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内容
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推行,但是从实际应用反馈来看,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多媒体设备并没有得以有效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并不是很完善,虽然大部分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但是效果甚微,本文中详细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前提下如何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教育信息化概念阐述
就教育信息化来说,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IT教育应用正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教育信息化,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实现教育新起点,属于基本构成要素,并且于教育领域得以全面落实,现代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而且达到了教育改革的目标,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继而形成教育现代化局面。针对信息化教学来说,是教育信息化的组成,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设计,还有学习资源利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区别,属于探究型学习,还有资源与合作型学习。从长远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已经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二、教育技术培训基本要素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教育领域受到极大的影响,逐步向教育信息化迈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给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信息几乎是以每3-5年增加一倍,增加教育负担,并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高素质人才,从传统课堂教学层面来说,课堂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学生负担难以真正减轻,因而教师必须转换教学模式,需要对教育实施全面改革。现代教育要从全新的视角解读教学,运用新模式及新方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同时效率也越来越高,这预示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需对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应用,对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引导学生能够从信息技术应用中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改善以往落后的教育观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本特点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也逐步被提上日程,而培训内容除了具备如下特点:形式差异性、对象差异性等,还兼具如下特点:第一,先进性。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于教育领域的应用目标非常明确,即为了优化教育过程。第二,实用性。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教育学科的不同,所需的教育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合理筛选培训内容。
三、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一)教育技术培训类型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由于培训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培训类型,首先,针对普及型来说,明确培训对象,在职教师、管理人员、见习教师,而培训的目标非常清楚,就是为了提高他们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促使其能够进行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其次,提高型,培养对象是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教师。伴随教育技术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多媒体教学正在不断优化,相应的功能得到完善,而教师对这部知识掌握并不是很全面,继而制定新的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技术理念,扩充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优化教育技术理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探索能力。
从培训内容上分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应用范围较广,并且具有极高的使用率,已经超过61%,其余分别是课件制作,还有电教媒体使用,网络应用,还涉及到教育技术应用,这足以说明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给予了极高的关。由于教育岗位的差异性,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很多教师针对教育技术培训投入了极大的耐心与时间,他们对于电教媒体教学,还有电教教材制作有着极大的兴趣,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培训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得以有效实现。
(二)培训内容模块
1.基本理论模块
从现代技术教育来说,教育信息化属于全新的综合学科,主要是通过优化教学手段逐步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兼具相应的方法体系。而这种技术实现工具相对比较固定,是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展开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教师需要不断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继而能够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除此之外,还需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涵盖以下方面:教育技术特点、作用、教育媒体原理等等。
2.日常教学媒体开发及应用
所谓日常教学媒体,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教学媒体,是除了算机及网络之外的,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训内容包括:录音、幻灯、电视、录像等等,将其与多媒体进行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3.教学设计模块
教学过程相对而言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多项因素相互作用,同时又相互影响,彼此之间相互制约,要想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系统设计教学内容。而对设计理论与方法来说,这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技能,具体包含以下方面:教学媒体功能使用、教学适应性、教学模式评价、教学媒体优化等等。
4.多媒体课件制作
多媒体计算机于教学领域得以广泛应用,逐步引用至教学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不单单是发挥教学手段作用,而且还可以替代教师,对知识进行传授。而对于多媒体计算机来说,其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于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比如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等,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同时又可以便于学生学习。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多媒体操作、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软件应用、教学模式等等。
5.计算机网络模块
多媒体技术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可谓是日新月异,并且其网络已经逐步渗透至教育领域,网络化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主体方向,是计算机教育的重点方向,同时属于教育热点问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应用理念,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知识的下载,共享信息资源。而计算机网络模块培训的内容相对较多,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应用、网上信息下载、网页设计、网上教育信息研发、网络教学模式等等,需要从上述培训内容着手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促使教师能够从培训中汲取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这对于之后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能够真正得以落实。
四、结语
总体来说,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而对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模式与手段发生极大的改变,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化教育是目前教学的主体模式。教育技术培训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对教育技术不断累积,而对于教育技术培训来说,培训内容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具体传授,继而促使教师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教育技术,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范运祥,舒根,马卫平.教师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1).
[2]杨宗凯,吴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2).
[3]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李逢庆,郑旭东,谢阳斌,杨满福,徐M.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
[4]李艳如,范新星.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新发展[J].软件导刊,2012(02).
[5]季至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
[6]陈庆贵.我国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研究的深度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0(09).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再培训
当前,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使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新世纪人才队伍的重要基地,高校所面临的任务尤其艰巨。而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首先就要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培训。自教育部将1999年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年”以后,教育技术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广泛应用、灵活应用、最好应用的问题,已日益紧迫地摆到我们面前。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定期的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徐州师范大学是江苏省在这方面开展得比较早、比较深入的学校之一,该校从1999年就开始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探索,并于2002年初发文实行 “45岁以下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工程”,同时大幅度增加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多批次资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程建设项目,使得该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09年7月,已经有1180多名教师报名参加该工程的初级培训班,940多人通过考试拿到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颁发的合格证书。多数教师已经知道基本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学会独立进行课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可以说,“广泛应用”这个目标,已经在该校基本达到。
但实践表明,即使是进行了如此大面积且有效的培训,大多数教师与科学、灵活地运用教育技术的目标仍然存在一定距离。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理解和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效地进行教师的个性化再培训是目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一个难题。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通过CAI辅助教学录像比对,消除抵触情绪
要继续深化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首先是让广大培训对象认识其必要性,特别是那些在初级培训班中表现突出,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已经完全满足教学应用的教师。这些教师有的把讲稿完全电子化,制作成电子书本;有的将自己的课堂演示做成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艺术T型台,美轮美奂的界面、音乐、图案背后,科学的教学系统设计、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被冷落;有的将多媒体和教学内容结合得比较好,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却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计算机屏幕上,忽视了学生。
因为视角的原因,这些教师不仅不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反而有着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的课堂已经是比较完美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了,所以对提高性的再培训有比较大的抵触情绪,认为这种培训完全没有必要,是“折腾人”。对于这些教师,劝导、旁敲侧击的效果总是不理想,建议通过直观的教学录像比对,让他们直接看到自身的差距。
在进行个性化再培训之前,要求认为自己有资格免培训的教师进行CAI辅助微格试讲,让他们观看自己的试讲录像,并和录像网络资源库中的全国、省级优秀课堂教学参照录像进行比对,只有合格并通过考试委员会复核才可以直接颁发合格证书。在以一个听讲者的角度看到自身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之后,参加培训的紧迫感会激发这些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采取教育技术培训“学分制”,健全课程选修平台
在经过初级教育技术培训之后,受训教师往往认识到自己在技术上的差距,而没有感觉到在教育理论上的落后;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是凭借经验和感觉来进行,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细致的设计工作;在计算机辅助授课工作中,他们在知识信息化整合过程中,对于知识点如何拆分,转化成何种多媒体信息类型、要转化的程度等方面缺乏经验,并且很不耐烦进行这方面教学信息的详细设计工作。
教育技术培训注重的是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的结合,而不仅是纯技术工具的介绍。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所教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结合教育理论使教学设计科学化。由于学科的差异,教师对于学习的需求和兴趣也有很大差异,采取原来的大一统,大班集体上课的方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针对上述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运用教育技术的三种弊端,我们认为可以参照目前高校的学生选修课程制度,分别开设以下四类选修课程:1.教育技术理论类,包括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与教的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课程;2.开发平台类,包括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物理实验室、Xml等;3.资源编辑类,包括Photoshop、3Dmax、超级解霸等;4.艺术修养类,包括音乐美学、平面设计学、色彩学、空间设计理念等,每类课程可以选修其中一种以上,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积累学分达到规定分数即完成培训任务,获得高级培训班合格证书。
在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中,应该注意到参加学习教师的知识水平,所讲授的每门课程的相应深度,而且在教学中应遵循简单、实用,不贪多、贪高等基本原则。
三、建立培训师资库,引导学员使用教学素材资源库
一般来说,往常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一般都是由教育技术中心或者教育技术系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其他专业、系科的教师作为被培训对象。这种师资模式在初级培训班,即以掌握基本理念和基础软件开发技术为主要目的的培训中是适用的,但是,在进行强化班、高级班的培训工作,采用学分制培训方式,开设多个选修课程以后,仅仅依靠原来的培训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发现人才,建立培训师资库。师资库的选择范围除了原来的授课教师外,还应该包括教育、计算机、音乐和美术类的教师,只要是擅长某门选修课程教学内容,有一技之长的教师,都可以纳入培训师资库,担任培训班某个单元的教学工作。培训师资并没有免除被培训的特权,他们既是某门课的授课教师,又是其他课程的学员,同样要积累学分通过考试。通过这种发挥长处、互通有无的教学方式,学员接触到的教学风格更加多样化,学习到的内容更加实用和丰富,而原有的授课教师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要合理使用教育技术,对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制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只做一名资源收集者是远远不够的,还和个人性格、教学特点紧密关联,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总结、整理和加工的隐性资源同样重要。不同的教师有独特的教学习惯和对学科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教师要想把性格特点和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合理使用信息,就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建立起适合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媒体库、题库、教学设计方案库、参考文献库、网络资源库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
四、深化同专业教师小组交流,建立新型人机关系概念
协作学习是教育界提倡的学习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作为学习的提倡者,高等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没有配套学科助手的中青年教师和非师范院校出身的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和时间的关系,大多仍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很少见面和交谈,又由于个性、学习经历等原因,造成相互之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尤其体现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
信息社会的网络平台使教师间的协作交流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倡导开展教师中,特别是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开展相互听课和广泛的网上交流,并要求他们归纳讨论的心得,并将其引入参加培训学员的评分体系。教师们借助Email、MSN、学校BBS上相关学科论坛等方式,加强教学经验、学科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本专业网络精品课程的讲授、方式、效果学习”、“授课内容中哪些部分应该用计算机辅助体现”、“课堂讲授中间如何处理和计算机的关系”、“如何查找所需的信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特别在是否、何时、如何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何把握教学者和计算机的关系等问题上要加强讨论。
通过交流,这些教师认识到: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感染力和人格魅力是计算机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人体功能的局限性,很多教学内容是教师所不能模仿,或采用常规教学媒体所不能实现的,这时候,计算机形象、科学的仿真又大大优于人体,“人”、“机”之间是为了教学效果服务的新型关系。所以,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传播者,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不但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教育技术意识和掌握教育技术方法。
五、开展电子教案交流展示,鼓励知识的整合创新
参训教师从参加培训之日起,就要一边学习计算机软件、教育理论,一边构思、制作、完善他们的电子教案,这样他们的教案就会日益完善。在培训结束时,让他们将教案收集起来,进行演示交流,有助于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培训中,我们应注意改变原来那种单向传播、灌溉式的被动培养人才模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的今天,教师必须重新认识与调整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导航者,这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成败。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引入个性化学习体系,正是为了强化教师的自主探索精神,打造新时代有独特个人视角和媒体应用观的“新教师”,并通过他们将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引导学生科学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井控;多媒体;培训;课件;开发
钻井工程井控技术培训课件开放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开发钻井工程井控技术培训教材,采编20个单元的文字稿和试题。
2、多媒体素材的编辑、修改、合成与制作。将拍摄的照片、录像和漫画合成到文字稿中,并调整版面,保证版面的美观及录制教材配音。
一、课件结构
课件在结构上分为三个界面区域:
1、第一界面区域:各单元的目录菜单和页面功能区。
目录菜单在页面的上部,分为两级菜单,一级菜单为单元章节总目录;二级菜单为小节目录,学员可根据概要了解各单元的基本内容,并自主选择各单元章节的学习内容。
页面功能在页面的下部,学员可选择播放/暂停、停止、重播、上一节、下一节、播放/关闭背景音乐功能进行学习。
2、第二界面区域:课件内容文字区。
内容文字区在页面的左侧,显示个小节的文字内容。
3、第三界面区域:图形显示区
图形显示区在页面的中部,显示与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动画。
二、课件制作技术
1、钻井工程井控技术多媒体培训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学员通过网络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系统、规范、全面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果,培育了企业的安全文化。
2、课件的培训方式,均采用图、文、音相匹配的方式进行演示,员工可在计算机上进行友好的互动式学习,自动完成培训和测试,满足员工不同的培训要求,提高全员的井控技术意识和技能,解决了一般培训方式效果不佳的问题。
3、运用相关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试题随机不重复,错误回答返回相应教材内容页面,提高了系统的运行速度。
4、课件内容的导入与维护
严格按照高级分布式学习系统(ADL)的要求实现 SCORM 内容结构模型的解析,并且增强兼容性。
5、跳出思维局限,设计了大课程的概念,课程设计者可以在大课程中自由定义课件内容的学习顺序,并且能够强制学员按顺序学习。为课程管理员和教师在内容组织上提供超越 SCORM 的灵活性。
三、主要技术性能
1、图片:对图片进行压缩、优化处理,存储成jpg或png图形。
2、矢量图框:线、框等修饰图形绘画成矢量图形,减少位图占用过多的空间。
3、语音:在录音过程中选择标准格式:波形采样率为44100、立体声道(使语音效果更真实更清晰)、采样精度为16位,保存格式为mp3格式。导入到flash中在导出设置中选择压缩语音文件采样率选为22KHz,保证语音文件足够清晰的情况下减小语音文件的大小。
4、Flash文件:利用flash软件的自身特性和功能,将部分需要在图形处理工具photoshop中呈现的效果完全用flash模拟展现如描边、立体阴影等效果,从而减少位图在flash中出现的几率。
5、整体制作过程中将80%以上的页面控制在300kb以下,从而保证即使在56Kbps的网络速传输速率的情况下每个文件的下载时间控制在约30秒左右,有效的降低学员等待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采取多媒体及互动式的培训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员对井控技术的关注程度和理解程度,增强员工学习的独立性、亲近感和责任感,内容贴近生产实际且形式新颖,促使员工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大,无需教师督促,很好地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培训课件全部采用配音和图画的多媒体形式,较好地满足了少数民族学员认识汉字少的困难,并且能有效地加深学员的记忆。
培训课件中,测试题型分为判断、选择和图示辨认,为识字少和不会电脑打字的学员提供上机学习的条件。
培训课件内容涉及面宽,而且贴近生产实际、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并有配音)、内容分类合理、结构严谨,程序设计科学,有利于员工进行系统的井控技术培训,使员工了解公司井控技术管理理念,掌握相关的管理和操作技能、方法,培育安全文化,对提高全员的井控技术意识和技能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混合学习模式;教育技术培训;职教师资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62―0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国家对教育进行了巨额的投资,但投资效益并不明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滞后是其原因之一。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职教师资教育技术素质不高已成为职业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1]为了快速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日益受到关注,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各种类别和级别的培训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看到了培训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培训的方法和模式问题。因此探索适合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方法或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纯考虑技术环境的设计和纯粹的技术应用已被证明不能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此背景下,旨在优化选择和组合各类技术要素、学习方式,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们将国内外在远程教育和培训领域兴起的混合学习原理运用到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去,探索了一条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之路。
一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现状是:大家已认识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培训工作也得到较广泛地开展,但是从教育技术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组织方式、培训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 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乃至培训部门的主管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教育技术培训的内涵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其中一个很典型的、有失偏颇的看法是,把教育技术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这种观点舍弃了教育技术培训的精髓,事实上,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是要提升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即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2]。我们将这种能力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它是教育技术培训的核心目标,也是衡量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2 培训内容组织不合理
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各模块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理论与技术分家,缺乏理论与技术融合的教育应用,涂改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本来面目,背离了教育技术的本质内涵。受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实际工作脱节、难于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技术操作。现有的培训中有些技术内容脱离教师实际需求,一味追求高深的技术,使得教师学习不顺利。实际上,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应走向实用化并和职业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相结合,和教师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3 培训模式和方法单一
创设一种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避免枯燥地讲授理论和技术应当是培训设计者在进行培训时应当考虑的问题。但是,目前多数培训主要是以教师面授为主,培训方法上主要是专家讲授和辅导,学员被动接受。这种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更没考虑到职业学校教师的群体特性,也忽视了他们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种讲授型的培训难以直接触及每个教师的内隐理论,无法将其转化为教育行为。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能长期、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4 培训受益面有限
教育技术培训的主流方式是在职教师短期培训,一般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高校,或聘请专家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由于此类培训方式要求受训教师“脱产”一段时间,需采用轮训的方式进行,轮训的周期较长,一般学校都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以期能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短期培训模式的受益面非常有限。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教育技术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为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近年来多次承担国家级、省级职教师资的培训任务,笔者参与了职教师资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改进,经过理论探究和培训实践,证实比较有效的培训模式是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强调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并以详实的教学案例为支撑的混合学习模式。
二 混合学习的内涵与优势
1 混合学习概述
混合学习的内涵是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3]Blended Learning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4]。混合学习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从学习工具、学习环境、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内容的制定、学习步调的制定等方面都是以学习者自身的条件决定的,既有共同接受讲解的要求,也有个别化学习的机会,可以说学生支持服务方面的多元化是其特色。实施Blended Learning的关键是如何有效结合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传统教室环境下的学习,即: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以适当的学习方式,组织适当的学习活动,达成最佳教学效果。
2 在培训中采用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
在培训中采用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培训受益面。采用混合学习模式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分配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这样既降低了培训成本,又增加了受训教师继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扩大了培训的受益面。(2)培训方式丰富。混合学习最基本的形式是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混合。在教学方式层面,混合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的混合,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学习者特征而定。在教学媒体层面,混合学习是指教学诸要素中构成教学系统的教学媒体及教学材料载体和传输介质上的混合使用,如录像带、Internet、传统书本等。(3)沟通交流便捷。混合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受训教师可以基于网络,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Blog等工具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4)培训效果反馈及时。多种交流互动,有力地促进了培训的效果。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当面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以基于网络查看学员的考核成绩,从指导教师的评价、学员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员在线学习的记录等多个方面来了解培训的效果。
三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过程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教师和学员的活动如图1所示。
培训中实施混合学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混合学习实施前的准备
(1) 分析教学需求,包括培训内容分析、学员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等。培训内容分析是教学需求分析的起点,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块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为: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意义与基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模式等。此外,教学要适应学生特点已经成为教育的共识,但是对于成人的培训,特别是教师职业特点的分析则一直被人所忽视,因此,认真分析学员特征也是必要的工作。德马克(Zemke)夫妇二人曾经概括地提出多达30条的“成人学习原则”[5]。作为成人,教师学习的动机较强、学习更加自主化,学习也更倾向于参与式和合作式,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另外,由于具有工作经验,学习时希望所学习内容与工作密切相关,且个体之间也有较大的差距。成人学习的这些特点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2) 课程体系设计。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可以从四个维度,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综合能力、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能力建构职教师资的技能结构,并将这四个维度的技能结构所涵盖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所涵盖的理论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3) 混合学习的环境设定。指导教师应根据学员特征、培训内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等。多媒体教室承担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是混合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多媒体教室完成如培训指导课、专家课堂、理论学习、技术操作学习等。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课程设置、管理、评价等工作的重点,是学员在线学习和与指导教师或其他学员交流的平台。网络平台中的学习环境应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在设计基于网络的培训环境时,无论是教材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培训者需要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精心选择媒体和内容呈现方式,建构协作式、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并且保持一种密切而宽松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成年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的、逻辑的、可接受的环境和方式方法中主动地学习。
2 混合学习的实施
(1) 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培训一开始的指导课,通过指导教师与学员面对面的交流与引导,使学员理解和掌握混合学习的要领与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处理。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为例,引导学员分析思考的问题主要包括:①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②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优势转为实效?③信息技术在目前整合教学中有那些不足,应如何避免?④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2) 引导学员选择适合自己的混合学习环境。指导教师依据培训内容的特点、学员学习风格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必须要在学习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走:案例学习――反思――亲身实践+同伴互助的道路。通过面授或网络课程的学习之后,受训教师很自然地会产生在他们任教的科目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针对这种心理,培训教师应当布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学员可在培训教师与同伴的互助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
(3) 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及时反馈行为结果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开展混合学习时,建立培训反馈机制,了解学员在混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例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块中,要求学员进行总结概括,形成文字材料,总结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常用模式等。
3 混合学习的评价分析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是为培训效果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评价,形成对受训学员的激励,对教学过程的调节以及对后续培训环节的支持,有着重要意义。培训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一方面起着激励学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诊断学员学习过程,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
(1) 培训课程及其效果的评价。对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考试和成果评定的方式。考试一般由培训机构统一组织,主要是针对必修内容;成果评定可以从受训教师案例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教师可布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让受训教师分析,设立一定的量规,评价案例分析的能力;成果评定还可以从受训教师的反思和整合教学实践中评价。
(2) 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用户统计功能,能记录学员在线学习时间、交流次数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对于常规的学习同样也可以实施过程性评价,但是会受到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 学员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不断反思的过程,通过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学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整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这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次深化和升华。当然,指导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和引导学员进行自我评价。
四 应把握好五大辩证关系
总结近年来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开展混合式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 讲授与探究的辩证关系:应把握好课堂讲授与网络协作探究活动的时间比例关系
课堂讲授是学员习惯的学习方式,学员对此已有充分的心理和技能准备,而且讲授在系统的知识掌握方面比较高效。相比课堂讲授,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主要是课外活动,需要占用较长的时间,加上任务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实际问题,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因此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恰当地处理好二者的时间比例关系。
2 课堂与网络的辩证关系:应注重课堂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协作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综合。学习活动既是学习的外部形式,也是心理机能发展的基础。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6]。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不仅包括课外的基于网络的PBL活动,还应包括课堂上的小型协作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应该是生动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内容与目的应该是课堂讲授知识的补充、拓展和创新应用。更应注意的一点是:活动之间的认知和情感目标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不是分离割裂开的。
3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要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为培训任务
培训课程不是以知识或软件操作技能为核心,应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案例教学”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培训平台”为保障、以“超越培训、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培训理念指导下,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
4 自主与协作的辩证关系:要重视学习者特征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影响
在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的初期进行课程设计时,没有对受训学员进行分析,而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培训教师也忽略了小组协作氛围的建立。结果学员相互之间抱怨比较多,协作学习效果也不理想。除了分组要考虑学习者特征,开展课堂和网络学习活动前也要从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考虑学生的准备水平。近期培训中,组织学员在课堂上或网上点评和反思小组活动,较为有效地培养了学员基本的自主和协作学习技能,从准备水平方面保证了学习的效果。
5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
建立完善评价标准不单是评价培训的绩效,更重要的是敦促引导被受训教师向培训目标进发。注重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多元化和层次性的评价,为学员创建电子学档,以记录、组织和管理平时的学习资料和最终成果;及时记录学员学习状态、学习资源及学习成果等,以便教师在评价时查阅,也可作为与学员交流的素材。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培训实践,立足当代教育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寓知识学习于活动中,寓评价于过程中”的理念,我们开发了支持学习者研究性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支持平台,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师生互动,让学员充分参与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恰当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有效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效果好。混合学习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学习对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纯国,习海旭.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9):81-84.
[2]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21.
[3] 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4]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1-6.
关键词:煤矿;安全培训;考核
近来年,煤矿企业事故发生的较为频繁,时常见各媒体对煤矿安全事故进行报道。煤矿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其属于高危行业,所以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在生产中最为关注的重点。目前在我国的各大煤矿企业,由于工作环境恶劣,风险性较高,所以许多煤矿企业的职工都跳槽,从而导致煤矿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在煤矿企业的前线作业中,多数都是外雇的人员,这些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安全意识,所以当前针对煤矿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提高煤矿企业人员的整个素质及生产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加强安全培训是适应当前安全生产新形势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对一些小煤矿进行取缔,对大中型煤矿进行改造,从而使煤矿企业的安全事故有所控制,但一些煤矿企业的安全事故还会时有发生,其安全生产的形势还很严竣。目前国家及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煤矿企业的监督检查,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煤矿企业的安全事故有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煤矿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充分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做到对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在工作中对自己严于要求,同时强化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从而使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性得以保证。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加强煤矿企业的安全技术培训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这对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保证煤矿企业得以长期、健康的发展。
2 明确安全技术培训的目的和要求
煤矿企业要想加强安全生产,则必须以加强安全培训为基础前提,只有不断的强化安全培训,才能使职工的安全技能有所提高,从而使其在作业中的安全得以保证。所以作为煤矿企业的职工,则需要按时参加企业举力的安全技术培训,并从培训中掌握各种应急事故处理及各种事故的预防和自救知识,这样不仅使其安全生产技能有所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在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能力。煤矿企业作为高危行业,所以其在井下作业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得经过安全技术培训后并合格后才能上岗,任何没有经过培训或是培训后不合格的人员都不允许上岗作业,这在国有相关法律及煤矿行业的安全规程中都有具体的规定。
3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煤矿企业的井下作业人员其年龄、文化层次、工作经验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给煤矿企业的安全技术培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所以在煤矿企业的安全技术培训教学时,则需要针对学员的特点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确保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得以保证。
安全技术培训的工种很多,如班组长培训、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培训、一般工种安全资格证培训、新工人岗前培训、成建制培训等等,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应根据他们不同的素质和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给新入矿的煤矿新工人讲课时,为使学员掌握瓦斯、煤尘爆炸发生的原因及危害、预防措施等,就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配合多媒体电化教学,通过播放事故案例,组织学员围绕案例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从中找出教训和总结经验,防止此类事故发生在自己身边,使学员对事故认识更直观、更深刻。
对于班组长培训以及其他特种作业人员安全资格证的培训,由于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从事井下工作多年,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职工进行现身说法,结合活生生的案例,自己教育自己。也可以让事故的当事人现身说法,既直观又有针对性,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震撼力,让学员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可以使学员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干标准活、干放心活”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项新技术和新设备在煤矿企业中进行应用,这就需要针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安装情况来进行相关安全技术培训内容的调整,要想使教学的效果明显,则需要教师要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从而对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得以全面的掌握,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也是保证安全技术培训质量的关键。
教师的知识面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做为安全技术培训的教师其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教材的内容,同时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基层进行了解,同时与同行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自身的文化素质得以不断的提高。这样在培训过程中,则能将教学内容得以不断的深化和丰富,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5 严把培训考核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考核不仅能够检验培训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把培训考核关。为了提高安全技术培训的质量,真实地反映职工的安全知识水平,改进和完善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制度。安全技术培训实行闭卷考试,单人单桌,考试人员必须按时携带有效证件和准考证,按考场对号入座,严禁冒名顶替。同时不得携带任何与考试有关的资料,关闭手机,开考30分钟后方可交卷,开考30分钟还没有进入考场者,取消考试资格。考试期间,不准左顾右盼,不准交头接耳,不准相互抄袭,更不准交换试卷。凡考试作弊者,一律以不及格论处。找人替考者,取消补考机会,重新培训,培训费用自理。考试决不能走过场,要克服培训上的形式主义,真正做到不合格的坚决不办证。一定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持证、不上岗”的原则,对于无证上岗的人员,追究其所在单位领导的责任。
6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长期以来不变的一个话题,这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所以必须充分的认识到煤矿安全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并对培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明确,从而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保证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强化教师的业务素质,使其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并在培训过程中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要求,把好考核关。只有搞好安全技术培训,才能确保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安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中小学教师 培训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新课标的出台,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有别于传统培训模式,互联网络的交互性、多样性、便捷性的特征优势,使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这些都是本文关注并期望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的具体应用相脱节,缺乏实效性。
一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的培训讲师只注重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操作、应用和一些简单的课本理论的讲解,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实际教学相融合,这就导致中小学教师在培训期间仅仅学到了一些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操作,但是不能把所学东西与实际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难以发挥其优势,最终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
这种培训忽视对受训教师信息技术创造性的培养,与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相差甚远,更不符合我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要求。在新世纪,中小学教师既要具备系统完善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信息技术创造性发挥的素质,这样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中,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培训方式比较单一,阻碍了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主动运用。
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采用的都是所有中小学教师集中在一起的统一集中式培训,这些中小学教师不论学校、年级、学科全都集中在一起受训。培训方式是统一采用“授课―演示―练习”的形式,这种简单、枯燥的培训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集中统一授课的培训班里,存在各学科的差异性,中小学教师只能学到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关于信息技术如何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的培训难以施展,教师学不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又很少,这种“填鸭式”的硬性教学,使受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差。
(三)学校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培训不重视,培训缺乏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很多中小学校都只是简单地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完善计算机硬件设施,而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不够重视,这样就出现了学校大量计算机闲置、计算机类课程无人授课的现象。实际上,很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都没有一套严谨、规范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教师只要完成培训课程就算结业,不会有什么考核,或者合格证书。学校方面,也只是要求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而对后期教学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没有一个系统考核。在不明确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的状态下,受训教师采取的是一种敷衍应付的态度,这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
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的策略思考
(一)注重培训内容与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学以致用。
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内容设计上要紧密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切实解决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建立成立“网络教研平台”,即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给教师提供更加充足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具体要求是:1.能为受训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注重对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件有机融合的基本理论,互联网课件的制作的基本操作等信息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2.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管理、知识应用、心得分享的平台,并为他们提供教研、学习、交流、答疑等功能的交流。3.将多媒体视频、图像、声音、动画等技术应用到课件设计中。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设计要尽量避免对受训老师进行重复、简单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要迎合老师的心理需求,引导老师如何将网络信息技术延伸到教学设计中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将信息技术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就是将多媒体视频、图像、声音、动画等技术应用于课件设计中,受训教师既能轻松接受和理解,又能够直接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所用。
(二)以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方式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
我国目前有很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但有些规模较小,这些培训中心都是闭塞性地培训、教学,彼此之间缺乏一定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信息量少,模式单一,这些都是制约培训结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大型或者是小型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心,都应该组建一个Moodle平台。一方面,加强各培训中心之间的学习、培训、教学设计的交流和分享。各培训中心可以实地互访、学习,最直接的就是搭建一个教师网络交流共享平台,每位受训老师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学习、探讨、分享。培训讲师可以将自己的培训课程、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和讲课视频放在平台空间里以供受训老师查阅;专家和学员能够在平台上进行双向的交流和沟通,专家在线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员在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学员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课件和培训期间的心得体会,等等。另一方面,该平台通过添加网页、文件或书签等方式设计培训模块。受训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调整学习顺序,也可以通过一些相应内容的站点链接不断拓展学习资源,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学习视角。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量化评价,保障培训的有效性。
为了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结果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保证,就需要有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价考核制度和标准,其目的就是将培训纳入一个规范化的制度保障,同时是对教师努力学习的一个认可。1.培训机构成立培训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管理、监督、考核等相关事宜。强化管理是保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性的重要基础,也是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各培训机构要成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管理和后期考核。2.丰富培训评价方式,保证培训的实际成效。比如对于教师的参与性评价方面,可以借助Moodle平台的功能,根据教师访问该平台的次数、停留时间的长短、发帖和跟帖数量等情况,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甚至可以对一些“灌水”和“潜水”的教师及时发出警告提醒。3.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量化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很多信息技术培训中心都没有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量化评价体系,往往都是只追求过程,而不注重实效,受训教师也普遍存在一种敷衍应付的态度,这就使得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只有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量化评价体,才能保证培训效果的有效性,避免培训工作的表面化和程序化,使信息技术培训真正服务于教学。
三、结语
在今天,教育只有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正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进而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培训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正在扩充人们各方面的信息功能,而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将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教学媒体的出现,势必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必须不断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从2003年起,我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全校教师都会进行文字的编辑与处理,大多数教师会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自己需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2010年10月全校教师参加了新课改网络研修,2015年初全校教师又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研修,学校也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并保证了三网的畅通,为教师的线上线下培训奠定了基础。
笔者现就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广泛运用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熟练地操作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多媒体电教设备。若要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技能,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认识,使教师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方面要使他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学习观、师生观等,认识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应用水平。因此,培训的第一课就应该让教师明白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什么?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在于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从知识传递者到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控制者、传递者,不再仅仅是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的组织者,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只有渗透了这种理念才能使教师的主动性在信息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发挥出来,使培训效果好起来。
二、完善现代教育设施,创设学习环境
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更新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近年来,我校经多方筹资大量投入资金建设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建成计算机加白板多媒体教室19个,一体机多媒体教室43个,并实现了班班通,加速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进程,同时保证三网的畅通,使网络共享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这样也可以促进教师自学。
三、在培训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要着眼于普遍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让他们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达到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进行教学的目的。
其次,在教师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上,逐步分科细化,让教师掌握使用一些适用于本学科的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的技能。现在可以用来制作教学课件的软件很多,由于学科的不同,所采用的软件也有所不同。对于文科的教师,他们的课件主要侧重于如何利用一些辅助的图片、声音、影片、音乐,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知识,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对他们主要进行幻灯片的制作,文字处理软件,声音、音乐编辑软件的培训。对于理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内容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如何让这些抽象的、不具体的概念灵活、生动起来,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接受、掌握这些知识,是培训的重点。因此,对他们主要进行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ScienceWord等软件的培训。
再次,随着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加快,如白板、一体机的购置,在以上基础之上再对教师分批分次进行,白板、一体机的操作技能培训。因此,要想让信息化教学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对教师们分批分次、循序渐进地培训,使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才是最好的策略。
四、培养骨干,以点带面
针对教师计算机和其他电教设备实际操作水平的差异,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高水平培训。青年教师接受能力强,对计算机和新设备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许多青年教师很快便学会了培训内容,在之后的培训和日常教学中,由青年教师进行辅导,老教师碰到问题也可以向不同人请教,以此来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培训中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集中授课培训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主要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屏幕广播功能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教学。其他电教设备使用培训则由专职教师分批分次培训学习,教师通过观看直观的演示操作,能够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六、培训后期公布培训内容和课时,由教师自己选择学习内容
由于教师的年龄和学历差异,以及工作调动等原因,到培训后期教师中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1.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如Windwos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
2.计算机专职教师开展对上述教学内容的分期培训;
3.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课时。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自由选择课程内容,并累计完成一定的课时量。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内容学习,在学习中不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七、建立激励制度,调动学习积极性
为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在平时大力提倡、鼓励教师多利用课件上课,在教师间开展电教设备应用情况比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县各级信息技术相关比赛,建立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奖励机制,而且与学校的学期综合评优、个人先进等挂钩。培训一期结束,学校组织考试,对所学知识进行测试,对不合格教师要求重新学习,以达到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的提升。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个专业,而且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教师专业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对学生的培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实现了教师由传统型向新型的转变,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体育教师;多媒体技术;培训;绩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加强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体育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直接实施者,他们对设备的功能了解多少和操作的熟练程度,决定了多媒体设备发挥效能的高低,他们对课件制作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理解决定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实施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学校实行多媒体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体制和机制的缺失。目前中小学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有关多媒体教学培训活动,但培训效益普遍较低,从根本上说这还是缺乏相关体制和机制的原因。有些中小学的培训主管部门对多媒体教学能力培训本身的重要性存在认识误区,对培训工作中管理不到位,执行培训要求不够严格, 对培训重视不够,并缺乏相应的培训保障制度,多数学校没有制定长期培训规划、培训经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等制度保障体系,导致了体育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培训不规范的现状,因此这些培训多数是较为短期的、局部的和零散的,效果不明显,更不要说实现较高的培训效果。
2.培训的设计和实施存在欠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培训本身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和按系统进行的,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但目前的大多数培训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导致培训的效率较低:如培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开展,导致培训本身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训模式的单一性和培训方式的僵化性,严重抹杀了教师参与培训的主体作用;培训内容由于脱离了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培训过程无人监督,难以保证培训的整体质量。
3.培训模式与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普遍存在重视接受学习,忽视体育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有些地方把培训简单地理解为全体教师的统一授课和集中培训,培训的组织部门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类培训设计,而是全都教师集中在一起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涉及到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具体课程教学时,这种培训方式显然是失效的,导致部分教师失去学习兴趣,培训效果不佳。
二、提高体育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培训绩效的措施
1.更新培训理念。培训的目的是将培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现实中解决问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根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可由体育教师向学校反映当前自己最愿意学习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方法和遇到的相关疑难问题,由学校统一整理这些意见,在适宜的时候根据这些问题作为培训内容,及时安排培训,满足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培训的个性化需求。
2.注重过程控制。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必须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培训的质量管理,不仅要通过强化培训评估和考核这两个环节来实现,更重要的是以科学规范的培训流程为前提的过程控制和监督,不能单纯依靠培训考核一个环节来保证培训工作的整体效果和综合质量。 因为,培训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应该得到保证培训活动的整体质量才能有保障。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组织者一发现有教师不满意或要求完善的地方,一定要积极采纳,明确受训教师是培训所服务的唯一对象,根据他们的要求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措施,尽量保证每个培训环节都能发挥最大作用,从而提高培训整体效果。
3. 完善培训规划。中小学应制定体育教师多媒体教学培训规划,其要素应该包括:①培训目的,主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培训的问题。②培训目标,主要解决培训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问题,是在培训目的基础上确定的。③培训需求,通过对规划期内的培训需求进行前瞻预测,找出多媒体技术未来发展的要求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现状之间的差距加以概括表述。④培训项目,即为培训规划的目的、目标所要实施的具体的培训任务。主要有培训的名称、目标、对象、人数、内容、时间、方式方法和师资等。⑤培训费用,主要是对培训的整体费用进行估算。⑥保障措施,是为实现规划的任务目标的必要前提,主要包括组织保障、体制保障、经费保障、硬件保障、制度保障、激励约束机制、基础建设等。⑦培训规划的实施意见、措施,这是对培训规划如何实施提出的明确要求。
4.健全培训制度。中小学体育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培训制度的建立是一个系统的制度组合,包括在培训、激励、评价和使用方面都应该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体现制度与政策效度和作用,有利推行并实施中小学多媒体技术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联系的管理机制,从而促进多媒体教学能力培训的积极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各类培训,分别就受训层次、职位需要、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等具体指标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金果”品牌加快果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深入现地,务实培训,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以苹果幼园早果早丰综合技术培训为主题,以提升幼园整体管理水平为目的,广泛开展果产业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果农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促使果产业快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二、内容目标
以苹果幼园早果早丰综合技术为主题,全年开展四大集中培训战役,即:集中开展以苹果幼园冬季修剪为主题的冬季幼园管理技术培训战役、以配方施肥为主题的春季幼园管理技术培训战役、以科学间作为主题的夏季幼园技术培训活动战役、以拉枝整形为主题的秋季幼园管理技术培训战役。同时在重点县(区)开展培训提升活动,集中开展以提质增效,绿色果品生产,贮藏营销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全市全年完成培训任务500期(次),培训果农11万人(次),逐步实现户有果树明白人的培训目标,整体提高全市果农的综合素质。
三、方式方法
培训活动要紧紧围绕果品优势产业发展,坚持理论讲授与现场操作结合、专家培训与学习交流结合、普及培训与提高培训结合的方法和专家培训领导、市上培训骨干、县(区)培训果农的方式,分级负责,分层培训,梯次推进,有序开展。一是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对县(区)、乡镇分管领导、市县(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提高培训,并适时组织县(区)、乡镇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果园大户,赴外考察学习外地果业建设模式和果园管理先进技术,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二是市上成立专家组,根据各县(区)果产业发展实际和果农普遍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精心编印教材,集中开展4次轮训活动,对县(区)林业局、乡镇技术干部和业务骨干全面进行系统强化培训,做到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提高培训的质量与效果。三是县(区)、乡镇组织技术力量,下乡入村,选择一批典型示范果园作为培训基地,采取专业人员讲授、操作和引导,专业户传授经验、现身说法和现场示范等方法,对广大果农进行普及培训,激发果农管理果园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与果园管理相结合,一手抓人员培训,一手抓果园管理,着力推进果园管理扎实有效开展。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抓好幼园质量管理年培训活动,是推动果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也是今年全市果产业开发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幼园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已占到果园总面积的60%以上,并且普遍存在着群众对幼园管理不重视、不投入和不懂技术、不会管理的严重问题。对此,各县(区)务必要正视这一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充分认识幼园综合管理技术培训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特别是林业主管部门要以对事业负责、对果农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明确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组织专业技术干部,逐乡逐村开展扎扎实实地培训活动,切实把培训活动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2、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市果办要从自身业务出发,按照培训计划要求,制定苹果幼园管理技术规程,精心准备培训教材,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全力抓好培训工作,真正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市果业咨询服务专家组成员,要按照市局统筹安排,统一调度,分工培训,密切配合。各县(区)要按照市上下达的年初培训任务,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细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培训任务的全面完成。各县(区)林业局要针对幼园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好培训范围和参训人员,选择好培训场所和实践基地,确保培训活动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要广泛动员果农积极参加培训,特别是重点乡村要确保家家户户都要有人参加培训,为实现户有果树明白人的培训目标奠定基础。
3、强化管理,严格考核。各县(区)和县(区)林业局要把开展幼园质量管理年培训活动与果产业开发建设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推进,通过培训抓好果园管理,通过落实管理措施检查培训效果,把培训业绩体现在幼园标准化管理上。要创新培训的思路和模式,建立果农技术培训工作档案,相对固定每次参加培训的人员,经过培训考核,评定农民技术员职称,核发培训合格证,实行持证上岗,尝试统一调配和有偿服务。市上把培训活动列入全年果产业开发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对组织不力,培训不扎实,成效不显著,幼园管理起色不大的县(区)、乡镇将通报批评。
五、近期培训安排。
近期全市开展以苹果幼园冬季修剪为主题的冬春季果园管理技术集中培训活动。具体安排是:
1、培训时间:年元月8日至2月8日,每县(区)一周,全市为期一个月。
2、培训人员:由市果办专业技术人员和市果业专家技术咨询服务组专家,共同组成培训专家团,分两组深入县(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果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