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医学概念范文

法医学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医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医学概念

第1篇:法医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概念 教学

概念教学对于数学学科尤其重要。不明概念,无法学习数学。何为“概念”?概念又称“涵义”, 它是人类思维的"细胞。各种能力都是以概念为基础。何谓“数学概念”?数学概念间客观实际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基本属性在大脑中的反应。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础。为学习数学。学习数学,如运算、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概念基础之上。小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上,要使他们全面、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教育应该走进小学生思维空间,用适合小学生本身的语言把概念重新展现在他们面前。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把数学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一、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瓣手指到简单的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学习比较数值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

其次,还可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 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 在引入平行四边形概念时, 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 教师进行演示, 让学生观察后, 然后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又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 然后, 教师又进行演示, 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 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 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 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 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 因此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又如素数、合数的概念是通过它们有多少个约数来划分的。教学时,可以先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出1、5、8、13、15各数中的约数,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就能得出三类:

第一类 5的约数有:1,5;13的约数有:1,13。

只有约数1和它本身,5和13是素数。

第二类 8的约数有:1,2,4,8;15的约数有:1,3,5,15。

除了约数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约数,8和15是合数。

第三类 1的约数有:1。

只有约数1本身,所以说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这样,就把自然数清楚地分为三类,并建立了素数、合数的概念。

二、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就给教者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

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来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长方体实物,又拿出一个长方体纸合,先让学生观察它的构造。然后把纸合沿着棱剪开,教师接着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可以在展开前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它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终合,概括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长方体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运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逐步抽象,环环紧扣,层次清楚,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

三、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数学概念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

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的同时,一般让学生先解答这样的习题:一种铅笔,每盒10支,每支0.5元,买3盒铅笔需要多少元?学生在解答中发现,这样的题可有两种方法解答。一种是先求出每盒的总价,再求出3盒的总价。那列式为:(0.5×? 10)×? 3 =15(元)。另一种先算出:一共有几支铅笔?再求出3盒多少元?那么列式是:0.5 × (10 ×? 3)=15 (元)。这样借助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些。

又如:在学习“体积”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扔到同样的圆柱水杯中,然后观察两个水杯水的高度来展现石头体积的大小。这样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就转变为了水具体的高度,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方式的小学生来说就更容易掌握。

总之,从概念引入深化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引入——理解——巩固——深化的途径形成概念。并通过不断做练习来巩固新概念。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纠正小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概念的方法。

四、纠正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

在目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主要表现一下几点:

1、死记硬背

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学习增加了难度,进而不少同学干脆采取“死记硬背”方式。这种方式确实简单,省事,可以节约大量学习时间。然而,这种方式带给人们负面影响却是无法估计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体现在解题方面,由于对概念没有理解,导致解题时“束手无策或困难重重”。其次,由于没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抽象、概括及归纳思维及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2、孤立地学习概念

不少同学学习概念时,总是习惯于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去学习,孤立地看待概念,无法将不同概念形成体系,不能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如此,对概念的理解流于形式及肤浅,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概念与应用脱节

第2篇:法医学概念范文

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曾在中央电视台演播过,不妨称为“摆砖游戏”。我们把很多很多砖块按照“前砖碰倒后砖”的规格来摆放,从教室摆到操场,再摆到公路上,再摆到香港,再摆到外国……,甚至可以没完没了的摆下去。那么,我们只要推倒第一块砖,就能把所有的砖块全部推倒。这个游戏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推倒第一块砖;第二,砖块必须按照“前砖碰倒后砖”的规格来摆放。显然,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缺少第一个条件,就会有砖没有被推倒(至少第一块砖没有推倒)。如果缺少第二个条件,“碰倒过程”就会中断,就会有很多很多砖块没有推倒。

从上面的“思维游戏”启发我们得出一个处理与自然数有关问题的方法:(1)

处理第一个问题(相当于推倒第一块砖);(2)验证前一号问题与后一号问题有传递关系(相关于前砖碰倒后砖),这时主角亮相了。数学归纳法是可靠正确的推理方法。介绍了数学归纳法之后,师生共同参与,按以下设问进行教学:

1.第一步骤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骤是递推的依据。若二者缺一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能举出实例来吗?

2.完成第一步骤后,在第二步骤中,假设n=k时的结论正确,这样的k值是否存在呢?证明N=K+1时结论也正确,是否起着“传递性”的作用?

3.第二步骤中,如果不使用N=K时结论正确这个条件,直接证明N=K+1时结论正确,是否还是数学归纳法呢?或者说比数学归纳法更好呢?

4.第一步骤中,证明N取第一个值结论正确,这第一个值从哪里取起呢?

5.第二步骤中,在使用N=K时结论正确的前提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突破N=K+I时结论正确这一关呢?(如:演绎法、分析法、反证法等)。

6.数学归纳法是针对n∈N而言的.那么N取非自然数时,是否也可以呢?

针对学生在概念的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错误理解、认识肤浅、似是而非、掌握不牢等现象,教师要精心创设情景,优化教学手段,以达到对概念的理解、认识到位,对概念的掌握准确、牢固、灵活之目的。同时,行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第3篇:法医学概念范文

 

1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并进_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双向通道研究。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0,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线图计划(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0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

 

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3。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_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晡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晡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是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关键。在目前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与临床要求往往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基础医学理论教育和临床实际脱节的现状,不能适应医学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未来转化医学的发展。我们应依照转化医学发展规律,改革基础医学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环节,力求实现基础医学教学和转化医学教育目标的统一。基础和临床研究新发现和临床需求是创新的源泉,培养转化医学研究专门人才需要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注重创新研究能力和临床能力的共同培养,在加强基础医学教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互相沟通与交流基础上,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第4篇:法医学概念范文

空集解集不等于不属于不包含于描述法集合论在数学中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它的基本概念已渗透到数学的所有领域。最后一个在数学所有分支领域都造诣深厚、整个地改变了数学科学的状况,在一切方向上打开了新的道路、对20世纪和当今的数学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的世界著名数学家、天体力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庞加莱曾说过:“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而集合论的研究对象就是集合,由此可以看出掌握好集合非常重要。笔者们反复讨论后,结合多年学习和教学实践,对集合中一些概念提出了全新的、有趣的理解,供同仁参考。

一、空集、解集的新理解以及应用

教材中第7页介绍了空集的概念,即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笔者们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学生总误认为空集不是集合。笔者们也看到一些资料对实数0、空集 和 {0}有一些强调。比如,文献第12页强调:实数0和空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把0和 混为一谈;再比如,文献第9页强调:不要把数0或集合 {0}与 混淆,等等。笔者们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这些强调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发现仍有一大批学生(尤其是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极容易混淆0和,或者时间长了,就算他们记住了0和 不一样,也说不出为什么不一样。还有一部分学生,分不清 {0}和 是不是一样。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换一个角度去理解空集这个概念。从语文的角度看,“空集”,这两个汉字中有一个“集”字,“集”是集合的简称,所以空集也是集合。用这种方法,可以轻易让学生理解并记住空集也是集合,而不用死记硬背。与此同时,既然空集是一个集合,而0只是一个数字,所以,很自然地,0和 不一样。

按照这种思路,还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发现并理解集合 {0}和空集 不一样。“空集”这两个字里除了“集”字之外,还有一个“空”字。“集”是集合的简称,再结合“空”字,所以空集不但是一个集合,而且这个集合里面是空空的,连0这个元素都没有,集合 {0}里面不是空空的,还有一个元素0,所以很容易得出空集 和 {0}不一样。

我们发现上面理解空集的思维模式,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一些题目的解题思路甚至帮助学生提高做题答案的准确性。下面举一例进行说明。

例题: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不等式 2x+6

解析:此题是求解集的。按照上述理解空集的思路,我们很容易观察出“解集”也是由“解”和“集”两个汉字组成。从“解”这个汉字的角度,我们首先要把不等式 2x+6

二、触类旁通,轻松理解并记住符号“ ≠”“ ”以及“”

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中,大家都知道“等于”的符号是“=”,“不等于”的符号是“ ≠”。我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一件事:“不等于”比“等于”多一个汉字,而“不等于”的符号“ ≠”正好比“等于”的符号“=”多一撇“”。“不属于”比“属于”也多一个汉字,按照理解“不等于”的符号“ ≠”比“等于”的符号“=”多一撇“”的方法,我们很自然猜想“不属于”的符号是不是比“属于”的符号也多一撇“”呢?事实上,不属于的符号“ ”确实比属于的符号“ ∈”多一撇“”!按照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轻松理解为什么不包含于“ ”的符号比包含于“ ”的符号也多一撇“”。因为“不包含于”也比“包含于”多一个汉字!笔者们经过反复讨论,结合多年学习和教学实践,发现这种理解概念的方法,对学生记忆非常有帮助。虽然数学中有些符号是人为规定的,没有理由,只能记忆。可是笔者觉得,作为老师,如果可以适当地帮助学生减轻记忆负担,让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更新的知识我们就应该去做,因为这也正好符合我们最近几年来一直倡导的为学生“减负”的目标。

三、对集合“描述法”的有趣记忆方法

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有两种:列举法和描述法。经过观察,易发现描述法和列举法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列举法的表达式{ }中没有一条竖线“ |”,而描述法的表达式{|}中有一条竖线“ |”。我们下面引进一种新思路,来让学生很轻松地记住描述法的表达式的形式并且轻松地区分列举法和描述法的表达形式。“描述法”,这三个汉字中,有一个“述”字,“述”和“竖”同音,它们的汉语拼音都为“ ”,而汉字“竖”是竖线的简称,所以描述法里面有一条竖线,这正好和描述法的形式{|}相吻合,因为{|}有一条竖线“ |”。而“列举法”这三个汉字中没有汉语拼音为“ ”的字,所以,列举法的表达式中没有竖线“ |”,这也正好和列举法的表达式{ }相吻合。

一生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数学家、科学家的当今国际著名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教授曾指出:“数学是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笔者们通过这篇文章对高中数学里集合中的一些概念提出了全新的、有趣的理解,旨在与同仁们一起探讨,共同进步,更好地教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绍学.高中数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2\]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高中数学必修1\[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5.

第5篇:法医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性质 方式 法医学

一、“性质”和“方式”两词在不同版本法医学教材、专著及相关辞书中的应用

在不同版本的法医学教材、专著及相关辞书中,“性质”和“方式”两词的应用,总体上看来有两类:一类是把“性质”和“方式”的含义合用;一类是把“性质”和“方式”的含义分别应用。下面一一举例说明:

(一)把“性质”和“方式”的含义合用

(1)在郭景元《损伤的鉴定》中的应用是“损伤的方式有自杀(自伤)、他杀或意外灾害三种”。

(2)在徐英含《死亡与尸体现象》中的应用是“暴力死可分灾害、他杀和自杀三种方式”。

(3)在徐英含《死亡概述》中的应用是“死亡方式分为他杀、自杀及意外三种”。

(4)在《

1.“性质”和“方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方式”是“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因此“性质”不等同于“方式”,“方式”也不能替代“性质”,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2.在有关诉讼和违法案件中,“性质”是一个在特定学科中使用的专用词汇,是指“案件本身具有区别于其它案件的本质属性”,就“损伤性质”和“死亡性质””而言,它是通过法医对伤者或尸体检验后,结合现场、案情及有关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作出的本质属性的判断;而“方式”通常讲的只是损伤方式和死亡方式,即造成人体损伤或结束生命的方法,两者是不能混用的,尤其是在法医学教材,法医学专著中更不能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合意而用。因为法医学是为法律服务的一门科学,希望今后的作者们,在法医学科中编写教材、专著、辞书时,应该把用语或用词规范到诉讼和违法案件特定学科中使用的专用词汇上来。

参考文献:

[1]郭景元.实用法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徐英含.实用法医病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

第6篇:法医学概念范文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教学模式的分类逐渐趋于严密与细致,如根据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等;根据教学媒体的运用程度可分为单一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也可以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因材施教的个别教学和统一集中的集体教学就是一种以组织教学方式为标准的分类方法,也可以以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法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讨论型、问答解疑型、实践型等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关键在于合理定位课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合理定位课堂,至少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要结合学校的定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国内高校有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之分,不同定位的大学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生源也就有别,这都影响到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落实。例如我们潍坊学院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潍坊,服务山东,面向全国。那么,我们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就要结合我们学校的这个定位。

第二是要结合课程的特点。课程有其目标和专业背景,就有其自身特点,不同课程也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本人从山东大学法学院毕业就在本高校教学,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讲授过多门法学课程,切身体会到不同课程必须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现在给我校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一学生所授法学概论课程,就要运用以讲授为主,学生问答解疑、对学生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相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师生互动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与给大二、大三学生所授的法律逻辑学等课程采用的强调师生互动为基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不同,这不仅因为大二大三学生已经有法学专业学习的基础等因素,而且还因为法律逻辑学课程本身特点的要求。

第三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掌握了学生情况,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贯彻的一个总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具体学习目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展开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也是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例如法学概论课程,作为学科与专业基础课在大一开设,就要在本课程的授课初始,结合本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给学生出调查问卷题目,来了解学生本身已具有的相关课程知识基础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讲授本课程的内容及深度。

二、教学模式具体实践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教案

法学概论作为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学科与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法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普及法学知识,教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并为学习本专业的有关课程或其他法律课程奠定必要的法学知识基础。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对法学概论课程,在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有别于其他法学专业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的法律规定等法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这就要求在教学计划范围内合理规划课程教案。

法学概论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的知识即法的一般理论和依法治国理论、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诉讼法学和国际法学等内容。我们规划的教案是:按总学时60学时计算,民事法学包括民诉占1/3,学时最多;法理学1/5;宪法学和行政法学总共1/6;刑事法学包括刑诉1/6;这几部分内容学习完成,也就基本完成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剩余其他学时给课程剩余内容,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我国法律体系中这些法律部门的大体情况,例如主要是调整哪部分社会关系的等,告诉学生感兴趣的话可以以后选修。

(二)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案、落实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反应如何,这是授课教师能亲身感知到的。不管多理想的教学模式理论,只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才会体现出其价值来。具体到法学概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将整个授课过程分三个环节完成。

首先,在本课程的授课初始,结合本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给学生出调查问卷题目,来了解学生现有的相关课程知识基础情况。教师根据大学教学要求,认真点评学生作答的内容和格式、找出学生现有知识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以及作业格式方面的问题,并将此作为第一阶段对学生授课深度的一个起点依据。了解教育对象、选择合理的教育角度、实现教育的针对性,这应是我们大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例如我们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生源文科理科都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学生人文知识基础相差很大,有些理科生对一些普通的语言文字理解都有偏差,更不用讲法学专业语言了,其中有的学生还因此想改专业。另外,据调查了解,在高校一年级学生中,有的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历练煎熬后,有进入高校可以放松随意散漫的心态。因为心理的放松,容易受高校内考试“及格就ok”思潮的影响,倾向于重视不同课程如何通过及格的技巧,而忽视了课程本身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习要求,忽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面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自顾自讲授课程知识,无论如何行不通。所以,在最初授课的一两周,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法学概论课程的通识教育课,从他们入学后的军训谈到他们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准备,从湖南卫视成人礼的意义谈到学生自己的人生规划,自然也就讲到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以及为此设置的课程体系,自然也就提到法学概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学习意义。对人文知识基础差的理科生源学生,要耐心告诉他们文理贯通的朴素常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更应该学好本课程,但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自己情况学习,循序渐进;这样半学期下来,曾经有改专业倾向的学生讲自己已经很喜欢法学课程。对在学习上有错误认识的学生,也要做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到后来那些学生不但学习上进,还主动帮助维持日常教学秩序。我们法学概论课程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好,自然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多年的经验,得出的总结是:教学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生是可教的、只要我们教师用心一点;我们教书育人,应该记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更胜一代人的规律,相信后生可畏,相信自己的学生会一届比一届更好;更多想想是不是我们这些作为前辈的教师落后于时代要求了,应相应提高自身素质而不是责怪现代的学生另类。

然后,到学期期中的时候,对前期学生学习情况作一个过程考核。高校一年级学生随意散漫心态的另一种反应就是在学习上的懒惰和茫然,不思如何转变改进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而依然延续先前的学习意识,固执于中学的学习方式结果导致学习落后。虽然这是少数学生的情况,但是严重影响了大学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予以纠正。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考核内容是前段时间课程学习的基础知识,采用开卷;要让学生明确大学考试作答要求和评分标准,特别规定按照大学考试的要求作答,拒绝中学作业的形式。考核成绩按照合理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所以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教师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点评。本法学概论过程考核是对学生逐个点评的,就是针对学生在考核中从内容到形式出现的问题,走下讲台对每个学生对照其考核试卷面对面讲解讲评。其中也允许学生咨询考核试卷外的学习问题,并允许学生对前段时间的教师授课等情况评价,师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既要掌握和尊重授课对象的积极特点、也要做好正确学习理念的教育引导。过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发现有雷同试卷即刻责令学生重做,直到符合要求,但考核成绩会受影响。这也是一种授课方式,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学生也比较欢迎,教师也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过程考核的另一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对比初入学时的情况自我评价,以便更自信乐观地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根据过程考核的这些情况,教师进一步调整之后的授课方案。

最后环节就是期末的考试环节。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对整个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用的。通过过程考核,教师既掌握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情况,也发现了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这些对之后的课堂教学很有意义。到期末的复习考试环节,教师课堂教学也就比较有效率,本课程整个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案,重点突出,期末基本不用重新给学生指划考试范围,这也是预防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个方法。但是要利用期末复习的时间,进一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方式,如前所述,这对高校一年级学生比较有必要。例如,首先要教育学生象端正学习态度一样端正考试态度,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准备考试,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就要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先掌握本课程最基本的概要知识,至少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是哪个法律部门的问题,然后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掌握更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记忆众多的法学概念定义、如何掌握写作论述题目、如何准确分析案例。这样学生就有学习的乐趣也享受学习过程,也就自然想利用期末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作弊现象。

(三)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准确结合案例授课

我们法学概论课程这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才能顺利完成的。因为授课对象是高校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还不是很适应,所以每次课都给学生作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同时,利用工作专用邮箱,将每次的课件都发到邮箱里备学生进一步查阅。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平时学生有问题既可以利用课堂合适的时间当堂提问,也可以通过这个邮箱请教老师。这样有助于实现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象本课程法学概论,一定要用能紧贴现实生活的简洁的案例讲课,而不能过于深奥复杂,要让学生从中学的学习思维逐步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思维。例如,在本课程法理学部分的学习中,要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都遇到的交通法规、商店购物等衣食住行的日常事情讲解法的作用、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等内容。民法中的民事主体、各种财产关系人身关系与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容易联系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民法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总是重点讲述、案例也多。刑法也是重要的基本法,但是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社会极端矛盾,毕竟是社会中非正常现象,所以一般重点学习刑法总论以掌握刑法基本理论为本课程学习目的,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不会讲很多案例。案例课鼓励学生和老师讨论、同学之间讨论,畅所欲言,在争论中掌握正确的知识,引导学生真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如果把大学四年的学习比喻成建筑一座知识的大厦,那么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就是打地基奠定基础的时候。大学毕业的时候,人们看到的也许是地基上面华丽的大厦,但是地基的作用是客观地存在的。所以,大学生在一年级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培养很重要,或许直接影响到大学几年的学习基调。要教育学生从一年级打好基础,把握好大学的学习机会。作为我们高校一年级的课堂授课教师,应结合所讲授课程情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高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研究运用适合高校一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教师教活、学生学活。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教学实践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教学模式[Z].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290597.htm,2013-07-21.

[2]马育红.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Z].法律教育网:http://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0/2005/10/wa386128204413101500290048_175666.htm,2012-10-13.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3-07-20.

[4]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新生研讨课的角度[J].复旦教育论坛,2012,(5).

[5]朱泓.高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责任编辑:雷艳]

第7篇:法医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法医学 CBL 教学模式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用于协助侦察和审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证据[1]。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基本都开设了法医学公共课,甚至是法医学专业课。临床医学教学大纲设置法医学课程,目的是使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医学和法律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法医学课程的开设,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有着极为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法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内容繁多,几乎涉及了病理学、组胚学、影像学、解剖学、生物学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多个学科。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临床医学生的法医学课程往往面临课时数偏少的难题,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全面探讨,因此对于法医学教学的开展有着一定的难度[2]。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1.临床医学专业法医学课程实施CBL教学法的必要性

学习法医学课程的学生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希望能够真实地了解并参与法医学案件的鉴定过程,满足自己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描述,使学生能够以当事人的身份置身其中,在模拟的场景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法医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法医学的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实践工作和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通过提供案例,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案例资料并开展讨论,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最后进行总结而达到教学目的[4]。

2.CBL教学的实施

2.1案例的选编。

课堂教学案例展示的都是真实的事件,而且是学生在平时生活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能较全面反映本次教学内容的案例,既要包含问题又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法医学案例选择的基本要求是:(1)案例具有典型性,要体现法医学科的特点和检验鉴定的内容,能带来一定的启发和体会。(2)每一个案例的选择都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体现教学内容。(3)案例所包含的知识应与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水平一致,同时涉及多个章节的内容,从而使各章节知识通过案例教学融会贯通。例如,脑动脉瘤破裂致死的案例,死者生前曾与他人有过肢体碰触、头部被拳击等,在对学生详细叙述案情及尸体检验、病理和毒化等检验报告后,可将讨论扩展到动脉瘤的形成原因、临床表现和诊断、病理学特征、损伤机制及法医学伤病共存的死亡原因分析等,通过这种知识的交叉汇合,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案例编写不仅包括文字、照片,有时还需有动态的画面、录像等,要给学生留下最直观的印象。精选出所给案例相关的现场照片、周围环境照片、尸体解剖照片,以及部分显微照片,同时要附有相应的思考题。通过采用这种真实完整的法医学案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对相关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中,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2.2课堂分析和讨论。

课堂教学前,教师让学生提前预习所讲内容并给出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讨论问题、总结病案。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同学们对于案例的讨论。如:在学习电击死这一章节时,先给出案例:某男,于某日凌晨被发现死于公路旁,尸体旁有一翻斗车,车斗上方接触高压线,尸检见:左手食指见一2.5cm×2 cm大小皮肤烧灼伤,深达肌肉,有烧灼痕迹,色黑,周边隆起,左足底内侧见一3 cm×2.5 cm范围皮肤烧灼痕迹,边缘隆起。病理报告:灼伤处表皮剥脱,周边表皮细胞融合变薄、致密,基底细胞呈极性化改变,细胞及细胞核纵向伸长、染色深,排列紧密,呈栅栏状。局部呈凝固样坏死,左心室局部心肌可见断裂;右心室心肌纤维呈不规则波浪状排列,嗜伊红性染色增强。首先提供本案例后,让学生根据现场的情况和尸体现象,分析并推测死亡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电击死亡后,进而提出电击死的概念,然后根据尸检及病理所见提出电击死者机体内外都有哪些损伤征象及形态学改变,并分析其死亡机制是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出适当的补充和正确的指引,同时要提出对于没有明显损伤征象的非典型电击死的确认,以弥补案例的个体性和局限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重点,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法的地方,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纠正错误的观点和方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开阔视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3案例总结。

讨论结束后,教师需对本次案例的重点、难点及讨论的不足之处进行最后的总结,引导学生完成整个案例的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案例及案例所包括的各种问题有更加直观、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本章节的法医学内容,既巩固原有的知识,又弥补不足,同时掌握新的知识,达到预期效果。

3.C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意义

3.1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CBL教学法联系的是实际发生的案例,围绕案例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已经掌握的临床医学、法医学及课前查阅的其他相关医学资料,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分析,使教学更加直观和真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对法医学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听课效率。不仅强化了学生已有的法医学知识,巩固了临床学知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知识的迁移,逐步提高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3.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应用CBL教学法,要求教师课前要熟练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同时需要查阅大量文献,搜集法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拓宽知识面,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精心挑选出典型的案例,使理论和实践能够充分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期间,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例和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掌握好课堂的节奏,控制好教学的时间。课后,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于教师而言,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惑答疑,才能保证法医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法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CBL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好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临床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具有创造性和综合性思维的医学生,而且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对于提高法医学教学效率与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保捷,主编.法医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2]徐广涛,郑漾,朱紫宛,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医学教学的认知调查[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760-762.

[3]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et 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effects of 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Acad Med ,2007,82(1):74-82.

第8篇:法医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变革的高峰期,从教学设备,到教学方法,都处于不断革新之中。然而,改革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教学理念。现代高等教育的对象,在成长过程中接收到更广泛的信息和更平等、开放的教育,这就对从教者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和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适应新一代的教育对象,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在过去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将其当作教育的终极目的,学生则成为被加工、被塑造、被动施加影响的产品,使得学生只是知识的附庸而不能成为知识的主体,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应是一个主动和富有建设性的过程,知识只有在学生的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坚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转变观念,合理组织教学过程,进行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积极地学习,激发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提倡教师应尊重与关爱学生。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一批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年轻,有思想,有活力,同时充满叛逆,需要被尊重,渴望得到肯定。教师必须和学生多交流沟通,在生活上关心,在专业上帮助,在课堂上给予尊重和鼓励,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QQ聊天、电子邮件等都能作为现代教学手段,教师可借此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及对哪方面知识有迫切的需求,喜欢的课堂组织形式等,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调整课程难度和侧重点,合理组织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2.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教育活动,学生参与的程度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课程等不同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与接受知识并举。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活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开拓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尽管有时候学生提出的观点不成熟,甚至有一些分析没有理论支持,但是通过参与课堂的讨论,分析实操案例,以及参与课堂的准备工作,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锻炼实践操作。

3.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

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然而,每个人都能基于本身的特质持续地向前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面临着学生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对课堂内容接受程度差异较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以一种平等、宽容、博爱、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将学生视为鲜活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知主体,公开地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表示赞赏,鼓励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思路和步骤去寻找答案,教师绝不横加干涉或设置条条框框加以约束。通过多次来自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这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中思考,必然使得更多学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并理解和感受他人。

三、注重潜能开发,创新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教育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被赋予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即以充分开发个体潜力为核心,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个体潜能,帮助学生在观念的碰撞中理清思绪,独立判断,做出自主的选择,这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教育价值的取向。

1.突出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

人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因个体差异,某些能力发展的空间很大,而有些则较小,只要得到开发,这些能力都能表现出来。能力与知识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能力作为一种实践的本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起来的,所以改革教学方法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实操能力为核心,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行性答案的探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等综合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常常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连续的、发散的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全方位、多角度、联想迁移式地思考问题,使学生经常在打破常规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正是创新思维的特点。通过针对同一来源的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锻炼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分析对比大家讨论中提供的不同意见和解决方案,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又可使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这就是求同思维的表现。

四、回归社会生活,实现教育目标

作为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直接指导学生日后实操,所以必须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进入社会这个真实的环境中。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高等教育都过于注重理论教育,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教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向社会生活回归才是当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以人为本的教学,除了传授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生活发展。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源。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扬学生的个性,挖掘潜能,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达到回归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孙群智.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本理念构建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7).

[2]侯艳萍.现代大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探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成黎明,黄艳.大学教师教学以人为本之策略.大学教育科学,2007,(1).

[4]曲海英,王丽萍,孔令玲.案例教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医学教育探索,2007,(10).

第9篇:法医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隐喻 桥意象文化 对比

一、引言

古往今来纵观中西,围绕桥的文化事项与语言表征从未缺少过,桥及其代表的各种文化意象和象征符号也深入人心。从节日庆典到日常生活,从神话传说到情感表达,从俚语俗谚到诗歌散文,桥意象无一不涵盖汉民族与法兰西民族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着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两个民族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汉法文化中关于桥意象的重要隐喻内涵,旨在发现汉法文化中桥意象隐喻的共性和差异,分析其折射的文化的不同,从而为两个民族文化间的共存和兼容搭建桥梁。

二、节日庆典中汉法“桥”意象文化的对比

1.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晚上逛花桥其实有男女交游和求嗣的意味。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至今仍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前,人们正月十五逛花桥过节,花桥上有纸花供走桥者采,因为人们信仰并流传着育龄妇女如果采了白花,就可生男孩;摘了红花,就能生女孩。某些地方每年正月都举行盛大的迎桥灯活动。在活动中,有接灯(丁)、分子息等仪式。灯与丁古代同音,从这个角度来看,迎桥灯行为对求嗣目的来说意味深远。有趣的是,江苏太湖有座“枣子桥”,据说其桥桩是鲁班以枣核变化成的,枣子因其谐音“早子”,成为子嗣的重要象征,桥与求嗣文化的牵连可见一斑。

中秋节:在汉民族口头中,常把介绍男女认识称作“牵线搭桥”,这表明桥有沟通男女、促成姻缘与爱情的民俗功能。

在河南省郑县一带,八月十五晚上有“走月亮”的习俗,有诗为证:“乘风走月话摸秋,姊妹花丛约伴游,鸟鹊桥边行去也,不愁无路会牵牛。”这表明,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桥同时还是爱情和婚恋的象征。

而在法国,人们很少有专门节日来走桥,通常是将桥承载的具体历史故事作为典范来举办一些盛大庆典。

2.庆典:桥因其长久坚定的美好寓意,也常成为一些欢庆庆典的举行场所,尤其是结婚庆典,其意象在象征义上具有特殊的过渡性。

在浙江宁波一带,新郎新娘结婚第二天清早,两人要一同回女方娘家,叫作“回门仪式”。回门那天,新娘一出轿门,就有夫家的来宾预先从轿门到新房门口,用数十条长板凳连成一座仙桥,新娘则在家人的敦促声和打趣声中,由新郎搀扶着从“仙桥”上走过,这就是所谓的“走仙桥”仪式。在“走仙桥”中,桥不仅是室外与洞房之间的过渡,也是从女方到男方的过渡,十分贴切地体现了婚姻合两性之好的美好含义,并包含着人生转折的象征义。

法国有座王桥(Le Pont Royal),17世纪后期路易十四自己掏钱建了这座桥,之后就成为巴黎人举办庆典的地方。历史上法国伊丽莎白公主和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结婚庆典以这座桥为中心,当时吸引了50万人前往观赏。

三、传说故事中汉法“桥”意象文化的对比

桥会男女的主题在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中也反复出现。古代中国有情侣相约于桥的习惯。在陕西省蓝田县的蓝峪水上,曾经有一座蓝桥,相传有一个名叫尾生的人,与恋人相约桥下,女友失信未到而大水冲来,尾生遂抱柱殉情。还有鹊桥相会的传说,七夕之夜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男女相会的佳期,相传汉武帝拜会西王母时,就在七夕。唐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七夕民俗中,织女成了司爱之神,而鹊桥则成为男女相会的场所标志。

新桥(Pont Neuf)是法国巴黎塞纳河上最古老的桥,该桥属于巴黎建桥史上第一座桥上没有建房的石桥。16世纪中叶,为了加强左右岸的交通联系,国王号令建筑新桥。电影《新桥恋人》也曾在这里取景,电影中那段脆弱的爱情一步步由最初的相互依赖,演变为最后的彼此伤害,他们之间卑微自私纯粹的爱情,竟把人性剥落得如此裸。桥是他们相遇、相知、相互爱慕的起点,也是他们嫉妒、占有、哀怨、绝望的终点。这样的爱情是法国式浪漫的表征。

四、情感表达中汉法“桥”意象文化的对比

1.爱情:桥象征着对爱情的坚守和忠贞。无论风雨屹立不动的桥与其下奔流不息的河水对比,更突出爱情的永恒。

西湖断桥上,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奇犹在眼前,一首缠绵悱恻的《千年等一回》,一本扑朔迷离的《白蛇传》,成就了这座千古情缘之桥。

而法国最著名的是塞纳河上的“爱情桥”(Pont des Arts Bridge),也叫米拉波桥(le pont Mirabeau)。来到这里的游客,在把锁固定在桥上后,会将钥匙扔河里表示“忠心”。欧洲人在桥上拴锁的传统始于20世纪初,以纪念在战争中阵亡的情人,人们将这个传统保持至今。

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写过一首诗Le pont Mirabeau[ 本诗引用于法国诗人Apollinaire,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忧伤之情。]《米拉波桥》:

Le Pont Mirabeau 密拉波桥

Guillaume Apollinaire 戴望舒译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密拉波桥下赛纳水长流

Et nos amours 柔情蜜意

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 寸心还应忆否

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 peine 多少欢乐事总在悲哀后

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restons face à face 手携着手儿面面频相向

Tandis que sous 交臂如桥

Le pont de nos bras passe 却向桥头一望

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 逝去了无限凝眉底倦浪

L'amour s'en va comme cette eau courante 恋情长逝去如流波浩荡

L'amour s'en va 恋情长逝

Comme la vie est lente 何人世之悠长

Et comme l'?sperance est violente 何希望冀愿如斯之奔放

Passent les jours et passent les semaines 时日去悠悠岁月去悠悠

Ni temps passé 旧情往日

Ni les amours revienne 都一去不可留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密拉波桥下赛纳水长流

2.友谊:桥具有联结性,沟通两岸,象征着友谊,蕴含对友谊长存的一种期许。

近来流行的汉语热,让世界想要更深地了解中国。而“汉语桥”这一电视节目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这里的“桥”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其承载的友谊隐喻的美好期许,期待能更好地利用汉语语言和中国悠久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中国和世界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法国具有代表性的代表友谊的桥梁是坐落在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Le Pont Alexandre Ⅲ)。当时是1900年,俄法两国在百年前还是世仇,拿破仑曾挥师攻打沙俄,使莫斯科烈火屠城。100年后两国一笑泯恩仇,而且意味深长地将此桥通向拿破仑墓。此桥是法俄友谊的象征。

3.离别:桥的境界性,使得它和附近的场所往往成为人世上生离死别的伤情和久别重逢的喜悦的交汇中心。桥具有联结和分离两岸的境界性。空间上的境界性,同时还包含着时间上的开始和终结,这些体现在民俗文化上,成就了桥头上的迎来送往。

唐诗宋词中不乏折柳相赠桥头惜别的场景描写,如柳永有词句“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迎送客人通常都在桥头,这种日常行为因以约定俗成而常被人忽视,其实有很深的民俗原理支配着。

而在法国,桥并没有如此多的被赋予离别的隐喻映射义。类似的意象在雨果为其淹死在塞纳河中的大女儿所作的诗《明天,天一亮》(demain,des l’aube)中有所体现,诗人想象第二天将在塞纳河的桥上与逝去的女儿重见,行经森林山泽而不闻不见,整首诗充满对女儿的拳拳思念。

五、结语

对“桥”意象文化的汉法对比很值得深入研究。修桥行善、渡人渡己的宗教原理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中国,都是相似的。我们很有必要在更广阔的世界文化的背景下理解汉民族的桥文化,这有利于新形势背景下重新解构和阐释汉民族的桥文化。通过对比分析和总结,汉民族文化中桥的象征性很丰富,比如:

神界(或阴间) 桥 出产(人间)

男人 女人

男女个体 秦晋之好

迎来 送往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黄清敏.福建桥俗文化[J].福建史志,2004.

[5]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贾秀英.汉法语言对比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贾秀英.汉法语言与句法结构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柯玲.中国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覃韶山.中国南方民族桥俗浅谈[J].中南民族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