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策划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早在今年初,海南美安贸易公司就托人给我捎来了一瓶"椰子王"酒。一见之下,我就被它独特的包装所吸引,待品味了其独特的酒质后,不禁为它与众不同的口感及悠然绵纯的椰子清香和融白酒与果酒为一体的精妙创意而赞不绝口。"椰子王"酒堪称中国酒业家族中的独特一员。它利用海南独有的上等文昌椰子作包装及部分原料,在其顶端开口安上防伪瓶盖,倒掉椰子汁,灌入优质的60°白酒,随后封口、涂蜡防渗。经过一段时间避光存放后,椰肉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溶解于酒中,不仅使灌入的白酒产生一种其它白酒所不具有的纯美,也使高度白酒变成了三十多度的低度酒,既有白酒的传统风格,又有果酒特色。目前,"椰子王"酒由美安公司买断国内总经销权后开始试销,广受好评,产品供不应求。在今年文昌椰子节上,"椰子王"酒成了众多海内外宾客的抢手货。
椰子在海南遍地都是,可谓不值钱,而"椰子王"酒把一个仅值几块钱一只(此价仅对岛外人而言)的普通水果,改造成一个高附加值的特产,不仅获得了一份不错的经济利益,还为如何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白酒、果酒,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在海南考察期间,我就如何开发椰子王酒潜在的巨大市场如何策划国内和国外市场的营销,如何促进和提高它的包装质量,如何开发与此相关的其它产品,特别是如何使传统的白酒、红酒寻找到一个全新的市场发展突破口,与美安公司的吴总等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细谈。诚如吴总所说,美安公司是把椰子王酒的国内市场营销作为一项战略性的规划来运作的,因为现今的白酒市场因传统意义上的白酒的严重滑坡而存在着巨大的消费空间。中国人喝酒的习性不可能在短时期得到真正改变,关键是消费者对传统的白酒红酒缺乏新鲜感,而市场上又缺少像椰子王酒这样全新概念的果酒型白酒,这可以从椰子王酒诞生至今始终供不应求上得到佐证。为此,美安公司正在联合其它公司,投入大资金,进行大手笔运作,力求尽快改变目前供不应求的现状。
此次海南之行,通过对"椰子王"酒的考察分析,以及为"椰子王"酒所作的整体市场营销策划的准备工作,使我看到了目前中国酒类生产企业走出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不可分割,在分类社会发展的各层次和各项活动中,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现象日益深化,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层出不穷,搞好市场营销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应充分认识到营销中的文化作用,注意丰富产品和营销过程中的文化内涵,使产品从开发到商标命名、媒体宣传等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消费者在获得产品的同时,还应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例如,人们对某种产品需求时,更注重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及符合性等文化价值,这是一种寓无形于有形的营销,我们称为营销文化。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我国加入WTO,酒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促销活动花样繁多,以酒文化切入的活动不在少数。酒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其基本含义是特定和统一的。酒文化因酒而生,没有酒谈不上酒文化,仅有酒也不成其为酒文化,既有酒又有文化属性才能称为酒文化。酒文化的主体是人,是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造,酒文化才得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张骞出使西域到张弼士在烟台办厂,还有我国辽阔的地理分布和众多的民族特色,如果在葡萄酒的营销活动中把这些传统文化渗透进来,再结合现代时尚,一定能够进一步扩展促销空间,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与忠诚的情感模式。文化营销实质上是指充分运用文化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好在市场调研、环境预测、选择目标市场、市场定位、产品开发、定价、渠道选择、促销、提供服务等营销活动流程中均应主动进行文化渗透,提高文化含量,以文化作为媒介与顾客及社会公众构建全新的利益共同体关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饮用葡萄酒有意身体健康的知识逐渐普及,葡萄酒的销售空间将逐渐扩大,葡萄酒企业在全面的营销策略中,应打好文化营销这张牌,并使之与其他营销方式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1营销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营销文化是社会文化现代之一,是由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观愿望引发的,是在买卖双方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其组成要素有企业、产品、商标、包装、广告、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商业等,以及这些要素与消费者的沟通,因此广义的营销文化,包含了企业的开发策划、设计、产品造型、包装等从产品策划到商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氛围。营销文化又分为产品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促销文化等。产品文化是指反映在产品的设计构思和造型样式及商标、包装等方面的文化,作为商品必须适应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消费需求,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制度文化是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所遵循的规范文化,营销活动各环节都要遵守一定的制度,这些制度本身也是营销文化的体现。理念营销是从产品策划到商品销售所持有的理念和对营销活动规律性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增加顾客消费观念和对商品的认同感,满足顾客的消费心理,营销活动中的理念文化是以顾客为中心,以商品销售及盈利为目的。促销文化是企业在促进商品销售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行为特征,包括广告文化、公关文化等。在营销文化中,促销文化形式最为丰富,是最直观、最具活力的文化艺术形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2我国源远流长的葡萄酒历史和文化
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经发酵、陈酿而成的酒度低、营养高的国际型酒精饮料。葡萄酒不仅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而且还含有其他酒类所没有的单宁、果胶和酒石酸,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酒类中,唯有葡萄酒在肠胃中呈碱性反应,有利于调剂食物消化的酸碱比例,故有“钠胃”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和提高心血管的脑血管的生理功能等医疗保健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精饮料,葡萄酒文化也是一种人类文化,葡萄酒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史。我国有悠久的葡萄酒酿造史,最早对葡萄酒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当时有蒲桃和家种的葡萄园。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引入葡萄和酿酒艺人,此时开始引进了西方葡萄酒制法,这是中国葡萄酒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的革命性改造,促进了葡萄酒业的大发展。唐朝唐太宗收复西域后,高昌成为唐时西部疆土,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也由此而全面传入内地。这是中国葡萄酒业第二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1892年华侨张弼士在烟台成立张裕葡萄酒公司,引进欧洲大批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开辟纯种葡萄园,采用欧洲现代化酿酒技术,生产各种优良的葡萄酒。这是中国葡萄酒业第三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正是这一次的外来引进,使中国的葡萄酒发展开始走上一条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因此,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是中国酒善于吸收、消化外来酒的成果,是外来的酿酒原料、酿造工艺同中国传统酿酒技术水融、共同发展的结晶。葡萄酒是人类与自然相互结合的产物,她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种健康美妙的产品,重要的是人类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内涵。葡萄酒区别于其它酒种的特殊性,决定了她在营销过程中必须采用高层次的营销方式,以便突现其独特的文化品位。
3文化营销及内涵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对作物的培养及人本身的文化与修养。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E.D.Ta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所谓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上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符合整体”。人类除了依靠实践活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改造周围环境以外,总是企图把简单的生存活动上升到一种至真、至善和至美的境界,且希望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能获得心理上的愉悦。这种升华过程的两端便维系着经济和文化。经济和文化两者不可分割,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层次、各项活动中互相渗透、影响和互相作用。文化营销的本质目的在于营建企业新型文化价值链,以文化亲和力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优势。文化营销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营销理念,是有意识地构建核心价值观念的营销活动,文化营销对社会的作用力无所不在。首先,产品文化营销。主要体现在建立于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上,产品是价值观的实体化,各类产品的功能、形式越来越相似,要以产品差别达到竞争优势,通过产品中蕴涵的文化理念加以差别化是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思路和途径。例如,长城牌葡萄酒是我国葡萄酒行业的知名品牌,长城干白7次蝉联国家金奖,被评为国家名酒。1983年获得英国伦敦第十四届国际评酒会银质奖,被誉为“典型的东方美酒”。秘密在于其中蕴涵的中国文化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同。其次,品牌文化营销。这是产品文化营销的深化和拓展,主要包括社会对品牌的信任,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选择,厂家和商家对品牌的保护和完善,品牌文化通常借助于品牌名称、标记或符号体现出来。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利润。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裕,人们对商品中的文化含义、文化价值越来越重视,品牌正是产品文化含量的标志。第三,企业文化营销。就是企业以顾客所接受的价值信条作为立业之本,从而促进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认同。
4葡萄酒的文化营销
精美的包装、漂亮的瓶标、色泽深红的酒色,无不惹人爱恋。葡萄酒作为一种文化和时尚,会很快在中国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葡萄酒企业认识到这种蕴涵着深厚知识文化与哲学的文化营销方式,通过努力构筑一个主题鲜明的活动,从内心去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首先,葡萄酒文化营销必须以坚实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的灵魂,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就谈不上文化营销。在葡萄酒的文化策略中,通过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将文化寓于产品设计、经营环节中,创造全方位、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以文化亲和力重整企业内部营销。张裕公司凭借着企业的悠久历史,修建了张裕葡萄酒博物馆,在主要销售市场举办百年张裕图片展览,参与或举办葡萄酒节等,让更多的消费者在了解张裕、熟悉张裕的同时,接受张裕文化。
其次,要有符合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营销战略。葡萄酒企业在制订营销战略目标时,必须建立文化子目标。在细分市场时要巧用文化变量。长城公司巧用重大事件进行文化营销,在山海关老龙头举行的“世纪守望中国2000年庆典”是我国最大最具震撼性的迎接新千年的庆典之一,长城干红、干白系列酒被指定为唯一特供酒。在2000年1月1日零时,伴随着民族乐器的奏响,巨龙腾空飞起,千年吉祥球释放出无数荧光彩屑,锣鼓声、欢呼声、长城起泡酒清亮的开瓶响声直冲云霄。在这种大背景下,30万人共同举杯,不仅领略了长城系列酒的魅力,同时也将千载难逢的超黄金时刻永恒地带到了下个世纪。
创业要靠单品
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型企业,都有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共同点:他们的重点单品销售能力很强,而且其成长初期的大部分业绩也都来自数量很少的单品。
你不要被别的企业那些商品组合吓倒。它们的确令人眼花缭乱,但有两个问题:
1.顾客可能因为商品太多而根本记不住这家企业有什么特色;
2.其实那些组合里,卖得最好的还是以少数几个重点单品为核心的。
尤其是创业型企业,当你在跟强大的对手对阵时,一定要记住:做好单品!这就像锥子:锋与力都集中于一点,所以可以刺得很深。
那么如何提升单品的销售力?尤其是那些让顾客忘掉价格的销售力?
重视单品的静销力
浙江鑫新饰品(化名)主要制造和分销金属镀层流行饰品。鑫新在顾客调研中发现:
从顾客获取饰品信息的渠道来看,他们从饰品小店和综合商场等终端直接了解信息的占前两位,分别占到45%和30%。而杂志、网络、和电视却排在后三位。
这与其他快消品行业存在很大差别,说明单纯靠广告和促销这些动销手段是产生不了销售力的。
恰恰相反,饰品销售的重点应该是围绕:如何提高静态要素来展开。
它在解决单品溢价这个问题时,从单品静销力、促销、推介、环境、品牌价值、单品价值感等6个方面入手,建立了单品提升系统。如图1。
什么叫单品静销力?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产品力”,是指:不借助任何广告、促销等手段,并剥离出公司品牌的拉动力,单靠产品自身,就能产生的销售力量。
这一点对创业者尤为重要。因为创业初期,你既没有广告支持,也没有品牌效应,更没有顾客认知度很高的市场环境――你只能靠静销力去征服顾客。
那么,鑫新饰品是如何提升产品静销力的呢?
单品静销力模型
产品静销力的构成要素,其实应该是立体的、动态的。但就饰品而言,我们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一些要素,把它们归类为一个单品静销力模式。如图2。其中各要素的意义如下:
四大软要素
1.产品命名:一个好的产品命名不仅要有好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有记忆点,要能够让顾客产生联想。
2.文化提炼:有文化内涵的商品才能让顾客忘记去关注价格。饰品更是如此。文化的提炼是基于对顾客需求的深层挖掘,简单说,就是给顾客一个从心眼里喜欢该单品的理由。
3.流行元素组合:对饰品而言,流行元素的组合应该包括产品的款式、流行的风格(韩式风格、美式风格)等等。在流行元素的组合上,应该充分考虑到流行元素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每段时间必然有其主流的流行趋势。
4.使用方法:表面上看起来,使用方法似乎不是很重要,因此也通常被企业所忽视。但“鼻环”、“脚链”等产品的出现和热销,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一点多加注意。
4大硬要素
1.耐用度:产品的耐用度,其实更多的是指产品质量的一个方面,也就是产品的使用寿命的问题。如果你的质量不行,肯定会引起顾客的不满,他们会四处传播你产品的不是。
2.产品外观:产品的外观往往是映入顾客眼帘的第一作用力,如果产品的外观不能够吸引顾客眼球,而被其它商品所掩盖,就谈不上什么销售了。
3.产品材质:对饰品而言,产品的材质不仅仅关乎品质,更重要的是,材质本身就是流行趋势,就有吸引力。从金属到水晶、到塑胶、到玻璃等等,饰品的材质可谓是五花八门,重要的是如何把握顾客需求和流行趋势。
4.产品包装:包装可以帮助单品产生一定的溢价能力。而且,包装的好坏也体现出企业追求细节完美能力的高低。这一点对顾客忠诚度很有帮助。
细节解析
下面将结合鑫新项目,重点选择其5个方面来对产品静销力模型做深入分析。
1.产品外观。
在调查中发现,顾客在选择饰品的时候,侧重点排名第一的是样式美观,排名第二和第主的分别是价格和流行
这就给我们在产品策划时提供了参考,明确了主攻方向。也就是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产品外观的美化上,以此来吸引顾客。为使读者对鑫新产品有个感性的认识,我们任意选择了其中两款产品外观图,供大家参考。如图3所示:
图3中,华丽的胸针(左)以其外观的炫美而著称,水晶手链(右)则以其外观的典雅而赢得顾客的青睐。
2.流行元素组合。
在把握流行趋势方面,我们仍然坚持以顾客为导向。在顾客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市场主流的趋势方面,韩式风格占主流,排名第一,占到56%;其次是日式风格,占到40%;再次是中国特色的,占36%左右;最后才是美国和欧洲风格。
因此,在产品流行元素的组合上,我们以韩式流行元素为重点。
同时,我们结合区域差异特点,在不同的区域,流行元素的组合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3.产品选材。
在产品选材方面,我们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通盘考虑。
一是市场的特点,通过我们几个月市场一线的摸底、几百份顾客调研问卷、企业的销售数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了饰品市场的材质潮流。
二是企业的自身条件,通过我们对鑫新企业的内部调研,剖析出了其自身在研发、生产、资源的特点。
三是盈利能力,去掉了那些利润空间小的材质产品。
四是品牌定位,摒弃了那些有违品牌形象的低端产品。
最后,我们确定了鑫新产品的五大基础材质:亚克力、晶钻、合金、爪链和白银。
4.使用方法。
在产品的使用方法上,我们对产品进行分类管理。而且在产品创新上,也把使用方法作为一个创新点。鑫新目前分类有:胸针、头饰、套链、手链、戒指、耳环等。
同时,在门店服务上,建立了规范的服务手册,在店员推介、产品说明书和网络推广上都有关于使用方法、饰品常识等专题说明,帮助顾客更好地选择和使用。
5.命名和文化提炼。
在产品命名和文化提炼上,鑫新也是细致入微,深层提炼。以其一款产品为例:
命名:海之韵
文化提炼:海之泪的文化精髓
一、论题的由来:崛起的成本企画模式
对于现代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领域新近崛起的日本“成本企画”模式,①人们在叹服其令世人瞩目的卓越管理成效时,往往试图更深一层地探索其方法体系的内在核心。日本一些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此作过阐述,②这类论述内容过泛过宽,尽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很难被认同这是在真正研究方法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成本企画方法的核心是“成本筑入”,围绕这一核心对成本企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实质进行多重侧面的研究才是更为紧迫的课题,它有助于我国这样成本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尽快地移植进而构建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
在全面展开论述之前,先对成本企画模式及其核心范畴“成本筑入”作一基本的探讨。
首先,成本企画的方法立足点值得关注。较之于欧美模式,成本企画模式的方法立足点有了重大的转换。传统欧美式的成本管理是基于财务成本信息的管理,其管理方法在成本会计学科中有所体现,即借助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成本的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分析和评价。成本企画则对成本有另一种理解,日本人认为,成本绝非单纯是帐簿的产物,既然它在制造过程中发生,就应该从工程学的、技术的层面去把握成本信息,从开发、设计阶段开始结合工程学的方法对成本进行预测、监控。其基本立足点可认为是全生命周期成本(WholeLifeCycleCost,WLCC)思想(详见下文)。一般而言,愈是处于WLCC的前阶段,能确定的成本额愈大,且功能、构件变更的容易程度也愈高,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使得前阶段降低成本的潜力大增。因此,有必要针对开发、设计、生产乃至销售阶段的目标成本,将成本计算与产品设计一体化分析,以达成根本性的成本降低。
其次,必须对现有的成本企画定义加以分析。日本成本企画特别委员会将成本企画定性为企业确立中长期竟争优势的、与产品开发相关联的战略性管理方法,作出了较具发展观的定义:“成本企画是指在产品的策划、开发中,根据顾客需求设定相应的目标,希冀同时达成这些目标的综合性利润管理活动”。③笔者认为该定义有三点值得注意:(1)其目标是针对“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action,CS)的,与欧美的成本管理目标相吻合;(2)它是以成本管理之形式达成终极的利润管理之目的;(3)其手段是综合性的,即工程方法、组织措施和会计计量是融为一体贯彻实施的。显然,这三方面对传统的成本管理学科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但手段上的综合性突破尤为突出。其三,有必要对“成本筑入”这一术语作一简略说明。成本筑入的“筑入”译自日语“つくりごみ”(此译是否达意,专家们不妨发表高见),大意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同时“深深地嵌入”或“紧密地结合进”新的要素(因而笔者认为“筑入”也可权且英译为“buildingn”)。上述成本企画的分析体现了“成本筑入”的基本要求,即以先行的或者说先导性的综合性手段(会计、工程与组织)针对WLCC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在源流阶段的实施),使得以WLCC为轴心的成本管理形式达成终极的利润管理目的。
二、成本筑入的检验标准:全生命周期条件下的目标成本
成本企画方法基础之一是目标成本计算(TargetCosting,TC),即通过对WLCC之计算(TC)与先导的综合性管理结果之估算(CostEstimation)的比较,来决定是否真正实施下一步的批量投产。探讨作为综合性管理形式的成本筑入不妨先从目标成本计算出发。
目标成本所包含的内容是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所谓生命周期成本(LifeCycleCost,LCC)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LCC是指在企业内部及其相关联方发生的由生产者负担的成本,具体指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与物流等过程中的成本。成本企画中的目标成本较之LCC更广,即表现为上述的wLCC形式的广义的LCC,它不仅包括生产者发生的成本,而且要把消费者购入产品后发生的使用成本、废弃成本等也包括在内。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要满足顾客在质量、价格、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需力求顾客的使用成本尽可能低,把包括消费者成本在内的WLCC视为必达目标来加以实现。成本企画中的目标成本范围是指这种全生命周期条件下的各项必达目标成本。
其次应考察目标成本的典型计算方式。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某一产品的目标成本计算一般表现为“期望售价-目标利润”或“期望售价×(l-目标利润率)”这样的形式。有些日本学者直观地将目标成本称之为“许容成本”,④这种命名究竟是什么涵义呢?其实,所谓“许容成本”意味着一种预先制定好的框架,也就是允许可能的最高成本额。这个最高成本额是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为实现目标利润必须达成的成本目标值,是WLCC下的最大许容值。
这意味着,未来成本的实际发生额只能局限于基本市场导向所决定的目标成本框架内。一旦成本估算的结果超出这个框架,就意味着基于WLCC的成本管理综合性手段的失败,或者说,集工程、组织手段于一体的成本筑入并没有在其预想范围内得以贯彻,从根本上说,是成本筑入相对于要求的目标成本范围的无能为力。反之,如果成本估算的结果在许容值之内,则是成本筑入的成功。换言之,“成本筑入”成败的检验标准是全生命周期条件下的目标成本的达成与否。
三、成本筑入的外在表现形式:具象化的“中心实施循环”
成本筑入的检验标准只是对其实施阶段性成果考核的一杆标尺,反映了由市场决定的成本筑入的客观数量要求。深入的研究则必须从成本企画实施本身的特征着手。
尽管成本企画形态各异,但有一个特征是所有的成本企画方法流程共同具备的,即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达成……”这一“中心实施循环”。“设定分解达成……”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其中包括了多重循环。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一般可以区分为构想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与工序设计这四个阶段,严格地说,每个阶段都需要实施“设定分解达成……”这一循环,每一次循环都是对成本的一次挤压(挤压的成败必须以上述检验标准加以判定,如果失败,则必须实施“再分解达成”的过程,万不得已时还必须进行目标成本的“再设定”)。只有在最后工序设计阶段的成本降低额达成后,挤压暂告一段落,才能转向实施批量生产。
在整个挤压循环中各阶段的职能有所不同。“设定目标成本”是把成本目标数值化,表现为上文所述的目标成本计算方式。“分解目标成本”是对目标成本采用稳扎稳打、各个击破的方式,即对目标成本按照某种特性进行分解,使“可供使用的目标成本”布局具象化。“达成目标成本”是在布局完毕后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应尽可能在各部位都采用省料且有效的“施工”方式,使所费在设计要求的设定目标的范围内。
“达成目标成本”阶段实际上表现为成本筑入的中心,典型地表现为在设计图纸上实施成本降低,在综合性成本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主要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并结合设计评价方策(DesignReview)、权衡方策(TradeOff)、成本留保方策(CostReserve)和种类减少方策(VarietyReductionProgram)等管理工程技术手段,力求使设计图纸上的预期成本最低化。当然,整个成本筑入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作更广的具象化理解,即以不断地实施成本挤压为特征的“中心实施循环”。它与上述检验标准相配合,使得成本企画模式得以顺利地运作。
四、成本筑入的先导:源流管理与产品观念
上文已经指出,成本企画是一种先导性的综合性管理,对其具体表现形态可以作更为深入的描述。一个完成的产品策划或设计,某种意义上是在开发书或图纸上就制造过程进行了一次“预演”,预演时赋予的各种条件就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具体各项要求事项的体现。进一步直观地说,开发和设计就是在开发书和图纸上“制造”产品。既然实际制造过程必然发生成本,那么在“纸面上的制造”考虑成本发生这一因素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成本筑入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先导性认识,即降低产品成本的重心应该从生产阶段转移到设计阶段乃至开发策划阶段。这就必须确立“源流管理”的先导认识及其与其相配合的“产品观念”范畴。源流管理指在设计阶段乃至开发策划阶段就开始降低成本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有备无患”,即降底成本活动要求从事物的最初起始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分析,以避免后续制造过程的大量无效作业耗费无谓的成本。源流式成本管理的主要特质在于其预防性,其早期实施使得大幅度削减成本成为可能。借助源流管理向后续的设计(构想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与工序设计)、制造阶段推展,表现出逐层逐次的成本筑入特色。源流管理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实体管理,其对象颇难把握。日本学术界称成本企画是针对“制品concept”(日英混合语)展开的,这应认为是源流管理的对象。笔者认为“制品concept”的确切涵义是“产品观念”。⑤拿成本企画所针对的典型产品汽车来说,大而言之有式样、格调这类“观念”,具体地又有行驶性能的“观念”、乘座感觉的“观念”、操作上的“观念”和用途上的“观念”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观念”所表示的均是源自对产品本身的要求,具有较强烈的主观导向。由这类产品观念出发,开发设计人员就会把眼光转向车身、底盘、马达、刹车、动力源、内装和附属备品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这就必然引发对成本的思考,因为要把观念转化为现实,可能不得不增加材料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这就成为拉动成本上升的原因。这部分要上升的成本能否使它少上升甚至不上升,抑或上升额能否在其它“观念”改变较少或不改变的领域得以消化吸收,这就成为设计攻关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笔者尝试将“产品观念”定义为:服务于源流管理的汇集现有工程和成本要素并可融入未来成本思考的产品构想体。针对这种产品构想体的管理是成本控制质的飞跃,它较之于传统的反馈型成本控制模式有了根本的转折,表现为以产品观念为对象实施自觉的、前馈型成本控制。立足于源流管理的分析表明:成本筑入体现的新?统杀竟芾硭枷肫浔局适窃し佬缘摹⑶袄⌒统杀究刂疲挥薪⒃戳鞴芾碛氩饭勰畹娜鲜痘∩喜趴赡茉诳⑸杓圃缙谝杂行У墓芾砉こ碳际跏侄危ㄉ衔氖黾暗囊约壑倒こ谭椒ㄎ鞯母髦址讲撸┕岢钩杀局搿?/P>
五、成本筑入的管理工程技术实施:“创造流”通过源流管理以明确产品观念,明确产品观念后又必须进一步将源流管理逐层地推向设计阶段管理和生产准备阶段管理,这意味着进入了成本筑入的实施阶段。成本筑入的实施大略可分为成本革新控制和成本改善控制两种形态,无论何种形态,其基本表现均是从提案到选案的价值工程的改善案作成过程,其实质是创新或创造。为简略起见,下文不再赘述价值工程一般实施方法,也不论及相类似的革新控制形态,仅对以价值工程lstLookVE⑥为代表的改善控制形态作一最基本的分析。
笔者认为,在设计层面上lstLookVE的层层进逼技术的运用,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创造、改进、再创造的螺旋式推进过程,因而我们把lstLookVE改善案的作成过程称为“‘创造流’的改善控制”。⑦“创造流”在实施上基本上可分为“构想酝酿、深化与分析精炼”三阶段。(1)构想酝酿是“创造流”的起点,即通过群策群力,以“头脑风暴法”挖掘企业全体人员的知识潜力,进行功能改善的创造构思。(2)构想深化是“创造流”的中心环节。构想案数量很多未必能保证有优良的改善案,因而,必须对提出的构想进行分类、整理,进而进行发展(各个别构想案的改善结合)和具体化(绘成工作图)。应该注意到,分类整理与发展具体化均是围绕着功能来进行的。我们认为构想深化过程实质上比之构想酝酿内含着更多的创造思想,因为它借助技术分析手段据以选择,因此是一种针对功能的更为“精致的”创造。(3)“创造流”的第三阶段是从构想评价到改善案评价的过程。构想评价只能是概略评价,也就是初略地从技术性与经济性两方面考察其是否有可行性。通过考察把构想分为①可能采用案、②不能采用案与③待分析案三类。待分析案往往是用常规的考察方法一时难以决定取舍的构想案,通过进一步分析后?部晒槿擘倩颌诶唷U庋瓜氚傅牟捎每赡苄跃捅冉厦魅妨恕?/P>
“创造流”改善控制过程表现出“将经济性的成本‘深深地嵌入’或‘紧密地结合进’技术性的制造方案中”的特质,这是成本筑入极为典型的体现。也可以说,“创造流”与“成本筑入”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认识,前者立足于构想案的形成与优化(包括技术性与经济性两方面的各自表现),后者则着重于方案所包含成本的削减与合理化(专注于技术性与经济性的结合)。
六、成本筑入的经济学解析:求索最优成本结构
以价值工程等管理工程技术实施成本筑入,可以说是把产品的装配成形视为“成本的装配成形”,这种思想是现代成本管理思想的巨大飞跃。以浅显的比喻来说,成本筑入思想在于把成本视作一种“特殊的部件”,设计者是在尝试能否将这种“部件”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删除,删除部分又能否“装配”到其他更重要的功能上去,在构想案的技术性与经济性概略评价阶段则是为了对已“装配”部分作更有利的调整与修正。因而,作为理论化范畴的成本筑入,其具体落实不妨比喻为“对成本这种特殊部件的削减与重新装配”。显然,“削减与重新装配”难以充分地说明成本筑入的理论实质,对成本筑入的理论含义加以严谨的说明的确颇费周折。最近日本学者清水信匡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清水信匡试图从“成本降低”与“成本最低化”这两个概念出发说明问题。他指出,“成本降低可以定义为,对某对象产品及作业过去发生的成本,或认为理论上应发生的成本,在不招致该对象特定属性变化的前提下使其减少”。他又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成本最低化,认为成本最低化是成本函数的选择问题,是“由选择生产函数设定的投入组合中,以最低的成本选择对应于要求的产出量的投入组合”。换句话说,成本降低是相对比较的概念而成本最低化则是最优化概念。清水信匡又定义了其独特的“成本结构”概念,他认为“成本结构是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的加工方法与投入的组合”。由此推论存在对下列两种成本结构的成本降低:(1)尚未使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2)已经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前者由于非效率因素很多,故一般通过“技术选择”来降低成本。后者则光依靠现有技术无能为力,必须借助知识创造或者说是技术革新来求得成本降低。因此,清水信匡对成本筑入作了这样的定义:“为选择达成目标成本的技术与投入的最优组合根据需要开发出的伴随着成本降低的技术”。⑧
笔者认为,尽管清水信匡的思想出发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但其结论并不太明确,至少存在下面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清水信匡对两种成本结构的区别并不具备现实意义,两者的界限并不明确。因为现实经济中难以找到现存的已经充分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也不存在对其进行技术革新后成本结构优化了而成本总额丝毫不变的情况。换言之,成本降低与成本结构是联系互动的,这同时表现在成本管理实施上,“技术选择”与“技术革新”并无截然明确的界限。其二是,清水信匡的定义虽然在属性上包容了价值属性的成本与工程学方法属性的达成目标成本技术这两个侧面,但又简单地把成本筑入称之为一种“技术”,这并不妥当。其根源在于未能理解成本筑入极为关键的“创造”特质,在于未能认识到成本筑入是动态地将成本与技术综合于一体的一种行为过程。笔者试图把成本筑入简洁地定义为:以价值工程的“创造(创新)流”求索最优成本结构的行为过程。有必要对该定义作以下补充说明:(1)成本筑入的目标是获取最优成本结构,即求得成本这种“特殊部件”与其它实体部件、加工方法及加工精度等性能值的最优组合,其手段可以容纳技术选择、技术变更和技术创新等;(2)该“行为过程”的主体是产品及工程设计人员、生产现场技术人员,成本管理人员则在价值信息的供给方面予以必要的配合与协助;(3)成本筑入的特质蕴含在价值工程的实施方式上,特别体现在以卫lstLookVE(OLookVE)为代表的“创造(创新)流”中,或者说是其核心所在。
七、对我国成本管理实践的启示
理论研究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成本筑入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未来成本管理实践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文摘要:门户网站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进入互联网的入口,但这一入口有好坏之分。好的入口可以使用户便捷地获得所需信息,而坏的入口恰恰相反。好与坏体现了网站的运营理念,好的门户网站会真正以用户为中心,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当网站真正以用户为中心时,盈利自然会跟踪而来。
企业建立网站的动因之一就是盈利,门户网站也不例外。而究竟靠什么盈利和如何盈利是两个问题,需要各门户网站分别来回答。一个网站的运营方案是否可靠取决于这两个问题能否被正确回答。盘点目前各门户网站的盈利点,无非是:广告、无线收费服务及在线娱乐和收费服务。这些着眼点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如何将盈利点和所提供的服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服务定位和盈利方案的集成仍然是目前各门户网站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门户网站的服务定位
门户网站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进入互联网的入口,进入这样的网站就可以获取你需要的所有信息,或者到达任何你想要到达的网站。国内大型门户网站包括新浪、搜狐、网易、TOM、腾讯QQ、百度等。
在服务定位方面,目前被称为“三大门户”网站的新浪、搜狐和网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定位过于宽泛,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三大门户网站一开始就对“门户”理解有误:用户一旦打开门,好的、坏的、需要的、不需要的一股脑儿都出现了,活像一个集贸市场。在这种门户中,用户确实能够看到他想看到的东西,前提是需要费尽周折地寻找。这个定位注定效果不会好到哪儿去。据Alexa对新浪、网易、搜狐和百度近一年来的流量统计,百度的访问流量远高过前三个门户。这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用户上网的第一动机是通过一个便捷通道(门户)来搜索信息,而搜索的动作应该由IT来扮演,而不是用户个人。由此可见,效仿Google的百度是聪明的,因为它明白了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所在。相反,三大门户对门户的理解则显得有些机械。
既然百度是效仿Google,那就以Google为基准来比较一下两类门户的优劣势。Google的最大优势在于用简单的模式实现了门户的理念:通过我,你可以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信息。为此,Google将赞助商的广告和用户搜索到的信息明显分开。这样,只有当用户确实对某个广告有兴趣时才会点击右边的赞助商链接,否则,用户看到的就是自己所搜索的纯粹的信息。整个搜索过程没有人为参与,而只取决于Google高超的搜索算法。而最关键的是,这一算法背后的理念是:以用户而不是股东为中心,尽可能体现公正性。正是这一理念,使得他们能同时给用户和赞助商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取得了自己应得的报酬。一句话,Google将服务和盈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用户感觉不到任何不自然之处。
而效仿Google的百度却在某种程度上稍稍偏离了门户的理念。与Google不同的是,百度不仅仅在搜索结果的右侧有赞助商链接,在正常搜索结果的左侧链接也有赞助商广告,这些广告链接和真实搜索结果混杂在一起,很难区分。这种做法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用户输入搜索关键字后首先看到的不是自己最想看到的内容,而往往需要翻过前几页后才能看到真正想要的搜索结果,严重浪费了用户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不知情的用户,可能通过误点击进入赞助商的网站,而这时的用户对赞助商来说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但赞助商却必须为这种“误点击”付出成本。由此可见,百度的做法不是创新,而是后退。
相对于百度,三大门户网站更是从最原始的角度来理解门户概念。显然,它们是传统纸媒体的翻版,唯一不同的是,它们能在一个版面上呈现更多的内容。拥挤的页面把烦琐的搜寻动作留给了用户,给人一种“想看就看,不想看就跳过”的无所谓感觉。而且,三大门户大而全的同质化现象在导致服务缺乏差异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网站运营成本。因为任何一项业务,从产品策划、开发、维护到市场拓展,都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现在的互联网不再到处都是免费的午餐,许多信息内容都需要付费才能使用。维持此项业务的正常运营以及一些必需的后续研发工作,都将使成本增加。同时,如果门户网站经营的业务范围越铺越大,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多,难免会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或者服务,从而不仅不能留住受众,反而会对网站的整体声誉造成重大打击。
二、门户网站的趋同现象
趋同现象是社会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个体或团体之间相互模仿、学习的结果。对资源的竞争是趋同主要的潜在动因之一。例如,日用品(如牙膏等)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导致众多企业为同一块蛋糕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高度的趋同。当企业间的产品出现高度趋同时,顾客在消费时必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随机性。例如,当在超市面对众多的牙膏品种时,顾客往往是要么随便拿一种,要么轮换着用。
现在的门户网站面临着同样的境遇。在新闻报道内容方面,由于网络资源的易获取性和网络维权意识的淡薄,各大门户之间互相盗链、抄袭现象普遍。根据千龙研究院的调查,现在网络新闻媒体每天更新的内容重复率高达60%。而在版面设计和新闻报道方式上的相似,更使受众感到“千网一面”,难以区分。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肯定是三者任选其一,看了一个,就基本上不用看另外两个了。
根据和讯IT给出的近两年来各门户网站在在线广告市场总额中所占收入百分比统计情况得知,提供较大差异化服务的百度在吸引广告主方面所表现出的优势在日渐增加,而三大门户网站在这方面的优势以近乎同步的速度下降。这强有力地说明了这样的隐情:广告主对实施差异化服务的百度兴趣渐浓,而对提供同质化服务的三大门户却不知如何取舍,所以干脆同比减少投放。这就说明了三者以往无论在吸引用户还是与用户对应的广告主方面,均是以不确定性的概率赢得市场份额,而且这个概率看起来是均等的。话又说回来,如果三者或者后进入者皆没有野心,这种均衡状态或许可以长久持续下去。但这注定是不可能的,百度正在打破这种均衡,因为还有后面虎视眈眈的Google呢。
三、未来的出路
门户网站未来的出路在哪里?这样的问题需要整个互联网界不断向自己提问,而且能不断给出创新性的回答。笔者认为,门户网站的出路始终蕴涵在“门户”的定义当中——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但不是提供所有用户所需要的。因此,为了不至于沦落到“养家糊口水平”,门户网站应该谨记:卓越和专注。因为只有专注才能卓越,而只有卓越才能取胜。
例如,Google专注于为用户提供搜索信息的便捷,这使得它在门户领域独具优势。它的搜索算法以及对赞助商排名规则就是它对“门户”概念完美诠释的体现。技术和理念的完美结合使得后起的百度难以突破,更使三大门户艳羡不已,因为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再如,近年来凤凰卫视将自己的公司网站几经改版,成为目前的凤凰新媒体门户。它走的是差异化的相对高端路线,针对的是高知识或者追求高知识的高端人群。这种专注同样使得他们的节目含金量大增。
相比之下,三大门户则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照顾所有的网民。这种大而全的门户理念必然不能使他们专注于某一领域,当然也就不能保证服务产品的质量了。
另一方面,门户网站在提供有针对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获取盈利。作为用户,他只想看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却并不喜欢被广告所打扰。但作为网站,提供信息终究是需要成本的,而买单的正是广告主。所以,如何将广告和信息完美融合,让用户不再讨厌广告,这可能是未来门户网站都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将广告融入信息、游戏、博客等形式都是较好的创意,而未来更多的创新机会应该是聚焦于用户对广告的体验方面,包括广告本身的设计以及广告与网络服务结合两方 面。
卓越和专注促成了网站的核心技术,即它的看家本领。Google的搜索算法以及强大的分布式网络存储技术是它的核心技术,而凤凰新媒体门户的看家本领则是高品质的咨询产品。而三大门户由于服务定位的模糊,必然难以开发出过硬的核心技术了。近期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网易和搜狐的总收入中网游所占比重都出现了大幅上升,这说明,二者已经淡化了信息门户的角色。而新浪在广告收入总体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下,广告收入占本公司总收入比例却在上扬,这说明,新浪目前还没有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因此,三大门户网站现在所面临的基本问题还是角色定位,举棋不定的根源在于缺乏核心技术。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三大门户网站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对门户概念内涵的理解,摆脱大而全的思维限制和包袱,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服务。未来的各种门户需要对市场有准确的定位和细分,选择空档进入市场,扬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努力为用户或广告主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所长之处。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熊比特在1912年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他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他是从企业创新的角度来阐述创新的。
关于产品的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增长,为许多企业和企业家们所重视。关于流程的创新,可能隐藏于企业内部的很多领域,对流程创新的重视,由于瞄准的不是有形资源和难以逾越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和资源,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同样也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熊比特所说的关于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的创新,除了一些在生产方法上采用一些新的技术而使生产效率提高外,一些对于生产和操作流程上的改进,无疑也可以给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的应用,给整个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根本的改变。现在众多企业所追求的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方式(LEAN),其实很多内容都属于流程创新的内容。
流程无处不在,创新到处都有
在企业运营领域,流程是企业为客户提供价值的一系列行为的组合,是对输入进行加工处理产生输出的一系列行为任务和决策。流程是为客户创造和传递价值的实际业务的运作方式和方法,大的流程往往是跨功能的。按照波特的价值链分析理论,企业内部有主导企业经营的核心业务流程,如研发、设计、生产、交付等,也有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正常运营的辅助业务流程,如财务、行政、后勤、人力资源等。对流程的重视,对一个企业或组织的成功,对满足客户的程度,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流程创新并不只体现在熊比特所说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的生产管理方面,在很多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的改变,都可以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这就是流程创新的魅力。
企业创新包含多层含义,其中包括了产品和技术创新,流程和管理创新,以及市场、知识及文化创新的内容。如果企业只专注在产品创新,就有可能过多地关注企业的有形资源和硬投入上面。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投入,才可能见到效果。如果中小企业过分专注于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无意于以短竞长、拿着鸡蛋碰石头。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流程创新倒可能成为企业创新的首选。因为流程创新不需要太多的资源和条件,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和太长的周期,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在某企业的售后服务中心,因为一个六西格玛项目对CALL-CENTER流程的优化和改进,带了很多创新的想法,进而引燃了企业流程创新的火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对中心的十几个流程进行了大小几十项的流程创新与改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运作成本下降50%以上。这种创新,使一个原来只负责企业总部的区域中心,一跃而成为企业的全国范围的业务中心,并且在人员、设备、投资等硬件设备都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接单提供服务,从一个成本中心转变成一个利润中心。
关于创新企业文化
可能大家对那些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成果感到不解,为什么他们就有那么多的创意和想法,而我们的企业却没有呢?
这就需要我们对创新的流程有一定的认识。人们的想法和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美国学者德鲁克把诱发企业创新的各种因素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过程改进的需要,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改变,新知识的产生。不管是哪种创新来源,都需要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气氛,并且具有完善的创新管理的方法论体系,人们才能对这些周围的变化和需求有敏感的反应,才能抓住头脑中那种象流星划过夜空一样稍纵即逝的灵感,进而开发成为创新的产品、技术或流程等。扬智咨询公司在多年帮助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和进行企业变革的过程中,研究总结了一套创造企业创新环境和氛围的方法论。在战略的层面,要通过企业愿景和战略进行企业创新价值观的导向;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上,要树立和倡导企业创新并接受一定风险的文化;在创新管理上要建立创新的流程、系统和方法。企业才能收获创新的产品或服务,才能收获“渠成水到”的效果,如图所示。
三星现在已经被世人公认为是创新型的企业。但了解三星历史的人知道,三星是成立于1937年的一个贸易公司,后来生产普通的生活和生产用品,如制糖、化肥、化纤等。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借助于广播电视才进入电子行业。
那么是什么魔力才使三星从一个普通的电子、家电制造厂商成为今天的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呢?
首先是战略。李健熙接管三星集团后,国际化的视野使他不甘心做一个二流的企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就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宏图伟略并付诸实施。在半导体领域的重大投入,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巧妙迂回,都是三星的企业创新战略的重大举措。
也许有人会问,有战略就可以了吗?有投资就行了吗?投资类型的创新适合于中国企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科幻》一书中给我们举了许多企业创新走向迷失导致失败的反面例子。创新不能只靠愿景和战略,更不能只靠投资砸钱。企业创新要走向成功,还必须倡导树立以创新为主的企业文化,建立创新管理的流程、系统,必须导入系统的创新方法论,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人才。
三星在创新管理的流程和系统方面,也做到了其他企业的前面。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三星内部推行的标杆学习(BENCHMARKING),以ERP导入为代表的流程改造和系统集成,以及研发系统从新产品导入(NPI)系统到六西格玛设计(DFSS)系统的升级,都体现了三星创新管理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在创新的企业文化方面,三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的TQC活动已经深入到现场操作员工层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坚持始终。如以现场员工为核心的爱心圈、爱社园、QC小组等活动在三星集团的各个公司都有,这是员工最基层的、民间的、自由度较大的改善活动组织;这些组织的改善活动如5S、TPM、QC改善、精益改善等也到处可见。
三星的创新文化微观上是从改善做起的。在三星,可以说无论各个阶层、各个部门,也不管是各个领域、各种场合,言必谈改善。这种企业文化是从李健熙的三星新经营开始的,当时为了应对经营环境的变化李健熙提出企业的经营方式必须变化,经营速度、管理模式必须变化,每个人的工作方式、思考方法也必须变化。为了强调变化的重要性,李健熙甚至提出“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的口号。当然变化不是单纯地为了变化而变化,三星提出任何事情都要改善,任何业务都有改善的余地和空间。改善就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正是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三星已经从过去学习和模仿别人的产品和经营模式,成为众多企业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其中很多的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也都是从改善开始,积少成多酝酿成大的创新的。如三星开发成功的短管颈显象管、能消毒的银离子洗衣机等许多产品都是员工从改善开始想到的创意。
关于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企业创新体系中包括创新流程、创新系统、创新方法和创新人员几个方面,如下图二所示。
关于创新人员方面主要是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员。创新思维是指引发出创新性设想而非逻辑性推断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潜在性、敏锐性、创造性、灵感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各种不同思维形式的对立统一。创新思维也有其路线图和方法论,比如提出问题、寻找资料、弄清问题、生成思路、选择思路等。在培养创新思维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天敌或羁绊有以下几种:从众心理、信奉权威、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自我中心。
要培养出创新的思维模式必须打破这些枷锁,要养成肯定-否定-待定的思维习惯,即肯定现状中的积极因素,否定就是确定目前的状态不是最佳的,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待定就是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给创新思考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关于提高创新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水平,可以借助以下几个方面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如对事物从过去到现状发展过程的审视,有助于对未来发展走向的判断;对事物从一个维度到另外一个维度视角的转换,有利于对事物全局的把握和发展的预测;对一些事物从求同、求异大批求和的分析,有助于拓展事物的功能与性能的思考;从情感出发、到理性判断、到追求理想状态,是很多创新的原始出发点;从无序都有序的整合可能带来某些特定的效果,有时打破有序的状态可能会在某中状态下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创新方法方面,头脑风暴法主要是利用发散思维的特点,适合于团队运作,横向思考、平行思考等各种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创新思考的水平和效率。六顶思考帽提醒创新者在创新的不同阶段需要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对产品或流程的功能进行加、减、合、分的和田法,是产品和流程创新的基本思路。TRIZ是目前技术和产品创新领域中最前端的方法论,讲的是技术和产品创新中涉及到的39种参数之间相互矛盾的40种处理原则,目前在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与产品领域在普遍运用。
在流程和管理创新方面就没有一定之规,前面讲的标杆学习是一种方法。广义的标杆学习不光是指同类企业之间的学习,不同企业、甚至不同行业之间的借鉴更会对企业的流程及管理创新产生深渊的影响。如物流行业对精益生产的借鉴,其实是利用精益生产中适用于物流行业的思想、工具和方法论,指导本行业或企业的效率的改善,这样的改善中如果原来在本企业或本行业是第一次,其实就是创新了。
某集团的一个企业的物流部门,借鉴了物流公司的运营方式,通过六西格玛项目对本部门的业务进行改善,结果在原有人力、物力等各项资源都没有增加的基础上,物资运送能力提高了40%以上,交付时间缩减约30%,不仅解决了本企业原来捉襟见肘的产品运输的问题,还剩余了约40%左右的运力。后来这个部门已经从为一个企业服务发展到为整个集团的企业服务,从原来的一个企业的物流部发展到自负盈亏的集团物流公司了。
一个先进的行业被另外一个行业所学习,无疑会带来后者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同样一个先进的科学领域被另外一个领域学习和运用,也会带来后者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数学的历史很长,但到了十九世纪初叶才诞生了统计学,无疑统计学离不开数学,但应用的是数学中的基础内容。同样二十世纪诞生了现代管理学,SPC理论的诞生和应用标志着统计学在现代管理学上的应用的萌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出现,把统计学更多的内容应用到了管理上来,使推行六西格玛的企业受益匪浅,产品质量的改善突飞猛进。同样如果在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能够应用一些如TRIZ这样的技术和产品创新的理论,肯定会给流程和管理的创新带来质的改变。
关于创新流程和创新系统
人们说销售不是销售产品,也不仅仅是销售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而是销售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新也是一样,创新不仅仅是研发一个新产品或设计一个新的流程,创新其实是主张、创造、实现和传递一种新的价值或新的价值组合方式。创新流程应该包括创新需求、创新方案、创新实现等过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又包括价值沟通、价值提升的过程,对应创新方案的产生、方案的选择、方案的优化等流程;创新实现就是价值传递的过程,而把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流程或管理付诸实施,就是客户价值体验的过程;整个价值创新和价值销售的过程都需要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作为背景和依托,需要有创新的企业战略作为指引。关于创新流程与系统的模型,请参考图三。
不是只要有一个好主意(GOOD IDEA)就是创新,一个好的主意还要转化成产品、技术、服务、流程等,实现这个主意原本的价值,才能算是创新。当然创新也不象所有的发明那样难,发明是在新知识、新理论基础上创造一种全新的技术,创新既可以是全新技术的开发,也可以是原有技术的改善,甚至可能是原有技术的组合。创新流程和系统,就是提供这些创新的主意(IDEA)能够顺利地转化成产品、技术、服务的保障。如新产品导入(NPI)、六西格玛设计(DFSS)等方法论,都是能够地保证一个好的想法和创意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期望的产品的方法论系统;而PDM等则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用比较普遍的系统平台;这些系统、平台、甚至手册等企业内部为产品开发所规定的内容,就是产品创新的流程。
如果开发的不是技术或产品,而是开发的市场、产品的策划、或流程的设计,六西格玛方法论体系提供了DFSS-I(Design For Six Sigma-Innovation)、DFSS-C(Design For Six Sigma-Commercial)作为市场开发与产品策划、流程与服务设计的方法论,等等。当前现代管理学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各种学说、各种流派、各种体系非常之多,但要学好、做好都要有一个前提,一个积极向上、持续改进、心态开放、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把这些好的东西学到家、做得好。六西格玛追求几乎无缺陷的完美目标,提倡持续改善的文化,并有一整套严禁并行之有效的流程和体系,是培养企业创新氛围和能力最好的切入点。六西格玛以客户为导向、改善运作效率,也会加快企业创新的速度,使企业创新走上正向循环的轨道。另外六西格玛提供了大量的改善和创新工具及方法论,也为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加快创新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六西格玛着重于渐进式的创新,能够规避大项目、大投入所带来的风险,特别适合于想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
一、传统成本管理弊端
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以确定企业成本消耗的合理性,其分析的范围开始于材料的采购,结束于产品的销售,而且重点放在产品制造环节。它实质上采用了“增加价值”这一观念,而不是竞争优势观念。如果从成本管理的角度看“增加价值”这一观念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开始的太晚,它没有考虑与其上游供应商开展战略合作的机会,而这对于企业的低成本供应商优势的形成至关重要;二是结束的太早,它以产品售出作为成本管理的终端,失去了同下游购买商进行战略合作的机会,这无疑会影响购买商的价值链,增加最终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进而影响本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不考虑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没有能够揭示出本企业同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地位;四是没有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供应商、本企业、购买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以满足顾客的要求,增强整个行业的产品竞争力。
二、价值链理论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中》提出:企业创造价值产生于一系列活动之中,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这些活动有机的联系,就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在价值链中每一个能创造价值的活动称为价值活动,这是从用户角度定义价值。
价值链分析可以从多方面揭示有关企业竞争力的成本信息,分析使企业发现了企业竞争力产生的源泉,是哪些价值活动和成本因素导致了竞争力的产生,其得出的信息对制定战略以消除成本劣势和创造成本优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发现哪些作业是增值的,哪些是不增值的,哪些应予消除,哪些应予优化,从而降低成本;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市场份额、使管理当局能借此评价其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态势,客观评价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取得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通过对供应商价值链的分析,企业可以通过谈判,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有利的价格,降低采购成本;或者通过管理供应商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消除不增值的作业,使双方达到“双赢”,如供货的及时,使双方都获得成本降低。通过管理企业价值链与购买商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来消除不增值作业,以寻找降低成本的“双赢”机会;通过行业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确定如何将价值链向前向后整合,寻求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三、价值链成本管理特点
由此可见,价值链理论使企业管理理念从局限于企业内部的、静态的企业管理理念转向一种开放、系统、动态的企业管理理念。总结起来,价值链成本管理有以下特点:
其一,战略目标明确。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要以战略为导向,服从于战略目标,因此开展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之前,首先应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这里的战略主要指基本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不同的战略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前者的主题是保持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一般要求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但不能为单纯降低成本而损害产品和服务的基本功能和质量;后者的主题是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差别化,但提高差别化所增加的成本应控制在由于差别化而提高的收入水平以下,可见在不同的竞争战略下,成本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但两者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就是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
其二,追求整个价值链效益的优化。价值链成本管理站在了一个战略的高度。它要求成本管理须正确处理作业与作业之间、业务流程与业务流程之间、本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销售渠道之间的关系,要求通过优化这些关系来提高整个价值链的效益,而不是像传统成本管理那样把目光聚集在某一个点上。
其三,从时间上拓展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将成本管理的时间范畴向产品生产过程之前扩展到投产前的研发成本、设计成本;向后延伸到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销售成本、渠道成本一直到售后服务成本、顾客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等。企业对这些成本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其四,拓宽了成本管理的范围。企业的成本链并不是一根独立的链条,它总是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价值链成本管理根据价值链向上下游延伸的情况,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通过考察其完整的发生过程,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不仅要考察生产作业,还要考察非生产作业,不仅要考察本企业内部,而且要考察竞争对手、供应商、销售渠道、顾客甚至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以寻求广泛提高本企业成本效益的途径。它使我们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竞争对手所发生的成本放入成本管理的范围之内,根据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管理,从而促使自身处于价值链上的优势地位。
其五,以作业成本法为基本核算方法。基于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思想,价值链成本管理从研究导致成本发生的作业及作业结构开始,进行成本动因分析,通过对作业及作业结构的优化、改造来达到提高成本效益的目的,因而这种成本管理抓住了成本问题的关键。
其六,从粗放式向精细化成本管理转变。精细成本管理的成本=售价-利润,售价决定成本,一般是通过降低成本来确保利润;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售价=成本+利润,成本决定售价,一般是通过提高售价来确保利润的。从“成本加法公式”到“售价减法公式”的转化,要求企业在确定企业方针目标时必须放弃单纯依靠提高产品售价转嫁费用负担来增加企业利润的做法,把工作重点放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以达到降低成本的做法上。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户价值增值为导向、杜绝一切浪费,以获取竞争优势为目标、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等。
其七,成本管理活动具有持续性。现代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创造和保持股东价值,而不是会计利润。因此成本管理不能只强调降低成本与费用,而要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中寻求总体效益最优,进行全过程的战略成本管理,是一项持久的任务,需要持续性的改善。
四、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
其一,以作业成本法为核算基础。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侧重从定性的角度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企业产品多样化导致其服务的目标市场的多样化,而目标市场的多样化导致企业价值链中成本行为发生差异,如果企业无法认识这些市场成本行为之间的差异,对这些市场共同发生的成本的分配上就会产生平均趋向,从而导致对产品定价的平均化趋向,这对战略的制定会产生错误引导,要解决这一矛盾,定性分析显得缺乏说服力,而定量分析显得至关重要,所以价值链分析法必须有其他成本管理工具即作业成本法为支持。
其二,以目标成本法为控制依据。目标成本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思维,它使企业成本管理系统能够不断提供有助于企业保持和增强其竞争力的信息,目标成本法是技术、经济与市场导向的综合。目标成本法将“产品销售价格=产品成本+计划利润”转变为“目标成本=竞争性市场价格-目标利润”,体现了成本确定的市场化。实现了对成本的控制从企业业务的下游往前推到了业务的上游,这样从一开始就实施充分透彻的分析,有助于避免后续制造过程的大量无效作业,耗费无谓的成本,使大幅度降低成本成为可能,也有助于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适时生产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
其三,以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为主线。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产品从客户需求、概念设计、工程设计、制造到使用报废的时间过程。企业的各个阶段的成本涉及到多个参与方来共同完成,具体指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物流与服务等过程中的成本。这就要求企业跨越组织边界延伸成本管理活动的范围,加强组组间的协同合作,共同进行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总成本。
其四,以精细化成本管理为目标。“细”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这个“细”字有几层含义:一是科学,指管理的方法科学,即从系统工艺流程出发,各道工序、每个环节都严密控制,有机衔接,符合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二是规范,系统的每一环节都必须规范,符合大系统的要求,如果不规范,就会使整个系统产生不协调。三是周到,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必须考虑到,不留死角。
其五,以虚拟价值链拓展成本管理的范围。虚拟价值链成本管理实际上是对价值链上各成员企业的管理,虚拟企业是若干成员企业为共同获得某个市场机遇而组成的动态联盟,它是由核心企业和若干成员企业共同组成的一个实体,虚拟企业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但是各个成员在信任的基础上协同工作,其目的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需要共同对所发生的耗费或支出进行管理,这种虚拟企业的成本管理通常是以核心企业为主,成员企业参与,站在核心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管理。同时,核心企业对虚拟企业的成本管理,并不是单纯追求虚拟企业的产品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而不考虑各成员企业的利益,更不是以牺牲成员企业的利益为代价而使核心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它追求的以“多赢”的互利关系为前提的虚拟产品的成本优势。
在虚拟价值链中,核心企业是虚拟企业的灵魂,价值链上的一切活动都有它发动、组织、协调,是价值链上各成员企业的“盟主”,居于统领地位。一般而言,核心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决定着虚拟企业的性质。非核心企业,即成员企业它们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与核心企业合作,与核心企业一样有着某种独特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正是核心企业所需要的。成员企业虽然接受核心企业的邀请进行合作,但并不代表成员企业将受制于核心企业,双方并没有传统的母子公司关系,而是共同受合同契约的约束。
核心企业在选择了合作伙伴之后,需要协调各方面的人员,因此,协调机制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双方或多方在考虑利益和风险分配的共同协调下确定彼此接受的合作方式。协调机制通过规章制度、合同、适当的组织结构等形式表现出来。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在协调机制的下,可以很快解决虚拟价值链中各成员间的优化组合问题。
五、价值链成本管理保障机制
价值链成本管理是跨越组织边界的成本管理,需要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的使用是以价值链上各成员企业间的信任、合作、激励、成本透明和信息共享为前提,故需要建立信任、信息共享和激励的保障机制。
其一,企业任机制。价值链上成员企业之所以需要信任,一是因为存在不确定性,未来事件和成员企业对这些事件反应的不确定性越大,就越是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信任能确保成员企业以共同都能接受的行为对这些未知的环节做出相应的反应;二是因为价值链上各成员企业组成的联盟存在脆弱性,联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越大,就越需要相互信任,信任能减弱或消除机会主义的动机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共享整合优势;三是因为联盟中存在控制,联盟中的一方成员对另一方面的控制力越低,就越需要到另一方的信任。
其二,信息共享机制。价值链上各成员企业协调是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上,信息共享使得成员企业更好地安排生产作业和库存配送计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最终用户的用户的满意度;信息共享使得各成员企业的相互信任,有利于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来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做出敏捷的反应;信息共享使得企业有效的减少来自企业外部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企业本身信息的集成和整合,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是企业面临相对确定的内外部环境;信息共享使得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及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减少。
其三,激励机制。激励就是委托人如何使人在选择或不选择委托人标准或目标时,从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一致的行动。激励目标主要通过某些激励手段,调动委托人和人的积极性,兼顾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败德行为带来的风险,使价值链的运作更加顺畅,实现价值链上各企业共赢的目标。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激励手段有多种多样,从激励理论的角度而是主要就是正激励和负激励两大类。正激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正向强化、正向激励,是鼓励人们采取某种行为实现目标任务;而负向激励则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负强化,是一种约束,一种惩罚,阻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激励模式: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机制、新技术/新产品的共同开放激励机制。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弥补了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管理企业生产环节的成本这一缺陷,它的管理重点不再是企业的投入成本,而是包含其在内的价值链成本,它致力于降低价值链成本,找出企业内部成本与价值不适配的作业而予以删除和改进,提升价值链竞争力。同时,基于外部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可以选择最优的供应商和客户,并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优化企业价值链,实现价值链上的多赢。
参考文献:
借用斯宾塞·约翰逊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的预示,工作为人生重要的“奶酪”之一,那么,对学生个体而言,研发工作是不是属于自己且满足社会所需的一份“奶酪”?倘若大多数人都对它嗤之以鼻或者视同鸡肋,这种群体择业趋势对当今IT及其相关行业又会产生何种影响?反过来作用到个体发展,是利是弊?
享受社会大餐——应用型研究生是大势所趋
2009年3月11日,正值当年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进行到招生指标落实之际,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同年9月,当第一批全日制专业硕士入学之际,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再次表示2010年新增招生计划主要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各招生单位应以2009年5%-10%的比例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并增加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据称,这个招生比例会逐年向全日制专业硕士倾斜,直到满足社会发展的平衡点。
由于2009年第一次通知下发时间为正值复试之际,广大考生毫无准备,难免疑虑不解,各高校也忙于落实录取、答疑、相关政策和培养配套工作。但是,随着2010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尘埃落定,2009级考生也在高校度过了一年的研究生学习时光,社会上关于专业硕士的信心在逐渐增强。
正如教育部的通知所指出,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战略性转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也是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是增强研究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需要。事实上,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这种研究生教育形式在国内外都不是新鲜事物,它只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二者也可分别称为应用型和研究型。中国早些年就在部分高校开展了软件工程等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试点工作,而2009年是改革发展进程上全面铺开的第一年。
对比国外,以澳大利亚的研究生教育为例,其研究生学位体系与中国稍有不同,对应中国的两种硕士学位分别称为课程型(Coursework Masters)和研究型(Research Masters),从定位来看,课程型和中国的专业学位类似,只是中国开放的专业硕士专业有限,仅几十种,从专业数量和名称看还没有真正和学术型“平起平坐”。从研究型大学发展趋势而言,以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各种世界大学排名上澳洲第一)为例,据介绍其研究型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在逐年萎缩,基本上已经成为博士学位的过渡性学位。
总之,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学位教育趋势值得发展中国家研究型大学和广大非研究型大学的借鉴和启示,即研究生人才培养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同时,中国需要走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对广大学子而言,即便身为在读学术型研究生,倘若未来不以升学为目标,其实身上已经贴上了隐性的“应用型”标签。
要不要研发这份“奶酪”?——择业是个性化的选择
毋庸置疑,对IT相关专业而言,不管硕士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研发工作都必定是应用型人才的主流岗位之一,但绝非唯一。面对研发工作这份“奶酪”,它的味道是否美妙?我们到底要不要主动点餐?
1.研发工作是什么?
顾名思义,研发工作包含研究和开发。由于科学研究工作更多包含由学术型高端人才从事的含义,因此本文所述的研发工作是指以产品开发为中心的工作岗位,即研发工程师。
研发工程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开发新产品或改良现有产品,具体包括:执行和落实部门、个人的科研计划,掌握行业产品发展趋势并提出产品的革新建议,参与产品可行性调查、需求分析、设计、研制、测试和可能的技术维护过程等。
通常情况下,研发工程师隶属企业研发部,部门主管为研发部主管(称经理、部长或主任),企业管理层的分管领导为首席技术官(CTO),部门内可能分设多个项目小组和项目小组长职位。在企业内,研发工程师和研发部需要协调的同级部门可能包括负责销售、采购、生产、质量监督、战略发展、营销规划甚至国际业务等部门,对外需要协调的关系可能包括和产品相关的行业技术协会或研究机构。
研究工程师岗位的文凭一般要求本专科文凭起,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和大量高技术企业的涌现和传统行业转行到信息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招聘硕士研究生层面的高素质研发人员,以便增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但这也意味着硕士研究生必须胜任各种相关的实际产品开发工作。
那么,研发工程师需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一定实际开发经验,同时具有判断决策能力、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计划和执行能力、写作能力等。具体到IT行业,研发工程师通常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来从事开发工作,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或工具的使用。同时,由于IT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也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快速学习新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能快速获取、查找和管理企业所需的技术信息,也具备相应的安全和防范意识。
2.建立审时、度势、观人的择业观
在充分了解岗位职责和要求的基础上,潜在的就业人员就需要认真斟酌个人是否步入研发工作岗位。固然择业是个性化的选择,正因为个体行为的丰富而造就社会的丰富性和发展,全社会没有通用答案,但是择业观却有共通之处,那就是要审时、度势、观人。
第一,所谓审时是指择业时要站在当前时间点。
首先,预期岗位的潜在从业人员是有时间因素的。比如,从国情看,IT行业研发工程师岗位一般适合年轻人,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也附加了相关的年龄条件,超过一定年龄应聘成功率就比较低。这个岗位工作压力大,任务紧且重,可能加班和熬夜,也需要不断跟进新技术和各种新资讯,需要保持头脑清醒和灵活,有较强的执行力和活力,这往往符合年轻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研发工程师一般不是人一生唯一的岗位,如果有志从研发岗位入行,一定要趁年轻!
其次,该岗位当下的各种状态属性也值得纳入考虑,比如是否热门行业和热门企业,是否有较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对当今IT行业而言,互联网、游戏、动漫、通信等都不外乎热门行业,但汽车、金融、政务等需要IT技术辅助的行业也意味着高收入、地位或稳定性。从IT技术在企业技术领域所占的份额看,不管是IT主流行业还是非主流行业,都可以选择自己进入该行业的最佳时间。如果人心仪金融业,但所学专业却非金融,那么以研发工程师身份进入该行业便是一种较灵活的选择。
第二,所谓度势是指要认清发展形势和发展趋势。
以岗位在企业中的势态看,首选岗位便是和企业核心业务有关的岗位。从IT行业观,可以说大多数IT企业里面的研发部门就是核心业务部门,否则其企业发展前景也值得斟酌。
如前所述,研发工程师也并非人的终身职业,因此,在步入某企业该岗位时就要考虑该岗位作为职业发展跳板的可行性。要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阶梯性发展,肯定要打好地基才能一步步迈向成功。显然,一个失败的研发工程师能提升为研发部主管并逐步进入企业技术管理层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今后即便转行成功,也已经给自己留下了职业生涯的败笔。
第三,所谓观人是指要有自知之明。
职业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肯定少不了热爱、天赋或努力。热爱和努力就好比“爱一行干一行”和“干一行爱一行”。能选择自己的热爱为事业是幸福和上乘的,最容易获得职业满足感,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天赋,且没有足够的努力为支撑,热爱的结果也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罢了。因此,干一行爱一行并干好一行倒是一种务实的做法,即哪怕被迫走上研发工程师这个岗位,也可以凭借个人能力开创职业发展的新天地。
在学校总是会遇到这种的研究生,他一心要参与比如信息安全这样的研发任务,以为能够当“黑客”或“黑客猎手”是快意人生的幸事(想想这种想法的幼稚之处吧),但即便老师一眼看出他当下不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结构(能对安全协议和系统底层进行编程和安全信息处理的能力),在未来也不太可能短期内努力变成编程高手,但他本人却总以为热爱便意味着拥有和掌握。
是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但也需要学生的一点天资为辅助。对IT行业的研发岗位而言,熟练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或工具的使用是最基本和必要的敲门砖。如果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还不能做到这点,或者未来也不打算通过努力做到这一点,趁早放弃到研发工程师岗位上混日子的想法吧。
不要动我的“奶酪”——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研发工作这种现象是耐人寻味的。归根结底,原因大致包括两种,即没有兴趣或没有能力,其中很多无兴趣者是由于能力不足而导致兴趣缺失。长期在能力欠债的情况下学习和生活,人的心态是紧张而不愉快的,慢慢会产生对立情绪,讨厌自己所学专业,试图在择业时逃离,选择外专业岗位或更轻松的非研发岗位,而不是从教育投资的角度看自己是不是亏本了。因为,某些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研发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如果几年学习之后贸然抛弃读书的初衷,时间、金钱、人力等资源等投入是不是可惜?
人各有志,不必强求,因此下面仅针对那些有志从事研发工作的学生来讨论从事IT研发岗位需要做好的准备。
1.从事IT研发岗位要过语言关
这里所指的语言能力是扩展之后的语言能力,具体包括:母语、外语、数学、计算机编程语言、图形等。
好奇为什么提到母语能力?这里是指善于运用中文表达和写作的能力。首先是科技文献写作能力,包括撰写可行性报告、需求分析报告、设计报告、产品说明书、新产品策划书、产品市场调研报告、产品测试报告、项目经费申请书、年度科研计划书、年度个人工作总结、专利申请书、科研论文、项目结题报告、演示文档等。其实这些文档都是格式文档,只要用心学习和练习,在校期间足以掌握写作要旨和精髓所在。
论及中文表达能力,这是指研发人员要善于与企业内部、外部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或展示,讲究特定场合的语言艺术或做到言简意赅。只会埋头写程序、木讷于言的研发人员形象早已经过时。
在外语能力方面来要求IT从业人员并不为过。虽然对中国学生是否考英语国家四级的争论由来已久,这里还是需要指出IT专业的学生最好较好掌握英语的读、写。无论以何种理由抨击中国英语教学,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国外IT产业比中国发达,最先进的IT技术通常是以英语为载体发表,如果从业人员英语读写不过关,如何了解、涉猎、学习和掌握IT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一门新的编程工具出来,如果你只能等待中文翻译书出版才能学习,这中间的时间差就注定你和所在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位置是滞后的。
数学也是国际通行的语言,且语言符号简洁而优美,比文字有更强的表达能力。由于IT行业涉及信息的获取、表达、处理、传输及其相关系统的研发工作,数学是最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计算机语言的设计中,数学语言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比如数据库查询和操作的SQL语言(结构化查询语言)就离不开关系代数的帮助。懂得关系代数这门数学语言,会有助于程序员设计出更高效和优化的SQL查询应用软件,也是设计SQL语言平台所必需的。
至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由于计算机语言种类繁多,学生们往往在选择时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因为贪多嚼不烂而不能做到精通任何一门语言。其实,大学课程已经为学生们做好了考虑,只要在C或C++这样的入门级语言上下足功夫,掌握语言规范和达到读、写应用能力,以后再学任何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都不会花费同样的学习时间,只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容易。由于计算机语言语法简单,指令集小,所以,我们很容易在IT行业遇到学了、学会甚至精通两位数计算机语言的从业人员!
图形也是一种当下流行的语言,所谓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各种图形方式的可视化工具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且不说动漫、三维创作等专业图形创作领域是把图形工具运用到娴熟的地步,作为一般研发工程师,至少要善于运用数据流图、程序流程图、系统功能模块图、系统流程图、统计图、各种UML(统一建模语言)图形等。这些图形可能出现在上文所述的任何一种技术或非技术文档中,比文字有更强的视觉、内容表现、归纳、综合能力。
由于语言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母语和外语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对有语言天赋的人而言,掌握多门外语并非困难。因此,广泛意义下的语言能力可以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参考系。
2.从事IT研发岗位要过思维关
对IT从业人员,这里仅给出几种必要的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工程思维和计算思维。
从问题求解角度,系统思维强调在系统层面考虑问题求解的全过程和分层求解,逻辑思维强调解决问题的顺序,工程思维强调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和落实,而计算思维强调在操作层面如何用计算机解决人类现实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国杰指出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他认为计算思维来源于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
研发工程师面临现实问题时,必须考虑用何种方式陈述问题,建立问题求解模型(包括逻辑模型、系统模型、概念模型等),最终将这些模型映射到计算机世界中对应的模型(比如关系数据库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得到有效的算法,从而顺利和高效地解答问题。
研发工程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之分,就在上述思维能力的健全性和强度上。
3.从事IT研发岗位要过实践关
研发岗位是实践性强的岗位,容不得纸上谈兵,很多相关经验、思维、能力的积累、建立或升华都来自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
IT专业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要学会用作品说话,可能作品包括算法源代码、应用小程序、软硬件系统、网站、多媒体等。每一次课内外作业、课程设计、认识实习、课外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都是机会,只要有心,处处都是实践的场所,不管是编程还是写作,不管是设计还是开发,不管是调研还是学习,只要不断积累,总会有所收获!
如何渡过大学时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同的道路可能走向相同的结果,而同一个起点也可能走向不同的终点。在择业时,人可能更加现实地考虑成家立业有关的社会问题,有时或许不得不放弃一些来换取另外一些。不管怎样,路就在脚下,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每一个人心之念会不会引起生命中连锁的蝴蝶效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