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技术特征范文

新媒体技术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技术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技术特征

第1篇:新媒体技术特征范文

1整形美容手术的特点

整形美容的目的在于通过手术手段来美化人们的容貌与形体,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整形美容手术比一般整形术的要求更高、更严,这样才能确保手术成功,进而焕发人们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4]。为此术前医师与受术者对美的要求和认识应进行充分沟通,取得共识显得尤为重要。整形美容手术不仅是矫正受术者的生理形态,而且还要端正或正视他们在心理上对美的认识,这是整形美容医护人员的职责[5]。

2整形美容受术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2.1术前心理特征及护理

2.1.1术前心理特征:①焦虑心理[3]:受术者大多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接受手术,因此受术者希望即来即做,可由于手术量较大,一般须排队等待手术,在等待的过程中,受术者可能出现焦虑心理,不断询问何时能接受手术;②畏惧心理:以前未接受过整形美容手术的受术者很容易出现畏惧心理,担心是否出现意外、疼痛与否等。这种情绪随着手术的临近而越发增强;③整形美容受术者的期望值高[7]:受术者希望手术能达到整形美容的目的,“一劳永逸”地改变自己的容貌。

2.1.2护理:①受术者需要得到友谊、重视、医疗信息及周到的服务,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诊时仪表端庄、举止文雅、态度和蔼,使受术者感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②受术者交费后将手术通知单交给接诊护士,接诊护士应立即安排好手术顺序,告诉受术者大概的手术时间,让其在休息室或找地方安静休息等候,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受术者畏惧、焦虑心理。也可避免过多受术者在手术室外讨论手术情况,增加一些受术者的畏惧和猜疑;③降低整形美容受术者的期望值。护理人员要针对受术者的术前动机、需求、性格特点及心理状态,来帮助受术者树立正确审美观,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④有些受术者是因为心理问题要求手术,接诊护士一旦遇到此类受术者,应告诉手术医师及时与其沟通,以便决定是否进行手术,这样既可以解决受术者的心理问题,也可以避免术后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⑤对于年龄较大的受术者,应询问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这样医护人员可在术前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以便更好地完成手术。

2.2术中心理特征及护理

2.2.1术中心理特征:①紧张恐惧:进入手术室后,受术者紧张程度达到顶峰,尤其是受术者躺在手术台上等待医师的过程。这时受术者会提出各种问题,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②需要被关心:由于受术者内心感到孤立无援,希望医护人员像亲人一样给予特别的关照。随着手术的开始,受术者的情绪趋于平缓;③疼痛耐受性差:大多数受术者都害怕疼痛,许多受术者进入手术室的第一话就询问是否会疼。这种紧张的情绪可能会导致受术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增加[8]。

2.2.2护理:大部分的整形美容手术都是局部麻醉手术,受术者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手术,术中护士应主动与受术者交谈,通过谈论其感兴趣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由于此时受术者对医护人员的言行非常敏感,要避免谈论与手术有关的事情,护士应关切询问受术者有无不适感,如有不适感应及时表达[9]。若受术者对疼痛反应较大,护士可将受术者的手握住,使其觉得可靠,消除其紧张心理,顺利完成手术。

2.3术后心理特征及护理

2.3.1 术后心理特征:①对术后效果期望值高:整形美容受术者术后最关心的就是手术效果,一部分受术者由于一时无法接受容貌的改变,就认为手术失败,从而显得焦虑、烦躁[10];②关注术后护理:手术后受术者感到最多的就是疼痛和忧虑。一般情况下麻药作用消退后,受术者会感到疼痛。多数整形美容受术者术后无需住院观察,往往带药回家,这时受术者常担心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出血及感染等,此时受术者特别关注术后注意事项[11]。

2.3.2护理:①由于审美观的不同,有的受术者会对手术表示没有到达其理想的结果,术后医师应向受术者解释手术本身是一种创伤,只有等到术区消肿后才能达到其理想效果[12]。如受术者仍对手术效果不满意,可根据其要求再做修改,从而消除受术者的焦虑心理;②术后要详细对受术者或其家属交代术后的注意事项:包括具体的换药、拆线时间,如何保护伤口、预防感染等,如有异常情况,请随时与医师联系,并给予受术者书面的注意事项,同时留咨询电话,让其在家安心修养,术后随时与医护人员联系,医护人员会随时解答有关术后的疑难问题[13]。

3结论

心理护理在整形美容手术中的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只有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才能使整形美容受术者在术前、术中、术后都处于一种最佳身心状态[14],从而获得形体和心理美感的统一,使受术者在手术后能充满自信,心情舒畅地重返工作岗位,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朱希山,唐胜建,王少华,等.美容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 2006,15(6):723.

[2]陈小平,宋建良,朱晓华.问题患者与体象障碍[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21(4):306.

[3]汪丽萍. 整形美容外科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4):419.

[4]宋儒耀,方彰林.美容整形外科学[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16.

[5]张其亮,杨希德,向雪岑.医学美容实用技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

[6]奕 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7.

[7]杨晓惠,李健宁.实用整容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

[8]尹凤英,袁文莉.整形外科门诊受术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6):725.

[9]黄立,冯幼平,吴欣.美容整形患者的个人心理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9(2):109.

[10]岳文浩,赵耕源.现代临床心理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0-149.

[11]王 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99:870.

[12]彭庆星,何 伦,秦守哲. 美容医学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13-419.

[13]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163.

第2篇:新媒体技术特征范文

摘要:社会性媒体作为当今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工具,它由网络用户发起和参与,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个性化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在改变人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中笔者将当下存在的三种传播模式和媒介工具进行对比,从更客观和通俗易懂的角度对社会性媒体的概念和特征做出一些浅薄的分析。

关键词:社会性媒体;大众媒体;网众传播

一、社会变迁与媒介图景

媒介在信息传播和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它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构建世界,并且在构建过程中的经验获取、价值认同、交流合作等,都通过社会媒介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共同维系我们的社会运作。作为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便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经典理论,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也随着这些科技革命的脚步发生着惊人的变化,网络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运作,而网络传播下承载的传播媒介在改变人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和行为影响方面又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信息通信技术(简称ICT)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及服务的有机结合,它对媒介产业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中渗透和应用最为深远、影响最为直接的领域便是社会性媒体。安东尼・梅菲尔德在2007年出版的《what is social media》中第一次提到“社会性媒体”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用户可以广泛参与的网络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社会性媒体制作、传播内容,与他人自由的交流、对话。在美国以Facebook、Twitter、LinkedIn为代表,中国现阶段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笔者将通过对社会性媒体存在的语境,即媒介环境、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主客体关系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社会性媒体,以及它的特征和存在的意义。

二、社会性媒体

纵观过去几百年里的媒体格局,大众传播和大众媒体占据了人类传播格局中绝对的主导地位。当今信息传播环境空前大转变,大众传播也开始整合与汇聚。报纸抛弃旧形态建立自己的网站,并与其它各种媒体共享资源,媒体内容以数据的形式迅速传递给每一个愿意接受信息的受众。许多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大众媒体的“网络化”。然而它仍然具有专业化、有组织、高效率的生产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实质上,“网络化”的大众媒体即是传统的广电与印刷媒体通过ICT技术进行自我优化和升级,以此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然而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当今网络上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大众传播基本特征的信息传播行为,它们由非专业的人员发起,传播主体并非制度化的传播机构,它们类似于人际传播,却比人际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国内学者将这种传播行为和现象称之为“网众传播”,它更准确的突出了传播主体――网众,并以社会性媒体为传播媒介。

(一)传播主客体

在“大众传播”中,传播主体是专业化、制度化、高效率的信息生产机构。我们将那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信息接收者,称为传播行为的客体,即“大众”。在“网众传播”中,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使用者――“网众”,他们具有一种新的特征与关系,它不仅作为传播过程的客体,同时也作为传播主体而存在。首先,在常用的微博、论坛、微信上我们接收的每一条信息都是由“网众”生产与,作为信息主体,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由兴趣、认同而组织起来的集体,“网众”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同。其次“网众”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社会学中指的是社会中的交往行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作为客体的“大众”间个体联系缺乏,传播主客体间权力关系不平等,传播主体享有绝对的主导权。然而在网众传播的过程中,主客体间以及客体与客体间的沟通与反馈,却是构成了“网众传播”的纽带,可以说这种“主体间性”的特征是任何现存的其他传播模式都无法达到的水平。最后从客体上来看,“网众”具有社会性,它是由职业、地域、爱好等既有关系构建起来的群体,跨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群体而存在,有真实的互动。他们虽不是由聚集而形成,但却会因为形成而聚集,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的便是社会性媒体。由此可以看出“网众”在范围划分上与“大众”相比的区别主要构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二)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通过自我优化和升级成为“网络化”的大众媒体,虽然它和社会性媒体一样基于互联网和手机应用为主要技术手段,但在传播过程上,二者区别明显。从传授双方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是纵向传播,信息由专业化的生产方有制度的由上而下传播,传统的大众传播为单向的,网络化的大众传播是双向的,数量上是一对多或少对多的模式,传授双方技术、权利不平等,并且传者实名授者匿名。而网众传播则为完全的双向传播,数量上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模式并存,传授双方由于技术因素所造成的权利差异小。并且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传授双方的身份趋于真实固定。从信息传播的流通网络和控制者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主要通过专业的渠道和传播主体间的信息共享,依靠整个信息网络进行传播,并且信息传播的控制者为媒体的所有者。而网众传播中的网众为积极的媒介使用者,他们因认同、爱好等诸多因素聚集在社会性媒体中,但同时他们也可能是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因此信息传播的渠道既是包含了ICT技术的信息网络又交织着社会网络的新型网络,信息传播的控制者为媒介的使用者,这是根本的区别。

三、社会性媒体的特征

社会性媒体作为网众传播的媒介,既是网众间信息交流的工具,又是网众与其他社会力量互动和展开行动的空间,除了最基本的技术特征外,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使用媒体的人是如何运用它进行互动和组织运作的,在此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用户创造内容

用户创造的内容包括了新闻内容、点评反馈、艺术作品等,这是由ICT技术赋予的用户权利,具有明显的草根化的特征,在社会性媒体中用户没有任何身份限制的生产内容。而真正的媒介所有者却只提供技术和软硬件支持,很少参与信息的生产和流通,具有一定的中立性。

(二)网络社区化

社会性媒体的信息流通网络是包含ICT的信息网络和交织着社会网络的新型网络,用户既可以巩固自己即有的社会网络,又可以从信息网络中拓展新的关系网络,在社会性媒体中,他们可以以共同的兴趣找到并形成社区和群体,产生新的社会身份,提高用户的归属感。

(三)网络连通性

在网众传播中,用户会同时使用多个社会性媒体广泛的分享与聚合,甚至使用超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这同时也体现出了网络时代碎片化的特征。

当今网络中的社会性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着,也表现出来更多新的特征。正由于社会性媒体的出现,才出现了“网众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模式,媒介所带来的信息传播,维系着我们的社会运作,它带给整个社会的变化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只有对媒介的特征、规律和模式进行分析,才能在未来对媒介的影响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徐滢.社会性媒体参与下的媒介环境变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第3篇:新媒体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企业形象 数字化 表现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平面广告、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动态影像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数字动画、 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体系。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改变了现代企业形象的传播途径,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优势来拓展了企业形象设计的创作空间。尤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相对传统艺术来讲具有明显的开放、共享、融合的特征,对于艺术本身也影响巨大。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属于静态的、固定的、单一的形态。而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则是动态、多变、丰富的表现形态,通过设计师采用计算机创作的数字语言进行多维立体化的表现,为企业形象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极大地丰富了企业形象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范围,其设计的形式和风格也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互动性、多维性、虚拟性、媒体的融合性、商业化和娱乐性等主要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借助后现代的表现方式来创作出新的数字语言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就是一个非物质和艺术化的数字虚拟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这些新的特征将推动着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新发展,下面将针对这些核心特征进行分类阐述。

一、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互动性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指的是用户通过某种数字技术平台而进行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我们称之为互动性。在数字媒体艺术作用下的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互动性,是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通过文字、图形、视频等数字信息而进行互动表现的。这种互动性为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理念,也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好的应用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

在数字媒体时代下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使得企业形象的设计与传播推广过程中加入了互动思维。这种互动思维效果依赖于受众的体验,现代企业可以根据受众的体验和感受来调整相应的经营策略,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由于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者是设计师,接受者是消费者,这种设计是单向的,消费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其缺乏兴趣感。而企业形象的设计则不同,它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设计师引导人们参与并把选择使用权交给受众,他们的选择和参与的意识形态,会形成一系列的数据,通过企业设计师和相关人员整理和反馈,使企业及时掌握消费者一手资料信息,最终形成一种大家普遍认同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在这个过程里,消费者成了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的一份子,这样消费者变为主动获取信息从而提高了积极性,对于现代企业形象的推广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互动理念和互动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媒体艺术类型,“参与和互动”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的美学价值,现代企业形象打破了传统的在特定地点与特定时间中来进行传播。如数字电视技术接入互联网、点播视频节目等,使电视开始加入于互动的功能,这种充分互动是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特征。又如现在一些电视栏目在开播中接入网友的提问,或者以短信和电话的形式与主播气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提高该栏目的收视率,还为本栏目的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如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拥有超过千亿的中文网页数据库,可以瞬间找到相关的搜索结果。这里的互动不仅在于企业外在形象的互动表现,还有其内在企业文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优势和特点,同时表现出企业形象设计的人性化的特征,体现了企业形象设计的优势。

在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其互动性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活动创造了双向的、互动的、可交流的空间。消费者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积极参与企业形象的宣传与传播中,成为企业形象推广的一员。同时,消费者在更多的互动环节中更深的了解企业文化和服务,这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因此,互动性是数字化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潜移默化参与企业形象设计,甚至可以成为企业形象的传播者。

二、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多维性特征

现代企业形象设计表现出提供多维趋向特征。数字媒体将传统企业形象中的各种信息(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带给受众以多维角度的综合体验。在多维视觉元素的影响下,现代企业形象设计改变了传统企业形象的设计观念,让企业形象设计从平面的、二维的表现形态中解放出来,给企业形象设计带来新的多维视觉效果。这种多维视觉效果具有多层次的、立体化的表现空间,给消费者带来惊喜。多维性特征还体现在动静结合上。传统的企业形象是静止、信息一次性释放展播的,而企业视觉形象设计是将过程性包含其中,增加了动态的展现画面。动态化的形象设计是二维化向三维化、四维化的发展结果,使画面图像更具有人性化和立体感,形象设计更能贴近消费者。

企业形象在数字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多维性的特征,数字媒体传播方式是呈网状的,可以对数字信息进行存储与再现。企业信息利用数字媒体进行传播的时候,这是数字媒体具有超文本链接传播模式,这种超文本链接的传播方式是多维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超文本传播可以改变传统的单向的传播,它将企业形象中的带有视听效果的图像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并与之产生互动关系。因此多维性的传播特征可以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传播企业形象信息,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交流平台,使企业形象和文化理念更好的传达给他们。另外这种多维性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进行传播。

三、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虚拟性特征

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企业形象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企业形象的传播方式。我们知道传统的企业形象展示出来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虚拟性能够将企业形象中的元素通过虚拟技术呈现出来,这样消费者不一定到实体企业中去感受该企业的环境和文化。所以虚拟的时间和空间使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无所不能。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得益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强大的虚拟能力,在设计中加入其他学科(机械、人体工程学、声学等)与新的生产和艺术(3D效果、非线性编辑和多媒体技术)帮助下,在各种数字化技术结合下,使传统的虚拟视觉效果在数字化编辑与整合中得以实现的。在现实中,同一个地域的人很难近距离或多角度的游玩异地的各个角落,虚拟仿真、数字化生产技术却可以。如“虚拟博物馆”帮助人们在互动与漫游的自由选择中访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与独特的科学信息。“虚拟博物馆”也是实现我们畅游世界、游历各国各地名胜的游历途径,它同样也为自身的形象宣传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设计师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来实现人们难以达到的理想,企业形象采用的虚拟技术使得受众更直接的接触企业本身。如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将数字虚拟技术广泛用在“走进世博会”全国巡展中,在这个巡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参观者们对于虚拟翻书多媒体功能非常感兴趣,使用时只要在装置上做着翻书的动作,虚拟图书随着人们的手势进行前后翻动书页。能在屏幕上采用可触摸式投影系统呈现出立体景象、世博会美景、规划模型沙盘世博会的相关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形象的展示给参观者,增强了观众的可看性。这就是数字化虚拟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真实感受。展馆各类内容由参展者提供,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网上世博会运用了三维技术,浏览前请按提示安装相关插件。还有企业形象在推广和传播中,采用的虚拟游戏和动画与用户互动,用户可以在瞬息之间通过物理身体无法逾越的障碍,甚至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数字虚拟空间不再意味着距离,而是成为用户自由竞技的舞台,人们通过改变空间和离开感觉习惯的空间以后开始与极具创意精神的空间进行交流。因此数字媒体系统打破真实世界中的地理空间限制,艺术创作、虚拟交互空间上的无限自由在这里呈现。

四、媒体的融合性

媒体的融合性是指在媒体世界里计算机融合了各种各样媒体特征,所有媒体形式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种通用的相互共用的平台的媒介,这一形成共同平台的媒体我们称之为媒体的融合。现代企业数字化形象设计的创作和传播是在计算机数字平台中进行,在这种通用平台上的艺术创作打破了传统中许多限制性,因为计算机数字平台有统一的数字语言、技术平台等,它能利用数字媒体的无限复制和广泛传播。现代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媒体之间的融合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同时各种媒体的相互融合既发挥了个体媒体的优势作用,又能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企业形象信息。

现代企业的数字化形象融合了视频、文字、图片、花絮等元素,可以建立专业论坛、博客和微博等互动专区的方式来传达给观众。如一部影片进行宣传和推广时,使观众通过网络或电影频道来观看相关宣传预告片,提前预热以此来让人们关注它。在推广的同时开通微博、博客的网络宣传平台随网友进行实时传播,同时可以通过互动专区网友直接与嘉宾展开互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影片初期通过电视、互联网、平面媒体以及多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些多种媒体的融合为电影宣传创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空间,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下取得最大的宣传力度。即时通信软件、手机短信已经从简单的信息交流工具成为当今年轻人表达自我、抒发感情的必需品。这些媒体的相互交融的传播让很多人都记住了湖南卫视的名字合品牌形象,很多观众甚至会锁定湖南卫视,因为相信它能为自己带来轻松的观赏感觉。可见,顺应时代潮流,融合各种媒体,对于建立数字化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如国内一些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充分运用了互联网、手机微博和短信的等多种媒体与其进行实时互动,集成在线直播、幕后新闻、选手微博、实时投票、社区论坛等方式,使观众充分参与其中。在这影响下多媒体渠道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最大限度使整个节目与顾客互动,已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些电子商务企业成功运作可看出数字媒体传播的融合性初踞锋芒。因此媒体的融合性将贯穿企业生产、终端使用、传播渠道、产业链等各个环节。不同宣传环节之间的的融合为企业形象的推广奠定重要的基础。

五、商业化和娱乐性

后现代生活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趋势,大众文化从表现上可以定义为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及传播文化的有机组合的复合体。从技术上看,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以电子和数字媒介)为手段、按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现代企业不只限于本身的市场价值和促进消费的理念,它在创新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积极主动地加入消费者行列中,体会其中的欢快,刺激,享受消费者追求美的概念,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它的商业性和产业性。

所谓商业性是指整个企业形象的产品互动。在现代企业看来,娱乐的地位远远大于美的地位。通常,民众喜爱的产品都比较便宜、实惠、偏向大众化。所以,数字媒体的崛起使得普通人们可以向有钱人迈进,使企业形象拉近了与大众消费之间的距离。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企业形象从物态化本体向信息化本体迈进。对物态化本体而然,原著是最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信息化本体却不同,它认为原创作于拷贝的信息没有两样,它注重信息本身。比如消费者都会从企业形象网站上随意拷贝一些图片,但通过修改、保存、打印就变为自己收藏,这种行为在无形中为企业形象传达了信息,所有这些过程都体现了商业化和娱乐性。由此可见,未来的娱乐和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将必然是如影随形,未来数字化企业形象中商业化和娱乐性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六、结论

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呈现出动态、多变、丰富的表现形态,这种表现特征将在传播方面形成互动性、多维性、虚拟性、媒体的融合性、商业化和娱乐性等主要特征。作为设计师而言,他们将采用数字媒体艺术视觉进行多维立体化的表现,为企业形象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的提供新的表现途径,尤其是企业形象设计的形式和风格也表现为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清堂,王忠华,陈迪.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罗军.数字媒体品牌形象推广[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于方.数码信息时代企业形象设计的心发展[D].天津工业大学. 2007.

[5]高颖.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6]王洪亮,吴颖,戴璐.视觉传达与媒体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新媒体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 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跨屏智能识别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23-02

现代广播电视台的业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与电视广播本身,而是逐渐与互联网相结合,这也就使得传统广电媒体逐渐拥有多屏分发、用户互动、数据采集等功能,促进广电媒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广电技术融合媒体在互动技术方面开展了一些技术创新,通过台网互动实现跨屏互动,这大大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收视率以及创新其运行模式,为广电媒体互动业务拓展、业务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融合媒体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

电视、广播等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视听体验,并且在欣赏节目的同时,用户也可以使用各种拍摄设备对显示屏幕进行拍照或者节目视频采集,以获取节目相关的内容以及互动活动。而传统广电媒体与互联网结合后,用户参与传播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特殊环境下,而是可以在户外媒体、户外平面广告以及报纸杂志中获取活动信息,用户使用不同的识别技术,使用户能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互动需求,提高用户的参与体验。

广播电视台利用智能识别技术将传统的节目内容以及活动内容通过与互联网服务建立基于内容的跨屏互动连接,使得电视台的互动功能得到开发与拓展,逐渐建成新型融合媒体,这极大提升媒体的服务水平,使得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提升[1]。

现阶段常用的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多样,除了传统短信、电话、通关密码等互动形式,主要的实现方式包括视频特征识别互动、视频水印识别互动、节目图像特征识别互动、二维码扫描互动等多种形式。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方案。

2 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方案

2.1 视频特征识别互动

该方式主要对视频图像中的关键帧数据进行再加工操作,以形成特征码,在用户的客户端显示并且接受相应的特征码识别后,与服务端的特征码进行匹配,从而响应用户的互动行为。

视频特征的流程为:第一,服务端检测广电直播流,抽取其中的直播信号,并且对抽取到的直播流进行解码,这样解码后的直播流就以图像数据的形式呈现。抽取图像数据中关键帧,并且选取关键帧中的重点以及转场帧。第二,抽取重点及转场帧后,对数据帧中的主色调进行分析,并且加工以形成每帧独有的特征码,然后服务区为每路的直播信号建立相应的数据通道之后对特征码进行缓存,以保证特征码有20s的显示时间[2]。第三,客户端的用户使用摄像头可以连续获取在线视频的图像数据,然后抽取视频图像中的关键帧,尤其是转场核心变化的视频帧,计算数据帧的主色调以及梯度直方图,然后将具体的特征码传回到终端的服务器中进行配对。第四,后台的服务器为每一个用户都建立相应的数据通道,且每一个特征码的信息都保留最近2s~5s的信息,然后将用户所反馈的特征码进行逐一匹配。为了避免将无关视频画面错误的识别成直播频道,应对匹配结果进行一次阈值的比较,如果阈值低于相似度值,则视为匹配无效。该方案使用的场景比较广泛,只要有电视屏幕显示即可,但是对扫描框大小应到达一定比例。

2.2 视频水印识别互动

借助水印来进行互动,常要求视频在基带播出的时候就应该插入相应的水印,且保证视频传输全过程的数字化,在用户端的显示界面,需要使用专门用于水印识别的软件进行视频水印识别。这种互动识别方式的缺点在于会受到播出安全影响,且在大型的互动场景下应用优势不突出,一般用于电影数字版的保护。

2.3 节目图像特征识别互动

该识别互动的操作如下:第一,服务端提供维护Portal,借助网络进行特征图片的增加、删除等操作,在该操作完成后,用户可以使用网络将特征图片上传,或者传输关键元数据信息,这样后台服务器在接受通过网络传输的相应特征图片后,能够为特征图片进行自动的特征码计算,将计算结果[3]。用户如果需进行特征图片的检索,可以借助移动设备上的摄像功能来进行图像数据捕捉,并且可以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自动转变为特征码,而客户端则将用户获取的特征码传输至后台,由后台服务器逐一进行匹配。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尽可能提升匹配准确度,往往服务器需要设定一定的阈值,匹配的结果相似度如果低于阈值,则可以判断为匹配失败。

该识别方案往往不在原始图片中嵌入信息,因此对节目的质量并不会造成影响,图像识别也更加直观立体,用户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在扫描准确率上有待提升。

2.4 音频特征识别互动

传统二维码互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使得受众观看电视的习惯发生了改变,将图形二维码传统广电媒体的音频以及视频等进行高度的融合,可以让传统二维码识别从单纯的“扫”变为“扫与听”的结合,这样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方便,使得用户在平常观看视频节目的过程中,能够参与到节目的互动环节中,以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影响力。

音频特征识别的实现方式是将广播或者电视台播放的实时声音准变为音频指纹并且上传到服务器中,用户使用手机摇一摇功能,借助手机的麦克风所感应到的声音与直播流的音频指纹进行匹配[4]。由微信服务器根据识别的频道ID以及时间轴信息将屏幕跳转到相应的互动界面中。

这种互动识别方案无需将移动设备对准屏幕,仅仅通过用户轻摇手机就能够进行信息的采集,简单方便,并且还具有较高的识别性,但是声音识别系统却对换将的依赖性较强,此外还对用户存在的错误输入情况无法正确响应。

2.5 音频水印识别互动

谁说音频水印能够在不影响节目原始音频质量的情况下向其中嵌入具有特定意义并且容易提取的水印信息[5]。同时辅以扩展频谱法以及人耳心理声学模型,使得人们在观看频过程中不能察觉到水印的插入,因此该方案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以及隐蔽性。

基于音l水印智能识别互动方案的实现方式为:广播电视台的播出端视频内容在开始分发或者分发过程中进行音频水印的嵌入,然后音频水印跟随节目信息传输到用户的接收端,通过用户端设备获得音频水印,并且将音频水印进行解码,获得其中的水印信息,进而完成内容的识别以及互动。

该方案对节目视频无影响,交互性较高,但是受环境的干扰较大。

2.6 文字识别互动

借助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摄像头对准文字,根据移动设备的不同,这种识别方式包括移动终端识别及后台服务器识别两种识别方式。如果移动设备的性能较高,所有操作均可在设备上完成,无需后台服务器配合也可完成,但是该方法处理文字的数量以及速度较慢;如果移动设备性能较低,则在客户端上利用文字识别引擎以识别出正在拍摄的文字,然后调用后台运用管理平台来获取相对应的活动以及内容。文字识别互动的发展空间不大,在当前应用的并不广泛。

2.7 二维码扫描互动

二维码是特定的几何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平面上组成的黑白图案,设计初衷是作为一种识别符号以及物体信息的追踪与记录[6]。当前,二维码技术应用的非常广泛,应用范围包括产品防伪、广告推送、网站链接、数据下载、电子支付等。

二维码扫描互动在广电融合媒体中的应用主要是在节目的图像上叠加二维码,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然后借助重点识别及解析功能,跳转到相应的页面,实现互动。

二维码扫描互动方案的优点在于制作成本低,并且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缺点是随着二维码技术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二维码病毒以及恶意链接利用二维码进行传播的频率也较高,很多用户对该技术的安全性比较担忧,且二维码能够随意复制转发,并不具备防伪以及防篡改功能。

3 结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现代广播电视媒体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讯传播,而是承载着线上与线下服务的作用,通过利用各种媒体融合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能够将用户周边设备以及内容变成线上线下服务,这对拓展广电媒体业务及影响力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澎涛,张庸.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平台简介[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32(2):9-12.

[2]林宏.用互联网生态思维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贵州安顺市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例证与讨论[J].广播电视信息,2015(7):25-26.

[3]蔡照波.媒体融合的现实与未来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探索与思考[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5(8):42.

[4]杜发光.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以周口广播电视台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5(10):86-88.

第5篇:新媒体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动漫艺术;媒介符号;视觉表征

随着人们物质及欣赏水平的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动漫艺术在保持原有的自身魅力外,还激活了新的视觉创意模式。所谓新媒体,就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的统称。动漫艺术的视觉表征主要通过装饰、构图和色彩三个方面组成,装饰主要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作用,构图是表现专业性,而色彩主要是气氛的衬托和渲染。动漫艺术走向多元化的跨界功能拓展,给艺术发展带来了新一代的革新思路。新媒体动漫所具有的娱乐性、审美多元性、互动性、制作便利性等特点使得动漫艺术更具生命力。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多行业相互融合的产业现象,新媒体动漫盈利市场日益呈现出扩容的态势。

一、动漫艺术在新媒体传播中视觉表征的现状优势

(一)趣味性

动漫作为一种新型视觉设计表现形式,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做向导,为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动漫艺术视觉表征应兼具形象鲜明、特征夸张、生动有趣等艺术特征,使作品突显人性化,把动漫形象的美好以新型的视觉表征展现到新媒体中。如墨尔本公益广告《蠢蠢的死法》中那些拟人的造型,在动画片里所表现的滑稽与萌态,使大众忍俊不禁且深刻记住了危险的主题。动漫设计日渐趋于随意性和趣味性,突出产品的创意和灵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动性和娱乐性特征,缓解了世人对于大众传播的焦虑感。

(二)虚拟性

新旧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动漫艺术以新的形式活跃在虚拟文化空间中,以鲍德里亚的观点来看,动漫符号呈现“超现实”的特点,动漫艺术中的符号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仿佛正在成为现实世界的“仿像和拟像”,其中动漫艺术为广告做形象代言,不再局限于真人的演说,从而提高了宣传力度也保证了法律效益。当然,动漫的视觉表征不仅表现于动漫艺术中的虚拟视觉形象,也体现于新媒体传播中所构建的虚拟社会,通过虚拟社会中发挥出重要的社交与休闲价值。如游戏中的虚拟特征,当玩家共同建立了有亲近感的虚拟形象作为重新定义自己在游戏当中的新身份,犹如在游戏虚拟化的世界中赋予一个新的生命,在游戏当中不再受有形世界的限制,以网络空间的虚拟物质为交流和传播,实现虚拟化的最大值。

(三)广泛性

在新媒体中所应用的动漫内容具有产品体格小、符号系统清晰、运用范围广泛的优势。新媒体打破传统艺术媒介的传播形式,以多种信息相互交融,除了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还能在智能手机、展示应用、移动电视、数码产品等载体上,从而改变了传统媒介性质上的单一传播途径。信息方式的灵活传播,表现在产品推介、广告销售等市场领域,从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广告行业的影响,制作出动漫人物的形象代言人后经过电脑的动态处理,方便又简易,既取代了真人的演绎,又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扩张了市场的投放范围以及传播方式。

二、动漫艺术在新媒体传播中视觉表征的特点

(一)简捷、自由的表现形式

动漫艺术作为特殊的视觉表达形式,呈现出一种简捷、自由的艺术形式,基本上不受其他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动漫符号的虚拟、夸张性和抽象性都表明它是形象符号的集合体。首先,在表现手法方面,动漫艺术在新媒体运用中,通过不同的传播形式,能广泛而快捷地进行视觉的表现。其次,在表达方面还通过图形、色彩以及符号等来表征,将有视觉性的思维注入动漫形象中,使其带有象征意味的造型,以形为意,使得视觉表达方式不固定,画面简洁明了,十分自由。

(二)个性化的表达

当社会进入到了普遍化的时代,个性化的时尚变得尤为重要,追求独特的个性,逐渐成为了风尚标,而动漫就是一种充满个性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内心复杂的情绪和微妙的情感用形象诠释出来。动漫艺术以独特的表征方式存在于新媒体传播中,大众信息时代消费开始重视个性化表达的诉求,如非常受欢迎的网络动漫形象“丁小点”“阿狸”“冷兔”等,这些个性化虚拟形象最初由不知名的艺术家所创作,并开发出时下最流行的表情包、Flas以及小游戏等,运用简捷而又有趣的方式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变得深入人心,这些形象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于个性化审美的需求,而非传统艺术的定位。

(三)视觉感的强化效果

新媒体技术中,通过使具象图形的抽象化、静态影像的动态化、二维动漫的三维化,技术的开发突破了传统纸质的图片及文字的静态表现,大众对于动漫艺术的信息接收方式逐渐改变,其中体现在视听冲击带来的震撼效果。例如以日本Vocaloid(歌声合成器技术)虚拟歌姬初音未来为名义在国内举办的演唱会,运用的是新媒体2.5D透明屏全息投影技术,突破了单纯的视觉感受,为观众献上一出盛大的视听体验。

三、新媒体传播中动漫艺术视觉表征的展望

(一)现代化的新技术提升

目前的社会正处于新媒体现代化信息时代,技术的更新及传播速度创造了更多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动漫所提供的多样性视觉体验,使传统的视觉表象形式得到进一步扩展,包括Flas、网页制作、CG技术、移动源H5界面、交互游戏等数字媒体的应用,利用不同媒介的特征,以不同方式引发传播的途径,提高人与人之间蔓延的速度,拉近彼此的距离,以技术化的智能方式提高大众的生活品质,科技的进步正带领着社会的发展。

(二)互动媒体的交互设计与作用

交互性和互动性是新媒体平台传播最显著的特点,在传统的视觉表征中,提高与人机界面设计的交互,使受众得到参与感,通过对超链接的点击、层层递进,方能让交互媒介得到更实用的传播。动画作为纯粹的动态艺术概念为其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和使用乐趣,也更延伸人的潜能体验,激发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受。

(三)市场经济促进行业的发展

经济是文化艺术的基础,新媒体的建设与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必然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媒介条件下动漫艺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例如电影、电视剧中植入的动漫广告、网络网页里弹出的动画游戏、智能手机APP上出现的登入画面宣传、充斥于店铺中的各类动漫衍生产品,以及开放的主题公园游乐场等,在这种状况下关注的动漫艺术视觉特征就显得尤为必要。动漫视觉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使其带来了极具丰富的商业价值,顺应社会市场的经济需求一并推动着新媒体行业的发展。

结语

新媒体动漫艺术有着鲜明识别性的视觉文化符号,一股新的视觉文化潮流症状悄然形成,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软件开发和多媒介艺术创作中,技术的提升以及媒介的传播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人类不同文化的融合与沟通,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其艺术内涵,从中获得更大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J].基层建设,2015(20).

[2]沈巧娜.浅析动画在新媒体传播中的视觉表征作用[J].艺术科技,2016(7).

第6篇:新媒体技术特征范文

二、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基于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提出的,在互联网领域,新媒体与粉丝是相伴出现的,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就有了社交的最基本的场景,所以新媒体的新在这个层面上讲就是一种社交场景的媒介。

当然,支撑新媒体发展的技术支撑源自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以,新媒体同时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通过某种技术终端能够向用户提供信息或者其他服务形态,严格地讲,新媒体应该更适合称作数字化新媒体。当然,新媒体的形式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并且相互之间不断的借鉴和学习,最终形成了一种以用户体验和社交为主的新型沟通方式。同时,新媒体带来的巨大的信息流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其他行业形成了变革。预期收是一场变革,倒不如称之为一种最时尚的交流工具,对于每个行业来讲,新媒体是现阶段最有效的交互工具,这对于每个行业意味着是一种社交红利。

三、新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的特征和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逐渐加深,新旧媒体传播形式在最开始的对抗转变成目前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

1、新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的特征

(1)高效性

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效性。这种高效性是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单独无法爆发出来的能量。在过去,传统媒体对于突发新闻的播报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失去了作为突发新闻播报的价值,而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这种突发新闻播报会以几乎同时的速度想广大用户进行推送,能够在段时间内聚集大量的受众,新闻编排上,新媒体并不需要很复杂专业的编辑方式,往往通过几张图片就能把新闻时间阐述清楚,省去了传统媒体下各种编排耽误的时间。

(2)多元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跨媒体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多元化也就成为跨媒体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分析多元性,我们就需要从新闻的呈现形式谈起。在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时间描述主要以报纸和广播的形式呈现,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图文和语言,这其中除了时效性带来的缺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不足就是无法提供真实的现场还原,这样并不足以使整个事件对公众产生更加强烈的感知。相反,对于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其传播方式和传播维度都有了巨大的突破,人们在获取新闻事件的时候,往往都是以动图、视频甚至直播的方式,更加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新闻事件,这样会使新闻报道更加的真实。

(3)娱乐化

这里指的娱乐化并不是指的是网友热衷的跟帖或者评论,而是站在丰富新闻类别的层面上阐述的。在过去,人们获取新闻事件往往是被动发生的,这是因为报刊杂志的版面有效,无法加入更多的新闻维度,但是在互联网告诉发展的今天,信息的流动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实仔细观察每个新闻门户网站就不难发现,他们都对新闻进行归类,比如时事类、经济类、体育类、国际类、国内类、本地类、生活类等等,并且在每个分类下的新闻素材是非常众多的,采集的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并且,基本上每位访客都能够在网站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板块。最重要的是,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采编改变了原来字正腔圆的风格,在扭曲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都运用了下的流行用语,一下子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略带娱乐性的风格是传统媒体根本无法想象的。

(4)互动性

互动性,可能是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最具社交属性的一个特征。无论在历史的哪个时期,大众对于表达诉求的愿望都是非常强烈的。随着媒介资源的越来越丰富,不少媒体,甚至新媒体对于用户社交这块早已非常看重,并且作为运营优先处理的工作之一。而在新闻传播领域对于社交的开放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媒体的发展,伴随着受众的关注度,也就使得新闻媒体在对于网络舆论的监控下有了更多的挑战。在某些新媒体平台,用户表达观点是极其活跃的,这使得用户评论成为新闻媒体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一些新观点新看法时常被提出,这也是在以往无法想象的,这也就是更加增加了新闻的价值点和真实性,同时也保障了网友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

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趋势

前文提到,新媒体的发展源自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所以要通过当前预测未来新媒体环境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其实质就是探讨互联网技术是怎样通过新媒体改变未来新闻传播的方式的。

1、新闻传播全球化程度更深

新媒体其实也就是社交媒体,在国外,社交媒體的发展规模和程度都远远超过中国,并且他们并没有在的明显限制,所以在内容丰富性上看,中外社交媒体的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当然,这并不影响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趋势。单就目前新闻传播的广度而言,早就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只是在传播的规模上看,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中外企业也正在推动这一进程而努力,中外互联网企业不断通过合作,推出更加方便的体验,实现越来越多新闻的共享,从而在不断融合做产生新的媒体形式,推动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发展。

2、互联网技术推动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

新旧媒体形式的合作与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技术的融合和发展,现在的新闻传播已经不能按以往的经验进行,当然,传统业态下的报纸技术并未走向消亡,它会在未来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献给读者,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虚拟显示技术,就如同开始新媒体刚好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争先去研究他的发展形式,虚拟现实就是也是如此,如果说从传统的纸媒到现在的新媒体,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那么未来在虚拟显示技术推动下,新闻信息的流动就更加智能化,新闻事件的代入感也就会大大增强。

3、理性互动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

目前的新闻阅读体验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对于读者互动这块的监管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这也是新媒体与新闻传播融合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在平台自我监管和调整的过程中,文明上网,理想留言逐渐成为一种准则,只有针对新闻本身做出理想的判断,才能引发更大的思维的碰撞,这才是新闻传播希望看到的。相反,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会越来越没有时常,最终被平台所抛弃。当然,这种健康的网络环境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这样的网络健康环境正在慢慢形成。

第7篇:新媒体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媒体音乐;艺术特征

多媒体时代,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科技的应用使得音乐领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这体现在技术的应用以及音乐的融合方面。因而构建起多媒体音乐,使得艺术的演变更加符合新世纪文明的规范,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多媒体音乐不是简单记录歌手唱歌的过程,而是伴随歌曲旋律充分运用各类变换色彩、对比、蒙太奇手法等所带来的节奏鲜明的意蕴、奇特的迷幻感受,这对于视听感受的提升非常重要,使得音乐作品更具有魅力,对于音乐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多媒体音乐艺术特征

(一)抒情性在多媒体音乐中,音乐与计算机的融合使得其信息媒体之间的交互成为可能,因而吸引了更多的受众。不同的受众对于音乐的欣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得音乐的整体发展更加多元,可以满足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吸引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注意和理解,使得音乐作品的保存时间变得更久。在音乐作品欣赏中,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者也从过去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模式,人们不仅可以接受各类音乐作品所带来的艺术感觉,也可以结合图像、视频等来提升自己的认知。除此之外,在网络空间中结合自主检索来进行欣赏,使得受众充分体会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因此抒情性是多媒体音乐的基本属性。在多媒体的帮助下,音乐所能散发出来的情感是十分惊人的,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实际需求,也可以使得人类的各类细微情感能够真正在技术帮助下得到相应的抒发,触及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宣泄和发扬人的激情。部分多媒体音乐的抒情性根植于技术性,大部分结合现代科技的媒介可以凸显出其相应的特征。比如,以现代科技作为手段,将乐音材料纳入人的听觉系统中,进而使得其魅力得到真正表现。比如,一些偌大的独奏曲在技术帮助下,可以充分结合信息来模拟各类鸟叫的声音,使其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相比于过去整体的乐曲演奏更加生动,这使得听者有更好的认同感,进而提升整体音乐的抒情性,使得乐曲的整体感官更加触动人心,因而产生共鸣。

(二)表演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范围扩大,进而使得音乐的表现力和演绎效果大大提升。多媒体音乐技术中,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范围扩大使得音乐从传统的数字扩展到更加多元的模式,使得音乐表演性得到真正凸显。多媒体人员在新时期的技术帮助下,逐渐向着表演艺术所转变。一般来讲,表演艺术需要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多媒体音乐中,结合技术的优势来满足音乐创作表演的要求。在作曲、作词等方面完成相应的创作。在过去表演中需要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等多次做出相应的演练才可以达成,新时期在技术的帮助下运用多媒体,可以由一个人完成这些工作,大大提升了多媒体音乐的表演性,提升观众的观感体验,提升音乐表演的艺术性效果。多媒体音乐依赖于二度创作的表演,其艺术发展需要相关从业者充分理解整体作品的内涵,使得多媒体音乐发展真正打动人心。所以,创作者将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融入乐曲中,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传统音乐的魅力得到真正的凸显,技术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发挥。

(三)节奏性多媒体音乐是以计算机作为中心处理各类音乐作品,实现信息的激活。它包括音乐信息的集成,也包括音乐信息的处理,大体都是结合信息设施来做好相应的融合工作,可以以不同的模式综合表现出乐曲的节奏。相比于过去整体的效果更加多元,也符合新时期人们的需求。因此,在多媒体音乐中,节奏可以看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节奏在过去指的是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这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组成。多媒体音乐可以结合随心所欲的创作,将最好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音乐作品与技术的充分融合就会产生与音乐创作模式不同的节奏,因而整体的表现力会更加鲜明,可以真正凸显创作者的个性。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奏时,除了保持节奏鲜明特征之外,还可以充分改变旋律的流畅度,使得乐曲更加欢快。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可以使得多元文化得到真正的凸显。比如,在实际的音乐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各类民族音乐的要素,在相互的碰撞和融合中得到更加独特的感受,这对于音乐行业的整体发展十分有利,也会使得多元文化糅合产生新的载体。

第8篇:新媒体技术特征范文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数字媒体技术对于艺术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艺术设计的基础上,数字媒体技术通过不断创新,影响传统艺术设计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一、数字媒体技术基本概述及特征

(一)概念在计算机技术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是一种集网络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声光技术为一体的新兴技术,计算机技术可以对人物、图形、图像以及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支持和一定软件设施以及技术支持。它立足于开放性的平台,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及人文”的现念,属于交叉型的学科领域,设计的范围也众多。

(二)特征第一,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是效率高、互动强。其中它在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最大特征就是提升了艺术设计的效率。传统的艺术设计需要通过笔纸不断地创作和修改,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且有时候也表达不出作者真正的意思。而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运用后,就可以运用数字工具减少创作时间,首先可以加快艺术设计师成图时间,其次,可以在设计师设计出错重新修改时进行撤销,不需要重新开始创作。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运用还能使得艺术作品直观地呈现在艺术设计者以及受众者面前,方便观察与修改,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第二,数字媒体技术具有技术性以及综合性。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需要较强的技术功底,还需要较为先进的技术设施。数字技术与媒体技术的共同运用会使得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上的应用更加高效;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艺术设计的难度降低。艺术设计者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不仅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还需要学会选择与创新,才可以对充分的数字网络资源进行合理运用。第三,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虚拟性的特点。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将艺术作品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艺术设计者不仅可以通过电脑等设备进行艺术作品创作与修改,如今VR、AR技术的运用使得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作品可以从平面图形转换为立体图形,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使得传统技术无法实现的东西成为现实。

二、数字媒体技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一)丰富了艺术审美艺术设计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艺术表达方式,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成品上都对以前不能实现的艺术创作进行实现。例如在通过视听技术、三维实现技术等对一些动画艺术设计师的作品进行实现,通过艺术家的设计与想象,将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美感的虚拟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在各个艺术设计方面的不断应用给大众带来了许多与传统艺术设计不同的体验,也对大众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影响。

(二)丰富了设计者的思维数字媒体技术包含多种技术,艺术设计者可以通过对不同技术的了解与应用,为自己的艺术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数字媒体技术本身的丰富性与结合性,使得艺术设计作品大部分可以变成现实,也激发设计者的创作激情,提升艺术设计者兴趣,提高艺术设计作品的可观赏性。

(三)创新艺术设计形式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它还将艺术形式很好地融进在各项技术中,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打破了以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还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合人们喜欢的艺术形式。电影《角斗士》截图,画面有近景、中景,采用了包围、闭合的空间构成形式。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设计常用的几种设计软件有PS软件、Paint-erIX软件等(图2)。PS软件主要是对图片进行绘制修改,是一种常用的图片修改软件;PainterIX软件是一种仿绘的软件,主要具有辅助创作的功能。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范围已经在不断扩大,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设计师细小的设计都能在作品中展现出来,解决了在传统艺术设计不能更好、更直观地展示自己作品的遗憾。

第9篇:新媒体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信息检索;音频检索;

基于内容的音乐检索发展趋势及未来技术难点基于内容的检索是指从多媒体数据中提取出特定的信息线索,这种检索有别于经过 人们加工后形成的主观描述性文字的检索,依据客观存在而进行,其内容包括视频、图像、图形和音频等表现出一定内容的数字化信息。

一、对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的认识

(一)基于内容的检索的定义。检索作为图书馆学中采分编检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基于内容的检索就是指根据媒体和媒体对象的内容语义及上下文联系进行检索,即基于内容的检索需要利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理解等学科中的一些方法作为部分基础技术。

(二)基于内容检索的类型。基于内容的检索主要有一下的类型:(1)图像检索。主要根据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特征,以及图像中子图像(目标,又称对象)的特征进行检索。(2)视频浏览和检索。基于关键帧的检索对代表视频镜头的关键帧进行检索。关键帧可以采用与图像检索相似的方法。而一旦检索到目标关键帧,就可以利用播放来观看它所代表的视频片段了。(3)音频检索。利用神学和主观的特性来进行查询。声音的一些感知特性,如音调、响度、音色等,它们与音频信号的测量属性非常接近,因此可以在音频数据库中记录这些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来进行示例和特定特征值查询。(4)图形查询。(5)文本查询。

(三)基于内容的检索的特点。基于内容的检索是多媒体研究中的新兴热点,它有一下的特点:(1)从媒体内容中提取信息线索。直接对图像、视频、音频内容进行分析,抽取特征和语义,利用哲学内容特征建立索引,并进行所以。(2)基于内容的检索是一种近似的匹配。采用相似性匹配的方法逐步求精,来获得查询结果,即不断缩小查询结果的范围,直到定位于要求的目标,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4)大型数据库的快速检索。实际的大型数据库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和数量繁多,因此要求基于内容的技术也像常规的信息检索技术一样,能快速实现对大型数据库检索。

二、基于内容的音频检索的特征分析

音频是声音信号的形式,作为一种信息载体,音频分为三类:(1)波形声音,对模拟声音数字化得到的数字音频信号,它代表语音、音乐、自然界和合成的声响;(2)语音,具有词字、语法等语素,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交流媒体,语音经过识别可以转化为文本,而文本是语音的一种脚本形式;(3)音乐具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等要素,是人声或和乐器音响等配合构成的一种声音,而音乐可以用乐谱来表示。

在物理样本级,音频内容呈现的是流媒体形式,用户可以根据对音频媒体的划分,可以得出语音、音乐和其他声响具有显著不同的特性,因而目前的处理方法就相应地分为三种:处理包含语音的音频和不包含语音的音频,在后者中又把音乐单独划分出来。即第一种是利用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其他两种是利用一般性的音频分析,来适合更广泛的音频媒体,如音乐和声音的效果,而其中也包含了数字化语音符号,因此音频信息检索分为:语音检索、音乐检索和音频检索。

(一)音频的数据类型

为了满足音频管理和检索的需要,基于内容的音频检索数据模型需要提取音频的低层特征来表现音频的低层次内容。音频有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因此对音频特征的提取也有两种方法:(1)提取听觉感知特征如音调、响度等一些明显的听觉特征(2)计算非感知特征或物理特性,如对数倒频谱系数、线性预测系数。不同的特征表达音频的不同方面,适用于不同的应用范围。

(二)基于内容的音频检索的特点

音频数据的训练、分类和分割方便了音频数据库的浏览和查找,基于听觉特征的检索为用户提供高级的音频查询接口。这里指的音频检索就是针对广泛的声音数据的检索,分析和检索的音频包含语音和音乐,但是采用的是更一般性的声学特征分析方法。(1)声音训练和分类(2)听觉检索(3)音频分割。

四、基于内容的检索系统的系统结构

(一)基于内容的查询系统构成。完整的基于内容的查询系统一般由两个子系统构成,即数据库生成子系统和查询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由相应的功能模块和部件组成。(1)对象标识(2)特征提取(3)数据库(4)用户查询和浏览接口(5)检索(匹配)引擎(6)索引/过滤器。

(二)基于内容的查询和检索过程。基于内容的查询和是一个逐步求精的过程,检所经历了一个特征调整、重新匹配的循环过程。(1)初始查询说明。用户查找一个对象时,最初可用QBE(Query By Example 通过例子进行查询)或查询语言来形成一个查询。(2)相似性匹配。将查询特征与特征库中的特征按照一定的匹配算法进行相似匹配。但由于这种匹配必须逐条比较每一记录,无法事先建立索引,匹配效率较低,为此在匹配前,首先通过辅助条件排除掉大部分无关的乐曲记录。可以通过风格、单声乐器、背景信息、乐曲片段组合四个方面来进行辅助检索。(3)满足一定相似性条件的一组候选结果,按相似度大小排列后返回给用户。(4)特征调整。对系统返回的查询结果,可以通过遍历来挑选,直至得到满意结果或从候选结果中选择一个示例,经过特征调整过,形成一个新的查询。(5)如此逐步缩小查询的范围,直到用户对查询结果满意。

五、基于内容的音乐检索系统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技术难点

(一)基于内容的音乐检索系统的发展趋势。(1)综合的多特征检索技术。(2)高层概念和低层特征的关联。(3)高维索引技术。(4)时序媒体的内容结构化。(5)用户查询接口。(6)数据模型。(7)性能评价。(8)内容描述标准。(9)其他类型的媒体检索。

(二)未来的技术难点。(1)数据模型。(2)特征提取和语义获取。(3)基于内容的编码。(4)查询说明模式。(5)索引和性能。(6)集成查询。(7)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卢小宾等 信息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