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垃圾治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国农村的大多数人不是住在市镇,而是一家一户分散住在自家的土地上,比我国农户的分散居住程度高。美国拥有完善的农村垃圾收集运输网络,一般由规模不大的家庭公司承担,基本能够覆盖到每家每户。这些公司的员工也是农民,他们开着小垃圾车,到各家各户收取垃圾,同时收取一定费用。例如:美国的西雅图市政府规定,每月每户居民的四桶垃圾,需交纳13.25美元的费用,每增加一桶垃圾,加收9美元。这一规定实施以后,西雅图市的垃圾量一下减少了25%以上。
在美国农村,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带轮子的垃圾箱,居民每天早晨送到公路边,由专车带走分类垃圾。另外,每个家庭的厨房水龙头旁边,都安有一个小粉碎机,用于随时处理一些生活垃圾,然后流到下水道冲走。每个家庭都要将垃圾分类,装入塑料袋,然后装进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垃圾桶推到大门外的马路旁,等待环卫公司特大垃圾车将分类的垃圾装到车厢不同的格子里运走。杂草与落叶由每个家庭成袋堆放在自家周围。环保部门也派工具车前来割草、清扫路边的树叶、修整树枝。割下的草当场粉碎,可作饲料;截下的树枝,由粉碎机粉碎,将之用在公共场所,如放到树根周围,防止水分蒸发,并可防止泥土直接暴露在大气中,产生扬尘污染环境。
美国政府对农村垃圾治理的资助主要是由联邦政府农村发展部负责,重点是对农村公用设施的资助,而非提供全部建设资金。例如:美国政府每年从农业联合税中拿出几十亿美元.专门用于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工作,对治理项目投入补贴70%-80%。各州政府也都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列专项开支。其中,美国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可以通过在水和环境计划项目中得到拨款和贷款,分对象进行:拨款的对象是非营利的乡镇组织,目的是提供技术援助和训练;贷款对象是在农村地区从事污水和垃圾处理的企业,目的是改善和建设这些企业的运行设施。有一个限制条件就是接受这类拨款和贷款的农村地区人口不超过2万人。农村社区人口越稀少,收入越低下,那么它可能得到的资助就越高。
为了解决垃圾处理服务供给中的经费问题,美国设立专门的理事会或基金会,管理环卫资金。资金不仅包括政府的投入,也包括居民支付的垃圾费。对于垃圾处理厂的运营,实行“公共投资、私人经营”,即有关部门在建好垃圾处置厂后,先核算处理每吨垃圾的最低费用,然后将处置厂的运营权向社会公开招标,在达到环保标准的前提下,出价最合理的公司即获得运营权。
美国农村垃圾治理的经验
(一)完善立法是农村垃圾治理的根本保障。美国政府与议会先后于1965、1970年通过了《固体废弃物法》和《资源保护回收法》。除了联邦政府颁布的法案包含对农村垃圾治理相关规定外,有些市州还颁布了专门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的专项法规。比如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和肯塔基州,就对农村地区路边倾倒垃圾的问题颁布了法规,对非法倾倒垃圾的行为有详细的条文加以处理。此外,在农业污染控制方面,美国也有系统的法律框架,如清洁水法案(CWA);非点源污染实施计划――CWA319条款。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对废旧家电的处理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条例。2002年当局针对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法令,对从事回收家电产品中制冷剂的人员资格、使用的设备以及回收比率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使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过程能够达到政府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和技术指标。
(二)市场化运作是农村垃圾治理的有力手段。美国农业环境保护项目是自愿性的,联邦政府一方面通过资金、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引导农场主参与农业环境保护项目;另一方面为提高保护政策的实施效率,在项目运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其支付水平取决于农场主环境保护水平与成效。为降低垃圾处理的成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就开始普遍采用招投标制度将垃圾服务承包出去。美国曾经对大约315个地方社区的固体垃圾收集的调查显示,私营机构承包要比政府直接提供这种服务便宜25%的费用。2012年由独立的研究组织提供的报告显示私营机构承包使街道清扫费用节约43%。
(三)公众参与是农村垃圾治理的重要途径。美国在制定环境相关法律、计划时,或者在许可建造废弃物处理设施时,都需要邀请农民广泛参与,而不仅仅是征求意见。只有农民参与制定的法律和计划,农民才有意愿遵守和执行,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和计划。根据法律,农民可以申请组成类似于非政府组织的农村社区自治体,宣传、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知识和家庭简单易行的再利用、资源化方法,或者是直接开展废弃物回收。在美国乡村,社区是最基层、最贴近民众的社会管理单位,是广大民众活动的基本场所。在农村社区中,主要实行公民自治,政府一般不干预社区管理,只是负责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提供财政支持,并对社区运行进行监督。像农村垃圾治理项目的选址、设计和规划等活动,是由当地居民自己组织、自愿参加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带轮子的垃圾箱,每天早晨送到公路边,由专车带走分类垃圾。
对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的启示
(一)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快制定农村垃圾治理法规。多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体系一直是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农村环境保护相当薄弱,甚至在农村垃圾治理领域出现了空白。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性差异性大,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垃圾治理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积极借鉴美国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针对农村垃圾治理的特殊性积极出台专门立法,并尽快颁布实施,为我国各地农村垃圾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规范指导,从而实现农村垃圾治理的法制化管理。
(二)多方引资加强投入,共同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扫保洁工具设施的维护和清扫保洁人员工资、托运人员工资,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工作的实施。通过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和农民投资投劳的方法,集中财力物力解决农民关心的垃圾治理问题。镇村要加大农村垃圾处理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垃圾处理支出有预算,落实资金。加快建设垃圾中转站、中转点等基础设施,加紧配置满足运转要求的垃圾运输车辆和分类垃圾桶。要在全域内统筹考虑,积极创造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治理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环境,引导多方投入,共同建设乡村环卫基础设施。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染;沂河源风景名胜区;农村
农村生活污染是指在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部分与人们生活相关产生的农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不包括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工业活动(如村办企业、农产品加工、集中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染源逐渐增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农村生活污染的原因非常复杂,其影响因素众多,综合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性。在沂河源风景名胜区农村生活污染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的内在原因,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能为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提供思路和方法。
1 农村生活污染的内在原因分析
沂河源风景名胜区地处鲁中山区,行政区划属山东省沂源县,包括东里镇的唐山景区、石桥乡的圣佛山景区、燕崖乡的牛郎织女景区和中庄镇的翠屏山景区,此次共调查14个村庄,其中牛郎织女景区4个,唐山景区3个,圣佛山景区4个,翠屏山景区3个。采用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详细了解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部分与人们生活相关产生的农田固体废弃物的来源、种类、排放量、处理方式,共取样33个,访问当地居民30人(次)以上,获得农村生活污染物影像资料296张。调查区农村生活污染的主要特征包括:受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影响较大,生活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排放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时空分布范围广,集中治理难度大,生活污染物随意排放,潜在环境影响深远。如果不能找到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良策,其后果不堪设想。在对调查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舍弃影响研究区农村生活污染的当地特殊因素,概括农村生活污染的内在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其他地区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概括起来,农村生活污染的内在原因包括以下四点。
1.1 外部输入型生活污染物日渐增多。外部输入型生活污染物是指来源于非农业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经农村生活消费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物。外部输入型生活污染物以生活垃圾中的白色塑料、建筑废弃物和废弃衣物为主,还包括少量纸箱、纸张、金属物、废旧电器、灯管、电池等。经调查发现,建筑废弃物一般单独堆放,成分主要包括废弃石块、破碎砖瓦、混凝土碎块和杂土等。白色塑料和废弃衣物等与其他生活垃圾混杂堆放在一起。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一次性塑料袋、建筑垃圾、废旧衣物、报废家用电器等生活垃圾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
1.2 内部自产型生活污染物利用不当。内部自产型生活污染物是指来源于农业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经农村生活消费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物。内部自产型生活污染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中的厨余物、人(畜)粪便和与人们生活相关产生的农田固体废弃物。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农业产业结构趋向于单一化,造成农村生态系统退化,物种单一,物质的循环利用出现障碍。如厨余物中的有机物和农作物的副产物或残余物原本可作为饲养家禽(畜)的饲料,但现在较多农户仅从事单一的林果种植业,不再饲养家禽(畜),造成农村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缺失,阻碍了物质的有序循环利用。为了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丢弃传统的环境友好的农家肥,造成原本可作为资源利用的厨余物、人(畜)粪便及农田固体废弃物成为污染物,加剧了农村生活污染。在其他农村地区这种现象亦普遍存在。
1.3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环保措施缺位。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所调查的全部村庄都实现了自来水、硬化道路、有线电视、通信等公共设施进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提高,但农村环保设施未能同步规划建设。没有建设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造成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土壤、地下水和附近的地表水。仅建有简易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池,但数量较少,利用率不高。与此同时,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池的选址存在问题,有的建设在河道附近,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按照新颁布的《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生活垃圾的收集容器应为密封和防渗的,现有的露天堆放池应禁止使用。
1.4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和环保知识水平较低。现阶段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虽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但仍然较为薄弱,国民环保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个人文化素质的影响,广大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普遍低于国民平均水平。调查中发现,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除了没有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等硬件条件外,居民主观上认为只要不污染自己庭院,不影响自己生活可以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之所以多选择倾倒在河岸边,主观上有让河水冲走垃圾的想法。生活垃圾在处理过程中没有分类收集,外部输入型生活污染物和内部自产型生活污染物混杂堆放,尤其是有毒有害污染物(如日光灯管、电池等)和一般污染物混杂堆放,潜在环境风险很大。
2 农村生活污染的控制策略控制
农村生活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控制并最终解决农村生活污染,要依靠经济、社会、科技、人才、政策、教育等全面发展与进步。现阶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转变污染控制理念。传统的工业和城市污染控制一般注重污染的末端治理,很少涉及全过程控制,因此以防控工业和城市污染为目标的污染控制理念一般局限于污染的末端治理。随着工业和城市污染的日益加剧,末端治理模式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人类对传统污染末端治理模式的质疑与思考,应运而生地提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改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控制。农村生活污染特征不同于一般工业和城市污染,其产生与存在的原因因地域不同而差别较大。农村与农业生境天然就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生态循环场,更应当引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理念,从源头上减少外部输入型生活污染物,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循环利用减少内部自产型生活污染物,在末端治理环节中强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达到生活污染物的达标、无害排放。
2.2 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控制政策。相比较完善的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政策,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政策基本上处于刚起步阶段。由于城乡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现行有效的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政策在农村往往失效。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与农村环境政策的制定滞后、配套政策不足、功能缺失和执行低效,满足不了政府对农村综合整治改善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有关。国家环境保护部2010年2月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同年7月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74-2010)是现阶段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在制定具体或地方政策时,还需要从农村生活污染产生的内在原因出发,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不仅重视污染治理的环境政策,而且要制定好农村各项发展规划,从源头和过程减少污染。
2.3 加强适合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研发。农村生活污染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采用城市污染治理技术,农村生活污染物成分区域差异大,分布范围广,难以集中治理。因此,必须加强适合特定地域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其特点是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灵活,运行费用低,治理效果明显。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技术主要体现在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上。生活垃圾一般采用转运填埋或焚烧处理技术,运行费用较高,且转运过程中存在异地垃圾污染的可能性。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研发应建立在垃圾分类收集的基础上,首先研究垃圾的循环利用可能性,其次考虑填埋或焚烧,并且要充分考虑其空间分布状态。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发首先考虑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其次考虑技术和规模效应问题。
2.4 加强居民环保知识教育。加强居民环保知识教育,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改变环境不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防治污染的自觉性,是防治农村生活污染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对农村生活污染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很多污染可通过人的自觉行动来避免。建立一个简单的家庭式“人—畜—沼—田”物质循环链,就能基本避免厨余物、人(畜)粪便和农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产生。在环保设施不匹配的情况下,不盲目建造水冲式厕所,不盲目硬化地面都可避免大量生活污水的产生。自觉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可减少大量白色垃圾。在农村生活污染控制过程中,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育提高居民防治污染的自觉性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结
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是当前环保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要解决农村生活污染问题,必须从其产生的原因入手。解决农村生活污染的策略首先要注重防,通过转变污染控制理念,制定适用性强的政策措施。通过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主动采取减少生活污染物的措施,降低潜在环境风险。其次在于治,加强适合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研发,开发出简单有效的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1] HJ574-2010,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
[2] 赵军.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03-15205.
[3] 邓睿,川页.农村主要环境污染及防治[J].环境保护,2010(20):41-43.
[4] 张照录,崔继红,张录强,等.农村生活污染特点与快速调查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56-13657.
[5] 张后虎,张毅敏.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置技术初探——以太湖流域为例[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4):9-11,14.
农村生活垃圾成分一般为:厨房垃圾、纤维类、纸张、粉煤灰、“白色污染”、废电池、秸杆等。将其分类,可分为“可再生利用”、“可焚烧”、或“填埋”,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有相似之处。我们都不时在说垃圾是人类的公害,那么,它到底存在怎样的危害呢?
一、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废弃物的危害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我们此次主要是对于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调研,对于农村厂矿企业所产生的垃圾不做调研,那种垃圾我们仅作为工业垃圾来处理):
1、占用土地,损伤地表。
目前,由于处理水平尚未先进,农村采取了收集、清运、自然堆放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更可能破坏地表植被,破坏了其优美景观。
2、污染土壤、水体、大气。
固体废物以及渗出液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降低土壤活力,如果进入了河流的话,水体极易被污染。(也污染了地下水)
3、危害健康。
固体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更能造成大多数地区蚊绳孽生,老鼠猖狂。
二、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
有专家说,垃圾是地球上惟一在增长的资源,也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也常说要“变废为宝”。但是这谈何容易?看看现在的处理现状我们不仅触目惊心。
1、村民自己设置垃圾堆,有各种污染;垃圾按照就近原则处理,村里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
2、村附近的可利用垃圾收购站数量少(3个)而且近来收购价格低,大多数村民无收购兴趣,也无进行整理后出售的动力。当然也有个别村民认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但是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村民无法去合理处理垃圾,从中学读书退下来的村民告诉服务团成员,其实很多村民也认识到了乱倒垃圾的危害,但是村里既没有垃圾桶,也没有设置垃圾池,垃圾无法集中堆放,只好随意乱倒。而且由于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条件普遍较为薄弱,不能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村垃圾进行清运处理。况且清运成本偏高,村里又拿不出钱来处理,只好把垃圾随意倒在自认为合适的地方。
3、垃圾危害意识和垃圾自分类观念不够,某些地方垃圾遍地.无人处理,自觉性不强,随意焚烧,空气污染严重。由于农民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处理垃圾上就显得极为随意。有的村虽然建了垃圾池,但村民总是就近将垃圾倾倒在河里等;有的人对动物尸体、农药瓶等,不经任何处理,随意丢弃;有的人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将能烧、不能烧的垃圾都堆在一起随意焚烧。
三、对于农村垃圾处理措施
由于农村人民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们对“垃圾堆”之类、焚烧自家垃圾,并不感到其危害,农民的垃圾自处理、优化处理意识差。缺乏了科学处理方式,农村垃圾问题的确很不好办。
许多国家都已开始把垃圾作为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因此,垃圾不是一文不值的东西,而是“资源、财富、宝藏”。在此,我们可能做的就是要减少农村的垃圾数量。目前来讲,做得不错的乡村也仅作到以下几点:
1、要号召农村的人民,能否减少日常生活垃圾,或是回收利用,开展回收利用大赛。
2、村民是否能使用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自然风化的塑料“垃圾”,减少“白色污染”。
3、村民也像城市一样,“零包装”。即简化、减少包装、同时也使用可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4、要多一些能把废物变原料的机构、减量、资源、无害等综合治量。
5、不能随意、随地倒垃圾,在村中设立相应的环保小分队进行硬性监督,并建立环保公约。
农村垃圾治理难度较大,单凭政府一方面的推动显然不够,但仅凭农民自己的自觉去治理也不现实,因此只有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治理好农村垃圾问题。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列出专项资金建设垃圾池、垃圾车、垃圾填埋场、垃圾处理设备等,统筹建设收集、储运、运输、处置设施。
其次,让农民掌握处理方法。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学会分类处理垃圾,掌握正确处理垃圾的各类方法。要以村为单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建立村规民约的形式,建立起业余的“农村环卫队”,经费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村集体经济出一点,二是村民自己筹一点,形成“村收集、镇中转、县市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生态环境 工业污染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整体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一方面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虽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在短期内很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已经十分紧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镇工业污染严重,一些城市污染进入农村,农村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农村的外部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排放和城市垃圾转移。乡镇企业中有很多重污染企业,化工、建材、冶炼等行业企业建在了自然环境良好的农村区域,甚至是河流和湖泊的周围。由于一些乡镇企业管理者环境保护意识欠缺,工业废水、废弃物等随意排放。这不仅会危及当地农村居民的健康,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各农村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污染也呈现增长趋势。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污染总量增多;农村工业企业分布分散且规模小,管理经营理念落后,污染治理措施不先进、技术不足;环保机制缺失,监督和管理不到位,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农村工业发展是加速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也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有力措施。但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环境规划与治理问题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导致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生态系统是整个生物群落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应始终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要满足自身的生活、生产需要,从生态系统中获取农产品,然后将生活垃圾和废弃物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如此便形成一个循环过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聚居在城镇,农村也在进行城市化发展,由于城镇的排泄物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链条被割断,引发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导致城镇废弃物排泄过于集中,加重了城镇的有机污染。随着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要维持原有的平衡,需要利用替代有机物,这些替代有机物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引发生态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后果十分严重,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危及农民的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水等发生污染,气候异常,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农业。在农业生产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没有达到发达程度时,农业依然是“靠天吃饭”,气候变化异常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危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制约因素
政府主导缺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应占主导地位。当前的考核体制中,一些基层政府出于某种利益因素的驱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盲目引进污染企业,对污染企业实施包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在法治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利益趋同现象。还存在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追究机制缺失。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实施,完善环境保护法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环保责任追究机制,针对违反环保职责的部分进行责任追究。环境管理权是政府的能之一,基层政府应履行好这一职责,发挥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作用。
公众参与缺失。广大人民群众是环境资源的拥有者,同时也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执行者。农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导致政府的环保职能缺乏内部动因和外部制衡。而且我国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在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时缺乏积极性。另外,公众参与途径缺失,参与程度不够高。当前我国环境立法中没有具体可行的制度来支持公众参与其中,尤其是激励性规定缺失,一些公众想要参与却没有合适的途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预见性和科学性,仍然是先污染、后治理,当环境危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去治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现行制度中缺少事前预防的制度保障,公众无法全程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一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科学构筑城镇化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的科学化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农村与城市经济的差距,建立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制度建设上,要破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因素,鼓励建设和谐的城乡居民关系,尤其要避免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效益。科学筛选工业企业,设置环境准入标准。同时,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拒绝发达地区的污染转移,更不能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二是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要明确不同城市群生活垃圾污染的现状,量身制定治理目标,以典型城市开展治理实验,为其他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提供借鉴经验。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考虑以下几点: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涉及多个地区、机构、地方政府等相关者,因而需要结合各区域特色进行统筹治理;构建保障体系,如改进生产设备,利用科技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为垃圾处理提供资金支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执法,遏制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对城市工业生产垃圾的处理和执法监督。完善司法程序,最大限度地保障城乡环境公平,扩大利益诉讼主体的范围,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公正执法、严格执法,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法治保障。此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应实行统一的环境标准,在营造城市美好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增强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一致性。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环境行为和意识上存在不一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离不开城乡居民的支持,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当前城市居民虽然已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是滞后的。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弱,同样制约了其环保行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需要城乡居民的支持与配合,要通过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改变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具体而言,要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教会居民正确认识垃圾分类,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方法以及回收途径。掌握哪些商品是环保商品,了解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商品垃圾该如何处理。还要发挥政府、企业的引导作用,提升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全方位、多角度实施治理措施,提升治理效果。在政府引导下,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避免农村居民垃圾无处堆放而焚烧产生的垃圾,以及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作者分别为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沈忻昕:《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宜居乡村建设》,《农业经济》,2015年第9期。
②戴、孙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1990~2009年的数据》,《生态经济》,2013年第11期。
论文摘要: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是山西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文章在分析山西省农村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对策,旨在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一、改善农村环境在山西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山西省是资源型省份,并且是农业大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要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必须重视农村环境的治理。
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期以来把重化工业作为其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给周边的农村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的破坏。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进行农村环境的治理。环境是农村能否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基。
二、山西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
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山西的农村环境有了些许改善,试点村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但这还不足山西农村总数量的4%,全省要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厕所卫生条件不尽人意。大多村舍的厕所卫生条件比较差,难以达到卫生厕所的要求。卫生厕所的一般标准是:有墙、有顶;厕坑及粪池无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根据这一标准,水冲式厕所可能达到卫生厕所的要求,而旱厕或简易厕所根本达不到,与其标准相差甚远。根据山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在农村卫生设施的使用上,使用水冲式厕所的7.1万户,占1.2%;使用旱厕的498.8万户,占84.7%;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82.9万户,占14.1%。
第二,村内道路通行条件差。目前几乎全部村庄都已修建了进村公路,但村内道路却存在着难行的问题。在对山西省28171个村落的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类型的调查中,村内主要要道有柏油马路的村庄仅有7.2%,低于11.1%的全国平均水平和11%的中部地区水平。其余村落的主要道路类型为水泥路面、沙石路面等,这些道路使用寿命短、轮胎附着力差,大都使用低质量的材料进行修建,而且长时间未进行再修建和维护,大都坑坑洼洼,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及出行造成了很大困难。此外,农户门前道路和田间道路的更差,连最基本的道路修建材料都没使用。这些道路一到雨季和农忙时节根本无法通行,有的连牛马车行走都十分困难。
第三,垃圾裸露堆放现象严重。山西绝大多数农村存在“垃圾靠风刮”的现象。在山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的28172个村落中,仅有18.0%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在这些村落中,处理垃圾的方法是把垃圾运往较为偏僻的废弃地或沟壕,进行没任何处理的直接填埋。农村垃圾大致分三类,即生活垃圾、固体废物垃圾和农药包装物垃圾。大多数农村没有垃圾池,农户将生活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树上挂满了各色的塑料袋随处可见。此外,随着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农户使用的农药量也有增无减,产生了大量农药包装物垃圾。这些垃圾的无序堆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环境优美”极不相称。
三、新农村建设中治理山西农村环境问题的具体建议
第一,选择适宜的农村改厕技术。针对山西省农村的不同发展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改厕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的卫生厕所。目前国内改厕建造的卫生厕所主要有三联沼气池式、双翁漏斗式和完整下水道式。其中三联沼气池式厕所建造沼气池时需要的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而且适合人口密集的村庄使用;完整下水道式厕所用水量则比较大;双翁漏斗式厕所易进行批量生产,而且造价低,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由于山西处于华北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因此考虑到山西的实际情况,建议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和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三联沼气池式厕所,便于集中管理,以发挥规模效应;在人口分散地区和贫困地区建立双翁漏斗式厕所。此外,每个村庄都要改善公厕条件,进行修复,达到卫生厕所的要求。
第二,提高村内道路建设质量并加强保护。加大对村内道路的建设力度并进行保养,做到又建又养。实现道路硬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应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由于村内主要道路反映着每个村庄的外部形象,因此应对沙石路和砖、石板路进行全面改造,较富裕的村落可以建设柏油马路,欠发达的村落建设水泥路。同时还要对农户门前道路和田间道路进行治理。为了方便农户出行和满足农忙的要求,应适当加宽乡间小道并修建农户门前道路,农户门前道路应最低达到砖、石板路的标准。此外,应限制超载车从村内道路通过,从而对这些道路进行保护。
第三,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站。要切实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应对垃圾进行分类并进行处理。受山西各市县经济条件的制约,在每个村建立垃圾处理站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因此,建议在镇或乡设立投入资金较少、能够简单处理垃圾的处理站,在县或县级以上的市设立功能全面的垃圾处理厂,并对镇或乡的垃圾初步处理进行彻底治理。
同时对各村送到镇或乡垃圾处理站的垃圾进行收购,在各村村民间实行轮流责任制,进行统一集中收购,加强村民的责任意识。另外,还要对镇或乡配备收购垃圾的专用车,主要负责对各村的垃圾进行统一收购和运往县或县级以上的市的垃圾处理站等工作。
总之,农村环境保护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农村建设中,山西省应借鉴发达地区治理农村环境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身情况有步骤地进行村容村貌的改善,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1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将生态基金用于治理污染的长期措施与短期措施。对于流域的农村而言,长期措施一般主要包括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湿地建设以及农村自来水改造;短期措施一般主要包括垃圾回收、对民众的宣传教育以及垃圾集中处理。虽然在实施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染,但包括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湿地在内的长期措施与作为短期措施的垃圾回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并且政府由此得到的税收与国家项目补偿资金和民间资本等其他资金,可以再投入到生态基金,形成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利用Vensim软件绘制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模型的系统因果。通过因果关系图可以看出,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生态补偿不仅仅是单一化的政府补偿,其生态补偿基金的来源除了国家项目资金,还有生态基金投入的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和垃圾回收带来的收益,以及民间资本等其他资金。这种多元化的补偿方式使生态补偿由“输血型”补偿变为“造血型”补偿,使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和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2系统流图绘制与系统方程式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考虑生态农业方式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污染治理量与资金补偿量的变化趋势及交互影响。为了简化模型,不妨只考虑化肥造成的污染,其他污染源情形可类似处理,污染的治理方式为减少化肥使用量。基于上述分析,可构建污染治理总量、补偿资金总量以及相关变量之间的系统,没有箭头指入的变量均为辅助变量,包括最大污染治理量(化肥使用量)、初始污染治理量、化肥单价、治理污染固定费用、普通水稻单价、普通水稻产量、有机水稻单价以及有机水稻产量,需赋予辅助变量常数值。模型的实证分析中,辅助变量的初始值来源于实地考察调研。相应的辅助方程数量繁多而且也比较简单,这里不一一列出。系统流图中有2个关键的速率方程:污染治理速率方程与资金补偿速率方程。速率方程的建立一般是系统动力学模型中较难部分,笔者用微分方程的方法建立速率方程。
2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生态补偿模型的实证研究
2.1模型数据来源
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的实地考察调研,获取了模型基本数据。数据是在正常天气条件下以荆州市每亩的水稻为例,模拟上述模型获得。根据调研材料《荆州绿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荆州市有机稻种植面积为2000亩。
2.2模拟结果分析
利用本模型模拟了时间期限100a(1200月)污染治理量以及资金补偿总量,基准年为2010年。最大污染治理量就是化肥使用量,这里取表1中的数据50kg/(亩?季);初始污染治理量可视作开始污染治理第一季时污染治理的数量,亦即第一季化肥使用的减少量;化肥单价、普通水稻单价等数据。
2.2.1污染治理总量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当初始污染治理量分别取1,2,3kg时,利用Vensim软件可得污染治理总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污染治理总量曲线先单调增加,然后趋于平缓。随初始污染治理量的上升,污染治理总量急剧上升。初始污染治理量若为1kg,治理时间为100a(1200月)时,污染治理量远远未达到最大污染治理量50kg;初始污染治理量提高2kg,大概在100a(1200月)时,污染治理总量几乎达到了50kg;初始污染治理量进一步提高到3kg时,大概在840月(70a),污染治理总量几乎达到50kg。在污染治理的初始时刻,污染治理量分别为1,2,3kg,而在60月时,污染的治理总量分别达到了1.215689,2.923002,5.198264kg。由此可见,污染的初始治理量决定了治理的效果,在污染治理的后期,初始污染治理量为3kg时治理的污染几乎是初始污染治理量为1kg时的5倍。污染治理的效果随着时间的增加更加明显,所以应该在污染治理的初期增加投入,提高污染治理量。
2.2.2资金补偿总量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当初始污染治理量分别取值1,2,3kg时,利用Vensim软件得到资金补偿总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初始污染治理量大时,补偿的资金较多。这意味着污染治理需要专项经费做保障,生态基金的建立将有效地治理污染。另外,初始污染治理量为3kg时,资金补偿总量的曲线在治理的前期上升较快,后期逐渐平缓,而随着时间的增加,三者的资金补偿量将趋于一致。这说明在污染治理的后期,不管初始污染治理量为多少,补偿的资金都趋于稳定且一致。表3给出了初始污染治理量分别为1,2,3kg时,从污染治理的初始时刻到60月,每隔12月的补偿资金的模拟结果。从表3可以看到,在初始时刻,污染的治理量由1kg提高到2kg时,补偿资金由37.34元提高到49.68元,增加了33.05%;污染治理量提高到3kg时,补偿资金为62.02元,相对于污染治理量1kg时增加了66。09%。
2.2.3资金补偿总量与污染治理总量的关系
当初始污染治理量分别为1,2,3kg时,利用Vensim软件得到资金补偿总量与污染治理总量的关系,代表初始污染治理量为1kg时的曲线在最上方,说明初始污染治理量低的资金补偿总量反而高。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是:初始污染治理量较小时,治理的速率低,花费的时间多,增加了时间成本,如果治理同样多的污染,初始污染治理量较小时所需资金补偿总量较多。
3结论
综上可知,加大污染治理初期的投入,提高污染初期的治理量是提高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初始投入少,初始污染治理量少,在后期看来,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也不能节省资金。另外,污染的治理需要有专项资金如生态基金作为保障,增加污染初期治理的投入,治理污染将事半功倍。生态基金的来源不仅仅是政府为主导的一元化投入,还有生态基金投入的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和垃圾回收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四湖”流域农村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值得说明的是,该模型还可以用于分析其他的辅助变量取值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譬如有机稻价格的增加对污染治理的影响等,而且不必改变模型结构,只需改变相应辅助变量的取值,利用Vensim软件即可获得相应结果,这也是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生态补偿问题的优势所在。由于数据缺乏,该模型的建立是在一定的假设下进行的,但是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是研究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多元生态补偿问题的一个新思路。事实上,所有变量的数据均可获得,图1可以作为系统流图,相关的方程均可建立,也可以利用Vensim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将更接近现实。不足之处在于实证分析只模拟了单纯的化肥造成的污染,而现实情况则比较复杂。
1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1.1农业化学品的过量投放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60年间我国每667m2土地的化肥施用量从0.3kg增长到了29kg,增加了近100倍。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22%的人口,却使用了全世界30%以上的化肥,60年间化肥使用增长了100倍,我国化肥使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大约5800万t/年,平均施用量达到29kg/667m2,是国际公认安全上限15kg/667m2的1.93倍。全国农药使用量约180万t/年,农膜使用量约240万t/年。据云南农业大学测算,农药仅有0.1%左右作用于目标病虫,其余99.9%则进入生态系统,全国每年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超过6667万hm2,约占2012年总种植面积的40.8%。2012年,重庆市化肥使用总量为96.02万t,单位面积施用量为28.6kg/667m2,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农药使用量1.95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0.58kg/667m2;地膜使用量3.1万t。按照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排污系数(氮肥流失率在0.174%~1.848%,磷肥流失率在0.072%~1.547%;农药流失率在0~0.0065%;地膜残留率在2.6%~33.5%)计算,全国每年约有8079t氮肥、819t磷肥和429kg农药随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流失进入环境,约3478t地膜残留在土壤中。过量的化肥农药使用,导致耕地土壤结构恶化,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降低、养分失调和硝酸盐累积,大量富营养物质等带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在水域富营养化中的贡献率平均已达到30%以上。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太湖农业面源的氮量占入湖总氮量的77%,磷占33.4%。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
1.2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染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威胁随着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已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全国现有猪、牛、鸡三大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约430万处,每年产生粪便约30亿t。农村散养户集中度低,畜禽粪污基本作有机肥还田,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但不利于保障公共卫生和人畜健康。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粪污集中排放,无法通过环境自净和资源化利用消纳,规模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表1可作为数据换算参考。以重庆为例,根据重庆市环保局有关数据,2013年该市生猪存栏1502.25万头,出栏2104.46万头;牛存栏136.66万头,出栏肉牛59.04万头;羊存栏185.23万头,出栏227.43万头;家禽存栏1.29亿只,出栏2.32亿只。重庆市主要畜禽污染物年排放量约8866万t,其中固体粪便5522万t、尿液3344万t。从畜禽类别来看,生猪占53.7%、牛占38%、禽占4%,其他畜禽占4.3%。从利用处理情况来看,水冲和堆放流失的占总量的12%、不经处理直接利用的占65%、无害化处理的占23%。畜禽粪便对大气、水体、土壤产生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破坏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环境卫生。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相当部分养殖场周围紧靠公路、村庄,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一些地方蚊蝇孳生,细菌大量繁殖,疫病传染,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老百姓苦不堪言,过往行人怨声载道,养殖户自己也深受其害。
1.3农村生活垃圾及废水的污染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垃圾呈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塑料袋等不可降解包装垃圾增加,加剧了处理难度。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在0.8~1.0kg,照此计算,2013年全国农村常住人口6.3亿人,全国每天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50万t,全年产生量约2亿t。据调查,89%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内外池塘,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一些村庄被垃圾包围。重庆市2013年农村常住人口1237万人,每天产生垃圾近1万t,年产生量约360万t。重庆市只有8%的村庄建立了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重庆市824个乡镇,开展垃圾清运工作的镇街不到一半,农村垃圾清运处理率约17%。生活垃圾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危害严重,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也非常严重,按照每人每天排放污水80kg计算(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按照全国农村常住人口按6.3亿计算,全国每天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约0.5亿t,全年排放约184亿t。据调查,全国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设施。重庆市每天排放污水约100万t,全年排放3.7亿t。据重庆市环保网数据,重庆市824个乡镇只建成了336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其中还有一半未运行,农村的污水处理率只有21%。农村污水具有产生量大,COD(化学需氧量)高,氮、磷及营养盐含量高,收集处理难度大等特点,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村镇环境卫生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1.4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造成大气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近些年农作物秸秆焚烧已成为影响局部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以重庆为例,2013年重庆市粮食播种面积216.5万hm2,主要作物秸秆年产量约1089万t,其中水稻秸秆462万t、玉米秸秆308万t、薯类秸秆148万t、豆类秸秆72万t。据调庆市秸秆用作肥料直接还田的占20.2%,作为饲料的占8.1%,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占36%,就地焚烧的占33%,废弃的占2.7%。秸秆不合理利用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严重的环境危害。由于燃烧秸秆,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明显增高,尤其夜间空气污染程度加重,导致出现雾霾等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焚烧秸秆时,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对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轻则造成咳嗽、胸闷,严重时可能使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复发。
2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粗放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使农业资源生产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而现行的环保意识、管理体制、治理模式等极不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导致农村污染问题突出。从政府管理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重视不够,环保滞后。(2)体制不顺,责任不明。一是责任主体不明;二是管理存空白,服务缺失;三是多头管理,责任分散;四是基层环保体系不健全。(3)投入不足,治理乏力。(4)法规缺位,管控较差。(5)技术缺乏,设备落后。(6)宣传不够,意识不强。
3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面源性、分散性、长期性、多源复杂性及难以监测量化等特点,不能照搬城市和点源治理模式,必须针对污染产生、迁移、转化及消减的具体情况,分类指导。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在行动上,要从思想方面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措施上,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政策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出台具体、细化、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防治。
3.1从顶层设计上完善法规体系
3.1.1构建农村环保法制体系目前亟需针对新修订《环保法》中加强农村环保公共服务、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以及畜禽养殖、屠宰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内容,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法律解释及相关实施细则;抓紧调研制订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专项法规,如农村环卫管理、农产品产地质量分类、土壤污染防治等相关方面;各省市也应结合新修订《环保法》,抓紧修订或出台《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整理修订有关农业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化制度运行环境,加强农村环保责任追究和执法。
3.1.2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环保的系列政策要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制订,对不适合的政策及时调整,形成有利于农村环保事业发展的机制体制。调整化肥相关优惠政策。化肥长期以来作为保供给、促增长、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农资,一直给予生产流通领域及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无形中促使农户多用化肥。这些有“计划性”特色的优惠政策应逐步取消,形成化肥价格市场调节机制,以减少化肥使用。同时,应设立化肥专项环境保护基金,用于防治化肥资源过度施用、有机肥推广以及治理环境污染。启动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为培肥地力,减少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可对有机肥生产使用进行补贴,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吉林等部分省市开展了有机肥推广补贴,但是从全国来看,实施补贴政策的范围还很小,补贴资金也有限。应该从国家层面启动对农户使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资金可以从生态转移支付、取消化肥优惠政策、化肥专项环保基金等中安排。发行生态环保公益彩票。国家为了推动社会福利和体育事业,1987年发行了福利彩票,1994年发行了体育彩票。为了推动农村环保事业发展,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可参照福彩和体彩的运行方式发行生态环保公益彩票,每年可为环保投入增加社会投资200亿~300亿元。
3.1.3理顺农村环保管理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是政府公共服务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转变认识,理顺管理体制。要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机制,促进城镇垃圾收运、污水治理系统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各部门职责职能,避免交叉重叠和管理缺位。要加快基层环保管理机构建立,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形成完善的、长期管用的队伍。要加大农村基层环保管理制度建设,鼓励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示范推广先进经验。
3.2从技术操作上找准标本兼治的路径
3.2.1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如何减少重金属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和水的污染,使人类走出“疾病、癌症”的阴影,是当前面临的十分艰巨的问题。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治理刻不容缓。要加快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摸清土壤重金属污染底数,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划分和分级管理;要加大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力度,将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内容;要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谁污染,谁赔偿,谁修复治理,并将重金属污染修复纳入企业绩效管理;要加强重金属污染源的控制和监管,强制污染行业和单位开展清洁生产,建立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动态监测机制和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从源头上减少重金属污染。
3.2.2解决好粮食数量上的增产与粮食质量安全的关系在基本解决温饱后,如何解决少用化学投入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大力发展农家肥和替代性环保农业投入品,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集造农家肥和发展高效新型环保农业投入品,使农民有条件和动力集造使用农家肥和选择环保农业投入品,从而减少农业化学投入品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的污染;要加大力度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推行科学的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氮磷养分的环境负荷;要积极推进绿色植保技术。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黄板等物理防治方法,推广生物防除技术,逐步减少化学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用量,降低使用农药带来的环境风险;要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专供专营网络。筛选一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设立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并向社会挂牌公告。
3.2.3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畜禽粪便是一种污染源,但它更是一种资源,如何减少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重点要加强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趋利避害,既保护环境又循环利用资源。要重点支持种养结合的新型农场发展,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与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同步考虑;要鼓励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农户采取沼气利用、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合理利用粪污资源,引导多途径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要进一步加强厌氧发酵技术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使沼气工程产生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养殖企业投资建设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干群对农村沼气的认识。
3.2.4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今天,如何解决农村千家万户生活垃圾污染之困的问题,如何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已成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要建立城乡一体、统筹收运、集中处理的管理体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市、农村的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广“户保洁、组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保证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制度化、长效化。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农村垃圾处理专项资金。政府将农村垃圾处理系统纳入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中,财政将垃圾收运、垃圾中转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预算,并设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专项资金,鼓励农民开展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现行落后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要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行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寻找融资方式,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走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道路。要积极开展农村垃圾综合利用研究,变废为宝。农村既是垃圾的产生之地,又是部分垃圾的利用之地,具备垃圾循环利用的有利条件。农村生活垃圾中有机物比例很高,如果将垃圾中60%的有机物通过分类,将部分转为动物饲料,部分通过沼气转化为燃料,部分通过沤制转化为肥料,可以减少农村垃圾收运量30%左右。把农村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又增加有机农副产品的供给,还可以节约垃圾收运处理成本。
3.2.5高度重视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如何将大量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如何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是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十天半月可以不坐汽车飞机,但不能不吃饭,生活离不开粮食,生产粮食就得产生大量秸秆。重庆市农作物秸秆利用潜力巨大,据专家测算,如果85%的秸秆用作饲料,按4∶1的比例折算,可相当于231.4万t饲料用粮;如果用作肥料,按照还田1000kg秸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150kg,以85%的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138.8万t;如果秸秆用于产沼气,1t秸秆可产沼气250m3,按85%的秸秆用作产沼气,年可产气23亿m3,相当于近500万t燃煤的产能,可供597万户农户使用。要因地制宜制定秸秆利用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发展秸秆加工业、农民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要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力度。推广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成型燃料和秸秆发电等技术,结合当前分散养殖减少,农户沼气缺乏原料的现象,加快农村户用秸秆沼气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要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利用技术。加快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草食牲畜,推广秸秆氨化、过腹还田利用。要建立秸秆回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3.3从重大项目上安排一批综合防治工程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公益组织参与农村环保事业。加大环保投资尤其是增加农村环保投入,环保资金分配应打破重城镇重工业的格局,应按生态文明的贡献率进行分配。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运行保障和污染专项治理等经费纳入财政环保投资重点。建立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鼓励有条件地区试点建立农村垃圾、污水收费制度,鼓励市场化运作。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要尽快启动实施一批农村环保重大项目。建议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配合美丽乡村、新农村、生态扶贫搬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实施,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区县处理”的垃圾收处运体系。(2)加强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通过配套建设沼气工程、还田管网等设施,商品化生产有机肥,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优先对重庆市近万家没有处理设施的规模养殖场进行治理,到2017年,规模养殖场基本完成粪污治理和利用设施。(3)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结合农村生活污水、废弃秸秆、有机垃圾、人畜粪尿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比重,到2017年,基本实现农村沼气适宜农户的普及,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提高到20%。进一步完善沼气服务体系,形成“市有实训基地、县有配送中心、镇有服务站所、村有专管人员”的四有服务体系,农村沼气使用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4)加强农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完善例行监测和应急监测手段,提高农业环境监测预警能力。(5)启动实施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应重点在三峡库区流域、重点湖库、次级河流,实施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纳入国家和市级科研专项,探索区域性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6)开展农村环保进校园活动。环保从娃娃抓起,在农村中小学开设环保课程,每学期不得少于5个课时环保讲座,从小培养爱环境的习惯和意识。
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村环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和破坏,那么若干年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一、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现状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
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
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
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关键词】南水北调 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 污染治理对策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包括汉江、丹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8.81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74万km2,涉及陕西、湖北、河南三省3省40个县。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2006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与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水源保护区各市县通过五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工程》的综合治理,库区及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确保了丹江口库区水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虽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工程》的实施使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减少了泥沙量的入河、入库,水质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日渐突出的水源区水质污染问题仍不可小视,如果做不到防微杜渐,水质污染问题的后患将会显露无疑。目前水源区水质污染分为两个方面: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相对来说面源污染没有固定排放点,治理整顿起来较难。目前面源污染中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在遵循“三同时”制度(即“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前提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水源质量,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将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探讨。
一、南水北调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淅川县的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总面积846平方千米,库容达到了290.5亿立方米,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水域面积的巨大也带来了污染源众多的问题,其中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由以下几方面造成:
1.化肥和农药等的危害
丹江口流域山区农业占主导地位,由于山区土壤肥力的限制,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超过可分解范围,产生了严重的化学污染。据统计,安康市现有耕地39.05万hm2,化肥年使用总量达16.4万t,每公顷使用量远超过国际标准,且使用过程中化肥利用率极低,仅30%左右,大部分化肥渗入地下影响了水质。另外山区虫灾屡见不鲜,农民为保收大量使用农药,安康市石泉县年农药使用量已达25t,30%的农药依附在地表中,在降水或灌溉时污染地下水,最后流入丹江口水库。除此之外,地膜的不合理使用也会污染水源,石泉县地膜年均使用量约为150t,回收量不足50t,地膜残留被分解形成的有害物质也会随降水进入水库,危害不可小视。
2.禽畜养殖业的危害
目前丹江口流域的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大,已知在水源核心区养殖场超过了500个,禽畜粪便年排放量超1000万t,其中四成未经任何处理,粪便中的氮、磷等会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剩下的六成即使经过沼气池处理,残渣也会被随意堆放,经雨水冲刷后污染地下水。目前养殖业对水源的污染甚至超过了化肥等,成为了水源区的主要危害。
3.农村生活污水的危害
丹江口水域人口约1400万人,必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以石泉县为例,此县现有人口有18.7万,全年垃圾产量10万t,大部分垃圾得不到正确的处理,遇到降水病菌会渗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水源质量。虽然在国家政策的督促下建设了污水、垃圾处理厂,但是80%的农村人口产生的垃圾仍是丹江口流域的一大忧患,处理不得当,南水北调的成果将大打折扣。
二、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1.产生原因
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国目前主抓工业,放松了对农业结构管理的局势所致。首先,由于宣传工作及教育程度的不足导致大部分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二是农村居民长期的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了污染的产生;三是基层领导对水源污染的问题不够重视,没有起好应有的模范作用;最后,由于化肥等的普及导致部分农户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作物的高产,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够协调。总而言之,精神层面的问题是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与解决问题的最大羁绊。
2.治理方法
2.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想要持久的保护丹江口水域的自然环境,就必须完善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的法规建设,用法律来约束人们。其实我国并不是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等水利相关的法规,然而其中涉及到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条文却甚少。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丹江口水域水源污染的问题,当地政府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地区法规,明确规定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的处罚工作。
2.2建立农村可循环发展机制
一个可循环的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污染的减少至关重要,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只有正确的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才能取得最大利益。对此,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建设足够的垃圾回收处理站点,才能实现最终目的。
2.3建设污染治理示范点
想要大规模的进行污染防护治理,首先应该在几个点进行小范围的试验,在达到预期目标后将试验成果付诸大规模的行动。可以在某个县进行试点工作,对此可以向北京的延庆县学习。延庆在2008年获得“国家生态县”称号,其通过自身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诸多国家污染防治指标,成为了污染治理的标兵县。
4.加强污染防治宣传
农业污染面源防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想深入民心,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基层领导要做好村民们的工作,其次为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职能,明确告知村民们农业污染面源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从基层抓起,才能在良好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防治工作。
南水北调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事关南水北调工程的质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只有重视水源污染问题,并正确处理,才能真正解决困扰我国的水利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文耀,胡家庆. 丹江口流域面源污染现状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