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涉水行车;隐患;道路情况;操作方法;应急处理
涉水行车所带来的隐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雨水可能通过进、排气系统进入发动机气缸,由于水具有不可压缩性,造成气门连杆、活塞曲柄发生弯曲变形,严重的还会损害缸体。二是车内电路尤其是行车电脑进水会造成短路,普通的电路还好,如果行车电脑进水并受损,一般就只能选择更换了。由于水压远小于汽缸的排气压力,只要发动机不熄火积水一般是不会倒灌进排气管,发动机气缸进水90%的情况都是由进气口进水造成的。所以理论上讲车辆的最大涉水深度是依靠其进气口的高度而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车辆在水中“潜行”的原因。但实际上水深超过排气管高度时,需要驾驶员继续踩油门以保证排气管内的气压,如果经验不足很容易造成车辆熄火。除此以外机舱内除了发动机还有很多其它部件,它们在浸水后不会马上停止工作,但浸水同样会对其造成很大的损害。所以不建议车辆涉水深度超过排气口,通常人们都把轮胎的入水深度作为衡量车辆涉水能力的参照物。大部分的车辆进气口都设计在发动机舱内较高的位置,但也有个别车辆的进气口较低,比如老款的骏捷FRV进气口就较低,不过新版车型已经进行了改良。而我们经常在越野车上看到的高过车顶的涉水喉,就是为了提高车辆的最大涉水深度。所以说想了解自己车辆的极限涉水深度,应该首先打开发动机仔细查看自己车辆的最大进气口高度。
1 涉水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1.1汽车涉水前,应查明涉水路段水的深度、流速、流向和水底情况(泥沙底还是石块底),以及上下岸的道路情况。
1.2.选择水浅、底硬、两岸坡缓、水流稳定、距离最短的地方涉水。在水面较宽时,应设立标杆,指示行车方向和涉水界线,如图所示。
2涉水过程中应低速平稳行驶
2.1涉水时,应用低速挡,使汽车平稳地驶人水中,以免水花溅人发动机。
2.2行驶过程中要保持车速平稳,一气通过,中途尽量不要换挡、停车和急打方向。
2.3行驶过程中如果车轮打滑空转,则应立即停车,不要勉强进退,更不可猛踏加速踏板,以免越陷越深;不要熄火,应果断组织人力或其他车辆协助驶出。
2.4当多车涉水时,不可同时下水,应待前车上岸后,后车方可开始涉水。
2.4涉水后应尽快恢复制动性能。汽车涉水过程中容易使车轮制动器进水,降低制动效能。为确保行车安全,涉水后应用低速挡行驶,并连续轻踏制动踏板,以清除制动器中的残余水分,待制动效能恢复后再正常行驶。
3涉水驾驶的操作方法
(1)用低档低速前进,脚油门开度适当加大,保证发动机动力充足,避免中间换档和发动机中途熄火现象。在遇到情况需要减速时,脚尖踩制动的同时,脚跟要同时控制油门不要降低发动机的转速。(2}稳住加速踏板,保持汽车行驶平稳而有足够动力。尽量避免中途换挡、停车和急转方向。(3)行进中要看远顾近,尽量注视远处的固定目标,且要注视水面,以防视觉错乱,偏离涉水路线。(4)行驶中如果遇到水底有流沙,车轮打滑空转时,应立即停车(切记勿使发动机熄火)等待救援,不可勉强进退,以防越陷越深。{5)车队行驶时,不可同时涉水,应待前车上岸后,后车方可涉水。{6)涉水行驶要先关闭空调及音响设备,摘下安全带,打开应急灯,摇下车玻璃,车门锁要处于开启位置,以方便必要时开车门。{7)尽量避免会车和超车。因为会车超车时容易挤升水面高度,降低了车辆涉水能力。{8)跟车行进时不仅要与前车保持距离,而且还要判断前车的通过能力,防止前车突然熄火而堵塞交通,影响自己车辆的通过。(9)在弯道或路面边缘被水淹没看不清的路段,要找固定标志作为参照物。尽量保持车车辆在道路中央行驶。(10)要防止猛打方向,要充分估计制动效能的衰退,中途不得不停车时,应拉紧驻车制动杆。{11)一旦车辆因进水而抛锚,不可持续打起动机,防止因空气滤清器进水损坏发动机。(12)通过浸水路面或浸水桥时,应以匀速沿固定路线一气通过。若公路标志不清时,应安排人员探路充当路标,指挥行车,并控制涉水路段实施车辆单向行驶。
4结束语
车被浸泡损坏的多是电器元件,当车被浸泡在水中,哪怕是没顶,其实损失最大的不会是发动机而是汽车的电脑集成块。这些电脑集成块会因为浸泡被氧化,很多时候必须检修和更换,否则车就无法正常运行。车越高档,电器元件就越多,所以浸泡的损失就越大。
涉水过程中,车主应挂低速挡,稳住方向盘和油门,保持车辆有足够而稳定的动力,使排气管中始终有压力气体,防止水倒灌入排气管,造成熄火。尽量一气呵成,避免中途停车、换挡、急转弯或急打方向盘。如果路况糟糕,车轮出现打滑空D时,应立即停车,不可勉强进退,更不可半联动地猛踩油门踏板。应在保持发动机不熄火的情况下,组织人力或其他车辆将车推、拖出来,避免越陷越深。在自己不熟悉路况时,请不要贸然前行,最好能观察一下其它车辆的行驶路线再继续前行,但要注意不要多车同时下水,应待前车到达彼岸后,后面的车才可下水,一是防止前车因故障停车,迫使后车也停在水中导致进退两难,二是别的车辆行驶引会引起波浪从而增大自车的风险。
关键词:区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
一、“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
所谓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就是针对一定区域与范围的、用以满足公众不断面临的公共安全需求的科学技术,它属于民生科技范畴,具有人为性、为人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其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器物层面主要指为提高公众安全、满足公众安全需要、实现公众科技权益而直接提供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在三层次中具有外显性特征;制度层面则指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力量为保障公众公共安全需求和处置公共应急事件而制定的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总和;精神层面则是指公共安全科技服务过程中渗透公众与社会之中的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精神和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价值德行。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体现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公众理解科技的重要内容。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与使用将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加有趣并且更少威胁性的地方,因此,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应把公民排除在外,科技只有在满足公众需求与参与的基础上,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在近些年所发生的如SARS、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事件中,一方面各有关部门以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对有关事件进行了处置,另一方面公众以利益相关人或关键人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科学决策过程中。这些实践证明: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越来越多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公众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和维护社会和谐紧密联系,体现了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前,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融合,科技的公共性与社会性日益凸现,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日渐突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十分必要。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以及各地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现状,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显得尤为紧迫。应该说,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区域公共安全问题,2004年,主持会议,在听取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汇报时指出:区域性公共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紧迫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首次将区域公共安全科技列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加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形成机理的研究与科学预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多部门协同应对机制和加强多目标多阶段的应急决策理论,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决策;(2)有助于在处置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过程中做到临危不乱、科学处置,及时使救援力量得到优化调度、应急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恢复社会秩序、舒缓民众心理、化解社会危机与矛盾,维护区域内的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与引导民众的公共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典型突发事件案例更是警示我们: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加快发展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并建立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应成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与应用的重中之重。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性发展,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1)我国还没有从整体层面上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研究,缺乏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体系,各相关领域研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2)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建立还刚刚起步,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相关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内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专门人才不足、公众安全教育不够完善;(5)在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条件等。
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坚持“科技为了人民、科技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理念。要从理念、制度、服务能力、公民意识等角度加强体系建设。
(一)提高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深化相关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社会和公民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责任意识,注重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理论建设;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和对公共服务的事权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涉及政府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中涉及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要做好各部门间的事权配置,防止出现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务中的模糊行为、责任承担时的相互推诿。
(二)鼓励供给主体社会化趋势发展,处理好责任主体政府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的关系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涵盖了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团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形成了党、政府、人民团体和科技单位密切配合、大联合、大协作的新的工作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与协调,很容易滋生各方定位不清、职责模糊等问题,继而出现相互推委、互不负责的不作为现象。要避免此类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防范,加强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实现有效协作,统筹部署,集成资源,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
(三)细化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增加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投入,实施绩效管理和评估机制,保证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效率
加大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公众对保障自身权利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和可操作性;持续增加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财政投入,开拓多渠道鼓励社会投入。要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并有倾向性地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贫困落后地区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公共科技服务的局面;要加强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监测评估,尽快建立评估机构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监测评估体系;同时,要倡导由公众、社团、大众媒体在内的第三方评估,以保证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
(四)注重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能力建设,努力增加、提高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使公共科技服务与公众需求相适应
增加可视公共安全科学空间的数量,提高可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学空间的服务质量;充分调动科学共同体作用,提高公共科学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安全科技信息资源,加大大众媒体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中的作用。
(五)坚持公共科技服务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则,重视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中公众的权利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机制
在建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公众对公共安全科学服务应享有的知情、获取、表达、接近、参与、监督等权利,针对诸如有关科学技术的突发性事件、热点事件、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建立积极、快速、高效的响应互动机制。建议建立健全发现、回应、表达与参与的机制,建立重大公共科技项目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重大科技公共项目的公众听证会、协商制度,公益性科研项目报告公开、信息公开存取制度,实施“关键公众”接触,加强公民调查工作,鼓励公民科研行为等,创建全民参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参考文献: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时常会遭受洪涝、台风、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将呈上升趋势。民政部门统计,2001~2010年我国自然灾害及经济损失如表1所示:由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而其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已成为当今各国所面临的一道难题。然而突发公共事件包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对于突发事件尚无法避免及准确预测,那么应急管理体系和各类应急预案是减少公共突发事件损失的唯一手段。交通应急管理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各类应急预案顺利开展的基础。如何加强交通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的交通应急管理机制,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交通行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交通应急管理体系,从管理、运行、保障、善后处理等方面对体系进行合理构建,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挑战。
2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关键环节
项目研究内容包括公路应急管理现状评价、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经验分析、公路应急管理体系框架设计、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公路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经过一年半的研究,本项目取得了以下代表性研究成果。
2.1公路应急管理现状评价
部分地区在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公路应急管理体制、多部门协调机制、跨区域应急联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为强化我国公路应急管理奠定了实践基础。
(1)运转高效的多部门协调和联动机制是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
(2)跨区域应急联动是保障公路网畅通的有力举措。
(3)加强信息采集与共享是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
(4)训练有素的应急保障队伍与合理的物资及装备储备是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保障。
(5)创新性地应用了一些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
长期以来在我国公路发展过程中更为关注速度和规模的增长,但公路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相对滞后,尤其是有效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尤为不足,公路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专项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2)应急管理工作尚未常态化,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3)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应急处置效率低下。
(4)交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应急处置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应急管理资金尚未保障。
2.2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经验分析
国外公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发展虽历经时间不算太长,且同其他成熟的应急体系相比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过程中仍表现出了相当特点。
(1)充分发挥相关应急立法的先导作用。
(2)注重交通应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3)建立健全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组织体系。
(4)普遍建立了以ITS为基础的公路交通应急系统。
(5)重视做好人力、资源、设施等多方面的保障工作。
2.3公路应急管理体系框架设计
从目前各省建立的公路交通应急管理体系来看,总体可分为应急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两个部分。应急保障能力主要指交通灾害发生前,交通主管部门所做的保障工作,包括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处置平台建设、应急队伍和物资储备建设和组织体系建设。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主要指交通灾害发生后,交通主管部门对交通灾害的及时响应和处理能力,包括应急灾害预警和评估能力、应急队伍救灾能力和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如图1所示。图1公路管理应急体系建设内容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应急队伍救灾能力建设四个关键环节在应急管理管理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关系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关系到公路交通应急响应能力是否快速有效,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财产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2.4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1)公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1)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专项预案(3)地方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4)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突发事件预案
2)公路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公路交通应急物资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公路抢通物资,第二类是架设桥梁所需材料,第三类是除雪所需材料。公路交通应急装备主要分为五类,一是公路疏通装备;二是公路修建装备;三是除雪装备;四是运输设备,五是应急保障装备。
3)公路应急管理与处置中心建设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由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接入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和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场所、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等组成。其技术框架如图2所示:
4)公路应急队伍建设加大公路应急演练培训投入,提高应急队伍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制。
2.5公路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1)公路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根据发达国家的交通应急管理体系,可知在实际应用中,公路交通应急响应能力必须包含四个因素,即预案、人、物和钱。因此,确定公路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框架如图3所示:
2)公路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公路路网运行状态监测和协调手段,建立有效的公路网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省级“监管到位、协调联动、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省级公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处置体系,从而提升公路网运行监管和服务水平,提高公路交通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为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3)公路应急演练体系建设根据我国公路突发事件类型以及应急救援队伍在平常工作中比较少碰到的应急情况,对于不同地区而言,有五类演练必须引起关注。隧道火灾、危险品事故应急演练,桥梁损毁应急演练,水毁路段坍塌应急演练和凝冻雨雪路面应急演练。
3主要结论
本研究从我国公路应急管理现状入手,分析总结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做出总体判断和评价;借鉴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设计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的框架,确定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对交通应急管理关键环节的研究中得到如下结论:
(1)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也处于矛盾的凸显期,几乎每次突发事件的救援,都需要交通应急保障。而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建全,这方面工作积累经验少,薄弱环节多。这极大的制约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所以建立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2)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和应急队伍救灾能力建设在应急管理管理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关系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关系到公路交通应急响应能力是否快速有效,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财产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3)解决好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培训演练和宣传教育等问题,实现公路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4)完善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应对各类公路应急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消除公路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法律法规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4政策建议
(1)完善道路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结合辖区内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针对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分门别类地科学制定应对性较强的公路应急保障预案和专项处置预案,完善公路应急预案体系。
(2)完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按照节约高效的原则,与交通战备物资储备和国家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相结合,适量储备应急保障所需装备、工具、物资、生活用品等。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引言: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管理最早应用在我国核电行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部分生产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和大型企业基本建立起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编制了本单位的事故应急预案,配备了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开展了救援演练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了事故救援工作的效率,挽救了遇险人员的生命,减少了经济损失,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低等原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预案制度不完善。其一,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总体预案应该是本单位关于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原则、应急救援体系、预警机制和相应机制等。部分单位在制定预案时,没有理清专项预案和总体预案的关系,还有甚者把专项预案和总体预案脱节,最后导致了预案无法落实。其二,是预警、响应机制不明确。预警应该是逐级的,由第一级向高一级反馈,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营救措施。当前很多企业没有建立预警、响应机制,或者响应分级不合理,当事故发生时,不能及时汇报,及时响应,或者不知道向谁反馈。
(二)应急管理培训形式化。一方面,在应急救援队伍中,还有很多人员不具备救援工作的能力,当事故发生后,不能很好的保证救援的效率和质量,导致救援效果不佳,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应急演练方法不科学,也是导致企业应急管理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最后,部分企业在应急演练时没有制定演练方案,导致演练过程中漏洞百出,最后草草收场,演练结束后也未进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导致未达到演练的目的。
(三)应急管理工作重视度低。应急管理是一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诸多企业领导将工作重心放在生产和销售上,导致应急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应急管理的管理层次不够高,体系不顺,各部门协调不够。 (2)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力、应急装备、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3)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不够重视、不规范。(4)没有对本单位的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
二、我国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探讨
(一)加强企业应急宣传培训。企业在对新进员工进行上岗培训时,必须对本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应急事项进行详细说明,让其了解作业场所危险源分布情况和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的危险因素。切不可先上岗再培训或不培训就上岗,新进员工除了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外,还必须掌握本岗位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掌握逃生、自救、互救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对在岗员工进行分类不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置技能。最后加强应急演习,切实提高实效。
(二)建立合理的应急机制。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的规模、管理体制、生产及其事故的特点,来确定本单位应急管理的层次、应急指挥体系、预警和响应的级别、预案体系等,要求各层级职责明确,体系清楚,运行顺畅。在响应级别升级时,接口要紧密,要明确升级的条件、联系方式,要与上级预案衔接。由此可见,预案应该针对各类事故的征兆、紧急处置技术以及逃生技巧等,编制各岗位的应急指南,应该将岗位应急指南与岗位安全规程结合,并加强应急处置技能的培训。
(三)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企业应该组织专门的人
员,结合本单位的特点,编制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预案。比如在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制度时,要求在应急预案的编写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成立预案编写小组,对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对本单位的应急装备和应急队伍进行评估,形成分析和评估报告,再根据报告进行预案的编写,同时要规定在预案编写结束后组织评审和。
总结: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应急管理不仅是安全管理的一部分,更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将应急管理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在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迅速、有序的开展援救工作,将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进而保障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2009年,市经委应急管理工作在市应急办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服务经济为前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国家工信部《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市应急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具体实际,制定应急
管理工作方案,加强责任措施落实,扎实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事故的应急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市工业系统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现将我委2009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2009年应急管理工作
按照工作落实要求,我们重点加强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为加强工业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今年,根据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变动和分管工作的调整,我们及时充实完善了工业系统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并增设一名应急工作联络员。在中国中小企业××网加入了“应急平台”窗口,上网公布了工业系统应急管理办公室及联系方式和日常管理工作职能,与县区和重点企业建立了通畅的网络信息体系,明确了相关机构的职责分工和企业应急物资保障具体任务等。同时要求各县区经贸局、重点应急物资保障企业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办法,协助安监部门做好重点危险源防泄漏的应急演练工作。
(二)完善应急预案机制体系
根据工业系统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相关预案,在印发了《××市工业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物资保障综合应急预案》、《××市工业企业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应急预案》、《××市重点工矿企业防空应急预案》、《××市工业系统应当地震灾害应急物资保障预案》、《××电网防止大面积停电应急事件处理预案》基础上,今年又新制订了《××市工业系统应对日食工作预案》、《××市工业系统防控工作应急预案》,不断健全覆盖全市工业系统的工业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预案的补充和完善,督促县区做好区域应急管理工作和重点企业预案编制工作,建立预案备案制度,实行日常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预案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三)排查整治突发事件风险 (四)、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体系
按照今年国家开展的建立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机制的要求和市应急办的具体要求,为做好我市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工作,我们建立××市工业系统应急物资储备名录数据库,对应急物资保障企业的生产、储备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对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储备难度高的应急工业品,实行了定向分配、定量储存,对应急物资使用率高、储存期短的工业品,实行足量库存、定期轮换。经过努力,7月份全市有53家工业企业的20多类(包括供力、供水、消防、防洪、排涝、抗震、防化学品泄漏以及食用品、建筑材料、运输设施等)应急物资和救援装备录入我市应急储备物资数据库。按照“工业应急物资管理制度”,这些产品和设备由企业负责日常保管、维护、补充和更新,以确保各种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的完好性、实用性。
(五)、建立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制度 (六)、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提高防范意识险措施,更多的企业学会了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和避险技能。
二、2012年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2012年应急管理工作以加强目标管理,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为目标,抓好应急管理体系、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突发事故和灾情的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和安全生产事故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和形成覆盖全市工业系统范围内的预案体系,加强相关预案衔接和管理。
(二)、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投入
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救援的必要经费,纳入预算管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和信息体系的建设,大力开展企业人员培训、救援演练和社会化宣传。组织做好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技能的培训,开展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和技术等方面的普查,形成更加完善的应急资源数据库。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建立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体系,积极推广、采用先进的救援技术、装备和设施,提高救援队伍整体水平和应急救援工作能力。
(四)、搞好培训演练和应急宣传工作
针对不同类别的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分别分类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培训,使相关管理人员、救援人员、职工熟悉和掌握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程序、任务和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广泛开展社会化宣传,宣传预案的主要内容、应急处置程序,普及事故灾害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知识。
(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定期对系统范围内的企业和重大危险源进行预防性检查、隐患排查、技术咨询和应急准备检查,搞好事故防范水平。
(六)、进一步做好事故救援工作
一、继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一)组织实施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启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规划建设,召集局直单位联合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文化市场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切实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战性。组织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根据局人动情况,及时调整局应急委员会,推进局应急委成员单位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能,充实人员,完善制度。
(四)健全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与突发事件隐患评估与防范对策会商机制、应急物资储备运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风险分析制度、公共安全形势分析会议制度,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水平。
二、推进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一)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组建局应急管理专家组,定期开展工作研讨、要情研判、隐患评估和案例分析活动。
(二)加快应急平台建设。整合专项指挥平台,推进局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与县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应急网站,建设预案法规库、救援队伍库、专家数据库、物资数据库、典型案例库等。
三、切实加强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工作
(一)建立健全值守应急工作体系。在全局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值守应急工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和运转体系,确保值守应急工作标准一致、运转高效、形象良好。
(二)提升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水平。紧紧围绕“第一时间”上报和“第一时间”落实这条主线,提高信息报告的速度、精度和质量,突出抓好领导处置意见的传达、办理和反馈环节,牢牢把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主动权。
(三)实施督查考评和责任追究。对局直单位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工作开展督促检查、情况通报,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杜绝应急值守脱岗、漏岗和突发事件信息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等现象。
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一)加大应急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监管制度,加强应急设备和装备配置。
(二)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局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增强战斗能力
(三)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推进局机关和局直单位分层级、分区域、分领域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储备和专业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五、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和预案演练工作
(一)完善局应急网站建设,争取开展1次以上应急管理干部集中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台这个宣传平台,扩大应急宣教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局预案指挥部年度内开展两个专项应急演练不少于一次,通过演练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电力设施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是电力企业为做好预防、控制、处理突发事件,建立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故障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理机制。因此,电力企业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基于此,本文就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应急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有一定的帮助。
1电力事故的危害
某年初,南方很多地区遭受低温降雪的侵害,很多电力设施遭到破坏,形成了大面积停电事故。面对这严峻的形势,电力企业贯彻国家号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完成了电力恢复任务,确保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在电力的使用中,“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逐渐成了人们的口号,也是社会稳定的时代要求,在一些突发事故或者灾难面前,如果预先做好相关的应急预案,就会减少很多危害。
2电力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持续安全生产是企业对电力供应的最大要求,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电力企业的安全,保证为社会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为企业生产提供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的,在一些无法预见的灾难面前,如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方案,保证电力的可靠供应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建立应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降低各种损失。电力的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生产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做好电力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能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提高事故处理能力,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
3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电力的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工作,应急体系的建立是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应急预案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主要内容。应急体系的建立是以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系统、生产规模等方面的不同为依据的,进而建立的应急体系也会不同。电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实际生产情况,依据岗位类别、部门到班组等制订相对应的应急预案,这些预案相互之间形成了体系。电力企业需要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区域结合,并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应急预案是建立应急体系的基础,应对事故的危害程度或事故类型做好详细的调查,对应急管理明确责任,采取的应急措施正确、有效,实施方案迅速、及时,统一领导,责任落实到位,提高应急机制的水平。同时,也要进一步推进电力安全应急组织体系、预警系统、物资储备、应急实施团队、领导指挥等方面的建设,以提高电力的应急综合能力。3.1编制健全的应急预案编制电力安全的应急预案是生产企业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口号进行贯彻和执行的,可使电力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对风险和事故提高防范能力,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尽最大可能地降低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3.2应急预案的种类和数量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应急预案的合法性是安全管理的底线,因此,电力企业需要认真地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后,再编制应急预案。电力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含有法律法规中关于安全生产的所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事故。此外,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确定应急预案的数量,针对一些特殊情况也要编制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应急预案。
4加强预案编制和应急管理
企业的健康、稳定生产遵循的原则是“珍惜生命、安全生产”,要尽可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或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常规工作必须按照规范制度操作,对于突发性的事故要采取应急方案。编制预案一定要常规化、系统化,在实际工作中要将预案的编制编入工作质量的考核范围内,企业也要经常组织演习,在演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补充应急方案。在电力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中,要建立应急方案编制小组,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了解并结合所在企业、部门的职能类型,确定编制工作任务,不断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通过职能分工,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制订工作计划,使应急预案的制订具有针对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制订电力安全应急预案需要收集各个方面的资料和详细信息,也要借鉴国外的应急管理措施和经验,并进行风险判断和分析,对自身情况进行风险分析。在排除事故隐患的基础上,找出可能会引发事故的因素、事故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分析风险的大小,最后形成分析报告,可将这些报告作为应急预案编制的资料。此外,还应对可能会发生、危害性比较大的事故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应急处理预案。电力企业之间应经常组织交流,互相吸取对方的先进技术或管理方法,但不可以照抄照搬,应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有所取舍,借鉴同行的管理方法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分析,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在实施应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操作,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5应急管理的实行
5.1建立三个保障体系在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的过程中,有三个体系标准应加以保障,即目标体系、组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目标体系是应急管理工作在实际推进中要达到的目标;组织体系是明确各个部分或各个层面的管理者,能承担领导责任,在工作中不断提升管理意识,提升工作质量,同时,也要将各项工作按标准化落实到各个工作人员身上;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推行采用的考评办法,依据考评内容核实工作质量,通常使用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5.2加强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工作的推行也要加强风险管理,比如加强风险识别体系、风险预警体系、紧急处理体系以及应急公关体系等。2010年,在某海域出现的“麦莎”台风给周围临海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一些卸船设备被台风卷入大海。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风险管理没有做好,对台风可能造成的危害预计不足,对台风造成周围电力系统的损害的预警系统没有做好。5.3提升人员素质在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企业应更加重视人才的重要性,企业领导者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上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在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培养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激发工作人员的潜力,使工作人员处于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并要求员工有安全生产意识,面对紧急情况有应急处理的能力。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认真实干,掌握工作主动权,对工作认真负责,提高自身的事故预警分析能力,提前将一些不稳定或不安全的因素扼杀在摇篮里;工作时应保持头脑清醒,时刻警惕,保持电力的安全运行状态,使企业安全、稳定发展。在某次地震中,某电厂机组遭到的破坏非常严重,电厂及时采用应急方案,工作人员在艰苦的条件和不顾个人安危的情况下投入工作状态进行抢修,使机组顺利恢复运行,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奥运会举行期间,很多地区遭受台风以及洪涝灾害,电力设施受到了严重损坏,各地区电力企业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实行应急预案,在短时间内使电力恢复运行,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损失降至最低。
6应急管理在电力使用中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加强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是企业安全、顺利发展的需要,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可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电力应急管理实行的优点有:可确保全体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使企业安全、稳定发展,并能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满足企业的安全基础设置需求;在突发紧急情况时,可减少管理层的干涉或中间环节,以免因逐级上报而耽误最佳时机,这有利于安全管理控制水平的提升;改变了传统管理层较多或垂直管理的模式,将信息的上报通道尽量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地解决了问题。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的应急管理工作是国家应急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有灾难发生时。因此,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电力的应急管理工作,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电力应急管理机制,从而对企业的安全、稳定发展,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索玉鹏.电力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的思考[J].大科技,2012(24).
关键词:应急 救援 事故 途径
中图分类号:U642文献标识码: A
自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意识到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构建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性。我国自2005年开始构建政府层面、同时要求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并于2007年8月30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同年11月1日实施)。
近年来,应急救援体系及预案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需求。
一、应急体系的建立
由于事故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为了实现对事故发生后的紧急作用,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从安全管理战略的角度出发,应针对事故特点建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1、应急预案的编制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时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 9002-2006)中第3.2条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程序,下面就应急预案的编制进行讨论。
1.1准备工作
①编制的组织
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小组,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类别和应急职责,结合企业部门职能分工抽调预案编制人员。
②企业风险的辨识与评价
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③组织机构安全职责、应急职责划分
规定应急组织体系中各部门的应急工作职责、协调管理范畴、负责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具体操作步骤等。
④企业应急能力的辨识与评价
对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⑤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学习
编制应急预案前对编制导则进行学习,了解并掌握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内容、原理、指导方向,逐步完善应急预案的全面性及综合性。
1.2 编制关注点
1.2.1 体系应急预案
体系应急预案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①应急组织人员和职责分工明确,指挥的流程与交接情况清晰,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②应急器材设施完好备用,并有相关维护、保养记录,签字齐全。
③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
④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2.1外部评审
外部评审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环保部门、周边公众代表、专家等对企业的预案组织审查。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应当包括应急预案涉及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有关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评审应当形成书面纪要并附有专家名单。
2.2 内部评审
内部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企业内部评审有利于提升预案的及时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企业内部应定期评审应急救援预案,至少每三年评审修订一次,尤其在潜在事件和突发事件(如出现了机构、人员、工艺、设备的变更等)发生后及时评审修订预案。
3、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
为了使演练相关策划人员及参演人员熟悉演练方案和相关应急预案,明确其在演练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责,在演练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培训。在演练方案批准后至演练开始前,所有演练参与人员都要经过应急基本知识、演练基本概念、演练现场规划、应急预案、应急技能及个体防护装备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对评估人员要进行岗位职责、演练评估办法、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对参演人员要进行应急预案、应急能力及个体防护装备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当然,在演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关注演练的实战性、习惯性,严防误导。
演练方式主要分为桌面演练、单项演练、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四种。
①桌面演练是一种圆桌讨论或演习活动;其目的是使各级应急部门、组织和个人在较轻松的环境下,明确和熟悉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提高协调配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桌面演练的情景和问题通常以口头或书面叙述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使用地图、沙盘、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有时被分别称为图上演练、沙盘演练、计算机模拟演练、视频会议演练等。
②单项演练是指只涉及应急预案定特定应急响应功能或现场处置方案中一系列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参与单位(岗位)的特定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
③专项应急演练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演练形式,是综合演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演练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演练的附件。
④综合演练是指涉及应急预案中多项或全部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对多个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特别是对不同单位之间应急机制和联合应对能力的检验。其中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二、应急体系的持续措施
1、日常职责的明确化
为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反应迅速、协调有序,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机构组织体系,包括城市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应急响应中心以及各有关机构部门等。对应急救援中心承担任务的所有应急组织,应明确相应的职责、负责人、侯补人及联络方式,并要求全部相关人员24小时手机保持通畅。
2、应急能力的持续提升
定期的组织应急演习是对应急能力的综合检验。合理开展由应急各方参加的应急演习,有助于提高应急能力。同时,通过对演练的结果进行评估总结,有助于改进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持续提高应急能力,在事故发生后,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
3、应急器材、物资的完好备用
应急器材、物资的完好备用在应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好的应急器材或应急器材不备用,轻则贻误抢救战机,重则扩大伤亡损失,造成人员的二次伤害。所以,日常应急器材的维护、保养、查验显得尤为重要。
4、防范措施持续有效运行
防范措施有两点,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防范措施的有效运行是减少事故发生的根本条件。
5、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为了实现对事故的预警作用,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从安全管理战略的角度出发,应针对事故特点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预警管理体系。在构建预警管理体系时,保证预警的上下统一和协调。完善的预警系统为实现事故预警提供了物质基础,预警系统通过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实现对事故的预警和控制,预警分析完成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功能,而预控对策完成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纠错和治错的功能。
6、实战演习定期校验
通过实战演习的定期校验,可以查找实战演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达到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目的。
7、预案备案与上级应急队伍之间沟通
企业的应急预案应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备案,这样应急预案就建立了与上级单位和部门应急救援体系的衔接。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可以确保发生超过本级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与有关应急机构的联系和协调。
8、记录的收集、存档与分析
演练组织单位在演练结束后应将演练计划、演练方案、各种演练记录(包括各种音像资料)、演练评估报告、演练总结报告等资料归档保存。同时比较演练人员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并提出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全面、正确分析演练效果,在以后的演练活动中予以不断的改进。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响应程序,降低事故后果,有利于促进各方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电力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体系;思考
1电力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系统的现状
1.1缺乏对应急管理的认识。由于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至今没有得到广泛地推广,人们缺乏对应急管理的认识。首先,电力企业的各级的工作人员缺乏对应急管理正确的认识,对应急管理的原则及内涵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模糊,没有认识到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广大人们群众没有意识到电网大面积停电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致使大多数的电力用户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出现的大面积的停电状况。1.2不完善的应急预案体制。为了恰当地处理突发的大面积的停电状况,各省市的政府部门都编制并颁布了相关的电力应急预案,但是,大多数的地市州县等地区,依然没有针对出现的大面积停电的状况采取相应的电力应急预案,而各个基层的电力企业的制定的应急预案并没有全面地覆盖所有地区,需要进一步地加强电力企业的电力预案的实战性、可操作性及针对性;其次,普通的电力用户一般不会针对电力状况而编制相关的电力应急预案,此外,大多数的电力应急预案并没有严格地按照相关的要求向有关的政府部门及时地备案,并且未对电力应急预案进行相应的动态修改。1.3管理工作重点不明。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对电力应急管理的工作的清晰认识,导致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没有明确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往往重视电力事故发生之后的救援工作,应急预案只局限于对电力安全事故的救援,严重忽视对电力事故进行及时地预警,没有落实好对电力进行预防性的监察,忽视对电力进行适当地评估、改进等。1.4严重缺乏联合演练。虽然目前少量的电力企业对个别的预案进行演练,但是,其中仅仅局限于功能演练及桌面演练,无法实现对队伍的充分锻炼,没有对预案进行严格检验,没有达到能够教育公众、提升能力及完善预案的目标。电力企业的突发事件属于社会性的事件,在演练的过程之中,应加强相关的部门之间的相互的协调与配合,调动全员公众积极地参与其中。电力企业现阶段只在系统内部进行局部演练,演练的广度及深度有待提高,以实现较好的应急处理的效果。此外,大多数的省市并未针对出现的电力突发的事件进行联合性地演练,因此,应急机制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实战性以及科学性有待提高。1.5缺乏应急救援体系。首先,电力应急救援的体系存在明显不足,电力安全涉及了较多的部门,例如:电监会、经信部门等,致使在指挥的过程中存在不通畅的状况;其次,没有建立一支专业的应急救援的队伍,现阶段电力企业中的救援队伍主要是由兼职人员构成,受到应急经费以及职工编制的影响,不能够实现专职的应急救援工作人员的配备,尤其是大多数的电力企业会采用“代维护”的模式,通常只有极少数的运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应急力量;再次,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保障系统,无法实现专业技术支持与事故信息的传递,大大降低了应急工作的协调统一、运转效率及反映的灵敏度;最后,受到财税政策及电力体制的影响,相关的政府部门及电力企业未建立起完善的电力物资保障系统。
2加强电力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建立的策略
2.1建设电力应急物资管理的支持平台。建立相关的应急的基础设施,例如:通讯保障,信息指挥等。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反映灵敏以及高效运转的应急信息指挥系统,在建立国家级的电力应急的指挥部门后,要加强对各个区域内的电力的应急指挥部门的监督,从而提高电力应急指挥的能力,并提升电力的安全管理的水准。2.2强化电力应急物资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首先,在日常管理的工作中应重点完善电力应急的预案体制,实现对电力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实现应急预案的演练及完善的制度化,提高应对突发的电力安全事故的能力;其次,落实好对应急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最后,电力应急的程序应当更加的规范化,明确相关的各个部门的权责分工。2.3加大对电力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的资金投入。首先,国家的财政部门应给予电力企业一定的应急物资的资金与税收政策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资金的使用与拨付的机制,落实好有关的应急经费的政策的制定工作,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政策下,实行有偿的应急救援服务,实现电力应急救援工作的市场化;其次,要落实好应急救灾的专项资金的工作,为对突发的电力安全事件进行及时地处理提供重要的保障。2.4建设专业化的应急管理物资体系队伍。开展电力应急工作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应急队伍做保障,所以,应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应急专家队伍,完善应急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强化对应急事件的抢修工作。此外,要实现电力企业与各项政府,以及中央企业与电力企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在危机关头能够四方支援,为应急工作的顺利地开展提供重要保障。2.5强化应急物资的调运工作。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需要电力企业、电力用户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所以,应对物资储备的布局进行优化处理,落实好应急物资的调配方面的工作,为各种突发的电力安全事故提供及时的应急需求,提高处理安全事故的应急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大面积地停电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损害。2.6应急物资管理预案体系的建立。电力企业制定应急预案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路线图”,成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起点,所以以促进电网建设为目标,根据重要的气候的变化的节点,以及重大的输变电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重大的危险源,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预案,全面地覆盖应急预案,其次,在应急预案的制定内容方面,应将突发事故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等各个环节作为工作的重点,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及程序,将各项工作落实到相关人员身上,明确各自的职责,调动全员参与到应急预案的实施中,促使预案能够有效地排除掉存在的安全隐患,此外,要加强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每隔一年便要组织一次预案的演练,从而对预案进行总结与分析,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2.7应急物资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建立一个以领导为总指挥,在下设立应对安全事故的处置组,调动全员参与,加强对安全责任工作的落实,坚持一岗双责的理念,深入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以及开展反违章查隐患以及防事故等工作,并将安全管理工作始终放在工作中的首位,加快应急指挥中新的建设,建立应急快速响应的制度。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渐提高,对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不断地推进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形成高效的应急管理的体质,提升处理安全事故的水平,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安全可靠平稳的电力,提升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杨硕 单位: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磊,黄文.电力物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及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