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循环经济范文

城市循环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循环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循环经济

第1篇:城市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

一、城市水循环提出的重要性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具体到一个地区,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供给方面,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北京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区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北京多年平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蒸发约60亿立方米,形成总量约为37.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亿立方米,二者合计53.5亿立方米。实际上,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仅约为14亿立方米,加上25.6亿立方米地下水,共计约40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40亿立方米供给,34.5亿立方米需求,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人口扩张,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情况就很危急。

(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第2篇:城市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珠三角;循环经济;主成份分析;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089-02

如何来评判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效果呢?本文引入了循环经济发展度来定量评判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和效果,他是由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指标构成的综合指标。

1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构建

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完备性原则: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各个方面,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应该尽可能将那些重要影响因素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指标体系应该全面涵盖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

可操作性和数据可获取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是简易性和复杂性的统一,纳入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该概念明确,内容清晰,能够实际计量和测算,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要考虑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能性,对于那些确实很难获取的指标,本文暂不作考虑。

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指标选取和设计应该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生态理论以及经济发展等理论为选择依据的,同时应该具备较强的针对性,考虑指标因素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保证选取的指标具有可行性和代表性。

1.2 评价区域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评价区域是珠三角地区,是由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佛山市、中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九个城市组成的区域,就是人们概念中的小珠三角。由于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受改革开发初期国家经济政策的倾斜,珠三角地区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最早开始探索循环经济的地区之一。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在全国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是他们的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呢?本文将以2005年为评价基准年,对该区域的经济进行定量评价,评判其循环经济发展度。

依据上述原则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建构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子系统以及37个指标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2 评价过程

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原始数据间存在由量纲和数量级的不同,这就需要统一量纲和缩小数量级。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根据本文的需要,采用正规化方法来标准化原始数据,可以将数值标准化到0-1之间,其公式为

Xij '=( Xij-Xminj) /(Xmaxj -Xminj )

2.2 主成份分析

为满足指标完备性和全面性原则,在选取指标时往往将涵盖了所有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但是本文的评价方法是层次分析法,要求指标不宜过多,否则运算会很复杂。为简化运算,我们希望用比较少的指标来较全面的发展发展情况,因此需要选取那些和较多指标存在相关关系的指标作为主成份指标。

我们选用如下方法筛选主成份指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出各子系统内部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分别计算这些指标的平均相关系数,并求出总体平均相关系数;选出相关系数有一半(含一半)以上大于总体平均系数的指标。

2.3 指标独立性分析

独立性分析也是为了缩减指标,简化运算。描述循环经济的某些统计指标之间往往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我们称这些指标为重复性指标(定义相关系数大于0.9的为重复性指标)。所以在这里按照高层次指标和综合性指标优先保留的原则把具有高度相关指标的指标合并,筛选过程如下:利用SPSS软件分别计算出各子系统内部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合并重复性指标;计算子系统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合并高度相关性的指标。

最后将通过主成份分析选出的指标和通过独立性分析选出的指标合并,得出的即为最终评价指标体系。这样的指标既包含丰富的信息,而且无论是子系统内部的指标还是子系统之间的指标都是独立的。指标体系见表2

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简称AHP法,是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是基于系统论中的一个重要原理-系统的层次性而建立的。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明性和实用性,应用很广泛。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把要研究的问题看作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分出各因素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客观判断,并就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然后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根据得出的权重值进而计算出循环经济发展度(R)。其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明确问题并构造层次分析图,本文按照各指标间的制约关系划分为目标层(A)、因子层(B)和指标层(C);构造判断矩阵,邀请专家打分,填写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即根据专家填写的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元素而言,本层次与其有关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重Wi和Wj(Wi为各因子层权重,Wj为指标层的权重)。但是在排序中,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此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层次总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总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相对于最上层的相对权重,用Wij(Wij=Wi*Wj)表示,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也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见下表2。

2.5 评价结果

然后运用公式R=∑(Xij 'Wij) (i=1,2,…,n)计算各个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度综合指数。式中,Ri表示第i个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度综合指数,Wj表示第j个指标相对目标层的权重。结果见表3。

3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1)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最高的是深圳,其次是珠海。从表4可以看出,这两个城市环境指数对循环经济的贡献比较大(深圳80.60,珠海67.03).这是因为他们是中国的南部沿海的两个经济特区,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享有诸多优惠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工业类型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份额大,是国家重要的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生产基地,受污染比较少。另外,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实施也很到位也是他们循环经济指数高的重要原因。

(2)广州市和东莞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珠三角的领先地位,但是其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不高,主要是因为环境指数的贡献率低,资源回收利用率不高。例如,广州市工业废水达标率93.7%,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仅4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1%,深圳市分别达到了96.8%,56.5%和98.36%。

(3)中山、佛山处于珠三角核心地带,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大,人们生活水平高,故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贡献指数相对均衡,综合指数高。而惠州和肇庆处于珠三角的边缘区,经济对循环经济发展度的贡献有限,但是环境贡献度高,故综合指数也相对高。

4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用绿色GDP来核算国民经济。绿色GDP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资源量的减少、环境资源质量的退化和因环境恶化而进行补偿等3种因素引起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值,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历史经验证明,单纯以GDP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企业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以GDP数字的增长来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也是有失偏颇的。

(2)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先领域。我国已经步入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时代, 选择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先可以

事半功倍。循环经济坚持的是3R原则,所以首先应该在资源的开采、生产、废弃等社会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次,在城市建设中,应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应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有关城市应注意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相结合。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减轻富营养化。

5 结论

本文对循环经济的评价是以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采用的方法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方面主观性太强,客观性不足,这是今后评价循环经济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2]吴未,黄贤金,林炳耀.什么是循环经济[J].经济理论问题,2005,(4).

第3篇:城市循环经济范文

一、资源型城市和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1.资源型城市理论概述。

1.1资源型城市概念。资源型城市是一个人们广为热议的名词,资源型城市也被人们称之为资源城市或者资源性城市。在学术界来讲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具体衡量标准并不完全统一,在各种不同的衡量标准或者原则中,发生学原则和功能学原则是我们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属于资源型城市的主要评定原则。发生学原则要求考察一个城市是否属于资源型城市,不仅仅要看这个城市的现在,同样要考虑这个城市的过去,从发生学原则的角度来看,资源型城市一定是因为自然资源被广泛开采而获得发展的城市。而功能学原则关注于城市所承担的资源输出功能,即资源性产业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最为根本的驱动力。简单来讲资源型城市之所以具备资源性,根本性原因在于资源开采或者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在该城市产业中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托于资源产业。除了发生学原则和功能学原则以外,一些学术研究中根据资源型城市最初形成时有无城市将其划分为无依托资源型城市和有依托资源型城市,如大庆、东营等城市就属于无依托资源型城市,这类资源型城市是先期开展了资源开发利用后期才逐步建立了城市。而淄博、阜新等则属于有依托资源型城市,这类资源型城市属于先期已经有了城市,后期因为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使城市具备了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具有了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因此被定位为资源型城市。目前来看,在我国的城市当中,资源型城市已经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2资源型城市基本分类原则和具体分布。

1.2.1资源型城市基本分类原则。其一是根据资源种类进行分类,城市中不同的资源种类,使城市被称为石油城市、煤炭城市、森林城市、有色矿产城市,而这些城市都属于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当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所占比重最高,占到了资源型城市总量的一半,为63座。其二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进行分类,目前主要划分为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和县级市资源型城市。其三是根据城市规模进行分类,具体划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1.2.2我国资源型城市具体分布。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型城市众多、其分布也较为广泛,在我国的所有城市当中,资源型城市已经能够占到城市总量的近两成,资源型城市数量已经达到了118个,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随着资源型城市衡量标准的放宽,未来被定位为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将有可能达到200余个。

2.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2.1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是指在物质再生使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来发展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资源有效使用、资源合理回收、资源循环再利用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生产的基本特征在于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们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合理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去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降低单位生产排放量,达到低排放、零排放标准,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侧重点和具体标准,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可持续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原则。

2.2.1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是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投入,并能够切实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减量化原则体现在具体经济活动中就是要提倡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投入。

2.2.2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升资源的再利用效率,避免使用过多的一次性产品,使资源的价值被一次以上开发利用,尽可能使资源价值最大化。

2.2.3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被初次利用后,能够重新被变为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而使资源的可利用性被明显提高。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资源枯竭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先后于2008年、2009年、2012年分3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确定标准为经测算剩余资源可利用量少于30%,可开采的年限低于15年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因其固有资源被大量开采,城市发展逐渐失去资源这一基础,尤其在一些城市当中,破坏性开采、违规开采等行为屡禁不止,在降低了资源开采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这些城市失去了发展活力,逐渐从资源输出型城市转变为资源输入型城市。现有研究表明,一些被探明能够开采30年的煤矿,往往只需要10余年就被开采一空,不科学、不严谨的作业方式势必将严重影响城市的未来。从现状中,我们能够清楚看到城市发展源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的衰落同样源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经济、轻环境,过分重视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轻视地方经济发展质量的思路,从根本上是造成资源枯竭的重要因素之一。

1.各类资源出现枯竭现象。

虽然我国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我国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相对落后,高能耗重污染的问题依然突出,在一些地方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常见。随着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储备呈现逐渐减少的态势,一部分靠资源带动城市发展的城市,因为资源的减少而陷入发展困境,城市地位下降,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云南省个旧是著名的锡产地,但因持续的开采,其有色金属储量已经出现大幅的下降,地表的砂矿及浅部易采资源出现枯竭现象。个旧本地的冶炼企业已经难以获得来自本地的资源,需要外来资源保障日常生产,目前个旧冶炼企业消耗资源的85%以上来自其他地区.缺乏本地资源,使个旧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发展空间被限制,进而直接导致个旧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2008年个旧已经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之一。同样我国东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重问题。目前辽宁大部分煤炭矿区都属于萎缩矿区,煤炭产能持续逐年下降,同样,黑龙江大庆油田虽然探明石油储量居于全国第一,但随着大量开采,大庆油田的可开采量逐渐下降,其开采成本却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需要量与日俱增,2007年全年煤产量为25亿吨,到2012年六年时间煤产量达到近37亿吨,总产量增长了50%,由此可以看出资源的过度消耗,尤其是煤炭和石油这类不可再生资源使用和开发数量的持续增加,使有限资源被快速消耗,不可否认,由资源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急待调整和转变。

2.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程度较低。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当中资源型产业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一些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较突出的发展成绩,但因资源型城市产业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带动城市发展,靠山吃山、有矿吃矿的产业模式使得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模式创新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中城市化程度偏低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一些资源枯竭的资源型城市因无法持续对城市建设、公共服务投入资金,使得城市建设质量较低,公共服务难以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目前来看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在城市金属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从城市长远发展的入手,去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建立并完善城市综合体系,在资源型城市中重一二产业、轻第三产业的现象较为普遍,城市内部结构不合理就直接导致城市化发展受影响,城市化程度低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三、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相关建议

1.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

想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循环发展,那么就要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思想转变了,那么地区的经济发展思路就能有保障。从政府的角度要全面建立并健全推进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强化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节能减排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扶持力度,通过资金补贴、补助、贴息贷款等形式予以财政支持,使政府对投资的引导作用直接体现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在城市建设方面,政府要将财政资金更多的投入到城市环境建设中,促进一批节能环保项目的发展,使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为达到节能减排条件的项目提供更为优惠的金融服务,促进这类项目的开工建设。政府要通过调研、调查,掌握城市发展现状,进而拿出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措施,实现资源性产业的升级改造,对能够实现节能环保改造的企业实施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对于暂时无法实现产业升级且对生态破坏较大的企业实施限制生产,强制企业予以改造升级,对确实无法实现节能减排升级改造的企业,采取合并、清退的方式,实现企业退出。为了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循环发展,加快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政府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第三产业当中,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在第一、二产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城市第三产业升级发展,使城市增加新的发展活力,改变单一产业结构,实现多产业协调发展。

2.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工业企业之间能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产业链,使工业原料与工业生产废弃物之间可以实现不断消耗和再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要想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模式是根本之道。以贵州开阳为例,该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磷矿产业升级,该市在磷矿区实现了企业内部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同样减排的目的也得以实现,万元产值水消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万元产值能耗得到明显下降。同样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安徽省铜陵市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变废为宝的效果在这里得到实现,从饲养场的鸡鸭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到沼气工程生物发酵,实现了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即生产出无害有机肥料,同样生产出的沼气还可以用于饲养场孵化室等场地的加热,这一套生态循环生产模式降低了能源消耗,实现了高效生产。同样在铜陵市还实现了产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2007年起,铜陵市就开始了工业冷凝水循环使用的尝试,通过政府的统一调配,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热水被有偿提供给服务业中的宾馆、浴室,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同时也将一部分不达标的燃煤锅炉淘汰,促进了城市环保事业发展。实践表明,传统资源型城市要想沿着循环经济的道路发展,需要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量,实现城市产业转型,真正达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有机协调。

3.加快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

第4篇:城市循环经济范文

3.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循环使用

此建议遵循的是循环经济中的再循环原则,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使土地资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得以多用途使用,也就是使其可以循环使用。在土地进行下一用途的使用时,要查看土地的质量问题,根据土地质量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地用途,比如耕地在质量达不到种植标准要求后,可用作质量要求相对比较低的建设用地。从根本上讲,土地的可循环利用的前提就是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所以城市应该将商业区,居民居住区与工业区,还有农业区的用地结构合理安排好。

4结束语

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土地管理遵循三个重要原则,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节省了用地成本的增加,还保护了环境,相关人员要遵循三个原则,对城市土地使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使城市土地使用合理、有效。

第5篇:城市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一一产品一消费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一产品~消费一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卒叶I足清洁生产。总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娌沦是从2003年起才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慨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巾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问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服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巾,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问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予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1.2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社会一自然一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大条件:第~,生态保护战略。就是把整个生态城市建立成为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第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包括污染净化处理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作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齐全的区域生态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可恢复的生态系统。第四,文化历史的保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第五,将自然融入城市在发展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巾,优化投入产出的生产系统,布置合理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会因为城市发展而破坏环境。

1.3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人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来估量生态城市的系统,即包含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肖费等各方面的设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减少进入生产和肖费体系的物质消耗量}其次,通过精良的售后服务等手段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为或自然净化的手段来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经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可以将工业废料或半成品用于农业,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种养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从而将工业、农业、消费连接成为大的循环圈。

2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2.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2.1.1发展生态农业。耍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1.2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

2.1.3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以红色旅游闻名于世的南昌,不仅制定了南昌一吉安一井冈山线、赣州一瑞金一于都~会昌一长汀一上杭一古田线、井冈山一永新一茶陵一株洲线和黄山一婺源一上饶一弋阳一武夷山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而且在泰井等高速公路种植了四季常绿的易活植物,树立了一系列井冈山斗争题材的雕塑,让游客们感受到“历史红、山林好”的特色,是典型的文化生态之路。

2.1.4 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2002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未来5年内,中国将建30家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计划到2015年,建~_3oo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l亿吨。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城市的供电不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作为被国家授予的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贵阳市分批启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类254个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可见,未来的产业结构将是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为主体的大循环体系

第6篇:城市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经济增长 生态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杜邦公司提出的“3R” 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该思路改变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将其改进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量,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简而言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实践是从2003年开始推动的。

一、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中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于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由于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大条件:第一,生态保护战略。就是把整个生态城市建立成为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第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包括污染净化处理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作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齐全的区域生态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可恢复的生态系统。第四,文化历史的保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人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来估量生态城市的系统,即包含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消费等各方面的设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体系的物质消耗量;其次,通过精良的售后服务等手段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为或自然净化的手段来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经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可以将工业废料或半成品用于农业,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种养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从而将工业、农业、消费连接成为大的循环圈。

二、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议

环境优美、宜人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标志,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带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鼓励个人、企业和城市建设者们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应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对个人,应赋予原先“谁污染,谁付费”条例新的内容,提高个人污染的罚款力度;对企业作到优惠政策引导,从价格、税收、资金、水电等方面优惠那些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深度,鼓励节约用水,为此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涉及到筹建污水处理厂以及铺设相应的管网项目,应尽量参考国际惯例将厂、网分开,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部进入市场,而污水管网投资则仍主要由政府承担。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中的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0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进入21世纪后,购房和装修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之一。生态住宅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也随着房地产热和经济发展渐入人心。生态住宅应符合以下三大主题的住宅,即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的相协调与融合,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居住环境。作为生态住宅的主要着眼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系统化、生态化、经济化和人性化,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

据统计,美国20世纪90年代,用于环保投资额就占工业总产值的12%;英国电力公司计划耗用70亿美元的防治费用以达到欧共体SO2排放指标;我国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必然是各大中型企业考虑的问题,所以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增加补充考虑绿色资产、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绿色利润等诸多问题,特别在编制会计报表中,应重点突出绿色会计的核算资料,充分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在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企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所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罚款等情况。

三、结论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人类利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保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前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2]程胜高周妍汪平:创建新型生态城市的探索――以黄石市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年9月

第7篇:城市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集约型经济、经济发展 、生态建设

一、循环经济理论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是在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到了90年代初,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理论联系起来,发展并拓宽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此后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便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

所谓循环经济,也称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逐步实现以最小的代价、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污染排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以及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1]。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它通过将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资源的短缺、枯竭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表1)

资料来源: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1)从经济发展战略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今天,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我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本身是一种集约型经济,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环境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是一种追求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第8篇:城市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西北;非资源型中等城市;天水;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张小军,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教研室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甘肃天水741020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083-04

发展循环经济是西北非资源型中等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下面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简要分析西北非资源型中等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优势与制约因素

甘肃省天水市作为西北内陆非资源型中等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既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又有一定的制约因素,因而,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压力与动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经济优势

一是相对区位优势。天水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和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的中点,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辐射力、带动力,区位优势明显。二是加工工业优势。天水市已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三大行业为主导,门类较多、技术装备较好、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三是旅游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景区景点数量繁多、布局集中、文化品位较高,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四是农林产业优势。天水是西北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五是劳动力优势。天水市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城乡剩余劳动力多,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开展劳务输出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因素

一是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尖锐。环境容量和经济容量都已严重超载,全市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经济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水资源贫乏,水土资源不平衡。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2/5。水资源量与人口、耕地的区域分布极不适应。三是农村面大,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农业仍以种养业为主,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基础脆弱。四是区域工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属于资源、新产品在外,生产加工在内,不能建立较完善的生产链,下游产品比重大,行业门类较多,但规模小而分散;区域工业关联度差。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讯、环保、给排水等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化水平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弱。六是金属矿产资源和能源矿产资源贫乏。储量很少,品种单一,不产煤等能源矿产资源,导致大量依赖省内外的供应,制约经济发展。

二、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概述

循环经济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人地和谐、共同发展的发展观。作为西北非资源型中等城市,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参考借鉴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市情,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上全盘考虑,从总体对策和具体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体对策是指贯穿于循环经济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发展方式中的需要共同遵循和体现的对策;具体对策是指分别体现在循环经济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发展方面的对策,它们涉及到企业、行业、区域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总体对策和具体对策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对策体系,对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较为全面的对策分析。逐步建立促进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计划体系、产业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激励机制体系和创新制度体系;大力发展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行业促进、区域发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三、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对策分析

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对策可划分为以下六大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总体对策体系。

一是规划计划体系。编制和实施计划规划对实现城市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突出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是产业支持体系。产业政策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更是政府规范和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政府应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三是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的支撑。政府应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发展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技术,建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技术产权激励制度,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

四是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政府应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合本市客观实际的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五是激励机制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通过实行投资倾斜、利用价格杠杆和完善财税优惠等综合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调动各行各业各类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六是创新制度体系。制度创新体系是循环经济模式、机制实现的保障。应建立完善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绿色优先准入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绿色产品标识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绿色押金税费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循环经济考核奖励制度。

四、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对策分析

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对策分析宜从三个大层面、四个小层面着手。三个大层面即宏观(社会)、中观(产业、区域)、微观(企业)层面;四个小层面即对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层面,而且产业和区域两个小层面的对策应属于大中观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四个小层面是对三个大层面

发展对策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它们共同构成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对策,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行业促进、区域发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这也符合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一是着力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三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一)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企业循环经济是单个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它以企业个体为行为载体呈点状展开。企业循环经济是区域以至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细胞。杜邦化学公司是世界公认的实行单个企业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企业循环经济是“小尺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天水市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企业较多,其加工制造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潜力。应树立绿色发展观和绿色经营管理观,强化决策的“绿色”意识,制定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绿色市场战略、绿色产品战略、绿色生产战略、绿色营销战略、绿色文化战略,树立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

(二)产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产业循环经济和区域循环经济可看作中尺度循环经济。由于产业之间存在着物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联系,因此,发展产业循环经济,一是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促进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二是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力度。日本围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即环保产业取得了较高的收益。天水市应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个不同的维度去建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1,工业循环经济对策

(1)构建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的一个区域系统。天水市装备制造业是甘肃省“十一五”期间做大做强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主要由机械行业、电器行业和电子行业构成,但目前生产集中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可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装备制造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生态工业园区。

(2)构建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工业园区。天水市果品和蔬菜产量大、品质优,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可探索农产品原料―加工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新产品的循环经济链条,构建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工业园区。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天水市生态工业园区应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IS014000国家示范区。

2,农业循环经济对策

(1)发展多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天水市应多层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是农产品生产层次―清洁生产;二是产业内部层次―物能交换;三是产业间层次―废弃物资源化;四是农产品消费过程层次―物质能量循环;五是社会循环过程―农业生态产业链网。

(2)大力发展沼气产业。天水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资源丰富,人口超载,土地压力很大,宜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小流域生态经济。天水市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初步形成了“畜禽养殖一粪便一沼气(粪便生化物)一有机肥一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循环链;形成了“五配套”(沼气+改厕+畜禽圈+水窖+果园),“四位一体”(沼气池+日光温室+改圈+改厕)等模式,应大力推广,探索更多的沼气产业发展模式。

(3)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主要包括:立体种养技术、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秸杆综合利用)、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和种植业清洁生产技术等。并探索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

3,服务业循环经济对策

服务业循环经济是城市循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将有力地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的有效运行。实际上,循环经济的各个产业都需要服务业循环经济来连接和维系。

(1)发展绿色服务业。天水市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能源、水资源等消耗量较大,污染较重。应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以宾馆、餐饮业、信息业、商贸业和旅游业等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绿色服务业。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天水市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量较优,自然风光优美,俗称“陇上小江南”,应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使其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3)积极创建IS014000国家示范风景区。为促进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创建IS014000国家示范区,导入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使景区的环境保护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三)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区域循环经济是在企业、园区、产业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区域内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实施的循环经济,是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天水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是国际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天水市只有清水县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二是创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建设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延续与提升,是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载体。三是大力建设生态型城镇。生态型城镇建设需要搞好: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和景观设计。四是建设生态村落。村落基本上是依附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因此生态村落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维系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五是建设绿色社区。社区是建设和发展循环型城市的重要实践平台,既要建设硬件设施,又要建设软件设施。

(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社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循环经济。即通过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就是要建立起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发展模式是宜居城市的理想类型,这恰好与天水市建设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的目标不谋而合。天水市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应包括发展两种产业、发展两种循环经济和发展一种文化。

1,发展两种产业(静脉产业和环保产业)

静脉产业主要包括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销售四种,是未来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2005年,天水市固体废物产生总量37.62万吨,目前形成了多种类、多层次的资源回收科用网络体系。发展静脉产业,应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培育市场,政府采购;加大投资,技术支持;政策扶持,全民参与。发展环保产业是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天水市的环保产业刚刚起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应纳入计划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科技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考核激励,加大宣传力度。

2,发展两种循环经济(能源循环经济和水循环经济)

天水市的能源资源大量依赖省内外的供应,为有效应对能源危机,应大力发展能源循环经济。发展途径及措施有:制定发展战略;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利用效率;加强体制创新,倡导大力节能。天水市是一座缺水城市,按现有供水量计算,2010年和2020年全市缺水量将分别达到11776万m3和32857万m3。水循环经济是缓解水资源日益短缺以及遏制水环境恶化的根本手段。应制定综合规划,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开发节水技术,提高重复利用率,收集雨水和中水回用。

3,发展一种文化(绿色文化)

循环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先进的社会文化的推动,需要新理念的指导。绿色文化是从城市的不同层面培养的先进社会文化。大力发展绿色文化,应通过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发展绿色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和公众参与,引导绿色生产,逐步建立起公众参与、公众受益、公众监督下’的生态文明。

第9篇:城市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数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4-0084-07

一、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的内涵及联系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城市的研究和发展,在城市化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在过去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已逐渐开始朝着集约化、生态化、协调化的方向发展。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粗放链式经济,转变为依附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来发展的集约闭环经济。

在高污染、高消耗的背景下,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都试图从协调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之间的关系出发,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但是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循环经济着重于发展模式,力图改变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转而实现低开采、低排放和高利用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着重于区域建设,强调区域和范围的概念,力图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实现城市建设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和系统性。发展循环经济是现阶段我国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培育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必要途径。循环经济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战略性的理论范式,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问的冲突。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构建及评价

生态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具有多功能、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特征。生态城市系统中包含的因子众多,影响其因子的相关因素也异常丰富,少数几项指标很难全面地描述系统的状态和变化,所以需要将多个指标组成一个有机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其状态和发展变化。在构建生态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虽然有很多指标可供选择,但是为了体现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影响因素的重要作用,不能一味追求指标数量,而要尽可能采用少而精确的指标把预评估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参考值的确定

生态型城市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置主要是反映城市生态本质特征的重点指标,参照国家统计局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和环境保护部各项标准,并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尽可能用少而精确的指标把预评估的内容表达出来。在指标体系的结构形式方面,第一个层次是生态城市综合指数,第二个层次分为经济子系统、自然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指标,第三个层次就是各子系统的具体指标,具体见表1,

(二)指标数值的计算和权重确定

1.子系统具体指标数值(Qi)的计算

子系统具体指标数值(Qi)是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其计算公式为3:

当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

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时

其中:Si为某子系统具体指标的标准值;Ci为根据评价城市选取的某子系统具体指标的现状值;Max为所选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大值乘以1.05;Min为所选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小值除以1.05。

如果Si

如果Si>Max,则计算公式为:

2.子系统具体指标标准值(Vi)的计算

子系统具体指标标准值(Vi)是根据子系统具体指标数值算术平均值计算而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Qi为某子系统具体指标指数值:m为该子系统具体指标年份数。

3.子系统总指标值(Ui)的计算

子系统总指标值(Ui)是根据其所属子系统具体指标标准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后进行加和,计算公式为:

其中:Vi为子系统总指标的数值;Wi为子系统总指标对应的权重;n为该子系统总指标所含具体指标的项数。

4.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数(ECI)的计算

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数(ECI)是将各子系统总指标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再进行依次加和,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CI为生态综合指数数值;Vi为某子系统总指标的ViWi数值;Wi为某子系统总指标的权重;N为生态综合指数所含子系统总指标的项数。

5.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参考了大量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再结合各层指标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由于本文从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出发,各级指标具体权重值见表2。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按照计算公式将各级指标结果计算,最后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从而确定生态城市的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程度。借鉴国内外的各种综合指数的分组方法,设计一个四级分级标准,见表3。

(三)长株潭三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按照上述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选取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作为评价对象,从三市各项指标的现状值中找出各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确定区间范围,以便计算各项指标的指数。计算得出三市的三级、二级以及一级指数,结果如表4。

根据以上计算的各城市的各项具体指标值和生态综合指数值,再参考表3的城市生态化程度的分级标准,可得出三市的生态化程度:长沙的城市生态和谐度最高,株洲次之,湘潭再次之。长沙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和谐度一般的状态,而株洲和湘潭尽管也处于同等层次,但和谐度水平相对低下。此外,从各个子系统指数来看,不论是经济子系统、自然子系统还是社会子系统,长沙市仍处于绝对领先低位,体现出其省会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低位。长沙市的经济子系统已达和谐度较高的水平,这主要是与长沙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关。尽管其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显示出和谐度较高,但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需要继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长沙的社会子系统和谐度一般,表明长沙市仍需要下力气去攻克收入分配问题和加大文化教育投入,提高居民幸福感指数。相比较而言,株洲和湘潭的自然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处于和谐度一般的水平,而其经济子系统和谐度很低,表明株洲和湘潭在保持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仍需加大经济建设力度。可见,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建设仍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规制工具,维护生态城市环境,培养生态城市文化,逐步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城市体系,实现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长株潭生态城市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本文对长株潭的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但仍需深入探讨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从而为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设定如下的实证分析模型:,其中,ECI为生态城市建设综合指数,P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SC表示产业结构调整,TE表示技术创新水平,ER表示环境规制水平,EDU表示人力资本水平,TR表示对外贸易水平,FDI表示利用外资水平,εi表示随机扰动项,代表不可控因素的干扰,i=l,2,3分别表示长株潭三市。

本文实证部分的相关数据均来自长株潭三市2013年的统计公报及湖南统计信息网,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并取对数形式,产业结构调整采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技术创新水平采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环境规制水平采用空气质量优良率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对外贸易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分别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GDP及实际利用外资额/GDP来表示,鉴于统计公报上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采用美元为单位,本文首先将美元通过年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然后再除以GDP来进行计算。

传统OLS回归模型均是基于均值回归,最小化目标函数为残差平方和,但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来避免极端值的干扰,即采用残差绝对值的加权平均∑。假设条件分布y|x的总体q分位数yq(x)是x的线性函数,即。其中,被称为q分位数回归系数,其估计量βq可由最小化问题来定义:。通常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计算,可证明样本分位数回归系数是总体分位数回归系数βq的一致估计量,并且服从渐进正态分布,即。本文采用STATA12来进行分位数回归,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被解释变量为ECI的分位数估计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低分位数水平对生态城市建设并未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但在高分位数水平却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只有在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才能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欲建设生态城市则必先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技术创新对ECI的影响系数在三个分位点始终为正,表明技术创新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出并减少污染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路径。环境规制水平在三个分位点均未对生态城市建设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现有的环境规制水平过低,而且环境规制工具单一,缺乏有效激励,难以对生态城市建设发挥应有作用,可见政府部门要适当加强环境规制水平并创新环境规制工具。低人力资本水平并不会对ECI产生显著影响,但若加强人力资本建没将可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保障,有利于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指数。对外贸易水平在三个分位点均不利于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指数,这似乎与现实相悖。但考虑到长株潭的对外贸易均以简单加工贸易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这均不利于建设生态城市。FDI的低水平引进一般是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随着FDI规模的扩大,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技术开始逐步引入,会产生明显的技术外溢,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长株潭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一)经济的发展

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生态城市的发展要进行生态产业规划,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结合,应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坚决淘汰低水平、低效益、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通过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和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长株潭三市应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发展相关特色产业,避免因产业结构单一或重复建设造成的恶性竞争,自觉形成合理绿色的产业链,加快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l.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的推进

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以省会长沙为核心,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壮大生态产业实力,逐步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株洲、湘潭则应按照绿色产业链延伸、依存和关联的要求,主动承接长沙生态产业的辐射,积极发展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协作配套的相炎产业。

2.生态旅游的开发

在综合性经济产业中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大、相关带动性强,具有极其明显的顺向波动和横向波及效应。长株潭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有机整合起来,组合成不同的线路推向市场。可以建立生态旅游服务产业体系,包括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绿色消费体系,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体的城市特色文化产业体系,以区域化旅游为龙头的流通体系,以数字旅游为特征,以金融业、保险业为主体的信息化中心服务体系。

(二)自然的维护

l.城市结构的协调完善

生态环境是典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体,通常土地覆盖类型地变化和城市空间模式地扩张是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结构是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在城市的周围常有山丘环绕,中间地势宽敞且有河流穿过,共同构成一个“山水相连,封闭内向”的小环境。现在我们的城市结构需要更趋合理完善,应该以山脉、水系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等为要素,综合自然、历史人文等因素的空间分布。

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白然资源,以山体的景观辐射、绿带的空间延展、绿地的点缀以及水系的渗透构建极化、包容的生态景观格局,结合山体景观风貌的完整性考虑,结合现有的生态林地、水系规划和城市公共绿地,并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等的防护绿带与主要道路两侧的附属绿带作为城市的景观绿带,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形成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交融,营建依山就势、绿网纵横的生态环境。

同时要加强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优先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全面推进湘江污染综合整治,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节能减排,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控制颗粒物污染,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加快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步伐,加大同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强化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加强建筑施工噪声防治、市内交通噪声防治和文化娱乐场所噪声防治,从而改善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等。

3.动态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的建立

生态城市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因此长株潭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建立有效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深入细致地了解省情,认真主动地学习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利用各种媒体优势,在群众中进行宣传普及,引导公众参与决策,把创建生态城市的观念转变为自觉行为。其次,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利用研究机构广泛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为政府部门提供合理高效的决策和建议。最后,在政府部门成立全方位协调和监督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制体制,实施生态经济发展鼓励政策,从而保障生态城市的建设。

(三)社会的和谐

1.自觉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

首先,面向全社会公众进行生态教育,针对儿童进行生态基础教育,针对青年进行生态高等教育,还可对在职人员进行在岗培训生态教育,对社区成员进行义务宣传生态教育。其次,必须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要从追求快速短暂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持续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益转向追求经济和生态和谐统一的高效益。

2.湖湘文化底蕴的特色文化产业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