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播信息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展;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65-02
当今社会,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媒介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革新,可以说在获取信息方面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捷。即便如此,仍然不难发现人们在认识某一对象时,获取信息的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大多是割裂的,信息也是片段和零散的。诚然这种断续的获取信息的过程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但是信息社会的来临,对人们掌握信息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循序渐进的信息积累方式已经不足以应对激烈的竞争。社会需求相对集中的信息交流途径,即在短时间内获得特定认知对象的足够量的信息内容,会展作为以现场集聚为主要特征的交流活动,无疑是满足这种信息需求的重要手段。
一、整合运用媒介:形成了在时空上相对无限的传播载体布局
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断,开辟了一个研究媒介的崭新视角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麦氏对这一观点的提出来源于对不同历史时期媒介使用偏好的洞察。他认为“重媒介”——例如羊皮、黏土和石头,具有持久性,起到了“联结时间”的作用,那些“联结空间”的“轻媒介”——例如纸张,非常轻便,便于运输,促进了不同地点之间的传播[1]。
麦克卢汉考察媒介的时期还没有如今如此纷繁多样的媒介样式,但是他的研究却指出了一个研究媒介的方向。在现代会展活动中,媒介的使用是淋漓尽致的。可以说,会展不仅使人和物的现场集聚还是多种媒介形式的集中汇集,在以服务沟通为主要目的会展活动中,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介必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目前的会展沟通的实际来看,在现场出现的媒介包括门票、名片、宣传手册、手提袋,数字显示屏、投影等等,总的来说可以将其划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前者便于携带,可以留存,后者固定于展台,以展示视频资料为主,信息内容转瞬即逝。与麦氏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对媒介的认识相反,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会展活动中的印刷媒介延伸了信息传播的时间,这种作用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使信息传播突破了会展举办的时间界限,这主要得益于印刷媒介具有留存性,在展会举办中参会者在有限时间内接触大量的信息,很难临场做出甄别和选择,往往需要在场外对汇总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印刷媒介则成为主要的依据之一;其二是印刷媒介释放了展会观众在某一个展台停留的时间,使得他们有时间接触更多的展台,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展会时间,是时间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与印刷媒介相比,电子媒介则扩展了信息传播的空间。会展活动受场地所限每一个展台所占据的空间都是一定的,很多产品都以静态予以展示,比如车展,对于汽车碰撞试验的展示就很难在会展场馆实现,这时候需要通过影像资料将处于另外一个空间的汽车碰撞测试展现给现场的观众,从而拓展了信息的传播空间。
印刷媒介对时间的作用和电子媒介对场外空间的再现是这两类媒介本身就具有的特点,会展活动的独特价值就在于能够将上述两类媒介的优势整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某一个对象的信息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有关该对象的信息在传播中所使用的载体超越了会展本身有限的时空完成了一个在时空上相对无限的完整的传播载体布局,为信息的全面传播提供了保障。
二、现场展示:实现信息传播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的结合
人对外部世界以及自身的认识总的来说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切身体会,通过亲身体验不断积累经验;一是通过媒介间接地学习他人总结的知识。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多和对直接实践获取信息这一手段所进行的经济成本的考量,人们对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倾向于运用间接地渠道,而媒介发展使媒介的场景再现功能不断优化也无疑为上述获取知识的渠道倾向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并且使人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错觉,越发依赖于媒介。美国新闻学者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概念;该观点明确指出:“大众远离事实本身,生活在符号式的虚拟环境中。”尽管这个看法是针对大众媒介提出的,但是就个体对知识的获取而言无疑是在一个包含大众媒介的更大的拟态环境中。过分的依靠符号环境来认识世界具有先天的缺陷。媒介对认识对象及其场景的再现即便再真实对于通过媒介来认识对象的个体来说最多也只能刺激感官中的视觉和听觉,对于需要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感知的对象只能通过现有的经验体会来弥补不足,但是始终不能完整准确的了解对象的真实情况。另外,通过符号世界的认知活动存在巨大的隐患,即人们所获取的信息并不是真实全面的,而是经过人为设置,偏离了对象的本来面貌。
会展活动逾越了围绕在人们身边的符号世界,使大家有机会直接接触到事物本身,让体验得以回归。体验是人的整体感受过程,它借助于感官,实现对知识的获取。会展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现场集聚,不仅是展示品的集聚也是人的集聚,而体验所强调的完整性也既是对展品本身全面的感官感知也是对由现场人员集聚形成的会场氛围和不同展位构成的空间距离感的把握。
需要指出的是,对体验的强调并不是厚此薄彼,间接获取知识的方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其在人类知识的传承和扩散上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人类获取知识所使用的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来说,过度的偏向任何一种都不利于信息的获取,只有两者结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才有助于保证信息的完整和真实。而会展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三、潜在信息的挖掘:补充信息内容,突破信息不对称藩篱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的多一些[2]。有三种基本的形式:一是买方与卖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二是买方与买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卖方与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中第一种是最常见也是主要解决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经济学家提出了诸多模型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这些措施都囿于买方和卖方两者之间,很显然想要掌握较多信息的卖方将信息共享给买方并不乐观。会展活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天然途径。
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解决的症结在于卖方缺乏向买方共享产品信息的内部动力,就一对一的贸易关系来说,卖方很难放弃利益实现信息透明。因为市场中卖方对于自身产品的水平和优缺点了如指掌,而买方却不一定掌握相同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支付超出卖方产品应有价格的费用,使卖方有机会获得超额利益。展会活动打破了市场中一对一的交易关系,买方获知信息的渠道由单一对象变成了多对象,买方能够在短时间内用很低的成本接触到多家卖方,信息的垄断被打破。
展会活动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在于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比较。通过沟通获取大量已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挖掘出潜在信息,从而实现对某一对象信息的完整获取。已知信息是指各位展会中卖方向外展示的那部分信息,这些内容按照最有利于传播者的原则进行设计。潜在信息是隐藏在大量已知信息之中的,需要比较才能获取,这类信息包括两类,一类是关于整个行业发展水平的信息,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机床展为例,通过对几十家展商的了解基本上可以勾勒出目前机床制造行业的图景,对现有的最高和最低水平,对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会有所了解。另一类是关于某一个特定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包括该企业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其产品的优缺点以及企业经营的诚信问题等。这些信息往往难以获得,即使就以上相关信息有所回应的企业也会过分强调有利的一面而掩盖不利的一面。但是观众可以将其竞争对手作为参照物,通过彼此间的比较最终获取这类信息。
对某一对象的认识只有在已知信息和潜在信息都获知的情况下才称得上完备。获得完备信息的过程其关键在于通过比较获得潜在信息,但是其难点却在于通过沟通收集已知信息。在正常情况下,也可以获取大量的已知信息,但是企业地域分散,搜集此类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展会在获取已知信息方面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分布在各地的企业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大大节约了收集信息的成本,更为重要也是展会所独具的功能是展会现场的竞争氛围更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同时众多的其他买方也是获得已知信息的信源之一。可以说展会这一形式是最为经济有效地获取完备信息的途径之一。
会展活动完成了信息传播活动中的载体扩展、方式融合和内容补充,从而实现了全面的信息传播。在长期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片段式信息获取方式为主的背景下,会展的这一突破无疑提供了一种更高效信息传播途径。为顺应信息社会要求,解决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是会展作为以现场集聚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活动在信息社会应有的担当。但是如何做大限度地发挥会展在信息全面传播中的作用仍有待作进一步的深入研讨。
参考文献:
[1]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辛琳.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1(3).
[3] 邹兵.浅议品牌体验的传播模式[J].中国集体经济,2009(18).
关键词:微博 网络媒体 危机 信息传播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当下最迅捷的信息传播方式自然是网络传播。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过:"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近年来,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也让网络传播成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类型。网络传播而今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小觑,当人们在欣喜这种传播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传播方式的时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产生。
以微博为例,2006年,Twitter的横空出世把世人引入了一个叫“微博”的世界。2010年,国内微博已迎来了春天,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从微博发展的迅猛态势,我们不难看出,在国内,几乎已经出现人人玩转微博的现象。微博发展为何能如此迅猛?微博时代的到来到底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已然成为现在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不少人眼中,微博时代的到来确实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信息的传播方便和迅捷了很多。它改变了以往只是由专门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使中国社会步入了全民化信息传播的时代。“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的确,微博客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爆发式增长。然而,也正因如此,才使得现而今一系列的微博时代的危机不断爆发。从近来发生的一系列典型行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微博引发的危机有一下几种:
一、微博时代的信任危机。微博时代引发的信任危机已经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了,一系列的“网络自杀秀”以及新闻失实性的传播,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对信息真实性的信任,这使我们的社会缺乏信任感,失真性的信息一再的出现,会使人们同情心和好奇心变得疲乏。当然,我们不得不将此归咎于微博本身这种全民化信息传播方式,大多数信息者本身并不具有专业的新闻记者的素质并抱着一种吸引大众眼球的心态,忽略了太多新闻和信息传播的道德规范。况且,微博实行匿名制,使得信息者更加肆无忌惮了。如此发展下去,网络的信任危机必然会引起社会信任危机。
二、微博时代的危机公关。有了微博之后企业可以很容易实现低成本传播,但一个新的麻烦也随之而来,网民已经不再仅仅是潜在的消费者,还是潜在的批评者和评论员。接连发生的“中海油子公司溢油”、“7・23动车”、“郭美美”等突发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这不得不引起各企业的对微博的关注。除了对企业的影响外,近来在个地方政府部门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在微博时代,如何做好危机公关?成为现在各企业,政府高层领导及公关人员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当然,此类问题处理好了,企业本身会得到网民一致好评并且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做不好了,该企业将会成为万众指骂的对象,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客观来讲,这种“群起捧之”和“群起抨之”的现象,并不利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甚至会导致企业的不良发展。而对于政府而言,面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和形式,更会导致政府忽略太多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职责。
三、微博时代的暴力危机。近期来,在微博上再次掀起了一件“暴力”事件,“赵甄骂战,舒淇被曝艳照”。此次网络暴力事件,相关人士称是有策划有预谋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何微博这样一个给大家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竟然成为了一个施“暴”的地方,此次事件折射出的问题不得不引起广大网友的反思。微博本身就是一个让大家自由发表言论的媒介,它应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成为大家肆无忌惮宣泄不良情绪继而引起对他人人身攻击的工具。如此,微博将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闭微博,那么微博的发展是岌岌可危的。
为了维持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这一新媒介信息传播方式的长足发展,并且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危机,笔者认为应该在了解信息传播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研究决定出信息传播的发展方向。
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优势有很多,例如:传播速度快,方式便捷,成本低,影响范围广等等。这些优势是我们支持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发展下去的理由。但是从微博危机来看,我们更需要做的是:
首先,全面提高网民的素质,每一个网民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在网上的言语,不可以一些虚假新闻,夸张言语以及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等;其次,加强“网上声誉管理”,“网上声誉管理是一种通关建设搜索引擎结果,网络媒体,网络空间等,消除不利与评价,以提高当事人网上声誉的行为。建立网上声誉管理的相关机制,可以提高网上声誉,优化网络环境;最后,鼓励网络传播实现全民化的形式,如果人人都可以了解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传播的本质,那么他们也许对这种新型传播方式的好奇心会弱一些,也不会再利用此来做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微博的发展也必应朝此方向发展,趋于规范化,合理化,绿色化。
微博时代的到来,无疑标志着我们传播技术的成熟,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也许唯有真正的将微博时代的这些危机扼杀在摇篮中,我们才可以完全放心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至于信息传播将会随着时代的步伐发展到哪一步,则需要我们的专家学者去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广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浅谈微博客时代的企业危机公关》
一、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措施
1、传输设备日常维护的特点
(1)先导性
宜防微杜渐,毋亡羊补牢。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2)在线安全性
传输设备都是在线设备,而各电视台的播出时间越来越长,很少有维修、维护时间。这就要求在日常维护、维修前要做好周详的计划,考虑好应急措施,这样才能对在线设备进行维护,以确保安全传输。
(3)群众性
调动每一个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提高预防意识,补漏拾遗。
(4)平凡性
日常的技术维护工作无名无利,琐碎、繁杂,往往感到麻烦、生厌,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把个人名利置之度外,默默无闻地做好日常技术维护工作,细微之处见精神,平凡小事寓于伟大精神。
2、加强日常技术维护,以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
日常管理中,要坚持开好每周一次部门安全传输例会,对上一周安全传输情况通报及点评,其中对故障处理的方式进行详细的点评及总结,不断改进应急预案。同时,为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各部门要制定技术维护检修规程,并提出要求如下:
(1)维护检修工作实行日常值班巡检与定期专业检修维护相结合的方式。
(2)技术维护人员应熟练掌握系统框图及信号流程,遇到问题能迅速查出故障点,进行维护检修。
(3)在检修中如需要调整设备,改动线路,应由分管同志仔细确认,并做好详细记录。
(4)维护检修完毕在机房工作日志上做好详细记录。
(5)机房维护检修工作实行日巡检、周检、月检、季检、年检制度。
(6)每逢节假日或重大播出时间,需提前做好系统和设备的维护检修,确保系统和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7)检修配电机柜等电源时,一定要至少两个人配合进行,确保人身设备安全。
机房根据其工作特点制定有关专门的维护检修规程,都有具体的日巡检、周检、月检、季检、年检内容。按照维护检修规程,机房认真做好传输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及系统指标的测试,及时掌握系统信号通道情况,确保通道指标在规定范围内,使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以确保传输质量。不断总结完善数字传输的维护检修规程、应急防范措施,从而加强维护检修工作的条理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3、完善的设备维护工作是安全传输和高质量技术指标的保障
在日常使用中,要遵循科学规律,对传输系统进行维护,力争把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环境,以及各种设备的技术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设备维护计划。对在用设备采取定期清理维护的措施,制定了各种相关设备运行状态、时间、维护情况的一览表,使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一目了然。
为了确保传输质量,传输系统要注重技术改造工作。随着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设备不断涌现,其技术指标随之不断提高。要定期对传输系统进行测试,认真分析测试结果,同时做好老系统和新系统的维护工作。目前多数广播电视台设备持续24h不间断运行,使用模拟和数字设备,其中设备都采用主备波道自动切换的方法,对正在传输的系统进行维护,同时还配合其他技术部门进行系统各项技术指标测试,通过逐级检查,对通路内影响指标的老化、劣化的设备进行更换,确保系统整体技术指标始终符合国家标准。并对相关测试文档进行存档备案,以利于日后对比工作,将替换下的设备、板卡及时送修,为安全传输和高质量技术指标提供了保障。
二、SDH设备的维护
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是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特别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规范的接口,灵活的复用方式,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维护,很强的兼容性,而普遍应用于高速、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中。SDH设备的维护可以分为例行维护和故障处理两部分,以下重点介绍故障处理的维护方法。
SDH设备的维护可以分为两类:在网管中心使用网管计算机的网络维护和传输机房内的设备维护(网元维护)。
1、网元维护人员的故障分析方法
网元维护人员故障分析的基础是设备告警指示灯反馈上来的告警信息,由于设备和单板反馈上来的信息较少,分析、定位告警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因此要牢记各告警灯闪烁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常维护中要时刻关注告警灯的闪烁情况。
首先从整体上观察设备是否有高级别(危急和主要)告警,这一步可观察机柜顶的告警指示灯。不过注意,只通过机柜顶的告警指示灯,可能会漏过设备的次要告警(次要告警机柜项指示灯不亮),而次要告警往往预示着本端设备的故障隐患,或对端设备存在看故障,这时还需要通过观察各单板告警灯的闪烁情况,以分析、定位故障点。
在设备故障时,往往是设备的很多单板都是红灯闪烁,这时为避免混乱,分析的原则是:先分析线路板,再分析支路板;先分析告警级别高的单板,再分析告警级别低的单板。
2、网络维护人员的故障分析方法
用网管计算机对设备进行监控,可以看到很多细节性的信息,包括告警和性能,并能对全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观察。这对于告警分析、定位是极有利的。但又面临告警、性能信息太多,无从着手分析的局面。对于这一点还要遵循前面讲过的分析原则:先观察分析高速部分(线路单元),再分析低速部分(支路单元);先分析高级别告警,再分析低级别告警。因为设备出现故障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告警、性能事件,但只有其中几个告警是基本告警,与故障息息相关,可通过这些基本告警直接定位出故障点。还有一些告警是由这些基本告警衍生出来的,不能通过它们定位出故障点。
3、常用的故障处理方法
通过单板告警指示灯的状态,或从网管计算机上观察到的告警信息,再结合告警信号流程图,就可大致定位出故障点。这时就可采用具体的方法来精确定位和排除故障。常用的故障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目环
对SDH传输设备而言,维护设备最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自环。设备的自环有多种。设备外自环:检查对站端及光纤链路是否有故障。设备内自环:检查设备内部是否有故障。设备内自环又可分为:线路板自环;支路板自环;设备自环,分别检查各自的单元是否有故障。通过设备各种不同的自环,就可层层分离出故障点来,从而排除故障。不过自环时须注意:不要使接收过载,有时须用衰减器。
(2)替换法
替换法也是一种常用的SDH设备故障处理方法。“替换法”就是使用一个工作正常的物件替换一个怀疑工作不正常的物件,从而达到定位故障、排除故障的目的。这里的物件,可以是一段线缆、一个设备、一块单板、一块模块或一个芯片。“替换法”适用于排除传输外部设备的问题,如光纤、中继电缆、交换机、供电设备等,或故障定位到单站后,用于排除单站内单板或模块的问题。
[关键词] 跨媒体传播 阅读方式变革 文化消费 启示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39-05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已成为人们信息认知的重要方式。然而,学界对于阅读行为的探讨大多局限于文化学范畴,对于媒体探讨则集中在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影响及新旧媒体的发展态势和生存路径选择上,而对人类五种传播方式变革与受众阅读方式变革的有机联系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的探讨似乎较少。笔者认为,传统阅读以文化为基础,讲求思想的深邃和思维的别致,网络阅读以技术为基础,讲求信息的海量和链接的快捷。由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理和不同的阅读方式导致当今缺乏文化大师和思想大家,从而使大众文化大行天下,精英文化弱势发展,进而使信息暴力盛行,文化愈加缺少民族特色,甚至影响民族思维的积淀与提升。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探讨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的互动关系,总结跨媒体传播和受众阅读方式变革的互动规律,以期求解当下媒体操控者对整个社会思维方式和民族智慧的正确引导和开发利用。
1 人类传播史的流变与跨媒体传播的交互影响
1.1 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方式变革的承继与包容
阅读史学家认为,考察历史上以往的阅读革命将有助于我们观察电子革命下的阅读。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起源于共同劳动,使得个人经验可为大家共享、前人文化得以为后人继承的语言传播;起源于文字的产生,使得人类可以记载口语、描绘事件、处理信息的文字传播;起源于印刷术的发明,使报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得以传播世界文明沟通中西文化的印刷传播;始于电报电话的发明,使得人类可以超越识字障碍和时空限制,通过视听接触信息的电讯传播;始于电脑及多媒体技术,使得人类信息传播更为方便,个人主动参与的互动传播。正是五次传播革命为跨媒体传播及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现实基础。而传播史上每一次变革都是对先前传播方式的继承和改良,并非是后一种传播对先前传播的否定或革命。著名学者郭庆光认为这“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语言传播使得人际交流成为可能;书写传播将口语交流从空间表达无处附着落到实处,也使信息得以长久保存;印刷传播使得人类传播得以广远,对于信息传播的互相印证及受众媒介接触能力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电讯传播跨越时空界限,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多媒体传播将受众推向信息传播的正前方,使传者、受者合而为一,在接触媒介的同时可以参与议程的控制。这五种传播形式呈现出后者承继前者、前者影响后者、相互包容、叠加发展的演变规律。
1.2 跨媒体传播的特质及表现
关于跨媒体传播的说法很多,目前国内对跨媒体传播比较明确的界定是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动与互动,它至少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指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体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这无疑是从传播主体立论的。从接受主体看,是受众对某一信息多手段的综合利用。笔者曾在给陕西省委组织部信息处组织的信息预警与突发事件应对干部培训班上课时,对党政干部媒介素养做过简单调查,发现一些党政干部在阅听本地负面报道时,先上网,再求证电视,再看报纸分析,最后看文件。这一有趣现象说明,网络求快,电视求真,报纸求深,文件求准。这虽不能说是大众信息的接受规律,但起码反映出信息时代大众阅读规律与媒介交互使用的某些特质。近年来在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竞争发展的同时,媒体打破传播壁垒,相互融合的传播潮流大行其道。一批诸如电子书、手机出版(手机报、手机书)、博客、播客、维客、报纸网络化、网络电视、电视读报、网络听书等跨媒体传播的表现形式和出版物日益成为媒介新宠。跨媒体传播是媒体竞争环境下各种媒介形态借助他势的有效包容与继承。如囿于阅读时间和媒介接触能力所限,融合电视、报纸、互联网媒体的优势特点产生的“电视读报”颇受欢迎。美国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图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文化变得越来越不以印刷物为导向了”。跨媒体传播凸显阅读及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视听成分,使得人们调整阅读过程中感官投入的分配比例,以便获得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2 国民阅读方式的变革表现
随着全球网络一体化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信息的渴望和对信息利用时间的不足以及两者在效用方面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使信息提供制作一信息把关鉴别~信息综合利用这一传统模式中“信息把关鉴别”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图文书出现,文字成为图片的附属。以海量、点击、浏览为主要阅读手段的泛文化阅读广为流行。传统纸质平面化阅读已不再独占统治地位,屏幕化阅读大有取而代之的强劲势头。阅读方式的变革经历了追求深入的传统阅读、既追求深入又追求广度的现代阅读、只追求广度而极少追求深度的后现代阅读三个阶段。目前国民阅读格局由平面化阅读和屏幕化阅读两大体系构成。
2.1 阅读方式概念界定及嬗变轨迹
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收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阅读方式可以适用于很多不同的语境而指代不同的内容。笔者将阅读方式定义为: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在从符号中获得意义及借助于文本(文字文本或视觉文本)实现信息传递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总体模式和基本特征。阅读方式可有不同的分类,从历史的纵轴上可分为传统阅读、现代阅读和后现代阅读。从现实的横轴上可分为大众阅读方式和专业阅读方式。从内部肌理上可分为朗读、默读、精读、泛读、略读。应该承认,跨媒体传播对这上述方式都产生影响并在变革中起作用。从古至今,人类阅读方式的演变,如果从阅读的途径和方式层面看,其媒体介质的变化大致经历如下轨迹:最初是从绳子、陶片,到竹简、卷轴、锦帛,再到纸质,再到光碟。这其中的流变,从大众阅读看,越来越倚重后者,而从专业阅读看则是综合利用,并以纸介质为主。这种自由、轻松状态被网络传媒的在线快捷取代,将阅读主体变得浮躁功利。
2.2 当下两种阅读人群分类及两大阅读体系的差异比较
大众阅读与专业阅读是随人类传播史上印刷媒介的产生才出现的。在此之前,由于受文化水平(识字能力)和物质传播技术的限制,传播只存在少数人阶
层(达官贵人)。随着大众传播的出现,信息传播从受体来看,又出现小众化(专业)传播。从跨媒体角度比较这两种传播形式,可以总结当下阅读方式变革的规律。这种跨媒体传播其作用力主要集中在平面阅读和屏幕阅读两大体系上。平面阅读主要指纸质阅读,屏幕阅读包括电视阅读、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三种形式。两大体系的差异比较如表1所示。
3 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的互动关系
跨媒体传播与国民(受众)阅读方式变革关系如何?不仅是本文命意的重点,也是探求近几年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和青少年热衷于网络应着重解决的问题。目前这两种不良倾向不仅引起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在世界范围被各国政府和不同意识形态广泛重视。从传播学原理看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应将重点放在信息一媒介一阅读一受众这一传播流程进行认知。其辩证关系为,信息是传播客体,是流向受众的载体;受众是传播受体,是信息流向的目的地。媒体和阅读是传播主体,也是信息流向的载体,也是受众的中介。作为传播主体和信息流向的载体,合而为一。两者在传播主体层面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即跨媒体传播是受众信息阅读的手段,阅读方式是跨媒体传播的目的。跨媒体传播是阅读方式的生存条件,无媒介质的传播,阅读方式无所附丽;而阅读方式是跨媒体传播的延伸和扩张,无阅读方式,媒体传播无法发生效用。其深层逻辑关系应包括下列两方面。
3.1 跨媒体传播推动阅读方式变革
媒体技术的创新不仅对图书文本物理形态的改变有重大作用,同时也推动了阅读形式的演进与公众阅读的发展和转变。尤其是电子传媒和网络媒体先进、快捷的阅读和强劲的视觉冲击力,某种程度上来说颠覆了传统阅读魅力。
跨媒体传播使得“读图时代”表现日趋明显,读图时代改变了过去传统的阅读概念――阅读即为文字的阅读,扩展了阅读方式的范畴。传统阅读的文化意义、功能价值的基石是阅读的自由创造性和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充分展开,长期读图,会造成青少年多数情况下是在听问题和看问题而不是想问题,形象思维强,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差,思想无深度,表述能力和细微程度不足,不利于智力开发。对于成年读者而言,传统阅读过程中追求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都不再,会造成话语权丧失。当图书解读方式发生改变,由付诸思考转向想象时,阅读活动对读者价值观修正的功能也无法实现。
跨媒体传播会使媒体议程设置的路径发生改变,媒体需求转向受众需求。大众传媒与受众关系发生变化,媒体的视角由俯视变为平视,过去的说教变成平等的交流,受众的需求成为媒体议程设置的风向标。
“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表明,媒介的形式决定受众对信息的解读。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讯息接收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解读。跨媒体传播在综合多种媒介形式的基础上同时也综合多种媒体的解读方式,使得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趋向多元化。信息本体的多元化和同一信息的解读方式多元化造成阅读效果的多元。
跨媒体传播使得四大阅读层次的格局有所变化。《阅读史》中讲阅读从低到高分为四种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跨媒体传播使得主题和分析层级的阅读变得稀缺,更多地成了检视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失去了思考空间。人的思维空间中主动思考让位于被动接受。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受众接受并养成不利于文本宏观结构把握及阅读舒畅感的分块阅读、分屏阅读习惯,热衷于跳跃性的随心率性式的快餐化阅读。
3.2 阅读方式变革反向互补跨媒体传播
文化需求格局多元化,跨文化传播方兴未艾,单个媒体已经无法承担高质量、广幅度、大范围的传播任务,也无法满足受众日益多元的文化消费需求。阅读需求要求媒体联动。
阅读的本质和原初意义发生改变,继而阅读体验方式变成点击浏览观赏趣味指向型。阅读不再具有神圣感和仪式化,却成为为生存而获取信息的工具,读书享受论已被读书工具论取代。在后现代阅读中,人们不断追求肉体的在场感,返回到本质的原初的动物性体验中。当然时下的休闲性阅读是由消费时代的特性和图像独有的传播性质决定的。跨媒体传播主动迎合阅读方式的变革,阅读文本一方面趋向视觉化和网络化,另一方面为受众提供本初体验。
阅读方式变革体现的是文化消费的后现代特征。追求无限可能和无限吸引力及不确定性继而体验虚拟上网;追求和面子继而体验手机无线阅读;现今消费的不再是产品而是生活方式,传统读物中宏大的文化原教旨主义远远偏离了消费的本质。因此跨媒体传播在产品生产时就在消解说教方面有所减亏。
未来信息的传播者只能决定传播文本的初始样态,而无法决定文本的最终面貌,极大程度上决定于接受者。读者反映理论认为,读者(群)对文本意义的注释起决定作用,而意义则正是在一个交流系统而非文本中被读者接受和解释的。受众的解读与译码又成了决定跨媒体传播效果的终极指标。阅读方式的“避重就轻”化(即不再追求意义的深度挖掘,只追求肤浅的感官享受)推动跨媒体传播过程中媒介信息组织方式改变。媒体提供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包括标题新闻、语录、摘要、短讯等。快速、跳跃式的阅读节奏使得人们不再喜欢思考了,喜好听他人解读。因此媒体就有了谄媚取悦之嫌,“让李敖去读书,读者去读李敖”,于丹解读论语、观众解读于丹等就成为当今文化消费与媒体联姻之奇特现象。
4 跨媒体传播与阅读方式变革对文化消费的启示
跨媒体传播与阅读方式变革研究的落脚点就在于媒体操控者如何引导阅读消费。笔者认为应从媒体操作者和读者这两大阅读活动参与主体出发,重在以下三方面寻求突破。
回归经典性、思考性、积累性阅读,完善网络时代阅读生产的控制机制。跨媒体传播时代,新媒体中内容生产过程中把关人的消失使得部分阅读内容从编辑环节就失去了有效控制。一些意义深度消失、价值导向扭曲的阅读产品大量涌现。因此廓清内容生产的源头,加强跨媒体传播过程的有效监督,完善内容生产控制机制,真正将阅读引向经典性积累性阅读。
加强体制建设,政府要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推荐活动对市民阅读进行引导,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形成个人、家庭和社区读书联动。目前,国家已将阅读纳入文化发展工作中,切实搞好文化软实力己被提到议事日程。深圳市政府每年设有阅读日,西安在阅读日期间举办图书漂流活动。阅读的主力应该是青少年,我国提倡的课外阅读早已被青少年学生繁重的作业和升学压力取代,号召成为一纸空文。英国就将阅读定为作业,家长与老师之间有着阅读效果监控卡,从教育体制上确保课外阅读的倡导名副其实。
倡导专业阅读回归本位,应在传统的纸质阅读上让当今准知识分子埋头读书,养成网上查信息、读书多思考、思想出见解的习惯。当今社会,从阅读主体来看,主流人群应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处于长身体、强大脑、完身心的时期,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应试教育的时期,尽管事实证明,新媒体是人类信息认知和学习教育的重要工具,但是,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纸质阅读不仅是对人类经典文化的继承和学习、应用,而且也是人类创造发明的重要依赖和场所。许多大科学家如马克思、爱因斯坦等对图书馆的向往与依赖就是明证。
关键词:微博;危机传播;Web2.0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153-01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Web2.0的创造性产物。微博是迷你型的一种博客,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与分享精短信息的即时的信息网络,以140字符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实现信息的传播与互动。微博的只言片语式的话语传播方式以简洁性、快捷性满足了人们天生的传播欲,信息传播者与受传者融为一体,打破了Web1.0时代的话语权的垄断,公民真正的介入信息传播之中,表征了“大众传播时代”真正来临。微博传播速度也是相当惊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Twitter上的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比彭博新闻社快了22秒。微博用140个字符改变了世界,使互联网迈入了“全天候的直播”的实时信息流时代,加速了信息传播的流转速度,但是微博传播也带来了新的危机。
一、诊断:微博传播危机重重
(一)“碎片化”传播消解了传统的文本的结构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微博的信息传播呈现出了碎片化、零散化的特性,博主的140字符的信息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事情、心情感悟,甚至是一个表情符号,这些信息没有经过“深加工”,内容浅显、“去深度化”,这样打发了零散的时间,把无聊变为表象的充实。殊不知,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文本叙述方式与结构,新闻文体的写作方式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倒金字塔”等新闻写作方式被消解,“使得信息、观点的消费去中心化态势更加明显,信息和观点消费过程中个人定制的色彩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1]这样不利于深度报道。另外由于人们长时间用片段式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带来巨大的冲击,当“片段”成为主流时,社会将会处于停滞的状态。
(二)“零把关”的信息传播挑战信息“真实性”。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实现了“零把关”,人人都是把关者即意味着无把关,这样会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由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是病毒性扩散方式,虚假信息可能会在瞬间快速的得意传播,这会加剧信息的真实度、信用度等方面的问题。”[2]2010年12月6日晚,新浪微博上出现了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的消息。用户纷纷地跟帖、转发“金庸去世”的消息,随后闾丘露薇就指出这是一条假消息。在24小时之内,近万条金庸去世的相关信息在网上窜动。对于这个虚假信息,者没有“自我把关”,没有调查事实就随意的“信息”,造成了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造成了网络信息的混乱现象。在“零把关”的传播状态下,“私信息”的传播制造了传媒乱象。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人们热衷于传播与分享私人信息,包括个人情感体验、生活状况等琐碎的事情,但是这些琐碎的私人信息,满足了大家的窥视欲,但是在传播私人信息时,往往把握不好“度”,传播有违于道德与伦理的信息,造成了传媒的乱象,产生了低俗与媚俗的信息,污染网络环境。
二、医治:“网上声誉管理”与博主自律
(一)加强“网上声誉管理”,设置“把关”关卡。“网上声誉管理是一种通关建设搜索引擎结果、网络媒体、网络空间等,消除不利于评价,以提高当事人网上声誉的行为。”[3]在发达国家,网上声誉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产业,成为了网络监管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微博传播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如虚假信息、网络诚信等,提高网络声誉已经刻不容缓。建立网上声誉管理的相关机制,比如通过实名制注册、自动删除“危”内容、设置拦截窗口、专业人士把关等方式,来提高网上声誉,优化网络环境。
(二)微博“信源”的自律,倡导“绿色围脖”。微博传播的“信源”要“保真”。微博传播的主体具有大众性,谁都可以“织围脖”,这样信息传播就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就很难管理,这就要求微博信息的人要自律,对将要的信息进行辨别,去伪存真。对于媒体而言,在微博上信息要考虑社会责任及社会担当,对于网上的新闻信息要甄别,传播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微博虽然只有短短的140字的内容,但是如果散布虚假信息,其影响就不只是140字的内容那么简单,对此我们要打造“绿色围脖”,净化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昌凤,曾福泉.微博如何改变着新闻业?[J].新闻与写作,2011(1).
[论文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信息的传递有着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传递方式又依存于不同的栽体,由于载体的差异性,导致信息传递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对信息的传递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信息传播;媒介;受众;社会发展
中西方的传播学学者对“传播”有着不同的霸法和解释,但是他们都认为传播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对传播者和接受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拉斯威尔提出的传播行为过程五要素(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中,可以看出,传播行为是传播源通过一定的媒介,向传播对象传递一定的信息,并对传播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行为方式;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经验的必然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要传递信息就应该通过一定的媒介,关于什么是“媒介”,现代大众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从“工具论”的角度给媒介下了定义。他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他说,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流程的渠道和工具,它起着承载、传递信息给大众的作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可以发现信息的传递是有着不同的方式:在原始社会时期,类人猿是通过观察,然后简单模仿其它猿人的行为从而把一些生存技巧沿续下去,随着人类进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需要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进行交流,要表达的东西和传递的信息更复杂、更丰富。
简单的模仿和手势已经不能完全传递人们所需的信息,除了手势还要伴随着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辅助人们的表达,当人发出的声音要表达的意思固定后,语言就产生了。有了语言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很方便,人们可以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样也可以通过语言来交谈,从而传递各种生产生活经验。与语言产生前相比,信息传递得更准确、范围更广。语言的诞生又突破了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但是语言有地域性,受地域的限制,不能无限的大范围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信息可能因为地域限制或突发事故而永远失传。而且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如果传播者遗忘,或者传播者在前人信息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也会对所传信息的可信度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信息正确性的查证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纸张的发明,以上所有的不足几乎都得到了弥补,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在纸上记录自己的思想,记载发生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态度。信息的传递变得更直接,可信度更高;记载在纸上的信息,传递的范围几乎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文字的诞生和规范,使信息能够被更广泛的流传和被更长期的保存。例如:通过古代的文字记录,现代人可以知道中外几千年前人们的政治情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甚至可以知道千年前某一人的生平简况。文字这一传播媒介发挥了语言所不能有的传播优势,让人类文明沿续了下来。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技术的诞生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使信息和知识第一次得以大规模、广泛的传播,迅速提高了人类的知识水平,是催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传播媒介也逐步的有广义媒介和狭义媒介之分。“媒介在现代社会成了大众传播媒介的代名词,在实践中,人们将宽泛意义上的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媒介三者经常等同使用,等量齐观。”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信息在更大范围内以更高的效率传播,承担这一传播重任的媒介就是我们所说的狭义的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在当今社会,文字、语言、声音、图片等各种信息方式常常交织在一起,只有一两种方式的信息工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对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方法、方式也不断有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更直观、快捷、方便的传播和接受新信息、新知识,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依靠听觉或者视觉。转贴于
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让信息通过诸如电话、电视、广播之类的电子媒介进行实时的远距离传播。电影、电视的出现让人们接受信息时可以听觉、视觉并用,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特别是电视以其在传递信息的迅捷性、生动性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后来居上,成为大众传媒业领域的后起之秀。随着通讯卫星技术的发展,通讯卫星介入电视节目传送,卫星电视能很快在世界上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的画面传播出去,这充分显示出其跨越空间方面的优势。
社会传播系统结构格局的新变化和不同传播方式的特点使信息传播的结构、方式有了新的变革。信息传播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导致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正在改变社会传播系统的结构组成。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建立,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电子媒介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游览天下,这种方式是一种最快、最直接的传递方式,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更短,世界因此变平了。伴随着以因特网为杰出代表的新的媒介技术的崛起,社会的传播结构将会在传统的传媒和新型传媒的竞争中形成什么格局,这是近年来传播学界议论纷纷的话题。以往传播学界关于人际传播乃“点”对“点”的传播,大众传播乃“点”对“面”的传播的定论,由于网络传播的出现使得上述传播定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此外,从信息内容本身来看,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从单一媒体的传播转变为多媒体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信息不再是单一的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或视频信息,而是多种媒体信息的结合,而超文本链接方式也使信息与信息之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相互关联性,这也是传播的信息更为复杂、内容更为丰富,使人们对于信息、传播媒介乃至认识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与其它大众传播媒介相比,网络的传播的方式从点对多点的传播变为多点到多点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信息传播、搜寻和获取的成本,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使受众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了本质的提高。同时,不同的专业网站和内容针对的是不同的目标受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针对性,传播效率更高,也使以往大众媒介中无法传播的“生僻”信息得以传播给有需求的受众,反过来也促进了新信息和知识的生产。百度、Coogle等搜索工具的产生,使接收信息的方式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搜寻,同时许多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不再是由权威机构,而是由传统意义上的“受众”生产、和传输的。P2P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的传播由上而下的传播变为网状的传播和反馈。
一、信息化时代音乐传播方式变化
(一)传统传播方式弊端日益突出。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我国音乐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其一,现场传播方式。其二,乐谱传播方式。其三,录音传播方式。这三种传播方式都有一定的弊端。现场传播,依赖于口口相传,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失真。乐谱的出现,一方面降低了传播过程中因为口口相传带来的模糊性(失真);另一方面,产生了新的失真,即演奏者二度创作和改编。录制技术的出现,在乐谱传播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弥补乐谱在表情符号等记谱法方面的不足,准确记录演奏者的声音变化和情感;另一方面,产生了新的失真,即音乐录制的后期处理由于播放设备而带来的失真。随着当代年轻人对网络的依赖,传统传播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不得不进行改变。(二)网络音乐传播成为主流。网络音乐传播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对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要求。视听传播快速成为音乐作品的主流传播方式。受众完全可以通过视频网站、电视或电影媒介接受各种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完全可以弥补传统传播方式中音乐艺术具象不足的问题,受众可以通过各种可视的具体画面,通过摄入——思考——反馈的环节后再次进行信息的输出,以此补偿和纠正传统传播方式中“只听不看”所产生的信息缺失及信息谬误,从而帮助信息迅速传播。(三)互动传播模式迅速发展。在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中,互动化传播的唯一途径是现场传播,然而,一旦脱离现场直播的各种条件,互动性的传播模式将无法正常实现。信息化时代,以移动终端——手机为代表的媒介使用使音乐时刻处于一个互动性的环境当中。受众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视频,同时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介对音乐或者视频进行编辑、发表评论、参与投票或者其他的活动,彻底抛弃了传统传播方式中点对面的单一、直线传播。
二、信息化时代音乐传播的特点
(一)音乐传播更方便快捷。网络音乐传播搭乘了网络传播便捷性的快车,彻底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真正达到了实时性。只要网络通畅,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聆听音乐或者观看现场直播。(二)音乐传播可以进行互动。音乐的传统传播模式是“发出一传导一接收”的单一方向的直线性传播模式,创作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固定不变,无法互换。而信息化时代的音乐传播模式是多样、双向、可逆、互动、可交流的,彻底改变了“媒体给你什么,你只能看(或听)什么”的现状,各类传统媒介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和融合,使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视听欣赏音乐的同时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例如聊天室、MSN、WECHAT、QQ、,弹幕等大众熟知的网络交流软件。这使得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三)音乐传播更大众化。受众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与交流,例如微信公众号、播客、博客、QQ群等,他们现实身份的各种权力关系对传播的制约性要远远小于现实人际传播,从而更平等、更开放。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主体在自媒体平台上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去推荐、评论、创作音乐作品,同时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个人平台的音乐传播,打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四)音乐传播趋于圈子化。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个人喜好的音乐信息的传播,随时随地并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吸引一批趣味相投的受众,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圈子。传统媒体更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大众,而信息化传媒技术则把志趣相投的人聚合在一起,共同分享音乐信息,如各种各样的音乐论坛、音乐网站、网络音乐俱乐部等。信息化时代的分众化传播使音乐传播在志趣相投的网络人际圈子内更通畅无阻。
三、信息化时代音乐传播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信息化进程仍处于初始阶段,在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音乐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亟待调整与修正。(一)音乐传播内容格调不高,雷同现象严重。信息化技术为音乐的传播创造了便捷的技术平台,如搜狗、网易云、虾米等各种音乐搜索软件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音乐资源,我爱K歌等软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自娱自乐、自编自导的平台,成就了一批网络歌手。但这些网路平台的音乐以流行跟风为主,音乐热搜榜及推荐栏目仍以流行音乐为主导地位。流行音乐有精品,但类似口水歌的低俗音乐也不少。这些网络平台大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一味跟风,以赚钱为目的进行经营,不加筛选,一并放在网络上,造成音乐形式的多样化、丰富化不足,内容简单雷同,格调不高。虽然音乐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种,但是作为大众传媒的音乐传播平台往往主导着年轻人的音乐喜好,所以它们肩负着音乐多样化、健康化发展的重任,不能有失偏颇。(二)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太少。我国悠久的历史促生了数不清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这些音乐瑰宝在网络音乐传播平台上占有的分量微乎其微。长此以往,年青一代不了解自己的音乐文化,不继承自己的古典精粹,如何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网络音乐平台肩负着宣传我国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责任,不能忽视中华的传统文化,应该加重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分量,引导年轻人从无知到了解,进而到喜爱。中国的文化自信心才能逐渐、坚实地在年轻人的心中扎根、发芽。(三)中国音乐传播国际化进程缓慢。信息化技术为中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极大贡献,同时也为全球音乐文化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但是中国音乐文化一直未在全球占有主导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反之,欧美、日韩流行音乐在中国网络音乐上大行其道。究其原因,我国音乐的国际化传播力明显较低,宣传力度及科技平台都相对落后于欧美国家,尽管周杰伦等一些歌手对音乐传播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拓展性尝试,但这种尝试并没有带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中国音乐在世界上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所以,网络音乐传播平台除了占领国内市场以外,也应该尝试着放眼国际市场。总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必然促进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以便捷化、互动化、大众化、圈子化等特点给音乐传播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发动了全民参与到音乐文化的继承及发展的事业中。在音乐的产业链上,信息化传媒手段对传统音乐传播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传播方式必须及时调整、融入信息化媒体传播方式,力求音乐传播方式产生新的融合效应,为全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约瑟夫斯特劳巴哈.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曾遂今.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J].中国音乐,2006(4).
[3]李晓红.交融与嬗变:数字化时代音乐传播刍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2007(6).
【关键词】 营销 方式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preading method of the network marketing information.
1.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
1.1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特点
1.1.1传播模式相分离
1.1.2信息传播具有不对称性
1.1.3沟通方式单向性
1.1.4具有强迫性
1.2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特点
1.2.1具有开放性
1.2.2一对一交互的方式
1.2.3具有虚拟性
1.2.4具有全球性
1.2.5具有永恒发展性
1.2.6可以传输多媒体信息
2.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2.1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
2.1.1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新闻客观性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往往高于单纯的产品广告,因而经营者、企业家们都在寻求各种利用新闻媒介来做广告的途径,努力使自己企业的活动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
2.1.2利用广告手段促销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广告的作用与日俱增,它不仅可以使商品销售量增加,促进商品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降低成本,还可以刺激生产,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质量,使消费者得到最大限度的享受与满足。此外,广告还可以指导消费、增加消费者的商品知识等等。
2.1.3利用口头和行为举止传播
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他所赖以生存的那个社会组织集团。良好的企业形象的建立,不仅可以沟通大众传播媒介,而且还可以广结良缘,进而树立企业信誉。
2.1.4利用其他形式的传播
信函传播、展览会,展销会、组织形象材料散发,都可以传递信息,是可以借鉴和利用的。
2.2网络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
2.2.1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是指通过信息服务商(ISP)进行广告宣传而开展的促销活动。它主要实施“推战略”,主要功能就是将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网络广告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形式:①旗帜广告。网页上的旗帜广告大多是动态旗帜广告,引起浏览者的注意。具有宣传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②赞助式广告,是指把广告主的营销活动与网络媒体(网站或网页)本身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取得最佳的广告效果。③按钮广告,即图标广告,它显示的只是公司或产品或品牌的标志,点击它可连接到广告的站点上。④关键字广告,关键字广告的最大优点是有助于在网站上寻找目标群体。⑤插入式广告,即“间歇广告”、“弹出窗口式广告”,即在用户点击进入某些网页时会跳出一个小窗口。⑥文字广告,它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Web页上,一般是企业的名称,点击后连接到广告主的主页上。⑦邮件列表广告,又称直邮广告,利用网站电子刊物服务中的电子邮件列表,将广告夹在读者所订阅的刊物中发给相应的邮箱所属人。
2.2.2网络公关
网络公关主要是利用企业的网络站点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产品,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促销活动。它利用一定的手段唤起人们的好感、兴趣和信赖,加强沟通与交流。
2.2.3网上销售促进
网上销售促进是企业在网络销售活动中,采用一系列能激发需求、激励购买的促销方法的总称。它主要有:①有奖促销,是指提供的奖品能吸引目标市场的注意,以此促进销售。②免费促销,就是通过为访问者无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各类资源,吸引访问者访问,提高站点流量,并从中获取收益。③网上折价促销,这是一种常用的促销方式,所节省的费用,通过折扣的形式转移到顾客身上,使顾客充分领略到现代交易方法的优越性。④网上赠品促销,在新产品推出试用、产品更新、对抗竞争品牌、开辟新市场的情况下,利用赠品促销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促销效果。⑤网上抽奖促销,是指以一个人或数人获得超出参加活动成本的奖品为手段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促销,网络抽奖活动主要附加于调查、产品销售、扩大用户群、庆典、推广某项活动等。⑥积分促销,一般是指设置价值较高的奖品,消费者通过多次购买或多次参加某项活动来增加积分以获得奖品。⑦拍卖促销,就是将产品不限制价格在网上拍卖。
2.2.4网络营销站点的促销
它是利用各种网站的推广策略,扩大站点的知名度,吸引网上流量访问网站,起到宣传和推广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作用。它主要实施“拉战略”,具有直接、快速、简便、费用较低等特点,且成交的可能性较大。
3.网络营销信息传播方式的优缺点
3.1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缺点
3.1.1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点
网络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因为全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还不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还没有顺应全球信息化向前发展的趋势,对网络的应用十分有限。其次,网上购物是先付款后得物,顾客与产品不能直接见面,使得顾客不能利用触觉、嗅觉等感官直接感受产品,因此网上的虚拟商店尽管内容丰富,但往往也会增加了错购误购的几率。同时,一些消费者也对网络营销的产品质量心存疑虑,顾客对全球范围内企业的信誉可靠程度的验证无从下手,这些都会增大其远程购物的风险,从而选择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
3.1.2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缺点
在传统营销中企业的宣传、广告和营销策略都是针对所有的消费者,广告费巨大且具有盲目性。另外,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往往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同时受购买时段或刊期的限制,目标群体容易错过,并且所传播的信息难以保留,很难保证信息不被消费者遗忘。再者就是传统媒体广告的营销效果是比较难以测试、评估的,无法准确测算有多少人接收到所的广告信息,更不可能统计出有多少人受广告的影响而做出购买决策。
3.2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缺点
3.2.1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点
(1)网络营销信息传播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2)网络营销信息传播加快了市场营销的速度和范围
(3)网络营销信息传播可以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市场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3.2.2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缺点
(1)载体局限了营销传播自身的发展
(2)传播监管困难,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
(3)传播创意水平不高,广告点击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大众传媒、传播方式、发展历程
一、传播学、媒介与大众传媒的涵义及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媒介向传播范围扩大化,传播效率提高化的趋势发展,不断满足了人们在信息化世界里获取信息的需求,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根据传播特点及历史时期,传统大众传媒传播方式可以分为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四类:
1、原始传播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的生存只能依靠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这种情况迫使人们必须进行交往活动,所以原始的信息传播在原始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火、图腾和舞蹈是人类社会较早的信息载体,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远距离、长时间传递信息的迫切需求,也是古人传递信息,抒感的主要方式。但用这些媒介传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所以逐渐被其它载体所取代。
2、手抄传播方式
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人类主要通过手抄的形式记载和传递信息。手抄传播无论在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还是时效性上相对原始传播方式而言都有质的飞跃,其中丝绸、甲骨、竹片、石头等都是手抄传播的主要载体。由于其局限性,虽较之前动作、行为传播有所进步,但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的弊端阻碍了信息传播的大众化的推进过程。
二、现代大众传媒的涵义及优势
近几年来,网站、博客以及最近一年多才出现的微博等形式的现代大众传媒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现代大众传媒的嬗变使得之前人们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得到改变,由单向的交流形式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精神交流形式。伴随着信息传播迅速、接受信息便利的优势,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现代大众传媒相对传统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时效性强
现代大众传媒突出的优势就是时效性强。在传统大众传媒占据主导的时代,虽然不断的在传播时效性方面做出改进,比如电视新闻频道全天滚动播放以掌握最新的动态等,但由于传统媒体采集信息、制作专题以及新闻的成本很高,且由于电视、广播等媒体作为专门的机构,有严格的流程要求以及人员配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大众媒体很难达到人们对信息时效性要求的标准。伴随着卫星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任何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通过网络图片、文字甚至视频的形式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使人们了解实时政治、全球经济、各地文化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融,推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2、传播信息量大
如今,人类已经被拥有超强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带入了信息爆炸的世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信息源,各种信息各种思想交汇在一起,便形成了信息的大海。如今谷歌、百度等公司的发展,使网络搜索功能逐渐强大起来,你可以随时随地检索到全球所有图书馆的书籍目录和各种专业的学术期刊甚至公司的商业数据资料,这十分有利于大众对各类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现代大众传媒表现形式及特点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现代大众传媒最早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上世纪 90 年代迅速普及。在我国,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去年 6 月份,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 4 亿,超过我国人口比例的 25%,普及率超过 31.8%。5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特别是伴随着网站、博客以及微博等传播形式出现,现代大众传媒时效性强,双向交互性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网站定义及特点
网站(website)是指因特网上一块固定的面向全世界消息的地方,由域名(也就是网站地址)和网站空间构成,通常包括主页和其他具有超链接文件的页面。网站是由 html 文件(也就是网页)组成的,可以这样说,我们是通过浏览网页来解读网站的。个人或者组织可以通过网站这个载体提供相关的服务,获取相关的信息以及公开有关的信息。目前,网站主要有官方网站、门户网站、个人网站三类,功能也有所差异。官方网站主要是网络上对主办者所持有网站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它带有权威性,体现着网站主办者的意见和利益,比如各级政府网站;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2、论坛定义及特点
论坛,BBS 的英文全称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成中文就是“电子布告栏系统”的意思。早期的 BBS 的性质和学校的布告栏类似,起消息的作用,唯一不同就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直到人们将苹果计算机上的 BBS转移到 pc 机上以后,BB 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及受众者努力,BBS 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通过论坛不但可以随时取得各种最新的信息,还可以和网友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