人群年龄高于一般人群,所以老年病是主要疾病。老年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保健中,传统医学可充分发挥其对慢性病的调理作用,而且有费用低、副作用小优点。

(三)国家政策的需要 根据国家卫生发展计划,要求将来的社区一级(包括高校医疗社区)必须配备中医、中药、针灸等传统医学手段。这些传统医学手段有“简、便、廉、验、效”特点。

二、传统医学服务在高校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一)合理优化医疗资源 现在大医院就诊患者人满为患,大病、小病都愿意去大医院就诊,导致大医院门诊必须腾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来安置这些患者,也导致他们精力分散。现在国家提高社区医院的条件和医疗水平,要求大医院接诊重病、急救、疑难杂症等,基层社区医院接诊普通病、常见病、慢性病等。这样一来,患者就诊也方便了,也保证了大医院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研究、治疗疾病。

(二)有效控制慢性病 高校这个特殊社区中,由于离退休老同志占有绝对的比例,导致一些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流疾病,也是花费最大的部分。这些疾病由于有周期长、花费大、预后差、易复发等特点,花费家庭、个人、国家、医院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传统医学对慢性病的治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从疾病到健康的连续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特别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传统医学优势,定期向居民宣传中医的养生保健知识,有助于预防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节省慢性病的治疗费用。

(三)社区康复作用 康复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之一。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汶川地震后,幸存伤员的康复工作凸显了我国康复医学基础的薄弱,康复医学发展落后于其他临床学科,成为我国医疗服务“木桶”中的“短板”,社区康复更无法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康复方法如针灸、推拿、太极拳等是我国康复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具有群众基础广泛的优势。因此,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并与简单易行的功能训练相配合,对构建具有特色的社区康复医疗服务模式意义重大。

(四)保健养生作用 随着医学模式、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居民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我国传统医学重视“未病先防”,辨其病因、病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达到“阴阳平和”的健康状态。中医的食疗、食补、推拿、针灸等都可为人群提供治疗及保健。在高校社区中,由于人群有较高的文化,可以把大众化的食疗、气功和传统保健术、自我心理调节、沐浴疗法、娱乐疗法等推广到人民大众中去,发扬传统医药文化,提供个体化预防和养生保健方案。

(五)健康教育作用 高校社区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他们是文化传播的生力军,他们既是文化的习得者和受益者,也是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我国传统医学中“治未病”的思想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而且也促进了这些科学健康观念在全社会普及和推广。

第7篇:传统医学模式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循证医学(EBM)对临床教学的影响及如何在临床教学中建立EBM的教学模式。方法介绍了EBM的概念,分析EBM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及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结果 EBM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兴趣的提高和新科技与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有利于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且对临床实践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 在医学教育中引入EBM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可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学会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循证医学;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on clinical teaching and the way to create a EMB teaching mode. Methods The concept of EBM was introdu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EBM, and their appl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clinical teaching were analyzed. Results Teaching mode of EBM was in favour of improving medical knowledge in students, extensive use of new technology,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dical workers and patients and improv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which wa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EBM in medical education may help medical students and medical workers master methods and skills in selfrenewal of med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knowhow and thu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ing talented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linical internship; teaching methods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生物医学类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增快,医学生毕业后10年内就有很大一部分知识需要更新,面对繁多的医学信息只有学会合理地利用相关研究结果,才能保证医务人员为病人提供最佳和合理的医疗服务。近年来,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得到迅猛发展的循证医学(EBM) 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作为与传统医学完全不同的医学模式,其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所接受。本文依据国内外开展EBM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临床教学体会,着重探讨了如何在临床教学中引入EBM理念及方法,培养医学生从EBM角度认识疾病本质并了解最新研究进展,从而提高医疗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

1 EBM的内涵

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国外学者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到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制定出适合病人的治疗措施[1]。EBM 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临床医务工作者在进行医疗决策时应该建立在新近取得的最佳临床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为医治对象提供最佳的医疗方案。EBM 是强调在遵循证据基础上的临床医学,是指一种临床思维和实践模式。其与传统医学模式(根据医师的经验、基础知识进行医疗决策)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补充与发展。

2 将EBM理念引入临床教学的意义

2.1 EBM理念对传统医学教育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医学实践必将从单纯个体的生理和病理学研究转向群体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这样的医学实践要求医务人员有较强的收集、评估和利用证据进行决策的能力[2],要求医务人员在医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临床证据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定,这正是EBM的宗旨。因此,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培养的“知识性”人才如果只能用个人的临床经验和不完善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临床实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临床医学的需求[3]。将EBM思想引入医学临床教育,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缺陷与不足。教科书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同时应注意它有时效性问题,即使最新的教材及各种指南只能反映定稿时水平,所以必须根据临床研究的新证据必要时进行更新,教科书每隔一定周期就有新版本产生,正是符合EBM 的基本原则,以保证其知识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全面性及导向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全面讲授教科书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同时又要树立EBM观念,掌握实现EBM 基本方法。运用EBM理念、方法,从医学实践、科学研究及Cochrane 协作网中获取新证据、新技术,无疑是使医师的知识保持最新版本的最好方式。因此,在医师的培养中,从医学生临床教育到毕业后教育都很重要。

2.2 有利于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诊疗技术手段的改进,许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都有了新的发现,新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迅速发展,医药高新科技与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运用,都使疾病的诊疗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怎样才能在信息量巨大、信息超载的今天事半功倍地学习呢?只有学会快速查阅医学相关文献及数据,了解相关领域研究动态及EBM方法和证据,才能处于医学发展前沿。EBM 观念的出现,提醒当代临床医务工作者在重视个人经验同时,应强调采用新近取得的最佳临床科学研究证据,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医疗决策,尽可能避免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树立EBM观念, 这不仅使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接受知识更新的挑战,还能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其正确医学观的树立及今后临床实践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2.3 有利于医患沟通,避免纠纷

尽管医疗科技水平大有提高,但仍然受到时展的局限,在医学领域还存在着许多未知的问题,这难免会造成在临床工作中的被动局面。由此而带来的医患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人们应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因此,医务工作者在行使职责同时一定要做到有据可依,有证可查,尽量避免决策时的随意性,使行医行为和医疗诊治工作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EBM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均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从某种角度讲,提倡遵循EBM进行医疗既是对病人与社会负责,同时也是对医务人员自身的保护。

3 在教学中教会学习和应用EBM证据

EBM强调对丰富医学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应用,体现了对最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追求。学校要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研究证据的查寻方便、简捷。除了应该知晓常用的医学文献数据库如Medline 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以及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提供二次研究证据的数据库或杂志如Cochrane图书馆、EBM评价(EBMR)、EBM杂志、美国医师学会组织俱乐部(ACP journal club)等之外, 还要知晓一些全文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2link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全文数据库、Swets Wise全文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MDconsult全文数据库等。作为主导教学的教师, 要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思想和模式,要有EBM意识,并具有实践和传授EBM知识的能力,能够做到不断保持知识更新,及时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沿信息,掌握EBM的教育方法并灵活、有机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传授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提高其学习兴趣,可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接触某些病人,结合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发现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安排学生就此问题查询文献和检索EBM的网站,如讨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时,就可以介绍并引用UKPDS、DCCT以及近期完成的ADVANCE、ACCORD、VADT等大型EBM方法及证据。例如,从UKPDS 20年的研究结果及近期10年的随访结果分析得出糖尿病早期强化血糖干预对大小血管并发症控制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能更深入了解糖尿病发病的本质及并发症预防和临床治疗理念。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可以参与到临床研究的部分环节中,如我们已安排研究生参与一些临床研究,如采集标本、记录病情及资料分析等,在实践中学习EBM研究基本方法。

EBM所体现的是现代医学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的统一,是科学的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观在医学实践中的集中体现。EBM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传统的医学模式和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临床医学实践、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需要,提示人们在医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和依据,而不能仅凭过时的、不完善的医学理论或相对狭隘的临床经验进行医疗活动,否则将会影响临床医疗实践、医学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医学教育中引入EBM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学会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以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BRODY H, MILLER F G, BOGADN L E.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watching out for its friends[J]. Perspect Biol Med, 2005,48(4): 570584.

第8篇:传统医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 读书报告会;教育,研究生;医院管理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是新时期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全面提升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存在重专业,轻人文,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不协调的现象。近年来,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综合模式转变,医学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而是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1]。读书报告会作为一种自发互动的启发性、开放性学习模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创新型思维等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开展读书报告活动的背景与目的

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采用导师指导与学科协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模式[2,3]。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全面负责,主要通过对研究生选题、课题开展、论文讨论和定稿等主要环节进行指导和把关。学科负责统筹安排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践以及各项学术活动的开展。研究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课题要求的自学也是研究生培养的形式。这三种培养模式相互配合,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得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锻炼。

但同时,由于现有医学教育模式的滞后和单一,其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生过多地将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甚至仅局限在课题涉及领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医学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思维僵化[4,5];医学从业人员应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研究生自学缺乏指导,有盲目和动力不足的现象等。

在医学模式转变,医学事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无论从学校培养角度,还是从医学研究生自身需求角度来说,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是提高医学研究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平台[6,7]。基于目前以独立的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单一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采用读书报告会这种启发式、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将其补充到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不仅可以活跃学科的学术氛围,还能增加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弥补人文、社会知识结构的欠缺,从而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2 读书报告会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即提出个人读书计划,综合考虑个人兴趣、知识结构、所欠缺知识点、研究方向等,并结合导师的指导性意见,制定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并在读书过程中根据个人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适当调整。读书报告会每月至少举行一次,在读研究生共同参加,由专业教师主持。在读书报告会上,每次由一名同学介绍其所读书目的基本内容,并谈出读后心得,及在读书过程中困惑或思考的问题,其他同学通过听读该同学的汇报,在了解该书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理解谈出自己的认识,对其中有异议的观点在同学间进行讨论,激发逆向思维。研究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除了借助自己的读书笔记进行讲述外,常常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讲解,将所汇报内容制作成PPT形式,搜集相关的视频、音频播放,形式新颖,在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听者对于该书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读书报告活动的内容主要为研究生感兴趣的人文社科方面书籍,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变化、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等也被纳入读书报告讨论的范围。在确定主题之后,研究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选择该问题中自己感兴趣或者感受较深的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做好读书报告准备。读书报告会采用头脑风暴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其他人的见解,或者在出现分歧的关键问题上展开辩论,最终使每个人形成对该问题的全面认识。

3 读书报告会的意义

3.1 培养人文素质的广阔平台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当代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平衡,是全面提升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人文社科知识的范围广、内容多,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并且,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重专业、轻人文的影响,人文素质的培养一直游离于医学研究生培养环节之外,人文素质的缺失成为医学研究生发挥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瓶颈。读书报告会这种新颖、开放的形式,使医学研究生在自己阅读与相互的交流中,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积淀和处理问题模式的交互融合和碰撞,拓宽并完善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为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促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创造一个广阔而坚实的平台。 转贴于

3.2 培养创新思维的手段

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指标[6]。但由于医学研究生科研经验的欠缺和传统单一学习模式的束缚,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模式成为医学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中的短板。读书报告会除要求研究生能够准确把握所读书目的脉络和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对于该书或者该问题的思考和见解,这就需要研究生在读书及报告会讨论中,时刻保持科研的敏锐性,充分发挥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而培养个人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模式。

3.3 培养研究生读书和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对医学研究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过硬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广泛而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良好的心理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7]。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医学研究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时更新和深化,读书报告会的举办可以满足研究生对于人文知识扩展和更新的要求。在定期召开的读书报告会中,研究生也逐渐学习培养读书习惯,将读书纳为自己学习阶段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在读书的习惯中形成“终生学习,终生受益”的观念。

3.4 挖掘医学研究生智慧和潜力的途径

研究生对于读书报告会的准备,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汇报的形式、多媒体的使用,都要进行精心的计划,这种形式充分体现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养理念。读书报告会内容的自主选择,可以增加医学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研究生在读书报告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研究生对于所读书目内容的汇报和多种汇报形式的选择,以及对于某一问题的争论,可以帮助发挥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挖掘医学研究生的智慧和潜力。

3.5 完善研究生教育模式与学科建设的机会

读书报告会的举办,在帮助研究生个人扩展知识、提升素质、培养科学思维和研究模式的同时,可以达到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促进学科建设的目的。研究生年轻活泼,对事物反应敏捷、思想活跃,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思想。读书报告会这种启发式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其加快知识的更新和扩展,并且改变了以往以专业考核为主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结合医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建立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新型培养模式,帮助学科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加全学科的集体意识,发挥人员的协同效应,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读书报告会这一新颖的启发式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对传统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可以在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裴劲松. 面向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新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7):5052.

[2]张硕,岳旺,王蕾,等. 构建现代医药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44(1):8385.

[3]陈春花. 关于导师作用的思考——对管理学教授价值的解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11):3941.

[4]夏雨晴. 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 医学教育探索, 2006,5(11):10691071.

[5]瞿伟,刘晓武,李鸣放,等. 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制度因素分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7,28(5):912.

第9篇:传统医学模式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将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方法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经验式医学教育模式,注重医学生循证医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结果 循证医学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开创了临床带教的新模式。结论 在临床带教和实践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模式培养医学生,可以极大地优化临床带教效果,提高医学生临床诊断能力。

关键词:循证医学;心脑电;临床诊断;教学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传授知识,提高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是临床带教工作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尝试将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引入临床教学实践中,探讨提高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循证医学模式与循证医学教育的内涵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模式。它有别于传统医学模式对临床医生个人经验的倚重,强调科学证据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倡临床医师将实践经验和的事实证据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好的临床决策和处理方案解决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在《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一文中将循证医学模式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方案。

循证医学教育是将循证医学理念贯穿于临床带教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带教老师引导医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医学生循证思维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为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和临床经验与科学证据并重的思想。其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2.1提出临床问题

在带教过程中向医学生讲解循证医学的理念,通过对临床典型病例的病史、病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的分析提出诊断、治疗、预后、病因及预防等方面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2.2寻找文献资料和检索方法

对提出的临床问题进行循证医学操作演示,通过纸质或网络数据库检索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批判性地评价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2.3利用文献资料解决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团队行为,根据已有检索的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大胆探索,结合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提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此过程当中活跃医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3、循证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教学中的应用

心脑电联合检测技术是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循证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根据心脑电检测分析结果提出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教育方法应用到心脑电检测中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得到科学的诊断建议,对各种不同的疾病选择心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或心脑电图联合检查技术。采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对心脑电检测结果进行循证分析,加强心脑电检测特性的阐述,提出与疾病诊断相关的临床问题。

3.2寻找相关问题的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根据心脑电检测结果分析中的相关临床问题,结合解剖学、影像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广泛查阅最新的数据库,如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文期刊网及相关的循证医学网站以获得完善的文献资料。

3.3评估文献资料对心脑电临床诊断的价值

在获得完善的文献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文献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带教老师或高年资医生引导医学生对获得的的证据进行鉴别,包括证据的质量、实用性、涉及范围、强度、指标及情景等6个方面,并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患者的预后。完善的文献资料和准确的评估意见是全面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会诊基础。在评估文献资料对心脑电临床诊断的价值时要注意分析何种证据可以应用到心脑电诊断中,有效证据和无效证据的区别,无效证据产生的具体原因等。在这一评估过程中,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得到增强,实践经验得到逐步积累,科研意识得到启发,而这些都是循证医学教育模式下医学生需要提高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

循证医学教育是对传统带教方法的丰富和补充。目前我国结合循证医学模式进行的循证医学教育研究已经起步,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循证医学教育,以培养医学生的循证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医学生经过循证医学模式的教育,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循证医学教育应既重视丰富医学生的个人经验,又强调采用最好的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二者在疾病的诊疗中缺一不可。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生临床带教过程中,对提高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郭玉珊,.用循证医学观点指导临床教学[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123~2124.

[2]景涛.在见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