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社会医学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当今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面向大众的科普类健康期刊生存所面临的危机,以及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种种转型策略和路径探索。
市场上的健康期刊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面向普通大众的科普类健康期刊。一种是面向白领或更高端阶层的时尚类健康期刊。本文将阐述科普类健康期刊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危机化生存方式。
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科普类健康期刊创刊的高峰期。粗略统计,至少有超过30种健康科普杂志在这期间诞生,比如《大众医学》、《家庭医生》、《健康向导》、《大众健康》、《生活与健康》、《健康天地》、《健康世界》等。这些杂志名称大同小异。读者定位也基本是中老年人。它们或是依托卫生厅、健康教育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疾控中心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发行,或有着医学院校、中华医学会等专业人才做采编支撑。一时间,在中国掀起了创办健康期刊的热潮,几乎每个省都至少拥有一份本土化的健康科普期刊。
不过。时至今日,这类期刊仍活跃于市场的,只有《家庭医生》、《大众医学》等寥寥可数的几张面孔了,绝大多数杂志在名存实亡或奄奄一息中挣扎,有些则早已销声匿迹。
这些杂志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除了体制束缚难以施展拳脚、同质化竞争导致读者心理厌倦、医学类编辑人才的局限让科普期刊在风格上过于严肃之外,新世纪互联网络的发展,也加速了健康期刊被淘汰的速度。
“百度”信息带来的威胁
在网络不发达时,人们身体出现了某种不适症状。或者想打听某些药物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只能求助于医生、有经验的家人朋友,或者各种书籍、资料,知识的获得既费力,又不全面。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信息搜索引擎的功能日益强大,人们要获得某一类的健康知识,可谓不费吹灰之力。
比如。在百度搜索引擎上随便输入一个医疗关键词,就可获得数十万条相关信息。互联网以这种类似轰炸的方式,使人们获得医疗信息极度便捷、丰富。传统的健康期刊难以与之抗衡。
健康网站还直接抢占纸质传媒的读者。多次获得“互联网产业健康第一名”称号的“39健康网”,本身就是功能强大且内容丰富的健康传媒。人们在上面不仅可得到更新很快的健康知识(多数为该网站的专稿),还可直接在网上跟医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可根据自己的相应症状,对照人体三维图进行自诊自查。
至于网络上所开辟的各种医疗论坛,则部分满足了读者“求医问药”需要。一些热门的求医问药帖,被关注和回复的人数竟然超过十万,且每时每分都在不断刷新记录。就此而言,网络媒体和受众的互动热情程度,任何一种健康期刊都难以望其项背。
在庆祝报纸存在400周年的世界编辑年会上的《2005年世界编辑趋势》调查报告显示:18-54岁的人阅读取向中排名最前的媒体是互联网和电视,其中45.6%的人首选互联网,34.6%的人首选电视。接下来的媒体是书籍,占7.5%;电台,3.2%;报纸,3.2%;视频/DVD,2.8%;视频/电脑游戏,2.1%;杂志,O.9%。2005年6月,我国网民的数量才刚突破1亿,而到去年年底,网民规模已有2.98亿。其中,大多数15岁到35岁的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并非报纸、电视。而是互联网。
与此相对应的,在互联网受众数量稳步上升的同时,是传统期刊读者的日益衰减。比如,《家庭医生》的发行量全盛时期200多万份,目前的发行量据官方说法减至90万册。而发行量曾同样超过200万的杂志《家庭》,现在下挫过半。另外,发行量一度过百万册的《大众医学》,目前的发行量官方说法也仅为30万册。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有读者提出这样的疑问:“有了网络,还要纸媒干什么?”这些健康传媒的现状,不得不让人顿生唇亡齿寒之感。
应对危机的思考和尝试
危机既是挑战,也是使自己成长的契机。在危机的鞭策和虎视眈眈下,要想不被吞没,唯有转型和变革,为自己铸造出更多网络所不具备的优势,将自己的触角更深地植根于土地,更牢固地和读者黏合在一起,让读者无法舍弃,无法离开。
1 顺应医学模式转型,转变传播方式。
现代医学正处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型期。随之也带来了医学科普知识传播模式的变化。纸质的健康科普期刊,其传播内容和方式更能适应这种转型。
生物医学模式,指的是人们认为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这种转变是一种医学观念的进步。这意味着开始重视疾病的社会属性和心理成因。也就是说,治病防病,不仅仅再是协调人体器官和疾病的关系,还涉及到与人相关的社会背景、个体特性、个人经历、心理成因等诸多内容。一句话:改变人的生存状态才是治病的根本途径。
网络的健康信息,多是各种疾病知识的无序散乱堆积和复制。其传播内容主要仍是解读某种疾病。比如网络解读高血压。主要是“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的症状”、“高血压的药物和饮食治疗”、“治疗高血压的合理用药方式”等。这些信息都是就疾病本身谈疾病,纯粹客观知识的介绍和就事论事。
《家庭保健》每期也有一个重点策划栏目,着重阐述与疾病相关的方方面面。
比如,去年我们做了主题策划《给“夫妻病”开张处方》。组合文章中,不仅系统地列出了五类“夫妻病”的“黑名单”,详细解析每种夫妻病的形成过程和防范对策;还揭示了“夫妻相”和“夫妻病”的关系;夫妻间彼此性格的差异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在卷首语上,又以《携手趟过生命急流》来诠释夫妻关系:共同生活除了共享幸福。还可能会互传疾病。只有休戚与共的爱情,才有力量与时间抗衡,经受住岁月的考验。这一系列文章,旨在调整“夫妻之间的生存状态”,而并非单纯地防病治病。我们将人和疾病放人更大的背景中,去反映,去观照,去考察,去映射。这样的健康信息,是网络遍寻不见的,也是读者所看重的,能真正对治病防病有着深刻启示。
从另一个角度说,疾病是带有恐惧色彩的。网络上关于疾病的治疗信息是冰冷的,没有情感的,弥漫着药水的味道。而杂志所关注的是每一个健康的人或者患者。所以,《家庭保健》要做的,是淡化药水味,消除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以更轻松更有信心的状态去看待疾病。科学早已证明。快乐就是最好的良药。以乐观和阳光的面貌来影响读者。达到心灵抚慰和心灵治疗的效果,杂志所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就是对现代医学模式转型的呼应。
2 不可被复制的新闻性和思想性。
网络信息虽然足够丰富,却缺乏引导性,阅读容易陷入无主题状态,滑到哪里是哪里,不能让读者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认知。而健康类期刊《家庭保健》则在编辑方针上与网络“错位经营”。
《家庭保健》杂志原则是“卖信息。更卖思想”。作为一份被新闻传媒集团改造重生的杂志,《家庭保健》采编人员多为卫生战线记者出身,他们“用做新闻的方法来做杂志,以期传递的信息具有原创和不可复制性。”
比如,2008年相继推出了关于《拯救我们的睡眠》、《“亲子鉴定”一柄双刃剑》、《生命的接力——器官移植》、《医学进步,改判多少疾病》、《水——不能被忽略的营养素》等策划,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解读一个个备受关注的健康热点问题。
主题策划《医学进步。改判多少疾病》。网络上只有零碎的信息,称“某某疾病的治愈率提升了”。这些信息不仅未经整合,更不具备新闻性——疾病的治愈率本来就是在提高的,但是,究竟有多少曾被判“死刑”的疾病得到了“改判”呢?改判的结果如何呢?杂志从横向剖析了曾被人们谈之色变的系列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红斑狼疮以及白血病等疾病是如何具体被“特赦”的,很多早已转化成了慢性病:另一个方面,又从纵向来解析疾病被改判的幕后“主使”,即当今医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同时从宏观角度来简述人类疾病史的变化,疾病治病,这场“道与魔”的战争是如何交错纠缠的。这一系列的稿件,既传播了具体的服务信息。又提炼归纳出我们独特的思想和结论,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由此,我们所传递的,不仅仅是被挤掉了水分和泡沫的实在信息,更是打上了《家庭保健》独特标签的不可被复制的新闻性和思想性。
3 打造科普的公信力。
网络信息的优势是快捷海量,然而。海量信息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首先,网络信息的者没有门槛和资格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比如,个人博客、私人诊所、民间游医或者是任何一个懂医或不懂医的人。都可以发表文章。这给了形形的医骗以大好机会;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即便是拥有足够医疗知识的人,也会因经济利益而不实消息。这两点原因,导致网络医疗信息遍布“伪科学”和信息误导。
谷歌(google)和百度(baidu)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搜索工具,比如输入“糖尿病”三个字,第一页出现的信息,都是各类医院的广告。后面没有任何广告标记。而实际上。这些网页链接都是根据商家所出的价格而进行先后排序的。简而言之,这些多是广告。由于网络广告的审查和监管相对困难,人们几乎难以辨别真伪。
关键词:产科门诊;临床教学;医学伦理学;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09-02
临床实习(Clinical practice)就是把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医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学习过程,是培养合格医务人员的重要环节。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1]。妇产科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很多工作都受到伦理学的约束。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人们维权意识及法律的增强,妇产科临床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下面就本院产科门诊教学中的体会进行简述。
1.1产科临床教学的特殊性
产科作为一个医院殊的临床科室,面对的是育龄妇女,在生理方面:医生的医学检查可能给她们带来不适。很多医学生自临床实习起,才会有接触女性患者及施行妇产科检查的机会,不熟练的操作可能会加重患者的不适感,从而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既影响医患关系,也影响疾病治疗,孕妇及家人恐惧学生的检查会导致不良后果而不予配合。心理方面:女性往往较敏感脆弱,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几乎所有的病人都不愿意将自己的身体或隐私作教学内容来展示,因分娩涉及到女性生殖系统,相关围产期疾病和症状可能会涉及到产妇的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隐私问题,因此在诊疗过程中,患者心理上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过分谨慎、自尊和敏感。妇产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将接触到病人身体,并在其身体上学习临床检查方法。这势必会产生医生教学权与患者隐私权的碰撞,使妇产科临床教学较难开展。其次,医院产科门诊病患流量大,门诊医生在诊疗病患同时进行临床带教过程中与学生及病患沟通上有一定的限制。
1.2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伦理学问题
医学伦理学进一步延伸并扩展为生命伦理学,它以生命为中心,不仅涉及医疗领域的病人,还面对整个社会的人群,从生殖、生育、卫生保健、与周围环境的相处,直到临终、死亡而引发出种种伦理探讨。医患关系是医学伦理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医德医风中最为关键的核心。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其整个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其中临床前期课“医生一病人”的主题就是医患关系,内容包括精通与病人沟通的技巧,讨论医患关系中的社会、伦理和心理问题[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医疗保健体系的不断健全、社会法制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接受医疗服务中所应享有的权利,如知情权、隐私权。医生教学权与患者隐私权的冲突会使许多病人拒绝医生将其作为临床教学的对象,拒绝实习医生的体格检查。妇产科临床教学中,学生对各种临床检查方法的学习与操作会涉及到病人的隐私部位,因此,在临床教学中势必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造成某些负面影响。产科实习中的特殊性,涉及隐私的、敏感的事情随处可见,造成了学生渴望得到实践机会和患者拒绝实习医生之间的矛盾。医学伦理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医生和患者”,我们在临床活动中发现,所谓的伦理学冲突,往往是我们和患者之间沟通不够造成的,临床实习医生因为身份的特殊性,欠缺经验,在医患沟通方面做得更不够。妇产科实习中的特殊性,造成了学生渴望得到实践机会和患者拒绝实习医生之间的矛盾,造成看似不可调和的伦理学问题的冲突。
1.3产科实习医生的特点
实习医生在临床实习过程就是学习怎样当医生的过程,学习内容由理论学习转向临床实习,伦理学角色定位既是学生又是医生助手。有许多同学,对医生这个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受社会一些负面影响,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缺乏信心,学习目标不明确。实习医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思维能力差,病史采集不认真,不完善,不原意主动与病患沟通交流,体格检查手法生疏,不到位出现误差。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参与性差.不少学生在未接触妇产科前就对这门课产生了抵触情绪。妇产科患者的特殊性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男生更不愿做妇产科医生。当代医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意识比较强,社会观念不同。大学期间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导致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团队意识的缺乏。他们渴望走出 “象牙塔”,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未来有更高的向往与追求。随着知识领域的拓宽,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提高,思维方式逐渐从感性认识转向理性思考。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验缺乏的矛盾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的知识,而更愿意通过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学习新知识、探讨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追求时尚、新颖和独创的精神。
2 医学伦理学在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教学中应用医学伦理学。在知情同意过程中应当向患者充分说明所作检查及操作的目的、后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也要充分说明患者所享有的权利,保证患者享受平等医疗服务的权利、保证其隐私权不受侵犯。充分的知情同意不仅可以保障患者权益不受侵犯,同时也是对医务人员自身有力的保护[3]。现代医生的职业道德是以对现代人权的尊重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有浓重时代特色和社会属性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医学伦理学是用伦理学理论和原则来探讨和解决医疗卫生工作中医患关系行为的学科。道德规范。它不但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且还要紧紧跟上时代的脚步[4]。
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加强医疗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还要在教学中应用医学伦理学。带教老师要有目的地带领学生与患者交流,使学生从客观上认识医患关系中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内涵。对患者的症状和忧虑进行适当的解释,来消除患者的疑虑,增加治愈率和患者的满意率。
医患关系是医学伦理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医德医风中最为关键的核心,加强健康教育及医学伦理学宣传首先,进行全民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整个群体的医疗素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也就是说提高全民对于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从而坦然地面对医生,面对临床实习教学。先进的技术引入,科学的管理辅佐医学诊疗模式发展了,医学技术也突飞猛进,新的电子产品进一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仿真模具等的出现为医学教学提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减少医患之间的伦理学冲突,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职业素质教育,克服在妇产科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要使学生认识到医生言行对患者心理的作用会直接影响临床医疗效果,养成关心爱护患者、工作认真负责的好习惯。语言和蔼可亲,动作轻柔体贴。同时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要求学生主动与患者交流,教会学生与患者沟通,使学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缩短,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临床实习医生的的具体行为则是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实施的,教师学识渊博、勇于探索的才能,以及自觉的医学伦理意识,会影响学生逐步坚定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贯穿”医德医风”教育,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医生救死扶伤的传统医德,多方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临床带教老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做好临床带教工作的基本医疗保条件[5]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一医学观、健康观的深刻变革,必然推动生物医学为基础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发生重大改革,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观念,让学生领会医生的伦理责任和法律责任。将先进的教学手段融入到临床教学工作中,从而保证了产科临床教学的高质量顺利完成,并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丘祥兴. 医学伦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6~139
[2] 陈建平.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伦理学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1):59.
[3] 李海玲.妇产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