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医学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情境教学;活动情境设计;历史课堂
情境教学是一种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和认知的历史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设计必须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自主性学习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活动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需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当前要掌握的新知识被之前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所同化,如此获取的新知识易于保持,还很容易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产生迁移。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学生的“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情”和外在的“境”相互作用才会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情境的创设使那些原本对高中历史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喜欢上了历史,历史内容也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了。同时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各项技能都在探究、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提升。所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设计好历史教学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生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发展个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情境设计有多种类型,在各种历史教学中,笔者特别关注活动情境设计,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
在设计历史活动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实践经历,发掘他们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展高中历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去认识历史,喜欢历史,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只有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快乐,有成功的感觉,才能接受历史、认识历史,并把历史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当然,活动课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比如,角色扮演,就需要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情感,表演时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除了角色扮演外,还有多种活动情境方式,一节课也可以糅合几种方式,下面笔者以一节课为例交流如下。
课堂活动情境教学案例――“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基本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事迹,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搜集历史故事、阅读史料、整理史料的能力。
3.通过编写剧本、表演、为诸子百家的人物画素描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也能培养同学间的协作意识。
4.通过小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让每位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素材,并动手编写关于一位历史人物故事的小剧本,简单地画张人物素描,并配上人物介绍。
2.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表演一个小品,小品要求能体现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3.提供一个辩题:诸子百家中你认为哪家学说最可能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说明你的理由。每位同学都做好发言的准备。
三、活动步骤
1.人物扮演:由6至8名学生分别扮演诸子百家中的某一位历史人物,以第一人称介绍人物的主要生平事迹。
2.小品表演:5个小组的学生先后表演诸子百家人物小品:(1)孔子的“苛政猛于虎”;(2)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老子的“以柔克刚”;(4)孙子自荐训练宫女;(5)塞翁失马。
3.游戏:找“家”:由三组学生分别拿着写有诸子百家人物名称、学派和主要思想的卡片,去找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对应的内容。
4.辩论赛。辩题:哪家学说对统治者最有用?由学生自由表现,各抒己见。
这堂活动课的任务安排下去的时候,学生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能积极承担、认真完成布置的活动任务。当教师指导学画任务素描时,最初是让班里几个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一起画,但学生担心时间短,画不好,还去请了我们学校美术班的学生帮忙,结果效果非常好。可见,只要组织合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协作能力、提高了绘画水平。
很多学生刚开始接到任务要求编写人物介绍时都说不会写,为此,老师先让学生把各位人物的生平简介和有关的资料都找齐,接着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在介绍人物时,如何突出人物的特征。如:老子应侧重突出“老子”这个称号的含义,以及有关“道”的主要学说和辩证思想;墨子应突出其阶级属性及其“兼爱”“非功”的思想;孟子可介绍大家熟悉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孙子则突出介绍《孙子兵法》;庄子则重点体现他如何发展了道家思想更消极避世的;韩非子则介绍其“法治”和“中央集权”的思想。同时指导学生尽量运用幽默的语言来介绍这些人物。经过老师上面的一番指导,学生编写的人物介绍非常好。通过对历史人物介绍的编写,让学生了解了更多有关历史人物的成长和成就,也加深了历史知识的掌握。
这节活动课的重点放在历史小品这一环节上,因为这几个历史小品反映的正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小品的演出中,使自己进入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每位参演者都带着一种情感来表现,无疑加深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看懂了小品,理解了小品的内容,才可能明白小品所反映的思想,而学生能把小品演好了,说明他们对小品所反映的内容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有利于对本课重点知识的掌握。直观性的历史情景活动巩固了教学内容,深化了教学效果,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游戏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通过找“家”的游戏方式,把本课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有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和巩固历史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一个小型辩论赛,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同时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一些方法。课堂辩论时,允许学生相互争辩,当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时,老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讨论争辩活动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其思维的创造性、敏锐性和发散性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最令老师感到高兴的是,发现下课后许多学生还在争论,甚至有几个学生还跑到老师办公室要求老师再给他们辩论的机会。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使得这节活动课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课后很多学生跑到老师那儿说:“老师,今后多给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多给我们锻炼的机会。”各项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因此,一节好的历史活动情境课,能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关键词】系统观;帕金森病;综合治疗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agitans),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以5万例的速度递增,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加重,PD患者及致残率在世界范围内显著增加。美国约有50万PD患者,而中国则有接近200万PD患者,并且每年仍有20万新人群发病。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晚期往往全身僵硬,活动受限,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系统观
所谓系统是指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相互联系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这个整体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科学的观点,就是要求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看成一个整体过程,全面的把握和控制,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1]。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每一个系统的存在的整体性、层次性及动态平衡性等基本特征。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也完全可以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一系统本身就由各个子系统(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组成,各系统之间并非独立存在,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一大系统和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借以维持自身的稳态,达到功能的最优化,即生存质量最佳化。所以有学者认为: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不仅仅在于器官、组织、细胞、基因等各种要素的性能,更重要的是要素和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考察疾病的本质,必须把注意和焦点放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上[2]。上述说法就是从系统水平进行考察,而不同局限于单个细胞或基因的功能行为。西医理论认为年龄、吸烟、环境因素、杀虫剂、遗传因素、免疫、自由基是帕金森病的六大致病要素。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环路的改变是PD发生、发展的基础。正常情况下,中脑黑质对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环路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一环路包括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前者由皮质经纹状体(壳核)直接到达GPi和黑质网状部(substantianigraparsre2ticulata,SNr),然后经丘脑回到皮质;后者皮质的兴奋依次通过壳核、苍白球外侧部(parsexternaoftheglobuspallidus,GPe)和STN到达GPi和SNr,然后经丘脑返回皮质,而来自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nigraparscompacta,SNc)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兴奋对这两条通路起兴奋或抑制作用,对间接通路通过D2受体起抑制作用,对直接通路通过D1受体起兴奋作用。基底节内非多巴胺递质通路中除STN到GPi、SNr为谷氨酸能兴奋性投射外,其余均为氨基丁酸能抑制性投射[3]。而PD状态下,SNr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使GPi、SNr传出冲动增加,尤其是STN至GPi、SNr兴奋性通路活动的增强可能是GPi、SNr传出冲动增加的主要原因,而GPi、SNr至丘脑的冲动为抑制性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通路,最终导致丘脑皮层通路被过度抑制,从而出现一系列PD症状表现[3]。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帕金森病主要病变在肾、脾、肝三脏。因“肾主骨,生髓,上荣于脑”,肾虚则脑髓不足,反应迟钝,动作徐缓;“脾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亏乏,肌肉失养,加之脾失运化水湿停蓄,浸渍腠理,导致肌肉强劲拘挛而失其柔韧。脾胃虚弱,痰湿内盛,肾精不足,气血亏虚,不能涵养肝木,致虚风内动,震颤由是而生。肾亏脾虚是发病关键,风痰、水湿、瘀血停蓄是使病情加重的因素。总之,大多数学者对于PD的研究都倾向于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PD的研究需要更多深入、广泛的研究。
2系统方法论原则对治疗的思路指导
伴随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PD的治疗采取了综合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4],各种手段互有特点,互为补充。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且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控制症状,并尽可能延长症状控制的年限,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应坚持“剂量滴定”、“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用药原则;用药剂量应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治疗既应遵循一般原则,又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而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早期药物治疗显效,而长期治疗疗效明显减退,同时出现异动症者并药物治疗难以改善者可考虑手术治疗。需强调的是手术仅是改善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应用药物治疗,但可减少剂量。手术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非原发性PD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是手术的禁忌证。对处于早期PD、药物治疗显效的患者,不宜手术治疗。手术对肢体震颤和(或)肌强直有较好疗效,但对躯体性中轴症状,如姿势步态异常、平衡障碍无明显疗效。手术方法主要有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DBS因其相对无创、安全和可调控性而作为主要选择。手术靶点包括苍白球内侧部、脑腹中间核和丘脑底核,其中丘脑底核DBS对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异动症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5]。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疗效,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中医药通过补气血、益精髓、化痰通络、息风止痉等,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促进脑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的分泌并平衡多巴胺系统功能,同时也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神经元的再生,从而逆转了帕金森病的发展。此外,教育、心理疏导、支持、营养和锻炼也是PD治疗中不容忽视的辅助措施。PD的治疗没有绝对的固定模式,因为不同患者之间的症状可有区别,对治疗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同一患者在不同病情阶段对治疗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PD的治疗也要相应个体化。因此,以上观点可能仅适用于一般规律,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疾病严重度、症状类型等)、治疗反应情况(是否有效、起效时间、作用维持时间、“开期”延长和“关期”缩短时间、有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遵循原则,正确使用,灵活掌握,以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生物医学前沿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步入实质性阶段,基因治疗成为热门。基因治疗能否给人类带来巨大的革命,已成为现代医学大家的研究方向。所谓基因治疗是指把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和宿主体内,通过基因组合,成为宿主遗传物质的一部分,纠正错误的基因表达和基因表达的错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6]。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基因修正——纠正缺陷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基因置换——由正常基因换掉疾病基因;基因修饰——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的基因,其表达产物用以修饰缺陷基因导致的细胞功能异常,或使正常功能得以加强;基因失活——应用反义技术封闭不该表达的基因,以抑制有害基因,或直接抑制有害基因的表达。基因治疗PD的手段,包括向脑内移植能提高纹状体DA水平的各种酶类基因以及能促进黑质神经元存活的神经营养因子等基因的运载细胞,或将这些基因通过病毒性载体直接注入脑内(如纹状体、丘脑底核等)[7],均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开展帕金森病的临床前基因治疗实验研究,而GAD基因治疗是PD治疗的新思路[8~11〗。这种方法不能治愈,但确能改善PD的特征性症状。由于外科手术毁损STN曾是PD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这种方法如果存在安全等问题,还可以对病人重新实施手术治疗。同时应该看到,动物实验获得的结果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基因导入对语言的影响只能从人类临床实验中获得,况且脑有别于其他器官,外源基因整合还可能影响病人整体生物学行为,也可能改变某些基因的基本功能,其副作用可能像移植研究那样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显现出来,而且历史上也有基因治疗失败的例子。这正是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是否规模开展GAD基因治疗还需要审慎待之。
专家通过研究遗传性帕金森病患者的基因缺失,发现了引起多巴胺神经细胞死亡的细胞机制,多巴胺神经细胞死亡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特征。科研小组发现,帕金基因在控制神经细胞存活的、被称为“Akt”的信号路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与过去人们认为帕金基因所发挥的作用截然不同。有关研究在新出版的《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科学家最近还发现,“Akt”的信号路径与其他除帕金森病之外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有关联。科研小组发现,Akt路径与帕金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暗示着,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变性疾病有相同的细胞死亡机制,也将为科学家未来在研究帕金森病新疗法方面提供了全新的目标。人类攻克帕金森病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尚有不少难题有待在今后实践中予研究解决。让我们记住著名的系统科学家拉兹洛教授的话:“今天我们正目睹一场思维方式的转化:转向严谨精细而又整体的理论。这就是说:要构成拥有它们自己的性质和关系集成的集合体,按照同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和事件来思考[12]。”
【参考文献】
1许为民,王诗安,张钢,等.自然辩证法新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65-166.
2周东浩,周明爱.论疾病的本质.医学与哲学,2001,22(4):43-44.
3许绍芬.神经生物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55.
4BjarkamCR,SorensenJC.Therapeuticstrategiesforneurodegenerativedisorders:emergingcluesfromParkinson’sdisease.BiolPsychiatry,2007,56(4):213-216.
5TheDeepBrainStimulationforPDStudyGroup.DeepbrainstimulationofthesubthalamicnucleusorglobuspallidusparsinternainParkinson’sdisease.NEnglJMed,2001,345:956-963.
6孙靖中,周雄.肿瘤分子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21.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7-0022-0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gres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TU Jiao1 CHEN Jiangli2
1.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of Graduate Schoo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3,China;2.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Beijing Aerospace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76,China
[Abstract]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refers to different degree of sugar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appearing in gestation period, contribute to insulin resistance, genetic factors, adipose cell factor, inflammation factors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pathogenic factors, but we may through prenatal screening, one-step method or two-step method and other biochemical detection diagnosis GDM, through the diet therapy, sports therap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sulin treatment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therapy effective control level of blood sugar, reduce risk factors of the influence to pregnant women, fetal and neonatal, choose the appropriate way to terminate pregnancy timely, postpartum neonatal care and testing is also important. This paper related to gestational diabetes literatures in recent years, and reviewes as follows.
[Key word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Diagnosis; Treatment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定义为妊娠期首次发生和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包括妊娠前已经存在或伴随妊娠发生的糖耐量异常。GDM在世界各国家的发病率不同,在1%~14%之间,我国属于低发生率国家,仅为1.2%左右,80%以上孕妇为妊娠期首次出现糖尿病,不足20%患者为孕前糖尿病患者[1]。妊娠期糖尿病可使孕妇及胎儿患病率增加,严重威胁母婴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且影响患者及新生儿的未来健康。妊娠期糖尿病主要依靠24~28周的孕期筛查发现患者,通常检测空腹血糖、50 g糖耐量或75 g糖耐量及其他生化检测指标以诊断GDM,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通过运动疗法、饮食疗法、心理干预、胰岛素治疗等多种疗法进行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危险因素,最终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2]。现将GDM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妊娠期糖尿病研究概况
1.1发病机制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经典的观点有胰岛素抵抗、炎性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遗传因素、胰岛β细胞缺陷等。妊娠期孕妇常因孕激素、雌激素水平改变,导致胰岛的结构和功能变化,β细胞增生,随孕周的增加胰岛素分泌逐渐增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但由于胎盘分泌的雌激素、孕酮等多种对抗胰岛素激素增多,使得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此外胎盘可分泌胰岛素酶,加速胰岛素降解,以上各种因素促使孕妇体内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升高,引发妊娠期糖尿病。国外研究证明,糖耐量正常和异常妇女随着孕周增加,均呈现基础胰岛素浓度增加的趋势,且胰岛素敏感性均较孕前下降50%~60%,但GDM孕妇胰岛素抵抗程度和胰岛素分泌增加程度均高于正常孕妇,其中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导,导致GDM的发生[3]。此外有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内脂素、抵抗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均与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存在关系。部分患者本身存在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增加不足以抵消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同时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储备能力降低甚至凋亡,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研究发现多个基因如尾加压素Ⅱ基因、钙蛋白酶、磺脲类受体基因等10多种基因均参与GDM的发生。
1.2诊断方法
妊娠期糖尿病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主要以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 FBG)检查为主,FBG>5.1 mmol/L可直接诊断为GDM;FBG在(4.4~5.1) mmol/L之间,可进一步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FBG < 4.4 mmol/L则可不建议患者进行糖尿病诊断。1985年WHO推荐妊娠期糖尿病与普通糖尿病诊断标准一致,后来经过研究已证实其不适用于GDM的诊断。200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开始接受血浆葡萄糖阈值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观点,且研究证实其能更好地预测GDM并发症的发生,但按照ADA标准GDM的阳性率仅为6.5%,灵敏度仍然不够高[3]。后来逐渐出现现在的两步法和一步法糖筛查试验,并制定相应的诊断标准,大大提高阳性诊断率。
1.2.1 两步法 目前孕妇糖尿病筛查是针对妊娠24~28周的非糖尿病孕妇进行常规的50 g葡萄糖激发试验(glucose provocation test,GCT),对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或首次妊娠时出现糖尿病的孕妇,应首次检查时进行50 g的糖筛查试验,24周后再行50 g GCT试验。第一步:GCT试验 若GCT 1 h异常者,应禁食12 h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GCT试验方法:检查前正常饮食,将50 g葡萄糖溶于200 mL水中,5 min内喝完,从开始服用糖水开始计时,于1 h抽静脉血测量血糖值,美国糖尿病资料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 NDDG)推荐异常值的切点为7.8 mmol/L,≥7.8 mmol/L患者可诊断为GDM,但不同学者认为因孕妇的心理因素和筛查特异性不同,切点值应该有所不同。第二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孕妇连续3 d进食≥150 g碳水化合物,当天禁食8~12 h后,将75 g 或100 g葡萄糖粉溶解于300 mL水中,5 min内服完。分别于空腹、服糖后1 h、2 h、3 h静脉采血测定血糖,要求试验期间静坐。所有血糖测定均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OGTT的阳性率较高,但假阳性率也偏高,是传统的诊断方法,受限因素较多,如患者的应激反应、服葡萄糖后的恶心呕吐、分次采血等。
1.2.2 一步法 一步法一般直接采用75 g或100 g葡萄糖的OGTT试验,采用WHO规定的标准,适用于GDM的高危人群。
1.3诊断标准
目前最新WHO诊断标准为妊娠24~28周孕妇直接口服75 g葡萄糖进行OGTT试验(试验要求及方法同上),无需进行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并且OGTT试验只需观察空腹、负荷后1 h及负荷后2 h三点血糖,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1 mmol/L、负荷后1 h血糖≥10.0 mmol/L、负荷后2 h血糖≥8.5 mmol/L,其中任何一点血糖值异常即可诊断为GDM。新标准更简单明确,亦避免了两步法的繁琐。
1.4其他实验室生化检查
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红蛋白(HbA1c)、GSP(果糖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4]、肿瘤坏死因子(TNF-α)[5]、早期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尿微量清蛋白(mALB)、血浆脂联素、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等均与GDM的发生有关,有研究证实其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故相关生化检查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目标同普通糖尿病一样,都是维持血糖稳定,但GDM不同的是其发病原因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且患者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性的增加,但其中胰岛素的分泌不足以抵消胰岛素抵抗能力的增加,同时孕妇为特殊人群,其治疗不仅要考虑孕妇的健康和安全,更要顾及到胎儿的正常发育,治疗的目的是保证良好的妊娠结局为前提[6],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1健康教育
首先对确诊为GDM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对此病认知程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进行GDM知识讲座,让患者认识到自我监测、饮食控制和运动等支持疗法的重要性,同时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7]。
2.2心理疏导治疗
GDM患者较正常孕妇其焦虑及抑郁症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尤其是焦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焦虑常使GDM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变,血糖波动较大,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8]。心理疏导可改善患者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血糖,减少临床用药,降低用药对胎儿致畸性的风险。
2.3饮食疗法
GDM患者的饮食治疗要求既要控制饮食,又要保证孕妇及胎儿的正常营养需求,保证孕妇不产生饥饿性的酮体而影响胎儿的成长发育,故应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一般常根据孕妇体重计算所需的热量,一般为167/126 kJ/(kg·d),若体重超标孕妇应降为100 kJ/(kg·d)[9,10]。ADA建议患者应控制脂肪摄入,饮食结构应以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食物为主,降低糖和盐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有助于糖耐量的提高。建议患者少量多餐,多食用大米、燕麦、红薯等纤维多的食物,蛋白质选择鱼、禽、蛋、奶,限制胆固醇摄入量,补充足够的水果及蔬菜,避免过度饮食导致体重增长过快,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下降的风险,防止糖代谢异常的发生[11]。
2.4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不仅可降低GDM的发生率,而且可减少GDM将来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运动疗法机制在于可促进葡萄糖代谢,提高其利用率,降低血糖,同时也可改善胰岛素的抵抗状态,减缓体重增加或控制体重。运动疗法适合于饮食治疗控制不理想且无心血管疾病、早产、先兆性流产和产前出血迹象的体温和心率均正常孕妇,运动量以不引起胎儿窘迫或子宫收缩为最佳。应建议患者以上肢运动为主,因其不会引起子宫收缩,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可以靶心率法计算或最大耗氧量法计算,运动疗法适用时间为32周之前,运动时间为每次20 min,一周3次,同时监护心率和子宫收缩,避免引发早产[12]。
2.5药物治疗
GDM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的标准:①空腹血糖≥5.6 mmol/L,或餐后2 h≥6.7 mmol/L,或三餐前≥5.8 mmol/L;②运动疗法和饮食疗法均无法控制血糖;③尿常规结果显示尿酮体阳性,血常规显示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存在以上情况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2.5.1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糖决定胰岛素的种类、剂量和给药方法。孕期使用胰岛素对胎儿无影响,一般建议用量为(0.2~0.7) U/(kg·d),初始剂量为总量的1/3~1/2,2次/d。早餐后胰岛素水平较高,一般建议早餐前使用2/3剂量,晚餐前使用1/3,于餐前30 min注射使用,一般选择中效∶短效胰岛素2∶1的混合制剂,可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适当调整,观察2 d后进行疗效判断,进入孕晚期患者可于每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治疗。但胰岛素经多次注射,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近期也有小剂量模拟正常人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泵,可避免胰岛素注射的痛苦或注射期间低血糖的发生[13]。
2.5.2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存在较大争议,目前有研究推荐使用口服降糖药,且证明格列本脲可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因其很少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影响,另外动物实验也未发现致畸形作用。二甲双胍使用发现围生期母婴病死率显著增加,但其可降低妊娠早期的流产率及妊娠中晚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故二甲双胍在胎儿的安全存在较大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1,14]。
2.5.3中药治疗 研究证实GDM的发病原因主要为胰岛素抵抗,中药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已被试验研究证实,其中中药成分黄连素与二甲双胍作用强度类似,可显著降低血糖,且可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此外知母、加味桃仁承气汤、降糖康、降糖散、周氏渴乐宁胶囊等药物提取液也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细胞释放量升高,增加胰岛素细胞膜的亲和力,但中药治疗的安全性尚有待考察[15]。
2.6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为GDM治疗的未来前景,主要包括基因治疗学科预测GDM患病的风险,识别和干预GDM相关基因的发生和发展,早期发现可以有效干预阻止近期并发症的发生,个体化治疗以更有效地改善妊娠结局,保证孕妇及胎儿的安全[16,17]。
总而言之,妊娠期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等多种致病因素促成,但GDM可以经过产前筛查,一步法或两步法和其他生化检测诊断,通过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心理干预、胰岛素治疗等多种疗法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影响孕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危险因素,适时选择合适的方式终止妊娠,产后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及检测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君,李红星,郭淑芹. 妊娠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2, 18(3):429-431.
[2] 杨慧霞. 2011 年妊娠期糖尿病国际诊断标准解读[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4):19-20.
[3] 魏玉梅,孙伟杰. 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与诊断[J]. 药品评价,2009, 6(8):300-301.
[4] 张新查. TNF-α,NF-κBp65,PAI-1 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
[5] 徐国珍,鲁成林. 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其临床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9):138-139.
[6] 王虹.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J]. 吉林医学,2006,27(2):130-131.
[7] 陈益成. 2209例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及干预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4):471-473.
[8] 郭卫红,奥英,高辉. 50例妊娠期糖尿病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7):2374-2375.
[9] 胡秀伶. 妊娠期糖尿病89例临床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 23(5):562-563.
[10] Baker A M,Haeri S,Camargo C J,et al. First-trimester maternal vitamin D status and risk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 (GDM):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 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2,28(2):164-168.
[11] 何玉兰,单青. 妊娠期糖尿病267例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2):85-86.
[12] Wahi P,Dogra V,Jandial K,et al. Preval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 and its outcomes in Jammu region[J].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2011,59:227-230.
[13] 高玉梅.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治进展[D]. 河北医科大学,2009.
[14] 韦瑞红,彭碧玲,黄海玉,等. 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5):2065-2066.
[15] 徐东红. 妊娠糖尿病的研究现状[J]. 临床荟萃,2010,25(24):2182-2184.
[16] Kopp W.Role of high-insulinogenic nutrition in the etiology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Med Hypotheses,2005,64(1):101-103.
2.功能研究由整体实验走向单纤维记录:英国牛津大学生理学教授C.S.Sherrington (谢灵顿)通过详细分析研究膝跳反射,认为“反射”是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形式。传入神经纤维的末梢在脊髓中与运动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形成突触,完成一个脊髓反射。由此认为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是有客观规律可寻,而不是神秘不可测的,对生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教授E.D.Adrian(艾德里安)在单根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电活动,即神经冲动。证明这些传入神经冲动可以到达大脑,引起脑电变化,也可以通过中枢整合,经传出神经支配肌肉收缩,从而把谢灵顿的生理学概念用电生理方法加以证实。这两位英国学者共同获得1932年诺贝尔奖。
3.由电生理研究向神经化学研究的过渡:神经冲动沿传出神经纤维到达下一个神经元或支配肌纤维,是通过什么途径使效应器发生兴奋的呢?谢灵顿认为是通过电兴奋来传递信息,另一种设想是神经末梢分泌(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使下一个细胞发生兴奋。对此两位科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证明后一假设是正确的。德国生理学家D.Loewi(勒韦)在1921年进行了一个着名的蛙心灌流实验,证明迷走神经末梢能分泌出某种“迷走物质”,抑制心脏活动,后被证明该物质即乙酰胆碱。英国生理学家H.H.Dale(戴尔)在1930年证明副交感神经(包括迷走神经)末梢能分泌出乙酰胆碱,而且证明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运动神经的末梢也都能分泌乙酰胆碱,从而把神经化学研究方法与神经生理研究结合起来,牢固地建立了突触的化学传递学说。这两位科学家共享1936年诺贝尔奖。
4.在高水平上的另一轮发展: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神经科学完成了第一个由结构基础到生理功能活动,再发展到神经化学(物质基础)的过程。以后的半个世纪中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螺旋式上升。毕业论文例如在发明阴极射线示波器(Erlanger和Gasser,1994年诺贝尔奖)和单细胞或单纤维记录技术的推动下,又完成了新一轮从电生理(Huxley等,1963年奖)到神经药理和分子药理(Von Euler和Ax-elrod,1970年奖)的发展,其后出现膜片钳技术,可以用电生理方法记录单个离子通道的活动(Neher和Sakmann,1991年奖),并从快突触传递转向研究慢突触传递,并阐明其神经化学机制(Carlsson和Green-gard Kandel,2000年奖)。
5.脑的复杂功能研究的开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在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离子通道等微观(还原论)研究的基础上,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综合性质的研究成果,例如Sperry等发现左、右侧脑的分工,Hubel和Wiesel在总结视觉信息的加工的过程中,对发现大脑皮层信息加工的规律作出重要贡献(1981年奖)。可以认为,这是研究脑的复杂信息加工高级功能的初步尝试。疼痛医学前景宽阔根据国际疼痛学会所下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一般是由组织受到损伤而引起,但有时并未受到真正的损伤,只是存在着引起组织损伤的潜在的可能性时就可产生疼痛,后者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作用”引起的疼痛。痛觉与触觉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它们都有一个感觉“分辨”的过程,可以分辨出刺激发生在哪一部位,其强度、性质如何等等。所不同的是触觉一般不引起严重的情绪反应(爱好或厌恶),而痛觉则必然伴随着一个强烈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包括厌恶、焦虑、恐惧,以及迫切的愿望要求终止或除去致痛刺激,而后者正是疼痛患者求医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 系统观 肿瘤 综合治疗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形成的新生物。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肿瘤已成为目前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飞猛进,给科学技术方法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肿瘤逐渐地被看成为一种全身性疾?S纱硕矗琢鲋瘟乒勰畋惴⑸嗣飨缘淖颍琢鲎酆现瘟葡低彻塾υ硕<创酉低彻鄣慕嵌雀莶∪说幕遄纯霾±聿∑谟敕⒄骨魇?有计划地、合理地综合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1 肿瘤发生、发展的系统观
所谓系统是指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相互联系组成具有特定的功能的有机整体,而这个整体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科学的观点,就是要求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看成一个整体过程,全面的把握和控制,综合的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1]。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每一个系统的存在都有整体性、层次性及动态平衡性等基本特征。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也完全可以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一系统本身就由各个子系统(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组成,各系统之间并非独立存在,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关系,这一大系统和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借以维持自身的稳态,达到功能的最优化,即生存质量最佳化。所以有学者认为: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不仅仅在于器官、组织、细胞、基因等各种要素的性能,更重要的是要素和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考察疾病的本质,必须把注意和焦点放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上[2]。上述说法就是从系统水平进行考察,而不同局限于单个细胞或基因的功能行为。那么,在肿瘤的发生学上,是否肯定“基因决定论”的观点呢?近几年的研究提出,细胞基因的缺失、突变等导致的细胞生长失控、恶变是发生肿瘤的主要机制。从分子水平看,肿瘤的病因主要有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改变,前者是发病的基础,并通过后者发挥作用。但对于这么一个子系统(核酸系统)的考察,并不能完全解释肿瘤的发生。核酸系统之间,核酸与蛋白质系统之间,核酸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核酸与内、外环境之间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并不会无缘无故发生,研究已表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多因素的渐进过程。环境污染致癌因素的刺激,化学致癌因素如苯、氯霉素、亚硝酸胺的影响,物理致癌因素,肿瘤的病毒病因,其他如人体内分泌失调、遗传、慢性刺激和创伤均可致瘤。而且单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肿瘤细胞也未必能发展成肿瘤,在人体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内环境随时进行警惕的监视,只有整个大系统紊乱,监视功能障碍,肿瘤细胞才能逃脱系统监视,才能进一步发展。而真正发展到器官的癌变,往往要经历数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为一旦系统的功能恢复正常,肿瘤细胞可被机体清除,只有在内外环境的反复作用下,机体各系统功能的紊乱无法再协调一致,才使得肿瘤得以发展甚至转移。综上所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非“基因决定论”可以完全解决,相反的,只有从系统的整体的水平去考察外界环境和机体的作用,机体自身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每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才能很好地认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2 系统方法论原则对肿瘤治疗的思路指导
进入20世纪之后,医学渐渐进入理性阶段。随着对肿瘤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更由于肿瘤局部治疗方法的停滞不前,局部治疗后预后不佳,使更多的学者意识到局部治疗的弊端。20世纪80年代,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其中以根治性手术为主,对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恶性肿瘤只通过单一的放疗或化疗来延长生存期,有效率低,易于复发,治疗手段单一。80年代后期,由于化疗药物的不断推陈出新,肿瘤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化疗的地位日益被重视,发展了诱导化疗、术后化疗、放化疗、热化疗等各种综合治疗模式,手术方式也由根治性手术向保守性手术、保留器官功能方向发展,因此,21世纪的肿瘤治疗更注重强调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的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肿瘤治疗观念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肿瘤综合治疗应运而生[3]。所谓肿瘤综合治疗是指: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4]。可以说,肿瘤治疗学研究显示出多学科的合作与补充,肿瘤的治疗也已进入综合治疗的时代。按照系统论整体性原理来讲即系统论中各组分相加的和大于各组分的代数和。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个体化的决策,将手术、化疗、放疗、中医中药治疗及生物基因治疗,依照不同病例特点,进行有机组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5]。但它不是将各种治疗手段的简单叠加或随意轮番应用,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均要因人而异,要经过多学科的充分讨论协商后决定。在决策过程中,既要注意尽量避免盲目一味强调某一学科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单一治疗方法在肿瘤治疗中的过分扩大应用,又要注意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相互配合,互补应用,共同来承担对患者的综合治疗。这就要求无论是哪一个学科的医生,都要做到不仅能够了解自己本学科治疗手段的特点和不足,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治疗手段的特点和不足,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要能够善于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特长来对自己本学科的治疗加以充实、完善和提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及时了解并掌握专业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引进先进技术并加以应用与创新,以跟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当前,越来越多的肿瘤病人首诊时都选择到肿瘤内科,主要是因为肿瘤内科的医生能够善于接受和利用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以病人利益为重,改变过去谁先接诊谁收治的不规范医疗行为,在对肿瘤病人的诊断以及设计和规划总体治疗策略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不仅能够使肿瘤病人真正享受到现代肿瘤综合治疗模式与治疗方案个体化所带来的益处,而且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与人文关怀[6~13]。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要按照医学伦理学“ 医乃仁术”和“ 循证医学”,谨慎、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意愿,并将此结合最优化的原则来作出具体的治疗决策。例如目前放化疗综合治疗的临床应用多集中于头颈部癌、食管癌、乳腺癌以及肺癌中,通过放化疗综合治疗所获得的较高的局控率和较晚发生远处转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途径。静脉化疗起到了全身治疗的目的-在于彻底清除微小转移灶,放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二者联合应用的优点不言而喻,中晚期恶性肿瘤传统的单一治疗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临床要求,放化疗综合治疗不仅提高生存率,对延缓发生远处转移也显示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同期放化疗的应用将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带上一个新的台阶[14]。
转贴于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生物医学前沿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步入实质性阶段,基因治疗肿瘤成为热门。基因治疗能否给人类带来巨大的革命,已成为现代医学大家的研究方向。所谓基因治疗是指把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和宿主体内,通过基因组合,成为宿主遗传物质的一部分,纠正错误的基因表达和基因表达的错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5]。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基因修正-纠正缺陷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基因置换-由正常基因换掉疾病基因;基因修饰-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的基因,其表达产物用以修饰缺陷基因导致的细胞功能异常,或使正常功能得以加强;基因失活-应用反义技术封闭不该表达的基因,以抑制有害基因,或直接抑制有害基因的表达。虽然就基因治疗的概念来说,体现的是分子水平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但其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抑制肿瘤的生长或达到逆转、杀死肿瘤细胞,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仍需考虑所作用的个体系统,如外界的环境因素,机体的内环境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等。因为将基因导入细胞,使正常基因得以表达,或使病变基因不表达,或诱导已有的肿瘤细胞分化、凋亡,都不是单单一个分子水平可以解决的。例如将反义基因导入细胞,以封闭有害基因的表达,在体外实验中,所要观察的指标限于细胞水平,如基因转染的百分率,对肿瘤细胞生长和抑制率等。但一旦进入体内实验阶段,就不能不考虑机体的整体性,如反义核苷酸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那么对正常细胞或组织器官是否有毒性作用呢?在体内,在各种调节机制的作用下或各种核酸酶等水解酶的作用下,反义核苷酸是否能成功地进入细胞封闭有害基因呢?再如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有效性高并容易获得稳定表达,但这一插入突变是否会引起潜在的癌基因激活,从而又引发新的肿瘤呢?显然,在肿瘤的基因治疗的研究中,在体外细胞水平中有良好的效应,但进入机体系统中,其效果不一定良好,而且历史上也有基因治疗失败的例子。这正是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而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也并非由基因单独决定,如果单从基因这一方面去考虑,而忽略了治疗所处的整体环境,忽略了治疗应采取的整体措施,往往会导致实验的失败。任何对肿瘤疾病的治疗方法需经过人体内试验,要从系统和整体的水平观察治疗有效性和可能存在的副作用,肿瘤基因治疗也需遵循系统观点,用整体性、动态性、联系性的原理,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尚有许多疑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解决离不开系统科学观的支持,我们不能忽视机体的整体性,不能用局限、部分、分子细胞水平来以偏概全,只有用系统的环境中解决这些难题,才会有实用价值和临床价值。所以从肿瘤的综合治疗可以看出,综合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基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内分泌治疗等手段,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具体的病例,制订相应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最佳综合疗效,在某些领域已显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表观基因组协会(humnan epigenome consortium, HEC)在2003年10月正式宣布开始实施人类表观基因组计划(human epigenome proiect, HEP) ,通过大规模检测人类基因组,基因组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为解开生命奥秘及征服肿瘤等疾病带来了希望[16]。人类攻克癌症近在咫尺,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尚有不少难题有待在今后实践中予研究解决。让我们记住著名的系统科学家拉兹洛教授的话:“今天我们正目睹一场思维方式的转化:转向严谨精细而又整体的理论。这就是说:要构成拥有它们自己的性质和关系集成的集合体,按照同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和事件来思考。”[17]。
【参考文献】
1 许为民,王诗安,张钢,等.自然辩证法新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65-166.
2 周东浩,周明爱.论疾病的本质.医学与哲学,2001,22(4):43-44.
3 黄宗堂.肿瘤综合治疗中的系统论思想.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9,12:16.
4 Balch C.Multimodal Care of Patents with cancer In Pollock RE, Kurerer H Balch C:Multidisciplinary Cancer Management Course ASCO,2005,1-12.
5 吴一龙.恶性肿瘤治疗方法的发展及其认识论意义.医学与哲学,1994,12(7):18.
6 张鲁文. 关于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问题. 临床军医杂志,2004,32(5):108-110.
7 邱志祥. 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4,4(1):55-57.
8 曲梅. 肿瘤综合治疗中的系统观.医学与哲学,2002,23(6):45.
9 李海滨,范江河,董红霞. 浅谈肿瘤的综合治疗.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4):360.
10 刘颖,徐妮,韩振海. 循证医学与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24):3794-3795.
11 刘瑞祺,迟志宏,介雅慧. 循证医学与肿瘤综合治疗.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1(2):67-69.
12 陈正堂. 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重庆医学,2002,31(2):65-67.
13 张鲁文,毕素栋. 循证医学与肿瘤临床实践.肿瘤防治杂志,2003,10(8):881-882.
14 陈桂园.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进展.中国癌症杂志,2000,10(4):357.
15 孙靖中,周雄.肿瘤分子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1.
读者来信摘录
与千千万万的学生家长一样,我牵挂着儿子的高考。除了想方设法帮他考好外,我一直在想如何为他选一个好的专业。听说现在有些心理测试可以帮助考生选择志愿,但由于条件所限,我们这里没有开展这种活动。我相信还有很多人也没有机会进行测试,不知你们能否刊登些关于选择志愿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以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选择志愿。
陕西读者 李 云
小李是一名大一的学生,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属上等,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他曾经很烦恼,因为他不知道该填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其实,小李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学什么,好像什么都差不多,既可以说兴趣广泛,也可以说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填志愿的时候听取爸妈和老师的意见,报考了现在的金融专业,因为金融专业现在属于“热门”专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可能很好。上了大学后,小李学了一些金融的相关课程,才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喜欢学这门专业:一见那些名词、数字就头疼,由此厌恶学习,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一落千丈。
可以说,小李完全是因为不了解自己而且不了解所学的专业,才导致今天这样糟糕的状况。事实上,每一个经历过填报高考志愿的人都曾有过某种“惶恐不安”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大程度是因为不知如何正确填报志愿。正确填报志愿是指考生所填的专业应与考生的整体情况相适应。所谓的整体情况有三个方面:一是考生的心理素质,如能力、兴趣、性格; 二是考生的生理素质,如体能、身高、视力等;三是考生自身之外的因素, 如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家庭状况等。
那么,怎样才能让专业与考生的整体情况(本文主要谈心理素质方面)相适应呢?下面的几个步骤可以帮助考生初步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
第一步: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
这里的兴趣是指专业兴趣。专业兴趣的发展经历了从可塑逐步走向稳定的过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外部的世界。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经过对比、选择、强化,最后对某类专业的兴趣开始明朗、稳定下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对一件事兴趣盎然,就会乐此不疲,创新不断,对于学习、择业,甚至事业的发展是有极大好处的。谁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谁就等于踏上了通往成功的大道。比如,有的人在上中学时就对植物、动物的生长、发育特别感兴趣,愿意收集标本,以后如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或者教学工作,应该是有发展的。相反,有的人见了动物标本就害怕、厌恶,让他去从事研究动植物方面的工作肯定不行。
第二步:明白自己是哪种性格
人的性格与职业的适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与所从事的职业很符合,就有利于在职业上取得成功,反之,则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导致事业的失败。因此,在职业选择时,要选择和自身的性格相适应的职业。大学时所学的专业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很高的对应关系,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果确切知道自己的性格,会有利于正确填报志愿。
在职业选择时,性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要发挥自己性格的优势。一般地说,外向者的成功之路是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行动能力和积极性的职业,比较适合的职业有教师、管理者、经济师、律师等,这些工作同时还发挥了他们的社群性和合作性。内向的人则需要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计划性、敏感性、缜密性、逻辑性等优势的职业,比较适合的职业有研究人员、会计师、整容师、技术人员等。
第三步:清楚自己的能力、特长
能力是一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成功的基础,不同职业对人的能力有不同要求,不同人的能力也不相同。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并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对个人事业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人的能力在水平和类型上是存在差异的。智商高并不一定会成为成功人物,相反智商平平,但具有以下其中一种或几种能力的人,很有希望获得成功。
1、具有数字和逻辑才能的人,能解答艰深复杂的数学题,而且能有层次地进行推理,有机会成为成功的科学家。
2、具有语言天赋是成功的资本之一,具有卓越的表达能力或容易学习新语言和文字的人有条件成为出色的作家。
3、懂得控制肌肉和身体活动是成为舞蹈家和运动员的重要条件之一,成功的体育界、舞蹈界的人士,通常都拥有这种才能。
4、对空间特别敏锐的人,通常以三维空间来观察事物,极有机会成为出色的艺术家和建筑师。
5、自我感觉能力强的人,可以成为演员、音乐家和创作人才,因为他们非常了解本身的行为及感情,并能使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巧,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
6、善于与别人沟通是当教师、推销员、政治家的重要条件。这种人对别人性格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对人们心境变化特别敏锐,并能了解变化的原因,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容易。
高中生虽然没有掌握完善的专业能力,但潜在的能力倾向已初现端倪。例如:有的人擅长于言语交谈,有的人擅长于实际操作,有的人长于理论分析,有的人长于事务性工作。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有利于正确填报高考志愿。
第四步:学会“透视”自己
知道兴趣、性格、能力对选择专业的重要性后,你可能只是大体上对自己在这些方面有个认识,这时你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特点。怎么才能对自己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呢?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要有意识去发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常常会显露出一个人的特点,通过观察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推测出他的兴趣、个性、能力。例如:你是不是喜欢和同学聊天,是不是有话憋不住,有了心事就想跟朋友说;如果是的话,你很可能是一个外向的人。如果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看书,同学们普遍都说你很文静,那你可能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如果你总是比别人容易看出立体几何的线段,那你的形象思维可能更好一点。还有,你组织活动时是不是得心应手,是不是喜欢做动手操作的试验等。但是,日常生活的观察只是从一个侧面来推测个体的兴趣、个性、能力,有的时候很片面,也不一定正确。如果要全面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做相应的专业心理测验,如兴趣测试、性格测试等。
其次,要注意父母、老师、朋友等亲近的人的评价。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有人问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通常很难回答出来,有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有的时候是模模糊糊知道一点,又说不出来。所以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就是自己”。相反,让你对别人做出一个评判的话就容易多了。有研究证明,人们更倾向于、更喜欢对别人做出评论。所以,当你不了解自己的时候,不妨问问身边的人,调查一下他们对你是否了解,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尤其是父母,跟我们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他们是看着我们一步步长大的,“知子莫若父”,他们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再比如说能力,可以跟老师探讨一下,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你的学习成绩、在课堂或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很清楚,他会告诉你你在哪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哪方面的能力比较弱。
第五步:去“接近”你想了解的职业
对自己有了比较好的认识后,应该去了解一下各行业的特点、要求,接受职业指导、咨询。不妨先了解每种职业需要就业者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然后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作比较。例如,做销售工作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口才、较强的说服力,还要有外向、活泼的性格,容易与陌生人成为朋友等。我们可自问一下:“如果是我的话,我能做到这一点吗?”“我对此有兴趣吗?”“如果让我整天在外边跑,整天跟人打交道,我受得了吗?”“我喜欢这样的工作吗?”这样多做一些比较,对自己的了解就会多一些,最起码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不想从事什么工作(有的时候人们喜欢的职业不止一种),这样就缩小了选择的范围,有利于以后的决策和选择。从事职业指导咨询的人在自我认识、职业选择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专业素养较高,必要的时候可以接受一下职业咨询。
第六步:看看自己比较适合哪些专业
如果你对自己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就可以对照一下下面的“专业与取向”,初步确定一下自己可选择什么专业。
管理取向及相关专业 要求选择者对管理感兴趣,即喜欢从事控制或影响他人的工作,喜欢做管理人员,爱做别人的思想工作,能在各个行业中经常起带头、领导的作用,如担任公司经理、人力资源部部长等。相关专业有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
服务取向及相关专业 要求选择者喜欢从事配合、帮助别人的工作,他们有爱心,试图改善他人的状况,例如,有一些人会积极参加慈善活动,对需要帮助的人非常有耐心、有热情,而这不是光凭兴趣就可以做得来的。相关专业有教育学(包括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护理学、临床医学、咨询等。
艺术取向及相关专业 要求选择者喜欢创新和抽象性思维,有想像力和创造性,爱创造新的式样和概念,一般艺术家、文艺工作者、语言学家都具有这种倾向。相关专业有艺术、文学、表演、艺术设计、绘画、雕塑、外语等。
人文取向及相关专业 要求选择者爱谈论涉及到人的主题,喜欢研究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就属于这个类型。相关专业有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宗教学、历史学、治安学、法学等。
自然取向及相关专业 要求选择者乐于在野外环境工作,喜欢从事改善环境的工作。相关专业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木工程、建筑学、地质勘探、园艺、森林工程、农学、林业、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科学、环保学科、天文学、地理科学、海洋科学等。
资料取向及相关专业 要求选择者乐于处理文字、数字、表格、绘图和常规性、程序性工作。相关专业有档案学、会计、图书馆学、测绘、统计学、财务管理等。
技术取向及相关专业 指喜欢从事以使用工具为主的技术性工作,包括技术革新和工具制造等。相关专业有教育技术学、运动训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包装工程、自动化、飞行技术、航海技术、交通运输、物理学等。现代社会里,这类技术人员是非常受欢迎的,薪水也很高,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性人才”。
生命取向及相关专业 指喜欢做与生命有关的实验性的工作,喜欢探索事物的规律。医生、生物学家等就是从事这种工作的,例如,研究生物体的结构、治疗疾病、开发一种新的药物,再比如现在的热点“基因工程”,等等,这些都是与生命有关的工作。相关专业有基础医学、生物科学、化学、生态学、药学等。
(文中所列的专业是参考国家高等教育部发行的《中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总览》划分的,所以有些专业可能会比较陌生)
结束语
关键词:虚拟现实 VR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2-0072-02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人类的发展贡献巨大,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量成几何倍数增加,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传播途径,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高校的各个学科如理工科(包括网络、通信、汽车等专业)、医学,包括生物、化学、天文等都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但目前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一方面实体投入巨大,另一方面存在应用效率不高,设备陈旧,与最新技术脱钩等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这几年的飞速发展在科技与教育等领域都引起了极大关注。将虚拟现实运用到教育领域可达到传统方式无法提供的逼真、沉浸式的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已成为时代所需,因此多学科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和实现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价值。
1 虚拟实验平台介绍
虚拟现实技术整合了多门前沿技术,如图形学、智能感知、网络技术、图像识别等,将高速计算的数字信息转化为人体能感知的图像、视频、音频、触感等形式,并对人体的行为作出实时交互。虚拟实验平台是由虚拟现实技术和传统实验相结合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新型实验模式。本平台致力于将不同技术、不同学科的学习和实验环境综合在一起,集合成统一的实验平台。
2 设计思路及系统功能分析
2.1 设计思路
本虚拟实验平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实际的校园建筑物、布局、教学及生活环境为蓝本,通过3D建模将校园完整的在虚拟环境中展现,并将多学科实验室灵活的安排在虚拟校园中,可通过漫游方式到达,也可通过菜单选择方式进入。这种技术开发的虚拟漫游给人一种身临其境、逼真的效果。
2.2 系统架构设计
本系统主要包括VR模式选择、漫游模式、课堂的动态更换、实验内容等。具体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2.3 系统技术平台架构
虚拟环境采用3D Max建模,设计系统采用Unity 3D。
Unity 3D系统可对数量庞大的模型、光照进行实时处理及动态渲染。Unity同时对C#,JS,BO等开发语言有良好的支持。展示平台分为数据模型、数据库、Unity 3D服务、开发接口和表现层5层结构。Unity 3D:系统的运行逻辑。包括VR相机控制、碰撞检测、动作触发、蓝牙连接、多平台控制等。
2.4 功能描述
2.4.1 本系统两个主要功能
(1)校园漫游功能:为学校提供极佳的展示平台,可进行如招生宣传、校貌展示等。本平台虚拟了现实校园的全部场景,访问者通过佩戴虚拟设备即可实现校园中的自动漫游和手动漫游,以及转动头部进行环视,访问者还可通过蓝牙手柄进行移动和跳跃等动作。
(2)虚拟实验室。本系统设计了两种版本:PC版、移动版。PC版通过PC鼠标、键盘进行控制;移动版通过虚拟眼镜、蓝牙手柄等虚拟现实硬件设备使得用户能够和虚拟场景进行交互。
2.4.2 功能特点
(1)提高教学效果:本平台不仅可以给学生展示实验对象的复杂结构、工作原理,还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学习获得知识,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突破传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教学环境和教具,并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其产生真实的感觉,就像在真正的世界一印
(3)互动:访问者能通过设备在虚拟场景产生动作,如前进后退,摆动头部进行环境的观看或走近虚拟零件设备进行细节观察。后期将通过手持设备以及摄像头的动作捕捉,识别人体的行为,进行相应,即可进行全面的操作。
(4)虚拟校园漫游: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和创建对以后数字校园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高了校园管理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新生在入学前就可以全面的了解校园的布局,交互式的查询,可以了解校园的所有信息,为尽快的适应学习生活提供方便。
2.4.3 系统实现价值
(1)节约成本。很多实践性的课程因为没有相应设备或者场地受限以及型号不一致,而导致不能执行。虚拟实验平台上,老师和学生带上虚拟眼镜,就可做各种想要的实验,学习到与真实操作一样的知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比真实世界中学到更多东西,因为可以不断的试错,而不用担心设备损坏或物料损失。在保证教学效果前提下,极大地降低了学校投入成本。
(2)风险降低。实际环境中很多操作也许会有各类的危险性,而采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操作,学生即使做这些危险地实践操作也不会产生危险。比如:虚拟汽车驾驶教学系统,可避免实际驾驶过程操作失误造成的汽车的严重事故。
(3)突破时空、想象的局限。利用虚拟实验平台,可突破时空限制。如:传统教学只能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学习,现在可以24小时,通过网络远程学习都不是问题。传统教学一些抽象或无法表达的概念,比如大到星球天体,小到电子夸克,现在都能通过虚拟实验进行学习。
3 系统实现
3.1 总体环境构建
(1)学校的3D建模:使用AutoCAD平面构建后,使用3D MAX建模,再导入Unity整合,如图2所示。
(2)地形系统:增加草地、高山、森林、平地等丰富的地形结构,让环境更真实。
3.2 漫游功能实现
(1)摄像头模式:系统提供了两种摄像头模式:VR模式与普通模式。可通过主菜单上的VR Mode 按钮进行选择,如图3所示。
普通模式即正常单摄像头显示屏幕上的内容。VR模式是通过两个摄像头的结合来模拟人左右眼所看到的不同影像,从而达到逼真的3D效果。下面是激活VR模式时的部分代码:
(2)自动漫游模式:将VR的两个摄像头进行整体自动循迹移动。
(3)手动漫游模式:移动端模式:用户可以佩戴VR眼镜,通过头部转动改变视角,使用蓝牙手柄控制运动方向、返回上级菜单、确定等动作。
PC端模式:用户通过键盘的W、S、A、D按键控制前进后退,Alt按键、Ctrl按键与鼠标配合调节视角。下面为部分代码:
(4)蓝牙手柄的连接控制:蓝牙手柄采用暴风生产的手柄,有六向摇杆、返回键、确认键、开关机/菜单键等,可满足一定需求。手柄主要作用是在手机上通过VR模式进行观看时,实现与虚拟环境的互动。下面是蓝牙设备连接时的部分代码:
3.3 多学科实验室搭建
本系统搭建了天文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汽车实验室等。
(1)虚拟汽车实验室(VR模式)说明:教室与学生可在虚拟汽车实验室中进行对汽车进行维修、组装,如图4所示。
(2)虚拟天文实验室。在天文实验室里,太系,设置地球月球的自传公转,学生可以近距离探究宇宙星体,如图5所示。
(3)虚拟化学实验室。在虚拟化学实验室里面学生可以进行化学试剂的调配、观察物质的分解与化合。
3.4 与测试
本系统通过Unity了安卓版应用程序,APP名为“掌上课堂”。通过了华为、小米、魅族等手机的测试,只要是安卓4.0以上版本,屏幕4.7寸以上,均能运行,如图6所示。
手柄和虚拟眼镜目前支持暴风魔镜系列和谷歌Cardboard眼镜。其他设备还待后期测试。
4 结语
本系统将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体应用到校园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中,带给我们崭新的教育思维,具有非常高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性:首先,基于校园的教学、生活虚拟校园环境供浏览,可提高学校知名度和认知度;其次,在此基础上搭建多学科虚拟实验平台,可提高教学水平,并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和远程教学点提供可移动的电子教学场所,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辉,曾松.计算机类课程虚实结合的实验室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1(20).
[2]王元娟.基于高校虚拟实验室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J].科技信息,2009(7):130.
[3]Grigore C・Burdea,[法]Philippe Coiffet.虚拟现实技术[M].魏迎梅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Mel slater,Anthony Steed.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环境[M].程成,徐玉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报告 丁文平,Ding Wenping
3.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困惑的思考 黄正夫,Huang Zhengfu
4.幼儿艺术课程中情感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王佑,彭熙,Wang You,Peng Xi
5.探究人性假设视野下的教师管理的权变激励机制 盛园,苏志勇
6.基于法治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分析 梁权森
7.浅议二级院系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复杂性及相应对策半 梁小娟
8.论陆九渊与罗杰斯"主体性"教学理念之趋同 周立
9.当代中国乡村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黄昊然
10.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匮乏源于需求满足的不平衡——以需求理论为视角 于琨
11.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 徐倩,杨晗
12.中学校园暴力事件下的心理学反思 龙石佑
13.浅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司衍雷,陈伟庭
14.班级德育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杨昌富
15.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陈桃香
16.高中生学业成绩分化的成因和对策 杨子虎
17.对青年自杀行为的心理探折 徐梦罴,姜峰
18.让课堂教学成为流淌的河流——浅议课堂教学的流畅之美 李健
19.由职业道德看合格教师及其学生观——儒家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何春燕
20.中小学陪读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符一贤
21.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之我见 胡
22.国内外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现状研究述评 游晓欢,陈兴明
23.透过两种现象探讨山区农村的家庭教育 向明雄
24.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标准的构建 任振林
25.司法考试语境下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初探 伍光红,朱蓉,Wu Guanghong,Zhu Rong
26.加强教育科研创建办学特色 陈红云
27.关于高职电子专业能力的培养探讨 高见芳,Gao Jianfang
28.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几个基本问题 朱成宁
29.探析师范专业教师伦理学教学实践与改革——以吉首大学生物专业师范方向为例 刘世彪,张佑祥,龙志祥
30.有效教学的生成性解析 朱文辉
3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 王宇翔,Wang Yuxiang
32.资源重组后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应注重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 周正红
33.新课程改革下"学案-教案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建构 聂柯湘
34.浅谈中小学实验员的再教育 施建林,曾映珍
35.边教边研以研促教 王焕才
36.小学生博客作文指导初探 杨海燕,Yang Haiyan
37.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吴晓燕,Wu Xiaoyan
38.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个性化语文教学 张先锋,胡桂英
39.浅论高考记叙性散文写作难点突破 田泽刚
40.关于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探索 蔡卫忠
41.浅谈成语与成语教学 张明卓
42.谈开展初中生"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肖传武
43.数学焦虑症在普通高中存在程度的调查分析 林波,Lin Bo
44.浅析数学差生的认知缺陷及课堂矫正 向海燕
45.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李继超
46.幼儿英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韩雪梅,王淑丽,董亚杰,孙贺群,Han Xuemei,Wang Shuli,Dong Yajie,Sun Hequn
4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核 张红
48.刍议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导入 梁文华,Liang Wenhua
49.探析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用失误问题 袁芳
50.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罗文军
51.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分析 景珊
52.浅谈新目标英语写作能力阶段性培养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余三毛
53.论高职思政课教学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翁兴旺,王平,陶永进,Weng Xingwang,Wang Ping,Tao Yongjin
54.让学生的生命穿梭在课堂的时空中——从一堂政治课的点评谈起 刘喜如
55.运用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唐太山,Tang Taishan
56.开卷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刘周军
57.浅谈品德教学如何通过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段海清,李丽松,谢学任
58.历史教学超载问题溯源及解决策略 侯明忠
59.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唐海晖
60.优化复习策略实现高效备考——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物理学科学生复习实效性的探索 李启洪,Li Qihong
61.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 汪益葵
62.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许书娟,Xu Shujuan
63.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李静玲
1.评教师计件式工资 张楚廷,Zhang Chuting
2.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籍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路华清,Lu Huaqing
3.基于读者抱怨的图书馆管理策略研究 刘朝晖,Liu Chaohui
4.依托校友资源,拓宽大学毕业生创业通道 冯乃秋,冯文秋,刘艳芳,常宇靖
5.浅议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张萍
6.社会责任理念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黄德忠,阳秋林,Huang Dezhong,Yang Qiulin
7.高校"机辅测试"普通话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讨——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韦素玲
8.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成云,杨年芳
9.探析军校任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发展策略 关宏,侯春牧
10.基于地方高校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 杨水根
11.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尹诗伟
12.新时期高校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杨迎春
13.网络环境下大学德育的自主学习方式研究 唐琳,江先华,Tang Lin,Jiang Xianhua
14.论心理认同与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孙玉姣,张爱华,Sun Yujiao,Zhang Aihua
15.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李春燕
16.理工科大学艺术专业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思考 何凌,郭林
17.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闫德智,查书平,胡峰训,Yan Dezhi,Cha Shuping,Hu Fengxun
18.略论乡村少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王作亮
19.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力资源职业认同感研究 张玲玲
20.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探析——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张大庆,Zhang Daqing
21.民间美术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治疗 刘宇新
22.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数学焦虑及其理性情绪疗法 李代凤
2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安徽蚌埠学院为例 程荣龙,陈文平,许灵,Cheng Ronglong,Chen Wenping,Xu Ling
24.工科类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 钱晓锋,李舟燕
25.论案例教学法视角下的民法教学改革 阮丽娟
26.优化与自主——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陶卫红
27.构建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探索 刘晓莉,陈纯馨,戎海武
28.关于高校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影视资源的几点思考 许芳
29."渗透式双语教学法"在高校广告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铁翠香
30.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谭伟平,宋克慧,彭庆文,Tan Weiping,Song Kehui,Peng Qingwen
31.浅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俞海平,李红旗
32.高师应用写作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金勇
33.试论合并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侯清麟,Hou Qinglin
34.关于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梁柯
35.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孙蕾
36.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几个引用误区 金炎
37.浅谈如何提高测绘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水平 青盛
38.以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林海龙
39.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创新之探讨 刘运材,郭毓东,Liu Yuncai,Guo Yudong
40.论教育产业观的扭曲与教育经济功能的异化 孔凡胜
41.基于西部地区艺术专业困难学生学费减免政策的理性思考——以湘西州文化艺术职业学校为例 郭西,龚洁
42.以"礼仪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戚姚云
43.两型社会建设中女性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光荣
44.职高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马秀虹
45.高职学校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基础分析 林克励,丛峰,Lin Keli,Cong Feng
46.高职高专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晓霞
47.论水利高职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途径——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陈绍金
48.论当代高职生信息素养的缺失与培养 叶冬青,Ye Dongqing
49.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钟错,曹廷礼
50.浅议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孟宪辉,刘四妹
51.加强高职学生"三自"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周爱兰
52.高职院校"音乐电影"欣赏教学探讨 吴曾林
53.基于微博客的高职教育辅助教学模式的探讨 龚成清
54.从企业人力资源视角剖析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吴轩辕,王彬
55.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校本督导"监控 曾朝霞
56.浅谈中职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曹孟军
1.我的二重化 张楚廷,Zhang Chuting
2.公民权利与公民素质:当代义务教育发展之魂 邓璐娥,Deng Lu,e
3.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发展 杨丹华,Yang Danhua
4.继往开来话当下普通高中教育 张毅龙,Zhang Yilong
5.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的探索 吴邵兰,李伯松
6.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之我见 王小燕,陈彩娟
7.刍议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之对策——以珠三角为例 谢笑珍
8.浅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 吴国建
9.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与体系重构 田祖国
10.学生评教有效性探究——以南通大学为例 李宇辉
11.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诗意理性教育 杨士连
12.论音乐教研员的角色转型与职能转变 谢铁华
13.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思考 张慧敏,廖波光
14.浅论教育中的惩罚 庞柏
15.在现代视觉下认识"师道尊严" 蔡文莲
16.英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发展探析 吴剑丽,吴光
17.关于农村初中"特殊困境学生"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杨润勇,张彩云,Yang Runyong,Zhang Caiyun
18.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初探 王琼,高其胜,Wang Qiong,Gao Qisheng
19.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非淘汰性压力机制与保障条件 刘恩元,Liu Enyuan
20.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与新时期反腐倡廉制度之探讨 罗雪萍,Luo Xueping
21.浅议高校贫困生与伪贫困生问题 邹全,虞怡鸣,Zou Quan,Yu Yiming
22.性别歧视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郑琼梅,刘时新,Zheng Qiongmei,Liu Shixin
23.高校内部组织模式风险探源 龙云
24.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徐海滨
25.基于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创业素质研究 丁伟民
26.当代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杨佶
27.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探析与对策 吕维洪,余江敏
28.高等学校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现状——以宁波市为例 闫石,王杨
29.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及利益分配制度研究 夏琼华
30.西北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研究 补治岐
31.独立学院的运作方式及前景——从独立学院的投入资本谈起 赵选泽
3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刘勇
33.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大学校长职业化 刘燕
34.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粟艳玲
35.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制定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方明,陈蕾
36.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思考 彭海蕾,王潞
37.高校债务负面影响与化解责任的思考 黄星亮,Huang Xingliang
38.规范教育行政裁量权促进教育执法公平 高洁,Gao jie
39.保持高等教育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潘军,Pan Jun
40.民族地区村级教学点办学之现状与对策 祁怀好,Qi Huaihao
41.生源下降背景下对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 刘婕
42.创新乡村教育管理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杨金红
43.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 杨科正,冯东,Yang Kezheng,Feng Dong
44.基于就业视角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张守忠,王兰霞,Zhang Shouzhong,Wang Lanxia
45.幼儿园合作教学刍探 李芳,Li Fang
46.关于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的思考——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孙莉梅,Sun Limei
47.从中日差异看我国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 易灿辉
48.T细胞发育模式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万学勤,李波,王晓娟
49.试论大学课堂的隐性课程建设 孙明英
50.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努力创办特色教育品牌 黄战军
5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的建构 周伟
52.以科研实践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付果,马晓娟
53.浅谈中小学美术活动课中的"个性化教学" 陈章永
54.行动与体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 秦初生
55.高职实用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李吉英
56.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马维娜
1.是光彩,还是耻辱——从两则报导想起中国大学 张楚廷
2.构建基于以"学"为中心的侦查学教学评价 柯昌林
3.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熊小林,Xiong Xiaolin
4.浅谈洋思文化的启示 许月良
5.家庭教育的实践与感悟 周淑群,陈湘,Zhou Shuqun,Chen Xiang
6.部队院校设置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王晓飞
7.魅力教研:促进教师职业自觉 陈艳萍
8.论中学教科室的建设与展望 邓立新,廖星辰,Deng Lixin,Liao Xingchen
9.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 戚敏,Qi Min
10.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学习状况的比较研究 龚芸,曾芝梅,贺建新
11.幼师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关系 陈可为
12.浅论主体发展性课堂中教师的定位 申建新
13.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取向 李佺宁,Li QuanNing
14.怎样提升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实验研究能力 杨国亮
15.基于调查问卷的测量学教学新模式探讨 刘兵,王京,杨广
16.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李庆伟,Li Qingwei
17.从"实"字入手做"课改"文章——以隆回县第二中学为例 卢小军
18.坚持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均衡 陈耀文,Chen Yaowen
19.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符家豪
20.基于层次分组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红
21.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 彭丽
22.电影课——润物细无声 胡永红
23.职高语文教学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努力 朱屏
24.浅谈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的定位 袁和贵
25.老师,请为自己备一口井 孙晓慧
26.浅谈中学多媒体的管理、应用与维护 首志文
27.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迪:教师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饶玉梅
28.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项目引领的教学改革实践 张松
29.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探索 陈荦,谭洁,熊伟
30.浅谈ERP对会计课教学的影响 韩艳华
31."语文阅读教学高效对话"问题与对策浅探 范洪冰
32.试论古文教学中情景交融之探究与迁移——以陶渊明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张玉平
3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初探 姚柏生,Yan Bosheng
34.论文学创作思潮观下外国小说人物的欣赏 廖晨星,杨雪
35.我们能呼唤简易母语吗——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谭春艳
36.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蔡佐洁
37.建"双主"和谐关系促数学学习效率 汪全兵
38.对高职数学教师角色认知的思考 徐弘,Xu Hong
39.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陈晓辉
40.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 刘军正
41.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指导中的运用分析 汪敏
42.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能力培养对策 唐素琴
43.由学生习作错误谈高三英语写作教学 黄华芬
44.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英语教案 杨志军,Yang Zhijun
45.试论英语情态中否定范围的界定与教学 张志清,刘向荣
46.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探微 罗妍
47.基于和谐教学理念下的英语高效课堂构建 朱瑜洁
48.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李卓
49.改革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培养新型实用性人才——浅谈如何迅速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水平 李福珍
50.浅析"趣味"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刘明艳
51.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探究 陈伯俊,郭艳花,Chen Bojun,Guo Yanhua
52.PBL教学法与高中生物实验课整合的初步探索 吴主敏,史立平
53.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黄琴,Huang Qin
54.论和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吴海光
55.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谭灿良
56.把政治课上得有趣又有用 庞茂清
57.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念初探 张礼
58.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实践课的思考 吕广南
59.加强课后教学反思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 郑志宏
60.关于在儿童画教学中说、画结合教学模式的几点探索 陈端英
61.美术教学中的激趣策略 陈梅英,Chen Mei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