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带鸡的成语范文

带鸡的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带鸡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带鸡的成语

第1篇:带鸡的成语范文

2、铭记于心:牢记在心中,时刻铭记。

3,.记问之学: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 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4、铭记不忘:比喻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第2篇:带鸡的成语范文

在过去的30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直至2011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更首次超越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我国城镇化率依然大幅落后于欧美成熟国家,其城镇化率均在80%左右,而我国仅为51.27%。

近年由于工资不断上涨,加上日趋完善的雇员福利,如五金一险、社保等,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升,已有不少低技术生产从中国转移往东南亚或一些非洲国家。中央不得不找一些项目来填补因出口减少而造成的经济影响,而城镇化正可以解决这一损失。如果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至2/3,平均社会消费可从现在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

要实现城镇化,首先要造好交通基建,让小城镇能与外界沟通。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所需要投入的新增投资额平均为6.6万亿元,足够取代10万亿元的出口,同时每1%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便可以提升消费总额0.19%~0.24%,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额增加1200亿元。这个数字较为保守,原因是中国居民除了房屋或汽车等较大额消费外,一般都习惯以现金付款。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不少家电、智能手机、计算机等准大额消费需求急速上升,一些银行开始与商户合作推出分期付款的购买模式,无形中对一些行业带来极大的增长潜力。

城镇化把土地创造出财富效应后,也致使其衍生服务受惠不少。中国不少服务业远低于世界水平,有的更低至国际水平的50%,如医疗和保险。随着人均收入提升,除了对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增加外,也将对医疗、保险等的需求逐步增加。特别是保险行业,大部分保险产品都可以每月供款方式进行,等同分期付款。

事实上,今年高铁里程或将达到2万公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高铁系统,并将全国形成8小时经济圈。随着农民由农村聚居到城镇,增加一些软硬配套设施的需要,如兴建住房、建立水电、通风、排污,教育、饮食等因城镇化而带来商机。除了相关行业将会受惠于城镇化发展外,地点同样是考虑因素。笔者指出全国十大城镇给大家参考,顺序为:虎门镇(广东东莞市)、玉门镇(江苏昆山市)、长安镇(广东东莞市)、娄葑镇(江苏苏州园区)、塘厦镇(广东东莞市)、花木镇(上海浦东新区)、小榄镇(广东中山市)、杨含镇(江苏张家港市)和金桥镇(上海浦东新区)。这十大城镇中,广东占去4个,而上海及江苏分别占3个。

第3篇:带鸡的成语范文

谓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庖丁解牛:

据《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庖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因此牛刀虽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锋利仍“若新发於硎”。后常用“庖丁解牛”作为神妙的技艺的典型

蹊田夺牛:

《左传·宣公十一年》:“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后以“蹊田夺牛”指罪轻罚重,从中谋利

齐王舍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骑牛读汉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后以“骑牛读汉书”形容刻苦攻读

气冲牛斗:

形容怒气、冤气极盛。牛、斗,牵牛星和北斗星

气喘如牛:

形容大声喘气的模样

如牛负重:

比喻负担沉重

散马休牛:

《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后称不兴战事为“散马休牛”

杀鸡焉用牛刀:

喻不必大材小用或小题大做。语本《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鼠入牛角:

比喻势力愈来愈小

司马牛之叹: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后因以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第4篇:带鸡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承运人;实际承运人;连带责任;追偿

我国海商法基本上继承了《汉堡规则》有关实际承运人的规定。将承运人分为“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两种,强调实际承运人系接受承运人的委托,实际从事货物运输的人,并于第60条至第65条明确了实际承运人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与承运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的识别

在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相分离的情形下,准确识别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对于货主来说,该准确识别决定了其应当向谁主张责任,而另一方面对于船舶所有人来说,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为实际承运人才能准确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义务和可以主张的抗辩。

1.承运人的识别

我国海商法第42条第1款明确规定:“承运人是指本人或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与托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人”。

(1)提单正面关于承运人的记载。即就提单表面来认定承运人,如提单的抬头,以谁的名义签发提单,提单签发人的署名,使用了谁的格式等等,该方法是最为直接,简便易行的识别手段。

(2)定期租船合同下承运人的认定。定期租船中,船舶所有人,船东以及承租人均有权利签发提单,依据雇佣关系原理与船长的职权,其签发的提单,应视为代表船舶所有人签发,船舶所有人应受提单条款的约束。而承租人签发提单的情形较为复杂,一般认为,承租人若以自己名义签发提单,承租人为承运人。承租人若以船舶所有人的名义签发提单,如果承租人获得了船舶所有人的授权,那么船舶所有人是承运人,如果承租人未取得授权或者超越授权,承租人是承运人。

(3)承运人识别条款与光船租赁条款。有些提单上规定,如提单上记载的签发人不是船舶所有人或光船出租人,签发人并非当事人,仍由船舶所有人或光船出租人承担责任,类似条款表面上有利于承运人的识别,实际上却为承租人推卸责任的手段,以此使承租人免受提单条款约束,由于其有减轻承运人责任之嫌,我国《海商法》一般认定该条款无效。

2.实际承运人的识别

实际承运人的三个构成要件如下:

(1)实际承运人必须是实际从事了海上货物运输的当事人,该“实际从事”包括上述第三种情形下的转委托。

(2)实际承运人、托运人及收货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承运人在接受托运人的委托承诺运输之后,是否选择其他承运人实际承运,以及选择谁作为实际运送者,均无须托运人的事先同意,甚至有些托运人在签订运输合同之后,并不知道还有实际承运人的存在,因此,托运人与实际承托人不存在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

(3)实际承运人实际从事货物运输是基于承运人的委托或转委托关系而进行的,而且转委托可以不止一次。

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的连带责任

1.实际承运人的责任范围

首先,必须明确实际承运人责任范围的法定性,我国《海商法》第61、62条分别规定,“承运人责任的规定,适用于实际承运人”,“承运人承担本章未规定的义务或者放弃本章赋予的权利之任何特别协议。经实际承运人书面明确同意的,才对实际承运人产生效力”。可见,实际承运人的责任来源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实际承运人没有义务承担法律之外约定的有关承运人的任何责任,而且,超出第四章第二节“承运人的责任”以外的内容,只有法条明示适用于实际承运人时方可对实际承担人产生约束力。

其次,关于实际承运人的责任期间,我国《海商法》关于承运人的责任期间分为两种情形,对于集装箱货物,为从接收到交付处于承运人掌管之下的期间,对于非集装箱货物,为从货物装上至卸下承运人掌管的整个过程,因此实际承运人的责任期间亦应比照适用前述规定。但有三点需要明确:(1)若实际承运人接受全部运输的委托,则其责任期间与承运人完全相同。(2)若实际承运人仅接受部分运输委托,则责任期间仅限于部分区段内,即小于承运人的责任期间。(3)无论实际承运人接受全部或部分委托,对于承托双方达成的“装前卸后”条款,只有实际承运人明确表示接受,才对此区间负责。

第三,关于实际承运人的责任内容,根据《海商海》第61条的规定,实际承运人的责任比照适用承运人的有关规定。因此,本章涉及承运人的权利、责任限制以及义务的规定,适用于实际承运人。

2.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的责任划分

总体上讲,关于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的责任归属,表现在《海商法》第63条“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都负有赔偿责任的,应该在此项责任范围内负连带责任”。关于此项规定,有如下几点需要说明:

(1)连带责任的定性连带责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债务人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以同一债务为共同清偿内容,且任一债务人在被请求清偿全部债务时都必须清偿而不得拒绝。该项债务因一人的全部清偿行为而告消灭。设立连带责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使债权的实现不因一个或部分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而受影响。其构成要件有三个:即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债务人;②有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③以同一债务为共同清偿内容。

理论界亦有“不真正连带责任”之说,该理论产生于德国。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对同一债权人产生相同给付内容的债权请求权,债权人可以择任一债务人主张全部债权,而整个债务在一人负责清偿后即告消灭的制度。其特征如下:首先,该相同给付内容的债务基于不同原因产生,即连带债务人之间事先不存在共同目的,其责任的竞合纯属偶然巧合。其次,在一般连带责任中,索赔人可以选择任一债务人为被告提讼,亦可将全体债务人集体告上法庭,但是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则不可以。我国《海商法》规定之连带责任为通常意义的连带责任,而非不真正连带责任。

(2)承运人对全部货物运输负责《海商法》第60条第1款明示:“承运人将货物运输或者部分运输委托给实际承运人履行的,承运人仍应依本章规定对全部货物运输负责。”换言之,承运人不得因选定其他债务履行人而企图免除责任,其应为实际承运人,甚至实际承运人之受雇人﹑人在责职范围内的行为负责。

笔者认为,这是对索赔方权益的有效维护。普通民法制度中,存在有关“债务转移”之规定,即债务人在征得债权人明确同意后,可以将债务转让给第三人履行,从而自己退出合同关系,不再受合同约束。“征得债权人同意”,即充分尊重债权人对第三人履约能力的评价,避免不具有履行能力的人介入合同关系,给债权人造成损失。但是承运人对实际承运人之委托,不同于“债务转移”,其委托行为毋庸通知托运人,根本不需要托运人同意,实践中,有许多托运人或收货人甚至根本不知中间实际承运人的存在。此时,必然要求承运人继续对全程负责,否则若赋予承运人任意变更运输合同履约方的权利,不仅给托运人或收货人确定被索赔方造成巨大困难,而且严重侵犯了作为合同当事人一方的托运人对另一履约方的选择权,从而违背合同法意思自治,更使得托运人陷入欲诉无门的尴尬境地。

但是,《海商法》第60条第2款又规定,如果运输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将有实际承运人负担运输,合同亦可同时约定,实际承运人掌管过程中发生的灭失、损坏或迟延,承运人不负赔偿责任。该项规定,类似于上述“债务转移”,即在托运人明知实际承运人负责承运的情况下,允许承运人将全部或部分债务转由实际承运人履行,从而充分体现了合同双方自由约定原则,亦不会给托运人的正当权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如前所述,承运人需要对全程负责,即《海商法》第60条第1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承运人既然要对实际承运人或其受雇人﹑人在职责范围内的行为负责,也就是说,实际承运人的责任范围小于或等于承运人的责任范围。赔偿责任一般由承运人和各区段实际承运人共同负担,当然需要排除第60条第2款的规定。因此可以认为,不论承运人是否存在过失,连带责任的成立与否取决于实际承运人对货物灭失、损坏、迟延是否负有赔偿责任,如果是肯定的,连带责任即告成立,反之,连带责任不成立,只由承运人负责赔偿。

(3)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的相互追偿数债务人之间事后的相互追偿是连带责任负担的必然结果。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之间的相互追偿与普通民法上的内部追偿略有不同。

首先,一般认为,民法上的连带债务人之间存在当然的内部分担关系。但是,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之间不存在这种当然的份额关系。他们之间如何追偿、追偿多少完全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合同中约定的责任,可以是提单证明的运输合同或者租船合同,即追偿是基于二者对合同终局责任的承担。

其次,普通连带债务人之间的追偿具有双向性,即不论哪一债务人承担了责任,只要超出自己份额,均可向其他债务人主张补偿。但是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之间的追偿一般是单向的。因为如果实际承运人承担了赔偿责任,一般情况下,承运人是不存在管货过失的,实际承运人必须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不可以向无过错的承运人要求分担责任,因而不存在追偿。但此仅为一般情形而言,不可以绝对化,比如,在极少数情况下,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对货主的货损均有过失,此时则会发生相互追偿。

参考文献

[1]张民安主编.海商法[M].第2版.中山大学出 版社,2007.

[2]司玉琢.海商法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7.

[3]郭瑜.论海上货物运输中的实际承运人制度 [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3).

[4]韩立新.国际海上运输中实际承运人及其责 任的认定//司玉琢主编.中国海商法年刊 1997.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03).

[5]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债 权篇.

第5篇:带鸡的成语范文

一、关于继承

1、样式的继承

这里所指的传统舞台服装主要是指戏曲服装,传统的戏曲服装表现了典型的“写意性”和“符号性”,其服饰的造型、色彩的寓意,深刻的人物形象刻画,极大地提高了表演艺术的内涵。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总结:一是强调民族性的体现,通过服装的造型、色彩、装饰工艺等各方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兴趣与爱好。如:京剧服饰及各地方戏曲服饰等;二是突出独特的符号性语言,有许多戏曲服装的款式、纹饰、图案以及色彩,都具有其深厚的含义,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形象符号,以京剧服饰为例,如:通过服装的色彩可以辨认出人物的性格和忠奸,也可分辨出官员的官阶;通过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图案可以分辨出生角、旦角、净角、末角、丑角;通过服装的款式、装饰可以辨出青衣、花旦、武旦等;通过服装的图案、装饰可辨出文官与武官等。京剧服装的纹样还多采用双关寓意的手法,这些标志性的符号,是历史的沉淀,也是人们长期以来通过对角色形象、色彩、图案的心理感觉进行综合提炼形成的视觉符号,它的符号语言体现了色彩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民俗学、哲学等内容。三是突出艺术性的典型装饰,如武将的靠、文官的蟒以及水袖等,并运用刺绣、染织、晕染等多种装饰工艺手法,配合表演艺术获得独特的视觉美感。四是色彩的有机搭配,传统的戏曲服装将对比强烈的颜色,有机的装饰在一起,如红、绿、黄、白、黑、紫、粉、蓝、湖、秋香等色在黑、白、灰、金、银的调和下“和谐共处”,色彩浓艳而不失庄重,淡雅而不失娇媚。

在现代舞台服装设计中,有很多的创新元素,但不是每一种舞台服装都可以任意创新的,它取决于表演艺术的要求和表现形式。一些传统戏曲的舞台服装,无论是款式、色彩、图案、调配、使用及审美都是经过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固定下来的“经典样式”,服饰本身除了具备符合观众的观赏习惯和审美标准外,还与戏曲表演的功夫紧密结合,如翎子功、帽翅功、水袖功等,并体现了其美学、符号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哲学等价值。所以在一些传统的历史剧目中依然继承其传统的基本形制,不进行任意改变,它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中国画、中国书法一样耐人寻味,意蕴悠长。

2、审美观点的继承

传统戏曲服装在戏曲艺术的形式美表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服装常用一些对比手法来烘托舞台气氛,塑造人物的个性美。一是黑白对比,我国民间流传着“男要俏,一身皂(黑),女要俏,一身孝(白)”的说法。“俏”是指俊美、俏丽。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不管流行色怎样变,黑、白两色始终是现代国际性的流行色。京剧《霸王别姬》是一出净、旦为主的折子戏,男主角项羽穿黑甲黑靠旗,高大威猛,女主角虞姬素色绣花衣裙、纤细柔美,从服饰的整体风格上就将人物的性格典型勾勒。二是同调对比,在同一出折子戏中,角色的服饰色彩统一在同一个色调内,形成一定的色彩气氛。京剧《白蛇传》“断桥”一折中,白娘子是白衣白裙,纯洁淡雅,小青是青花打衣裤,英武潇洒;许仙穿湖蓝色褶子,戴鸭尾巾,三人既有各自的色彩倾向,又统一在蓝白色的冷调子内。白娘子和小青虽是素色打扮,但淡而不觉柔弱,雅而不失刚勇。素淡的色调将断桥这一幕中蕴含的“爱、怜、怨、恨、悔、怕”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幽怨的色彩情感。三是华素对比,华丽与朴素对比的服饰特点,如京剧《铡美案》中秦香莲是一个恪守妇道、清贫淳朴的女子,穿着不加修饰、没有任何花纹图案的青灰褶子,造型端庄素雅,与剧中的陈世美穿华丽的红蟒,戴着花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秦香莲清贫简朴的服饰反衬出陈世美的薄情与卑劣。四是援例对比,在京剧传统戏中有三个异性结拜为生死之交的,有二人关系密不可分的。在这些人物为主的的剧目中,在服饰上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式,前者称为“桃园例”,后者称为“黑红例”,如《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沉稳庄重,能文能武,与白色吻合;关羽中正耿直,与红色相符;张飞剽悍暴烈,与黑色恰合;“白、红、黑”将人物的性格典型勾勒。五是文武对比,为了深化角色性格,在戏曲中有文官和武官,着不同的服饰,如京剧《长坂坡》中,为了体现曹操的威武气魄和雄才大略,曹操坐大帐点兵,穿红蟒,戴黑相纱,一副文官宰辅的威仪,张辽等八员虎将一律上下五色长靠,全副戎装,衬得他们威武勇猛,全台花团锦簇,气氛热烈。

以上的几种审美观点都是传统戏曲服装设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遵循下来的一些设计法则,尤其在色彩运用方面非常独到。现代的一些服装设计师很怕用色,也很怕舞台“花”,究其原因,是因为对色彩的情感、气氛把握不好,对传统的色彩审美观点理解不透,所以在今天,传统的审美观点对我们现代设计仍有很大的帮助,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扬。

二、关于创新

1、观念的创新

第6篇:带鸡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基带成形 滤波器 设计

中图分类号:TN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130-02

最初的脉冲成形滤波器设计是在频域上进行,目前,在时域实现基带脉冲成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查表法和滤波器法[1]。本文介绍利用MATLAB软件编程仿真,用滤波器法设计一种的基带成形滤波器。

1、基带成形滤波器原理

通过采用合适的滤波器对码流进行滤波生成基带信号的过程又称“基带成形滤波”。升余弦滤波器[2]作为基带成形滤波,频率响应为升余弦响应函数。发送端与接收端的频率响应均采用根升余弦与。

理想的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传输函数是:

其中,是奈奎斯特采样频率,是调制后的符号周期,为符号速率,为滚降因子。

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传输函数的幅度响应为[3]:

2、升余弦滚降基带成形滤波器的软件实现

2.1 R_cosine( )函数

R_cosine( )函数是MATLAB中自带函数。

输入的变量为f、alpha、T,分别对应于其中公式(1)中的输入信号的频率、滚降系数和采样间隔。

输出的F_R即公式中的表示为滤波器的幅频响应。

2.2 RRC( )函数

RRC( )函数为自定义函数,根据公式(3),调用R_cosine( ),得到一个对称线性相位的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脉冲响应。

输入端参数为k、N、T、alpha,其中k是每个符号周期内的采样率,一般取得4即可满足奈奎斯特准则;N是为滤波器阶数(奇数),也即是冲激响应序列的长度;T是输入数据符号周期;alpha为滚降系数。

3、基带成形滤波器仿真与分析

3.1 滤波器的波形图仿真与分析

根据滤波器的性能分析方法,设置的参数每符号周期采样K为4个,信号源码元符号周期T为1/1000,对脉冲响应、幅频响应图、相频响应图进行分析。

3.1.1 α=0.25,N=33时脉冲响应图分析

根据图1可以看出,在N=33时,冲激响应的序列长度也为33,抽头系数是设计值(33),脉冲响应的波形图也很近似sinx/x的图形。

3.1.2 α=0.25,N=33时耗损函数曲线分析

从图2得到,在频域上当频率小于0.2rad/s时,幅度衰减很小,可以看作是0;在0.2rad/s时开始明显衰减,从0.2rad/s到0.3rad/s衰减了约19dB;在0.3rad/s时急速衰减,到0.325rad/s时已经衰减了37dB;从0.2rad/s到0.325rad/s。仿真计算得到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3dB带宽为0.25rad/s,通带的最大衰减为0.083dB,阻带最小衰减为38dB。通带边界频率为0.195rad/s,阻带边界频率0.318rad/s,过渡带宽为0.123rad/s,波纹幅度为37.917dB。计算得到过渡比约为0.613。

3.1.3 α=0.25,N=65时耗损函数曲线分析

观察图3得到,在频域上当频率小于0.2rad/s时,幅度衰减很小,可以看作是0;在0.2rad/s时开始明显衰减,从0.2rad/s到0.3rad/s衰减了约18dB;在0.3rad/s时急速衰减,到0.32rad/s时已经衰减了37dB。3dB带宽为0.25rad/s,在通带的最大衰减为0.035dB,阻带最小衰减为42dB。通带边界频率为0.192rad/s,阻带边界频率0.316rad/s,过渡带宽为0.123rad/s。波纹幅度为41.965dB。计算得到过渡比约为0.607。

3.1.4 α=0.15,N=65时耗损函数曲线分析

根据图4得到,在频域上当频率小于0.23rad/s时,幅度衰减很小,可以看作是0;在0.23rad/s时开始明显衰减,从0.23rad/s到0.28rad/s衰减了约19dB;在0.28rad/s时急速衰减,到0.31rad/s时已经衰减了43dB。3dB带宽为0.24rad/s,通带的最大衰减为0.041dB,阻带最小衰减为40dB。通带边界频率为0.215rad/s,阻带边界频率0.305rad/s,过渡带宽为0.09rad/s,波纹幅度为39.049dB。计算的到过渡比约为0.705。

3.2 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得到表1如下:

由于通带的最大衰减越小越好,阻带最小衰减描述它阻碍该阻碍的波段的能力的高低(理想状态是100%衰减),阻带最小衰减越大,则能力越好。过渡比为通带边界频率比阻带边界频率,越接近1说明过渡带越窄,选择性越好。运用本设计的方案,调整N与,可设计出满足指标要求的余弦响应基带成形滤波器。

参考文献

[1]秦志强,张水莲,孙萍.阶数可变的成形滤波器FPGA实现.通信技术,2009.42:261-265.

第7篇:带鸡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知识观;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4-0102-08

据统计,2008年胡润百富榜上富豪们的平均年龄为48.3岁,可以预见,未来5至10年,我国即将迎来家族企业从第一代创业者向第二代创业者转移的高峰。两代人的顺利交接棒,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顺利移交,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父辈的事业继续经营下去。家族企业的创业者们感叹“可以将自己的财富和(职位)头衔传给子女,但无法强迫别人真正接受他们,(他们)能不能在这个位子上坐稳、坐久这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是否很好地将自己的人脉和经验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传给他们”(窦军生 等,2008)。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传统研究更多地关注财富的继承,注重物质资源的传递,而忽视了构成家族企业核心能力的资源,特别是无形的知识资源和能力传递的研究。家族企业的交接班,不仅是物质财富的传递,而且是非物质财富,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交接。因此,本研究将代际传承界定为,家庭(家族)两代人(具有血缘或亲缘关系)之间在所有权、经营权以及知识和能力上的交接。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探讨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过程中知识资源如何传递,以及在代际传承过程中,接班人开启的一系列创新与创业活动,是否有助于传承的进行。

一、文献综述

1.知识观是资源观的延伸和发展

无论是从生产还是从契约属性上看,企业都是一个专业化生产和组织协调的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刘刚,2005)。Alvarez等(2002)将资源分为两类,以所有权为基础(property-based)的资源和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资源学派认为资源是异质的,Alvarez等(2002)认为创业家(企业家)运用异质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形成认知、敏捷、理解市场机会和整合知识”的过程。资源学派将学习和知识看作是组织的资源,将创新能力视为带来利润的竞争优势。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可能是创造性的专业知识,它们是难以理解的、不牢靠的,有利于为竞争设置障碍和阻力,竞争者难以轻易模仿和学习。企业资源观的发展导致了一种新的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即基于企业知识观的理论(CabreraSuárez, et al, 2001),因此,基于知识观的理论实际上是资源观的延伸和发展。

2.知识的分类与作用

对于知识,哈耶克(Hayek)早在1945年就进行了区分。他认为,除了一种在公众想象中占据至高无上地位的科学知识外,还存在一种非常重要但没有被组织起来的知识,即有关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知识带来的机会创造价值,“利用最好的机会与利用最新科学发现对社会同样重要”。Jensen等(1991)将知识分为专业知识(specific knowledge)和一般知识(general knowledge)。他们认为专业知识在不同的个体间传播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并且决策权的让渡较之专业知识的不可让渡性来说容易得多。对家族企业来说,知识的传递比权力的交接更难。

基于知识的观点对处于日益不确定环境的企业来说,显得异常重要。野中郁次郎(Nonaka, 1991)认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他针对知识创新型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四种方式。舒尔茨(1981)认为,人格化的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个人身上的体力、智力和知识的总称,非人格化人力资本就是能与个人分离的人力资本,如书本和专利等。人格化的人力资本不断转化和定形为非人格化的人力资本,或者说是经验转化为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

3.家族企业的资源优势

如果家族企业能处理好财权交接和知识传递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家族企业仍然可能比非家族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可以说是家族企业成长的关键(陈凌 等,2003)。目前家族企业传承的研究主要依据理论、成本交易理论,也有从文化(主要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来解释的,还缺乏从家族企业内部对传承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和视角。目前,已有学者将资源观和知识观运用于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研究。

基于资源观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出家族企业不同的资源和能力,进而形成基于资源的竞争优势。Tan等 (2001)认为创业态度和能力对于一个继承人来说可能是家族事业传承的关键。Sirmon等(2003)提出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长期金融资本 、生存性资本等资源,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资源和特征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对于这些资源,他们提出了家族企业管理资源的过程模型,即:资源盘查(resource inventory)(资源评价、资源增加、资源舍弃),从外部市场获取资源,以及形成资源束和发挥资源杠杆作用。2007年他们又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讨论如何管理好资源。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深入到家族企业的信任、忠诚、承诺等区别于非家族企业的特点的剖析。责任、忠诚是家族企业的重要资源。郑伯(1995)提出了家族企业的差序结构,即关系格局―忠诚格局―才能格局,在此基础上导致信任关系的产生。储小平(2004)认为,信任是影响家族企业融合社会资本成效的最根本的要素。Whyte(1996)通过研究发现,尽管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快,中国家庭老一代的力量也变得相当弱小,但中国家庭生活的核心方面――对家庭压倒一切的忠诚,在所有情况下坚持亲近家庭的感情并没有变,对父母和大家庭的责任看起来还是强大而完整的。Chrisman等(1998)、Sharma等(2000)认为,对于成功选择一个继承人来说,统一性和承诺可能比技术能力更重要。因为这些特征可能与家族企业在消费者和供应商眼中的声誉相关,这些特征如何形成对于未来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主题。Sharma等 (2005)对于组织承诺文献进行了回顾,提供了一个继承者承诺的四个来源的概念模型:情感型的、规范式的、计算型的和命令型的。

创业家(企业家)在家族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是那些善于发现机会并将机会转换成价值的人群。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社会关系,这些经验和社会资本能否传递给接班人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郑伯(1995)认为,以往的家族企业的研究重视文化、市场和政经等结构因素,忽视了企业家的作用,他认为企业家并非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是主动地与环境产生互动。卫等(2006)也从社会资本角度强调了企业家的重要性,他们将社会资本分为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如何更为有效地传承代际企业家的个人社会资本就成为一个非常有实践意义的课题。Carney(2005)观察到家族企业可能分享与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长期的关系,并通过他们形成和积累社会资本。然而,创造和保持社会资本的固定成本相当高,社会资本能够带来范围经济,因为不同的大型多元化的家族企业能很好利用它。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文化理念),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具有较长时期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导向,因而具有持久发展的可能。Zahra等(2004)认为,组织文化是家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于家族所有,企业本质上是追求创新和冒风险的。他们将文化维度分解为:个人导向还是群体导向;内部导向还是外部导向;协调和控制的集权还是分权;短期导向还是长期导向。通过研究,观察到创业与个人主义的文化维度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缺乏个人主义的组织不会鼓励认识突破性创新,而个人主义太严重的话,又会阻碍适应型创新所需要的相互之间的信任、容纳,以及合作。内部导向的文化,开始时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会限制知识的传播和吸收。创业与文化的其他三方面维度,即外部导向,特殊的家族性(familiness)和长期―短期导向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和正面的。由于家族企业的二重规定和矛盾以及家族对企业的控制,限制了家族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吸纳、利用和集成,造成资金、人才、管理和信任资源等的短缺,日益严重地制约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一困境,吕福新(2003)认为,以理念接续资源,包括目标定位理念的财产资源接续、企业文化理念的管理资源接续、核心价值理念的信任资源接续和理念的代际传承发展接续等。因为理念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具有融合特性和接续功能。

4.家族企业的资源优势在于其知识的隐含性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学者们对家族企业优势资源的分析越来越集中在信任、忠诚、承诺、领导力、组织文化、社会资本等隐性知识的范畴。这些知识难以编码,传播起来相对困难。因此,如何整合和传递这些知识资源直接关系到家族企业能否实现持续成长。

CabreraSuárez等(2001)等人运用资源和知识基础理论发展了隐性知识转换的概念。隐性知识是一种情境型的特殊的知识,它是通过经验和行动获得的。这种知识比显性知识更难传播,因为后者是以事实和理论为基础的,是可以明确叙述和编码的知识(Grant, 1996)。CabreraSuárez 等(2001)认为隐性知识的传承对于保持和扩展竞争优势很重要。因为家族企业的持续成功常常依赖于传承者的特殊的经验。他们不仅提供了一个研究家族企业传承知识的结构来解释原先的家族企业传承的发现,而且提供了未来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家族涉足企业而取得的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见图1)。

二、概念框架

CabreraSuárez(2001)等人提出的概念模型从内外两方面描述了代际之间知识的传承与继承人的形成。从家族企业内部来说,代际知识传承受到传承者和继承者之间的意愿影响,而这种影响要受到家族情境(凝聚力、应变力和对企业的承诺),以及企业长期战略的影响;代际传承还受到两代之间关系是否和谐的影响;受到接班人自幼受到的熏陶、潜移默化以及其在实践中得到的锻炼和提高的影响。从外部来说,代际传承要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受到大学教育传授知识的影响。通过内外两方面环境的影响,代际之间进而完成知识的传递和事业的交接。这一模型也成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此外,中国家族企业知识传承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人的知识更多的是非文本知识,传承起来更难。体现在文化上,即中国文化为低文本的文化。霍尔(1976)提出,高文本文化是信息清晰和非人格化的,人们通过各种契约来规范各自的行为;低文本文化下,人们喜欢进行含糊和间接的交流,而且信息交流较多地依靠事前人们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知识,主要通过人际关系来规范行为。陈凌(1998)认为,由于中国社会信息的低规范程度,有效的治理结构有时不是市场或科层式企业,而是家庭式组织和企业间形成的战略网络。这种非文本特性的文化更适合通过非规范的沟通或交流方式进行传递。

家(族)文化也影响着代际传承。在西方的研究中,家族企业之间的代际传承存在一种“布登勃洛克现象”,即由于代际之间知识结构的差异和不同,造成了家族企业的子辈在权杖交接后不一定能将父辈的事业发扬光大。Jensen(1991)认为子承父业式的纯家族化发展可能会因为两代人的能力差异而失败。李怀祖(2003) 认为,家族企业主的子女受了更多更好的教育后,其价值观念与人生事业取向与父辈可能发生严重分歧。在台湾的家族企业传承中,“家族”对接班人的意义大于“企业”(苏静怡,2007)。因此,在中国情境下,家(族)文化对于传承的意愿和承诺,具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本研究认为,基于知识资源的家族企业的传承研究应考虑四方面因素:代际之间关系;交接班意愿与家族对企业的承诺;创新与创业活动;知识传递。这四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构成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并实现企业基于知识和能力的家族事业在两代人之间的传承。

三、研究方法与案例的选择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案例研究方法。Yin(2001)认为,案例研究不是旨在对全域或整体进行概括性定论,而是旨在扩展或对理论假设作出概括性定论。案例的数量不是由抽样逻辑所决定的,因此不会出现样本大小的问题。案例研究按照研究案例的多少分为单个案例研究和多重案例研究。当研究要涉及的不止一个案例时就应采取多个案例设计。本研究采取多重案例研究方法。多重案例研究相比于单一案例,得到的证据通常被认为是强有力的,因此整个研究常被认为是较为稳健的。

2.案例的选取

对于家族企业的传承研究,面对的直接问题就是案例的选取问题。由于家族企业的相对封闭性,有关传承问题相对敏感,案例的选取存在一定的难度。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栏目讲述的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故事,采访对象主要集中在创新型的中小民营企业,主要是家族企业,这些企业和企业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任学安,2007)。《财富故事会》以讲述故事的形式,介绍创业者在实现财富梦想过程中的命运转折和心灵体验,传播健康的财富观,讴歌创业精神。该栏目已成为央视的专题品牌。故事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主题突出,事件真实。作为创业研究,特别是家族企业的创业的二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本研究通过对《财富故事会》视频的观看、阅读(部分故事能够查找到文字资料),选取了家族企业有关传承的9个故事,将这9个故事内容作为案例研究分析的素材(见表1)。

3.数据资料的获取

本研究的数据资料的获取,首先是反复观看央视网站上的视频案例,然后对对应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案例研究的初步数据库;由于所讲述故事主要依据故事情节开展,并不专门为研究所需,部分数据不全,因此,根据已有信息,如创业人姓名、生产产品等,在网站上查找和查证,进一步补充案例库内容,完善企业名称、创业过程、企业规模、发展大事件、经营现状等资料。

四、案例分析

1.案例简介

Case01:扬州钟艺玩具有限公司,1979年创立。李恩宏将十几个人的玩具作坊,发展成六百多人、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玩具公司。公司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人民币。李恩宏已将企业交托给儿子李定。

Case02:曙光机动车配件厂,李进巅1984年创建,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员工7000余人、资产总额32亿元、11个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的集团公司。目前已是国内最大的城市客车生产基地以及最大的轻型车桥生产商。儿子李海阳为集团公司总经理。

Case03:吉林鸿丰酒业有限公司,前身是世代酿酒(祖传四代)、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私人作坊,刘玉义将其发展成为当地较大的酿造企业,年产能力6万吨,资产上千万元。二儿子刘松琳曾担任该公司的总经理,已独立创业,从事培训事业,担任聚成集团董事长。

Case04:惠和公司,由李雅华1989年创办,是专业从事石雕工艺品等生产的现代企业。其父李走生生前是闽南石雕工艺大师,南派石雕的代表人物。

Case05:福安市工夫茶叶有限公司。职工300多名,年产值两千多万。1994年薛彤云接手父亲陷入三角债的茶厂,脚踏实地,勤劳苦干,使企业走出困境,与哥哥一起成功开发出艺术茶。薛彤云目前担任公司副总职务。

Case06:1983年周耀庭(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接手濒临倒闭的港下针织厂。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发展成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现拥有员工16000名,各种专业技术人才1000多名。其子周海江为公司总经理。

Case07:郑秀康1980年创办红象皮鞋作坊,2001年组建康奈集团,2006年资产上亿元。女儿郑莱莉目前担任集团副总裁、营销中心总经理,同时也兼任康奈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人。

Case08:沈从岐1992年开发成功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专用指挥刀,2004年成立振国威文化公司,其子沈俊担任总经理。

Case09:庄胜华创办主营业务为冰淇淋的公司。2002年女儿庄春静刚毕业,父亲庄胜华就把她拉到上海,让她担任经理助理一职。女儿大胆创新,开发出包括油炸冰激淋、火锅冰激淋、加长冰激淋等创新产品,父亲在资金、设备、市场开拓等方面都给以大力支持。

2.编码及分析

编码的过程也是分析的过程。通过反复观看和阅读9个案例的视频和文本,仔细领会故事中所表达的含义,准确把握故事及主人公的行为特征。

根据Miles等(2008)的《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一书的要求,本研究先根据前面提出的概念模型,提出编码单,在阅读故事的基础上,自文本中寻找相应的字句或段落,对原始资料进行汇总,形成资料汇总表。然后对资料汇总表的每个格子进行“重写”,形成“资料矩阵表”(见表2),这一过程便是研究逐步归纳的过程。

研究认为,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如在事业传承上的男女有别,父亲过于严厉的管教和约束,父子之间的沟通往往不畅通,往往需要依赖家庭主要成员的母亲或父亲的朋友等社会关系作为媒介,使得传承增加了更大的复杂性和困难。因而本研究认为在代际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9个案例企业中,多数接班人是在父辈的劝说或直接命令下参与企业的经营,最后完成交接班,说明在第二代继承者的心目中,家(族)比企业本身更重要。

从父辈传递知识来说,一是通过事业成功形象比如获得的荣誉、取得的成绩等进行影响;二是对子女从小在自主能力、商业意识上的着力培养;三是让子女直接从企业基层做起;四是放手让子女去实践,允许一定程度的冒险。

作为子女来说,在从基层做起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改善或提升的方案。而这对那些受过大学(包括MBA)教育的子女来说,显得更为突出。他们能够积极寻找创新的机会,将所学知识与父辈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对父辈的知识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比如提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等,这都显示了子女在接受父辈知识的同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转化。

最终由继承人主导的创新活动或创业活动,加快了接班人对知识的吸收、创新和扩散,促进了交接班的进行。接班人的创新和创业活动,开始时往往受到父辈的阻挠和限制,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一般最终都会得到父辈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例如,负气离开父亲独立创业的刘松琳(Case03),是在父亲100万元资金的帮助下才得以迅速成长起来的。通过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的成功开展,继承人得到了锻炼,也获取了传承者的信任,两代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增强了双方交接班的信心,促进了传承的进行。

五、基本结论及研究局限

通过分析,本文提出了“代际之间关系,交接班的意愿与承诺,创新与创业活动,知识传递”概念框架,结合本土企业进行了多重案例研究。

通过对9个案例的内容分析,本研究认为,总体上看,中国家族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接班人的选择和培养,特别是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创始人舍得花钱送子女到高校深造,甚至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另一方面,也注重经验知识的传承,强调子女在一线和基层的锻炼和学习。目前看,大多数创业者倾向于将事业传承给自己的子女而非外人,所以更加重视子女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研究发现,由于在知识结构、对已有事业的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两代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而继承者在公司内部开展相对独立的创业活动则有助于创造新知识,提高继承父辈事业的能力,因而创新和创业活动是两代人事业传承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案例内容由二手资料获得,因而在分析过程中,未能对相关问题作深入了解和探究,因而对继承人的选择过程和选择标准还缺乏更为细致的研究,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陈凌. 1998. 信息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J]. 经济研究(7):27-33.

陈凌, 应丽芬. 2003. 代际传承:家族企业继任管理和创新[J]. 管理世界(6):89-97.

卫, 王志成. 2006.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成长模式研究[J]. 科技创业(4):42-44.

储小平. 2004. 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45.

窦军生, 贾生华. 2008.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的起源、演进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1):59-65.

李怀祖. 2003. 我国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D].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李新春, 张书军. 2005. 家族企业: 组织、行为与中国经济[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97-378.

刘刚. 2005. 企业的异质性假设[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8-141.

吕福新. 2003. 家族企业的资源,短缺与理念接续[J]. 管理世界(12):128-136.

MILES M B, HUBERMAN M. 2008. 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任学安. 2007.《财富故事会》栏目品牌发展策略诠释[J]. 电视研究(10):38-39.

苏静怡. 2007. 台湾家族型态之中小企业接班问题的探讨[D]. 台北:交通大学.

YIN R K. 2001. 个案研究法[M]. 尚荣安 译. 台湾: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郑伯. 1995. 差序格局与华人组织行为[J]. 本土心理学研究(3): 142-219.

ALVAREZ S A, BARNEY J B. 2002.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firm// HITT M A, IRELAND R D, et al.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creating a new mindset [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89-105.

CABRERA-SUáREZ K, DE SAá-PéREZ P, GARCIAALMEIDA D. 2001. The succession process from a resource and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amily firm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4: 37-46.

CARNEY M. 2005.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amily-controlled firms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 249-265.

CHRISMAN J J, CHUA J H, SHARMA P. 1998. Important attributes of successors in family business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1: 19-34.

GRANT R. 1996.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109-122.

HAYEK F A.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5(4): 519-530.

JENSEN M, MECKLING W. 1991. Specific and general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LARS WERIN, HANS WIJKANDER. Main currents in contract economics [M]. Blackwell: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NAKA I. 1991.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December: 96-104.

SCHULTZ T W. 1981. Investing in people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quality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SHARMA P, IRVING G. 2005. Four bases of family business successor commitment: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1): 13-33.

SHARMA P, RAO S. 2000. Successor attributes in Indian and Canadian firms: a comparative study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3: 313-330.

SIRMON D G, HITT M A. 2003. Managing resources: linking unique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wealth creation in family firms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Summer: 359-365.

TAN W, FOCK S T. 2001. Coping with growth transitions: the case of Chinese family businesses in Singapore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4: 123-152.

WHYTE M K. 1996. The Chinese famil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bstacle or engine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5: 1-30.

ZAHRA S A, HAYTON J C, SALVATO C. 2004. Entrepreneurship in family vs. non-family firms: a resource-bas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8: 363-381.

Research on the Transgenerational Succession from a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amily Firm

CHEN Hansong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 Sh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Jinan 250014)

第8篇:带鸡的成语范文

洪泽湖区域在历史时期是国家水利工程兴建和管理的关键所在,在现代水利事业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未来将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17世纪前最为复杂的

古代水利工程体系

洪泽湖区域位于淮河中下游。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淮扬运河前身),其北端与淮河交汇于今淮安末口。隋代开山阳渎,淮扬运河线路基本形成。隋唐宋时期,淮扬运河与通济渠(汴河,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淮安古泗州城相通,成为沟通中原与江南地区的关键水道。由于淮河与淮扬运河间存在较大的水位差,宋代为避开淮河运道的风浪之险,自楚州、淮阴沿淮河右岸向上游开沙河、洪泽运河和龟山运河,经泗州入汴河。同时在沙河上建西河闸,实现了运河与淮河水位的平顺衔接。西河闸是中国水利史上有确切记载的最早复闸,具有引潮、蓄水、节水和输水等多重功能。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改道南徙夺泗入淮,元代开会通河后,淮扬运河自今淮安过黄河与会通河连接。清代中运河开通后,淮扬运河自洪泽湖区域过黄河与中运河相接。黄河、淮河和京杭大运河相交于淮安清口。

为解决船只过淮穿黄的艰险,以及黄河泥沙频繁淤积运口等问题,16世纪开始在黄淮运交汇的淮安清口地区修筑高家堰,通过抬高淮河水位实现对黄河泥沙的冲刷,称作“蓄清刷黄”。同时采取避开黄水,引淮河清水刷黄济运的办法,在洪泽湖口开挖张福口、张家庄等引河,增强淮水御黄能力。修建束清坝,调节淮水出清口流量。在运口建惠济、通济和福兴等正越闸六座,调节水量和航深,使船只顺利通过;建控制闸坝,抵御黄水入侵;修建挑黄、御黄、避黄等使黄水远离湖口的建筑物。既为淮水寻找出路,又使黄水不致淤运断航。至清代建成长60多公里、最高坝段高15米的洪泽湖大堤,并形成淮河中游末端具有蓄水、冲沙、泄洪等功能的水库――洪泽湖。清咸丰五年(1 855年),黄河自河南铜瓦厢改道北流自大清河人海,洪泽湖区域不再是确保漕运畅通的关键所在,但仍发挥防洪、灌溉等功能,直至今日。

近700年黄河夺淮及自16世纪开始为“蓄清刷黄”而持续兴建水利工程,使洪泽湖一清口枢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水利工程体系。清口枢纽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黄河、淮河和运河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把治黄、治淮与治运结合起来,有效地保障了漕运的畅通,延缓了黄河泥沙在淮河下游的淤积速度。

拦河坝: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位于淮河右岸洪泽湖东部,主要用来拦蓄淮河,抬高淮河水位出清口冲刷黄河泥沙,是“蓄清刷黄”的关键工程。

明万历六年(1578年)开始修筑洪泽湖大堤。此后大堤不断向南北延伸,至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形成南北长约60多公里、最大坝高达15米的石工墙。目前,洪泽湖大堤北至武家墩,南至蒋坝,长67.25公里,主要用来防御淮河洪水。

溢洪道:洪泽湖大堤上的减水坝

洪泽湖形成后,承纳淮河巨流。为防止汛期淮河洪水危及大堤安全,于其上建减水闸坝,各宽六七十丈不等,共宽640米。平时不开放,用于蓄水刷黄和济运。汛期洪泽湖水涨,清口宣泄不及,开启减坝东泄,使其“旱不至于阻运,涝不至于伤堤”。

减水坝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时为减水闸,作用不大。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创建减水坝六座,至乾隆年间演变为滚水坝五座,即“仁义礼智信”五坝。洪泽湖水涨时,根据具体情况次第开启,在保障大堤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五减水坝已不再发挥效益。

避黄引淮工程:湖口引河

洪泽湖口引河位于洪泽湖出口处,口门宽度在96~320米之间,用于引湖水外出,增强淮河清水对黄河泥沙的冲刷。

湖口引河开挖于清康熙年间,先是开张福口、帅家庄、裴家场、烂泥浅和三岔口引河五道,后增加太平和天然引河二道。清乾隆中叶后,随着黄河下游河道的日渐淤高,湖口引河屡挑屡淤。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只存太平、张福二引河。今仅存张福引河一道。

避黄引淮工程:束清御黄坝

束清御黄坝位于洪泽湖口,口门宽度一般在60~280米之间。束清坝在御黄坝南,主要通过人工调节口门宽度进而调控洪泽湖水位以冲刷黄沙;御黄坝主要用来抵御黄河泥沙倒灌入湖。

清口未建束水坝前为一敞口,无所关束。淮水高于黄水时,能够顺利实现“蓄清刷黄”的目的;黄水高于淮水时,则倒灌清口,病湖害运。康熙中叶束清御黄坝修建后,开启清口一带人工刷沙之端绪,并改变了以往任由黄水倒灌人湖的无奈局面,从而使清口一带的工程体系更为完善。

丰厚的科技内涵

洪泽湖区域曾经创造了世界最早节制闸工程体系――复闸;创造了17世纪前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坝工建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形成了具有水量调度功能的洪泽湖一清口枢纽。这里集中了中国传统水利中主要的水工建筑、结构型式;产生了世界最早的水文测量设施――水志桩,以及完整的长达200年的洪泽湖水位测量记录。这里是古代水利工程科技内涵最为丰厚的地区。

洪泽湖区域水利工程体系将古代水利工程的管理与运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洪泽湖区域跨越黄淮运三大流域的水系分布特点,使得治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此,施工之勤、投资之巨、百姓田庐受灾之频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尤其清代。因而,在清代,清口一带成为管理最为严格的地区,河道总督府和漕运总督府均驻扎于此;康熙、乾隆每次南巡均至此视察河工,并留下大量御笔碑刻;为求安澜,清人在洪泽湖大堤铸镇水铁牛九尊,这些都衍生出具有显著地区域性和时代性的管理文化。

洪泽湖区域水利工程尤其是洪泽湖――清口枢纽的修建,确保了明清时期漕运的畅通,每年通过京杭运河由江南地区运抵北京的漕粮达400万石,是500年间朝廷命脉所系。洪泽湖大堤还是里下河地区甚至是淮扬地区百姓生命财产的坚实屏障。它所形成的洪泽湖库容为135亿立方米,历史时期具有蓄水、冲沙、泄洪等功能,今日是淮河中游末端的重要控制性工程,至今仍在发挥蓄水、泄洪等作用,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还将承担调蓄水库的功能。而隋唐时期成为交通重镇的泗州城在洪泽湖形成后沉沦湖底,成为隋唐大运河沿线繁

华重镇的有力见证。

明清两代为保漕运,始终维持黄河走南道的格局,使淮河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被迫改道入长江,造就了今日淮河水系的格局;而黄河故道则成为淮河与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岭,从而迫使沂沭泗脱离淮河成为独立的水系。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在世界其他地区都是罕见的。

挖掘科技价值,实现有效保护

长期以来,由于诸种原因,人们对洪泽湖区域水利遗产的价值认知相对不足,因而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相应的保护。目前,该区域的水利遗产部分保存完好,且仍在发挥效益,如洪泽湖、清江大闸等;部分仍在发挥效益,但原形制已发生变化,如洪泽湖大堤局部;部分已不再发挥效益,但原形制基本保存,如洪泽湖大堤上现存减水坝信坝;部分已不再发挥效益,且原形制发生变化或被改建,如宋代龟山运河;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仅存遗址,如清口束清、御黄坝及运口通济、惠济和福兴正越六闸等。如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价值较高的水利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洪泽湖区域仍在发挥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大多由水利部门管理,如洪泽湖和洪泽湖大堤等由洪泽湖工程管理处管理;已不再发挥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和水利遗产,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由文物、水利、城建等部门管理,如洪泽湖大堤上的部分铁牛、河道总督府衙门主要由水利部门管理,其他大多由文物等部门管理。

洪泽湖区域水利遗产具有文化遗产和在用工程的双重特性。对它们的保护与利用应充分考虑这一特性。

(1)洪泽湖区域在与黄河泥沙抗衡过程中产生了的“束水攻沙”方略至今仍是世界各国治理多泥沙河流的主要措施,实施的“蓄清刷黄”措施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的跨流域调水调沙规划。深入研究洪泽湖区域古代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布置、工程结构等的特点,及其运行机理;研究洪泽湖区域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及其水利工程演变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相关关系,从而挖掘其科技价值,是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现实社会需要的切入点。

第9篇:带鸡的成语范文

题的今天,本文主要探讨一种发展和弘扬庭院文化的新思路。同时通过对菊儿胡

同与住吉的长屋的分析,进一步引起我们对传统庭院文化的思考,以此来研究庭

院的防御及审美功能,并使之在当代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庭院,防御,审美,空间

1.引言

人类围合空间的本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就要依

靠自己的私密空间来抵御外界的干扰,往往会形成住防合一、因地制宜的、创造

设计出防御性与审美性兼备的庭院空间。中国传统城市从城墙-坊墙-院墙,形成

围合空间是住宅存在的基础,是除住宅内部空间以外与居民关系最密切的空间。

而庭院文化是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我们对庭院空间的重视也由来已久。中

国庭院不再是房屋的附属,它不仅是景观的组成,更是一个院落主人庭院文化的

象征。

在传统居住理念中,庭院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不可能简单的居住在房子里,而一定要有文化的归属,这几乎是无人抗拒的。传统院落设计往往采用室内的细节,一方面要有宜人的尺度,更重要的是体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境界。而庭院刚好能为“家”提供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同时庭院也提供了住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室外活动场所。

2.庭院要素

中国传统庭院基本层次是一个“点”,“线”,“面”系统。边界围合要素发展的较为完善,也是庭院空间形态主要特征的渊源。下面将从院落的主要构成要素来看它的防御及审美空间体现:

墙:四个垂直面所围成的空间,是空间限定作用最强的一种。用墙作为住宅

与城市空间相隔的主要手段,是庭院大小范围的边界,是私人生活空间的屏障,

也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起了很强的保护作用。首先,围墙在城市空间中限定出私密

的庭院空间,也限制了视线和人流。围墙在空间上也制造出一种领域的概念,具

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其次,利用墙具有的“含蓄”特点,将墙的造型和空间艺术

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耐人寻味的空间作品。

门: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门既是作为墙的特殊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建筑

形式。而且在整体的空间布局中,门承担了主要的角色,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建筑

文化的内涵。门虽然可以开启,但具有封闭性而非开敞性,与墙的特征相符,成

为墙的一部分。因此,门作为庭院最为私密的部分,具有较强的防卫功能。

建筑门窗:门窗的开设重在将自然意趣引入室内,更以窗为审美凭借与框架,

通过窗达到人工美与自然美在审美情感上的往复交流。除此之外,建筑门窗作为

附着于建筑活跃的表现因素之一,其大小、形制、装饰往往体现了主人的社会地

位,表达出拥有者的文化精神境界。门窗作为联系内外的节点,其作用不仅仅是

一个突出的形象,更是创造丰富有序的空间境界的亮点,能给人更加深远的视觉

感受和耐人寻味的意蕴。

檐廊,柱廊:檐口与台基、檐廊、门窗隔扇形成了围合庭院的三个垂直面,

由虚向实逐渐变化。除功能作用外,檐廊这一虚构面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庭院

的空间构成,并且形成了从庭院到檐廊,再到室内的空间私密化过程,从而运用

垂直面达到划分三个空间层次的目的。檐廊是自身与自然及周围和谐过度的场所,

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最佳地点。

影壁:影壁是中国庭院构成要素中与其他国家相比独具特色的一种。中国传

统影壁的作用有:院门外,街对面,作为对景;庭院内作为障景,因门的开启所

形成空间外向渗透的趋势为影壁所挡。因此它是庭院内向特征的必然产物。影壁

主要是隔断院内外的视线联系,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在现代意义下的影壁仍具有

广泛的应用价值,往往被赋予多样的文化意义。

3.菊儿胡同与住吉的长屋

庭院文化所表现的是东方人的特点,更是中国人的特点――“含蓄”。传统

是我们祖先经过长期积累的最丰富的经验,若我们轻易将它抛弃,定会饮恨终身。

当都市日渐变成一个为工作和生存而建造的巨型工厂时,那么我们今天又如何去

继承这份遗产呢?

庭院文化在新时代的探索:建筑空间只有和人类的存在规则相一致时才会

被我们当代的文化所感知,才会变得更加生动,尤其是在电子时代,建筑(庭院)

空间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精神的庇护所。

3.1菊儿胡同

吴良镛教授主持的菊儿胡同,讨论了“类四合院”的基本形式,全面研究了

北京四合院体系类型及各种组合的可能。建筑利用L形空间体量在竖向辗转叠合,并在其中插入庭院空间,形成多层次的庭院类型。在色彩及材质上,菊儿胡同的第一层采用灰色的砖墙,时刻传统的延续;第二,三层选用白墙灰瓦,与周围的景色能够相互映衬、协调。

菊儿胡同的最大特色是继承了传统城市的空间序列,按照北京旧城区建筑居

住的肌理,在保留原有胡同的基础之上做竖向的扩展,形成立体的空间院落。并

注重在更新中得以保护,坚持改造过程中对地域的整体布局,人文历史景观传承

光大的原则。进而寻求了保护,整治和改造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以后的旧城改

造提供了有益的,持续发展的范例。

从菊儿胡同的工程可以看出,它从城市的结构和当代生活着手,找到了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菊儿胡同不仅适应当今生活的需要,而且在历史文化环境中,又保持了就有城市的结构与质地。庭院的生命力主要体现了对传统庭院意境的继承和创新。

3.2住吉的长屋

长屋是日本京都大阪的一种比较普遍的住宅形式。安藤认为无论多么小的物

质空间,空间丰富的住宅都应该有其不可代替的自然景色。这座建筑对外没有设

置窗户,从外部看似乎是没有光线的黑盒子,但是进入内部就会发现,因为有庭

院而感到非常明亮。建筑的庭院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基地面积,并布置在建筑中央。

它提供了一种与自然的接触,并揭示出自然的各个方面是住宅生活的中心,也是

一个吸收现代城市日趋消逝的光、风、雨等自然物的一种装置。庭院与日常生活

紧密相连,人们在进进出出之中,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对自然的体验。

安藤利用自己的建筑哲学,为住吉的长屋创造了一种看似有些严峻的生活方

式,但对于崇尚自然的日本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由于安藤的不断努力,这种居

住形式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纵览国内外,大多数优秀的庭院建筑在凸显个性的

同时,往往注重地域性、文化性的继承与创新。

4.结语

当下,国内的住宅小区大量涌现,过分强调建筑外观的美,机械的满足规划

的要求、背离传统,形成各地雷同的无地域特色的居住小区,将优秀的传统庭

院的风格丧失殆尽。就现代建筑而言,过分追求传统庭院的形式,不如对庭院意

境的再现上下功夫,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对生活的象征、文化的表现

来达到表现特定意境的目的。

在庭院渐渐消失的时代我们同样有对土地的眷恋,对传统的庭院文化我们应

该有更多的思考,有责任与义务去继承和发展。在构筑现代庭院时,笔者认为,

围墙的建造既要与周边环境巧妙结合,保持一定量的人和人的交流,充分达到自

然景观与庭院内部的融合,又能体现庭院居住者的私密性。当然,外在的形式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