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索赔过程是双向的,即可以由施工承包企业向业主提出索赔,也可以由业主向施工承包商提出索赔,还可能是承包方和分包方之间发生的索赔。不管由哪一方提出,索赔都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它是合同当事人之间一项正常的而且普遍存在于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业务活动,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的合情合理的行为。我所在的公司属于市政工程施工企业,故本文仅从施工承包企业的角度谈谈对索赔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对索赔的理解和认识
(一)建设工程索赔的概念、成立的条件、起因和分类
1、索赔的概念:
建设工程索赔是指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者由于其他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补偿要求的行为,
2、索赔成立的前提条件:
索赔的成立,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1)与合同对照,事件已造成了承包人工程项目成本的额外支出,或直接工期损失;
(2)造成费用增加或工期损失的原因,按合同约定不属于承包人的行为责任或风险责任;
(3)承包人按合同规定的程序和时间提交索赔意向通知和索赔报告。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索赔的起因:
所谓索赔的起因也就是构成施工项目索赔条件的事件。具体到市政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构成索赔最常见的事件包括:
(1)建设单位单位未能根据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
(2)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纸有误;建设单位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施工现场不具备开工条件;发包人指令承包人加速施工进度,缩短工期,引起承包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额外开支。
(3)建设单位提出设计变更,增加或减少工程量或增加附属工程、修改设计、变更施工顺序等,造成工期延长和费用增加。
(4)不可预见的外部障碍或条件索赔,即施工期间在现场遇到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通常不能预见的外界障碍或条件。
4、索赔的分类:
(1)按照索赔目的和要求分为:工期索赔、费用索赔。
工期索赔一般指承包人向业主提出要求延长工期;费用索赔是指承包人向业主提出要求补偿经济损失,调整合同价款。
(2)按照索赔事件的性质分为:工程延期索赔、工程加速索赔、工程变更索赔、工程终止索赔、不可抗力事件引起的索赔等。
只有明白了索赔的起因,施工企业才能在施工过程中分清哪些是可以索赔的,哪些是不可以索赔的;只有懂得了索赔的分类,施工企业才能在工程施工实践活动中,将可以索赔事件进行合理归类,使其一目了然,使索赔行为更具说服力。
(二)索赔依据和索赔证据
1、索赔的依据
索赔行为必须是有依据的,这种依据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合同文件;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惯例。
2、索赔的证据
(1)索赔证据是当事人用来支持其索赔成立的证明文件和资料,是索赔文件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索赔的成功与否。证据不全、不足或没有证据,索赔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索赔证据的搜集。
(2)索赔证据的基本要求:
索赔证据要具有如下基本要求:真实性;及时性;全面性;关联性;有效性。
3、就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工程索赔证据包括:(1)合同文件;(2)工程往来函件、通知、答复等;(3)经过发包人或者工程师批准的承包人的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实施情况记录;(4)施工日志、备忘录等;(8)发包人或工程师的签证及其各种书面指令和确认书等;(9)工程中的各种检查验收报告和各种技术鉴定报告、工地交接记录、图纸和各种资料交接记录等;(10)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订货、运输、进场、使用方面的记录、凭证和报表等。
二、索赔的一般程序和要求
懂得了索赔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事件可以提出索赔,索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索赔该搜集哪些证据,这些只是索赔的基础,要想真正实现索赔,还必须依据一定程序,做好如下工作:
(一)提出索赔意向
依据前文所述索赔起因,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索赔事件后,或者承包人发现索赔机会,首先要提出索赔意向,这是索赔工作程序的第一步。索赔意向通知要简明扼要地说明索赔事由发生的时间、地点、简单事实情况描述和发展动态、索赔依据和理由、索赔事件的不利影响等。
具体在施工生产活动中的做法是:索赔事件发生后的28天内,承包方必须以正式函件通知监理工程师,声明对此事件要求索赔,同时仍需遵照监理工程师的指令继续施工,逾期提出时,监理工程师有权拒绝承包方的索赔要求。
当索赔事件持续进行时,承包方应当阶段性向监理工程师发出索赔意向通知。
(二)搜集索赔证据和同期纪录
1、搜集索赔证据
发出索赔意向通知后28天内,要准备索赔资料,搜集索赔证据,主要工作包括:跟踪和调查干扰事件,掌握事件产生的详细经过;分析干扰事件产生的原因,划清各方责任,确定索赔根据;损失调查分析与计算,确定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值。所搜集的索赔资料要符合前文提出的索赔证据要求。
2、做好同期纪录
索赔意向书提交后,就应从索赔事件起算日起至索赔事件结束日止,认真做好同期纪录。
同期纪录的内容有:事件发生及过程中现场实际情况;导致现场人员、设备的闲置清单;对工期的延误;对工程损害程度;导致费用增加的项目及所用的工作人员、机械、材料数量、有效票据等。
(三)提交正式索赔报告
承包人必须在发出索赔意向通知书后的28天内或经过工程师同意的其他合理时间内向工程师提交一份详细的最终索赔报告和有关资料;如果干扰事件对工程的影响持续时间长,承包人则应按工程师要求的合理间隔(一般为28天),提交中间索赔报告,并在干扰事件影响结束后的28天提交一份最终索赔报告,否则将失去该事件请求补偿的索赔权利。
(四)索赔的计算
1、费用索赔
索赔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分包费用、现场管理费、利息、总部管理费、利润
从原则上说,承包商有索赔权利的工程成本增加,都是可以索赔的费用,但是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索赔,承包商可索赔的具体费用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哪些内容可以索赔,要按照各项费用的特点、条件进行分析论证。
(1)人工费索赔包括完成合同之外的额外工作所花费的人工费;由于非承包商责任的工效降低所增加的人工费用;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加班劳动;非承包商责任工程延期导致的人员窝工费好工资上涨费等。
(2)材料费索赔包括由于索赔事项材料实际用量超过计划用量而增加的材料费;由于非承包商责任工期延期导致的材料价格上涨和超期储存费用;由于客观原因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等。
(3)施工机械使用费的索赔包括由于额外工作增加的机械使用费;非承包商责任工效降低增加的机械使用费;由于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原因导致机械停工的窝工费。
(4)现场管理费索赔是指承包商完成额外工程、索赔事项工作以及工期延长期间的现场管理费,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通讯、交通费等。
2、工期索赔
(1)工期延误与工期索赔
工期延误是指工程实施过程中任何一项或多项工作的实际完成日期迟于计划规定的完成日期,从而可能导致整个合同工期的延长。工期延误的后果是形式上的时间损失,实际上会造成经济损失。
工期索赔是指承包商依据合同对由于非自身原因而导致的工期延误向业主提出的工期顺延要求。
在工程施工实践活动中,对于承包商而言,只有发生在关键线路上的单一延误才是可索赔延误,对于共同延误和交叉延误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工期索赔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工期索赔的分析包括延迟原因分析、延迟责任的界定、网络计划分析、工期索赔的计算等。运用网络计划方法分析延误事件是否发生在关键线路上,以决定延误是否可以索赔。在工期索赔中,一般只考虑对关键线路上的延误或者非关键线路因延误而变为关键线路时才给与顺延工期。
关键词:报关出口;出口退税;退税认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关于施工企业出口退税业务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运出境外用于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设备、原材料、施工机械等货物,在货物报关出口后,可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税。因此,出口退税已经成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一项特准而且重要的工作,及时足额的取得出口退税、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轻资金压力,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口退税主要是退还国内购货环节的已纳税款(主要指增值税、消费税)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
二、国税机关对申报退税的基本要求:
1、货物报关后,企业退税人员首先在电子口岸系统查找出口报关单信息,然后及时向主管国税系统提交。
2、、企业收到报关单原件之后,按照报关单信息及时开具出口发票。
3、 企业取得与报关单信息完全吻合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后及时进入国税认证系统进行认证。
4、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按照外贸企业性质管理退税。企业必须在外贸退税申报系统做申报退税的电子数据。
5、根据【国税(2012年24号)公告】企业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以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下同〉上的出口日期为准,)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有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或消费税退税)。逾期的,企业不得申报退税。
6、税务机关对企业报送的有关单证资料都要进行系统核对和人工审查,主要核查:交叉稽核信息,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逻辑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只有审核无误的退税资料,方可办理退税。
三、施工企业出口退税工作的现状
目前一部分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刚刚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出口退税业务的时间短,办理出口退税业务的专业人员较少,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随着我国施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外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很大。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进入衰退阶段,与政府公共支出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增加,建筑企业的市场机会增多,企业施工产值逐步增加,机械设备及材料的出口增长,出口退税工作的重要性也更显突出。
四、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退税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出口退税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对出口退税工作认知不深、不够重视,主张能退多少就退多少,导致出口退税工作长期处于散漫状态。有些业务人员责任心不强,退税凭证资料开具不及时,收到错误的凭证资料也不愿意退改,致使企业办税人员的工作非常被动,导致报送退税资料的时间紧迫,当然也就容易出现差错,给退税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2、出口退税工作人才不足
许多施工企业刚刚步入国际市场,业务人员对报关出口货物以及出口退税业务还比较陌生,加上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增值税业务接触较少,从而对出口退税工作更加生疏。当前,从事、了解该项工作的人员较少,及时研究和掌握国家财税政策的人员更少。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剧,金融危机蔓延,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对外承包工程所创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搞好出口退税工作对施工企业的海外经营尤显重要,因而加快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对做好出口退税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观念,加强业务学习和制度建设
1,企业应转变观念。许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出口退税对降本增效的益处。因此,要做好退税工作,首先,应扭转以前在国内做项目的观念,要充分接受“退税也是创效”的理念。其次,退税款能抵减施工成本,能为企业注入流动资金,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2,业务人员应积极掌握退税政策变化。加强业务人员的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及时关注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走向,避免因政策不明,或操作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因为出口退税是一项政策性、实效性很强,又十分细致而且繁杂的工作,整理和核对单证的工作量大,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企业的退税流失。目前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以及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比较频繁,业务人员应该随时关注。
3,建立适应企业情况的规章制度。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规章制度,将出口退税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由于退税工作的特殊性,企业应特别关注部门间的工作协作与配合;并且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还必须规划相关的工作流程,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建立顺畅的信息流通渠道,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尤其是业务人员要经常主动与企业办税人员交流沟通,以便更好的了解最新的税法政策。总之,企业只有在足够重视、团结协作的情况下,出口退税工作才能保证顺利进行。
(二)做好出口退税的基础性工作
搞好出口退税业务,基础工作非常重要。出口退税的主要凭证是购货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出口货物报关单和需要的备案资料装箱单、提单等,这些凭证的基本信息应保持一致。具体措施如下:
1、严格审核国内供货商。为了保证所出口的货物符合退税条件,出口货物能否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关键环节。因此,业务人员在签订购货合同时,应首先审核供货商是否属于一般纳税人企业,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供货商应提供准确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开票时间,如果不能提供或者开票错误,给企业退税造成损失的,应有供货商负责。
2、及时加快单证的回收速度。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出口的货物非常琐碎复杂,小到螺栓螺母,大到上千万的仪器设备。加上报关手续复杂,货物在报关前后,业务人员必须及时与报关行、供货商沟通,保证出口装箱单、出口报关单、与购货增值税发票相统一。并要尽快办理通关手续,在确认出口电子信息后,及时与报关行联系沟通,以便及时收齐所需退税的单证资料。
3、准确及时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能否及时获取准确有效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直接关系到退税的效率。业务人员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了能使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信息与出口货物报关单的信息完全一致,业务员收到海关转来报关单之后,及时将报关单扫描件发给供货单位,并严格要求按照报关单信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获得了与报关单信息完全相符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而提高了退税效率。
(三)加强同税务、海关、外汇等部门的沟通。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出口退税是一项国家特准的退税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好出口退税工作,及时取得退税款,企业必须加强同当地主管退税机关、海关、外汇等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对货物出口、收汇、退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和沟通,为企业争取一个宽松的退税工作环境,这对企业顺利做好退税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国税发[1994]3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的通知》
2、国税函[2009]617号文件,关于调整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期限有关问题的通知
3、国税发[2006]10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关键词】高职 工程测量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75-02
随着我国测绘技术和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测量技术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大变革,目前已逐渐拓展到现代的“3S”技术,即全球性卫星具体定位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RS技术、数字化测绘、激光雷达以及地面测量等各种先进技术。工程测量技术不断与其他多类学科技术的渗透、融合,其应用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工程测量的手段、方法和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测绘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核心阵地,肩负着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工程测量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 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当代的测绘创新技术发展迅速,逐渐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测绘时代。在现今阶段,现代化工程测量技术的领域在进一步扩展,正朝着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测量过程控制智能化以及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方向发展。
1.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第一,工程测量施工中实施的放样测量技术。如今,高新技术全站仪在大型的项目工程施工放样测量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放样措施通常运用全站仪的坐标方法进行放样测量。高新技术全站仪具备的高性能自动跟踪与远程实际遥测操作帮助施工在实际测量及动态测算上实现高效的施工操作。此外,在工程施工测量过程中,通常会运用到很多专用的施工检测仪器。
第二,大比例尺的数字测图技术与城市化信息系统的构建。在工程建设的设计以及施工中,需要比例尺较大的地形图。因此,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在工程测量中成为一项比较普遍的测绘工作。目前,全站仪、计算机测图软件的快速发展,使地面地形图测绘技术逐渐转向于数字测图技术。全站仪以及便携机、PDA连接,都是使用屏幕显示进行点位,实地现场进行编码,通过编辑生成数字地图。同时,随着全数字摄影测量的快速发展,摄影测量成图也逐渐向自动化与数字化转变,引发了摄影测量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第三,工程的控制测量技术。工程的控制测量已作为各项项目工程选用测量施工实施的基本准则。现代化的空间定位技术尤其是GPS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推广出了一种创新型的控制验测技术方法,推动工程的平面控制验测发生创新变革。在实际的工程线路测量过程中,普遍应用了GPS进行快速定位及RTK高新技术实施线路工程控制测量。现阶段,全站仪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程施工测角及测距操作的精度,且可实施自动识别、全面跟踪及精准目标方向检测。同时,应用全站仪设置工程的以控制网及导线网为主要措施的展开项目工程施工控制测量。
第四,工程测量中应用的变形监测技术。工程的变形监测技术即施工工程的建筑物及其引发的地表发生变形的监测。现阶段的GPS技术是工程的变形检测技术施工操作的关键方法,已普遍应用在矿山开采中的施工地表、工程项目桥梁、施工的坝顶及滑坡的变形监测中。在其实施的变形监测中,新型的自动高精度全站仪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的人才需求
第一,系统掌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通晓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数字化测图等基础测
绘知识,掌握GPS、GIS和RS等新技术,了解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第二,具备良好的基本工程测量技能。工程测量技术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掌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程测量仪器以及计算机操作和使用能力、熟练使用各种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及数字化成图软件能力、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工程测量生产组织管理能力等。
第三,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逐渐形成职业意识和准则。
二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必须探索合适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首要任务是需要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社会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结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测绘行业需要,高职院校需要重新确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控制测量、地形测绘、工程施工测量、变形监测和测绘信息处理等能力,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工程测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切入点,结合区域经济对测绘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分析测绘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即知识结构: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能力结构: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科学.与人文素质等。
2.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始共同探索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河南某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两轮顶岗”、“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两个系统设计”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某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项目导向、师生参与、实践育人、校企双赢”人才培养机制,实施“1导向、1载体、1依托、1机制”的“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陕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三岗并举、六方对接”人才模式,推行“六阶段、双柔性”教学组织模式等。可见,我国高职院校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体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特点。同时,高职院校探索建立的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 构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体系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健全保障体系,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等。
1.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保障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需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基于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结合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依据基本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探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设计。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通过分析典型工作岗位、教学项目开发研讨,明确“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目标,将工作任务设计为多种学习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群,采取“过程考核+综合实训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最终实现“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工程测量技术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即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要,按照课程总体设计思路,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并转化为具体的实训项目和任务,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在课堂实习和综合实训过程中加以实施。
此外,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实训条件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还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如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现代化的实训条件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要特别重视双师队伍建设,全面保障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 结束语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本文基于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对探索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施保障机制等提出了基本设想。
参考文献
[1]江振.论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
关键词:转岗职工;企业培训,社会责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企业的生存形态及内部岗位设置发生了许多变化,企业经营机制的调整和转变,又要求企业不断的追求技术进步,精简人员,提高效益。不断淘汰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新增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岗位。做好职工转岗就业培训工作,对于顺利推进企业改革,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充分开发企业既有人力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承担职工转岗就业培训责任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独立承担经营责任的市场经营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富余人员的问题日益显性化。企业的富余人员需要转岗;企业因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产品结构调整,也需要职工转岗。转岗人员的产生和增多,不仅对企业改革发展形成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对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带来不利影响。
怎样妥善解决这部分人员的转岗问题,成为社会经济的热点,这就必然要求国有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承担起职工转岗就业的培训任务和责任。因为,人力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保障企业职工的职业发展和再就业权利,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是宏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是微观经济主体能立足市场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承担职工转岗就业培训责任的必要性
富余人员转岗就业是企业的责任,富余人员是企业的财富,不是企业的包袱。富余人员转岗首先是有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职工之间有广泛的人脉,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这是新招职工所没有的优势。如果不进行转岗培训、不授之以新的技能,这部分人不仅转不了岗,也就不了业,不仅会成为社会问题,也会成为企业问题。因为企业改革发展,必然会对已有的岗位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些岗位也将不断的被淘汰,新的岗位不断产生。今天的改革涉及这一部分人,明天的改革就将涉及另一部分人,职工就业稳定感受到威胁,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同感就会减弱,最后企业的利益既没有保障,更没有继续改革、推进发展的可能。
三、企业承担职工转岗就业培训责任要面向两个市场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单位根;协整;误差修正
一、背景介绍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逐年攀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中国工业制品出口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这些联系对中国出口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将运用计量经济学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总体影响,而没有将汇率对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进出口影响分开来研究,因而也就缺乏专门研究中国进出口工业制品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问题[1]。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一尝试。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变量
本文采用05年6月至09年10月中国出口工业制品的月度数据以及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加权平均汇率作为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在模型中,I表示中国工业制品的出口,R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加权汇率,以千美元为单位。I,R分别表示其对数形式,I,R分别为I,R的一阶差分。在经济意义成立的情况下,使用对数变换后的模型能使测定变量值的尺度缩小,降低异方差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模型设定更为合理。
(二)协整分析
1.变量序列的单位根检验。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如下表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均小于t检验统计量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I和R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2.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表明I和R 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即中国工业制品的出口总值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首先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探究潜在的长期均衡关系,求出协整系数,并以协整关系构造出误差修正项后,与其他解释变量建立短期模型。
4.回归估计。考虑到lnR和lnI都是一阶平稳过程I,所以我们在此用一阶误差修正模型来估计。利用Eviews软件,对I和R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以下方程:
lnI=0.418095+0.137659lnR
(99.46422)(153.7122)
R^2=0.997846F=23627.45df=51
括号内是回归系数的t检验量。回归方程中,lnR前面的系数表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当期值对工业制品出口总值的影响大小。回归方程可绝系数较高,回归系数均显著。对样本量为51以下,不用考虑分布滞后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即当期解释变量――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的变化对被解释变量――中国出口工业制品的影响程度较高。
三、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主要从影响长期均衡的因素展开阐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互补的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结构
中国的贸易顺差自2005年开始大幅上升到08年出现回落,这可能由每种产品顺差的同比例原因,也可能是部分产品顺差的变异,但总体上贸易顺差的状况不会影响单个产品品种的变化。中国进出口的工业制品差异较小,主要由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的,而这种模式在进出口两方面在特定的时间内变化的程度较小。所以,从长期看,中国进出口工业制品贸易存在一定的均衡性。
(二)相对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虽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但贸易结果并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是产业内贸易。从2005年至今的国际形势相对较平稳,虽然中国遭遇较多的贸易壁垒问题,但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和手工制品,关于工业制品的壁垒相对较少。
(三)汇率影响的连动效应
人民币升值后,本国价格相比国外上升,本国出口企业将增加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这不仅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出口产品的基本价值和产品附加值空间扩大,还会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品质。但短期内市场需求者的反应不是很灵敏,造成产品成本的提高,汇率的联动效应由此而来。
四、政策建议
(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出口
中国企业加强在工业制品的研发能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整体行业从相对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和技术性增长转变;增强对企业品牌度的建设,为“走出去”创造条件;建立企业联盟,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二)鼓励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综合实力
从工业制品的整体特征来看,高端技术密集型以进口内销为主,人民币升值反而可以提高行业的整体销售利润,因为这部分我国生产相对欠缺,而国内需求量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技术不太密集型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还用于出口,人民币的升值可能使企业出口收汇遭受汇兑损失。鼓励企业向高技术密集型方面发展,以抵消技术相对薄弱工业制品出口收汇所遭受的汇兑损失。
(三)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建议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间浮动管理制度,根据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形势,适时调整中心汇率和目标区间的大小,这不仅仅单方面对工业制品的进出口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也与国内其他产品的有紧密的联系[2]。
(四)扩大外汇衍生工具品种,提高企业运用衍生工具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
当前,境内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品种单一,不能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建议尽快推出更为丰富灵活的远期外汇、期权等衍生交易品种。
参考文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持续旺盛的国民旅游市场表明,当前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平衡,不能适应需求侧多元化、升级型的市场消费。目前旅游业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凸现”现象,看上去是市场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供给侧结构的问题有关。如团队旅游市场中的乱象之所以久治不愈,是线性观光产品雷同与泛滥,旅游供应商进入门槛过低,良莠并存、甚至劣胜优汰的结果。持续多年出境旅游火热、国际入境旅游低迷,说明国内旅游供给与环境既不能满足部分国民的出游需求,也不适应国际游客的需要。十三五期间,着力推进结构侧改革,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提高旅游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主要课题。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要化产能过剩为供需平衡,补短板为长板,推动旅游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旅游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企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上游的旅游要素商(景区、酒店、餐饮公司等)而言,要把握居民消费升级的大方向,在我国年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的背景下,提供与休闲度假需求相匹配的产品,如景区举办强调游客互动、体验的节庆活动、文化艺术节等,酒店企业积极发力中端酒店市场以满足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的需求。对于旅游分销商(旅行社)而言,要把握“旅游+”的趋势,研发出“旅游+体育”、“旅游+养生养老”、“旅游+教育”等主题线路产品,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
在此背景下,旅游从业人员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经济体中的一部分,其工作和生活尤其需要法律的规范。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态度。而目前新形势下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仍有一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习惯做法,比如:导游人员存在着诱导、欺骗、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的现象;旅行社没有依法履行警示、告知及协助义务;旅游景区存在收费不合理的现象等等。
一、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的原因
(一)旅游从业人员知识储备不足
综合各类旅游企业来分析,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偏低,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8.9%。在思想文化方面,受传统文化中长期人治思想的影响,法律意识不强。加上我国的教育系统长期维持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对法律及相关知识普及并不重视而更偏重于政治思想的引导和其他实用学科的教育,基础法律知识储备不足。可见,如今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仍然和现实脱节,现行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完全转变的需要,这需要长期的调整和改善。
(二)《旅游法》的颁布需要法律知识的更新
近年来,旅游业产品发展迅猛,相应的规范旅游产业相关利益主体的法律法规也在过程中不断修订,而每次修订都使得《旅游法规》的教学内容均要做较大幅度的修改以适应实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旅游法》的颁布,使得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对于旅游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要重新学习和领会。
(三)旅游从业人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学员对《旅游法规》的重视程度不高,在他们看来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顺利取得导游从业资格证以及熟悉旅行社和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而《旅游法规》的学习相对而言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太大作用。
(四)旅游企业没有形成法律法规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在现有的继续教育体制下,学历教育成为旅游从业者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而继续教育机制在我国发展依然不成熟,由于受到培训经费制约和培训组织等问题使得我国旅游从业者继续教育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二、提高旅游人员的法律意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旅游从业人员作为普法教 育的重点对象之一,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进程,必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抓紧建立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教育的工作制度,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实现对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教育工作的有效指导、严格管理和监督。同时,还应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其发展要求,用以指导实践。要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出一整套好的方法、做法,使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教育走上规范化、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各相关部门联合工作,形成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教育的合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急剧增多。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旅游法律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要使旅游囊等嗽逼辗üぷ魃钊朐实,仅有普法教育部门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要积极联合各部门的力量,在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工作中加强公安部门、综治部门、劳动部门、工商行政等部门的联动,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与管理有效结合,使教育与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通过指导所属部门及企业对旅游从业人员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努力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环境。
(三)增强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
在法制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要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要做到教育与管理、服务与维权相结合,既要教育旅游从业人员法制知识,提高他们法制意识,又要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教育工作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创新。
(四)推广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教育的经验
善于用典型来引导和推动工作。通过选择一些旅游从业人员集居点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示范典型,以点带面,以典型促推广。同时,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积极宣传报道旅游从业人员认真学法,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事例,积极宣传报道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教育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营造浓厚的旅游从业人员学法用法氛围,促进社会稳定。
(五)建立和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
研究表明,在我国旅游从业者的学历、工资福利和社会认可程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社会地位并不高。在此背景下,只有通过探索建立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机制才能确实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法律意识。
建立政府主导、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联合大中专院校实施的地区旅游从业者继续教育模式应成为必然趋势。政府、高校和企业通过利益整合,形成有机化、网络化的立体旅游继续教育和培训模式,为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供保障。
(六)构建良好法治环境,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创造条件
提升旅游企业的法律意识除了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还要从社会大环境着手,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
三、结语
关键词:工业工程,中小企业,实施策略,应用,趋势。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业工程(简称IE ) 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是以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 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等知识, 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等活动, 使整个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降低成本, 使技术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左右泰勒等人的工作研究和时间研究, 到八十年代左右计算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乃至九十年代左右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工业工程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工业工程理论和方法始终是那些尊重市场规律的企业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首要选择。尤其是以泰勒等人在1 9 10 年左右所提出的基础工业工程理论更是企业优化制造、管理流程、制定时间标准以实施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所不可逾越的阶段。
一、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工业工程所存在的问题
(一)完全模仿西方。将西方的工业工程体系毫无改变的整体照搬。事实证明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一方面,由于国内对该体系的认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并不具备完全的理论基础和人员及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因为本土文化的限制,没有经过任何本土化的改造并不能适应我国企业的应用环境,无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作为专门的工业工程部门,在企业中,从现场改善做起,通过企业管理基础的夯实,使得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实施信息化战略。
(三)以信息化战略的带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忽略了经典的工业工程技术改善企业现场的重要作用。在对手工工作的替代与初步的信息集成基本实现了后,企业进一步提高,取得更大发展的瓶颈将是管理基础。
二、中小企业实施工业工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改变观念与认识为了解决观念与认识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强中小企业对工业工程的了解和认同感,应利用各种渠道,如报纸杂志、宣传栏、互联网络等,做好工业工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举办研讨会、培训班,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工业工程知识的扫盲;扩大年会的影响,在年会上对企业实施工业工程的效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并给出相应的奖赏;增加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的实施经验,取其精华,为己所用。今后需要完成的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是做好工业工程知识的传播、普及和推广工作,在这一方面,相关的学会和理论界应该积极发挥正面的引导和标杆作用。
(二)大力培养人才工业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其培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是高校的素质教育,从目前状况看,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我国高校教育的培养机制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除了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北京等地,我国的内蒙、吉林等十个省份没有分配到一个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加入WTO后,合资、外资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呈现迅速增加趋势,如果在人才竞争上,我们继续处于劣势状态,后果将非常严重。
(三)全面的整体实施从企业规划、企业设计、企业诊断到企业改造等各个阶段提供全过程规划模块,提供从资本视图、信息视图、业务视图到组织视图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在多变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下,企业系统必须经常调整自身的目标、功能(以及结构形态)、输入和输出,将“摸着石头过河”式的企业改造转变为有目标、有方法、有工具(集)的改造。
三、中小企业工业工程的实施策略
1. 分阶段实施
( 1) 起步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工业工程、认识工业工程, 并在小范围内启动基础工业工程工作, 同时开始在企业宣传工业工程。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 工业工程机构定位不宜过高, 一般应直接定位在生产系统甚至定位在试点车间或班组。
( 2) 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推广应用基础工业工程, 扩大应用范围。在中小企业普及计算机应用的同时开始研究和推行现代工业工程。发展阶段中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在中小企业普及工业工程基本知识并进行工业工程应用技术培训。该阶段工业工程机构的定位不宜太低, 至少应定位在业务处室一级。
( 3) 高级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成果, 并在研究、消化国际先进的现代工业工程技术的基础上, 结合CIMS 工程的实施, 选择适宜于中小企业的一项或几项现代工业工程技术推广应用。高级阶段的目标是要通过现代工业工程技术的实施使工业工程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从局部的优化改造上升到对企业的整体推动, 同时实现企业传统生产运行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使企业的运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显然, 该阶段工业工程的工作重点已不再是局部改造, 而是整体实施效果, 因此应其工业工程机构必须定位在较高层次上, 同时, 对工业工程专职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2. 正确处理好工业工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 1) 研究与推广应用之间的关系。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 理论研究为辅。这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应用实践服务, 因此它应当属于应用的范畴。许多中小企业的工业工程机构将工作重点放在推广应用上, 但忽视了应用之前的研究工作, 由于对推广应用的工业工程方法和实施对象研究不够, 必然影响实施的效果。
( 2) 重视工业工程知识普及和培训工作。工业工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改变传统的工作流程, 而且要求更新许多传统观念。如准时制生产要求工人在指定时间生产出指定数量的产品, 在这种生产模式里, 提前、超额完成任务都是因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有害而被禁止的。这些与传统生产观念相悖的工业工程思想以及工业工程的基本知识都必须预先进行培训, 否则会给工业工程实施带来很大困难。
( 3) 增强信心。中小企业实施工业工程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 特别是传统阻力大。此外, 工业工程的实施并不能立竿见影, 其实施成效是随着工作的深化逐步从业务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因此, 应在实施过程中选准目标, 坚定实施的信心, 这对处于起步阶段和初级阶段的企业尤为重要。
四、未来中小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的趋势
(一)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方面,更加注重与国际间的融合、互动学习,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我国进行本土化实施,并推动工业工程的发展与应用。这种互动学习既包括学术界的合作,还包括学术界与企业间的合作、企业间的合作。只有不断的通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交流,才能够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从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并不断向工业化强国的目标前进。
(二)产学研结合如果中小企业没有系统的工业工程知识理论的武装和支撑,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工业工程从业人员很难有效推行工业工程的应用,只有借助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在其人才和技术优势下,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是有效实现生产力最大转化的方式。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未来成为推动工业工程应用的主导力量之一将会是咨询行业,其产业化也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对于工业工程的工作范围和职能、工业工程组织机构的定位和目标、工业工程的工作流程与方式、工业工程部门与中小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等问题的系统化应用将是当前国内中小企业必须首先着力解决的,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促使工业工程的在国内的应用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从国内外目前的各种应用模式优缺点来看,结合最新的管理成果及研究可推测,未来我国企业开展工业工程的基本工作模式将会是跨职能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五、结语
工业工程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工具和基础, 是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成功率的重要保证。企业信息化不仅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而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深刻变革, 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造, 以及管理理念及其模式的全面转变。企业知识管理是新一代信息化技术, 是企业信息化的继续和提高, 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三代技术, 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目前《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自1992年国家教委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首批设立工业工程专业,迄今已超过20年,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应用少,企业尚未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工业工程的价值,缺乏社会化应用环境,使大部分学生入校后很长一段时间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深,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在“基础工业工程”教学中体现出来。(2)基础工业工程实验设置不太合理。工业工程通常以具体的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实验耗时较长,实验室难以提供生产现场,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大部分只进行理论教学,或者提供的现场同实际差别很大,类似的实验难以起到相应的作用。由于对生产工程不熟悉,缺乏深入现场的机会,学生很难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3)考核方式僵化。课程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轻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助长了学生“平时松、考前紧,考中作弊、考后忘”的不良学风蔓延。考试内容呆板、题型不合理,考试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基本理论,且受标准化考试方式影响,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等客观性试题多,综合性思考、分析论述、证明、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这种考核方式其结果就是严重挫伤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4)实践教学教师匮乏。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属于交叉性学科,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工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生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最好要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目前,虽然也培养出一批工业工程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但是作为实践教学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还难以达到对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再加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长期存在,优秀的实践教学教师并不多。基础工业工程以企业的实际应用方向和工作岗位为导向,依托盐城地方制造业的产业实践,从教学方法及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以适应社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2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2.1积极进行案例教学
《基础工业工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关系方面中,课程更注重实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法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案例教学法能够模拟工作中实际存在的管理情景,把教学与实际之间的距离缩到最短,大大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夸大案例教学效果,盲目堆积、滥用案例,一方面使得教师负担过重,分散精力,另一方面使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知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摄像机拍摄,采集盐城地区典型产业,如悦达起亚、鹏飞集团等代表企业的生产实践,用Premier编辑,制作成视频素材库,用于理论及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现场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分析。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质疑、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2.2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物投影、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多媒体相继步入课堂,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购买的达宝易工业工程软件,对生产现场收集案例进行后处理分析,通过Witness软件模拟优化生产系统,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
2.3自主开发综合实验装置
为实现牢固掌握基础工业工程技能和手法,研发小台钻的装配流水线生产系统,以小台钻的装配作为分析对象,利用数码摄像机和视频采集系统将动作的全过程划分为近60个要素进行分析计时,利用录像机的暂停、时间字幕和回放功能来计时,制定动作时间标准,并用IE的方法对场地、流程、动作等进行分析诊断,改进现行方案,力求减少无效时间,为作业制定标准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
2.4开发网络课程学习平台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实践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网络信息平台,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推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运用PPT、Photoshop等软件,制作集声音、图像、视频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让学生在课堂认识工业问题的现状,更能准确及时地传递大量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和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内容。学校引进的天空教室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受时间、地点、课本的限制,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教师交流、互动的渠道,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奠定了基础。
2.5课程设计同生产企业相结合
针对理论和实验教学存在的强化关键知识点、系统综合实践训练不足问题,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在悦达起亚、鹏飞集团建立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实践基地,以生产企业为课堂,使学生了解真实全面的生产流程,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发现为主题的教学模式,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结语
关键词:工业工程专业;面向需求;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88-02
一、引言
工业工程在我国是一个年轻而又蓬勃发展起来的工程与管理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它伴随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近十年工业工程在我国发展迅速,然而由于学校基础不同、层次不同、办学理念及培养模式也不同,在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缺乏科学有力的理论指导和统一的建设标准[1,2]。本文试图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以本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对工业工程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特征以及目前培养模式和培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市场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应对策,使之更有利于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建设。
二、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重庆长安、重庆富士康等工业工程应用较广企业,以及重庆理工大学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单位的调查,目前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如下:
1.基础专业知识扎实,并且掌握较广的知识面。工业工程作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的核心学科,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不仅要求能够解决生产现场的效率改进,对企业物流、现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层面的问题也要求工业工程人才能够解决。从长安福特、重庆富士康等企业以及重庆理工大学工业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看,企业对其从最初将其定义为单一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或管理人员,发展到要求其是集管理、研究、技术于一身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从这种现象反映出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除了扎实掌握该专业的相关知识,还扩展到了对多学科知识的把握上。
2.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制造业中,工业工程着重于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解决制造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改进。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必须熟悉生产一线的工作,才能提出问题并改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需求。特别是在就业形势压力很大的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尤其是二本类高校毕业生只能选择去中小型企业发展,这类企业都希望大学生既有较好的管理水平更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3.主动型、创新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企业要发展,主要靠创新,企业的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创造力[3]。工业工程专业人员作为通过改善企业不合理的管理、技术等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必然应具有创新的能力。对于工业工程专业人员,企业将其定位为集管理、研究、技术于一身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要求工业工程人员能够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协调以及企业创新活动。
三、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调整课程设置。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工业工程专业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集中专门的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效果并不好,主要是学生难以跟实际问题相结合,内容枯燥,学习的兴趣地不大;另外虽然基础知识适用于各个领域,但在每个领域有所不同和偏重,因此教学也应该有偏重性的选择。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应带着问题学习和有所偏重的学习是掌握理论专业知识的最好方法,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应该由专业课程应用为驱动,在专业课程应用学习过程中提出对专业基础和理论课程的需求,由这种需求驱动再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即采用需求—学习这样一种过程,提高专业学习效率。具体教学顺序应调整为若干理论基础课与学位课、选修课平行上课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基础课。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应根据市场需求,将选修课分为物流课程组、机电课程组、质量课程组等,满足学生兴趣,同时加深领域知识。
2.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重庆理工大学工业工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虽然内容较多,但缺乏系统性,联系不紧密。应该在实践课程设计时考虑到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将实践环节内容进行系统化、整体化,形成相继相成的、前后密切联系的整体。例如在认识实习期,实习内容是掌握制造系统的构成,从供应、生产、库存、销售、管理等多方面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时就应设计相应实践内容,按照分组形式(物流工程组、质量管理组等)完成各自环节的实习内容,再进行所有环节的交流沟通,使学生从面(生产系统)到点(生产全过程中的各环节,包括物流、制造、销售)有所全面和重点认识与实践,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效果。在毕业设计阶段,为使实践的系统性,学校充分跟实习单位沟通,让各小组(物流工程组等)尽量在相应的岗位实习,实习完毕后所有小组进行统一的报告与讲解,使学生即能深入掌握相应领域知识和技能,又能广泛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为保证实践教学系统性,实验室的构建与设备的配置也应考虑实践环节的系统性,使系统的教学内容得以系统化的实施。此外,为弥补实验教学设备的不足,除了建立全面的企业实习基地,还应加强平时实践教学,即提供一切可能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比如让学生解决大学食堂的优化排队问题、图书馆阅览场地的规划设计、学校工厂内部设施规划、工艺流程改进等等。通过平时实践教学,既能引起学生的实践兴趣,也大大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知识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工业工程学科是对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优化改进。而系统的优化改进就需要人员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实质就是知识学习、吸收和转化,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四个层面上进行。首先是个人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然后在小组内部(物流工程小组、质量工程组等)达到成员之间知识的传播、吸收和转化;在组织层面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知识转移、融合和创造在团体层面上达到知识的创造;在社会层面上,通过与企业、教师、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完成与社会知识的融合、交流,再进一步创造新的知识。通过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和组织间学习四个层次以及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这样一个过程,实现了个人、小组、社会知识的传播,最终又产生新的隐形知识,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
4.积极推进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见习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根据企业、社会对见习工业工程师的需求设立的,认证标准注重企业对见习工业工程师的能力需求。学校所学知识和应用环境毕竟有限,而且与企业应用有所区别,通过认证工作的开展可以解决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认证的考试可以促进学生接触到许多实际企业问题,为真正解决企业问题锻炼技能,同时学习更有积极性,如果实现以证代替课程考核,更能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当然,如果取得见习工业工程师认证的情况下在就业时更能获得企业的青睐。
四、结束语
在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形式下,如何使高校的培养人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做到企业有所用,人才有所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就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一些培养对策,并在重庆理工大学进行了实践,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就业形势研究面向市场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使体系更加完善、系统。
参考文献:
[1]刘胜,林红,杨育,郭晶晶.复杂就业环境下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