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保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体现出来,而对于农业来说,也渐渐朝着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进行转型,同时也有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而对于果业而言,栽培种植是其发展主要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注重其生态性及环保性,从而保证行业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对于农业整体的经济推动也具有关键意义。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果树栽培管理中的生态环保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
1.影响生态环保果业发展的因素
1.1园区位置因素
对于果园的园区而言,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地理位置的选择,因为一些区域已经受到自然或者人为的不同程度污染,而进行种植不但会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同时还会导致收获的果类含重金属过多,进而影响食品安全以及产品质量,所以进行果园的园区建设,首先需要保证园区与污染区域完全区分隔离开来,避免各类污染的影响,即像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等,同时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走访,对于人为的污染要远离一些作为污染源的工厂,例如农药厂、化肥厂、发电厂以及造纸厂等等。
1.2品种选择因素
为保证果实的质量,相关人员需要首先强化选种,即优先考虑适应能力大、产量高、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而品种可以采用杂交、引进或者嫁接的方式。同时栽种前对于品种开展检疫工作,检疫工作的具体主要包含病苗的消减,同时分析及除去病灶部位。除了以上的有效学选择以外,选择完成后,相关人员要定期对品种进行有效消毒工作,例如采用70%的甲基硫菌灵即可。
1.3施肥方面因素
对于一些化肥而言,其问题体现在重金属以及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过高,对于前者而言,主要是威胁产品的质量以及食品的安全性;而后两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方面,即首先施用过后两者的土地往往会出现毒副作用,同时还会流入到附件水源,进而引发更多污染,当然,威胁食品安全质量的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因而,对于果农而言,在果树栽培管理中尽量少用硝态氮肥的化肥,如果必须要使用,则需要对其限量,同时可以与有机肥进行混用[1]。
2.生态环保果树栽培管理方案
2.1区域选择管理
对于果业的建设区域,相关人员要在建园之前进行多方面考虑,即其一,考虑当地环境情况以及经济情况,保证果业具有持续发展的契机;其二,针对多个选择区域进行周边走访与调查,了解区域的环境情况和条件;其三,分析周边污染行业所处的位置,同时选择远离这些行业的区域进行建园考虑,同时选择区域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以便苗木栽培过程中的灌溉能够顺利进行。
2.2肥料选择管理
对于肥料选择而言,要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推行绿色无污染的农家肥作为肥料,即可以通过与附近养殖户联合,家禽、家畜类的粪便,同时相关人员也能利用一些天然的绿肥或者人工进行沤肥。对于前者,主要可以涵盖首蓓、草木框、沙打旺、小冠花、三叶草、田蓄等等绿色植物,对于后者可以是秸秆、草木灰、腐植酸等等,此外可以酌情考虑使用定量的化肥,即尿素、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等等,保证与有机肥的配比为1:1进行施用,而在收获前一个月,为保证果实的质量和安全性,则应当全部施用农家肥[2]。
3.病害防治管理
病害是威胁果类苗木生长的最大威胁,而相关人员对于病害防治主要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进行有效落实,即择优选择品种,病害的生物预防,病害的农药治理以及套袋技术。1、品种择优,品种择优的选择对象为通过检疫后并不存在毒害的品种,同时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抗灾以及抗虫能力,而且表现健壮。这类品种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农业的喷洒频率,不但能够降低栽培过程中的成本投资,同时也能够减少农药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2、病害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也是目前病害防治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与传统的农药化学防治具有本质差别,因为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物理方法或者是天然的食物链,所以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例如对于一些病虫可以采用灭虫灯进行扑杀;将苗木的枝干涂白即采用色彩扑杀,同时在混种时,均采用防虫品种,同时减少多虫品种的规模;天敌引入,在考虑到区域的生物链情况后,适当引入或者培养当地病虫的天敌,例如青蛙、壁虎或者一些鸟类等等,即利用生物链的控制作用,对病虫数量进行调控;3、病害的农药治理,若园区已经发生虫灾,则需要采用生物农业进行治理,例如蜗类、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害虫会对园区造成巨大的危害,可以采用生物农药进行治理,例如以有核多体病毒、白僵菌、生物杆菌(Bt)等生物农药进行治理,与传统化学农业相比,其具有投资小,收益大,同时对环境不会产生较大危害,包含天敌类生物,最重要的一定在于保证害虫不会出现抗药性。此外,生物技术也能运用于虫害资料,例如除虫菊素、烟草水、鱼藤根、大蒜、苦谏等都会产生昆虫外激素,即包含信息素等,对于害虫具有诱杀以及趋避作用,适用于危害性不强、范围不大的虫害;4、套袋技术,套袋技术也是目前市面上一种绿色环保的技术,即通过袋子的隔绝和透光效果,保证苗木的安全生长,即便如此,这项技术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即耗资巨大,所以不适合广泛进行推广使用,这也需要相关专家和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从而进行相应的改进,例如强化本地取材生产,降低技术推广的成本等等[3]。
4.结语
果树栽培管理包含多个流程,即包含预防、选种、施肥以及防病害,每个过程的开展都具有多样的选择,而在这些选择中,相关人员要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必须将生态环保的理念推行出来,从而保证整个果业及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阮长海.果树栽培管理走环保之路[J],农业与技术,2014,05(05):72.
[2]周庆林.果树栽培管理要注重生态环保[J],科技致富向导,2014,05(15):11-33.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坚决打好“1+1+10”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四减四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底,全街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各类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突出环境问题基本解决,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地,重要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修复。
具体指标:到2020年底,全街道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控制到64微克/立方米、10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到60%及以上;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2)平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且持续改善;臭氧(O3)浓度较去年有明显改善;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详查,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高于2015年指标。
二、工作任务
(一)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严格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照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要求,以PM2.5浓度明显下降、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为导向,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推动全街道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和生态环境部“2+26”城市大气污染强化督察工作。持续大力度整治“散乱污”企业,一经发现坚决保证清理整治到位,避免死灰复燃现象发生。加大对全街道企业巡查力度,聘用第三方专业结构对重点企业开展环保隐患排查,形成问题清单,逐项销号整改,督导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做好家居产业集群规范整治,引导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和喷漆中心,督促企业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环保设施,做大做强铝质家居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强化标准、加强监管、积极引导,建园区、搭平台,疏堵结合的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家居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按照上级要求引导企业做好排污许可证申报工作和建设项目环评预审工作。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有效遏制臭氧浓度上升趋势。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有序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排污口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加快实施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燃气锅炉、燃气工业炉窑实施低氮改造或尾气脱硝治理。(环保所、各管理区等负责牵头落实)
2.严格控制燃煤污染。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因地制宜实施清洁取暖,按照宜热则热(集中供热、地热)、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有序推进清洁取暖;2020年采暖季前,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燃煤替代,生产厂区内一律不得出现燃煤炉;对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条件的村,积极推广洁净煤和环保炉具,加强煤质管理,严厉打击劣质煤销售。大力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提高煤炭集中利用水平。(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市场监管所、供电站等负责牵头落实)
3.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按照市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要求,统筹开展车、油、路协同治理和非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加快淘汰高排放、老旧柴油货车,鼓励淘汰老旧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加快推进车用柴油、普通柴油并轨。严厉打击制售不合格油品行为,集中力量整治黑加油站点。逐步推进非道路机械排放检验和环保标识管理,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控制区,全面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公路站、交通安全办、派出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4.深化扬尘污染整治。严格街道面源污染防控,加强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露天烧烤污染、秸秆禁烧、各类垃圾焚烧等烟尘污染的监督执法。提升施工扬尘防治水平,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各类工地全面落实扬尘控制措施,职能部门建立管理清单,实行动态管控。强化道路扬尘污染治理,提高道路机扫、冲洗率。(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城管大队等负责牵头落实)
5.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防联控,完善重污染过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组织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组织制定错峰生产调控方案;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重点货车运输企业制定并落实重污染天气错峰运输方案。加强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要求监督检查力度,督导企业按清单要求停产限产并完善相关支撑材料。(环保所、各管理区等负责牵头落实)
(二)深入推进碧水行动
深入实施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市系列实施方案,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保好水、治污水、除臭水。
1.打好水源地水质保护攻坚战。科学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快设置保护区标志和隔离防护设施。深化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氮、磷、硫酸盐排放控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全面提升环境应急管理与处置能力。(环保所、各管理区、水利站、村建办、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2.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将黑臭水体作为河长、湖长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力度,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强化河道底泥污染安全治理,深入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多渠道、多方式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水利站、城管大队等负责牵头落实)
3.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振兴,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排查整治工作,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农业办、林业站、城管大队等负责牵头落实)
(三)扎实开展净土行动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深入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
1.加快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照上级要求逐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以耕地为重点,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别采取不同管理措施。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适时开展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开展重点地区涉重金属行业排查和整治。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制度,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严格用地准入,对暂不开发的污染地块实施风险管控,防止污染扩散。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列入名录且未完成治理修复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严格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拆除各类设施过程中的风险管控。(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农业办、林业站、城管大队、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2.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打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专项整治攻坚战,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治理,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推进农村垃圾就地分类、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环卫所、各管理区、农业办、城管大队等负责牵头落实)
3.强化危险废物处置监管。对以危险废物为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危险废物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等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开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专项整治行动,实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分级评估。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环保所、各管理区、派出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推进医疗废物城乡一体化处置,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2020年年底,力争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全部纳入集中处置。(环保所、卫生院等参与)
4.打好进口固体废物专项整治攻坚战。开展打击进口固体废物专项整治攻坚战,强化进口废物加工利用监管。坚决杜绝新增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和列入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进入我街道。(环保所、各管理区等负责牵头落实)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各类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1.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应保尽保、应划尽划的原则,将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上级部署,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保护修复方案。现有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按照上级环保督察要求,按期有序退出。(环保所、各管理区、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2.打好自然保护区等相关问题整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退耕还林还果、农田防护林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绿化美化生态建设工程。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矿山问题,有效提高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环保所、各管理区、林业站、水利站、农业办、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3.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推进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治理。推动耕地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环保所、各管理区、林业站、安监站、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强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体责任,为生态环保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各有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密切配合。牵头部门要做好工作的指导、调度和协调,对未按时间节点和要求完成任务的进行督导,配合部门要对照职责,明确任务分工和要求,及时提供相关资料、数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负责落实)
关键词 农村环保合作社;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支付;荷兰
文 郭鸿鹏 刘春霞
日益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权界定困难等原因,以政府强制力为基础的“命令一控制”治理方案和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方案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尴尬局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环境自主治理模式中,其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织载体的自治模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尽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成长,但专注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农村环保合作社数量极少,且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荷兰农村环保合作社在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中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成为荷兰农民参与农业环境政策制定的桥梁,重塑了当地农场、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其实践经验为我国农村环保合作社的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补偿支付:环保合作社的政策依据
荷兰政府为了保护农场草地鸟类和草地植物物种而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农业环境方案——与环境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充分调动了农场周围农民参与农业环境管理规划的积极性。该方案主要依据农民参与农业环境管理的结果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偿支付,即保护物种越稀缺,产出水平越高,农民得到的补偿支付也就越高;相反,如果申请农业环境管理规划的农民在六年内未达到合同规定的目标,其相应的补偿支付将会减少30%。农民申请农业环境管理规划补贴项目具有严格的要求,比如,申请范围至少覆盖100公顷土地。荷兰农民平均农场规模大约为18公顷,因此,申请此项目的农民大多选择和邻近者联合提交申请。与环境管理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方案对荷兰农民并不陌生,该方案最初应用于荷兰矿物系统环境管理中,即通过分配农民污染配额及未使用配额交易制度,根据每个农场污染水平赋予市场价值。与可交易配额制相比,与环境管理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方案应用于农场生物物种的保护存在一些潜在困难。荷兰农业部仍把该方案融合于环境管理政策中,部分原因是农村环保合作社发挥的关键作用。
首先,农村环保合作社在组织社员联合申请和协调社员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环保合作社通过影响和改变农民的态度,提供明确可信的选择信息,详细解释农业环境管理规划条款,帮助社员联合申请农业环境管理规划,克服了个人申请中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以此提高了农业环境管理规划中农民的参与率,并且一定程度上给未参与者施加了压力。其次,除了联合申请活动,农村环保合作社在帮助社员接收和重新分配补偿支付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荷兰政府引入了农业环境管理中的组织补贴支付,该补偿支付由环保合作社直接接收,且该支付项目中包含了环保合作社的管理成本,从而保障了支付信息公开透明。同时,为了支持组织发展,环保合作社还可以得到额外的补贴。为了保障补偿支付在参与农民之间的重新分配公平进行,环保合作社建立了内部重新分配系统比例池,根据参与农民签订的环境管理合同,环境管理输出结果较大的农民将获得较高比例的支付资金池。另外,参与农民如果未完成合同规定的环境管理目标,其补偿支付将会减少。因此,农民非常注重对环境管理结果的实时监控。环保合作社通过直接参与或邀请感兴趣的群体参与的方式帮助合作社成员进行监测。为了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荷兰环保监测机构每年以5%的比例从联合申请合同中随机抽查。
农业部:环保合作社的政府支持
荷兰农业部并没有直接参与农村环保合作社的微观管理。正是由于缺乏中央政府机构的直接参与,才使得荷兰农村环保合作社遵循不同的发展轨迹。农业部为环保合作社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用于合作社初期筹建和开展活动,并承认合作社的管理地位。此外,为了保障农村环保合作社在政府环境政策委员会中的话语权,农业部协助环保合作社成立了一个中间保护组织——荷兰乡村生态协会(Natuurli jk PlattelandNeder land,NPN),并给予财政支持。NPN通过介绍需要环境合作社参与的农业环保创新方案提高环保合作社地位,赋予环保合作社联合申请优先权。环保合作社提出了农业环境政策改革方面的诸多意见,推动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环境保护,提高了农民参与农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这些积极效应推动了农业部对环保合作社的进一步支持。一方面,合作社参与农业环境管理行政成本较低,从而节约了农业部参与环境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农业部支持发展环保合作社可以更积极有效地传达农业环境政策,进而影响农民参与环境管理行为。
环保合作社代替农业部角色成为农业环境政策的推行者,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建议,建立信息获取渠道,重新定义农民在农业环境管理中的角色,为改善农业环境出谋划策。农业部为环保合作社发展提供资源支持,成立服务支持部门NPN,吸收合作社实践经验,并将其用于农业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中。农业部赋予合作社更多的环保任务和环保政策建议权,展示出其对环保合作社的高度信任。
多个参与主体:环保合作社合作伙伴
当前,环保合作社在荷兰农业环境保护领域享有重要的话语权和组织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离不开合作社社员的知识和实际能力,同时也与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响应密切相关。这些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传统农业利益组织、农业企业、自然环境机构以及科研院校。
最初,传统农业利益组织在响应环保合作社提议方面是犹豫的,它们担心自己的农业地位遭到威胁。同时,环保合作社也担心被卷入专门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主的行为模式中。然而事实上,环保合作社直接受益于传统农业利益组织已经建立的沟通渠道;而传统农业组织的利益实现与环保合作社鼓励农民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传统农业组织乐意把这项环保任务交给环保合作社,并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农业企业不仅为环保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知识服务,这些信息有助于环境友好型农产品准确找到合适市场。农业的再定位对农业企业无疑很重要,如服务于农业的牲畜饲料制造商已经认识到农业未来规划的重要性,并对从事这项活动的环保合作社提供资助。事实上,环保合作社已经收到约20家农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合作社与环境管理机构的关系因地而异,但寻求与环境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目的是一样的。以德皮尔环保合作社(Milieu CooperatieDe Peel,MCP)为例,多年来,当地农民与地方环境机构的关系充满了矛盾。MCP实施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得到了农业部的认可和支持,从而迫使当地环境机构必须沿着环保合作社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计划,由以前的矛盾关系转为合作关系。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为环保合作社提供可靠的专业意见,比如,在制定农业环境规划方面,瓦格宁根大学与多个环保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环境和经济双赢:环保合作社的运营结果
农村环保合作社参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了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政府监管成本。以伊斯特玛兰斯协会(VerenigingEastermar’s Lansdouwe, VEL)和阿赫特卡斯佩伦农业自然和景观管理协会(Vereniging AgrarischNatuur en LandschapbeheerAchtkarspelen,VANLA)合作社为例,与环境效益有关的两项主要活动是“环境记录”和“自然追踪”。“环境记录”涉及一系列合作社社员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外部投入减少和内部资源有效利用策略。“自然追踪”项目主要包括合作社社员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景观管理方面的活动。“环境记录”项目显示,与地区平均水平相比,VEL和VANLA合作社社员土地氮流失处于较低水平,表明环保合作社可以有效管理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并与当地生态承载力相适应。“自然追踪”项目显示,当地自然景观管理项目参与率明显提高,保护边界明显延伸。当前,在保护农场草地鸟类和草地植物物种项目中,农场社员把保护边界延伸到了270公顷,事实上,达到80公顷的保护规模就可得到相应的补偿支付。毫无疑问,环保合作社已对农业生态环境管理项目的范围和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
交易成本低和额外收益是农民加入环保合作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荷兰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给予环境保护质量较好的合作社社员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同时该政策也鼓励了非合作社社员的积极加入。此外,环保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便于社员采取新的农村发展方案,从而实现新的农业收入,这方面在自然景观管理方案中最为明显。VEL和VANLA合作社社员,关于自然景观管理的补偿支付平均为5500欧元。有些合作社社员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和农业旅游项目增加收入。另外,合作社帮助社员简化项目操作中不必要的程序,减少社员了解官方环境规划方面的支出,降低了交易成本。与一般政策框架相比,基于农民和政府信任关系组建的环保合作社还减少了政府监控成本。环保合作社联合其他参与主体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低外部投入方案,既减轻了环境负荷,又增加了农业收入。研究表明,相关成本减少约为每公顷135欧元,一个30公顷的农场意味着每年额外收益达4000欧元。
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启示
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因此,不能将单一的政府或者市场视为治理农村环境的灵丹妙药,需要特殊力量或者制度来解决。随着奥斯特罗姆自治理论与制度分析框架的出现,不少学者纷纷提出需要实行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治理农村环境问题。荷兰的农村环保合作社正是这样一种农业环境自治组织,它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我国要积极借鉴荷兰成功经验,从以下方面努力,充分调动农村环保合作社解决农村内源性污染的积极性。
实施补偿激励措施调动环保合作社积极性
随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深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问题,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但未能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补偿激励措施。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分布广、来源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实施污染治理补偿措施的困难。因此,我国要借鉴荷兰补偿支付经验,实施与环境管理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方案,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以环保合作社为监管主体,对实施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和环境管理输出结果较大的合作社成员给予补偿奖励;对未完成合同规定的环境管理目标的成员,减少其补偿支付。环保合作社要积极帮助社员联合申请环保项目,设立补偿支付重新分配比例池,确保重新分配公平合理。此外,对于合作社中环境保护质量较好的社员给予贷款利率优惠政策,鼓励非合作社农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转变政府环保角色发挥环保合作社主要作用
一直以来,在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实践中较多地强调了政府的主体作用,实施的是“自上而下”的环保政策,尽管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环保效果甚微。以农作物秸秆燃烧为例,每年秋收季节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秸秆燃烧问题,派遣基层人员驻村蹲点,但仍然避免不了秸秆燃烧的局面。因此,政府要转变“一手抓”的环保角色,借鉴荷兰经验,赋予合作社更多的环保任务和环保政策建议权,充分发挥环保合作社的主体作用,为环保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保障农村环保合作社在政府环境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此外,政府环保部门应以一定的比例对环保合作社的环保效果进行抽样检测,避免农村环保监管“真空”出现。
调动多方参与主体激发环保合作社活力
为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水、大气和固废等各项治理工作,XX镇组织召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会议,传达上级重要工作精神和工作要求,30个村(社区)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两委”参加会议。
会议上播放了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视频;同时,XX镇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所XXX所长通报了各村(社区)第一季度环保工作考核情况,就目前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改工作要求进行具体部署,具体方案如下:
一、强化属地管理
各村(社区)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安排足够人力物力全面落实辖区内企业覆盖巡查,重点检查企业环保证、环评手续、验收等环保资料是否齐全,污染治理设施是否配套生产正常运行等,并将巡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环保部门沟通反馈。
二、加强河涌监管
(一)按要求做好河涌保洁工作,落实专人专职;
同时,村(社区)要做好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禁河涌乱扔乱倒行为,保持河涌良好面貌。
(二)对于河涌两岸的乱搭乱建现象,一是要做到严控增量,保证不新增违建构筑物;
二是对于存量部分,要落实责任人,发公告并限期整改拆除,未能拆除整改的将联动镇综合执法办进行强制拆除。
(三)做好各自辖区黑臭水体收集上报工作,后续将由环保部门进行专业监测治理,并制定规划方案;
另外,务必严禁侵占、回填河涌的行为。
三、完善厕所管理
厕所生活污水直排是导致河涌黑臭的原因之一,村(社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辖区内公厕、家庭户厕进行排查。对于住户无化粪池污水直排河涌的、化粪池未清渣导致污水直排的建立台账,并限期整改。
四、保持高效联动
关键词: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in project construction is in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taken, guidance, supervision and construction uni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can guarantee the project put forward in environment impact appraisal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simultaneity" really implement system, which can prevent and reduce project projec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environmental risk, promote engineering project is located in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ensure environmental quality from being destroy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stage;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环境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 依据合同和有关法律法规, 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 通过工程环境监理的方式, 进行施工期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实施工程环境监理可促进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顺利实施, 保障施工合同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合同条款得以落实, 变事后管理为过程管理, 有效控制工程施工期的生态破坏问题, 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施工期开展工程环境监理非常必要。
一、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涵义
提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初衷就是要改变哑铃式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其是始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终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重点在于对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使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达到全过程管理的模式。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可概述为:取得资质资格的环境监理机构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合同等,协助项目建设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提出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议或措施,对建设项目配套环境保护措施或设施及其建设期间施工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确保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重要依据。
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作用
一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从操作落实角度出发,协助项目建设单位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各项措施,使环境影响评价更有利于操作实行;二是建设项目通过环境监理促使各项环保措施或设施得以落实,有效防止施工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是协助项目建设单位确保“三同时”配套设施建设到位,确保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四是满足建设项目投资者对专业服务的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五是有利于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加强管理指导工作。
三、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措施
1、 建设项目施工期准备阶段环境监理
(1)熟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设计文件,参加建设项目施工设计交底, 掌握项目环境保护对象和配套污染治理设施环保措施, 了解项目建设过程的具体环保目标,对环境敏感区点(如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区、人口密集的地区)作出标识,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设计文件和现场情况提出环境监理建议和目标。审核工程设计生产规模、生产工艺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符合性; 审核与工程相配套的环保设计图纸和文件, 提出审核意见; 审核环保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资质;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计划,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中环保目标和环保措施及施工期环保制度提出审核意见, 制定环境监理计划。
(2)对项目施工地及周围环境保护目标进行认真实地考察。实地考察的范围为项目所有施工区域,与项目施工影响的区域。实地考察根据项目工程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与建设单位共同进行。将各施工及其分包人的施工场地、办公场地、生活营地、施工道路、材料场、取(弃)土场、取料场、附属设施等, 以及在上述范围内的活动可能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域,标注在环境监理范围图上,必要时采取摄影、摄像等方式记录。
(3)收集整理项目工程相关资料如:国土、规划、建设项目工程设计等的审批文件; 当地工程建设的政策、法规资料、所在地区经济技术情况、建设条件的资料(包括当地气象、水文、生态功能区划等)等。
(4)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环保项目和污染治理设施及环保措施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计划, 对施工方案中环保目标和环保措施提出审核意见,制定环境监理核查计划。
(5)审查施工临时用地方案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临时用地环保恢复计划是否可行审核施工单位的临时用地方案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临时用地的恢复计划是否可行。
(6)组织首次环境监理工地会议,提出项目环境监理目标和环境监理措施要求。
(7)审查施工单位的环保管理体系是否责任明确,切实可行。
2、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实施要点
(1)审查环保项目施工单位施工和安装资质,核查项目环保工程及污染治理设施设备,检查施工单位编制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中的环保措施是否可行。
1.1技术方案
在中小河流整治工程生态修复等设计和应用中,根据河流形态、断面、流速和风浪冲刷等特点,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和认真细致的分析、计算、论证基础上,并借助厂家引进的德国先进技术生产线(Masa-Handuk),设计出符合河道生态护坡要求的生态环保机压护坡砖产品,特别是对这些建材产品的强度、抗河流冲刷、整体稳定性、适应变形、草本植物及水生物生存条件、空隙率(渗透性能)等以及相应的规格尺寸、厚度、形状、型式、联锁式自锁装置结合力和允许误差等技术指标提出了要求。
1.2设计内容
⑴在河道护坡设计中,生态环保砖的规格尺寸、厚度,应通过安全、经济分析、计算,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2生态环保砖与国内传统产品的比较
生态环保护坡砖与国内以往传统上较普遍采用的干砌石(或浆砌石)、预制混凝土块(如六角砖)或现浇混凝土板护坡进行比较(详见表1)。通过比较,本项目选用生态环保砖比传统产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和特点。主要有:⑴在产品的骨料使用方面,具有废物利用、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优点。⑵在产品生产工艺方面,不需烧结,无三废排放、无需钢筋,水泥用量少(水泥用量仅为普通现浇混凝土板的25%),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砂、石、水泥和钢材等资源。⑶在产品的应用方面,具有强度高、整体稳定性好、抗冲刷能力强、耐久性,适应变形、人性化,有利排洪、安装方便、施工效率高,以及具有生态、净化水体和美化景观的效果。
3生态环保砖的技术特征
3.1产品研制过程破解了废陶瓷颗粒与胶凝材料难结合的关键问题
解决了由于废陶瓷颗粒存在釉面,难于与水泥等胶凝材料良好结合,从而影响生产技术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及其强度等问题。
3.2产品消化大量固体废陶瓷
陶瓷废渣在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利用废陶瓷颗粒作为骨料代替砂、石料,其替代率达到100%,达到废物循环再利用效果。
3.3产品大大降低生产能耗和成本
产品仅须压制成型、自然养护等工序,无需蒸压养护、高温烧结等工序,不但无三废排放,而且能够大大降低了生产能耗和成本。
4生态环保砖的应用实例
根据设计的要求,在中小河流整治项目中,选用强度C30、规格450×302×100mm(编号HL-HB-001)的生态环保护坡砖对河道岸坡进行护坡(详见图2)。目前,生态环保砖在潮州市中小河流整治项目—潮安县西山溪(登塘段、古巷段)整治工程,凤凰溪(下埔段、凤凰段、归湖段)整治工程以及梅州市蕉岭县新埔镇柚树河治理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应用效果良好。
近日,《广东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已正式出台。新方案对减排工作作出了哪些新的规定?“十二五”减排任务又该如何完成呢?
近日,广东省政府下发《广东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全省18个有关部门要分工配合、形成合力,从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减排工程、实施工业企业水污染深度治理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源减排、大力推进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实施工业锅炉污染整治、大力推进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加强环保依法监管九大方面开展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总量控制目标和减排任务。
经国家环保部初步核定,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1年上半年下降3.24%、3.26%、1.55%和2.50%,去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得到扭转,除二氧化硫外,其他三项主要污染物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污染减排工作,《方案》在机动车、脱硫脱硝等减排的重点难点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约束目标与激励减排的措施。
全面实施总量控制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方案》要求,各地要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制度。要实施区域、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电力、钢铁、水泥、造纸、印染、畜禽养殖、机动车等行业(领域)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总量前置审核制;要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试点建立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新上燃煤项目试点实施煤炭总量平衡和等量替代、减量替代制度。“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电煤控制在4000万吨标煤以内。
与此同时,各地还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制订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并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要强制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要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和项目审批挂钩机制。核准审批新建项目时要求关停的落后产能项目必须按期淘汰,对不能按期淘汰的,要依法予以关停。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环评“区域限批”。
限期淘汰黄标车 公交鼓励使用LNG
《方案》要求,各地要大力推进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工作。一是要实施机动车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到2015年,全省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42.31万吨,比2010年减少10%。按照要求逐年淘汰“黄标车”,到2015年全省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的运营“黄标车”、珠江三角洲地区力争淘汰全部“黄标车”。
二是要提高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新购或申请跨地级以上市迁入的或者从省外申请迁入本省的机动车,必须符合迁入地正在执行的国家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从2013年1月1日起,全省实施国家第Ⅳ阶段重型柴油车排放标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公共交通,鼓励使用LNG(液化天然气)公交车,逐步淘汰LPG(液化石油气)公交车,减少公交车排气污染。
三是要提高车用油品标准。2013年4月1日前,在珠海、中山、佛山市全面推广粤IV车用汽油,在广州、深圳、东莞市全面供应粤IV车用柴油,力争2015年7月1日前在全省全面供应粤IV车用成品油。
四是要完善淘汰“黄标车”的激励机制。对达到强制报废年限的车辆依法予以强制淘汰。对延缓报废的车辆,在一个检测周期内环保尾气检测三次不合格的,应依法予以强制报废;环保尾气检测合格的,鼓励其自愿淘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鼓励未达到报废年限的车辆自愿提前淘汰,并给予其一定的奖励或补贴。
五是要加强机动车管理。加强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实施“黄标车”限行措施,扩大“黄标车”限行范围。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
(1)总体方案设计体现环保理念
路线总体设计时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的影响,在本项目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地质、环保选线原则,利用曲线定线法使线形与地形相适应,避免大填大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采用了分离路基方案,对挖方大于30m、填方大于20m时提出隧道及高架桥方案,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在江密峰至黄松甸段,于木匠沟段初步设计采用挖方通过,但考虑到挖方较深且较长,对山体破坏较严重,同时也不利行车安全,在施工图阶段将其改为连拱隧道方案,虽然造价略有增加,但对环境破坏较小,平纵线形指标有明显提高,能够保证行车安全。在图们至珲春段,对填方较高的路段采用了高架桥方案,共设1762延米/6座。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如隧道洞口“零开挖进洞”,利用路基作施工便道及予制场地,隧道出碴充分利用,减少占地,景观绿化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减少人工痕迹。
(2)取、弃土场处理
本项目在设计时,充分吸取了长余高速公路的设计经验,对取土场进行了场地规划,确定合理的取土方案及场地排水方案,根据取弃土场实际情况,能复耕的尽量复耕,进行了土地复垦及绿化设计;对弃土场规定了明确的弃土位置,为减少水土流失,进行了绿化设计。没有复耕条件的,设计营造林带,并撒播草种进行植被恢复。对公路可视位置的取土场坡面进行重点设计(如实施客土喷播、栽植小乔木或攀援植物等),以消除公路施工给自然植被留下的伤痕。在取弃土场靠近公路的一侧栽植视线诱导植物,把公路行车视线从取弃土场位置引开。
(3)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防护
为防止水土流失,对全线进行综合排水设计,对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进行了砌石加固及夯拍加固;对路基边坡采用了叠拱、植草、植紫穗槐等绿化防护,对特殊路段采用了挡墙、护面墙、矮墙等防护,通过这些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4)防止污染的工程处理措施
在施工场地及服务、管理、收费、养护设施的位置确定中,充分考虑了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远离饮用水,对服务区等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对运输石灰、水泥、粉煤灰等粉尘材料采取必要的遮盖措施,防止二次扬尘污染环境;对施场地的布设尽可能的远离学校,医院及村屯等环境敏感区,减少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在施工中,生态理念贯穿始终。
(5)路基两侧的绿化
根据本项目所处东北季冰地区的特点,在设计中选择了适合本地区的草种及树种,并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挖方土质路段,碎落台采用植草绿化,边坡植紫穗槐绿化;在挖方石质段采用在坡脚及边坡平台处栽植爬藤等蔓类植物,在坡顶栽植悬垂类植物进行遮盖绿化,改善景观。在填方段路基边坡植紫穗槐绿化,在护坡道处植沙棘、植丁香绿化,对通过村屯设置防声林带路段,采用植松树、柳树、冬青等高矮不一的树种进行绿化。通过这些绿化措施可以有效地弥补由于建设公路而对原有环境的破坏,能给公路使用者一个赏心悦目的环境。
(6)互通、服务区的绿化
互通立交和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的形象窗口,是绿化的重点,在设计时采用了树木、花卉、草坪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美化绿化环境,使其营造出一个优美、舒适的休憩环境。
(7)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填筑路基,降低工程造价,保护环境
图们至珲春段在最后19km为填方路基,需要土方量大约200万m3,由于地处山区,取土非常困难,而英安电厂距路线较近,且有大量的工业废料粉煤灰储备,根据试验数据,本段采用粉煤灰路基加粘土包边、封层方案,因此可减少取土场占地1020亩,从而减少了由于取土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又为电厂解决了粉煤的储存问题,不仅降低了工程造价,还取得了社会效益。
(8)采用多种防护、绿化及景观设计
路基的边沟、排水沟根据地形、土质条件,灵活采用梯形、三角形等形式,使路容整齐美观;对设置护面墙路段,植地锦植物减少污工砌体带给路者突兀、单调的视觉效应,从而改善景观;通过全线的绿化及建筑物的景观设计,丰富了顾客的视觉,使其感觉行驶在绿色走廊中,并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
2特色建筑和景观
为了体现景观路和旅游路的特色,在对沿线景观资源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观景台进行总体布局,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和取弃土场、服务区等地方设置观景台,同时因地制宜,通过标志牌提示、加减速车道设置、车道加宽、安全护栏等措拖确保停车观景的安全。观景台设计以木、石为主要材料,以体现长白山文化形成景观亮点。
2.1服务设施的环境景观设计
服务设施的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为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在选址上考虑了旅客在一定距离处即可影约见到服务区,以吸引人进入;在场区的设计上,力争做到布局合理,留有足够的停车区,并要为以后的扩建留有空间;在景观设计上将服务区作为公路的标志性建筑物来建设,力求独一无二,吸引人们的视线,使人难以忘怀。并对周围场地进行了较好的绿化设计,将乔、灌、花、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观,使之成为公路的一个亮丽景点。
2.2隧道洞口景观设计
隧道的洞口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大,因此在设计时本着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对洞门进行重点景观设计,本项目共有16座隧道,在设计时力求每个隧道洞口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分别采用端墙式、削竹式等,使旅客有一种新鲜美感。
3生态、环保方面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措施
公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公路工程的各个专业。要真正倡导环保优先,改变观念,需要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为抓好公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坚持设计是龙头、施工是关键、运营是保障的指导思想,使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针对本项目在生态、环保方面的要求,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3.1设计阶段是抓好生态环保的龙头
搞好山区公路环境保护必须从勘测设计抓起,虽然已对本项目的生态、环保建设方案进行了精心设计,但与国内典型示范路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根据本项目沿线的自然环境和景观特点,还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1)项目经过吉林省中东部地区,路线长度的70%穿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因此在延边州段的房屋建筑景观及沿线景观设计尽量体现朝鲜族的民族习俗和人文历史文化。(2)在矮路堤及挖方段路两侧的隔离栅处,栽植地锦等攀藤植物予以绿化,使旅客感觉行驶在绿色长廊中,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3)在土质挖方路段碎落台上,不仅植草绿化,还间隔适当距离栽植灌木组合球、桧柏等植物绿化;在石质挖方路段碎落台上,不仅植地锦等攀藤点植物,还间隔一定距离设置花坛,栽植观赏性强的植物。(4)在路线通过空旷的田野路段,宜每隔2~3km左右,在路侧局部范围内采用植乔、灌结合的树种进行人造景观设计,使旅客不感觉环保单调。(5)注重环境小品景观设计,特别应对高速公路上的互通区、服务区、停车场、隧道洞口、收费站等进行了专业的绿化美化和景观设计,使其与周围自然环境和环境景观更好的融合,使旅客可以一边乘车,一边欣赏沿路的风景,产生回归自然的愉悦心情,并留下了舒适惬意的驾乘印象。
3.2施工阶段是抓好环境保护的关键
虽然在前期规划设计中,处处对环境保护进行要求,设计中始终贯彻了“环保优先”的指导思想,但真正要将环保落到实处,关键还在施工阶段,主要措施如下:(1)严格按设计指定的取、弃场设计进行施工,严禁乱挖、乱弃。(2)石质挖方段施工,严格控制爆破的装药量,减少由于震动诱发的地质灾害。(3)在筑路材料运输中,应对粉煤类、水泥、石灰、矿粉等粉尘材料进行遮盖,避免扬尘,引起污染。(4)为了将设计中的环保方案落到实处,建设部门制定有关环保规定,明确各个环节中的要求,从施工到监理、到建设,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人员。
3.3运营期是抓好环境保护的保障
近年在山区公路的建设中,从项目前期至施工建设期,环境保护都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公路投入运营后如何保护好栽植的树木、花、草,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对沿线生态、环境敏感点的环保如何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议路政管理部门设立公路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环境监测点,制定公路沿线的环保措施,对沿线的环境敏感点定期监测,并及时提出改善意见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沿线村庄护林、爱林意识,防止沿线人为的损害和破坏。(3)公路绿化是最经济、见效最快的环保措施,公路建成后环保应以绿化为基础,建议环保投资专款专用。(4)环保绿化工作应有专门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对植树、草、花路段做到定期检查、修剪等日常养护工作。
4结语
一、试点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号)精神,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立足监督,联合执法,各负其责”的原则,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工作,完善统一的生态环境监察执法体系,建立完整的工作机制,确定和加强生态监察的四个重点,实现四个工作目标,使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的工作机制、执法体系、建章立制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
(二)工作目标。
1、确定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地区,探索开展生态环境监察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广。
2、建立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生态环境监察现场执法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制度和执法程序;加强生态环境监察执法队伍建设,执法能力、执法手段得到较大提高。
3、加大生态环境现场执法力度,依法查处一批生态环境违法案件,严厉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4、建立资源开发重点监管区,对资源开发和非污染性建设项目、海岸工程项目、小城镇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秸秆禁烧区、特殊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地、有机食品或无公害农业产品基地、风景旅游区)等重点领域的现场监督检查逐步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二、试点开展重点领域和要求
(一)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生态保护。重点监察矿山弃渣、植被破坏、生态恢复、土地复垦、废水排放、安全生产等,要求重要的矿产、建材等资源开发项目每月不少于次,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以等县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监察试点工作。
(二)流域和饮用水水源地以及海洋的环境生态保护。重点监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工业污染源、面源污染等,加强对各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监察。开展以河、河、河、汤河以及沿海海域和各类浴场等为重点的区域、流域的生态监察。向海洋直排的陆源污染源按功能区达标排放,排污口进行规范化整治;各类海岸工程和滩涂开发项目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近岸生物资源、滩涂资源和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三)非污染性建设项目与各类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企业。重点监察区域建设与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小城镇、园区建设项目的环评执行情况,各类旅游设施建设、旅游线路开发、景区各类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开展以石门寨、留守营等为重点的乡镇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监察,加强对河、河、关等风景区及各类旅游休闲场所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开展对高等级公路、铁路、输电线路等非污染性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农林牧渔综合开发、交通通信建设、水利环保工程、生态建设工程、近岸滩涂开发建设工程及小城镇建设、区域开发项目每季不少于次。
(四)自然保护区与农村生态环境。重点监察自然保护区各类生产和开发活动,生态多样性保护,野生生物资源保护等,以及生态农业建设、土壤与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开展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区的生态监察,加强对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环境监管,开展农村面源污染,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内容的生态环境监察。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每月不少于次,夏、秋两季对秸秆禁烧区实行巡查;对特殊生态保护区的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6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按总量收费标准全面开征排污费,实现养殖废水、废弃物资源化,并治理达标排放,对污染大户实行限期治理;夏秋两季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等秸秆禁烧区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三、实施步骤
市生态环境监察的试点期限为年月至年月,分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年月)。成立全市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制定《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计划》,召开工作动员会,分解工作任务,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目标,修改完善生态环境监察试点方案。
(二)实施阶段(年月-年月)。
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的环保意识,及时发现和总结生态保护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对有法不依、造成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必须严肃处理,公开曝光;建立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对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大力宣传,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确保人与资源和谐发展。
2、组织编制《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指南》,加强对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的培训,完善相关制度,优化运行机制,实现宏观管理职能与微观管理职能的有机分离。
3、筹措资金,加强生态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建立专业生态环境监察队伍,培养生态监察专业人员。
4、加强现场检查,试点单位要采取例行检查、专项检查、部门联合执法检查、人大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对重点区域、行业和单位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案件,现场检查的频次要有明确要求,并逐步形成制度。结合生态环境监察主要内容和执法重点,探索建立符合产业特点的生态环境执法模式。
5、建立具有特色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案件移送制度。
6、开展生态环境监察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加强生态环境监察稽查工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察档案。
7、加强试点报告制度,市直各试点部门和各县、区试点领导小组从年月开始每月日前,向市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办公室报送试点工作简报,月底前提交试点工作总结,同时建立生态破坏案件上报制度和重大生态违法案件快报制度。
(三)验收阶段(年月-月)。迎接省环保局对市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的检查验收。
四、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工作运行机制。
1、全市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列入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指标作为各级政府任期目标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府的统一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实施统一监管的职能,主动做好与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采取部门联合执法、人大执法检查等形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2、将生态环境监察工作作为考核各县区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环保部门的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协调并衔接好环境监察机构与其它单位的工作关系,更好地发挥环境监察机构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全市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实行现场检查和生态破坏有奖举报相结合,工作交流培训和生态环境监察报告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坚持环境执法和公众参与并行,信息交流和工作报告并重,确保生态监察工作取得实效。
(二)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市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马誉峰任组长,市环保局、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具体名单附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生态监察试点的日常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制定试点方案,负责本辖区的生态监察试点工作。
2、明确任务,密切合作。各县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充分认识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协同配合、真抓实干,把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定任务、定进度、定措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试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3、强化执法,扩大宣传。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对各类生态环境违法案件及时查处,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切实落实试点工作。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努力形成各部门共同努力,协同监管,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生态环境监察模式。
4、建章立制,加强监督。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现场执法,制定保障生态环境监察工作顺利开展的相应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凡经批准正式建立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无论属那一级政府管理,均可由同级或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察机构随时进行检查;部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部门不得妨碍环保部门对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开展旅游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加强新闻和司法监督,深入开展查处违反环保法规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的专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