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经济模式范文

区域经济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经济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经济模式

第1篇:区域经济模式范文

[关键词] 河北省 临港工业区 区域循环经济 模式

临港工业是依托港口资源或依托与港口相关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包括以港口装卸业、海运业、仓储业,以及临港工业为主体的港口依存产业和港口服务业。作为海陆产业衔接的载体,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己成为促进沿海地区经济腾飞的普遍规律[1]。河北省有着曹妃甸、沧州、秦皇岛等优良的港址资源,这些地区也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河北省临港工业的发展对整个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力一向的选择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均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得到了河北省的高度重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2]指出,将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重点规划建设包括沧州临港化工园区、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临港工业区。如何依靠临港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平衡和谐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区域循环经济的涵义

所谓区域循环经济是指一定的行政区域内, 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通过原料、废弃物的互相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 组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 实现区域内企业群体之间的循环,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使用的效果, 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是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模式

1.工业生态整合模式

在传统的工业产业发展战略中,强调同类型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而对于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集聚也主要强调企业之间产品与原材料间的转换关系,从而通过实现簇群式发展来推进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工业产业发展的规模越大,相应地对于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的排放量也越大。但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要改变这种区域工业发展模式,必须实行区域工业布局的生态整合模式,即在工业区建设的过程中,以某种产业为主导,在配置一些以该产业排放物为原料或将排放物作为主导产业的原料的共生企业,以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体系。在这一生态型的企业簇群中,每个企业可能担心由于个别环节或者个别企业的销售出现问题,而造成整个企业簇群经济运行受阻,这就要求不仅建立一种生态共生型企业,还要建立一种簇群式企业运行风险分担的机制。

2.清洁生产模式

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采取末端治理的模式,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由于领导任期责任制导致的诸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国有经济企业负责人的任期责任制导致一些地区和企业缺乏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的经济激励,而更愿意追求任期内的经济效益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从未来企业发展的成本看,若采取了末端治理的方式,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其治理成本将上升;而采取清洁生产的技术,虽然在开始阶段,企业的投入会增加,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污染治理投入并没有相应增加,却大大降低了企业发展的成本,保持了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由此可见,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还有赖于进一步提高企业排污的外部性成本,从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

3.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在我国的沿海滩涂地区,一方面电力设施建设投入大,另一方面当地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又存在巨大的流失。因此,对于这些地区可以建立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从而既能节约投资,又能建立一个符合循环经济原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4.商业化回收处理模式

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必须建立具有利用价值或污染损害大的废弃物的回收制度。对于废纸、塑料、玻璃、钢铁等必须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回收渠道;而对于一些其它产品则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回收渠道。例如,当前高科技产品污染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如何实现高科技产品的回收利用,如何实行“谁生产谁回收”,必定会大大增加高科技产品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其创新与改造。因此,这就要求建立专业化的回收渠道,由专门的回收公司替高科技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回收,并通过返还出售产品时征收的环境污染税来鼓励人们将废弃物的高科技产品主动移交给回收公司,由此将废弃产品集中到生产企业,进行再利用或作相关处理。

三、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途径

1.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构建途径

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应从企业和企业间两个层面展开,在企业层面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消减所产生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在企业间层面,各企业要以生态共生为原则,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形成自然共生的生态工业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2.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区域循环经济建设策略

(1)坚持逐步递升的生态工业导向。在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战略原则。生态工业导向主要通过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闭合物质循环、低物质化以及能源效率最大化等措施来实现。

(2)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完备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法规框架,主要包括抑制废物形成制度、循环名录制度、技术与工艺标准及技术性指导制度、入区企业的绿色资格核定制度、 政府扶持制度、市场准入与许可制度、经济刺激制度。

(3)强化循环经济的市场化运作。将政府的作用局限于指定规划、政策和产业导向,注重新区开发主体的发展,把企业化运作机制注入产业园的运作全过程。

(4)新能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并重。实现循环经济的原则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物质的循环利用上,以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再生水回用技术、废渣和废气利用技术、能源和原材料节约利用技术等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项目。同时,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四、结论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法律的保障, 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参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必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必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本文以河北省临港工业聚集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途径,对促进区域平衡和谐发展,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荣:河北省临港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港口经济,2007.3:36~38

[2]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

[3]丘兆逸: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成本-收益矛盾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6):92~93

[4]陈丽娜: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44~45

第2篇:区域经济模式范文

【关键词】 殷墟保护区 经济发展 模式创新 思考与实践

随着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殷墟宗庙区、王陵区及周边的缓冲区内的综合保护与整治就成了一个长期的任务。迁出工业项目,禁建大型建筑,就成了必然的结果,那么保护区内的经济发展靠什么来带动,怎么才能取得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就成了困扰保护区今后战略发展的一个难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殷墟世界文化遗产,探索经济发展的崭新模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殷墟保护区的现状与分析

(一)殷墟保护区现状与不利因素分析

殷墟保护区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安钢大道北侧,北外环路以南,纱厂以西,西外环路以东,这样一个广大的区域,内辖花园庄、小屯、王裕口、四盘磨、柴库等十余个村庄。原来这些村庄的工商业基础就十分薄弱,为了申遗,他们忍痛割爱,迁出了工商业项目,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经济发展优势一下子降到了谷底,又回到了单纯的农业经济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殷墟保护区有利因素分析

我们也应该看到保护区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商机,一是申遗的成功带来了旅游业、影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二是随着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带动了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启动,将会给工业迁出后开启一番天地。三是保护区北临北蒙工业园内,南接市区繁华的安钢地区,又为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四是青铜工艺的研制与销售又将带动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五是商业的再度兴起也会为保护区内的百姓带来增收和实惠。

二、殷墟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一)殷墟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

殷墟保护区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以坚持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学利用为原则,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带动保护区内新一轮的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域优势,大力引进商业以形成文化、旅游、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地,最终形成文化、旅游、农业、商业综合发展的独特的区域性新经济发展模式。

(二)关于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1.解决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展利用的关系

我们必须把对遗产的保护放在首位,而后进行科学有序且有限度的开发与利用,这主要是指与遗产相关的一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对神话传说的整理与开发,对古老甲骨文的研究与仿制,对青铜工艺的研究与仿制,对周易的研究和举办各种文化交流,对遗产的参观性旅游活动,相关的餐饮文化活动以及休闲度假活动,建设与遗产相关的影视文化城,立足于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加工业的发展等。

2.政府组织引导,企业示范带动,逐步形成产业化链条

保护区的产业化崛起,与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政策支持有着极大的关系,政府要紧紧抓住殷墟遗产这个法宝,利用文化资源搭台唱戏,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多渠道吸引资金,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促进各种龙头企业的孵化和完善,提高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链条。

3.大力整治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秩序

这既关系到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功,同时也关系到区内正常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可以说,要想有一个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区域性新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4.保护区新经济模式的实践

安阳市殷都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和市园林处的大力支持下,本着以上的精神和原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以各种创建活动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大力的整治,完善了各种设施,修整了道路,绿化了环境,整顿了秩序,使整个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有了一个质的变化,有利于保护区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

二是以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立项和建设,积极推动农业结构的产业化调整。现已形成木材生产与加工,花木生产与销售,渔业生产与休闲垂钓,旅游产品开发与休闲度假,影视文化与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为主的区域性发展模式,培育了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如司母戊文化传播公司,荷花休闲垂钓中心,大翔花木培育基地,洹上酒家餐饮中心,吴家大院影视文化城、武官周末贸易市场、大司空、王裕口、宠物市场等,对区内经济直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链条也在积极地运作之中。

三、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架与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为保护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做一个概念性构架和前景展望。

(一)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架

在坚持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构架:

去除大型建筑和工业项目;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农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开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贸等相关产业;

合理安排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第3篇:区域经济模式范文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路径选择

涵盖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的成渝经济区规划在2011年获国务院批复,推动成渝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成渝经济区承担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引擎”重任,为深化内陆开放探索新的路径,成渝经济区战略的成败取决于两地一体化发展的水平,而采取何种经济合作模式是促进两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成渝经济区合作模式的选择

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行政性力量促进区域内部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最佳组合,打破区域行政界限,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从要素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合作模式、市场主导的合作模式和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合作模式。

简单的设置共同的行政管理机构由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模式已不再符合当今经济市场化发展的规律,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实验区的战略定位,成渝区域经济合作采取简单的行政一体化显然是极为不当的。成渝经济区的市场是一个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其开放程度并不高,还是一个功能不完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完全放任由市场去主导区域经济合作,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指导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依旧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结合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实现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完美结合,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名副其实的“反应堆”,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1.政府推动

在成渝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成渝两地的各次区域政府部门要借鉴成功经验,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步伐,强化完善市场机制的相关工作,同时制定科学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加强各次区域间的政策协调。首先,应该在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上形成高度的协调;其次,成渝两地地方政府应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政策环境;第三,建立政策协调机制,使成渝两地地方经济政策基本统一,以利于平等的市场机制的建立。

2.市场导向

成渝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经济合作朝着科学、有序、可持续的方向推进。

3.企业主导

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使企业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力量,随着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推动成渝经济合作的主导力量将由企业代替政府。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对于成渝经济一体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利用企业内地域分工作为强化成渝经济关系、强化产业分工的重要途径,推动成渝经济一体化不断向前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

1.转变发展观念,构建新的合作理念

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合作必须转变发展观,要用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去指导具体的合作。要坚持政府推进、企业主导的方针,摒弃传统计划经济中总想依靠政府部门“开明”来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思想的束缚。

2.经济合作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的逐步展开,从产业协作的角度来看,可先从容易产生规模递增效应、形成多赢局面第三产业合作开始,如旅游业、会展业、娱乐、餐饮、交通、文化等产业,然后逐步将区域产业合作推向全产业。

3.积极争取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接的重点区域

从全国来看,成渝经济区所扮演的应当是一个承接产业大转移的角色。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切实做好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做好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成渝经济区集聚。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与提高自身资本创新、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而不是单纯地承接和照单全收。

3.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尽快完善成渝经济区区域市长联席会和联络员制度,按照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要求,建立起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区域合作的各项具体合作措施,制定出区域性的统一行为标准来协调成渝两地企业的行动,增强其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

(2)强化合作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成渝两地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体系是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工作。建议有关部门成立一个跨部门、跨区域的权威机构来协调推进这个问题,在现有的动车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快捷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城市内交通体系的建立、强化城市圈的交通体系、建立顺畅的城内和城际之间的交通换乘体系。

(3)完善市场体系,培育统一的区域要素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合发展必然要求市场一体化。市场体系的完善必将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市场体系是各种要素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其包括: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人力资源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旅游市场、产权市场及文化市场等。

(4)加强成渝地区城乡统筹方面的合作。城乡统筹是成渝经济区很有特色的一个合作内容,成渝两地均属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应该对于城乡统筹方面加强彼此的合作,经验的分享与交流。特别是在一些政策的跨区域问题,例如土地流转中的“跨区域”、农村社保的跨区域等,可以在成渝两市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第4篇:区域经济模式范文

Abstract: Administrative regional economy is an economic forms which relying on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al plann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In general,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mainly have three types: cohesive type, radiation type and complementary type. St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an draw on more experience, and have some meaning to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关键词: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规划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regional economic;development models;development planning of economic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18-01

0引言

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浓厚的行政区划色彩。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近三十多年的总结和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我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力求找出规律性的发展模式,为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1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行政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分支或类型。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国外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缪达尔提出的“累积因果论”,赫西曼创立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在此基础上弗里德曼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核心――边缘”演变模式,艾萨德尔在《区域分析方法》中系统地阐述了区域开发的理论与方法。在这些成果之后,还产生了各种区域经济学原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引进和本土的理论主要有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理论等。其中比较突出的成果就是把区域经济分为两类――经济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域经济。行政区域经济是一种依靠行政规划来调配社会资源的经济类型,强调的是这种经济的外在约束性。

2我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三种发展模式,即内聚型发展模式、辐射型发展模式、辐射型发展模式。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在时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三种模式并行不悖。

2.1 内聚型发展模式行政区域经济内聚型发展模式是指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行政手段把资源集中在行政区域内较有优势的一个或几个城市,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类型。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增长极的培养为起点,通过行政力量把物质资源集中起来,优先发展这些增长极。建国以来,国家财政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表明在国家一直在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区域优先发展和产业优先发展,其结果是区域经济带上浓厚的行政区划色彩。从资源的流向以及进出的量上看,在2008年废除农业税以前,资源流向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农业。这些资源流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向行政区域内一个或几个点各集中,因此把这种发展模式称为内聚型发展模式。

2.2 辐射型发展模式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和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理论都蕴含着辐射发展的思想。行政区域经济辐射型发展模式是指行政区域内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城镇、经济带、经济区和市场,其生产要素向周边转移,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过内聚型发展之后,优先发展的城市的各种经济要素在有限的行政区域空间内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带来人口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政府以行政手段为导向,引导各种资源向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地区转移,这种转移既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也是这些转移产业所带动的生产要素的溢出,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如广州和上海两个优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其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甚至超越了行政区划的范围,形成了以分别以这两个城市为核心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带。

2.3 互补发展模式行政区域经济互补发展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之间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以带动经济发展而联合起来发挥联合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条块”分割的,各个行政区域具体情况不同,实行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易出现摩擦。同时,行政区区域之间出于整合资源和优势互补的需要,可以通过政府间的协议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互补发展模式可以促进行政区域间取长补短,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经济规模效应。

3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3.1 正确评估,确定行政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行政区域经济对规划依赖程度较大,其发展一般遵循内聚型到辐射型、再到联合发展的规律。对于某个具体的行政区域来说,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其前提是要对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有全面的评估,确定当时该行政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行政区域经济某一阶段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基础的基本内容之一,经济发展规划则是上层建筑重要内容,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必须建立在对经济基础的全面正确的评估之上。

3.2 科学规划,完善行政区域经济功能科学规划是行政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在行政区域经济规划中,区域板块划分、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及其功能的发挥不仅要充分,更要形成合力。要求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实践表明,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越成熟,越要求其整体功能越完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域之间会形成互补的关系,这互补是建立在各自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行政区域经济规划不科学,功能不完善,在竞争中必然受制于人。

3.3 突出特色,构建行政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行政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各种竞争,要求每个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要形成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依托自身的资源、地理、人文历史等因素,识别和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舜著.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

[2]鲁勇著.行政区域经济[M].人民出版社,2002:8.

第5篇:区域经济模式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经营模式;营销渠道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展根本性的转变。

1、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

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非常近,甚至是合一的,他可以制作出非常合乎使用者要求的东西。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专业化的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分工越来越细,环节愈来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远,消费者的需求常常由于过长的生产销售链而不为生产者所知。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社会为克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而作出的努力。但由于科技手段的限制,这种分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却无法完全消除。

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数字化网络改变了一对多的关系和生产者的统治地位,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通过因特网提供的企业与顾客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顾客可以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产品的设计。这样,企业的产品虽然可能由于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由于网络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工业革命而离异,现在却由于网络时代的大规模定制而破镜重圆。融合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制作的优点,大规模定制使得网络经济时代的产品藉着信息技术,使生产者把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链的末端交到消费者手中,不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无比贴近顾客需求。正如亨利·福特首倡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并成为其代表一样,戴尔是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的先驱者和典型。

2.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使得它的产出和就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服务业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经合组织成员国净增的6500万个工作岗位中,95%都是由服务业提供的。网络经济是信息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型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不同,后者仅限于生产辅助(如交通设施、银行等)和个人服务(如商业零售、家政服务等),而前者共包含4个层面:个人;商业服务;交通运输、通信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服务;信息、教育、卫生、研究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这些部门的中心任务是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其中前3个层面在工业社会也有涉及,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正是第4个层面服务的增加。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从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转到服务质量上。IBM公司表示,该公司不是在从事电脑制造,而是在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比尔·盖茨认为,今后微软80%的利润将来自产品销售后的各种升级换代和维修咨询等服务,只有20%的利润来自产品销售本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目前的经营额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1/5。而从服务贸易内部的构成来看,保险、银行和通信等业务增长尤快,超过了传统占首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了46%。

3、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

虚拟化经营也是一种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的行为,虚拟化这一崭新的企业组织和经营方式,正在为世界经济提供一个全新的、倍增了的拓展空间。网络经济从两个方面引发了虚拟化经营的出现。首先,国际互联网给虚拟化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可以仅保留最为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如联合、委托、外包等,借助外部的资源力量进行整合来实现。其次,市场情况和竞争方式的新特点,形成了对虚拟化经营的内在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以服务取胜的竞争条件,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富有弹性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需要建立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有如下优势:有利于技术开发,有利于拓展市场,有利于共同筹资,有利于精简机构,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多元化经营,有利于组建企业集团。

4.从互相竞争到双赢合作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从竞争到合作,从"零利"到"双赢",合作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思路。方式多种多样:兼并、收购、上下游整合、合资、技术转让以及各种各样形式的战略联盟;对象也各色各样:客户、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以合作代替竞争作为企业经营的新思路,源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商品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物质商品的特性:首先,信息商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信息商品的使用并不像物质商品的使用那样会被消耗掉。其次,信息商品具有不完全排他性。所有物质商品都具有排他性,但你拥有一种信息,不排除他人同时拥有此信息。另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实施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通过因特网,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应用EDI等信息系统实现彼此的资料互换、信息共享,联合进行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以及售后服务。

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的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面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企业营销渠道出现了新的变革趋势。

1、营销渠道的结构性优势日趋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渠道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而随着现代零售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厂商的营销渠道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商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生产商由于能为社会提供稀缺的商品而在渠道内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市场格局的变化使营销渠道系统内权力由生产商转向零售商,零售商逐渐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市场供求发展为有效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由于零售商处于渠道的最前沿,最能够接近和直接影响目标市场顾客,因而成为产品流向市场的"守门人"。其次,零售商通过扩张、兼并、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急剧扩张规模,零售商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如 1996年美国"R"玩具公司销售的产品占美国玩具市场的20%。零售商实力的日益壮大增强了他们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结构性优势,使厂商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地区之间销售渠道的差别正日趋减少。超级市场、连锁商店和直复营销等形式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许多巨型零售机构把自己的销售网络扩大到世界各地。零售商业的国际化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带动了生产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但伴随而来的是,生产商的国际化也更加依赖渠道网络的国际化。

2.渠道组成结构向扁平化方向转变。传统的销售渠道结构呈金字塔式,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二是多层结构有碍于效率的提高,且臃肿的渠道不利于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三是单项式、多层次的流通使得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反馈;四是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落实。因而,许多企业正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

渠道扁平化作为一种销售模式,简化了销售过程,缩减了销售成本,使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但扁平化并非是简单地减少哪一具体销售环节,而是要对原有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剔除供应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使供应链向价值链转变。供应链管理最优化将是未来厂商、分销商、电子商务营运商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要做到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客户服务网、互联网五网合一。借助互联网,把产品销售、物流控制、信息沟通、客户管理及意见反馈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分销模式向电子分销模式转化,利用电子商务来解决传统渠道的低效率运作,以求以最短的供应链、最快的反应链、最低的成本来进行运作。

3、营销渠道终端的个性化。针对消费者的产品定制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没有产品积压,而且个性化的产品价格缺乏弹性,所以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如伊莱克斯冰箱,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换门板,正是凭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短短几个月中,市场占有率已进入同类家电行业的前五名。福特汽车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工业化时代大规模、低成本的无差异营销的案例,但是在1999年9月,福特开始发起网上计划,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零部件、车型、可信赖的分销商和保险服务等,瞬间就可以完成个性化的定购。相反,看不见消费者差异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将难以生存。

4.新型营销渠道的拓展与延伸。网络经济推动了渠道的变革,因特网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由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主机和光纤、电话线连接起来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测览商品、订货、付款、交货、广告、市场调查等一系列的商务活动。这种新型渠道的突出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和透明度。供求双方同时在网上进行交易,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供求信息能够及时获得沟通,对双方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5.注重渠道成员的客户关系管理。由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要大大高于保持老顾客的成本,所以建立同顾客之间的联系,并管理这些事关顾客和公司利益的关系就显的尤为重要。关系营销的中心就是顾客品牌的忠诚。据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顾客的忠诚度提高5%,企业的利润就增加25%。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的运用更加普遍,通过开发数据库软件,可以建立起目标客户群的档案.针对具体目标客户的特点进行"一对一"营销。如亚马逊的网上书店,就是以低成本建立了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利用顾客以前购物的信息,巧妙的提醒顾客去浏览可能会引发兴趣的其他书籍等。今天的营销方法不再是强加信息给顾客,而是试图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获得他们的许可,然后同他们开展产品的对话: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通过实行一种"许可营销"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转贴于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全球一体化、需求多样化、消费个性化的市场了。因此,对中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行适当的改进,必将更加有利于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

1、政府的信息网络建设。政府要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改进贸易实务的运作方式,使电子商务进入贸易的各个流通环节。首先,可以运用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改进通关流程,进出口企业与海关计算机联网,通过网络数据的传输进行申报、审核、复核、下达指令等,加快通关速度,降低贸易成本。其次,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改进物流系统,使运输、仓储信息、交通联合起来,实现运输革命。最后,使电子方式进入国际贸易的支付环节,从而单证的审核、付款、交付都可以通过网络银行得以实现,使跨国经营企业的营销渠填更加快捷、流畅。

2.企业的供应链再造。供应链再造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会出现一种由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组成的供应等级结构,供应范围不仅涉及原料,而且涉及零部件甚至整个生产系统。一方面企业要精心挑选供应商,通过收购、战略联盟、合资等方式与供应商形成紧密的关系,使供应链变得合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只控制核心能力,而将非核心能力的业务虚拟化,外包给专门的供应商,即对其业务流程和服务进行区域和全球的整合。21世纪,已经进入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阶段,通过电子商务手段与合伙者形成物流、信息流的无缝连接,通过对供应商的培训整合他们的能力,以达到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快速反应。如戴尔公司通过互联网与几百个供应商相连,每隔两个小时经因特网向仓库发出部件需要通知,从定单的下达到电脑部件的个性化组装,再到消费者收到电脑往往在一周之内。因此国内企业可以适当的参照他们的运作方式,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一些标准化的大件出口商品,可以实行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定制化的生产方式。

3、建立扁平化的渠道结构。渠道扁平化作为潮流,是市场规则使然,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链环节,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同时给渠道合作伙伴盈利空间,是当代企业渠道建设和发展的方向。IBM公司面对经销商的直销计划和电子化支持的渠道策略就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使得IBM渠道更加扁平化。分销渠道扁平化,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这应是今后我国企业分销渠道建设的共同追求。

4.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业竞争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只有与当地的合作企业建立起长期可依赖的关系,采取"双赢"战略,才能借助合作伙伴的渠道赢得市场地位。日本的三菱集团与德国奔驰公司在汽车、宇航、集成电路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得以在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之前就进入欧洲。作为回报,三菱集团帮助奔驰公司在日本建立起了销售网,双方各有所取。与当地企业合作,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市场占有,更要为对方提供广阔的赢利空间。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建立的合资企业只提供可乐原液,除此一不投资,二不出人,三不分利,但却对当地可乐企业的建设、生产和销售、宣传广告和职工福利等提供一切的支援和扶持,从而使可口可乐公司的利益深深根植于当地企业的利益之中。

5.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GRM),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工作部门。目标在于通过提供快速、周到、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优化面对客户的工作流程以减少获取客户和保留客户的成本,它关系到企业在未来怎样与客户和与潜在客户进行交流和互动。它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以客户为主的外部商业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的赢利能力。

第6篇:区域经济模式范文

关键词:区域合作 模式 战略思考

区域合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经济合作一方面能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区域合作有利于消除区域与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减少因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化解恶性竞争、产业趋同、市场壁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我国东中西部交流和区域合作问题,“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如何实现我国区域合作,并加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

区域合作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本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本国协调发展,这些成熟的经验和相对合理的做法,可以为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一)区域合作的欧洲模式

欧洲国家区域合作的特点在于与时俱进,制度创新,能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1.重视区域立法。区域经济发展的立法,在欧洲各国得到很大的重视,其中英国政府颁布过《特别区域法》、《地方就业法》、《工业布局法》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对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增强这些地区对资本和熟练劳动力的吸引力,振兴边缘地区的制造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区域经济政策目标得以实现,切实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德国在立法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例如:为了对落后地区经济实施援助,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实现各州人均税收均等,使得联邦各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趋于一致,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联邦基本法》、《联邦改善区域结构公共任务法》、《联邦空间布局法》、《联邦财政平衡法》。德国联邦政府内还设立了“区域经济政策部际委员会”,为使区域经济政策更好地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以及专门机构的设立,共同构成了德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对德国不发达地区的开发以及东西德的统一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机会成本法”和保证金制度在欧洲各国的生态补偿中广泛采用,补偿标准的确定依据是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所导致的收益损失,然后再中和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出有差别的区域补偿标准。欧洲各国支付生态补偿资金的主要方式是政府购买,也是主要的生态补偿模式。法国的林业基金中。国家财政拨付占了很大比重。瑞典的《森林法》也规定,如果某一林地被宣布为自然保护区,那么,该林地所有者的经济损失由国家给予充分补偿。这项制度的实施使得落后地区不仅有资金维护生态的平衡,也会使一些富裕资金从事可持续发展产业。

3。建立“环境税”制度。“环境税”是指为了保护环境、推进清洁生产、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一种税。根据污染物的不同,欧洲国家的绿色税种,过去一般分为五大类:废气税、水污染税、噪音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而由于经济的发展,目前则变成以能源税为主体,并且在税收种类方面皇多样化趋势。以荷兰为例,政府设置的“环境税”有燃料税、水污染税、土壤保护税、石油产品税等十几种之多,这些税收收入也专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使税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就补偿了资源开发对落后地区的损失。

(二)区域合作的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表现为“市场主导型”的特点,在协调主体上,实行专业而齐全的组织机构;在协调战略上,用市场机制作为解决区域差距问题的主要工具;在协调手段上,以经济手段为主。美国在促进区域发展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

1.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美国采取了信贷优惠和鼓励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的政策。具体措施为:对在落后地区投资的私营企业和外国企业,联邦政府在贷款方面给予低息或者无息的优惠,而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得南部的佐治亚州等落后地区外资直接投资增长率显著提升。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在美国的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收入占据较高比重,达到百分之六十。联邦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二十是联邦向州和地方政府的拨款。为了促进州和地方政府为公民提供服务水平的提升。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由多个部门组织实施,如:为鼓励这些地区的企业发展,美国联邦政府1994年将1亿美元的税收补助给予10个地区。美国的经济发展署(EDA)隶属商务部,是以开发援助的方式对落后地区施以援助,依据人均收入等指标,自成立以来已在美国国内确定了314个受援开发区。

3.注重落后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在注重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美国对比较知名的咨询机构提供经费,使其为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规划和建议,帮助这些地区的企业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另外,为了帮助落后地区的居民提供劳动技能、减少失业、增加收入,美国劳工部负责指导国内的各个劳动培训中心对贫困工人和失业者进行培训。这一措施的实施过程是由联邦政府每年拨给劳工部一定数额的培训费,然后再分发到各州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按照联邦政府或者州政府划定的贫困线标准,确定培训规模和培训项目,对州内的低收入者和失业者进行职业培训。

4.在落后地区设立开发机构。为了更好地领导、组织和管理田纳西和密西西比河中下游一带的水利综合开发和利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对田纳西河流域的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并且依照1 933年通过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并对整个田纳西河流域进行了新的探索,成立了经济开发组,负责这一流域的工商业开发、社区开发、职工培训等项目。1998年颁布的《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对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区域合作的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导型”:一是行政色彩在区域协调的机构设置中比较浓郁,即市场的需求因素在区域协调主体的组织和机构的设置中扮演次要角色,相反是按照已有的行政需要来设置或跟进的。二是在区域协调的手段方面也是政府作为主导,这一特点使得在确立规划、制定方针,还有实施控制或指导方面重心都倾向于政府。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多种颇有特色的对策,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1.提供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政府就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作为地区发展的根本法,该法对有关国土和地区开发的审议会制度、全国各地方以及特定区域的综合开发做出了明确规定。针对特定落后地区振兴的相关法律如《孤岛振兴法》、《过疏地区振兴特别措施法》等也接连颁布并实施。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专项法律,涉及产业的空间布局、一些特定设施所在地区开发建设、国家级大型区域开发项目、全国各个大区开发或国土整治等方面,这些专项法律和根本法构成了完备的区域发展法律体系,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加强对落后地区的金融扶植力度。为促进边远的北海道地区的开发,日本于1956年设立北海道开发金融公库。并且颁布了《北海道开发法》、《东北开发株式会社法》、《东北地区开发促进法》和《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法》以推进东北地区的开发。此后,日本政府又在日本开发银行中设置地方开发局,这一机构的设置统一承担了落后地区的开发金融职能。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落后地区发展的促进力度,对在北海道和东北地区内一些投资回收期长、难以获得一般商业货款和出资的产业开发项目提供货款、出资或债务担保,日本开发银行与北海道东北开发金融公库合并为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在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方面相对于一般商业银行都给予很大的优惠。

3.规范向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日本地区政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来自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一般占据地方财政的最终收入的四成。主要形式是以中央财政向地方拨付国库补助金的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财政转移支付的另一种形式是按一定比例分配普通交付税。

以上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模式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经验,我国必须将这些经验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平衡区域发展的道路。

我国区域合作模式分析

在我国,跨区域合作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从全国来看既有像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六省区等涉及多省区、大规模城市群组成的跨省的区域合作,也有像珠三角(广东省)、海西经济区(福建)、江苏沿海经济带等主要是在省内甚至是省内局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既有由地区政府间协调促成的跨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也有由市场力量主导形成的企业层次的区域分工与配套。近年来还出现了大量的次一级、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新区,2008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6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新经济区的合作与发展,将会在全国形成一批新的次一级的地区经济增长极,这将为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这些区域合作中,政府主导是区域合作的主要模式。其中,既有中央政府主导地方配合的合作形式,也有地方政府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形式。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化的区域合作模式正在迅速发展。

(一)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区域合作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在区域合作中,政府是多数合作的行为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区域经济合作初期,经济协作中更多的依靠政府行政和协调手段,在管理模式上形成经济协作区、区内各省、市之间的垂直领导关系,政府主导模式在区域合作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模式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最大的缺陷在于阻碍区域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加重地区条块分割,造成区域间经济关系的割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政府在政府主导模式也应该随之改变自己的职能,其作用应更多向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方向转移。如提供公共产品;撤除区域行政壁垒,创造更好的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外部环境,打造更为完善的区域合作支持网络系统。同时,在更多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企业成为区域合作经济活动的主体。

在我国,政府主导模式的主要形式既有中央政府主导地方配合的合作形式,也有地方政府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形式。近年来,随着开放意识和地区间竞争的不断增强,城市政府间开展双边合作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上升。政府间的双边或多边战略合作形式,既可以是两个城市之间“一对一”的合作,也可以是一个城市与多个城市之间“一对多”的合作,还可以是多个城市之间的“多对多”的合作。在这种形式的合作中,合作的双边主体都比较强调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区域优势的构造,把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作为重要的合作目标。

(二)企业起主导作用的区域合作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是指在区域合作中,多数合作行为是由企业作为行为主体,在市场机制力量的驱动下实施完成。市场力量驱动的对最大化利润的追求是企业在区域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直接动因。市场经济促进了企业主导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当企业成为区域合作的主体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下,企业之间会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的横向联合与纵向兼并,逐步实现区域合作的一体化。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成为调节资源配置和生产布局的导向力量,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承担者,并成为加快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在市场机制力量的驱动下能够主动、有效的开展区域合作。我国企业主导模式比较鲜明的地区是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合作。

企业实现区域合作是通过产业集群化、产业转移、产业融合、区域间不同企业共同投资方式实现的。产业集群化的产生依赖于交通优势、园区优势、产业链优势等一些特定的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能为企业实现更大的收益;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实现更大的利润,在存在着地区间产业利润差和产业成长差的前提下,迁移到新区域;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横向并购或者纵向并购两种方式,在跨区域范围内进行兼并或收购,实现产业融合;区域间不同企业还可以通过共同投资,设立合资企业或合作经营企业。

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政府与市场同时在发挥作用。一方面政府依靠其行政力量,通过协调区域内部地区之间的关系,使区内各种资源得到尽可能合理的配置。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力量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正在逐渐增强。从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来看,泛珠三角经济区已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推动,以基础设施为先导的宽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开放型合作模式;长三角区域合作以企业主导为主,是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合作模式;京津冀都市圈主要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政府不仅充当着合作项目的策划者。而且充当着项目的实施者,企业仅仅是被动的合作项目的承担人。

我国区域合作路径选择

综合国内外区域合作情况来看,要想更好实现区域合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就要借鉴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实行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模式。

(一)通过立法推进区域合作

要想促进区域协调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就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地区发展立法方面仍处于空白状态,政府为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解决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原因就是:相比于法律,这些计划、政策、措施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实施更大程度依赖执行者的执行力和自觉性,没有形成完善的责任制度,使得计划、政策、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因此,需要在立法角度对地区发展差距的计划、政策、措施等进行规范。明确界定地区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政府的责权利关系,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二)通过建立组织机构推进区域合作

美国、德国都建立了专门的区域发展管理机构,如美国建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德国建立了区域经济政策部际委员会,并在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专门的区域管理机构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落实。相比之下,我国很多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未建立起综合的专门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这使得机构改革的速度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滞后。因此,也无法发挥专门区域发展管理机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建立一个区域协调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政策和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法律制度的建设,指导和规范地区区域合作机构组织的运作,统筹全国区域经济合作工作,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合作

交通、通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先行部门,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更好的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基础设施建设。从发达国家对落后地区的开发的经验来看,包括交通、通讯、电力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过分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政府要加大国家和地方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以往政府主要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财税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降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税收,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实现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且对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外资企业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四)通过企业联合协作推进区域合作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基础与载体,良好的产业结构一方面应该凸显各地区比较优势互补互促,另一方面应该适应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提升。企业的联合协作是建立这种良好的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的联合协作,形成产业专业化分工体系,防止恶性竞争,避免重复建设,优化地区产业布局;通过企业的联合协作,整合资源要素、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大先进或现代产业。因此,要把促进企业合作作为推进区域合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7篇:区域经济模式范文

所谓的企业经济管理就是相关的管理工作者通过对企业所涉及的经济活动进行一些列的规划、组织、协调等工作以实现企业的经济工作目标。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经济管理人员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最终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最终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润。企业经济管理人员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方案,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费用得到最优化,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和升级,经济在社会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企业正在面临着成本增加、人力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只有不断的使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只有使企业的经济管理不断的规范化才会使得企业的利润得到最大化,才会使企业不断健康的发展,才能使企业更加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一)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因为社会的相关产品非常的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企业生产就行,不需要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管理还是相对封闭的,企业对于一些主要的问题没有决定权。2、管理一般都是简单的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企业的资金也是由国家进行调拨的,企业最后所得的利润最后也上缴给国家,亏损的经济也有国家进行调拨,根本就不看重企业的经济效益。3、企业与市场脱节,不必去社会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这种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也不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只有对这种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才会使得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的经济形势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市场经济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经济管理模式也由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向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生产经营,它更加重视活动的外在因素,通过以经营为中心进行相关的决策管理,最终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的范围变得更广泛了,已经不单单局限于生产活动范围内。2、企业管理开始以经营为中心,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重中之重。3、经营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企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四、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的改变,但是仍然存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虽然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许多企业一味的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没有对企业本身的组织机构进行完善,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很低,无法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经济管理制度还不完善。许多的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制定了许多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是许多的制度都是挪用别人的,并没有在企业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的完善和健全,这样就没有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再加上一些制度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也没有认真的去执行,最终使得制度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实际的意义,给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模式虽然已经不是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但是仍然受到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经济管理非常的粗放,管理的效率以及管理的质量都不高,企业还是注重生产的环节,没有企业品牌意识。更没有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市场的跟踪调查以及市场宣传,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人才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以人才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愿意花费资金引入专业的人才,造成企业的专业人才缺少。没有专业的人才就无法完成一些难度大的工作,还有就是企业没有相关的制度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这样就会使得员工的工作效率不高,这样使得更多的人才流失,最终阻碍企业的长远的发展。

五、如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一)完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并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建立并建设经济管理组织机构,通过组织机构使得企业的各级别之间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沟通。还有就是通过组织机构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最终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就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使得企业在做各项工作时都有据可依,使得管理更加有说服力。

(二)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考核体系,这样使得企业各级都能积极的进行工作,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应该进行相应的奖励。对于一些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员工进行一定的惩罚,这样就会使得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得一些不好的事件发生率得到降低,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状态。

(三)制定全面的经济目标。通过制定合理全面的企业经济目标,不但使得企业的发展有了方向,也使得企业在日常的活动中有了方向,有了依据。通过对企业发展的各个过程中进行验证,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目标的可行性,最终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科学的评定企业的经济管理。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评定,这样使得经济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通过评定也会发现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的发现并避免,最终避免一些不利因素的出现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

(五)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所以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企业应该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这样会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还有企业应该建立激励员工的制度,这样就会减少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保证企业的人才,最终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结语

第8篇:区域经济模式范文

在各国、各地区争相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西部各省区凭借优越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外部发展条件的改善大力发展旅游业,有些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各地区仍然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依靠自身力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通过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创造利益增量值。

自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典型有:东部沿海旅游合作区、粤港澳旅游合作区、长三角旅游合作区、环渤海旅游合作区及环北部湾旅游合作区;围绕主题品牌旅游线路产品,形成的长江三峡旅游合作区、黄河旅游经济合作带,在这样的国内背景下,丝绸之路引领下的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旅游合作便显得势在必行。

中西部区域旅游的合作模式

为实现中西部区域旅游的合作我院学者提出构建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设想(图1),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位于我国东经110°的南北中轴线附近,北起内蒙古的包头的满都拉,南至海南的天涯海角,途经我国中西部的8个省(市、自治区): 内蒙古、陕西、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全长 3 000 多公里,它荟萃了我国旅游景区(点)的精品: 内蒙古的成吉思汗陵(5A),陕西的黄帝陵(5A)、兵马俑(5A),重庆的长江三峡(5A),湖北的武当山(5A)、神农架(5A),湖南的张家界(5A),广西的桂林山水(5A),海南的天涯海角(创建(5A)),为构建世界级旅游精品线提供先决条件。根据区域旅游合作时空结构模式的类别划分方法,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模式大致呈现点轴式结构模式。

(一)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点―轴结构模式

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呈现点――轴的结构模式如图1,其中点是重要的旅游城市,轴(东经110°)是连接他们的通道,按照旅游发展规律,首先开始的是旅游点的集聚,随着聚集程度的不断加强,一些节点会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中心,区域旅游发展中心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形成扩散效应,可以沿着中心轴线形成特色旅游区,也会衍生次一级的旅游中心和轴线,当点连成线,先连成片,就构成区域旅游合作的网络,从而带动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从北到南的旅游文化节点城市主要有: 内蒙古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陕西的榆林市、延安市、西安市、安康市,重庆的奉节县,湖北的十堰市、恩施市,湖南的张家界市、怀化市,广西的桂林市、柳州市、玉林市,广东的湛江市,海南的海口市、三亚市等。该轴中的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节点城市辐射区域涉及河北( 以及北京市、天津市) 、山西、河南、江西、宁夏、甘肃、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等周边地区,尤其随着我国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辐射区域将更加扩大。

(二)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结构式

核心―边缘结构是点――轴式结构的发展模式扩展,该结构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界限的束缚,实现了跨区域资源、跨区域产品以及跨区域市场的整合,该模式在区域旅游合作水平比较高的时期形成,一般呈现多级圈层结构,不同圈层的旅游功能有所不同,从核心区向边缘区旅游发展水平逐渐降低,但跨区域旅游的整体水平较高。在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核心――边缘发展模式中南北旅游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其核心圈层,通过协议的方式加入地区为核心构成了外部圈层,其中外部圈层的旅游合作方式多种多样,推出①蒙古、内蒙的大草原之旅② 陕西、山西的黄河峡谷游③广西、海南的环北部湾国际滨海旅游等,在政府、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共同努力下,实现跨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客源以及旅游信息等方面共享,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共同促销,构建旅游区域品牌,搭建无障碍旅游信息平台,开展旅游管理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将中西部区域旅游打造成国内外极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二、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实现路径

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实现的路线图如图2:

鉴于各行政主体旅游发展单打独斗,竞争激烈,成本加剧等情况,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是解决旅游发展瓶颈的必然之路。为了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消除各行政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合作各方的旅游市场壁垒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行政干预对旅游市场机制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政府是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重要的参与力量,必须组建一个由政府、旅游协会、旅游企业为主体的中西部区域旅游战略联盟,从而构建一个跨行政区域的旅游组织协调机构及其运行机制。通过构建旅游战略联盟组织,有利于构建长效、统一的运行机制,实现跨区域的旅游信息共享与合作,消除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旅游市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该战略联盟组织由政府、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三类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组成,为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目标,经历决策、执行与推广三个重要程序。

(一)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决策程序

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决策的主体是政府及旅游协会,由政府及行业协会共同选派的专家成立区域旅游合作最高协调组织,负责对区域内成员的优势、劣势、资源的互补程度等进行现状评估,制定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整体旅游规划,包括对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选择、优化,旅游相关的营销、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规划、政策、规则的制定。旅游战略决策是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根基,关系最终的结果,因此要确保区域旅游长期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具有前瞻性。

为保证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这一战略构想的实现,少不了交通的支持。当前南北旅游大通道交通基本满足了旅游的需要,但当前南北旅游大通道的中线如安康―恩施―张家界没有直达列车,奉节―恩施还没有开通高速公路,同时,南北旅游大通道城际铁路客运开通也较少,南北旅游大通道的交通问题是中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均需要政府的战略规划。

(二)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执行程序

旅游协会和旅游企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政府的作用是扶持构建具体的执行单位,依据上一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决策程序的规划,在选择的合作模式下,依靠互联网这一载体搜集所需的各方面信息,积极引进区域内外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及旅游管理理念,促进旅游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积极推进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创新及优化组合,积极鼓励旅游企业之间的战略重组、并购及联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市场规律,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引导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间积极开展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优化旅游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构建区域旅游信息网络系统,促进具体合作模式的硬件和软件的改善。

(三)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推广程序

实现中西部的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源于南北中轴线的长度,南北旅游大通道上的合作主体要实现既定的发展模式,需要全面推广合作的力度、合作的范围及整体对外形象,因此要深度挖掘中西部区域旅游文化,合力推出中西部区域旅游品牌,旅游营销离不开政府、企业等战略联盟主体的参与,通过旅游集团作战的方式,在旅游局、主要景区、旅行社等企业及旅游产品提供商之间组建旅游营销的横向联盟,组建旅游销售服务商的纵向联盟,实现区域旅游的深度整合营销,达到双赢和多赢的营销效果,信息时代也要积极开展网络化营销,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推广,总之涉及到区域内旅游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围绕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不断调整与升华,积极推广优秀的合作成果作为典型,扩大辐射范围,促进旅游发展程度较弱的地区发展,积极对外展示合作成果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及利好因素。

三、结束语

第9篇:区域经济模式范文

【关键词】排水管网;数学模型;网格

城市雨水径流模拟模型一般包括三类:设计模型、径流过程模拟模型、径流水质模拟模型。本研究主要建立城市径流过程模拟模型。根据模型开发目的,现存在以下一些方式:

一、洪峰流量叠加法

这种方法是恒定流无时间滞后的翻版。在这个方法中,设计雨水管道从最上游管段开始,接着一个管段一个管段地向下游进行,输入流量是洪峰流量,根本不需要流量过程线和进行演算。为了确定管道内的设计流量,所有上游管段的洪峰流量和直接地表入流到与该管段上游端连接的检查井或连接井的流量简单地加在一起以获得该管段的设计流量。

由于确定了洪峰流量,于是所需要的管径就能由曼宁公式、海森-威廉公式或达西-魏兹巴赫公式计算。

在所有的水力学设计模型中,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也是最不准确的,无论波的传播时间还是波的衰减都不考虑。

二、流量过程线时间滞后相加法

如图1-1所示,管道1的管内流行时间为15min,因此,它把如图1-1(a)所示的入流过程线用15min平移产生1-1(b)所示的管道出流过程线。类似的,因为管道2的管内流行时间为10min,故管道2的入流过程线用10min平移产生它的出流过程线。由于没有直接地表入流进入管段1、2、3的连接点,并假设连接点蓄水可忽略,在图1-1(b)的两个流量过程线合并(叠加)产生管道3的设计流量过程线。

例如,在t=40min时,在1-1(b)中管道1的出流为70L/s(这与图1-1(a)中t=25min管道1的入流量相同),并且管道2的出流为16.7L/s(与管道2的30min的入流量相同),因此管道3的入流量为76.7L/s。如图1-1(c)所示,在下游管段(管道3)的入流过程线计算后,就可以确定管段的洪峰流量。管道3的设计流量为Qp=100L/s,位于45min处,于是就能用公式计算管道管径。

用于平移流量过程线的管内流行时间t2可由下式估算。

t2=L/v (1-1)

式中L―管长;

v―流速,与计算v的方法有关,流量过程线时间滞后法有4种不同的计算排水管道内流速的方法。

方法1采用市售标准管径dn,由满管流连续方程[28],有

v=4Qp/πd2n (1-2)

方法2假设在市售尺寸的管道中正好为满管重力流,采用恒定均匀流公式,如曼宁公式:

v=(0.399/n)dn2/3S01/2 (1-3)

式中dn―市售管道管径,m;S0―坡度,无因次;v―管内流速,m/s。

图1-1恒定流时间滞后法流量过程线的叠加图。(a)管网入流过程线:管道1流动时间=15min;管道2流动时间=10min;(b)管道出流过程线;(c)管道3出流过程线。

这个方法可以与推理公式法很好得结合,可以用推理公式设计上游支管,之后再用流量过程线滞后相加法设计干管和主干管。

三、哈尔滨市城市暴雨内涝数学模型排水区域模拟思路

(1)将二级河道设为特殊通道。特殊通道就是具有高程和长宽尺寸的通道,如果通道两侧有阻水建筑物,将其设为堤防。特殊通道两端节点为特殊节点。

(2)以特殊节点为中心,节点所连的特殊通道(设有N条)的一半和该特殊节点组成一个特殊单元。

(3)利用特殊单元内的水位与相临的网格单元内的水位,计算特殊通道两侧的流量,即特殊通道与两侧网格单元之间的水量交换。每条通道均有两个侧向流量,故每个特殊单元的流量为2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