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时代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网络;校园广播
在传统的校园广播研究中,我们很多时候注重对广播队伍的建设和广播节目设计制作方面的探讨,但对于广播设备、广播技术和广播创新方面的研究与交流相对较少。在信息时代,校园广播面临着电视、报纸、互联网和短信等各式各样媒体冲击和挤压,给广播技术创新提出了现实的问题。如何正视校园广播的缺点与优势,更新广播观念,创新广播方式,拓宽广播渠道,提高广播效率,充分整合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广播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高校广播人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校园广播的特点
高校广播电台(站)是高校党委的宣传喉舌,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宣传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校园广播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校园广播的即时性使听众无法深入了解节目的内容。校园广播是通过安装在校园各地的音柱,以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由于声音具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稍纵即逝的特点,这就使广播节目无法在空间中保留下来。学生只能收听一遍,而没法重复收听。况且,如果校园内的音柱存在声音重叠、声音失真、声音盲区等情况,那么听众所听到的节目或许断断续续,或许模糊不清,甚至无法收听的现象,这使广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2.校园广播的同时性使听众地法选择合适的时间收听。校园广播一般在固定的时间播出,栏目内容也相对固定。由于校园广播承载着宣传和娱乐的功能,栏目的设置也比较多。不同的听众对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喜爱程度。如果听众在其喜爱的节目时间内有其他事情而没法收听,那其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如果长此下去,听众长时间脱离节目,必将极大的降低收听广播的热情,甚至会对广播产生冷漠的情绪。
3.校园广播的互动性不足使听众的参与程度不高。校园广播由于技术设备和人员力量的原因,基本上不能做到延时播放,在力保广播安全的情况下,校园广播是不能够做“电话对话”节目的。所以,校园广播基本上是一种单向的传递,长期处在主持人不断的说,音乐不断的放,听众被动地听,没有听众的互动,广播的受关注程度就越来越弱化。
4.校园广播传播范围的有限性使其影响无法扩大。传统的校园广播一般有二种方式,一是有线广播,二是无线广播。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其受众范围是非常的狭窄的,只限于本校园内。外界如果要收听其广播节目,必须身在校园之中或一个很小的电波覆盖范围,这极大的降低了节目的价值。其实现在有不少高校广播节目做得非常有特色,内容也很丰富,形式也很活,如果有一种比较好的渠道可以使校外的学生、群众都能收听到的话,这将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如何在扩招的形势下,解决一校多区情况下校园广播节目的资源共享,使一校区的广播节目及时在其他校区内及时播放,完善校园广播的宣传职能,发挥校园广播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这些都是现在传统的校园广播不能解决的。
二、信息时代校园广播的创新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校园广播因其固有的缺陷,在信息时代中,与其他传播工具相比,处于劣势。但我们应该看到,在信息时代,校园广播虽然与其他传媒构成竞争,但也存在合作与整合。因为,不管是报纸、互联网还是手机短信,它们都是一个传播的工具,广播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来发展自己。
一是和报纸的结合。广播和校报都是现在校园宣传的重要载体,两种不可或缺。广播着重从声音来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有声节目来宣传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具有活泼性;校报着重从文字上来反映学校的精神和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具有严肃性和条理性。广播因具有即时性,内容无法固定下来;校报用文字来记载信息,反映形式显得单调、呆板。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报的文字记载优势,将广播的一些重要事项,比如广播节目表、广播台重大活动、广播台制度等信息通过校报刊出,以便于学生掌握并保存,还可作为广播对外交流的重要资料;校报也可以利用广播节目的丰富性,将校报一些重大的报道用 声音和音乐在校园内传播,并且可以制作有声音读物甚至可以做成电子声音版的校报。
校报和广播可以采用稿件共享的制度,对学校一些重大事项,稿件共用,即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又能统一口径,统一宣传,达 到正确报道的效果。另外,广播节目编辑队伍的建设和提高,也有赖于校报的支持与配合。因为校报在新闻和文字编辑方面有其优势,双方的队伍既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相互使用,提高编辑队伍的工作效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无疑高科技使人的物质生活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如电脑已经广泛进入生活空间,实现了家庭生活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为人们带来方便快捷。同时又使人类生活远离了自然,人与自然物的接触越来越少,对自然的体验也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网络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对情感因素的忽略。使人之间变得疏远,人的行为变得懒惰。最为重要的是有学者提出,在高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用情感的力量取得平衡,即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正如奈斯比特所说“: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人类社会里高技术越多,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人们渴望获得高科技与内心情感的平衡、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如今,多数日用陶瓷产品采用机械化、批量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的产品具有严格、理性、秩序、规整、刻板、科技、精确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冷漠感,与传统工艺制作的器物相比较,缺少亲和力和人情味。因而这种所谓高情感的平衡,在陶瓷产品设计中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是很难做到的。
只有采用手工造物,因为手工艺浓缩着制作者的情感,手工造物与大机器产品不同,它是人情感的造物,在造物中流露了人间真情。在高科技的设计和生产中,吸取传统手工艺造物的优秀经验和方式,将高科技的工业生产、设计和手工艺结合起来,走一条所谓的中间道路,即在技术上介于手工技术和现代大工业技术之间的技术。这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提出的“中间技术”的生产方法,这种生产方式更灵捷、更智能,是适应小批量化、个性化产品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对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蕴含着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一种艺术化趋势,是“一种具有人性化的技术,这种生产方式不会使人的双手和大脑成为多余,二是使人的大脑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生产能力都大得多。”对信息时代的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与生产而言,传统手工艺不仅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且作为高技术结构强有力的一个互补机制,平衡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手工艺积聚着人的情感,促进了人与物之间互融互助的交流。传统陶瓷器物的工艺制作不同于纯粹的机械物件的加工生产,制瓷者从制泥—拉坯—修坯—装饰—吹釉—烧制—包装,整个制瓷过程都要手工制作,在制瓷过程中,手工艺人不仅把对生活的体察、人文的关照、人间的真情都不自觉地融入到了器物之中,而且制瓷过程周密严谨,严格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因而有的工艺本身就是艺术表现,制作技术和艺术一体化,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技”即是“艺”,“艺”是“技”的体现,到达了“技近乎艺”的境界。因而有些手工艺做出来的作品象“梓庆削木为鐻,见者惊犹鬼神”那样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例如,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茶具、杯子、盘子。
制作者融入了一些“陶艺”表现元素,产品上刻意流露出“手工”的痕迹,在造型上运用压、拉、扭、刻、堆等多种手段进行变形夸张,它不完全遵守造型的规整有序、比例的对称,而努力发掘各种空间形态,甚至造成扭曲、变形和透空的形体,使造型产生丰富的变化。同时,在装饰上,陶瓷肌理的丰富性潜能在现代陶瓷产品中被充分地显露展示出来,它们或追求自然材质的质朴与纯真,或追求釉色的华丽效果,或追求雅致清淡的恬淡之美。总之,手工造物不仅比机械化生产更具情感化、艺术化、个性化、自由化、人性化,还改变了以往机械化大生产产品给人的僵化呆板的感觉,使产品极具个性,富有活力,使产品既纯朴又具有人情味,使产品获得丰富的艺术性。此外,手工艺的生产方式更能够挖掘人的创造潜力与创作激情。
2关注用户的交互设计
信息时代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为设计师尽情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了物质保障,设计师的创作才能在信息时代被不断放大。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时代,使设计师的创作手段变得灵活而快捷。传统的创作方法完全是由手绘完成,如今,设计师已经运用数字化工具制作设计效果图。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科技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乃至娱乐,都因为网络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相当部分的体验与感受从虚拟的世界跨度到真实生活,网络不再是一个虚拟的存在状态,而是实用的有形的并不断创造人们新型生活模式的技术。因此,交互设计的部分理念对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数字技术的确对人类现实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道:“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互联网络将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直接把艺术作品传播给人的最佳工具。”传统日用陶瓷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是由陶瓷工艺师制作模具后经过注浆、挤压等方法批量成形,这种方式生产出的产品缺乏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
目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角色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构建虚拟陶瓷产品设计的VR(虚拟现实)展示平台。在这个虚拟现实系统中存在着与产品设计有关的大量信息和模型,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进行相互联结。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利用陶瓷产品的VR(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平台,在该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定该项产品的造型、装饰纹样、花色、肌理、材料等,并把这些定制信息反馈给厂家,使其按照定单进行生产。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师将消费者的设计理念做成三维模型,并利用视频、动画等手段进行动态展示,模拟现实的使用情况,使消费者在十分逼真的状态下,体验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产品的使用状况,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方法不仅使消费者参与到日用瓷的设计中,而且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适应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还解决了传统日用瓷的造型单调、花色老套、品种少、材质单纯、功能格式化的问题。这就是利用交互设计的性质特点,在保证陶瓷产品可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陶瓷产品的一致性与可识别性。
3追求创新的个性化设计
日用陶瓷产品由于传统设计观念的根深蒂固和设计思维的惯性,一直处于设计观念滞后、产品更新缓慢的状态,日用陶瓷无法摆脱实用功能对设计的制约,在造型样式上缺少突破,一味套用固有形式,导致日用陶瓷产品缺乏时代精神和现代气息,设计与时代的进程脱节。这种设计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审美需求。不同于工业化时代下的产品强调规模化、标准化、低成本的经营方式,个性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个性化是被抑制的需求。而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的需求变得“一切皆有可能”。人的个性化需求也被不断地激发出来。需要认识到,如今进行陶瓷产品创新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设计师借助技术和发挥想象力的过程,还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不断沟通表达消费者需求的过程。设计师要充分考虑产品使用群体的审美心理,满足用户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并在此前提下将个性和风格融入其中,为产品创新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产品吸引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时代,个性设计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首先,互联网的运用,使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信息爆炸、信息开放的环境中,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就会被大量的广告信息包围着,只要在网页上使用搜索引擎,网络广告无时不在。如此丰富的广告信息使人们在工业时代被压抑的个性化需求被放大和满足,人们通过互联网寻找更能彰显个性的事物。另外,互联网的使用,使产品的商业模式网络化、集中化,如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等,电商企业运用互联网平台将成千上万的商品,以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更便宜的价格出售。这种商业模式无疑大大促进了人们的购买欲望,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其次,信息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计算机的使用是“三维打印”的物质保障,“三维打印”技术无需机械加工或制作任何模具,直接运用计算机图型数据生成任意形状的产品或零件。与传统的制造工艺相比,“三维打印”技术成型快,生产周期短,生产方式灵活而快速,适合小批量化、多样化、个性化生产。因而,这种柔性的生产方式为日用陶瓷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物质保障。
4结语
【关键词】:数字信息档案缩微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缩微技术是一种涉及多学点、多门类、综合性强且技术成熟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它起源于欧洲,后来在美国得到了发展,继而普及到世界,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其作为存储技术在我国档案界的应用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对我国的档案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档案缩微技术的优点
从存储角度考虑,缩微品节约空间。从安全和利用角度出发,档案原件应有复制品。如果用纸张复制,则占用库房太多;刻录成光盘,信息对光盘的依赖性问题尚未研究透彻。所以,当前缩微胶片是档案复制品最好的选择。
从利用角度考虑,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目前馆藏多为纸质档案,经常利用会磨损纸张,加速其老化,而且很多利用环境不符合要求。用档案缩微品代替原件,是保护档案原件的重要方法。
缩微技术标准规范, 又具法律效力之优点缩微技术是技术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信息存贮技术工作, 因此要有成套性的规范、标准以及有关缩微品的制作形式尺寸、规格和缩拍操作规程, 缩微技术硬件操作使用等标准规格。实际上,.缩微技术在本世纪50年代以后就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西欧在50年代后期, 日本在60年代时缩微已进行大量的开发生产, 在80年代以后缩微技术硬件进入世界性的统一规格统一标准、通用化进行生产这就为缩微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市场。
缩微品还是被认可的法律凭证,可代替原稿, 这在国际上早已接受如日本在几年前政策就规定 凡已缩微过的原件90%可以销毁不再保存。在我国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1条规定 档案缩微品和其它复制形式的档案, 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印章标记的, 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 这就为档案管理采用缩微技术提供了法律依据。
3、档案缩微技术的面临的挑战
3.1 缩微设备投资大,缩微技术使用复杂。一套完整的缩微设备需要投资约100 多万元。缩微技术是涉及光、电、机械、电子以及化学等材料的综合技术, 因此档案人员除具有档案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知识。
3.2 缩微品保护条件苛刻。缩微品库房环境温湿度,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还要定期卷片,以防粘连。
3.3 缩微品检索慢。现在部分档案馆对缩微品的检索还停留在手工阶段,检索效率低。数字信息检索快速、准确,而且输出灵活、方便。利用计算机可在几秒钟内,对数万数据进行查询, 而且可进行模糊检索, 使其更加灵活、方便。
档案缩微面临光盘技术的挑战。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光盘技术也逐步应用于档案管理。光盘技术具有强大的优越性,能满足档案管理现代化要求。光盘可实现档案信息的海量存储;检索快,并可模糊检索;利用方便,可进行网际交流和远距离传输;可对档案实行原文管理,且在页码上也和原档案一致; 光盘是兼有数字记录和模拟记录优点的存储介质,能对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档案实行一体化管理;可加大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力度。
档案缩微技术的发展
4.1 继续加强档案缩微工作
(1)领导要重视档案缩微工作,加大投入,加强指导。(2)加强人才培养,适应缩微工作需要。(3)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的《16 毫米缩微卷片复制档案暂行规定》, 对档案进行缩微。(4)切实执行《档案缩微品保管规范》,将缩微胶片存放在符合要求的环境中。(5)提高档案缩微品的利用率。
4.2 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缩微技术与计算机、光盘技术结合是信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多介质复合技术是缩微技术的延伸和拓展。缩微技术、计算机存贮技术是两种不同介质的存贮技术。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其应用领域既有区分又有重叠。根据两者之间不同的特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相互间的不足形成一个兼容并存介质互换具有方便存取、保存、联网、阅读、检索、利用和传输诸特点实现永久性和法律性一体化的档案管理系统.
4.3 将缩微技术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中,缩微技术要有一个合理的可以量化的发展,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目前人们对计算机、光盘的认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对缩微品这种特殊的信息载体,却知之甚少。要广泛宣传、系统介绍缩微技术在保护档案中的重要作用及提供信息资源的优势,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缩微技术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近几年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向国内外发行缩微品,根据客户要求编辑制作专题缩微品。
4.4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缩微人员队伍,提高缩微技术质量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是需要培养的。缩微技术涉
及面广泛要求掌握的知识涵盖了诸多领域光学、电学、机械、化学、摄影、档案学、计算机等等。因此培养专业人才在注重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 还应结合人才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其学有所长,满足缩微技术对不同认人才的需求。
首先培养缩微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使其懂得缩微工作的重要性和在本单位工作中的作用及地位其次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培训,使每位参与缩微工作的同志了解缩微技术工作的全过程,根据每个人的基础条件,突出重点教育尽快解决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优化问题,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定期举办和参加各类新技术讲座加强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使缩微工作人员尽可能及时掌握新技术发展动态以满足他们对技术的追求欲望从而刺激和引发他们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积极性,使缩微专业技术人员既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又热爱本职工作同时还具备精湛的技艺和现代人的素质以发展缩微事业。
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缩微技术必将成为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缩微技术在档案的存贮保护利用中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缩微技术》(美)小约.瑟.勒基什著 测绘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时代 事业单位 财会 电算化
一、引言
财会工作作为我国会计部门的一个主要分支机构,实现成型财会电算化管理是信息时代下势在必行的目标。目前,我国全面普及财会电算化、微机操作处理财会业务已经基本实现,并初具规模。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财会电算化。这提高了了财会工作的效率。
二、信息时代下财会电算化的发展状况
如今,我国的科技水平逐渐提高,各方面的管理都正在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财会电算化的发展不尽人意,水平参差不齐,在有的部门、事业单位财会实现了初步的会计电算化,相当一部分地、市、镇的财会工作几乎都是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会财会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统一化,也影响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事业单位财会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事业单位财会电算化认识不到位,认识模糊。计算机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已经得到普及与发展,信息时代下的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甚至不会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一些简单的办公软件也不太了解。所以,这对于事业单位财会电算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障碍。另外,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文化程度、自我学习能力的不同,一些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缺乏专业技能,这也阻碍了财会电算化的发展。
信息时代下的企业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一些单位为了节省投资成本,对财会人员的素质状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有的培训没有及时组织参加,这就不能提高事业单位的财会电算化的进程。而且一些事业单位不愿意投入资金聘用计算机应用人才,财会电算化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单位虽然购置了微机,这只能用于简单的文字处理,对于一些财会上比较复杂的数据方面的处理,还是需要配备计算机的。事业单位在购置计算机设备方面也缺乏一定的了解,不能体现财会电算化的功能。
当前,我国财会软件系统也存在缺陷和漏洞。我国的财会软件开发的比较晚,所以在技术方面稍有落后,而且缺乏财会软件开发人才。软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软件程序与会计计算方法不符,会计准则和制度在软件中没有体现,财会工作人员在运用软件整理数据资料时,会导致账目缺失、核算成本不符合规定。软件中财务分析方法过于单一,财会软件中处理资料的方法一般只有趋势分析法和比较法,比率法和因素分析法很少涉及。软件的保密性不是很强,在手工操作中,很多人违法操作,在财会电算化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基层事业单位财会基础管理工作不完善要实现信息时代下的财会电算化,就要先实现手工会计的规范化,这是实现事业单位电算化的基础。由于大部分企业单位对财会管理不严格,导致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散漫,甚至有时违规操作。一些事业单位财会方面虽然配有电算系统,但是,由于财会工作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养,财会电算化还是没有落实好。
四、针对财会电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针对信息时代下企事业单位财会电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财会电算化的认识
国家、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财会电算化的宣传,逐渐消除部分财会工作人员对电算化的心理障碍。各部门领导要先了解财会电算化的优势,以便为员工做这方面的指导,这有利于各单位部门能够尽快适应财会电算化,最大限度的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带动办公室网络化的进程。
(二)事业单位要着重培养财会电算化专业人士
与手工会计模式相比,财会电算化会给工作人员节省很多时间和空间。手工会计计算模式中,会计人员单凭会计专业知识就能整理资料,很好的完成工作。但是财会电算化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还学要对计算机程序软件具有足够的了解。所以,要加强事业单位财会电算化,还要努力培养两方面的综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保证财会电算化的顺利普及。同时,还要加强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工作的准确度和效率。
(三)完善财会软件系统
由于财会软件缺乏一些漏洞,所以要完善系统功能,解决手工会计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财会电算化要求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输错,必须进行数据核对,这就要求软件系统功能的完备以及模块间良好的衔接。目前的财会软件还没有这种功能,所以我们需要财会软件的开发工作者努力,来完善这部分的不足。
(四)完善基层工作的管理,为财会电算化铺平道路
要实现事业单位的财会电算化,不仅需要各层领导的努力、财会工作人员技能的提高、财会软件的完善,还需要事业单位在财会管理方面加强制度的建设。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是保证财会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对于要检查的数据记录、备份、各种账目是否全面的管理要求应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的规定,严禁违规操作。
五、结语
总之,财会电算化是信息时代下发展的产物,企事业单位实现财会电算化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革新。事业单位财会电算化的实施也标志着事业单位财会管理步入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尽管我国实现财会电算化的时间不长,但是这已经显示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蓉.事业单位财会电算化发展问题与对策.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
[2]杨秀芊.财会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对外贸易,2011
[3]唐黎标.略论财会电算化发展趋势之我见.现代会计2010
[4]苗清辉,张志勇.企业财会电算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
一、信息时代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内涵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知识密集性内涵。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必须反映新的时代特色,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的普及是为社会知识经济体系服务,当今人事档案管理较之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具有鲜明的知识密集性内涵,即新时期的人事档案管理不再是简单的材料收录整理工作,专业知识文化素养与业务能力,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能成为人事档案管理的必备条件。
(二)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性内涵。信息时代信息载体的管理与利用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主动形式,传统被动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随着信息载体与信息渠道的变化而改变。当前信息载体不再仅仅局限于文献型载体,信息渠道也更为多元化,新时期的人事档案管理必将强调对档案价值的开发与利用,突出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性内涵。
二、信息时代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新要求
(一)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型档案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时代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首要要求是促使原有的纸质型档案向数字型档案转变,即依托电子手段构建人事档案的数字信息体系,建设人事档案的信息数据库。
(二)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网络化要求。人事档案的保密原则是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原则,人事档案涉及个人隐私信息,档案保卫保密制度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传统人事档案利用价值的弱化与利用形式的单一。
(三)基于人才信息整合的统一标准要求。信息时代具有鲜明的信息资源共享性,而信息共享的前提是信息的标准化。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性缺失,使社会人才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条件薄弱。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整合手段,力求在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完成人事档案信息形成、转化与存储的统一运行标准,实现网络化查询与统计,便于整体调用。
三、信息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发展方向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数字化。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型档案要求,信息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向信息数字化方向发展。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数字化发展有赖于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是在拟定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之上,选定人事档案系统的应用软件,制定档案数据录入规范;二是保障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的相互协作配合,避免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信息不完整不真实的现象出现;三是注重后期制作的质量控制,应充分考虑满足应用软件的实时升级需要。
关键词:核心职能;科研图书馆;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G258.5
科研单位科研活动、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科研型图书馆,其是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信息平台,并在推动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建设科研型图书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传统的科研型图书馆建设,主要以印刷出版物为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科研型图书馆已经难以满足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的知识需求。在信息时代下,必须更新建设理念,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进行科研型图书馆建设,于此同时,还必须重新对科研型图书馆的核心职能进行定位,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科研型图书馆的职能,为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促进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发展。
1 科研型图书馆的含义、特性
科研型图书馆,是指为某学科提供并收藏所需资料、文献的图书馆,其是一种常见的图书馆类型。科研型图书馆区别与其他图书馆的地方在于,其收集的资料、文献更加深入、专业,同时也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有益于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例如,提供学科文献资料、开展咨询服务等。
在信息时代下,科研型图书馆对现代技术、设备进行了合理利用,通过图书馆内的人才优势对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进行了开发,以实现前言科研动态的实时跟踪。另一方面,科研型图书馆也会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对知识进行挖掘、整合,并及时将其传达给用户,通过这样循环往复,让图书馆通过信息及知识的传递、存储、开发等过程,使其信息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资源角度出发,科研型图书馆通过学院发展来强化资源建设,保证学科科研所需信息资源的权威性、全面性、及时性,将科学研究作为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科研的创造性、主动性,来营造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术氛围,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好服务。在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令现代科研型图书馆与传统科研型图书馆有了很大的不同,不论是服务形式还是服务内容,二者都有着较大区别。
2 现代科研型图书馆的核心职能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下,科研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知识组织功能也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但是,从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出发,目前的科研图书馆还需进一步完善,信息时代下的科研型图书馆不仅要具备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基本职能,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藏书体系的完整性,还必须肩负其更多的职能,如学术研究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特色资源创新等。
2.1 学术研究职能
科研型图书馆的“学术性”特征不单单包括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还包括对图书馆学技术方法与理论进行研究。在学校科研、教学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应当从学校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学术交流、学术研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一些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自设科研项目。作为科研型图书馆,其信息资源建设、服务类型的确定,都要以文献资源的需求、规律作为基本依据,以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科研型图书馆还具有深层次开发研究文献信息资源的职能,图书馆在收集无序信息资源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开发,使信息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读者提供当前学科领域的动态发展信息。
2.2 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科研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都有了大幅提升。然而其仍然存在着诸多与学院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表现为:第一,文献资料借阅仍然是图书馆服务的重点,个性化、深层次参考咨询服务则涉及得较少,这种借阅为主的服务方式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机械工作量,同时也容易对馆藏图书、光盘、磁带等造成损坏,不利于读者阅读。二,在服务方式方面,目前的科研型图书馆还处于僵化、封闭、被动的状态,其与科研部门、科研带头人、项目组之间的沟通、联系甚少,未能向高校科研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科研型图书馆的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将定向式服务运用于科研型图书馆,具体说来,就是充分运用互联网交互技术,编制一个定向信息服务软件,根据学科专业、研究领域、需求方向、用户需求,将互联网上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归类整理,通过便捷的检索工具、定向导航,让用户能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资源。
2.3 特色资源创新
“特色”是高等学校竞争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科研型图书馆亦是如此。研究性图书馆在资源方面若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则无法充分体现其优势,也就很难持续发展下去。科研型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开发时,应当注重特色资源的开发,着重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及图书馆特色,确立馆藏的重心、重点。在进行馆藏建设时,要注意避免与其他图书馆雷同,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应当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需求量最大的学术研究领域中,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2.4 文献资源创新
科研型图书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收集、整理、传播信息,其应当为信息的应用与创新服务,在战略上要紧跟国外最近发展动态,在战术上要把握专业发展动向。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馆藏建设,通过逐渐积累增加馆藏数量,尽量避免以“突击投入”的方式扩展馆藏规模。对于部分专业、学科,文献资料的投入应当同学校学科发展相一致。所以,在科研型图书馆建设工作中,建设经费应当保持稳定增长,文献资源要充分体现本校特色。另外,在图书馆建设中,图书馆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富于创新理念的图书馆员是促进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科研型图书馆建设中,应当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为了向科研单位、大学提供个性化知识信息服务,图书馆有必要对学科馆员进行学科知识培训,使之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对口学科。
3 总结
为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科研型图书馆应当立足于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文化素质、知识需求,构建知识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服务新体系。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重视学术研究职能的发挥,充分发挥科研的创造性、主动性,营造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术氛围,同时在文献资源、特色资源方面进行创新,强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化馆藏保存,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好服务,以推动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佳宁,刘宇.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我国图书馆转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03):40-43.
[2]朱颖.信息时代下科研型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109-109.
[3]蒋亚琳.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廖华珍,黄汝群.探讨图书馆学术自由与发展[J].咸宁学院学报,2012(06):159-160.
关键词:信息时代;网络会计;优势;弊端;发展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借助于网络会计,企业可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以及报帐、查帐、审计等远程处理,甚至可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结算。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会计的优势
1.核算的充分性和信息的无纸性
网络会计将传统会计核算对象从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的对象扩展到相关客户、供应商及虚拟企业。传统会计受货币计量假设的限制,反映和披露的信息绝大部分是财务性的。大量非财务性信息,以及产生财务性信息所依据的会计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信息则被摒弃在外。网络会计下,以货币形式反映的价值信息更是不足以成为决策的主要依据。
2.信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
传统会计下,受会计期间假设以及核算手段的限制,财会部门信息实时反馈能力不强,计划的执行情况,投资的获利情况等信息,一般要到会计期末才能从账上反映出来,而传递到用户手中更需要时间。而网络会计重点突破了速度问题,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转为实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事、仓储等各业务部门借助于企业内部网可以将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可随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及时信息反馈。网络技术可动态跟踪企业每一项变动,并予以必要揭示。
3.信息的交互性、资源的共享性和传递的网络性
网络会计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互联网使会计信息向外传递更及时、更充分,让投资人及时地掌握信息。充分利用电子化服务技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和选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生成不同的会计报表,从而满足更具体、更个性化的要求。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统计资料了解用户所需要的信息,为将来制定会计政策提供依据。
二、当前我国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网络会计中,在网络传输和保存中客观或人为的对电子数据的修改、非法拦截、窃取、篡改、转移、伪造、删除、隐匿或差错等可以不留任何痕迹。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大了审计取证难度,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且磁介质被删除修改过不会留下痕迹,承载的信息因而具有可变性、易修改性、对系统的依赖性,会计档案缺乏有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若人为因素磁盘、光盘等磁介质载体档案保管不善,造成数据信息的丢失和泄漏。这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严重时会导致网络瘫痪,威胁传输的信息的完整性,甚至使信息丢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考验
网络会计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应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掌握网络会计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具备商务经营管理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精通会计知识。而目前既能够掌握运用网络知识与技术的专业人才,又需要精通财会理论知识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全方位的人才我国还非常缺乏。
三、克服网络会计弊端,促进网络会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我国应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和自身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表披露的法规、准则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及数据保存法律,从宏观上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应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规,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行为。
2.加大相关软件开发力度
为替代手工记帐而产生的传统会计软件已远远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的需要。网络会计下的会计软件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1)功能的多样化;(2)全面采取网络技术,适应网络化管理、移动办公,体系开放、电子商务的需要,实现财务集中式管理、动态核算、实施监控;(3)软件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多语言、多币种的情况下,提供具有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实现财会国际化。
3.技术、管理方面
鉴于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在建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时,应当制定计算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加强软、硬件维护,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信息丢失。同时应建立会计数据系统的防火墙,加强磁介质档案的保存管理,防止信息丢失或泄露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
一、全时性的新闻采写
1.全天候新闻采写。全天候采写的新闻思想,要求媒体在每天24小时内能够完全不间断地采写出新闻作品。这一点非常符合网络时代普通人群对于新闻传播的期望值,与此同时,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也更加有助于在多元化的信源环境下一般意义的新闻传递媒介能够完成它传播的高速度、大容量、高覆盖。全天候写作的观念,要求记者注意到某种不确定的写作语态:在新闻文本的竞争当中,考虑到自己的写作与其他媒介或其他的网络媒体的市场竞争,并同时具备时间战略和叙事修辞的优势。而要取得叙事上的优势、提高新闻质量、吸引受众的视线,就不能把采写看成是一个止于当前的信息表达。
2.全历史新闻采写。网络新闻采写的最大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为阅读新闻的人在历史空间上把新闻的细枝末节都能一一展现出来,来满足不同读者的兴趣点和要求。而且,不管是哪一个新闻事例,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必然的,都有大的背景因素到小的背景因素的影响,从大到小的背景因素对新闻事件的定量认知和定性描述都有一定的帮助。读者要能自然而然地跨越几天、几月甚至是几十年的历史时间来掌握所需要的新闻背景的同时,又可以在当前时间点上的新闻事件出发,有层次性地了解新闻的“前景”。如今网络平台带来的信息量膨胀的时代里,读者更加强调对新闻背景的特殊需求,为什么读者愿意在电脑和移动终端的显示屏上去了解、探索这些密密麻麻的新闻报道?因为只要新闻背景有着清晰的时间跨度的解读和历史的穿透力,读者就不会在冗长的字眼当中感到枯燥无味,读者可以在新闻信息中点击感兴趣和关键的超链接,来获取新闻报道的“前景”和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编辑和记者在新闻报道和采写的过程里始终贯彻全历史的新闻采写理念。
3.全过程新闻采写。所谓全过程新闻采写,就是要在特殊的新闻信息发生之后的信息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报道,延续新闻事件的发展。网络新闻随着如今信息时代的急速发展,新闻的产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在各种网络媒介上的新闻刷新速度令读者目不暇接。但是新闻信息的容量和刷新速度过快导致了读者对网络新闻产生厌倦的认知,一方面,泛泛而读大量的新闻信息之后发现没有重点的新闻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在快捷便利的网络时代,读者也不可能全程关注一件新闻事件,导致读者无法对感兴趣的新闻进行全面的跟踪了解。对此,应该在新闻全过程采写的过程中,注意把握信息的主要性和次要性,做到繁简有度,让读者能够获取到新闻信息的关键词和重要发展,在新闻后续的报道上要做到收集充分、没有遗漏、及时。
关键词:信息化;税收管理;发展研究
国家税务局在2009年的全国税收征管与科技工作的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对我国传统的税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来,在税收管理信息化的改革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许多企业集团对税收信息化的认识不够、税收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以及缺乏完善的实施策略等。所以,及时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信息化时代下税收管理的建设原则
(一)把握发展趋势,兼顾现实
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一方面,需要国家高瞻远瞩,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便快捷以及准确性高的特点,将它的功能充分运用到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中去。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税务管理中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和财务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兼顾目前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的税收信息化改革已进行多年,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整体上还缺乏统一、长久的计划,税收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导致了很多矛盾的出现,例如各个企业集团间信息交流不畅通,未实现信息共享,再有就是各企业集团没能及时进行税务的风险监控等。所以,必须要兼顾现实,不断地更新企业集团统一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在保证信息系统能在正常运作的同时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
(二)统一规划,逐步实施
税收管理信息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对它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并根据做出的总规划制定相应的分步骤,再按照这些步骤进行分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稳妥地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一个项目的总体规划就是实施它的行动指南,因此在对税收管理信息化做总体规划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大局,尽量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做到未雨绸缪,使统一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这样才能让实施进行得更加顺利。在分步实施的时候要脚踏实地,在问题中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真正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信息化。
二、信息化时代下税收管理现存的问题
(一)对税收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够
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电脑应用知识的普及程度也大大地提高了,但是一些的企业集团中的税务管理人员的观念却仍然比较落后。在社会税收管理信息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过程中,他们对税收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因此很容易忽略国家税务管理局颁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再者,他们没有了解到信息技术给现代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以及税务管理对信息化改革的迫切需求,所以没有对信息技术产生应有的重视,也没办法完成企业目标。对税收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忽视让这些税务管理人很容易采取偷税、漏税和骗税的行为,在严重损害企业集团的利益的同时更不利于国家税收管理信息化改革的进行。
(二)税收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总体上东部较为发达,西部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税收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税收管理信息化进程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一般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因此,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企业集团税收管理信息化的推进要比西部地区更快,税收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三)缺乏完善实施策略
许多企业的经营业务和规模较为庞大,旗下设有诸多分公司和子公司,整体的组织结构和股权分部比较复杂,部门分支多,因此在税务的处理方面就十分地繁杂,难以使整个公司的税务管理系统归集起来,所以这些较为庞大的企业在税务方面存在的风险远远大于一般的小企业所存在的风险。近年来由于缺少有效的税务风险评估和面对风险的实施手段、在经营过程中没有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未将税务风险纳入企业集团管理层面等而造成集团在税收上出现问题,并影响到旗下的子公司的集团数不胜数。这些集团中的大多数没有建立专门的税收风险控制团队,因此在风险来临时显得措手不及,十分不利于企业集团的经营发展。由此可见,完善对税收风险的防控策略对企业集团的发展十分重要。
三、信息化时代下税收管理发展路径
(一)改革税务管理制度,创新税收管理理念
改革税务管理制度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我国的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又包括征管手段、工作、措施、执法这四个方面。征管手段中要重点抓的是纳税评估。纳税评估对防止偷漏税等行为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税收管理工作之所以会效率低、错误率高以及工作内容繁杂就是因为在纳税的日常管理、税务稽查和纳税评估方面没有做到科学的界定。在笔者看来,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例如可以把日常工作与纳税评估进行合并,从而减少纳税审批的复杂性,提高纳税评估的效率。对纳税评估的改革还可以从建立信息共享、互通、和公开等角度进行,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纳税管理工作者的负担,同时也为纳税人提供了方便。
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还需创新税收管理理念,我国传统的税收管理采取的是由税务管理人员对纳税人进行一个盯一个的“牧羊式”战略,这种税收管理方式对税收管理人员的人数要求极高,尤其是在当今我国的纳税人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更是显露无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税务风险管理法,这种管理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税务征收率,能极大地提高税务征收的服务质量,减少和防范税收风险的发生。
(二)重构业务,构建税收管理信息化体系
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实现的主要障碍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我国目前税收管理的特点是模式和业务经营单一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开展尽可能多并且种类不尽相同的业务。例如可以打造电子税务格局,一方面是构建信息化业务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税收工作,提高审核等业务的效率。二是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客户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纳税信息进行快速的录入和审核以及批准,更好地解决纳税人的问题。
(三)合理设置税收管理部门,构建信息化管理组织结构
我国大小不一的税收部门由许多,很多小的部门都建立在乡镇。这里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一,乡镇招的税务人员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比较低,导致在税收过程中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其二,在这些乡镇税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甚至是违规操作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纳税标准由这些税收部门自己定,或者将全力下放到当地的非税收人员的地皮手中。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对税收团队进行整改,实行公开透明的招聘,引进专业性和高水平的税收人员,提高税收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对税收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加强监督力度,禁止违规操作。从根源上解决税收行为不规范的行为。
四、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税收管理系统还存在着诸多弊端,要解决这着弊端并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税收管理进行信息化的改革要坚持把握发展趋势,兼顾现实以及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改革税务管理制度、重构税收管理信息化体系、合理设置税收管理部门等途径来不断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税收管理信息化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