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资本市场 文化产业 融资渠道 企业制度 结构升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充分重视并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对于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特别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资本市场有助于拓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
作为外源融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资本市场自出现以来就深受各行业企业青睐。无论是在成熟的发达国家,还是在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都被企业公认为是成本最低,也是最为便捷和稳定的融资渠道。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受自身规模的限制和资产结构特点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企业一直难以通过银行信贷方式筹集到预期的资金规模,并由此影响了整个文化产业的顺畅发展。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创业板市场也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因此,应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创业板市场上市,或是发行企业债券及融资票据,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文化企业资金匮乏的窘境,并为之奠定做大做强的资金基础。
二、资本市场有助于加速文化单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处在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牢牢抓住这一宝贵机遇,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速、高质发展,必须要加大力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有约500家国有文化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极大地释放了文化产业的内部活力。“十二五”时期,我们应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将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尤其是要在资本市场企业文化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首先,资本市场可以为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提供有效地定价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发现自身的真实价值,看到文化产业辉煌的未来发展前景,从而坚定转企改制的信念,加快改革的步伐;其次,资本市场可以为文化企业提供股权结构逐步优化的平台,帮助一些国有背景的文化企业通过股权转让、配股稀释、国有股回购等方式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再者,现代资本市场中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使文化企业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更加趋于一致,有助于文化企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并吸引留住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
此外,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通常是代表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这些投资者具有监督文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文化企业可以借此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从而对企业经营者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形成较为有力的支撑。
三、资本市场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
振兴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影响力,需要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企业和享有国际知名度的世界级文化企业。
相对于完全依靠自身积累来实现企业实力的增强,进而产业结构升级的传统思路而言,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借助多种资本运营手段,文化产业可以更加迅速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在资本市场上,一方面,文化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大型企业集中,进而提升文化产业集中度,扩大领军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增强龙头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文化企业还可以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剥离等方式,以获得资金融通,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战略性配置,同时,将部分闲置资产分离出来,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和资本运作效率,最终带动文化企业整体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十二五”时期是文化产业腾飞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必要的不断加强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关系:
一方面,要尽快建立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联系的枢纽,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在文化企业的整个资本运作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企业最初的IPO上市,到此后的发行债券融资,再到进行各种兼并收购活动,都离不开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的全力支持。因此,为了密切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间的关系,提高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效率,必须将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间的合作关系提升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具体到操作层面,可由地方文化厅(局)和证监局牵头,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负责人给予相关文化企业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并逐渐确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既可为文化企业的资本运作指点迷津,使之事半功倍,又可为合作伙伴带来稳定的业务资源,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熟悉金融市场的文化产业资本运营人才。文化企业要真正地了解资本市场,充分地利用资本市场,在与金融机构投行业务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还必须拥有一批熟悉文化产业资本运作的专门人才。2010年,文化部举办了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金融工作培训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今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定期举办同类培训,为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此外,还应通过进一步完善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逐步丰富已有的如信息资讯、政策法规、文化企业上市、行业知识等栏目内容,切实增进文化企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范玉刚.文化繁荣的推动力[J].望,2010(38).
[2] 浦树柔,董雪.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跨越期[J].望, 2010(36).
[3] 孙国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J].科学管理研究, 2011(13).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02
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调结构、稳增长的当前时期,吉林省要实现经济振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 吉林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备的优势条件
十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据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8.8%以上,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2%,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农村文化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村面貌、美化农民家园、活跃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服务了农民,又富裕了当地百姓。
吉林省是女真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潜力巨大。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特色演艺事业的资助,农村文化产业链逐渐形成。
2 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水平不够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文化产业近些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经营主体多为个体户或者私营企业,呈现出分散、内敛、低效的生产特点,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也有一些相对成规模的文化企业,但核心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产业化进程。
其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消费热点拉动不足,文化消费水平低。吉林省农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消费资源,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双阳文化积淀深厚,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相当实力的资源。目前,已形成以双阳湖、御龙温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双阳农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大多影响力有限,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形成文化消费的热点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再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缺乏。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存在文化人才缺乏的现象。在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且劳动力结构不均衡。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低,缺乏专业服务团队和经验丰富的文化工作者、管理者。
此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缺乏,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结构失衡,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非法经营活动频发等问题。
3 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
首先,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游客们的最爱。文化产品的特性客观上决定着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游”“体验游”,而是要增加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古村古容、民间工艺品生产示范、民俗活动展示以及民间曲艺展演等融合的复合产品。实际上,目前有许多农村针对本土的特色开发了许多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例如通化、白山的民间剪纸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然,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需确保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通过发展农村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将潜在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其次,要大力开展经营文化活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营活动也可创造出良好的市场效益。为了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举办冬季捕鱼开网仪式和满族、蒙古族冬捕表演,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也促M了农产品销售,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随着各种文化节的举办,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在冬捕活动中,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本着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将查干湖冬季捕鱼和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冬捕结束后的表演上,乡村歌手PK赛、打罗汉、舞狮子等一系列民间文化活动,丰富了查干湖冬捕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吉林省要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延边地区,要积极发展朝鲜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通化、白山地区,要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开发既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等特点的文化产品,做到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宇.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173.
[2]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3]李艳秀.创建学习型组织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0).
[4] 彭华昌,胡大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02).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42
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农村开展的文化产业获得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综合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使现代化发展成果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普遍共享,从而稳步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综合质量的提升。
1 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基础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关键要素,目前吉林省的农村文化建设收效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虽然国家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例逐年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重于文化发展的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仍然用于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对于文化产业的建设力度相对较弱。由于资金支持不足,导致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维护不充分,新型的文化建设设施也无法有效引进,对于文化产业在农村范围内的推动也无法起到带动作用。
1.2 农村文化生活种类较为贫乏
受气候的影响,吉林省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因此群众在冬天时很少走出门外进行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等,多为在家“猫冬”,而平时除了农务繁忙时,他们普遍选择的娱乐方式为打麻将、喝酒甚至赌博等,都是不够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农村文化生活种类贫乏的一个表现和后果。其他表现还包括农村书社中可供借阅的图书较少,且多为陈旧书籍,以及农村中公共放映的电影较老,无法吸引农村年轻观众的目光等。
1.3 农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一直努力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但是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效果仍然较差。一是由于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等的约束,认为孩子读书没有什么作用,应该安心在家帮忙务农耕地;二是即使家长有教育观念,却缺乏教育资金,无法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也会导致农村孩子文化教育的缺失,而接受过教育的孩子又很少留在农村做文化建设,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无法获得有效提升。
1.4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较为匮乏
从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储备来看,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在农村,几乎没有针对专业型人才专门开展的文化产业的规划,基本都由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兼职,因此对于文化生活的引导与建设就缺乏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责任感。同时民间文化传承者的老龄化逐渐严重,很多经典民俗技艺由于缺乏保护与继承,也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2 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应当深刻地意识到农村文化的建设不仅仅会造福于农村当地,对于整个省的综合实力提升都大有裨益,因此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农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时,要注重科学发展的贯彻实施,并协调带动政治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全省规划的战略地位上,为其提供更加充足的发展资源。
2.2 丰富农村文化产业资金获得渠道
要想切实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首要任务就是筹集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是无法完全运转文化产业链条的,因此要丰富资金获得渠道,拓宽民间资金吸引途径,以民间资本带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如可利用社会资金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生态园体验项目等。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企业扶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对偏远落后、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进行投资捐助等。
2.3 提高文化产业建设工作者综合素质能力
文化产业建设者不仅包括领头负责人,还包括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文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能否获得有效提升,取决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大力引进优秀的文化建设人才,以更加新颖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思想带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还要利用各种方式推动农村教育建设,以文化熏陶感染农民群众,并引领农民群众参与贡献文化事业,形成良性循环。
2.4 开发农村文化建设新模式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有所转变,必须创新农村文化开展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农村群众的目光,引导其更好地参与其中。吉林省优秀的民间文化技艺等都可以作为文化生活开展的核心要素,例如二人转、剪纸、泥塑等,由此可以将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遗产传承有效结合,同时还可以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建设农家乐旅游基地等。
3 结语
通过分析吉林省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文化事业在农村范围的发展与深化,必须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丰富农村文化产业资金获得渠道、提高相关工作者的专业胜任能力并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建设新模式,逐渐带动提升吉林省农村文化综合水平,并以此推进农村经济生活c政治生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建柱.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吉林省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18-123+129.
[2]刘丽娟.促进吉林省影视产业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09):115-118.
[3]许梦博,李新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吉林省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5(01):30-32.
[关键词]文化产业聚集区 动漫文化与动漫文化设计 师资力量 机制改革
[作者简介]陈志宏(1962-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南 郑州45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推动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走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道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021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77-02
一、引言
动漫文化而非单纯动漫技术,是国际化文化产业竞争的焦点,这也说明创新驱动独具特色的动漫文化品牌,是推动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内涵之一。动漫文化品牌的示范效应,赖以支撑的实力是动漫文化品牌所沉积的教育底蕴和科学的动漫设计教育发展道路,而教育底蕴的沉积和设定科学的发展道路重要的前提是抓住动漫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这根主线。近年来,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及相关扶植政策的实质性利好,都是国产动漫突破国际竞争困境的解围之举。虽然中国悠久的人文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动漫文化创作资源可供挖掘,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创新与建设在国产化与国际化碰撞与融合的大背景下,必须追溯动漫文化设计产业品牌机制建设策略弱势的根源,尤其是在最基本的动漫文化设计人才培养教育环节层面,应以“大设计”观念为视点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入职条件评估体系,以创新动漫“大设计”概念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手段,务真求实发展职业化动漫文化设计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与国际化视野无缝对接的动漫文化设计创新和管理运作师资人才,推动民族动漫文化教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建设。目前,文化产业集聚区动漫文化设计教育建设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以动漫文化设计产业培养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与机制创新为抓手,观念层面抓改革,意识层面抓升级,文化层面抓创新,实现民族动漫文化事业与动漫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动漫文化精品与动漫设计人才市场共荣作为动漫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方略。
二、动漫文化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要实现属性化的动漫文化设计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动漫文化设计的制作技术属性和社会价值属性,需要发挥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机制软实力的支撑作用。在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一线对接加强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还应以“走出去”为路径在观念与意识上实现动漫文化设计建设的师资队伍与国际动漫接轨。文化产业集聚区培养动漫文化设计人才的调查显示,由于受意识形态和管理模式所限,动漫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行“走出去”的成效不佳,受到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如从事动漫文化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学缘结构不合理,以专业技术教师居多,动漫文化的学科性体系不完整,师资培养体系缺乏对动漫文化社会属性普适性的关心等。
动漫文化的专门化常常被归属于艺术或计算机专业范畴,根据学科侧重点的不同,艺术类动漫文化多注重原画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类动漫文化注重动漫设计或游戏相关软件的应用方面。因此,必须进一步整合动漫文化产业,不仅要突破制作技术岗位的局限,而且要实现动漫文化市场经营与推手等岗位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更大范畴内提升和创新动漫文化设计师资队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调查显示,在培养机制创新之前,动漫文化的基础形式以平面设计为主,仅限于二维动画、三维影视动画等。开设的动画软件课程也是以ADOBEPHOTOSHOP,FLASH,3DSMAX为主,后期动画合成软件仅仅讲授ADOBE PREMIERE影视剪辑软件,如MAYA,SHAKE,COMBUSION,ADOBE AFTEREFFECTS 等专业技术性的影视后期动画软件。如果教师队伍的成熟度仅以掌握制作技术为标杆,这是对动漫文化社会性和文化竞争对抗性的认识模糊和浅薄。近年来,暴露出来的技术力量培养规模过大,人才培养定位自我设限,学科跨度太小,应用模块组合单调,核心观念不自觉地排斥市场经营意识,实践性教学难以回归动漫文化“大设计、大传播”的市场性教育本质,培养创意策划推手、技术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的意识形态残缺等问题,制约着职业化动漫文化设计教育创新驱动软实力的提升。要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区动漫技术到动漫文化建设项目转化的软实力,必须加大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及对外宣传力度,拓宽“走出去”路径。
“走出去”即突破常年单纯依赖制作技术发展动漫设计的狭隘意识,以社会属性的理念作为动漫文化精英队伍培养的抓手。动漫文化教育发展必须引入复合型教育模式理念,从文化传媒角度和价值层面重新定义动漫制作。以创新机制为主导革新动漫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意识,真正加强动漫文化设计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服务动漫产业经济发展,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立完整的职业化而非仅仅是专业化的动漫文化设计教育培养体系,有利于推动动漫设计升级为动漫文化设计的教学研方面迈向新台阶。
三、以动漫文化的社会属性为抓手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建设能应对动漫文化属性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双重挑战的动漫设计师资队伍,是创新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动漫文化设计国际化大潮流来势汹汹,表明动漫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创新升级已迫在眉睫。第一,基于中外动漫文化设计教育对比研究基础上反观师资力量,进行动漫文化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在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上积极探索。动漫文化设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面向行业而且要直面市场,必须健全引导机制,捕捉促进动漫文化设计传播与价值转化能力发展的先机,打造完善的动漫设计专业化向动漫文化设计职业转化的教师资体系。第二,文化产业集聚区动漫文化设计人才管理制度创新,鼓励广开门路,不拘一格引进动漫文化设计经营性人才力量作为师资队伍的新补充。第三,加大对动漫文化设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针对动漫文化设计项目与影响力人物进行经营性开发项目捆绑的激励体系,利用动漫文化产业链的业绩标准为考核杠杆,促进师资建设职业化程度的提高。完善动漫文化设计教育的特色化建设,不断整合现有知识结构并向国际化程度升级。第四,创建动漫文化设计工作室体系,建立特色工作室群,培养入职者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把动漫文化设计特色工作室的群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建立个体尖端技术的实训实践场所供学徒制和工学结合模式从业者模仿,同时也打造出动漫文化设计链中众多文化联合体和复合体的承载,具备技术与市场共同发展的长效利益相互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各种各样的工作室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也是联系动漫文化设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四、促进动漫文化设计师资队伍的管理创新
文化产业集聚区要在培养和造就一流的动漫文化设计师资队伍方面起到领导作用,必须通过重新审视国际领先发展经验和动漫设计的社会化价值观,颠覆性地改造师资队伍管理观念和培养模式,获得强本之源、开拓之路、领先战略,实现动漫文化设计教育队伍的“技术、经营、服务一体化,现代、领先、品牌效益高”的发展目标。要推动动漫文化设计教育师资力量建设,驾驭好动漫文化设计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驱动,对文化产业集聚区来说,是历史性的重要任务与要求。
1.通过加强社会化合作的力度,加大交流的层次和范围,实行动漫文化设计的泛教育、泛培训、泛融合,推行以品牌影响力为绩效标杆的管理措施,在动漫文化设计教师队伍管理形成多元平台。改革动漫文化设计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以单元化技术渠道为主的途径,清除考核手段与动漫文化设计的社会属性相脱节、针对性不强,致使管理方式落后于社会需求等痼疾。需要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营造和谐多元的发展机制环境。
2.实施动漫文化设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差异化管理途径。将动漫文化设计教育职业化程度的观测点设置为管理基础,改变以往以操作技术水准判别为主的单一化且封闭程度高的评级现象,打造集市场与技术效能复合“双效”型教师群,使其形成与动漫文化设计价值实践的“无缝对接”优势。增强动漫文化设计链有差异、有集聚的效益,形成教育机制与师资强势能力贯通,转变动漫文化设计教育师资的发展模式,最终达到动漫文化设计的教师组合再造路径优势,确立文化产业集聚区动漫文化建设的领先地位。具体方法是:
首先,把培养动漫文化设计教育的职业化方向进行分类管理。由原从事美术或计算机教育的动漫文化设计教育者与动漫行业技术和项目开发推广能力进行师资能力组合。坚持以动漫文化的社会属性为抓手建设教师人才队伍,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培养,实施差别管理的战略目标。制定分类和管理标准,把动漫文化设计教育师资划分为经管、执行、技术、技能和助理五大层面、五个职系方向,制定相应的分层差异化管理模式,执行强化、细化的职业发展方向,搭建动漫文化设计教育教师差异化的职业发展通道。其次,不同的师资发展通道实现分方向管理,如经管推手职系为市场岗位,专业技术职系现场、设备和工艺改造岗位等。针对动漫文化设计的教育特点和功能,充实两个职系的核心技术授课配置,发挥关键智力作用。再次,创新管理体制,构建技术、市场、效益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构建动漫文化设计教育的价值领域,以此带动动漫文化设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构升级,建立起动漫文化设计教育教师队伍市场化倾向的分工协作模式,为促进动漫文化设计教育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提供原动力,最大可能性地化解动漫文化教育同质化。最后,在构建差异化培育动漫文化设计教育师资策略的前提下,教师队伍建设在社会属性的岗位能力发展方面和岗位通道发展方面以多维职业发展的方式得到了有效拉动。通过不同入职岗位上的培养、锻炼、交流、角色转换等实践,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入职通道中,确立由“专家”到“行家”再发展为“大家”的复合型方向发展途径。
关键词:文化贸易 全球化 趋势
一、发展国际文化贸易的意义
文化贸易是指国际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贸易方式,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或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购买外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或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入。文化贸易分为文化软件贸易和文化硬件贸易两部分。前者是指用来生产、储存和传播文化内容的载体,如摄影器材、电视、音响以及用来接收信号的工具等;后者则是指那些包含文化内容的产品和服务,如现场表演、电视广播、动画片、书籍期刊、绘画及音乐等。
(一)有助于提升对外文化的经济功能,加快积累国民财富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对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文化贸易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广阔。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文化附加值市场等构成的国际文化市场都已经成为商家必争之地,成为各国企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战略领域。因此,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有助于完善出口贸易的结构和文化产业的结构,加快积累国民财富。
(二)有助于传播文化理念,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一般商品和文化特殊商品的双重属性。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外交和宣传功能,能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传播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通过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能够帮助树立起一个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吸引更多的贸易伙伴和国家朋友。
(三)有助于开发文化商品的附加值,扩大外贸出口
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可以为其他的制造业、服务业、养殖业和种植业提供丰富的文化附加值,为其他产业的外贸出口打开广阔的道路。
二、文化贸易全球化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一)文化贸易全球化的表现
1、文化服务贸易的增长超过传统服务业
据资料统计,即使排除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文化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传统服务业出口的增长。2011年,基本覆盖美国文化产业的版权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了5351亿美元,占GDP的5.24%,其中,出口额达到889.7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项目。2010年,英国创意产业创造了GDP的7.9%,出口额达到87亿英镑,相当于英国所有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的3.3%。
2、文化产业在各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
2005年,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高达几千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其中,好莱坞的大片、三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时代华纳的流行音乐占据了营业额的大头。2011年,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84万亿日元,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6.5%;2012年,日本动画片仅在美国的销售额就达43.6亿美元,是美国进口的日本钢铁产品价值的3倍多。
3、市场对文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上升
根据法国国家经济研究统计署的统计,2012年,法国人用于休闲和文化消费的总金额达到783亿欧元,占家庭开支预算的8.7%,是继住房、交通和饮食之后的第4大家庭消费开支项目。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方式正在改变,文化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新的文化需求的产生,成为正在出现的信息社会的基础之一。
(二)文化贸易全球化的原因
1、国际贸易的增加
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增加,一系列综合性的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相继出现,为了消除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奠定了基础。
2、传统观念的转变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人们的观念里,文化再也不是曲高和寡的纯意识形态的东西,而成为利润可观的商品,文化产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文化商品的全球倾销,不仅可以带来高额的直接利润,而且通过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观念的传播,在其他领域带来更多的、间接的、长期的利益,从而推动了文化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3、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复制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为文化产品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大大降低了提供服务的成本;“数字化生存”使文化可以摆脱一切时间、空间的限制,接触更为广泛的人群;因特网改变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性质;市场的整合更使得消费者可以在自家门口的商店和超市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这种新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形式促使文化产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三、文化贸易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随着文化贸易越来越全球化,文化的生产呈现出一种集中化的趋势。文化市场的结构变得极不平衡,许多国家流通的文化产品绝大多数不是这些国家自己生产的。虽然现在还很难准确地分析出文化市场的全球化会对民众、社会和政府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但由于文化市场的全球化所造成的下列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注意。
(一)冲击传统的艺术创作和传播形式
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区域化整合,以及不同国家的人民对文化自我表达的权利的要求,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现象结合到一起,导致了过去几年中对文化的浓厚兴趣。文化由幕后走到了前台。文化产业积极地取代了艺术与文化的传统的创造与传播形式,给艺术与文化实践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二)文化商品价值的不确定性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播文化价值,对社会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文化产品所具有的价值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体系,如身份、美、生活的意义等。因此,当文化被摆到谈判桌上的时候,经常会引起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与非经济价值的关系问题的争论。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产业在政治、经济、习惯及其自身的合法性方面曾经引起过如此强烈的争论。
(三)文化贸易自由化分歧扩大
一些国家的政府意识到,国际贸易法正在影响到他们对自己国内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控制能力,而且压力越来越大。在直接或间接涉及文化问题的贸易谈判中,谈判双方的位置正在趋于两极化,即使是发达国家之间也不例外。
(四)两级分化加剧
各国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方面的资源和能力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小国,生产能力实际上已经萎缩了。这种情况出现的结果是,文化产品的流通极为不平衡,呈现严重的一边倒现象。
四、中国应对文化贸易全球化趋势的对策
(一)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中国走向国际贸易大国,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有了历史性的增长。但是,中国出口的文化商品50%以上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被认为是世界上文化硬件出口的第二大国;而文化软件的出口,在中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不但与中国作为国际贸易第三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合,而且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中国文化商品的出口仍存在以下问题:效益低下,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贸易范围分布不够广泛;贸易结构不尽合理;贸易渠道不够通畅。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错位
长期以来,文化并没有被看做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这种观念上的错位导致中国缺乏对国际文化市场的认真研究,缺少对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没有树立起得到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的文化商品和服务名牌,使得我国文化商品很难打入已经较为成熟和竞争激烈的国际文化市场。
2、主体缺乏
国际化的企业以及它们打造的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是开展国际文化贸易的主体。没有一批有能力进行跨国文化生产和经营的文化大企业,就不能全方位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就不能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地配置资源,使我国的文化商品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应该具有的竞争力。
3、政策缺位
在我国长期的国际文化贸易中,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忽略了从市场角度去考虑中国文化商品走向世界市场的问题,从而导致中国确实一套经常调整的、重在推动本国文化贸易国际化促进的法律和政策。这些法律和政策包括文化贸易的外汇管理、项目审批、商品结构、区位重点、税收优惠政策等。
4、认知不足
中国对海外文化市场的产品需求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一般来说,各国本土观众对外来文化商品的需求绝不会超过对本土文化商品的需求,海外文化市场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巨大。因此,在推动我国文化商品走出去时,我们不能单独依赖中介公司,而应该与当地公司合作,退出符合当地观众文化需求的商品。
(二)实施中国文化贸易国际化的对策
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具有机遇又有调整。发展文化贸易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化资源和国内文化市场,又要充分利用国外优秀文化资源,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
1、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规定政府的行政管理应该是依法和透明的。任何一个文化贸易的出口大国都需要有一整套经常调整的、重在促进本国文化贸易国际化的法律和政策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如发垄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来规范文化贸易出口的市场准入、贸易审批、统计报表、海关出入境、违规处罚等方面的管理体制,以保证文化贸易出口的有序发展。
2、加快文化体制创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文化产业的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加快体制创新和文化管理相关制度的创新,制定促进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单位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对国外优秀文化先进的管理方式、手段的引进、吸纳、消化及创新能力。
3、培育民族强势品牌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证明,打造世界级的文化品牌是一条拓展资本市场的有效途径。只有拥有世界品牌,才能赢得竞争。随着中国的文化市场与国际文化市场的逐渐接轨,中国文化产业正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树立我们自己的品牌,我们才能避免在国际竞争中陷入不利的境地,才能赢得与西方同行竞争的平等地位。
4、培养文化企业发展跨国企业
跨国公司和跨国经济组织是资本全球化乃至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发动者和组织者。中国文化产业要走向世界,必然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在企业内部的市场化处理中进行跨国的生产和交易活动,扩大我国的文化跨国公司,确立其在文化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5、拓展人才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贸易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熟悉世贸规则,精通外语,具备艺术素养,能够参与贸易争端解决的复合型人才。吸引国内外的优秀文化人才加盟文化企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再培训以及对产业变迁的适应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一流的文化经营和管理人才,为中国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智力保障。
【作者简介】
文化是生产力,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文化经济影响下,营造有利于人们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把先进文化、道德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之中。文化生产力是一个与文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范畴。生产力发展战略应当是文化、教育、科研、生产、流通多位一体的系统战略。要以文化生产力的新思路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强化文化生产力意识,力求在观念上形成新突破,不断加强文化建设。
在社会发展中,作为“知识经济”初级阶段的“文化经济”,它的知识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也就逐渐完成向“知识经济”的过渡。文化经济中的“知识”除了包括科技知识,还应该包括人文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使文化的形式多姿多彩,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与“消费”对发展经济具有同样的意义。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加大力度开发潜在经济空间,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使文化产业不仅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带动众多产业的大发展。
推进社会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文化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积极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推进文化人才选用机制创新,加快建立新型人才激励机制。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是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集中代表了现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全球化新兴产业,因此,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实践与理论的勃兴,为各项文化艺术事业提出了若干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讨,将有利于我们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辨清方向,明确目的,增加动力,取得实效。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的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中,文化生产力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其发展历经了四个时期:文化萌芽时期、文化生产力萌芽时期、文化生产转变为间接生产力时期;文化生产力成为直接生产力时期。人类文化与经济进步促使文化生产力的产生,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中以知识为主体的比重将逐步加大,逐渐形成具有生产、流通、消费等“自组织”行为,只受市场规律支配。文化生产力由三部分构成: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科学技术文化。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兴产业。文化是综合国力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前景。文化经济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认真地研究它的内涵,理性地分析它对文化建设将会产生的影响,是教育界必须思考的事情。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经济对文化建设将产生巨大影响。
面对日益兴盛的文化经济,要突破传统陈规,对于以往的事物,都要以新的标准加以重新审视。只有构建新的理念,世界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达的原因在于:注重对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用这些人才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一直受计划经济束缚。在过去的经济体制中,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价值被排除在国民经济收入之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专业设置与理念严重脱节,与文化产业衔接不够、新专业的申请批准较难、缺少现成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新专业承担的风险以及资金投入等诸多困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使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鲜明地凸显出来,文化的经济化成为历史性的潮流。
何谓“文化的经济化”?它指的是文化进入市场、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这就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市场。
要充分利用文化事业长期积累的结果,从人才和物质技术基础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产业的成长。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用产业化方式发展文化事业。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提业化运作示范、物质和智力支持,使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兼具事业性。
首先,通过文化经济来促进文化建设,把文化和经济相对独立的领域完美融合起来,建造全国文化经济的强大体系。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机制,在全社会倡导精神产业的战略新理念。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规划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的支柱产业门类。结合中国国情,建立起完整系统的文化产业体系。根据我国精神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和发展的多层次性,展开竞争,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长处,针对我国国情,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所需的各类人才进行培养规划;在大学开设一些能够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的专业等。
其次,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作为文化内容的现代产业,文化产业的拓展有助于增强城市形象,扩影响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间和经济动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研究。在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中,重点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重点培育文化产业骨干和战略投资者,重点培育和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文化市场竞争力。鼓励引导文化消费。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文化在消费需求中作用将越来越突出,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呼唤,应充分发挥文化建设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其活力、动力,把文化作为经济活动的背景、素材、手段,将文化的繁荣作为目标,引导和鼓励人们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在经济活动中追求高品位文化。
关键词:产业关联;河南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
当前,我国进入了产业文化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全面改革新时期,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不断增强,跨界融合是新常态的产业经济发展重要特征。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不同的产业之间逐步产生和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广泛复杂、紧密相关的一种经济联系。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旅游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创收能力强等诸多特点,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视为现代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则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是新世纪世界各国正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的现代朝阳产业,在提升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具有密切关联和深厚的融合发展基础的量大两大产业,一方面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本质上来看,两者具有天然的互补性、耦合性、共赢性和系统协同性;另一方面,无论从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星级饭店等基础设施,还是旅游从业人数、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亦或者景区与旅行社数量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因素,都与文化产业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度。
二、河南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一)具有众多的文物古迹
河南省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近100处,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中国古都中的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都在河南。考古发现,河南有各类文物地点28000多处,馆藏文物140万件,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景区景点遍布全省各地,历史名人、遗址、全国之最不可枚举。此外,郑州嵩山、洛阳龙门、焦作云台山、林州红旗渠等都是现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是河南古代文明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开发河南省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具有丰富的名人传说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华夏5000多年文明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个帝王建都河南,中国古都河南有4个。因此,河南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如:例如:有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中国汉字鼻祖许慎,有刚正不阿的东汉名士范滂。当前河南各地流传着许多典故和传说,如孔子思归、孔子问十、汉献帝禅让曹丕、岳飞郾城大捷、杨再兴小商桥之战等。这些历史名人及其典故传说,已经成为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具有独特的民间文化
洛阳、周口、南阳、安阳等都曾经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重镇,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各种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太昊陵庙会、姓氏文化节、老子文化节等已成为各地的文化旅游名片;狮子舞、竹马舞、高跷、闹伞、推小车、摇旱船、肘阁等一批群众自娱自乐的娱乐项目;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如当年的郾城景,化身台、大槐树、母猪圈、老虎头的传说,河上街、夹河里、挂刀营、指挥寨、马夫张的来历等。
三、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文化旅游品牌带动战略
少林寺、龙门石窟等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自然的角度都是世界级的,虽然近几年知名度不断提高,但还没有成为国际化旅游品牌,对全省旅游尤其是入境旅游还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其他景区、景点自不必说。因此,今后河南省发展旅游的主要任务,一是要精心挑选,强力打造龙头景区景点,加快建设力度,高水平展示景区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建设水平和文化品位;二是加强旅游宣传,提升旅游形象,打造吸引力强、幅射面广的王牌产品。
(二)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比较优势
河南应充分发挥文化大省优势,抓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依托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策划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产品的旅游功能,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及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靠文化支撑、靠文化提升、靠文化致胜的旅游业发展新路。
(三)积极开发优质文化资源
河南省文化资源丰富,在旅游产业开发中要突出厚重历史文化特色,有重点地进行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形成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打好文化游这张牌。列如:组织专业人士对许慎、陈星聚、岳飞、杨再兴等历史名人进行开发,整理和收集他们的故事、轶闻、传说,出版书籍,编排电视剧、戏剧等进行宣传,使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
(四)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河南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将汇集河南的民间传说、地名典故、名人轶事等编印成册,把河南各地风光、景区风貌印制成邮票、信封、明信片、手提袋、T恤、旅游帽等。例如:可以仿制贾湖骨笛,把《说文解字》制成精美仿古线装书。把舞阳农民画制成精美画册。
四、结语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与文化产业关联性很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本的过程就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加速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双向融合与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发展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就河南省而言,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跳出旅游发展旅游,强化“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和纵深发展,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
【参考文献】
[1]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D].河南大学,2013.
[2]冯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度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3]张二妮,王长寿.陕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关联分析[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4(01):53-56.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胜任力模型;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发展起来的战略新兴产业,被公认为是21 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 目前,我国正把文化产业作为增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文化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探索适应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紧迫。
一、胜任力模型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引起人们对胜任力研究重视的是美国的心理学专家麦克莱兰。所谓胜任力模型又称胜任素质模型,是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岗位,依照其岗位职责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标准的集中体现。后来的研究者构建了胜任力冰山模型,该模型将胜任力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识、特质与动机几个要素,并把其分为冰山之上和冰山之下两部分,即外显特征与内隐特征。当前,胜任力理论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模块中的情况越来越广泛。
构建胜任力模型,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的逻辑起点,它也给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予以深刻启示。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培养具有合格胜任力的人才来体现的。从当前文献上来看,对于其他产业的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较多,并形成了完善的分析系统,但是在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仅刚刚开始,尤其是对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少,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更是不多。多数都是初步框架,缺乏严格的实证分析,还未形成一致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胜任素质模型及评价标准,但也足以能够为评价和培养职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二、山东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发展态势的适应性分析
文化产业是在经济一体化的语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被认为是21 世纪的"朝阳产业"、"低碳产业"。而源远流长、类型丰富的齐鲁文化资源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成为山东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促进了具有鲜明齐鲁文化特点的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山东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启动了文化产业工程与"创意山东"计划,文化产业品牌逐步形成,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此外山东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省份,处于黄河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上,是环渤海文化产业圈的重要组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山东是经济强省,全省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增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经济动力。
总体来看,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是资源较厚重,发展快速,成绩非常突出。而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向高校提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但是, 山东高校并未及时满足这一要求, 一个束缚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那就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总量偏少、知识层次偏低、职业技能缺乏。为解决影响山东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这一瓶颈,2008年1月,《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07-2015)》强调要"加强高等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增加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设置,形成优势学科"。因此,高等院校应努力发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功能,科学设计高效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截至目前,我省高层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分布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本科高校,而应用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例如广告、动漫、艺术设计大多分布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例如山东动漫产业学院、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但由于这些院校成立不久,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社会效应尚未凸显。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有机培养模式构建
山东省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域内高校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责任重大,必须根据全省的文化产业规划,针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地方本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一)本模式由"一个逻辑点、两条方式线、三个操作面"三大部分构成:
(1)"一个逻辑点":以文化产业管理的胜任力模型为起点,提炼出基准型胜任素质与鉴别型胜任素质;继而确定有效的培养方式。
(2)"两条方式线":在学生方面,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认知式转为体验式;在教师方面,教学方式要从以前的传输式转为体验式。
(3)"三个操作面":
①流程层面,它是从实际运营的视角来论述人才培养的工作内容与程序。主要包括目标确认系统(不同文化产业岗位胜任力模型具有差异性)、培养规划系统(课程设计等 )、实施操作系统 、评估反馈系统(过程评估、师资评估等)四大系统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上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培养的绩效。
②资源层面,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资源。例如课程、教材、师资、等。
③制度层面,主要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有关制度。
(二)培养模式设计要点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确定位是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要根据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运用胜任力模型设计出此专业的胜任力培养模型。文化产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 经过调研我们把文化产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将艺术、技术、商业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型。但这样的培养目标只是总体上的一种把握,具体院校所在地域、城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层次和性质等不同,每所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恰当定位。
(2)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
课程是实现教学计划的最基本单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载体。而要整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就要把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做为切入点,以文化产业价值链不同来制定岗位的胜任力标准,逆向设计学生的胜任力需求。为更好地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应充分发挥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科特色,植根于所在区域固有的文化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3)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非专业出身,很多是从其他相近专业中转过来的,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因而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已十分紧迫。首先努力建设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应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活动,采取多种激励政策加大师资引进力度,鼓励现有教师学习深造。其次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师资队伍。树立"大人才观"观念,积极构建校外流动师资队伍,参与教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
综上所述,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不断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在充分了解山东省文化产业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剑云: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保定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D]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02)
[2]沈中禹 王 敏:基于河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思考 [D]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3)
[3]赵艳玲: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 2009(30)
[4]姚争 项雁: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F]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8)
黄娟(1980-),女,河北蠡县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摘要:本文以保定市白洋淀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以利用和开发前景为主要研究问题,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根基,利用问卷调查法、人物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典型调查法研究白洋淀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利用开况,为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白洋淀生态经济区;芦苇画;发展综述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东部,上承九河,下注渤海,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淡水湿地。芦苇是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被。白洋淀的芦苇加工历史悠久,芦苇加工一直是淀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众多的芦苇民间加工艺人为白洋淀的芦苇艺术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白洋淀芦苇画自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同时,也促进了保定市乃至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开发利用现状与特征分析
当前,全球各文化产业大国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通畅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较高的文化科技含量、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和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河北白洋淀生态经济区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经济圈中的重要部分,芦苇产业是打造环京津冀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统筹中心城市低碳示范和白洋淀生态经济区的空间发展的有力保证。白洋淀芦苇画作为特色民间工艺于2009年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芦苇画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尚存在缺乏有效的规划整合、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国内学者对于白洋淀生态经济区芦苇画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愈加受到学者的青睐。目前,白洋淀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利用己经在学界内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如河北大学芦苇研究所杨炳军在《白洋淀芦苇艺术产业发展之路》一文中提到“对芦苇艺术的合理发展并逐渐形成淀区文化支柱产业,推动淀区民间文化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2013年,美国麦肯锡公司在分析整合白洋淀区域空间、交通和资源环境,出台了题为《保定市白洋淀地区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对于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内容,切实推进白洋淀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保定“一城三星一淀”区域提出规划指引。
二、白洋淀芦苇画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利用分析
芦苇画生产制作是富有河北元素的文化产业结构和河北地方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白沟新城辖白沟镇与白洋淀温泉城,白沟新城已经成为保定市乃至河北省经济最活跃、也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2012年被确定为了全国“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白洋淀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淡水湿地,芦苇在白洋淀的分布面积约有6000平方公里,是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被。另外,白洋淀民间芦苇艺术源于淀区传统芦苇编织、芦苇画现在白洋淀的芦苇年产量高达70多万吨,丰富的储量为芦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随着河北省新的主导产业体系的建立,文化产业由起步阶段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特色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燕赵地域特色文化的产业载体,具有极强的区外辐射力。
1. 市场需求要素。目前,芦苇画的消费市场主要在国内,国外市场的开拓时间较短,且市场上的芦苇画尺寸不一,价格范围低达几十元,高至上千元;芦苇画的种类可分为艺术类、礼品类、旅游商品类等,也可量身定做来稿加工并承揽大型宾馆、酒店、及私人住宅墙画设计业务;芦苇画的消费群体主要为白洋淀观光游客,85%的游客会选择尺寸为30cm*40cm或40cm*50cm的芦苇画,价格区间为80元至200元,用于收藏和留念。
2.企业战略支持。白洋淀当地企业或加工作坊通过扩充产品种类,扩大产品销量,积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以迎合市需求。它们生产的芦苇画工艺品分为艺术类、礼品类、旅游商品类等,也可量身定做来稿加工并承揽大型宾馆、酒店、及私人住宅墙画设计业务。如河北安新县白洋淀芦雁工艺品公司是当地技术力量雄厚的一家芦苇画制造销售的代表企业,注册资产3000万元,拥有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专业工艺师12人、员工85人,年生产芦苇工艺画能力80万幅,安新县白洋淀芦雁工艺品公司是白洋淀专业生产芦苇工艺画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芦苇艺术研发中心,该企业被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芦雁工艺品公司也相继开设了寨南芦苇编织工艺品厂、安新县丙军芦苇画店、保定芦苇画艺术馆等机构,并在国内外设有多个销售网点,这对于推广宣传这项文化艺术项目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三、对策建议
1.迎合政府扶持战略,为芦苇画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保障。根据相关政策法规,积极促进本地芦苇画文化产业的良性竞争,形成区域性的合作格局;其次,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扶持力度,增加对文化企业的财政投入和资金支持,为投资创造良好环境,从而为芦苇画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再次,地方文化部门要结合本地芦苇画发展状况定期做出战略规划,在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中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资料库,引导促进工艺创新,为芦苇画注入新鲜血液。
2.不断加大要素提升战略,促进芦苇画工艺的长久发展。关键把握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等要素。
3.着重加强人才高地战略。充分发挥河北白洋淀地区芦苇画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深入挖掘人才资源优势,构筑文化人才高地。培养和扶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经营有方的文化制作人和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同时还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才能使芦苇画重要制作工艺得以流传和传承,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声望和地位,提供传承空间与传承条件;重视与传承人的思想交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延续文化遗产的自觉。
4. 注重品牌提升手段与途径,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白洋淀地区芦苇资源优势,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板块,突出发展和加强白洋淀旅游经典线路与管理,突出培育白洋淀精品休闲旅游区。同时,要积极承办文化赛事活动,在竞技的同时,广泛推广宣传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影响力度;重点打造民间工艺品牌,注重芦苇画工艺的传承,用产业化思路运行开发,形成规模发展态势。
5.充分发挥重点文化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发挥其辐射、示范的产业龙头作用。
6.加强本地企业间合作,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河北白洋淀地区芦苇画生产企业众多,文化产业的布局要坚持分工合作、本地结网;对于文化企业的选址要明确以文化产业集群为导向,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体系,协调好不同文化产业基地间、不同文化产业园区间的关系,实现本地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促进沟通与交流,推进芦苇画工艺的传承与革新,掌握核心技艺,保证市场需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