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工程内涵范文

工业工程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工程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工程内涵

第1篇:工业工程内涵范文

【关键词】 施工总承包 总集成管理 信息 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施工总承包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工艺的革新,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生存下来。企业具有的各类资源和设施总是有限的,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履行与业主签订的总承包合同,就需要企业具备总集成的管理思路。总集成管理能够发挥自身长处,规避自身短处,合理利用其他公司的资源设施,进行最有效的组合,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或产品。

1. 总集成管理含义

总集成方设置管理标准,将期望的技术性能、标准、参数等指标进行整合,然后采取合约等方式管理被集成者,再按照集成方的各项管理要求将被集成对象的产品进行整合,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产品,其中被集成对象产品指的是资源、要素经被集成方加工管理后的产出品。

总集成具有一定成熟度后,即可以转换为总承包管理内容,可以说,总承包管理是总集成的延伸,或者说总集成是总承包管理的一种形态。总集成可以包含在总承包管理中,也可以与总承包平行存在。企业作为总承包商,只有依靠自身力量提供全套的产品和服务时,总集成内容才能成为总承包管理内容。

2. 总集成管理的特点

2.1综合性。总集成管理需要涵盖所有的硬件、软件资源要素,尤其是智力、知识要素,管理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将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都纳入管理范围;此外,总集成管理需要在集成管理技术本身的基础上,将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进行有机融合。

2.2复杂性。总集成管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总集成管理的要素既包括组织内部要素,也包括可供选择的组织外部的资源,因此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杂而广泛的;(2)总集成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多样化、层次多重化,每一层次都是上一层次的构筑基础;(3)对总集成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时,需要根据新的应用要求重组其结构;(4)总集成管理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变化,它也会随之变化;(5)集成者的智能作用在总集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3创新性。总集成管理中,人作为管理者,其主体行为相当重要,管理者如果能够应用创新性的管理办法,对内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则很有可能达到进行总集成管理前所没有的效果。可见,管理主体行为的创新性在总集成管理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2.4协同性。总集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集成管理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实现进行总集成管理前所无法达到的目标。因此,各集成管理要素只有按照一定的集成方法保持协同性,增加有序度,才能发挥更为强大的整体功能。并且,客观上,总集成管理具备相当的综合性、复杂性,这更要求集成要素之间的协同一致。

3. 总集成管理的类型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文章认为总集成管理行为主要包括项目利益相关者集成、全寿命期集成、技术集成、管理要素集成等。

项目利益相关者集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有业主、设计单位、咨询专家、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分包单位、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政府机构等。各利益相关者结成了关系网络,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由于诉求方比较多,并且具备独立性,因此,必然存在利益诉求的冲突矛盾。这样,如果不能处理好各方的利益诉求,工程项目很难取得成功,为此必须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总集成管理。总集成管理的目的是界定各方的权利义务、任务目标,以降低成本,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全寿命期集成: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寿命期包括从项目策划开始到项目废止的整个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建筑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设计阶段、工程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全寿命期集成的目标就是将传统管理模式中被打散的建设过程进行集成,包括组织、思想、方法、手段的集成,也就是运用全寿命期的思想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生产运营方式进行改造,从而达成各种全寿命期目标。

技术集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者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知识集成技术手段,将项目工程每个建设阶段可能应用的技术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建立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知识服务平台。这样,工程技术人员就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共享工程技术信息,提高业务能力,并且平台也能够整合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知识,方便工程技术人员将其应用到今后类似的项目中,从而使得技术知识得意继承创新,有助于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管理要素集成: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要素复杂而多变,具体有成本、工期、质量、人力资源、范围、风险、协调等,且这些要素之间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影响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其他方面。针对项目要素之间这种相互关联影响的关系,管理者只有采取总集成管理的方法,才能较好地处理项目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对项目要素的总集成管理要求管理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盘协调规划项目要素和目标,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 总集成管理的具体方法

如何有效地实施总集成管理,可以按照以下要点进行:

4.1成立专门负责总集成管理的工作组。总集成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作,只有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相应工作,才能确保总集成管理的顺利实施,具体来说,工作小组的职责有了解客户需求、跟踪市场信息、分析产品应用潜力、研究被集成方产品的价位和性能、总集成实施的渠道、总集成管控的实施方法以及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等。

4.2跟踪市场信息。工作组应该收集应用潜力大、与本产品互补作用强、有助于满足客户需求的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施工总承包企业务必高度重视这类信息的集成与管理,因为这也是集成方综合能力与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工作小组不仅要关注企业总承包范围之内的业务,还要密切跟踪市场上最新应用的各类新技术、新材料、管理方法,进行收集和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

4.3分析市场潜力。总集成方务必通过总集成管理的方法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使用性能,使其具有市场前瞻性,同时集成方也要跟踪国家的政策鼓励导向、市场产品、技术走势,并分析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调整总集成管理方法。

4.4与被集成方的沟通。总集成方应该加强与被集成方的沟通,充分了解被集成管理方提品的各项性能、价格等,更好地与本单位产品进行互补。

4.5完善总集成管理计划。总集成管理实施后,总集成方应该按照客户需求制定集成时间节点,拿出总集成管理实施的总计划和分计划,方便后续总集成管控。

4.6实施阶段。总集成管理计划制定好后,即可以按照该计划开展具体工作,这一阶段务必做好对被集成方的管理,与其一道完成符合客户需求和技术要求的集成产品。

4.7收集反馈意见。总集成管理工作完成后,总集成方要及时收集客户、市场对产品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总集成管理的水平。

结语

总集成管理是施工总承包企业实现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方法,帮助企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 季生平 施工总承包企业总集成管理的内涵分析 建筑施工2011.

第2篇:工业工程内涵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 内涵建设 改革

课题来源: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项项目

课题编号:GJI201301043

TM76-4

一、电气专业的办学理由和就业分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老专业。

目前,全国已有240余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和80余所经教育部批准的民办院校设有4年制本科相关专业,每年招收3万人,另外还有460所专科院校每年招收1万人。且研究生的每年招生已近万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3,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专业教育体制相当成熟。同时,教育部和高校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紧锣密鼓地建立和推行专业教学的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

总体上电气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都在所属学校中位居前列,但我们的问题是本院本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仍需要提高,这里说的对口就业率提高主要是指就业层次低的同学的提高。由于部分同学专业竞争能力不够,较难拿到所期望的工作职位和待遇,因此便有部分同学只好改行从事某种本专业性质较弱的其它工作。

本专业的就业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各类传统企业中从事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改造,如担任设备动力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车间设备技术员和电气设备维护人员,以及其它生产过程的运行人员。

(2)在自动化公司中从事项目开发和售后服务,如项目工程师和施工技术员、调试人员、售后工程师和项目经理。

(3)在中小微企业中研发、生产电子和电气产品,如从事产品设计和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线技术负责人或骨干、测试工程师、元件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师等。

为了应聘这些职业,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素质,还要接受基本电工理论和电工技能的训练,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制作、调试和PCB的设计方法,需要熟悉计算机的软、硬件基本技能(包括单片机应用技能和PC软件的应用方法),同时要求掌握PLC和工控设备组建、运行、调试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和熟悉某些测控、电力电子和电气传动的典型系统。为了适应本专业宽口径的就业特点,强调一专多能、可上可下(多次就业),以及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学习方法。

需要指出,尽管很多同学目前掌握上面所列的基本技能要求,也有相当的差距,但总的几年大学教育过程,对其应聘和从事各类职业工作,都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 课程体系和能力指标

本专业将整个教学分为入门、课程和实训3个阶段。为使学生尽快安全入门电气工程专业,将编程类计算机课程尽量前移,同时专设入门课及其分组实践课培养学习骨干,并以电子技术和单片机为主要内容开展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试图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英语和数学知识的运用;实训则作为顶层学习的出口,分为嵌控、工控、测控和电控(电力电子与传动)4组,分别进行典型系统的综合实训、毕设和基本能力的培训验收,并倒逼传统课程的改革;而目前传统课程则尽量尊重国家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任课教师的不同改革举措,以不同方式反复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基础,以及适于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方法。

考虑我们学生应聘职位的入门性和实用性,而非领域专家的实际情况,本专业写入大纲的基本能力指标暂定如下:

1. 熟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回答基本理论和安全用电的应知常识题。

2. 自选原理图分析,鉴别主要电路和元件,展示电路板的装、焊、拆、调、测能力。

3. 简单功能电路板的原理图和PCB设计能力,展示自选中英文元件资料的阅读能力。

4. 继电器和PLC等工控系统的梯形图设计能力,自选示例,并说明电气设备的安装、配线要点。

5. 自选单片机最小系统或应用系统,展示电路设计和编程能力,说明调试方法。

6. 展示基本测试仪器和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阐述自选测试任务的工作过程。

7. 说明自选典型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产品设备或测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展示综合分析能力。

三、本专业为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中能力指标的具体措施

(1)开设综合技能类课程,加强技能培养

学院提出加强实践性教学非常正确,对提高学生就业率会有很大帮助。开设综合技能培训课程是加强实践性教学取得效果最好、最省时间的办法。

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目前电气电子行业基本技能,扩大学生就业面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高专类学校对这门课程非常重视对提高学生就业率效果明显,也是我校电气专业的学生就业也必须的知识。虽然有些内容部分课程中已经涉及,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集中授课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开设《工业自动化技术》课程,提高就业竞争力

从事工业自动化类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非标准工业自动化设备开发是目前很热门的行业比如工大博实,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目前行业的主流技术,达到学习与就业接轨的目的。

(3)增加专题讲座的次数,是学校教育与行业技术对接

从大一开始每学期开设专题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三次,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形势和工作去向、目前行业中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知识应用的典型范例、就业指导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尽早了解和接触以后所从事的行业,扩大视野和知识面。

(4)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类教学内容的比例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贯穿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的用途,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摆脱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弊端。

(5)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响应学院加强企业合作,探索开放式办学的号召,我们先后在齐齐哈尔二机床、省自动化所和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科研合作关系,也与其它一些公办民办单位进行了一些合作探讨。

现在我们计划一面尽快积极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另一面积极发动师生继续探索适宜的企业、内容和合作方式,并重点探讨:以校区附近的工业园区为重点,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目标;重点寻访工业机器人、电磁测量和信息处理协会、电控焊接设备、LED和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需求、就业渠道和合作伙伴;探索聘请校内外各层次专家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和方法。

第3篇:工业工程内涵范文

关键词:工业工程;生产管理;市场经济

工业工程管理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具体工业工程技术设计产品制造的工业过程、专业化分工、作业测量、职能组织等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思想认识的水平逐步提升,对工业工程的内涵解释也在丰富发展中。工业工程技术发展至今,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包括科学的管理阶段、工业工程时期、运筹学时期、工业与系统的工程时期,不同的时期,工业工程技术的效率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工业工程技术的受重视程度在地区间也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较高,且工业工程技术发展较早,而我国很多工业工程的现状不太乐观。本文主要对传统经典的工业工程技术进行分析,运用技术实现有效的生产管理,从单个企业的生产实际出发,发现存在的生产管理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工业工程的理论研究

经济系统与规模化的工业经济使工业工程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提升生产的综合效率与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制造领域、管理学科领域等形成了工业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技术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研究,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一种反映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随着认知领域的扩充,学科的外延与内涵也随之延伸。但深入研究,工业工程技术的深意较为相近,工业工程技术对物资设备进行统筹设计,利用多种学科,融合物理、数学、化学等社会学科的知识,应用工程设计原理,对于系统结果进行分析、预测、评定。经过科学的分析与总结,对工业工程技术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定义,但本质内涵保持一致,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工程类的学科技术,用以解决企业或其它领域的生产管理问题。工业工程将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做为研究对象,不单单在传统的信息、能源、物料等领域进行研究。结合系统的分析方法,工业工程技术涵盖多门学科,融入社会科学、数学等专业内容,进行相关的知识分析与规划,采用较为系统的工程方法与理论。对工业工程的工作目标进行分析,其目标主要是通过物料、人员、能源的整合,形成统一综合的系统,提升生产管理能力,使企业生产技术更加成熟,促使生产目标的实现。

二、工业工程相关技术

(一)工业工程的内容体系

全面把握工业工程技术所涵盖的内容,有助于企业正确处理面临的生产问题,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能快速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生产的管理与指导。从工业工程技术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考,其具体涵盖17个分支,包含设施规划、生物力学、数据处理与系统设计、实用心理学等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当前社会形式下,工业工程的内容体系也在不断扩充,兼容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工业工程技术,成为融入现代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工业工程巧妙的融入了很多最新的科技理论成果,其专业技术体系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理论基础也更加深厚,理论基础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但分析其管理与工业领域最基本的内容,其基本内容始终离不开现代经营管理工程、人因与效率工程、工业系统分析技术与方法等。

(二)工业工程所含课程及所用技术

谈及现如今的工业工程技术,必须要对工业工程学科进行解读,工业工程学科在国内的一些重点高校都有开设,清华大学开设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工业工程导论、系统工程、制造系统、生产与运作、建模与仿真等,西安交通大学主要设置工业工程概要、生产计划控制、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工程等,香港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有质量管理、制造技术、项目设计等,分析国内一些著名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课程设置包括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结和理论与实践,才能从更深层次的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一门学科的建设总是结合多门学科,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与工业工程技术的理论与实践都相关,分析工业工程的支撑技术,大致可以将其支撑技术分为三类,分析决策类技术,将可靠性工程、市场预测、人力资源管理涵盖其中,设计与改善类则包含工作研究、组织设计,控制类的支撑技术包括质量控制、信息控制、成本控制等内容。准确对多门学科进行掌控,分析支撑技术,才能从战略的高度把握技术的内涵,提升技术管理与生产控制水平。

三、某公司生产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

(一)某企业生产管理现状

作为一家日资企业,该企业主要进行汽车配件的相关工作,企业规模较大,是一家大型的跨国公司,企业自成立以来,已经具有10多个分公司,拥有超过8万人以上的员工,公司主要业务是进行汽车配件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企业与多家知名汽车厂商皆有合作关系。由于是跨国公司,企业管理经营思想较为先进,企业注重工业工程技术,积极改进经营现状,对产品质量较为重视,注重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利益关系,工业工程技术已成为企业生产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在工业工程技术层面,较为重视现场的改善,企业只有将现场布置提升至企业管理的战略地位,才能发现管理中的不足,及其改善现场布置所带来的长远经济效益。管理者必须深入现场,接触基层工作的内容与工作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了解生产与市场,从而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现场,发出正确的现场指令。企业员工需遵从管理人员提出的正确管理决策,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负责任的问题,管理人员需及时调节管理,对生产的成本与质量负责。但企业在工场布置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工作台布置与工人工作的地方相差甚远,造成重复劳动,此外存在工作效率不高、产品积压的问题,急需得到改进。

(二)企业设施布置方面的设计

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企业内部的设施与布置,在一个企业工厂中,设施布置的好坏直接与企业生产能力、生产率、生产安全息息相关,最初的企业建设,所需的建设成本与建设费用都相差不大,但不同的工厂设施布置,会深刻影响企业效益。为了实现良好的企业设施,需要设计管理人员形成一套完整的构思,寻求设备合适的位置,不断改进工艺办法,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形成良好的设计理念。结合该企业的设施布置实际,该企业工厂的每个车间都生产一种产品,产品生产较为单一,且单一布置,缺少交流与流通,致使加工效率不高。良好的公司设施布置规划,企业需寻求生产平衡点,在给定的周期时间内,企业寻求最少工作量的工作地点,同样,在工作量给定时,寻求最少工作时间的地点,两者寻求平衡,寻求满足最佳工作地点与周期时间的地点。对于整个工厂车间的布局,车间布局需要依据整体的工作量,在工作量一定的情况下,确定原材料的供给以及生产之间的平衡,直线型的流动布局相对简单,且工作效率较高,企业可以考虑合理布局形式,进行市场调查与现场考察,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设备的设施与布局,提高对工业工程技术的重视度。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艺工程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工业工程技术在企业生产与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需不断提高技术管理能力,加强对企业生产的管理,不断提升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增强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让企业获取更多收益。参考文献:

[1]马汉武.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29.

第4篇:工业工程内涵范文

【关键词】工业工程;信息化;集成应用

当代社会,企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信息技术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企业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给企业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企业创新日益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助推剂。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以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需求等业务流程数字化,控制和集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内外部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即时共享,使企业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到战略层的全面渗透,其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挖掘隐含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业务流程的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管理模式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实现管理和运行模式的信息化。

(2)生产自动化。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软硬件设施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消除盲目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数据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等数据进行处理,挖掘隐藏其中的信息,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即时共享,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化管理。

(4)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企业信息化不只是简单地摒弃人工环境下的流程观念,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及战略目标制定符合自身经营模式的管理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信息化。

2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2.1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制造业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信息化建设瓶颈多。部分制造企业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和理念上喜欢追赶潮流,采用高性能的设备,而不注重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经营模式相结合,对实实在在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缺乏实施指导。(2)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少。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企业对信息化的迫切认识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只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缺乏对信息化后续的建设工作。(3)ERP应用增长速度快。多数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引入ERP软件。但是由于缺乏应用ERP软件的相关经验,以及在信息化建设中急于求成,盲目缩短ERP软件的实施周期,导致实施过程出现瓶颈。

2.2工业工程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信息能力,实现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其中包括人的信息化、工具的信息化和组织流程的信息化。此外,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一切的流程,如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的构建、组织结构的变革等也应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种因素,客观地分析企业现状和需求,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策略。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对企业的物料、人员、设备、信息等要素组成的生产系统进行改进及优化,其所具有的设计、评价、改进、创新等功能恰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1)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撑,MRPⅡ和ERP作为IE范畴的经典信息管理系统,通过IE的理论方法解决了企业资源平衡、生产能力优化等问题,实现了对产品质量和工作流程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在制造类企业中,ERP对采购、制造等一系列体系进行整合,促进了生产线上各项任务的及时完成,增强了企业生产的协调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利。(2)IE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精准的基础数据和理想的软件运行环境(如人员的知识水平、设备的可靠性等),保证了产品生产周期和生产计划的准确性。(3)业务流程重组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BPR强调利用先进的工业工程和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改善企业质量和服务。(4)在现有工业工程的基础上,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

我国工业工程和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无论从研究还是应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国内企业管理技术基础薄弱,尚需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业工程水平和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任务下,企业要快速提高竞争力,需要工业工程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和理论支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是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应从长远考虑制定合理的战略方针。首先,企业应该在传统工业工程思想的基础上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学习其核心思想,避免直接套用其理念,实现工业工程的“本土化”,制定符合我国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体系。其次,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建性能稳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了工业工程的思想而孤立存在,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现状和发展目标,明确信息化建设方针,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实施。

4结束语

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将工业工程的管理理念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二者的集成应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宋晓艳,朱玉杰.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分析[J].森林工程,2007,23(2):91-93.

[2]宋飞舟.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工程是关键[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19(3):26-28.

第5篇:工业工程内涵范文

本文从工业工程的概念起源出发,对于我国制造业工业工程的发展困境做了阐述,并且有着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工业工程和制造业的不断发展。

一、工业工程概念来源阐述

工业工程这个名词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实际的美国,一开始工业工程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工程开始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科技成果,形成了解决制造企业整体效益的完整工程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于建筑业、医院、政府、民航、饭店等多种产业的效率、质量和成本改善与竞争力提高,因此后来被称之为现代工业工程。

二、制造业应用工业工程的必要性

我国的工业经济起步较晚,而且和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缩小和改变这种差距的途径就在于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产品开发的效率、设计的效率、生产的效率等。

在我国,对于工业工程技术的重视较晚,从改革开放和经济政策放开之后,很多的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盈利的最大化,才开始重视工业工程对于制造业的巨大作用,也开始慢慢的对于工业工程的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于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接轨,中国的经济在进一步的面向海外市场的时候,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同时也会面临到更多的挑战,很多来自于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作为竞争资本,通过工业工程的技术革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竞争优势,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制造业如果想要在国际化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应该要提供工业工程的生产和革新能力,以此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良好发展。

三、中国制造业中工业工程的应用现状

中国的工业工程发展历程,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考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局势,使得我国开始重视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率先成立了工业工程研究会, 这标志着中国工业工程的诞生。到了1992年,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国家教委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首批设立工业工程专业。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已有 166 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本科专业, 66 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硕士点。另外, 作为正式教育的有益补充, 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大范围的教育格局。截至目前, 我国已有8 届工业工程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毕业, 近万名工业工程硕士在全国各条经济战线上发挥作用。出版了两本高水平的工业工程学术刊物, 一本是由上海交大与德国著名 Spring 出版集团合资出版的《工业工程与管理》, 另一本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广东工业大学出版的《工业工程》。在学术界的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基本成熟。中国工业工程 建立在数学、运筹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工程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 并根据中国国情特别是制造企业的实际应用, 已经形成四大理论体系与科学问题,这四类技术并不是独立的, 他们相互关联, 功能相互交叉。如质量也需要进行设计, 组织过程也需要控制等我国制造业实施工业工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制造业工业工程的发展困境

尽管目前我国对于工业工程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并且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取得发展,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起步晚、基础弱

美国从20世纪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工业工程进行研究,日本在1945年以后就开始对进行研究,韩国在1953年就已经来时推行工业工程的大范围应用,但是我国对于工业工程的应用研究在近年才正式开始,发展到现在也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因此存在着研究基础薄弱的现象,很多的管理人员对于工业工程都认识不够。

(二)工业工程仍然陌生

虽然我国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对工业工程进行研究,但是很多的企业对于工业工程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表层的研究,无法触及更深层次的工业工程内涵,尤其是很多的企业宁愿把投资金额放在企业的生产与运转上,导致了对于工业工程的不够重视。

(三)学科发展有待加强

在我国,对于工业工程的发展还不够,虽然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工业工程的相关学科,但是所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沿用其他国家使用过的教材,缺少创新性, 另外,我国的工业工程革新主要还是停留在较为简单的模仿上,缺少自主性。

(四)缺少工业工程人才

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一件直观重要的事情,这能决定我国工业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虽然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在为制造业输送人才方面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才创新性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导致他们在工作中难以进行创新工作。

五、改善制造业工业工程现状对策

(一)学习经验,自主创新

对于我国来说,工业工程的发展起步较晚,要想在一时之间赶超其他国家是不可能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习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其他国家的有关于工业工程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拿来为我所用,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对其进行充分的研习,从而加强我国的工业工程创新能力。

(二)加强人才和科研经费投入

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要进一步的对工业工程专业予以重视,要不断的增强工业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工业工程创新积极性,要通过不断的投入科研经费确保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的培育具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另外,在我国的制造业中,要充分的重视起工业工程对于制造业的作用,要将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作用予以正视,将其提高到与企业生产发展一样的高度上进行审视,只有企业予以重视,才能积极自主的去进行创新和学习,才能不断的推进我国的工业工程技术发展。

(三)形成示范性和标志性成果

以国资委和发改委为领导核心,选择汽车、电子、钢铁、航空、航天、工程建设、石化、家电等7~ 8个行业的典型制造企业,基于企业现状与需求,面向制造效率、成本、质量改善和工程项目控制,实施典型试点工程项目,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以项目管理方式设立工业工程研发与推广实施项目,获得示范性效益和标志性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后以后在行业全面推广。

六、总结

工业工程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发展要素,对于工业工程的创新和研习,是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最快方式和途径,在我国目前的工业工程中,由于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人才培养还不够到位等等问题,使得我国的工业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通过一些方式和手段,还是能够不断的促进工业工程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新胜.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 J].国际经济合作,2006,1: 23-24.

第6篇:工业工程内涵范文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 模式 工业工程 专业建设

1 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

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它强调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一致,也为4年,但其内涵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包括一年在企业的实习期,三年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也称为“3+1”学制。在依法办学的条件下,通过法律保证一年的企业实习期,有力保证企业实习期的教学质量。

在为实现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目标和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按照“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思维,从实际教学效果出发,使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都面向实践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基于应用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的现实性,学生毕业之后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受到学生、家长和企业的广泛欢迎。

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的出现是企业需求驱动的结果。大学与企业密切联系,共同培养人才。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革新的思想库。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依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并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转型而进行调整。大学设置在企业周围,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或者实际的生产岗位,为保证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举办依赖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该大学所聘请的所有教授都必须满足他们严格的要求,其规定所有的教授都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并且有超过五年的职业实践,其中在高等学校范围外进行的至少三年,还需要在有关的一些应用或科技开发方面取得特殊成就。如此一来,这些拥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有效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师资队伍还承担着应用型科研与技术转让的重要任务和教学需要。因此,现在应用科技大学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1-3]。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面向应用、面向实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师资水映了它的成功经验。对发展我国应用技术本科教育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2 工业工程专业

2.1 工业工程定义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它是一门交叉型综合学科,它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是参照国际工业工程学会的标准来定义,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改进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很多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比如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等,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然后对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说明、预测和评价。

2.2 工业工程专业所属学科门类

在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等的建议下,工业工程由原先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升级为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见表1),地位的提升为工业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已加入中国应用科技大学联盟的广东白云学院全力建设应用科技大学的背景下,建设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视为必然。

2.3 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2.3.1 定位不清。部分院校将工业工程专业放在机电学院,简单地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部分院校将工业工程专业放在管理学院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这两种培养模式,均使工业工程的定位变得模糊,使学生感觉工业工程专业像是“大杂烩”。这两种模式只是简单的机械加管理或者是管理加机械,不能够和其他的一些学科的专门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比如计算机、电子、材料、能源等,如果是这样,在这种形势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这样的人才也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差距大。工业工程类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所有的作业方法和标准时间的制定都是通过不断的进行试验,然后收集出各项实验数据,最后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来的。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明显脱离,教师们照本宣科,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启发式、综合应用性教学。

2.3.2 对社会的宣传不够。在工业工程专业得到发展的近20年里,我国都只是注重在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上,对加强该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一方面缺乏重视,导致社会上的很多用人单位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专业,偶有耳闻的也不知道该专业是做什么的。这让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变得十分艰难,从而对IE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4]。

3 应用科技大学背景下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建设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主体是各州政府,而各州政府办学校的目的就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所以办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设置是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应用实践能力。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5]教授认为,要想使工业工程专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工业工程专业自身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解决工业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学科,它是在原有基础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中产生的新学科,所以,工业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多,并且这些学科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这为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提出更多的挑战。

应用科技大学和普通大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加的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训,在进程上,会把更多的时间安排给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在系统上,基础课程不要求系统,但要求体现出专业优先的原则;在实践中,必须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以实践促进理论的掌握,以理论保证实践的有效性。

在广东白云学院建设应用科技大学大背景的前提下,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学制。优化课程体系,学生前3年在学校学量的整合后的专业知识,包括生产系统现场工作研究、人机工程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质量管理、计算机仿真等。采用“3+1”教学模式不会单纯的压缩课时,反而会增加课时。学生要在3年之内学完原来4年要学的内容,普遍感到学习任务紧张,适度的紧张会促进学生们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最后一年深入企业实践,从企业实践中发现问题,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使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

4 基于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珠三角制造业的地方特色,围绕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如下应用型“3+1”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重基础,培养出的学生既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又坚实的掌握自然科学基础、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及扎实的专业基础;重综合,培养出的学生既掌握工程技术领域内的知识,又系统掌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既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又掌握相邻学科知识,既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又掌握一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等;重能力,所培养的学生既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又具备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多种复杂问题的能力。重意识,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工业工程意识,即成本和效率意识、问题和改革意识、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整体和全局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创新意识[6]。

4.1 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

确定该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以机械工程为背景。重点强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工业工程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工程技术教育,具备基本的工程与制造技术知识,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建设应用型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有的放矢。

为实现应用型“3+1”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将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①工业工程核心模块,包括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如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②生产制造类模块,包括生产服务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如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工程制图等;③经管类课程模块,包括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学等;④数理类课程模块,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等。

精选教学内容,为避免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协同审核教学大纲,规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使得整个课程体系融为一体。

4.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多渠道提升教师的素质,构建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思路,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引进具有实际工业工程工作经验的资深工程师担任教师。

4.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依据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多形式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实体企业,参观学习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4 强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

因为工业工程具有很明显的工程属性,所以,一个优秀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也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的能力,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实际上,这些能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困难,更复杂,一些能力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和锻炼,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以融合[7]。

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努力将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校内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验室操作、金工实习与电工实习等多种方式。校外实践需要深入到实际生产一线从基层做起,从操作工做起,通过轮岗了解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

4.5 大量开发校外实践基地

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协同培养,学生们在完成理论学习之后走进企业进行实践,进入企业实践不是做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企业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教学的质量会影响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进入不同类型的企业,同一专业的学生不能超过五位学生到同一个企业实践。这就要求校企合作部门开发大量的校外实践基地。

5 结语

在分析应用科技大学模式下,浅析现阶段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和实践进行了探讨。“3+1”教学模式下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刚刚开始,至于培养的效果如何,需要接受企业和社会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姚寿广.德国两类技术型大学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03):92-95.

[2]王群珉,李康康,翁震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41-44.

[3]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41-44.

[4]陈世平,廖林清,侯智.国内外工业工程学科建设及专业教育比较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150-153.

[5]郭位,谭芙蓉译.前瞻工业工程的定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1):1-3.

[6]周跃进.建设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J].工业工程,2008(7): 140-143.

[7]黄丽,李泽蓉.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6):98-100.

第7篇:工业工程内涵范文

[关键词] 工业工程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一、引言

工业工程专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一种旨在提高企业总体效率和效益,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分析、计算、设计以及优化等),从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制造业发展迅速,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的市场需求,工业工程这门学科的得到前所未的发展机遇,IE人才需求急剧增长。面对机遇,各高校纷纷设立IE专业,迄今全国已有l90多所高校设立了IE专业。但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IE人才,取决于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也就是IE人才的培养模式。

由于培养目标、办学思路和办学条件不同,各高校要在激烈竞争的IE人才培养大战中占据一席之地,确保高就业率,就必须结合本校的办学优势,合理确定学科定位,探索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根据我校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我们围绕专业建设和办学思路对IE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进行了创新研究。

二、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培养目标

1.明确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对装备制造业激烈竞争环境,成都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依托国家三维CAD培训中心、核技术与自动化学院优质的机械工程教学资源,综合机械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工程理论,将创新教育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潜力和人文精神等五个方面塑造,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的“改善意识”和“渐进创新能力”的工业工程人才,这既是创新教育的必然延伸,也为工业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入了内涵。

2.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人才具备的能力

为把成都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们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实地调研、参观许多典型的企业如东方汽轮机厂、成都一汽大众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沃托玛腾机电有限公司等,也实地走访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另外网络查询学校有:Bradley University,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等。

基于上述论证,制定了专业建设五年规划和实验室建设规划,明确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理论以及IE技能,拥有强烈的“改善”意识和“渐进创新能力”、懂技术懂管理复合型高层次应用人才。通过公共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经管类基础知识和工业工程专业知识等四个模块,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企业生产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和改善、生产制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三、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IE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1.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教学体系整体最优,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是以机械工程、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课程设置主要由以下四个模块组成:通修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同时,课程设置中增加跨专业的辅修课程模块,给学生自主选择机会以适应个性化的培养要求。

通修模块包括:思政类、英语、计算机类、体育等课程。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工业工程技术基础课、工业工程的经济、管理基础课。

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括:工业工程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协调好基础课、工业工程技术基础课、工业工程的经济管理基础课、工业工程专业课各课程比例的设置。加大对专业教育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将所有独立的课程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精选课程教学内容避免重复、知识陈旧,使讲授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2.强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突出思维能力(重点是智力因素和逻辑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如保证数学、系统工程、运筹学等教学质量,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等;保证工程技术基础课教学质量,训练识、绘图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保证计算机语言教学质量,训练程序设计能力等。

3.拓宽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IE专业课程的知识教育,开阔专业视野,培养基本IE技能,掌握如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生产计划、质量管理中的IE基本方法和技能。

4.构建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动手环节,使实践教学达到53.5学分,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上,对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实验环节根据学科方向进行整合,以独立实验课程形式统一开设工业工程综合实验课,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工程训练环节上,除强化IE认识实习、机制生产实习、工业工程生产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强化动手操作能力,训练直觉思维。并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与企业长期联系的实践平台,选择部分优秀学生从高年级开始就定时参加企业运行管理和规划管理,增强他们对先进生产制造工艺流程与系统的认知与参与,强化设备操作能力和产品制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5.突出渐进创新能力和理念的培养,强化基于发散思维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加强人文和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形象思维和非智力因素;重视第二课堂教学,发现和鼓励具有创新个性的人才发展,因材施教。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工业工程专业每门课程设置了课程小组,采用“协作教学”,即同一门课由不同的教师轮流教授。课程组依据培养目标制定课堂教学四项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自学与讲授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1.主要的教学方法有

(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

为了提高课程学习质量,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三个方面。将基本理论分为了解、理解和必须掌握三个层次;将方法与技能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明确重点和难点。比较简单的内容,采取学生自学方式。教师在课前介绍本章内容、重点和难点,并给学生介绍相关内容的期刊和书籍、留习题,下次上课提问总结,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重点难点内容采取老师讲授方法,并辅之于实验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方法。该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案例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工业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课程组查阅与课程相关研究及应用论文,同时将教师的实践研究内容整理,提炼出案例。在案例教学中,首先通过电子邮件将案例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形成一定的结论,并做成PPT课件,上课时各组派代表讲解,大家充分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适时提出有启发性或能够引起积极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维。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3)启发式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通过“启发输导,循循善诱”,科学地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以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形成一定的观点的目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

(4)鼓励学生上讲台

教学本身就是“教”与“学”的配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过去授课时基本上是老师讲课学生听,无法体会学生听课的心情。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充分的准备,安排学生讲2学时课程,每次讲1个小时。为了讲好课,学生做了充分准备,查阅了很多资料和参考书,制作的电子教案图文并茂,非常生动,并反复研究和演练。讲课时十分认真,听课的同学全神贯注,积极配合。该种方式加强了教与学的交流,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2.在积极开展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增加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制作了电子教案。在多功能教室中,用多媒体方式讲授课程内容、演示课程内容相关背景及应用案例等。电子教案信息量较大,内容直观、生动,通过视觉及听觉的双重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影像及软件技术。对于课程中难以理解又没有实验的内容,我们运用摄像技术拍摄实际生产过程,然后在实验室回放,进行分析改进;通过工业工程软件对产品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工程评价;

(3)利用教学录像及网络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搞好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采取的是“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采取的措施包括在职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学研究、软件技术培训、课程教学培训及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通过自身积累,逐渐发展壮大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引进的师资应该能带来最前沿的学术课题,能够带来先进的学术意识,能够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求通过攻读博士学位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选题时才能得到教师真正的有效指导,保证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六、结束语

依据上述专业建设的思想,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四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了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综合仿真实验室,同时也建立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际动手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就业困难的情况下,2009年第一届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2010级学生毕业一次就业率就达到了98.6%。其中,有16%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有多名学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就业,此外有众多学生进入富士康、TCL集团,美的集团等大型企业从事品质管理、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等岗位就业。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思路,积累办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第8篇:工业工程内涵范文

(一)工业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在新形势下,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的工业工程人才。为了更好地培养出工业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需要了解这类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制定一套完整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照目标。

美国在2004年发表的《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愿景》,详细列出了未来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各项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领导力、高道德标准和专业精神、灵活性、适应性、充沛的精力与终身学习能力[1]。

从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宏观角度来看,工业工程人才应是掌握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因此,要全面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仅要评价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的没有现成标准参考、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学生自己创造能力的内容。工业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的严谨、求实等素质,学习态度、学术道德、平时表现、课程设计、创造性学习都应在评价指标中占一定的比例,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合理配比,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3]。

(二)工业工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

借助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相对客观的评价指标对一个人的才能多面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素质进行评估。选择的评价指标兼顾学生的业务能力和非业务素质,将课内表现(第一课堂)与课外表现(第二课堂)相结合,全面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工业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标准。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设计三个层次指标。其中,一级目标层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集,是对评价指标的宏观分类。一级目标层划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思想、学术与文体素养,科技创新能力,学习、分析与实践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从这4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宏观评价。二级目标层是对一级目标层的细分和具体化。一级目标层分解为更加细致的9个维度,构成评价体系的二级目标层。二级目标层是通过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客观描述,说明社会和学校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三级指标层是在二级目标层的基础上,结合育人目标对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根据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的各项活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共分为22个维度。为了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评价指标,通过专家法对初步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选择的专家是具有从事人才培养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班(年级)主任及辅导员,或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的教师。在获得专家许可之后,将访谈内容提前告知专家,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对访谈内容进行思考,然后采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征询他们对评价指标的意见。在正式访谈时,主要围绕评价指标是否完整、是否需要进行整合或筛选以及指标是否具有足够的客观性来征求专家的修改意见。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将修改结果反馈给专家,进行第二轮讨论。经过四轮讨论之后,得到完整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相对权重的确定

在确定具有层次结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之后,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研究。首先,设计分析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调查问卷,在清华大学选择工业工程系和偏重于学术研究的某个工科系(记为MSE)进行调研,收集相关专家关于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数据;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两个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一)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与调查问卷设计

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针对工业工程系以及参照系(MSE系)的情况,对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量化分析。评价指标间重要性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来获得。相对重要性的评语集包括9个重要性等级,分别为非常不重要、很不重要、不重要、较不重要、同等重要、较重要、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分别对应着1~9中的一个数字。在调查问卷设计中,要求调查对象对不同层级指标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值。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得到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

调查问卷在正式发放给专家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预调研。在本研究中,预调研的调研对象选择为有过调查问卷制作经验,并学习过调查问卷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预调研采取的是当面调研的方法,调研对象在填写问卷的同时,研究人员向调研对象提出关于问卷设计的问题,并将调研对象的反馈记录在表格中。根据预调研中获得的问题反馈信息,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说明、问卷的表格设计以及问卷的整体结构进行调整,确定调查问卷设计的最终方案,并开展正式的调研工作。

为了多视角考察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正式调研主要选择了三类调研对象:各班(年级)主任与学生工作组组长(下称教师)、学生辅导员、各班级现任班长和支书。这三类群体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工作和学生的成长需求比较熟悉,不仅了解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而且了解学生层面的具体工作,因此这三类人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比较工科系之间在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分别在清华大学的MSE系和工业工程系(下面分别称为A系、B系)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问卷的发放采用纸板直接调查与电子邮件发放两种途径。共发放调查问卷65份,回收有效问卷63份。

(二)相对重要性数据的判断矩阵一致性

在处理数据之前,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在一致性检验中,多数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良好,随机一致性比例(CR)值小于0.1,但是也有部分判断矩阵不满足一致性,需要对这些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修正,使其满足判断矩阵一致性要求[4][5]。在实际操作中,使用Matlab程序可以求解矩阵对应的优化问题,获得一致性修正后的判断矩阵。此外,通过Matlab程序可以进一步求得各个判断矩阵对应的权重向量,即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

(三)相对重要性数据的处理及对比分析

对A、B两系在一级目标层上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使用箱线图描述A、B两系的权重数据,并通过双样本的T检验以及单因子的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通过箱线图描述两系给出的相对重要性数据。箱线图不仅可以发现不同集合数据的差异性,同时可以发现数据中的异常点。在排除异常点后,可以得到A系与B系教师、辅导员、班长支书以及系内综合相对重要性的对比箱线图,如图1所示。

在箱线图上,A系与B系大部分数据在均值及分散程度上表现出了差异性,少部分数据的相似性非常明显。为了从统计意义上确定A、B两系数据的差异性,本研究对A、B两系的数据进行了双样本的T检验。在双样本T检验中,原假设设定为:A、B两系获得的相对重要性数据均值相等,备择假设设定为:两系获得的相对重要性数据均值不相等,T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由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到,A、B两系教师在四个一级指标上都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说明在教师层面上,A、B两系在人才评价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在辅导员层面上,A、B两系在“科技创新能力”这一指标的判断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其他三个一级目标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班长及支书层面上,A、B两系在“沟通与协调能力”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其他三个一级目标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综合三个层面发现,A、B两系在“思想、学术与文体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而在其他两个一级目标上的差异并不明显。

在同一个系内部,对教师、辅导员、班长支书给出的相对重要性数据进行了对比。从图2的箱线图上可以看到,无论A系还是B系,在相对重要性的均值和分散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同时,本研究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来确定同一个系内部差异性的显著程度。在方差分析中,影响因子为调查对象的身份,该因子有三个水平,分别为教师、辅导员、班长支书,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中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在A系中,教师、辅导员、班长支书给出的一级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彼此间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在B系中,除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之外,其他三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差异都不显著。所以,从这一部分的结果中可以看到,A、B两系内部教师、辅导员、班长支书三个群体的观点基本一致,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共识。

总之,从A、B两系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两系在“思想、学术与文体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性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而在其他两个一级目标上的差异不明显。这反映出两个系在人才培养导向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学习、分析与实践能力”和“沟通与协调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相似性也反映出,在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方面,不同的工科专业之间具有共识。

三、可测指标层、人才矢量与创新型人才面的设定

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虽然三个层次逐层细化,但三级指标仍然难以直接测量。在人才评价体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每一个三级指标,需要找到若干个可测量指标对其进行评估,这些可测量指标构成了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可测量指标层。可测量指标层为人才评价体系收集评估对象的可测量数据,可测数据经过后期处理,转化成反映第三级评价指标的定量化数据。

可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定性数据向定量数据的转换、定量数据的无量纲化等。总之,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第三级指标层的22个效用值作为分量,可以构成22维空间中一个点,对于每一位评估对象,在理论上都可以通过可测量指标层及其变换函数,获得其三级指标层各项指标的评估(效用)值,形成一个该评估对象的评价向量,可称之为一个22维人才矢量。所有可能的22维人才矢量在22维空间中形成一个单位超方体,超方体上效用值为1的面表示其对应的评估对象在相应指标方面存在特长,因此,将超方体上某个效用值为1的面称为创新型人才面。根据创新型人才面的含义,本文把人才矢量能够达到或者接近创新型人才面的评估对象视为需要重点培养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当然,关于创新人才的含义,也可以借助于若干个创新型人才面来界定,这与不同高校或者不同专业人才的评价机制有紧密的关系。不同专业以及不同高校的办学特点,可以通过所培养学生的人才矢量分布,以及与创新型人才面的关系加以定量化界定。

四、结论

第9篇:工业工程内涵范文

精益生产,又名丰田生产方式。起源于日本,最初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丰田英二的领导下,大野耐一在实践中提出逐步消除浪费看板生产,目视管理等一些独特的生产管理方式并最终形成了与当时汽车工业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IE是影响相当广泛的综合性、交叉性、反映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型学科,并且它的内涵与外延仍然在不断发展。在IE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学者、学术团体对其所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其内涵大体相似。

中国对工业工程的定义是:工业工程(IE)是以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等知识,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等活动,使其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1955年提出后经修改的定义:“工业工程是研究由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综合系统的设计、改善和设置的工程技术,它应用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来确定、预测和评价由该系统可得到的结果”。综合来看,工业工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和技术,为把生产要素组成更有效的系统所从事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活动。

工业工程与精益生产的关系:工业工程是精益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原理和方法构成了精益生产方式的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是由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泰勒(FwTaylor,)发明的时间研究和吉尔布雷斯(F,B Gilbreth)夫妇发明的动作研究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丰田大野等人正是将这些方法手段与5s管理定制管理清洁生产等生产运作现场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才推进了生产的均衡同步化,追求“零浪费”,最终实现了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即精益生产)。实际上不止在技术层面,在指导思想、理念方面精益生产与工业工程也是一脉相承的。日本在推行精益生产时,不止运用大量基础IE技术(作业研究动作研究时间分析和流程分析)实现“零库存”、 “零浪费” 日本企业把IE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现场管理优化,使得精益生产不仅带来了生产组织方式的质变,更带来了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内外协作管理、企业组织管理体制、经营价值观等一连串的重大改变。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查部部长中山清孝认为,精益生产方式就是工业工程在企业中的应用。因此根据上述原因,本文对精益生产与员工队伍素质的关系研究。为了说明精益生产方式与员工队伍素质关系的需要,笔者认为:精益生产方式是以精益思想为指导,以开展团队活动为基础,实行全体员工自觉化和准时化生产,达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和经济效益最佳的一种生产方式。

2、精益生产客观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精益生产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生产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企业全体部门都要关心的事,特别企业高层领导者和部门领导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精益生产的实施原则是分步实施和持续改进,其重点、难点在于供应链的构建。总体实施步骤为:

(1)员工思想的统一

即精益思想的传播,每位员工形成消除浪费的思想与意识,部门间充分的沟通,在企业内部实现价值流的统一。

(2)员工培训

让相应的部门人员掌握相应的精益生产技术、实施方法,如生产部门掌握小批量生产方法,采购部门负责供应链的构建方法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适合本企业的精益技术的建立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企业内部信息集成使信息能在内部及时反映和无障碍流动(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信息集成和及时外部加快业务处理速度沟通,提高供应与预测的准确度与及时性。

(4)分步实施

因企业资源所限无法在企业各个部门铺开,只能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提高的策略持续改,应用原则,循环提高。

团队活动和垒体员工自觉化是精益生产方式很重要的特征。精益生产方式是一项革命性变革,它不仅要求生产技术自动化、生产管理现代化,而且要求员工的现代化,要求垒体员工发扬团队精神实行自觉化。没有垒体员工自觉化,精益生产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究竟精益生产方式对员工队伍素质有哪些要求呢?根据发达国家推行的经验和上汽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前几年的实践,概括为以下6点:

(1)思想观念新,要树立适应精益生产方式的市场观念、集体生产观念、精益思想和主人意识,能自觉地进行自主管理;

(2)业务技术精,要求员工一专多能,能一人多工位操作,并有能力参与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

(3)团结协作好,要求员工发挥团队精神,依靠集体智慧去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4)精益精神强,要求员工把精益思想付诸于行动,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

(5)作风纪律严,要求员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和作风顽强;

(6)文化素养高,要求工人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经营者具有高学历,是专家型的内行。

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精益生产方式的根本保证、成功的关键。

3、精益生产实践下的一代新型员工的改变

上汽集团从1988年创建“生产特区”,到近几年,全面推行精益生产方式,10年实践初步培育和造就了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技术精、团结协作好、作风纪律严的员工队伍,员工素质发生了以下变化:

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1)增强了危机意识上汽集团领导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危机教育,制订了危机管理20条,要求干部、职工保持清醒头脑,在与国际同行比较中找差距。通过与国内同行比较促使快马加鞭。(2)增强了主人意识。工人们说:“为企业干就是为自己干”,“浪费是浪费自己的收益”,“企业效益好,个人收入就高,企业效益差,个人收入就低。”由干主人意识增强,参与管理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如参加团队活动人数普遍超过50%,个别达到100%,并涌现一大批成果;合理化建议也收效很大,小公司合资7年来,获得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3)增强了团队意识通过“一物流”生产和开展团队活动,使过去一人一机单组生产改变为整条流水线协作的集体生产,使个人定额、个人责任改变为为集体生产任务指标、集体责任,大大增强员工团队意识。如易初通用公司减震器厂原总成装配由每个操作工各自装配,班产较低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而改制成由6个工位装配后,形成流水线生产,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质量进行控制,班产从每人120套提高到4人一班1000套,工作强度大为减轻,人均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大家密切相互关系,形成团队意识。(4)增强了质量意识广大一线工人为确保零缺陷,提出不制

造、不传递和不使用不合格品,并进行严格的工序质量控制,还提出“在我手中无缺陷、无差错”的口号,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员工思想观念的改变,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收益。

4、提高员工在生产与管理活动中自觉化程度

企业在管理员工时,由于把零缺陷、零库存、零浪费、零故障的管理的任务落实到每一岗位,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责任心和自觉性。从制定精益生产计划实施后,有很多重大的反映:过去大家熟视无睹的浪费现象,现在大大减少了,库存物资也大大压缩;由于人人认真严格把关,产品质量也逐步提高,员工自觉按“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操作,员工也自觉制订自我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等。

由于员工文明程度提高了,铸造总厂反映该厂员工不再随地吐痰,工具乱扔和赤膊生产,而是讲文明了。拖拉机内燃机公司几年来一直不间断地抓员工行为规范,94年提出“三禁”(即禁止脚踏车放在厂区内,禁止家属进厂洗禁止在厂区吸流烟)。95年提出“三不”(即不洗澡,不乱倒饭菜,不在非吸烟区吸烟),96年又提出新的“三不”(即不做有损企业形象的事,不串岗离岗,不违反操作规程)97年提出“三好”(即工艺纪律执行好。文明就餐好,服务质量好)促使员工改掉不文明习惯,养成好的文明习惯。

5、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促进精益生产发展

上汽集团依靠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克服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同落后的人员素质的矛盾,顺利地创建“生产特区”和推行精益生产,使精益生产与员工队伍素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