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质文明意义范文

物质文明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质文明意义

第1篇:物质文明意义范文

吴哥城(AngkorThom)

“吴哥”(Angkor)一词源于梵语“Nagara”,意为都市。吴哥王朝(公元802年-1431年)先后有25位国王,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吴哥所在地暹粒中的“暹”是泰国的简称,“暹粒”是战胜泰国的意思。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繁华的吴哥从此湮没于丛林之中,逐渐被人们遗忘。19世纪后期,吴哥被重新发现。

吴哥城(又叫大吴哥)是高棉帝国的最后一座都城,始建于9世纪末,1181年登基的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赶走了入侵者后又作了重修,被称为“第四次吴哥”。

吴哥城方圆10平方公里,保存较好,是吴哥的“心脏”。吴哥城被长达12公里的城池所包围,吴哥城有5个城门,每个城门的顶端都是一尊四面佛的佛像,由四条巨大的象腿支撑。参观吴哥的人多从南门进入。吴哥城南门South

Gate)外的护城河上架有石桥,桥的两侧栏杆上各有一排54个石雕的半身像,一边代表神灵,另一边代表恶魔,他们手上拉着眼镜蛇化身的巨蛇王。据说宽约百米的护城河,在古时养有很多鳄鱼,是用来抵御敌人进攻的。

在吴哥城的中心,耶跋摩七世建造了贝雍寺(Bayon)。贝雍寺有54座大小宝塔,每座塔的顶部都雕有象征国王的巨大的四面佛,他们从塔尖微笑着俯瞰四周,象征着王权至上和佛教神圣。这是最具有高棉特色的石雕造型。不管你站在哪个位置,都能看到高高在上的佛像,感受到他们潜在的威慑力,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这些谜一样的佛脸微笑,表情各异,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这就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

另外,贝雍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从王宫征战到市民生活应有尽有,在整个大吴哥城的范围内,还有巴方寺(Baphoun)、绯明纳卡寺(Phimeanakas)、利泊王坛(LeperKing)、大象坛(TerraceofElephants)等著名建筑。

吴哥窟(AngkorWat)

吴哥窟(也叫小吴哥)是整个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建筑。今天柬埔寨人将它放在自己的国旗上,足见吴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吴哥窟最初是为敬奉印度教神灵所建,但是今天已演变为佛教寺庙。在方形广场的四个角上,各有一座石塔,而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更高的石塔,象征神话中的圣山。无论印度教还是佛教信徒都相信,中间这个神圣的所在就是宇宙的中心。

吴哥窟建在三层台阶的地基上,每层台基四周都有石雕回廊,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珂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寺庙中央大道两旁是七头蛇形栏杆,柬埔寨传说中,七头蛇会带来风调雨顺。寺庙周围是护城河和水池,不是为了保护寺庙,而是为了通过水中的倒影,使寺庙显得更加神圣雄伟。吴哥窟是人的杰作,但每个设计都是为了体现神性。置身于吴哥窟的佛像间,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领地还是人的空间。神性和空间交汇在这个密林中的古城。

皇家浴池(SrasSrang)

皇家浴池是昔日皇家举行洗浴的地方,建于12世纪末,呈正方形,边长有1000米,各边都有阶梯可以下到浴池中。浴池中,四周水较浅,越往里走越深,可同时容纳几百个人共浴。这里的水清澈透亮,使人有一种想要观看的冲动。在皇家池塘北面(公路的另一边)有大量红色高棉时期受害者的坟墓,以木制的纪念碑为标志。

曾有联合国官员说:“我担心吴哥再次被大自然收回,回归丛林。”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生长旺盛的热带雨林正用自己的盘根错节把吴哥的一切慢慢割裂,撕碎。有的寺庙入口几乎完全被硕大的树根遮盖。吴哥似乎又在渐渐离我们而去,退隐回茂密丛林。消失数百年后再度重现的吴哥更像一份自然的礼物。自然是它的主宰,由她决定什么时候再次收回这个奇迹。著名建筑家LouisKahn曾说过,贝多芬写出第五交响曲之前,没有人觉得需要它,可是一旦杰作问世,人们就再也无法想象,没有它世界会怎样。我们能想象没有吴哥的世界吗?可是我们的敌人是时间与自然,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其实即使吴哥再度被自然收回,对它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安宁的结局,对这个介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古城来说,也是一种永恒的方式吧。而凡人如你我,只有在这个轮回中接触吴哥,触摸永恒。

――资料来源于网络

1

游吴哥古迹最佳的月份是气候干燥凉爽的旱季,即11月到4月之间。6月到10月的雨季里,柬埔寨境内的湖泊会盛满雨水,古迹因此又展现出另一种面目。

2

门票:每人20美元,持此门票者可参观古迹林里主要的建筑如吴哥窟、吴哥通、达布容、斑蒂瑟列、布垃坎、斑蒂哥代等。最好提前一天在16:00时购买门票,当天就可以进入遗址区到小吴哥看落日,而门票在第二天才正式使用。遗址区域很大,分布也很零散,最好租摩托车前往参观,5美元至7美元/天,自行车1美元/天。

3

柬埔寨基本以米饭和鱼肉为主要饮食,以柬式自助餐为主,当地餐馆主要由华人经营,菜式与泰国相仿,也有部分中式食品,酸菜鱼汤十分好喝,2美元-4美元就可以饱餐一顿。但是,柬埔寨的卫生条件很差,洗漱以及饮用务必使用矿泉水。

4

柬埔寨的官方货币为瑞尔,美元也通用。1美元兑换4000瑞尔,适当携带小额美金,当地用人民币即可直接换到柬币。

5

去大吴哥最好选择上午,而小吴哥则选择下午,因为大吴哥的正门朝东,小吴哥正门朝西,当游客进门时恰好就能看到最美的光景,拍照时也不会产生逆光现象。

6

由于吴哥窟占地十分广阔且没有树木遮荫,最好随身携带帽子、阳伞及防晒油,尽量避免在正午时分到吴哥窟参观。

7

酒店价格:一般在每间客房每晚三星级标准50美元―70美元。吴哥窟距暹粒小镇6.4公里,许多游人都选择住在镇上。旅馆很多,带洗手间的双人间只要6美元左右。

第2篇:物质文明意义范文

文明交通创建志愿服务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们:

文明交通出行是城市形象的名片、城市文明的标志,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和谐音符。文明交通出行不仅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更能折射出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质。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在全社会倡导文明交通新风,摒弃不文明交通陋习,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我们理应成为文明交通出行的宣传者、参与者、推动者、践行者和垂范者。为扎实开展我文明,陵城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弘扬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服务我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与市民生活品质,切实增强公民文明交通出行意识,全力打造安全、和谐的出行环境,我们向市民朋友们倡议:

争做文明交通出行的宣传者。崇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踊跃加入文明交通出行志愿者行列,主动劝阻与文明交通出行不协调的各种行为,促进文明和谐交通建设。

争做文明交通出行的参与者、推动者、践行者、垂范者。

一、开文明车。自觉养成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机动车按序排队通行,机动车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行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遵守信号等文明交通行为。服从交警指挥,践行交通法规,不争道、抢道、占道,不乱停乱放、乱掉头,不闯红灯,不超载、不超速、不开霸王车。杜绝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保持安全行车车距,系好安全带,文明礼让斑马线。在行驶中不拨打、接听手机,不向车外抛洒物品,不污染和破坏道路路面。驾乘摩托车戴好安全头盔,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安全行驶。行经人行横道时,要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要停车让行;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要避让;校车要严格做到不超员、不超速。

二、行文明路。行人横过道路时,要走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要遵守交通信号;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在机动车道内行走,不翻越交通隔离设施,骑乘非机动车不上机动车道行驶,不违反交通信号指示通行,不妨碍机动车正常通行,不在禁行区骑乘电动自行车。

三、做文明人。爱护交通安全设施。自觉排队上下车,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和带小孩的乘客让座。不乘座超员车、无检验合格标准车、无牌证车辆。积极参与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宣传劝导活动,经常引导和提醒家人、朋友注意交通安全,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市民朋友们,文明交通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文明人、行文明路、开文明车,用交通文明引领城市文明,进一步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让我们的家园更文明、更有序,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更美好。

陵城区创建文明城市办公室

共青团德州市陵城区委员会

第3篇:物质文明意义范文

《和平使命》

第四回

第4篇:物质文明意义范文

这漫画上有两位小同学,看着垃圾桶发臭,我知道这里边一定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故事。

那是再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再“文明小学”上学的两位同学,中午放学回家发现垃圾桶边堆满了又脏又臭的垃圾,还有几只嗡嗡乱叫的苍蝇,两位同学商量了一会儿,讨论什么呢,原来是讨论垃圾的事,如果去捡的话,又脏又臭会弄脏自己,换谁都不愿去;如果不管,它会越积越多,污染环境,危害人们健康,想到这儿,其中一位同学没再想下去,为了让人们有个好环境,弄脏自己又何妨呢!她弯下腰、皱着眉头不停的捡垃圾,另一位也开始捡,终于捡完了,他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可是别人还要乱丢垃圾怎么办呢?其中一位灵机一动,从书包里拿起笔和纸,爬在地上写起来,写好后贴在垃圾桶上,一共六个字“文明只差一步”。

第5篇:物质文明意义范文

我从语文书上发现这样一幅有趣的漫画,它告诉我:文明只差一步。

两位小朋友在路上走着,走到一个垃圾箱旁时,他俩似乎很不高兴,这个小女孩就准备去帮忙去把垃圾捡入桶内,而这个小男孩并为帮助小女孩的心思,而是趴在地上写着字,当小女孩捡完垃圾,小男孩也就写完了,贴在上面,上面写着:文明不只一步。

看了这幅画,我的收获很大。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做事情有时只差一步,如果走进一步或许成功的焰火会为你盛开。

第6篇:物质文明意义范文

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

风和日丽的早晨,秋涵和晨凯走在上学的小道上。一阵扑面而来的臭味不得不让他们捂住了鼻子。“什么味儿啊?这么臭!”晨凯瓮声瓮气地说道。“好像,好像是垃圾箱里发出的味道。”两人赶忙跑过去,那些饭菜洒在了外面,可乐瓶,煤渣,瓜壳纸屑到处都是。还有一块香蕉皮,一半在外,一半在里,还发出阵阵恶臭。苍蝇。蚊子围在一旁,不时“嗡嗡嗡”地叫着,实在是恶心。

秋涵眉头紧锁,不管三七二十一,弯下腰,一次,两次……她虽然已经挥汗如雨,却不肯停歇。“这样也不是办法啊!就算秋涵把垃圾捡干净了,但明天,后天,依旧会有人丢,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乱丢乱扔的问题,怎么办呢?有了。”晨凯从书包里抽出一张白纸,提笔写道:文明—只差一步。秋涵也把垃圾捡完了,把纸粘上去,两人相视而笑。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两人走到垃圾桶旁,没有了臭味,没有了倒在外面的垃圾,也没有了难听的“嗡嗡嗡”声。

第7篇:物质文明意义范文

读《诗经》,接触到的最多的意象便是植物。《诗经》中的植物出现了一百多种,其中还有很多是重复使用。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植物的一种崇拜。这种崇拜,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植物以其特有的价值成为先民的物质依靠;另一方面它还以其独特的生命魅力成为先民精神上崇拜的对象。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命崇拜文化,即从求生存到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一、物质崇拜——强烈的生存渴望

植物大量被援引入《诗经》首先是出于一种实用的动机,这种实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果腹和治病。正是这两方面反映出先民对植物的一种物质崇拜。

我们首先来看果腹方面,它体现出的是先民对食物的需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类型了解到。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对《诗经》里出现的植物做过分类,其中草37种,木43种,谷类24种,蔬菜38种,花果15种。从这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几乎有一大半是可以食用的。如《周南·关睢》中的“荇菜”,《毛诗正义》引陆玑《疏》云:“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馀,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茎大如钗股,上青下白,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为菹脃美,可案酒。”从这个解释可知,它是一种水中植物,其根茎可以吃,所以成为人们采集的对象,而这种采集活动也因为它的经常性被写进诗中。又如《周南·卷耳》中的“卷耳”,陆玑《疏》云:“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珰,今或谓之耳珰,幽州人谓之爵耳是也”。这是一种草木植物,它的嫩苗可食,因而同样被人们采集。还有《邶风·谷风》中的“葑”、“菲”、“荼”、“荠”等都是可食用的。可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大量出现决非偶然,它与先民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诗经》产生的时代约在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它反映的主要是周人的生活,而周从一开始就是以农耕文化形态为主体形态的。所以,谷类、蔬菜、花果等植物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它们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基于此,先民们于是在《诗经》中大力吟咏它们,这正是出于一种对生存的强烈渴望。

其次是药用功能,它满足了人类在早期维持身体健康的需要。《诗经》中有很多植物是可以药用的。如《卫风·木瓜》中的“木瓜”,是一种落叶灌木,果实象梨,椭圆形,成熟后呈黄色,有浓烈的香气,味涩,不能吃,可入药。又如《唐风·葛生》中的“蔹”,一名乌蔹母,俗名环藤,多年生蔓草,属葡萄科,根部可入药。还有《唐风·椒聊》中的“椒聊”,也就是花椒,落叶灌木,果实红色,种子黑色,可供药用或调味。另外,《魏风·汾沮洳》中的“藚”,《卫风·木瓜》中的“木瓜”,《唐风·采苓》中的“苓”等等,这些植物的花、叶、果、根都可治愈疾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安全要求。先民对植物药用性能的追寻体现了他们更高层次的生存追求,即从解决饥饿问题上升到保证健康问题上来,实际上都是一种生存本能。

由此可见,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植物首先满足了人类为求得生命延续的最根本需要,这种特性成为先民对它物质崇拜的动因,而这种动因正反映出先民最初的那种强烈的对生存的渴望。

二、精神崇拜——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在先民的意识中,人与植物的生命形态有众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生命的表面存在形态上,人对植物有着一定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正是在这样一种认同感、亲切感的基础上,植物以其独特的生命魅力成为先民精神崇拜的对象。这种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原始的生命力、旺盛的生殖力以及理想的生存状态。下面将分别论述。

(一)原始的生命力——追求生命的延长

生命是宇宙中最绚丽的花朵,更是构成自然的核心因素。自然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自然,更是一个运行不已、生生不息的自然,而植物则是其中最富于生命力的一群。植物原本就先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它在时空意义上较人有其超前性。不仅如此,植物的个体相对于人的个体而言,还以其相对恒定的姿态展现着顺乎自然的旺盛的生命力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着永恒的生命。所以,在经历寒冬的衰败与凋零之后,它们往往会在来年的新春中重新发芽、重新生长、重新开花结果,这是一种永恒的生命之火。面对悠久的时间,这种伟大而不可抗拒的力量使生命有限的人类对它生出无限崇拜。于是,便在《诗经》中思慕这些长寿的植物,有时还用植物来比喻自己,以反映对生命不息的热爱与追求。如《小雅·白华之什·南山有台》中写道: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樂只君子,遐不黃耇?樂只君子,保艾爾後。

诗中正是把各种草木作为长寿的兴象,从而祝福人也能如草木一样万寿无疆。又如《周南·苤苡》中妇女们对苤苡的采集,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药用性能,另一方面还因为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可见,植物正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激发人类对生命无限延长的渴求。

(二)旺盛的生殖力——生生不息的追求

从满足基本的生存到追求生命的无限延长,先民们付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然而人们最终发现还是难以躲避悲哀的宿命,也就是死亡。如何让自己得到永生呢?先民开始将形体的永存隐化为精神、灵魂的永生,这反映到物的形式上便是广为繁衍人类的种,这是使人类生命无限延续下去与宇宙时空同在的唯一途径。这种生生意识也来自于植物的启示。

植物身上有着简单而又旺盛的生殖力,这正是先民在农耕劳动中发现的。当人们在春天撒籽播种时,会在收获的季节发现植物以其旺盛的繁殖力给人们带来了丰收。于是人们开始将自己的生育与植物的生育联系在一起,来祈求多子,以达到生命无限延续的目的。这种对植物生殖力的向往在《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如《周南·桃夭》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新婚诗,是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全诗三章,各章均以“桃之夭夭”发端,以桃树象征新娘,用桃树的“灼灼其华”表现新娘富有青春活力的美;用桃树的“有贲其实”、“其叶蓁蓁”,暗示女子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将来必定多子多孙、家族兴旺。又如《唐风·椒聊》这首诗中用花椒比喻女子:“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花椒的结子累累正象征着那位女子的子女众多。还有《诗经·大雅·绵》中云:“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把瓜瓞作为周民族始祖的诞生之所,表现了原始人的植物生人意识,同样体现了先民对植物旺盛生殖力的崇拜之意。

不仅如此,先民们还通过实际的行动表达了他们对植物的生殖崇拜,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植物采集活动上。像《周南·苤苡》中妇女对苤苡的采集盛况,就反映出妇女对生殖的渴望。《诗序》曰:“《苤苡》,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这里已明确指出了《苤苡》这篇作品同“子”的问题有关系。《逸周书》认为苤苡子“食之宜子”,《韩诗》也有“食其实宜子”的记载。可见,在古代,苤苡是一种多籽的植物,可以治不孕和难产,是象征妇女能多产子的对象。这种采集正体现了先民对生殖的渴望,希望通过生殖来将生命延续,从而达到生生不息的目的。

(三)理想的生存状态——生命的理想境界

先民从植物那得到的最后一点启示是对生存状态的思考。当人获得生命以后如何更好的生活,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植物则以其理想的生存状态成为先民崇拜的对象。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首先以一种完美的人格魅力引起人们对它的崇拜。比如《桧风·隰有苌楚》写那生长在低湿之地的羊桃,得其所而乐其生,依然是“猗傩其枝”“猗傩其华”“猗傩其实”,以“夭之沃沃”尽显其生命的潜能,并不因自己的地势低下而悲戚自弃。通过这首诗,那“苌楚”的自然生态就展现出让人艳羡的洒脱与豪迈,而这也正是人类应该努力追求的状态。先民正是在对植物的赞美中表现了自己在人格完善上的追求。

在此基础上,植物进一步通过自身的价值向人们展示了生存的意义。如《魏风·汾沮洳》云: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奚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诗中的“莫”、“桑”、“藚”皆为“下湿之产”,然而“莫”可以缫丝,“桑”可以养蚕,“藚”可以为药。它们虽处于沮洳之地,人们仍然要去采摘,而不因其地处低湿而遗弃。这些草木的特殊生态,让人认识到美之不可限量,不必一定在世家子弟、地位显赫者,由此而发出“彼其之子”即那些同莫、桑、藚一样出身和地位低下的人也会“殊异乎公路”、“公行”、“公族”的感叹。人的价值不在于地位出身,而在于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尽心尽力的奉献,这样即使你出身低微,也一样会被人发现你的价值,这就是这些普通草木给人的深刻的人生启示。这里实际上把草木的自然生态视为一种理想的生存境界,进而激励先民去追求这种境界。

不仅如此,这些植物还以它们其乐融融的生活状态吸引着人们。如《周南·樛木》就展示了草木彼此缠附之友爱和乐的景象: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郑玄笺曰:“木枝以下垂之故,故葛也藟也得累而蔓之,而上下俱盛。兴者,喻后妃能以意下逮众妾,使得其次序,则众妾上附事之,而礼义亦俱盛。”诗中的樛木枝干下曲,作俯首就下之态,而葛藟则紧紧缠绕在树身上,作上仰攀援之姿,其亲密缠绵之态尽显草木之间的和谐融乐,而这正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生命范式,一种理想境界,它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见,先民对植物理想生存状态的展示恰好反映出先民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思考,他们希望能够像植物一样不断完善自己,追求美好生活,从而最终达到生命的一种理想境界。

三、结语

第8篇:物质文明意义范文

一天下午,小红、小明背着书包放学回家,路过文明街,看见垃圾桶边有一堆垃圾。

小红紧皱眉头说:“是谁这么缺德,把垃圾就这样扔在路上!”小明一看说:“哇塞!还有香蕉皮呢,谁踩上可要当滑板了。”小红眼睛一瞪,对小明说:“你就知道说风凉话,来,把这些拣到垃圾桶去。”小明却嘴一歪,说:“多脏呀!我不干!”小红哼了一声:“下回你要我做什么事就少开口!”“好好好,总行了吧!’小红从垃圾堆里发现了小明写“砸”了的半篇日记:“瞧,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儿有你的大名呢。”小明从地上拣起来一看,自言自语地说:“奇怪,我放在抽屉里的日记怎么会跑到垃圾桶边上来了?莫非日记长腿了?”正在这时,不远处一幢大楼的一扇窗户开了,有人冲着楼下喊:“小明,快上楼做作业,瞧你那出息样,你呆在垃圾桶边做啥?”小红仰头一看,原来是小明的妈妈,便对小明说:“小明,你妈叫你呢!”小明从书包里抽出几张纸,说:“不管她,我们把这里的事干完。”小明趴在地上,把纸摊开,拿出笔在纸上写下:“文明只差一步”几个字,他又把纸条贴在垃圾桶上。小红竖起大拇指说:“不愧是咱们班的小秀才。”“你别臊我啦,我知道这堆垃圾准是我妈扔的,我回家后就跟我妈说以后不准随便扔垃圾。”“你做得对,但愿人人都能这样。”他们拣完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文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但愿每个人都做一个文明的好公民。

第9篇:物质文明意义范文

一个小女孩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扎着两条羊角辫,身上穿着一条紫色的连衣裙,连衣裙上零零碎碎地点缀着黄色的小碎花。无意间,她发现,路旁的垃圾箱前随处可见人们随手丢弃的垃圾。小女孩心想,哎呀,假如眼睛不好的人一脚踩上去滑倒在地上,那该怎么办。再说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多为社会做一些好事,我不如自己花上一点时间来把垃圾清理一下。想着想着,便用手拾起垃圾丢进垃圾桶。就在这时,一个人拍了一下她的肩膀说:“你在干什么呢?”小女孩转过头一看,原来是同班同学小强,小女孩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小强想了想,对着小女孩的耳朵说了几句悄悄话,小女孩会意地点了点头,便继续捡起了垃圾。过了一会儿,小女孩终于把最后一点垃圾丢进了垃圾桶,小强也把一张纸贴在了垃圾桶上,那张纸上写着“文明只差一步”。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来自一组看似简单的漫画,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组漫画通过生活中一件十分平凡的小事,谴责了那些乱丢垃圾的人。同时还提醒人们要讲究文明,不能因为想少走一步路而随意把垃圾丢在地上。记住,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你的、是我的、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它,爱护它。当你把垃圾随意丢在地上时,你想过没有,假如一个星期后你路过这里时,闻着垃圾散发出的阵阵臭气,看着天空中到处飞舞的苍蝇。你会不会骂道:“这些乱丢垃圾的人实在是太缺德了!”但你想过吗?你不是曾经也在这里乱扔过垃圾吗?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