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

第1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叶菜类蔬菜;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吴江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6.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120-01

吴江地区种植的叶菜类蔬菜主要有甘蓝、白菜、青菜及蕹菜等,种植面积广,品种多,在蔬菜生产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叶菜类蔬菜的种植比较分散且不连片,以露地种植为主,由于其自身特点、种植管理技术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虫害发生较重,其中又以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及黄曲条跳甲等害虫对叶菜类蔬菜的生产危害较大,历来是生产中防治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该文针对吴江地区叶菜类蔬菜主要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为叶菜类蔬菜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主要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小菜蛾

小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成虫翅狭长,头部黄白色,胸、腹部灰褐色,前翅前半部浅褐色,后翅银灰色,前翅缘毛长,翘起如鸡尾。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黄绿色,整个虫体呈纺锤形,臀足向后伸长。成虫具趋光性,对黄色敏感。成虫产卵有较强的寄主选择性,喜在甘蓝、花椰菜、白菜等作物上产卵。初孵幼虫潜叶取食叶肉,残留叶面表皮,使叶片成透明的斑块,2龄后为害叶面,前3龄食量少,4龄为暴食期,可将叶片吃穿成孔洞或缺刻,虫口密度高时,可将叶肉全部吃光,只剩叶柄和叶脉[1]。小菜蛾在吴江地区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每年的春末夏初和秋季有2个为害高峰,秋季发生常重于春季。

1.2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头、胸、腹均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腹部前数节背面中央具暗褐色丛毛。前翅灰褐色,斑纹复杂,内横线及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中间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与肾状纹间,自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线,故名斜纹夜蛾。幼虫头部黑褐色,胴部体色因寄主和虫口密度不同而异: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初孵幼虫在卵块附近昼夜取食叶肉,留下叶片的表皮,遇惊扰后四处爬散或吐丝下附或假死落地。2~3龄开始分散转移危害,也仅取食叶肉。4龄后昼伏夜出,晴天在植株周围的阴暗处或土缝里潜伏,在傍晚后出来危害[1-2]。吴江地区1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盛发期为7—9月。

1.3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前翅灰褐色,基部有2条黑色波浪形的外斜线,并各有1个环形和肾形纹,后翅脉有黑褐色线条。幼虫体色变化大,一般为绿色或暗绿色,在腹部气门下有明显的黄白色纵线,此线一直达腹部末端,各气门后上方有明显白点。成虫白天躲在阴蔽处,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初孵幼虫在叶背取食,并拉丝结网,咬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小孔。集中危害至3龄后即分散危害,并进入暴食期,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和叶柄[1,3]。4~5龄幼虫昼伏夜出,食量大增,占总食量的90%左右。吴江地区一年发生6代,世代重叠,7—9月是为害盛期。夏季连续高温、干旱,在天敌减少的情况下,该虫易大暴发。

1.4 菜青虫

菜粉蝶属鳞翅目粉蝶科,成虫体黑色,胸部密被白色及灰黑色长毛,翅白色,成虫常有雌雄二型,更有季节二型的现象,随着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其色泽有深有浅。成虫夜间栖息在生长茂密的植物上,白天露水干后活动,中午前后活动最盛,卵多散产于叶正面。春夏之交和秋季是幼虫主要发生期,幼虫青绿色,胴部腹面淡绿带白色,背中线黄色。幼虫2龄前只能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3龄后可蚕食整个叶片,轻则虫口累累,重则仅剩叶脉,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包心,造成减产,此外,虫粪污染花菜球茎,降低其商品价值[1,4]。吴江地区一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每年的3—6月以及9—10月是为害盛期。

1.5 黄曲条跳甲

黄曲条跳甲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成虫鞘翅上各有一条黄色纵斑,中部狭而弯曲。后足腿节膨大,因此善跳,胫节、跗节黄褐色。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敏感,以中午前后活动最盛,高温时还能飞翔。幼虫长圆筒形,黄白色,各节具不明显肉瘤,生有细毛。幼虫需在高湿情况下才能孵化,因此近沟边的地里多。幼虫只为害菜根,蛀食根皮,咬断须根,使叶片萎蔫枯死。成虫食叶,以幼苗期为害最严重,刚出土幼苗,子叶被食后,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白菜受害,叶片变黑死亡,并且传播软腐病。成虫寿命长,产卵期可延续1个月以上,因此世代重叠,发生不整齐[1,5]。吴江地区一年发生6~7代,全年以春、秋2季发生严重,并且秋季重于春季,湿度高的菜田重于湿度低的菜田。

2 无公害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

合理布局,避免十字花蔬菜周年连作;蔬菜收获后,要及时处理残株败叶并立即翻耕,可消灭大量虫源;清除杂(下转第131页)

(上接第120页)

草,结合田间作业可摘除卵块及幼虫扩散危害前的被害叶;另外,施用有机肥也可降低黄曲条跳甲的种群数量[6]。

2.2 药剂防治

2.2.1 化学药剂防治。针对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根据幼虫为害习性,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高峰至3龄幼虫分散前施药,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雾叶面及叶背,使药剂能直接喷到虫体和作物上。在卵孵高峰期,可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 000倍液、24%氰氟虫腙悬浮剂8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2 000倍液,任选一种均匀喷雾。针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在翻耕后种植前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或52.25%农地乐1 000倍液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幼虫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进行灌根;防治成虫可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

2.2.2 生物药剂防治。防治鳞翅目害虫可选用苏云金杆菌(100亿芽孢/mL)乳油1000倍液、杀螟杆菌(100亿芽孢/g)粉剂1 000倍液、短稳杆菌(100亿孢子/mL)悬浮剂600倍液、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500倍液、2.5%多杀霉素悬浮剂1 000倍液,选择其中一种药剂在初龄幼虫盛发期喷药防治,7 d后再喷1次。

2.3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趋光性安装杀虫灯进行灯光诱杀;使用24~30目防虫网,可防止外来虫源迁入危害;利用性信息素的引诱作用,在田间放置针对不同害虫的性信息素诱杀装置,可有效诱杀成虫,减少虫源[7-8];利用黄曲条跳甲的趋黄性,悬挂黄色黏虫板可诱杀害虫,减少农药使用[9];在菜畦床上铺地膜,能有效防止黄曲条跳甲躲藏、潜入土缝产卵繁殖。

3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保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56-259.

[2] 曹益明,高云,林双喜,等.斜纹夜蛾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上海蔬菜,2009(4):74-75.

[3] 王玉磊,赵传东,姚峰,等.甜菜夜蛾为害特点及其发生规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124-125.

[4] 季月琴,魏栋梁.响水县菜青虫发生规律及综防技术[J].长江蔬菜,2009(3):35.

[5] 贺华良,宾淑英,林进添.黄曲条跳甲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及发生原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683-10686.

[6] 梁宏卫,贤振华,龙明化.黄曲条跳甲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07(7):36-39.

[7] 侯有明,庞雄飞,梁广文,等.性诱剂对蔬菜大棚小菜蛾种群的控制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01,17(3):121-125.

第2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生物防治;概念;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70-01

在农业生产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会出现,自然天气条件固然是农业生产影响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各种各样的农业害虫对农业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随着植物保护工作有力开展,农业害虫防治方法很多,如人工或物理机械防治、害虫监测预警技术、生态调控技术、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抗虫转基因作物利用技术[1]等。近年来不断出现防治害虫的新技术[2],如高效生物农药、信息激素和性激素诱剂、杀虫灯和转杀虫基因植物技术等,对传统的化学防治构成了较大的冲击,如采用广谱性农药大面积连续喷洒,不仅没有杀死害虫,还引起抗药性。因此,必须从生态和环境的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和安排。防治农业害虫是一个生态学的问题,它的目的不是全部灭绝害虫,而是把害虫控制在一定数量的范围内,使其不致于造成危害。害虫的消长与很多因素有关,人为地改变或利用这些因素,使其不利于害虫的发生。

1 生物防治的概念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传统的生物防治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天敌动物,现代生物防治的含义有了较大的扩展[3],还包括昆虫不育、昆虫激素和寄主抗性等方面。

2 生物防治的特点

生物防治有很多优越性,如多具有预防作用,有的能够长期控制病虫害,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对植物及其他天敌无不良影响,不干扰其他防治措施。由于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控制害虫,保持害虫与天敌的相对平衡,减少害虫的大量发生,因此是贯彻以防为主的必要措施。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并通过传播和繁殖,扩大受益面积。但也有不足之处,如一种天敌能够防治的病虫害的种类一般不多、防治效果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控制效果出现较迟等。因此,生物防治应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进行。

3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综合防治是多种防治方法的综合,主要是控制害虫数量,使其不能造成危害,即使受到了损失,也在经济允许范围内。在防治前需要确定一个防治指标,当害虫达到防治指标时[4],才综合考虑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其他先进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天敌因素的作用和如何利用天敌,从而用来控制害虫的数量,是综合防治首先考虑的问题。

4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

4.1 以虫治虫

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防治害虫。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螳螂、澳洲瓢虫、草蛉等,生产上我国曾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效果显著。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组织为食,致其死亡。它们大多属于膜翅目、双翅目类昆虫,如被广泛利用的各种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它们寄生在蝶蛾等类幼虫体内或蛹内,致其死亡。

4.2 以菌治虫

利用微生物的寄生或产生的毒素防治害虫。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能引起昆虫发病甚至死亡,常见的微生物包括一些虫生真菌(如绿僵菌、白僵菌等)、细菌(如苏云金杆菌)、病毒(如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等)。目前,国内研究开发应用并形成商品化产品的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病毒杀虫剂等种类。其中真菌杀虫剂有白僵菌、绿僵菌和拟青霉等,我国很多地方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绿僵菌用于防治金龟子等地下害虫以及杨树等林木上的天牛,效果也不错。细菌杀虫剂Bt对鳞翅目幼虫如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和小菜蛾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是一类以昆虫为寄主的病毒类群,有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它们可使某些植物害虫(如茶蚕、小茶蛾等)在自然环境中受到感染,对害虫的猖獗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4.3 以菌治病

利用微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害。如用野杆菌放射菌株84防治细菌性根癌病是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工程防治成功事例,利用某些芽孢杆菌防治炭疽病、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等。

4.4 利用各种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除了寄生性和捕食性的昆虫天敌外,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还有其他动物,主要是捕食性节肢动物和食虫的脊椎动物[5]。鸟类天敌有啄木鸟、灰喜雀、山雀等,可以捕食不同虫态的害虫。节肢动物除了捕食性天敌的螳螂、瓢虫外,还有螨类和蜘蛛,此外还有青蛙、蟾蜍等,都对控制害虫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4.5 其他方法

除此之外,生物防治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有的方法虽然可能起不到杀害的作用,但是可以达到控制害虫大发生(下转第172页)

(上接第170页)

的目的。如利用害虫利用体液、性激素等分泌物或排泄物,性激素可以诱集异性害虫,进而对异性害虫进行扑杀,另一方面干扰雄性和雌性正常,使害虫数量下降;还可利用在一个区域中使用保幼激素,使未成年的有害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些生物药剂,通过接触害虫的表皮,可以改变昆虫表皮几丁质外骨骼的结构,从而使害虫不能正常蜕皮,最终死亡。

5 参考文献

[1] 吴孔明,陆宴辉,王振营.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前沿,2009,46(6):831-834.

[2] 邱式邦,杨杯文.生物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J].植物保护,2007,33(5):1-3.

[3] 沈智蓉,浦冠勤.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的作用[J].蚕桑茶叶通讯,2007(5):29-30.

第3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 S763.30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14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直是社会以及人们十分重视的一项任务,在科技飞速发展、物质生活飞速提升的今天,资源有着相应的耗竭和不可再生性,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了必须要坚持的战略。在森林资源保护中,森林虫害危害极大[1-3],我国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着重研究并获得新的技术,对我国资源保护有积极的实质性作用。

1 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的特点

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主要是运用生物之间的克制关系进行森林虫害的有效控制。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与传统的生物防治技术相比有着许多优势和特点[1],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环保性

在传统的森林虫害防治技术中会利用到化学农药等一些有害物质进行森林虫害防治,这些化学农药等虽然对森林虫害有着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同时也对森林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4],甚至危及到人类的身体健康,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式,并不是解决森林虫害的根本方式。而生物防治新技术是采用一种新的生物方法防控森林虫害,具有得天独厚的环保性。

1.2 低成本性

传统森林虫害的化学防治技术是使用具有一定危害的化学物质,对环境以及水质等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性;同时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有些化学物质比较少见,甚至是十分珍贵的化学资源,在自然环境中也不易找寻。因此,传统森林虫害防治技术资源成本较高。而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却在这一方面有极大的进步,所需要的生物资源在自然环境中比较容易寻找,具有着一定的低成本性。

2 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

2.1 鸟类应用

大部分鸟类以虫类为食,但有些鸟类食用害虫,有些鸟类不会分辨害虫和益虫。在食用害虫的鸟类中啄木鸟是主要鸟类,啄木鸟会寻觅隐藏在森林中的害虫,对森林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中,工作人员通过引入天敌鸟类控制害虫对森林的危害,不仅降低了经济成本,还具有显著的环保作用,对森林虫害防治十分有效。

2.2 昆虫应用

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中昆虫的应用,就是利用昆虫的寄生性和扑食性,作为害虫的天敌昆虫。工作人员需要对环境进行一定的改善,使环境更加适合昆虫生存,同时不适合害虫生存生长,昆虫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可增强扑食性以及寄生性,有利于消灭森林害虫保护森林资源[5]。在改良昆x的生活环境时,工作人员可把单一林园改造成混合性林园,为昆虫生存创造一定的优势,对除去害虫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当有些地区天敌昆虫数量较少时,可以从其他邻近地方引入,并进行一定的养殖。在适宜环境中培育昆虫,使其在一定的时间内繁殖,再引入到森林中,即可进行森林害虫的防除。

2.3 生物酶应用

蛋白酶是生物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酶,其含有的基团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代谢有十分必要的作用,也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这种被称为蛋白酶抑制剂的物质对外来蛋白水解酶有十分重要的抵制作用,故而能够较好地抵御危害。通常蛋白酶可以抑制住昆虫体内蛋白的活性,从而对害虫的消化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使害虫因大量缺少氨基酸而无法正常生长,造成害虫的直接死亡。由于此方法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以及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所以这种生物酶的应用在森林环境保护中得到了大量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

3 结语

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珍贵,因此必须要提高对森林资源的重视程度,并且要严格有效利用已有的生物新技术,控制害虫对我国森林资源造成的危害,保护森林资源。同时也要不断地尝试和进步,不断地研究和开发出更经济更环保的森林虫害防治技术,为我国森林虫害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加积极有效的影响。

4 参考文献

[1] 李学梅.森林虫害的生物防治新技术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8):184.

[2] 周立.森林虫害监测与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3S集成技术实现[J].林业资源管理,1999(1):60-63.

[3] 陈永生,孙玉剑,张旭东.林业有害生物全年预计发生1.9亿亩[J].农药市场信息,2012(21):45.

第4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特点,对策

 

森林是陆地生态平衡的主体,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丰县的林业生产又对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提高农作物产量、发展农村经济起到绝对的作用。为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证丰县林业发展重要环节,现就丰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谈谈如下意见。

一、丰县林业的现状

丰县属黄泛冲积平原,总面积14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林业生产是我县的主要产业有害生物特点,现有有林地87.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8.78%,活立木蓄积量330万立方米。目前有吉林森工林业产业化体系已经形成。林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改善了农业的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的抗灾能力,促进了农业的连年高产稳产。它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绿色产业,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但由于我县栽植树种特别是用材林和防护林,品种单一,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量、发生率、发生面积有日益加重加大的发展趋势,严重制约了丰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丰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治特点

林业有害生物是林业发展的障碍,它与林业自控能力、社会经济条件、人们对防治的认识程度有十分密切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害生物特点,必须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特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而且必须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

1. 我县林网及片林皆是人工林,树种单一,自控能力差。

2、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与各种气象因子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突发性。

3、随着近几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员、物资和林产品的交流频繁,有害生物传播的途径增多、速度增快、范围增广有害生物特点,防治难度增大。

4、人们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重视程度低。

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须群防群治。

6、与地方的人力、财力、技术、药物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

三、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对策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成立有害生物领导小组,有主要领导任组长,进行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治意识。利用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有害生物的了解有害生物特点,提高全民的防治意识和防治水平,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林业,关心有害生物防治的浓厚氛围。

3、调整林业内部结构,提高抗病能力。发展多林种结合,多树种混交的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力引进推广抗性树种,发挥林木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

4、加强监测,提高有害生物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预测预报工作是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工作,确定监测对象,科学制定测报办法有害生物特点,每镇固定专业人员负责调查,定期上报虫情,准确掌握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和动态,及时病虫情报,提高测报的科学性、及时性、准确性,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把有害生物防治于萌芽状态。

5、做好林木检疫工作。目前我县林木有害生物都是从外地传入的,如草履蚧、杨尺蠖等其危害面积约1万多亩,如不及时防治,大量的成片林被吃花吃光有害生物特点,有的甚至出现死树现象。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和我县的造林成果。近几年与我县毗邻的山东美国白蛾暴发成灾,我县的西北几个乡镇与之交界,存在很大的危险。所以加强林木检疫工作是当务之急,应严格检疫制度,提高检疫质量,有效地阻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

6、成立防治专业队,做好防治示范和推广。为了提过应急能力和防治效果,我们成立了4个20人的防治队伍,主要是做好我县的重点路段的有害生物防治和示范推广作用。主专业队经过培训和长期的操作训练,能够熟练掌握防治技术和方法,是一支拉的动有害生物特点,打的响,反应迅速的专业技术队伍。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害生物:草履蚧、杨尺蠖我们主要采取胶带阻隔和喷雾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杨小舟蛾采取喷雾和烟雾防治相结合,采用无公害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有效保护我县生态环境。

总之,林木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要根据有害生物的特点,结合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采取科学、有效、环保的措施积极开展除治,使我县林业得到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

第5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S 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3009007

基金项目:农业行业公益专项“草原虫害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1003079)资助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不合理利用等因素的影响,虫害逐步成为草原上发生频次最高、危害最重的生物灾害之一。其中,最为严重的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1,2\]。草原害虫大量啃食牧草,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给国家生态安全、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从1978年开始,农业部有计划地组织重点草原牧区开展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在草原虫害的治理中,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植保理念得到大力推广,防治技术由单纯的依靠化学防治逐渐转变为“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国内有关生物防治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作物,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的研究相对滞后,报道内容少且多为综述类和药剂试验报告类\[3-5\],其中描述的一些生物防治技术仅停留在研究试验层面,并未进入示范推广应用阶段。通过介绍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和现状,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概述

历史上,防治害虫的目的就是杀死防治对象,有时甚至企图把它消灭。随着广谱性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害虫抗性、害虫再猖獗等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6,7\],生态理论逐渐融入害虫防治理念,害虫防治理念由“消灭”向“控制种群数量”转变。1975年5月,农林部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明确了今后植保工作的方向\[8\]。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都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9\]。传统的生物防治概念是20世纪1919年Smith提出的“通过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及病原菌的引入增殖和散放来压制另一种害虫”\[8-10\]。Debach从应用生态学观点出发将其引深为“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或病原菌使另外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比缺乏天敌时的平均密度更低的水平上的应用”。以上2种概念均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病原菌等控制害虫密度。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将生物防治定义为“利用自然的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作用,使其有利于有益生物如作物、林木、动物和益虫及微生物”\[8\],生物防治的概念和范畴得到进一步扩充。根据广义生物防治的概念,杀虫转基因植物、信息激素、高效杀虫生物农药等新技术纳入生物防治范畴\[8,11-16\]。

我国大规模开展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可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处于应急式的被动状态,哪里暴发、哪里撒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主要采用氯化物、有机磷等化学农药\[17,18\];第2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草原虫害防控工作开始逐步由单一追求防效向防效与环保并重转变,由被动防控向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转变。防治药剂以有机磷、氟化物为主,但是针对化学防治的局限性,逐步开展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区域性试验示范;第3个阶段是2002年以来,2002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加强鼠虫害预测预报,制定鼠虫害防治预案,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减轻草原鼠虫危害。要突出运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止草原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当年,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现全国畜牧总站)在全国有计划地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度低残留农药等新技术。随着一批有机磷、氟化物等化学农药被禁止使用,综合采用天敌控制、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技术成为虫害防控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2推广应用的生物防治技术

在长期防控工作实践中,各级草原植保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治蝗技术试验,逐步探索出适用于草原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

2.1微生物农药

2.1.1蝗虫微孢子虫

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我国1985年从美国引进\[19\],是一种单体活体寄生虫,能感染100多种蝗虫及其他直翅目昆虫\[20\],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持久、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1986年,农业部成立全国微孢子虫治蝗科研推广协作组,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开展了多年的防治草原蝗虫示范试验\[21\],当年的虫口减退率在55%以上,感染率为30%~40%\[22-25\]。新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植保工作的规范化,由于未实现商品化,蝗虫微孢子虫推广应用规模逐渐减少,目前仅在青海、内蒙古等地草原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2.1.2绿僵菌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26\],以其为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制剂具有无残留、易生产、持效期长、致病力强、应用效果好、对非标靶生物安全等优点\[27\],到目前为止该属共有12个种和变种\[28,29\]。自1879年,梅契尼可夫首次用绿僵菌防治奥地利丽金龟(Anisopliae austriaca),绿僵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30,31\]。据文献报道,国内最早是南开大学于1975年利用金龟子绿僵菌开展了蛴螬的药效试验\[32\]。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僵菌防治蝗虫试验研究,陆庆光等\[33\]1993年首次开展了4种不同绿僵菌菌株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毒力的室内观察试验,1996年首先开展了绿僵菌防治蝗虫的田间试验\[34\],随后,李保平、张泽华等\[35-39\]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草原上开展绿僵菌防治蝗虫的试验,证明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效果明显。在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绿僵菌主要用于草原蝗虫的防治。

2.1.3类产碱假单胞菌

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是一种新发现的昆虫病原微生物,1991年刘世贵等\[40\]从重庆歌乐山林场自然罹病死亡的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体内分离到一种病原菌,经鉴定属类产碱假单胞菌。类产碱假单胞菌致病性是由其代谢产生的一种类产碱假单胞菌杀虫蛋白(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insecticidal protein,PPIP)所致\[41,42\]。这种杀虫蛋白作用的主要靶点位于蝗虫的中肠细胞,能抑制蝗虫中肠细胞的能量代谢,可最终导致蝗虫死亡。杨志荣等\[43\]研究表明,类产碱假单胞菌处理后7 d,对皱膝蝗(Angaracris)等的致死率为60.6%~87.3%,对东亚飞蝗的致死率低,仅为48.0%。2007年,青海省草原总站引进类产碱生物制剂,并于当年7~8月在海北州采用类产碱制剂对草原毛虫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防效达96%以上\[44,45\];周俗等\[46\]利用类产碱假单胞菌与苏云金杆菌的复配悬浮剂防治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第7 d防效可达88.5%。在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类产碱主要用于草原毛虫的防治。近年来,由于类产碱商业化运转中出现问题,已退出推广行列。

2.1.4核型多角体病毒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一类能在昆虫细胞核内增殖、具有蛋白质包涵体的杆状病毒,在我国报道的290余种昆虫病毒中,有212种为NPV\[47\]。在草原上,正式登记的为草原毛虫核多角体病毒。刘世贵等\[48\]将1982年在四川发现的草原毛虫病毒界定为核型多角体病毒,并命名为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Gynaephora ruoergensis Chou et yin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GrNPV)\[48\]。从1987~1991年,在四川、青海和20万hm2草原上推广使用GrNPV杀虫剂防治草原毛虫,防治效果为84.3%~91.7%\[49\]。杨志荣等\[50\]将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芽孢杆菌混合,再添加少量能保护细菌活性、提高防治效果的助剂材料,以750 mL/hm2,20 ℃对三龄草原毛虫的防治效果达80%以上。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用于草原毛虫的防治。

2.2农用抗生素

2.2.1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avermectins,AVMs),是国内外最受关注的杀虫素,是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物质,最早由美国默克公司开发成功,可以抑制无脊椎动物神经传导物质而使昆虫麻痹致死\[16,5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分离阿维菌素产素菌种(Streotomyes avermitilis)。1994年,我国第1个阿维菌素产品―北农爱福丁(生物杀虫杀螨剂)诞生\[52\]。候秀敏等\[53\]做了阿维菌素防治草原蝗虫的药效试验,采用2%和3%阿维菌素乳油分别喷施300和375 mL/hm2,平均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4%以上\[53\]。张生合等\[54\]利用阿维菌素防治草原毛虫,第5 d平均防治效果达97%以上。

2.2天敌控制

2.2.1人工招引粉红椋鸟

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属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国内仅新疆伊犁、塔城谷地和阿勒泰山地、吐鲁番和喀什等地见其分布,且绝大部分为蝗虫发生区,其他省区几乎未见分布。我国有关粉红椋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68年,李世纯等\[55\]对新疆巴里坤地区的粉红椋鸟开展了连续2年的生物学特性及食蝗作用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新疆自治区对粉红椋鸟治蝗开始了系统研究,“七五”期间在3地州6个县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推广面积达2 hm2\[56-58\]。近年来,新疆充分利用粉红椋鸟资源优势,大力推广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的蝗害天敌控制技术。目前,建立了3个生物治理示范带:第1条在天山北坡中段区域,包括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沙湾县、乌苏市;第2条在准噶尔西部山地区域,是以巴尔鲁克山、玛依勒山为中心包括塔城市、托里县、裕民县、额敏县;第3条在伊犁河谷区域,包括伊宁县、巩留县、霍城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新源县。

2.2.2牧鸡牧鸭

牧鸡牧鸭治蝗是指将经过孵化、育雏、防疫和调训的鸡(鸭),在草原蝗害发生季节有计划地适时运至蝗害区放牧,引导鸡(鸭)群捕食蝗虫,达到降低草原蝗虫密度,防控蝗灾的目的。197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率先开展牧鸡治蝗的研究\[59\]。“七五”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鸡治蝗从点推广到面,在13个地州30多个县推广面积达667万hm2\[60,61\]。在新疆自治区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开展牧鸡治蝗试验,治蝗增收效果明显\[62-64\]。2003年起,农业部开始推广牧鸡牧鸭治蝗。由于鸡治蝗的减灾增收双赢效益,牧鸡治蝗逐渐成为各地草原虫害防治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2012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全年共投入牧鸡289万只,牧鸡治蝗面积达到94.4万hm2,减少牧草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实现牧鸡增收8065万元。在牧鸡治蝗示范推广成功的基础上,1999年新疆又开始了牧鸭治蝗的新探索,并取得成功\[65\],由于北方人不喜食鸭子,加之规模小难以实现商业化,牧鸭并未得到大规模推广。

2.3植物源农药

2.3.1印楝素

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一种高度氧化的柠檬素,属四环三萜类物质,最早由Butterworth和Morgan于1968年从乔木印楝(Azadirachta indica)中分离提纯而来\[66-68\],对害虫有拒食、胃毒、触杀和抑制生长发育作用\[66,69-71\]。1985年美国注册第1个商品化的印楝制剂M argosanO\[16\],1997年华南农业大学开发出了商品化的0.3%的印楝素乳油制剂\[51\]。2003~2005年,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开展了0.3%印楝素乳油制剂防治草原蝗虫的药效试验,灭效达84%以上,并筛选出了适宜草原使用的剂量\[72,73\]。2003年农业部开始推广使用印楝素防控草原蝗虫。王俊梅,豆卫等\[74\]利用印楝素开展了荒漠草地蝗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证明对荒漠草地蝗虫同样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草原上推广使用的是0.3%的印楝素乳油制剂。

2.3.2苦参碱

苦参碱(Matrine)是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escens)的主要有效成分,属四环喹嗪类化合物\[75\]。由于具有抗心律失常、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苦参碱广泛应用于临床\[76\]。苦参碱具有杀虫抑菌活性,在农业中得到广泛使用\[77-79\]。2008年起,苦参碱在草原虫害防控中开始推广使用。王俊梅等\[80\]利用1%苦参碱可溶性剂防治蝗虫的效果最低为83.51%,最高为98.35%。豆卫等\[81\]开展了1%苦参碱在荒漠防治草原蝗虫的研究实验,防效明显。草原上常用的是1%和1.3%剂型的苦参碱制剂。

2.3.3烟碱・苦参碱

烟碱・苦参碱是烟碱和苦参碱的混剂。烟碱(Nicotine)是从烟叶、烟茎中提取的一种物质,化学名为1布谆2(2策拎せ)吡咯烷\[82,83\]。该药剂1690年起就在欧洲开始应用,1893年Pinner A确定了其结构\[84\]。烟碱类具有胃毒、触杀作用。烟碱・苦参碱也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害虫一旦触及到该药,其神经中枢即可被麻痹,继而使虫体蛋白质凝固,堵死虫体气孔,最终使害虫窒息而死。拉毛才让等\[85\]利用烟碱・苦参碱开展了草地虫害药效试验研究,草原毛虫、蝗虫的防治效果均达到98%以上。2008年起,烟碱・苦参碱在草原上开始推广使用。目前,草原上常用的是1.2%烟碱・苦参碱乳油。其中,含烟碱为0.7%,含苦参碱为0.5%。

3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推广

3.12003~2012年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变化

2003~2012年我国草原虫害年均防治466.87万hm2,生物防治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1年全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首次超过50%,2012年达到53%,创下新高(图1)。

自2002年起有计划地推广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全国草原虫害防治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3年的16%增加到2012年的52%,提高了36%(图2)。

图12003~2012年草原虫害防治总面积与

生物防治面积

Fig.1The total control area and biocontrol area of

rangeland from 2003 to 2012

图22003~2012年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变化

Fig.2Percentage variation of biocontrol area to total

control area from 2003 to 2012

3.2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构成变化

对比2003,2008和2012年全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构成分析,可以看出草原虫害防控工作由最初的主要依靠天敌控制向多种生物防治技术多元化转变,正在形成天敌控制、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和微生物农药4种防控技术组成的新型格局(图3)。

图3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构成

Fig.3Composition variation of biocontrol technologies in pest insect control

4问题与对策

(1)生物药剂成本高,影响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根据多年防治工作测算,生物防治药剂成本要高出化学农药1~2倍,加之生物农药见效慢、防效普遍低于化学农药,老百姓对于生物农药的接受程度明显低于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规模。在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2011年牧区工作会确立了“生态生产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牧区发展方针,草原生态功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后应当加大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生物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在牧民中宣传生物防治技术的优点,推进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推广,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2)生物防治缺乏统一规划,技术应用布局不明确。目前,各地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主要根据虫口密度,对于超过防治指标但密度不高的区域,主要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但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与生态价值联系不紧密,建议根据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划,依据各种生物防治技术的特点,制定生物防治实施办法,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防治技术,对于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严格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更好地保护草原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

(3)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当前,草原虫害研究多集中于灾变规律、灾害影响分析等基础性研究,对于各种药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残留与降解、叶面药物富集等行业关注的问题研究较少,且研究多为单行,缺少药物间的对比研究,无法为行业推广提高更系统、更实用的对比数据。建议今后的研究应当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做好基础性研究的同时,能够从行业需求出发,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与利用,为行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永林.蝗虫再猖獗的控制与生态学治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5):341-345.

\[2\]陈永林.蝗虫灾害的特点、成因和生态学治理\[J\].生物学通报,2000,35(7):1-5.

\[3\]吕燕青,何余容,陈建军,等.草地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6,22(增刊):147-152.

\[4\]孙涛,龙瑞军.我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及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3):88-93.

\[5\]王俊梅.生物技术对草原蝗虫的控制效果及应用前景\[J\].草业科学,2009,26(9):206-211.

\[6\]陈学新.21世纪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昆虫知识,2010,47(4):615-625.

\[7\]Yoshio Tamaki.对今后有害生物防治剂的生物学见解\[J\].农药译丛,1988,10(2):6-7.

\[8\]万方浩,叶正楚,郭建英,等.我国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昆虫知识,2000,37(2):65-74.

\[9\]邱世邦,杨怀文.生物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J\].植物保护,2007,33(5):1-6.

\[10\]王敏慧.六十年来生物防治概念的发展\[J\].昆虫知识,1980(1):46-47.

\[11\]肖万方,毛润乾,万方浩.害虫生物防治新概念―生物防治植物及创新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29(1):1-10.

\[12\]邱德文.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植物保护,2013,39(5):81-89.

\[13\]张兴.植物性农药在生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农业,1996(10):31-32.

\[14\]杨郎,陈恩海,梁广文.害虫生物防治在害虫生态控制中的作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111-119.

\[15\]宋秀杰,郝国防.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J\].环境保护,2002(6):28-30.

\[16\]纪明山,谷祖敏,张杨.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4):545-550.

\[17\]康乐,李鸿昌,马耀,等.内蒙古草地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草地,1990(5):49-57.

\[18\]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草地蝗虫\[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97:74-75.

\[19\]李守德.美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考察\[J\].中国草业科学,1988(1):54-56.

\[20\]Henry J E.Control of insects by Protozoa\[C\].Baker R,Dunm P E.New directions in biological control:Alternatives for suppressing agriculutral pests and disease.New york:A R Liss,161-176.

\[21\]蒋湘.草原蝗虫的现状及展望\[J\].青海草业,2001,10(2):20-21.

\[22\]王丽英,严毓骅,董雁军,等.蝗虫微孢子虫对东亚飞蝗及蒙、新草原蝗虫的感染试验\[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13(4):49-462.

\[23\]王丽英,严毓骅.微孢子虫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和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88,4(1):33-38.

\[24\]严毓骅,张龙.我国蝗虫微孢子虫治蝗的进展\[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4(1):43.

\[25\]张龙,严毓骅,潘建梅,等.蝗虫微孢子虫病在草原蝗虫优势种种群及空间的分布\[J\].昆虫学报,1989,41(1):117-125.

\[26\]福建农学院.害虫生物防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304.

\[27\]张礼生,张泽华,高松,等.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6,增刊:141-146.

\[28\]Driver F,Milner R J,Trueman W H.A taxonomic revision Metarhizium of based on a phologenetic analysis of rDNA sequence data\[J\].Myool Res,2000,104:134-150.

\[29\]雷仲仁,问锦曾.绿僵菌治蝗研究进展\[J\].植保研究,2004,30(4):14-17.

\[30\]高松.绿僵菌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1996,12 (4):182-187.

\[31\]李存焕,农向群,岳存涛,等.深圳高尔夫球场草坪蛴螬发生及其生物防治效果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9(4):45-49.

\[32\]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研究室.金龟子绿僵菌对几种蛴螬的药效试验\[J\].昆虫知识,1978(2):40-42.

\[33\]陆庆光,邓春生,张爱文,等.四种不同绿僵菌菌株对东亚飞蝗毒力的初步观察\[J\].生物防治通报,1993(4):187.

\[34\]陆庆光,邓春生,陈长风.应用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田间试验\[J\].昆虫天敌,1996,18(4):147-150.

\[35\]李保平,宋国庆,李国有.绿僵菌油剂防治荒漠草原蝗虫的田间试验\[J\].中国草地,1999(5):53-56,74.

\[36\]李保平,Roy Bateman,李国有.绿僵菌油剂防治新疆山地草原蝗虫的田间试验\[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4):145-147.

\[37\]张泽华,高松,张刚应,等.应用绿僵菌油剂防治内蒙古草原蝗虫的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2):49-52.

\[38\]刘晓建,李卫民,李淑君,等.应用绿僵菌及其复合剂防治青海草原蝗虫试验初报\[J\].青海草业,2001,10(1):14-15.

\[39\]刘宗祥.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草业科学,2003,20(5):27-29.

\[40\]刘世贵,朱文,杨志荣,等.一株蝗虫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1995,35(2):86-89.

\[41\]张文,杨志荣.类产碱假单胞菌杀虫物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1998,38(1):57-62.

\[42\]杨海君,谭周进,肖启明,等.假单胞菌的生物防治作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158-161.

\[43\]杨志荣,朱文,葛绍荣,等.类产碱假单胞菌防治草地蝗虫的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6,12(2):55-57.

\[44\]张生合,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与类产碱生物防治剂防治青海草原害虫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5):57-61.

\[45\]王朝华,唐俊伟.类产碱防治草原毛虫药效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6):77-78.

\[46\]周俗,唐川江,张绪校,等.采用飞机施药对青藏高原飞蝗的防效研究\[J\].草业科学,2008,25(4):79-81.

\[47\]单绪南,杨普云.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作用及其田间应用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2009(11):39-42.

\[48\]刘世贵,任大胜,刘德明,等.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首次发现\[J\].四川草原,1984(2):50-52.

\[49\]刘世贵,杨志荣,伍铁桥,等.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及其大面积应用\[J\].草业学报,1993,2(4):47-50.

\[50\]杨志荣,伍铁桥,刘世贵.VB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技术研究\[J\].草地学报,1995,3(4):317-323.

\[51\]邓洪渊,孙雪文,谭红.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1):76-80.

\[52\]吴国荃,孙诗敏,王金台,等.生物农药阿维菌素\[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3(14):8-10.

\[53\]候秀敏,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防治草原蝗虫药效试验\[J\].青海草业,2008,17(1):13-15.

\[54\]张生合,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与类产碱生物防治剂防治青海草原害虫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5):57-61.

\[55\]李世纯,刘喜悦,谭耀匡,等.枫红椋鸟的食性及其对蝗虫种群密度的影响\[J\].动物学报,1975,21(1):71-77.

\[56\]俞家荷.粉红椋鸟灭蝗效果观察\[J\].新疆农业科学,1983(2):25-26.

\[57\]李占武,努尔兰,努尔别克.蝗虫天敌―粉红椋鸟的招引技术及保护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09(1):69.

\[58\]哈文光.“七五、八五”草地治虫灭鼠工作回顾\[J\].新疆牧畜业,1995(增刊):34-35.

\[59\]朱恩林.中国蝗虫发生现状与防治进展\[C\].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90:152-153.

\[60\]俞家荷.鸡群防治草原蝗虫的效益观察\[J\].中国草业科学,1988(4):38-40.

\[61\]陈秀侠,马贵森,于海青.草地牧鸡治蝗\[J\].新农业,1991(4):41.

\[62\]陆元彪,周志刚,杨有忠,等.高寒草原牧鸡治蝗试验总结\[J\].青海草业,1994(4):27-29.

\[63\]胡靖,张廷伟,韩天虎,等.草原牧鸡灭蝗效果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2,32(3):74-77.

\[64\]候丰.牧鸡防治草地蝗虫技术与效果研究\[J\].中国草地,1997(4):40-42.

\[65\]熊玲.新疆利用牧鸡牧鸭治蝗\[N\].农民日报,20031029(8).

\[66\]Butterwroth J,Morgon E.Isolation of a substance that suppresses feeding inloucsts\[J\].J Chen Commune,1968:23-24.

\[67\]操海群,岳永德,花日茂,等.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1):40-44.

\[68\]王李斌,何玲,沈莹华.楝科植物杀虫作用研究进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3):6-9.

\[69\]吴文君.天然产物杀虫剂―原理,方法,实践\[M\].西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0\]荣晓东,徐汉虹,赵善欢.植物性杀虫剂印楝的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0,2(6):9-14.

\[71\]韩小冰,马玲,谢龙.植物药对害虫有效控制的研究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2):108-110.

\[72\]徐秀霞,张生合.北方草原应用印楝素生物制剂防治蝗虫试验\[J\].四川草原,2005(12):45-46.

\[73\]阿不都外力,阿依加马力,古丽曼,等.0.3%印楝素生物制剂防治草原蝗虫药效试验\[J\].新疆畜牧业,2007(增刊):57-58.

\[74\]王俊梅,豆卫,谭成虎,等.印楝素对荒漠草地蝗虫的防治效果试验\[J\].草业与畜牧,2009(11):27-30.

\[75\]张丽华,陈邦恩,潘明佳.苦参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9,40(6):1000-1003.

\[76\]何雄,韦星船,田裕昌,等.苦参碱及其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化学,2011,28(9):816-823.

\[77\]袁静,张宗俭,丛斌.苦参碱的生物活性及其研究进展\[J\].农药,2003,42(7):1-4.

\[78\]何讯民,陈银方,邓洪范.苦参碱防治茶黑蛾的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茶叶,1998,14(4):35-36.

\[79\]郑永权,姚建仁,邵向东,等.苦参杀虫抑菌活性成分研究\[J\].农药学学报,1999,1(3):91-93.

\[80\]王俊梅,豆卫,杨自芳,等.苦参碱对草地蝗虫种群密度的控制效果\[J\].草原与草坪,2008(6):66-68.

\[81\]豆卫,王俊梅,谭成虎,等.苦参碱防治荒漠草地蝗虫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10,27(3):153-156.

\[82\]杨娟,张迪清,何照范,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中烟碱含量\[J\].烟草科技,1999(1):27-28.

\[83\]王守庆.烟碱的应用与提取\[J\].天津化工,1999,4(1):16-18.

\[84\]石和荣,马江耀.烟碱对淡水白鲳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2001,28(2):71-72.

\[85\]拉毛才让,王朝华,史小为.1.2%烟碱和苦参碱防治草地虫害药效试验\[J\].养殖与饲料,2008,(9):70-71.

Application progress on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for controlling the pest insect in rangeland in China

HONG Jun,YUN Xujiang,DU Guilin,QI Xiao

(National Animal Husbandry Service,Beijing 100125,China)

第6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生物防治;设施蔬菜;应用

中图分类号 S763.3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74-02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in Facilities Vegetable Production

PENG Jing XUE Shu-hao

(Tibet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hasa Tibet 850030)

Abstract Biological control is a method for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using the existing natural enemies in biological world. As an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resource-saving prevention measures,the biological control has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in facilities vegetable production were summarized,including control the insect pest by insect pest,bacteria and other animal,etc.,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facilities vegetables.

Key words biological control;facilities vegetable;application

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它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安全、防治作用比较持久、易于同其他植物保护措施协调配合并节约能源等特点[1-2]。同时天敌在自然界建立起种群能使自己繁殖扩散,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相对稳定。生物防治是减轻有毒化学农药的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发展绿色食品、保护人身健康的重要手段。生物防治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利用其他动物治虫三大类[3]。目前,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加大,导致部分害虫的抗性不断增加,同时污染了周围的土壤环境。因此,亟需将生物防治应用在设施蔬菜的生产过程中。

1 利用天敌害虫

凡以害虫为食物的昆虫,称为天敌昆虫。根据取食方式的不同,天敌昆虫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2类。

1.1 捕食性天敌昆虫

1.1.1 瓢虫(俗名花大姐)类。我国记载的有244种。常见捕食害虫数量较大的有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十三星瓢虫、红颈瓢虫、澳洲瓢虫、大红瓢虫、红环瓢虫等。天敌瓢虫捕食害虫几百种。对害虫的成虫、幼虫(若虫)、卵、蛹都捕食,捕食数量很大。1头瓢虫每天可以捕食蚜虫50~80头。捕食的害虫主要有各种蚜虫、螨类、蓟马、小叶甲和鳞翅目害虫如粘虫、草地螟、玉米螟、甘蓝夜蛾、菜青虫、小菜蛾、刺蛾等。

1.1.2 步甲类。此类天敌昆虫与瓢虫一样,大部分是害虫的天敌,体型小和体型大的害虫幼虫、卵、成虫都捕食,以捕食幼虫为主。田间常见的种类有中华广肩步甲、赤胸步甲、毛青步甲、斑步甲、黄缘步甲、麻步甲、中国曲胫步甲等。捕食的害虫种类也有100余种。有粘虫、小地老虎、蝼蛄、金针虫、蛴螬、甘蓝夜蛾、甜菜夜蛾、蚜虫等害虫。

1.1.3 食蚜蝇。此类天敌昆虫的种类也很多,主要以幼虫捕食害虫。如各种蚜虫、粉虱、蓟马和鳞翅目蛾、蝶类的低龄幼虫等。

1.1.4 草蛉类。此类天敌昆虫的成虫和幼虫都能捕食害虫,是害虫的重要天敌,我国已记载的有109种。捕食的害虫有蚜虫、红蜘蛛、粉虱、鳞翅目蛾、蝶类的卵和幼虫。常见和分布较广的草蛉有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多斑草蛉等。

1.1.5 蜻蜓类。此类天敌昆虫都是捕食性的昆虫,主要是成虫捕食害虫。常见的种类有薄翅蜻蜓、大青丝蜻蜓、四星蜻蜓、深山红蜻蜓、银蜻蜓等。捕食的害虫有蚜虫、粉虱、潜叶蝇、叶螨、蛾蝶类等。

1.2 寄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不论在生物防治的利用上或自然的保护中均是重要天敌。这也是由于它们在自然界中数量大、种类多、作用显著的缘故。另外,寄生性害虫天敌被人们利用的历史较久,有的已经商品化,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产生了明显的效益。

1.2.1 赤眼蜂。此类天敌昆虫体型较小,以成虫产卵于害虫的卵内营寄生生活。其作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赤眼蜂寄生的害虫种类达100种以上。在蔬菜中主要有甘蓝夜蛾、黄地老虎、凤蝶等。已被人们利用和田间种群最大的有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粘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

1.2.2 蚜茧蜂。此类昆虫是蚜虫的天敌,雌成虫将卵产在各种蚜虫成虫和若虫体内,营寄生生活。在自然界中寄生率很高,特别对菜蚜。被寄生的蚜虫变成淡棕黄色的僵蚜,对控制蚜虫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有菜蚜茧蜂。

2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微孢子虫等。其中细菌、真菌、病毒使用较多。

2.1 细菌

主要是芽孢杆菌科的苏云金杆菌(Bt),已发现35个亚种,逾1 000个菌株,有10余种剂型产品。细菌从幼虫口器进入虫体,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使害虫中毒,表现为停食、呆板、腹泻、呕吐,最后得败血病死亡。死虫呈黑褐色、软腐、有臭味。Bt菌的杀虫效果好,不易变异,容易培养,故使用广泛,可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菜螟等。

2.2 真菌

如白僵菌可寄生昆虫纲的15个目,149个科700余种昆虫及蜱螨目的6个科,菜氏蛾霉(即绿僵菌、菜氏野杆菌,寄生夜蛾科多种害虫),蜡蚧轮枝菌(寄生蚜虫、粉虱),座壳孢菌(寄生粉虱)等。

真菌从害虫(幼虫、成虫)体壁侵入虫体,产生毒素,几天后害虫死亡,死虫僵硬。真菌防治对象多,田间易感染,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容易培养。其缺点是受环境影响大,并容易发生变异而降低防效。

2.3 病毒

主要是颗粒体病毒和核型多角体病毒,我国已登记的病毒杀虫剂有6种以上,主要防治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菜青虫颗粒体病毒、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病毒进入虫体,在寄主细胞中增殖,充满整个细胞,几天后死亡、死虫体软,变灰色至黑色、体壁易破,流出白色或褐色液体。病毒的寄主专一性强,杀虫较高,但不易繁殖[4-5]。

2.4 抗虫素(杀虫抗生素)

抗虫素是由抗生菌产生的对害虫有毒的物质,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害虫中毒后停食、麻痹,2~4 h后死亡。商品抗生素有浏阳毒素、华光霉素、阿维菌素,可防治蔬菜螨类、小菜蛾、甜菜夜蛾、斑潜蝇、跳甲、韭蛆等。

3 以菌防病

利用抗生素或抗生菌来防病,即以菌防病。对病原物有拮抗作用的菌类为抗生菌,大多属于放线菌,如5406等。抗生菌产生的对病原物有毒的微量物质即抗生素。抗生素的特点是具有内吸作用,使用安全,不污染环境,但病菌对抗生素容易产生抗性而降效[6-7]。

商品农用抗生素有:中生菌素防治白菜软腐病、黑腐病、角斑病等;农抗120防治黄瓜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白菜黑斑病;多抗霉素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虱、番茄晚疫病、早疫病;武夷霉素防治番茄叶霉病、灰霉病、黄瓜白粉病;春雷霉素防治黄瓜枯萎病、角斑病、番茄叶霉病;井冈霉素可防治立枯病;宁南霉素可防治茄科病毒病;链霉素、新植霉素可防治细菌性病害。

4 结语

利用天敌昆虫及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由于依赖自然平衡的控制作用不能在短期内达到好的防治效果,必须通过人为因素予以加强。当然,天敌、寄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杀虫作用缓慢、生产范围较窄、不容易批量生产、储存运输也受限制等,不如药剂防治简单。

5 参考文献

[1] 拜胜亮.生物防治在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控中的具体应用[J].长江蔬菜,2013(14):59-60.

[2] 王浩.蔬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J].中国园艺文摘,2012(6):161,192.

[3] 杨普云,赵中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张玉红,周丹.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2008(22):46.

[5] 韩英,吴则东.甜菜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J].中国糖料,2008(2):77-78.

第7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瓜菜生产;生物农药;存在问题

自80年代以来,菜农依赖大量施用化学合成农药防治瓜菜病虫害,出现了农药用量愈用愈大,病虫愈治愈猖獗的恶性循环局面,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化学防治效果下降。笔者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多年,在瓜菜市场例行农残检测中,本地叶菜、苦瓜、豇豆等出现农药超标、农药残留量大时有发生,直接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也污染周围大气、土壤和水域,而且严重地削弱、甚至毁灭瓜菜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作用,导致为害瓜菜的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为害越来越重,防治难度越来越大。

当前要做到既控制病虫为害,又解决化学农药引起的问题,生物防治是主要手段之一。所谓生物防治技术,就是研究利用生物(除人以外)有机体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病毒除虫。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产物防治瓜菜病害、利用植物疫苗或植物抗性诱导剂防治瓜菜病害、利用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防治病虫害等,这些看似简单的生防技术,却可解决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解除防治瓜菜病虫时选择化学农药的压力,铲除病虫发生抗药性的温床,有效地将滥用化学农药所形成的恶性循环扭转为良性循环,使环境污染得到改善,保证瓜菜产品的无污染、优质、高产,使生态平衡得以恢复,有利于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生物防治也是绿色食品生产中防治病虫害的最理想方法,与化学防治相比,具有应用范围更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可就地生产、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对瓜菜和人畜安全、经济、有效等优点。应用生物防治技术,能降低化学农药施用量,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今年初,海南省农业厅召开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要求,推广绿色防控,推广生物农药和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太阳能灭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75万亩次,示范区有机磷农药减少80%,重大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

当前在生产实践中,在生物防治技术特别是生物药剂的应用方面存在一定误区,笔者在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深入田间地头调查,与瓜菜农面对面、手把手在瓜菜生产中传授生物防治技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现介绍瓜菜生产中使用生物农药应注意的问题,供参考。

1 生物农药种类的选择

生物防治的专化性强,必须对瓜菜的病虫害作出正确的诊断,然后对症下药,按不同的作用机理选择适宜的药剂种类。以生物杀虫剂为例,苏云金芽孢杆菌(又称Bt乳剂)的主要靶标害虫是咀嚼式口器的害虫昆虫,对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害虫却无能为力;阿维菌素是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对害虫主要是胃毒和触杀作用,几乎无内吸和熏蒸作用;烟·参碱是植物性杀虫剂,对害虫有胃毒、触杀和熏蒸作用。

2 使用浓度的掌握

要根据防治对象准确掌握用药浓度。不同种类的害虫或同一种害虫的不同生态,对生物杀虫剂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害虫的敏感程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生物农药,并确定适宜的施用浓度,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效。如菜青虫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和阿维菌素较为敏感,可用1%的阿维菌素EC 3 000~4 000倍液防治;斜纹夜蛾则对其不太敏感,应使用1 000~2 000倍液防治。

3 防效的安全保障

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市级病虫预报情报,提前2~3 d施用,这是因为生物防治显效较慢,如乳剂必须在卵孵化高峰至低龄幼虫期施药。另一方面,为缓解害虫对生物农药的抗性并提高防效,可将生物农药与部分低毒农药混用或交替使用,以达到兼治的目的。如苏云金芽孢杆菌、阿维菌素、烟碱可与化学合成农药氟虫脲等交替使用,但苏云金芽孢杆菌和阿维菌素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还应禁止其与杀菌剂和酸性复配液混用,也不能在桑园使用。

4 施药环境条件的确定

生物防治所用的天敌昆虫、微生物、昆虫病毒制剂一般忌强光照射,不耐高温干旱,最好在傍晚和潮湿条件下(如雨后,棚内)使用,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温度过高可能破坏Bt乳剂的晶体毒素结构,影响防治效果,阳光也可以使Bt乳剂的杀虫活性下降,所以在田间使用Bt乳剂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在日平均气温15 ℃左右的阴天或晴天的下午4点以后进行,而阿维菌素更适合于大棚室或高温炎热的夏秋季节防治瓜菜害虫,但药品要避免暴晒或受潮。

5 防治适期的选择

第8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现代林业 有害生物防治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29-01

我国发展建设现代林业,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构成我国林业建设发展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指导了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了解现代林业防治的基本内涵,然后对推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进行研究。

1 现代林业化防护的基本含义

现代林业防护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高效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并以现代化防治技术为依托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代化林防是现代林防建设的基础,是现代林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的病虫害是危害严重、损失较大的一种灾害。根据我国的相关调查表明,林业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繁多。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多种因素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分为预防和救治两大部分,通过对林业健康的监测和有害生物的封锁,达到减轻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在短时间内使灾害情况得到控制,表现在信息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对林业进行远程监测,在速度上得到了很大提高,有效的节约了时间;在生物技术上,通过遗传工程技术培育的物种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得到了广泛种植;化学药剂的研制转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新研制的化学药剂具有高效性,并且化学物残留少,毒性较低,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发展;传统的天敌昆虫研究技术日趋成熟,对有害生物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化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日趋多样,防治的效果也更加显著,促进了现代林防的发展。

我国的林业防护工作从早期的“积极消灭”到现在的“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现代林防依靠现代化防治技术,现代方化技术主要有监测技术、检疫技术和防治技术三个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已开始步入现代化轨道,有力的推动现代现代林防建设的发展。在生态允许的环境下发展林业,要做到生态发展,贯穿林防工作的各个环节,促进林业与有害生物防治的协调发展。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随着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森林的面积越来多大,为有害生物大量提供了寄生繁殖的场所,林业有害生物的物种和数量就开始增多,诶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大多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还是比较薄弱的,每年都会造成林业有害植物的高发期,林业有害生物每年造成林业的巨大的经济损失。林业部门的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监测手段也相对落后,资金的投入不足,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不高。林业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合作,防治手段过于单一等,灾害的爆发现象比较频繁,以上因素导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3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

一要加强认识能力,提高领导能力。认识到在林业防护建设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促进现代林防建设。认识到林业危害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损失,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可以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认识到现代林业发展的跨越,加强林业防治工作,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加快林业建设,有利于社会产业的发展。认识到生态问题影响国际问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减少经济损失,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保护生态安全。

二要加强林业防护的预测。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是另有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要全面、准确的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情况,及时预防,及时救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建设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定期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预报。通过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系统调查,不断更新信息数据库,用科技进行预报工作。加强预测人员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林业防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要加强林业防护的技术含量,改进防治手段。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安全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科研水平,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科研水平,把科研成果有效的利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去。

四要加强对林业的监测防疫工作。随着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市场上的流通产品种类也日益增多,带来了新的有害物种,增加了传播林业危害的机会。因此,加强监测防疫工作迫在眉睫,要严格遵守检疫工作的相关法规,结合检疫政策的特点,做好实际工作:一是加强关于检疫政策的传播,制定强有效的相关法规,增强执行力度,让人们对检疫工作有深刻的认识,支持协助检疫工作的进行。二是建设监测防疫站,对过往运输植物车辆的进行检查,防止有害生物的传播。三是加强产地的检疫工作,从根源上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阻止有害生物的传播。四是对于外来运输的物种,要进行反复的检疫工作,确保没有失误。

五要加大对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有足够的资金,是提高防灾能力的前提,国家辅助地方部门做好资金投入,地方部门要明确分工,条例清晰,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响应林业防护这项工作,增强建设林业防护检疫工作的投资。建立合理的生态效益制度,从补偿资金中合理安排检疫防治工作的经费。

参考文献

第9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1 生物防治的主要形式

1.1 以虫治虫

在葡萄园发生的多种害虫中,只有少数种类常年造成为害,必须采取其他辅助措施进行防治;多数种类长期处于被自然抑制的状态,而不能形成大的为害,主要原因就是天敌起着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葡萄害虫天敌很多,主要有捕食性和寄生性2大类。常见捕食性天敌如草蛉类、瓢虫类、蜘蛛类、螳螂类等,可捕杀各种害虫甚至各个虫态。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各种寄生蜂类昆虫等,可寄生于害虫的体内或体外。因此,害虫天敌对害虫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抑制作用。如星毛虫在蛹期有天敌寄生蜂和寄生蝇寄生,金龟子的幼虫蛴螬体内有天敌白毛长腹土蜂Campsomeris annulata Fabr.和大黑臀钩土蜂Tiphia sp.寄生,葡萄短须螨、粉蚧也发现有肉食螨、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

1.2 以菌治菌

1.2.1 MⅡ5菌剂防治葡萄根癌病。MⅡ5菌株能产生农杆菌素,抑制根癌病菌的生长和防癌。葡萄苗木等繁殖体用菌剂处理后,菌株很快占领伤口,并产生农杆菌素,可有效地保护植株免受病菌侵染致病。生防菌株的位点竞争机制在防病中也起一定的作用。MⅡ5菌株能在土壤中存活定殖,对葡萄有持久的保护作用,一次防治可多年受益。 MⅡ5菌株对葡萄根癌病主要是预防保护作用,使葡萄免受病菌侵入致病。如果病菌已侵入致病形成肿瘤,用生防菌剂进行治疗,则效果比较差。要用菌剂进行治疗,必须在病情较轻时,将肿瘤彻底切除,并将肿瘤周围切去部分健康组织,再在病患部及时涂上生防菌剂2次,中间相隔1天,最好在傍晚或早上涂,防治效果较好。

1.2.2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葡萄蔓枯病菌和灰霉病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一种嗜温性的好氧产芽孢的G+杆状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其生理特征丰富多样,能产生多种抗菌素和酶,具有光谱抗菌活性及极强的抗逆能力。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生长快、营养简单,能产生耐热抗逆的芽孢,有利于生防菌剂的生产、剂型加工及在环境中的存活、定植与繁殖,而且批量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施用方便,储存期长,是一种理想的生防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是国际上公认绿色环保型生物杀菌剂,我国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应用研究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现已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的商品制剂有百抗、麦丰宁、纹曲宁、依天得等,对葡萄蔓枯病菌和灰霉病菌均有较好的防效,此外还有促进植株生长的功效。

1.2.3 其它生物菌剂。在土壤中施用5406抗生菌菌肥,可以有效防治葡萄白绢病。在土壤中施入化学物质如二硫化碳、叠氮化钠、甲基溴化物等,可以刺激木霉菌的增殖,杀死或抑制葡萄根朽病的病菌。

1.3 以菌治虫

蛴螬寄生菌如乳状菌和卵孢白僵菌已用于生产,土壤中一种绿僵菌(长孢型)对白星花金龟子幼虫有很强的专化性。

利用葡萄车天蛾的病毒防治葡萄车天蛾。因该虫幼虫易得病毒病,可以从田间取回带病毒的死虫制成200倍毒液,喷布在葡萄植株上,当幼虫吃了带毒的叶片,便得病致死,防治效果良好。

李海燕、刘润进等,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对“巨峰”葡萄扦插苗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结果表明,供试AM真菌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南方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发展,接种AM真菌可提高葡萄植株光合速率。

真菌Monacrosporium ellipsosp orium防治线虫。用捕捉线虫的真菌Monacrosporium ellipsosp orium,可以有效地控制南方根结线虫的为害。这种真菌能产生各种类似于吸器的捕捉器官,将线虫身体固定,然后用菌丝缠绕线虫身体,最后杀死线虫。还有寄生于线虫的病毒、细菌等,也可用于生物防治。

1.4 利用昆虫激素

葡萄星毛虫雌蛾分泌的性激素对雄蛾诱引力强,可将雌蛾装入纱布袋挂在田间,下面放1盆水(水内可放入少量洗衣粉增加粘着性),可大量诱杀雄蛾。

2 具体措施

2.1 保护天敌

保护天敌,配合其它防治方法增加天敌数量,充分发挥天敌昆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之间的矛盾,树立果园生态系统和经济价值的观点,尽可能减少果园用药量和化学防治次数。

2.1.1 加强葡萄休眠期的病虫综合防治。了解当地主要天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重视休眠期病虫综合防治,可以减轻生长期的防治压力,促进害虫天敌群落的恢复与建立。

2.1.2 葡萄园周围种植防护林带。由于防护林带降低了风速,有利小型天敌的活动,并对益鸟提供有利的栖息环境。

2.1.3 葡萄园内生草。从生草土壤管理整体的分析,草可以为天敌提供栖息越冬场所,对螨类和蚧类害虫有控制。或秋冬季在葡萄园内束草诱集天敌入内越冬,以保证天敌安全。

2.1.4 种植蜜源植物。许多寄生性天敌在成虫期需要补充营养,园中开花植物可提供寄生蜂或寄生蝇以花蜜,使之寿命延长、性器官成熟、繁殖能力提高。在某些金龟子发生基地分期播种蜜源植物,可以吸引捕食金龟子的土蜂前来采蜜并捕食,对防治金龟子有良好的效果。

2.1.5 合理施用农药。首先要建立在准确掌握虫情的基础上,对于每种主要害虫要有比较科学的经济允许损害水平;其次要做到逐块了解虫情,以便只在局部园块施药后进行挑治,避免同期全面喷药;再次是对于农药品种、剂型、用量和施用次数等,都应考虑其对天敌影响程度,选用对害虫高效而对天敌低毒的品种和剂型,控制农药用量、次数和施用范围,采取尽量减少杀伤天敌的施药方法。注重选用微生物杀虫剂和无机杀虫剂,一般内吸性的和残效期短的杀虫剂比较理想。园中用敌百虫或敌敌畏后3天,即可放赤眼蜂。

2.2 输引外地天敌或人工大量繁殖天敌

国内已经成功引进西方盲走螨、伪钝绥螨、智利小植绥螨。也可在室内大量繁殖饲养天敌昆虫,在需要时释放到田间,补充所需天敌数量。

2.3 开发利用新型生物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