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

生物防治的优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防治的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防治的优点

第1篇: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

当前,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了绿色无公害食品,发展绿色有机柑已成为振兴靖安县经济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困扰柑桔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如何防治危害柑桔的红蜘蛛和锈壁虱。靖安县果业局经过几年的繁育、试验与推广,2011年已成功繁育捕食螨达20多万盒,每盒含有1500~2000只捕食螨,先后分5批在陈星桃果园、张国梁果园、刘池阳果园等果园释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的实施,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发展靖安县绿色有机槛柑产业,既要注重保持原有的品种特色,更需要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创新。未来农产品的竞争,关键是产品质量的竞争。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的使用,较好地多功能解决了柑桔农药残留的问题,为发展绿色有机槛柑提供了保障,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上新台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 “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优点

近年来,靖安县果业局致力于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与应用,并结合靖安县实际进行了有益、可行的探索,针对各种虫害特点,把捕食螨、生物农药、生草栽培、杀虫灯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可行的生物防治技术措施,通过释放“捕食螨”建立“捕食螨”种群,以达到长期控制害螨发生的目的。其主要优点是:

2.1捕食量大 1只捕食螨1天能取食红蜘蛛6只或80只锈壁虱,一生能取食400多只红蜘蛛或2000多只锈壁虱,而且先吃卵后吃虫,解决大部分农药不杀卵的问题。

2.2控制时间长,安全无污染 5月份释放捕食螨可控制到采果前,有效时间长达8个月,也就是说在整个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基本上不需要使用防害螨的农药,在放梢期的8月份可用生物农药“绿晶”印楝素l~2次防治蚜虫、潜叶蛾、黑刺粉虱和木虱,并配套使用杀虫灯诱杀蝽蟓、吸果夜蛾等迁飞性和趋光性害虫,确保采收果实无残留有害农药。

2.3不存在抗药性 害螨对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产生抗药性,但释放捕食螨不存在抗药性问题,且能主动搜索害螨。使用化学农药杀害螨,只能触到害螨或害螨食后才能被杀掉,效果并不理想。但释放的捕食螨能主动搜索害螨,包括树上、树下的害螨及其卵块都会成为其捕食对象,防治效果大大提高。

3 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的经济效益

3.1节省生产成本 一方面是节约农药成本。采用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投产果园全年使用农药4~5次,比常规减少用药6~8次,667m2可减少使用农药2.5~3kg,节约农药成本420~500元;另一方面是节省人工成本。一般来说,667m2投产果园可节约喷药工钱80~100元,同时也减轻了果农的劳动强度和喷药的中毒机会。

3.2提高果实品质和商品价值 释放捕食螨的果园,叶色青绿,果实色泽光亮,虫害果、药害果大大减少,好果率达98%以上,且没有农药残留,按果品售价提高0.3元/kg计算,667m2可增值450~800元。

3.3减少落果,增加柑产量 由于释放“捕食螨”,果实免受害螨的为害,加上采用灭虫灯诱杀吸果性害虫(蝽蟓、吸果夜蛾等),667m2至少可减少虫害落果50kg,增加产值150元。

4 关键措施及成效

4.1领导重视,技术发展迅速 近年来,靖安县各级领导对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给予大力支持,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使得捕食螨的繁育与推广等工作进展顺利。目前,靖安县果业局已建立了专门的捕食螨繁育基地及专业的推广和研发队伍,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已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第2篇: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第3篇: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

    论文摘要 介绍了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方式进行对比,说明选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优点,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第4篇: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木霉;生物防治;生防机制;菌剂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26-1

木霉是世界公认的高效生防菌株,木霉菌属于半知菌类的丝抱纲丛梗饱目丛梗抱科,是广泛存在于土壤中、植物残体、植物根围、植物叶片及种子、球茎表面及动物粪便上的具有对其他真菌有拮抗作用的丝状真菌。木霉菌由于生长迅速,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和抑菌代谢产物,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知的具有寄生和拮抗作用的的木霉属种类主要有哈茨木霉、绿色木霉、钩状木霉、长枝木霉、康氏木霉、绿粘帚霉。

本文就木霉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木霉菌剂的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和阐述:

由于木霉菌的拮抗作用具有光谱性,目前已被认为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最有效的生防菌之一,其中以哈茨木霉和绿色木霉的研究最为深入。木霉菌还具有适应性强、产抱量大,易于工业化生产、能产生多种抗生物质及溶解酶,降低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的诸多优点,目前已广泛用于防治多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包括土传病害如立枯丝核菌、镰刀菌等引起的立枯病、猝倒病等,疫霉菌、腐霉菌、链格抱菌等白绢病、疫霉病,以及由炭疽菌引起的炭疽病等,木霉菌主要用来防治土传病害和叶部病害。

从最初被用到生物防治,木霉菌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并且拮抗木霉菌的生防效果在国内外的众多实验中得到证实。目前木霉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主要有:土壤处理,如丁万隆利用麦麸生产哈茨木霉菌剂,以添加剂的方式添加到土壤中,对几种要用植物的病害进行了防治实验,结果表明木霉制剂对北沙参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为83.6%,对黄芪根腐病菌和西洋参立枯病菌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0%和60%;叶片喷施,杨春林利用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防治黄瓜白粉病,并测定了其对黄瓜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木霉菌株T-30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可以增加叶片数和蔓藤的长度,从而增加产量,并可有效控制大棚内黄瓜白粉病的发展,防治效果达到78%;木霉菌剂在林木病害的防治中也取得的不错的防治效果,如防治苗木立枯病、杨树烂皮病等,其中林间防治杨树烂皮病,防治效果达82.4%。

自从1932年Weindling发现木霉菌对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70多年来国外专家、学者对木霉菌生物药剂的开发做了许多尝试和深入的研究,但是,与国外木霉菌剂研制的水平相比,目前国内还处于小规模的试验阶段,真正形成商品化的产品很少,目前世界上商品化的木霉产品不多,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和地区,在整个生防菌剂产品中,木霉菌剂产品约占到60%左右,如美国、西班牙、以色列、新西兰等国家,比较著名的如美国BioWorks公司出品的哈茨木霉(T-22)产品,已经在田间和温室内广泛应用,其活性成分T-22主要通过重寄生作用来对病原菌的生长进行抑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对于土传病害和叶部病害均能有效的控制和保护。以色列的木霉菌剂产品研制和开发也相对发达,最早的产品是Makhteshim公司出品的哈茨木霉(T-39)系列产品如Trichodex等,其最初用在由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等的防治,并取得了极佳的防治效果,但是目前由于研发费用较高,已经停产。目前以色列的木霉菌剂产品主要是有以色列希伯来耶路撒冷大学农学院下属的生物公司Mycontrol研制的Trichoderma 2000等产品,主要是进行植物根部病害如丝核菌、腐霉菌等的防治。

拮抗木霉菌的生防效果已在很多应用实验中得到证实,但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木霉群体的定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其生防效果不稳定。这也是所有的生防拮抗菌应用上的主要问题,因此当前木霉生防菌剂的相关研究开发方向为:

第一、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如DNA重组、原生质体融合的手段培育耐环境胁迫,拮抗能力强的生防工程菌株。

第二、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以提高固体发酵分生孢子产量和液体发酵抗生素的代谢水平。

第三、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木霉与寄主和病原菌之间的作用的分子机理,并通过构建cDNA文库,筛选功能基因。

第四、进行菌剂的保藏和菌株的复壮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卫平,林福呈.绿色木霉对蔬菜苗期病害的防治和促生作用[J].浙江农业学报,2000,12(2):106-107.

[2]S.Freeman and Y.Nizani Control of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in Strawberry Under Laboratory,Greenhouse,and Field Conditions Plant Disease 1997,7:949-952.

[3]丁万隆,程惠珍,陈君.应用木霉制剂防治几种药用植物病害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24-27.

[4]杨春林.哈茨木霉T-H-30菌株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促生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8,24:55-58.

[5]项存梯,高克祥.杨树烂皮病生物防治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9(6):15-25.

第5篇: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森林;虫害;防治;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一、森林昆虫与害虫

森林昆虫:生活在森林中与森林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昆虫。包括直接为害林木各种器官,影响树木生长发育和林产品产量的大多数植食性昆虫;各种森林昆虫的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昆虫;直接或间接向人类提供重要经济产物的资源昆虫,也包括充当森林垃圾清理工的腐蚀性昆虫。

森林害虫:直接为害林木各种器官,影响树木生长发育和林产品产量的大多数植食性昆虫。

针对人类的林业生产活动而言,它们可被称为“害虫”或“益虫”,但从宏观角度出发,它们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质循环以及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重要生物。

二、森林常见虫害

1、刺蛾类害虫

刺蛾类害虫属鳞翅目刺蛾科。这一类害虫种类比较多,幼虫蚕食植物叶片的表皮、叶肉,严重时仅留枝条和叶柄,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植株死亡。危害较重的有黄刺蛾、绿刺蛾、褐边绿刺蛾、扁刺蛾等,受害植物有:樱花、法桐、枫杨、石榴、紫荆、海棠、紫薇、大叶黄杨等。这一类害虫其幼虫刺毛有毒,触到人体皮肤引起红肿和剧烈疼痛。

2、黄杨绢野螟

黄杨绢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以幼虫取食叶片危害,寄主为小叶黄杨(又称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幼虫常以丝连接周围叶片作为临时巢穴,并在其中取食,危害发生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整株枯死。

3、樱花介壳虫 樱花介壳虫主要包括属同翅目盾蚧科的桑白盾蚧、矢尖盾蚧、梨园盾蚧,属同翅目腊蚧科的褐盔蜡蚧。这一类害虫以成虫、若虫群集在嫩枝、叶片上刺吸植物汁液危害,引起皮层木栓化,皮层燥裂,导致落叶甚至枝梢干枯和整株死亡。

中国已知的森林害虫约2400种,其中有生活史、习性和防治方法可查的约450种。最重要的 20余种中包括马尾松毛虫、微红梢斑螟 、日本松干蚧 、华山松大小蠹、黄脊竹蝗、粗梢双条杉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杨扇舟蛾、榆蓝叶甲、油茶尺蠖等。

二、森林害虫防治原理及方法

1、防治原理

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是指预防;治是指除治。

因为森林面积大,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来进行森林害虫的除治;同时森林害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只有我们重视预防工作,使害虫数量保持在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水平,虽有害虫也不致成灾;万一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害虫大发生,非采取除治措施不可,也只有将害虫数量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即可。

2、防治方法

林业(园林)害虫的具体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2)林业防治(3)物理防治(4)生物防治(5)化学防治。

其中:植物检疫是预防性措施,林业防治是基础,生物防治是方向,化学防治是关键,物理防治是辅措施。

第6篇: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危害;防止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88

园林植物景观是人为打造的,园林植物极易受到气候、环境、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在城市中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园林植物栽种过程中较为密集,园林植物的通风、阳光直射效果不好。有些城市中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致使园林植物下杂草丛生,再加上受路灯的影响,经常招来一些有害病虫,这些都打破了园林植物生产系统,极易发生病虫危害。

1 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主要有:安全原则,即在保证人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农药等进行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积极消灭原则,根据园林植物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将病虫危害扼杀在摇篮中。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危害时应将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生态、社会安全的情况下利用经济的方法进行防治。

2 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管理与病虫危害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全方位地加强防治工作,尽可能减少病虫危害。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2.1 定期清理园圃

园圃长期不清理就会出现大量杂草、各种病虫害残体、枯叶等,这些都会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产,甚至会发生病虫害。因此应定期进行园圃清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但在清理园圃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一些带有病虫害的土壤等必须要经过处理后才能使用,防治微小病虫害的人为传染。

2.2 加强园林植物管护措施

在加强园林植物管护时应从肥水管理、修剪管理、除草、翻土培土等方面入手。

肥水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施肥和浇水管理,这是园林植物管护中最重要的环节。园林植物要想安全、快速生长,就必须要加强施肥和浇水管理,在施肥时应注意使用不会污染环境的有机肥,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地进行浇水,要保证园林植物点观赏价值,使之能够健康成长。

园林植物主要是用于观赏,因此有些植物不需要长得太过茂盛和粗大,否则不仅影响观赏价值,而且容易产生病虫危害。所以平时管护中需要勤修剪。但修剪时并不是随便修剪,需要合理修剪,这样才能保证植物得到充分的阳光照射,也能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除草也是园林植物管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及时除草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促进植物正常生长。杂草中一般聚集着各种病虫害虫如草履蚧等,因此除草也是拔除病虫害根源地的主要措施,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产生。

翻土培土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但翻土培土时应在合适的季节进行。如很多花卉植物可选择在冬季时进行一次深入翻土,将藏于土壤中的病虫害幼体等翻到地表上,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在培土时也要注意覆土的厚度,不给害虫进行孵化或产卵的机会。

2.3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就是通常所说的农药防治措施,利用化学药品中的毒性来治理病虫害。常见到的农药有杀虫剂等,这种防治措施在园林植物管护中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效果较好。但化学防治措施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在使用这种防治措施时应合理、规范。

2.4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对病虫害有抗性的生物如虫、鸟等来防治病虫害。病虫害虽然来源广泛,危害较大,但再厉害的病虫害都有天敌,如飞蛾、蚱蜢等的天敌是青蛙。因此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很多地方都会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如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方法。生物防治措施具有无污染的优点,而这一优点正是非生物防治措施中所缺少的。

2.5 物理机械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在物理因子或机械等外力帮助下防治病虫害。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高频电、微波等防治病虫害也在不断研究中。不同病虫害其生长阶段中对电磁能、热效应等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剂量的高频电、微波等产生不同的电磁热,并利用其产生的热效率直接杀死病虫的幼虫、虫卵等。

3 结语

p少园林植物景观有利于调节气温,净化空气,优化环境,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各地都在加快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步伐,使之为城市发展增添绿色。病虫害的困扰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使其无法发挥出功能性作用,因此就需要加大园林植物管护力度,合理地将多种防治措施结合在一起综合使用,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7篇: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

桥梁水毁的生物防治措施具有降低河水流速、拦洪落淤、协调环境与改善生态等优点,并且其防护效果随生物的生长而日益显著;特别是将桥梁的调治与防护工程同生物防治措施完美结合,能使二者的防护功能相互完善、相互融合,收到良好的防护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本地区在防治桥梁水毁方面的实践,本文对生物防治桥梁水毁的经验措施做一探讨。

1生物防护桥梁的优势

1.1固岸截流

在河道两岸营造防水林,能有效遏制河道变迁。

因为树木的枝叶能截流降水,减缓了地表水流汇集,减轻降水对地表的冲刷;树木的枝干能阻滞洪水,降低河水流速,从而减轻洪水对桥梁的冲击作用;树木的根系盘根错节,能深入土体内部发挥“锚固”作用,提高了土体整体强度,从而稳固了河岸,保护了堤岸及桥梁的安全。生物对桥梁的防护效能是工程防护设施所不具有的。

1.2落淤防冲

在宽浅变迁及宽浅游荡河段上建桥,洪水主流摆动对河岸冲此淤彼,易导致河道变迁引发桥梁水毁。

因此,应在桥址河段的凹岸设计石笼丁坝等导流构造物,待丁坝回流区落淤后再栽植树木,用于稳固河岸,防止洪水冲刷加剧。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工程防护的效果,还能有效预防工程防护设施被洪水冲毁。据调查,随着树木郁蔽成荫,丁坝间回流区泥沙淤积不断增厚,丁坝(石笼)在淤积的泥沙及树木的保护下,坝头的局部冲刷减弱,坝身会逐步得到稳固,能有效预防某些桥梁因防护设施屡修屡毁而导致水毁。再者,在河道两岸及其上游流域植树,能有效拦蓄降水、消减洪峰,从而减轻洪水对河床及桥梁墩台的冲刷。

1.3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现

由于洪水泛溢,桥位河段往往是冲沟交错、滩石裸露,加之桥梁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桥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季节性河流,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而在桥位河段两岸营造防护林,树木的枝叶能吸收有害气体,并借助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从而净化了空气。此外,枝叶繁茂的树木还能遮蔽裸露的滩石,将丁坝、护岸等防护设施掩映于树木之中,使桥梁建筑与河流、树木相融合,形成友好和谐的自然景观,改善了生态环境。再者,桥位河段土壤肥沃且含水量较高,为生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栽植杨柳易成活、生长快,一般8一10 a就能成材,更新树木可获得较高的收益。不仅如此,由于桥梁的工程防护设施具有易老化、防护效果衰减等不足之处,某些桥梁往往因此屡遭水毁,修复这类设施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耗费大量资源(如水泥、砂石等),且后期尚需投入资金进行维修养护。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是对桥梁水毁实施生物防治。因为:①生物防护桥梁投入低,成本一般仅需工程防护设施的20%~30%,且其防护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②生物防治措施与工程防护措施相互配合,既能增强工程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又有效保护丁坝、顺坝、锥坡等调治与防护设施免遭水毁。

综上所述,生物防治桥梁水毁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而且可节约因修复桥梁水毁工程的资金投入与资源消耗,经济效益显著。

2经验做法与效果

2.1桥台的生物防护

在桥头引道附近及锥坡基础外围植树,树木根系稳固了地表土层;其枝干能阻滞洪水,降低洪水流速,有效防止洪水直接冲刷引道路基坡角及锥坡基础。树木的固土防冲与导流作用,能消除或有效防止洪水对桥梁锥坡及桥台造成的水毁威胁。例如:1986年敖汉旗新玉线北扎兰营子桥锥坡被洪水冲毁,桥头引道被冲陷。水毁抢修应急措施是在被毁锥坡基础外围每隔20 cm打入直径15 cm、高200 cm的木桩,形成排桩,而后再于木桩上挂树冠(要求将树冠以8号铁丝系在木桩上)。按上述方法布置的木桩及树冠经历洪水后被淤埋固定下来,有效遏制洪水直接冲刷引道路基与桥台,收到良好的生物防护效果。

2.2桥墩的生物防护与加固

桥墩局部冲刷加剧易导致水毁。因此,应根据河水流速及水深采取不同形式的生物防护措施。①若河水流速较高,可采取抛石挂柳的形式对桥墩进行防护。这样,抛石能阻止洪水淘刷桥墩基础,挂柳(柳枝)则可降低墩身附近的水流流速,有利于减缓冲刷及墩身外围泥沙沉积。②若河水流过较低,可于枯水期在桥墩冲刷严重部位分层填埋(或栽植)亲水性强的树木。这样,桥墩局部冲刷坑内填埋的树枝被洪水淤积后会与泥沙紧密结合,形成加固的土体结构,有利于阻止洪水冲刷。若填埋的树枝成活生长,其防护效果会不断增强。

2.3河湾的生物防治

桥址河段的河岸遭洪水淘刷易形成河湾,河湾引发洪水冲此淤彼,对桥孔通畅泄洪极为不利,应及时采取生物防护措施进行治理。①若河水流速较低,可在河湾内填筑丁坝,待坝问落淤稳定再配植树木。这样,随着树木的增长,河湾凹岸淤积逐年增高,并行成稳定的新河岸。②若河水流速较高,河湾凹岸冲刷严重,应先在河湾内布设石笼丁坝、顺坝等导流构造物,将洪水调离河湾区域,待丁坝、顺坝间落淤稳定,再于坝间配植树木,形成生物“柔性坝”,既保护了丁坝、顺坝等防护工程,又能拦洪落淤、固岸防冲,有效遏制河道变迁导致桥梁水毁。

2.4生物护岸

在桥址河道两岸的滩地栽植防水林,形成生物护岸,将洪水平顺导入桥孔,防止洪水淘蚀冲刷河岸,保持了河槽稳定。若挢址河岸局部冲刷严重,应重点在河岸塌部位栽植树木,以生物防护措施替代砌石防护工程,用于调治洪水、稳固河岸。实践证明:在河道两岸栽植杨柳并配植沙棘。形成乔灌结合、高低合理搭配的生物防护体系,既能有效防止河道演变导致桥梁水毁,又保护了环境,改善了生态。近年,敖汉地区结合公路绿化对桥位河段实施生物防护,并在河岸两侧的滩地、桥头引道路段以及锥坡附近栽植了杨柳与沙棘,有效地防护了桥梁,减轻了桥梁水毁灾害。

2.5桥位上游流域的生物治理

结合生物措施对桥址上游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是防治桥梁水毁的根本措施。具体做法:①在河道汇流区的山坡上沿等高线方向挖品字形鱼鳞坑,并在坑内植树种草.以拦蓄地表径流,这样能使降雨就地拦蓄、就地下渗。②在桥址上游流域的沟谷内修筑塘坝,并于坝同配植树木,形成降水一拦蓄一下渗一植物蒸腾的水量循环体系。上述措施减少了坡面水流汇集,降低了河道洪峰流量,有效防止桥梁遭受水毁灾害。通过多年的绿化,敖汉地区森林覆盖率已达41.8%,2003年敖汉旗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据测定,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敖汉地区降雨量增加19 mm,空气湿度提高3.2%~11.5%,无霜期延长5 d,流域内的土壤含水量提高3.2%~5.8%。据典型调查,在同等条件下,最大洪峰流量由31.7 m3/a降至6.03m3/s,土壤侵蚀模数每年由10 197 t/km2降至2 200 t/km3。生态环境的改善收到良好防灾减灾效果,过去每逢汛期因洪水泛滥常常冲毁公路桥梁的现象得到遏铡:1998年内蒙古东部盟市遭遇历史罕见的洪灾,全区有723座桥梁被洪水冲垮。但是,由于敖汉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加之桥梁的生物防护措施比较完善,其境内管护的9l座桥梁除老虎山桥、各各召桥及山嘴桥三座桥梁的锥坡发生不同程度水毁外,其他桥梁均安全渡汛。

3结语

①桥梁设计不仅要完善桥梁的调治与防护工程,还要提出完备的生物防治措施,使桥梁的工程防护与生物防护完美结合。

②桥梁施工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在桥址河床内大量取砂挖土、弃土影响泄洪以及对桥址生态环境造成冲击破坏。

第8篇: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

1.选择适宜的蔬菜产地

无公害蔬菜产地是指具有一定面积和生产能力的无公害蔬菜的生长地。产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是影响无公害蔬菜质量的最基本因素。如果蔬菜的产地环境受到污染,就会直接对蔬菜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和危害,各种有害物质通过土壤、水体和大气等途径进入到蔬菜体内,造成产品污染,无公害蔬菜生产就成了一句空谈。为了确保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必须对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进行调查研究,并由专门机构进行监测和评价,经检测符合无公害蔬菜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才能确定为无公害蔬菜的产地。

无公害蔬菜产地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因素。无公害蔬菜产地应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产地区域内及上风向、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产地尽量避开繁华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农田灌溉用水、空气、土壤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2.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优良的抗病品种是发展无公害蔬菜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选择抗病品种时,要因地制宜,选择抗既对当地主要病害有抗性,同时又具一定复合抗性的品种。可以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商品性好的丰产品种。

3.减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

无公害蔬菜生产,在施肥种类上,应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其他肥料;在肥料成分上,应以多元复合肥为主,辅以单元素肥料;在施肥方法上,应以施用基肥为主,辅以追肥。

3.1施足腐熟的有机肥

腐熟的有机肥主要指农家肥中的堆肥、沤肥、厩肥、秸秆肥等。有机肥能够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植株根系发育,供给蔬菜整个生育过程所需要的养分。同时,不会导致土壤及产品中硝酸盐的污染,并使产品耐储存、品质好。

3.2平衡施肥

根据蔬菜对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状况及土壤的供养能力,确定施肥量;根据蔬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养分需要,按比例施肥,这样既能满足蔬菜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蔬菜产品品质,又不会造成肥料的大量浪费。

3.3推广生物菌肥

生物菌肥是由多功能复合菌体和工农业生产中含氮、碳的有机物经发酵而成的,主要依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发挥肥效,具有有机肥的长效性和化肥的速效性。同时,生物菌肥还具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团粒结构、减少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改善产品品质、降低成本等优点。因此,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菌肥,如腐殖酸类肥料、EM菌肥、CM菌肥等。

4.采用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和生物防治措施,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项防治技术,发挥综合效益,把病虫控制在允许,保证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

4.1充分利用栽培措施防治病虫害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发病与否及发病程度对产品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栽培措施控制发病条件,减少病虫来源,从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蔬菜品质。这样做既节约生产成本,又保持了生态平衡。例如合理轮作、培育无病壮苗、嫁接、棚室内小气候的合理调控等措施,创造适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菌繁殖的环境条件,提高作物本身的抗病虫能力,从而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目的。

4.2采用生物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害生物的寄生性、捕食性和病原性天敌来消灭有害生物,利用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生物防治具有选择性高、不污染环境、病虫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如在棚室内释放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多抗霉素防治立枯病,霜霉病,农用链霉素防治细菌性病害,阿维菌素防治蚜虫等。

4.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4.3.1选择规定范围内的农药种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在准许使用的农药中,对农药用量、稀释倍数、安全间隔期等方面,都应严格执行农业部制订的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标准。

第9篇: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对策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防治药械因素

1.1防治机械、药剂过于农业化,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一方面,现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药械过于依赖于农业平原施药机械,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体积大、质量大,不适宜在坡度大、杂灌多、海拔相对高度较大、交通不便的森林中使用;而药剂主要制约因素则表现为对森林生态危害性大的化学药剂种类、数量过多,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生物、仿生、物理药剂种类和数量太少,不能适应建设现代生态林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防治机械种类、药剂理化性质、森林环境和施药操作人员之间也体现出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现象。如粉剂型化学药剂具有通过风送方式,能很方便地使之与高大乔木的树叶、枝条接触,具有单位时间施放面积大、防虫效果好的优点。但是,施药人员要背负近20kg的重量(喷粉机重量加上药的重量)在布满杂灌的森林中爬山越岭进行施放。这就产生了3个问题:一是粉剂型化学药剂的颗粒非常细微,施放后随风在空气中飘散,如果防护不到位,极有可能被施放人员吸入口鼻中,造成中毒;二是化学药剂大多残留期长,剧毒,在杀死林业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的昆虫和其他生物,对森林生态中的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破坏。三是由于杂草灌木的阻碍和负重过大,造成单位时间施放面积缩小,充分显示出四者之间的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1.2原因。主要是因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直以来是借用农业药械的成果,而农业药械研制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平坦的农田田间作业的特点上,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林间作业的特点。而林业系统并没有组建药械研究团队,即使近年来有部分林业科研院所已经开始了林业药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某一种机械或一种药剂进行研制,没有将林间作业的特点、林业有害生物的特性,森林生态、林间作业环境、作业人员等各个因子综合考量而进行系统研制,仍然是单一的各自为战的研制格局。这就从客观上直接造成了药剂、施药机械、施药人员和森林生态环境四者不相适宜的制约局面。

2、技术因素

2.1检疫检验设备、工具书过于单一,检验速度较慢。制约检疫检验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检疫检验设备和工具书种类少。基层检疫机构的检验设备除了生物显微镜就是放大镜,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快速检验和定性分析的需要。而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的问题则表现为以文字形式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的较多,以直观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和彩色照片等实物直观信息进行描述的十分稀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实物直观信息储存量少。

2.2原因。产生检疫检验工具种类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定性分析都是沿用传、帮、带的方式对其外部结构和形态进行肉眼判定的方法,而对林业有害生物内部结构(比如遗传基因等)的定性研究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很难推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3、法规因素

3.1防治检疫法规中部分条款表述过于简单、含糊,导致依法行政处罚时法律条款适用困难。基层林业检疫机构在进行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执法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法规条款很难适用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法规条款的表述过于简单、含糊,难于操作。如《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第30条第5项中对“疫情扩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没有进行详细的表述。假设1车松材线虫病染疫松木从疫情发生的甲县运到了乙县,这一违法行为中是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直接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还是应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并引起再次感染和疫情发生”才可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对其如何界定就存在争议。又如《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规定“木材或其产品的检疫费按其货值的2‰标准收取”,假定一批带有木材包装材料的电缆从甲地运抵乙地后,经检查,包装材料没有进行检疫,也没有检疫证书,按规定应补收检疫费,是按电缆的总价值的2‰收取补检费,还是仅按包装材料价值的2‰收取,办法中没有明确。诸如此类的现象也存在于《森林病虫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的有关条款中,使县级森防站在执法过程对违法事实定性可能不准确,引起不必要的行政复议或投诉,从而打击工作人员的执法积极性,这种现象直接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的依法行政处罚的力度。

3.2原因。主要是由于法规没有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形势适时地进行修改或进行解释,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参照标准与依据。

二、对策

1、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一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测报制度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改善测报、监测点的基础条件,建立以先进的监测测报技术为依托,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基础,以区县监测点为辅助的测报网络体系,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进行监测和短、中、长期预报。二是通过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三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岗位培训。通过对各级测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体系的整体管理和科技水平,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病虫情预报。

2、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一是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