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

中医药发展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药发展的现状

第1篇: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字: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中医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99-02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概念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但“填鸭式”、“满堂灌”等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因此发展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早在1952年,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高等教育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在2012年召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即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对学习负责,而这一新问题的解决必须倡导“以学生为中心”[1]。

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和成才,因此教育也要遵循发展和成才的规律,任何知识进入大脑之后必须经过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变为个人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的就是受教育对象的知识内化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要求学习者由外部刺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也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而更加为大众所了解和接受。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种跨时空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和主动性。多媒体教学与互联网教学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通过这种交互式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新颖的数据存储和收集方式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管理,有利于学生发展探索知识和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现代技术和调整受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让受教育者构建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由于我国的教育理论长期以认识论作为教学的主导理论,至今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是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教师也以这样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学生在陈旧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养成了不爱问、不想问和不敢问的学习行为,不能发挥出认知主体的主动性。

随着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的长足发展,构建主义的出现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构建主义坚持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认知发展,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个体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所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是无法由他人甚至教师代替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被弱化。恰恰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意识到学习主体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活动应该更具艺术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的现状

一些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功利性较强,造成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缺乏人文教育,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不协调,这一矛盾在医学类专业也变得突出。近年来,医德医风问题和医患关系冲突屡屡被媒体作为关注点,也引起了社会对医学专业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是按照培养临床医生的目标来实施,实际上在短短的五年本科教育中,既要求学生完成通识教育、医学基础教育,还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现在看来是一种过高的要求。同样,在中医药教育中,现阶段的院校教育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而完成院校教育之后的毕业生能否真正开始中医药临床工作却还有待检验。同时,中医药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和现代医药成果结合不当,对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交叉的关注不够等问题也阻碍了中医药人才的发展。

现今我国针对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和长期以来中医药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途径,包括对中西医课程比例和时间先后的调整,对临床教学的改进,落实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等。同时也发展出了师承教育模式和继续教育模式等新的中医药教育改革模式,但从总体来说,在院校教育阶段仍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近年来,许多中医药院校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学分制改革,建立了递进式中医基础系列课程,建设了社会学类、方法学类、实验中医学等选修课程和新兴课程,结合中医师承教育和“三学期制”的临床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中医体验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临床能力的构建[2];部分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西医基础课程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上开展PBL教学[3];河南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上开展PBL教学和情景式教学并推行形成性评价[4];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剂学教学,通过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网络学习法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5]。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

虽然一直倡导高等教育阶段应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特别是在中医药院校中,很多课程对于学生存在很大困难,如《医古文》、《伤寒论》、《黄帝内经》等课程,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或素养都导致其难以产生学习主动性。

其次,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接受了12年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训练,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强,学生不喜欢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也不够,因此在教学上不能完全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逐步的进行过渡。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吸取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终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下的一些教学模式改革建议,也在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因材施教,节点检查教学效果

在课上应讲授教材重点知识,其余内容应主动放手给学生,但须制定考核方式检查自学效果。在课堂上也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定一些期刊或网站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形成性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因此在课程考核中也必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学生对于“一考定终身”评价模式的不满,认为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学生又对平时的过程考核有惰性,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设计合理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指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如动植物的饲养、操作和解剖等。如果要进行科学研究,那么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技能也都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通过实践也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得到更多的锻炼。对于课堂教学也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问题,老师也应该带着问题来上课,同时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的以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教学,必须掌握一个平衡度。

同时,由于医药教育的特殊性,不能忽视学生的社会属性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联系可以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医德医风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中医药院校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进步。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院校教育阶段现有的中医药教育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能力,为中医药事业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2]胡鸿毅,林勋,闫晓天,施建蓉,严世芸,谢建群.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继承与创新并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0,(6):5-7.

[3]张云莎,姜希娟,苏金玲,郭茂娟,杜欢,范英昌.以学生为中心的西医基础课程整合在中医院校的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10.

第2篇: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

1.1 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不相符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以多样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由此而导致的问题为:农业气象的单一化服务形式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符,不能有效的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若要提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要构建一个系统化综合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制度,在农业的所有环节中渗入气象服务,由此促使我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1.2 气象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员

农业气象服务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即为基础设施。但当前我国农业气象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同时缺乏专业的农业气象人员,导致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1.3 农业气象信息数据传输渠道堵塞

当前,12121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是农村获知气象数据信息的几大渠道。但经调查发现,我国农民主动借助以上渠道获取农业气象信息的人数较少,同时农业气象知识的普及程度校对较低。一些农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会选择定制农业气象短信及拨通12121电话。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互联网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农村大多都是只利用电视这一种媒体。

1.4 气象内容不丰富,缺乏信息化

经实际调研发现,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亟需调整。虽然当前遥感技术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但是在遥感技术拓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并且不能较好的解决,影响了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效率及水平。

1.5 缺乏防雷防灾意识

当前我国农民缺乏基础防雷防灾意识,举例来说,农民在土地耕种的时候突遇雷雨天气,其避雨地点通常都会选择在一些没有防雷装置的地区,由此就会导致人员伤亡。同时我国大多数农村都尚未在房屋上安置防雷设备,由此就会发生雷电击伤事故,对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2 农业气象的主要发展趋势

经上所述发现,我国农业气象团队大多存在专业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与当前农业气象工作的要求不相符,由此也就对提升我国农业气象工作水平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气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是相当关键的,其不仅可以对我国农业气象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

下面主要分析农业气象的发展趋势:

2.1 将农业气象业务与科研相结合

在成立科研项目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状况及气象状况,科学规划设计科研项目。

2.2 农业气象服务方式多样化

农业气象部门要加强农业的特色服务体系,结合当地的有关部门做好信息传送工作,增加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全面使用互联网以及广播等各种设施进行信息推送,使农业气象部门在加强服务的同时,促进当地通讯技术的发展。

2.3 农业气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气象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中,由此也将促使我国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加以调整与完善,并促进我国观测站点的扩大。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也在逐渐更新当中,促使数据信息实现自动化传输。

2.4 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农业气象工作人员要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及需求状况对农作物灾害影响情况进行判断,同时进行精确的分析与评析,制定合理的灾害防护方案,同时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定量影响评估服务,及时将气象数据信息向需要者传递。

第3篇: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

>> 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路径创新研究 湖北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 湖北省中小企业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 湖北省中小企业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我国中医药产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推动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北京市中医药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湖北省独立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讨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福建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整合现状及对策 湖南省中医医疗服务价格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振吉:中医药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 美国佛州中医学院关于中医的介绍[EB/OL]..

[4] 中医师国际交流合作[EB/OL].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第4篇: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086-04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f promoting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ur country,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vested a lot of resources. The author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state, county, township and village health institutions in Yunnan Province to conduct field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experience of service capacity of some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ind som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ncludes lack of talents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s of basic-level medical organizations, inadequate propaganda. Then the author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of the diversified way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dea and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f basic-level medical organizations, and so on, so a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frontier minority regions.

[Key words]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capacity; Frontier minority regions

《“十二五”期g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2012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医改相关政策要求,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等5部委联合《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正式实施[1]。

笔者就云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情况,先后赴曲靖市、麒麟区、沿江乡、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南华县等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市、县中医院,乡镇卫生和村卫生室,对各级卫生管理机构者、医疗服务机构负责人和专家、一线医护人员、社区居民患者进行了访谈、座谈调研。经过实地调研,对云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了该调研报告。

1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现状

1.1 总体情况

1.1.1 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建立 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中,全省不断健全完善省、市(州)、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了向下辐射、逐级帮扶指导的中医药服务体系[2]。2012年以来,国家投入专项资金8713万元,省级投入专项资金5460万元,启动实施了91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项目、3530个村卫生室中医药条件改善项目和1.2万名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项目[3]。据统计,到2015年12月底,全省9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3.9%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其中73.4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2.55%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83.5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近11%[3]。经过3年的建设,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见表1(来源于云南省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3])。

1.1.2 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根据2015年底统计数据,全省73.4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2.55%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了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3],普遍设立了中医科室,配备了中药房和中医诊疗设备,能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4~8种,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分别不少于200种和80种[3]。83.5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近11%[3],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3~6种,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分别不少于100种和50种,能够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形成了以腾冲县、宾川县为代表的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中医药事业能够取得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①国家有关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的颁布,同时当地政府在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也起到关键作用[4]。②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3,5]。③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思想逐步深入人们的现代健康理念,民众对于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需求显现[7]。

1.2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1.2.1 借力相关政策,探索医保措施 《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要求,所有参合县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并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引导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服务[8]。在医保政策方面,全省多地市县医保中心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将市、县中医医院作为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鼓励农民群众选用中医药治疗,并从医保政策角度进行了有效探索。其主要做法,一是将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诊疗技术纳入报销范围,提高纯中药饮片处方值限价标准,参合农民在各级医疗机构选择中医药服务的报销比例提高,各地区采取各种方式将支付比例向中医药倾斜。例如,腾冲将中医医院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在县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的基础上提高5%,达到80%。二是对中医药处方值、中医参与治疗住院次均费用、住院费用起付线等政策作了调整。例如,楚雄南华县将乡镇卫生院中医门诊次均处方限价由40元提高到70元,村卫生室中医门诊次均处方限价由30元提高到70元,从政策层面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曲靖麒麟区针对参合人员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中医非药物治疗处方,下调中医住院补偿的起付线,乡级中医科住院补偿起付线由200元下调至150元,区级中医科住院补偿起付线由400元下调至350元,有力支持了乡村两级中医药医疗业务发展,减轻了人民群众选择中医药服务的费用负担。

1.2.2 注重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 国家近年来的中医药鼓励政策和群众医疗需要使得基层中医药人才需求旺盛,除了招收中医类专业毕业生以外,基层中医药业务培训成为提高现有医疗队伍服务能力的有力措施[9]。部分地方政府新招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药专业比例达20%以上纳入县级政府责任目标管理。建立州市、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帮扶机制。县级中医医院和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以基映<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及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为契机,各县(市、区)建立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为县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免费提供中医临床带教进修、实习、培训,结合县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的开展,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开展业务指导和技术帮扶工作。

1.2.3 中医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 弘扬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经之路。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部分优秀的基层单位充分发挥挖掘中医理念、养生文化的内涵,集思广益,摸索出了一系列亲民、生动和注重体验感知的中医文化传播途径。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增加转播互动性。各市、县卫生计生部门编写了中医药知识宣传材料,重点依托市县级中医药专家资源,节假日举办讲座和咨询等宣传活动,引导“云南中医”等知名中医药微信公众号,感受中医文化,参与中医养生。二是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保山、楚雄等地市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馆标准建设。保山市中医医院、腾冲市中医医院建设了中医文化长廊,以腾冲固东镇中心卫生院为代表的一批乡镇卫生院建成了富有文化气息的中医馆和中草药植物园,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充分利用壁画、墙报和在室内外张贴宣传画图等普及中医药知识。腾冲市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王宫已被批准为云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现药王宫已打造成集中医专家坐诊、中医药学术交流研究、药膳餐饮、中药批发零售、中医药文化推介、中医药历史文物展览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点。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服务的灵魂,调研中,凡是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中医药文化氛围都较为浓厚,宣传形式灵活多样,是中医药文化植根于群众的具体表现[2]。

2 基层中医药服务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国家开始实施基层中医药的能力提升工程以来,全国中医药事业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经过调研,笔者主要梳理出以下问题:

2.1 中医药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根据2014年底统计数据,全国每万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08/万人;云南仅为2.00/万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时,亦低于广西2.25/万人、贵州2.15/万人、四川5.11/万人、重庆4.06/万人,是西部12省市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每万人覆盖率最低的省份[10]。

[3] 我省圆满完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EB/OL]. http:///wjwWebsite/web/doc/UU2016214 0530005944,2016-02-14/2016-06-29.

[4] 赵臻,杨海丰,李金芳,等.我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6):526-529.

[5] 王高玲,纪娇.构建及提升社区中医药团队健康服务能力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1):34-36.

[6] 赵新平,李文华,黄斌,等.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分析[J].上海医药2014,35(2):19-24.

[7] 郎@章,李和伟,张妍.浅析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应用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6):869-870.

[8] 胡秀华,王如峰,赵丕文,等.现代生物学发展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95-197.

[9] 贾莹,李菁,尹爱宁,等.构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34(5):93-95.

[10]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年鉴2014[G].北京:中国卫生和计划年鉴社,2015:49-99.

[11] 付文娇,沈绍武,肖勇,等.我国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统计工作现状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110-112.

[12] 周伟,王文英,袁兆康.江西省11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6-28.

[13] 郭初.我国信息服务业服务能力的计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52-54.

[14] 龚鹏,余小萍,王彦华,等.关于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调查[J].中医药导报,2015,21(9):41-43.

[15] 吴耀持.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推广与应用十年回辟[J].上海医药,2015,36(19):3-5.

[16] 彭青和,马芳琪,邓超,等.中医药融入化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巧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69-171.

[17] 马洪瑶,申俊龙,徐浩,等.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的理论依据与路径创新[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3):1543-1546.

[18] 蒋飞雁,施永兴,肖洁汶,等.能力指数评价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9):1389-1393.

[19] 张勇,任维东.云南:“药物宝库”的产业化之困[N].光明日报,2015-12-07(4).

第5篇: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

>> 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湖北省中医药服务贸易现状及对策探析 湖北省中小企业成长与软规制建设 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后危机时代下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 湖北省中小学武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湖北省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省农业远程教育探索与思考 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路径创新研究 湖北省与浙江省中小企业经营外向度比较分析 湖北省2015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效果评估与分析 湖北省秸秆综合利用的战略思考 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湖北省区域经济综合评价 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性实证分析 湖北省微信公众号综合热度与社会责任评析 湖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湖北省水稻种质资源研究成就、现状与近期工作设想 湖北省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政策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湖北省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基本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EB/OL]. [2010-05-21]..

[7]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辑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2005-2011年)[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11.

[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3-09-28]..

[10]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

意见[EB/OL].[2013-12-09]..

[15]李博.全国中医药科技资源现状调查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112-134.

第6篇: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具有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建立现代中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使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和诊疗水平更加科学化,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1.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1现代中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以前,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仅有很少数的私立中医学校,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有高等本专门科中医院校40余所,全国有1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设置了中医药学院,系或专业,大批名中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任教,建设了一批中医药精品课程,教育模式向多元化,规模化高等教育模式转变,从单一教育层次向多种教育层次转变,从单纯的医疗人才培养向中医药与理,工,文,管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转变。

1.2中医药逐步被世界接受

目前,我国与超过60个国家签订了有关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医,针灸的兴起,西方教育界对中医高级格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重视起来,许多国家开始和国内高等中医院校合作办学, 自1992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创了西方正规大学第一个中医专业本科教育,澳大利亚又先后有4所公立大学开设了中医学教育。1996年英国的Middesex University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了全英,乃至全欧洲第一个中医学士课程,现在英国已经有11所正规大学在其卫生学院开设了中医,针灸本科或硕士课程,占全英开设卫生学院大学的22%。[2]

1.3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技术,代表传统中医诊断技术水平,历经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医学临床诊疗技术日益成熟并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近50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中医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进一步重视了中医药诊疗疾病的新技术探索,在广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已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成果,中医在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现代难治性疾病、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发展前景。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优秀的中医人才

当前我国中医缺少的是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的优秀中医理论人才,也缺少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素养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医学教育来看

,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中医院校,同时中医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脉象、病证都只有在临床中去体会,其治疗也只有在病人病情及变化中去进行,离开了临床、离开了病人很难体会中医的精髓。

2.2不相信中医,盲目崇拜西医

不相信中医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对中医自身传统的冷漠,导致中医学术界目前的现状,中医的发展本身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完善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框架之内的,这种发展可以是无限的,如果任意想突破这个框架,必然导致违背客观规律。

3. 中医现代化今后的发展

3.1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现代化要求中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渊博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基本功。还要对药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现代技术等都要有所了解。要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也要讲透,即西医重基础,中医重临床。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从而掌握要领,药到病除。

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

3.2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及多学科研究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必须在遵循中医学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深刻理解中医中药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完善中医理论,走出单纯用西医模式的理论研究方法或标准来解释中医的误区。[3]

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学的创新研究和学术发展研究等,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与发展。把握和利用好中西医相互融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这一世界性发展趋势。

同时近年来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中医学也成为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不忽视的力量。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要从其诊疗原理出发,保持和发扬其优势和特色,满足现代人类社会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要达到这个需求,就要赋予传统技术的现代性,必须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如: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技术等,因此,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将是中医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向[4]。

结束语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渐进过程,需要中医界花很大的精力和相当长的时间对祖国医学进行系统挖掘和完整的继承,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吸取中西医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及防治疾病之长,优势互补,相互融合,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贡献。 [1]张立平,从国际化发展趋势探讨中医现代化2007.3

[2]韩亚男,澳大利亚和中国中医药教育比较,中国中医药,2005,1(1):50-51

第7篇: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瑰宝,但是璀璨的这块宝却在渐渐地喑淡下去,国人应如何重塑其光辉?随着西医的发展,中医不断遭受冲击,渐居末席。要继续保持其继往开来的强大生命力就必须清楚了解中医学的传统与现状,寻找合适的出路。在继承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这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关键词】 中医药;现状;前景

一 中医的现状

中医学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自我完善与发展,但是发展保持的是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面对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已退化到医疗市场的末席,颇有成为西医的替代医学之势,确实令人担忧!中医界曹东义总结了三点:

一是历史的经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石家庄50年代治疗乙脑,80年代初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中医的疗效是非常好的,但是没有得到西医的认可,也没有被世人了解,更没有鼓舞中医界的信心。几十年来中医的地位直线下滑。中医的滑坡不在西医的歧视与现代科学的要求苛刻,归根结底是自己失去了传统,而跟在人家后面跑。二是用什么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绕着西医的质疑去寻找答案就会失去传统的中医,只能跟着西医的方向越走越远。西医与中医的理论基础不同,因此不能追求完全相同的发展方向与过程。西医是一种科学,但中医走的是另一条路,提供一种另外的思路。三是靠什么提高我们的疗效。中医不应该是从实验室里面筛选药物,而是应该靠几千年来积累的历代名家的丰富经验,还要把所有符合体系的新成果都纳入进来。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首先,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

二 中医药在国外的状况及启示

发达国家的医学理念,随着崇尚健康观念的产生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医学目的正由治疗疾病转为维护健康。西方国家医药体系由于日益突出的药物毒副作用、耐药性以及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等问题而举步维艰。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医药很早就有了国际交流。中医药对东方和西方医疗保健和医药学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现在承认并使用中医药的,基本上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以及应用于西方国家的华裔社区。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使用范围仍然十分局限。中药的出口主要在东方国家,主要的出口大国有日本、韩国等。在教育方面,有中医教育的国家比较少,而且也有比较多的国家没有正式承认中医药。

中医药的国际贸易、国际地位和教育培训各国对中医药的研究启示:创造良好法律法规环境,有效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大力推广中医药理论,正确理解和使用中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在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培养人才,造福人类;选好主攻方向,加强我国中医药的塞袖研究;将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三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思考

1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创新是中医学术体系自我完善的必然.中医学根植于实践经验,融合古代哲学的自然学科,是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经验累加、认识创新中发展而来。但是发展保持的是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稳态,采取的是遵经复古、固步自封的守势,精华尘封,面对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类健康理念更新、疾病谱变化的冲击,中医学已退化到医疗市场的末席,颇有成为西医的替代医学之势,确实令人担忧!

2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构想

2.1 补塑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是医学核心内容,对中医学数千年来学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起着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同时有其理论体系自身的劣势和缺陷,中医学根植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古代哲学思想,以经验技术为依托的意向概念。使中医学蒙上了浓重的文化遮蔽,又包容了诸多缺乏证据、思辩推理的臆测玄想,有人将中医理论特点精辟地概括为:超越形态结构和实证方法,重思辩轻逻辑,重实用轻理论,理论超稳定高度泛化,能自圆其说而无法突破。中医理论的补塑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更新,科研方法的逆转, 借鉴现代学科,重新审视自我,多角度反思,廓清其科学内核,调整中医重功能轻结构之不足,做到宏观整体认知与多层面、多结构微观分析融合。另一方面,建立中医学开放机制,多学科向中医学渗透。任何传统学术,总有其饱和点,得通过开放机制萌动新思想,引进新技术,起用新材料,汇通新信息,创新中求发展。

2.2 寻求新的科研契入点:究之以往中医科研,其研究方向多为如下几个模式:(1)某法、某方、某药对临床某一病症的研究;(2)某一中医理论实质的研究;(3)中药药理药效的分析;(4)剂型改革、用药途径变换方面的研究。

2.3 拓宽中医治疗病谱:现代医学在21世纪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挟雷霆之势相继席卷了诸多中医传统临床领域,留给中医的生存空间更加窄缩。中医学必须要在注重疗效、扬长避短、发挥特色的基础上,拓宽治疗病谱的广度。对一些目前中西医尚无确切疗效的疑难重病,宜做深入研究,挖掘文献,寻求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传统保健理念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在“亚健康”调整、延年益寿、预防保健等方面大有可为,且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西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纠正、治疗增效亦是中医潜在的优势项目和研究走向。

2.4 中医药工程学的突破: 中药生产工艺与制药工程技术的陈旧落后是制约我国中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用先进的制药工程方法及工艺技术,对落后的中药制造方式进行整体现代化技术改造,突破传统中药工艺局限,推进剂型改革,发展中药制造工艺创新思路与实现方法是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大任务。

2.5 中医教育体制的革新:“好的中医在民间”、“亡中医者,中医也,非西医”这并非言过其实的谬说,其从一个层面反映了现行中医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中医功底薄弱、职业信念不坚的现状。粗陋空泛的中医教材将中医精髓分解的支离破碎, 医学生无法按照辨证、整体、理法方药的中医法度学习,当务之急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重新考订、规划教材,用浅显的现代语言将中医精髓、内核本质加以诠释,能将中医学全面系统地施授给后学者,搭配中西教学比例,穿插古文化、现代相关学科的学习,讲究临证,注重总结,加强教师质量建设,配备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多种办学模式,呼唤学术争鸣,远离纸上谈兵……培养出既能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又能深入理解西医知识,既有继承又不乏创新的现代中医人才,中医才能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3 中医学创新发展必须把握的方向

3.1 合理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孟子说过“水盈科(坑)而后进”,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对根柢和源泉的承袭。中医学发展提倡创新,但要建立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之上。抛弃了遵经复古、因因相陈的合理继承不仅可以保持中医学术的特性和价值,而且也是创新的内在源泉和涌动力,没有继承同样也就无法创新,对中医学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的态度均是不可取的。

3.2 科学态度是创新发展的关键:科学来不得半句虚假,虚假的成果仅会是昙花一现的泡沫, 应提供科学严谨求实勿虚的学风,知耻后勇,埋头苦干,同时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切切实实为中医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四 中医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近百年来,关于“中医药学是否是科学”的纷争和对“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探索,是海内医药学界引人瞩目的一道风景线。1914年,余石帕发表《灵素商兑》、《医学革命论》,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提出了根木性的质疑,拉开了纷争的序幕。

科学的内容不是绝对化的,构成科学的具体内容不是永远的真命题。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课题时,也要保持谨慎态度,当事实和理论出现矛盾时,应该尊重事实,防止由于某种成见的影响对事实视而不见。现有的科学方法也不是绝对有效的,不论是归纳主义,还是演绎主义,抑或是批判理性主义,都企图找到一条通向真理的绝对可靠的认识途径,然而这样的途径目前看来是不存在的

中医药学现代化是要认清中医药学的优缺点,以整体理论为核心,努力吸收当代科学技术,学习西医的微观科学,但是不能西化。千万别搞错了,误以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就以为是中医的现代化。也不要以为把中药打入美国市场就是现代化、国际化,错了,我们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让西方接受。这不仅涉及民族的自尊,应该搞清楚现代化不是目的,服务人群才是目的。首先应该为13亿人口着想,保护好中国人的健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是宏观医学,两者都是科学。但现在大家只承认西方的科学模式才算科学,虽然中医能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病,但是与该模式不符,便是“不科学”。

中医药产业化存在目前困境的主要症结是没有按中医药自身规律与特点找到中医药产业化之道。

参 考 文 献

[1] 陆广莘、曹东义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2] 赵新力、贾谦、傅俊英,中医药在国外的状况及启示. 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5期

[3] 曲环汝、苏 励, 关于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思考. 医学与哲学.2003年6月第24卷第6期总第265期

[4] 刘家强,王洪光,张媛媛, 中医药学现代化的探讨.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年1月第11卷第1期

[5] 王睿、杜文斌、赵宜军, 关于中医药学百年纷争的断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年5月第27卷第3期

[6] 倪光夏,石学敏,韩景献, 浅探现代科技革命下的中医学发展思路. 天津中医药2003年12月第20卷第6期

[7] 邓铁涛, 游向前, 刘力红, 再这样下去,中医前景堪忧――医家三人谈.南风窗. 2004.7.1(上)

[8] 李红, 孙迎节, 国外中医药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中医药.

[9] 李红,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06年第21卷第6期

[10] 蔡定芳, 变亦变 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11] 潘嘉珑,十一世纪中医药之展望. 前进论坛. 2000(5)

第8篇: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

政府必须重视民间中医药学的作用,制定相应的倾斜于民间中医药学的政策,像20世纪60年代那样,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来,认真落实《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六条第二款“国家鼓励乡村医生学习中医药基本知识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乡村医生参加学术交流,加入学术团体,从中选拨人才。

政府应当考虑,民师都上岸了,退休后有生活补贴金,赤脚医生仍然赤脚,离休以后,一点待遇都没有。怎么能留住高级中医药人才在村级卫生站呢?怎么能造就民间中医药人才呢?农民又何以享有价廉效高的医疗卫生服务呢?

政府应该同等对待国医专家和民医专家,退职离休后应同样给以生活补贴,这样才能体现国家的“四不唯”人才政策,体现和谐社会的公平性。才能发展民间中医药人才。

政府应知师承传授自学成才的民间中医药志家为国家和人民的贡献――造成了不少的无形资产,这笔资产是无法估量的,如能加以发掘运用,将是国人的一大幸运。

中医药学术几千年来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历史,中医药学是靠世代传承和自学发展起来的。目前培养中医药卫技人员大多从学校培养,几乎违背了中医药的传承规律。虽然国家出台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管理规定》,但从整体来看,这一规定的范围过份狭窄,难以尽快扭转中医药传承不足、临床效果不佳的现状。更何况这一规定落实不到民医专家的身上。建议政府把民医专家引用到村卫站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传承方式培养年青的民间医药人才。

第9篇: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40

【摘 要】中医作为我国原创的医学科学,在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学专业是我国特有的专业,但是近年来持续走低的就业率,使其成为高失业风险学科。本文就如何改善中医学就业现状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医学;就业;对策

根据相关机构对2009 年后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总结分析,中医学专业为需要调控的专业,需调控专业是指连续两年落在全国失业率前10 名或失业量前10 名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中医作为我国原创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重要领域。然而,中医学就业形势的严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我国中医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为此,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资为我国中医学学生专业就业政策的健全和完善提供可鉴参考。

1 中医学专业就业困境原因

1.1 社会公众就业选择倾向性导致中医学就业问题

当前社会公众更倾向于西医诊疗的便利和疗效,对中医抱有偏见甚至歧视,中医发展不好,自然中医学就业亮“红牌”。此外,即便是西医医院大量处方中药,但是却对中医学执业医师准入比例进行宏观调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1.2 中医学专业规模扩张与投入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中医学专业扩招规模过快,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的相对滞后,而中医学其学科性质具有实践性强、实习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形成人员规模增长速度与投入相对不足的对立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供大于求的就业局面。此外,中医学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城市工作,排斥去乡镇或偏远地区从业,然而基层医疗机构继续中医专业人才。

1.3 中医学学生就业趋向单一

中医药院校因其特殊的教育内容,学生就业观念方面有其特殊性。从中医学专业学生自身特点探讨,其对专业本身兴趣比较浓烈,职业专属性较强,但就业思想较为传统,职业规划方向相对单一;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但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缓慢;社会对于高学历中医执业医师叫西医执业医师需求较少。而本科以下学历中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尤为困难。[1]

2 改善中医学专业就业环境探讨

2.1 平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做好城乡中医药机构的调研工作,宏观上掌握我省对中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改善中医学专业供大于求的状况。

2.2 确保乡镇中医院、卫生院中医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问题

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工资经费补贴标准,鼓励中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中医药人才相对匮乏。所以,中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去是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诸如在《中医药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 这对改善中医学就业现状是有益处的,地方政府应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引导,加大对基层中医药机构的财政投入,为中医学毕业生服务基层提供优良的环境。

2.3 政府主管部门应确保用人机制完善化

用人单位择才机制不透明,使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现象。[3] 如有些地方和部门,只接收本地区生源,对外地生源进行严格控制,这对于外地生源来讲,连参加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难谈就业事宜。因此,政府要在法律法规及政策层面上,对用人单位录用机制做出规定。

2.4 改善就业观念,处理好考研和就业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医药院校生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够灵活,自身素质不够完善是导致就业难就业率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解决就业难问题,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4]

此外,中医药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实习是中医药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阶段,应把实习放在第一位,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正确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和当前社会对中医学人才需求的趋势,端正择业观念,把精力放在实习上,为今后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5 加大对中医宣传力度

通过加强对中医的正面宣传,改善公众对中医的偏见甚至歧视,减少影响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政府媒体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和教育,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中医的认识,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宣传对改善我省中医学就业现状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3 结语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有经济社会方面、高校方面和中医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推进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法律的制定与引导,就业环境的改善,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中医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方面面。/

关键词 :中医药;就业;对策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医药毕业生自己的原因。推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萍等. 中医学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解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28(9):381.

[2]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Z].2003-10-1.